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恋人拍摄地方库耶伐次7000人被屠杀的地方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  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_百度作业帮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  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一个外国人从一个国家带走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他在那儿感到的痛苦。我在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感觉到了。  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整个城成为一座巨大的坟墓,埋葬了7000名被残杀的人。那就是我带走的沉重记忆。但这是个美丽的记忆。无论何时,只要有人提起南斯拉夫,我就想起克拉库耶伐次和那儿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我就想起那里整个民族的英勇。1.上文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国的哲学家、________、________家。2.“纳粹将其所有的愤怒残酷地发泄在这个温和的小城里”中的“温和”一词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第一段中作者所感觉到的痛苦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为什么说记忆是“沉重”的,又是“美丽”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结合全文,说说上文在全文的作用是________。
1.萨特;法;作家;评论 2.在句中的意思是指充满友爱与和平的小城。 3.纳粹疯狂地屠杀无辜者7000人,特别是他们被敌人杀戮的那一刻,使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让他感觉到了痛苦。 4.“沉重”是指纳粹屠杀无辜者的凶残,“美丽”是指塞尔维亚人民的英勇。 5.纲领,统领全文。(意对即可)阅读凄风。  苦雨。天昏。地暗。  老年、青年、孩子们,一群群涌向那青青山坡——那儿就是日300个孩子被纳粹集体残杀的地方。  南斯拉夫小说家莫马·迪密其为我撑着雨伞,我们在窄窄的山路上边走边谈。  “自从1945年起,每年10月21日,成千上万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克拉库耶伐次,悼念被纳粹杀死的300个孩子。”莫马告诉我。  “纳粹为什么要选克拉——”  “克拉库耶伐次。”  “克拉库耶伐次。纳粹为什么要选这个小城杀人呢?”  “克拉库耶伐次是我们塞尔维亚的中心。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  “为什么呢?”  “纳粹要灭种呀!孩子们就从课堂里被抓走,还有十几位老师。有一位老师,纳粹要他合作,他说:‘开枪吧!我给孩子们上最后一课!’”  雨哗哗地下。山路上的人,在伞下低着头,朝圣一般向山上走。走不完的人,望不断的路。 “7000多人呀!”莫马继续告诉我,“一天之内,全杀光了!尸首染红了350多亩的土地。每年这一天,我们到这儿来纪念他们。诗人,画家,雕刻家,剧作家,演员,音乐家——各种艺术家,用各种艺术作品来纪念他们。你看!”莫马指着前面。我们在蜿蜒的山路上一拐弯,只见一座巨大的白色V形石雕屹立在山坡上。  “那V形石碑象征被害孩子们的班级——五年级。”莫马说,“孩子们就在那儿被纳粹杀死。” 人已满山满谷。人潮仍沿着山路泻下。白色石雕边浓烈的色彩一抹一抹漫开去——孩子们仍不断涌来。他们正站在47年前300个孩子发出最后一声呼唤的地方:“亲爱的爸爸妈妈!” “华苓,跟我来!”莫马挽起我手臂,带我到站在人群最前面的两位老人面前。他们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这是孩子中仅有的两位生还者。”莫马向我介绍那两位老人。  我恍惚了一下,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老人眼神木然,仿佛眼前&的景物已不存在,他们又回到半个世纪前的世界中去了。  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  历史,现实,在雨中融合了——融成一幅悲哀而美丽、真实而荒谬的画面。  ……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1.“凄风。苦雨。天昏。地暗。”这一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他们杀孩子、老师,也杀牧师、工人、木匠、小店老板、鞋匠……全是纯朴勤劳的普通市民&。”为什么“全是……”?表现什么情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到“地上的人已老,地下的仍是儿童。但在这一刻,他们又在一起了。”你是怎样想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后两自然段,谈谈应当怎样看待历史,怎样面对未来的现实社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判断下列句子使用的表达方式。①他们的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 &)②日,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300个孩子被纳粹残忍的杀害了(&&&&&&&&&&&& )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的,很对,但是,不能忘记的。(&&&&&&&&&&& &) ④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 )
判断下列句子所用的表达方式: ⑴ 1937年,日本军队进攻南京时,有一场震惊世界的大屠杀。那一场屠杀受害者有30万人!我们在南京也建立了一座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⑵ 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 ⑶ 他们头发斑白,脸色肃穆,定定望着笼罩山谷的V形石碑。&(  ) ⑷ 日,南斯拉夫的克拉库耶伐次,300个孩子被纳粹残忍地杀害了。(  )
语言应用(12分)
日下午5时30分许,一出惨剧发生在佛山:年仅两岁的女童小悦悦走在巷子里,被一辆面包车两次碾压,几分钟后又被一小柜车碾过。而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七分钟内在女童身边经过的十八个路人,竟然对此不闻不问。最后,一位捡垃圾的阿姨陈贤妹把小悦悦抱到路边并找到她的妈妈。日,小悦悦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在零时32分离世。
此事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成都某中学决定针对这一事件开展以下活动:
1.班上准备以“拒绝冷漠”为主题召开主题班会,请你写一段开场白(4分)
2.面对这样的悲剧,你想对那些漠视者说些什么?(4分)
3.请就“小悦悦”事件引发的思考写一句公益广告(4分)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在1941年有7000人被残杀,当时的世界形势是怎样?他们为什么被残杀?_百度知道
南斯拉夫克拉库耶伐次在1941年有7000人被残杀,当时的世界形势是怎样?他们为什么被残杀?
亲爱的爸爸妈妈
当时德国急于结束南欧的战斗好稳固他的资源基地,德国当时主要目标是进攻苏联所以在南斯拉夫实行疯狂占压,好尽快把部队调出进攻苏联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暴发。德意、在欧洲扩张。然后南斯拉夫沦陷…从而引发残案。
那是南斯拉夫内部民族的茅盾,导致的种族屠杀。世界形势是美苏争霸。
二战爆发。被纳粹德军用毒气杀死的
克拉库耶伐次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本类热门热门群组
需要战争的危害作文6篇有关文章,请加QQ群:
办公文秘1群
办公文秘2群
办公文秘3群
办公文秘4群
办公文秘5群
写作交流1群
写作交流2群
写作交流3群
中学生交流群
小学生交流群
教师交流1群
教师交流2群
48小时热门答案:解析:
(2).承上启下。对纳粹发动不义战争愤怒,对现实生活中的人不能正确看待不义战争而感到愤怒。
这是历史事实。但是,多少人记得呢?世界上多少人知道呢?人,是健忘的。不记仇,很对。但是,不能忘记
(3).因为明赫白对自己国家发动的不义战争表示了深深地歉意,人们宽恕了他,并对他表示友好。
(4).因为他强词夺理,把自己所在的非正义一方的灾难放在第一位。
(5).世间永远不能再有战争和屠杀。或:人民反对非正义战争。
请选择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学习周报 语文 人教课标七年级版 学年 第5期 总第161期 人教课标版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题。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述而》)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公冶长》)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卫灵公》)
1.解释语段中加粗词语的意思。
耻(  )  识(  )  尝(  )  益(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上述语段中的原句进行填空。
(1)讲述“躬身实践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在中外教育史上,第一个倡导启发式教学的是孔子。他给后人留下了“启发式”、“举一反三”的教育教学经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4.下面是关于一位历史名人的对联,请根据对联写出他的名字。
集群圣之大成,振玉声金,道通中外;
立万世之师表,存神过化,德合乾坤。
这位历史名人是________。
科目:初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面题目。①小草偷偷地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②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光,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③A“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④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B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的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小题1】请你给上面四幅图画依次命名(2分):【小题2】第二段写春花的顺序是从&&&&&&&&&&&&&&&&到&&&&&&&&&&&&&&&&&,写出了春花&&&&&&&&&&&&&&&&&&、&&&&&&&&&&&&&&&&&&&&&&&&的特征。(4分)【小题3】品味文中第三段和第四段的画线语句,任选一句赏析其表达效果。(3分)(A或B)  &&&&&&&&&&&&&&&&&&&&&&&&&&&&&&&&&&&&&&&&&&&&&&&&&&&&&&&&&&&&&&&&&&&&&&&&&&&&&&&&&&&&&&&&&&&&&&&&&&&&&&&&&&&&&&&&&&&&&&&&&&&&&&&&&&&&&&&&&&&&&&&&&【小题4】作者由花朵想到了果实,“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那么你由“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想到了什么?用几句话把它描写出来。(3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3届福建省八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命题征集语文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10分)
①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②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讲究假山池沼的□□,讲究花草树木的□□,讲究近景远景的□□。④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⑤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全在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有些园林池沼宽畅,就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儿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池沼里养着金鱼或各色鲤鱼,夏秋季节荷花或睡莲开放。游览者看“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的一景。”
1..说明事物应抓住特征。第一段说明苏州园林共同特征的句子是哪一句?(2分)
2..第一段□处依次填入的词语是(&&&)(2分)
A.布局配合映衬层次
B.布局映衬配合层次
C.层次配合映衬布局
D.布局层次配合映衬
3..用∥线为第一段划分层次① ② ③ ④ ⑤ (2分)
4..第一段第②句中的“似乎”、“一致”能否去掉?为什么?(2分)
5..“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的正确意思是什么?(2分)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届甘肃省七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二)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0-14题。(13分)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儿,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例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了。
1.、这段文字选自《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 ,字舍予,现代作家,代表作品长篇小说&&&&&&&&&&&&&&&&&
&,话剧《茶馆》等。(2分)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2分)
3.、这一段按照&&&&&&&&&&&&&&&&&&&&&&&&
的空间顺序层层铺写,把各个细部的色、态、光一一展现出来。(2分)
4.、山尖本是一个点,怎么会形成一道银边呢?用词是否矛盾?试作分析。(3分)
5.、根据下列情景,以“天空”为重点,写一段话,不少于30个字。(4分)
  情景:夏天    傍晚    天空
科目:初中语文
来源:2014届北大附属实验学校中学部初一第一学期10月份月考语文试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10~13题。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很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④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⑤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和③段中“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这句话相照应的②段中的一句话是
&&&&&&&&&&&&&&&&&&&&&&&&&&&&&&&&&&&&&&&&&&&&&。(1分)
2..家庭出现分歧时,文中说:“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其原因是:&&&&& 后来“我”决定委屈儿子的原因是 &&&&&&&&&&&&&&&&&(2分)
3..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2分)
4..文末一句“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应如何理解?(3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大屠杀在哪个地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