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家里阳台烤肉过中秋节阳美食子

中秋节怎么过 ??_百度知道
中秋节怎么过 ??
 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又称团圆节。  中秋节起源于我国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开封,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现在,祭月拜月活动也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现实是:年纪大一点的人觉得中秋节越来越没有什么意思了,年纪小的80、90一代对过中秋节的意识越来越淡化。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正面临着吸引力越来越弱的趋势。吃月饼是过中秋节的主要习俗。可如今许多节日在我们日益紧张的生活中变的越来越淡,最后只剩下了吃。中秋吃,过年吃,端午吃,元宵节吃,圣诞节吃,总之现在吃的内容已经变做了节日的重头戏,而那种玩乐和有意思的事却越来越少。在物质日益丰富的现在,怎样把节日过的有意思,值得回忆,这是需要我们好好思考的问题。  既然是过节嘛,总该跟平时有什么不同才对,总该比平时更有意思才对。或者说特殊的日子总该有特定的仪式或与平时不一样的内容啊。可如今除了吃,我们似乎没有任何东西值得留恋。而吃也似乎有些腻了,烦了。月饼提前一个星期半个月就可以吃了,到了真正中秋的那天也许就没有什么兴趣了。因为吃月饼并不能代表什么东西,想吃天天都可以吃,不想吃到了中秋也不感兴趣。  尽管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但是国家并没有给予法定放假。中秋之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可是没有放假,异地的亲人团聚也是难上难啊,只能是明月千里遥寄相思!  对于忙碌的人们来说,互送礼物、互发信息、打电话表达问候和祝福是庆祝中秋节最常见的方式。抽时间聚会HAPPY一场、去湖边山顶赏月也是众多人的选择。也有一部分有钱有闲的市民选择外出旅游观光。但真正有内涵有文化的中秋节活动难得一见,政府、民间在弘扬中秋文化方面都亟待大大加强。  今年中国的“七夕”情人节比去年就热闹多了,大有追赶国外的情人节之势,这当然是件好事。联想起前些年韩国向联合国申请将端午节列为非物质世界文化遗产,联合国说端午节是韩国的,我心里就很不是滋味。反思一下,我们难道对发展中秋节这一传统节目不应该尽更多的努力吗?  现代中国人啊,不要让中秋节的光彩在我们手里渐渐淡去!
要不要这么整
现实不是这样的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中秋节的相关知识
其他3条回答
吃月饼,赏月
作为一个农村孩子
这个有点不太现实
就没有了吗?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秋节的晚上,月朗星稀。全家人坐在院子里边品尝月饼边赏月。下面怎么写_百度知道
中秋节的晚上,月朗星稀。全家人坐在院子里边品尝月饼边赏月。下面怎么写
提问者采纳
老爸心血来潮,讲起了他小时候过中秋节的趣事。。。。。。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月朗星稀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马上就是中秋啦,but——当代人过中秋不外乎就是旅行、宅或者探亲访友……家人团聚时未必赏月,朋友相见时不会吟诗,这个曾在古诗词里摇曳生姿的节日,让我们过得了无意趣。
  怎么过中秋才更有趣?不妨来看看民国时人们怎么过中秋吧。
  吃月饼
  月饼是必然要吃的,不过,那时候的月饼是这个样子滴:
▲这是一个月饼广告
  这种来自大上海的月饼,状似蛋糕,中西合璧,标价170元。只是这种新鲜玩意儿,应该也就只有“东方巴黎”大上海能看到。而普通人家那时候吃的月饼,周作人专门写了一首诗来描述它:
  红烛高香供月华,
  如盘月饼配南瓜。
  虽然惯吃红绫饼,
  却爱神前素夹沙。
  这是怎么说呢:
  中秋夜祀月以素月饼,大者径尺许,与木盘等大。红绫饼也是一种精美的点心。这种素月饼四两起步,最大的有十斤重,配上水果四色和南瓜、西瓜、北瓜(西葫芦)放在供桌上,旁边烧着一对小至一两、大至一斤的红烛,孩儿们挨个磕头,直到烛残月西而罢。祭祀完毕,一家人切月饼为若干块,分饷男女大小,仆工佣妇也有份。这就是绍兴中秋祀月的风俗。
  因为没有找到民国月饼的留存照片,就看看这个大月饼的模子,成品的模样大致可以想象:
▲民国木雕大月饼模子
  上面的绍兴祀月,其实说的就是民国时的祭月习俗。
  周作人还专门描述过这一习俗:
  普通称月曰‘月亮婆婆’,中秋供素月饼及老南瓜,又凉水一碗。妇孺拜毕,以指蘸水涂目,祝曰‘眼目清凉’。”当地还有一个中秋月的传说,相信月中有裟婆树,中秋夜有一枝落下人间,即所谓月华。这个美丽的传说,给中秋的月亮又增添了不少神秘的色彩。——《药堂语录·中秋的月亮》
  周作人的哥哥鲁迅先生,也是特别爱过中秋节,有研究者甚至调侃先生,是"在日记里过节"。因为鲁迅先生有关中秋的日记真的很多,从1912年到1936年,每年的日记里,都会有中秋的记述:
  阴历中秋也……见圆月寒光皎然,如故乡焉,未知吾家仍以月饼祀之不。(1912年)
  烹鹜沽酒作夕餐,玄同饭后去。月色极佳……(1917年)
  旧历中秋也,月色甚佳,遂同广平访蕴如及三弟,谈至十一时方归……(1931年)
  鲁迅先生的中秋,或独居观月,或会友喝酒,或走访亲朋。年年都写中秋,看来先生也是很看重这个节日的。
  不过,后来社会开化,已经有不少地方不再按这个习俗过中秋了。
  1942年的《长江画刊》第7期中秋专题,就有小编这么吐槽了呢:
  在古旧风俗下,中秋的节令是永远没有改变了。纵然有些新的家庭,不一定要举行拜月的典礼,但是吃吃月饼,送送节礼,仍是照旧欢天喜地的干着。
  中秋去哪儿溜达溜达,赏赏秋看看景,这种玩法民国人士倒是和如今没什么两样。
  不过,那时的景和那时的人大有不同。看景看出的门道,也是和今天意趣大异。毕竟,那时候的北京是这样:
▲民国老照片
  所以,郁达夫是这样赏秋的: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罢,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象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郁达夫《故都的秋》
  而徐志摩是在游湖中过中秋的:
  徐志摩站在白堤上看月望湖,月有三大圈的彩晕,应是月华。月亮出不久就被乌云吞没了。兴高采烈的徐志摩和堂弟雇了一条船,一直向湖心进发。等湖上玩够了,再上岸买栗子和莲子吃;坐在九曲桥上谈天,讲起湖上的对联,还骂了康有为一顿。
  看来这位先生也是年少轻狂,不曾想,下文是这样的:
  后来徐志摩在桥上发现有三个人坐着谈话,几上放有茶碗。徐志摩正想说他们倒有意思时,忽然觉得那位老翁涩重的语音听来很熟,定睛一看,竟然是康有为!
教你如何民国范儿地过中秋
  还觉得过节不够愉快,玩耍不够bigger?
  看完上面的民国轶事,你一定发现了真相的秘密吧。其实不是中秋节太没想象力,也不是风景不够美无法激发诗兴。中秋节不好玩的原因根本就是……
你!不!会!玩!
  我们给您开出如下攻略,胆大者可以一试,反正也不会有什么损失~
  读一个民国范儿作者的美文,感受养分,陶冶情操
  吟咏几首写秋景的唐诗宋词
  约N位靠谱的、志趣相投的好友,爬爬山、看看水
  立刻!马上!从你乱糟糟的床上、沙发上爬起来,清理房间,整理你自己(你见过民国范儿的文人一身邋里邋遢吗?)
  最后,预祝你在这个中秋的周末成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向高级趣味靠近了一diu diu的美好的人。  
(本文图文来源:“艺绽”公众号等)投稿热线:5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佳节又重逢今年市民如何过中秋?
  每逢佳节倍思亲,在中秋月圆之时,浓浓的乡愁之感油然而生。中秋是个团圆的日子,全家共聚月下享受天伦之乐是中国人的传统。那么,中秋节作为国人最重视的节日之一,究竟怎样过才有意义?连日来,记者采访了我市部分市民,聆听他们关于如何过中秋的心声。
  传统族:回家和家人团聚
  &中秋节作为传统节日,被中国人视为一家团聚的好日子,大家一起吃团圆饭,围在一起唠嗑,边吃着月饼边赏月,这是一件相当惬意的事。&市民肖先生是一家公司的负责人,平时应酬很多,尤其是节假日更是应接不暇。而今年,肖先生决定和妻子、女儿在家里过中秋。&我打算在楼下的小院内放张桌子,摆上月饼、水果和茶,安安静静地和家人赏月过中秋。&
  &每逢佳节倍思亲&&月是故乡明&等诗句表达了节日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情。一部分被访市民表示自己长期在外,越来越能够体验到这种思乡之苦。市民许小姐告诉记者,自从母亲去世之后,她们姐妹长期在外工作,平时少有时间回老家看望独自生活的父亲,所以借着中秋节难得机会,回家与父亲好好过中秋,尽量让父亲感受到家人团聚的气氛。
  在一家事业单位工作的郭先生说,自己整天想着快点放假,早点回家与亲人一起过节。他说,之前上大学时,似乎对中秋节没有过多的注意,感觉中秋节与平时也是一个样,没什么特别;但毕业工作一年多后,才慢慢懂得亲情多么重要,开始体会到思乡心切之苦,也从中秋节中体味出不一样的感觉。
  出行族:旅游访友乐悠悠
  随着中秋节的临近,市内各旅行社的短线游直线升温。毫无疑问,中秋假期的延长给一些旅游&发烧友&带来机会。在某私企工作的小刘就在市内一家旅行社报了名。他表示,一直想出去转转,可苦于没有时间,这下好了,终于有机会去心仪已久的苏州游玩了。&选择自己背包去旅游,增加人生阅历!&去年从合肥某高校毕业来铜陵工作的小朱,早已经规划好中秋节的旅行路线,他打算先坐车去合肥游玩,找朋友小聚一下。&和大学的朋友吃吃饭,唱唱歌,逛一逛,欢聚一下。&采访中,还有许多&驴友&打算以自驾游的方式到附近地区走走。
  &不能回老家陪父母,但我可以把父母接来身边。&在一家国企上班的蒋先生早在一个月之前就念叨着把父母从蚌埠接到铜陵过中秋,他与妻子在铜陵工作已有7年,以前的中秋都是回蚌埠过节,但今年他们夫妻俩人突发奇想,想把双方的父母都邀请来铜陵参观一下。&5年前,父母来过铜陵,但我想让父母感受一下5年后变得更加美丽的古铜都。&蒋先生笑称,他计划中秋当晚带父母到天井湖附近赏月,&在湖边吹着微风,看着月亮的倩影,更加迷人&。
  加班族:坚守工作岗位
  中秋节是团聚的时刻,是放松休息的日子,可一些人却因种种原因不得不坚守工作岗位。市人民医院的护士小吴告诉记者,干这一行早已习惯了不分节假日的生活模式。&谁都想中秋能放假陪陪家人,但是我们是轮班制度,坚守岗位是我们的职责所在。&小吴提倡下班之余要多多陪伴父母,因为孝心不一定只是节假日的陪伴才能够体现。
  在铜陵的各大施工工地上,每天都有一批外来民工兄弟等工,他们都是打散工为主,收入不算高。对于是否回家过中秋,他们不约而同笑了起来,&工作不容易,赚钱更难,每个月收入微薄,哪舍得花钱回一趟家哟。&
  两天假期不算长,一些在铜陵工作的市民担心回家路途遥远,且节日期间交通容易堵塞,只能选择留在铜陵过节。在一家私企工作的刘小姐告诉记者,来铜陵工作有5年时间了,由于中秋假期时间短,自己往往选择留在工作单位过节,&每到这个时候,自己都会给住在老家的妈妈寄去香美的月饼。&
今日城市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在家里阳台烤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