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想应该是,古代财富的象征古诗词各种象征在线等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
&&&&&&&&&&&&&&&&&
&要: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新的课程标准进一步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对小学生古诗词阅读材料不论从数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本文在准确认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与意义基础上,紧紧抓住小学古诗词的特点,从教材分析入手,以提高教学效果以落脚点,结合小学生不同年龄特点进行古诗词教学研究,力求全面地、系统地、多层次地探索古诗词的最佳教学方法。&&&&&&&&&&&&&&&&&&&&&&&&&&&&&&&&&&
&&&&&&&&&&&&&&&&&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研究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及其重要地位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中国古典诗歌是华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它以其深邃的意境、生动的形象、凝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表现手法,在中国文坛上独树一帜,。它寓意深刻、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流淌的是祖先们沉重的生活;它抒情真挚、感人肺腑,道不能道之景,抒难抒之情;它写景自然、怡人耳目,引人遥看“西岭千秋雪”,注目“万里送秋雁”,听得“十里蛙鸣”,闻到“十里荷香”。故而,古诗词当之无愧成为小学生接触古典文学的最佳启蒙教材。加强古诗词习诵,重视古诗词教学,对培养小学生记忆能力、想象能力、思维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审美教育作用
古诗词把意境美、音韵美、、哲理美、融合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学生可以从中受到美的熏陶。“文字的诗可以简单解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如李白的《送友人》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佳句诗中有画、诗中有情、诗中有理,既闪耀着美的光彩,又给人以深刻的启迪;既抓住“亦画、亦情、亦理”的特点,又能引发学生思想情操的美化。因此小学古诗词教学就是一种美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审美体系,对于好与坏、美与丑、善与恶往往凭借外部表象去感知,而不能分析其内在的美和价值。通过古诗词教学正好可以弥补这一点,因为古诗词往往反映一种内化的、含蓄的感情,诗人把自己的意志和感情寓含在诗词中,正所谓“诗以明志”。教师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讲评,扩展学生的审美视野,让学生获得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得出正确的审美标准。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这当中就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同时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古人云: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即是这个道理。由此可以引出古诗词的第三个作用,那就是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3、创造性思维的训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古诗词教学给了我们一个发挥想象发展创造性思维,进行艺术再创造的空间。学生在读古诗词时,对诗中描绘的各种形象大都见过,然后利用想象根据诗意把大脑中记忆的各种意象进行再造组合,从而在大脑中创造一个新的画面。这样不仅对诗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发挥了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促进智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4、汲取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古诗词不仅体现古人对社会事物、人情哲理的深刻认识,更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古诗词教学可以汲取古代思想精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它能让学生珍惜新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以及思乡惜友之情,同时教给学生阐明事理,为人处世之道,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且,它还可以培养学生在音乐、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古诗词教学不论对学生的语文能力的培养,还是对其它方面的培养都有积极的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中运用正确的方法进行指导,使学生充分领悟古诗词的意境。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
在2000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简称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2001年新试行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第一学段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第二学段为50篇(段),第三学段为60篇(段)。而且在其附录的“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就有70首。可见在背诵优秀诗文总量上是相当大的,而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在第一学段让儿童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第二学段中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而在第三学段中则要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凑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可见,小学的古诗词教学的要求提高了,内容也趋向丰富,古诗词教学的重要地位是毋庸置疑的。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材分析
"Each dynasty has its own forms of poetry and
style."(每个朝代的诗歌都有它自己的形式和风格)。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小学语文实验教科书从第一册的《一去二三里》等简易古诗开始入手,第二册开始就在数量上增加到了四首,在第五册开始在原有的基础上出现了选读古诗《夜书所见》等。由此我们看到新教材在对原有古诗词材料充分肯定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精心选编,反映出以下的特点:
(一)教材的多样性
1、古诗词的体裁生动多彩
小学古诗词是指适合小学生阅读接受的浅显的各种诗词作品,其体裁丰富多采,有活泼通俗的童谣、民歌,有古诗体、近诗体、汉乐府、词,甚至曲,其内容生动、健康向上,易于学生接受。如《咏鹅》,儿童喜欢吟咏,诗句形象生动,读起来也琅琅上口,这种童谣或近似童谣的作品正是儿童诗歌启蒙的好教材;《刺勒川》是北朝民歌,展示了放牧的情形和北方蒙古民族的辽阔;汉乐府《江南》(江南可采莲)描绘了采莲的动人情形。
2、古诗词的题材特点丰富多样
小学古诗词题材丰富多样。选编的材料中几乎包括了哲理、言志、题画、田园、边塞、叙事诗等所有的诗歌题材形式。,当然,其中不少分类并非那么明显,如写景和写意、咏物和言志通常结合在一起。优秀的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苏轼的《题西林壁》、题画诗《惠崇春江晚景》、王维的山水诗、陶渊明的田园诗等,表现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3、古诗词跨越的年代悠久
选编入小学语文的古诗词,远至《诗经》,近至近代的谭嗣同《狱中题壁》:“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到周恩来、朱德的近体诗《大江歌罢掉头东》、《寄语蜀中父老》,饱含革命激情,体现新一代先驱领袖的气概胸,时间跨度上下几千年。尽管,其中很多诗歌并不适宜当作教材,但作为古诗词的阅读材料,作为新课标规定的160首优秀诗文的背诵量,如此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对学生学习古代诗词是有非常积极的作用的。
(二)教材内容的层次性
一、二年级学生正处于九岁以下年龄阶段,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基本上还没有具备抽象思维的能力,其形象思维也还处于较为低级的水平,联想在这个时期仍占主导地位。同时,这一阶段的儿童知识容量有限,还处于很低的层次,是识字和接触浅易的白话文的开始,对古代文学作品则是陌生的。所以,低年级的古诗词内容首先是通俗的,篇幅短小的,语言上朗朗上口,易于诵记。如《画》:“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语言非常浅近,接近现代口语,而且内容很像一则谜语,形象生动,配有相应的“画”,简洁的语言,短小的篇幅,极易于背诵和记忆。适合一年级的诗还有《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七八座,八九十枝花。”这首诗语言巧妙,由数字排列组成,体现我国文学语言的精妙,富有故事情节,教师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来教,极具儿童情趣。
三、四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语文能力,其理解能力、想象能力也正在发展,加上又有低年级的经验和基础,对古诗词有了初步的接触和认识。因此对该阶段则有更高一些的要求。王维的《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等很适合这个阶段的学生学习。学生学习兴趣盎然,积极性高,记得牢。对古诗词形成一个基本的认识,开始初知一些古代汉语词汇,懂得古诗词的一般特征。
高年级阶段,学生已有较厚的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其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记忆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为此,此阶段选编的材料则篇幅稍加长,如律诗《春夜喜雨》、小令《如梦令》(昨夜风疏雨骤)。词汇的难度、意境的理解深度都加深,如有托物言志象征意味的诗歌如《石灰吟》、龚自珍《己亥杂诗》(九州生气侍风雷)、林升《题临安邸》。这类诗含义较深刻,涉及古汉语知识更丰富,“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既指春日暖风,也指南宋小朝廷腐败奢靡不知亡国之痛的腐朽之风。在小学提出教学古代汉语的问题,这也许是以后的事,然而,作为语文教学本身,不可能、也不应该回避这个客观事实,即现代汉语之中,还保留着一定数量的古代汉语成分,让小学生初步学习和积累一些古代汉语词汇,仍是小学语文的教学目的之一。而这个目的,通过古诗词的教学是能够达到的。
三、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研究
《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的学生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并在附录中列出70首《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也新增了许多优秀诗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急于求成,教学肓目性和随意性较大,步入以下几个误区:一是倾盆大雨式的背诵。教师为了赶进度,不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天天要求背诵一首。二是信口开河式的问答。教师没有精心备课,指导时随意提几个问题,草草了事。三是填鸭注入式的串讲。为了节省时间,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没有自主学习思考的时间。四是囫囵吞枣式的翻译。教师仅把诗歌大意告诉学生就算完成任务。这些方法仅仅满足于语义的疏通和诗句的积累,学生难以根本的体会诗歌最美的情感。诗词是生命的歌,是美的化身,是值得后人咀嚼、消化、回味的精神食粮。诗词的阅读与欣赏应当超越单纯的训诂文字、诠释词语的范围,跨入语义学与美学的领域,用心灵去捕捉诗的意象和境界。然而,现今不少语文课堂教学过分强调了教学的定量化、技术化和精确化;教师仍将备课着力点放在梳理知识点、研究标准答案上;依然要求学生采用”死抠字词——理解句意——总结思想“的老三套做法,条分缕析、肢解原本文脉贯通、浑然一体的千古佳句。这种教学形式抑制了学生的创造需要,扼杀了学生思维的灵性和生命的活力,古诗词所蕴藏着的美感被扫荡殆尽,学生学习语文的情趣也深受影响。所以我认为在进行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时候应该遵循以下几个策略:
&策略一:资源整合,在把握基点中生情。
1、整合同主题的作品: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虽然作者不同,背景不同,但表达的情感主题却是相同或相近的。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如果教师在教学时能改变传统“逐首教学”“逐环教学”的模式,资源整合,主题凝聚,学生就能在把握基点中生情。笔者在教学《赠汪伦》时,先播放名曲《送别》,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读过或学过的几首送别诗,让学生大致了解异同,“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送别”的主旋律如同一汪清泉流淌在孩子的心间,激荡着他们的情感。
2、把握同题材的作品:以题材为桥梁,可以带动同题材不同主题的诗歌的学习,比如,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柳宗元的《江雪》后,出示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提出自学要求:这首诗又给我们勾画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呢?希望你运用上一首诗学到的办法,自己来学懂这首诗。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人物相同、事件也相同,但心情不一样,一个是苦闷的,一个是怡然自得的。前一首诗有一种“傲气”,后一首诗有一种“霸气”。此时,穿插一些背景材料,《江雪》是在柳宗元流放永州官场失意时写的,而王士祯仕途得意,当时任刑部尚书,这样,让学生比较阅读,学生“调动了原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在比较阅读中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而且让学生学会了比较,更加深入地感悟作品的人文内涵,起到了一举多得的作用。
3、延伸同诗人的作品:这样做的目的一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二可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习李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杜甫的《春望》,带动另一篇诗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探访诗仙李白》、《走进诗圣杜甫》等,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策略二:抓住“诗象”,在融情想象中悟情。
想象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构成新的意向和观念的心理过程。诗重想象,没有感情就没有艺术,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有一教师在教学《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抓住“诗象”这一中介,有这样的一个教学的片段:
师:这里的“胡尘”,写出的难道仅仅是金兵战马所扬起的尘土吗?
(学生摇头。)
师:请同学们听录音展开想象:在金兵战马啾啾的嘶鸣声中,在金兵战马嗒塔的践踏声中,你仿佛看到了一幕幕怎样的场景?
生:我看到了白发苍苍的老人惨死在金兵的铁蹄之下,。
生:我看到了青青的禾苗在金兵的马队过后被连根拔起。
生:我看到了破落的村庄,瑟瑟的茅屋。
上述案例成功的把“胡尘”两字化成了这样的画面:战马嘶鸣,铁蹄肆虐,哀声遍野,生灵涂炭,试想,此情此境,怎不让人顿生悲切凄凉之情?同样,在教学《示儿》时,可以抓住一个“悲”字,诗人为什么而悲?你看到了怎样的悲凉画面?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产生联想,文字转化成了诗人死不瞑目,诗人老泪纵横,诗人用颤抖的手写下了这首诗溘然长逝,诗人用微弱的声音喃喃地说着:收复中原,还我河山的悲凉画面,对诗人至死不渝的爱国情感的领悟水到渠成。
情要靠“象”去显,当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的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段段感人的旋律,一幕幕立体的场景时,学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悲诗人所悲,于是,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就在“象”的召唤和引领下,喷涌而起,一泻千里。
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诗是通过意境来反映生活,表达感情的。意境就是诗中所描绘的画面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的美,也即“诗情画意”的美。所以诵读古诗词首先要“入境”。“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
只有“入境”,才能领会诗人的真情实感,才能理解古诗词美的内涵。如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诗以母亲为游子缝衣的平常小事,热情歌颂母爱的伟大,结尾以比喻作结,含蓄深刻。诗风清新自然,宛若民歌,意境优美。又如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诗中逼真地写出老翁在孤舟江雪中垂钓的生动形象,曲折地反映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后表示不屈而又孤独的心态,意境高远清丽。再如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张继的“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等,诗的意境或空旷,凄凉,或散逸潇洒,或构思独特,空灵飞动,或幽静清愁,令读者如临其境,美不可言。
&策略三: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
重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笔者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文的一种好办法。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
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门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策略四:拓展延伸,在提升内涵中融情。
古诗词产生的年代久远,古代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风俗习惯,语言风格等,都跟现代大不一样,加之学生的阅历又太浅,要准确把握诗歌作品情感,仅仅拘泥于课文必学内容上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对作者的社会经历,文化教养,情趣爱好以及写作背景等相关知识有一定的了解,才能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因此,教师要形成开放的语文教学观,让作者情、学生情在拓展延伸中融合,拓展的渠道有三:
1、课前收集: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仅仅是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而是学生根据外在信息,通过自己的背景知识,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每个学习者都以自己原有的经验系统对新的信息进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而原有知识又因为新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采用建构主义的理论方法,笔者为学生提供学习导向,精心设计了一些积累主题,有春色迷人,夏日风情,诗人咏秋、踏雪寻梅、名家专辑、爱国绝唱等,然后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收集资料,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课堂交流:课堂交流是对信息的整合过程,也是认识深化、情感深化的过程,教师要充分发挥引领者的作用,在对话交流中导情。例如,某一老师在教学张继的《枫桥夜泊》时,围绕“愁”字提问:你知道谁为愁做过什么?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愁的名句?这两个问题实际上是老师对学生问题导向性的拓展延伸,是对愁文化的深层次认识。第一个问题是从情感认识方面的提高,第二个问题是从语文知识方面的积累,让学生从书本起步,到书海漫游,由一点而带出一串,由个别而带出系统。短短一首28字的小诗,融入的却是古今中外名人名句的万缕愁绪。
3、课后延伸: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课堂教学结构已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40分中的规格,课堂是向两头开放的,学生带着问题、信息走进课堂,一堂课上好后,学生带着许多新的问题离开课堂,课堂教学结尾变成了问号式,省略号式,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延伸,更是情感的延续。
赞科夫认为:“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诗歌是满溢着生命的情感载体,闲情、乡情、友情、亲情、爱国情是诗人反复吟叹歌咏的主题,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如能以情感点燃情感,实现作者、教师、学生三情共振,定会给古诗教学带来一片艳阳天。
这里我又特别想指出的是教学内容的层次性和教学方式上课内外相结合两方面:
第一方面,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层次性。新课标中指出,第一学段学生只要学会生字词,扼要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背诵和默写就可以了;第二学段学生在达到低年级要求的基础上,还要能够理解诗句的含义,根据诗情想象出画意,还应扼要懂得一些古诗词的常识,诸如:了解古诗产生的时代及作者的姓名;认识古诗的体裁(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认识古诗的押韵(绝句和律诗的双句押相同的或大致相同的韵);知道一些通假字,如《鹿柴》的“柴”通“寨”,返景入森林的“景”通“影”,“返景”即指阳光反射等。虽然标准中没有明确要求学生懂得上述古诗常识,但是,小学作为一个学习阶段,我们应该让学生在这个阶段比较系统地了解和掌握几年来所学过的古诗词基础知识,适当拓宽知识面,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认识水平。高年级阶段,学生已有较厚的学习古诗词的基础,其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记忆能力等都有较大提高。为此,教师可以适当提高要求,表现在具体教学中应体现出一定的难度和综合性。教师可在中年级的要求的基础上,再增加一定难度,提出“初步领悟诗歌意境”的新要求。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方面,要做到教学方式上课内外两个不同层次的结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古诗词背诵推荐篇目”有70首,还有90首是要求教师在平时或上课时补充进教学中的。以课内带课外,以课外充实课内,相得益彰。如课内教学范仲淹的《江上渔者》,诗中正面写吃鱼的人,侧面写捕鱼之不易,间接反映渔者的艰辛.这对小学生体会诗意有一定的难度,我们可以补充一首郑燮的《渔家》:“卖得鲜鱼百二钱,籴粮炊饭入归船,拨来湿苇难烧着,晒在垂阳古岸边。”这样,不用多讲解,学生脑中就已浮现出旧社会捕鱼人的痛苦生活。此外,课本上的古诗词我们要求精讲细品,课外学生便可进行迁移,自读题材的古诗文。如学过《蚕妇》,就可迁移自学《伤田家》,《陶者》等。长期的训练,有利于学生形成自觉学习积累古诗词的良好习惯。
总之,古典诗词是我们伟大民族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结晶,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一个没有传统的民族是可怜的,一个拥有传统却不知道珍惜的民族是可悲的。优秀古诗词是小学教育的重要资源,优美的诗词,深刻的内涵,高远的意境,流传的佳句,精湛的语言,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吧!
参考文献:
[1] 江平 朱松生. 小学语文教学论[M].
&上海:上海三联教材文库.& 2001
[2 ] 教育部. &语文课程标准[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 ] 戴宝云.& 小学语文实用教学90法[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4
[4 ] 周一贯.& 阅读课堂教学设计论[M].
&宁波:宁波出版社.& 2000
[5 ] 陈向春. &试谈古典诗歌教学的新思路[J].
&长春:长春大学学报.&&
[6 ] 李兆群. &诗歌教学论[A]. 叶圣陶.
语文教学二十韵[C]. &武陵: 武陵学刊. 1998. (1)
[7 ] 李兆群. &诗歌教学论[A]. 爱伦·坡.
诗的原理[C]. 武陵: 武陵学刊. 1998. (1)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谁想是,古代诗(要自创)在线等_百度知道
谁想是,古代诗(要自创)在线等
提问者采纳
参考: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还是什么?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谁想是,谁有古代爱情诗词?要伤感的,或者绝情的。古代爱情诗词啊!~在线等_百度知道
谁想是,谁有古代爱情诗词?要伤感的,或者绝情的。古代爱情诗词啊!~在线等
提问者采纳
参考: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其他类似问题
1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2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佚名《诗经·邶风·击鼓》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4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李白《三五七言》5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佚名《凤求凰·琴歌》6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郑愁予《赋别》7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李白《三五七言》8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其四》9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曹植《明月上高楼》10凄凉别後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纳兰性德《虞美人》11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张籍《节妇吟》12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席慕蓉《一棵开花的树》13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陈衡恪《题春绮遗像》14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梁启超《台湾竹枝词》15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徐干《室思》16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司马光《西江月》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18天不老,情难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张先《千秋岁》19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黄景仁《绮怀诗二首其一》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法律象征的动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