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有逐水草而居教学设计兮安家葺垒的意思

传宋李唐文姬归汉图_百度百科
传宋李唐文姬归汉图
传宋李唐《文姬归汉图》:该画册共计十八幅,形式属于“上文、下图”的连环故事画。内容叙述了中国东汉才女在作乱时,被胡人俘虏,并且嫁给南匈奴的。直到十二年后,才由派遣使臣,将她赎回汉地。每段画面,对于故事情节和人物、车马、配景,都有非常细腻的描绘。作者原先被订为(约公元年后),但成作时间应稍晚。画中并有多处破损,曾经过明代画家的补缀。
《文姬归汉图》册系以东汉才女(公元162-229年)陷胡的坎苛经历,做为创作背景的历史故事画。全册共十八幅,各幅上方并分录〈胡笳十八拍〉诗文。()原题作,(约601-673)画,今名乃清人根据《》而改订。虽未必为(约 后)所绘,然画中笔致古朴,且描写真实,原作出自南宋画院中人,当无疑议。各幅均有多处破损,曾经过明代画家的补缀。
《胡笳十八拍图》书卷按胡笳十八个书面,每一个书而都是一件独立的作品,同时又与其他书面构成一个完整的书卷。其中第三、第五、第十三、第十八等图与所藏《文姬归汉图》残册的构图和人物形象几乎完全相同,掳考证,后者为南宋初年作,此卷即为其摹本,成于南宋宋年。另外,日本奈良也藏有一卷完整的《胡笳十八拍图》,构图与人物形象也与此卷完全相同,可以推测出也是波士顿美术馆所藏山页的摹本。  图卷中所绘的人物形象均非东汉时,而是宋代北方的,描绘方法以勾线为主,辅以墨染,设色淡雅,墨色相互掩映,相得益彰,卷前有清帝题记,并铃有乾隆鋻赏等印,卷后有题跋,是一件流传有绪的佳作。
【第一拍】
宋李唐文姬归汉图 册 被掳
本幅 50.7x39.7公分
全幅 56.5x96.4公分
【第一拍】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溃死兮无人知。[1]
【第二拍】
宋李唐文姬归汉图 册 北行
本幅 50.5x30.4公分
全幅 56.5x96.4公分
【第二拍】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虫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悬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2]
【第三拍】
【第三拍】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鞞鼓喧兮从夜达明,风浩浩兮暗塞昏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
【第四拍】
宋李唐文姬归汉图 册 怀乡
本幅 50.7x28.4公分、全幅 56.5x96.4公分
【第四拍】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俗殊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3]
【第五拍】
宋李唐文姬归汉图 册 炊食
本幅 50.9x31.8公分
全幅 56.5x96.4公分
【第五拍】雁南征兮欲寄边心,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肠断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4]
【第六拍】
宋李唐文姬归汉图 册 观星
本幅 50.3x25.9公分
全幅 56.5x96.4公分
【第六拍】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5]
【第七拍】
宋李唐文姬归汉图 册 听乐
本幅 50.3x26.9公分
全幅 56.5x96.4公分
【第七拍】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戎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地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徙,七拍流恨兮恶居於此。[6]
【第八拍】
宋李唐文姬归汉图 册 夜思
本幅 50.4x28公分
全幅 56.5x96.4公分
【第八拍】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转悲愁。[7]
【第九拍】
宋李唐文姬归汉图 册 家书
本幅 50.5x24.8公分
全幅 56.5x96.4公分
【第九拍】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为传。[8]
【第十拍】
宋李唐文姬归汉图 册 产子
本幅 50.4x27.3公分
全幅 56.5x96.4公分
【第十拍】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9]
【第十一拍】
宋李唐文姬归汉图 册 育儿
本幅 50.8x26.4公分
全幅 56.5x96.4公分
【第十一拍】 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兮彻心髓。[10]
【第十二拍】
宋李唐文姬归汉图 册 来使
本幅 50.2x25.2公分
全幅 56.5x96.4公分
【第十二拍】东风应律兮暖气多,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踏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逢汉使兮称近诏,遣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二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谁具陈。[11]
【第十三拍】
宋李唐文姬归汉图 册 伤别
本幅 51x31.6公分
全幅 56.5x96.4公分
【第十三拍】 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騑騑,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12]
【第十四拍】
宋李唐文姬归汉图 册 送行
本幅 50.3x26.9公分
全幅 56.5x96.4公分
【第十四拍】身归国兮儿莫知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有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得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13]
【第十五拍】
【第十五拍】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心有忆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
【第十六拍】
宋李唐文姬归汉图 册 归途
本幅 50.2x28.2公分
全幅 56.5x96.4公分
【第十六拍】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徒想忧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生我兮独罹此殃。[14]
【第十七拍】
宋李唐文姬归汉图 册 驻足
本幅 50.3x27.2公分
全幅 56.5x96.4公分
【第十七拍】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行路难。去时怀土兮枯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虺兮骨肉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欢息欲绝兮泪阑干。[15]
【第十八拍】
宋李唐文姬归汉图 册 返家
本幅 50.2x33.9公分
对幅 50.3x34.1公分
全幅 56.5x96.4公分
【第十八拍】 胡笳本自出胡中,绿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馀兮思未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於长空。六合离兮受之应不容。[16]
相传琴曲歌辞《》是蔡文姬的杰作。文姬归汉的历史故事,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常被画家作为重要题材写入画。《文姬归汉图》系以才女蔡文姬陷胡的坎坷经历,作为创作轴心的著名史画。[17]
蔡文姬(公元177年生),原名琰,东汉陈留圉人,父即名儒(133-192)。文姬幼承家学,博览群籍而富才辩,又深谙音律。年十六,嫁河东卫仲道,未及二载,夫死,归居陈留娘家。献帝初平二年(191),为祸,天下大乱。文姬遭入侵的羌胡所掳,且被一路挟持北向。兴平年间(194-195),南匈奴去卑胁迫与她成了亲,从此羁留胡地达一十二年,并育下二子。直至曹操当政,因念及与蔡邕旧日的情谊,方遣使携带金帛,前往胡中,将文姬赎回。[17]
返乡后,文姬曾作《悲愤诗》二首,一为五言体,另一为楚辞体。其内容,俱在追述当年羁留北地时,借琴曲以纾解乡愁的诸多感怀,乃至归国前夕,辞别亲子的矛盾心境。不过,现今在《文姬归汉图》上所习见的《胡笳十八拍》诗文,却并非蔡琰亲笔。 “十八拍”原是里琴曲的名称,所谓「拍」字,实为章、段之意。其音节,系、肃宗时代(712一762),著名的琴工所创。待曲谱问世,方有人据以填入歌词,使便利于传唱。[17]
援引文姬归汉的故事入画,据传也是胎息自唐代的阎立本(7世纪),惟画迹早已不传。若检视现今仍然存世的《文姬归汉图》,则多数出自南宋画家之手,或者为元、明画家仿宋的摹本。其中,时代最早的南宋画迹,计有台北故宫本《文姬归汉图》册、(13世纪前半)《》轴,和美国波士顿本《文姬归汉图》残卷(已改装成册)等三幅。[17]
推究《文姬归汉》题材之所以特别风行于南宋,殆因绍兴十一年(1141),宋金缔结和平盟约,双方暂时中止多年来的征战,并成功地将高宗生母韦太后迎回,其中还包括徽、钦二宗,以及一干嫔妃的遗骸骨灰。基于这桩重大事件的激荡,宫廷画家乃频频“借古喻今”,描绘历史故实。箇中深意,除了欲迎合上意,博取共鸣外;实则,以当时朝野上下,率皆企盼汉族复兴,拯救北地亲旧的情势看来,历史故事画之所以风行,确实有其强烈的时代需求。[17]
故宫本的《文姬归汉图》册,画无作者名款。第一拍幅左,系有手书签题,订为“画,书”,但由书画风格观之,显然不确。 《石渠宝笈三编》则据《西清札记》所考,将此画的作者改订为李唐(约后)。 元初,庄肃于《画继补遗》(1298)卷下曾载:“予家旧有(李)唐画『胡笳十八拍』,高宗亲书刘商辞,每拍留空绢,俾唐图画。”而故宫本的《文姬归汉图》册,共计十八幅,各幅上方,均用淡墨圈定框廓,分录“胡笳十八拍”诗文。此一形式,似乎与《》所述相符,胡敬将故宫本定为是李唐,当即根源于此。惟现存传为李唐的人物画迹,如《》、《》和《》等作,相互间风格并不相侔,究竟何者较近于李氏的原本,学界迄无定论。[17]
倘与美国本的《文姬归汉图》残卷比对,该作中的拍文位置,均位于画幅之侧。铃木敬氏以为,现今流传的数本「毛诗」卷,均采取图与文左右相参的形式,因此推测《文姬归汉图》本来亦可能是横卷,亦即较近乎波士顿本的格局。[17]
故宫本的《文姬归汉图》册,不管是否和李唐原本相契,但出自南宋画院中人之手,殆无疑议。只可惜,画幅残损的情形相当严重,补笔部份可能出自明人。由于这些补卷上附加的拙劣笔触,削弱了原作的神采。因此,倘若未经仔细辨识,往往会将本册的完成时间误判为明代以后。[17]
此册中的第十三拍,应系全段故事情节发展的最高潮。幅中写的使臣来到匈奴帐前,预备迎回文姬。驼车与护送的人马亦已整装待发,文姬正与左贤王及二子依依话别。文姬、左贤王和周遭的侍从,箇箇掩面悲泣。长子以手拉扯文姬的衣袂,显是不舍母亲的骤然远行。稚子虽然犹在保母怀中,却同样伸出双手,哭喊着索求亲娘。幅上方,「第十三拍」诗文所记述的,正是文姬内心的双重矛盾:“童稚牵衣双在侧,将来不可留又忆,还乡惜别两难分,宁弃胡儿归旧国,山川万里复边戍,背面无由得消息,泪痕满面对残阳,终日依依向南北。”[17]
细审画中人物,虽然各箇高未盈寸,但无论主角人物,亦或配角人马,率皆勾勒精谨,神态宛然。且衣纹线描于重彩敷染下,犹能蕴藏劲健的曲折变化,足见作者的功力深厚。加以衣冠、车骑、建筑,均有所本,符合宋辽制度,更能验证此图的初始作者,必定是生长于南北宋之交的画家,或即为李唐本人。院藏(传)李唐《文姬归汉图》册容或是南宋中期以后画家的摹本,但在真迹湮灭的情况下,能以十八拍完整的画面,细腻铺陈文姬归汉始末,仍堪位列有宋一代人物故事画的佼佼者。[17]
:(),字晞古。河阳三城(今河南孟县)人。北宋末南宋初画家,精于山水画和人物画。初以卖画为生,宋徽宗朝()补入画院。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高宗南渡,李唐亦颠沛流离,逃往临安(今杭州),以卖画度日。南宋恢复画院后,李唐经人举荐,进入画院,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擅画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他画的山水画对南宋画院有极大的影响,是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
(第十三拍)(话别的场景)
(第十三拍)(驼车)
注:全部图片由东篱小菊重新PS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引用日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引用日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引用日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引用日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引用日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引用日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引用日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引用日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引用日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引用日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引用日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引用日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引用日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引用日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引用日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引用日期]
.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引用日期]形容处处可安家的诗句_百度作业帮
形容处处可安家的诗句
形容处处可安家的诗句
人生处处好安家,命若江河我是沙.碾碎为尘仍化土,清心明月护香花.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社长:&(社长)你好!我是社长
,热烈欢迎你加入我们的小编团队!&&&&&从现在开始,你有权点击“&&&&&&&&&&&&&&&&&&&&&&&&&&&&&&&&&&&&&”,顶起你认为够得上“精品”的稿件&&&&&任何一篇你所推荐的稿件进入精品库,都标志着你的一次成功!&&&&&你成功的比率(成功数/推荐数)越高,你的小编等级越高!为了让你的推荐成功率更高,建议你认真理解本精选社的定位,吃透在这个精选社里,什么样的稿件才算的上精品。做个好小编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你有犀利的眼光、独到的品味、深入的理解力。好了,你可以开始了,祝你成功!是的,我要成为小编同时加入该精选社您现在的推荐指数是&1您的下一等级为:二级小编。您需要至少推荐5篇投稿给社长,并有20%的投稿成功进入精品库!关闭&>&&>&投稿详情佳人难再得:中国古代十大才女诗词欣赏
&(一级小编)&投稿于& 19:47
浏览(21305)|&评论(0)
一、卓文君  卓文君:西汉著名才女,原名文后,西汉临邛(属今四川邛崃)人,其父卓王孙,当地富翁。  卓文君貌美有才气,善鼓琴,家中富贵。其夜奔相如,当垆卖酒,与汉代著名文人司马相如的爱情故事,成为千古佳话,流传至今。《白头吟》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闻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今日斗酒会,明旦沟水头。躞蹀御沟上,沟水东西流。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竹竿何袅袅,鱼尾何簁簁。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怨郎诗》(又名数字诗)  一别之后,二地相悬,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七弦琴无心弹,八行书无可传,九连环从中折断,十里长亭望眼欲穿,百思想,千系念,万般无奈把君怨。  万语千言说不完,百无聊赖十依栏,重九登高看孤雁,八月中秋月圆人不圆,七月半烧香秉烛问苍天,六月伏天人人摇扇我心寒。五月石榴如火偏遇阵阵冷雨浇花端,四月枇杷未黄我欲对镜心意乱。忽匆匆,三月桃花随水转。飘零零,二月风筝线儿断,唉!郎呀郎,巴不得下世你为女来我为男。二、刘细君:  西汉乌孙公主,名刘细君,其曾祖父即著名的汉景帝,汉武帝侄子江都王刘建之女。元鼎二年,汉武帝为抗击匈奴,派人出使乌孙国,乌孙王昆弥愿与大汉通婚。汉武帝钦命刘细君和亲乌孙,并令人为之做一乐器,以解遥途思念之情,此乐器便是“阮”,亦称 “秦琵琶”。刘细君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和亲公主。  传世之作是那首起句不俗的〈悲愁诗〉“吾家嫁我兮天一方”。《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三、班婕妤  班婕妤,名不详,楼烦人,汉成帝刘骜妃子,西汉女作家,古代著名才女,是中国文学史上以辞赋见长的女作家之一。善诗赋,有美德。初为少使,立为婕妤。《汉书·外戚传》中有她的传记。她也是班固、班超和班昭的姑奶。《团扇诗》(又名《怨歌行》)新裂齐纨素,鲜洁如霜雪。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四、蔡文姬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著名学者蔡邕之女。蔡文姬生逢汉末大乱,连年烽火,在逃难中被匈奴所掳,流落塞外,后来与左贤王结成夫妻,生了两个儿女。在塞外她度过了十二个春秋,但她无时无刻不思念故乡。曹操平定中原后,与匈奴修好,派人用重金赎回文姬,于是她写下了著名长诗《胡笳十八拍》,诉述了自己一生不幸的遭遇。《胡笳十八拍》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烟尘蔽野兮胡虏盛,志意乖兮节义亏。对殊俗兮非我宜,遭恶辱兮当告谁?笳一会兮琴一拍,心愤怨兮无人知。戎羯逼我兮为室家,将我行兮向天涯。云山万重兮归路遐,疾风千里兮扬尘沙。人多暴猛兮如虺蛇,控弦被甲兮为骄奢。两拍张弦兮弦欲绝,志摧心折兮自悲嗟。越汉国兮入胡城,亡家失身兮不如无生。毡裘为裳兮骨肉震惊,羯膻为味兮枉遏我情。鼙鼓喧兮从夜达明,胡风浩浩兮暗塞营。伤今感昔兮三拍成,衔悲畜恨兮何时平。无日无夜兮不思我乡土,禀气含生兮莫过我最苦。天灾国乱兮人无主,唯我薄命兮没戎虏。殊俗心异兮身难处,嗜欲不同兮谁可与语!寻思涉历兮多艰阻,四拍成兮益凄楚。雁南征兮欲寄边声,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断肠兮思喑喑。攒眉向月兮抚雅琴,五拍泠泠兮意弥深。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日暮风悲兮边声四起,不知愁心兮说向谁是!原野萧条兮烽戍万里,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逐有水草兮安家葺垒,牛羊满野兮聚如蜂蚁。草尽水竭兮羊马皆徒,七拍流恨兮恶居于此。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 ?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天无涯兮地无边,我心愁兮亦复然。人生倏忽兮如白驹之过隙,然不得欢乐兮当我之盛年。怨兮欲问天,天苍苍兮上无缘。举头仰望兮空云烟,九拍怀情兮谁与传?城头烽火不曾灭,疆场征战何时歇?杀气朝朝冲塞门,胡风夜夜吹边月。故乡隔兮音尘绝,哭无声兮气将咽。一生辛苦兮缘别离,十拍悲深兮泪成血。我非贪生而恶死,不能捐身兮心有以。生仍冀得兮归桑梓,死当埋骨兮长已矣。日居月诸兮在戎垒,胡人宠我兮有二子。鞠之育之兮不羞耻,愍之念之兮生长边鄙。十有一拍兮因兹起,哀响缠绵兮彻心髓。东风应律兮暖气多,知是汉家天子兮布阳和。羌胡蹈舞兮共讴歌,两国交欢兮罢兵戈。忽遇汉使兮称近诏,遗千金兮赎妾身。喜得生还兮逢圣君,嗟别稚子兮会无因。十有二拍兮哀乐均,去住两情兮难具陈。不谓残生兮却得旋归,抚抱胡儿兮泣下沾衣。汉使迎我兮四牡肥肥,胡儿号兮谁得知?与我生死兮逢此时,愁为子兮日无光辉,焉得羽翼兮将汝归。一步一远兮足难移,魂消影绝兮恩爱遗。十有三拍兮弦急调悲,肝肠搅刺兮人莫我知。身归国兮儿莫之随,心悬悬兮长如饥。四时万物兮有盛衰,唯我愁苦兮不暂移。山高地阔兮见汝无期,更深夜阑兮梦汝来斯。梦中执手兮一喜一悲,觉后痛吾心兮无休歇时。十有四拍兮涕泪交垂,河水东流兮心是思。十五拍兮节调促,气填胸兮谁识曲?处穹庐兮偶殊俗。愿得归来兮天从欲,再还汉国兮欢心足。心有怀兮愁转深,日月无私兮曾不照临。子母分离兮意难任,同天隔越兮如商参,生死不相知兮何处寻!十六拍兮思茫茫,我与儿兮各一方。日东月西兮徒相望,不得相随兮空断肠。对萱草兮忧不忘,弹鸣琴兮情何伤!今别子兮归故乡,旧怨平兮新怨长!泣血仰头兮诉苍苍,胡为生兮独罹此殃!十七拍兮心鼻酸,关山阻修兮独行路难。去时怀土兮心无绪,来时别儿兮思漫漫。塞上黄蒿兮枝枯叶干,沙场白骨兮刀痕箭瘢。风霜凛凛兮春夏寒,人马饥荒兮筋力单。岂知重得兮入长安,叹息欲绝兮泪阑干。胡笳本自出胡中,缘琴翻出音律同。十八拍兮曲虽终,响有余兮思无穷。是知丝竹微妙兮均造化之功,哀乐各随人心兮有变则通。胡与汉兮异域殊风,天与地隔兮子西母东。苦我怨气兮浩于长空,六合虽广兮受之不容!五、上官婉儿  唐诗人上官仪之孙女,极富才情。 复姓上官,小字婉儿,又称上官昭容。唐代女官、诗人、皇妃。因祖父上官仪获罪被杀后随母郑氏配入内庭为婢。十四岁时因聪慧善文为武则天重用,掌管宫中制诰多年,有“巾帼宰相”之名。唐中宗时,封为昭容,权势更盛,在政坛、文坛有着显要地位,从此以皇妃的身份掌管内廷与外朝的政令文告。曾建议扩大书馆,增设学士,在此期间主持风雅,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一时词臣多集其门,《全唐诗》收其遗诗三十二首。710年,临淄王李隆基起兵发动唐隆政变,与韦后同时被杀。《彩书怨》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馀。露浓香被冷,月落锦屏虚。欲奏江南曲,贪封蓟北书。书中无别意,惟怅久离居。六、薛涛  薛涛:唐乐籍诗人,曾与当时著名诗人元稹唱和,实力不俗,且拥有“薛涛笺”的专利权,成为优秀唐代才女代表。  薛涛字洪度。父薛郧是一京都小吏,安史之乱后居成都。十四岁时,薛郧逝世,薛涛与母亲裴氏相依为命,迫于生计,薛涛凭自已过人的美貌及精诗文、通音律的才情开始在欢乐场上侍酒赋诗、弹唱娱客,被称为“诗伎”。《春望词》花开不同赏,花落不同悲。欲问相思处,花开花落时。揽草结同心,将以遗知音。春愁正断绝,春鸟复哀吟。风花日将老,佳期犹渺渺。不结同心人,空结同心草。那堪花满枝,翻作两相思。玉箸垂朝镜,春风知不知。七、花蕊夫人  在五代十国时期,有几位被称作花蕊夫人的女性,她们不仅容貌美丽,而且能诗善赋,多才多艺。有关她们的事迹,多散见于五代至两宋的各种史籍之中,因其所处时代相同,且又均被称为花蕊夫人,她们的身份、事迹至今仍有许多疑谜。  五代十国间,被称为花蕊夫人者,一共有三人。其一为前蜀主王建淑妃徐氏(约883~926),成都人,宫中号为花蕊夫人,后封顺圣太后。其子王衍,世称后主。因其姐也为王建妃,故亦称小徐妃,姐妹皆受宠幸,乃交结幸臣,纳贿干政,导引后主荒戏失政,后与王衍皆被后唐庄宗所杀。其二为后蜀主孟昶的妃子,也姓徐(一说姓费),封为慧妃,青城(今四川灌县)人,貌美如花蕊故称为“花蕊夫人”。孟昶降宋后,她可能被虏入宋宫,为宋太祖所宠。其三是在清代学者赵翼《陔余丛考》中出现的,说这位花蕊夫人是南唐后主李煜的妃子,闽人之女,雅好赋诗。她于南唐亡后,被俘入宋宫,后为晋王所杀。人称小花蕊。  “花蕊”一词,或系当时美妇人的特称。世传《花蕊夫人宫词》 100多篇,其中确实可靠者90多首。  几位花蕊夫人都是有较高的文学修养,擅长写作,工诗词,传说中都写了宫词,那么今天相传的宫词百首者到底是哪一位花蕊夫人写作的呢?有人主张是前蜀的花蕊夫人所作,有人认为是后蜀的花蕊夫人所作,未知孰是孰非。《述国亡诗》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八、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1156年),南宋时期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据说她有《易安居士文集》七卷、《易安词》八卷,但已经遗失。现有《漱玉词》辑本,现存约五十首左右。丈夫赵明诚,金石家,在李清照39岁时去世。因战乱,李清照后期生活颠沛流离,极困顿。《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声声慢·寻寻觅觅》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九、朱淑真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宋代女诗人,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南宋初年时在世,其余生平不可考,素无定论。相传为浙江人,生于仕宦之家。夫为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又传淑真过世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现存《断肠诗集》、《断肠词》传世,为劫后余篇。《生查子》寒食不多时,几日东风恶。无绪倦寻芳,闲却秋千索。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薄。不忍卷帘看,寂寞梨花落。《生查子》年年玉镜台,梅蕊宫妆困。今岁未还家,怕见江南信。酒从别后疏,泪向愁中尽。遥想楚云深,人远天涯近《蝶恋花·送春》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生查子·元夕》(争议中)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十、柳如是  明代著名才女,秦淮八艳之首,曾与当时两大著名诗人陈子龙、钱谦益切磋过武功,虎视群雌,不让须眉。明亡,跳江殉国。  柳如是本姓杨,名爱,改姓柳,名隐,后改名是,字如是,号河东君,又号蘼芜君,盛泽镇人,幼年被卖到盛泽归家院名妓徐佛家为养女。受徐教养,柳诗擅近体七言,分题步韵,作书得虞世南、诸遂良笔法。年稍长,流落青楼。在松江,她以绝世才貌,与复社、几社、东林党人相交往,常着儒服男装,与诸文人纵谈时势,诗歌唱和。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东林领袖、常熟钱谦益与柳如是结秦晋之好。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钱戏称柳如是&柳儒士&。明亡,柳劝钱殉节,在刀、绳、水三种死法中选一。钱面有难色,如是奋身跳入荷花池,以身殉未遂。钱谦益降清后,遭猜忌被逐回乡,郁郁而死。钱氏家族乘机向柳如是逼索,如是投缳自尽。传世之作有《戊寅草》、《柳如是诗》、《尺续》等。如是墓在常熟虞山脚下钱谦益墓西,墓碑文&河东君之墓&。《南乡子·落花》拂断垂垂雨,伤心荡尽春风语。况是樱桃薇院也,堪悲。又有个人儿似你。莫道无归处,点点香魂清梦里。做杀多情留不得,飞去。愿他少识相思路。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点击
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此投稿已是精品!不再接受推荐
我要评论<input type="hidden" name="threadstars" value="[4096] Object of class ThreadstarsModel could not be converted to string /data/www/wwwroot//Runtime/Cache/bf44af7606fd.php 第 138 行
" />评论内容
 登录后参与评论!
请尊重原作者的版权提交&&是否为连载请选择连载+新建连载创建取消加入成功!取消成功!取消加入以后,该精选社将不会显示在您的首页取消加入我再想想您发布的内容超过140字了,试试投稿功能吧您发布的不能超过500字了!您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500字了,您只能使用投稿功能发布立即使用别忘了点击发布哦!发布成功!成功发布到审核区!举报你为什么要举报此投稿?色情暴力骚扰谩骂广告欺诈侵犯版权反动政治其他举报说明:(可选)提交取消成为小编才能给社长推荐哦!我再想想我要当小编举报成功!推荐成功!投稿推荐指数已举报!收藏成功!取消收藏成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逐水草而居的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