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能买到我的北大胖妞重生青春纪事事这本书!急!

彩色油漆的日志
《青春纪事:天上有个城》
已有 270 次阅读&
《青春纪事一:天上有个城》&&&& 布面油画&&&&&&&& 150cm*110cm&&&&& &2007年
青春纪事系列只画了很少的几幅,应该没有完全放弃,它就如同我们的日记一样,烙有特殊情感的印迹。很多年过去了,可记忆仍在,那些亲历或听来的故事就像这些绘画,总有一天会在脑里闪现。所以这些画是有情节性的,我是在讲述已逝青春的故事,荒诞、浪漫、诗化、激情和抗争;这批画尽管是走写实的路,但没模特儿当然也不想需要,完全凭感觉在画,勾个草图就动手,因为重新拿起笔创作,所以画的并不顺,就当它存在过好了,现在主要精力又投入到自己认为思考更加成熟、也不同与之前的所有创作风格的《孤城系列》里去了。不再多说了,顺便贴一篇以前写的与之似乎有点关联的《青春故事》的短文来。
《青春故事二:撒尿》
&如今还能记忆起的旧事很多都已蒙上一层薄薄的灰尘。但是记忆就是记忆,当你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你可能会突然想起来:哦,青春期时代的自己可能就是一个叛逆者,那会儿的追求可能在内心深处本身就具备一种颠覆的宿愿。
我毕业后被组织发配到长江边的一座小城中学教书大半年,名曰是锻炼,其实就是把你的锐气给打磨掉,然后乖乖地听组织的话。现在想起来觉得那无疑是浪费自己美好的青春时光,在那个破烂的集体宿舍里没有画过一幅画,倒是结识了几个当地的“文艺名流”,比我大也有比我小的哥们。每月工资一到,夜晚便聚集在街边大排档喝酒,连续好几天都这样,醉酒的结果是忘我地大声朗诵自己和别人的诗歌,然后集体一排站在街上撒尿,那些尿估计也能把路边的小树给活活烧死。印象最深的一哥们也是最好的老哥,一个颓废诗人,刚出版了一本自己的个人诗集,还自称“×城恶少”,究其原因,他说以前因为叛逆,不服管同父亲打了一架,甚至提起菜刀砍。我看着这个身高一米六左右,嘴唇留着一撮发黄的黑毛,脚上永远套着一双拖鞋,溜滚的鼠眼不断转动的家伙,开始还真有点不信。这厮大学毕业后一直在某事业单位上班,吊儿郎当的,后来被单位强行停薪留职,开了一段时间卡拉OK歌厅,有4个小姐,我们去的时候只听他大叫“小红、小花,你们出来招呼客人唼,太不懂事啦!”。据说后来还开过一个火锅馆,当然那都是后话。
那个夏夜我们又聚在一起吃麻辣菜鱼,喝酒划拳到午夜12点多,因围坐在街边,对面就是县委大楼,恶少提议了,建议今天到县委大门去撒上一包尿,说这他妈的完全是一行为艺术啊,寓意还深刻,县里的大爷们贪官污吏特多,我们去撒尿是表示我们的愤怒和抗议。结果大家一致同意,也顾不得街上还有几对溜达的小情人,一同到达远离路灯的大楼门前。靠,当放水的时候我打了一个寒颤,特别担心有人冲出来,或联防人员路过,急啊,连撒尿的姿势都不如平时那么爽快,侧面一看那厮,他仰着头,吹着口哨,夹杂着酒气道:老子要让那几个官老爷明天闻闻我的尿骚味!我们边撒边就群起激愤,对,最好这大楼咯老子明天也推倒算了,要废都他妈全废掉。哈哈。爽完我们又坐到酒桌旁,远远看见县委大楼门前的墙上多了一大滩深色痕迹,我们在干掉最后一瓶酒的时候,互相看了看,然后哈哈大笑起来,觉得是完成了一件大作品般的得意。连那个经常提起以前泡在北大文学系的我们又不屑一顾的还算斯文的翔兄,也配合得笑的豪爽起来。
一生撒尿无数,可能够让人回味的公共场所露天撒尿事件真不算多。恶少这哥们的故事也太多,暂且不说。后来我终于没有让其他的课老师占用我的美术课,在一个下午把他邀约进课堂,号称著名的诗人来给同学们讲课,只见他派头十足的摘下黑色瓜皮帽,一本正经地叽里旮旯讲了一节课。其实那些中学生哪里听得懂什么诗歌啊,大家只是大笑,原来那厮用一口浓重的乡音讲了好几个笑话,才吸引了小听众。后来锻炼完毕我回去了,大家也鸟兽散,只是听说他们还偶尔在联系,但再也没有在县委大门撒尿的经历了。再后来恶少来学校找过我两次,我也和朋友去小城玩过两趟。我们喝酒就聊起那大半年的趣事,直到我离开重庆就再也没见过他了。
有次聚会听谁提起他来,说做了什么官。我马上去网上查他的名字,结果真是这样,他成了长江边那个小城的县作协主席,重庆作协什么委员,还创办了一个诗刊,并在《诗刊》《星星》等杂志发表了很多诗歌散文之类的东西,看来这哥们也算开始有了出息。突然我又看到这样一条消息,我县作协主席×××在学习十七大精神的座谈会上讲话说……我忍不住大笑起来,就在想他莫不是在我们以前撒尿的那个大楼里的某个会议室的主席台上一本正经地讲话吧,如果是的话,这厮在走进大门的时候是否还能闻到自己曾经撒在那里的尿味呢,哈哈哈哈……
(本文曾经发在2008年1月本人搜狐博客上)我的北大青春纪事高清完整版在线观看,西瓜影音、qvod百度影音全集下载-你好,看了您给别人问题的回答,想请您推荐些文学好书,觉得平时自己看的书太少了,不知道从何看起,谢谢
您现在的位置: 〉 〉
我的北大青春纪事[综艺]
《我的北大青春纪事[综艺]》简介:
我的北大青春纪事[综艺]讲述:你好,看了您给别人问题的回答,想请您推荐些文学好书,觉得平时自己看的书太少了,不知道从何看起,谢谢
小说还是 文学类的啊
那么 可能要列一个书单了哦:
《蒂凡尼的早晨》很不错 语言很精美 有画面感;然后是《了不起的盖茨比》 确实是很经典的一部书 很值得一读;然后是村上春树的 个人是很喜欢《海边的卡夫卡》和《挪威的森林》;另一个风格也像村上的作家就是玛格丽特杜拉斯 很喜欢但是不是属于很通俗的那一类型。。推荐的是《情人》;还有什么呢。。。恩。。差不多了。希望喜欢!
那看你的年龄,如果是学生就好办
我大学阶段的阅读书目大一下:1北大考研日记2在时间的深处
张抗抗3万寿寺
王小波4红拂夜奔
王小波5向日葵6早稻田留学手记7我生命的速度8未竟之蓝
黄宝莲9良辰
颜歌10白马湖之冬
夏丏尊11誓鸟
张悦然12北大精英13汉语语义语法论集
现代汉语老师要求的14我的精神家园152004年最佳小说选(上)162004年最佳小说选(下)17清明幻河图
那多18异兽志
颜歌19夹边沟记事
倪大姐推荐丛书之一20海上牧云记
今何在21致青年
梁晓声22北大进行时
胡少卿23一名北大女生的高中生活
杨艺24曼珠沙华
沧月25撒谎精的时光宝盒
周嘉宁26哈佛的证明
陈祖芬27寂寞是青春的墓志铭
沐童28寂寞的撒旦
沐童29逐鹿
江南30花开半夏
九夜茴31若星汉天空
今何在32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
陆俭明33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
陈昌来34现代汉语语法学习与研究入门
崔应贤35 别样江湖
孔二狗36走向优雅生存37羽*青空之蓝
沧月38别烦了----康斯博士的安心处方
39鲤*最好的时光
张悦然40仓央嘉措诗传
苗新宇 马辉41事半功倍记忆法
秦灵华大二上1柏拉图之恋
刘宇 2零度空间
沈妍3九州幻想4九州 羽传说
今何在5尘埃星球
落落6我的北大青春纪事7开唐 教坊
小椴8大学潜规则
史生荣9巫言
朱天文10荒人日记
朱天文11天工海魂
潘海天12出发
王小平13小椴作品集14波西米亚楼
严歌苓15桃之夭夭
王安忆16如何成为心理咨询师
杨慧17廉价哲学
洪晃18明日歌 山河曲
楚惜刀19岁月是朵两生花
唐七公子20抠门兔的精致生活
X兔 (巨雷以及巨有启发的省钱秘笈)21五月女王 颜歌大二下1告别天堂 笛安2桃之夭夭 王安忆3九州*轮回之悸 唐缺4明日歌*山河曲 楚惜刀5贞观幽明谭 燕垒生6我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今何在7碧奴 苏童8青龙白虎 藤萍9唐宋名家词赏析(下) 叶嘉莹10唐宋名家词赏析(上) 叶嘉莹11那个姐姐教我们的事 沈奇岚12青龙白虎 藤萍13伤心太平洋 王安忆14光年之美国梦 春树15唐诗的唯美主义 苏缨 毛晓雯16萨德侯爵夫人 三岛由纪夫172007年中国奇幻文学精选 韩云波主编18踮脚张望的时光 寂地19烧梦人 夜x20无处告别 陈染21 2050年的母系氏族 今何在 潘海天22我在华为的日子 董延明 23 2006年中国武侠文学精选 24 2005年中国武侠文学精选 25庆熹纪事 红猪侠26武侠新......余下全文>>
《我的北大青春纪事[综艺]》相关标签:
喜欢看"我的北大青春纪事[综艺]"的人也喜欢:【毕业o我的北大青春纪事】王辉:青春关键词
北京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毕业o我的北大青春纪事】王辉:青春关键词
日期: &&信息来源: 学工部
【编者按】又是一个七月,又是离别时节。在毕业生即将离开永远的校园的时候,回溯走过的四年大学生涯,他们会怎样记录自己在燕园的成长点滴?他们会对母校、家长、老师和同窗表达怎样的诚挚感情?他们又将对在读的学弟学妹们讲述怎样的成长心得?为了给毕业生们提供一个记录燕园生活、表达感恩之情、讲述成长心得的良好平台,学生工作部启动了《我的北大青春纪事——北京大学2008届毕业生毕业纪念文集》编撰工作。在北大新闻网的大力协助下,学工部将从征集到的毕业文章中择其精华予以刊载,用文字作为即将开始新生活者的青春纪念,也把他们的叮咛和建议留给他们关爱的后来人。
历史学系 王辉
个人简介:毕业于河南省民权县高级中学。在北大期间,曾任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学生助理、北京大学中原发展研究会会长、《北大青年》报社记者、北京大学青年志愿者协会财务部部长、北京大学乡土中国协会外联部部长。
毕业去向:北京市顺义区杨镇大学生“村官”
座右铭:夜无明月花独舞,腹有诗书气自华
到了大四的第二个学期,离别的气氛开始逐渐浓重起来,校园里到处都是各种毕业生欢送会的海报和条幅,BBS上毕业生纪念衫的征集活动也进行得如火如荼。像往常一样走过松林对面的那条路时,却发现路两边多了很多书摊——毕业生们在处理四年来积累下来的“垃圾”了。除了各式各样的告别活动外,每个毕业生在大四第二个学期都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写毕业论文。毕业论文里每篇都有一些关键词,在我毕业论文答辩时,老师是这样解释关键词的: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报告、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题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正如论文中关键词一样,我这四年的大学生活,也可以通过一些关键词来表达其“全文主题内容”。这些关键词,记录了我的青春,记录了我的大学,记录了我收获一生中最宝贵财富的历程。
2004年7月,经过一个多月的担心和期盼之后,我终于收到了来自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收到北大的录取通知书,有喜悦,也有遗憾。喜悦的是经历了炼狱般的三年高中之后,终于拿到了进入全国最高学府的通行证;遗憾的是,并没有被所报的专业录取,而是被调剂到了历史系。历史系,对于那时的我来说,感觉非常陌生,直觉就是学习那些古代的东西,与现实一点都不相关,甚至与“不好找工作”、“没前途”等联系起来。伴随着录取通知书,北大会给每个学生寄一个新生入学指导的小册子,里面关于转系转专业的内容让我非常的惊喜,让我看到了去一个“更为光明”的专业的希望。
带着转系的想法,我步入了这个古老的园子。但是,随着对历史了解的深入,通过历史学系德高望重教授的指导和教诲,转系的想法逐渐淡化、消失,之后开始喜欢历史,喜欢历史学系,到大三时已经深深的爱上这个专业了。阎步克老师在给新生的开学寄语中曾这样来表达对于学习历史的认识:史学提供一种特有的训练,我们从一些看似枯燥艰涩的东西开始,逐渐去领会一种学术的境界,去掌握一种求真的技能,去积累一种贯通今古的智慧,去培养一种对人类命运的关怀。那种理性和良知的训练,才是使人终身受益的东西,也是我们的校园为什么会成为“精神家园”的东西。
当初听阎老师这番话时,很难理解其中的真义,但是随着历史学训练的深入,对阎老师这段话的理解也逐渐具体而深切。大学的历史和中学很不一样,这里允许百家争鸣,允许和老师有不同的观点甚至对立,我曾经因为在期末论文中激烈批判老师的观点而得到了本科期间的最高分。听老师讲课只是占到学习的一小部分,我的大部分知识都是通过阅读相关书籍得到的,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弗兰克的《白银资本》、彭慕兰的《大分流》等等,对我的影响将是长远而深刻的。对我产生重要影响的,还有阅读的习惯。
除了在历史学系学习之外,在大一下学期时我还报了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经济学双学位。我当时报经济学双学位,一方面是基于毕业后好找工作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跟随潮流——每年都有很多各专业的学生报经济学双学位。学习“经双”时我欣喜地发现,虽然要累很多,但是跟随着中国一流的经济学家学习经济学,其意义远远超出了像“好找工作”这种世俗想法的范畴。从“经双”这里,学到的是规范的研究方法、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认真对待每一件事情的态度,还有大师们言传身教的更深层次的影响。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林毅夫老师,他已于2008年5月份在世界银行任职,担任首席经济学家兼高级副行长。他的课程《中国经济专题》,使我感受到了真正大师的魅力,我为其严谨周密的逻辑推理而折服,对“比较优势”、“自生能力”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其正直高尚的人格操守将激励我一生,我也为林老师拳拳的赤子之心所深深感动。在他的教诲下,我懂得了要用批判的眼光看待理论问题,懂得了要用规范的方法来说明现实问题,懂得了要做一个正直高尚的人,懂得了要用一颗赤子之心去造福社会。
学问实际上是相通的,历史的训练给于人们一种更深层次的智慧,而经济学的学习则是教导人们从现实的层面考虑问题。历史关注过去,探讨的更多的是“对人类的终极关怀”,在这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还有领会到的人文关怀精神;经济学则更多的讲述现在,教会我的是做事、做人的方法。一个是精神层次,一个是现实层次,历史学和经济学,看似不太相关的两个学科,在北大竟然能够巧妙的结合起来,对学生产生极大的影响。
中原发展研究会
每年九月份,北大的三角地都会发起烽烟四起的“百团大战”,一百多个学生社团在这里争夺优秀的新生资源,为自己协会的长期发展储备人才。2004年9月,怀着憧憬,带着懵懂,我兴致勃勃的报名参加了很多社团,如校青年志愿者协会、乡土中国协会、中原发展研究会等。每个社团都有自己的侧重点,有自己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协会文化,故在各个社团可以接触到各种类型、各种层次的人,可以获得在课堂上不能得到的知识和能力。虽然在各个我所参加的社团中都收获了很多,但是最终让我留下来并坚持到最后的社团是中原发展研究会。
北京大学中原发展研究会是一个主要由河南籍的北大在校师生组成的社团,以乡情为纽带,以项目为中心,以“服务同学、服务家乡、服务社会”为宗旨,努力创建“团结、务实、创造、快乐”的组织文化。我在刚刚加入中原发展研究会时,协会的很多事情还是刚刚起步,还没有形成一些能够长期运行下去的项目。由于当时协会的主要成员是硕士和博士,很多事情我也不懂,只是听他们在一起讨论。在听这些兄长们讨论问题,并跟他们一起出去玩的时候,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2005年的5月份,中原发展研究会开始筹备第一届北京大学河南籍毕业生欢送酒会。第一次做这件事情,什么事情都是尝试着在做,在“摸着石头过河”。当时我作为协会里年龄最小、年级最低的学生,更多的是听师兄们讲关于活动的组织、规划,能够提供的建设性建议很少,所能做的只是一些像贴海报、发传单、打电话通知人等一些最基本的事情,没有什么技术含量。但是,正是从这些最基本的事情开始,我逐渐对协会、对如何组织活动等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这些最基本的事情,为我以后出任协会会长,更好的管理好协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事后证明,我们所组织的河南籍毕业生欢送酒会很受学生欢迎,在学校里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之后,河南籍毕业生欢送酒会每年都会举办,至今年已经举办了四届,正好涵盖我大学的四年。令我们更有成就感的是,由于我们协会所办的毕业生欢送酒会广受欢迎,从2006年开始,其他各地域文化类社团也效仿我们协会纷纷举办毕业生欢送酒会,我们引发了一个举办毕业生欢送酒会的风潮。
到了2006年9月份,经过协会大会的选举并报协会理事会批准,我成为了新一届的会长。作为会长,与原来只管一方面事务是很不同的,要处理各种的“内政”和“外交”事务,要考虑各方面的利益。我上任后遇到的第一个重大活动就是筹备参与筹备北大河南校友会的十周年庆典,我们协会承担了设计一个晚会和邀请部分嘉宾的任务。在这件事情中,我认识了很多较为成功的北大校友,从他们身上学到的东西我想将会一生有用。
为了扩展协会的影响力,2007年的上半年,我们开始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地域类社团进行合作。在与这三个高校社团进行合作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各个学校学生不同的特点,切身体会到了什么叫交易成本,真正的参与了一些利益博弈。在这个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我想对于我走向社会会有很大的帮助。但是,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最终还是走出了囚徒困境,逐渐开辟出一种合作共赢的局面。我们几个协会合办的网站——中华中原网也于近日开通,各项合作都到了很具体的层面,也算是我担任会长时对协会的一点贡献吧。
大学生村官
今年,我报名了北京市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并最终被录取,7月份将赴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任职。关于这个选择,不少同学都表示不太能够理解,因为凭我的实力完全可以找到待遇更好的工作,而且几家公司已经给我发了offer, 待遇相当不错。但是,通过对中国国情的进一步认识,特别是作为北大学生代表参加了由中组部的“大学生村官到村任职工作座谈会”后,我深深认识到,一名青年大学生的正确道路,应该是到人民,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而不能仅仅的只是向“钱”看。党中央号召选调一部分大学生到农村去任职,这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战略决策,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具体措施。
有以下几个原因促使我选择大学生村官。首先,从国家的层面来讲,正如中组部部长李源潮所说,“这是国家的一项长期的战略决策”。回顾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可以发现在中国社会面临重大问题,迫切需要转型的时候,往往都是从农村取得突破口,之后向全国扩展,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毛泽东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从而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实现了中国的统一,为中国的富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20世纪70年代末,“文革”之后中国的国民经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形势十分危急,以邓小平为领导的中国共产党人以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突破口,开启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中国走上了富强的正确道路。当今,改革开放已经有了三十年,虽然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中国当今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改革开放的老路已经很难走下去,中国社会又到了一个转型的关键时刻。在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的一段时期内,将是中国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从我个人的判断来看,这个转型依然要首先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把中国社会的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因为中国当今依然是个农业大国,大多数中国人仍然生活在农村,中国的很多关键问题都必须从农村中寻找答案。社会的转型,需要大量的人才,这就给青年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在这个时期,选择到农村任职,是为国家、民族做贡献的不错的选择,同时也能够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个人理想。其次,从现今政府的政策来讲,中央政府、北京市政府及各基层的政府对此事都高度重视,积极的做好各种准备工作,把选派大学生到村任职这项工作向前推进。政府的各项工作,各项优惠政策,都旨在保障大学生村官基本生活的同时,为大学生村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使其能够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优势,使其尽快的成长、成才。最后一点,我本身就是来自农村,对农村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希望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为中国农村的现代化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历史o经双、中原发展研究会、大学生村官,这些关键词或许只是说明了我大学生活的某些片段,但是这些片段却是目前我回顾大学生活时所首先能够想到的最为清晰的字眼,这些关键词已经构筑成了我大学四年青春的基石。若干年后,假如我还能想起这些用关键词串联起来的北大时光,或许会为这时的青涩、莽撞而遗憾,为这时的青春、激情而感动;但是不管怎样,这段记录了成长历程的记忆都值得珍藏。
编辑:文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 加入收藏 |  |  | 
投稿地址 E-mail:xinwenzx@ 新闻热线:010-
北京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 技术支持:【毕业o我的北大青春纪事】付相波:追忆似水年华
北京大学新闻中心主办
【毕业o我的北大青春纪事】付相波:追忆似水年华
日期: &&信息来源: 学工部
【编者按】又是一个七月,又是离别时节。在毕业生即将离开永远的校园的时候,回溯走过的四年大学生涯,他们会怎样记录自己在燕园的成长点滴?他们会对母校、家长、老师和同窗表达怎样的诚挚感情?他们又将对在读的学弟学妹们讲述怎样的成长心得?为了给毕业生们提供一个记录燕园生活、表达感恩之情、讲述成长心得的良好平台,学生工作部启动了《我的北大青春纪事——北京大学2008届毕业生毕业纪念文集》编撰工作。在北大新闻网的大力协助下,学工部将从征集到的毕业文章中择其精华予以刊载,用文字作为即将开始新生活者的青春纪念,也把他们的叮咛和建议留给他们关爱的后来人。
艺术学院 付相波
个人简介:毕业于四川省广安友谊中学。在校期间历获北京大学“三好学生”、 北京大学首期平民学校“优秀志愿者”、北京大学2006年度社团评优表彰“活动组织奖”、北京大学学年度“王度”奖学金等荣誉。曾担任2008奥运?冠军论坛筹备小组成员、北京大学博士生中国社会研究会副会长、艺术学院本科04级班长,曾在北京电视台海外节目中心、首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调查组委会、北京移动1860客户服务中心实习,并成为北京奥运会国家体育场志愿者。
毕业去向:保送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攻读硕士学位。
座右铭: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每年的这个季节,空气中弥漫的是离别的滋味,惆怅,哀怨,还有些许追悔。四年,并不像四年前想象的那样漫长,还有好多事情没有完成就要告别这段时光。北大四年,让我学到了很多,感悟了很多,也给我自己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记忆。我小心翼翼,梳理这些记忆,生怕它们远离——我要用一生去忘记。
海阔凭鱼跃——蹭课
还没进北大,就已听说北大历有蹭课之风,如毛泽东、沈从文等都是蹭课一族的先锋楷模。刚进这个园子的时候,还以为蹭课需要交些钱办张听课证什么的。现在回想起当时的惴惴和忐忑,自己有时都忍不住嘲笑自己多么的不了解北大家风。
很快就适应了这里随便进出、自由讨论的氛围,并且爱上了这个地方。我的蹭课生涯也就开始了。所蹭之课,都是我从课表上精心挑选出来的,有的是牛人开设的好课,有的是对专业课的拓展,还有一些就纯属个人兴趣了。
大一上学期,我去听林毅夫教授的“中国经济专题”。当时林教授已名声在外,连我这样一个刚从小地方来的人都听说过他的名字。我至今难忘第一次走进理教117所看到的壮观场面:五百多人的教室座无虚席,黑压压全是攒动的人头;教室外围的暖气片上都坐满了人;还有好多人背着个书包手里拿一个笔记本一支笔站着等林老师的到来。林老师一进教室,全场立刻响起热烈的掌声。林老师从包里掏出讲义提纲,就开始探讨李约瑟之谜、计划经济时代效率低下的原因还有改革路径的经验启示等等。今年林老师要去世界银行做首席经济学家兼副行长,各种消息盛传这学期将是他最后一次在北大讲授专题,各路人马包括好多社会人士都纷纷前往聆听,以后就再也没有这种机会了。我也禁不住身边几位好友的怂恿,在最后一个学期再次去蹭林老师的专题课。回想起大一时去听专题课的场景,再看看现在火爆场面堪比春运火车的教室,每周的周五晚上,还是在理教117,四年不变的时间,四年不变的地点,始终回响着那些常论常新的问题,教室里依然是求知若渴的同学,有的坐在座位上,有的靠在墙壁上,有的甚至干脆坐在地上,济济一堂,如坐春风。
北大院系众多,积淀最深厚的还是文史哲,这也是最能展现北大浓厚的人文气息的几个院系。这几个院系都在静园几个院子里,古色古香的建筑和专业风格正相符合。我的专业安排了文学方面的课程,教师是从北大中文系或北师大中文系外请的,讲得也很专业,但我觉得还是不够深入,就向中文系的同学打听到他们的专业课上课时间和地点。中国现当代文学是由中文系系主任温儒敏教授讲授的。温教授人如其名,温文儒雅,淡定聪敏,讲课节奏舒缓,语调温和。当时是江涛任课堂助教,江老师一表人才,写得一手好诗,自然受到了中文系众多女生的青睐。后来我又听了中国古代文学,和我自己的专业课的风格完全不一样,老师的要求更严格,选读的作品也更广泛。蹭课过程中,也结识了好些中文系朋友。
大四保研之后一度无聊,就去蹭法学院的课程。大四上学期去听了孙东东老师讲司法精神病,孙老师幽默的授课风格引起了大家的场场哄笑。上学期还蹭了法学院院长苏力的“法学原理”,深受启发;这学期继续去蹭他开设的“法理学”,深为其绵密的思维和细致的探讨所折服。
蹭的课多了,渐渐也认识了一些同为蹭课族的同学,还积累了一些蹭课经验。有的蹭课的同学自己专业课不去上,却去听自己更感兴趣的其他课程;有的同学蹭课一节都没有拉下,比人家专业的学生出勤率还高;还有的同学蹭课时比听专业课还更加专注更加认真,一字不漏地记下老师讲的每一个字,期末的时候还把整理好的笔记送给老师留作纪念。曾经听过一个掌故,说梁思成先生期末时向在座学生征求考试方式,坐在下面听课的人没有一个回答。后来梁先生才知道,在教室里的全是旁听生,而本专业的学生竟一个都没来。兴趣是第一老师,专业分野在这里已经不是特别重要。
蹭课要掌握的一个基本信息就是课程安排。每个学期头两个星期,各个院系教务都会把本院系课程表张贴出来,过期有的就会撤掉。每到开学,我都会跑到自己感兴趣的院系去抄课表,每次去都会发现张贴栏边已经围了一圈人,每次回来都要感叹一番为什么我感兴趣的课程这么多,最痛恨的是那几门好课偏偏都安排在周三晚上,弄得我只好忍痛割爱,从中艰难地选出最感兴趣的一门课。
蹭课的感觉非常好,不用担心作业,也没有考试的压力,更不会为了学分而有丝毫的功利取向。有的专业课讲的什么我都忘了,对蹭过的课程却记忆犹新,因为我蹭的课都是我自己选择的。我很感谢也很珍惜北大给了我这样一个自由的环境。
百家争鸣——讲座
北大丰富多彩的讲座是北大的一大品牌,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也是国内其他高校所不能比拟的。北大四年,我每天都关注校园内的讲座信息,也负责举办过一百多场讲座,收集了几百份讲座录音视频等资料。博收杂取,也正合我北大兼容并包之义。
一次偶然的机遇,我加入了博士生中国社会研究会,并开始负责组织博士开讲,一干就是三年多。北大一直流传着“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生,三流的博士生”的说法。经过和一些博士的接触,我渐渐觉得这一说法并不符合实际。之所以有这么一种说法,很大一个原因是本科生和研究生的交流并不多,本科生视野开阔,知识面广,到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阶段,就只专注于某一领域,不是泡在实验室就是待在书屋里。同时,博士生之间的交流也太少,大家各干各的,不了解别人在研究什么问题。因此,我们邀请北大各院系的博士来做讲座,把他们的研究所得和大家分享;听众有研究生,有本科生,也有老师,大概一半的人都是校外的。
刚开始办讲座的时候,人并不是很多。我们就把讲座的各个环节都考虑清楚,在正式讲座之前先做一场内部试讲,有什么专业方面的漏洞、表达上的欠缺以及面对普通听众怎样使讲座内容既能吸引人又能保证一定的深度,我们都同主讲人一一讨论商定。讲座主题和内容简介定下来之后,我们就开始在三角地张贴宣传海报,在未名BBS上发布讲座信息。在正式讲座的时候,我们现场录像,以后作为影像资料赠送给主讲人保存留念。讲座现场,我们还安排了专业相关的两三位博士做评论,这样就有了专业的对话。评论之后就是主讲与听众的互动环节,每次讲座最精彩的部分也在这里,因为之前的很多内容都是我们事先经过反复讨论和认真准备的,而最后一个环节完全要靠主讲人的临场反应,也是最考验一个人平时积累的时候。由于我们的工作到位,很多主讲都对博士开讲给予很高的评价,纷纷介绍同门相识前来助阵。这样,博士开讲的主讲人资源就越来越多,圈子越来越大。后来,我们又把主讲范围扩展到兄弟院校,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博士也应邀参加了博士开讲。博士开讲也渐渐有了一点名气,讲座现场也曾出现过火爆的场面。
在北大有几位教授一出来做讲座就会引起轰动,无数粉丝奔走相告,这样的讲座往往人山人海,要提前两三个小时才能有座位。我不赞同早上7点多钟就起来在桌上贴条的占座法,也并不在乎听讲座有没有座位;我把听讲座当作一种享受,听讲座的时候可以全身心地跟着主讲人的思路思考一些问题,可以放松地任由自己的思维驰骋,有时还会为主讲的连珠妙语击节叫好,有时也会为慷慨激昂的陈词而动容。贺卫方先生历来以其演讲口才而著称。老鹤往往神游八方,自由洒脱,而又能不离中心。还记得2006年老鹤从电影《刺杀肯尼迪》中的一些关键片断特别是最后的庭辩来形象地讲解对抗制诉讼和陪审团制度,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看到老鹤。那天我去晚了,就直接坐在了讲台旁边的地上。在评论许霆案时,老鹤不失童真地现场穿上了刚从丹麦带回来的法袍。一袭黑袍,更加衬出他的丝丝白发,但岁月的沧桑丝毫不妨碍老鹤清晰的演讲。忘不了老鹤在“法学三人谈——宪政中国百年路”上与王人博和高鸿钧两位教授的唇枪舌剑。激动处,老鹤站起身来,拿过话筒,挥斥激昂,赢得全场阵阵掌声。
北大每天都有十来场讲座,多则二十多场,迅捷地掌握每天的信息就显得非常重要;为此,一些热心的未名网友自发组织起来收集整理讲座信息,并开设FTP共享讲座录音视频等资料。我也加入了这个有意义的活动中。每天,我们都从各个地方收集讲座信息,整理发布,方便同学们对比选择去听哪一场讲座。我们将部分讲座录音和视频整合到一处,和大家分享这些思想的盛宴。整理信息、共享资源的工作虽然单调也辛苦,但每当听到同学的称赞时,我都感到了劳动的幸福和为同学服务的快乐。
走马胡疆——社会实践
2006年暑假,北大博士生中国社会研究会组织到新疆进行田野调查。临行之前,我跟父母说我要去新疆,他们都很担心新疆的治安环境。说实话,我也从来没有去过新疆,以前对新疆的印象也是比较乱,没有安全保障。几位新疆朋友给我壮胆说,你看我们在新疆都生活了十多二十年了,也没出什么事。经过一番准备,我们坐了四十多小时的特快火车,终于到了新疆。这一次是去考察北疆的风土民情,在吐鲁番待了两天,终于来到了小学就学过的葡萄沟,在那里还见到了晾房。维吾尔族人见到我们都很友善,丝毫没有敌意,我迅速放下了先前的种种误解和偏见,接过他们递过来的大串烤肉和大块西瓜。之后我们又去了昌吉、奎屯、克拉玛依和喀纳斯等地。
2007年暑假,我们又去南疆进行更为深入的考察。和上一次的浮光掠影不同,这一次我们就在喀什疏勒蹲点一个来月,全面考察疏勒的经济增长、民族发展和政权建设等问题。出发之前,我在图书馆查阅了大量资料,对南疆的人口分布、民族成分、地理环境、历史沿革等有了宏观的把握。南疆基本上见不到汉族人,90%以上是维吾尔族人,这里的维吾尔族也是最古老、最传统的。我刚到南疆,就接到同学电话问我是不是被打劫了,身上是不是要配枪之类的问题,可见内地人对新疆的误解之深。当地山东来的援疆干部也有同感,他们刚来疏勒时,山东老乡还经常问他们是不是坐着马车、骑着骆驼上班。事实上,南疆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治安环境也远比北京、上海好,有一个县的监狱很多年都没有关押犯人了。我们以疏勒为例,考察了汉族人如何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开始大举迁入并养猪、养鸡,活跃了当地经济;我们进入了艾提尕尔清真寺,考察当地的宗教情况;我们也去塔孜洪乡了解了双语教育的发展和所面临的困难。塔孜洪乡双语幼儿园是南疆第一家双语幼儿园,温家宝总理也专程视察过这里的工作。我们不仅从当地政府机构拿到了一些统计数据,还深入到田间地头和维汉农民实地交流,掌握了大量原始资料。这些经历不仅提高了我的学术能力,更重要的是让我看到了最底层民众的生活状态,学到了在课堂上根本学不到的东西,也纠正了以前的很多误解。如果我不去实地考察,这些误解还会一直延续下去,正像不了解实际情况的很多内地人一样,还自信满满地把一些误解了的知识当作真实的情况。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始终应该记住的一句话。
We are ready——志愿服务
大一的暑假,我参加了北京大学——香港大学志愿者交流项目。这是我参加的第一个志愿活动。这一次志愿活动让我懂得了不计个人利益得失的付出也会收获一份快乐,光这份快乐就足以让我铭记一生。
大三时,我报名参加了校工会组织的首期平民学校志愿者活动。平民学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蔡元培老校长的时代。学校将在校务工人员组织起来参加培训,我们志愿者主要是去辅助老师完成教学任务,帮助解答学员问题,并和学员交流人生经历和生活感悟。在平民学校,我第一次和在校务工人员亲密接触。他们大部分都是我们的同龄人,只不过由于家庭经济困难等原因而不得不及早外出务工,减轻家庭压力。他们中间不乏学习能力强又认真刻苦的人。我曾提请平民学校的老师表扬了一位学一食堂的师傅,有天晚上我在三教自习,刚好碰到他背着书包来复习当天学的英语。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也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前我们以为他们会很羞涩,不敢表达自己的看法;但实际结果却是他们在课堂上对如何保护校园环境卫生讨论得特别热烈,下课之后马上就组织了小队要把方才的讨论结果付诸行动。他们的热情也激发了老师和志愿者的工作动力,共同把北大平民学校办得越来越好。
付出了汗水,也收获了快乐;完成了工作,也记取了感动。有了这些感悟,我对志愿活动越来越有了热情。奥运会志愿者招募通知一发布,我就报名参加了。经过大四寒假和这个学期的一系列培训,我终于走进了期许已久的鸟巢,并参加了4月份“好运北京”竞走挑战赛和国际马拉松赛、5月份中国田径公开赛的志愿活动。我在观众服务业务口负责贵宾区的验证工作,累归累,满心却盛满了喜悦。因为我知道,我并不是一个人在努力,而是整个庞大的团队在一起努力。我守在四层验证点,一直看着眼前的场馆运行主任、副主任忙得连轴转,他们进进出出都很理解我们,很配合我们的工作,主动将注册卡给我们查验。有一位副主任在我跟前经过得太频繁,我都对他的面孔非常熟悉了,就想不验他的证;他匆忙离去的背影留下一句话:还是要按规矩办事。这让我感到,鸟巢的运行团队就是跟别的地方不一样。这里有等级,但领导不会使用特权压人;这里有分工,但大家相互配合,协同作战。大家心中流淌着同样的血液,胸中激荡着同样的豪情:要把奥运办好,要把鸟巢展示给世人!我们志愿者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名片,而志愿者的志愿者则让志愿者感到异常温暖和贴心。每当我们晚上12点左右离开鸟巢的时候,路上都会有运行支持的志愿者对我们喊着:大家辛苦了,晚安!他们肯定比我们走的还晚,却还要坚守岗位。整个测试赛期间,肯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正是在大家亲密无间的合作之下,才将各项赛事组织得井井有条,为8月份奥运会的正式举办做好充分的准备。
宿舍楼门厅那两块有关毕业注意事项和毕业生寄语的小黑板已经放在那里很久了;张贴栏里挂了一张欢送会的宣传海报;毕业生版衫征订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留言簿、散伙饭、毕业生晚会接踵而至;毕业论文也交了,就等着毕业那一天的到来。
往事如烟,年华似水。四年就这样悄无声息地从指缝间溜走。倥惚之间,失去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站在大学的尾巴上,我要感谢我的老师、同学和朋友们!感谢你们一直在我身边支持我,鼓励我,与我共克难关,和我分享快乐。
编辑:文尚
  
转载本网文章请注明出处
 |  | 加入收藏 |  |  | 
投稿地址 E-mail:xinwenzx@ 新闻热线:010-
北京大学新闻中心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 技术支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哪里可以买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