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书法大师师郝远声是那里人

如果站在现代人的立场看 林散之是破坏型的古典大师|林散之|书法_凤凰资讯
如果站在现代人的立场看 林散之是破坏型的古典大师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从书法批评的角度说,梅墨生还提出,触及到如何评价林散之书法的问题有些困惑,“如果站在现代人的立场看,林散之先生是破坏型的古典大师。”为何?这里所困惑的是“林草书与传统草书”之间的传承与打破的问题。评论家路东分析,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风光迷离的高地。就林散之与书法传统的微妙关系而言,却仍是一个有待争执的事实。就书法史对草书大家的认定而言,林散之不认为中国的草书在精神上是一以贯之的。比如,林散之在笔法上坚持“中锋决定论”的问题,由楷书而行书而草书相续而开的问题,仅就这问题本身来看,它已透露了林散之与书法传统的
原标题:如果站在现代人的立场看 林散之是破坏型的古典大师日期:[]
版次:[A21]
版名:[收藏周刊·问诊]
字体:【大中小】
年,江苏江浦人。原名以沃,后改为以霖。张栗庵为其取“三痴”之谐音,改其名为散之。晚年署名散耳。工诗、善画、精于书法。
■林散之草书精品《王昌龄送辛渐》
■林散之《太白楼诗·四月江南》在笔法上,他坚持“中锋决定论”,梅墨生点评:■收藏周刊记者 程辛 实习生 黄秋敏 整理林散之是诗、画、书法三通的艺术家,尽管其诗与画艺术深有造诣,但因晚年草书之变,为后人所熟知是其书法,尤其是晚年草书之变,使他最终以书法家名世,并被后人称为“当代草圣”。在回顾其书法艺术阶段上,不妨结合林散之的自序,“余学书,初从范先生,一变;继从张先生,一变;后从黄先生及远游,一变;古稀之年,又一变矣。”梅墨生亦指出,对于林散之书法的艺术分析与评估,着点侧重于他在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的特殊胆识、能力。书法历经三阶段,凭“草书”大器晚成林散之曾自言:“六十岁前,我游骋于法度之中。六十岁后稍稍有数,就不拘于法。”观其作品,确如其言。大约此前的作品,虽格调、意韵甚好,但用笔与结字均在高度的理性把握之中,观赏时可以感觉得到。少年时期的林散之,因父亲病逝,返乡(安徽乌江)读书。后入诗社,开始跟随范培开(年,字朗轩,安徽和县乌江人,著名书法家)学书法。这一时期,是其书法艺术的启蒙阶段。如他自序中所言,“先生授以唐碑,并授安吴执笔悬腕之法,心好习之。”然何谓悬腕之法?据元·陈绎曾在《翰林要诀》指出执笔法之腕法有三种,其中悬腕解释为,“悬着空中而书之,最有力。”又言:“悬腕以书大字,行草即须悬腕,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拘而难运。”但自晚唐之后,运用此法的书家愈来愈少。而此时的林散之,心领神会而不断遵范师所言,勤学苦练。从其现存最早的书法印迹《古棠三痴生拙稿》(自订诗稿,17岁时作)来看,以小字行草书之,虽笔法文弱,但所书已相当熟练。二十岁后,林散之从张栗庵(年,安徽含山人,学贯古今,藏书甚富,书法学晋、唐,于褚遂良、米海岳尤精至)学诗古文辞,在张的推荐下,林散之慕名前往上海,“持张先生函求谒之”,拜黄宾虹为师学书画。黄宾虹对林这一时期的书法亦有点评,“君之书法,实处多,虚处少,黑处见力量,白处欠功夫。”为点化林,他又讲道,“古人重实处,尤重虚处;重黑处,尤重白处;所谓知白守黑,计白当黑,此理最微,君宜领会。”林散之听完这些指点,若有所悟,便拿出他所藏的古今名碑佳帖,潜心研究。这些求变也能从林散之自序中找到印证:“余初学书,由唐入魏,由魏入汉,转而入唐、入宋、元,降而明、清,皆所摹习。”其中,于唐人中,林散之临摹最多的是李北海(李邕,678-747年,唐代书法家,以行书书写碑文,名重一时。其书风个性鲜明,笔力舒展遒劲),且书学的时间最久,曾多次反复练其书。林所取北海之长的是,其书体势宽博中见紧密,秀中藏拙的意态。此外,林散之对王铎(明末清初书画家,世称“神笔王铎”,擅长行草,笔法大气,劲健洒脱,淋漓痛快)的书法亦有较多的参照。如他所言:“草书以大王(王羲之)为宗,释怀素为体,王觉斯为友。”后来,在《跋王觉斯草书诗卷》中也写道,每天随身携带有关王的书作,观摩研究。而从其后来的草书也能看出,尤其是林散之独特的“一笔书”,即连绵草,连绵的体势,多变的墨法,其书作中,无不透露出王铎草书的风格,“转弯处如折钗股,留白尤妙不可言。而运笔圆中有方,顿挫处见丝,就是飞白。”后因一直牢记黄宾虹所言“师古人,亦要师造化”的箴言,1934年,37岁的林散之,历时八个月,途经苏、皖、鲁、晋等七省,一路跋涉一万八千里路,踏访华山、等各名山大川,求造化。而这一路写生所收获:画稿八百余幅,诗二百余首,游记若干篇。而正是这种亲身走进自然,不畏艰辛与苦难的写生经历,为其在中晚年诗画书三通打下深厚的根基;同时,随着对古人书体的深究,其书体的变化也随之显著。林散之在序文中如是写道:“由虫篆变而史籀,由史籀变而小篆,由小篆变而汉魏,而六朝,而唐、宋、元、明、清。其为篆,为隶,为楷,为行,为草。”林散之曾自言:“六十岁前,我游骋于法度之中。六十岁后稍稍有数,就不拘于法。”观其作品,确如其言。大约此前的作品,虽格调、意韵甚好,但用笔与结字均在高度的理性把握之中,观赏时可以感觉得到。六十岁后所书循法度而能轻松自如,游刃有余,从而有天趣流露,此即其所谓“不拘于法”。大约七十岁后所书,强调个性、追求天趣成为其审美的主导倾向,创作中用笔大为放开,不同状态下作书即有不同的情意介人,故作品一时有一时之气象。八十岁后进入自由之境,作书时已无法度意识,落笔皆随意、随兴为之,出神入化,意趣天成。纵观林散之的书法,其最为擅长的还是草书,更因此而被后人誉为“当代草圣”。这缘于他晚年再次求变。七十岁后,林散之专攻于草书。对此,陈传席认为,其书法用笔,已深得黄宾虹所言的五种笔法:“平、垂、圆、留、变”,及“浓、淡、焦、渴、宿、泼、积”七种墨法。内涵丰富,变化多端,显示他深厚的内功,而且,有一种浓厚的书卷气。此外,在线条上,其晚年也竭力追求,锻造出一种奇绝劲健、果断流畅的线条。晚年过于重视用笔的变化,而忘却其结构林散之由唐楷入行书,继二王而入汉魏,但行书大家未必能在草书世界中从容行走,草书不仅首先在气息上明显区别于其他书体,在书写的笔法上也有其更高的要求,楷书和行书的提按法不具有使转的自由,难以与草书的精神相合。故林凭其天分,从传统中跳出,大器晚成。不过,陈传席对林散之晚年草书点评:林散之的书法有缺点。他亦评过:“有线条而无结构”。这一缺点并不是指的林散之所有的书法,只是其中一部分书法,尤其是他晚年的书法。他过于重视用笔的变化,而忘却其结构。在点评林散之的书法艺术上,梅墨生则指出,生年不晚而“出世”稍晚的林散之,无愧为回归帖学的巨擘。他的“散体”草书的用笔和造“线”,具有特殊的美学意义。在古来不多的笔墨精熟而能返生的大家中,应该记上林散之的名字。那么,将林散之的书法,放在历史长河里,又该如何看待?梅墨生解释,对于林散之书法的艺术分析与评估,着点侧重于他在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的特殊胆识、能力。清末民初,碑派书法中兴,而帖派则相对冷落,而林散之的出现,恰恰弥补了帖学的这一历史缺憾——对帖派艺术审美的再度宏扬与挖掘,弥补碑派书法膨胀的一些不足点。“这里不排除时代风气的趋向性巧合,但是,我们应该正视这一事实:林散之书法的突出成就,的确极大地满足了现当代的欣赏心理倾向——洒脱与雄强、淡宕与奇变的辩证统一。”他还进一步分析,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固多。但有一点值得肯定,林草书的成功,多多少少影响了近年人们对帖派的重新反照,如“书谱风”、“尺版风”、“阴柔美”的郁然出现,正是这种回归帖学微澜的后效应。从1985年问世的《林散之书法选集》上看到书于1973年的《李白草书歌行长卷》、《不俗即仙骨》等作品可见其草书独特之处。从书法批评的角度说,梅墨生还提出,触及到如何评价林散之书法的问题有些困惑,“如果站在现代人的立场看,林散之先生是破坏型的古典大师。”为何?这里所困惑的是“林草书与传统草书”之间的传承与打破的问题。评论家路东分析,草书是中国书法艺术风光迷离的高地。就林散之与书法传统的微妙关系而言,却仍是一个有待争执的事实。就书法史对草书大家的认定而言,林散之不认为中国的草书在精神上是一以贯之的。比如,林散之在笔法上坚持“中锋决定论”的问题,由楷书而行书而草书相续而开的问题,仅就这问题本身来看,它已透露了林散之与书法传统的关系时有紧张,这里既有否弃也有认领。他还进一步分析,林散之由唐楷入行书,继二王而入汉魏,但行书大家未必能在草书世界中从容行走,草书不仅首先在气息上明显区别于其他书体,在书写的笔法上也有其更高的要求,楷书和行书的提按法不具有使转的自由,难以与草书的精神相合。故林凭其天分,从传统中跳出,大器晚成。不过,陈传席对林晚年草书点评:林散之的书法有缺点。他亦评过:“有线条而无结构”。这一缺点并不是指的林散之所有的书法,只是其中一部分书法,尤其是他晚年的书法。他过于重视用笔的变化,而忘却其结构。问诊专家梅墨生:中国国家画院理论研究部副主任路东:评论家陈传席:著名美术史论家、美术评论家名家点评清末民初,碑派书法中兴,帖派则相对冷落。林散之的出现,恰恰弥补了帖学的这一历史缺憾——对帖派艺术审美的再度宏扬与挖掘,弥补碑派书法膨胀的一些不足点。——梅墨生在笔法上,他坚持“中锋决定论”的问题,由楷书而行书而草书,相续而开的问题,即使不涉及林与书法史上某些大家的对峙,仅就这问题本身来看,它已透露了林与书法传统的关系时有紧张。——路东“林散之的书法有线条而无结构”。这一缺点并不是指的林散之所有的书法,只是其中一部分书法,尤其是他晚年的书法。他过于重视用笔的变化,而忘却其结构。——陈传席(本版参照文献:林散之《林散之书法选集·自序》、路东《谈林散之与中国草书传统》等)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12/03 09:23
12/03 09:07
12/03 08:12
12/03 08:12
12/03 09:26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凤凰资讯官方微信
播放数:3749020
播放数:678717
播放数:569777
播放数:256799
48小时点击排行立即添加艺粹微信
扫一扫左侧二维码,或搜索微信号artwwcom
成功收藏人士必备
鉴定小技巧、收藏天下事、经管养生学,尽在掌握
免费领取5元话费
关注后点击左下角“领取话费”按钮即可
当前位置: 著名气功大师 书画大师 武当传人《陆国柱》书法
著名气功大师 书画大师 武当传人《陆国柱》书法
【由于藏品的特殊性和照片的局限,鉴定结果仅供参考】
已有0个藏友参加投票
实名认证:
经验值:12
经验等级:(武进士)
违规行为:无
处罚情况:该会员遵守规则良好
上传日期: 10:13:12.0
藏品编号:7520
鉴定状态:已鉴定
评论次数:9次
浏览次数:40522次
收藏次数:0次
艺粹免责声明:
用户在同意艺粹()服务协议之时,即视为用户已经同意本免责声明全部内容。本免责声明属于艺粹网服务协议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艺粹会不时更新本免责声明。
艺粹在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范围内,只按现有状况提供服务,艺粹不属于交易一方,也不属于交易任何一方之代理人或代表;同时,艺粹也未授权任何人代表或代理艺粹从事任何网络交易行为或作出任何承诺、保证或其它类似行为,除非有明确的书面授权。
鉴于互联网及网络交易的特殊性,艺粹无法鉴别和判断相关交易各主体之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资质、信用等状况。因此,用户在交易前应予以仔细辨别,并慎重考虑和评估交易可能产生的各项风险。
艺粹不希望因任何藏品交易而在交易用户之间产生纠纷,但并不保证不会发生该类纠纷。对于因藏品交易而产生的任何纠纷,交易用户同意授权由艺粹作为独立第三方依照艺粹制定的规则以适当的方式进行裁决,并且艺粹有权自行根据裁决结果对相关交易进行处理。艺粹自行根据裁决结果而对相关交易进行处理,该处理后果由相关交易用户承担。交易用户在艺粹作出裁决之后仍有纠纷的,可依法提请司法机关或仲裁机构解决,艺粹并不因裁决行为而对交易用户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艺粹不希望出现任何单位或个人利用或使用艺粹而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但并不保证不会发生此类行为或类似行为。艺粹将依法采取必要的合理措施,以尽力避免或减少发生前述各类行为,从而避免或降低由此造成的损失。此类行为产生的法律后果由相关责任方承担,与艺粹无关。
任何非因藏品交易而在交易用户之间产生的纠纷,一律由纠纷各方依据中国相关法律规定自行处理或提请司法机关或者仲裁机构处理,艺粹并不参与。该类纠纷的处理后果由相关各方承担,与艺粹无关。
藏品品相:十品(完美品)
规格尺寸:尺寸/规格:约60*40
书法。。。。
发表评论可以获得1点经验值和1个艺粹币,评论被加精可以再获得5点经验值和10个艺粹币,大量无意义评论将禁止评论!
服务热线:400-626-5558沪ICP备号
上海艺粹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黄英那里人唱歌那个声音还好_百度知道
黄英那里人唱歌那个声音还好
中文名:黄英外文名:Huangying别名:小黄英 小英子 番茄宝宝国籍:中国民族:汉族身高:160cm体重:42kg出生地:四川省渠县天星镇出生日期:日职业:歌手毕业院校:万州三峡服装艺术学院经纪公司:天娱传媒代表作品:映山红,远歌,灿烂的行走,暴走妈妈,我的极品是前任主要成就:2009年快乐女声全国季军,成都新闻总台新闻人物奖,天府榜样传媒大奖娱乐先锋榜,《痴梦》蒙牛酸酸乳音乐榜冠军,中国扶贫基金会爱心大使,帮助微力量帮助天使,《远歌》获得中歌榜季度金曲,公益音乐梦爱心大使,2012财智中国中国峰会爱心志愿者,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佳女配角唱片公司:天娱音乐快速导航音乐作品参演电影参演电视剧分享早年经历黄英从小就喜欢唱歌,喜欢跳舞,5岁时,黄英进入了幼儿园,每天从幼儿园回家后,她就会手舞足蹈地将当天学的歌唱给父母听。进入小学后,黄英对唱歌更是热爱,每当老师在音乐课上教了一首新歌,她就会将歌词用小本子记下来,然后回到家中自己练。进入初中后,黄英的歌喉更趋优美和成熟,每当学校有什么文艺活动,黄英不仅要演唱歌曲,还要自编自演舞蹈,成为演出活动中当仁不让的主角。初中毕业后,黄英考上了渠县三汇中学,但是一心热爱唱歌的黄英告诉父亲,她不想读普高,要去读职高的。 点击加载更多-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黄英的相关知识
其他1条回答
四川省达州市渠县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拳法与翰墨一色,太极共书法齐飞----太极书法大师史大华
查看: 1050|
摘要:   元旦前夕,浙商宇风集团邀请我国著名书画艺术家、中国太极书法第一人、中华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承人史大华来到钟祥“传播陈氏太极,弘扬翰墨精神”,记者在乡兄麻胜勇的引见下,采访了“创立太极书法,传承中华 ...
  元旦前夕,浙商宇风集团邀请我国著名书画艺术家、中国太极书法第一人、中华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史大华来到钟祥“传播陈氏太极,弘扬翰墨精神”,记者在乡兄麻胜勇的引见下,采访了“创立太极书法,传承中华文化”的艺术大家史大华先生。  当记者亲眼见到史大华在钟祥“迎新年金都之夜”的舞台上,表演的那一招一式的太极拳法,娴熟得犹如行云流水,气吞山河。在阴阳互为之中,凸显出刚柔相济之风范,整个精气神表现得令人五体投地,羸得台下一阵阵掌声。更让人叫绝的是他挥毫的太极书法更是刚劲雄健、飘逸流畅,气势磅礴,把中国传统书法上升到了一种全新的境界,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史大华“文武双全”,曾被海内外华人艺术界誉为“中国书坛一绝”。  中华太极拳与中国书法都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植根于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它曾激励了一代代中华儿女发愤图强,拼博进取,为实现中国梦,在国际舞台上大展宏图,传递正能量。  史大华是前不久刚在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作了一场“千年书法、翰墨魅力、中国书法与传统国学“的讲座后,又应邀专程来到了历史文化名城、帝王之乡的钟祥。他在钟祥停留了三天,参观了世界文化遗产明显陵,在莫愁湖边表演了太极书法,品尝了钟祥地域特色的盘龙菜。他说:“钟祥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给我的印象太深了。明显陵、莫愁湖、盘龙菜等都是楚文化不可再生的资源,应该继续发扬光大,走向世界。”  史大华与记者同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看上去他比实际年龄显得年轻许多。他习惯戴着一幅眼镜,举手投足,浑身透着一股书卷气。他说话抑扬顿挫,条理清晰,思维敏捷,给人印象是一位颇有学问的文化人。当他运用太极功法挥毫书写中国书法时,才真正让人领悟到了他那深厚的中华文化功底。  据与史大华交往了二十多年的麻胜勇介绍,史大华是一个有毅力、肯钻研的艺术家。他在中华太极拳和中国书画艺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早已享誉海内外。作为中国陈氏太极拳第十一代传承人,他是中国温县陈氏太极拳研究院研究员、中国陈家沟陈氏太极拳高级拳师、中国陈家沟陈氏太极拳形象大使。如今,他拥有诸多头衔——文化部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员、中国国家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当代名人书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书画专刊艺术顾问、世界书画艺术家联合会执行主席、中国书画艺术家协会执行主席、中国太极缘书画院院长。  史大华从小生长在河南太极拳之乡,受中华太极拳文化的影响颇深。而今天的河南省温县陈家沟曾是中华太极拳的发祥地。据史料记载,明朝洪武年间,山西泽州人陈卜迁至河南省温县境内的一座小山村,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随陈氏人丁繁衍,该村因此更名为“陈家沟”。始祖陈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于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太极拳。  孩提时代,史大华在陈氏前辈们的熏陶下开始习武,学打太极拳,后拜太极大师第十代传承人陈长虹为师,系统地掌握了太极推手拳法。他每天闻鸡起舞,习武太极拳,五十多年来从未间断。青少年时代,史大华在练太极拳的同时极其崇尚中华文明的“国粹”艺术,尤其钟情书画艺术,长年刻苦坚持临摹古今名人碑帖字画。他习书作画,曾得到中国书画界多位大师的悉心指导。史大华精心研习中国书法绘画40余载,临摹过现代绘画名家齐白石画的虾,临帖过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等历代书法名家的字体。他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灵活运用,把太极拳法与中国书法相融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史书体”,成为中华太极书法的第一人。他尤精画虾,擅长楷书、隶书、行书、篆书,其书法点画俊秀,方园浑然、疏密相间,朴实厚重,气势严谨,飘逸流畅,行笔自然。  史大华深知中国书画与武术为中华民族的“国粹”,并将两大“国粹”文化融会贯通、相辅相成。他发挥自己的天赋与灵气,经过自己不懈的努力,终于独创出了具有爱国情结和特殊韵味的太极书法。史大华常说,中国的传统文化强调“柔生刚”,中国武术通过运气方能产生千钧的力量,从而打出的拳头很有力量,才能克敌制胜。而中国书画通过运用兽毛做出柔软的笔头,方能够将书画者的气力很好地表现出来。写出的字,画出的画,方能力透纸背,给人一种巨大视觉冲击力。史大华的成功尝试证明,中国书画与武术的绝妙融合,体现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之博大精深,所产生出来的艺术魅力足以称誉世界。  史大华运用太极拳法习书作画,兼收古代名家之法,追求随意自然,又融入自己的审美情趣,赋予所擅书绘画的作品一个新视觉,一个新生命。他不图名利,乐善好施,热情好客,为人大度,随心所作皆成佳品,深受书画艺术界同仁称道。多幅太极书法及绘画作品传播海外,先后被英国,美国,加拿大,马来西亚,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的多家机构、各美术馆、博物馆及知名人士珍藏。  当记者问到史大华为何能把太极拳与中国书法结合的炉火纯青时,他欣然地回答:书法早于太极拳问世中华,它是汉字的书写艺术。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虽然书法艺术的自觉化至东汉末年才发生,但书法艺术当与汉字的萌生同时。我国最早的古汉字是商代中后期的甲骨文和金文,这些最早的汉字已经具有了书法形式美的众多因素,如线条美、单字造型的对称美、变化美以及章法美、风格美等。六百年前,陈家沟的陈氏祖先又创造了陈氏太极拳。自古以来,太极拳是思想与肢体语言的结合、是艺术与美学的结合、是力量与技能的结合。太极拳的功法与套路,也有美的线条,类似于书法艺术。两者结合,可达到尽善尽美。  史大华追求艺术,成就事业,走的是一条“先习武太极拳,后研习书画艺术”的自我创新之路。他说:“太极拳与书法都包含着辩证法,虚与实,拙与巧,疾与涩,快与慢,方与园,动与静,刚与柔,扬与抑,藏与露。书法创作与具有‘立体书法’之誉的太极拳,有许多相同之处,应该发扬光大”。也就是说,他所从事的艺术是“根生太极,颐养书法”。&  采访结束时,史大华还为荆门爱好书画艺术的朋友们挥毫书写了两幅书法,一幅是王维《汉江临泛》诗:“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另一幅是:“物华天宝。”这是他留在荆门的极其珍贵的墨宝。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史大华在中国书画领域,已把太极书法的黑白禅道提升到了传统书法艺术之上的新层面,愿他在传播太极书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为实现中国梦永不停止。
上一篇:下一篇:
扫描二维码关注太极网微信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太极网微信号:cntaijiwang 关注太极网公共平台,及时了解太极拳界新闻,太极拳赛事,太极拳理论成果。欢迎投稿,免费宣传!
123456789101112
逛了这许久,何不进去瞧瞧?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书法大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