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说中国有一句话话是怎么说的来着 《**你*****,不**你也*****》 是用在比如 别人做了非份内的

《德国猛人》之沙赫特——二战首席金融魔术师那是我第一次去慕尼黑玩,在火车上朋友们就讨论旅游路线,有的要去新天鹅堡,有的要去德意志博物馆,还有的要去宝马博物馆……我却默不作声,我对这些地方毫无兴趣。一下火车,我便告别大家,迫不及待的奔向一家餐馆——HB。我并不饥饿,说实话那里的饭菜也一点都不好吃,酒也一般,但我的心情依然极度亢奋,因为我知道1923年11月希特勒就是这里发动了“啤酒馆暴动”。那时,我还太年轻,不懂事,我是带着一种朝圣者的心态奔进餐馆的。HB内共有5000座位,比我想象的要大,饭比我想象的要难吃,但那里却比我想象的拥挤的多。据说每天来“朝圣”的游客不下万人,我问了一下服务员,她说最多时有6万人来光顾,一般的足球场都坐不下。当然,有很多人只是观光,并非像我那样对元首充满了原教旨般的狂热,但至少说明了很多人对1923年那件事都非常关注。很多年过去了,在狂热的背后有了更多理性的思考,我开始关注1923年11月的另一件事情了。    一战后,德国丧失了十分之一的人口和七分之一的土地,1320亿金马克的赔款压的德国人根本喘不过气,同时,法国伙同比利时趁火打劫,导致“鲁尔危机”,逼得德国政府不得不“饮鸩止渴”——增发纸币。  印钞机一加速,钞票便像潮水一般“哗哗”的涌向市场,火箭式的通货膨胀一发不可收拾。美元与马克的比率从1921年1月的1:64,到1923年11月已经崩溃为1:4,200,000,000,000。我们在历史教科书上都看到过一幅历史照片:儿童蹲在马路边上用一捆捆的钞票搭积木玩,这张照片就出自于那个时期的德国。    1923年11月沙赫特临危受命,出任德国国家货币流通专员,仅仅一个月,在1923年底持续3年的恶性通货膨胀就得到了缓解和控制。    如果说,1923年11月希特勒是用一种主义来挽救德国的话,那么沙赫特则是用一种政策来挽救德国。    在那一年冬天,两人在不同的领域为着同一目标开始了各自的奋斗,8年以后,两人终于走到了一起,为德意志民族创造了伟大的奇迹。20多年后,希特勒神秘的消失在地下室,而沙赫特却淡定的坐在国际法庭里接受纳粹审判,然后竟然无罪释放。30多年后,希特勒的阴影还没消失,沙赫特已经重返德国金融界,给战后惨到不能再惨的德国再次创造了经济奇迹。    如果说,在一战后,希特勒为迷茫的德国人竖起了一尊灯塔,照亮复兴之路的话,那么,沙赫特就是那个灯塔上的点灯人。他没有煽情的语言,也没有精彩的演说,更多的是实干和精密的金融操作。和具有艺术家气质的希特勒相比,他更像是一个学者,更像一个科学家。  总所周知,无论怎样强悍的政府和军队都离不开“钱”!  如果没有金融力量的支持,希特的“忽悠”出来的政府,根本无法解决德国人的实际问题,那么,他的政权就会成为第二个短命的魏玛政府,迅速在消失在民众的失望和咒骂中,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也就无从谈起。而然,沙赫特却让希特勒对国民的许诺都逐一的兑现……    毫无以为,无论是一战后挽救德国经济危局,还是为希特勒建立世界第一陆军提供雄厚的财力支持;无论是在纳粹审判席上无罪释放,还是二战后在废墟中重建德国经济……这些都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沙赫特却都做得了!  所以,我称沙赫特是金融街的首席魔术师。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读这个金融奇才的一生,欣赏魔术背后的秘密和艺术。  ——————————————————  (由于本人正在连载《德意志生存概率》,所以,本书更新时间也许会不太稳定,请读者谅解。)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留个记号
  闻说下士及其团队在大萧条时期斗败金融城及华尔街众大佬,经济战中武功赫赫,愿闻其详。
  一直在追看你的《德意志生存概率》
灰常灰常灰常期待这边的更新  查了下沙赫特大佬
发现有两本书
《我的前76年》和《一个巫师的告白》。我想问下,这两部书,国内出版了么?是否有中译本?
  二 基调    (请看完再说是否跑题)    曾经人们认为罗马帝国说不可战胜的,结果他被日耳曼人和欧洲匈人打的四分五裂破败不堪;  曾经人们认为蒙古人的铁骑是不可战胜的,结果元王朝的寿命还不到100年;  曾经人们认为拿破仑是不可战胜的,结果他在滑铁卢惨淡收场;  曾经人们认为希魔王是不可战胜的,结果德国离彻底亡国只有一步之遥;    今天,人们认为:以高盛为代表的华尔街,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帝国主义是不可战胜的:结果……  这个结果虽然还未发生,但应该逃不出历史的铁律,但问题是我们要经历多久的痛苦。    在当今社会,我们每一个老百姓都直接或间接被卷入了金融这个巨大的漩涡,漩涡的中心就像是一个巨大的黑洞,一刻不停的吸食着我们用血汗换来的财富。“黑色星期五,泰铢贬值,次级信贷,二次探底,……”一次次经济危机让我对华尔兹这只幕后的黑手充满的恐惧和“敬畏”。慢慢的,我们又开始相信,华尔街是不可战胜的,他是一个新的神话。  在历史上,人类相信过很多次强权的神话:罗马、蒙古、拿破仑、希尔特,人们从怀疑到打破这些神话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000年、100年、20年、10年。我不知道,当美帝国主义真正建立起世界帝国的时候,人类可否用更短的时间去打破他,但我知道,人类如果这样下去必将面临更加痛苦和深刻的灾难。因为,强权者总是一个比一个更强,他们的破坏力也一次比一次更大,直到有一次出现不可修复性的地球灾难。    历代君主或强权者都知道“防民之口胜于防川”,包括今天的美帝国主义也不例外,只不过他用的是另一种办法,是用所谓的美国文化(比如音乐、电影、快餐……)的声音把其他“噪音”给压住。  但是,从来没有一个聪明的政权说防民之“心”胜于防川,因为他们十分认同孟子的话“悲莫大于心死”,如果一个民族的心死了,或者被禁锢死了,不管这个民族的统治者有多么强,他也必然是自绝其路。  请注意,心(或者说思想)的自由并不代表“不知礼教为何物”,更不代表“无法无天”,作为一个成年人,大家应该有一个基本的共识:人怎么想和怎么做是两回事。    所以,如果人类掉进自己编制的强权神话中不可自拔的话,必将为此付出惨痛的代价,尤其是我们今天的中国人,在美帝国主义对我们大大出手,以各种名义已经、和正在、并将继续洗劫我们财富的时候,我们是像南亚诸国那样默然忍受?还是像日本和欧洲那样做无谓的抵抗?还是做一个真正的中国人,挺身而起,洗刷百年耻辱,起码对得起中华老祖宗的5000年智慧?    我们中国人,160年来被列强一次次欺负,今天还要给华尔街擦屁股吗?还要“量我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吗?  不,决不能。  也许,希特勒政府是一个邪恶的魔王,但跟华尔街比起来,他更像是一个伴魔王同舞的天使,华尔街才是真正的大魔王!  当年,一战后的德国并没有每年2位数的GDP增长,更没有超过两万亿的外汇储备,然而沙赫特在元首的有力支持下,发挥了超人级别的理财能力,出入华尔街与众魔鬼共舞,在短短5年内有效的遏制了德国通货膨胀,盘活了经济,悄无声息的“虎口拔牙”,把华尔街大佬们的资金源源不断的输入到德国,变成那里的固定资产,和真正过硬的“国力”(绝非房地产和玩具),而且还让你华尔街无法就此“炒作”,制造新的危机。  众所周知,美帝国主义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正在一步步建立起真正的“帝国”,他们想做历代强权者都没有实现的梦想,以目前的世界格局、政治形式,和金融体系来看,他们很可能会成功,但我们沙赫特用历史告诉我们,这个金融帝国并非无懈可击!  这就是本书的基调。  
  LZ立意似乎很好。。。。。沙赫特在德国的历史上绝对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人物,就看楼主的功力了。。。。
  两边都在看,楼主可别耽误更新。。。。。。。。。。
  支持下,希望快点更新
  谁告诉你华尔街只做虚拟,不做实业的?  没在投行工作过的人,不要瞎说好吗?    投行也自己经营实业,只是把实业用金融手段包装上市,但是前面经营这块也做的。
  看楼主抽丝剥茧啦    俺咋觉得沙赫特博士是华尔街的革命军中马前卒呢,要是没有纳粹的崛起,老欧洲的平衡也没那么快被打破,铁幕不会形成,美国入主世界的时间也就不会那么早了  瞅罗斯福那急不可耐的德行,是急着复仇啊?还是赶着剪羊毛阿?
  调不用这般高亢。沙赫特教授和他所在的年代就已经能非常吸引人,我就怕调太高之后,某些人关乎的只是姿态,而不是实质。
  留个记号
  三 狂傲不拘的少年    我认同基督教中的一个观点:每个生命都是特别的。我还进一步认为:每个人身上都隐藏某种天赋,但是只有少数极其幸运的人能及早地发现它,并基本正确的开发它,而且在生前得到社会的认可;而大多数人则是怀揣着它,在羡慕或者嫉妒他人的天赋中,无奈的享受着平庸,直到终老病死,或郁郁而终。  然而,世界上还有一种人,他们并不幸运,迟迟发现不了自己的天赋,但他们却不听任命运的摆布,他相信自己是“Special”的,他会不断的尝试和再尝试,奋斗和再奋斗,勇敢顽强的跨过一道道失败的栅栏,用生命特有的任性换取那突然出现的灵光。  沙赫特就是这种人。  1895年,沙赫特大学的第一学期是在基尔大学学医,但第二学期,他发现自己对社会问题比医学问题更敏感,于是他转学到慕尼黑大学(Ludwig-Maximilians-Universität München)改学日耳曼学(Germanistik),但经过一个学期的尝试,他痛苦的发现自己也不太适合这个领域,自己虽然喜欢文学表达的激情,但在这种激情的内核必须是强有力的理性,而不是某种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不行,还得换,可是自己究竟适合哪条路呢?  第三学期,在迷茫和痛苦中徘徊的沙赫特百无聊奈的听了一堂选修课,主讲人是德国著名的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家Lujo Brentano教授,在他的学生中至少有两个人值得一提:一个是特奥多尔•豪斯Theodor Heuss(二战后西德第一任总统,德国自由民主党(FPD)的创建人之一),另一个是福田德三(他开创了日本的社会政策学派)。沙赫特并不算是他的学生,但他沙赫特的影响却胜过任何老师。  当时,沙赫特并不在乎教授有多大名气,他只是随便来听听课,确切的说更像是来散散心。但讲课者所讲述的内容突然间触动了沙赫特的某根神经,那一点触动在他大脑中立刻发生了连锁反应,往日苦苦思考的问题被瞬间串了起来,他内心感到一阵狂喜,像是突然发现了自己一直苦苦搜寻的宝藏,从此,他疯狂般的爱上了国名经济学。随后,他又在莱比锡、柏林等地,继续大学学习,这期间,他还到巴黎的索邦大学(居里夫妇和庞加莱都出自于这所大学)做过一个学期的交换生,沙赫特转了一圈之后,终于在1898年回到他“起点”基尔大学,并在那里完成了他的博士课题“Der theoretische Gehalt des englischen Merkantilismus”(英国重商主义的理论价值)。    很多西方人对沙赫特的自传《我的前76年》(76 Jahre meines Lebens)的评价是,每一页都充满了自大和狂傲。我看过后,并不这样认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时不时的遇到这有种人,他们明明不怎样,但却总是一副屌的样子,看上去像什么重要人物似地……很多人鄙视他们,他们依然很屌,(注意我指的不是那种为了很屌的形式而很屌的人,而是那些为了很屌的内容和追求很屌的人),我一直都很欣赏这种人,不管他们外表是否高傲或者平庸,关键是他们有一颗“自重”的心,一个人要想让别人看的起他自己,必须先自己看的起自己,至少在心里真正的把自己的人生当回事。从这个意义上说,李白的“天生我才必有用”,陆游的“位卑未敢忘忧国”,还有我们常说的周星驰演绎的那种“小强”,其实表述的是同一种人,沙赫特就是这种人。我喜欢这种人,因为我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追求。  在沙赫特的高中毕业时,老师在成绩单(Arbitur)备注中非常醒目的标了一句话“Haelt sich zu Hoeherem berufen.”(具有很强的使命感。)  在沙赫特大学毕业的时,同学的对他评价是:他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成为银行家,因为他身上唯一干净的地方就是白色的衣领。(Das einzig Saubere an Schacht ist sein weißer Kragen.)  沙赫特这种人对此根本不在乎别人怎么评价他,他只在乎自己是否找到了真正的自我,是否能够在未来的人生中体现自己的精神意志。他相信,他能;他不仅可以成为银行家,而且很能正为一个超一流的银行家。  
  咋和宋鸿兵的货币战争不一样啊!我该信谁的哦
  好帖收藏
  等起。
  顶一下
    四 职场生涯(1)  我在高中的时候,有一年的班主任是政治老师,姓毛,很会做思想工作,要求我们天天写日记,还经常跟我们谈心,他说的很多话我都已经忘却,但其中有一句话我会常常想起,他说,一个人一生只需要做好一件事就足够了。  “一件事”,究竟是什么样的事情?是指一门生意?一个学历?或是一场爱情?……  随着人生阅历的增长我对这句话的理解也在不停地变化,但是,我越来越相信这句话是对的!  岁月蹉跎,当一个又一个梦想离自己远去的时候,我内心越发不安,我越发认同当年班主任的观点,真的,人的一生确实需要做好一件“事”。  这里的“事”可大可小,但他必须都有一个真正的精神内核和本质,做好一件事,其实指的是实现一种价值,通过具体的事来体现一种人生信仰,只有这样,你才能证明你活着。  你可以把这种“事”定义成自由、平等、博爱等等之类无比崇高的东西,但我不喜欢这样。我喜欢一些更具体、更实在的东西。沙赫特的事情就很具体:如何使虚变成实的,如何使软的变成硬的,如何使在重商主义中积累的货币变成实实在在的国力。  沙赫特的一生跌宕起伏,充满了传奇色彩,但他始终没有忘记和远离自己的人生主题,他看上去狂傲不安,但内心却无比踏实,他的一生可谓是踏踏实实的做了一件事情,他做的很棒。  上一章中我们提到他博士论文就是讨论重商主义的真正价值。其实,这个问题非常有现实意义,试想我们在改革开放这30年中尤其是最近10年,通过对外贸易积累了大量的钞票(注意:我没有使用财富这个词),比如外汇,但把我们是否把她转换成了真正的国力?转化了多少呢?  重商主义只是积累货币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目的。存钱时为了花钱,而且要花的是地方,把好钢用在刀刃上。  好,让我们来看看100年前沙赫特是如何用他一生的实践来探讨和回答这一问题的吧。  1900年,沙赫特走出了校门,开始了职场生涯。他的第一份工作只是在商贸协约联合会(Handelsvertrags Vereins)做一名小助理,月薪只有100马克,当时仅够糊口。  (那年另一个德国猛人爱因斯坦也刚好毕业,更惨,连工作都找不到,也没找到博士位置,最后还是依靠母亲的关系才当上了一个专利局的候补小职员。所以,我们不要太在意职场的第一份工作是否理想,关键是不要抛弃自己的理想。)  是金子总会发光,但需要有风和水的环境,能吹洗掉掩埋金子的沙土,需有光的舞台,能让金子反射出自己的光辉。沙赫特相信自己就是一块金子,他在冷静寻属于自己的舞台,去砥砺和展现他的光辉。这个舞台就是报刊。他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思考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并把它们整理成?
  是金子总会发光,但需要有风和水的环境,能吹洗掉掩埋金子的沙土,需有光的舞台,能让金子反射出自己的光辉。沙赫特相信自己就是一块金子,他在冷静寻属于自己的舞台,去砥砺和展现他的光辉。这个舞台就是报刊。他在工作实践中进一步思考自己的经济学理论,并把它们整理成文章,寄给报社,而且他直接把目标锁定在最专业和权威的几份报刊,如著名的经济学杂志“Schmollers Jahrbuch”,当时非常有声望的民族自由党的“Preussischen Jahrbuechern”,还有信仰自由主义的周刊“Die Nation”。虽然,收到了无数的退稿和批评,但沙赫特毫不气馁,他相信自己选择的道路,执着的去做他认为正确的事情。  当时,在商贸协约联合会中沙赫特负责的主要工作是联合会的“商贸政策传单(Handelspolitischen Flugschriften)”,他还多次负责内部杂志的编辑工作。但他在给其他报社投稿的时候,完全是私人名义,对自己的工作背景只字未提。(他想用自己的作品和文章来说话,而不是背景)。  经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沙赫特发现,谷类保护性关税政策对消费品价格的负面影响远小于对德国工业出口贸易的负面影响。而当时,美国经济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出口贸易,所以,德国跟美国展之间的贸易战不可避免。而由于美国已经发展成德国越来越重要的出口市场,所以,德国工业必须力求和美国缔结个长期的贸易协约。虽然,每隔几年美国国会总要提高关税税率,但德国对美国的工业出口并不因此而增加或减少。所以,结论显而易见,解决德国的出口工业问题,既不能靠本国的关税政策,也不能指望美国的关税政策,应该寻找一条更有效的道路。  (查询这些材料的时候,我心潮澎湃,总觉得跟目前中国的情况有些似曾相似……)  沙赫特很快想到了“卡特尔(一种垄断形式,源自法语Cartel)”,事实上,他发现当时德国重工业有走向卡特尔的趋势,沙赫特还专门在他文章中发明了一个词,“Centralverbandes Deutscher Industrieller(CDI)(德国核心工业)”,后来很多次被用在德国关税保护条约中,但他对卡特尔持很强烈的批判态度,他认为卡特尔不能发挥资本家大企业的任何优势,这种行业垄断主要表现在价格和产量上,不仅阻碍了产品的发展,还阻碍了整个行业的进步。他也批判美国市场对康采恩(来自德语Konzern)的垄断未免太“宽容了”,这种做法,迟早会带来大麻烦。  总之,当时的沙赫特是站在自由主义经济的立场上,通过市场自主调节达到竞争的有序化。在20世界初这一观点是非常激进的。这显然会导致他备受批评,但这对沙赫特来说更像是磨刀石,让他的学术观点更加犀利。  梅花香自苦寒来,保剑锋自砥砺出。  沙赫特一边修改自己的文章,一边反复翻阅其高水平的文章,积极地思考和学习,透过繁华纷乱的现象去寻找经济学的本质。他在关注德国重工业发展问题的同时,还研究了社会改革问题,尤其是如何处理工会,最后发发现社会是一个系统问题,决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为此,当时对德国来说,应该有重点的发展重工业,而当时比较新潮的高科技产业比如电子和化工,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注重它们的质量,避免大家一哄而上,造成国家经济的浪费,同时埋下危机的种子。  终于,沙赫特的勤奋和努力得到了巨大的回报,他参加工作一年后就成为了商贸协约联合会的正式员工,收入也随之增加,到1903年的时候,他的月薪就涨到500马克。当时,帝国银行柏林中心的代理人也就是这么高的薪水了。单单是1902年到1903年获得的稿费就有2800马克之多。  当然,沙赫特更大的收获是对国家经济贸易问题的理解更加深刻和精准。  
  主要的垄断形式   1. 卡特尔(源自法语Cartel),原义协定或同盟,是垄断组织的一种重要形式。指生产 同类商品的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在划分销售市场、规定商品产量、确定商品价格等方面达成协议而形成的一种垄断联合。参加卡特尔的企业在生产上、贸易 上、财务上和法律上都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因此,卡特尔这种垄断联合并不稳固。但如果违北共同协议的规定,也会受到罚款、撤销享受的特权等处罚。德国曾是卡 特尔最为盛行的国家。– 卡特尔主要是在销售领域。     2. 辛迪加(法语Syndicat),原义是”组合”、”联合”。是垄断组织的一种重要形 式。指同一生产部门的少数大企业为了获取高额利润,通过签订共同销售产品和采购原料的协定而建立的垄断组织。参加辛迪加的企业在生产上、法律上保持独立, 但在商业上已失去了自主性。辛迪加较卡特尔牢固。– 辛迪加主要是在采购与销售领域。     3. 托拉斯(英语Trust的音译),是较高级的垄断组织形式。指由许多生产同类商品或在 生产上有密切关系的企业为了垄断某些商品的产销,以获得高额利润而组成的大垄断企业。以其组成的方式不同,有分为各种类型。如以金融控制为基础的托拉斯、 以企业合并为基础的托拉斯等。托拉斯在美国最为普遍。 — 托拉斯的作用覆盖整个采购、生产、销售,它可说就是一个大的垄断的企业。     4. 康采恩(来自德语Konzern),原义为多种企业集团。这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垄断组织形式。它指它分属于不同经济部门的许多企业联合在一起,以其中实力最为雄厚的垄断企业为核心组成的多种企业集团。康采恩通常以金融控制为基础,其核心可以是大银行,也可以是大工业企业。
  建议楼主不要写这个了,孟来妹妹的文章已经写的很详细和精彩。而且楼主的文笔和孟来妹妹差的太远,有画蛇添足之嫌。
  没了?这个力挺阿!德国在一战后如此迅速的摆脱通胀,全靠这些贪婪的华尔街的
  五 婚姻  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日沙赫特开始了人生另一个重要的阶段——婚姻。  其实,沙赫特和他的妻子(Luise Sowas)是在7年前就是认识了,(在网球俱乐部),之所以经历这么久的恋爱才结婚原因主要有两个:(1)沙哥特的自尊心和责任心都很强,在博士和职场生涯的头三年都专注于学习和工作,无暇顾及婚恋,而提出求婚也是在他工作稳定并且收入有了相当保障之后;(2)他未来岳父大人的性格比较强势,老头子曾经是普鲁士的刑警,对两个女儿的生活看管的都非常严格,尤其是她们跟异性的交往,如果他在女儿未来的道路上看不到幸福的保障,他是决不会答应这门亲事的。  钱是婚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不是唯一的东西。  沙赫特虽然又比较好的经济基础,但是他对待妻子有些太“相敬如宾”了,确切的说,更像是同志关系,甚至像是个熟人,连朋友的感觉都没有。而且沙哥说话锋芒毕露,常常用尖刻的语言去讽刺对方,让沙夫人经常下不了台。  也许是上帝太偏爱这个金融天才了,她的妻子Luise不仅是个非常有修养的人,而且宅心仁厚,对沙哥的尖刻和傲慢采取了几乎完美的包容态度,还非差贤惠的照料沙哥生活的各个方面,简直就是一个沙哥的知心姐姐。  这种组合,不得不让人羡慕!他们在结婚当年号就有了第一个女儿Ign,但是他第二孩子,儿子Jens却是在号才出生,为什么隔7年这么久的时间?  因为沙哥的工作实在是太忙了!而他的责任心又太强!  ……  
  五 婚姻  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之后,日沙赫特开始了人生另一个重要的阶段——婚姻。  其实,沙赫特和他的妻子(Luise Sowas)是在7年前就是认识了,(在网球俱乐部),之所以经历这么久的恋爱才结婚原因主要有两个:(1)沙哥特的自尊心和责任心都很强,在博士和职场生涯的头三年都专注于学习和工作,无暇顾及婚恋,而提出求婚也是在他工作稳定并且收入有了相当保障之后;(2)他未来岳父大人的性格比较强势,老头子曾经是普鲁士的刑警,对两个女儿的生活看管的都非常严格,尤其是她们跟异性的交往,如果他在女儿未来的道路上看不到幸福的保障,他是决不会答应这门亲事的。  钱是婚姻中不可或缺的东西,但是不是唯一的东西。  沙赫特虽然又比较好的经济基础,但是他对待妻子有些太“相敬如宾”了,确切的说,更像是同志关系,甚至像是个熟人,连朋友的感觉都没有。而且沙哥说话锋芒毕露,常常用尖刻的语言去讽刺对方,让沙夫人经常下不了台。  也许是上帝太偏爱这个金融天才了,她的妻子Luise不仅是个非常有修养的人,而且宅心仁厚,对沙哥的尖刻和傲慢采取了几乎完美的包容态度,还非差贤惠的照料沙哥生活的各个方面,简直就是一个沙哥的知心姐姐。  这种组合,不得不让人羡慕!他们在结婚当年号就有了第一个女儿Ign,但是他第二孩子,儿子Jens却是在号才出生,为什么隔7年这么久的时间?  因为沙哥的工作实在是太忙了!而他的责任心又太强!  ……  
  写的很有意思,就是慢了点,不过好像关注的人也不多啊。真是一个遗憾啊。    另外你校长的话不要理会。那都是扯淡的事情。很多东西,可以说尤其是这种东西,根本就不能具体的说,更不能具体的指导,做对了,说你有觉悟,做错了,说你是个sb。其实就是中国人装B用的工具。    这一段时间我对中国人的装B行为特反感,其实我觉得中国人欠揍就是因为喜欢装B。没别的。可是自己有不知道自己装B。楼主不要急于求成,慢慢的写。写的好好的,这最重要。
  慢慢写,我也慢慢看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这句话的见半句应该这样来理解,如果你认准了某一行,最好先进去,不管在里面是端茶送水的还是扫地的,先进去……just do it ! 千万别想着骑驴找马,先干着这个再等机会干自己想干的,如果这么想,你很可能一辈子都在“等待”机会中度过了。  几年前我看过一部喜剧电影《别惹佐汉》,里面有句台词给我印象极为深刻,佐汉本来是以色列超市特工,但他从小的梦想就是当一名理发师。某一天,突然“顿悟”,决定不能再等待机会实现自己的梦想了,于是,跟爹妈作了一个简短的告别之后,就偷渡到了美国,由于他只会“杀人”的技能什么都不会,所以,在国美走投无路,然后投靠一个老乡的电信杂货铺,那个老乡正巧是他“粉丝”,对他崇拜的五体投地,但却不能收容他,他语重心长的对佐汉说,如果,你真的想成为理发师,就去当理发店找工作,哪怕是去打杂。然后,他顺手指了一下自己的几个店员说,他们刚来美国的时候都有自己的梦想职业,只是为了生计,先来我这里混口饭吃,记过,几十年过去了,他们还在这里混饭吃。  所以,作为一个“男人”,你想做什么,或者真的想从事某种职业,不要太在乎入行时的待遇,“Just do it ”!  1903年,沙赫特突然意识到自己必须进入金融界,只有那里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和抱负,于是,他日辞掉了自己原来高薪而舒适的工作,进入了德累斯顿银行从零开始。那年他26岁。  虽然也算是进入了金融界,但他并没有得到“正儿八经”的职位,而是被分配在德累斯顿银行的出版机构“Berlin Morgenpost(柏林早晨邮报)”,在那个时候,这种部门显然是金融公司的边缘地带。注意,今天,由这个种部门演化而来的另一个部门可不得了,叫“Research”(研发部),想谢国忠,胡祖六,他们也就是当年在国际大银行的这个部门打过杂而已,现在回国后就“牛”的不得了了。原则上,这个部门只是招博士或者教授(大多还有理科背景)。  扯远了,拉回来,说那个时候,沙赫特供职的这种部门还是被边缘化的,相当于德累斯顿银行的宣传机构,但沙赫特并不介意,关键是他“入行”了,而且这并不妨碍他搞自己的金融研究和分析。  当时,德累斯顿银行有一个相当大的业务就是“Konsortialschaeft”(辛迪加联盟),实际上就是指今天银行的投资业务。而当时的Berlin Morgenpost却很倾向于刊登股票和债券分析的文章。沙赫特注意到了这两件事,于是,他的机会便悄然而至了……  
  楼主继续
  学习中
  太慢了看你的贴我都等了一个月了。  
  楼主不准备 写多少。可能这就是结束了。
  还写不写哦。等了好久了。  
  顶,在货币战争中知道这个人的大明,不过没这个详细。
  久闻大名
  太慢了
  呵呵  顶起  
  快点更新
  前些日子,在忙着写毕业论文,呵呵,总算是德国正统的Diplom毕业了,数学专业,金融数学方向,辅修理论物理,呵呵,从学德语到现在“八年抗战”,真不容易啊,自己小小的感慨一下!嘿嘿……好了,现在又有时间和心情了,开始更新帖子吧。继续我的《德国猛人》系列。
  我也在想什么让一战后的德国经济那么快的复苏,关注下~
  (时隔半年,还回接着研究这个人,脑子接不上趟,但是重新翻开资料,却有了些新的发现。)  沙赫特却是猛人,他在德累斯顿银行工作的日子里,甩出了一个“小册子”,德语被称为(Emissionsprospekte),你可以在网上自己翻译一下,它实际给出了新的股市制度。这完全是沙赫特本人的创新,他提出了民间投资和国家债券同样的重要,两者犹如火车的两条轨道,是国家经济这头列车高速启动的必要前提和保障。这对之前德国的容克资产阶级的发展模式显然是一种修正和挑战。而沙赫特以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天才般的金融嗅觉大胆定义了新的股市规则,很多人认为,他提出的这种思想对战后德国的金融体系,乃至今天欧盟的金融战略方向都有着基石般的魔力和影响。  这一思想还集中反映在沙赫特1904年发表在《普鲁士年鉴》上的一篇文章,“国有化矿业公司海波尼亚”(Die Verstaatlichung der Bergwerksgesellschaft Hibernia)。文中,他提出应该通过民生因银行把矿业这种暴利企业的资产以股票的形式分散出去,而国家的力量应该表现在避免大集团的恶性收购,“heimliche”内幕交易,而不是“与民争食”。  
  顶啊,,写的不错,关注之
  看得心潮澎湃,牛人就是牛人啊,期待楼主更新
  林肯说,一个男人50之前的长相有上帝决定,而之后则由自己决定。我想这句话时说一个男人的仪表以及它所反映出来的气质,是可以有自己决定的,的别是对于一个内质非常火热的男人。今天,我们所能看到的沙赫特的照片他的着装几乎一致,笔挺的白色西装衣领,没有腿的眼睛,一丝不苟的头发……显然,他所着力打造的气质,正是一个典型的银行家。  我认为,他是一个有才能的理想主义者;我认为,他是德国近代思想导师——尼采的门徒:简单饮食,追求生活的质感,把意志的力量发挥到极致。其实,正是这种疯狂而刚猛的性格造就了近代史上的一个个德国猛人,这正是德国从拿破仑铁骑下,爬起来,迅速在周围“列强”的排挤中毅然成长为欧洲真正霸主,的真正的源动力!  以前,我在国内听各种关于尼采的介绍,也没有觉得他厉害在哪里,而且觉得他是个只会空谈的疯子。我在德国真正生活了多年之后,我才知道这种力量的伟大之处,才知道,思想和精神对一个名族的重要性。  我记得在看漫画《死亡笔记》的时候,注意到那个NB主角,高中时常读一本课外书《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后来我才知道,那就是尼采的标志性作品。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这句话得错误理解,带给我们今天中国的就是,思想的空洞和乘虚而入的各种“妖魔鬼怪。”  而尼采这种“空谈”,带给德国的是“刚性”的民族内质。  (好了,平静一下……接着说)  他有有着极强的荣誉感,你也可以说他有很强的虚荣心或者其他什么的……这不重要,重要的是,他这种精神的鼓动下,干了什么,是否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自己说自己NB不算事,别人说自己NB才算事!  1914年7月沙赫特被萨克森皇室授予骑士十字一等阿尔布希特雷勋章(Saechsische Ritterkeuz 1.Klasse des Albrechtordens)  到1945年为止,沙赫特共获得过16枚勋章。  
  楼主更新得慢啊,胃口被吊起来了,哎~
  LZ也真是的,写东西半途而废的,我鄙视你!
  了解学习中,多谢楼主分享!
  没了?
  研发部的前身怎么是出版机构。。。。
  ∈  
  楼主写的不错啊,希望继续写下去
  天哪,太监啦!多好的帖子啊!
  天哪,太监啦!多好的帖子啊!
  又是一个死太监。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妈妈说中国有一句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