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宋太祖命臣归乡古人的字号是什么意思思?

宋太祖赵匡胤祖籍今保定清苑(宋祖故里)
宋太祖赵匡胤祖籍考辩
字体大小: tT
宋太祖赵匡胤祖籍考辩
宋太祖赵匡胤祖籍考辩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祖籍问题,是宋史研究中基本的课题,也是地方史志亟待解决的问题。这对于补充和完善宋史史料和地方史志,发掘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由于此项研究不象历史政治、经济、文化那样重要和引人注意,所以在史学研究中被长期忽略了,大多采取了盲目、轻率地因袭古代文献的一些笼统说法(涿郡),又由因袭而附会(涿州),以至造成“涿州”等同“涿郡”之误,甚至大量地写进了现代的许多书籍之中,使宋太祖祖籍这个本来有大量史料记载的明确而清楚的问题,人为地变得复杂起来,从而出现了“保州说”和“涿州说”两种意见的争辩。为正本清源,我想从对涿郡的因袭附会之变、赵匡胤先祖生活经历、赵氏保州族属、皇家祖坟、北宋历代皇帝对皇家故里的认同、宋朝大臣对皇家故里的认知等几个方面,对赵匡胤祖籍进行分析论述,以证明其祖籍确在今清苑县而不在涿州。
(一)“涿郡”等同“涿州”之误
&&是造成赵匡胤祖籍谜团的始因
对赵匡胤祖籍,在古代的史料中大都泛指为涿郡,但在现代许多的著作、文章中却误记为赵匡胤是涿州人。那么,“涿郡”又是如何演变为“涿州”的呢?翻开史页便会明白。《宋史·太祖本纪》记载:“太祖……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也。”本于此,近代以前史料记载也只是重复、因袭这一说法。明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卷一载:“帝,涿郡人。”明王世贞、袁黄合纂《增评加批历史纲鉴》补卷二十八载:“帝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一称:“帝讳匡胤,姓赵氏,涿郡人。”到了现代才出现了一些由因袭而附会的说法。著名历史学家周谷成先生所著《中国通史》仍沿袭旧说:“赵匡胤是涿郡人”。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主编的《中国通史》在沿袭中有了变化:“宋太祖:祖籍涿郡(今河北涿州)”。这里用涿州来注释涿郡成为错误的一个源头,严格的说法应该是“涿郡的治所曾在今河北涿州市”。《辞海》、《中国历史大词典》等许多现代书籍则更是不加区别,直指赵匡胤为涿州人。从以上史料、书籍的记载不难看出,“赵匡胤涿郡人”由来之本、之因、之变。可见赵匡胤祖籍何处的说法是有变化的,现代以前只有“涿郡”二字,到了现代才有些人盲目而不加区分地把涿郡和涿州等同起来。殊不知涿郡是不能与涿州划等号的,如同广东不能同广州画等号,闽、闽越、福建不能与福州画等号一样。因为,这原本就是两个不同的区划概念。
涿郡究为何指?要弄清这一问题,首先应该弄清楚涿郡这一行政区划的范围及其历史沿革。《汉书》载:“涿郡,高帝置。莽曰垣翰。属幽州……县二十九”。涿郡在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分燕始置。其区域较广,北至今北京的大兴、良乡,南达今河北省中南部衡水市的安平县。今涿州市和清苑县的大部均在其辖区之内。三国魏黄初改名范阳郡,隋大业初改幽州重置涿郡,唐之后涿郡这一行政区划名称便在中国历史的版图上消失了。涿州市在北宋期间当然也就没有置涿郡或隶涿郡的历史,而为辽国的属地。清苑县在北宋期间一直隶河北西路,亦与涿郡无任何瓜葛。由此可见,《宋史》所称涿郡只是借用古代的行政区划名称,是一种习惯性的称谓,有如今人仍称河北一带为燕赵一样。因此,以涿州来代涿郡从而确定宋太祖祖籍是十分错误的。
史书中对人物里籍的记载,采取沿用上代较大区划的地名作为泛指的情况是常见的:“季布,楚人也。”“李栖筠……,世为赵人。”“佟养性,辽东人。”
此种情况在《宋史》中更是不乏其例:“田重进,幽州人。”“李子京,幽州人。”
“高琼,家世燕人。”“李清臣,字邦直,魏人也。”(宋、辽时期没有幽州和燕、魏建制名称)
但史书中如无特殊情况,对人物里籍记载一般都比较明确。《宋史》中对人物籍贯的记载更有一个特点,大多是以州治在先。因为宋朝没有设郡,其行政建制为路、州、府、军、监、县。确为涿州或范阳人的,记录的也很明确:“王则者,本涿州人”。
“刘廷让,其先涿州范阳人。”
《宋史》因何以废置的涿郡称作是赵匡胤的祖籍呢?是由于资料缺失、语焉不详或存有争议,还是为提高赵匡胤的郡望而故意如此呢?我认为应是后者。因为在《宋史》同一部著作里多处明确记载了赵氏皇家的故里和祖陵在保州。由此看来《宋史》的著作者对赵氏皇家故乡在保州是清楚的,是有着明确史料依据的,言其“涿郡人”只是对其祖籍以郡望相称而已。这并非《宋史》的错误。以郡望代称籍贯,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尤其是在封建社会更成为一种时尚。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曾说:“自魏晋以门第取士……士大夫始以郡望自衿”。章太炎在《史学略说》中也说:“唐人封爵,以郡望为准。”那么,何为郡望?郡望是中国姓氏文化中特有的范畴,是在隋唐中世纪时期非常流行的一种叫法。“郡望是魏晋隋唐时每郡的显贵世家,为一郡所仰望,故称郡望。”郡望之称,始于东汉末年,盛于魏晋隋唐时期,至今仍在华人世界中沿用不变。郡望,最初的含义是指一个郡中的望族,后延伸指一个家族的根源和发源地。当郡作为一级行政区划已经消失的时候,郡望却能一直留在人们的心中,成为姓名各族寻根的依据。《郡名百家姓》在每一姓上都附注郡名,表示某姓望族曾居古代某地。台湾文献会主任委员林衡道先生认为:郡望是以两千年前秦汉时期的郡名,作为整个家族追溯了祥之地的表记。因此,这一传统至今在台湾仍能得到明确的体现。如台湾黄姓人家有的在大门门楣上书“江夏郡”三个大字,以示其祖籍在大陆江夏(汉置江夏郡,治所在今湖北省黄岗县西北)。可见,在《宋史》开篇《太祖本纪》中的赵匡胤“涿郡人也”,与同一著作中有关赵匡胤故里在保州的记载,只是以郡望泛指与具体指向的不同,并不存在矛盾。
由于对历史的淡忘和沿革变迁中的失误混淆,今天在许多人看来似乎赵匡胤祖籍“清苑说”有点标新立异,是一种“新解”。这也难怪,近百年来的许多书刊早把这个问题弄得一塌糊涂,赵匡胤祖籍涿州似乎都已成了金科玉律,甚至如今的一些学者也受因循的影响把它看作“定论”。然而,翻开尘封的史料便会恍然大悟,原来“涿州”竟是“涿郡”之误。
新解与旧说本来是相对的,比如今日是昨日之新,前日是昨日之旧。赵匡胤祖籍涿州只是近百年来的书刊(还不能称之为史料、典籍)中的一种“新说”。其由来是将涿郡这样一个包含今涿州和清苑的大的旧区划概念误解为涿州。而数十年之前的近千年的诸多史料中并没有一字提到赵匡胤祖籍涿州,除以郡望相称的涿郡外,就是具体地指明为保州,即今清苑县。如此看来,赵匡胤祖籍清苑县早已是传统的旧说了。相对于千年前的史料,赵匡胤祖籍“涿州说”才是真正的“新解”。
(二)从赵匡胤先祖的生活经历
辨析皇家故里的所在
赵匡胤称帝后追谥其高祖赵脁为文献皇帝,庙号僖祖,墓为钦陵;曾祖赵珽为惠元皇帝,庙号顺祖,墓为康陵;祖父赵敬为简恭皇帝,庙号翼祖,墓为定陵(后改为靖陵);父亲赵弘殷为昭武皇帝,庙号宣祖,墓为永安陵。
赵匡胤高祖赵朓(僖祖),生于晚唐,仕唐历永清、文安、幽都令。幽都即今北京,是个较小的辖区范围。吴处厚《青箱杂记》记载:“故赵氏世为保州人,而僖祖、顺祖、翼祖、宣祖皆生于河朔。”据此,赵朓早年应生活在保州。《宋会要辑稿》记载:“僖祖┄┄讳朓,汉京兆尹广汉之后,生于燕蓟。”而燕蓟只不过是对古幽州地区的泛指,仍然包含着今清苑县的地域。赵朓晚年生活情况没有任何史料记载。有人说“高祖晚年举家居住幽州”是没有任何根据的主观臆断。
赵匡胤曾祖赵珽(顺祖),历藩镇从事,是一个职位很低的小官吏。此后累官兼御史中丞,也只是一名仅有虚衔的兼官,并无实际职掌。当时社会此类虚衔加官非常普遍,车载斗量,不为社会看重。史料中目前还没有发现他为官具体地点的记载,应该为河北一代的藩镇。据以上《青箱杂记》记载,赵珽早年也是生活在保州。他的晚年生活情况不详。但从其子赵敬青少年时期居住在故乡保州的民间来看,赵珽的晚年似乎并不风光,退隐或致仕后返归保州故里的可能性要大些。
赵匡胤祖父赵敬(翼祖),历营、蓟、涿三州刺史,他是论证赵匡胤祖籍的一个关键人物。他早年的生活情况有比较明确的记录。宋苏舜钦《刘公墓志》记载:
公讳文质,字士彬,世占数于保州保塞县。曾祖延,不仕。祖昌,后唐为平州刺使、幽蓟垦田使者。保塞,皇家之故乡也。翼祖皇帝之在民间,昌阴知其非常,归以息女,今庙号简穆皇后。父审奇,太祖创业之始,倚以机事,辟署汜水关令,未几卒,今赠左千牛卫大将军。母张氏,封清河郡太夫人。夫人出入宫闱,太宗尝以乡党之旧,赐予颇众。
刘文质是赵匡胤祖父赵敬之妻简穆皇后的亲侄子,是赵宋皇朝“乡党”中的重要一员,《宋史》有传:
刘文质,字士彬,保州保塞人,简穆皇后从孙也。父审琦,虎牢关使,从讨李重进战死。文质幼从母入禁中,太宗授以左班殿直,迁西头供奉官、寄班祗侯。帝颇亲信之,数访以外事。尝谓内侍窦神兴曰:“文质,朕之近亲,又忠谨,其赐白金百斤。”文质以简穆亲,又父死事,故前后赐予异诸将。真宗尝问保塞之旧,文质上宣祖、太祖赐书五函。仁宗亦以书赐之。
刘文质死后北宋著名学者苏舜钦为其作《内园使连州刺使知代州刘公墓志》。这段墓志是解读赵匡胤祖籍十分珍贵的史料。从以上史料分析,赵匡胤的祖父赵敬青少年时期生活、居住在保塞(清苑县)的民间。与刘文质的祖父刘昌(又名刘正)同为保塞人,两家居住地相距不远,并由此相识。虽然当时赵敬居住民间,尚无功名,但刘昌暗地里观察他,知道是个不一般的人,就将女儿许配给他,这就是后来的简穆皇后,赵匡胤的祖母。以后赵敬才离开保塞老家,在乱世中闯荡,建功立业。赵敬是宋太祖先祖中官职最高的一个,然而居官时间并不长。他一直在幽州藩镇刘仁恭父子手下为官,刘仁恭父子盘踞幽州也只有十几年时间,随着刘仁恭父子的灭亡,赵敬也结束了他的宦海生涯。对赵敬晚年的情况有许多说法。华东大学的顾宏义先生认为:据《资治通鉴》记载赵敬在任瀛洲刺史时兵败而降,“推测其降晋以后可能并未为晋王所用,而归居家乡了。”河北社会科学院的杨倩描先生则认为:《资治通鉴》所记载“李嗣源攻瀛洲,刺史赵敬降”,这里的赵敬不应该是赵匡胤的祖父赵敬。理由是“作为宋人的司马光在撰写《资治通鉴》时,按常理是不敢写‘赵敬降’这三个字的。”但无论属于何种情况,从其子赵弘殷青少年时期仍生活在故乡保州且非常窘迫来看,赵敬晚年同其家属是在故乡保州过着平常人的生活当是没有疑问的。
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宣祖),起家事赵王王镕,仕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与太祖分典禁兵,一时荣之。卒,赠武清军节度使、太尉。”他中、晚期主要生活、工作在河南,死后葬于河南巩县。赵弘殷早年仍生活在故乡保州。宋朝范镇《东斋记事》记载:
刘尚书涣尝言:宣祖初自河朔南来,至杜家庄院,雪甚,避于门下。久之,看庄院人私窃饭之。数日,见其状貌奇伟兼勤谨,乃白主人。主人出见而亦爱之,遂留于庄院。累月,家人商议,欲以为四娘子舍居之婿。四娘子即昭宪皇太后也。
《宋史》载:“太祖母昭宪杜太后,定州安喜人也。……既笄,归于宣祖。” 文中尚书刘涣即刘文质之子,曾知保州。他所言宣祖“自河朔南来”,即是指赵弘殷从老家保州南下镇州(正定)投靠赵王王镕。赵弘殷途中饥寒交迫,在大风雪中落难于定州安喜,被杜家相救,与杜氏结为夫妻,即赵匡胤之生母杜太后。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他与父亲赵敬有着共同的命运,再次从官宦子弟落魄为平民,我们不得而知。但二祖均未承祖荫,都是从保州平民起身,靠自己打出天下。难怪宋翰林学士、尚书右丞王安中在《论修北岳庙奏状》中称:“恭惟祖宗肇造之迹,实在保塞”。
[东汉]班固《汉书》卷三八上《地理志第八上》。
[东汉]班固《汉书》卷三七。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列传第七一。
《清史稿》列传一八。
《辞海》“郡望”词条。
[宋]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九。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帝系一 。
参见顾宏义《细说宋太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宋]苏舜钦《苏学士集》卷一四《内园使连州刺使知代州刘公墓志》。
[元]脱脱等《宋史》列传第八三《刘文质列传》。文中称刘文质为简穆皇后从孙,皇后一旦受封,在其家族辈行中要提升一辈。
顾宏义《细说宋太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杨倩描《宋太祖赵匡胤家世、祖陵及祖籍》,载于《宋史研究论丛》第六辑
,河北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元]脱脱等《宋史》本纪第一·太祖一。
[宋]范镇《东斋记事》卷一。
[元]脱脱等《宋史》列传第一 《后妃上》。
[宋]王安中《初寮集》卷三。
赵令畤《侯鲭录》卷三。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七 宋真宗咸平三年六月丙午记事。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五九·帝系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帝系五之二六。
[宋]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靖康中帙七十三《诸录杂记》。
[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帝系六之一二。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五九·帝系
[元]脱脱等《宋史》志一一七· 职官。
[宋]周必正《文忠集》卷七0《和州防御使赠少师赵公伯骕神道碑》
[金]元好问《遗山集》卷三0《龙山赵氏新茔之碑》。
《慈溪鸿庄赵氏宗谱》卷一《皇裔分派字号叙》。 光绪丁酉续修 ,爱日堂刊本。
[元]脱脱等《宋史》列传第三·宗室一。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一九。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六0。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0八。宋时保州曾隶定州路。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二。
[元]脱脱等《宋史》河渠志五 。
[宋]刘挚《忠肃集》卷一一《唐介神道碑》(唐介曾任副宰相)。
[元]脱脱等《宋史》列传第七五 《唐介列传》。
以上三个论点见刘桂郁《赵匡胤里籍辨》,中国档案出版社,
2006年11月出版。
[宋]李纲《靖康传信录》卷一。
[宋]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靖康中帙九·甲集。
[宋]苏舜钦《苏学士集》卷一四《内园使连州刺使知代州刘公墓志》。
赵令畤《侯鲭录》卷三。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一二。
《宋大诏令集》卷五0《宗室十·杂诏》六房择最长与官御笔。
[清]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附拾补》卷五四。
[清]黄以周《续资治通鉴长编·附拾补》卷五四, 引 [宋]陈均《九朝编年备要》、。
徐梦莘《三朝北盟会编》靖康中帙五·甲集。
[元]脱脱等《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 《宇文虚中列传》。
《文天祥诗全集》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九四。
[宋]周辉《清波别志》卷一。
清同治版《清苑县志》卷一·川泽。
[清]黄彭年《畿辅通志》卷一六八·古迹一五·
明嘉靖版《清苑县志》卷五·人物。
民国甲戌版《清苑县志》卷六·田赋。
[元]脱脱等《宋史》志三九·地理二。
明嘉靖版《清苑县志》卷三·户田。
佚名:《韩魏公家传》卷五,正谊堂本巴蜀书社,2000年10月版。
(三)从赵氏保州族属看皇家之故乡
赵匡胤先祖族属的居所,是研究其祖籍的重要依据。目前已有许多史料证明赵匡胤先祖都曾在保州(今清苑县)生活过,其父祖的直系族属也世代居住保州。
宋赵令畤在他的《侯鲭录》中记载了宋真宗重宗盟,下诏书召见世居保州的皇家族属赵加超(起)的事情。
真宗重宗盟&&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六月诏:“保州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乃宣祖之旧里,而百姓赵加起实派天潢,久安地著,虽为疏属,实重宗盟,宜佩赤緺以光白社,可左屯卫将军,仍赐加起等妻女首饰衣服银器有差。”时遣内侍自保州召加超至,遂有是命。
《续资治通鉴长编》也记载了这一事件:
保州民赵加超者,国之疏属,居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乃宣祖旧里也。上遣内殿崇班麦守恩召加超至阕,六月丙午朔,授左屯卫将军致仕,特给全俸绢缗,昆弟子侄并加宠秩,赐其妻女器币有差。
赵令畤是宋太祖次子燕懿王德昭的玄孙,袭封安定郡王,是宋宗室的嫡系成员,并且曾任同知行在大宗正事(负责皇家宗室事务),他的话应该是可信的。在他记述的真宗这道诏书中,不仅明确指认保州保塞县东安村是其祖父宣祖皇帝的老家,而且还在老家找到了天潢贵胄赵加起,(《续资治通鉴长编》作赵加超,“起”、“超”应为形近之误)把他从一个平民百姓提拔为将军,还予以丰厚的赏赐。从赵加超(起)等“久安地著”进行分析,宣祖的这一脉至亲族属是一直在保州东安老家居住的。
宋马端临《文献通考》宋宗室王中,记载了宋徽宗关照保州族属的一道诏书。
(宋徽宗大观二年八月)诏:“保州皇族子孙于属虽远,然未有仁而遗其亲者。比闻皇族之孙未官者馀三十人,或贫乏不能自存,己令置敦宗院,其六房内各择最长年二十已上者,与三班奉职二人,一房及六人已上加一人,并与添差监当。”
从以上诏书可以看出,保州近亲族属共有六房,朝廷对每房长者都授了官。
九年之后,徽宗又批准将保州宗子依在京三祖下宗子例编入宗室图录。
(政和七年三月)三十日,判大宗正事仲爰等言:“欲令宗正寺将保州宗子依在京三祖下宗子例编为图录,别为一帙,岁具见存、字行、人数关报本司”。从之。
徽宗皇帝竟然对家乡保州的皇族子孙们的情况如此了解,关怀备至。从中也可以看到,远在保州的皇族子孙,一直与开封的朝廷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靖康之难,徽、钦二帝及开封皇家宗室成员被掳北上,也殃及了赵宋保州宗室。
(靖康二年九月十三日)二圣同眷起发往中京……道君圣眷千余口,渊圣圣眷百余口比驻跸中京相府院,去大金国尚三千里。取去宗室嗣濮王仲以下姨监命宗女等千人余口……困于道塗,苦于寂寞,一岁之间死及八分,止存三百九十八人。保州御庄宗室赵遵顾奉使金国亦在燕山拘縻,国相尼堪许放还本州,其御庄宗室仍旧不曾起发。
靖康之后,北宋灭亡,沦陷保州的翼祖(赵匡胤祖父赵敬)子孙仍有一些人流离展转到南宋的国都临安(杭州)来追随朝廷。
南宋绍兴九年十二月十一日,臣僚言:“恭以翼祖皇帝世子孙,实在本州敦宗院。自河朔失守,得过江南者仅十数人。帝下悯其失所,乃诏宗司收悉属籍,今有官者止四人。至于注授差遣未得与两京宗室侔拟,此虽昔时颇有等差,然两京宗室自中兴之后予旧法之外,以尝推恩。而保州宗子颠沛远来,宜以稍加厚以昔时。乞令合赴部之人,权以两京宗室体例注授。”赵保州宗子,令吏部先次注授。
文中称保州赵氏族属为“翼祖皇帝世子孙”、“赵保州宗子”,可见在保州居住的是赵匡胤祖父翼祖赵敬的嫡系支脉,尽管他们与朝廷的关系已经不如两京(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宗室那样亲近,与宋高宗的关系已经相当疏远,但仍作为皇亲宗室“收悉属籍”,“以两京宗室体例注授”,受到较为优厚的待遇。
对渡江南下的翼祖皇帝世子孙属籍注授情况,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也作了明确的记载。在宗正寺《仙源类谱》中对南下的翼祖皇帝世子孙进行了正式的排序。
保州宗室者,翼祖皇帝后也。建炎初隔绝。绍兴九年渡江者数十人,有官四人而已。上念之,诏注官如两京例。今“广”字、“继”字、“夫”字行者是也。
宗正寺是国家掌管天子族亲属籍的政府机构,《仙源类谱》是序皇族男女宗妇族姓婚姻及官爵迁叙而著其功罪、生死内容的谱牒,这对于确定皇族宗亲具有权威的价值。《宋史》记载:
宗正寺, 卿
、少卿、丞、主簿各一人。卿掌叙宗派属籍,以别昭穆而定其亲疏,少卿为之贰,丞参领之。凡修纂牒、谱、图、籍,其别有五:曰玉牒,以编年之体叙帝系而记其历数,凡政令赏罚、封域户口、丰凶祥瑞之事载焉。曰属籍,序同姓之亲而第其服纪之戚疏远近。曰宗藩庆系录,辨谱系之所自出,序其子孙而列其名位品秩。曰仙源积庆图,考定世次枝分派别而系以本宗。曰仙源类谱,序男女宗妇族姓婚姻及官爵迁叙而著其功罪、生死。凡录以一岁,图以三岁、牒、谱、籍以十岁修纂以进。
另据宋周必大《文忠集》记载,宋孝宗时期,宗室成员赵伯骕作为副使出使金国时曾到过赵宋皇家故里保州。
太皇帝七世孙和州防御使提举佑神观赠少师讳伯骕,字希远,系出燕懿王。……乾道六年(1170年)金国遣耶律子敬、张僅来贺会庆节……金许迁奉徽宗及钦宗梓宫,至于受书亦无峻拒意。寻遣中书舍人赵雄贺金主生日,选公为副,南渡宗室北使自公始。……公与雄陛辞,上以贺书授雄,别缄授公。敌遣卢璣、乌凌噶、仲杰接伴知,持礼特用宗室待遇加厚。父老亦叹曰:“此我家天族也。”老妪有流涕奉壶浆者至保州驲。公率官属望国初先茔御庄,悽怆稽首,人为动色。
赵伯骕与孝宗同行,均为太祖一系。可见南宋孝宗时期宋宗室成员还都记得祖宗的老家在保州。保州东安的乡亲“流涕奉壶浆”到赵伯骕下榻的保州驿馆去看望他。赵伯骕还率领官属
“望国初先茔御庄,悽怆稽首”。
除以上文献典籍记载了保州的皇家宗室外,散落在全国各地的赵氏后裔也留下了一些碑铭和族谱,记述了他们的根在保州。
金、元时期的著名学者元好问在他的《遗山集》中记载了金朝末年曾任真定路工匠都总管的赵振玉自叙其家世的一段碑文:
吾赵氏世居保塞,以仕迁大梁。五代末,有讳匡颖者,官居静江军节度使兼贵州管内观察使。弟匡衡及八世孙襄叠仕于宋,皆至通显。金朝兵破大梁,吾宗例为兵所驱,尽室北行。至龙山,遂占籍焉。虽谱牒散亡,而其见于祖茔石志者盖如此。
远在浙江慈溪鸿庄的赵氏在千百年中一直在其族谱中记载着保州的先人。
宋制分三派。太祖下子孙各立宅宫。宣祖之世以魏悼王下属之,自高密等王为十二字,曰:德、承、克、淑、之、功、彦、夫、时、若、古、嗣。艺祖之世自燕、秦王而下亦十二字,曰:德、惟、从、世、令、子、伯、师、希、与、孟、由。太宗之世自楚王等亦十二字,曰:元、允、宗、仲、仕、不、善、汝、崇、必、良、友。又有保州之宗,出自翼祖,为:咸、信、文、可等字。
以上赵氏族谱为光绪丁酉年(公元1897年)续修,它告诉了我们两点:其一,宋朝宗室在太祖、太宗、魏王三脉以上,惟有保州翼祖一支,他们的根在保州,而不在涿州或幽州(北京)。其二,千百年间赵氏后裔都记载着他们根的传承,即使到了清朝末年这些赵氏皇家的后裔们也还记得他们祖宗的老家是在保州。
对于赵匡胤在保州的族属,“涿州说”认为这只是皇室的疏属,是“以旁系证直系”,不能以此认定赵匡胤的祖籍。此说完全没有弄清所谓直系与旁系是相对而言的。赵匡胤至亲宗族,除去死了的祖宗外就是太祖、太宗、魏王三脉。总不成以此三脉来定祖籍。真宗、徽宗称赵加超(起)等为疏属,是合乎道理的。他们已经是赵匡胤的晚辈和远辈了,他们眼中的近亲只有赵氏三派玉牒中的太祖、太宗、魏王三脉,而所谓疏属也只是与此三脉相对而言。三脉是直系,赵加超(起)等当然是旁系了。但如果上推到赵敬、赵弘殷,又怎知赵加超(起)等不是直系呢?赵加超(起)若非上皇的嫡支后裔,又怎能得到真宗皇帝的如此看重呢?所谓“旁系证直系”完全混淆了时代和辈分的概念,因此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其实在宋皇族的宗亲制度中对所谓疏属是有一定讲究的。
宋承唐制,宗王襁褓即列土而爵之。然名存实亡,无补于事。降至疏属,宗正有籍,玉牒有名,宗学有教,郊祀、明堂,遇国庆典,皆有禄秩。所寓州县,月有廪饩。
可见,即使由于时间推移,人远而派疏,降至疏属后仍为朝廷宗室成员,受到优厚的待遇。史实也证明了这一点。真宗并没有因为赵加超(起)等是皇室“疏属”,而否认他为宗室成员。直到南宋的高宗也还是把保州的族属作为皇亲宗室“收悉属籍”,“以两京宗室体例注授”。就连宗正寺的《仙源类谱》中也为翼祖皇帝在保州的宗室子弟进行了排序。依“涿州说”,这些南下的“保州宗子”,对于高宗不是更远的旁系了吗!
在以上诸多史料记载中我们还可以中看到,经过沧桑变化,赵氏族属已经分居全国各地,但为何在说到故乡宗族时,只谈到了保州的族属,为何宋朝皇帝们只对保州的族属关怀备至,为何宋朝皇帝们又一再说保州是祖宗旧里、旧居地?而与此相同的记载至今在幽州、涿州却未见只言半字呢?这岂不更证明了保州族属是赵匡胤先祖最亲近的一支,是其先祖在老家的至亲血脉,是宋太祖追谥的上皇的嫡支后裔。
(四)皇家祖坟和“宋三陵”的辨析
与族属紧密相连的是祖坟,这不过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既有族属当然就有祖坟。在清苑县的赵氏祖坟究竟有多少,都包括了那些支脉,目前我们还无从考证。但从史料记载看,这里确实是“宋三陵”(僖祖、顺祖、翼祖)的所在,同时在祖坟中有赵匡胤父亲宣祖一支诸多故世的族属。旧《清苑县志》一直称“宋三陵”在清苑县并非谬传。
关于宋太祖赵匡胤祖陵,许多历史典籍都做了详实的记载:
(神宗熙宁四年正月记事)保州奏:“内殿崇班赵永图言,上皇坟园,比奉敕建资果禅园。乞拨田十顷。以赡僧徒。”从之。
(熙宁八年二月)奉诏许以翼祖保州旧居地建资果院,守护祖坟,岁度僧一人,乞遇同天节于内东门进内功德疏,别度一人。
这里直称赵氏祖坟为“上皇坟园”,便明确说明此处皇坟便是“宋三陵”的所在。“上皇”所指即赵匡胤即位后追谥的高祖(僖祖)文献皇帝、曾祖(顺祖)惠元皇帝、祖(翼祖)简恭皇帝、皇考(宣祖)武昭皇帝。四先祖除宣祖葬于河南外,均葬在故乡清苑县东安村的祖坟之中。否则,如果按“涿州说”的推论这里只是安葬着除三先祖以外的远祖,那么何以称为“上皇坟园”。也只有四先祖才称得上“上皇”,他们是被冠以皇帝称号的,其他祖先便没有这样的殊荣。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宋神宗再次下诏:
壬戌诏—定州东安村宣祖皇帝祖坟,四至各益地五顷、守园人十户。”
从这道诏书中所称“宣祖皇帝祖坟”,进而明确看出,这座祖坟是宣祖一支的坟地,当然不会包括其它远支宗族的坟地了。封建社会聚族而葬是要分支脉的,只有近亲的才能葬在一起。也不是所有的赵氏坟茔都能得到皇帝如此的尊崇和眷顾。既然是宣祖的祖坟,那么这里埋葬的就应该是宣祖的祖先,即其父赵敬(翼祖)、祖赵珽(顺祖)、曾祖赵朓(僖祖)以及三祖的近亲族属。只有这片坟地才能引起皇帝如此的重视。从神宗诏书上看,这确实是一座规模不小的坟地。赵氏祖坟原有的规模不得而知,从上文熙宁诏和熙宁记事分析,熙宁四年仅资果禅院的庙产就“拨田十顷”,原有坟地规模想来也不会太小。在此基础之上,9年之后的“壬戌诏”赵氏祖坟增益的规模更为可观。四至各益地五顷,就是2000亩,相当于今天一个中等村的耕地面积。四至增守园人十户。按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程民生先生《宋代家庭人口数量初探》一文分析:“宋代平均家庭人口约为7人。其中北方户均人口稍多,约为九口。”依此计算新增守园户便有360多人。
就这样神宗皇帝还嫌不够,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又一次下达诏书:
戊戌诏—保州守上皇坟园户免义勇、保甲,止令附保。
从中可见神宗皇帝对守护好“上皇坟园”是何等的重视,不仅十分地尊崇祖宗,而且泽及守园之户。也只有皇家的陵园才能得到如此优厚的待遇。
由以上的记述我们不难想见,千年前这片坟地是如何风光!当时,有谁人曾怀疑过这就是皇家的祖坟?有谁人曾怀疑过这里不是皇家的故乡?赵匡胤做了皇帝后虽然没有衣锦还乡,他的后辈们还是为光宗耀祖很花了一番心思。
关于“祖坟”问题,还可以见到当朝许多大臣的相关记述。嘉祐中御史中丞韩绛上书仁宗:
宣祖已上,本籍保州,怀敏广塘水,侵皇朝远祖坟。近闻诏旨以钱二百千赐本宗使易葬,此亏薄国体尤甚,物议骇叹,愿请州县屏水患而已。
曾为元祐宰相的刘挚在他的《忠肃集&唐介神道碑》中也记载了这一事件。
国朝祖陵在保州,自杨怀敏广塘水,稍稍侵近,议赐钱改卜。公言迁久安之神,以其地与水,非尊祖之道。&&
韩绛在嘉祐元年曾任河北安抚使,保州在其管辖之内。唐介曾知莫州任丘县,任丘与保州毗邻,当时正值杨怀敏广塘水侵宋祖陵,塘水还淹及任丘,唐介“筑堤阑之”
。 韩绛、唐介二人对“国朝祖陵在保州”是第一线的知情者,他们的奏疏决非朝中的风闻奏事,人云亦云。
在讨论中“涿州说”曾对文中赵氏祖坟所指提出异议,认为是西汉京兆尹赵广汉之后迁来的赵匡胤远祖的坟墓。这是毫无根据的盲目推论。我认为,韩绛上书所言塘水所侵的皇朝远祖坟,绝不会包括所谓千年前赵广汉之后的赵氏宗族的坟墓。且不论赵匡胤是否真的是汉朝赵广汉之后,抑或赵广汉后裔是否迁徙清苑县。仅按常识而论,平常人家千年的坟墓早就毁灭无存,代系和支脉也无从计数。仁宗朝所言远祖的坟墓,仍然是指上文所说的宣祖皇帝一脉的祖坟,也即神宗诏书中所称的“上皇坟园”。这相对于仁宗朝应该是远祖了,但并不因其为远祖而否认是皇家祖坟。这座祖坟虽属宣祖一系的族亲,但延续到仁宗朝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这200多年间,子孙繁衍,支脉分流,其坟地无论从数量上还是面积上都具有了相当的规模。
同时“涿州说”对这则史料的理解还出现了三个明显的偏差:其一,认为“保州是宋太祖死后六年才建立的,此之前根本没有这个地名,所以韩绛奏疏称‘宣祖以上,本籍保州’,话语逻辑并不严密。”此说很是费解,不知韩绛这话犯了什么样的逻辑错误。今天,如果我们说赵匡胤是河北人,错了吗?河北可是比保州更晚建立的。其二,认为韩绛“所谓‘宣祖以上,本籍保州’,其‘以上’二字已表明了宣祖、太祖并非籍隶保州。否则,说‘宣祖(或)太祖)本籍保州’不是更简单明了吗!”这又不知是何道理?说宣祖以上籍保州,也就是说宣祖的父祖辈籍保州,怎么就表明了宣祖、太祖非籍保州了?须知这里讨论的是赵匡胤的祖籍,而非他在开封称帝的现籍。其三,认为“既然说是‘本籍’,那么言外之意就有‘现籍’,宣祖以上无论哪一代从‘本籍’迁到‘现籍’都是正常和有可能的。”
此说无疑是承认了赵匡胤祖籍为保州,只是强调赵匡胤先人曾居住涿州,应称“现籍”。这样讲似乎有点道理,但却混淆了故里和故居的概念。是将曾经工作或居住的地点与其祖祖辈辈生活过的故里或言祖籍混为一谈了。
最早提出宋祖三陵的是亲历靖康之难的丞相李纲,在他著作的《靖康传信录》中记述:
太原、河间、中山,国家屏蔽,号为三镇,其实十余郡地,塘泺险阻皆在焉。割之,何以立国。又保塞,翼、顺、僖三祖陵寝所在,子孙奈何与人。
同一时期,在历史上著名的伏阙上书中,太学生陈东也上书钦宗:
又况保州乃祖宗陵寝所在,一旦陷于胡虏,必遭暴露,国祚长短所系非轻。&&
皇家祖坟在清苑县的史实,除以上神宗诏书,李纲的著述和韩绛、唐介、陈东的奏疏外,还有钦宗诏书和宋朝韩琦、文天祥、种师道、徐处仁、林伸、宇文虚中等众多大臣论述的记录,后文还要提到,这里不再赘述。
(五)北宋历代皇帝对皇家故里的认同
诚然,先祖的旧里和生活经历、族属的居所、祖坟这些对确定赵匡胤的祖籍是至关重要的,但更为重要的还是当事人的认同。“涿州说”认为,赵匡胤先祖曾在幽州、涿州任职,从而发生了籍贯上的改变。这是站不住脚的。尽管现实生活中有随工作地变迁而改变籍贯的,但这种情况最重要的因素是当事人的约定俗成。对于历代的皇帝们却不会轻易变更祖籍,毕竟他们太重视龙兴之地了。因此,确定一个人的祖籍,除看其先祖生活、居住的地所等因素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当事人的认同。若非如此,那么北宋九朝,南宋九朝,如何确定赵氏祖籍?开封耶?临安耶?即使是南宋末帝赵昺也不会认临安或开封为祖籍的。因此,确定赵匡胤祖籍(或说宋皇家故里),首先要宋朝的皇帝们一致认同,他们才是当事之人。一向标榜以孝治天下的封建帝王们尚未数典忘祖,北宋九位皇帝中史料有记载的就有七位明确指认赵氏先祖旧居地清苑县为皇家故里。
宋太祖赵匡胤戎马一生,在位17年,忙于统一大业,50而卒。史料中没有发现他对祖籍的明确说法。太宗赵光义承祧,苏舜钦的《刘公墓志》记述:“太宗尝以乡党之旧,赐予颇众。”
他以保塞人刘文质为乡党,当然是以保塞为故乡了。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至少从宋太宗开始,就早已知道保塞是皇家的故乡。
宋真宗对祖籍的指认就更加确切了:“保州保塞县丰归乡东安村乃宣祖旧里。”
诏书十分明确、具体地指认了赵氏皇家的祖籍为保州保塞县东安村。宋真宗以其祖父宣祖的旧里为祖籍是理所当然的。
宋仁宗对保州皇家故里也是十分关心的。从上文引证的韩绛奏疏可以看出,嘉祐间仁宗曾下诏书,由国库出钱易葬被水淹了的保州宣祖祖坟。
宋英宗在位不到5年,没有相关记载。宋神宗在位期间对皇家故乡的关注达到了顶峰,十年中连下三道诏书,又是建资果禅院,又是扩充坟地,又是加强守护,可见神宗对祖坟的尊崇和重视,更是对祖宗故里在清苑县的认可。
宋哲宗对保州的先皇坟地及族属也表现了应有的关注。
(哲宗元祐元年七月记事)己未,保州言:“河水泛溢,浸及先皇坟地,请就本州界来年春夫修筑。”从之。
宋徽宗同样没有忘记居住在保州的祖宗后人。大观二年八月二十二日,宋徽宗御笔诏书云:
上皇之孙,于属虽远,亲亲之义,族有戚疎,恩有厚薄,未有仁者而遗其亲者也。闻上皇之孙,未有官者,六房余三十人,至或贫乏不能自存,为之恻然。一降指挥,置敦宗院,可令疾速措置闻奏。其六房内,各择最长、年二十以上,与三班奉职二人,一房及六人以上者加一人,仍并添差监当差遣。
敦宗院创建于徽宗朝,是宋朝朝廷专为皇族子弟设立的管理和教育机构,其目的是敦促皇族子弟能够受到良好教育,在仕途上有所发展,进而更好地维护赵氏王朝的统治。保州的敦宗院便是专为居住在故乡的皇族子弟们建立的。
北宋末年的钦宗皇帝在国破家亡之际,依然对祖宗之地的清苑县表露出无奈的恋恋之情。在金邦屡屡入侵中原的危难形势下,在战和的激烈争论中,于靖康元年三月壬午,懦弱的宋钦宗终于下诏:
“朕唯祖宗之地,尺寸不可与人,且保塞陵寝,誓当固守。”
至此,北宋的九位皇帝中,史料有记载的就有太宗、真宗、仁宗、神宗、哲宗、徽宗、钦宗七位皇帝承认保州是皇家的故乡了。直到南宋高宗皇帝仍然把从故乡保州南渡投奔朝廷的翼祖皇帝世子孙“收悉属籍”。按宋朝皇帝自己所说的祖宗“旧居地”、“旧里”、“上皇坟园”、“先皇坟地”来确定赵匡胤祖籍,既符合历史事实,更是合乎情理的。
(六)宋朝大臣对皇家故里的认知
确定宋太祖故里,当朝朝野的认知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对皇家祖籍,当朝大臣们是清楚的,这应该是他们为官的一般常识。事实也正是如此,在所有的史料记载中,宋朝大臣们都是众口一词,称保州是赵氏皇家的故乡。
曾任大理评事、集贤校理、监进奏院等官职的宋朝著名诗人苏舜钦在《刘公墓志》中称:“保塞,皇家之故乡也”。大理丞吴处厚曾在奏书中谈到:“故赵氏世为保州人,而僖祖、顺祖、翼祖、宣祖皆生于河朔”。曾任翰林学士、尚书右丞的王安中称:“祖宗肇造之迹实在保塞”。
在仁宗嘉祐年间,因蓄塘限辽淹了皇朝祖坟,引起了朝中许多大臣的关注。御史中丞韩绛上书仁宗称“宣祖已上,本籍保州”。身为宰辅的刘挚、唐介也都声言“国朝祖陵在保州。”
曾数度为相的韩琦在他的家传中说:“琦论塘水之害,亦以保塞陵寝为言。”
左侍禁雄、霸等路走马承受林伸也上言:“国朝上世陵寝在保州保塞县东。”宋朝走马承受一职是朝廷派往各地的监察官吏,职卑权重,代皇帝侦伺当地情况,监察地方地方官员,府州内之政治、军事、经济无不插手干预,可以密奏皇帝,直达天宇。作为雄、霸等路走马承受的林伸,保州正在他的管辖范围,他的上言应该是可信的。
靖康之变,国家沦亡之际,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割地求和。丞相李纲直称:“保塞,翼、顺、僖三祖陵寝所在,子孙奈何与人。”尚书右丞徐处仁也入奏朝廷:
陛下受祖宗之天下,尺地岂可与人。矧保塞奉二祖之陵寝,中山为陛下之始封,夷狄诈而难测,今要盟劫质,侵侮莫甚。
抗金名将种师道也言:“且四镇之地,内保州乃宣祖陵寝所在,不宜割与。”
被派往金营议和的资政殿大学士宇文虚中,面对金人固要三镇,回答说:“太宗殿在太原,上皇祖陵在保州,讵忍割弃。”
直到南宋灭亡,丞相文天祥兵败被俘,押解元都途经保州还写下了悼念宋太祖祖坟的诗篇。诗中写到:
我行保州塞, 御河直其东。
山川犹有灵, 佳气何郁葱。
顾我巾车囚, 厉气转秋蓬。
&&瓣香欲往拜, 惆怅临长空。
诗中充分表达了文天祥对宋朝皇家故里的景仰以及对国破家亡的惆怅之情。
以上可以看出,从北宋初年直到南宋的灭亡,宋朝大臣们一直把保州作为皇家的故乡,或予以维护,或表达景仰。这一观念是极其普遍而又根深蒂固的。他们根本不会想到,近千年之后的今天竟然会有人会怀疑起这里曾经是宋皇家的故乡了。
(七)宋太祖故里在清苑县东安村
宋太祖故里在今清苑县已为大量史料所证实。但在许多史料记载中,对宋太祖赵匡胤故里在清苑县的具体位置说法不尽相同。由于年代久远,沿革变迁,产生笼统、相近甚至不同的说法,是一种正常的现象。
从上文可以看到,真宗和神宗的多次诏书中明确指认清苑县东安村为宣祖旧里和上皇坟园的所在。而且,《宋史》、《续资治通鉴长编》以及赵令畤的《侯鲭录》对这一史实的记载是一致的。
除以上史料明确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故里在清苑县东安村外,还有一些笼统和近似的记载。
(仁宗嘉祐六年七月记事)乙丑,左侍禁雄、霸等路走马承受林伸言:“国朝上世陵寝在保州保塞县东,犹有天子巷、御城庄存焉。其地与边吴淀相接无数十里,颇为塘水所坏,乞下本处常完筑之。”从之
国家上世陵寝,皆在保州保塞县东三十里,有天子巷,御庄亦号柳林庄,尚有宗室在焉。
宋三陵在御城西北、黄狗洼在御城西隅,乃一亩泉、石桥河汇为淀流入安州,俗传为宋太祖祖家故里。
宋三陵(僖、顺、翼三祖陵)在县东南御城西北。……太平兴国中,以祖宗陵墓所在,因置保州。
以上史料尽管与赵宋皇家故里在东安的记载有些出入,但认真分析并不矛盾。
其一,东安、御城两村地界相连,东安南距御城二里之遥,位置均在县东(清苑县治所原在今保定市)三十里左右处。御城(亦称柳林庄)在历史上是个有影响的村庄,此地曾建柳林社,辖御城、东安等村庄。记述人物籍贯,以社名(如同现在以乡、镇名)代所辖村庄,是常有的事。旧《清苑县志》中多以乡社指人物里籍,如“李友直(明工部尚书),柳林人。”
其二,在一千多年中,民居聚落,村庄格局,户口繁衰,变化非常之大。《清苑县志》记载:“宋太平兴国中(公元976-984年)河北道置保州,户五千八百一十,口一万一千九百二十。”
《宋史》记载:保州“崇宁(公元年)户二万七千四百五十六,口二十三万二百三十四。”
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到宋徽宗崇宁年的120多年中保州户增长了近4倍,人口增加了18倍。尽管如此,清苑县仍是地旷人稀,绝不能以今天村落的现状来想象1000多年前这里的村落状况。明嘉靖17年《清苑县志》载:“柳林场在东安村河东,计地七十一顷一十三亩。东至小道,南至道,西至河,北至河。堪种地三十九顷七十二亩六分。”
在明朝中期仅东安村河东的土地就有7000多亩,可以耕种的土地也有4000来亩。而今天东安村全部的耕地也只有2900多亩。另外,从神宗时期修葺祖坟、修建资果院看,仅扩充的坟地就2000亩,赡养资果院僧徒的庙产1000亩。日前出土的宋祖陵石像生在今东安和御城两村之间,两村相距二里之遥,显然一千年前两村的村落不是这样的,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三,关于赵匡胤故里黄狗(应为“沟”字之误)洼的记载也不能完全否定。《清苑县志》记载的黄狗洼位置与东安相同。今东安村西尚有黄河洼地名,村民传说为黄沟洼演变而来,至于村名在一千多年的沿革变迁中早已不复存在。清苑县在五代时期长期处于战乱之中。北宋期间为宋、辽界区,后相继陷落金、元。饱受了战争的蹂躏。在长期战乱中,人民迁徙,村庄毁灭,直到明朝以后,才逐渐稳定下来。现今清苑县所辖的266个村庄,就有159个是明朝以后建立的,占全县村庄总数的百分之六十。
其四,“天子巷”似乎不应该是一个村庄的正式名称。韩琦在奏疏中是这样讲的:
……兼保州是宣祖皇帝乡里,彼处有宣祖皇帝先远坟茔,及民间所谓天子巷者,为塘水淹浸……
按照韩琦的说法,“天子巷”应该是民间对宋祖故里的一种称谓。
从以上史料分析不难看出,宋太祖赵匡胤故里在东安村的证据是充足和明确的。特别是依据真宗、神宗两位皇帝的诏书,把他们自认的祖宗旧里东安村确认为皇家故乡,是有说服力的。
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疑团待解。作为有充分证据的宋祖故里东安至今竟无一点赵氏皇家的传说(有说东安陷落后赵氏逃亡了),而近在咫尺的御城于赵氏皇家却有着鲜活的故事和遗存典故。千百年民谣传诵:“御城村两条龙,大龙宋太祖,二龙宋太宗。”民间尚有记载:御城村古有“盘龙大街”、“天子巷”、“化龙桥”、“化龙寺”、“御坟”。又村名“御城”,莫非也是一种巧合吗?祖籍御城,解放后最早涉足清苑县文物考古工作的高洁先生有一个大胆的推论:宋初东安曾为御城之地,建皇祖坟时守坟人在此聚居,渐成村落,有如满城汉墓之下的守灵村一样。要宝中先生则认为御城可能是守坟人聚居成村。这些推论尽管目前尚无有力的证据支撑,但也并非全无道理。千年以前,御城和东安究竟有着怎样的关系,御城与赵氏皇家又有着何等的纠葛,这仍然是需要深入研究考证的问题。但尽管如此,凭借大量翔实的史料证据,将宋祖故里狭义地确定为东安村,依旧是不争的事实。
(八)结&&语
宋太祖赵匡胤祖籍本不应该成为扑朔迷离的疑案,古人们为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史料证据,却因《宋史》中一句“涿郡人”而一叶障目,致使一些后人误将“涿州”代“涿郡”并大量地记入现代书籍之中,这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情。如今大量详实的史料和实证,均证明宋太祖赵匡胤祖籍、祖陵确在清苑县。现在据史更正已经是时候了。
不是都已经从清苑县东安村发现祖坟了吗?
是的。出土了许多文物。
宋祖陵已于2008年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东安村发掘,经专家考证一致认为是宋朝早期皇家陵墓。现已列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在申报“国报”。
拜读楼主大论,十分有见解,实在佩服,潜心学习中!
13:07, Processed in 0.106477 second(s), 7
Powered by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人字号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