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告诉我。为什么中国古代诗词多五言诗词七言而少四言六言急求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黄之隽诗词分析.pdf84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免费全文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13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允。一生博学多才、著述繁富,集学者、官员、作家于一身,他的诗词创作也生
新超隽、轻峤可观。虽然有不少研究论文涉及到他,但目前学界尚未有对他的个
案研究。本文尝试在细致阅读和考索其创作、生平的基础上,以其诗词创作为切
入点,将其放在清前期这一大背景下做一个案考察。
第一章以其诗文和年谱为主要依据,考察并论述其生平和交游情况,并对其
文学思想做一初步探察。
第二章对其诗歌进行分类、评析,在此基础上对其诗歌的风格与内涵进行有
效的解读,并简要论述其《香屑集》。
第三章对其词作进行分类介绍,并进一步分析其词作的体制特点,在此基础
上总结其词作的风格特色。
总之,黄之隽是康乾盛世文人的一个标本,其诗词则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剪影。
以其诗词作为窗口可以看到当时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文学景观,这一个案研究
对深入了解清代诗词的发展过程无疑是有着一定参考价值的。
关键词:黄之隽;诗;词;艺术特色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Kangxiyear’S 1721 Second
officialleftinthe
andallowedtheleft
learned,writing
Scholar,the
Square.Life
flourishand
inoneofhisstudents
officials,writers
scholars,government
prosperity,set
alsohecreatedanew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古诗词中“古诗”“乐府”“律诗”“绝句”有什么区别啊?_百度知道
古诗词中“古诗”“乐府”“律诗”“绝句”有什么区别啊?
请问古诗词中“古诗”“乐府”“律诗”“绝句”有什么区别啊?
提问者采纳
古代诗歌分两类,一是古体诗,一是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绝句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总而言之,区别在于绝句是四句,律诗是八句。古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诸体。后世使用五言、七言较多。五言简称“五古”,七言简称“七古”。古体诗不拘句数,不求对仗,也不大讲平仄,用韵较为自由。 近体诗近体诗是相对古体诗而言的,产生较晚,起源于南朝,至唐初成熟。其中的律诗,形式固定,格律严密,每首八句。单句叫出句,双句叫对句,合起来称为一联。一二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颔联、颈联一般要对仗。首句可用韵可不用韵,通常押平声韵。五言简称“五律”,七言简称“七律”,十句以上的称排律。其中的绝句,又称绝诗、截句。它好像截取律诗的一半,每首四句。就其规格看,有的后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颔联;有的前一联对仗,类似律诗的颈联、尾联;有的两联都对仗,类似律诗的颔联、颈联;有的不用对仗,类似律诗的首联和尾联。绝句的韵脚在二、四两句,通常押平声韵。第一句如押韵,也押平声字。绝句有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两种,简称“五绝”和“七绝”。汉乐府 在中国中古时期的汉魏两晋南北时代,中央政府一直设置着管理音乐和歌曲的专门官署乐府,负责采集和编制各种乐曲,配诗演唱。这些配乐演唱的诗歌,就称为乐府诗,也简称乐府。 在体式上,乐府诗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及杂言。句式比较灵活自由,语言自然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非常浓厚。他的思想性主要有:1、反映的是老百姓被君主、官吏所奴役和迫害的痛苦;2、反映的是人民群众流离失所的痛苦;3、批判了上层社会的腐朽生活。他的艺术性主要有;1、叙事性成分占很大比重,并通过叙事塑造人物形象,从乐府开始,中国叙事诗开始了新纪元;2、比兴的大量运用,是以前诗歌所没有的;3、形式多样,有四言句,有五言句 ,有杂言句,语言活泼生动。乐府民歌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传统,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它与近体诗的区别是:句式比较灵活自由,比兴的大量运用,形式多样,语言活泼生动。而绝句,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平仄、押韵,讲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营造等。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律诗的相关知识
其他4条回答
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简称。乐府最初始于秦代,到汉时沿用了秦时的名称。公元前112年,汉王朝在汉武帝时正式设立乐府,其任务是收集编纂各地民间音乐、整理改编与创作音乐、进行演唱及演奏等。律诗是8句话的诗绝句诗4句
简单来说绝句为四句,律诗一般为八句,乐府诗的句式比较灵活自由,大量运用比兴的手法,形式多样,语言生动。而绝句,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平仄、押韵,讲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营造等。
绝句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简单来说绝句为四句,律诗一般为八句,乐府诗的句式比较灵活自由,大量运用比兴的手法,形式多样,语言生动。而绝句,律诗讲究严格的格律、平仄、押韵,讲究语言的凝练,意境的营造等。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中国古代诗歌对中国文学创作有何影响
中国古代诗歌对中国文学创作有何影响
08-12-07 &匿名提问 发布
开辟了一条道路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建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了当时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的疾苦,如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曹植的《送应氏》等,都是这类内容题材的作品。二是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与情感、心志,如曹操的《短歌行》抒发的是建功立业的理想,刘桢的《赠从弟》表现的是对志节的崇尚,曹植的《白马篇》以游侠的题材抒发为国捐躯赴难的壮志豪情。此外,也有一些游子思妇、游仙的题材。建安文学总的来说体现了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二、建安文学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它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充实的内容。对时代乱离的反映及个人情志的抒发,形成了慷慨悲凉的主体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有恰切的概括:“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的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的诗歌转变。曹操的诗歌和散文有尚质崇实的特点,其后诗文的总体取向是渐趋工致华美。除了时代的群体的总体特征之外,也具有很强的个体的个性特征。 3.建安诗歌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为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散文的体式多种多样,有诏令、奏疏、章表、书信、序论、赞颂、碑铭等。辞赋沿着汉末抒情小赋的创作道路,而题材更加广泛,抒情、咏物、感事、饮宴、游猎无所不至。 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教学设想】本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点之一。 主要讲授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 ... 小结: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 ... 1、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 ji... - 27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教学大纲-魏晋隋唐文学第一节 关于建安文学. 介绍建安文学的盛况,建安文学的特点,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 1、简述这一时期的社会和文学概况。 1、 2、 建安文学有哪些特点?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 jia... - 33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第二章 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总的来说体现了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 (1)曹丕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士气&,虽然其诗是向乐府民歌学习,但是趋向于文人化。 ... (2)此诗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交相辉映,穿插并行。 ... chi... - 43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2 辉煌灿烂的文学同时,又通过【历史纵横】材料补充介绍&乐府诗&&建安文学&、陶渊明、李煜和贯云石等等,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勾勒出我国古代文学史的框架。 ... 较难处理的是如何从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去把握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 ca528613... - 124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隋唐五代文论一、隋唐五代文论的总特点. 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继续发展的时期。 ... 钟嵘憧憬的是具有慷概悲壮的怨愤之情的&建安风力&。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 ... 从文化思想上说,初盛唐的基本特点是要扫除齐梁遗风,建立与唐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文化思想,唐初的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批评, ... xj... - 54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精品课程建设-江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丰富多彩,硕果累累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 讲清楚&文学觉醒与独立&的实际含义。 思考题:&文学的自觉&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第二章 建安文学 ... 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第四章 盛唐文学 ... wenxue... - 19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讲义2·曹操五言诗歌的探索--木斋文学曹丕与七子是建安诗歌的第二个时期,其特点是:1.拟乐府诗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同时,也初步显示了五言诗从乐府诗中的分离;2.进一步显示了从四言诗、骚体诗向五言诗的转型,从大约建安三年左右开始(以曹操写作《薤露行》为标志),到建安 ... 413... - 26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建安诗三百首评注-书海罗盘-书海泛舟-动感校园-洪恩在线建安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当时的国政已经持于曹操之手,而文学上的建安时期比建安这个年号所存在的时间前后各长二十年。 建安时代,上承《诗经》、《楚辞》,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高峰,诗歌的特点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慷慨激昂。 ... s... - 7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新跋涉者中文网文风清峻,乃成为建安文学的一大特点。 ... 或构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文心雕龙·明诗》),是西晋文学的又一特点。 ... 第二节 建安文学. 一 汉末的时代特点 ...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 807d26... - 91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总绪论·第二节汉末的黄巾起义及 军阀混战,影响了建安时期一代人的思想观念,造就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 ... 在中国文学的各种文体中,诗和文是基础。 ... 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与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 这是中国文学演进的一条重要途径。 ... ... - 14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相关搜索:建安文学研究教案 建安风骨的特征是 建安七子 建安风骨特征 建安风骨 上海建安进修学校 建安驾校 建安集团 建安房屋 建安公司 回答者:zqwybb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6-17 15:48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在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本文试将从感伤精神、自由精神、文学创造精神三方面谈谈建安文学所体现的生命精神.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各个割据势力,消除战乱,实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领导发展文学事业,“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随他们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与曹操政见不一)、王灿、陈琳、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及一、二十位文人学士亦仿照曹操积极努力创作。建安时期,无论是诗歌、辞赋,文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诗体从此开创。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在北方,不仅出现了一个文学繁荣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之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二O四年,曹操彻底打垮了最大的军阀袁绍,攻克邺城,领了冀州牧,遂又平定四州,自这以后曹操基本上常住邺城。“百川赴巨海,众星环北辰”,文人学士亦紧紧追随曹氏父子,多集聚在邺城,这时的邺城是俊才云蒸、群星灿烂。曹操见此便大兴土木,建造了铜雀台作为文人名士集聚、笔会之地,以至文学的繁荣达到了顶峰。因当时的江南文风不盛,作品也很少,后人亦把建安文学称之为“邺下文学”、“魏国文学”或“北方文学”。 总之,这一时期的文学一改西汉、东汉两朝近四百年死板、格式化的文体和以歌颂宫廷生活为中心的体式,转向重点描写黑暗的社会现实,吟咏战乱时期悲凉的人生,高歌统一国家的理想,讴歌战乱消除给人民带来的安居生活,以及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这一时期,不仅文体创新,形式多样,而且辞藻华美,语言质朴刚健、清新自然,形成一代新的艺术风格。后人把建安文学时期慷慨激昂地倾吐胸襟,豪爽磊落地施展才华、抒发胸怀;阐明事理不追求纤细、周密的技巧,遣辞造句、描摹形貌唯求通顺明达;以及慷慨悲歌,激越高亢的思想情调与刚健爽朗、清新自然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称之为“建安风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诗歌是文学的一个显类。世界上不论哪一种民族文学,诗歌总是最早产生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丰富的想像,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的精神世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文学源远流长,历史上涌现过大量的诗人,为我们留下了数量浩瀚的瑰丽篇章,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学遗产的重要部分。中国文学,无疑以诗歌最具代表性,研究诗歌的发展,可以基本上把握到中国文学的发展脉络。 诗歌作品大抵可以分为表现形式和思想内容两个方面。表现形式指具体表现作品内容的内部结构和表现手段,主要包括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要素。思想内容通常指反映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和社会生活现象,主要包括题材、主题、人物、感情等要素。我们的思维定势往往是重内容,轻形式。在此,经过对中国古代诗歌发展的研究,笔者认为,从成功的具体诗歌作品来说,表现形式和内容应是完美结合的,缺一不可,但对诗歌本身的发展来说,诗歌表现形式的发展促进了诗歌创作的进步。中国文学是注重表现形式的文学,诗歌的生命正于它的形式美。美国理论家马克·肖勒认为:“现代批评向我们表明,只谈内容本身决不是谈论艺术,而是在谈论经验;只有当我们论及完成的内容,也就是形式,也就是艺术品的本身时,我们才是批评家。内容(或经验)与完成的内容(或艺术)之间的差距便是技巧。”(《技巧的探讨》) 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中国诗歌就特别注重形式美。相传作于黄帝时代的《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 《周易》引用的上古民歌民谣,如《屯·六二》: 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 《贲·六四》: 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屯·上六》: 乘马,班如。泣血,涟如。 《礼记·郊特性》所载的《伊耆氏蜡辞》: 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 这些都已初具句式整齐、押韵和对偶的形式美,显示出很早以前古人就有了对诗歌形式美进行探索和追求的荫芽。 由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四言诗盛行于世,其基本保存在《诗经》中。《诗经》中收录的大量先秦四言诗歌,具有四个鲜明的特点:分章的组织结构;重叠复沓的章法句法;押韵;对偶。相对于原始型的二言诗,在形式上有了重大的突破。这种突破的背后,是先秦人对形式美的欣赏和追求。对形式美的追求,甚至反映在春秋战国的外交场合。当时,外交使节经常引用《诗经》中的诗句进行交谈,句式整齐、音律优美的诗歌成为春秋战国外交的必用辞令。孔子就认为只有“诵《诗》三百”,才能“授之以政”和“使于四方”,并认为“不学诗,无以言”。先秦外交使节和典籍引用的《诗经》诗句,往往是断章取义,并不在乎诗篇的涵义,因为他们要的是诗歌所具有的形式美。外交场合追求形式美,就象是诗歌中用典,不仅能使外交辞令更加华丽,而且可以显示出说者的涵养。 战国后期,“《风》、《雅》寝声,莫或抽绪,奇文郁起,其《离骚》哉。”[1]稍晚于《诗经》,出现在长江流域的骚体,改四言为七言、六言、五言、八言,而以七、六句式居多。骚体是南方楚国特有的诗歌形式,其源头是南方楚地的民间歌谣。骚体的代表作家是大诗人屈原,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忧愤之下写下了《离骚》、《九歌》、《九章》、《九思》等不朽诗篇。骚体有五个显著特征:一,打破了四言句式整齐的格局,句法灵活多变;二,喜用感叹词“兮”字;三,篇章结构较四言宏大,如《离骚》一章,达2490字;四,出现了诗歌标题;五,地方色彩浓厚。屈原作为当时楚国的上层贵族和高级知识分子,对当时流行于中原的四言诗是相当熟捻的,他的《天问》就是用四言写成的。然而,他却采用楚地的民歌体来抒写情怀,写下了《离骚》、《九歌》等,可见这也是一种对形式美的追求和突破。 到了汉代,出现了乐府诗。乐府诗原指两汉乐府机关所采集的民间诗歌,后来也包括汉以后收集的民间作品,以及文人、乐工创作和仿制的作品。乐府诗受骚体的影响,打破四言体,大量创作杂言体。其往往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间出,而基本上以五言为主,七言句式也不少。甚至出现了一部分较为完整的五言诗。乐府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其对诗歌发展起了承上启下的巨大的作用。 汉代,还出现了一种极有滋味的新诗体——五言古诗。五言古诗的产生是中国诗歌艺术上的一次飞跃。五言古诗音韵优美,句式整齐却富于变化。从节奏上看,其音顿既可以是上二下三的“二三式”,也可以是“二一二式”,还可以是“三二式”,甚至是“一四式”,能有奇有正、奇正相生地形成诗歌节拍,达到了诗歌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效果。从句法上看,五言诗能方便地运用单音词、双音词,乃至三音词,极尽变化之能事。“五言居文词之要,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故云会于流俗。岂不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焉。”[2]差不多与五言古诗同时,出现了七言古诗。七言古诗是在五言古诗的前面加上两个音,形成“二二三式”节奏。五七言古诗的出现,是人们对诗歌形式不断进行探索和试验,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结果。 中国古代诗歌对形式美一以贯之的追求,有一个由自然声律到人为总结、规定并实施的发展演变过程。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诗歌创作的逐步繁荣,人为总结的时期到来了,它的标志就是永明体的产生。《南齐书·陆厥传》中记载:“永明末,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朓、琅邪王融以气类相推毂;汝南周顒,善识声韵。约等文皆用宫商,以平上去入为四声,以此制韵,不可增减,世呼为“永明体”。发现四声,并将它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而成为一种人为规定的声韵,就是永明体产生的过程。永明体的产生,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在完善艺术形式美的进程中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为后来的律诗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完善诗歌艺术美方面,在南朝风行一时的宫体诗,也做出了贡献。宫体诗源于流行于市井的民间歌词及文人诗歌,颇多侧艳。由于南朝统治者的喜爱,这些民歌便由市井进入了宫廷,再经宫廷文人的润色、改造和进一步的创作发展,便成了宫体诗。宫体诗主要描写宫廷生活,具体题材以咏物与描写女性为多,因而在情调上伤于轻艳,风格上失之靡弱。但在诗歌艺术形式上,宫体诗发展了吴歌西曲的艺术形式,并继续了永明体的艺术探索而更趋格律化。《梁书·庾肩吾传》就说:“齐永明中,文士王融、谢朓、沈约文章始用四声,以为新变,至是转拘声韵,弥尚丽靡,复逾于往时。”说明宫体诗在格律化方面比沈约等人的永明体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如萧纲的《采菱曲》:“菱花落复含,桑女罢新蚕。桂棹浮新艇,徘徊莲叶南。”徐摛的《咏笔》:“本自灵山出,名因瑞草传。纤端奉积润,弱质散芳烟。直写飞蓬牒,横承落絮篇。一逢提握重,宁忆仲升捐。”已基本合律。诸如此类的诗在宫体中比比皆是。这说明宫体诗对后来律诗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魏晋南北朝时,文学的独立性更加明确,时人对诗歌的体制和风格特点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对诗歌的审美特性有了自觉的追求。此时,出现了曹丕《典论·论文》、陆机《文赋》、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等论著,形成了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的高潮。这些论著影响巨大,引导着诗歌创作的前进方向。特别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不仅论述了诗歌发展的外部原因和内部规律,而且总结了许多宝贵的诗歌创作经验,揭示了诗歌创作中的奥秘,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论。 到了隋朝,出现了在格律上完全合律的诗歌,如薛道衡的《昔昔盐》: 碧落风烟外,瑶台道路赊。何如连御苑,别自有仙家。此地回鸾驾,缘溪满翠华。洞中明月夜,窗下发烟霞。 但在理论上没有提出新的总结,有些问题(如粘附规则)还没有完全解决。 初唐的宫廷诗人如杜审言、宋之问、沈佺期等人,在艺术上所追求的是繁缛绮错的装饰风格。这种风格起初是重视对偶的修辞技巧,尔后又增加了调声的技术,并且最终把对偶技巧和声韵技术结合起来,从而在形式上推进了律诗的完善和定型。当时这些诗人创作了大量平仄协调、又合乎粘附规则的全篇合律的诗篇,标志着五、七言律诗的完全成熟。元稹在《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志铭序》中说:“沈、宋之流,研练精切,稳顺声势,谓之为律诗。由是而后,文变之体极焉。” 律诗之后,长短句、元曲,甚至小说等文体的兴起,也同样是因为文学之士对形式美的追求所致。正象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四言敝而有楚辞,楚辞敝而有五言,五言敝而有七言,古诗敝而有律绝,律绝敝而有词。盖文体通行既久,染指遂多,自成习套。豪杰之士,亦难于其中自出新意,故遁而作他体以自解脱。一切文体所以始盛终衰者,皆由于此,故谓文体后不如前,余未敢言。但就一体论,则此说固无以易也。” 所以可以说,从文体发展的角度来说,诗歌表现形式比内容更重要。诗歌内容的变化终究有限,如写爱情,古往今来的爱情,大致是一样的,不同的只是表现方式的不同而已。诗歌所含的内容,不外乎是天地宇宙、山水田园、忠君爱国、英雄美人、个人际遇、咏史抒怀等等,有迹可循。但诗歌形式的变化,却如“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变化,从诗歌发展史看,似乎是有一定规律的,但实际上,诗歌形式的发展,却往往在人们的预想之外。可以明确的是,在诗歌的发展中,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变化发展是诗歌的生命,但这种变的基点,却是对诗歌形式美的追求。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建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了当时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的疾苦,如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曹植的《送应氏》等,都是这类内容题材的作品。二是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与情感、心志,如曹操的《短歌行》抒发的是建功立业的理想,刘桢的《赠从弟》表现的是对志节的崇尚,曹植的《白马篇》以游侠的题材抒发为国捐躯赴难的壮志豪情。此外,也有一些游子思妇、游仙的题材。建安文学总的来说体现了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二、建安文学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它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充实的内容。对时代乱离的反映及个人情志的抒发,形成了慷慨悲凉的主体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有恰切的概括:“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的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的诗歌转变。曹操的诗歌和散文有尚质崇实的特点,其后诗文的总体取向是渐趋工致华美。除了时代的群体的总体特征之外,也具有很强的个体的个性特征。 3.建安诗歌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为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散文的体式多种多样,有诏令、奏疏、章表、书信、序论、赞颂、碑铭等。辞赋沿着汉末抒情小赋的创作道路,而题材更加广泛,抒情、咏物、感事、饮宴、游猎无所不至。 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教学设想】本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点之一。 主要讲授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 ... 小结: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 ... 1、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 ji... - 27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教学大纲-魏晋隋唐文学第一节 关于建安文学. 介绍建安文学的盛况,建安文学的特点,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 1、简述这一时期的社会和文学概况。 1、 2、 建安文学有哪些特点?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 jia... - 33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第二章 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总的来说体现了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 (1)曹丕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士气&,虽然其诗是向乐府民歌学习,但是趋向于文人化。 ... (2)此诗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交相辉映,穿插并行。 ... chi... - 43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2 辉煌灿烂的文学同时,又通过【历史纵横】材料补充介绍&乐府诗&&建安文学&、陶渊明、李煜和贯云石等等,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勾勒出我国古代文学史的框架。 ... 较难处理的是如何从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去把握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 ca528613... - 124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隋唐五代文论一、隋唐五代文论的总特点. 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继续发展的时期。 ... 钟嵘憧憬的是具有慷概悲壮的怨愤之情的&建安风力&。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 ... 从文化思想上说,初盛唐的基本特点是要扫除齐梁遗风,建立与唐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文化思想,唐初的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批评, ... xj... - 54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精品课程建设-江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丰富多彩,硕果累累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 讲清楚&文学觉醒与独立&的实际含义。 思考题:&文学的自觉&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第二章 建安文学 ... 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第四章 盛唐文学 ... wenxue... - 19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讲义2·曹操五言诗歌的探索--木斋文学曹丕与七子是建安诗歌的第二个时期,其特点是:1.拟乐府诗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同时,也初步显示了五言诗从乐府诗中的分离;2.进一步显示了从四言诗、骚体诗向五言诗的转型,从大约建安三年左右开始(以曹操写作《薤露行》为标志),到建安 ... 413... - 26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建安诗三百首评注-书海罗盘-书海泛舟-动感校园-洪恩在线建安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当时的国政已经持于曹操之手,而文学上的建安时期比建安这个年号所存在的时间前后各长二十年。 建安时代,上承《诗经》、《楚辞》,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高峰,诗歌的特点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慷慨激昂。 ... s... - 7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新跋涉者中文网文风清峻,乃成为建安文学的一大特点。 ... 或构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文心雕龙·明诗》),是西晋文学的又一特点。 ... 第二节 建安文学. 一 汉末的时代特点 ...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 807d26... - 91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总绪论·第二节汉末的黄巾起义及 军阀混战,影响了建安时期一代人的思想观念,造就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 ... 在中国文学的各种文体中,诗和文是基础。 ... 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与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 这是中国文学演进的一条重要途径。 ... ... - 14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相关搜索:建安文学研究教案 建安风骨的特征是 建安七子 建安风骨特征 建安风骨 上海建安进修学校 建安驾校 建安集团 建安房屋 建安公司 回答者:zqwybb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6-17 15:48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在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本文试将从感伤精神、自由精神、文学创造精神三方面谈谈建安文学所体现的生命精神.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各个割据势力,消除战乱,实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领导发展文学事业,“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随他们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与曹操政见不一)、王灿、陈琳、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及一、二十位文人学士亦仿照曹操积极努力创作。建安时期,无论是诗歌、辞赋,文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诗体从此开创。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在北方,不仅出现了一个文学繁荣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之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二O四年,曹操彻底打垮了最大的军阀袁绍,攻克邺城,领了冀州牧,遂又平定四州,自这以后曹操基本上常住邺城。“百川赴巨海,众星环北辰”,文人学士亦紧紧追随曹氏父子,多集聚在邺城,这时的邺城是俊才云蒸、群星灿烂。曹操见此便大兴土木,建造了铜雀台作为文人名士集聚、笔会之地,以至文学的繁荣达到了顶峰。因当时的江南文风不盛,作品也很少,后人亦把建安文学称之为“邺下文学”、“魏国文学”或“北方文学”。 总之,这一时期的文学一改西汉、东汉两朝近四百年死板、格式化的文体和以歌颂宫廷生活为中心的体式,转向重点描写黑暗的社会现实,吟咏战乱时期悲凉的人生,高歌统一国家的理想,讴歌战乱消除给人民带来的安居生活,以及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这一时期,不仅文体创新,形式多样,而且辞藻华美,语言质朴刚健、清新自然,形成一代新的艺术风格。后人把建安文学时期慷慨激昂地倾吐胸襟,豪爽磊落地施展才华、抒发胸怀;阐明事理不追求纤细、周密的技巧,遣辞造句、描摹形貌唯求通顺明达;以及慷慨悲歌,激越高亢的思想情调与刚健爽朗、清新自然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称之为“建安风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建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了当时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的疾苦,如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曹植的《送应氏》等,都是这类内容题材的作品。二是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与情感、心志,如曹操的《短歌行》抒发的是建功立业的理想,刘桢的《赠从弟》表现的是对志节的崇尚,曹植的《白马篇》以游侠的题材抒发为国捐躯赴难的壮志豪情。此外,也有一些游子思妇、游仙的题材。建安文学总的来说体现了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二、建安文学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它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充实的内容。对时代乱离的反映及个人情志的抒发,形成了慷慨悲凉的主体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有恰切的概括:“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的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的诗歌转变。曹操的诗歌和散文有尚质崇实的特点,其后诗文的总体取向是渐趋工致华美。除了时代的群体的总体特征之外,也具有很强的个体的个性特征。 3.建安诗歌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为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散文的体式多种多样,有诏令、奏疏、章表、书信、序论、赞颂、碑铭等。辞赋沿着汉末抒情小赋的创作道路,而题材更加广泛,抒情、咏物、感事、饮宴、游猎无所不至。 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教学设想】本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点之一。 主要讲授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 ... 小结: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 ... 1、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 ji... - 27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教学大纲-魏晋隋唐文学第一节 关于建安文学. 介绍建安文学的盛况,建安文学的特点,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 1、简述这一时期的社会和文学概况。 1、 2、 建安文学有哪些特点?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 jia... - 33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第二章 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总的来说体现了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 (1)曹丕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士气&,虽然其诗是向乐府民歌学习,但是趋向于文人化。 ... (2)此诗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交相辉映,穿插并行。 ... chi... - 43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2 辉煌灿烂的文学同时,又通过【历史纵横】材料补充介绍&乐府诗&&建安文学&、陶渊明、李煜和贯云石等等,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勾勒出我国古代文学史的框架。 ... 较难处理的是如何从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去把握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 ca528613... - 124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隋唐五代文论一、隋唐五代文论的总特点. 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继续发展的时期。 ... 钟嵘憧憬的是具有慷概悲壮的怨愤之情的&建安风力&。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 ... 从文化思想上说,初盛唐的基本特点是要扫除齐梁遗风,建立与唐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文化思想,唐初的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批评, ... xj... - 54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精品课程建设-江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丰富多彩,硕果累累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 讲清楚&文学觉醒与独立&的实际含义。 思考题:&文学的自觉&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第二章 建安文学 ... 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第四章 盛唐文学 ... wenxue... - 19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讲义2·曹操五言诗歌的探索--木斋文学曹丕与七子是建安诗歌的第二个时期,其特点是:1.拟乐府诗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同时,也初步显示了五言诗从乐府诗中的分离;2.进一步显示了从四言诗、骚体诗向五言诗的转型,从大约建安三年左右开始(以曹操写作《薤露行》为标志),到建安 ... 413... - 26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建安诗三百首评注-书海罗盘-书海泛舟-动感校园-洪恩在线建安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当时的国政已经持于曹操之手,而文学上的建安时期比建安这个年号所存在的时间前后各长二十年。 建安时代,上承《诗经》、《楚辞》,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高峰,诗歌的特点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慷慨激昂。 ... s... - 7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新跋涉者中文网文风清峻,乃成为建安文学的一大特点。 ... 或构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文心雕龙·明诗》),是西晋文学的又一特点。 ... 第二节 建安文学. 一 汉末的时代特点 ...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 807d26... - 91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总绪论·第二节汉末的黄巾起义及 军阀混战,影响了建安时期一代人的思想观念,造就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 ... 在中国文学的各种文体中,诗和文是基础。 ... 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与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 这是中国文学演进的一条重要途径。 ... ... - 14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相关搜索:建安文学研究教案 建安风骨的特征是 建安七子 建安风骨特征 建安风骨 上海建安进修学校 建安驾校 建安集团 建安房屋 建安公司 回答者:zqwybb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6-17 15:48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在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本文试将从感伤精神、自由精神、文学创造精神三方面谈谈建安文学所体现的生命精神.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各个割据势力,消除战乱,实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领导发展文学事业,“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随他们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与曹操政见不一)、王灿、陈琳、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及一、二十位文人学士亦仿照曹操积极努力创作。建安时期,无论是诗歌、辞赋,文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诗体从此开创。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在北方,不仅出现了一个文学繁荣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之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二O四年,曹操彻底打垮了最大的军阀袁绍,攻克邺城,领了冀州牧,遂又平定四州,自这以后曹操基本上常住邺城。“百川赴巨海,众星环北辰”,文人学士亦紧紧追随曹氏父子,多集聚在邺城,这时的邺城是俊才云蒸、群星灿烂。曹操见此便大兴土木,建造了铜雀台作为文人名士集聚、笔会之地,以至文学的繁荣达到了顶峰。因当时的江南文风不盛,作品也很少,后人亦把建安文学称之为“邺下文学”、“魏国文学”或“北方文学”。 总之,这一时期的文学一改西汉、东汉两朝近四百年死板、格式化的文体和以歌颂宫廷生活为中心的体式,转向重点描写黑暗的社会现实,吟咏战乱时期悲凉的人生,高歌统一国家的理想,讴歌战乱消除给人民带来的安居生活,以及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这一时期,不仅文体创新,形式多样,而且辞藻华美,语言质朴刚健、清新自然,形成一代新的艺术风格。后人把建安文学时期慷慨激昂地倾吐胸襟,豪爽磊落地施展才华、抒发胸怀;阐明事理不追求纤细、周密的技巧,遣辞造句、描摹形貌唯求通顺明达;以及慷慨悲歌,激越高亢的思想情调与刚健爽朗、清新自然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称之为“建安风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建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了当时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的疾苦,如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曹植的《送应氏》等,都是这类内容题材的作品。二是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与情感、心志,如曹操的《短歌行》抒发的是建功立业的理想,刘桢的《赠从弟》表现的是对志节的崇尚,曹植的《白马篇》以游侠的题材抒发为国捐躯赴难的壮志豪情。此外,也有一些游子思妇、游仙的题材。建安文学总的来说体现了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二、建安文学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它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充实的内容。对时代乱离的反映及个人情志的抒发,形成了慷慨悲凉的主体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有恰切的概括:“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的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的诗歌转变。曹操的诗歌和散文有尚质崇实的特点,其后诗文的总体取向是渐趋工致华美。除了时代的群体的总体特征之外,也具有很强的个体的个性特征。 3.建安诗歌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为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散文的体式多种多样,有诏令、奏疏、章表、书信、序论、赞颂、碑铭等。辞赋沿着汉末抒情小赋的创作道路,而题材更加广泛,抒情、咏物、感事、饮宴、游猎无所不至。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建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了当时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的疾苦,如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曹植的《送应氏》等,都是这类内容题材的作品。二是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与情感、心志,如曹操的《短歌行》抒发的是建功立业的理想,刘桢的《赠从弟》表现的是对志节的崇尚,曹植的《白马篇》以游侠的题材抒发为国捐躯赴难的壮志豪情。此外,也有一些游子思妇、游仙的题材。建安文学总的来说体现了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二、建安文学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它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充实的内容。对时代乱离的反映及个人情志的抒发,形成了慷慨悲凉的主体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有恰切的概括:“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的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的诗歌转变。曹操的诗歌和散文有尚质崇实的特点,其后诗文的总体取向是渐趋工致华美。除了时代的群体的总体特征之外,也具有很强的个体的个性特征。 3.建安诗歌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为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散文的体式多种多样,有诏令、奏疏、章表、书信、序论、赞颂、碑铭等。辞赋沿着汉末抒情小赋的创作道路,而题材更加广泛,抒情、咏物、感事、饮宴、游猎无所不至。 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教学设想】本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点之一。 主要讲授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 ... 小结: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 ... 1、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 ji... - 27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教学大纲-魏晋隋唐文学第一节 关于建安文学. 介绍建安文学的盛况,建安文学的特点,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 1、简述这一时期的社会和文学概况。 1、 2、 建安文学有哪些特点?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 jia... - 33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第二章 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总的来说体现了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 (1)曹丕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士气&,虽然其诗是向乐府民歌学习,但是趋向于文人化。 ... (2)此诗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交相辉映,穿插并行。 ... chi... - 43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2 辉煌灿烂的文学同时,又通过【历史纵横】材料补充介绍&乐府诗&&建安文学&、陶渊明、李煜和贯云石等等,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勾勒出我国古代文学史的框架。 ... 较难处理的是如何从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去把握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 ca528613... - 124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隋唐五代文论一、隋唐五代文论的总特点. 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继续发展的时期。 ... 钟嵘憧憬的是具有慷概悲壮的怨愤之情的&建安风力&。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 ... 从文化思想上说,初盛唐的基本特点是要扫除齐梁遗风,建立与唐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文化思想,唐初的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批评, ... xj... - 54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精品课程建设-江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丰富多彩,硕果累累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 讲清楚&文学觉醒与独立&的实际含义。 思考题:&文学的自觉&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第二章 建安文学 ... 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第四章 盛唐文学 ... wenxue... - 19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讲义2·曹操五言诗歌的探索--木斋文学曹丕与七子是建安诗歌的第二个时期,其特点是:1.拟乐府诗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同时,也初步显示了五言诗从乐府诗中的分离;2.进一步显示了从四言诗、骚体诗向五言诗的转型,从大约建安三年左右开始(以曹操写作《薤露行》为标志),到建安 ... 413... - 26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建安诗三百首评注-书海罗盘-书海泛舟-动感校园-洪恩在线建安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当时的国政已经持于曹操之手,而文学上的建安时期比建安这个年号所存在的时间前后各长二十年。 建安时代,上承《诗经》、《楚辞》,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高峰,诗歌的特点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慷慨激昂。 ... s... - 7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新跋涉者中文网文风清峻,乃成为建安文学的一大特点。 ... 或构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文心雕龙·明诗》),是西晋文学的又一特点。 ... 第二节 建安文学. 一 汉末的时代特点 ...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 807d26... - 91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总绪论·第二节汉末的黄巾起义及 军阀混战,影响了建安时期一代人的思想观念,造就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 ... 在中国文学的各种文体中,诗和文是基础。 ... 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与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 这是中国文学演进的一条重要途径。 ... ... - 14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相关搜索:建安文学研究教案 建安风骨的特征是 建安七子 建安风骨特征 建安风骨 上海建安进修学校 建安驾校 建安集团 建安房屋 建安公司 回答者:zqwybb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6-17 15:48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在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本文试将从感伤精神、自由精神、文学创造精神三方面谈谈建安文学所体现的生命精神.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各个割据势力,消除战乱,实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领导发展文学事业,“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随他们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与曹操政见不一)、王灿、陈琳、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及一、二十位文人学士亦仿照曹操积极努力创作。建安时期,无论是诗歌、辞赋,文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诗体从此开创。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在北方,不仅出现了一个文学繁荣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之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二O四年,曹操彻底打垮了最大的军阀袁绍,攻克邺城,领了冀州牧,遂又平定四州,自这以后曹操基本上常住邺城。“百川赴巨海,众星环北辰”,文人学士亦紧紧追随曹氏父子,多集聚在邺城,这时的邺城是俊才云蒸、群星灿烂。曹操见此便大兴土木,建造了铜雀台作为文人名士集聚、笔会之地,以至文学的繁荣达到了顶峰。因当时的江南文风不盛,作品也很少,后人亦把建安文学称之为“邺下文学”、“魏国文学”或“北方文学”。 总之,这一时期的文学一改西汉、东汉两朝近四百年死板、格式化的文体和以歌颂宫廷生活为中心的体式,转向重点描写黑暗的社会现实,吟咏战乱时期悲凉的人生,高歌统一国家的理想,讴歌战乱消除给人民带来的安居生活,以及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这一时期,不仅文体创新,形式多样,而且辞藻华美,语言质朴刚健、清新自然,形成一代新的艺术风格。后人把建安文学时期慷慨激昂地倾吐胸襟,豪爽磊落地施展才华、抒发胸怀;阐明事理不追求纤细、周密的技巧,遣辞造句、描摹形貌唯求通顺明达;以及慷慨悲歌,激越高亢的思想情调与刚健爽朗、清新自然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称之为“建安风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建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了当时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的疾苦,如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曹植的《送应氏》等,都是这类内容题材的作品。二是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与情感、心志,如曹操的《短歌行》抒发的是建功立业的理想,刘桢的《赠从弟》表现的是对志节的崇尚,曹植的《白马篇》以游侠的题材抒发为国捐躯赴难的壮志豪情。此外,也有一些游子思妇、游仙的题材。建安文学总的来说体现了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二、建安文学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它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充实的内容。对时代乱离的反映及个人情志的抒发,形成了慷慨悲凉的主体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有恰切的概括:“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的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的诗歌转变。曹操的诗歌和散文有尚质崇实的特点,其后诗文的总体取向是渐趋工致华美。除了时代的群体的总体特征之外,也具有很强的个体的个性特征。 3.建安诗歌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为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散文的体式多种多样,有诏令、奏疏、章表、书信、序论、赞颂、碑铭等。辞赋沿着汉末抒情小赋的创作道路,而题材更加广泛,抒情、咏物、感事、饮宴、游猎无所不至。 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教学设想】本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点之一。 主要讲授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 ... 小结: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 ... 1、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 ji... - 27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教学大纲-魏晋隋唐文学第一节 关于建安文学. 介绍建安文学的盛况,建安文学的特点,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 1、简述这一时期的社会和文学概况。 1、 2、 建安文学有哪些特点?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 jia... - 33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第二章 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总的来说体现了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 (1)曹丕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士气&,虽然其诗是向乐府民歌学习,但是趋向于文人化。 ... (2)此诗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交相辉映,穿插并行。 ... chi... - 43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2 辉煌灿烂的文学同时,又通过【历史纵横】材料补充介绍&乐府诗&&建安文学&、陶渊明、李煜和贯云石等等,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勾勒出我国古代文学史的框架。 ... 较难处理的是如何从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去把握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 ca528613... - 124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隋唐五代文论一、隋唐五代文论的总特点. 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继续发展的时期。 ... 钟嵘憧憬的是具有慷概悲壮的怨愤之情的&建安风力&。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 ... 从文化思想上说,初盛唐的基本特点是要扫除齐梁遗风,建立与唐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文化思想,唐初的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批评, ... xj... - 54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精品课程建设-江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丰富多彩,硕果累累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 讲清楚&文学觉醒与独立&的实际含义。 思考题:&文学的自觉&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第二章 建安文学 ... 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第四章 盛唐文学 ... wenxue... - 19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讲义2·曹操五言诗歌的探索--木斋文学曹丕与七子是建安诗歌的第二个时期,其特点是:1.拟乐府诗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同时,也初步显示了五言诗从乐府诗中的分离;2.进一步显示了从四言诗、骚体诗向五言诗的转型,从大约建安三年左右开始(以曹操写作《薤露行》为标志),到建安 ... 413... - 26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建安诗三百首评注-书海罗盘-书海泛舟-动感校园-洪恩在线建安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当时的国政已经持于曹操之手,而文学上的建安时期比建安这个年号所存在的时间前后各长二十年。 建安时代,上承《诗经》、《楚辞》,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高峰,诗歌的特点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慷慨激昂。 ... s... - 7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新跋涉者中文网文风清峻,乃成为建安文学的一大特点。 ... 或构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文心雕龙·明诗》),是西晋文学的又一特点。 ... 第二节 建安文学. 一 汉末的时代特点 ...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 807d26... - 91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总绪论·第二节汉末的黄巾起义及 军阀混战,影响了建安时期一代人的思想观念,造就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 ... 在中国文学的各种文体中,诗和文是基础。 ... 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与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 这是中国文学演进的一条重要途径。 ... ... - 14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相关搜索:建安文学研究教案 建安风骨的特征是 建安七子 建安风骨特征 建安风骨 上海建安进修学校 建安驾校 建安集团 建安房屋 建安公司 回答者:zqwybb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6-17 15:48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在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本文试将从感伤精神、自由精神、文学创造精神三方面谈谈建安文学所体现的生命精神.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各个割据势力,消除战乱,实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领导发展文学事业,“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随他们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与曹操政见不一)、王灿、陈琳、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及一、二十位文人学士亦仿照曹操积极努力创作。建安时期,无论是诗歌、辞赋,文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诗体从此开创。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在北方,不仅出现了一个文学繁荣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之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二O四年,曹操彻底打垮了最大的军阀袁绍,攻克邺城,领了冀州牧,遂又平定四州,自这以后曹操基本上常住邺城。“百川赴巨海,众星环北辰”,文人学士亦紧紧追随曹氏父子,多集聚在邺城,这时的邺城是俊才云蒸、群星灿烂。曹操见此便大兴土木,建造了铜雀台作为文人名士集聚、笔会之地,以至文学的繁荣达到了顶峰。因当时的江南文风不盛,作品也很少,后人亦把建安文学称之为“邺下文学”、“魏国文学”或“北方文学”。 总之,这一时期的文学一改西汉、东汉两朝近四百年死板、格式化的文体和以歌颂宫廷生活为中心的体式,转向重点描写黑暗的社会现实,吟咏战乱时期悲凉的人生,高歌统一国家的理想,讴歌战乱消除给人民带来的安居生活,以及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这一时期,不仅文体创新,形式多样,而且辞藻华美,语言质朴刚健、清新自然,形成一代新的艺术风格。后人把建安文学时期慷慨激昂地倾吐胸襟,豪爽磊落地施展才华、抒发胸怀;阐明事理不追求纤细、周密的技巧,遣辞造句、描摹形貌唯求通顺明达;以及慷慨悲歌,激越高亢的思想情调与刚健爽朗、清新自然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称之为“建安风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建安文学在思想内容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反映了当时动荡乱离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的疾苦,如曹操的《薤露行》、《蒿里行》、陈琳的《饮马长城窟行》、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曹植的《送应氏》等,都是这类内容题材的作品。二是抒发个人的理想、抱负与情感、心志,如曹操的《短歌行》抒发的是建功立业的理想,刘桢的《赠从弟》表现的是对志节的崇尚,曹植的《白马篇》以游侠的题材抒发为国捐躯赴难的壮志豪情。此外,也有一些游子思妇、游仙的题材。建安文学总的来说体现了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二、建安文学的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就在于诗歌。它继承和发扬了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反映了时代的社会生活,具有充实的内容。对时代乱离的反映及个人情志的抒发,形成了慷慨悲凉的主体风格。刘勰《文心雕龙·时序》有恰切的概括:“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 2.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的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的诗歌转变。曹操的诗歌和散文有尚质崇实的特点,其后诗文的总体取向是渐趋工致华美。除了时代的群体的总体特征之外,也具有很强的个体的个性特征。 3.建安诗歌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为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散文的体式多种多样,有诏令、奏疏、章表、书信、序论、赞颂、碑铭等。辞赋沿着汉末抒情小赋的创作道路,而题材更加广泛,抒情、咏物、感事、饮宴、游猎无所不至。 中国古代文学精品课程【教学设想】本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的重点之一。 主要讲授建安文学和正始文学。 ... 小结: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 ... 1、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 ... ji... - 27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教学大纲-魏晋隋唐文学第一节 关于建安文学. 介绍建安文学的盛况,建安文学的特点,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以及它对后世的影响。 ... 1、简述这一时期的社会和文学概况。 1、 2、 建安文学有哪些特点?建安文学兴盛的原因是什么? ... jia... - 33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第二章 建安文学建安文学总的来说体现了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奋发向上的积极进取精神。 ... (1)曹丕诗歌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文士气&,虽然其诗是向乐府民歌学习,但是趋向于文人化。 ... (2)此诗突出的艺术特点是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炉,交相辉映,穿插并行。 ... chi... - 43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2 辉煌灿烂的文学同时,又通过【历史纵横】材料补充介绍&乐府诗&&建安文学&、陶渊明、李煜和贯云石等等,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从而勾勒出我国古代文学史的框架。 ... 较难处理的是如何从历史发展的背景中去把握文学的发展及其特点。 ... ca528613... - 124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隋唐五代文论一、隋唐五代文论的总特点. 隋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继续发展的时期。 ... 钟嵘憧憬的是具有慷概悲壮的怨愤之情的&建安风力&。 陈子昂的风骨说,继承了前人的风骨论。 ... 从文化思想上说,初盛唐的基本特点是要扫除齐梁遗风,建立与唐王朝的经济、政治发展相适应的新的文化思想,唐初的文学思想与文学理论批评, ... xj... - 54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精品课程建设-江西师范大学古代文学丰富多彩,硕果累累是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总体特点。 ... 讲清楚&文学觉醒与独立&的实际含义。 思考题:&文学的自觉&的表现主要有哪些? 第二章 建安文学 ... 3、《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特点是什么? 第四章 盛唐文学 ... wenxue... - 19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讲义2·曹操五言诗歌的探索--木斋文学曹丕与七子是建安诗歌的第二个时期,其特点是:1.拟乐府诗得到了长足的进展,同时,也初步显示了五言诗从乐府诗中的分离;2.进一步显示了从四言诗、骚体诗向五言诗的转型,从大约建安三年左右开始(以曹操写作《薤露行》为标志),到建安 ... 413... - 26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建安诗三百首评注-书海罗盘-书海泛舟-动感校园-洪恩在线建安是汉朝最后一个皇帝汉献帝刘协的年号,当时的国政已经持于曹操之手,而文学上的建安时期比建安这个年号所存在的时间前后各长二十年。 建安时代,上承《诗经》、《楚辞》,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史上一个新的高峰,诗歌的特点是清峻、通脱、华丽、壮大、慷慨激昂。 ... s... - 7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新跋涉者中文网文风清峻,乃成为建安文学的一大特点。 ... 或构文以为妙,或流靡以自妍&(《文心雕龙·明诗》),是西晋文学的又一特点。 ... 第二节 建安文学. 一 汉末的时代特点 ... (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和蔡琰等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 ... 807d26... - 91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总绪论·第二节汉末的黄巾起义及 军阀混战,影响了建安时期一代人的思想观念,造就了建安文学的新局面。 ... 在中国文学的各种文体中,诗和文是基础。 ... 一种文体与其他文体相互渗透与交融,吸取其他文体的艺术特点以求得新变, 这是中国文学演进的一条重要途径。 ... ... - 14K -
- 网页快照 - 更多此站结果 相关搜索:建安文学研究教案 建安风骨的特征是 建安七子 建安风骨特征 建安风骨 上海建安进修学校 建安驾校 建安集团 建安房屋 建安公司 回答者:zqwybb - 高级魔法师 六级 6-17 15:48 建安时期是文学的自觉时期,建安文学中所反映的人在社会角色义务之外,还有个人的情趣、爱好,在公共的社会生活之外还有私人的日常生活,建安文学是充分展示个体生命的文学,它充分展示着伟大的生命精神,具有恒久的魅力和价值.本文试将从感伤精神、自由精神、文学创造精神三方面谈谈建安文学所体现的生命精神. 东汉王朝恢复,曹操便制订了“外定武功,内兴文学”的治国方针。曹操在逐个消灭各个割据势力,消除战乱,实施一系列富国强兵措施的同时,身体力行,积极领导发展文学事业,“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他的儿子曹丕、曹植以及追随他们的建安七子:孔融(唯其与曹操政见不一)、王灿、陈琳、徐干、阮瑀、应瑒,刘桢及一、二十位文人学士亦仿照曹操积极努力创作。建安时期,无论是诗歌、辞赋,文章等都获得了极大的进步,尤其是诗歌,形成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诗的创作高潮,使汉乐府诗完全成熟,五言诗体得以发展,七言诗体从此开创。曹操又率先冲破儒学的禁锢,打破当时盛行的骈体文格式,采用通脱的文体作文章,追随他的文人学士亦积极响应。在北方,不仅出现了一个文学繁荣的局面,而且使一代文风得以转变。这一时期的文学被称之为“建安文学”。建安文学为推动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尤其是对后来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二O四年,曹操彻底打垮了最大的军阀袁绍,攻克邺城,领了冀州牧,遂又平定四州,自这以后曹操基本上常住邺城。“百川赴巨海,众星环北辰”,文人学士亦紧紧追随曹氏父子,多集聚在邺城,这时的邺城是俊才云蒸、群星灿烂。曹操见此便大兴土木,建造了铜雀台作为文人名士集聚、笔会之地,以至文学的繁荣达到了顶峰。因当时的江南文风不盛,作品也很少,后人亦把建安文学称之为“邺下文学”、“魏国文学”或“北方文学”。 总之,这一时期的文学一改西汉、东汉两朝近四百年死板、格式化的文体和以歌颂宫廷生活为中心的体式,转向重点描写黑暗的社会现实,吟咏战乱时期悲凉的人生,高歌统一国家的理想,讴歌战乱消除给人民带来的安居生活,以及追求美好未来的愿望。这一时期,不仅文体创新,形式多样,而且辞藻华美,语言质朴刚健、清新自然,形成一代新的艺术风格。后人把建安文学时期慷慨激昂地倾吐胸襟,豪爽磊落地施展才华、抒发胸怀;阐明事理不追求纤细、周密的技巧,遣辞造句、描摹形貌唯求通顺明达;以及慷慨悲歌,激越高亢的思想情调与刚健爽朗、清新自然的艺术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称之为“建安风骨”。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军训诗词五言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