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恢复繁体字繁体字有多少

问题已关闭
与已有问题相似
问题已重定向至
中国大陆语文教育没有繁体字,但是为什么(几乎)每个人阅读繁体字都没有什么障碍?
我不知道你所谓的「 (几乎)每个人阅读繁体字都没有什么障碍 」的结论是从何而来的,但事实上不认识繁体字的人大有人在。即便是在中文系,每天面对着《古代汉语》《历史文选》之类的繁体著作,有很多字学生依然不认识。如果说一般人能够认识一些比较常见的繁体字,其原因大概有如下两点:(1)大众传媒和出版物。包括最早的来自港台地区的录影带、凤凰卫视之类电视台的字幕,一些古籍、台湾出版的书籍、书法字帖以及一些平面设计的作品等。(2)繁简字的形似。简体字毕竟是从繁体字简化而来的,虽然在简化的过程中很多字发生了比较大的形态变化,但也有相当一部分的繁简字在形态上还是非常接近的,譬如“紅”和“红”,“涼”和“凉”,“時”和“时”等等,结合语境,连蒙带猜还是可以认出来的。至于一些难认的繁体字,我表示我念了四年中文系还是经常认不清= =但是我也没啥不好意思的啦,毕竟也还有很多难认的简体字嘛~活到老学到老~\(≧▽≦)/~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有位“胡”先生用繁体字妙说历史上的几次中国统一
有位“胡”先生用繁体字妙说历史上的几次中国统一
&&&&&&&&&&&&&&&&&&&&&繁体字据说具有中国人喜爱的建筑美
这些天,我正在看历史学家用古代文物说明的五千年《中国历史》的长篇视频,觉得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保存比其它世界文明完整和完美。影片中的中华文明发展主线沿着不断的考古挖掘,逐渐分明,很多情节象是刚发生过一样。但我是搞工科的,对历史细节了解甚少,看过后记住的可能是古代机械、兵器、防腐技术、墓葬工程、宫殿寺院建筑等细节多一些,还能想起的可能就是不断的战争。由于朝代更换较快,帝王将相以及文化变革很难记住。
今天浏览博客,看了一篇汉字宜分传统汉字和现代汉字,觉得可以解决繁体字与简化字的一些争端,就顺着看相关文章。结果发现了一篇名为“繁体字统一中国的证据”的文章,觉得眼前一亮,观点新颖,思路清晰,触动很大。博主胡先生把几次中国的统一与繁体字的推广巧妙而又紧密地联系了起来。我们知道,真实的历史可能不这么回事,往往会是更复杂或者更简单。我觉得这篇文章能让我很方便地把历史朝代记个大概,真是难得。特录如下。
繁体字统一中国的证据
听说,繁体字可以统一中国。我有点将信将疑,于是将中国历史重新检阅了一遍,果然发现了繁体字统一中国的秘密。
谁都知道,一般认为,中国的统一是从秦始皇开始的。而秦始皇手下的大将蒙恬,又是毛笔的发明者。原来,秦朝的士兵手拿由蒙恬发明的毛笔,遇上敌国士兵,就会拿出毛笔写上几个繁体字给对手看。这一招很快就灵,靠着秦国士兵用毛笔手写的繁体字,秦始皇很快就统一中国了。
秦始皇死后,赵高指鹿为马,繁体字因为混淆了鹿和马的区别,很快就引起了农民暴动。于是,就有了楚汉之争。楚汉之争的结果是,刘邦靠着会写几个汉字,统一了中国。可是到了后来,又发生了农民起义,起义的原因还是农民不认识繁体字,有的农民看繁体字看得眉毛也发红了,所以就叫赤眉军;又有的农民看繁体字看得眼睛也发绿了,所以就叫绿林军。赤眉绿林起义后,刘邦的后代刘秀只好又拿出繁体字写给大家看,于是东汉就成立了。
东汉末年,不识字的太监当权,天下再次动荡。文学家曹操拿着繁体字东征西讨,终于统一了北方。只有不识字的刘备还不服气。刘备不认识繁体字,是因为他是一个买草鞋的个体户。好不容易,刘备请来了一个叫诸葛亮的读书人做军师。曹操开心得不得了,派了八十三万大军,拿着繁体字去找诸葛亮,终于在赤壁追上了刘备和诸葛亮。本来,曹操只要拿出繁体字给诸葛亮一看,天下就可以统一了,想不到突然遇上了又一个不识字的东吴大将周瑜,一把火就把曹操的八十三万个繁体字全部给烧光了。从此以后,曹操再也没有实力拿着繁体字去给诸葛亮看了。于是就出现了三国演义。
刘备死后,蜀汉的军政大权落在了诸葛亮的手上。云贵一带的南方少数民族在一个叫孟获的人的带动下,起兵造反。诸葛亮把孟获抓了起来,光给他一个人就办了七期繁体字补习班,终于让孟获记住了很多的繁体字,于是就没有了后顾之忧。诸葛亮拿着繁体字,六出祁山,要求和魏国统一。
三国最后被一个叫司马炎的读书人给统一了。统一的法宝,当然是靠了繁体字。但是,统一后的晋朝,遇上了不识繁体字的北方胡人,天下又动荡了。写繁体字的晋朝只好避难来到了南方。史称东晋。东晋的读书人,书法写得极好,出现了书圣王羲之等人。可惜的是,据说这个王羲之经常写简体字,所以,晋朝最终没有能够统一中国。中国开始混乱了。
到了后来,中国被一个叫杨坚的人给统一了。后人就叫他隋文帝,之所以叫他隋文帝,就是因为他的繁体字写得好,有文化,有“文化”的人做皇帝,就叫“文帝”。隋文帝死后,政权落在了隋文帝的儿子手上。但是隋文帝的这个儿子对繁体字不感兴趣,结果又引起了天下动荡。历史学家把隋文帝的儿子叫做隋炀帝,就是因为,隋炀帝经常拿着火,把繁体字给烧掉了。幸好后来秦王李世民带着几个大将,拿着繁体字给大家看,才把天下给弄太平了。
唐朝的政权太平了一段时期,又被一个叫黄巢的人领导农民起义给葬送了。时代进入了五代十国的时期。之所以会这么乱,就是因为有的国家的领导人不认识繁体字。幸亏后来后周的大将赵匡胤,拿着一条棍子,到处推广繁体字。因此后来,皇帝做得不好但繁体字功力都很深的李后主陈后主等人,看到了赵匡胤用棍子写的繁体字,就都投降了。
然而,问题是,当时的北方有二个少数民族的国家夏和辽,夏国和辽国这二个国家,当然是不使用繁体字的。于是,没有了统一文字的北方,发生了多次的战争。又后来,相继出现了金、元政权,最后,由元朝统一了中国。根据繁体字统一中国的定理,想来元朝的忽必烈时代应该是靠了繁体字才统一中国的。忽必烈曾经派了十万大军去攻打日本。没有想到,日本虽然也使用汉字,但繁体字使用的并不多,主要是靠平假名片假名来作为文字的,而且就算是汉字,日语中的部分汉字的写法,也和中国不一样,所以,元朝的十万大军知难而退,全军覆没。如果当初忽必烈的军队是用日语去统一日本的话,想来应该已经成功了。
元朝之后,红巾军用红色来象征火,火烧了元朝的繁体字。明朝的开国皇帝把自己的国家叫做明,意思是“明火执仗”,不忘记“火”的意思。后来,明朝的繁体字政权又被农民起义军给推翻了。这时候,当明朝大将吴三桂在山海关教会了满州人正确使用繁体字之后,满州八旗就把繁体字写在自己的旗子上,然后骑马飞奔,看到了繁体字之后的中国人,纷纷加入了统一的洪流。为了纪念繁体字的丰功伟绩,康熙皇帝于是下令编撰了《康熙字典》。
要不是后来东方来了不认识繁体字的西洋人,说不定中国现在还在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政权翘辫子之后,使用各国文字的北洋军阀进行了军阀混战。又后来,国共两党在经过了合作之后,又发生了战争。毛泽东于是用繁体字写了一些诗词,由新华社发表后,很快就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许多国民党将领看到了毛主席的繁体字书法后,纷纷起义,新中国成立了。
现在,为了中国的统一,繁体字又将发挥其作用了。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中国之所以会发生那么多的农民起义,就在于农民是不认识繁体字的,而中国的统一,最后全部靠的是繁体字。中国历史上每一次的改朝换代,之所以基本上是因为农民起义和异族入侵,就在于农民和异族是不认识繁体字的。
由此类推,要想统一日本,就得使用日语。更进一步,如果我们使用了英语,那么就可以统一世界上的很多国家了。当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就是:如果我们一直使用繁体字,最后有可能把地球给统一掉。
把繁体字写给外国人看一看,世界就和平了。
相关博文:
&&&&&&&&&&&&&&&&&&&&&&&&&&&&&&&&&&&&&&&
&&&&&&&&&&&&
&&&&&&&&&&&&&&&&&&&&&&&&&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第三方登录:繁体字复活有意义吗?
  |  来源: 大连日报  |  作者:  |  责任编辑: 李 凯
    在全国政协会议分组讨论中,电影导演冯小刚呼吁恢复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并将一定数量的繁体字增加到小学课程中,旨在“让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繁体字复活的议题再次在国家层面的会议上浮现,并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
    汉字简化并不是割裂传统文化
    长征(作家)
    全国政协委员冯小刚提出的呼吁恢复部分有文化含义的繁体字,并将一定数量的繁体字增加到小学课程中的提案,备受公众关注。其实,汉字的繁简之争在历届两会上一直存在。在以往的两会上,甚至还有代表和委员提出要用十年时间系统复活繁体字。看来,繁体字该不该复活已经成了中国文化发展绕不过去的一道考题,很有全民讨论的必要。
    冯小刚委员用“親不见,愛无心”的举例赢得了不少人的赞同。他还再三强调说,此举旨在“让小学生感受传统文化”。而我看,传统文化是不是能够很好地传承,根本不在于要不要复活繁体字,繁体字复活没有意义。
    首先,传统文化的传承不能只做表面文章,而应该重视精髓把握。支持繁体字复活的人非常看重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因素,他们甚至把传统文化传承的所有问题都归结为汉字简化的过错。他们认为繁体字蕴藏了诸多中国传统文化的情愫,汉字简化后,依靠繁体字传承的中国传统文化被割裂了,失去了汉字的灵魂。他们甚至举例说:“汉字简化后,親不见,愛无心,產不生,厰空空,麵无麦,運无车,導无道,兒无首,飛单翼,湧无力,有雲无雨,開関无门,鄉里无郎”等等。似乎,繁体字简化是一种错误,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承不力就是因为我们简化了汉字。这是一种谬论。看看他们举出的这些例子就能知道,他们太过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外在因素,太愿意做表面文章。传统文化的传承根本上说是民族意识和文化理念的延续,是入脑走心的精神活动,最根本的是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而文字只是传播工具,是一种交流载体,过分强调文字的符号意识,是重表轻里的浅层思维。“親不见,愛无心”之说抓人眼球可以,但不能作用于人的心灵。有了“见”和有了“心”之后,亲和爱这两个字不一定就有了道德约束力。不亲不爱的人写了有“见”有“心”的繁体字,并不能就真的成为了知亲有爱的人。汉字简化是五十年前的事,在汉字简化之前,全都使用繁体字,那时的亲和爱两个字都有“见”有“心”,但那时不是仍然存在许多无亲无爱之人吗?怎么能把无亲无爱之徒的存在归咎于汉字简化?这也太难圆其说了。中国古代有很多人甚至都不识汉字,但在孝亲博爱方面仍然成为世人楷模,那才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展现,与这两个字有没有“见”和“心”有什么关系吗?
    其次,汉字简化只是简化了书写难度,并没有丢弃它的内在含义,也没有背离造字“六法”。现在使用的大部分简化汉字也仍然是遵循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这六种方法组成,怎么能有割裂传统文化之说?“麵有麦,運有车”真的能放之四海而皆准?
1              
文明上网 登录发帖
版权与免责声明道 字的繁体字有多少划?
道 字的繁体字有多少划?
09-10-18 & 发布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恢复繁体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