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论语 侍坐章·先进》"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中,孔子最为赞同的弟子是哪一位

《论语·先进·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成语_百度作业帮
《论语·先进·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成语
《论语·先进·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中的成语
各抒己见可能是语文轩――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高考模拟试卷:
统一命题: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联系电话: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
作者:佚名&&&&资料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更新时间:&&&&文章录入:怡红公子
程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赏析.中学语文教学,2003(9)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是一篇富有文学色彩的散文。全文就像一出小话剧。人物:孔子和学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背景:孔子讲学之处(我们可以想像为杏坛);事件:闲坐聊天。
既然是闲坐聊天,气氛自然融洽和谐。孔子首先说话。我们想像他很慈祥,平易近人。他说自己年龄大一点,又是老师,希望学生不要拘束,畅所欲言。据考证,孔子当时约60 岁,子路比孔子小9 岁,是51岁。曾皙约39 岁,冉有约31 岁,公西华最小,约18岁。今天来看,这师徒五人是祖孙三代。孔子说话很和蔼,也很得体。他能体察学生的心理,所以首先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接着,孔子很艺术地启发引导学生说,他们平时总抱怨没有人了解你们,如果有人想了解你们,想重用你们,你们打算怎么办呢?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特别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孔子为什么突然提出这样的问题?是随便一问还是早有考虑?读过《论语》全书就会明白,孔子是早有考虑。孔子很受鲁国当政者的尊重,经常有人向孔子求教治理国家的政策,并打听他的这些徒弟的表现,询问他们的本领究竟怎么样。当政者想从他的学生中挑选人才,而孔子也经常向他们做些介绍、推荐的工作。
孔子的话真起作用,子路按捺不住,抢先发言了。其实,孔子的担心对子路来说是多余的。子路在徒弟中年龄最大,和老师是同辈人。他跟随老师时间最长,对老师最了解。《论语》一书中记载了子路和孔子的大量对话,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子路的品性是很突出的,鲁莽、直率、好斗、急躁、忠厚、朴实、诚信、自负集于一身。《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豚”。他在老师面前毫无掩饰,“率尔对曰”表现了抢先发言的习惯。我们可以推想,如果孔子对他的性格特点持否定态度的话,那么这些年来,子路应该有所收敛,但他没有一点改变。这是否告诉我们,孔子并没有让子路改变自己的性格,还是相当尊重子路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子路才能我行我素,不假思索,冲口而出。“千乘之国”处于内忧外患之时,经过努力,三年大见成效。可谓壮哉!对此,孔子心里作何感想?这难道不是孔子的理想么?是不是子路替老师描绘出了心中的蓝图? 对于“千乘之国”,孔子有自己的设想:“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孔子还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论语?子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自己的治国主张,却四处碰壁,无人欣赏。孔子面对子路的一番慷慨陈词,心中可能感慨万千,他知道理想说出来容易,但真正要落实到行动上,特别是让当政者欣赏并付诸实施,可就难上加难了!正因这样,所以孔子在子路说完后,只是微微一笑,什么也没有说。有人认为,孔子是在讥笑子路。这样理解未尝不可,但是简单化了。这笑中可以有讥笑,也可以有欣赏,有赞许,恐怕主要还是因为子路的话不出孔子所料而发出的善意的微笑。孔子所不满的只是子路说话不够谦虚。凭子路的本领,他能否实现自己勾画的目标呢?孔子早有评价。有一次,孟武伯向孔子打听子路等人的本领。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论语?公冶长》)还有一次,季康子问孔子:“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孔子回答说“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论语?雍也》)意思是,子路果敢决断,让他治理政事有什么困难?可见孔子还是相信子路的本领的。至于子路最后死于非命,这是由他的性格决定的。公元前459 年,子路在卫国内讧中遇害,应了孔子的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论语?先进》)子路生前,孔子对其谆谆教诲,可谓循循善诱,用心良苦。最让人感动的一次是,一天,孔子主动对子路说:
“由也!汝闻六言六弊矣乎?”
对曰:“未也。”
“居!吾语汝。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论语?阳货》)
由此可以推想,孔子的“笑”是想让子路对自己的性格缺点有所觉悟,这是老师对学生关心爱护的表现。
子路讲完了,下面怎么办呢?因为另外三人看到孔子的态度,心中便有数了,所以谁也不肯主动发言。于是孔子开始点名,这是老师上课常用的办法。孔子为什么不先点曾皙呢?因为曾皙正在弹瑟,所以孔子点了冉有。冉有很谨慎,甚至有点战战兢兢。他不敢用“千乘之国”这个词,用了“方六七十”,接着就感觉还是大了点,于是缩小为“五六十”。如此小国,也要用三年时间;对于礼乐教化,还要另请高明,真是谦虚得可以了。冉有的性格和子路相反,做事缩手缩脚,谨小慎微,孔子很了解这一点,遇到合适机会就对其进行启发教育。有一次,子路问孔子:
“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
这体现了孔子高超的教育艺术,令人感佩不已。冉有的回答是在孔子意料之中的,但是孔子没有说什么,接着点了公西华的名。公西华是一位有外交才能的人,善于辞令,孔子对他和冉有都有很高的评价,认为他们和子路一样,都具有治国之才。公西华更加谦虚:“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这样的回答可能是孔子愿意听到的,也可以用来启发子路,这就是孔子的一种高明的教育手段― ―让学生互相教育。
该曾皙说话了。这是本文最精彩的一段。当孔子和其他三人对话的时候,他正在弹瑟。三位同窗和老师的对话是在他的音乐伴奏声中进行的。前面几位同窗的回答,他都清清楚楚地听到了,实实在在地记住了。他的旋律可能是随着三位同窗的不同内容、性格而变化的。孔子点了他的名。他做了一个结束弹奏的动作,然后站起来。这属于肢体语言,虽然无声,却无声胜有声。这些动作表现了他的洒脱、知礼、自信和成熟。曾皙并没有立刻回答老师,而是说“异乎三子者之撰”,明确表示自己和他们不同。孔子很想知道这位学生的观点,于是说道:“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于是曾皙说出了自己的理想:“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曾皙用富有诗意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光明媚、惠风和畅的美景。如果可能的话,我们真想提起画笔画一幅“暮春咏归图”!曾皙的话是什么用意呢?难道他真想无所作为吗?否。曾皙用形象的语言,委婉地表达了他的理想。那是一个风清俗美、和平宁静的社会环境,表达了孔子以礼乐治国的崇高境界,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淡泊宁静的心态。正因如此,所以在孔子的内心深处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得到了孔子的充分肯定。孔子是一位有着强烈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的人。他在担任鲁国大司寇时,推行礼治,施以仁政,使鲁国大治。可惜的是鲁国国君受人离间,很快就疏远了孔子,他的政治主张―― ―“礼”“仁”也就成了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转瞬即逝。那么曾皙为什么如此暗合孔子的心意呢?在《论语》一书中,关于曾皙的记载并不多,倒是对他的儿子曾参的记载远远超过了父亲(他们父子都是孔子的学生)。曾参对后人影响很大,以孝著称,写过《大学》,被尊称为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著名观点就出自他之口。曾子像他父亲一样,一生不做官,主要从事文化教育工作。从曾子的立身行事上,我们可以窥见父亲曾皙的为人处世原则。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总之,曾皙的话不仅是显己志,也是对孔子心灵的折射。
《论语》是语录体,多为只言片语,本文算是比较长的一篇了。它通过人物个性化的言行描述,生动地展示了两千多年前伟大教育家孔子和他的弟子的音容笑貌,是弥足珍贵的真实记录。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附中100080)
上一篇资料: 下一篇资料:
【】【】【】【】【】
&&&&&&&&&&
本栏目推荐文章
&&&&&&&&&&
最新公开课资料
&&&&&&&&&&&&&&&
网站最新热门文章
&&&&&&&&&&&&&&&
网站最新推荐文章
&&&&&&&&&&&&&&&
Copyright & 2005
www.yuwen888.com
站长:项余岸(温州)
网站名称: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对《论语·先进篇·侍坐章》的新认识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 要】《论语·先进篇·侍坐章》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一章,文章通过孔子师生间“问志述志”的记述,显示了孔门师徒的政治理想,又因其问答语言的生动而极为难得地呈现了孔子师生鲜明的个性。因此无论其内容旨趣还是其艺术形式,这段对话在《论语》中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理解这段话的关键在于对孔子赞同曾皙述志的原因作深入探讨。本人试从考古学和文献材料的分析来对此进行考释。中国论文网 /1/view-3266738.htm  【关键词】孔子;野合;春社;考释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03-174-02  《论语·先进篇·侍坐章》讲的是孔子师生间“问志述志”,其中有个学生曾晰曾经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翻译成白话,大概意思是:春夏之交,和几个好朋友,有大有小,在沂水里洗澡,然后跳舞唱歌。孔夫子听完后说:“你的话深得我心啊。”因为有孔夫子的评点,这句话就流传了下来。  一、文献所反映的婚俗  《诗经》中有大量的恋情诗描写春秋时期青年男女约会的场景。其中大多数在城门附近、水边、山间、树林。其中一篇《溱洧》,描写的是众多男女在河边欢会的情景。诗的开头说:“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青年男女手里拿着兰花,一起去春游,寻找到自喜欢的性伴侣,就将兰花送给对方。之所以送兰花,是因为兰花含有性象征意味。野合习俗从周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汉初。野合最初产生的时候是一种婚俗,到了西周春秋时,逐渐演变为一种恋爱的习俗。马马迁说孔子爹娘“野合”未必实指其事,至少不必含贬义。不过在马迁所在的汉代,野合之风犹甚炽,盖古人纯朴,又刚从群婚制时代走出来不久,一些恶习还没尽弃而已。  现代学者从婚姻制度考察,认为孔子所处的时代对偶婚盛行,而男子又处于当家作主的地位,所以每当花好月圆之夜,许多男女就会聚集到一定的地点,唱歌跳舞,以至幽会。《左传·定公十年》记载齐鲁在祝其会盟,齐侯宴请鲁公,孔子对梁邱据辞谢说:“牺象不出门,嘉乐不野合……是弃礼也。”这里的“野合”,是在野外宴享、奏乐的意思。那时的“野外交合”,并非像现在偷偷摸摸,唯恐被别人知道,而是一种光明正大的事情。至于狂欢的场所,《墨子·明鬼》记载:“燕之有祖(通“沮”),当齐之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云梦,此男女之所属而观也。”沮泽、桑林、云梦,就是当时的人们野合的好去处。《后汉书·鲜卑传》载:“此春季大会,洗乐水上,饮宴毕,然后婚配”。此处“婚配”即性交。  春秋战国时代的两性关系以及女性的贞操观念,都与后代、特别是宋代以后大不一样。尽管当时孔子主张“男女行者别于涂”,孟子亦曾主张“男女授受不亲”,但是这种观念在当时并未为社会普遍接受。从《诗经》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大量男女自由结合的例子。此外,《周礼·地官·媒氏》更明确规定:“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可见,当时从风俗到制度,从宫庭到民间,男女关系都是相当开放的,野合私通不足为奇。孔子自称“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是因为孔子的祖先是贵族,但到他父亲时已大不如前,而并非由于他是私生子的缘故。在古代寡妇与宋代以后相比是非常高的。《后汉书·伏侯宋蔡冯赵牟韦列传》记载,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姐姐湖阳公主在丈夫死了不久,曾对刘秀说:“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要求改嫁宋弘。刘秀就把宋弘请来商量,并让湖阳公主坐在屏风后面听。所以我们现代人没有道理用血统论去指责孔子是私生子。至于“野合”,实际上在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在《诗经.郑风》中有“惟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尽管后来的卫道之士对诗经的某些章节破口大骂,极其憎恶,然而当时的郑地、卫地野合之蔚然,却是事实。如今有不少学者从《诗经》情诗入手,分析先秦时期的婚俗,论证野合风俗的普遍性,我就不再赘述。  二、考古发现反映的婚俗  在古代,“野合”并非像现在这样被人嗤之以鼻,相反,它是一种吉祥、美好而神圣的象征。所以在墓砖、岩画、绘画、雕刻中常有“野合图”。野合之风沿袭甚久,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中,留下了许多当时社会生活的真实景象,如耕种、射猎等,其中有“高媒图”。画的是桑树下男女野合之状,十分暴露。“高媒”就是一种生育之祭,当时的皇帝和后妃们,都要亲自到郊外祭祀,以祈求子孙繁盛,“高”通“郊”,郊即是郊外,“媒”同“禖”,生子之神。可见到了汉代,野合的风俗还是被允许的。汉代去古未远,两性关系中保留了许多原始遗风,采桑野合之俗虽史籍未载,但出土文物却提供了确凿证据。1977年春在四川新都县出土的两块东汉时期的“桑间野合”画像砖作了详细介绍:  1.在一株枝叶茂密的桑树下,一位头绾高髻的采桑女仰卧地上,双腿翘起,她采桑的筐子被斜抛在画面的(下转第193页)(上接第174页)右下角,罗裙带被解下扔在身旁。一位着巾的高大男子正俯身扑在她的身上,露出硕长而坚挺的生殖器。后面一位矮小男子跪在地上,伸出双手用力掀推高大男子的臂部,其生殖器也是勃起的。在画面的左端,又一着巾男子触景生情,性欲冲动,被夸张的生殖器向上斜挺,直抵桑树。桑枝上,搭着男女4人的衣裳,4只禽鸟在跳跃鸣叫,2只猴狲在攀援嬉戏,烘托了一种欢乐和谐的气氛。  2.采桑女仰卧地上,突出一对高耸的乳房,翘起的双腿因支持太久,左腿已垂下。原先在画面左端的那位男子正在俯身交媾,而高大男子交媾后已走到桑树左边坐地息气,矮小男子交媾后也疲倦地倚抱住树干。枝上搭的4套衣裳尚在,但禽鸟飞走了,猴狲跑开了,一切都显得沉寂索然无味了。  画像砖就传达出这样的信息:采桑期间男女在桑林中野合是得到官方和民众认同的、公开的、可以放荡不羁的行为,不但不受鄙视谴责,甚至具有欣赏玩味的倾向总体来看。采桑野合风俗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公开自由性,得到官方及民间的认同;将其看作祈丰求嗣与男女交际的正常手段和环节。二是普遍性,从黄河流域到巴蜀地区直至长江流域,只要是有桑蚕养殖的地方就有桑林野合行为。三是悠久性,从远古一直延续至近代,贯穿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可以说,采桑野合习俗已积淀成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的定式,成为中华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对《侍坐章》的新认识  在孔子的时代,洗澡不仅仅是洗澡,还是相亲和幽会的重要场所。它指的是远古的一种婚俗,即春社,在风和日丽的春天,男女进行交往婚配,也就是野合婚。野合的作用不仅仅是多子多福,而且还是古人祈雨的一种方式,风调雨顺,才能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孔子编辑的《诗经》,就有着无数关于洗澡的描述,青年男女们,挑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三五成群,相约来到河边,“扬之水,白石皓皓。素衣朱绣,从子于鹄。既见君子,云何其忧?”可以想见,上面那段著名的对话发生时,孔夫子已经年老色衰,失去了去河边洗澡的资格,而曾晰正是风华正茂,又兼是夫子的学生,前途无量,足以让无数少女抛却羞意,“投之以木瓜”。曾晰把洗澡作为生活的最高目标,引起孔夫子的艳羡,理所当然。  参考文献:  [1]陈彬,方世英.谈“子路曾哲冉有公西华侍坐”的一则注释[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7(6).  [2]李进选.诗经中表现的先秦社会婚俗[J].无锡职大学报,2003(6).  [3]勾承益.先秦婚仪婚俗探微[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4]郭艳娜.周代婚礼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6.  [5]张继军.先秦道德变迁论[D].黑龙江大学,2006.  [6]冯修齐.“桑间野合”画像砖考释[J].四川文物,1995(3).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论语》中子路、曾Xi的形象和价值取向.pdf3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5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维普资讯 http://
第 卷第 期 浙 江 海 洋 学 院 学 报
人 文 科 学 版
《论语》中子路、曾皙的形象和价值取向
浙江海洋学院 医学院,浙江舟山 摘要】子路的性格率直,有后代法家的个性风貌,但不失儒雅。曾皙恬淡洒脱,一派清华,表现出庄子那样的思想倾
向。从孔子这两个弟子的形象和价值取向中,我们可以认识到孔门师生形象的博雅多姿,孔子儒家思想的丰富性和包容
关键词】孔子儒家;子路;曾皙;形象;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
细读《论语》,能深切感受到孔夫子和他的弟子们灿烂的生命形态。这种生命形态以个性化的形象表
现出来,而内质是一种关于政治社会与人生的价值取向。其中子路和曾皙是两个突出的典型,从他们的
言行之中,可以认识到孔门师生的博雅多姿,以及孔子儒家思想的丰富性和包容性。
向来人们认为子路性格爽直,敢于直言,鲁莽有勇。孔子在《论语》中就屡屡说到“由也好勇过我”
《公冶长》 ,“由也兼人”《先进》 ,“野哉 由也”《子路》。后人也强调这一点,例如司马迁《史记?仲尼
弟子列传》说:“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碾豚,陵暴孔子。”谭家健说:“子路直率、淳朴,有时
近于鲁莽,有意见很不隐晦,多次顶撞孔子。”①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也说“耿直鲁莽的子路”②。这
种认识抓住了子路一个方面的个性特点,但是不够全面。其实,子路的爽直、鲁莽只是相对而言,他本质
上依然讲“礼”,“勇”和“直”都是据“礼”而行,整体言行上不失儒雅。例如《微子》篇记:“长沮、桀溺耦而
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日:‘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日:‘为孔丘。’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相关工具书解释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①。子曰:“吾以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②。居③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④?”子路率尔⑤而对曰:“千乘之国⑥,摄⑦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⑧,因之以饥馑⑨;由也为之,比及⑩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11)也。”夫子哂(12)之。“求!尔何如?”对曰:“方(13)六七十,如(14)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15)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16),如会同(1...
(本文共2647字)
权威出处:
散文。见《论语·先进》。记叙的是孔子与四个弟子一起各言其志的对话,对话中表现出师生五人各自的思想和性格特征。孔子的雍容蕴藉,子路的率直,冉有、公西华的谦逊,曾皙的倜傥洒脱,都表现得十分真切生动。(本文共97字)
权威出处: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3〕,毋吾以也〔4〕。居则曰〔5〕:不吾知也〔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
子路率尔而对曰〔8〕:“千乘之国〔9〕,摄乎大国之间〔10〕,加之以师旅〔11〕,因之以饥馑〔12〕,由也为之〔13〕,比及三年〔14〕,可使有勇,且知方也〔15〕。”夫子哂之〔16〕。
“求,尔何如〔17〕?”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18〕,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19〕。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本文共1837字)
权威出处: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精髓,至今仍对我们具有至高无上的指导意义。宋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事实人所共知,强调了学习儒家经典的重要。翻开这部影响颇深的儒家大著,句句经典,字字灵动,每读此书,必有感喟。至理箴言、精彩片段、小故事见大道理的文字,跃然纸上,深深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时时地指导着我们的思想言行。《论语》全书共二十篇,四百九十二章,完全以谈话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开语录体之先河。《论语》中的篇章充分体现了语录体的特点,篇幅短小,语言简练,基本不能构成完整的一篇文章,以片言只语的形式人物记录言行。《论语》众多用语录体记录孔子的言行片段之中,有一枝奇葩绽放其中,这枝奇葩就是《论语·先进》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它是《论语》中非常著名的一篇,这段精彩文字,向来为人们所传送,爱不释手。它是《论语》中篇幅最长的文字,再现了课堂上融洽平等的师生关系,寓教于乐、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向我们展现了孔子的启发式教学方...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教学对象】高中一年级【学时】1.5课时【教材分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选自高中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6单元“文无定格,贵在鲜活”,本单元学习目的是学习古代散文形式自由、贴近生活、富于情趣、情感真挚的特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通过描述孔子与弟子们悠闲地在一起问志、言志、评志的场景,鲜活地表达出了孔子与弟子们的志向,也体现了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和大同世界的终极理想。【学情分析】本文学习时间是高一下学期后半段,作为高一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文言知识,结合课文注释应该能够大致把握全文,但理解一些较难的文言句式还有一定难度,需要适当解释。学生在初中学过《论语十章》,对孔子有初步了解,但对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主张还较陌生,需要适当补充。“吾与点也”这句话涉及到孔子的理想追求,学生无法理解,需补充相应资料。学生有了一定朗读能力,也较喜欢分角色朗读,应该通过角色朗读的方式感受人物形象与鲜活场景。【...
(本文共2页)
权威出处:
子路、曾湮、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路,姓仲,名由,字子路;曾皆,名点,字甲,曾参之父;冉有,名求,字子有;公西华,复姓公西,名赤,字子华。四人均为孔子弟子。这是个单句,主语是“子路、曾誓、冉有、公西华”这个联合词组,谓语是“坐”,“侍”是“坐”的状语。
子日:“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曰”的“子”在《论语》中均指孔子。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这句话历来有不同解释,依孔安国的说法,应是个转0折复句。前一分句中的“以”作“因”解;“一日”作动词“长”(读zhang年长厂的状语,含有副词“总”的意思;“乎”,表示比较的介词,作用同“于”I“尔”,第二人称代词,表复数,“你们”。后一分句是否定句,所以作为介词“以”的宾语的代词,“吾”要前置。其中的“以”作“因”解;“也”,表示不容质疑的语助词。这个复句意思是说“不要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就不好意思说话。”
(本文共6页)
权威出处:
扩展阅读:
CNKI手机学问
有学问,才够权威!
出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知识超市公司
互联网出版许可证 新出网证(京)字008号
京ICP证040431号
服务咨询:400-810--9993
订购咨询:400-819-9993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语 侍坐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