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园有邓氏唱腔吗?

作者:湖冰
本文关于邓氏源流的说法存在严重错误!
邓姓源出有五:
(一)邓姓出自子姓。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概括为:“邓姓出自于子姓,商王武丁封其季父曼于邓国,迨至春秋被楚国所灭,后裔以国为氏,称邓氏。”《三元邓氏家谱》也载:“邓氏得姓,相传源于殷商武丁在位时,武丁因封其季父曼(字德阳)于南阳(今河南省境内)邓国,遂以国为姓。故皆尊曼公为我邓氏鼻祖。”曼季立国于颍川昭陵之间,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附近,国名为邓国。(中华邓氏族谱网注:这时在将两个间隔了近500年的历史事件与历史地点进行了合并,这是严重误导后人,正确的是,武丁因封其季父于蔓,后递传到东汉时,禹公中兴汉室,将南阳郡新野县邓氏光宗耀祖,成为东汉第一大家族,并从此有南阳郡为郡号,始称南阳郡邓氏。邓氏可在肯定的是发源于今湖北省襄阳团山镇邓城村,并不是发源于河南省境内)
周桓王(公元前719~公元前741年)时,邓宣(字吾离),为了对抗虎视眈眈的楚国,与蔡、郑二国交盟,以尊周室面朝服于周。周襄王(公元前651~公元前683年)邓被楚所灭失去封国后,邓国王室后裔以封国为姓,如邓扈乐在周宫廷内任卿士,邓廖为良将于楚,邓季为贤大夫于吴。这就是《元和姓纂》所说的:“曼姓,殷时侯国也,春秋时,邓侯吾离朝鲁,后为楚文王所灭有说邓氏出自子姓。其先世殷朝武丁封叔父曼季于邓,赐姓曼,一传至辟方,二传至云都,三传至吾离,—便以国名为姓。”
(二)邓姓出自仲康后裔。(中华邓氏族谱网注:这一源流存在重大问题,是杜撰的,根本不存在。)
据《姓氏急救篇注》载:“邓,古国名,本曼姓,其后称邓氏。以国为姓,是为得姓受姓之始。传说炎黄二帝时,一个以邓(登)命名的远古部落就已出现在今邓州一带。这一部落的首领邓伯温曾在黄帝时加入中原地区的部落联盟,并跟随黄帝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到夏朝初年,夏王仲康把其儿子分封到了邓地。(今河南邓县)。周王胡齐四年(公元前678年),邓国为楚国所灭,其后裔以国为姓,称邓氏。
(三)邓姓出自李姓。
南唐后主李煜封自己的第八个儿子李从镒为邓王。南唐为宋太宗赵光义所灭后,赵光义曾经下诏,追捕南唐宗室。李从镒的儿子李天和死里逃生。南唐李氏王室后裔为了避难,改姓为邓,避居新淦(今江西新干县)桃溪村;其后世子孙亦称为邓氏。
(四)邓姓源于邓林。((中华邓氏族谱网注:这一源流存在重大问题,是杜撰的,根本不存在。)
也有一种说法,说邓姓源于邓林。夏禹的曾孙仲康,封自己的一个儿子在邓林,建立邓国。后来,商朝的时候邓国被灭,邓国的遗民就用国名作为自己的姓氏,从此姓邓。《路史&国名纪四》载:“邓,仲康子国,楚之北境。史云阻之以邓林者,今之南阳。”古代的邓林即今的林扒镇,距邓州市西南30公里。邓林是中国古代的树林,《山海经&海外北经》说:“夸父与日逐走,人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列子&汤问》中也有类似的传说。
(五)少数民族中也有邓姓。
1.瑶族邓姓
瑶族主要聚居在我国南方6省(区)的140多个县市,居住地域十分广阔,东起江西南,西至云南勐腊,南达广西防城,北迄湖南辰溪。目前人口达
300万。邓姓是瑶族原始姓氏之一。瑶族人民信奉“盘王”,把他视为本民族的开山始祖。据汉文瑶史《评皇券牒》载:评皇欲与高王一争雌雄;可是,评皇屡败,于是出榜招募天下英雄。盘瓠扯下皇榜,使用计谋咬杀了高王。评皇特赐三公主与盘瓠为妻。盘瓠夫妇生育有6男6女。盘瓠死后,评皇敕赐盘瓠为始祖盘王。6男6女为王瑶子孙,并赐盘、沈、包、黄、李、邓、周、赵、胡、冯、雷、唐12姓,瑶族从此诞生。
2.水族邓姓
水族也有姓邓的,如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邓恩铭就是水族。
水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县和荔波、都匀、独山以及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凯里、黎平、榕江、从江等县,少数散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西部。
3.土家族邓姓
土家族也有姓邓的,如率部打响武昌首义第一枪的邓玉麟就是土家族人。
土家族主要居住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永顺、龙山、保靖、古丈等县,其余分布在湖北省恩施地区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宣恩等县和四川石柱黔江、彭水等土家自治县。
4.京族邓姓
京族邓姓是由越南迁入的。
京族是人口较少的一个少数民族;共约18000人,百分之八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各族自治县的澫尾、巫头、山心三个小岛上,素有“京族三岛”之称。竹山乡京族邓姓是从越南辗转迁徙到此的,他们先从越南涂山迁到澫尾岛的海边居住,清光绪年间又从澫尾迁到竹山的三德村居住。
5.蒙古族邓姓
据《隆化县姓氏》载,隆化县有蒙古族邓姓。
蒙古人的姓是多音节的,后来受汉族影响,逐步演变成单音节的姓。有的由蒙古人干脆取用汉姓。
6.彝族邓姓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有自己的姓氏。据宇宪文《巍山彝族姓氏分布调查》:云南巍山彝族83771人的调查表明,149个姓氏中有邓姓,但人数不是很多。
7. 满族邓姓
满族邓姓多为汉人入满籍形成的。据《清朝通志&氏族略》载:满洲旗分内尼堪有邓氏(原为汉族),邓安明,镶黄旗包衣(满语,即家奴、奴仆)旗鼓人、世居沈阳地方,任骁骑校尉。《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也载,邓明安玄孙大章、茂忠俱任笔帖式(清代官员,负责翻译汉、满章奏文书)。
邓姓的发源地在河南,因此郡望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县)。汉代以前,邓姓后裔的活动范围大部在河南及湖北北部一带。春秋末年,郑国人邓析(公元前545~公元前501)为郑国大夫。据《吕氏春秋&离谓》载:“郑国多相县以书者。子产令无县书,邓析致之。子产令无致书,邓析倚之。令无穷,则邓析应之亦无穷矣。”他反对不许民知争端与禁止民有争心的礼治,做竹刑,主张刑(形)名之治。子产“铸刑书”,邓析则教人学诉讼,开启“刑名之辩”的先河。
春秋周景王(公元前544~公元前578年)时,邓氏第二十六世祖邓侃复出为徐州刺史(中华邓氏族谱网注:这里存在两个杜撰:一、公元前544~公元前578年徐州这个地名并不存在,当时叫彭城不叫徐州。其二,刺史这一官职是数百年以后才有的,穿越到这个时代,是明显的欺骗与杜撰)。春秋战国开始,因为战乱和入仕等原因,邓氏后裔逐渐扩展至四川,陕西,广东,江苏等地。汉文帝元年(公元前179年),邓吾离之子邓况(中华邓氏族谱网注:邓况至今并没有任何史籍记载说是吾离之子,这是明显的违反了史籍记载,纯属杜撰),自楚迁南阳之新野定居,繁衍成为庞大的南阳邓氏。南阳也就成了邓氏最为重要的郡望地之一。郡望南阳的邓氏以邓况为其开基始祖。其后,南阳邓氏分衍出6个著名支派,即高密邓氏(始祖为高密侯邓禹)、安定邓氏(始祖为邓骘)、平阳邓氏(其始祖为西晋尚书右仆射邓攸)、陈郡邓氏(其始祖为东晋荆州刺史邓粲)、洛阳邓氏(为东汉大将军邓骘之后)。
西汉时期,邓氏第四十二世祖邓通因佐汉有功,汉文帝赐他铜山。东汉时期,邓氏第四十七世祖邓禹因辅佐汉光武中兴,被封为太傅,谥元侯。邓禹举家从新野迁徙南阳宛城。据《后汉书》载:邓禹(2-58年),字仲华。新野三泉阪(今城郊乡板桥铺村)人他少时在长安就学,聪敏好学,十三岁能背诵《诗》,与刘秀为学友。他听到刘秀在河北起兵,便北渡黄河,追至邺县。刘秀见到他十分高兴,说:“我有委官封赏之权。你千里跋涉而来,是想当官为宦么?”他回答说:“不愿。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开竹帛耳!”刘秀十分信任邓禹,把他留在身边,随时同他长谈。邓禹劝刘秀:“今日之计,不如延揽英雄,取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乐阳之战,邓禹奉命与盖延到清阳镇压铜马义军,大获全胜,平定北川。建武元年(25年),邓禹由箕关进入河东,大战十天,攻占箕关,近而围困安邑。更始大将军樊参数万人攻打邓禹,邓禹在解南大败樊军,斩杀樊参。接着,王匡、成丹、刘均等将领汇合十余万大军,共同攻打邓禹。他大败王匡,生擒刘均及河东太守杨宝,平定河东。东汉建武元年(25年)刘秀即位后,封邓禹为大司徒,食邑万户。建武十三年,邓禹被封为高密侯。因此,郡望高密的邓氏以邓禹为其开基始祖。东汉永平元年(58年)汉明帝刘庄即位,感激邓禹对汉家天下的功德,拜他为太傅。同年,邓禹逝世,谥元侯。永平年间(58-75年),汉明帝追念邓禹的开国功勋,诏画像绘其像于南宫云台,为二十八宿之首。因此,邓禹的13个儿子大都被封为高官,其中,震、袭、珍皆封侯。邓禹第六子子邓训(字平叔)“少有大志,不好文学”;“乐施下士,士大夫多归之。”章和二年(88年),汉章帝刘炟命邓训代张纡绣为护羌校尉。邓训用恩惠和信义对待羌胡。湟中诸羌胡都说:“汉家常欲斗我曹,今邓使君待我以恩信,开门内我妻子,乃得父母。”他们都十分感激邓训,都来通好。元兴元年(89年),汉和帝刘肇赐策追封邓训为平寿敬侯。邓氏后裔以
“谦恕”作为自己的堂号。邓训有5个儿子:骘、京、悝、弘、阊。邓氏族人为中兴汉室立下汗马功劳以及与东汉皇室的亲戚关系,一跃成为东汉最显赫的家族。东汉元兴元年(106年),汉殇帝刘隆去世后,刘祜即位(即为汉安帝),由皇太后邓氏辅政,邓氏也登上了权利的巅峰,邓骘、邓悝、邓弘、邓闾皆为列侯。但是,不久宫廷的权利之争,也把邓氏拖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元初七年(120年),在皇太后邓绥的主持下把与阎姬有杀母之仇的李氏所生的皇子刘保立为皇太子,引起阎姬的极大不满。永宁二年(121年),邓太后病死,安帝亲政。阎姬便开始实施扶持阎氏,打击邓氏的计划。她通过东安帝将阎显、阎景、阎耀、阎晏4兄弟并列为卿校,典掌禁兵。随着阎氏家族的势力迅速崛起,邓氏家族遭到灭顶之灾。阎姬指使他人诬告黄门侍郎、侍中、西平侯邓弘等曾反对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满,邓氏或被贬或被捕入狱。南阳邓氏为了逃避杀身之祸,被迫纷纷外迁。据《南雄南阳堂邓氏联修族谱》载:邓禹之后“避阉氏之乱,十三房后裔,散居各省,以闽、广、楚、浙、豫章之省之间为多”。
据安徽《邓氏宗谱源流序》载,汉末,邓禹后裔因避乱逃至南昌城南35里的梅南涯(地名叫三里川)。东汉末,邓晋生为武威太守。武威地处甘肃省河西走廊东端。邓晋生举家落籍武威,繁衍成庞大的安定邓氏。邓骘的曾孙邓芝由上蔡避乱入巴蜀。
两晋的动乱更加加剧了邓氏的迁徙,开始向甘肃和江南发展,其主要聚居地有:南阳,安定,高密,新野,庐陵,广安,义阳,南安,成固,平阳,长沙,陈郡,安化等。西晋末年“永嘉之乱”时,有南阳邓攸迁至福建宁化石壁乡,其后裔分衍泉州等地。邓攸是邓氏最早入闽者。东晋咸和五年(330年),邓岳出任广州刺史。《晋纪》载,成帝咸和五年(330年),“诏以陶侃都督江州,领刺史;以邓岳督交、广诸军事,领广州刺史。”邓岳卒于广州刺史任所。其后裔落籍广东,后扩衍至河南、安徽一带。郡望陈郡的邓氏尊奉邓岳为其开基始祖。隆和元年(362年),邓禹后裔邓锦常(字遐)任竟陵(今湖北汉阳)太守,徙居湖南长沙府,为邓姓湖湘世系开基始祖。太元二年(377年),邓粲出任荆州别驾,繁衍为郡望长沙的邓氏一族。邓粲,字长真,出生于东晋时的一个官宦世家,是大司农邓骞的儿子。邓粲年少时,受两晋玄学之风的影响,以“高洁”知名,原先他“志存遁逸”,隐居于山林民间,不愿人世受命做官。太元二年,邓粲应车骑将军桓冲的邀请出任荆州别驾。邓粲在任职期间政绩,深受桓冲倚重。太元九年桓冲病逝后,邓粲以病为由告退,专门从事著述。邓粲的著述颇丰,主要代表作有《晋记》(又名《元&明纪》)。刘勰对邓粲《晋书》的评价很高,他在《文心雕龙&史传》中说:“案《春秋》经传举例发凡,自《史》、《汉》以下,莫有准的。至邓粲《晋纪》,始立条例。”
唐初时,李煜之孙李天和改邓氏避居于今湖南安化一带。邓骘的第十九世孙邓超因仕宦而迁居江西宜春,成为江西邓氏之开基始祖。至唐代,南阳邓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别居于甘肃、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区。如邓思罐隐居临川(今江西抚州)麻姑山学道,他曾受玄宗征召入京,两次随玄宗出巡。据江西衡东《江边邓氏七修族谱》载,唐僖宗时(874-888年),邓韫玉任江西袁州刺史,留居宜春北芒;下传六世,邓梅魁迁安福县瓜畲(江西吉安)。唐昭宗时(889-904年),邓处讷为武安军节度使,落籍邵州龙潭(广东阳春)。
宋时,邓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南、湖北&&&、福建、广西等地。北宋乾德元年(963年),邓肆与从江西乐安招携迁居虔化(今江西宁都)毕家塘。据《宁都城南南阳邓氏族谱》载:邓肆与先祖邓原化从河南新野徙至江西抚州赤栏,裔孙邓迪哲又转徙至江西乐安招携。宋乾德元年,邓肆与从招携迁虔化(今江西宁都)毕家塘;其后裔分徙宁都县城西门、南门和瑞金及福建宁化、清流等地。南宋庆元年间(年),邓志斋从宁化石壁经长汀、上杭而入广东松口,为入粤之始祖。从南宋始,江西乐安严塘的邓氏迁徙至江西宁都上三乡。这一支迁入的邓氏被称为新邓,即为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邓王之后。南宋末年,河南邓州钳庐陂人邓世通因得罪贾似道,被贬至潭州(今湖南长沙),后迁居龙阳上林村端平塔。(见湖南龙阳《邓氏七修族谱》)
宋末元初,名士邓向游学粤东,落籍南雄,繁衍为南雄邓氏一族。
元至明时,邓氏在南方各省迅速扩衍。元代,原籍江西万年县的邓扶验为广东平远知县,举家迁居广东平远,后转迁至湖南宜章之八里排道士湾,子孙卜居邑内城隍祠前。所以,湖南宜章邓氏尊邓扶验为其始迁祖。(湖南宜章《南湘邓氏续修族谱》)宁化石壁邓志斋的第六世孙邓均迁居广东兴宁开基;其后裔分迁梅州等地。元末,邓琯的第七世孙邓志斋(号太乙)中进士后在广东任职,为避战乱,隐居于广东梅县松口镇;他的9个儿子分赴外地择居。邓志斋的长子邓文约在元末明初辗转迁徙至闽西武平县坑头村(现邓坑村)定居;其后裔分布于武平邓坑、湍下峰村、小坪坑村、贤溪村及江西会昌县、瑞金和四川等地。元末至明初,邓君瑞自江西省鄱阳县瓦屑(土付)避地入皖,迁居于安徽安庆府怀宁县的白鳞坂。(见安徽怀宁《邓氏宗谱》)
明初,邓尔那从江右
(今江西省的别称)迁楚,在巴邑(今湖南岳阳市)龙湾定居下来。所以,邓尔那为湖南巴陵邓氏的始迁祖。(湖南巴陵《邓氏族谱》)洪武初,新建(今江西南昌)邓氏一支迁徙至湖南宁乡;迁居宁乡的邓氏后分衍为六个分支,即邓祥泽居玉堂铺,邓祥学居枧坪,邓祥业居石板,邓祥仕居清溪,邓祥任居善化塘赤,邓祥儒居大河前横。(见湖南宁乡《沩宁邓氏三修族谱》)洪武八年
(1360年),邓定庵从湖南茶陵迁居湖南衡山的赦田村。邓定庵原籍吉安(今属江西),后迁徙至茶陵,后转徙至湖南衡山。(见湖南衡东《江边邓氏七修族谱》)洪武十三年(1380年),邓鹤轩以兵部侍郎入蜀,从原籍江西吉安府庐陵县迁居四川广安州北姚平家。邓鹤轩系南宋时爱国人士、江西吉安邓氏邓郯、邓光荐一支的族人。(见四川广安《邓氏家谱》)明代,陆续有江西石城、瑞金、宁化等县邓氏徙居江西宁都(习惯上称之为老邓)。成化年间(年),邓思明自江西吉水迁居湖南常德府龙阳县大围堤,为六甲派始祖。(湖南龙阳《六甲邓氏族谱》)嘉靖年间(年),邓信自湖南茶陵迁居湖南湘潭严冲。(见《湘潭严冲邓氏五修族谱》)明代时,邓朝相自湖南长沙迁居湖南湘阴的邓家坝。(见《湘阴邓家坝邓氏族谱》)
清初,清朝廷为了四川地区人口锐减的的问题,特颁布招垦条例,实行种种优惠政策,吸引两湖及闽粤等大批农民入川开垦。据《广汉邓氏族谱》载,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邓炀从原籍福建长乐携妻带子入川,定居于川北遂宁。《渝北邓氏崇孝堂续修族谱》载,雍正元年(1723年),邓登班从祁阳(今湖北祁阳)城山头徙居渝北。
邓姓迁徙台湾最早的历史在明末。明末时,江西宜黄县籍的邓显随郑成功入台,去世后葬于现在彰化县的八卦山。尔后,约于康熙
(年)末年至雍正初年(年),又有广东饶平的邓禹善携长子邓复利(字伯礼)、次子邓复扇(字伯铙)和族人一起入台开垦。清嘉庆年间(年),广东省嘉应州镇平县(今蕉岭县)
的邓彦拔携眷渡海移垦台湾,初居于海山堡彭福庄(今之树林镇);其后裔邓缙光(义钟)移居于新竹县穹林乡,自设私塾教化乡里,后又移教于龙潭。穹林乡亲为了感念他作育英才,有教无类的贡献,特由郑、林二姓合建今之穹林乡文昌庙,以为纪念。邓姓在台湾经过二三百年的繁衍,已成为台湾较大姓族之一,有2200多万人口,列台湾第56大姓。邓姓在台湾主要分布于台北、宜兰、新竹、苗栗、台中、南投、彰化、台南、屏东、花莲、澎湖等县;其中以苗栗、新竹、嘉义、台北
4县邓姓人口为最多,占全部台湾邓姓总人口的60%。闽、粤邓氏族人迁徙台湾之后,有一些人进而又徙居海外者,其族人的足迹已经遍布东南亚的泰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地。
如今,邓姓已繁衍至全国各地,主要郡望地有:南阳、安定、高密、 平阳、长沙、陈郡、洛阳、宜春、南雄等。其主要堂号有:
平寿、谦恕、南阳、南雄、讲学、集文、两秀等。而且邓姓人口众多,分布很广,总人口约864万余,在中国姓氏人口中排列第34位,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区、长江流域及沿海一带;其中以四川、广东、湖南3省邓姓人口最多,约占全国邓姓总人口的56%;其次是湖北、江西、云南、广西4省,其邓姓人口约占全国邓姓总人口的24%。四川省为邓姓人口最多的第一大省,其邓姓人口占全国邓姓总人口的29%。
二、入明与定居
西晋“永嘉之乱”后,邓攸携族南渡逃难。邓攸(?~326),字伯道,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东南)人。他小时以孝著称,被中正品评为灼然二品,出任吴王文学,后历任太子洗马、东海王可马越参军、吏部郎、河东(治今山西夏县西北)太守。“永嘉之乱”时,他被石勒所俘虏。他舍弃亲生儿子,带侄子逃出虎口,辗转逃到江东,被东晋元帝司马睿任命为太子中庶子,后迁任吴郡(治今江苏苏州)太守,后迁任尚书右仆射。成和元年(326年),他去世时因无子由侄儿邓绥为他服丧三年。唐末,邓绥辗转入闽,在汀州宁化石壁开基。据《邓氏族谱&东汉源流序》载:“永嘉末年,后赵石勒作乱,伊时有号伯通,叔攸公,友爱感天,舍一家命脉,救一方生命,即宁化石壁乡是矣。至绾,登进士第,相—朝纲。后被谤窜黜,寄迹泉州仁铺试剑乡。递后大猷公乃立勋树续为将军,今泉郡有邓将军墓,至元祜践位年间,后回石壁都禾口村居。”宋徽宗时的国子祭酒邓肃也是出自这支邓氏。(中华邓氏族谱网注:现已经可以完全肯定与证明1、邓攸和侄儿邓绥根本没进入过福建,2、大猷公至今于史无考,于坟无考、于谱无考,完全可以肯定是杜撰。3、邓肃是我福建三明闽沙邓氏光布公后裔,与邓攸不存在任何联系。)
唐末,邓氏第七十二世祖邓静(字超群,邓禹后裔)从河南省光州固始县率四子:光布、光天、光化、光日渡江南下。据《剑沙三元邓氏(革房)家谱》载:其第八房第十二代孙邓泰七(讳康进)撰于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荆山重裕堂序记》叙述:“正祖,系光州固始县人。一子分过南红州;一子分过抚州;一子分过留州赤水县;一子分过南剑州沙县马坑荆山。”邓氏四兄弟中,长子邓光布于唐乾符初年(874年)入闽,为崇安镇将(注:《三元邓氏家谱》载为唐昭宗景福二年(893年)入闽,可能有误。此处按新编《沙县县志》的说法)。邓光布有2子:长子邓顼以舅氏剑州路旧将罗石卒袭职,改封建州路将军[注:元代始设“路”的建制,旧谱有误]。次子邓舜率部属于荆东(古名归仁里)田猎,始治宅屋。据《邓氏族谱&地宅志》载:“荆村自(县)治而西百里,水可舟至,陆可步通……,舜臣公田猎至宿,治屋而居。”唐乾符五年(878年),邓光布率部与黄巢起义军作战时,中流箭身亡后,邓舜袭父职,仍驻守沙县、三明城关一带。因此,建欧、建阳、建宁、泰宁一带邓姓多为邓顼后裔,沙县、三明、永安一带邓姓多为邓舜后裔。福建邓姓多为邓光布的后裔,他们尊邓光布为邓姓入闽始祖。邓光布第七世后裔(邓舜一支)分别迁三元区莘口、沙溪洋等地。第八世祖邓克谐(969~1033年)于北宋期间辟荐特奏进士,迁大理评事官居银青光禄大夫;景德四年(1007年)进大司马上柱国,赐章服金鱼带归第;死后葬于荆东。邓克谐生八子皆为三功曹、二理曹、三使曹。邓氏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为八大房,故有“北宋八音分房”之说。《剑沙三元邓氏(革房)家谱》清楚地记载了这八房的播迁:“一房在三元管前;二房在孜口;三房在蕉源、黄竹坑、长源、罗地、杜水、坑源、碓源、郑坑、二十五都,分一子在龙岩县,九鹏住贡川发口;四房分郑溪源;五房分二十五都;余,荆山各房。”北宋八音分房的具体情况为:
《三元前路邓氏(匏房)家谱》载:“吾家世居三元正龙坊,而溯其所自出,则克谐五子有职之苗裔也。”
《剑沙三元邓氏(革房)家谱》载:“我祖有仪公系第七房(革房)。……至第三十一世豹一公(年)偕弟携家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0年)移居三元荣锦坊下巷。”迄今已繁衍17代(即邓光布第47世)。
《剑沙三元邓氏(木房)家谱》载:“自第二十三世讳百二十二公居三元。”
三元区《柳城邓氏(石房)家谱》载:“我柳城开基祖,朝奉朗明高公,实为石房八代孙,始迁于宋淳祐四年(1244年),其距南津公十六代,溯仲孝公又九代矣。”嗣后又分居于莘口。
《剑沙沙溪阳邓氏家谱》载:“邓氏沙阳始祖五七朝奉公,系光布公的第十三代孙,自宋乾道年间(年)由荆山迁来沙溪厚洋,隐德不仕,性耽嗜林园陶情自乐。”迄今已26代。
三元区岩前邓氏系邓氏第三房(丝房)后裔。
三元区荆东邓氏系邓氏第二房(石房)后裔。据光绪年间邓氏《明昌祠记》载:“吾祖胜七公自万历年间,由沙阳迁居荆村。”余树松撰《叙》中说:“光布历传八世生克谐,克谐生八子以八音分房。荆村、沙阳系石房有冲公支派,复传至28世而生胜七、胜九(留居沙阳)。”
列东土堡邓氏系第四房(竹房)支苗裔,其《家谱》载:“自有汴公第三子九围传至(光布)第22世癸四生二子:卢、三。三公为迁列东之始祖讳招三。”据列东邓氏手抄簿记。
北宋八音中,有金、丝、革、木四房的后裔迁居永安;由于迁入时间不同各地邓氏始祖也不同。据《闽沙邓氏族谱》载:燕北街道益口村邓氏始祖是生八。洪田镇黄龙土堡井、佳山、湍石摇头、石庄、石洋坑、湍石中央村、兰发的邓氏始祖分别是邓梧、启孟、成钦、成旺、成八、永联、通明。贡川镇红安村邓氏始祖是邓子琏、福安。贡堡邓氏始祖是邓成祖。安砂镇热水、曹田、江坊、将乐坑邓氏始祖分别是邓承甫、邓乾、明玠、赖通。吉山邓氏始祖是邓翰。上坪乡邓氏始祖是邓千九。西洋镇芹菜洋邓氏始祖是邓元仲。燕南街道洛溪村邓氏始祖是邓永十、善四、添七。黄历村邓氏始祖是邓永贵。燕北街道兴坪村邓氏始祖是邓茂三、茂五、文升。贡川大坂村邓氏始祖是邓千二。燕西街道大溪邓氏始祖是邓三第。
北宋初,邓植从建州(今建欧)潜徙归化镇(即今泰宁)。邓植,字之功,原籍河南南阳新野,后迁徙京陵(南京)。南唐李璟时(955~959年),邓植入仕南唐,被封为大将军,镇守杉关。南唐亡国后,他潜徙泰宁,隐居于张罗坑水竹坪(新桥茜源村对面坳地),旋而定居茜源。
北宋乾德元年(963年),邓肆与的后裔从虔化(今江西宁都)毕家塘迁居福建宁化、清流等地。据《宁都城南南阳邓氏族谱》载,邓肆与先祖邓原化从河南新野徙抚州赤栏;裔孙邓迪哲迁乐安招携,邓肆与又从招携迁虔化(今江西宁都)毕家塘,其后裔分徙宁都县城西门、南门和瑞金及福建宁化、清流等地。
宋代,邓忠郎自河南涂水迁入宁化邓家塘;其裔孙邓钺中进士,官至殿中丞,因世变,迁居宁化肖坊。其后裔志信迁徙江西宁都、志陆迁徙江西瑞金。(宁化安远(肖坊)《邓氏族谱》)
北宋元祐年间(年),永安贡川邓肃之子邓大猷从泉州试剑乡迁居汀州宁化石壁禾口村。据龙岩武平县邓坑《邓氏族谱闽汀世系图》载:他中进士后,被钦点为翰林侍卫,出征广西战亡;其长子邓简,配皇女赵公主为驸马,仍居宁化禾口村。”邓植的后裔邓万义迁宁化县泉上镇邓坊,播迁到清流玉华里嵩溪。
南宋绍兴年间(年),邓明郎因得罪奸人,弃官自颖川(今河南禹县)迁隐福建邵武禾坪,再迁居建宁。
南宋时,邓德郎从沙县迁居宁化湖村。(宁化湖村《邓氏族谱》)
南宋时,邓克谐第十九代孙邓石桂从三元荆西村移居沙县夏茂村。邓石桂的长子邓俊伯、次子邓聪明从夏茂分别迁移将乐县隆安里俞厝坑村(今白莲镇天许村前俞厝坑村)和将乐县新厝村(今白莲镇大王村新厝自然村);他两兄弟成为将乐邓氏主要支派的开基祖。此后,邓俊伯和邓聪明的部分裔孙相继播迁将乐林厝村(现大王村辖属自然村)、县城和积善村(今古镛镇辖属村)。
元初,三明一支邓氏迁徒到尤溪西城镇团结村,先卜居于七口村,后定居于卜石洋。
明初,邓圣智(字富)从明溪县夏阳乡新坊村迁居沙县的湖源;其后裔分衍于沙县的大洛镇华口村等地。沙县二十二都(今三明市三元区荆东)一支邓氏移居沙县的富口。
明永乐六年(1408年),邓胜拾同邓贵七、邓贵九从三明荆东重裕祠迁居尤溪台溪上宅坑头自然村。
明正统年间(年)邓茂七起义引起明朝廷的极大的震惊,三元邓姓受到牵连,邓姓人散居各乡,始徙清流县等地。
明万历年间(年),邓志龙迁居宁化新村里(今宁化安乐乡)。(宁化横锁(路头)《邓氏族谱》)同期,邓隆八率子携孙从锦街村光裕堂迁居沙县的西洋村。
明代时,明溪沙溪一支邓氏迁居沙县的官南大盂、墩头村。同期,泰宁县一支邓氏迁入将乐黄潭镇洋泊村;后来,洋泊村部分邓氏迁古镛镇玉华村。江西、福建宁化县迁入将乐水南。清末,长汀县邓姓迁入将乐龙栖山。这几支邓氏均为邓光布的后裔。
同期,沙县下茂县尾坪村一支邓氏迁居尤溪县西滨镇彩城村。
清初,邓光布的第三十一世裔孙邓誉穆从沙县迁居尤溪县十都后山(即梅仙镇龙云村)下洋,为下保邓氏开基始祖。邓誉穆有二子:长子邓啟进、次子邓啟奎。生二子大全、大廷邓啟进有二子:邓大练、邓大长;邓啟奎也有二子:邓大全、邓大廷;其后裔遍及全县各地。
清同治六年(1867年),沙县南阳一支邓氏迁居尤溪新阳的坎里村大坪自然村。
清代,江西南城邓姓迁入将乐安仁乡泽坊村和高唐镇常口村,其远祖为邓光布的弟弟邓光天。沙县城关的一支邓氏迁居沙县的郑湖村。
唐乾符初年(874年),邓光布入闽镇守沙县后,其次子邓顼以承袭舅舅罗石之职,任建州(今福建建欧)将军,迁居建州。
宋庆元年间(年),邓志斋从宁化石壁经长汀、上杭而入广东松口,为入粤之始祖;元朝,其六世孙邓均迁兴宁开基,分迁梅州等地。
宋代,永安贡川邓肃的大部分后裔落籍河南开封。
南宋时,邓大猷长子邓简(中华邓氏族谱网注:刚才在上文已经说明,大猷公根本是查无此人,子虚乌有的杜撰)率次子邓佐居宁化石壁禾口村外,其长子邓俊的次子移居汀州上杭。第三子的邓俦,传子邓相,邓相再传邓显。邓显3子中老大邓志坚移居福建汀州上杭漳坑,老二邓志贤移居云南省,老三邓志斋,移居广东省嘉应州梅县松口乡,是“高密”邓姓的广东开基之祖。
明代,宁化邓氏后裔迁居江西宁都。据《龙岗邓氏七修族谱》载:宁都上三乡邓氏是南宋——明代从乐安严塘徙入(大部分属新邓,即南唐后主李煜第八子邓王之后);下三乡邓氏除毕家塘之外,大多是明代从石城、瑞金、宁化等县徙居的(老邓,即邓禹后裔)。
明代始,建宁邓氏后裔播迁江西石城、宁都等地。
同期,尤溪台溪乡上宅村邓氏第四世孙邓开清、邓开闽迁居福州白沙。
从明代始,三元邓氏陆续有后裔外迁。据《三元邓氏(匏房)家谱》载,迁居台湾的有入闽邓氏第四十三世孙垂进、入闽邓氏第四十六世孙景易等。《三元邓氏(金房)家谱》载,其后裔播迁福建、江西、广东、及港台等地。其中,迁居台湾的有入闽邓氏第四十六世孙子宁、允垲、允燮,入闽邓氏第四十七世孙新园、新连、新木、繁福等;迁居法国的有入闽第四十六世孙邓允泮等。
清代时,尤溪台溪乡上宅村邓氏第十四世孙邓文案移居顺昌仁寿桂溪;第十五世孙邓学铨移居建阳麻沙。
&&&&&&&&&&&&&&&&&&&&&&&&&&第二节
邓姓为三明市列第十三位的大姓,有人口58200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12%。全市邓姓人口上万人的县(市、区)有沙县、三明市区。其中,沙县邓姓人口最多,有12791人,占全市邓姓总人口的22.46%。其次为三明市区,有邓姓人口12565人,占全市邓姓总人口22.06%。其它依次为:永安市9038人,宁化县4909人,清流县4531人,明溪县4257人,泰宁县3674人,尤溪县2123人,建宁县1806人,将乐县1779人,大田县727人。
一、三明市区
三明市区邓姓人口列全市各县(市、区)的第二位,有12565人,占全市区总人口的4.42%。三元是三明境域邓姓的主要始迁地之一,所以邓氏人口比较集中,三元的城关后路邓氏人口占三明市区邓姓人口的一半以上。其余邓姓人口分布于三元区城关的前路、荣锦坊下巷以及三元区的荆东、莘口、沙溪阳、柳城、岩前和梅列区的列东土堡等地。具体分布为:三元区有邓姓人口9030人,分布于城关街道7557人,白沙街道424人,富兴堡街道607人,荆西街道377人,岩前镇1595人,莘口镇2183人,中村乡515人,城东乡772人;梅列区有邓姓人口3535人,分布于列东街道1067人,列西街道521人,徐碧街道453人,陈大镇182人,洋溪乡1312人。
二、明溪县
明溪县有邓姓人口425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69%;其主要分布于沙溪梓口坊等到地。具体分布为:城关(含雪峰镇)484人,瀚仙镇213人,胡坊镇146人,沙溪乡624人,夏阳乡2096人,盖洋镇109人,夏坊乡99人,枫溪乡317人。
三、永安市
永安市邓氏人口有9038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83%,居永安姓氏人口的第10位,列三明各县县(市、区)的第三位。其主要分布在贡川镇红安、延爽、观成、井岗、大坂村,安砂镇热水、小伙村,曹远镇下墩、水尾、吴家坊村,大湖镇冲一村,洪田镇洪田、东坑、贵湖、留山、湍石村;燕南街道南郊、洛溪、黄历村,燕西街道罗岩村,燕北街道西坑、兴坪、益口、飞桥村,上坪乡龙共、荆坪、共裕、大进村和小陶镇长坂村。
四、清流县
清流县有邓姓人口453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07%;具体分布为:龙津镇406人,嵩溪镇251人,嵩口镇506人,林畲乡11人,灵地镇144人,沙芜乡149人,田源乡99人,温郊乡73人,余朋乡598人,里田乡14人,李家乡60人,赖坊乡142人,邓家乡1957人,长校镇29人,东华乡92人。
五、宁化县
宁化县有邓姓人口490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2%;其主要分布在宁化县城区、城南、济村、湖村、泉上、方田、安乐、曹坊、治平、中沙、水茜、安远等地。
六、大田县
大田县有邓姓人口72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20%;分布在全县的4个乡镇的6个村庄,其中百人以上的村庄有1个。全县邓姓人口最多的村庄为文江乡的温厝村,有318人。全县邓姓人口具体分布为:城区282人,文江乡318人,均溪镇3人,广平镇19人,太华镇105人。
七、尤溪县
尤溪县有邓姓人口212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0.51%;具体分布为:城关镇105人,梅仙镇161人,台溪乡129人,管前镇13人,八字桥乡0人,联合乡1291人,新阳镇34人,洋中镇7人,西城镇301人,中仙乡1人,溪尾乡6人,汤川乡10人,坂面乡1人,西滨镇(含尤溪口)64人。
邓姓为沙县的第六大姓,有1279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28%;具体分布为:凤岗街道1955人,虬江街道1521人,夏茂镇4302人,青州镇226人,高桥镇591人,富口镇1409人,大洛镇349人,郑湖乡122人,湖源乡2316人,其余乡镇均不足百人。其中,凤岗街道的城区、灵元村灵元、三姑村省,虬江街道的山峰村、茶丰峡村、墩头村、镇头村、官南村、城南社区,夏茂镇的东街村罗邦、下池坑、山坊和东街主村、西街、松林、洋元村枧坑、儒元、上碓村芦元、岩观、岩观村土堡、溪口、月邦,青州镇的澄江楼村、胜地村沉坑、涌溪村、后洋村蕉坑、洽湖村,高桥镇的池科村、上坑村、杉口、泉水峡村、上里村、官庄村、新桥村,富口镇的盖竹村、荷山村、白溪口村、洋花坑村、富口村、堆积坑村、白溪村,大洛镇的华口村、宝山村连坑,郑湖乡的郑湖村,湖源乡的圳头村、锦街村、西洋村都是邓姓人口主要的居住地。
九、将乐县
将乐邓姓人口有1779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06%;其分布在16个村和3个社区,即白莲镇天许村,大王村林厝、新厝自然村;古镛镇积善村,玉华村,百花社区,龙池社区;水南镇乾滩村,渡头村,溪南村,水南村,新兴村,金华社区;安仁乡泽坊村;黄潭镇黄潭村、洋泊村;南口乡南胜村;高唐镇常口村;龙栖山自然保护区。现全县邓氏总人口约1960人。其具体分布为:古墉镇271人,高唐镇62人,光明乡11人,漠源乡82人,南口乡312人,白莲镇791人,黄潭镇64人,万全乡19人,万安镇28人,安仁乡45人,大源乡10人,水南镇70人。
十、泰宁县
泰宁县有邓姓人口367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88%;其主要分布在城关、新桥五明坑、新桥大兴村、岭下、上青南山、邓家坊、茶地、邓家窠龙安邓家地等。具体分布为:杉城镇749人,朱口镇99人,上青乡343人,新桥乡1241人,大田乡82人,下渠乡112人,开善乡127人,梅口乡525人,大龙乡396人。
十一、建宁县
建宁邓姓人口有180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4%;其分布在里心有350人,均口有291人,有252人,濉城有251人,溪源有215人,金溪有175人,溪口有134人,黄埠有105人,客坊有23人,黄坊伊家有9人。
&&&&&&&&&&&&&&&&&&&&&&&&第三节
一、宋及宋以前
永安贡川《邓氏族谱》
永安贡川《邓氏族谱》始纂于宋建炎二年(1128年),宋丞相李纲作谱序。明天启六年(1626年)续修,其内容有源流、世系、世录、族规、圣谕、世传、坟图、祠图、服制、祭文、谱跋等。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三修。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四修。1998年五修。
《三元邓氏家谱》
《三元邓氏家谱》始修于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年)。这一年,邓氏后裔、承事郎知剑州知沙县事邓昭武撰写的一篇“邓氏旧谱序”中说:“昔先王察人伦。定姓氏,或以封,或以谥,或以官,或以实其事,于以蕃其枝,衍其派,历百千世不朽也。……邓氏之后,子孙众多,不下万余,唯沙为盛,皆以诗书为业。……予膺上命,宰沙政,暇访吾宗氏之后,邓君鹏举,登淳熙甲辰(1184年)进士,枉告余曰:‘某家辱叨簪缨之旧,自唐晋迄今,间生茂才,烜耀闽中,谱系班然,苟不请大手发扬其实,则先人之幽光,将没匕也。’余盥手捧诵,既喜其族,得不述其事,于是命笔吏备书谱系,传之世世云。”可见,那时已有《邓氏族谱》。1990年,《三元邓氏家谱》进行了第6次编修。
二、明清及民国
《三元后路邓氏族谱》
《三元后路邓氏族谱》始修于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由三元开基始祖邓增寿的第8世孙邓焜始倡修谱。邓焜为明万历年间(年)举人。他四处旁搜远访,手抄成书。他在“家谱自序”中说:“‘家谱岌岌乎其难哉’”。他“承父手广搜博访,得六册焉。万历壬辰得一本,于现任南阳知府邓镳宗侄手,细阅此谱,以商时傅说为鼻祖,初则傅姓;继而高宗赐傅说之子为梦薪,遂为梦姓,降而周初有梦磬,承楚子命,贡送邓地,桐梓杉松等木于洛阳,以营洛邑,遂封罗磬于邓邑为附庸,厥后改为邓姓。”邓焜所得邓氏族谱“大都有河南、南阳、荆门、开封、新野、光州、成都等处之事居多,而剑沙毫不与焉。”“因正统北狩,而麻布街邓茂七反,八闽骚动七邑遭劫,归仁里一乡,系同姓被祸尤惨。……当日荆村邓姓,各走他乡。独士载以落发得居荆村延福寺,存有此谱。斯人也,其派邓氏。其寺故乡,其谱确可信可传。焜也获之,反复审阅,取为底本,因命名剑沙三元后路邓总谱。”此谱,经邓焜多方收集,进行编纂。邓焜说:“正以尽一已之长,成先考之志,叙商、周、汉、唐、宋、元、明来之祖名,略加修补,不敢加意杜撰一句、一事、一代、一名,俱依日云公谱而誊写之。”此谱后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嘉庆五年(1800年)、咸丰三年(1853年)、同治七年(1868年)、中华民国元年(1912年)五次重修。1990年,三元后路邓氏对邓氏族谱进行了第六次续修。这次续修按九条规则进行。其中,(一)对原谱的序文、史料有选择地录用;经认定选用的一律加标点以简化体字照抄;增加远祖图像。对原谱的世系、家传,不论远近,一律以简化体字原文照抄;对原谱记载的田园、山地、池塘、宅基地等祖传产业全部删除。(二)特别强调男女平等。家庭中的子女享有同等权利上谱。有女无男的,女的可以承嗣上家传,欢迎男到女家结婚,其婚配后上谱以邓氏女方为主,夫男为配,所生子女随母姓的上邓氏家谱。宗妇离婚改嫁的可以上家传,但应注明离婚或改嫁,其所生子女应注明生母姓名。(三)只生一子或一女出继多户的称双祧,按顺序上谱。(四)新增列传对宗族、乡里有一定贡献的人。
建宁《邓氏家谱》
建宁《邓氏家谱》于明嘉靖年间(年)由其八世孙邓麟作序创修;并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由邓叔甫主稿、进士邓子恒作序进行二修;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由邓澜作序、邓思南主稿三修;嘉庆十二年(1807年),由邓氏第16世孙邓必簪、邓羽化作序,鲁芹主稿四修;咸丰元年(1851年),由邓炳南主稿、邓元英作序五修;光绪十三年(1887年),由邓元贞主稿并序六修;民国元年(1912年),由邓拔元、邓体安主稿,俞微瀚作序七修;民国20年,由邓彦臣作序八修;民国31年由邓壬荣作序九修。1995年,邓氏后裔在江西省石城木兰乡,由邓捷登、邓源清作序,邓扬柱、邓宏志主稿对建宁《邓氏族谱》进行了十修。十修本定名为《治谷邓氏十修族谱》,计19册约30万字;其主要内容有旧序、源流考、列祖赞、墓志、祖产、各房世系图及各房子孙名录。
泰宁茜源《邓氏族谱》
泰宁茜源《邓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民国时曾续修。
泰宁岭下《邓氏族谱》
泰宁岭下《邓氏族谱》始修年代不详,民国时曾续修
《三元邓氏(匏房)家谱》
《三元邓氏(匏房)家谱》始修何时不详。1994年,该谱进行过一次编修。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尤溪台溪上宅坑头《邓氏族谱》
尤溪台溪上宅坑头《邓氏族谱》原谱失传。现存族谱为1963年由邓学渊主持新修的;2006年,由邓家镔主持续谱。该谱内容有:源流、谱序、公赞、世系图、世传、墓地位等。
尤溪梅仙下保村《邓氏族谱》
尤溪梅仙下保村《邓氏族谱》始修时间不详,因房屋失火族谱被焚毁。于1997年9月,由邓志祥、邓志训、邓方泉主持,根据世系宗谱收集,请吴步韩先生编撰新谱。该谱内容有:谱序、渊源、宗谱世系、世传等,共84页,约六万字。
宁化中沙乡《邓氏族谱》
宁化中沙《邓氏族谱》始修于1994年。
&&&&&&&&&&&&&&&&&&&&&&&&&&&&第四节
沙县将军祠
沙县将军祠,又称灵卫侯邓公祠,位于沙县城关水南凤凰山下。北宋宣和五年(1123年),邓光布被“追封为灵卫侯,为便民祭,建祠水南。”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后裔邓焜聚族重修该祠。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后裔邓文修、邓天羽等再度重修该祠。1986年,邓氏后裔集资重新维修。重修后的将军祠占地面积732.5平方米,建筑面积509.6平方米,由上下两幢各五开间建筑组成。上堂为单檐悬山顶面阔五开间,面阔23米,进深33米,梁架结构为抬梁穿斗并存。建筑整体布局合理,结构坚固,雕梁画栋,古朴典雅。1996年因205国道改建,使将军祠低于路面三米多,为保护古祠,散居八闽及海内外邓氏后裔再一次集资,作抢救性重修,在不改变建筑原貌的原则下进行迁移修建。该祠原址向东移13米,南移7米,垫基高2.9米。上堂按原坐现兼己坐向;下堂因需与国道平行,按原方位偏移二分,保存了将军祠的古建筑风貌。
三元荆东“垂裕堂”
三元荆东“垂裕堂”位于三元区荆东村,始建于南宋。据《邓氏家谱》载:邓氏后裔邓宗仁,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官至江东安抚使。他为了纪念先祖邓克谐夫妇,便在入闽邓氏发祥地荆村“置垂裕堂,凿池泛舟,名曰安抚池”,可见当时是颇具规模。此后,“垂裕堂”几经兴衰。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邓茂七领导的农民起义失败后,明王朝对起义军进行了血腥镇压。秧及所在邓氏,“垂裕堂”也就毁于明兵之手。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倡议裔孙房长仕仁、同力、天寿、成孙、正通合众重建”。清道光三年(1823年)邓氏子孙又对“垂裕堂”进行了一次比较大规模的修建,增设了后堂部分。抗日战争时期,“垂裕堂”被国民党保安处占为军用,祠里设施遭到严重破坏。“垂裕堂”也就陷入长期无人管理,日渐荒芜的境地。至1985年三明市政府颁发文件,对“垂裕堂”、邓克谐墓作出文物保护的决定。三元的邓氏后裔多方筹资,在原址上对“垂裕堂”进行了重修,历时一年半,至1987年7月竣工。这次重修保持了明嘉靖年间重建时的结构和布局,祠堂由半月池、外檐廊、牌坊、前堂天井、正厅、后厅组成。正厅上正中奉供着邓克谐夫妇刊像,两侧分例“北宋八音分房”的支祖神位。1991年,“垂裕堂”被正式列入三明市第二批文物保护单位。
永安贡川邓氏祖祠
永安贡川邓氏祖祠位于贡川镇红安村,始建于明代,清咸丰年间重修,整个占地面积1.2亩,今保存完好。
沙县湖源邓氏祖祠
沙县湖源邓氏祖祠——安怀堂位于沙县湖源。该祠始建于元末明初,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是当地规模最大,年代最远的古祠。该祠由后楼(原名遇春楼)、正堂、两边厢房和围屋中华堂共四大部分组成。正堂又分首、中、尾三厅。首厅供祀邓富二的神牌;中厅又叫光裕堂,左边供祀邓神六的神牌;右边供祀邓坤二的神牌;尾厅又叫安怀堂,供祀湖源邓氏开基始祖邓富一及其夫人余氏金七娘的神牌。2000年,湖源邓氏子孙集资对该祠进行全面修缮。如今,湖源邓氏共有人口3000余人。
宁化安乐邓氏宗祠
宁化安乐邓氏宗祠位于宁化县安乐乡龙地村,始修于清代。
尤溪梅仙下保村邓姓祖祠
尤溪梅仙下保村邓姓祖祠位于尤溪梅仙龙云村下洋的大坪坊,坐丑兼末。该祠始建于清代。
尤溪梅仙下保基邓姓大练房祖祠
尤溪梅仙下保基邓姓大练房祖祠位于尤溪梅仙下保上洋中火烧埕的徐甫坊,坐甲兼寅。该祠始建年代不详。
该墓位于沙县南阳乡大基口村虹仔窠。墓座西望东,砖砌墓面;墓长10米,宽9.7米;石墓碑高1.1米,宽0.65米,厚0.1米。墓右5米处有一石室。石室深5.4米,分前、后二室。前室宽1.45米,高1.8米;后室宽1.65米,高1.55米。前室有2扇石门,各高1.55米,宽1。75米,厚0.12米。门上雕有植物花纹。墓始建于唐末,该墓曾多次被盗,现为县级首批文物保护单位。
邓克谐卒于宋明道二年(1033年)十一月二十四日。葬于三元区荆东垂裕堂后孤雁投湖形坐已向亥。其墓与奉祀他的“垂裕堂”均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三元邓氏(革房)家谱》载:邓肃“宋元祐六年(1091年)出生,绍兴二年(1131年)因待母病,积忧成疾而卒于福唐(今福清),归葬沙县七都罗坑员山墩……”。
永安贡川红安村邓氏始祖墓
永安贡川红安村邓氏始祖墓座落在本里西郊大排坑山头,己山丙向。有墓誌铭。
邓植将军墓
邓植将军墓位于泰宁县新桥向西坊冢窠。墓地42平方米,分三级台坪,以花岗岩、河卵石结封,呈弧月形。中间墓墩,墓墩前有一排石栏杆,墓前有石雕一尊,主台坪上方竖三方墓碑,分别记述邓植将军的生平与业绩。
永安贡川栟榈书院
永安贡川栟榈书院座落在贡南桃源洞对岸葛里屏岩下,建于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是永安知县郭仁为纪念南宋左正言邓肃而建的。
永安贡川金凤洞
永安贡川金凤洞位于贡川西郊卓步桥头金山上,于清代由红安村邓姓族人捐建,是昔日贡堡六洞仙庙之一。1990年,该洞曾重建,至今保存完好。
&&&&&&&&&&&&&&&&&&&&&&&&&&第五节
邓植,后唐书士。他祖籍河南南阳新野,后迁居京陵(南京)。其祖父邓拜国官至承事郎。其父邓国保为避北藩兴师紊乱举家迁居建州(今福建建欧)。此时,邓植12岁,好攻文习武,学习兵法。20岁时遇闽越王王延政。王延政知他有武略之才,招他为武士。他镇守杉关,防御有功,被封为大将军。南唐灭闽后,邓植随王延政归降南唐李璟。李璟为了防止后周郭威的侵犯,命邓植在三天内赶到江西建昌。当时正是多雨的季节,泥泞路滑,难以急行军,无法按时赶到。李璟便以耽误军机为由将邓植关进死牢。南唐宰相严续悯恤邓植,设法以病情保释邓植。邓植出狱后,秘密携家眷潜逃,隐居归化镇(今泰宁县)北的张罗坑水竹坪。李璟追查邓植潜逃之事,于是严续被拘捕问罪,并遭到满门抄斩。严续侥幸单身逃脱,隐藏于邵武辖地桃树岭出家当和尚。邓植得知情况后,十分内疚。他把严续接到家中居住,并把自己年方十八岁的女儿嫁给严续为妻,接续严家香火。邓植一直隐居泰宁,繁衍了泰宁邓氏一族,成为泰宁邓氏的开基始祖。
邓光布(?-878年),字明远,号南津,河南光州固始人,唐乾符元年(874年)出任崇安镇将,住守沙县。乾符年间,战事烽起,社会动荡不已。邓光布作为一方的军事首脑从地方安全考虑,便与当时的汀州司录兼沙县事曹朋商议将县治从琅口古县迁到凤林岗杨篢坂(即今凤岗镇),这样可以据险固守,使百姓免遭土寇屠戮。
乾符五年,山东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率领十多万农民起义军,转战淮南,再渡江进攻虔(江西省赣州市)、吉(江西吉安市)、饶(江西波阳县)、信(江西上饶)等州。唐王朝任命高骈为镇海节度使(时治润州,今镇江市),负责率军阻击、镇压起义军。黄巢大军被迫转入浙东。起义军进入浙东后,发扬顽强地战斗精神,自衢州至建州,开山路七百里,攻入福建。黄巢军主力沿衢州直插建州(即今建瓯)后,继续南下直抵南平、沙县。起义军一路摧枯拉朽,打败唐朝的各地方武装。唐朝廷急忙通令全国乡村“置弓刀鼓板”,以阻挡农民起义军入境。据《沙县志&军事》记载:“唐乾符五年(878年)冬,黄巢起义军入闽途经沙县,崇安镇将邓光布率部堵截,在洛阳(沙县人称为豆士溪,位于仙洲与古县之间,即今洋坊附近)桥头中箭身亡。”邓光布死后葬于沙县南阳乡大基口村虹仔窠。中和四年(884年),曹朋遂完成县治迁移任务。从此,杨篢坂成为沙县历代县治的所在地。民间称邓光布与曹朋为沙县“开县始祖”。宋宣和五年(1123年),邓光布被追封为灵卫侯,并在位于沙县城关水南的凤凰山下修建祠堂;因此,邓光布祠堂又称灵卫侯邓公祠。据《三元邓氏族谱》记载:邓光布有两个儿子。长子邓顼袭任舅舅罗石的职务,任建州将军。次子邓舜袭职为剑州将军。他率部属和族人在归仁里(今三元区荆东)田猎,并购置宅屋,安居乐业。后,邓氏后裔播迁福建、江西、广东及港澳台各地;因此,福建大多邓姓都尊邓光布为入闽始祖。
邓克谐(967-1033年),字仲孝,生于北宋乾德五年(967年)。邓克谐器宇峻拔,状貌魁伟,颜六痣,左颊三小瘤如心。他善读左氏春秋,少年时喜欢游名山大川,交结豪士。张齐贤与他交往密切,特推荐邓克谐为特奏名进士,任庐令。温仲舒到他任所看后,说他廉平,不事苛刻,所以迁任大理评事。出婺妇子杀人之冤,人称他为仁。后张齐、李沆入相,十分器重克谐,荐他出任刑州长路、寻召签署院事。王钦若、陈尧叟恶其鲠直,就要他告老还乡。宋景德四年(1007年),邓克谐以光禄大夫进大司马、上柱国、赐章服金鱼带归第。北宋明道二年(1033年)卒,享年67岁。
邓九龄,沙县人,北宋淳化三年(992年)进士,曾任秘书丞知兴化军。
邓明晚(年),字器成,泰宁人。邓明晚生平好善乐施,慷慨不吞,热心公益事业,凡是他能力所能及的事,都乐于为之。他舍己腴田修建安仁寺,并把自己的山场捐出作为僧饷。他还捐钱修建宝盖岩、猿岭、大杉岭的道路。他的事迹为志书所记载。
邓棐,沙县人,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 进士,曾任徽猷阁待制。
邓宁,沙县人,北宋熙宁六年(1073年)进士,曾任提举江淮京浙福建茶盐、河东提举、黄州知州。
邓肃(年),字志宏,号拼榈,永安栟榈村人。少年时,他警敏能文,美风仪,善谈论。李纲对邓肃十分赏识,与他结为忘年交。邓肃26岁入太学,他所交结的人多为天下名士。当时,宋徽宗在开封建艮岳,令各地进贡奇花异石。邓肃作花石纲诗十一章,批评此举劳民伤财和阿谀奉承之徒趁机搜刮民财扰民。当政者见了后十分气愤,便把邓肃逐出太学。靖康元年(1126年)钦宗嗣位后,李纲向朝廷推荐邓肃。钦宗召见了邓肃,赐他进士出身,补承务郎,授鸿胪寺主薄。同年十三月,金国入侵,邓肃奉旨前往金营,被金军扣押五十天才放回。张邦昌建立伪政权后,邓肃不肯同流合污,奔赴南京,任左正言。朝廷官员中有许多投降过张邦昌伪政权的,邓肃请求将这些人分三等定罪处理。耿南仲要告老还乡,其子延禧为郡守。耿仲南曾向钦宗推荐过邓肃,邓肃不殉私情,依然弹劾耿南仲父子说:“南仲父子同恶,阻渡河之战,遏勤王之兵,今日割三镇,明载两河及陛下欲进援京城,又为南仲父子所阻,误国如此,乞正典刑。”钦宗赞叹邓肃的忠心耿直,特赐他五品服。范讷留守,临阵脱逃。邓肃上表弹劾范讷“出师两河,望风先遁。”朝廷罢免了范纳的官职。邓肃对钦宗说:“外夷之巧在文书简,简故速;中国之患,在文书烦,烦故迟。”上曰:“正此讨论。故并三省尽依祖宗法。”及建局讨论祖宗官制,两月不见施行。肃言:“太祖太宗法严而令速,事简而官清,未尝旁搜曲引以期赏罚,故能以十万精兵混一六合。自时厥后,群臣无可议者,今献一策,明日献一言,烦冗琐碎惟恐不备,此文书所以益烦,而政画所以益缓也。今年内兵戈未息,岂可揖逊进退,尚循无事简,赏罚之权,不至濡滞。”邓肃身为谏官,忠于职守,敢于直谏,不到三个月,上20多道奏章,所谏的大都是重大朝政要事,多为朝廷采纳。建炎元年(1127年),朝廷罢免李纲宰相职务,邓肃上奏说:“纲学虽正而术疏,谋虽深而机浅,固不足以付圣意。惟陛下而尝顾臣曰:李纲真以身殉国者,今日罢之,而责言甚严。此臣所以有疑也。且两河百姓无所适从,纲措置不一月间,民兵稍集。今纲既去,两河之民将如何哉?伪楚之臣,纷纷在朝,李纲先乞逐逆臣邦昌,然后叛党稍能正罪。今纲既去,叛臣将如何哉?叛臣在朝,政事乖矣;两河无兵,外夷骄矣。李纲于此亦不可谓无一日之长。”邓肃为李纲辩护,激怒了朝廷,邓肃被交吏部罢归。绍兴二年,邓肃避寇入福唐(今福清),因病逝世。
邓肃著有《拼榈集》二十五卷。
邓圆中,沙县人,北宋元符三年(1100年)进士。
邓时可,沙县人,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进士,曾任建阳县知县。
邓序,沙县人,北宋政和八年(1118年)进士。
邓文饶,沙县人,北宋宣和二年(112 0年)释褐,曾任建州知州。
邓琇,沙县人,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
邓骥,沙县人,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
邓柞,字成材,沙县人,南宋建炎年间(年)进士,曾任建昌军签判、广西转运判官、泉州知州、隆兴府知府。
邓祥,沙县人,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特科进士。
邓鸴(又作邓觉),沙县人,南宋绍兴年间(年)曾任永平县知县。
邓觐,沙县人,南宋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
邓服采,沙县人,南宋绍兴十二年(1142年)进士。
邓暐,沙县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
邓日常,沙县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进士。
邓郊,沙县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
邓远举,沙县人,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
邓驿,沙县人,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詹骙榜探花,曾任左司谏。
邓鹏举,沙县人,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
邓涣,沙县人,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进士。
邓文龙,沙县人,南宋绍熙四年(1193年)进士。
邓炎,沙县人,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
邓子文,沙县人,南宋嘉定二年(1208年)进士。
邓騤,沙县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
邓袭之,沙县人,南宋嘉定四年(1211年)进士。
邓宗仁,沙县人,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进士,曾任江东安抚。
邓焕章,沙县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进士。
邓矩,沙县人,南宋绍定二年(1229年)特科进士。
邓攀龙,沙县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特科进士。
邓文勉,沙县人,南宋淳祐四年(1244年)特科进士。
邓亻品,沙县人,南宋淳祐七年(1247年)进士。
邓观光,沙县人,南宋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
邓崇,沙县人,南宋进士。
邓密,沙县人,南宋进士。
邓荣,元代泰宁杉城镇南会人,曾任汀州路教授。
邓原中,沙县人,明洪武四年(1371年)进士。
邓文铿(年),字德声,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考取举人,翌年中进士,授予广东茂名知县,继而升任刑部主事、佥都御史。后因弹劾朝中不法权贵,他被排挤出京,任武昌知府、德安知府、苑马寺卿。明宣德元年(1426年),他告老还乡,隐居眉山(现三元区岩前眉山);翌年病故。
邓顺田,今三元人,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武进士。
邓顺思,沙县人,明洪武年间(年)曾任泉州卫千户、狼山总兵。
邓仲祉,沙县人,明宣德年间(年)曾任龙泉县知县。
邓福,沙县人,明宣德年间(年)曾任萍乡县知县。
邓茂七(?-1449年),原沙县二十四都人(该都区域包括永安市上坪乡和三元区莘口镇、中村乡),以佃耕为生。明英宗正统十二年(1447年),他领导贫苦农民进行反抗封建剥削的斗争,在贡川等沿河集镇“缔置里图甲役”建立根据地,实施基层行政管理。不久就聚众数万人,占据沙县城。起义军乘胜前进,在闽中一路,攻下德化、永春、安溪后,打到泉州;在闽南一路,席卷龙岩、南靖、漳浦、长泰,前锋打到广东的海阳县;在闽西一路,横扫各县后,攻破江西瑞金县城。闽东的福宁、罗源,也有义军攻城。正统十四年二月,邓茂七遭到伏击,中箭牺牲。
邓华,沙县人,明嘉靖年间(年)曾任泰顺县知县。
邓应登,沙县人,明嘉靖年间(年)曾任大河县知县。
邓向荣(生卒不详),字元植,清流县城关人。邓向荣自幼天资聪明,从小随父移居汀州就学。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以汀州府庠生、廪生登进士,授户部主事,监督淮河运喻。当时,谄媚奉承之风盛行,邓向荣深恶痛绝,以冰操之心勉励自己,不陷泥沼。在他任内诸种徇私舞弊绝迹,很受好评。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鞑靼酋长俺答“蹂躏边境,后犯京师”,邓向荣正直在西直门转运军粮,他自捐箩袋万余条,并率军勇敢奋战,车骑杂进,转饷不停,直至贼退。邓向荣清廉耿直,敢于力争、进谏,为权贵所不容,至被贬谪为六安同知,后转知嘉定州。数月后,邓向荣父亲病危,向荣弃官回乡侍候父亲,从此不再出仕。邓向荣回归乡里后,以著诗文为乐,著有《正学准则》、《太极通书》、《惜阴考》、《箴铭》等著作,诗文共分为元、享、利、贞4册。他一家“三代科第,四世簪缨”,人称是积善余庆。
邓镳,今三元人,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
邓文仲,明代永安贡川人,祖医蛊毒,方术秘异,凡中毒者,例以雄鸡一银十分,戒其家勿语,密携至邓之祖堂炉下。邓亦不言而喻,即知其中某方毒,付药服之,无不立愈。《延平府志》有其记载。
邓清,明代宁化人,岁贡,曾任黄州教授。
邓邦宰,明代清流人,选贡,曾任四川按察司经历署仪陇知县。
邓鹏,明代清流人,岁贡,曾任武冈州同。
邓可权,今三元人,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进士。
字观城,三元城关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举人;次年中进士。邓文修性情恬淡,不乐仕进;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为沙县延修县志,去取不苟;又同沙县郑之缙等编修《福建通志》。
邓骥,字致千,永安小陶人。他家境贫寒,但十分好学,清乾隆二十七年(1749年)考取举人,曾掌教樵川书院,后任四川万县知县。
邓克信,清流人,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
邓文熊,字梦飞,生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十月,泰宁人。邓文熊从小家道比较富有,又勤奋好学。他负笈入城拜名师江中时门下,攻读先秦汉代散文体古文,深得江中时厚爱。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邓文熊参加省城乡试不幸落榜后,从此不慕功名。他为了改变乡村不达时务、教育不振兴的落后面貌,决心兴办义学。他积极筹集资金,在泰宁上青创办了一所“育秀书院”。他为了让乡村教育能够相对普及,带头捐献田租,并动员地方富商绅士共同捐献租谷,设置专田达五百余亩,作为支助贫苦学生入学费用。乡里的学生参加大小考试,按额发给资助盘费。邓文熊创办义学的义举,一直被乡里传颂。
邓升俊,字见章,号赞尉,沙县人,清道光年间(年)曾任泅水县知县。
邓世荣(年),字华卿,三元城关人。清咸丰四年(1854年),邓世荣才11岁,便考进延平府学第十名,兼取古学第三名。宗师李联秀称赞他为:“白发观场晚着鞭,少年若性一鸣光。龙岩林曼延平邓,分领吾门大小年。”是年,邓世荣又参加岁科连考,得一等十二名,补廪,兼取古学第七名。清咸丰十一年(1860年),邓世荣参加辛酉科会试,得第一名拔贡;同治二年(1863年),邓世荣年20岁,贡举朝考,取一等二名,钦点刑部小京官(因年小不能任知县),不久升主事。清光绪五年(1879年),邓世荣去世,年仅36岁。
邓德潜(年),字醒素,沙县夏茂镇人,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人,初授桂平县县丞,清光绪三十四年署广西容县知县,后改任岑溪县知县,民国初一度代理沙县知县。民国2年(1913年),他当选为福建省议会议员,民国3年参加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华革命党,赴广东汕头从事“讨袁活动”,不久被派往广西,特署苍梧县兼代理南宁道尹,后任广东省官产处处长、广西省桂平县知县等职。民国6年,邓德潜入广州军政府工作,不久被派回福建,先后任福建省政府参议、光泽县知县等职,民国15年秋受中国国民党福建省党部委派,与范子良、陈冠夫来沙县,在城关、夏茂发动群众,筹建国民党县党部、组织农务局、妇女会等群众团体。当时的县长郑锡奎在县内鱼肉百姓,为非作歹。邓德潜为首发起“驱郑”运动,将郑某赶下台,深得群众拥护。民国16年,卢兴邦部进驻沙县,在夏茂一带派款,由当地洪姓豪绅包征。邓德潜之父出面劝阻,卢部得知后,将邓的姐夫扣为人质,邓家将人赎出后,举家迁往福州。同年,邓赴上海,任上海市政府秘书,翌年迁南京,任国民政府陆海空军总司令部参谋本部秘书主任。民国21年,邓德潜患猩红热去世,终年46岁。
邓起贵(年),建宁城关助家井村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革命,任乡苏维埃主席,民国23年12月在家被国民党抓去杀害于江西九江。
邓纯馄(年),永安贡川人,民国23年(1934年)任贡川农会副主席。同年6月红军自贡川撤退,土豪邱先芹组织的反动武装大刀会返回贡川反攻倒算,邓纯馄与农会干部陈德旺、张狗仔等在贡川东门惨遭大刀会杀害。
邓瑞荣,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泰宁杉城人。他曾任泰宁县参议员、县议会副会长,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代理泰宁县县长。
邓德春(年),建宁里心杨坑村人,民国20年(1931年)3月参加游击队,翌年7月随红军在宁都黄石馆战斗中牺牲。
邓钟秀(年),沙县富口盖竹人,民国37年(1948年)参加闽北游击队沙县大队,1950年因开会返回时在途中被反革命分子杀害。
邓华妹(年),沙县夏茂上碓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同年在泰宁县与国民党作战牺牲。
邓庭根 邓宪宾
邓庭根(1909年生)、邓宪宾(1910年生)均为建宁里心龙咀村人,民国20年(1931年)4月参加红军,同年7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邓细古(年),建宁城关邓家山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游击队,民国23年1月在战斗中牺牲。
邓贤满(年),沙县夏茂岩观人,民国22年(1932年)参加红军,同年底在江西省兴国县遭敌机轰炸而牺牲。
邓冲飞(年),沙县夏茂岩观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翌年在泰宁县与国民党作战牺牲。
邓家梁(年),号邓山,参加革命后化名贡直,泰宁县城人,民国22年(1933年)加入了共产党。邓家梁投入发动群众、迎接红军、解放邵武的斗争,被国民党新编第四旅旅长周志群下令通缉,被迫逃离邵武。芦沟桥事变后,邓家梁受上海地下党组织和救国会的委派,到厦门以担任中华中学教员为掩护,在中共厦门工委领导下,创办和主编《抗日导报》,积极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和统一战线的正确性和必要性,推动了当时厦门各界抗日救亡运动的轰轰烈烈开展。民国27年10月根据中共厦门工委的部署,邓家梁等人在中华中学礼堂召开了各抗日救亡团体成员共有108人参加的应变会议,建立厦门青年战时服务团(简称厦青团),开赴闽南、闽中各地开展抗日救亡的宣传工作。翌年2月,邓家梁任泉州中心县委委员。他从组织读书会入手,组织师生学习《大众哲学》、《艾思奇西行漫画》、《国民舌论》等书刊;同时组建党支部,亲自在进步师生中发展了许集美、黄竹禄、黄筱建等4人入党。该校党支部成为在全省影响最大的一个党支部之一。民国28年9月,邓家梁接任中共泉州中心县委书记。民国29年春,邓家梁被当做“托派分子”而错杀。其妻(共产党员)高倩妙(莆田人)也被害,直到1985年经组织上宣布给他俩人平反昭雪。
邓教化子(1912~?年),建宁溪口王泥湾人,民国22年(1933年)3月参加红军,翌年5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邓星群(1913~?年),清流嵩口镇人,红军战士,民国21年(1932年)参加红军主力部队后无音讯。
邓生仂(1914~?年),建宁黄坊黄坊村人,民国21年(1932年)11月参加红军,民国23年5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邓生新(年),建宁黄坊黄坊村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革命,为乡苏维埃工作人员,民国23年4月被国民党杀害。
邓生龙(年),建宁黄坊黄坊村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革命,为乡苏维埃工作人员,民国22年7月被国民党杀害。
邓家元,泰宁城关洋川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城关游击队,后转为红三军团6师8团特务连战士,翌年2月在赣州牺牲。
邓奉贤,泰宁新桥王明坑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红军,翌年6月在江西十字隘战斗中失踪。
邓鸟洲,泰宁新桥村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任新桥赤卫队长,民国22年7月在新桥被敌人杀害在新庙下沙洲。
邓求癞子,泰宁大田大田村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任大田区游击队长,同年8月6日被敌杀害于感福寺。
邓首章,泰宁新桥乡岭下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游击队,为游击队队长,被保卫团杀害在上青坳岭上。
邓火茂,泰宁新桥乡岭下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游击队,翌年12月替红军挑猪肉去新桥在岭下湾仂色被保卫团杀害。
邓寿根,泰宁王明坑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游击队,被保卫团邹义德捉去打伤致死。
邓亨州子,泰宁上水埠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游击队,民国22年6月在田里耘禾被上青保卫团吴德仂捉去新桥枪杀于新庙下沙洲。
邓仕金,泰宁新桥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游击队任队长,翌年10月任区苏维埃土地委员,在清乡时被保卫团捉去吊打后死去。
邓和尚,泰宁弋口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革命,任弋口乡苏维埃主席,被保卫团杀害。
邓贤金,泰宁大田谙下溪边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大田区游击队,翌年11月29日在谙下与保卫团作战中牺牲。
邓洪标,泰宁大田谙下言坑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大田区游击队,同年底随红十二军出发后失踪。
邓客仔,明溪城关乡人,赤卫队员,民国21年(1932年)在狮窠牺牲。
邓圣摧,明溪夏阳乡人,红军战士,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出征后无音讯。
邓金福,明溪枫溪乡人,赤卫队员,民国22年(1933年)在枫溪牺牲。
邓隆昌 邓家和
邓隆昌、邓家和均为明溪人,红军战士,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出征后无音讯。
邓传光 邓水生 邓长生
邓传光、邓水生、邓长生均为泰宁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随军出征后无音讯。
邓兴文 邓永昌 邓连儿 邓连进 邓还文 邓顺和 邓顺长 邓细治妹 邓起□ 邓法生 邓祖贵邓茂千 邓茂来 邓顺英 邓信满 邓振启 邓鸿群
邓鸿贵 邓锡林均为沙县夏茂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为红三军团战士,随军出征后失踪。
邓仙降,永安安砂镇田边村人,红军七团战士,民国23年(1934年)秋在安砂渡口被敌人杀害。
邓龙昌,明溪枫溪乡人,红军战士,民国23年(1934年)参加红军出征后无音讯。
邓春苟,清流里田乡人,游击队员,民国24年(1935年)随队征战至连城后失踪。
邓开宗(年),建宁里心里坊村人,1955年5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7年8月在光泽县挖隧道塌方压死年月。
邓德先(年),清流邓家乡人,解放军战士,日在龙岩县雁石乡运粮时,船被洪水冲翻牺牲。
邓瑞荣,泰宁县杉城镇人,民国38年(1949年)代理泰宁县县长。
邓财理,泰宁梅口廖元村人,1949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7月在云南剿匪中被匪徒杀害。
邓成魁,泰宁人,30团5连一等兵,在安徽青阳牺牲。
邓柳,明溪人,解放军战士,1951年在龙西山牺牲。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