求求字结尾的古诗词词,七个字的,第五个字是“花”字,例如:“风住尘香花已尽”“雨送黄昏花易落”,嗯,0v0越多

200高分,苦求,中国古文化里表现多愁善感的诗词歌赋!有赏析的最好!说的最全的,分就是你!_百度知道
200高分,苦求,中国古文化里表现多愁善感的诗词歌赋!有赏析的最好!说的最全的,分就是你!
200高分,苦求,中国古文化里表现多愁善感的诗词歌赋!有赏析的最好!说的最全的,分就是你!是否是名人,无关紧要!只要是好东西!
提问者采纳
  陆游是南宋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他出生于越州山阳一个殷实的书香之家,幼年时期,正值金人南侵,常随家人四处逃难。这时,他母舅唐诚一家与陆家交往甚多。唐诚有一女儿,名唤唐婉,字蕙仙,自幼文静灵秀,不善言语却善解人意。与年龄相仿的陆游情意十分相投,两人青梅竹马,耳鬓厮磨,虽在兵荒马乱之中,两个不谙世事的少年仍然相伴度过一段纯洁无暇的美好时光。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种萦绕心肠的情愫在两人心中渐渐滋生了。  青春年华的陆游与唐婉都擅长诗词,他们常借诗词倾诉衷肠,花前月下,二人吟诗作对,互相唱和,丽影成双,宛如一双翩跹于花丛中的彩蝶,眉目中洋溢着幸福和谐。两家父母和众亲朋好友,也都认为他们是天造地设的一对,于是陆家就以一只精美无比的家传凤钗作信物,订下了唐家这门亲上加亲的姻事。成年后,一夜洞房花烛,唐婉便成了陆家的媳妇。从此,陆游、唐婉更是鱼水欢谐、情爱弥深,沉醉于两个人的天地中,不知今夕何夕,把什么科举课业、功名利禄、甚至家人至亲都暂时抛置于九霄云外。陆游此时已经荫补登仕郎,但这只是进仕为官的第一步,紧接着还要赴临安参加“锁厅试”以及礼部会试。新婚燕尔的陆游留连于温柔乡里,根本无暇顾及应试功课。陆游的母亲唐氏是一位威严而专横的女性。她一心盼望儿子陆游金榜题名,登科进官,以便光耀门庭。目睹眼下的状况,她大为不满,几次以姑姑的身份、更以婆婆的立场对唐婉大加训斥,责令她以丈夫的科举前途为重,淡薄儿女之情。但陆、唐二人情意缠绵,无以复顾,情况始终未见显著的改善。陆母因之对儿媳大起反感,认为唐婉实在是唐家的扫帚星,将把儿子的前程耽误殆尽。于是她来到郊外无量庵,请庵中尼姑妙因为儿、媳卜算命运。妙因一番掐算后,煞有介事地说:“唐婉与陆游八字不合,先是予以误导,终必性命难保。”陆母闻言,吓得魂飞魄散,急匆匆赶回家,叫来陆游,强令他道:“速修一纸休书,将唐婉休弃,否则老身与之同尽。”这一句,无疑晴天忽起惊雷,震得陆游不知所以。待陆母将唐婉的种种不是历数一遍,陆游心中悲如刀绞,素来孝顺的他,面对态度坚决的母亲,除了暗自饮泣,别无他法。迫于母命难违,陆游只得答应把唐婉送归娘家。这种情形在今天看来似乎不合常理,两个人的感情岂容他人干涉。但在崇尚孝道的中国古代社会,母命就是圣旨,为人子的得不从。就这样,一双情意深切的鸳鸯,行将被无由的孝道、世俗功和虚玄的命运八字活活拆散。陆游与唐婉难舍难分,不忍就此一去,相聚无缘,于是悄悄另筑别院安置唐婉,陆游一有机会就前去与唐婉鸳梦重续、燕好如初。无奈纸总包不住火,精明的陆母很快就察觉了此事。严令二人断绝来往,并为陆游另娶一位温顺本分的王氏女为妻,彻底切断了陆、唐之间的悠悠情丝。  无奈之下,陆游只得收拾起满腔的幽怨,在母亲的督教下,重理科举课业,埋头苦读了三年,在二十七岁那年只身离开了故乡山阴,前往临安参加“锁厅试”。在临安,陆游以他扎实的经学功底和才气横溢的文思博得了考官陆阜的赏识,被荐为魁首。  试获取第二名的恰好是当朝宰相秦桧的孙子秦埙。秦桧深感脸上无光,于是在第二年春天的礼部会试时,硬是借故将陆游的试卷剔除。使得陆游的仕途在一开始就遭受了风雨。  礼部会试失利,陆游回到家乡,家乡风景依旧,人面已新。睹物思人,心中倍感凄凉。为了排遣愁绪,陆游时时独自倘祥在青山绿水之中,或者闲坐野寺探幽访古;或者出入酒肆把酒吟诗;或者浪迹街市狂歌高哭。就这样过着悠游放荡的生活。在一个繁花竞妍的春日晌午,陆游随意漫步到禹迹寺的沈园。沈园是一个布局典雅的园林花园,园内花木扶疏,石山耸翠,曲径通幽,是当地人游春赏花的一个好去处。在园林深处的幽径上迎面款步走来一位绵衣女子,低首信步的陆游猛一抬头,竟是阔别数年的前妻唐婉。在那一刹间,时光与目光都凝固了,两人的目光胶着在一起,都感觉得恍惚迷茫,不知是梦是真,眼帘中饱含的不知是情、是怨、是思、是怜。此时的唐婉,已由家人作主嫁给了同郡士人赵士程,赵家系皇家后裔、门庭显赫,赵士程是个宽厚重情的读书人,他对曾经遭受情感挫折的唐婉,表现出诚挚的同情与谅解。使唐婉饱受到创伤的心灵已渐渐平复,并且开始萌生新的感情苗芽。这时与陆游的不期而遇,无疑将唐婉已经封闭的心灵重新打开,里面积蓄已久的旧日柔情、千般委屈一下子奔泄出来,柔弱的唐婉对这种感觉几乎无力承受。而陆游,几年来虽然借苦读和诗酒强抑着对唐婉的思念,但在这一刻,那埋在内心深处的旧日情思不由得涌出。四目相对,千般心事、万般情怀,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次唐婉是与夫君赵士程相偕游赏沈园的,那边赵士程正等她进食。在好一阵恍惚之后,已为他人之妻的唐婉终于提起沉重的脚步,留下深深的一瞥之后走远了,只留下了陆游在花丛中怔怔发呆。  和风袭来,吹醒了沉在旧梦中的陆游,他不由地循着唐婉的身影追寻而去,来到池塘边柳丛下,遥见唐婉与赵士程正在池中水榭上进食。隐隐看见唐婉低首蹙眉,有心无心地伸出玉手红袖,与赵士程浅斟慢饮。这一似曾相识的场景,看得陆游的心都碎了。昨日情梦,今日痴怨尽绕心头,感慨万端,于是提笔在粉壁上题了一阙“钗头凤”,这就是第一首词。  钗头凤  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  满城春色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秀。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随后,秦桧病死。朝中重新召用陆游,陆游奉命出任宁德县立簿,远远离开了故乡山阴。第二年春天,抱着一种莫名的憧憬,唐婉再一次来到沈园,徘徊在曲径回廊之间,忽然瞥见陆游的题词。反复吟诵,想起往日二人诗词唱和的情景,不由得泪流满面,心潮起伏,不知不觉中和了一阙词,题在陆游的词后,这就是第二首“钗头凤”。  钗头凤  唐婉  世情薄,人情恶,  雨送黄昏花易落。  晓风干,泪痕残。  欲笺心事,独语斜阑。  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  病魂常似秋千索。  角声寒,夜阑珊。  怕人寻问,咽泪装欢。  瞒,瞒,瞒!  这两阕词虽然出自不同的人之手,前一首为南宋著名词人陆游所作,后一首为其前妻唐婉所作,却浸润着同样的情怨和无奈,因为它们共同诉说着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唐婉与陆游沈园情梦。
提问者评价
最喜欢这词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诗词歌赋的相关知识
其他19条回答
如梦令 李清照
阎肃老师的伴君行把阎肃老师的《伴君行》送给大家,和大家一起分享。一叶扁舟浪花中 去年海北今岁江南明朝河东任黄花碧水青山红叶白发秋风随你奔波这久也算是五彩人生咽下了千杯喜百盅泪万盏情仍留得一颗心七分月三更梦淡定 从容伴君行缘分早注定心海已相通携手坎坷路遥对夕阳红将惆怅怨恼寂寞悲凉都抛却把忠诚理解宽容和善拥怀中人生难得是相逢记得年年定情夜香飘渺 月朦胧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
《古诗十九首》 《全唐诗》 《宋词》
樱桃落尽春归去,蝶翻轻粉双飞.
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
别巷寂寥人散后,望残烟草低迷.
炉香闲袅凤凰儿.空持罗带,回首恨依依.
1.樱桃落尽:是初夏的典型景象,以之寓危亡之痛.&&礼记.月令&&:”仲夏之月,天子以含桃(樱桃)先荐寝庙”.李煜此时,城被围,宗庙莫保,樱桃难献,又随”春归去”而”落尽”,可见伤逝之感良深.
2.子规啼月:子规即杜鹃,相传为失国的蜀帝杜宇之魂所化,鸣声凄厉.
3.望残:眼望凄残欲绝的景象.
4.凤凰儿:似指衾枕上的彩饰.施肩吾&&抛缠头词&&:”一抱红罗分不足,参差裂破凤凰儿.”
5.罗带:&&古今词话&&&&历代诗余&&均多作”裙带”,此似以喻指小周后.
宗庙难献的樱桃已落尽-----全都随着春天归去,无知的粉蝶儿还是寻乐双飞.杜宇转化的子规在...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著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开端三句用一连串叠字写主人公一整天的愁苦心情,从“寻寻觅觅”开始,可见她从一起床便百无聊赖,如有所失,于是东张西望,仿佛飘流在海洋中的人要抓到点什么才能得救似的,希望找到点什么来寄托自己的空虚寂寞。下文“冷冷清清”,是“寻寻觅觅”的结果,不但无所获,反被一种孤寂清冷的气氛袭来,使自己感到凄惨忧戚。于是紧接着再写了一句“凄凄惨惨戚戚”。仅此三句,定下一种愁惨而凄厉的基调。
楼主,统计了不少,您参考一下了!
《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死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醉花阴》
薄雾浓愁永云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传说清照将此词寄给赵明诚后,惹得明诚比试之心大起,遂三夜未眼,作词数阕,然终未...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有人说,在我国历史上,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个皇帝人们也许不会太在意,但是,如果少了象李煜这样一位词人恐怕就会给后人留下一些遗憾。此话看来,很是在理。李煜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南唐后主,词作远过于他在位期间的作为,尤其是亡国以后的词作相当沉痛、深切和凄恻动人,如果撇开思想内容,仅就艺术技巧来说,大部分词作已经达到了词的最高境界,特别是小令。这首《相见欢》又名《乌夜啼》便是他自述囚居生活,抒写离愁的力作。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情景交融,感人至深。首句“无言独上西楼”看似平淡,意蕴却极为丰富。“无言”并非真的无言,从一个“独”字便可看出,是无人共言。登“西楼”...
多在豪家匿,阴愁感和气。卷之善一身,左右皆感涕。山深异鸟多,舞蝶萦愁绪。岂独善一身,未敢窥璨瑳。美名何足多,寂寂闻猿愁。虽平生厚善,草木应初感。永嘉多北至,莫问愁多少。高情善闭关,风尘甘独老。
李煜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虞美人&
李煜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南唐后主李煜,一生经历了从平民到皇帝,再从皇帝到阶下囚,最终被宋太宗下&牵机药&毒死的人生巨变.他给后世留下了三十多首发自沛腑,倾泻真情,哀怨凄婉,读之令人扼腕感叹的词,他堪称千古绝唱的神秀词章,赢得了千百年来后世读者的同情和赞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真可谓千古绝唱,世界几乎凡有华人处,都能传诵.&虞美人&一词只寥寥几十字,却道尽了亡国之痛、故国之思,读之令人悱恻俳回,慨叹万千。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城楼为赋新词强说愁如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 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苦求也没有,要这么全都可以写论文了
200分可以当饭吃吗 谁稀罕读书人自古就是多愁善感 拜托 你随便翻翻书就有了 什么镜啊花啊水啊月啊 多的是 你还问 你不是读书人或不认真读书 又何必问呢
我昏呀...你们能不能不复制?动动脑筋..OK?李清照后期的词...李煜的可绝了...你到百度搜一下这两个人..就会出现无数连接..我喜欢后者.
人生若只如初见
这句话出自纳兰性德《木兰辞 拟古决绝词柬友》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夜雨霖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该诗被收录于《饮水词》
《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这是一首悼亡词,是为悼念妻子王弗去世十周年而作。生死阔别,本词的时间跨度达二十年。上阕写死别十年,一直对亡妻铭记在心,但亡妻若能见到自己,也会认不出来,因我过于衰老。于是由悼亡到自伤,哀婉凄凉。“尘满面”道尽十年辗转尘世,历尽坎坷和创伤。下阕记梦,兼写生前死后。“小轩窗,正梳妆”,既是十年夫妻生活的回忆,又是梦境。“相顾无言”二句,状写今日失意、哀苦无处诉的情怀。具体真实, 生动传神。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素,字字句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
个人认为是见过...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 -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晓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著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宋钦宗靖康二年(公元一一二七年)夏五月,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李清照夫婿赵明诚于是年三月,奔母丧南下金陵。秋八月,李清照南下,载书十五车,前来会合。明诚家在青州,有书册十余屋,因兵变被焚,家破国亡,不幸至此。建炎三年(公元一一二九年)八月,赵明诚因病去世,时清照四十六岁。金兵入侵浙东、浙西,清照把丈夫安葬以后,追随流亡中的朝廷由建康(今南京市)到浙东,饱尝流离颠沛之苦。避难奔...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自诩是个爱花的人。爱花是受了父亲的影响,父亲是极爱花的人。小时家里种了各样的花儿,从春开到冬,花香不断。在花香里慢慢长大后,又喜欢看书。是的,只是看书,不敢说是读书。在我心目里,读书是要深入进去,才叫读的。而我看书,只是走马观花的看,又爱断章取义,只能说是看了。有一回在书里看到“又爱文章又爱花”的句子,便又自诩是又爱文章又爱花了。呵呵。
喜欢看书,尤其喜欢古典诗词。寥寥数语,却又化境万千。言简意深,意味无穷。也许是爱花的缘故,对古诗词中的花儿尤为关注。忍不住的想要写,那些花儿来。想起汪莘的《汉宫春》来:春色平分,甚偏他杨柳,分外风流。夭桃自适其适,一笑还休。可怜仙李,对东风、却少温柔。争奈得、海棠妆点,向人浑不知羞。谁觉韶华如梦,到酴醿开后,莺语供愁。天教姚黄晚出,贵与王侔。花中隐者,有春兰、秋菊俱优。须是到、溪山清冻,江梅香喷枝头。真个是群芳谱了。
古诗有句:朵朵花开淡墨痕。那一朵朵的花儿盛开在诗词中,散着淡淡的墨香。我只是选了那么一朵两朵,仔细的写了出来。想,来看的你,也是又爱文章又爱花的一个。
花开淡墨痕 ·桃之夭夭桃之夭夭 灼灼其华
桃,蔷薇科,落叶小乔木。春季开花,花淡红、粉红或白色。桃花是春天里最常见的花了。院落山野,处处都有桃花开。看那朵朵桃花总会想起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句子来。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这是《诗经·桃夭》。翻成白话便是:桃树含苞满枝头,花开灿烂如红霞烂如红霞。 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是一家。桃树含苞满枝头,果实累累坠树丫。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是一家。桃树含苞满枝头,桃叶茂密色葱绿。这位姑娘要出嫁,夫妻和睦是一家。  
记得第一次看到这样的白话诗经时,心里一惊,原来,高雅的《诗经》竟是这样的顺口溜的。想想也是,《诗经》原本有许多就是劳动人民的歌的,从西周到春秋,漫漫几百年,茫茫几千里,那些传唱于民间的歌。  
说到古诗翻成白话,还是忍不住要多说几句。总觉得古诗词译成了现代文便失了原来的韵味。古诗词中只那么几个词,几句话,却是意味万千,让人联想翩翩。翻成现代文便坐实了,没有了再多的想象余地。外文也是如此,所以很少看外国小说。在网上和友闲聊时,说,看不来原著,所以也不看译过来的小说。其实是为自己推脱之词罢了。嘻。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这一句写得桃花多美。只是一直奇怪桃之夭夭这样一个形容枝叶茂盛的词,如何会成了逃跑了的。  
《桃夭》是一首贺新娘的诗。诗中以花喻人,以果和叶喻生儿育女家庭兴旺,所谓开枝散叶。诗中所喻之意由花开到结果,由果落到叶盛,和桃的生长融为一体,自然浑成。  
“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叶嫩绿,桃花繁丽,在这样美好的春天里,姑娘成为了新娘,“有蕡其实”“其叶蓁蓁”我们,一定会幸福圆满,是不是,如同他们的祝福。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桃花流水窅然去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是李白的七言绝句《山中问答》。  
说起李白,我想爱李白诗的人,大多恨不得生在唐朝,与君生同时的吧。就是不能亲近,远远看着也是好的吧。就像齐白石说的“恨不能早生三百年,为诸君抻纸、磨墨,诸君不纳,余于门之外,饿而不去,亦快事也。”  
远远的看他,看他朝辞白帝城,看他山月随人归;看他桃花潭畔闻踏歌,看他香炉峰前望银河;看他且就洞庭赊月色,看他兰陵美酒醉他乡;看他花间举杯邀月,看他仗剑独步天涯;看他明镜生白发,看他凉风舞衣袖;看他仰天大笑出门去,看他行路艰难独叹息。  
谪仙呵,是要后人仰望的呀。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这一个“笑而不答”答得好,不答只是不想说不愿说。笑而不答心自闲,可谓是难与俗人言了。落花随清清流水远远而去,如此自在的美,哪里是“人间”所能比的。愤世嫉俗中却又有着浪漫的乐观,这就是李白。  
又有一说,此诗作于开元十七年,那时的李白还没有经吴道士推荐,应召去长安。这时的“栖碧山”应该有终南捷径的味道吧。笑而不答,心中自有思量。李白愤世嫉俗却并非厌世,他从来都是积极&入世&的,不为追名求利,只是想建功立业,报国效君。只可惜报效无门。也许正是这样,才成就了一代诗仙,才让后世有幸看到这许许多的瑰丽诗篇。  
看这首诗,又有一个小小心得:微笑,是社交的不二法门。不管是不想说不能说还是不好说的事儿,若有人问了,便只笑即可。就算是心中惶恐的很,面上就一心自闲的神色。呵。这一点,诸君且记了。
  一样的桃花流水,张志和的《渔歌子》更有隐者之风: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这是张志和拜谒湖州刺史颜真卿时所作五首《渔歌子》的第一首。  
青山白鹭,桃花碧水,微风细雨,这样的水乡美景,宁静却又充满活力。青箬笠绿蓑衣的人乐而不归。  
青、白、红、绿,宛如一幅色彩明丽的山水画,自然美好,让人如何不流连忘返。一句“不须归”道出词人心怀的闲适淡泊,令人顿觉悠远旷达。  
据说此词一出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唐宪宗闻名“写真求访”,连日本嵯峨天皇也写了多首和词,可见其影响之大。真可谓“风流千古”。  
说到渔家,有一首唐诗也是写得清新灵妙,戴叔伦的《兰溪棹歌 》: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兰溪,在今浙江兰溪县西南。棹歌,渔民的船歌。  
你看,雨后清凉,柳枝依依,月光明洁,溪水如镜,多好的夜色,而更好的是渔家的欢快之情,鱼抢新水,水美鱼肥。  
一样是隐者,我更爱王维笔下的《田园乐》: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田园乐》是王维的一组六言绝句,为作者退隐辋川时所作,故一题作“辋川六言”。这首诗是其六。  
深深浅浅的花瓣上雨滴清清,碧绿柳丝笼在若有若无的水烟里,雨后清晨,空气清新,花香淡淡,落花满地,静寂无人,莺啼清脆却不扰人好梦,山客犹自酣睡。  
诗中有画,诗有禅味,这是王维的诗为人称道之处。读这首诗,恰如品一幅工笔重彩画,清新明朗,静中生趣,意境浑成。  
多想也有这样的一个地方,推开窗子是青山碧水,绿树红花,可以闲看花开花落,静听鸟鸣清脆。安静中带着淡淡的喜悦。可惜尘世纷扰,这样的境地只有在古诗词中想象了。
  可爱深红爱浅红    
黄师塔前江水东 春光懒困倚微风   
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  
761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    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首诗是    其五。  
有网友名倦倚微风,虽然没问过她,知道一定是出自这首诗了。  
春光懒困倚微风。喜欢这一句。春风轻轻拂面,暖风熏人醉。桃花一簇开无主 ,可爱深红爱浅红?春    风自在吹,桃花开自在,深深浅浅,每一朵花都是那样美。  
忧国忧民饱经离乱的杜甫难得有这样快乐自在的时刻。  
这组诗中的第六首,最为著名。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常常想,千朵万朵压枝低,该是怎样的一种美丽呵。明丽纷繁。  
人以己心度万物。此话不假。同样的桃花,同样的诗人,不同时候写却是不一样的心情。  
肠断春江欲尽头,杖立徐步立芳洲。  
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   
《绝句漫兴》其五。这组绝句写在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题作“漫兴”,有兴之所到随手写出之    意。不求写尽,不求写全,也不是同一时成之。  
眼前繁花簇簇,家国的愁思还时时萦绕在心头。难怪诗人发出这样的感慨。只是从此桃花便又多了一个“轻薄”之名。    
有道落花有意流水无情,储光羲的《江南曲》却是别有一番味道。  
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  
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船流。  
微妙的、欲藏欲露、难以捉摸的感情呵,落花如有意,流水亦有情。
  落花如有意,流水亦有情
  人面桃花相映红  
题都城南庄 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这首诗几百年来广为传诵,《唐诗纪事》载此诗本事云:“护举进士不第,清明独游都城南,得村居,花木丛萃。扣门久,有女子自门隙问之。对曰:‘寻春独行,酒渴求饮。’女子启关,以盂水至。独倚小桃斜柯伫立,而意属殊厚。崔辞起,送至门,如不胜情而入。后绝不复至。及来岁清明,径往寻之,门庭如故,而已扃锁之。因题‘去年今日此门中’诗于其左扉”。   
是不是真有其事,不得而知了。不过总觉得看到“桃花依旧笑春风”还是好的吧,总好过“绿叶成阴子满枝”吧。  
有故事传说,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杜牧感叹其事,故作诗《叹花》:  
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初见时花开枝头明艳,再见却是枝开叶散,多残忍。相见哪如不见。    
是不是,这种似遇未遇才最为动人。遇到你,最是那一刹那的动心。再也见不到,所以才会常常的,长长的怀念。若是真的在一起,早已两两生厌,是不是。  
让我在最美丽的时刻遇到你,便好。  
去年今日,欧阳修的《生查子》有异曲同工之妙。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这首《生查子》一说出自朱淑真手笔,又一说为秦观词。词意明白如话,饶有韵味,更具民歌风味。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的甜蜜喜悦,为何成了泪满春衫的苦涩。原来,变化的不只是时间,还有人。  
  山寺桃花始盛开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如此的平淡自然却又意境深邃。常想起上学时小伙伴们一起读这首诗的情景来,有微微的笑意。如同这首诗,让人感觉童心的生动,童意的活泼。看桃花盛开,哪里还有恨春的情怀。  
写寺观里桃花的不只有白居易,还有刘禹锡。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刘禹锡因参与王叔文、柳宗元等人的革新活动被贬郎州(今湖南省常德市)司马。十年后,被朝廷“以恩召还”,回到长安。这年春天,他去京郊玄都观赏桃花,写下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看花诸君子》: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  
诗中以桃花隐喻暂时得势的奸佞小人,又因“语涉讥刺”而再度遭贬,一去就是十四年。十四年后,诗人再游玄都观,写下了《再游玄都观》: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前度刘郎今又来。这句话,与其说有点点的得意,不如说是无尽的感慨。时势变化,实难为人所料。只是如此旧事重提,当真不怕又来一次贬么。  
南宋刘辰翁有句:“东风似旧,向前度桃花,刘郎能记,花复认郎否?”问得好。呵。  
说起刘郎与桃花,南朝宋刘义庆《幽明录》有记汉朝刘晨、阮肇入天台山桃源遇仙的故事。“汉明帝永平五年,剡县刘晨、阮肇共入天台山取谷皮,迷不得返。经十三日,采山上桃食之。下山以杯取水,见鞠青叶流下甚鲜,复有胡麻饭一杯流下,二人相谓曰:“去人不远矣。”乃渡水,又过一山,见二女,容颜妙绝,呼晨、肇姓名,问郎来何晚也。因相款待,行酒作乐,被留半年。求归,至家,子孙已七世矣。晋太康八年又失二人所在。”  
记得小时候听过的故事,砍柴人在山中看人下棋,一盘棋看完,斧子柄都烂了,回家才知道过去了很多年。后来看书,才知道这是《烂柯记》的故事。  
山中只一日,世上已千年。再回头,却是物非人亦非。回不到从前,更找不到现在。  
想起《桃花源记》来。  
上学时学到《桃花源记》,最喜欢那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不由会想到射雕中的桃花岛来。黄药师纵然是潇洒飘逸,使出落英神掌来,总是不及俏蓉儿舞起来那样灵动好看吧。  
回家的路上有一处桃树林,有河水穿过,桃林边上有一片竹林,颇有些桃花源的味道。有时回老家,遇到桃花开的时候总是抵着车窗看着看着。可是有一年,再回去路过的时候,那片桃树不见了踪影,只有几棵竹子孤零零的立在那里。一时间,很有些武陵人的惆怅。  
却原来,失去的,才是最美丽。
  花红易衰似郎意  
刘禹锡《竹枝词》   
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江春水拍山流。   
花红易衰似郎意,   
水流无限似侬愁  
竹枝词,简称“竹枝”,又名巴渝辞。《乐府诗集》记载:“竹枝,巴歙也。”巴即巴郡,在今重庆市东部奉节至宜宾一带;歈即民歌。这种渝东一带的民歌,一直在巴人民间流传,到了唐代,竹枝词逐渐成为一种崭新的诗体形式。刘禹锡遭贬来到三峡期间,创作了《竹枝词九首并序》、《竹枝词二首》,竹枝词终于吐露芳华,在诗坛上别开生面,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北宋黄庭坚说:“刘梦得《竹枝》九章,词意高妙,元和间诚可以独步。”清代翁方纲说刘禹锡“以竹枝歌谣之调,而造老杜诗史之地位。”  
古诗词中大多以花喻女子,水比男子,这首《竹枝词》却别出心裁。红花满山,绿水环拍。花红易衰,江水却长流,唯如山花红艳波涛热烈的初时感情,方显出失去后的缭绕不去的哀愁。  
情感深沉炽热,才是民歌的精髓。    
想起这样一首词来,也算是和桃有关的,黄庭坚的《少年心》:  
对景惹起愁闷。染相思、病成方寸。是阿谁先有意,阿谁薄倖。斗顿恁、少喜多嗔。合下休传音问。你有我、我无你分。似合欢桃核,真堪人恨。心儿里、有两个人人。  
方寸,指心。斗顿,顿时突然。斗通陡。凭,这么,如此。  
男子变心,女子生怨。痴情女子负心汉,古来多如此。好在这女子怨虽怨,心里却是看得清的:无论你怎么样的花言巧语说心里有我,我早已知你三心两意了。就像桃核里的仁分两片,合起来虽为一,分开是两个仁(人)了。  
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天下女子,心意莫过如此。
  桃花快写完了。  看来写得真不招人待见。好歹也给个意见呀。。咳。。咳。。
  多谢捧场。
  风急桃花也似愁    
卜算子•送春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毕竟年年用着来,何似休归去。   
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  
这是宋代诗僧如晦的词。如晦虽是出家人,却多愁善感,也和世人一样惜春。  
风吹花落的暮春时节,春天快要过去,无计留春,只轻轻问,年年来到,何不如不归去。只是望尽天涯,不知春归何处。桃花随风落去,也和人一样怕春天不在,点点落花似轻愁无数。   
“毕竟年年用着来,何似休归去”,既然年年来,不如不归去。这样的说法,有着孩童式的无理和幽默。虽然是说桃花似愁,却无多少真正的愁绪,有的是只愿春常在的美好愿望。  
《蓼园词评》中说,“送春词中,此为第一。清空超脱,不滑熟,不粘滞,当得一隽”。  
“ 风急桃花也似愁,点点飞红雨。”这一句是有出处的。李贺的《将进酒》有句:桃花乱落如红雨。  
将进酒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坟上土!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后世称为“诗鬼”。据说他七岁能辞章。就是这样一个才华四溢的人,却因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此作《讳辩》,却也无济于事。多可笑的理由,多可笑的现实。李贺仕途失意,全部精力都用在了写诗上。他的母亲责怪他“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可见其用心之专,作诗之苦。李贺一生愁苦多病,花样年华中便因病离世,年仅二十七岁。  
看这首《将进酒》,我看到的是挥不去的愁苦与淡淡的绝望。  
杯是“琉璃钟”,酒是“琥珀浓”、“真珠红”,厨中肴馔是“烹龙炮凤”,宴庭陈设为“罗帏绣幕 ”,乐声响起,笛音似龙吟,鼍鼓声宏亮,歌女皓齿轻歌,舞女细腰慢舞。这样华丽的宴会,却是青春日将暮,桃花落如雨。花样年华呵,竟有日暮之感,心中该有多少的愁与苦。不如痛饮这解忧的酒,醉一场无愁的梦。  
来,干了这杯酒。     
后来,元代的薛昂夫作《楚天遥带过清江引》,多引用如晦词中句子:  
有意送春归,无计留春住。  
明年又着来,何似休归去。  
桃花也解愁,点点飘红玉。  
目断楚天遥,不见春归路。  
春若有情春更苦,暗里韶光度。  
夕阳山外山,春水渡旁渡,  
不知那答儿是春住处?    
  天若有情天亦老,春若有情春更苦。这样说来,不若无情的好了,只可是,谁人能无情呢。落花似愁,葬花的林妹妹又另有一番情境了。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处诉;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岁闺中知是谁?   
三月香巢初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杀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侬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语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奏,知是花魂与鸟魂?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语花自羞;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首《葬花吟》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林黛玉去怡红院被拒门外,却听得院内宝钗、宝玉笑语,第二天在葬花的花冢处哭的诗句。  
记得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看红楼,第一次看红楼的时候,看到林妹妹焚稿断痴情处再也不想看下去。后来看书看到“幽花落自然”的句子,便想着送给她这句,花开花落本自然,不要再为花落泪了。只是旧时女子,寄人篱下,又情爱纠结,如何的不看花生愁,因风泣泪呢。黛玉这样天仙般的人儿,也许“质本洁来还洁去”,才是最好的结局罢。  
《红楼梦》第七十回 林黛玉重建桃花社 史湘云偶填柳絮词中,有《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因此落下泪来,又怕众人看见又忙自己擦了。”看到此处,不由不叹:宝玉是知黛玉的,不枉林妹妹为他还泪一场。  
  恩,写得很好,支持一下
  多谢支持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攀條折其榮,將以遺所思。 馨香盈懷袖,路遠莫致之。 此物何足貢?但感別經時。 (漢‧佚名‧《古詩十九首‧庭中有奇樹》  ======================================================================  这首诗不知道在不在楼主创作计划之内?我可能还能帮你找几首好诗。
  多谢。  因为是写花,所以没有这首。以后写树的时候一定会写上的。  :)  古诗十九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会写的。这一首喜欢得很。  你有什么样的好诗,发给我。谢了。
  桃花落 闲池阁    
钗头凤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与唐婉凄美的爱情故事和这首《钗头凤》一样为人所熟知。南宋陈鹄的《耆旧续闻》,刘克庄的《后村诗话》,宋元之际周密才的《齐东野语》以及《历代诗馀》中都有记叙。大致的故事是这样的:陆游初娶唐婉,伉俪相得,琴瑟甚和。然而,唐婉不如陆母之意,被迫夫妻离异。后陆游另娶王氏,唐婉也  改嫁给绍兴士子赵士程。有一年的春天,两人相遇于禹迹寺南之沈氏园中。唐琬遣人送酒肴致意,陆游“怅然久之”,作《钗头凤》词题沈园壁便是这首《钗头凤》。唐婉见后也和词一首,不久便郁郁而终。唐婉的和词为:  
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    
 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每每看到这首《钗头凤》,总忍不住的要怪起陆游来,好端端的把妻子休了。休便休了又好生生的写什么词,写就写了又偏生让她看到,害她忧郁而逝。  
爱一个人,要让他知道。可是,藏在心底的爱,是不是更让人动容。  
不禁要庆幸身为女子,生在现代了。古代女子多可怜,要忍受和人分享夫婿,还动不动的会被休,要不就上演《孔雀东南飞》。现代社会,只要是两个人相爱,是没什么理由能被分开的。纵是有万般理由,真相也只能是一个:他并不够真心爱你。  
只是呵,相思刻骨,“不思量,自难忘”。  
陆游七十五岁时作《沈园·二首》:    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    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    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  
八十一岁又作《二月二日夜梦游沈园》:    路近城南已怕行,沈家园里更伤情。    香穿客袖梅花在,绿蘸寺桥春水生。    城南小陌又逢春,只见梅花不见人。    玉骨久成泉下土,墨痕犹锁壁间尘。  
陆游八十五岁时,在生命的最后时光里,仍念念不忘沈园,作《春游》:    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蚀骨的相思。告诉我,我该如何的忘记你。
  好有才情的帖子。  赞一个!
  多谢捧场。  :)
  引用诗词太多,应该多谢自己的东西,总的来说 还不错
  多谢支持。  多努力。
  歌尽桃花扇底风      
彩袖殷勤捧玉锺,当年拚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杠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小晏这首脍炙人口的《鹧鸪天》,写与一女子的久别重逢。词情婉丽,辞句清空,有许多为后人称道之处:比如,词中用词绚烂多彩,“彩袖”、“玉锺”、“醉颜红”、“杨柳楼”、“桃花扇”,有如梦如幻的美感。比如,利用声韵的配合,宛如一首乐曲。等等。  
我总觉得最打动人的是那句“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魂梦同,短短一句,写出了别离中的魂牵梦绕。友阿泠却说,异梦的从来只有同床,隔山隔水得离得远了,相思才会显山露水。若是真的在一起了,早就腻味了,哪里还有什么同不同的。  
也许是吧,距离造就美。分开了,离得远了,以前的事,见不到的人,便日渐美好起来。  
可还是被这一句打动。几回魂梦与君同,若不是相爱的人,若不是见不到,怎能魂梦同。因为魂梦同,所以相思也不觉太苦,因为魂梦同,所以相见也疑是梦中,“今宵剩把银杠照,犹恐相逢是梦中”。这两句从杜甫《羌村》诗“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中化出,轻盈灵动。  
晏几道是晏殊幼子,相门公子家道富贵,文才出众。小晏性格疏放孤高,傲视权贵,不屑官场混浊,仕途并不得意。他的词大部分为应歌而写,词中多写歌女,如莲、鸿、苹、云等,毛晋汲古阁本《小山词跋》中说“独《小山集》直逼花间,字字娉娉袅袅,如揽嫱、施之袂,恨不能起莲、鸿、苹、雪,按红牙板唱和一过”。小晏对她们给予了爱赏和同情,很有些红楼中宝哥哥的意味了。  
  歌尽桃花扇底风,想起《桃花扇》来。小时看过《桃花扇》的小画册儿,懵懵懂懂,只记得结尾是李香君和侯朝宗相见,悲喜交织,却见侯是清人打扮,于是交还桃花扇,永不相见。  
后来看《桃花扇》,知道书中的结尾是侯、李二人在国破家亡后,双双入空门。
阿泠叹道,出什么家,为什么不是有情人终成眷属,找个地隐居也成呀。  
我无词回她,只恨恨道,你这女人。心下却颇有些同意她的。咳,小女人。  
如若真是这样的才子佳人故事,《桃花扇》真是魅力尽失了。  
《桃花扇》是清初作家孔尚任十余年苦心经营,三易其稿,写出的一部传奇剧本。剧本写成后,一时洛阳纸贵,甚是轰动。 全剧通过侯方域和李香君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表现了明末时期复杂的权奸之争,以及南明覆亡的历史。“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桃花扇,何等的香软柔美,却是染血而成。血溅桃花灼成扇,又是何等的艳丽惊心。  
国愁家恨,乱世之中的爱情,哪有圆满的福气。  
岁月静好,才有这小小的情与爱的完美。  
  疑有碧桃千树花  
没真正听过笙的演奏。印象里,笙的声音并不算得多美妙,没有箫音的幽雅,也没有笛声的悠扬,笙的声音是热闹的那一种。李后主的《浣溪沙》中有“小楼吹彻玉笙寒”句,端得是凄婉动人,可是一直疑惑笙的热闹如何会是“寒”。  
郎士元的《听邻家吹笙》让我知道,原来笙也有这样的美妙的声音。  
凤吹声如隔彩霞,  
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  
疑有碧桃千树花  
碧桃千树花,说得是花,却不是真正在写花,写得是笙乐的美好。  
《说文解字》中有:“笙,十三簧,象凤之身。笙由多根簧管组成,参差如凤翼,声音清亮,宛如凤鸣,有“凤吹”之称。所以诗的第一句说,凤吹声如隔彩霞。“隔彩霞”是说笙曲如天上来乐,又似乎是在说声音如彩霞绚烂,笙乐的明丽新鲜可见一斑。“疑有碧桃千树花”这一句写的笙乐是这样的明媚和欢快,如千树碧桃花开,烂漫而热烈。天上碧桃和露种,这里的碧桃是天上的花,与前文“隔彩霞”呼应,真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了。  
碧桃,又名千叶桃,通常为重瓣观花桃的总称。花重瓣,有粉红、白、深红等多种颜色。花色艳丽,树形美观,是春季不可缺少的观赏花木。  
上班的路上,有一户人家门前就有一棵碧桃树,开深红和浅红两种花。有一对老人常在花下坐着。每次经过的时候,总会忍不住的感叹。特别是花开时节,真正是白发红颜相映照。不由会叹岁月无情。而那两个老人坐在花下,安然自在,那桃花也是开了又落,自然自在。原来,易感的,只是旁观的心。  
  总把新桃换旧符  
桃在民间传说中是能驱鬼辟邪的。记得小时候每到除夕,大人都要让小孩子在衣服上别上桃树枝条儿,说是什么小鬼放三天假之类的,要到大年初二才能把桃枝拿下。有时玩着玩着树枝掉了便惶恐的很,赶快再找一个别上。现在想来真是有趣儿。更有种种的神鬼的传说,让小小的年纪对能辟邪的桃树充满了敬畏之情。  
桃树辟邪的说法,古来有之。  
王安石在《元日》中写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暧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全家老小喝屠苏酒以庆新年。也有解释说屠苏是房屋的意思,也说得通。  辞旧迎新,万户瞳瞳。王安石的这首诗,和他在政治上的抱负和作为有很大的关联,可谓是直抒胸臆。  
每到过年贴春联的时候,爸爸总会说这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桃符,最早是挂在门两边桃木做的板子,取驱鬼压邪之意,后来慢慢演变成现在的春联。  
把每天都过成像过年一样的心情。很绕的一句话,阿泠常说。  嗯,每天都是崭新的一天。我会记得。      
  写得真是不招人待见。  掩面。。。  好歹也有人给个意见指点一下下的说。
  花开淡墨痕·杏花疏影  
关于杏,有很多美好的传说和寓意。  
“杏坛”,传说是孔子聚徒讲学的地方。如今在曲阜孔庙,便有“杏坛”古迹。坛前植有四棵杏树,相传是孔子当年弦歌讲学、弟子读书之地。“杏坛”后来成为“教育圣地”的代称。西晋葛洪《神仙传》记载:三国时期东吴名医董奉医术精湛,隐居深山,常年给人治病却不收报酬,凡患重病被治愈者只需在其园内栽下五棵杏树,而轻病治愈者,只需栽一颗杏树。等到杏子熟了时,不用钱,只拿粮食来换。换来的粮食,也是用来接济饥饿的百姓。根据这个传说,人们便用“杏林”一词来代称医家,用“杏林春暖”、“杏林春满”、“杏林满园”或“誉满杏林”等成语来赞扬医生的高明医术和高尚医德。     
杏树,在我们这里,是很讨喜的一种树。听老人们讲过,家里不栽桃不种桑,一定要有杏。也许是因了“杏”与“幸”的谐音吧。  
记忆中有这样一树的花,粉白若红的开着。 那是小时候,小巷深处,老围墙边有一株高大的杏树。每到春天,花开满枝,灿若云霞。常会清晨或是傍晚去树下拾杏花儿,一朵一朵的带回家。树很高,不能折几枝花下来,只有在树下看着落花了。下了小雨的时候,有微微的水气,淡淡的花香,一树的花就会更加的美。  
如今,那杏树已不知所踪,人更是忙得连老家也没回过几次了。  
幸好,还有那么多诗句,记载着杏花的美丽。  
  枝枝绽翠英    
春色方盈野,枝枝绽翠英。   
依稀映村坞,烂漫开山城。   
好折待宾客,金盘衬红琼  
北周庾信的《杏花》。这应该是最早写杏花的诗了。  
“枝枝绽翠英”,”烂漫开山城”。,道出了杏花盛开的繁丽。春天伊始,花枝绽放,花开烂漫。折花待客,金盘衬红琼,可谓美也。看来插花艺术古来有之。明代陈继儒在《岩幽栖事》中说:“瓶花置案头,亦各有相宜者:梅芬傲雪,偏绕吟魂;杏蕊娇春,最怜妆镜;梨花带雨,青闺断肠;荷气临风,红颜露齿;海棠桃李,争艳绮席;牡丹芍药,乍迎歌扇;芳桂一枝,足开笑语;幽兰盈把,堪赠仳离;以此引类连情,境趣多合。”杏花娇媚,正可衬闺房的旖旎,美人临镜梳妆,真个是“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了。    
  也许,对古典诗词的解读可能就没那个味道了    我更爱感觉那些诗词作者创作这些经典词句的背景    楼主见谅
  最喜欢俞大猷的《咏牡丹诗》:    闲花眼底千千种,此种人间擅最奇。  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
  问好两位。  多谢支持。    古典诗词换成现代文真是会失了韵味。可是一首诗打动我们,首先便是我们眼中的看到的想到的意思呢。也许喜欢了这首诗,才会去关注诗人,关注诗人写作的背景。  我常是这样的,看诗很少去看作者创作的背景。以后是要改正呢,因为了解了这些才能更好的体会诗的意味。  有时,自己看诗得到的意思,竟会和作者的原意差很多,不知道这种情况你遇到过没有的。    现实中不算太喜欢牡丹,更喜欢那些开得小小的的花儿。  牡丹的诗比较喜欢那句 任是无情亦动人。  :)
  @晨小染
22:07:54      现实中不算太喜欢牡丹,更喜欢那些开得小小的的花儿。    牡丹的诗比较喜欢那句 任是无情亦动人。  -----------------------------  开得小小的花儿?那不是野花吗?当然俗话说“家花哪有野花香”,可以理解O(∩_∩)O    我喜欢俞大猷的《咏牡丹诗》是因为后两句“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以物喻人,很有哲理性,这也是明清时代诗歌发展的主流。当然,楼主提到的罗隐那句“任是无情亦动人”也很有这类风格,只是略显清高了。看来楼主颇有隐士风骨。期待楼主解读陶渊明的最爱——菊花,和林逋的最爱——梅花。。
  @平壹  喜欢那些小小的花儿,开得恣意而又隐忍。小小的花儿并不都是野花的吧。  我只是平常的爱花人罢了,哪有什么隐士什么的。不过诗中偏爱田园风格的。  :)  国色天香人咏尽,丹心独抱更谁知。这一首没看过,很不错的一句。  菊花,父亲比较喜欢,很小的时候知道这一句,宁可枝头抱香死。  梅花,我这里最常见的是蜡梅花儿,有着清冽的香气。很向往那种梅花遍开的景色,可是总也没空儿去看。  看梅花,香雪海很出名的吧。
  村边杏花白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荷锄觇泉脉。  
归燕识故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忽不御,惆怅思远客  
王维的《春中田园作》。  
诗中“持斧伐远扬”句,化用《诗经?豳风?七月》中的句子: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  
春鸠轻鸣,杏花盛开,人们忙着整桑理水的农事。燕回故居,人翻新历。把酒停杯,只因思念。  
王维的这首诗,恬淡自然。“村边杏花白”,“白”是杏花开到了盛处。花是淡淡的白色,怒放却不夺目,杏花开得如此自然自在,如同这村居的生活,恬静而又安然。春意是这样的浓,生活这样的美好。连思念也只是微微的一丝怅然,而不是心伤。    
想起小时候,每到春天杏花开了的时候,田野里会响起吆牛耕地的吆喝曲儿,声音悠扬,宛若天籁。如今耕牛不见了,那曲儿再也无处听到。竟也有些思念的怅然。    
  春深杏花乱    
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    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    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  
唐代储光羲的《钓鱼湾》。  
“春深杏花乱”,一个乱字,写出了杏花盛开的繁丽,也暗示了等待的急切心情。“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等待的人呵,你为何还不来,你还会不会来,你可知风吹草动都会让我心惊。“日暮待情人,维舟绿杨岸”,原来系舟垂钓,只是为了“待情人”。  
诗中先写景,以景衬出人心理,最后才说明原委。委婉转折,饶有趣味。  元稹《会真记》中的一首《明月三五夜》的诗,和这句“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颇有相似意味: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风吹草动,月照花影,一点点的变化都让我觉得是你来了。  如果你曾赴过结果难料的约会,个中滋味你一定会明了。    
日暮待情人,这一个情人,也可以说是情趣相投之人。那么这样一来,诗中的主人公便由一个急切等情人的毛小伙,成了忘情山水,静待知音的隐者了。潭清疑水浅,荷动知鱼散,颇有些王维诗中“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意味了。只是联系前文后意,特别是春深杏花乱中的一个“乱”,总觉得有些牵强了呢。    
写垂钓系舟的,还有这样一首诗,司空曙的《江村即事》:  
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  
钓罢归来,江村寂静,月色正暗下去,正好睡个好觉,船也不用系,风吹不远,也就在那开满芦花的浅水边上。这样的村居生活如此的美好,安静中有着放纵的潇洒。诗人的心态安然舒放,哪像今天的我们,慌张的奔忙。有时我都会怀疑自己有强迫症,不管是家中的房门还是代步的车,都要反复的确认锁好了才安心。呵。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  
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崔道融的这首《溪居即事》,与司空曙的《江村即事》不一定有什么关联,却让后世的我们看时,觉得相映成趣,你看,你不系船,风吹入河湾,让小孩子以为是来客人了呢,忙着去开门又关上了,原来是空船呀。  这首诗如信手拈来,浑然天成,朴素自然,平淡疏野。春风,疏篱,浅水,小童,水乡的生活宁静质朴。  
只是这船也太能飘了,从秋飘到了春从中唐飘到了唐末。  
庄子说“泛若不系之舟”,也许只有如不不系之舟的想象,才能在诗意淡漠了的今天细细的品读那些美好的古诗了吧。    
同样写到船,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是如此的空灵绝妙: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有的版本作“独怜幽草涧边行”,总觉得的这个行字多了人迹所在,破坏了诗中画面的静寂。  
幽草,深树,春雨,野渡。诗人仿佛在慢慢展开一幅写意的山水画卷。静谧的,轻淡的,就连树上的鸟鸣,急来的风雨衬出也是环境的静来。  
野渡无人舟自横。这样轻轻的一句,有着恬淡的安然,却也会让看的人生出淡淡的忧伤和微微的惆怅。  
  楼主继续
  一汀烟雨杏花寒  苏溪亭上草漫漫, 谁倚东风十二阑?   燕子不归春事晚, 一汀烟雨杏花寒。   戴叔伦的《苏溪亭》。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与《兰溪棹歌》相近。苏溪在浙江义乌、东阳附近。戴叔伦曾任东阳令。  东风送暖,芳草萋萋,这样美景却是惹起相思与离愁。燕子未归,春事已晚,独自凭栏,此情此景,叫人如何不凄楚怅然。一汀烟雨杏花寒,一个“寒”字,写出了凭栏人的离愁别恨。烟雨杏花,本是雨润花娇,可是越美好的景色越容易起离人的愁思。所谓离恨如春草,丝雨细如愁,此间种种,到心头,万般皆成愁。  戴叔伦的另一首诗《杂曲歌辞•新别离》里,杏花同样映照了离别的心。  手把杏花枝,未曾经别离。黄昏掩闺后,寂寞自心知。  诗中写的应该是情窦初开的少女吧,手把杏花枝,人同花娇俏,初经别离,惆怅不已。  黄昏时分,倦鸟归林,这是离别的人儿最易惊心的时刻。  想起那些个初夏傍晚来。暮色蔼蔼,行人归色匆匆,内心惶恐莫名,欲诉无人。怕人笑己呆痴,怕渐行渐远的陌生和隔阂。  明代诗人刘绩说:折取杏园花,慰我长相忆。只是这满园的花,共赏的人不在,也只能空折枝。这盛放的一枝花,也算是对离别人儿一个小小的慰藉吧。  “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 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  千百年前那个叫薛涛的女子曾这样轻轻低吟。这个留下“女校书”雅号和“薛涛笺”雅事的一代才女,也只是花开寂寂,相思终无益。
  满园深浅色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王涯的这首《春游曲》清新自然,如同诗中描写的景色。  新开一夜风,一个“新”字,写春风忽到杏花初开,透着轻淡的喜悦。  杏花的颜色是渐变的,含苞时艳红,盛开时逐渐变为粉红,开到最后变成粉白,花落如雪。“道白非真白,言红不若红,请君红白外,别眼看天工。”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咏杏五绝》这样写道。  满园杏花,似红若白,深深浅浅,映照在一江春水绿波中,临水照花是何等的美妙。真是让人向往。  有朋友家新装修的房子邀我参观,绿色是主打,浅浅淡淡的绿色,让我赞叹不已。不由笑说,你这还缺一树花,就有唐诗的味道了。再去看时,真的在墙上绘了一树写意的花,一样是浅浅淡淡的红。便想到这句“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来。是杏花么?我问。朋友笑曰:幸福花。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求字结尾的古诗词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