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的五字组词'、对联、龙庭助手吉星耀、满……

[转]对联的艺术技巧
对联的艺术技巧(一)
[南海十三郎]
文镜秘俯论—论对》中列述了对偶的二十一种对法,其中有一些就讲的是艺术技巧问题。象双拟对——一三字同,第二字由一三字意拟出,如“炎至炎难却,凉消凉易追”;连绵对——二三字同,如“看山山已峻,望水水乃清”;双声对—两字声母相同,如“秋菊香佳菊,春风馥丽兰”(佳菊、丽兰);叠韵对——两字韵母相同;回文对——上下两句,首尾循环等等,就很明显。这些艺术技巧,在对联中也时有所见。但对联的艺术技巧,远不止此。
一、嵌字——把某些自成系统的字分别嵌入相关的成分里,使对联意中有意。
季子敢言高,仕未在朝,隐未在山,与吾意见大相左;
藩臣独误国,进不敢攻,退不能守,问他经济有何曾?
这副对联乃曾国藩与左宗堂戏做,上联含左宗堂(字季高),下联含曾国藩。&&
再如悼秋瑾女侠联:
悲哉,秋之为气;
惨哉,瑾其可怀。
有一联求下联,作为本讲作业之一!
金、名、权、色、利,庸人自扰;(含金庸名)
二、谐音——利用同音字,使语带双关。例如:
因荷而得藕;
有杏不须梅。 “荷”、“藕”、“杏”、“梅”另有谐音,第二层意思是:
因何而得偶;
有幸不须媒。
莲子心中苦;
梨儿腹内酸。
第二层意思是:
怜子心中苦;
离儿腹内酸。
三、切意——使内容与特定的事物或特别的规定相切合。例如:
有客如擒虎;
无钱请退之。
这副对联系宋时一客人某年除夕为京口韩香所做。擒虎,指隋朝大将韩擒虎;退之,指唐文学家韩愈(字退之)。上下联均切韩姓。.
泪滴湘江流满海;
嗟叹嚎啕哽咽喉。
其它如“烟锁池塘柳;炮镇海塘城”,上下联都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为偏旁;以及限制在一篇文章或一本碑帖中取字成联,等等,都属此类。
四、回文——对联的上下两句,首尾循环,或单联的首尾循环。例如:
情亲由得意;
得意由情亲。
画上荷花和尚画;
书临汉帖翰林书。
中国藏宝玉,玉宝藏国中;
龙潭蕴活水,水活蕴潭龙。
五、两兼——让一个字既属前词,又可同后面的字直接组词连讲。例如:
李东阳气暖;
柳下惠风和。
这副对联中,“李东阳”是人名,用他的“阳”字同后面的“气”组成“阳气”(春光),则他的上联的意思是:李树东边春光暖。“柳下惠”也是人名,用他的“惠”字同后面的“风”字组成“惠风”(和风),下联的意思就变成了:柳树下面微风和。
六、拆拼——把字拆开,重新组合。
戒烟联就是用的这种技巧,请看:
因火成烟,若不撇开终是苦;
欲心为慾,各宜捺住方成名。
这副对联中,除“烟”和“慾”拆开外,更难的是“若”——“苦”,“各”——“名”,虽只有一撇一捺,却需要有深厚的文学功底。
七、顶针——让前一句末尾一字去做后一句的开头。例如:
天心阁,阁飞鸽,鸽飞阁未飞;
水陆洲,洲停舟,舟流洲不流。
这副对联中的“阁”、“鸽”、“洲”、“舟”就是顶针式的迭用。
八、串组——把一些本来没有联系的事物串起来,表示一定的意思。例如:
金钱吊灯笼,老照四方八角;
玉带缠如意,连升一步三台。
这副对联,是由长沙古老的街道名和地名金钱街、灯笼街、老照壁、四方塘、八角亭、玉带街、如意街、连升街、一步两搭桥和凤凰台等串组而成的。
九、阕如——把个别字空起来,使主要的意思寓于联外。例如:
人称新郎新娘,原本是旧相思一对;
你吃喜糖喜酒,能不有__风味几番?
这是一副婚联,结婚时前来喝喜酒的人,自然都会感到几番风味。但是,由于各人的情况不一样,感受可能也不一致,如果说的太具体了,反而不好。于是,干脆把联中有关的字空起来,让大家自己去体会。谁觉得是什么风味,就在空处填什么。填不上来,也说明这种风味是难以表达的。
十、同异(又称转品或趣读)——利用同形字组合成联,通过异读来区别,例如:
长长长长长长长;
行行行行行行行。
这副对联据说是过去写在一个大商人家门上的,乍看不知何意,但如读作“常涨常涨常常涨;航行航行航航行”,就可转出“货利长年有增,商行个个通达”之意。
十一、用典——借历史典故或有出处的词语来说明问题。例如:
观瞻气象耀民魂,喜今朝祠宇重开,老柏千年抬望眼;
收拾山河酬壮志,看此日神州奋起,新程万里驾长车。
这是赵朴初先生为岳飞庙题的对联,用了五典。“老柏”指岳飞墓前精忠柏,传为岳飞忠魂所化。“抬望眼”、“收拾山河”、“壮志”、“驾长车”都出自岳飞的《满江红》。《文心雕龙——丽辞》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就是指用典。用典之所以难,是因为文意两方面都不易配合妥当。赵先生的这副对联用的自然而贴切,即使没有读过《满江红》的,也照样可以理解。当然,用典冷僻,晦涩难懂,是不宜提倡的。
十二、反复——有层次地反复描写一事一物或强调一个论点,包括意思的反复和用字的反复。它是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材料反复说明观点,因而不同于一般的重复。如: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人无忌,我亦无忌。
这是间隔反复,还有一种叠字连珠,例如:
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可以看出,凡是上联出现反复、叠字的地方,下联也必须在相应的地方对应,否则就要失对。
十三、互文(或称映衬)——联中前后两句话,只有互相渗在一起,才能正确理解,如:
生为国家,死为人民,耿耿忠心昭日月;
功同山岳,德同湖海,洋洋正气结丰碑。
这副对联是挽周恩来总理的。上联“生为国家,死为人民”不能机械地理解为生就为国家,死就为人民,而应理解为生死都为国家为人民,下联同样如此。互文可使语句错综而精练。
十四、谜语歇后语——两句都用谜语或歇后语组成,例如:
强盗画喜容,贼形难看
阎王出告示,鬼话连篇。
再如(打两字,“攀”,“乐”):
东生木,西生木,掰开枝丫用手摸,中间安个鹊窝窝;
左绕丝,又绕丝,爬到树尖抬头看,上面躲着白哥哥。
十五、隐喻——一语双关。如苏小妹新婚之夜难夫联:
闭门推出窗前月;
投石冲开水底天。
既有诗情画意,又语带双关。上联说:你要对不出下联就在外面看月亮吧,下联答道:我已经对出来,可以进来了。
十六、藏头——在对联的第一个字或最后一个字隐藏起来,间接的表达意思。例如:
一二三四五六七;
孝悌忠信礼义廉。
这副对联是过去骂汉奸的,意思是“王(忘)八无耻”,再如过去有人在家门口贴了一副对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上联表示缺衣(一),下联表示少食(十),横批表示无东西。
十七、比喻。过去曾有人写了一联讽刺大堂六部:
刑户吏礼工兵,大堂六部;
马牛羊鸡犬豕,小畜一家。
十八、其它。对联的艺术技巧千变万化,花样繁多,除上面介绍的几种外,还有同韵叠字、同偏旁部首叠字、翻新、夸张等等。就艺术风格来将,更有庄严、诙谐、警策、趣味等等,需要联迷慢慢体会。下面举两个例子供联迷欣赏。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这是袁世凯去世后有人写的一副挽联,初看很奇怪,对仗不工。但仔细分析后才会发现,作者有更深的意思在里面,那就是——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你看出来了吗?
上联:独览梅花扫腊雪;
本联谐[size=1em]简谱七音,甚难,有人曾用地方方言的一至七的读音来对:
下联:细睨山势舞流溪。
终不甚妥。
下面针对几种常用的用字、用词的技巧,作一分析,其余联友可以自行学习。
所谓析字联是指联中采用了拼拆汉字形体的技巧,或分或合而成联。
一明分日月;
五岳各丘山。
二人土上坐;
一月日边明。
八刀分米粉;
千里重金锺。
鸿是江边鸟;
蚕为天下虫。
閒看门中月;
思耕心上田。
少水沙即现;
是土堤方成。
妙人儿倪家少女;
大言者诸葛一人。
踏破磊桥三块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
屑小欺大乃谓尖;
愚犬称王便是狂。
此木为柴山山出;
因火成烟夕夕多。
古木枯,此木成柴;
女子好,少女更妙。
六木森森,桃李杏梅松柏;
四山出出,泰华嵩岳昆仑。
欠食饮泉,白水何能度日?
才门闭卡,上下无处逃生。
(相传旧时有一书生,衣食无着,一日饿极,伏于泉畔饮水充饥。一老秀才路过,见面问之曰:欠食饮泉,白水何能度日?书生答道:才门闭卡,上下无处逃生。联语用析字双关法。“欠”与“食”组成“饮”字,“白”与“水”组成“泉”字,“才”与“门”组成“闭”字,“上”与“下”组成“卡”字。抗战时期,蒋介石政权层层克扣教育经费,加上通货膨胀,教职员工苦不堪言。某大学教师愤题如下一联:“欠食饮泉,白水何堪足饱;无才抚墨,黑土岂能充饥?”此联显然是老秀才联句之脱化和仿作。手法与前完全一样。)
人曾是僧,人弗能成佛;
女卑为婢,女又可称奴。
(佛印和尚对苏小妹上联。上联合“人曾”为僧,“人弗”为佛;下联合“女卑”为婢,“女又”为奴。)  
冻雨洒人,东两点西三点;
切瓜分客,横七刀竖八刀。
(上联拆“冻”、“洒”字,上联拆“切”、“分”字。)
鸟入风中,衔去虫而作鳳;
马来芦畔,吃尽草以为驴。
张长弓,骑奇马,单戈作战;
嫁家女,孕乃子,生男曰甥。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
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刘基对朱元璋上联。)
千里为重,重山重水重庆府;
一人成大,大邦大国大明君。
十口心思,思国思家思社稷;
八目尚赏,赏风赏月赏秋香。
口十心思,思乡思友思父母;
言身寸谢,谢天谢地谢君王。
(纪晓岚对乾隆上联。据说乾隆皇帝察觉纪晓岚有思家之意,便出上联试探他。纪晓岚机智应对,而获准省亲。)
束棘为薪,截竖开横成四束;
阊门启户,移多补少作双间。
四口同固,内口皆归外口管;
五人共伞,小人全仗大人遮。
三女为奸,二女皆从一女起;
五人共伞,小人全靠大人遮。
( 上联合“三女”为“奸(繁体)”;下联合“五人”为“伞(繁体)”。)
山石岩前古木枯,此木为柴;
长巾帐内女子好,少女更妙。
乔女自然娇,深恶胭脂胶肖脸;
止戈才是武,何劳铜铁铸镖锋。
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罗汉;
木门闲可至,两山出大小尖峰。
(“罗”字繁体为“四+维”。)
冯二马,驯三马,冯驯五马诸侯;
伊有人,尹无人,伊尹一人元宰。
日在东,月在西,天上生成明字;
子居右,女居左,世间配定好人。
(上联合“日月”为明,下联合“子女”为好。)
四维罗,马各骆,罗上骆下罗骑骆;
言者诸,犬者猪,诸前猪後诸牵猪。
墙上挂珠帘,你说是王家帘,朱家帘?
半夜生孩儿,我管他子时乎,亥时乎?
(上联拆“珠”,下联拆“孩”。)
四维罗夕夕多,罗汉请观音,客少主人多;
弓长张又又双,张生求红娘,男单女成双。
(李学政联。)
寸土为寺,寺旁言诗,诗曰:明日送僧归古寺;
双木成林,林下示禁,禁云:斧斤以时入山林。
(既是拆字,又为顶针。)
东厢阚西厢房,东西两厢,门户相对,方敢并坐;
南京河北京城,南北双京,水土并分,可成霸业。
日月明朝昏,山风岚自起,石皮破仍坚,古木枯不死。
可人何当来,千里重意若,永言咏黄鹤,士心志未已。
(上联合“明”,“岚”,“破”,“枯”;下联合“何”,“重”,“咏”,“志”。)
作业之二:草木中人一品茶,求下联。可不考虑“一品”的机关
所谓同旁联意指联中采用相同偏旁部首。
烟锁池塘柳;
炮镇海城楼。
(广东东莞虎门联。)
三个土头考老者;
五家王子弄琵琶。
王老者一身土气;
朱先生半截牛形。
(相传某地有个王老头很会作对联,附近一位朱秀才见他普普通通的样子,颇有些不以为然。一日秀才登门便言:
王老者一身土气,王老头对道:朱先生半截牛形。秀才默然。朱秀才的上联用了析字法。因“王”、“老”、“者”三字,均含有土字在内,故云“一身土气”。王老头的对句也用析字法,因“朱”、“先”、“生”三字都含有牛字在内,且都在上部,故云“半截牛形”。)
湛江港清波滚滚;
渤海湾浊浪滔滔。
嗟叹嚎啕哽咽喉;
泪滴湘江流满海。
驱骚驶驽骜马骤;
植檀栽桂森木荣。
荷花茎藕蓬莲苔;
芙蓉芍药蕊芬芳。
寂寞寒窗空守寡;
俊俏佳人伴伶仃。
逢迎远近逍遥过;
进退连还运道通。
迎送远近通达道;
进退迅速游逍遥。
(“游”字繁体写作“游-氵+辶”。)
宠宰宿寒家,穷窗寂寞;
客官寓宫宦,富室宽容。
冰冷酒,一点二点三点;
丁香花,百头千头万头。
(“冰”字也可写作“水”字左上方加一点;因“万”字繁体为“艹+禺”,故“花”字是“万头”。)
大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
细水淼淼,江河溪流湖海。
(元中叶隐居不仕的南宋文人黄潜身浙东山中,日日与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木相对,某日,以“木”为偏旁作了上联,下联为后人所对。)
寄寓客家,牢守寒窗空寂寞;
迷途逝远,返回达道游逍遥。
(“回”字繁体写作“辶+回”。)
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
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犯边。
同偏旁部首联
经过精心构思,利用偏旁、部首相同的汉字组成的对联, 称同「偏旁部首联」。
嗟 叹 嚎 啕 哽 咽 喉
泪 滴 湘 江 流 满 海
宠 宰 宿 寒 家 穷 窗 寂 寞
客 官 寓 宫 宦 富 室 宽 容
驱骚驶驽骜马骤
植檀栽桂森木榮
荷花茎藕蓬莲苔
芙蓉芍药蕊芬芳
湛 江 港 清 波 滚 滚
渤 海 湾 浊 浪 滔 滔
烟 锁 池 塘 柳
炮 镇 海 城 楼
寄寓客家 牢守寒窗空寂寞
迷途逝远 返回达道游逍遥
逢迎远近逍遥过
进退连还运道通
迎送远近通达道
进退迅速游逍遥
大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
细水淼淼,江河溪流湖海
元中叶隐居不仕的南宋文人黄 潜身浙东山中,日日与郁郁葱葱的参天古木相对, 某日,以「木」为偏旁作了上联,下联为後人所对.
作业之三:大木森森,松柏梧桐杨柳,为此出句配下联
对联的艺术机巧(二)
对联的组句技巧有很多种,本讲根据大纲所列的二十种来阐述对联的组句技巧。组句的技巧,是使对联在文句组合上表现出某些特色,以获得某种艺术效果的方法。
  属于组句技巧的有:换位、嵌名、串组、分总、缺如、重言、两兼、同出、连珠、越递、虚字、拆词、回文、列品、互文、绘态、歧义、巧辞等等。
  一、换位
  换位,就是把句中词语的位置加以对换,从而适应某种需要。一般分为三种:
  1、一联单换,即两联中只有一联有换位。如:
  五风十雨梅黄节;
  二水三山李白诗。
  这副对联中,下联没有换位,而上联中的“梅黄”,将“黄梅”换位成“梅黄”,以对“李白”。
  2、各联自换,即上下联均有换位,但都只在本联内进行。如: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上联“十八”恰好是“八十”换位而成,“十八公”即“松”字;下联中“重九”,也换位成“九重”,与之前后相对,非常贴切。
  3、两联互换,这种换位又叫“异位互重”,即上下联都用了同一个字或者词,但在相应的位置上交叉相对。如:
  子将父作马;
  父望子成龙。
  下联中的“父”与“子”就是上联中“子”与“父”的换位。再如:
  一人千古;
  千古一人。
  这是林森挽孙中山的联。下联中的“千古”与“一人”是上联中的“一人”与“千古”的换位,意思却各不相同。再如:
  过苦年,苦年过,过年苦,苦过年,年去年来今变古;
  读好书,好书读,读书好,好读书,书田书舍子而孙。
  此是钟耘舫所题,反复换位,每换位一次,就出一层新意。再如:
  寸管难书三尺意;
  三尺常对寸管情。
  此联中“寸管”与“三尺”在上下联中互换,各言其事。
  二、嵌名
  嵌名,就是把人名、地名或其他事物名称嵌人联内的有关部位,使上下联相互对应,以提高对联的趣味性和感染力。嵌名联在婚联及题赠联中运用较多,嵌法也因情况而多种多样。嵌字联大体分为整嵌和分嵌,分嵌中还可分为若干种。
   1.整嵌:
   就是把名字整个嵌人联语中,并保持名字的整体性。例如:
   蔺相如、司马相如,名相如,实不相如
   魏无忌、长孙无忌,彼无忌,此亦无忌
   上联为明代大文学家李梦阳出句,对句是一个与他同姓同名的穷儒生所对。李梦阳想出一个比较刁钻的联让他对,意在戏弄。谁知那个穷懦生顺利地对出对句,而且对得如此绝妙,使李梦阳敬佩不已。联中嵌入四个人名,后边又将名字运用转类的手法。
  整嵌联在对联中屡见不鲜,比如下联
九伐竟无成,心师武侯,能继祁山六出志;
  三分不可恃,计诛邓艾,已复阴平一败仇。
  此为四川剑阁姜维祠的一副对联。武侯,乃诸葛亮谥号,连同邓艾为两个人名,祁山和阴平为两个地名,嵌入这副对联中,都为整嵌。
  2.分嵌:
  即将一个名字拆开,分别嵌入上下联的有关位置。分嵌中又分竖嵌、横嵌、递嵌、暗嵌、迭嵌、反嵌等。
  (l)竖嵌:一个名称分嵌于上下联同一位置的叫竖嵌,竖嵌中又有首嵌、腹嵌、尾嵌和插嵌。
  分嵌在上下两联的开头叫首嵌,也称藏头,类似律诗里的藏头诗。如黄宾虹赠盖叫天(名英杰)联:
  英名盖世三岔口
  杰作惊人十字坡
  此联将盖叫天的名字英杰两字分嵌在上下联的首字(另,三岔口与十字坡都是京剧剧目,为整嵌)。
  分嵌在句中的称腹嵌。如方地山赠作家刘云若联:
  倦飞知还,云无心以出岫
  含睇宜笑,若有人兮山阿
  云若二字分别嵌在上下联的句子中间。
  分嵌句尾的叫尾嵌,也叫藏尾。如刘振威贺黄海章教授寿联:
  乐育英才,早岁声名扬四海
  胸怀革命,八旬功绩在文章
  分别把名宇有规则地插入联中的叫插嵌,如一朝臣贺道光皇帝联:
  元后亶聪明,二百载继继承承,顺天心,康民物,雍和其德,乾健其身,嘉惠普群生,道统昭羲农尧舜
  维皇臻福寿,亿万年绵绵翼翼,治功懋,熙绩勋,正直在朝,隆平在野,庆云辉五色,光华联日月星辰
  上下联各在第三断句的首字上分别嵌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六个帝号,而且自然、流畅,颇不容易。
  (2)横嵌:一个名字在一联内分别嵌完的叫横嵌。如余心乐先生幼年时答塾师联:
  余见心乐余心乐
  史载可法史可法
  (3)递嵌:是将一个名称在上联横嵌一部分,再在下联横嵌一部分。两联横嵌合起来构成系统,以暗示题旨。如王湘绮赠袁世凯联:
  民犹是也,国犹是也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
  (4)暗嵌:即可嵌之名在改头换面的情况下出现,一般多用拆字的手法。如一考生讽学政、主考官吴省钦营私舞弊联:
  少目焉能识文字
  欠金安可望功名
  作者将“省钦”二字拆开,以拆开之词义组联又意思贯通,直戳其痛。
  (5)迭嵌:就是在一联中有规律地交叉嵌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名词。如《痂留编》所载一联:
  冬夜灯前,夏侯氏读《春秋传》
  东门楼上,南京人唱《北西厢》
  (6)反嵌:此种嵌字从联尾开始,往联首顺序而排。请看下联:
  季子敢言高,与吾意见辄相左
  藩臣徒误国,问尔经济有何曾
  上联逆嵌为左季高,即左宗棠,下联嵌曾国藩。据说曾左两人心存芥蒂,有人就拟了此联,说成是他二人相互嘲讽之作。
  七字联的嵌法格式问题,因所嵌位置不同也有不同的名称,各种格式可以结合起来运用,不足七言的嵌字格式以此类推,多句联嵌字以短句为基础类推。
  ▲嵌入联中第一字的叫鹤顶格。如郭沫若所撰一联:
   泽色绘成新世界
   东风吹复旧山河
   ▲嵌在联中第二字的叫燕颔格。请看安徽九华山华严祠联:
   清华真佛地
   庄严古洞天
   ▲嵌在联中第三字的叫鸢肩格。下联是浙江秋谨墓联:
   悲哉秋之为气
   惨矣谨其可怀
  ▲ 嵌于联中第四字的叫蜂腰格。请看下联蔡锷赠小凤仙联:
   此地之凤毛麟角
   其人如仙露明珠
  ▲ 嵌于联中第五字的叫鹤膝格。如郭沫若赠张重肩联:
   道义能担肩似铁
   精神不动重如山
  ▲ 嵌于联中第六字的叫雁翎格。如成都杜甫草堂联:
  十年幕府悲秦日
  一卷唐诗补蜀风
  泰指陕西,蜀指四川。杜甫的诗篇多于秦、蜀写成。此联之意借杜甫诗:“《诗经》无蜀风”句。作者是将杜甫诗和《诗经》相提并论的。
  ▲ 嵌于联中第七字的叫凤尾格。如云南石屏秀山联:
  西南诸峰此独秀
  东北一览小众山
  ▲ 嵌上联第四字,下联首尾的为鼎峙格。如:
   园静有梅独啸傲
   兰幽伴竹共芬芳
  联中嵌入“梅兰芳”三字,所嵌之处形成品字形故又称“品字格”。
  鼎峙格的另一种形式是,上联嵌首尾字,下联嵌第四字。如笔者(李岫春先生)题山海关联:
  山连百脉直到海
  浪涌三关欲摧城
  ▲ 联中上下联,首尾各嵌一字的为双钩格。如:
  物能致用人求质
  文可移情意欲明
  有一广东潮州“韩江酒楼”门联:
  韩愈送穷.刘伶醉酒
  江淹作赋.王粲登楼
  ▲ 联中在上联首字和下联尾字嵌字,形成遥相呼应之状,称为魁斗联。如韶山联:
  佛子座边莲叶碧
  美人帘底枣花红
  ▲ 在上联的尾字和下联的首字处所嵌字的称为蝉联格。如一国庆节联:
  举世歌盛国
  庆云照新程
  ▲ 嵌于上联第二字,下联第六字的为云泥格。
  船小兼程说海阔
  日长正道乐康平
  ▲碎锦格是一种较为自由的嵌字格式。它不分位置、顺逆、字数,故此也称散嵌格。如:
  灵鹫向云中隐去
  奇峰自天外飞来
联中散嵌“灵隐飞来峰”五字。
  又如山东益都云门洞联:
  殿阙不须金锁闭
  洞门常有白云封
  嵌字联虽然有自己的特定格式,但字异常灵活的特点亦拓展了其包容性,能够融析字对、叠字对、回文对等多种联语形式为一炉,浑成而出新意。嵌宇联贵在浑成,忌死拼硬凑,尤重别出蹊径之创新。
  三、串组
  组串,或称串组,就是将一些本来没有联系的事物的名称按一定的规律串联起来,从而使之表示出某种意思。用组串法制作的对联,常见的有组串人名、地名、植物名、词牌名等。请看下面这副对联:
  中国捷克日本;
  南京重庆成都。
  这副对联是一爱国人士为欢庆抗日战争胜利而写的。乍一看这副对联的上联是三个国名,下联则是中国的三个城市名。但其更深层的意思,上联是中国胜利地打败了日本(这里捷克转义为克敌),下联是南京重新庆祝成为首都。这样,就用三个国名和三个城市名,巧妙地组合成一副庆祝抗日战争胜利的贺联。
  再看这样一副对联:
  碧野田间牛得草;
  金山林里马识途。
  这是在1982年,由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春节征联活动中,择优选出的一副对联。上联为出句,下联为首选对句。上下联各由三个人名连缀成句,意义连贯,毫无生硬之感,堪称组串佳对。
  再看由词牌组串的一副巧联:
  水仙子持碧玉簪,风前吹出声声慢;
  虞美人穿红绣鞋,月下行来步步娇。
  联中串出六个词、曲牌名《水仙子》、《碧玉簪》、《声声慢》、《虞美人》、《红绣鞋》、《步步娇》,描绘出了一幅美人轻移莲步,观月赏景的美丽卷。
  四、分总
  像列品法排列物品那样组句,但有分述有总述的制联方法称为分总法。使用分总法,必须集三个以上的物品并列排列,而且中间不用其它词语混杂间隔。分总法主要有先总后分和先分后总两种形式。
  1.先总后分
  请看北宋文学家刘攽对王安石联:
  三代夏商周;
  四诗风雅颂。
  刘攽才华出众,王安石有意以此联难他,然刘稍思片刻便对出了下联。此联难度在于解决下联总括数目与列品数目字、义与上联的矛盾,或多或少都很难成对。刘以巧取胜,别开洞天,从《诗经》中独辟蹊径。风、雅、颂为《诗经》的四个组成部分,其中雅分大雅、小雅,历史上通称为四诗。以“四诗”对“三代”,以“风雅颂”对“夏商周”,妙语惊人,被称为传世绝对。
  2.先分后总
  先分述事物的几个种类,再进行总述,如:
  雪月梅花三白夜;
  酒灯人面一红时。
  上联雪、月、梅花是分述,三白是总述;下联酒、灯、人面是分述,一红是总述。
  邓琰的自题碧山书屋联也属此类: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武夷峰,庐山瀑布,合宇宙奇观,绘吾斋壁;
  少陵诗,摩诘画,左传文,马迁史,薛涛笺,右军帖,南华经,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我山窗。
  作者在这副联中,上下嫌分别用九种事物排列,这种对法又称连环法,此联即为九连环,环环相扣,节奏紧凑,音调铿锵,回环跌宕,气势宏大,可谓波澜壮阔,在对联中是不多见的。制作这种对联,应当注意上下联所排列的事物、结构必须一致,比如上联是偏正结构,下联也应当采用偏正结构。
  五、缺如
  子曰:“君子于其所不知,盖缺如也。”(《论语·子路》),缺如这个名称,即取于此。这里借指人们在作对联时故意空出某个字让别人去填补,两联意的重心则正在空出的字上这样一种情形。请看一户穷人写的春联: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横批:南北
  从字面看,读者便知作者在做文字游戏。上联缺“一”字,下联缺“十”字。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要从所缺之字的谐音上去理解。“一”与“衣”谐音,“十”与“食”谐音,加上横批所缺“东西”二字,作者的意图就不言而喻了,原来全联的意思就是“缺衣少食,没有东西”。此联立意奇巧,很形象地表达了穷人过年三难。它不但是一篇缺如联,还是一副数字联,若把它视为谐音联也是可以的。
  请看一副嘲庸医的对联:
  未必逢凶化;
  何曾起死回。
  相传有一个叫“吉生”的庸医,水平低下,却爱自吹,有人便在其门上贴了这副楹联予以嘲讽。在上下联镶嵌的成语中,每个成语都故意漏写了一个字,所漏写的字合起来恰是他的名字。这样的漏字法作的楹联,艺术效果比不漏“吉生”二字更佳。
  再看一副贺婚联:
  人称新郎新娘,原本是旧相思一对;
  你吃喜糖喜酒,能不有 风味几番?
  这副联中故意漏去一字,让前来贺喜的人自己去品味,自我感觉用什么字好就填上什么字,填不上来,说明这种风味难以用语言表达。这一漏字,正是寓联意于联外。
  据说,袁世凯死后,有人写过这样一副对联:
袁世凯千古;
  中国人民万岁。
  这副楹联故意不按楹联作法之常规去写,上联五个字,下联六个字,使其不能成对,这样的对联按属对要求是绝对不可以的。但此联正是用属对中的“失对”术语,向人们暗示“袁世凯对不起中国人民”之意,作者利用缺如的手法出其不意地表达了言外之意所产生的艺术效果。借此,方使这一巧联流传于世。
  六、重言
  重言,就是在一联中多次使用某个或某些词语,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
  有以一个字为单位进行重言的。如:
  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骋时毋忘赤帝;
  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这副对联题于湖北当阳玉泉山关帝庙。上联重言“赤”字,下联重言“青”字,比为单字重言。
  也有以几个字为单结重言的,如:
  慕汉宋两完人,文章绝世,书法绝世;
  称巴蜀一胜境,琵琶有声,铜锣有声。
  这副对联题于四川云阳张飞庙,上联重的“绝世”,下联重的“有声”,都是以两字为单位的。
  如浙江天台山方广寺的长联: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和三百六十击钟鼓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上联重言“声”,下联重言“色”,佛理通秀,妙不可言。
  七、两兼
  两兼即指在一副对联中一个字可与前后的字同时组词,在读时可读成两种组合句式,两种效果。
  请看下联:
  李东阳气暖;
  柳下惠风和。
  此联巧在以不同句式的读法读出不同的效果,若按三、二句式读,可读出两个人名的名字:李东阳和柳下惠。李东阳,明代诗人,天顺年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华盖殿大学士。此人秉性温和,善依附周旋。柳下惠,春秋鲁国大夫,任士师(掌管刑狱的官吏),以善讲贵族礼节和坐怀不乱而著称。联以“气暖”、“风和”喻二人,十分贴切、自然。如按二、三式去读,其意义则变成了这样的意思:李树的东边阳气暖,柳树的下边惠风和。不管以何种句式读,对仗、结构都很工整。其一,“李东阳”对“柳下惠”,人名相对,“气暖”对“风和”,主谓语词组相对。其二,“李”对“柳”是植物对,“东”对“下”方位对,“阳气”对“惠风”偏正词组对,“暖”对“和”形容词相对。再如:
  易君左闲话扬州,引起扬州闲话,易君左矣;
林子超主席国府,连任国府主席,林子超然。
  湘人易君左,写过一篇《扬州闲话》,大谈扬州姑娘,引起扬州地方人士的不满,上联即指点此事。“易君左矣”中的“左”,在这里当“偏邪”讲。“林子超”却林森,“林子超然”中的“超”字表示置身世外。“左”、“超”两字均为两兼。
  八、层进
  层进,就层层推进。
  如石成金《笑得好·风雨对》中有记载:一嗜酒的先生与学生对联:
  先生出字:雨;
  学生对字:风。
  先生又说:催花雨;
  学生又对:撒酒风。
  先生又曰:园中阵阵催花雨;
  学生又道:席上常常撒酒风。
  先生说:“虽然对得好,只是不该说先生的短处。”学生说:“如果先生再不改过,学生就是先生的先生了。”联中“风”谐“疯”,字数由一而三而七,直推进到先生自感有愧,无从再对下去。
  九、对比
  对比,就是把两中相同或者相反的事物,或者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使彼此都显得更加明显突出。例如:
  知斯巾帼女儿,有志复仇能动石;
  多少须眉男子,无人倡议敢排金。
  有一年,秋瑾经过天姥山动石夫人庙,听一位老僧人讲,金兵南侵时,麾军来到山下,夫人显灵,驱动大小石头,打退了金兵。秋瑾深深感动,于是写下了这副对联。联中把动石夫人的抗金事迹与清末许多男子不敢排满的事加以对比,使前者更加令人崇敬,而后者更加显得可怜。又如:
  万寿无疆,普天同庆;
  三军败绩,割地求和。
  此联为西太后寿时所作,通过对比,来深刻揭露西太后的荒淫无耻与卖国求荣。
  十、同出
  把反映一件事物的不同表现或者出自同一根源的不同形态的词语连接在一起,表达一定意思的对联,叫同出。
  相传杨升庵少时,一日随父磊学士杨廷和参加弘治皇帝在御花园摆的酒宴。时值寒冬,宫中用火盆烧木炭取暖。弘治皇帝触景生情,对众大臣说:“朕有一联,看谁先对上。”联曰:
  炭黑火红灰似雪;
  大臣们冥思苦想,好久都没有对上来。这时。杨升庵忽然从父亲身边站出来说:“我来对!”随即念出下联:
  谷黄米白饭如霜。
  对副对联两联都是同出。上联“炭”出于木,“火”又出于“炭”,而炭经火烧后,即变成“灰”。下联“谷”出于稻,“米”又出于“谷”,而米煮熟后,即变成“饭”。都符合同出的特点。
十一、连珠; E( L& Q/ S8 E" c. D
  连珠又叫顶真,是将前一句或前一节奏的尾字又作为后一句或后一节奏的首字,使两个音节或两个句子首尾相连,前后承接,产生上递下接的效果,好像串珠子似的一种制联方法。用顶真法创制的联语,要做到语句递接紧凑、生动明快方为佳联。顶真与叠字形式相仿但本质却不同,顶真可以是一个单字,也可以是一个复词或词组,既可以一次使用,也可以重复使用。
. I8 K; ]. v. r4 \1 q& g( J; y  请看下联:
9 u1 W$ q&&O( Q5 p7 s
! E+ g5 {( p7 q. J3 R# p6
r  寿禄比南山,山不老,老福人,人杰年丰,丰衣足食,食的珍肴美味,位列三台,台享荣华宝贵,贵有稀客,客多是理,理正言顺也;
/ W9 q( F0 O+ L1
y&&L  晦气如东海,海真大,大贪鬼,鬼面兽心,心术不端,端是财痞杂种,终必一死,死无下葬墓地,地伏饿狼,狼撕其身,身败名裂哉!8
b; D$ Y$ j( a$ X; n
) n" d&&t. N! w, y( B, |2 u1
n  相传这副楹联的上联是个好吹牛拍马的富家子弟给一个大富翁送的寿联。做寿之日无人能对下联,喜得富翁眉开眼笑。一个穷秀才见了上联,即对出下联,叫一小孩送上,气得富翁七窍生烟,寿席不欢而散。这副楹联的上下联都是采用顶真法创制的,联语象一条环环相扣的链子,上联把富翁捧上了天,下联却把富翁骂得狗血喷头,死有余辜,令人拍手称快。$
n4 Z3 M7 }- e1 _# W
  请看一副风景联:8 k% i# p" b7 L
' }8 I+ P# H4 O5 v&&q+ H& M0
N, a  听雨雨住,住听雨楼边,住听雨声,声滴滴,听、听、听;
9 k+ {7 c4 t8 i% s) M  观潮潮来,来观潮阁上,来观潮浪,浪涛涛,观、观、观。$ S" @! j5 T% H:
9 t8 P; r, e. f&&y
  这副顶真对,既有句内顶真,又有分句之间的顶真。上联妙用一字两义,“住”一作“停止”,一作“住宿”,把听雨观潮之妙趣随着语意的跳跃尽纳联中。
4 M6 k5 }, x1 {- S  下面一副戏台联堪称顶真联中的佳品:
4 `2 T, W( J( s! B
0 J, _6 F0 c) ~1 ?4 _  看我非我,我看我,我也非我;# H0 `1 x% [$ Q1 P/ G8
  装谁象谁,谁装谁,谁就象谁。
& R4 G% b. C' x% _/ b8 r
+ [3 P5 V% Y3 _% b: T* S/ o+
y  这副顶真楹联概括力极强,仅用了八个字,就把戏剧演员忘掉自我、逼真肖人的精彩表演描述出来了,该联对仗工稳,精巧风趣,联意隽永,是一副绝妙戏联。
&&v: D$ Q. J% ~. L* H$ B
; `# f4 D5 T0 q4 m  十二、越递9 E' D$ y7 m- k3 |3 e0 F
  越递又称巧意、层递。即在联语中将某一词语越过一词,而使之递进。此法有两类: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到高、由小到大的推进方法叫阶升法。反之为阶降法。
; `" a&&h5 x0 {+
w  1.阶升法&&r& y: I. t# Z5 |7
`9 }$ o$ W
  请看下联:
, N. M! J% f' ?7 n- n
( z. B4 G% V# B0 Z  坐、请坐、请上坐;
' D. i+ d* x8 j$ c&&i-
y  茶、泡茶、泡好茶。
/ V. }, W4 ]3 s& ]' c% G# s& v% T9 F: Y* I! ^$ D
  此联传说是清代学者阮元游平山堂,寺庙方丈将阮元当做一位普通游客,只说了一声“请”,又对下人说“茶”。随之交谈,觉出语不凡,便改了口气“请坐”,吩咐下人“泡茶”。后来当他知道是大学土阮元时又换成了“请上坐”、“泡好茶”,到了阮元临走时,方丈恳求墨宝,阮即出此联,活脱脱描绘了一个前倨后恭者的面目。作者以方丈的言语入联,对仗十分工整,别开生面,确是一副很难得的佳联。
) h$ ~! D. ?8 u: @( J( K+ Y9 {  再看陶行知先生为晓庄师范学校题联:7 l( l0 a4 [- u'
3 b0 {1 `6 k0 ]
  认请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为好教育;4 G* a' W0 w1 ^
  发明工具、制造工具、运用工具,是真文明。
$ l% W- ^" |- k5 e/ i
% B+ }( B3 m6 H"
t  作者从事物最初层次着笔,不断向中高层次递进,采用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观察方法,给人们揭示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方法,不仅文字工整,立意也巧。&
b2 ]$ v7 k# V2 n6 Z
&&n' h$ C1 ]( L" A5 x5 E
  2.阶降法; a. ^&&`$ U; ?" y
  请看下联:
) B& {( _+ z9 g
3 i# x) [0 C# D7 C+ R& K3
Z  尧舜生、汤武净、五霸七雄丑末耳,伊尹太公便算一支耍手,其余拜将封侯,不过摇旗呐喊称奴婢;9 g: J$ I5 m7
  四书白、六经引、诸子百家杂说也,杜甫李白会唱几句乱弹,此外咬文嚼字,大都缘街乞食闹莲花。
% g$ S: B: Y$ \/ @( U# J&&c9 i,
p3 S! J; D
  此联以戏谑为快,不免有狂妄不当之弊。但其手法却为独特。把所评对象分别以“生”、 “净”、 “丑”、 “末”、“耍手”、
“奴婢”对号入座。用的是阶降的手法。
9 p, }: p. A& |7 F; [  也有一联,是采用阶升、阶降两种手法同时运用的。例如:
; Q# k&&?8 [! o* n- b/ n9 ~: n.
  万砖千瓦,百工造成十佛寺;4 w( l6 C8 L' x- s7 M5 D* I
  一篙二橹,三人摇过四平桥。0 Y0 F8 l" H+ y4 m% j1 Q+ f
) j4 q&&N7
  上联使用了阶升法,下联使用阶降法。这两种方法层次清楚,能给读者一种新鲜的感觉。! Q/ j/ U; q" Z3 C
5 V" H' G1 K# X2 `( z4 L; W% Y$ p
  十三、虚字
&&t# P$ \7 K4 `+ h1 F' i8 i8 _9
_  虚字,指一联中较巧妙地使有虚词成联的情形。一副对联,时实时虚,起伏迭宕,读起来另有一番情趣。例如:. ^# K4 M7
^+ O9 k$ N; i
* j) ?6 O0 C" @+ ^' s4 L: B  翁之乐者山林也;
( V* g& @, q4 v' c# X. W  客亦知夫水月乎?
) ?3 T' Y1 f0 C&&T) `
; U2 p4 J6 [; d6 U-
Z  这副对联,一联七言,其中就有三个虚词。上联言《醉翁亭记》,下联合《前赤壁赋》,意味盎然。请看下联:
$ N. K( j/ h) q% b. M# p2 I& L#
^&&H6 T/ ^1 k
  君恩似海矣;
/ X1 Y8 H6 Z8 h/ Q* d2 V1 r5 j  臣节如山乎。1 b9 x3 }0 Z/ m# j2 |/ {/ t1
9 R) Z! L( g1 H6 m, H* T8
J  此联是明末陕西总督洪承畴所题,原联为“君恩似海,臣节如山”,是一副表白自己、歌颂皇恩的对联。洪承畴后来投敌满清,遭人唾弃,后人在原联句尾添此“矣”、“乎”二字,其意即大相径庭,成为一副绝妙的讽刺联。!
L2 T1 D7 h. w$ j9 l
* A: x8 I% `5 r  十四、拆词% L5 e: _1 D5 M4 q& E7 z: N
  在同一联中,若将一个词作词用之后,又作词组用,就叫拆词。例如:0 A, Z( V-
M&&U& P+ N
- u4 N&&e6 h" a/ {+
s  无锡锡山山无 锡;
: m2 N8 g9 C* q8 Y  平湖湖水水平 湖。
# t' [9 A8 l# _6 F6 X" j: Y6 Y' a) c9 I
  此联传为唐伯虎与无锡一理发师所题。上联中的“无锡”,产一个表地名,是个名词,后一个意为“没有锡”,是个动宾词组。下联中的“平湖”也是如此。前一个表地名,是个名词,后一个意为“与湖平”,是动宾词组,这就是拆词。再如:0
~: E& S4 F! q. c$ I
- Z1 i- |6 R9 y8 |* z! y1 ~  复生不复 生矣;! T0 j/ h8 g/ X9 G) P
  有为安有 为哉!. Q0 m! L6 B# C. B8 A+ l5 V$ u
' t$ r- S! [) D8 a' f
  复生,为谭嗣同的字。此为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逃至日本,听到谭嗣同等六人遇难后,写下这副联。联义不言自明。6 d% u. ~0
q$ \: m( l
  若拆为词组的部分,有的是被拆词语的同音字,且不表双关,就是拆词与混音的综合。如:
1 H! S9 `( y- @/ Q& d4 |$ K7 i- A0 l$ A
  贾岛醉来非假 倒;
1 j6 T1 @( C2 y6 l) w1 s  刘伶饮尽不留 零。
' G, T* b, I) D, D+ l0 t
4 h3 Z! Q- h. k, B2 X# w) b  此联相传也为唐伯虎所作。解放前还挂于成都走万能街“乡村餐馆”。4 O; H0
M5 ^+ s# Y
/ B1 m( g# K0 d
  十五、回文
- W9 D9 g4 ^,
@  使联语的上下联顺读、倒读皆能成联,且贴切而不混乱,这种制联方法称作回文法。回文法楹联写作极不容易,写好就更不容易,不过一旦写好了,就能产生引人注目的效果。用回文法制作的楹联常见的有两种格式:#
f: P+ |5 A; {
  一是上下联是中间为界,两边用字相同,这样不论倒读正读,联意都是一样的,这种联一般称为对称回文。在回文法楹联中,这种格式最为常见。试举几例:
% O$ i% d& G' I$ _$ g. k' |
+ ]/ T3 Q" J7 o  客上天然居,居然天上客;! }' S8
  僧过大佛寺,寺佛大过僧。
5 N6 l) {7 e) g* P( u! P, a( @; [( \, d. P/ S
  需要指出的是,在对称回文中,还有一种谐音回文,其文字虽不能倒排,但字音倒读却与顺读一样。谐音回文中,最有名的首推传说为唐寅所作的一联:
: q1 _0 M& }&&Z: V& B' J$
" Q! Y" A6 t6 Z! z1 W' U  画上荷花和尚画;- U- C) x& _& \5 S
  书临汉帖翰林书。7 F. z7 _( {4 Q+ T
# b6 n6 O, I9 `5 F5 F' L; X+
T  二是上下联使用不同的字,但顺读倒读均能读通,有点类似于回文诗,此种联称为反复回文。这种楹联顺读倒读往往会产生联意上的不同。如:
* j" Y% l0 F; t7 }3 w" a1 U' C4 f) F% {6
  风送花香红满地;* X1 @' x$ Z1 o' m. q
  雨滋春树碧连天。
4 F) ^; @6 B6 O& B& ~& D
! E2 p/ ]2 p# P' {3 \: l* K$
@  这副写景楹联把春风吹拂红花送来阵阵花香、细雨滋润春树大地一派澄清的盛景描绘的很细腻生动。如果将该联倒读,则为:
' W* g8 U0 ?( G& K8 A" W! c" u8 d! b9 d! B. I4 L
  天连碧树春滋雨;! B+ Y. I: S( H! S$ w! r
  地满红香花送风。- y3 M& c1 D) Z- m9 W5 R) y5 ~2 q
) c' ~; y8 R$
j  联意则变成了蓝天连碧树,春景润春雨;大地红香满,花儿随风舞。我们仿佛能够感觉到春雨春风中送来的阵阵清香。
* K7 F& E6 f2 r
* |0 a1 u1 d7 i  十六、列品
5 F+ S. C: E' W* W) c/ F0 k'
A  对联中常常列举三个以上的事物,中间不用别的词语隔开,这种手法谓之列品。例如:
9 [4 k1 F) M* _/ Y: Z+ j+ T4 c4 f$ q) r& L4 V
  和马牛羊鸡犬豕交朋友;
9 V7 P% q1 r* b' B% a, z9 Q  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 ]1 H5 t9 |4 [
: s( G2 }" o) J7 f% S  上联列了六种家畜家禽,下联列了六种作物,用的是列品。再如:' j! y/ E;
?&&\. ~3 X7 v
8 ~" g0 G* u. q( R
  述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传,万世咸承厥训;/ |&&o4
?/ @, [' i
  超德行、言语、政事、文学而外,一人独得其宗。
$ j- R4 r/ o5 B, g* a2 i" s4 _
8 I, j8 C! y) f( L+ f3
A  此联题于山东嘉祥曾氏词。上联列举曾参在《礼记·大学》一书中提出的思想。下联为孔子所授科目。虽然抽象,但都是列品
十七、互文8 g/ g7 c( N%
  互文也称互参,它的手法是把本应该合起来的话分做两句说,使两者互相补充、渗透。* F* L6 c# q( f%
  请看毛泽东为刘胡兰烈士的题词:5 i- f% y( v! b
9 o4 z7 Y+ G, P4 t% l
  生的伟大;
6 @1 U; `$ X0 i8 q: V  死的光荣。8 T; R' U8 E$ k, |8 G" V& A3 U(
4 j" V1 F: a" b& s: j8 O, s%
]  上联写生,下联写死,从两个方面入笔,却写的都是一种精神,是说她生与死都是伟大而光荣的。再看下联:" Q; a: N# P- y0
! m5 a) @% l, ?( j+ P3 M) o5 X0 g  诸葛一生唯谨慎;8 h$ v, z4 h4 I
  吕端大事不糊涂。
. `* D( p2 `&&H' y+ R4 _$ \(
^8 F: E* s
  人生处事,要谦虚谨慎,小事要通融马虎,大事要坚持原则。联语借用了两个古人为典,从两个方面去写,说明的却是一个道理,这也是互文的一种。再请看:,
U&&\. G/ n3 ?0 j
2 W3 g( L( b# R2 U0 P# g
  宁为玉碎;
( L( x4 ]/ V2 c, ]4 I  不作瓦全。0 X- N2 a# {5 X# }0 Q4 s' T
1 d5 ?) g. O, a6 `2 F( b9 N*
o  此联写做人之道,应刚直不阿、无私无畏、一身正气,不奴颜婢膝、苟且偷生。作者在上联以“玉”自誉,下联以“瓦”点化。两个角度,一种精神,闻声见物,令人叹止,乃精妙之笔。/
g& m5 U( s2 ]6 G%
1 I5 j9 d0 ]! N0 B% o& U
  十八、绘态
& h- A0 |. B0 J/ \4 Z, b  用某些词语将某种情态活画出来,谓之绘态。
% T5 A; M% e/ v*
f  冯梦龙《古今谭概·戏吴主事》云:明孝宗年间,吴江任刑部主事,差还复命,主掌朝廷礼仪的鸿胪寺官员告诉他说:“现在正是挑选一省行政长官之时,朝见皇帝声音要洪大,起身不能背对着皇帝走。”次日上朝,吴江果然尽力提高嗓门,且无抑扬顿挫,又横着从御街西边走下去。皇帝看了忍不住发笑,同僚杨茂云于是戏作一联,以况其景:"
[# H# [9 v( |
& P, f# Y/ {5 `6 Z. n1 ~! W8 p  高叫一声,惊动两班文武;
, N( F9 C' ~5 D+ `+ N  横行几步,笑回万乘君王。
0 {' R5 u! B/ |&&y, v: e6 h6 A2
C. Z+ A" V, ?) P- ]
  此联绘绘色,很好地把吴江在朝廷上不得要领的情态表达出来了。再如:. H/ W0 e, `* Z# y$ s4 w
: F" I- W1 v4 g# h* e0 c
  著!著!著!主子洪福;% l, ?2 ?) B7 }3 d
  是!是!是!皇上圣明。
/ P7 H. N5 U4 \2 G& \6 b9 i
&&?% r6 X5 R' w& D-
s  此联是讽刺清道光年间两个军机大臣潘世恩和穆彰阿的。他们惯于阿谀奉承,凡是皇帝说的话,他俩无不头。 “著!著!著!”“是!是!是!”是对二人奴颜形象的描绘。读之如闻其声,如见其状,形象生动。
2 x& f, X! b% l( Y7 H5 P# {' U9 o0 p- T'
g&&L% i* X! ^
  十九、歧义
! A$ Z/ g. v4 P"
i  利用文句不打标点而全凭人们自行意会这一特点,故意使一句话产生两种或者两种以上不同或者不完全相同的意思,就叫歧义。
6 ^& L% c" S2 A% A  以前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说一教书先生与一个刻薄财主订了一个契约,内容如下:&
m$ ^, U4 K6 T# }. n&&W/ m0 r!
* H9 b$ B/ b, p' q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 O0 ?5 O# d9 t$ m
2 i# s2 G) `! H& z6 H  财主一看同意了,因为他理解为:
9 p0 U- x( t%
[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8 P6 Z, U, Z6 j" |" i0 `+ a
) W2 O" T' s8 l+ n&&J( `- E5
  于是他天天给只给先生青菜豆腐。后来先生提出抗议,闹到官司府,先生提出这段文字的断句是:
+ j$ C4 F0 V, r) H* m& d6 R2 x0 |
/ I0 y) [&&m$ N, ^1
Z  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也可;唯青菜豆腐不可,少不得学费。' Y: ~2 S& K/ y$ R
官府判先生胜,财主无奈,只得按约行事。这种利用断句的不同,故意使话阁下支义的情形,对联中也常有。如: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相传此联为明代学者祝允明为一店主人所作的一副戏谑联。店主人将其读成: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认为是一副倒霉晦气的春联,因而大为不满。祝允明微微一笑说:不必生气,是你把楹联念错了。应该这样念:
明日逢春好,不晦气;
  终年倒运少,有余财。
 店主人这才转怒为喜,且置酒招待。这是祝允明利用这副楹联有两种不同读法所获得的相反效果,与店主人开了一个小小的玩笑。但由于这副楹联容易产生歧义,店主人终究没有贴出来。传说祝允明还写过这样一副歧义联:
  此屋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伤
  相传有个刻薄的富翁造了高楼大厦,请祝允明写楼联。祝深知此翁为人,决意捉弄他一下,便写了上面这副楹联,并念成:
  此屋安,能久居;
主人好,不悲伤。
  富翁听后颇为满意,待贴出来后,宾客们却个个偷偷地暗笑,富翁明白了其中奥秘,只落得七窍生烟,却又无可奈何。原来这副对联如不断句,上联分明是疑问句式,下联是感叹句式,那么这间屋子是无人敢住的。
 二十、巧辞;
  巧辞,是对联的写作技巧之一,但又不同于一般的写作技巧。它运用不同寻常的思维方式,使联意达到一种妙不可方的境界,但就字面来说,是找不出什么特殊标志来的。巧辞常见的手法有两种。一是借助某种特殊的逻辑推理,以求其巧,此其一。如:
: y&&p6 f7 ~" w0 T5 O1 d3 F0
l  三国时关羽夫人为何许人也,谁也不知道,但有人为爱屋及乌,居然给她建了一祠,建好后,得写副对联,请了许多人都无从下笔,最后有人想了一副对联:
2 _"生何氏,殃何年,盖弗可考矣;
:夫尽忠,子尽孝,岂不谓贤乎!
上联承认对关夫人一无所知,但下联却从“关氏父子都那么好,夫人自然也是好的”这样的逻辑来推理,也是人们能接受的。
其二是玩弄诡辩,以显其巧。如:
明代,福建有一个戴大宾,幼年即以才气名。13岁时,有客至,父不在。客见其年幼有名,因欲试其才,出联考他。
  出曰:月圆;  对曰:风扁。
  客问风何以扁?答:风见缝就钻,不扁如何钻?客以为然,再试。
 出曰:凤鸣;!
 对曰:牛舞。  客问牛何以舞?答:《尚书》有云“百兽率舞”,牛亦兽,自在其中。客人大加赞赏。
, 除以上二十种外,还有一些手法,最为有名的当是无情对。无情联是巧妙联中最有趣味性,最能体现“对”这一特点的一类对联。其特点是上、下联中相应最小的词素贴得很近,对得很工,但是词义各异,相去甚远,简直对不起来。一般对联讲究上下联内容相关,无情对偏偏不相关。它有两个标准,一是类别要互不相干,二是内容上要离题千里。%
G+ l) D$ p" v. `8 I
  请看下联:
&&妹妹我思之;
& 哥哥你错了。
  这是一副风格奇特的即席对。说的是清朝某年科考,试题中有句:“昧昧我思之”。一考生粗心将“昧”字写成“妹”字,嘲为上联。评卷先生见此,不禁失笑,于是顺手批曰:“哥哥你错了”。此联以回答方式出现,寄无限情趣于对话中,待你发现精妙处,顿有豁然开朗之感。此联奇中见奇,考生误将“昧”置成“妹”,音同而意迥,可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奇在阅卷先生将错就错顺水推舟,竟以妹妹身份出现,称此考生为“哥哥”以戏之,宛若含羞怯之意曰“你错了”。无情之格中含有情之态,真乃楹坛之佳品。
 无情对,多为字与字严格相对,而联句立意却风马牛不相及,造成一种对联艺术的差距美。请看下联:
  庭前花始放;  
阁下李先生。
上联是院中花开的景象,下联则是人文称呼,句意相去甚远。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上下联的每一个字都对得异常工稳。“庭”与“阁”为宫室小类工对,“前”与“下”同为方位词,“花”与“李”同属植物类,“始”与“先”同为副词作状语,“放”与“生”则是动词相对。字字工对却意远千里,这正是无情对的妙处。再看下联:
树已半残休纵斧;  
果然一点不相干。  
这也是一副无情佳对。上下句意义毫不相干,上联为一古诗句,是说要爱护树木,不要乱伐残树。下联却以一句俗语相对,相差十万八千里,却在字性上结成缘份,有天造地设之妙。上联尾字“斧”是工具,下联尾字“干”指名剑“干将”;“树”对“果”,为果木相对;“已”对“然”,为虚词相对;“半残”对“一点”为数量词相对;“休纵”对“不相”都为虚词相对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天悦龙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