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刘备为什么打孙权没有孙权和刘备?

读《后汉书》,见《刘焉袁术吕布列传》,及《袁绍刘表列传》。同为汉末群雄,却无曹刘孙列传。
孙刘好解释,皇帝不入列传。断代史不为后朝皇帝作传,应属通例。曹操虽未称帝,但实开曹魏,身后亦有帝号,所以也视为开国君主了。同理,司马懿也未入《三国志》。隆中对复习试题(含答案)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隆中对复习试题(含答案)
作者:佚名 资料来源:网络 点击数: &&&
隆中对复习试题(含答案)
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年级:&&&&&&&&&& 班级:&&&&&&&&&&& 姓名:&&&&&&&&&& 考号:
装&&&&&&&&&&&&&&&&&&&&&&&&&&&&&&& 订&&&&&&&&&&&&&&&&&&&&&&&&&& 线第23课《隆中对》复习试题2011年精选题
1. 解词:1.好为《梁父吟》(&&& )&&&&& 2.先主遂诣亮(&&& )3.因屏人曰(&&& )&&&&&&&&&&& 4.欲信大义于天下(&&& )5.挟天子而令诸侯(&&& )&&&&& 6.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7.帝室之胄(&&& )&&&&&&&&&&& 8.箪食壶浆(&&& )2. 指出下列文言特殊句式的特点&&& 1.时人莫之许也。(&&& )&&& 2.君与俱来。(&&& )&&& 3.此用武之国。(&&& )&&& 4.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 5.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3. 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有以下几种,A.通假字,B.名词作状语,C.词类活用。请辨析用法。并解释&&& 1.自董卓已来(&&& )&&& 2.欲信大义于天下(& )&&& 3.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 4.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 5.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4. 《三国志》和《&&&&&&& 》《&&&&&& 》《后汉书》合称为“前四史”。
5. 诸葛亮提出的近期策略目标是&&&&&& ,最终的策略目标是&&&&&& ,他主张在内政方面应遵循的方针是&&&&& ,外交方面的方针是&&&&& ,等到形势发生变化,再兵分两路出击:一路是&&&&&&&&&&& ,另一路是&&&&&&&&&&& 。6. 下文,回答问题。&&&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1.解释上文中加横线的字。&&& (1)躬:&&&&&&&&&&&&&& (2)每:&&&&&&&&&&&&&& (3)惟:&&&&&&&& 2.补出省略的部分。(1)时先主屯(&&& )新野& (2)君与(&&& )俱来3.。(4分)(1)三个臭皮匠,顶个&&&&&&&& (2)徐庶出曹营,&&&&&&&& (3)“卧龙”指&&&&&&&& ,三国故事中有一外号“凤雏”的人是&&&&&&&&& 。4.简答题。(4分)(1)徐庶对刘备说:“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表明了诸葛亮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文中写刘备去拜访诸葛亮,“凡三往.乃见”,又写到刘备对诸葛亮的一席话,这表明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5.由这个故事演变而来的一个成语是&&&&&&& 出源于三国故事的三个成语:&&&&&&& 。7. 下文,回答问题。&&&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宵,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1.解释文中的词语。(1)殷:&&&&&&&&&&&& (2)总揽:&&&&&&&&& (3)岩阻:&&&&&&&&&& (4)箪食壶浆:&&&&&&&& 2.翻译下列文言句子。(1)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译文:&&&&&&&&&&&&&&&&&&&&&&&&&&&&&&&&&&&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译文:&&&&&&&&&&&&&&&&&&&&&&&&&&&&&&&&&&& (3)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译文:&&&&&&&&&&&&&&&&&&&&&&&&&&&&&&&&&&& (4)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译文:&&&&&&&&&&&&&&&&&&&&&&&&&&&&&&&&&&& 3.从《隆中对》中可以看出曹操和孙权在当时具有怎样的优势?&&&&&&&&&&&&&&&&&&&&&&&&&&&&&&&&&&&&&&&&&&&&&& 4.诸葛亮认为刘备成就霸业具有哪些条件?试作具体说明。&&&&&&&&&&&&&&&&&&&&&&&&&&&&&&&&&&&&&&&&&&&&&& 5.诸葛亮替刘备策划的最终目标是什么?用自己的语言回答。&&&&&&&&&&&&&&&&&&&&&&&&&&&&&&&&&&&&&&&&&&&&&& 6.诸葛亮为刘备提出了怎样的战略方针?用原文回答。&&&&&&&&&&&&&&&&&&&&&&&&&&&&&&&&&&&&&&&&&&&&&& 8.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权以公孙渊称藩①,遣张弥、许晏至辽东拜渊为燕王,(张)昭谏曰:“渊背魏惧讨②,远来求援,非本志也。若渊改图③,欲自明于魏,两使不反,不亦取笑于天下乎?”权与相反覆④,昭意弥切。权不能堪,案⑤刀而怒日:“吴国士人入官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⑥”。昭熟视权日:“臣虽知言不用,每竞愚忠者,诚以太后临崩,呼老臣于床下,遗诏顾命⑦之言故在耳。”因涕泣横流。权掷刀致地,与昭对泣。然卒⑧遣弥、晏往。昭忿言之不用,称疾不朝⑨。权恨之,土塞其门,昭又于内以土封之。渊果杀弥、晏。权数慰谢昭⑩,昭固不起,权因,出过其门呼昭,昭辞疾笃,权烧其门,欲以恐之,昭更闭户。权使人灭火,住门良久,昭诸子共扶昭起,权栽以还宫,深自克责。昭不得已,然后朝会。&&& (《三国志•吴书•张昭传》)&&& [注]①称藩:公元228年(魏明帝太和二年),辽东太守公孙渊意图立国,遣使至吴通好孙权,并愿臣属。藩,封建王朝分给诸侯、王的封国或臣服之国。& ②背魏惧讨:背叛魏国,害怕受到讨伐。③改图:改变意图。& ④反覆:反复。& ⑤案:通“按”。& ⑥失计:拿错了主意。& ⑦遗诏顾命:临终时赠我诏书,给我下达命令。⑧卒:终于。& ⑨称疾不朝:自称因病不能上朝议事。& ⑩数慰谢昭:多次慰问张昭,向张昭道歉。谢,道歉。& 昭辞疾笃:张昭以疾重为借口推辞(孙权的邀请)。1.解释文中的字。(1)谏:&&&&&&&&&&&&&&&&&&&&&&& (2)弥:&&&&&&&&&&&& (3)堪:&&&&&&&&&&&&&&&&&&&&&&& (4)固:&&&&&&&&&&&& 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1)译文:&&&&&&&&&&&&&&&&&&&&&&&&&&&&&&&&&&&&&& & (2)译文:&&&&&&&&&&&&&&&&&&&&&&&&&&&&&&&&&&&&&& 3.文中孙权对张昭的态度有几次变化?每次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4.使张昭再次上朝议事的原因是什么?&&&&&&&&&&&&&&&&&&&&&&&&&&&&&&&&&&&&&&&&&&&&&&&&&&&&&
9. 巴以冲突由来已久,争取和平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声。在一次联合国会议上,巴勒斯坦前领导人阿拉法特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最后一段是:“我是带着橄榄枝来的,也是带着一个自由战士的枪来的,请不要让橄榄枝从我手中滑落。”这一段话表明了阿拉法特对今后巴以关系的鲜明态度,每一句都意味深长。从这几句话中你听出了哪三个方面的信息?&&&&&&&&&&&&&&&&&&&&&&&&&&&&&&&&&&&&&&
10. 仔细阅读下面的句子,结合你的生活实际写出你的理解。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一个人就好像是一个分数,他的实际才能好比分子,而他对自己的估计好比是分母。分母愈大则分数值愈小。”&&&&&&&&&&&&&&&&&&&&&&&&&&&&&&&&&&&&&&&&&&&&&&&&&&& 11. 某学校学生初学英语喜欢用拼音来读。学到English-词时,学生甲标以“阴沟里洗”,乙标以“应给利息”,丙标以“因果关系”,丁标以“硬改历史”。结果甲后来成了卖菜的小贩,乙成了银行职员,丙成了哲学教授,丁成了政客。请问甲是怎样的卖菜小贩?丁又是怎样的政客?任选一位,想像他们一天的生活,用你的笔细腻生动地描绘出来,别忘了在文中渗透你的情感!
12. 陇  亩 诣  亮 因屏  人 倾颓   度  德量力 帝室之胄   西和诸戎   箪  食壶浆 汉、沔   存恤  
13. 一词多义(1)许 (2)顾莫之许:   宜枉驾顾之:   潭中鱼可百许头:   君臣相顾,泣下沾襟:   奈何许:   大臣争于私,而不顾其民: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足反居上,首顾居下:  
14. 一词多义(1)出 (2)抑计将安出:   抑亦人谋: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屈心而抑志兮:  
15. 一词多义(1)孤 (2)用孤不度德量力:    遂用猖獗:   先主少孤:      秦用李斯谋:   孤云独去闲:   赏其功,必禁无用:   臣孤恩负义:      强本而节用:  
16. (1)资 (2)殷天所以资将军:     民殷国富:   昔仲尼资大圣之才:     殷忧而弗违:  
17. 一词多义(1)就 (2)身此人可就见: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   三窟已就:     身是张翼德也:   就能破之,尚不可有也:     身长七尺:  
18. 通假字(1)欲信大义于天下:   通   ,音   ,义   (2)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通   ,音   ,义  
19. 《隆中对》节选自《    •   》,作者   ,字   (音  ),是  朝人,    家,所著本书共   卷,记载三国时期  、  、  三国的历史。对,是   的意思。
20.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译:
21.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译:
22. 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译:
23.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译:
24. 徐庶说诸葛亮是“卧龙”有什么含义?他为什么要刘备亲自去拜访诸葛亮?答:
25. 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时态度和心情怎样?从哪些行动和语言里能看出来? 答:
26. 为什么要先分析曹操?摆了哪些事实?得出了什么结论? 答:
27. 从哪几个方面分析了孙权?结论是什么? 答:
28. 对刘备来说,荆州有哪些有利条件?诸葛亮是怎样暗示刘备的? 答:
29. 为什么要分析益州?诸葛亮认为益州有哪些优越条件? 答:
30. 阅读下列文段,按要求思考答题。 关羽号称神勇,但其种种作为却令人颇有些不解:降曹后斩颜良诛文丑,明知当时刘备在袁绍手下,却杀袁绍大将,等于将刘备推向虎口。华容道放曹,诸葛亮审时度势当然知道曹操不能杀,一旦杀了则北方群雄并起,又将陷入更大的混战,只有三足鼎立,方能给刘备以喘息之机。所以,诸葛亮明知关羽会因情放了曹操,而故意派他去还这个人情。但关键在于,关羽却不知其中奥妙,仅因个人恩怨就不顾大局。此后,又与黄忠争先,大意失荆州前的“虎女不嫁犬子”之类言论,都不能不说是与忠义仁相悖的。关羽虽然神勇,却骄傲居功,刚愎自用,最后只能败走麦城,并连带引发了张飞、刘备之死。蜀国从此元气大伤,再也无力与其他两大集团争衡了。每读至此,令人神伤。 张飞勇猛暴躁,在刘氏集团中虽不起决定性作用,但他是刘备赖以牵制诸葛亮的最主要的制衡力量。诸葛亮最欣赏赵云,同时他也是赵云最欣赏的人。刘备长于心计,关羽傲物,张飞暴戾。赵云无法和他们肝胆相照,惟有诸葛亮智慧绝伦,是人中精华,深为赵云所信赖诚服。刘备虽然也对赵云恩宠有加,但他深知赵云是诸葛亮的人,虽放心让赵云去办任何事,但似乎并不把他当作兄弟。诸葛亮信任赵云,不管干什么,身边总带着赵云,连刘备去东昊招亲,诸葛亮也派赵云相随。他早已将一切计算得清清楚楚,安排得妥妥贴贴,而只有赵云能按他的旨意去行事,只有赵云会将他的锦囊妙计当作圣旨,关、张二人都不会。 1.用波浪线画出选文中与诸葛亮相关的语句,谈谈你对诸葛亮的看法。 2.依据阅读,你同意作者对关、张、刘、赵的评价吗?请任选其中之一,发表你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即可。 3.查阅有关资料,结合自己学习《隆中对》和阅读上文的体会,围绕“诸葛亮”这个话题,写一篇小论文或小随笔。
答案1. 1.hào喜欢&&&& 2.yì拜访&& 3.bǐng这里有命人退避之义4.shēn通“伸”,伸张&& 5.xié挟持。控制&&& 6.dài大概7.zhòu古代称帝王或贵族的子孙8.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这里是名词用作状语,用箪。2. 1.宾语前置&&& 2.省略&&& 3.判断句&&& 4.判断句&&& 5.介宾结构3. 1.A,“已”通“以”2.A,“信”通“伸”3.B,一天比一天,一天天4.B,用箪,用壶5.C,率领4. 史记 汉书5. 跨有荆、益成霸业、兴汉室修明政治跟西、南各少数民族搞好关系,跟孙权结为同盟&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6. 1.(1)躬;亲自,亲身。& (2)每:常。(3)惟:只。2.(1)于& (2)之3.(1)诸葛亮& (2)一言不发& (3)诸葛亮庞统4.(1)清高,谨慎,持重。& (2)虽遭遇挫折但雄心勃勃。思贤若渴,急于求计。&& 5.三顾茅庐& 乐不思蜀& 大意失荆州&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7. 1.(1)兴旺富裕& (2)广泛地网罗& (3)险阻。指形势险要的地方& (4)用箪盛着食,用壶装着汤浆2.(1)对孙权是只可以争取他的外援,而不可以去除掉他。& (2)与荆州西部邻接的益州是天险要塞,有广袤肥沃的土壤.民间富庶.可算是天府之国。& (3)人民富裕国家兴旺却不知道爱惜。& (4)如果果真这样,你统一天下的事业便大功告成了,汉王朝便又可复兴了。3.曹操的优势是:得天时,有谋略,拥有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孙权的优势是:在江东历史悠久,地势险要,人民拥护,善用贤人。4.地利: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人和: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5.统一天下,兴复汉室。&& 6.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8. 1.(1)劝告& (2)更加& (3)忍受& (4)固执2.(1)如果公孙渊改变意图,想向魏国表明忠诚之心,我们派去的两名使者(被杀)回不来,那么,我们不也会被天下人取笑吗?& (2)(其原因)实在是因为太后临死的时候,把我叫到床前,给我下达诏书,临终嘱托的话依然存在罢了。3.三次。第一次因为反复与张昭商议派使者.张昭反对;第二:次因为张昭表达对太后遗嘱的忠诚;第三次因为两位使者被杀,证明张昭的推测是正确的。4.是因为孙权真诚地认错,以烧门的方式迫使张昭出来,加上张昭的几个儿子一起扶他出来。9. 希望和平;必要时我们会为国家、民族利益而战;表达再次呼吁和平的心声。10. 一个人自我评价愈高,就愈不容易做出成绩。11. (提示:甲是贪图小利的小贩.丁是好说假话的政客;充分想像,字里行间流露自己的情感)略12. lǒng;yì;bǐng;tuí;duó;zhòu;róng;dān;miǎn;xù
13. (1)承认,同意;表示约数;句末语气词;处所,地方(2)拜访;回头看;关心,照顾;副词,反而,却
14. (1)产生;出现,显露(2)连词,而且;按,向下压,与“扬”相对
15. (1)古代王侯的自称;幼年死去父亲;孤独,孤单;辜负(2)因此;使用,采用;用处,作用;资财
16. (1)资助,给予;凭借(2)兴旺,富裕;忧虑或情意深
17. (1)接近,趋向;完成,达到;即使(2)亲自;我,第一人称代词;人或动物的躯干
18. (1)信;伸;shēn;伸张(2)已;以;yǐ;表示时间的界限
19. 三国志;蜀志;陈寿;承祚;zuo;晋;史学;六十五;魏;蜀;吴;回答、应对
20. 我没有正确估价自己的德行和能力,想要为天下伸张正义,但是我的智谋有限,所以一再失败,直至现在。度,估价。遂,于是、就。
21.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上百万的兵力,挟持天子来命令诸侯各国,(我们)的确不能与之争强夺势。挟,挟持、控制。诚,的确。22. 这个人值得登门拜访,不应该委屈他前来。将军应该屈尊亲自前去拜访。就,接受。枉,委屈。顾,看望。
23. 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筐盛着食物、用壶装着水来迎接将军你呢?箪,名词用做动词,用竹筐装着。壶,名词用做动词,用水壶盛着水酒。24. “卧龙”的比喻形象地描绘了诸葛亮的超人才智,再一次表明他是一个隐居山野的非凡人物。在徐庶看来,“枉驾”才是得“宜”,“俱来”便为“屈致”,这就更突出了诸葛亮的才能。为下文“凡三往,乃见”埋下伏笔。25. “凡三往,乃见”,既表现了诸葛亮的谨慎性格,也说明了刘备的热心求贤。针对时局特点,表明平生抱负,询问除奸兴汉的大计。谈话简明得体,语气委婉有致,态度谦虚诚恳,流露了对汉室江山的焦虑心情。26. 因为曹操使“主上蒙尘”,“汉室倾颓”,是刘备“欲信大义于天下”的头号敌人。曹袁并论,用事实有力地肯定了曹操谋略出众,兵力雄厚,政治地位优越。得出强弱悬殊,难与为敌的结论。
27. 从政权、地利、人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论是孙、曹矛盾,可结为外援。28. 荆州的有利条件是物产丰富、军事要塞、刘表无能。所以诸葛亮用反问句的方式来暗示刘备,含蓄而有分寸,巧妙地将荆州可取、勿失良机的信息传达给了刘备。29. 由于荆州四通八达,为兵家必争之地,所以只能做外围,不能做主要的根据地,因此最后分析了益州。益州的有利条件是: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天然粮仓,条件优越;政权动摇,民心已失。因此有机可乘,并且益州可以作为可靠的根据地。30. 1、略 2、对诸葛亮的看法:只要能从“可敬”的角度答出其足智多谋,从“可悲”的角度答出不被刘、关、张三人信任,才华不能充分施展即可。 3、略&文 章来源莲山 课件 w w w.5Y k J.C om
上一个试题: 下一个试题:
? ? ? ? ? ? ? ? ? ?彝陵之战,刘备有75万大军,为什么失败了?_百度知道
彝陵之战,刘备有75万大军,为什么失败了?
演义说法,不足为信。历史上的彝陵之战刘备带兵不会超过10万,一说仅7万,东吴动用的总兵力7~8万左右。
说战争首先就要说道和势。刘备发动的这场战争一开始就错了,当时篡汉的是曹丕,不是孙权,刘备继汉统,应该伐曹丕才对。道义上输了第一招。 诸葛亮、赵云等重要将领都劝阻刘备,刘备一意孤行,内部出现分化。刘备的军队大多是蜀人,离开蜀地作战一者不熟悉,二者不太愿意,只有少部分原荆州士兵。出征前先折了尚书令法正、车骑将军张飞,士气受挫。孙权部下众志成城守卫疆土,而且近得荆州,破关羽,士气高涨,大势上输了第二招。 第三,刘备东征必须有足够部队留守蜀地,孙权可以全师抵御。兵力上输了第三招。 第四,上一次大战--汉中之战中刘备的重要谋士及将领法正、魏延、张飞、马超等均无法参战,这次带出去的大部分是新收来的人,孙权部下都是能征惯战的老臣,人事上输了第四招。 第五,刘备不懂兵法深入重地,吴人在本土作战,地利上输了第五招。 第六,刘备内无良谋,本人不懂兵法,孙权部下能人辈出,谋略深远,谋略上输了第六招。
综上所述刘备不输何为?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第一,五虎上将除关羽、张飞已亡故之外,马超、赵云都未随行,导致黄忠死后刘备手下再无名将;第二,刘备开始势如破竹,导致孙权曾一度将害死张飞的凶手送回,但刘备执意要继续进攻,犯了兵家大忌“穷寇莫追”;第三,没有诸葛亮随行,诸葛亮擅长火攻,而陆逊又偏偏以火攻大败刘备;第四,过于轻敌,认为陆逊不过一小儿,无可畏惧;第五,不听属下的劝说,非要将大部分兵力扎在树林附近,虽然在属下的劝说下,派人将扎营地图送给诸葛亮,但是等到诸葛亮回复时,刘备早已被陆逊的火攻计大败。综上所述,刘备身边既无勇将,又无智囊,刚愎自用,过于轻敌,不纳劝谏,不败等什么?
余从《三国志》、《后汉书》、《晋书》、《资治通鉴》“片字短语”中所得,夷陵之战其实并非是“以少胜多”的战役,而是“实力相当”的对决。那时的情况是蜀军大约8万,吴军大约6万。相方相差仅2万。刘备出兵为关羽报仇其实是借口!若当真,就是“傻子”(请原谅我的直言)。荆州是实现诸葛亮“隆中对”中‘跨有荆益’的局面,等待时机,发动‘二路伐曹’收复两京(即长安、洛阳)【隆中对最终目的只是收复京都并在中原固有‘一席之地’】的战略布署,也是使蜀汉政府既有‘军事基地’(荆州),又有‘政治基地’(益州);更是为蜀汉地域加固了一道‘门户’。故此必须取回。出师当有“正当又正义的名号”(无论何时何地都很重要,因为它是“动力”)而说为“报仇”正好恰当!况且关羽对刘备可谓“尽忠”——千里...
陆逊的坚忍和智慧,刘备的骄傲轻敌。
正义之师对阵非正义的。
刘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三国志》是一部什么体的史书?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什么?_百度知道
《三国志》是一部什么体的史书?和史记,汉书,后汉书合称为什么?
三国志 晋·陈寿 65卷
纪传体 《三国志》善于叙事,文笔简洁,剪裁得当,当时就受到赞许。与陈寿同时的夏侯湛写作《魏书》,看到《三国志》,认为没有另写新史的必要,就毁弃了自己的著作。后人更是推崇备至,认为在记载三国历史的史书中,独有陈书可以同《史记》、《汉书》相媲美。因此,其他各家的三国史相继泯灭无闻,只有《三国志》一直流传到现在。南朝人刘勰在《文心雕龙·史传》篇中讲:“魏代三雄,记传互出,《阳秋》、《魏略》之属,《江表》、《吴录》之类,或激抗难征,或疏阔寡要。唯陈寿《三志》,文质辨洽,荀(勖)、张(华)比之(司马)迁、(班)固,非妄誉也。”这就是说,那些同类史书不是立论偏激,根据不足;就是文笔疏阔,不得要领。只有陈寿的作品达到了内容与文字表述的统一。 四史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三国志》:纪传体史书,是晋代陈寿编写的一部主要记载魏、蜀、吴 三国鼎立时期的纪传体国别史,详细记载了从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 六十年的历史。《三国志》全书六十五卷,《魏书》三十卷,《蜀书》十五卷,《吴书》二十卷。陈寿是晋代朝臣,晋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国志》尊魏为正统。《三国志》为曹操写了本纪,而《蜀书》和《吴书》则记刘备为《先主传》,记孙权称《吴主传》,均只有传,没有纪。
《三国志》位列中国古代二十四史,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称前四史 。
  《三国志》不仅是一部史学巨著,更是一部文学巨著。陈寿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以简练、优美的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三国人物肖像图。人物塑造得非常生动。
《二十四史》...
 话说天下文章,新久必衰,衰久必变,正如同《三国演义》所谓“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想那商周时期,四言诗鼎盛,一部《诗三百》,几百年地位独尊,其间也不过楚辞放一异彩,入秦汉以后,仍是四言诗的天下。但新久必衰、衰久必变,于是有转折期的杂言诗出现,进而为五言诗,至唐方有别体新诗——格律诗出现,从而成为诗歌连绵群山中的一座新高峰。及至晚唐,唐诗盛时不再,日渐衰微,久而新体出现,又耸然而出宋词高峰……历代文章,其衍变大体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再说那西汉的大史家子长司马迁,立志修史,为此而受宫刑之奇耻大辱,十数年不辍,终成“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开纪传体史书之先河,奠中华正史之基础。新体一出,后人旋踵跟进,有班固父子兄妹修成《汉...
三国志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备孙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