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周书尝麦·尝麦》:启晚年时其子武观发动叛乱,效法启用

华夏五千年-大夏王国(3)昏庸启王_历史五千年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873贴子:
华夏五千年-大夏王国(3)昏庸启王
启(?―前1963年),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大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1-3]此后,又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在位晚期,发生了武观之乱,以至政局动荡。他一生骄奢淫逸,最终病死,葬于安邑附近。武则天废唐建周以后,追封启为齐圣皇帝。
启的母亲是涂山氏,屈原在其《天问》中曾记载“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旋即分别。怀孕的涂山氏女在伤念中生下启后就死了”。 舜以后,王权进一步强化,传说姒禹涂山会盟时“执玉帛者万国”[4],“朝诸侯之君会稽之上,防风之君后至,而 禹斩之”[6]。此涂山就是河南嵩县的三涂山,亦即会稽山,正在夏人活动中心地区附近。可见经鲧、禹两代经营,夏后氏已形成一支强大的势力,为夏王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随着王权的产生,氏族制度的机关已部分被改造,部分被抛弃,唯继任领袖的人选要经议事会认可的形式尚存。而从妫舜到姒禹正处于社会大发展的时代,各种人才辈出,首先被举为姒禹继任者的是当时曾掌五刑、负责狱讼的皋陶。皋陶先姒禹而死,部落联合体议事会又推举了益,即伯益。他是颛顼和少典氏的后裔,又名大费,与皋陶有一定的血缘亲属关系,曾协助姒禹平水土,有功而受到妫舜的器重,被任命为掌管山泽、调驯鸟兽的“虞”[7],古文献曾有“益主虞、山泽辟”之说,有学者认为他的功绩在首创畜牧业]。所以按照传统习俗,姒启作为领袖之子在议事会讨论继任者人选时,虽被优先提名,但他的功绩与威名无法与益相敌,益很自然的成为议事会认可的法定继承人然而,在益和启的时代,传统习俗已被新的价值观念取代。禹死后,启立即发动了对法定继承人的攻击,夺取了领袖的职位。关于这场斗争的经过,有记载说:“益代禹立,拘启禁之,启反起杀益,以承禹祀”;或说“古者禹死,将传天下于益,启之人因相与攻益而立启”];还有说“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总之,斗争很激烈,而几经波折,“叛乱”的姒启曾遭益的有力反击,一度处于劣势,甚至被拘禁,终于因有姒禹的经营和培植,夏后氏根基更深、实力更强,在拥护者的支持下,夏后氏及其拥护者联合起来对益发动战争,终于杀益,使启夺得领袖的权位。 甘之战启夺得领袖职位后,在今河南禹县举行盟会,通报联合体内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争取支持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启有钧台之享[13]。但是姒启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从姒启作新的领袖,从而发生了姒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14]有扈氏是当时一个强大的部落或酋邦。传说姒禹时就曾发生过“攻有扈”,“以行其教”[15]的战争。战前,姒禹在誓师之辞中说:“日中,今予与有扈氏争一日之命,且尔卿大夫庶人,予非尔田野葆士之欲也,予共行天之罚也。”宣告要和有扈氏决一死战,标榜自己不是为了贪图有扈氏的土地、人民、财货,而是代天行罚。还传说:“昔禹与有扈氏战,三阵而不服,禹于是修教一年,而有扈氏请服。”这些传说都反映姒禹与有扈氏之战,是一场权力之争。有扈氏以其强大,意欲僭取联合体王权而起兵,所以姒禹伐有扈“以行其教”、“行天之罚”,而且将战争的手段与加强政教的手段结合,最终才战胜有扈氏。姒启伐有扈,在一定意义上可谓是禹伐有扈的继续。[14]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是两强相遇,因而打得十分激烈,但留下的有文字记载的史料不多,主要是姒启的一篇战斗动员令《尚书甘誓》,全文为:“大战于甘,乃召六卿。王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汝: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汝不恭命;右不攻于右,汝不恭命;御非其马之正,汝不恭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戮于社。”[16-17]文中第一段介绍《甘誓》背景,是启在战于甘之前,召集左右高级官吏申明纪律约戒的誓师词。“六卿”过去的解释多认为是六军之将,实际上“六卿”和“六军”都是周代以后出现的,是成书时借用的后代词汇,其所指当即下文中的“六事之人”。在古文字中事和史是一个字,商代甲骨文中商王所称的“我史”、“朕史”、“东史”、“西史”等往往参与征战,所以夏后启召“六事之人”传达战争约戒就很容易理解了。第二段是誓师词全文,首先宣布有扈氏罪状是“威侮五行、怠弃三正”,意思是指责敌人上不敬天象,下不敬大臣,引起天怒人怨,所以伐有扈是代天行罚。其次宣布军事纪律,命令部属各自奉行命令,忠于职守,努力战斗,还申命奉行命令者将在祖庙中受到奖赏,违背命令者,将在社坛前处死。和伐三苗的《禹誓》相比,可见启时最高行政长官的权威是前一个历史时代无法相比的。[17]相传启初“与有扈氏战于甘泽而不胜”,总结原因说“吾地不浅,吾民不寡,战而不胜,是吾德薄而教不善”,于是励精图治,“亲亲长长,尊贤使能,期年而有扈氏服”[18]。可见姒启取得甘之战的胜利,“灭有扈氏,天下咸朝”[2]是很不容易的。[19] 武观之乱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终于打破了氏族制度下自然发生的共同体权力,国家出现了,但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不仅没有结束,而且愈演愈烈。姒启用暴力手段结束“禅让制”后,他的儿子们又发生了争夺继承权的骨肉相残,这就是武观之乱。[20]在周代文献中,曾将“夏有观、扈”和“虞有三苗”并论[13],其中的扈是有扈氏,观则为武观,或作五观。还将他与尧子丹朱、舜子商均、汤子太甲、文王之子管蔡相比,说“是五王者皆有元德也,而有奸子……”[21],可证姒武观是姒启之“奸子”。关于武观之乱的经过留下的记载很少,仅见今本《书纪年》中有:“(启)十一年,放王季子武观于西河。十五年,武观以西河叛,彭伯寿师师征西河,武观来归。”[22]时代更早的《逸周书·尝麦》篇也记述了对这次叛乱的征讨:“其在启之五子,忘伯禹之命,假国无正,用胥兴作乱,遂凶厥国。皇天哀禹,赐以彭寿,卑正夏略。”文中的“五子”当为“五观”之误。据今本《竹书纪年》启在位十六年。约略可知在姒启的晚年已发生了诸子争立的动乱,季子武观因此被放逐西河。后来,当继任问题进一步提到日程上时,姒武观发动叛乱,效法姒启用暴力夺取继承权,这场权力之争几乎瓦解了夏王朝的统治,幸而有彭伯寿率师出征西河,才平定姒武观的叛乱。关于西河之地望历来说法不一,较多说法是在河水之东的晋南或河水之西的陕西韩城一带,还有河南安阳附近的内黄说等。以在晋南河汾之间的可能性最大,关于夏文化的考古发现、研究成果也为晋南说提供较多的证明。[23] 后人评价自姒启建立夏王朝以后,逐渐抛弃了姒禹的节俭传统,毫无顾忌地“淫溢康乐”,管磬并作,“湛浊于酒、渝食于野”,饮酒无度、游田无度。[23] 《史记·夏本纪》:十年,帝禹东巡狩,至于会稽而崩。以天下授益。三年之丧毕,益让帝禹之子启,而辟居箕山之阳。禹子启贤,天下属意焉。及禹崩,虽授益,益之佐禹日浅,天下未洽。故诸侯皆去益而朝启,曰“吾君帝禹之子也”。於是启遂即天子之位,是为夏后帝启。夏后帝启,禹之子,其母涂山氏之女也。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於甘。将战,作甘誓,乃召六卿申之。启曰:“嗟!六事之人,予誓告女:有扈氏威侮五行,怠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维共行天之罚。左不攻于左,右不攻于右,女不共命。御非其马之政,女不共命。用命,赏于祖;不用命,僇于社,予则帑僇女。”遂灭有扈氏。天下咸朝。夏后帝启崩,子帝太康立。(未完待续 )
我华夏泱泱大国永不衰落...
我就当仁不让的第一个说...
汉服随手镇。
全家福镇楼~~
潮汕人打架的精髓在于,...
别扯那些张三丰,独孤求...
我就当仁不让的第一个说...
我就当仁不让的第一个说...
我以为没了
结果还有 三个啊···········饮酒其实与荒淫没太大关系看太白
剑 何等逍遥大爱啊
内&&容: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历史论坛:[研究]夏朝时期那些人和事儿
夏朝时期那些人和事儿
(中华良子·研究)
夏朝(约前21世纪—约前16世纪),具体时间约公元前 2033年 至 公元前 1562年,是中国传统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中原世袭制朝代。一般认为夏朝是多个部落联盟或复杂酋邦形式的国家。夏时期的文物中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和玉制的礼器,其年代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青铜时代初期。夏朝历史上惯称为“夏”。标志着中国若干万年的原始社会基本结束,数千年的阶级社会从此开始,他的诞生成为中华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王位之先河。夏朝共传十四代,十七后,延续约471年,为商朝所灭。后人常以“华夏”自称,使之成为中国的代名词。
虽然中国传统文献中关于夏朝的记载较多,但由于都成书较晚,且已知的又没有发现公认的夏朝存在的直接证据,如夏朝同时期的文字作为自证物,因此近现代历史学界一直有人质疑夏朝存在的真实性。在河南省西部、山西省南部发现的二里头文化具备了属于夏文化的年代和地理位置的基本条件,但由于一直未能出土类似殷墟甲骨卜辞的同时期的文字记载,夏朝的存在性始终无法被证实。许多中外历史学家认为,河南省偃师市二里头遗址的全期或第一、二期,有可能是夏朝都城的遗迹,不过仍在寻找确凿的依据来釐清。
一、大禹时期(前2029年——前1978年,在位51年)
(一)重要人物
1.大禹。禹(前2081年——前1978年),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字高密,史称大禹、帝禹,为夏后氏首领、夏朝第一任君王。禹是黄帝的玄孙、颛顼的孙子。其父名鲧,被帝尧封于崇,为伯爵,世称“崇伯鲧”或“崇伯”,其母为有莘氏之女修己。相传,禹治理黄河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诸侯的拥戴下,53岁的禹王正式即王位,以安邑(今山西夏县)为都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禹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因此后人也称他为夏禹。他是中国古代传说时代与尧、舜齐名的贤圣帝王,他最卓著的功绩,就是历来被传颂的治理滔天洪水,又划定中国国土为九州。后人称他为大禹。他在涂山大会诸侯,建立了奴隶制国家的雏形,禹铸造九鼎,象征九州,是子承父位、夏朝开国君王、中国奴隶制的创始人。在位51年,享年103岁。禹死后安葬于浙江绍兴市南的会稽山上,仍存禹庙、禹陵、禹祠。从秦始皇开始历代帝王大都来禹陵祭祀他。
2.黄帝。黄帝(前2717年—前2599年),华夏上古时代一位著名的部落联盟首领,是中国远古时代华夏民族的共主,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之首,被尊为中华“人文初祖”,传说黄帝是少典与附宝之子,本姓公孙,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建都于有熊(今河南郑州新郑市),亦称有熊氏。轩辕黄帝部落由天水自西向东迁移,史载炎帝以姜水成,因有火德之瑞,故号炎帝;黄帝以姬水成,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黄帝以统一华夏部落与征服东夷、九黎族而统一中华的伟绩载入史册。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
3.尧。尧(前2377—前2259年),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公元前 2377 年农历二月初二,在唐地伊祁山诞生,随其母在庆都山一带度过幼年生活。15 岁时在唐县封山下受封为唐侯。20
岁时,其兄帝挚为形势所迫让位于他,成为中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长。他践帝位后,复封其兄挚于唐地为唐侯,他也在唐县伏城一带建第一个都城,以后因水患逐渐西迁山西,定都平阳。唐尧在帝位70 年,90 岁禅让于舜,约公元前2259年,尧118 岁时去世。
4.舜。舜(生卒年不详),是中国上古三皇五帝中的五帝之一。姓姚名重华,字;都君。生于姚墟(一说姚墟在今河南濮阳,一说在浙江余姚,一说生于姚丘即诸冯,一说在山东诸城,一说在山东菏泽,一说在山西临汾),都城在蒲阪(今山西永济)另有说都城在潘城(今河北涿鹿保岱村)。舜为四部落联盟首领,以受尧的“禅让”而称帝于天下,其国号为“有虞”。帝舜、大舜、虞帝舜、舜帝皆虞舜之帝王号,故后世以舜简称之,其后裔以姚姓为主脉,全世界舜裔子孙近2.7亿,遍及天下。
5.鲧。鲧,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人物,黄帝的后裔、玄帝颛顼的玄孙,是夏朝开国君主大禹的父亲。被尧封于崇地,为伯爵,故称崇伯鲧或崇伯,公元前2037年至公元前2029年在崇伯之位。
(二)历史事件
1.大禹治水。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受命治理洪水水患,鲧用障水法(“堵”的办法),也就是在岸边设置河堤,但水却越淹越高,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大禹率领民众,与自然灾害中的洪水斗争,最终获得了胜利。面对滔滔洪水,大禹从鲧治水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改变了“堵”的办法,对洪水进行疏导,体现出他具有带领人民战胜困难的聪明才智;大禹为了治理洪水,长年在外与民众一起奋战,置家庭于不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十三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因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2.讨伐三苗。禹治水有功,随后舜又派禹去讨伐三苗。禹屡败三苗,将三苗驱赶到丹江与汉水流域,巩固了君权。《墨子·非攻》中说道禹克三苗后,“别物上下,卿制大极,而神民不违,天下乃静。”这说明禹在治水与讨伐三苗胜利后,夏部族已成为部族联盟首领。
3.即位称王。帝舜在位三十三年时,正式把天子位禅让给禹。十七年以后,舜在南巡中逝世。三年治丧结束,禹避居夏地的一个小邑阳城,将帝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但天下的诸侯都离开商均去朝见禹王。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即王位,居住在阳城,国号夏。分封丹朱于唐,分封商均于虞。改定历日称为夏历,以建寅之月为正月。《说苑》记载大禹“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
4.大禹逝世。禹在位的第十五年禹东行,到了会稽去世(竹书纪年载为四十五年),其子启继夏朝天子位。
(三)人物评价
大禹是为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的伟大历史人物。他的重大功绩不仅在于治理洪水,发展国家生产,使人民安居乐业,更重要的是结束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的社会组织形态,创造了“国家”这一新型的社会政治形态。夏禹王完成了国家的建立,用阶级代替原始社会,以文明时代社会代替野蛮时代社会,推动中国帝王室历史沿革发展。
(四)历史典故
1.铸造九鼎。涂山大会之后,为表示敬意,各方诸侯常来阳城献金(即青铜),后来,九州所贡之铜年年增多,大禹想起从前黄帝轩辕氏功成铸鼎,为了纪念涂山大会,就准备将各方诸侯进献的金,铸造成几个大鼎。后九鼎铸成,鼎上铸着各州的山川名物、禽异兽。九鼎象征着九州,其中豫州鼎为中央大鼎,豫州即为中央枢纽。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阳城,借以显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从此一统。九鼎继而成为“天命”之所在,是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象征。
二、夏后启时期(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16年)
(一)重要人物
1. 夏后启。启(生卒年不详),也称夏启、帝启、夏后启、夏王启,他是禹的儿子,夏朝的第二任君王,前1978年前1963年在位。治水中立大功劳的禹的儿子,母亲是涂山氏族的女子。儿子至少有五人(太康、中康、叔康、季康、武观)。根据《竹书纪年》,帝夏启王在位16年,约78岁驾崩。
(二)历史事件
1.夺得帝位。相传禹本来要按照禅让制传位给皋陶,皋陶早亡,就决定传给皋陶子伯益。禹死后,启通过武力征伐伯益,将其击败后继位,成为中国历史上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的第一人,自此,宣告原始社会结束,开始了奴隶社会,启是传统上被公认的中国第一个帝王(有争议)。他放弃阳翟,西迁到大夏(今汾浍流域),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西)。
2.甘之战。启夺得领袖职位后,在今河南禹县举行盟会,通报联合体内部各部落和附近酋邦,争取支持者,以确立自己的统治,这就是文献记载中的夏启有钧台之享。但是姒启破坏传统习俗的篡夺行为引起一些部落的不满,尤其是那些实力雄厚,同样觊觎联盟最高权位的部落首领,以有扈氏为代表,公然表示不服从姒启作新的领袖,从而发生了姒启伐有扈氏的甘之战。通过甘之战,击败强有力的有扈氏,消除了华夏族内的反对势力。
3.钧台之享。这是夏朝初年发生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钧台”是指为上帝群神修建的台坛。“钧台之享”是夏启剿灭有扈氏后,为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恐固王权,确立王位世袭。而在都城阳翟召集各地方国首领,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献祭神灵的活动,同时这也是一次重要的方国盟会。这次盟会确立了夏启“共主”地位,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家天下”局面。
4.武观之乱。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终于打破了氏族制度下自然发生的共同体权力,国家出现了,但对财富和权力的追逐不仅没有结束,而且愈演愈烈。姒启用暴力手段结束“禅让制”后,他的儿子们又发生了争夺继承权的骨肉相残,这就是武观之乱。约略可知在姒启的晚年已发生了诸子争立的动乱,季子武观因此被放逐西河。后来,当继任问题进一步提到日程上时,姒武观发动叛乱,效法姒启用暴力夺取继承权,这场权力之争几乎瓦解了夏王朝的统治,幸而有彭伯寿率师出征西河,才平定姒武观的叛乱。
(三)人物评价
夏氏族原姓姒,但从启开始改用国名“夏”为姓。同时启不再使用“伯”这个称号而改用后,(夏后,即夏王,是夏朝的最高统治者,集军政大权于一身。其下属的军队、官吏和监狱等,是维系国家政权的支柱。)即“夏后启”。自夏后启建立夏王朝以后,逐渐抛弃了姒禹的节俭传统,毫无顾忌地“淫溢康乐”,管磬并作,“湛浊于酒、渝食于野”,饮酒无度、游田无度。此后,世袭制(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代替了禅让制(帝王让位给不同姓的且非血统的人),“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从此,禅让制被世袭制所取代。这标志着漫长的原始社会被私有制社会所替代,应该说是历史的一个进步。
(四)历史文化
《甘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军法。甘誓是夏启在准备讨伐有扈氏时,在甘(今陕西户县西南)发布的战争动员令。甘誓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带有军法性质的规范。
三、夏后太康时期(前1958年—前1955年,在位3年)
(一)重要人物
1.夏后太康。太康,生卒年不详,夏代君主,夏朝的第三任君王。姒启长子,姒启病死后继位。姒太康自小跟着父亲姒启享乐,即位后生活比姒启还腐败,只顾饮酒游猎,不理政事,在去洛水北岸游猎时,为后羿夺去国政。实际上只在位3年(名义上在位29年),公元前1955年,病死,葬于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西)。
(二)历史事件
1.太康失国。太康失国也称后羿代夏。启的晚年,生活日益腐化。他喜欢饮酒、打猎、歌舞,而疏于朝政。启死,其子太康继位,也沉湎于声色酒食之中,政事不修,促使内部矛盾日趋尖锐,外部四夷背叛。东夷族有穷氏首领后羿看到夏王朝内部矛盾重重,借太康外出狩猎数月不归之时,乘机掌握了夏的政权。太康死后,其弟仲康继位,仲康势弱,当了傀儡。仲康死后,其子相继位。后羿把相赶走,自己当了国王,这就是史书上称作“太康失国”和“后羿代夏”的故事。
四、夏后仲康时期(前1952—前1946年,在位13年)
(一)重要人物
1.夏后仲康。仲康(前2005--前1946),也作“姒仲康”,姓姒,名仲康,夏朝的第四任君王。他的祖父是夏朝开国君王姒禹(姒文命),父亲是第二任君王姒启,长兄是夏朝第三任君王姒太康。后羿废黜太康之后,立仲康为王。仲康名义上在位13年,实际上仍由后羿专政。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羲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反被后羿软禁,无力恢复夏的天下。仲康十八年,仲康忧闷成病而死,终年六十岁。葬于安邑附近。
(二)历史事件
1.仲康称王。太康四年,有穷国国君羿听说夏王姒太康前往洛水以南打猎,认为这是袭击夏王朝最好的时机,便亲率军队以闪电战的方式攻破夏都斟,自立为王。但不久迫于诸侯的压力,他只好把帝位让给夏王族的后人。于是仲康便暗中活动,由几位老臣出面,推举他为新王。姒仲康正式即位称王,号仲康,改甲寅年(前2047)为仲康元年。
2.仲康日食。发生于约公元前20-前22世纪夏朝仲康年间的一次日食,可能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次日食记录,先于公元前
1063年7月26日于巴比伦南部的日食记录。夏代仲康时期,负责观测天象的官员羲和失职,没能及时预告日食,以至当这次日食现象出现时,人们不知发生了什么怪异的事变,惊慌失措,乱成一团。夏代仲康时期距今约四千多年,这次日食的记录,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五、夏后相时期(前1943年—前1916年,在位28年)
(一)重要人物
1.夏后相。相,生卒年不详,仲康之子。仲康病死后继位。在位28年,被寒浞的儿子浇攻破而自刎,葬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县)。相继位时,年龄还很幼小,因后羿带兵进逼,只得逃往帝丘,又迁到斟灌(今山东省寿光县东)。相继位后的第八年,由于后羿因恃其武力,不修民事,日日以田猎为乐,遂被后羿的助手寒浞指使后羿的门生,贴身卫士逄蒙所杀,进而寒浞派儿子浇带兵进攻斟灌。相力量弱小,只好再次逃往帝丘。这时,相曾先后征伐过淮夷、风夷、黄夷等部落。不久,于夷来朝见,服从于相。第二年,浇又带兵奔袭帝丘。在一天晚上攻入城中,杀进相的住处。相眼见难以脱身,就拔刀自刎而死。相死,寒浞篡夺王位,使夏朝中断了40年。
2.后羿。夏代初年的最高执政者之一是“后羿”,是夏朝有穷国的国君,喜欢射箭,“后羿”本写作“司羿”。
“后”是夏代最尊贵的称号,且由于“司羿”确实掌握过夏初的王权,所以后世尊称“司羿”为“后羿”。“后羿”本业为射师,其职业和技能世代父子相传。在帝喾时代,当时的“司羿”被任命为皇家羽林军负责人,此后这一显赫职务就在该家族内世代传承。在太康不理朝政的时候,其时的“司羿”以御林军负责人的身份发动宫廷政变,将太康五兄弟逐出皇宫,自己摄政。这样,“司羿”就变成了“后羿”。(传说中上古时射日的英雄羿,也称为大羿,被后人误作“后羿”,其实射日的羿是大羿,而非后羿)
3.寒浞。寒浞,曾经统治中国长达四十年之久,只因为他的名声不好,以孔圣人的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国历史把他排斥在帝王之外,称他为枭雄,把他统治中国的辉煌岁月完全从史书上抹掉。姓,任有穷氏部落首领羿的相,后杀死羿和夏朝国君相安,夺取了夏朝和有穷氏大权,最后被夏朝大臣靡杀死。
(二)历史传说
1.大羿射日。在伊放勋(尧帝)时代,天上有十个太阳,烧得草木,庄稼枯焦,伊放勋请来了大羿(注意:射日的是大羿不是下抄的后羿),一连射下九个太阳,从此地上气候适宜,万物得以生长。他又射杀猛兽毒蛇,为民除害。民间因而奉他为「箭神」。相传后来羿从黄河河伯的手中救出了落难的宓妃,并惩罚了河伯,然后两人在洛阳居住了下来,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为表彰他们惩治河伯有功,天帝还封羿为宗布神,宓妃为洛神。
2.嫦娥奔月。后羿得到了夏王朝的宝座,是个传奇的人物,不过他的妻子更传奇,民间传说中大名鼎鼎的嫦娥。未称帝时的后羿,曾得到西王母赐给的一包长生不老药,但西王母告诫后羿,不可如今食用,须等到后羿荣登大宝后才可。而嫦娥知道后,在后羿登宝的当天,偷吃了药,后怕后羿追究,加上对人世不再留恋,于是一阵轻烟,飞到了月球上。但换来的是长达几千年的孤寂。
六、夏后少康时期(前1875年—前1855年,在位21年)
(一)重要人物
1.夏后少康。少康,中国夏朝第六任国王(自禹起第六位),相的儿子,杼的父亲。他是相的遗腹子。相被迫自杀时,少康还没有出生。母亲后缗氏当时顾不得失去相的悲痛和王后的尊严,急忙随宫女从狗洞中爬出,逃到娘家有仍氏部落(今山东济南东南),第二年生下了少康。(一说少康即相传曾造酒的杜康)姒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任庖正,娶有虞氏之女,积极争取夏后氏遗民,志在复国,派间谍女艾于浇,在同姓部落斟灌氏与斟氏的帮助下,与夏后氏遗臣伯靡等人合力,攻灭了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
(二)历史事件
1.少康中兴。夏王相统治的末期,后羿发动叛乱,废相篡夺王位。七年后寒浞杀后羿篡位,并追杀相,相死时妻子后缗时正怀孕,被迫逃回有仍氏,生下相的遗腹子少康。少康长大后为有仍氏牧正,又逃至有虞氏(今河南商丘虞城南)任庖正,在虞娶妻,有田一成(方10里),有众一旅(500人)。积极争取夏众与夏民,志在复国。后在同姓部落斟灌与斟�的帮助下,与旧臣靡等人合力,攻灭了寒浞,恢复了夏王朝的统治,少康还都阳夏(今河南周口太康),此即史书中所称的少康中兴。少康后迁都于原(今河南济源西北)。
2.少康病逝。姒少康封庶子姒无余于越(今浙江省绍兴县),以祀奉祖先大禹的墓,这就是越国的启端。21年后,少康病死,葬于阳夏(今周口太康县)。
(三)人物评价
夏少康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能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大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因此,姒少康是一位有作为的君王。从“太康失国”到“少康中兴”,前后共约近百年。如果说,夏朝之建立算是中国历代王朝最早之“兴”,启便是依靠权谋开国之枭雄,太康则成最早的“昏君”了。只有到了少康时期,夏朝才进入由“治”及“盛”之局面,出现了中兴的形势。
(四)历史文化
少康造酒。夏后少康发明了秫酒的酿造方法。新石器时代后期中原文化中的龙山文化就有了酿酒的习惯,到了生产力更强的夏代,酿好酒、饮好酒变成了一种权力和财力的象征。据民间传说和历史资料记载,少康又名杜康,今河南汝阳人,夏朝人,是夏朝的第五位国王。杜康是中国粮食酿酒的鼻祖,后作为美酒代称。曹操《短歌行》有云——“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七、夏后杼时期(前1852年—前1836年,在位17年)
(一)重要人物
1.夏后杼。杼,也作“予”,夏朝第七代君主,中国战甲的创始人、发明者,生卒年不详。姒少康之子,槐(姒槐)的父亲。姒少康病死后继位。在位17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杼,精明干练,曾协助父亲少康攻灭寒氏势力,中兴夏朝。在位期间,决定完成少康的遗愿,攻打东夷。首攻东夷遭到了顽强的抵抗,杼的军队被东夷的长距离武器弓矢抵挡,遭受损失,无法前进。退回国都后,他发明用兽皮制做甲,兵士穿上后,能遮挡敌人的石刀、石箭的砍、射,战斗力大大增强。他同东夷族各部落继续争斗,一直攻到东海边,进一步扩大了夏朝的疆域,最后降服了东夷族。除了东夷,杼还消灭了海边三寿,打败了以狐为图腾的九只胞族,擒获了他们的首领。使东夷各族进一步融入华夏各族。他被夏朝人看成是能够继承大禹事业的一位名王。
八、夏后槐时期(前1833年—前1790年,在位44年)
(一)重要人物
1.夏后槐。槐,一作芬、芬发、祖武,姒姓,夏氏,生卒年不详。杼子,杼病死后继位,夏朝第八位帝王。在位44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二)历史事件
1.征服九夷。姒槐在位期间,先后征服了居住于泗水、淮水之间的九夷、即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等部落,扩展了夏朝的势力。同时夏朝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
(三)人物评价
夏朝最辉煌的时代在帝槐时代来临。这时,九夷来朝。槐树之花的黄色象征夏王室,槐树之花开花时节在夏天,因此槐树之花就是夏朝之花。帝槐又名帝芬,这也是指花朵芬芳之意。所以帝槐名号告诉我们,他在位的时代,是夏朝的“槐黄时节”,是夏王朝之花盛开的时节。
九、夏后芒时期(前1789年—前1732年,在位57年)
(一)重要人物
1.夏后芒。芒,也称帝芒,生卒年不详,夏朝第九任君主,槐帝之子。槐死后,他继王位。共在位18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二)历史事件
1.姒芒“沉祭”。芒在位期间,开始了延续数千年的沉祭(即将祭物沉入黄河企求河神的庇护)。槐在位约四十四年而死。其子芒继位,举行了隆重的祭黄河仪式。除了把猪、牛、羊沉于河中,还豁出老本,把当年舜帝赐给大禹象征治水成功的“玄圭”(黑色的玉圭)也沉在河水中,表示虔诚。这就是“沉祭”,一直延续了数千年的仪式。祭河之后,芒又跑到东海之滨游玩,捕捉到了一条很大的鱼,群臣向芒称贺,认为是河神所赐,可永保太平。(周代以后,沉祭仍很盛行)
十、夏后泄时期(前1730年—前1706年,在位24年)
(一)重要人物
1.夏后泄。泄,一作帝降,芒的儿子,生卒年不详。他在位时,正式赐封九夷各部诸侯爵位。芒死后继位,在位16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泄在位期间,东夷、西羌等六夷派使者来朝谒见,接受了泄的爵命。这说明夷族已经承认了夏朝的统治。
十一、夏后不降时期(前1702年—前1644年,在位59年)
(一)重要人物
1.夏后不降。不降,也称帝降、帝不降,生卒年不详,夏朝第11任君主,泄子、扃之兄、孔甲的父亲。泄病死后继位。在位59年(而竹书纪年则说是1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据说,他即位后的第6年讨伐了九苑。
(二)历史事件
1.创建“内禅”。晚年时,因为儿子孔甲性情乖僻,担心他治理不好国家,决定改变从启以来实行的传子制度,传位于弟扃。这种将王位让给兄弟的方式,史称“内禅”。他禅位之后,又活了11年才病死。(《史记夏本纪》记载是不降去世后,其弟扃继位。
十二、夏后扃时期(前1643年—前1626年,在位21年)
(一)重要人物
1.夏后扃。扃(jiōng),生卒年不详,是中国上古夏朝第十二任国王。泄之子,廑(又名胤甲)的父亲,不降的弟弟。受兄内禅而继位。在位21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十三、夏后廑时期(前1622年—前1615年,在位21年)
(一)重要人物
1.夏后廑。廑(q&n),又名胤甲,生卒年不详,扃子,夏朝第十三任国王。扃病死后继位。在位21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廑在位时,商的势力已崛起,夏的国势又趋衰落,退居于西河地区(今河南省洛阳市到陕西省华阴县、山西省西南部之间)。
十四、夏后孔甲时期(前1612年—前1604年,在位31年)
(一)重要人物
1.夏后孔甲。孔甲,即夏王孔甲,生卒年不详,不降子,扃侄,扃子廑继王位后病死,由他继位。在位31年,病死,葬于今北京市延庆县东北三崤山。孔甲性情乖僻,父不降怕他治理不好国家,就没有传位给他,而内禅给北扃,扃死后传位于子廑,廑死,才又由孔甲继位。他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
(二)历史事件
1.孔甲乱政。孔甲乱政又称孔甲乱夏,指的是夏朝孔甲在位期间,肆意淫乱,沉湎于歌舞美酒之中(传说他是一种叫做“东音”的乐调的创始人),又笃信鬼神。是一位胡作非为的残暴昏君。使得各部落首领纷纷叛离,夏朝国势更衰落,逐渐走向崩溃。所以《国语·周语下》说:“孔甲乱夏,四世而陨。”
2.孔甲之死。孔甲信神信鬼。有一次,天降大雨,又刮起大风,这一下更认定是师门的冤魂在作祟,只得乘上马车,赶到郊外去祈祷。等到风停雨止,城外的山林又燃烧起来。祈祷完毕,孔甲登车回城,走到半路,在车中死去。
(三)历史文化
历法。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纪日法,起源是很早的。夏代末期的帝王有孔甲、胤甲、履癸(桀)等,都用天干为名,说明当时用天干作为序数已较普遍。夏代的历法,是中国最早的历法。当时已能依据北斗星旋转斗柄所指的方位来确定月份,夏历就是以斗柄指在正东偏北所谓“建寅”之月为岁首。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已知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它按夏历十二个月的顺序,分别记述每个月中的星象、气象、物象以及所应从事的农事和政事。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生产发展水平,保存了中国最古的比较珍贵的科学知识。
十五、夏后皋时期(前1601年—前1599年,在位11年)
(一)重要人物
1.夏后皋。皋,即姒皋,生卒年月不详,姒孔甲之子。姒孔甲死后,即夏朝国王位。在位11年,病死,葬于今河南省洛宁县境内。皋在位时,迁都于渑池(今河南省渑池县西)附近。
十六、夏后发时期(前1596年—前1590年,在位19年)
(一)重要人物
1.夏后发。发,也称为帝发、夏王发,生卒年不详,皋之子,夏王朝第十六任。皋病死后即位。在位19年,病死,葬于安邑附近。
(二)历史事件
1.夏发即位。姒发约生于孔甲三年(丙申,前1705),出生在夏都西河王宫,是姒皋的元妃所生,为嫡长子。姒发曾在姒孔甲和姒皋两朝为官。帝皋十一年(乙亥,前1666)秋天,他的父亲姒皋突发重病死去,他以嫡长子身份即王位,号帝发,仍都于西河,以丙子年(前1663)为帝发元年。
2.执政平庸。姒发志得意满,目空一切,摆出一付天下唯我独尊的气势,仿佛他真的是天下的主人,天下所有的人都是他的奴仆。而事实上他却是一个极为平庸的帝王,在他执政的十几年里,即没有安邦定国的奇策,也没有造福于民的良谋,生活庸庸碌碌,政绩平平常常。他完全靠的是他父王所创下的伟业来满足他自命不凡的虚荣。
3.夏发病逝。夏发四十岁即帝位,在位执政虚记十四年(《通鉴外纪》),因为过于放纵自己,他的身体素质越来越差,渐渐地病入膏肓,终于大病不起,死于帝发十三年(戊子,前1653),终年约五十三岁。他死后遗体葬在后发陵(在今洛阳市境内,具体位置不详)。王号发,尊号夏王(后),谥号帝发。
十七、夏后桀时期(前1589年—前1559年,在位52年)
(一)重要人物
1.夏后桀。桀(生卒年不详),姒姓,夏后氏,名癸,一名履癸,桀是他的谥号(凶猛的意思),所以又称夏桀。中国夏朝第十七任君主,亦是最后一任君主。桀是夏朝第16代君主发之子,在位52年。履癸文武双全,赤手可以把铁钩拉直,但荒淫无度,暴虐无道。商汤在名相伊尹谋划下,起兵伐桀,汤先攻灭了桀的党羽韦国、顾国,击败了昆吾国,然后直逼夏的重镇鸣条(今山西省安邑县西)。后又被汤追上俘获,放逐在此。夏桀在位52年,国亡,被放逐而饿死,为历史上著名的暴君。
2.妺喜。妺喜(“妺”读作m&;音:末),有施氏,又作妺嬉、末喜、末嬉;有施氏的公主,为举国第一美女。夏朝第十七位君主桀姒履癸皇后,淳维后母。生卒年不详。有诗称赞妺喜的美丽:“有施妺喜,眉目清兮。妆霓彩衣,袅娜飞兮。晶莹雨露,人之怜兮。”
妺喜创造了中国历史上诸多“第一”的女人,“千古第一狐狸精”
“中国有历史记载以来的第一个亡国的王后”,“中国第一位女间谍”,
“第一个献物”,“第一个淫妇”,“第一个无辜”。妺喜与妲己、褒姒、骊姬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妖姬。
(二)历史事件
1.政治统治。夏桀在位时,各国诸侯已经不来朝贺。夏王室内政不修,外患不断,阶级矛盾日趋尖锐,民不聊生,危机四伏。但夏桀不思进取,骄奢淫逸。夏桀即位后,发兵征伐有施氏,有施氏抵挡不住,进贡给他一个美女,名叫喜。桀十分宠爱喜,特地为她造了富丽堂皇的琼室、象廊、瑶台和玉床,这一切的负担都落在百姓的身上,人民痛苦异常,敢怒而不敢言。桀重用佞臣,排斥忠良,有个名叫赵梁的小人,专门投桀所好,教桀如何享乐,如何勒索,残害百姓,得到了桀的宠信。这样,夏朝朝政更加腐败,夏桀也日益失去人心,众叛亲离了。到了晚年,桀更加荒淫无度,竟命人造了一个大池,称为“夜宫”,他带着一大群男女杂处在池内,一个月不上朝。正是这样,夏桀把夏朝推向了灭亡的境地。
2.社会制度。夏桀时期的中国,整个社会分成三大阶级:奴隶主阶级、奴隶阶级和平民阶级。奴隶主大多是由父系氏族社会末期的氏族贵族和部落首领转化而来的。他们在交换中夺取了大量的财富,在战争中扩大了权力,最终转变为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和完全占有生产者本身的奴隶主阶级,成为社会的统治者,上古文献中的“百姓”指的就是这一阶级。他们整天沉迷在饮酒、打猎和歌舞之中,而不管奴隶们的死活。奴隶是由氏族部落之间的掠夺战争中得到的俘虏转化而来,也有一部分是氏族公社的贫苦社员沦为奴隶的。在奴隶主眼里,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奴隶被奴隶主成批地赶到农田里去种地、放牧,从事各种繁重的体力劳动。奴隶主可以随意的把奴隶关进监狱,施以重刑杀害。
夏后槐的“圜土”、商汤被夏桀囚禁的“夏台”便是夏时的监狱,为中国史书记录最早的监狱。圜土是一种原始的监狱,在地下刨挖圆形的土牢,在地上搭架篱笆圈围土牢。
夏王朝稳定之后,为于调整社会关系的需要,逐步形成和不断扩充的。其基本内容是以制裁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法律性质的习惯法为主,制定了《禹刑》,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正规法典。
3.糜烂生活。夏桀听喜说,她原是有施国君的义女,主动要求来侍奉夏王的,心中更是欣喜若狂,第二天就把喜封为皇后,宠爱无比,他觉得原来的那些宫室都不配给喜居住,于是就下令征集民夫,为喜重新造一座华丽的高大的宫殿,远远望去,宫殿耸入云天,浮云游动,好像宫殿要倾倒一样,因此,这座宫殿就被称之为倾宫,宫内有琼室瑶台,象牙嵌的走廊,白玉雕的床榻,一切都奢华无比。夏桀每日陪着喜登倾宫,观风光,尽情享乐。夏桀为了满足其奢侈的享受,无休止地征发夏民,强迫他们无偿劳役,拼命宰割人民,榨干了百姓的血汗,人民对他的暴政已达到忍无可忍的程度。
4.鸣条之战。鸣条之战,是夏朝末年(约公元前1600年)在商灭夏的战争中,商汤率领商部落士兵与夏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夏县之西,一说在河南封丘东)进行的一场决战。&
在约公元前16世纪,夏王桀的统治出现了危机。夏朝在东方的属国商,乘机先征服邻近的夏属葛国(今河南宁陵北),保障商都南亳(今河南省商丘市东南)的安全。又派重臣伊尹至夏王都城探测虚实。再采取分别翦除夏朝羽翼的策略,各个击破了位于夏、商之间的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国(今河南范县东南)、昆吾(今河南许昌)等夏朝属国,使夏王桀孤立无援。接着,商汤又率战车70乘、敢死士兵6000人攻夏王都。夏桀只好仓促率王师与商军战于鸣条,结果夏朝军队大败。&&
这场战争成为夏王朝灭亡的转折点。战争的结果导致夏王朝灭亡,商汤建立了中国的第二个王朝商朝。
5.夏桀之死。商汤起兵,夏桀挟喜同舟渡江,逃到南巢(今安徽省巢东南)。后又被汤追上俘获,放逐在这里。这时,桀还不悔悟,反而狠狠地说:“真后悔啊,当时没有把汤杀死在夏台监狱里!”
桀和妹喜养尊处优惯了,在这荒僻山乡,无人服侍,自已又不会劳动,就活活饿死于卧牛山。夏朝宣告灭亡。
(三)历史典故
1.桀骜不驯。桀:就是这位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最后一位当权者。 骜:马不驯良。 比喻傲慢,性情强暴不驯顺。【出自】:《汉书匈奴传赞》:“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二一四年一月二十八日星期二)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尝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