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录李嵩骷髅幻戏图页画册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系 -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系
&&&&&&&&&苏杭《试论宋代婴戏图盛行的原因及其风格分析》
四川美术学院学士学位论文
试论宋代婴戏图盛行的原因及其风格分析
          学 生 姓 名 苏 杭
            
          指 导 教 师 倪 志 云
            
          专 业 美 术 史 论
          系 别 美 术 学 系
          年 级 2009 级
          完成论文时间 2013年5月
二零一三年五月二十日
主题词:宋代,风俗画,婴戏图,艺术特征,盛行原因
论文提要(中文)
Key words: Song Dynasty,genre painting, children playing drawing,artistic features,Prevalent reason
  Genre is unique a song dynasty painting history art trend and phenomenon, on the aesthetic interest has strong era characteristics and style characteristics, whether in court or in private is a very popular subject. Baby play subject is a branch of the song genre painting, painting throughout history, the painting in the song baby play almost in the form of a sudden was incomparable popularity in the subject of song dynasty painters depict repeatedly and object, especially in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baby play appeared an unprecedented prosperity. The author through the study of this kind of image collection and found that the baby play figure of song dynasty imperial court decorative painting with strong features and presents the traits with this book belong to the genre painting family itself does not coordinate aristocratic, further explore the causes behind it. Currently occupies quite a proportion of the related topic research, often the subjects in general flourished in the song dynasty civil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rise of citizen stratum, identified as simply reflect the secular life, folk aesthetic purport, this may be a bit of a "one size fits all". The author thinks that, vivid baby play conveys the theme of rich and colorful meanings, not just practical, statements of narrative illustration, also is not only to recognize and meet the aesthetic tastes of ordinary people. So, the author tries to patron of the infant play figure, creators, propagation conditions, three aspects, analyzes the song dynasty figure baby play its unique demand, imperial court decorative painting, home court is fit on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subject matter content, points out that it is popular in the palace, is different from folk art, but also has the public art subject, is the embodiment of the song dynasty painting unique courtyard body wind.
论文提要(中文) 1
Abstract 2
一.关于&婴戏图& 4
(一)对&婴戏&的释义 4
(二)婴戏图的发展脉络 4
二.繁荣的宋代婴戏图 5
(一)婴戏图在宋代绘画领域的所属谱系 5
(二)宋代婴戏图的特点 6
1.婴戏图的繁荣之势 6
2.婴戏图的艺术特征分析 7
三.宋代中后期婴戏图盛行的原因分析 13
(一)赞助人的角度&&统治阶级 13
1.画院制度的推动 14
2.人口政策在艺术上的反应 15
3.采风意图和粉饰太平 18
(二)创作人的角度&&画院画家 19
(三)绘画本身的角度&&传播条件 20
四.结语 22
附表1:历代著录记载擅画儿童题材画家略表 24
附表2: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历代《婴戏图》统计略表 26
附表3:宋代宫廷婴戏图画家及其代表作 27
附表4:宋代婴戏图部分作品 28
参考文献: 31
一.专著类: 31
二.文献类: 32
试论宋代中后期婴戏图盛行的原因及其风格分析
一.关于&婴戏图&
(一)对&婴戏&的释义
   《辞海》对&婴&释义为:女叫婴,男叫孩,&戏&即玩耍,游戏。&婴戏&即婴孩嬉戏。《婴戏图》包括&婴戏&和&戏婴&两大类。&婴戏&是描绘儿童自己玩耍的情景,&戏婴&则是成人逗儿童的题材。
(二)婴戏图的发展脉络
   &婴戏图&的概念直到宋代才逐渐形成[ 刘军:《中国民间年画中童子图像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3月,第13页],但是这不能忽视宋代以前的婴戏题材艺术作品。&婴戏&作为一种中国艺术史上的传统题材,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的画像石砖,如山东两城山出土的汉画像石《母子图》、陕西绥德贺家沟砖窑梁汉墓画像石《母子图》,即为儿童风俗画之滥觞[ 陈杰:《从磁州窑彩绘婴戏纹看宋金时期的儿童活动&&兼谈磁州窑彩绘婴戏纹的风格特点》,《四川文物》,2005年第5期,第47页]。南北朝时期的顾景秀、刘琰等画家都创作过婴戏题材的绘画;唐代的张萱、周P、韩甑纫捕剂粝铝艘恍┥婕坝は纺谌莸淖髌罚晃宕闹苄型ā⒅芪木氐榷际敲杌嬲饫嗵獠牡哪苁帧#ㄏ昙奖1)婴戏图到了宋代如同雨后春笋般迅速流行于当时的画坛,成为画家们反复描绘的题材和对象,尤其是到了南宋,婴戏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虽然此前的画家在绘画孩童的天性时都体现了一定的时代特点,但在数量上和宋代婴戏图对比,实在不能相提并论。
二.繁荣的宋代婴戏图
(一)婴戏图在宋代绘画领域的所属谱系
   宋代是一个艺术发展的新时代,为婴戏图的大量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作为中国绘画史上的鼎盛时期,宋代标志着我国中古时期绘画高峰的出现。民间绘画、宫廷绘画、士大夫绘画各自形成体系,彼此间又相互影响、吸收、渗透,构成宋代绘画丰富多彩的面貌。山水画、花鸟画、人物画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宋代的美术史家郭若虚在《图画见闻志》中&论古今优劣&,认为人物、鞍马&近不及古&[ 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一,《叙论&论古今优劣》:&若论佛道人物,士女牛马,则近不及古。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及近。&]未免言之过激。事实上,站在今天的立场上综观中国绘画史的发展,相比于魏晋、隋唐、五代,两宋的人物画在继承前代成就的基础上毕竟还是开创了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格局,如风俗画的蔚然兴起,使得自古以来绘画时有描绘的风俗,以一种特殊题材在绘画中独立成科并盛行一时,这是宋代人物画科中引人注目的一个新现象,也是这一时期人物画中最具光彩的部分,其贡献不容忽视,所以不妨称之为&近异于古&。随着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扩大,宋代风俗画的题材丰富多彩,如市街、城廓、游艺、货郎、耕织、放牧、村医、村学、童戏等,涉及了市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尤其突出的是婴戏图,由于该类题材画家较多,传世作品量较大,而成为宋代一种较为别致的专门画题。虽然以儿童题材入画的早己有之,特别是唐代张萱、周P之作品已见儿童的生动之姿,然而作为主题描绘则是出自宋代。所以,婴戏图在宋代绘画领域里所属的谱系通常被梳理为:人物画&&风俗画&&婴戏画。
(二)宋代婴戏图的特点
1.婴戏图的繁荣之势
   婴戏题材绘画是宋代风俗画的一个分支,就它的数量来看,它占了宋代风俗画的很大一部分,这在之前和之后的时代是没有过的。这首先反映在该主题画家的数量及其作品数量上。北宋开封有名&杜孩儿&者即因擅画婴儿而得名,所作&常为画院众工购求,以应宫禁之须&(邓椿《画继》卷六);又有刘宗道擅画照盆孩儿,&以水指影,影亦相指,形影自分&(邓椿《画继》卷六),构思巧妙有趣;南宋风俗画家李嵩所绘婴孩大都集中于他的《货郎图》系列中,另在《骷髅幻戏图》中也有体现;北宋末南宋初的苏汉臣对画婴儿尤有专长,&其写婴儿,着色鲜润,体度如生,熟视之不啻相与言笑者&(《顾炳画谱》),能把幼儿的神情状貌表现得惟妙惟肖。苏汉臣之后,其子苏晋卿、苏焯,学生陈宗训也工画婴戏。
   其次,婴戏图在宋代的繁荣,也体现在其涉及的广度之深,它囊括了婴孩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王敏在《宋代婴戏题材绘画研究》[ 王敏:《宋代婴戏题材绘画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3月]一文中将宋代的婴戏题材分为:娱乐性婴戏题材(包括婴戏游戏、婴戏村学闹学、婴戏放牧、婴戏购物)、宗教祭礼性婴戏题材(包括舞蹈婴戏宗教祭礼、礼佛婴戏宗教祭礼)、节令性婴戏题材。画家选择的视野不仅放在宫廷富贵人家的孩子,街坊百姓人家、乡野村童也成为他们描写的对象(或者配角)。如此广泛、深入地反映婴孩的生活,这在任何一个时代都是没有过的。
2.婴戏图的艺术特征分析
   宋代画婴戏题材的作者大都属于画院画家,而且,从现存宋代婴戏图的风格来看,也都呈现出强烈的院体画特色。史料中有明确记载,曾创作过婴戏绘画作品的宋代宫廷画家有 11 位,这在宋代婴戏绘画创作者总人数(14)中占了 78.5%。宋代见著录的婴戏图作品总数约为 51 件,其中 49 件属于院体风格作品,约占作品总数的 96%。而 49 件院体婴戏题材作品中只有 4 件为活动于苏汉臣之前的北宋前期宫廷画家所作[ 数据转引自杜环:《论政和以后宋代宫廷婴戏题材绘画兴盛的原因》,扬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年],可见宋代中后期,是婴戏图创作的主要时期,尤其到了南宋盛极一时。由此可以看出北宋后期至南宋的画院画家群体对婴戏题材绘画创作的巨大热情。(如下图)
   从前文可知,婴戏图在宋代的绘画领域通常被归为人物画中的风俗画科, &风俗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用当时社会风俗及日常生活作题材的绘画&[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第377页]。在宋代,风俗画无论在宫廷或在民间都是非常风行的题材。这种题材的特色,往往都是表现人们喜闻乐见的生活杂事。需要说明的是,有些风俗画,由于所展开的生活场面比较大,在具体的描绘上已经不能纳入一般&人物画&的范畴,而是跨入了&山水画&领域(如《清明上河图》)。只是与一般山水画不同,它的主体是表现人事活动而不是山水风光。宋代风俗画创作的高峰期在北宋后期、南宋前期。这是与宋朝&崇文抑武&的国策,经过近百年的实践所收到的成效&&社会安定、经济发达、城市繁荣导致市民阶层的壮大、市民意识的高涨和价值观念的转捩分不开的[ 王朝闻、邓福星 主编《中国美术史&宋代卷(上)》,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第109页]。繁荣的城市工商经济,造成城市人口的剧增,市民阶层随之壮大,市民意识也日益高涨,并开始形成有别于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新的生活态度和审美理想。所以,一般说来,宋代的风俗画主要反映的是社会底层的生活和普通市民的欣赏趣味,艺术风格朴素而写实。但是,由宋代画院画师们制作的婴戏风俗画却带有与这个画科本身特质并不相协调的贵族气息。其中,以苏汉臣的作品最为突出。目前宋代作品留有真迹最多的是苏汉臣和李嵩,其他画家的作品基本失传。
   (1)苏汉臣
   研究宋代的风俗画尤其是婴戏画,苏汉臣都是一个绕不开的画家,无论是从传世的作品数量上看,还是从画作的水平上看,他都是这类题材的集大成者。苏汉臣(生卒未详),河南开封人,北宋宣和画院待诏,靖康之乱后,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重建画院,苏汉臣返院职复职。宋孝宗隆兴()初年,他因画佛像称旨,被授予承信郎。师从刘宗古,擅画道释人物,尤擅描绘儿童生活,传世作品亦以婴戏的风俗画居多,如《二童赛枣图》、《萱草婴儿图》、《婴儿斗蟋蟀图》、《婴儿戏浴图》、《秋庭婴戏图》等(详见附表1),都是对婴孩生活的描绘,笔法严谨,构思精巧,既刻画了天真活泼的儿童形象,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刘宗古的画风,&长于成染,不背粉,水墨轻成,但笔墨纤细&(《画继》)苏汉臣受其影响,也以着色鲜润、婉媚清丽为工,所作婴儿,深得状貌,更尽精神,亦以其专心为之也。《南宋院画录》评他:&写婴儿着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与言笑者,可谓神矣。&[ 转引自徐士O:《精湛的宋代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第80页]两宋城市经济的发达,使中唐以后盛行的反应贵族生活的人物画与新兴的风俗画呈现出合流之势,苏汉臣的创作就明显地反映了这一点[ 薛永年/主编,邵彦/编著《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7月第1版,第199页
   传为苏汉臣的《秋庭婴戏图》轴(绢本设色,纵197.5cm,横108.7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是一幅综合了花鸟画的人物画,描绘的是在秋天的一富家庭院里,姐弟俩正围着螺漆墩玩着自制的小玩具。急躁的小弟弟全神贯注,衣领滑下了肩却全然不顾,显示出他顽皮、好动的外向性格;细心的姐姐耐心地照看着小弟弟,她性情沉静温和。两个孩子玩得着了迷,似乎忘记了刚才发生的一切:在他们身后的另一张螺钿漆墩上,杂乱地摆放着其他玩具,可能刚才他们曾在花丛边追打嬉闹过。画面道具不多,但每一个细节,如姐弟服饰、螺钿漆墩、假山耸秀、芙蓉盛开、野菊竞艳等,都在提示贵族气派。虽说作品并无苏汉臣的名款,但从缜密富丽的写实画风来看,确为北宋末、南宋初的作品,如图中的芙蓉花,与传为赵佶的《芙蓉锦鸡图》相一致,刻画精微,设色古艳,当为宋代院画无疑。另有旧传为苏汉臣的《冬日婴戏图》轴(见右图。绢本设色,纵196.2cm,M107.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由于绘画风格、技法、构图、大小等都与《秋庭婴戏图》高度相似,因此有人认为此二图可能是原本为春夏秋冬四季婴戏图之秋冬二轴[ 详见徐士O:《精湛的宋代绘画》,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4月第1版,第80页],而春夏已失矣。从二图中庭院环境、服装和道具上来看,这绝非普通人家,而是贵族人家的小孩,画中处处透露出作者对豪华精致生活的欣赏之情。此外,旧传苏汉臣的《货郎图》中的花石,则与南宋院体的画法完全相同,再加上苏汉臣画婴戏的名气太大,而文献记载中说他的画法也以工细富丽为尚,所以历来有大量婴戏图都推为他的创作,如《杂技婴戏图》、《百子嬉春图》、《重午婴戏图》、《九阳消寒图》、《春中图》、《五瑞图》、《灌佛婴戏图》等等,无不如此,用笔简洁劲利,风格华丽细腻,色彩明丽典雅,皆属于典型的南宋画院风格。(详见附录4)
  (2)李嵩
   李嵩,南宋钱塘人。历任光宗、宁宗、理宗三朝画院待诏,兼擅人物、道释、山水、花鸟、界画。李嵩是除苏汉臣外表现婴戏题材较突出的画家,他的传世作品中约有七八件是描绘儿童生活的,尤其以一些列货郎题材中的婴孩最为人称道。李嵩的同名作品《货郎图》分别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美国纳尔逊美术馆和大都会美术馆,除第一幅为横卷外,其余皆为小幅。
   初看《货郎图》映入眼帘的大概是农妇携带幼童们兴致勃勃地围观货郎担的情景,人物布置疏密相间,将货郎刚刚来到乡下就引起人们兴趣的一刹那生动地表现出来了,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情趣。李嵩的《货郎图》画面用色简朴,人物造型以线描为主,与传为苏汉臣笔下的的货郎衣着华丽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 故研究者往往将苏、李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并因此具有不同的内容与意义:前者是后宫中的行商,表现宫廷的生活;后者是民间的商,反映村野的景象,是当时真实乡间情境的再现。然而,中央美术学院的黄小峰博士,在《乐事还同万众心&&解读》一文中,将明代宫廷《货郎图》与南宋《货郎图》作为一个连续性的画题,精彩地论证了李嵩的《货郎图》题材实际上是宫廷元宵时节的节令绘画,以政府组织的元宵大型庆典中&货郎&杂扮表演为蓝本,是特定时间与空间的绘画,而非现实风俗的简单再现[ 详见黄小峰:《乐事还同万众心&&解读》,《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02期]。笔者认为其论证非常具有说服力,因为从图中人物的服饰来看,不仅看不到一个补丁,妇人穿的还是南宋流行的开叉裙裤。除了她们头上插的的灯球,还有花格头巾、蝴蝶耳坠、手镯也都十分精巧。画中赤脚的儿童戴着脚镯,健壮结实。所以,李嵩的《货郎图》更像是社会一般富足百姓的装扮,绝非底层的生活。再者,虽说作品略施淡彩,但画中无论是人物、动物、货物、背景都得到了非常精细的描绘,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放大,从这点上也能反映出李嵩作为宫廷画院画家应有的的严谨态度。
   文献中有记载的,除上述苏汉臣、李嵩的作品之外,还有苏焯的《端阳婴戏图》、陈宗训的《秋庭婴戏图》、刘松年、马远等南宋宫廷画家也都有相关题材的绘画(详见附表1)。另有许多佚名画家的婴戏图传世,如《蕉石婴戏图》、《百子图》、《蕉荫击球图》、《扑枣图》、《狸奴婴戏图》等,皆法度严谨,造型准确,风格较为华丽细腻,贵族趣味浓厚,是典型的南宋院体画风。(图详见附表4)
三.宋代中后期婴戏图盛行的原因分析
综上所述,婴戏题材绘画在宋代风行一时且成为一个绘画专题,尤其在宋室南渡以后,其繁盛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宋代婴戏图的作者绝大多数都是宫廷画家,并且,从现存作品的风格来看,也都基本属于院体绘画,与之原本属于的风俗画科的特质大异其趣,在艺术史上,这确实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但任何艺术史现象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也并非偶然,其背后有着一整套复杂的历史语境,共同&生成&了一个历史现象。笔者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宋代中后期婴戏图呈现院体特色及其盛行的原因:
(一)赞助人的角度&&统治阶级
   从上述可知,宋代流行的婴戏图创作者绝大部分都是服务于宋代宫廷的画院画家,从很大程度上代表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为宫廷服务,而从宋代的画院制度来看,宫廷正是这种绘画背后的最大赞助人。艺术往往与政治有着密切的关联,尤其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艺术,就不可避免地带上这样的色彩。笔者通过对相关史料的进一步分析和考证,发现以下三个方面与宋代婴戏图的盛行有着莫大的关系:
1.画院制度的推动
   宋朝统治者从一开始就沿袭了西蜀、南唐的翰林图画院制度,网罗全国各地的优秀画家进入宫廷,根据他们的才艺授予相应的官职,并组织他们进行各种创作活动。北宋徽宗时还曾一度设立画学,引入科举制度选拔培养绘画人才。宋代皇族的绘画兴趣和天分堪称中国之最,不但出现了许多有成就的宗室画家,而且多数帝王,如北宋仁宗、神宗、徽宗、南宋高宗、光宗、宁宗等人都对绘画有不同程度的兴趣,出于宣传教化、笼络重臣、粉饰太平、装堂饰馆等需要,都很重视画院建设。特别是徽宗赵佶,具有较高的绘画修养和技巧,注意网罗画家,扩充和完善宫廷画院,并不断搜访名画充实内府收藏,导致了宫廷绘画的兴盛。据《南宋画院录》引《钱塘县旧志》载:&南宋渡后粉饰太平,画院有侍诏、祗候,甲库修内司有祗应官,一时人物最盛。&统治者对画院画家不仅待遇丰厚,并授予其待诏、祗侯、苦学、画学、供奉等官职,极大的促进画家们的创作热情。宋徽宗统治期间,更是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宫廷画家地位的手段,希望以此来提高画院创作水平,并收到了明显地效果。统治者通过画院,既可以用来粉饰太平,为自己歌功颂德,用来表明在他统治期间物丰民乐的景象,也可以用来体察民情。从某种意义上说,宋代的宫廷画院是当时绘画创作的一个中心,宫廷之外的许多绘画活动,大多也是围绕着这一个中心而展开的。而作为画院画家,必须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图,因而艺术创作活动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皇家趣味与政治需要的限定,这在宋代画院中表现的尤为明显。宋代宫廷婴戏图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受到统治者的推崇从而迅速发展起来的。
2.人口政策在艺术上的反应
   两宋以来,由于长年累月的战乱,民生无以为继,使得人口数量急剧下降。南宋初期,宋金战争遍及淮河南北、大江两岸,加上方腊战争、杨么战争等发生于两宋之际的局部战乱影响,人口数量比北宋末年锐减,在战乱剧烈的地区甚至出现千里无人的凄惨景象。据吴松弟的《南宋人口史》记载,北宋崇宁元年(1102)南方估计户数为近1220万户,如以年平均增长率5&计靖康之乱前的宣和六年(1124)南方估计有1360万户,两宋之际人口谷底的1015万户只及崇宁元年的74.6%。换言之,从北宋末宣和七年(1125年)算起,至绍兴五年(1135年)这十年间,南方人口大约减少了25%。及至孝宗()、光宗()、宁宗()时期,人口数量发展缓慢[ 吴松弟:《南宋人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第189-190页]。两浙、江西、江东、福建四路的户口,自绍兴中叶得到恢复以后,即在稳步增长之中,但到南宋中期以后由于人稠地狭矛盾的加剧,增长率开始放慢。广东、广西、湖南三路属开发中地区,南宋时期人口有一定的增长。淮东、淮西、湖北、京西南、利州五路因属南北战争的战场,两宋之际人口数量严重下降,此后的人口恢复步伐往往又为新的战争所中断,直到南宋末年仍未恢复到北宋后期的水平。四川的成都府、潼川府、夔州等路的人口都在稳步地增长,到南宋后期此三路以及利州路却都因宋元战争而极度耗减。
   由此可见,因为战乱,人口数量下跌问题从北宋末开始直到南宋,都是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在这个时期各种艺术门类中婴戏图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与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有密切的关联&[ 杨琼:《宋代瓷器婴戏图的文化内涵》,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年09期,第54页]。为了鼓励人口生产,南宋政府采用多种政策和手段宣传天伦之乐,而绘画是其中重要的方式之一,而婴戏图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繁荣起来的。
   此外,表现儿童题材的婴戏图盛于宋代,还与政府打击&不举子&的陋俗有关。宋代&坏胎&、&不举子&的现象颇为严重,妇女常因贫困和医学技术问题,生下子女不抚养,或抛弃,或杀掉。根据文献记载,&东南数州之地尚有安于遗风,狃于故习&&男多则杀其男,女多则杀其女。习俗相传,谓之薅子,即其土风。宣歙为甚,江宁次之,饶信又次之&;&江西之俗,生子不能赡,即委弃不顾&;&黄州小民贫者生子多不举,初生便于水盆中浸杀之,江南尤甚&[ 转引自陈慧:《宋代风俗政策若干问题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第27页]。这种溺婴、弃子的陋俗在宋代经济比较发达的东南地区和贫困的西南地区皆相传成风,不仅在战乱、自然灾害等非常时期出现,且在社会秩序相对安定时期也普遍存在,并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已成为当时严重的社会问题。鉴于民间&不举子&陋习所造成的后果的严重性,朝廷对此十分重视。为了打击这种陋俗,也为了社会的安定,更是为了培育税源的需要,宋代统治者及各地方官府一方面颁布法令打击&不举子&陋习;另一方面,对已惨遭遗弃的婴儿、幼子,则提供一些福利设施予以抚养,以便尽量减少损失和危害[ 陈慧:《宋代风俗政策若干问题研究》,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6月,第31页]。
   由此可见,对生命的重视,对生育及人口的增殖,已成为上至政府宫廷,下至百姓民生所关注的社会问题,以至于发展出了一套繁琐的育子礼俗:有催生礼、三朝礼、三腊礼、满月礼、百碎礼、周眸礼等,每个礼节都有不同的讲究[ 详见李晓莉:《&婴戏&非戏&&论中国传统&婴戏&装饰题材的演变》,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由于宋代对幼儿生育和养育的重视,使得儿童成为社会关注的对象,反映在医学上则是妇科和儿童的独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是著名的妇产科著作,直到明清时期仍被妇科医生奉为经典。朱瑞章的《卫生家宝产科方》被称为&产科之荟萃,医家之指南&。无名氏的《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和刘P的《幼幼新书》,汇集了宋以前在儿科学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我国历史上较早的一部比较系统、全面的儿科学著作[ 吴松弟:《南宋人口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10月第一版,代序 第20页]。妇科和儿科医学上的成熟,更加体现了社会对于生孩育子的重视,是一种社会的进步。而艺术作为一种意识形态,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上层建筑(政治、道德、法律)的影响。基于上述宋代的社会问题,联系到同时期宫廷婴戏图的流行,这绝非一种偶然性的巧合,而是存在着莫大的关联。活泼可爱的儿童也成为画家笔下反复表现的题材,传达出一种和睦与温馨,使观者从中获取天伦之乐的美感,让人们对儿童多了一分爱心和责任。所以说,婴戏画的繁荣是政府针对当时的人口情况和社会上的生育陋俗而推行人口政策在文艺上的反映,体现了政府对于人口问题的重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宫廷婴戏题材绘画是当时政府推行人口政策的一种文化工具,或者说是政府在鼓励生育上的一大文化策略。
3.采风意图和粉饰太平
   前文已述,宋代婴戏图的盛行是上层统治者意志使然的结果。因此,在谈到风俗画兴盛的原因时常会提到是统治阶层的采风意图,所谓&礼失而求诸野&,再者,就是宋代统治者粉饰太平的意图。如《宣和画谱》卷三云:&盖田父村家,或依山林,或处平地,丰年乐岁,马牛羊鸡犬熙熙然。至于追逐婚姻,鼓舞社下,率有古风,而多见其真,非深得其情,无由命意,然击坏鼓腹,可写太平之像,古人谓礼失而求诸野,时有取焉,虽曰田舍,补风化耳。[ 转引自王朝闻、邓福星 主编《中国美术史&宋代卷(上)》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1版,第109页]&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郑侠进《流民图》,使神宗了解了王安石新法后的负面影响,起到了体察民情的作用;马远的《踏歌图》上,则有宁宗&宿雨清畿甸,朝阳丽帝城;丰年人乐业,垄上踏歌行&的题诗;至于《耕织图》,更由于朝廷出面,将之播到各州县的衙门壁前,用来劝谕农桑。尤其到了南宋,采风之作的题材范围迅速扩大,从节日风俗,婚丧嫁娶,游戏竞技,饮食起居,农业生产到傩戏、货郎、牧放和婴戏等以民间风俗习尚为内容的画作,都有着粉饰太平和沿袭旧制以观民心的用意。
   具体到婴戏图来看,苏汉臣的作品虽然反映了风俗,但是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风俗作品。他的作品中表现儿童往往衣着华丽,场景富贵,繁花锦簇,注重装饰和富贵之气的表现。&这种富贵之气的描绘,理想化的表现脱离了实际生活&[ 刘军:《中国民间年画中童子图像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3月]。此外,很多画家在表现这类题题材时往往会加上一些带有吉祥寓意符号,如《长春百子图》、《百子嬉春图》等&婴戏图&以百为多,寓意多子,表达出对人丁兴旺、多子多福的生命理想和期望;南宋苏焯创作的《端阳婴戏图》,画中婴孩手执石榴,也为多子之意;苏汉臣的《二童赛枣图》也寓意着&早&生贵子。所以婴戏图多与时令相结合,成为年画、节令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表现端午节的《端午婴戏图》,还有表现重阳节的《重阳婴戏图》等等,都用以表达祈福,多子,吉祥的美好愿望。据清谢摇妒榛怕肌吩兀蘸撼加幸痪怼队は吠肌罚噬苫ㄊΓざ耍猿喽岛於嵌担&戏舞花侧&,&花如碗大而人近尺&,已具备后来年画的特点[ 徐琛、张朝辉 著《中国绘画史》,文津出版社 民国八十五年十月第一版 第181-182页]。在异族的金戈铁马前,只剩得半壁江山的南宋王朝,更需要借助这种绘画作品来寓意吉祥,粉饰太平,以稳固自身的统治。于是,象征民生富足、表现一派祥和之气的婴戏图,在这一时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宫廷画师们热衷表现的主题。
(二)创作人的角度&&画院画家
   宋代宫廷画院是宋代绘画创作的主体,画院通过考试向社会民间招募画家,所以,画家的身份就决定了其与民间存在千丝万缕的天然联系,其生活经历与知识结构决定了绘画的世俗倾向。所以,在宫廷这个特殊的场合中,一方面,画家的画风必然要受到宫廷崇尚细腻、雅致趣味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宽松的文化氛围下使绘画的风俗情结有了拓展发挥的空间。多元并存的兼容精神是宋代文化的时代特点,表现在艺术上则体现为雅俗互融。宫廷艺术不仅以宽容的态度接纳了世俗流行的下层文化,而且也有意让民间艺术走上了由雅而俗、俗中求雅的发展道路。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与市民文化的兴起,宋代艺术的一大特点就是世俗化的倾向,这种审美倾向不仅对宫廷艺术产生了渗透和影响,也深深影响着画院的画家。他们之所以能根据统治阶层的喜好和要求对平民生活题材进行准确地把握,是根植于他们作为普通庶民的出身,即使后来供职于画院,但他们本身的民间烙印是无法磨灭的。
   比如苏汉臣是历任两宋的宫廷画家,深谙南北两宋的世俗民情,对下层百姓的生活乃至婴幼儿的喜怒哀乐观察入微,并以极大的热情和兴趣充分地表现在他的作品里。他笔下儿童形象中浓郁的生活气息不能不说是受民间绘画的影响,它的一系列婴戏题材作品中既具有院体画精致细腻、富贵艳丽的画风,又符合平民百姓的欣赏口味,所以更容易被当时的百姓们接受。李嵩出身木工,其早年经历不但培养了他的世俗审美趣味,还使他有足够的生活体验来描绘民风民俗,他笔下的婴孩形象更是体现出浓厚的世俗风格。正因为如此,他们的作品才更容易受到市民的欢迎,从而使得这类题材绘画的社会需求量大大增加,当然,这还需要以下的这第三点原因作为前提条件。
(三)绘画本身的角度&&传播条件
   宋代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增进了商品交换,促进了城市的繁荣。为了适应手工业、商业发展的需要,后周时改建汴州时已不受唐代里坊制度的限制,至北宋进而取消里坊制度和夜禁,打破了居住区&坊&和手工业商业区&市&的界限,使商业活动的范围不再限于东西两市。图画买卖和画像生意即在资圣门前进行,王逊曾指出:&宋代的绘画进入了手工业商业的行列& [ 王逊:《中国美术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第256页]。据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无名氏《西湖老人繁盛录》、吴自牧《梦梁录》等书记载,汴京及临安都有纸画行业。过去&养在深闺&的书画,只能在宫廷、寺庙中常见,而今大量进入了富裕阶层之家,并成为茶坊酒肆装点门面的需要。据吴自牧的《梦梁录》著:&今杭城茶肆亦如此,插四时花,挂名人画,装点店面&。社会对绘画的需求,促进了绘画创作的活跃。
   在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宋代绘画作为手工业特性的另一种表现是绘画的商品化,不但民间职业画家以卖画为生,宫廷画家往往也可以到市场上出售作品。汴京大相国寺每月五次开放&万姓交易&(庙会),其中既有出售笔墨文具的摊点,也有出售书籍、玩好、图画的;临安夜市有细画绢扇、梅竹扇面、山水画扇面出售;汴京、临安等地的酒楼、茶肆、熟食店也悬挂字画,装点店面,并供顾客等待时作为消遣。市民遇有喜庆宴会,所需要的屏风、画帐、书画陈设等都可以租赁。适应年节的需要,岁末时又有门神、钟馗等节令画售卖为市甚盛。北宋时,汴京擅画&照盆孩儿&的画家刘宗道,每创新稿必画出几百幅在市场一次售出,以防别人仿制;画婴儿的杜孩儿,也在汴京享有盛名。吴兴籍军人燕文贵常到汴京州桥一带卖画。山西绛州杨威,擅画村田乐,每有汴京贩画商人买画,他即嘱其如到画院门前去卖,可得高价。社会对绘画的需求和民间职业画家创作的活跃,是推动宋代绘画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使得画家们更加关心市民百姓的审美好尚,加强了画家与欣赏者特别是城乡百姓之间的联系,大大开拓了新的绘画题材,其中描写天真烂漫的儿童生活更能增添节日的欢快气氛,含有添子添福、人丁兴旺的吉祥寓意,成为节令画的重要题材之一。因此,婴戏一类的题材,在北宋末至南宋的画院日臻畅行。
   儿童是社会的未来,他们天真可爱的形象一直吸引着古今中外的美术家们,使他们饱含热情地从不同侧面刻画着儿童。婴戏图不算一种重大题材,但却能充分反映中国人的平和世界观和对生活的美好追求,这是其它题材绘画形式不能比拟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儿童成为绘画所关注的对象,其中包含了人们对后代的关注和希冀多子的传宗观念。宋代的宫廷画家采用儿童题材为绘画作品的对象,是依照宫廷的习惯、礼制或者贵族的实际需求而来的,也就是说,宫廷画家多数的儿童题材作品是为贵族服务[ 胡懿勋:《中国古代人物画女性与儿童图像谱系研究》,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但从另一方面看,宋代婴戏图又将真实的生活场景带入画面,与当时大环境讲求描绘现世生活的审美关照达成一致,体现了一种雅俗共赏。带有院体风格的婴戏图在宋代中后期的盛行,是由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决定的。
  宋代之后的历代都不乏画家以此母题进行创作,但婴戏画最终却并未演变成一个独立的画种,而是演变成了工艺美术中的装饰题材和年画中的表现题材之一,得到了广大世俗社会民众对婴戏图的喜爱和认可,使它们在民间画工的手中以年画、瓷器、刺绣等形式传承了下来,至今仍然可以见到。
附表1:历代著录记载擅画儿童题材画家略表
朝代 作 者 作品 / 擅长 著 录 备 注
 x 晋明帝    瀛洲神仙图 《历代名画记》
《佩文斋书画谱》95 卷       东晋
顾景秀 小儿戏鹅图 《佩文斋书画谱》95 卷      南朝宋
 刘 少年行乐图 《佩文斋书画谱》95 卷       南齐
 刘琰 少年行乐图 《历代名画记》       梁
小儿戏鸭图一卷 《历代名画记》
《佩文斋书画谱》95 卷       梁
 唐 周P 戏婴图 《清河书画表》4
周P 调婴图卷 《石渠三编》御书房
周P 麟趾图卷 《石渠三编》御书房
《佩文斋书画谱》97 卷
《宋中兴馆阁储藏 图画记》 《妮古录》:(宋人)龙眠李亮工家藏有周P画《美人琴阮图》,兼有m禁富贵气象。旁有小儿,欲折栏前柳者。
张萱 乳母抱婴儿 《清河书画舫》1 卷
韩 《村童戏蚁图》 《宣和画谱》 共载 36 件作品
戴嵩 逸牛戏童图 《佩文斋书画谱》97 卷
董展 弥勒变相图卷 《佩文斋书画谱》95 卷
张萱 乳母将婴儿图 《佩文斋书画谱》95 卷
张萱 《乳母抱婴儿图》 《宣和画谱》 记有 47 件
萱 《乳母将婴儿图》 《宣和画谱》
 代 阮知晦 工画贵戚子女 《图画见闻志》
阮惟德 工画贵戚子女 《图画见闻志》
竹梦松 工画人物、子女 《图画见闻志》
周行通 婴孩得其精要 《图画见闻志》
w 《小合肺柰肌 《宣和画谱》
郭忠恕 《小悍硼巴肌 《图画见闻志》 北宋初在汴京
周文矩 《m中图卷》 宋摹本。妇人、小儿其数八十
 代 勾龙爽 尤善婴孩 《图画宝鉴》
杜孩儿 专画儿童 《画继》
苏汉臣 婴童人物 《画继补遗》 作婴儿,深得其状貌,而更尽神情《宝绘录》
徐世荣 兼工婴儿 《图画宝鉴》
李 嵩   《童子奕棋图》 《图画见闻志》
刘宗道    照盆孩儿 《画继》
高克明   《村学图》 《画继》
刘松年   《诱鸟图》 《画继》
马 远   《蟋蟀图》 吴其贞《书画记》 居壁绘一婴儿,以耳听于壁上
陈 坦 《村学图》 《书画记》
  《小儿击瓮图》 《冷斋夜话》     司马光故实
苏汉臣 《重午戏婴图》 《图画见闻志》
《萱草婴儿图》 《图画宝鉴》
  《灌佛婴戏图》 《图画宝鉴》
  《婴儿戏浴图》 《图画宝鉴》
《二童赛枣图》 《图画宝鉴》
《婴儿戏舞图》
《书画所见录》 画彩色荷花数枝,婴儿数人,皆赤身系红兜肚戏舞花侧
 《婴儿斗蟋蟀图》 《书画汇考》 桂树菊花,石栏外婴孺四,蹲踞斗蟋蟀&&
《婴戏货郎》 《严氏书画记》 八轴
   《婴戏》 《珊瑚纲》 二婴斗促织,三孺子放风~
   《水戏图》
   《捕鱼图》
 苏焯   《端阳婴戏图》 《图画宝鉴》 苏汉臣子
陈宗训   《秋庭婴戏图》 《图画宝鉴》 师从苏汉臣
附表2:国内外博物馆收藏历代《婴戏图》统计略表
朝 代 作 者 作 品 尺 寸 形 式 收 藏 地 出 处
 代 苏汉臣(宋)   婴戏图   18.3x23 绢本设色 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 《宋画四》
李嵩(宋)  骷髅幻戏图   27x 26.1 绢本设色 故m博物院藏 《宋画四》
无款(旧题陈宗训)(宋)  秋庭婴戏图   
  23.7x24 绢本设色 故m博物院藏 《宋画四》
无款(旧题苏汉臣)(宋)  蕉荫击球图   
  25x24.5 绢本设色 故m博物院藏 《宋画四》
无款(宋)  小庭胂吠   26x25.2 绢本设色 故m博物院藏 《宋画四》
无款(旧题苏汉臣)(宋)
 百子嬉春图
 25.3x25.8 绢本设色 故m博物院 《宋画四》
无款(宋)  蕉石婴戏图 23.7x25.1 绢本设色  故m博物院 《宋画四》
佚名(旧传苏汉臣)   
  百子图 28.7x31.2 团扇绢本设色 美国克利夫兰美术馆 《海外藏三》
佚名(南宋)  荷亭儿戏图 23.9x25.8 团扇绢本设色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海外藏三》
宋旧传周文矩)   戏猫图  24.5x25.7 团扇绢本设色 美国波士顿美术馆 《海外藏三》
佚名(旧传周文矩)宋   浴婴图
 35.8x35.9 团扇绢本设色 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海外藏三》
  宋人 冬日婴戏图轴 196.2x107.1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故m藏画》
苏汉臣(宋) 杂技戏孩册页 纵横均 20.4 绢本设色 台北故宫博物院 《故m藏画》
明代  郭   杂画册  28.5x46.4 纸本设色笔墨 上海博物馆 《中国美术&绘画六》
 代  陈卓  榴花婴戏图   纸本 《美人画》
 金廷标 画柳阴童戏轴  145.1x74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 《故m书画十三》
 金廷标   婴戏图轴  73.6x112.3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 《故m书画十三》
 金廷标   岁朝图轴   96x65.9   纸本 台北故宫博物院 《故m书画十三》
附表3:宋代宫廷婴戏图画家及其代表作
著录中有明确记载的宋代宫廷婴戏图画家 活动年代        作 品
毛文昌 宋神宗时期 《村童入学图》
田景 北宋前期 二童子下棋于僧前
高克明 宋真宗时期 《村学图》
陈坦 宋神宗时期 《村学图》、《小儿击瓮图》
勾龙爽 宋神宗时期 善婴孩,得其态度
苏汉臣 北宋末南宋初 《长春百子图》、《冬日婴戏图》、
《秋庭戏婴图》等 29 件
徐世荣 南宋 界画兼工婴儿,类苏汉臣
刘松年 南宋 《傀儡婴戏图》、《诱鸟图》
陈宗训 南宋 《秋庭戏婴图》
马远 南宋 《蟋蟀居壁图》
李嵩 南宋 《货郎婴戏图》、《骷髅幻戏图》、
《市担婴戏图》、《童子弈棋图》
苏焯 南宋 《端阳戏婴图》
资料来源:《宣和画谱》、《画继》、《南宋院画录》、《宋中兴馆阁储藏图画记》、《图画见闻志》。
附表4:宋代婴戏图部分作品
参考文献:
一.专著类:
1.《中国绘画的历史与审美鉴赏》 薛永年/主编 邵彦/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0年7月第1版
2. 《中国绘画史》 郑为 著 北京古籍出版社 2005年5月第一版
3.《中国美术史&宋代卷(上)》 王朝闻、邓福星 主编 齐鲁书社明天出版社 2000年12月第一版
4.《中国绘画史》修订版,王伯敏 著,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5.《精湛的宋代绘画》,徐士O 著,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年6.《宋代绘画艺术鉴赏》,李恒 编著,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年
7.《中国绘画》,徐建融 著,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8.《中国绘画史》 徐琛、张朝辉 著 文津出版社 民国八十五年十月
9.《年画》 王树村、王海霞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5年
10. 《两宋历史文化丛稿》 虞云国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1年
11.《中国名画赏析&宋元绘画》 主编 周林生 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第一版
12.《中国美术&五代至宋元》 薛永年、赵力、尚刚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10月第一版
13.《中华艺术通史&五代两宋辽西夏卷&下编》 刘晓路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14. 《中华艺术通史&五代两宋辽西夏卷&上编》 廖奔 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第一版
15.《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年
16. 《南宋人口史》,吴松弟 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17.《中国美术史》,王逊 著,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二.文献类:
1.李晓莉:《&婴戏&非戏&&论中国传统&婴戏&装饰题材的演变》,山西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6月
2.徐春:《阐释艺术图像与社会人文风俗&&以宋代婴戏风俗画为例》,《艺术探索》2009 年8 月 第23 卷第4 期
3.陈杰:《从磁州窑彩绘婴戏纹看宋金时期的儿童活动&&兼谈磁州窑彩绘婴戏纹的风格特点》,《四川文物》,2005年第5期
4.王琳:《从宋代&婴戏画&看政府社会对儿童健康的重视》,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3月第13卷第1期
5.叶康宁、高敏:《焦秉贞绘制的&百子图&》,《东方收藏》,2010年06期
6.薄松年:《精彩的古代婴戏图》,《中国青年》,1981年20期
7.薄松年:《宫廷节令画钩沉》,故宫博物院院刊2000年第2期总第88期
8.郑晓慧:《民俗&镜像&&&由宋代风俗画看宋代民俗文化》,开封大学学报,第23卷第1期,2009年3月
9.刘军:《中国民间年画中童子图像研究》,苏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3月
10.韩静:《苏汉臣对杨柳青娃娃画的影响》,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
11.王敏:《宋代婴戏题材绘画研究》,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年3月
12.金芙宇:《中国古代人物画中婴孩题材的绘画研究&&以宋代风俗画家苏汉臣为例》,《史海文艺》,2012年第10期
13. 胡懿勋:《中国古代人物画女性与儿童图像谱系研究》,东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年
14.曲巍巍:《中国传统绘画中婴儿形象的历史演变及其审美价值》,中央美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
15.杜环、刘亚璋:《简述婴戏图在中国美术史上的发展演变过程》,《美术之友》,2009年06期
16.马利霞:《天真烂漫 清新典雅&&探悉宋代画家苏汉臣的婴戏画》,《作家》,2012年14期
17.吕少卿:《论两宋画院画家的&风俗情结&与两宋风俗画的&宫廷赞助&》,《艺苑》,2010年01期
18. 黄小峰:《乐事还同万众心&&解读》,《故宫博物院院刊》,2007年02期
19.杨琼:《宋代瓷器婴戏图的文化内涵》,美与时代(下半月),2008年09期
苏汉臣《秋庭婴戏图》
 苏汉臣《冬日婴戏图》
苏汉臣《灌佛婴戏图
苏汉臣 《货郎图》
佚名《小庭婴戏图》
佚名 《狸奴婴戏图》
刘松年《傀儡婴戏图》
佚名 《蕉石婴戏图》
苏汉臣《长春百子图》
陈宗训《秋庭婴戏图》
苏汉臣 《蕉荫击球图》
佚名《婴戏图》
 李嵩《货郎图》
 佚名 《百子图》
佚名 《扑枣图》
李嵩 《货郎图》
四川美术学院美术系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分辨率观看 Copyright&2011 Sichuan Academy of Art
位访问者  渝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嵩骷髅幻戏图页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