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告诉我吧,古唐代诗人杜甫的诗诗春雨是什么意思急求

当前位置:
>>>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
  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 &&”&&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佳句。你来了,如烟似粉,悄无声息,垂柳在你的抚慰下吐出新芽,竹子在你的滋润下拔节,禾苗在您的沐浴下盈盈闪光……&
题型:填空题难度:偏易来源:不详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主要考查你对&&课文理解,课文背诵&&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课文理解,课文背诵
课文理解与背诵即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识记是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过程。课文理解步骤及方法:第一、理清文章的结构。首先可以抓住课文的题目,课题往往是最直接体现文章主要内容的,如看到“拥抱大树”这个题目,脑海中自然会出现问题:谁拥抱大树?为什么要拥抱大树?怎样拥抱呢?于是课文的主要脉络就自然呈现了。其次,可以尝试给课文加小标题的方法。这也是给课文分段的一种变化形式,但相比较之下学生的兴趣会比较浓厚,如《猎人海力布》一课,课文内容比较长,学生一时无法理清,可以让学生尝试加小标题,学生出现几种回答:分成两部分“救龙女、得宝石”和“救相亲,变石头”;分成四部分,将以上的两部分分别再分开;也有学生分成三部分,将“救龙女,得宝石”分开……在大家相互的讨论中,学生对事情的发展过程就清晰地掌握了。最后,找当然,对于课文结构的掌握,都是基于读懂课文的基础之上,学生要借助工具书等方法,将课文读懂,才能进行进一步的理解。
第二、找特殊的句子,比如总起句、过渡句、总结句等。这类句子能很好地告诉我们课文的主要内容,如《音乐之都维也纳》,文章开始就以总起句告诉我们“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著名的音乐之都。”接下来以“维也纳是欧洲古典音乐的摇篮”、“维也纳是一座用音乐装饰起来的城市”、“维也纳几乎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以及“在维也纳,歌剧院、音乐厅星罗棋布,其中以创建于1869年的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最为著名”,文章的结构自然就清晰了。
第三、句子的理解。文中总会有些重点的句子,怎样在全文中找到这类句子,有时需要教师的 引导,才能找到这类句子,如《看不见的爱》一课,学生都能理解文章中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爱,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呢?学生自然会主动地到文中寻找描写母爱的动作、语言的句子,并从这些句子中来感悟母爱。理解句子还可以找一些有修辞手法的句子,修辞的句子,学生能通过理解其修辞手法,感悟作者的用意。此外,也可以通过变式比较来理解句子。对一些描写比较生动和含蓄的句子,可以给出一些句子加以比较,让学生感受原句的魅力。
第四、对词的理解。对词的理解,应当是以上方面的基础。但是很多词的理解不是简单查字典就能感受到在文中的含义的,应当联系句子的理解一同进行。一些重点词语的理解,也是在分析重点句子的同时进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背诵篇目汇编一年级(上册)1《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2《画》远看山有色,静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3《四季》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雪人挺着大肚子,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4《小小竹排画中游》小竹排,顺水流,鸟儿唱,鱼儿游。两岸树木密,禾苗绿油油。江南鱼米乡,小小竹排画中游。5《哪座房子最漂亮》一座房,两座房,青青的瓦,白白的墙,宽宽的门,大大的窗。三座房,四座房,房前花果香,屋后树成行。哪座房子最漂亮?要数我们的小学堂。6《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7《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里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8《阳光》 阳光就像金子,洒遍田野、高山和小河。田里的禾苗,因为有了阳光,更绿了。山上的小树,因为有了阳光,更高了。河面闪着阳光,小河就像长长的锦缎了。早晨,我拉开了窗帘,阳光就跳进了我的家。谁也捉不住阳光,阳光是大家的。阳光像金子,阳光比金子更宝贵。9《影子》影子在前,影子在后,影子常常跟着我,就像一条小黑狗。影子在左,影子在右,影子常常陪着我,它像我的好朋友。10《比尾巴》谁的尾巴长?谁的尾巴短?谁的尾巴就像一把伞?猴子的尾巴长。兔子的尾巴短。松鼠的尾巴好像一把伞。11《我多想去看看》妈妈告诉我,沿着弯弯的小路,就能走出大山。遥远的北京城,有一座天安门,广场上升旗仪式非常壮观。我对妈妈说,我多想去看看,我多想去看看。12《自己去吧》小鸭子对妈妈说:“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妈妈对小鸭子说:“小溪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过了几天,小鸭子学会了游泳。小鹰对妈妈说:“妈妈,我想去山那边看看,您带我去好吗?”妈妈说:“山那边的风景很美,自己去看吧。”过了几天,小鹰学会了飞翔。 13《雪地里的小画家》下雪啦!下雪啦!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不用颜料不用笔,几步就成一幅画。青蛙为什么不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
一年级(下册)1《柳树醒了》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春雨给柳树洗澡了,洗着洗着,小柳枝哟,软了。春风给柳树梳头了,梳着梳着,小柳梢呀,绿了。春燕跟柳树捉迷藏了,藏着藏着,小柳絮呀,飞了。柳树跟孩子们玩耍了,玩着玩着,小朋友们,长高了……2《春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3《村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佛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4《两只鸟蛋》我从树杈上取下两只鸟蛋,小小的鸟蛋凉凉的,拿在手上真好玩。妈妈看见了,说:两只鸟蛋就是两只小鸟,鸟妈妈这会儿肯定焦急不安!我小心地捧着鸟蛋,连忙走到树边,轻轻地把鸟蛋送还。我仿佛听见鸟儿的欢唱,抬起头来,把目光投向高远的蓝天。5《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6《小池》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爱水照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7《荷叶圆圆》荷叶圆圆的,绿绿的。小水珠说:“荷叶是我的摇篮。”小水珠躺在荷叶上,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小蜻蜓说:“荷叶是我的停机坪。”小蜻蜓立在荷叶上,展开透明的翅膀小青蛙说:“荷叶是我的歌台。”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呱呱地放声歌唱。小鱼儿说:“荷叶是我的凉伞。” 小鱼儿在荷叶下笑嘻嘻地游来游去,捧起一朵朵很美很美的水花。8《四个太阳》我画了个绿绿的太阳,挂在夏天的天空。高山、田野、街道、校园,到处一片清凉。我画了个金黄的太阳,送给秋天。果园里,果子熟了。金黄的落叶忙着邀请小伙伴,请他们尝尝水果的香甜。我画了个红红的太阳,照亮冬天。阳光温暖着小朋友冻僵的手和脸。春天,春天的太阳该画什么颜色呢?噢,画个彩色的。因为春天是个多彩的季节。8《乌鸦喝水》一 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乌鸦看见一个瓶子,瓶子里有水。可是,瓶子里水不多,瓶口又小,乌鸦喝不着水。怎么办呢?乌鸦看见旁边有许多小石子,想出办法来了。乌鸦把小石子一个一个地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渐渐升高,乌鸦就喝着水了。9《司马光》古时候有个孩子,叫司马光。有一回,他跟几个小朋友在花园里玩。花园里有 假山,假山下面有一口大水缸,缸里装满了水。有个小朋友爬到假山上去玩,一不小心,掉  进了大水缸。别的小朋友都慌了,有的吓哭了,有的叫着喊着,跑去找大人。司马光没有慌,他举起一块石头,使劲砸那口缸,几下子就把缸砸破了。缸里的水流出来了,掉进缸里的小  朋友得救了。10《快乐的节日》小鸟在前面带路,风儿吹着我们,我们像春天一样,。到花园里,来到草地上。鲜艳的红领巾,美丽的衣裳,像花儿多多开放。花儿向我们点头,小溪欢快地流淌。它们向我们祝贺,为我们歌唱。
二年级(上册)1《秋天的图画》秋天来啦,秋天来啦,山野就是美丽的图画。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高粱举起燃烧的火把。谁使秋天这样美丽?看,蓝天上的大雁作出了回答,它们排成一个大大的“人”字,好像在说——勤劳的人们画出秋天的图画。 2《植物妈妈有办法》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四海为家。牛马有脚,鸟有翅膀,植物要旅行靠的什么办法?蒲公英妈妈准备了降落伞,把它送给自己的娃娃。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孩子们就乘着风纷纷出发。苍耳妈妈有个好办法,她给孩子穿上带刺的铠甲。只要挂住动物的皮毛,孩子们就能去田野、山洼。豌豆妈妈更有办法,她让豆荚晒在太阳底下,啪的一声,豆荚炸开,孩子们就蹦着跳着离开妈妈。植物妈妈的办法很多很多,不信你就仔细观察。那里有许许多多的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却得不到它 。3《赠刘景文》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4《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15《一株紫丁香》踮起脚尖,走进安静地小院,我们把一株紫丁香,栽在老师窗前。老师,老师,就让它绿色的枝叶,伸进您的窗口,夜夜和您做伴。老师——绿叶在风里沙沙,那时我们在给您唱歌,帮您消除一天的疲倦。老师——满树盛开的花儿,那是我们的笑脸,感谢您时时把我们挂牵。夜深了,星星困的眨眼,老师,休息吧,让花香飘进您的梦里,那梦啊,准是又香又甜。16《欢庆》田野献上金黄的果实,枫林举起火红的旗帜,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大海奏起欢乐的乐曲,十三亿孩子欢庆这美好的日子,十月一日——祖国妈妈的生日。7《假如》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给窗前的小树,画一个红红的太。,让小树在冬天也能快活的成长。不会在寒冷的北风里,缩着身子,轻轻叹息。假如我有枝只马良的神笔,我要给树上的小鸟,画许多的好吃的谷粒。鸟妈妈再也不用到遥远的地方去寻食,让小鸟呆在家里苦苦等待,饿得哭泣。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一定给不幸的朋友西西画一双好腿,还他一个健康看的身体。他再也不会只坐在屋里望着窗外的小树和飞燕,而是和我们一起在操场上奔跑,在草地上游戏。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8《回乡偶书》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9《赠汪伦》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10《“红领巾”真好》清晨,林中谁最快乐?是可爱的小鸟。叽叽喳喳,蹦蹦跳跳,一会儿唱歌,一会儿梳理蓬松的羽毛。清晨,林中谁最活跃?扑是机灵的小鸟。扑棱棱,飞来飞去,保护翠绿的树苗。清晨,林中谁来最早?是“红领巾”来放鸟巢。暂新的木牌上写着:“请爱护小鸟!”小鸟在枝头高唱:“‘红领巾’真好!”
二年级(下册)1《找春天》春天来了!春天来了!我们几个孩子,脱掉棉袄,冲出家门,奔向田野,去寻找春天。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时春天的眉毛吧?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她在柳枝上荡秋千,在风筝尾巴上摇啊摇;她在喜鹊、杜鹃嘴里叫,在桃花、杏花枝头笑……2《草》(白居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3《宿新市徐公店》(杨万里)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4、《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沿着长长的小溪,寻找雷锋的足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小路说:昨天,他曾路过这里,背着年迈的大娘,踏着路上的荆棘。瞧,那花瓣上晶莹的露珠,就是他洒下的汗滴。&& 乘着温暖的春风,我们四处寻觅。啊,终于找到了——哪里需要现出爱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5《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68《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6、《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千万别慌张,大自然有多天然的指南针,会帮助你辨别方向。太阳是个忠实的向导,它在天空给你指点方向:中午的时候它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它永远高挂在北方。要是你能认出它,就不会在黑夜里乱闯。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也会来帮忙。树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树叶稀的一面是北方。雪特别怕太阳,沟渠里的雪会给你指点方向。看看哪边的雪得快,哪边化得慢,就可以分辨北方和南方。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可千万别慌张,大自然有很多天然的指南针,需要你细细观察,多多去想。
三年级(上册)1《小儿垂钓 》 胡令能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2读读背背: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列宁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毛泽东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宋庆龄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3《夜书所见》& 叶绍翁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4《九月九日亿山东兄弟 》 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5《望天门山》 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日边来一片。6《饮湖上初晴后雨 》 苏轼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7读读背背: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耳听为虚,眼见为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三年级(下册)1《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2《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3《荷花》&&& 荷花已经开了不少了。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个碧绿的大圆盘。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4《画杨桃》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子的就画成什么样。5《太阳》地球上的光明和温暖,都是太阳送来的。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将到处是黑暗,到处事寒冷的,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自然也不会有人。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6《乞巧& 》林杰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7《嫦娥》 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小学语文四年级(上)一、题西林壁&题西林壁 【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二、游山西村游山西村 【宋】陆 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四、送元二使安西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五、独坐敬亭山独坐敬亭山【唐】李白总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六、望洞庭望洞庭【唐】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七、忆江南忆江南【唐】白居易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八、乡村四月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九、四时田园杂兴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十、渔歌子渔歌子【唐】张志和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十一、泊船瓜洲泊船瓜洲【宋】王安石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十二、秋思秋思【唐】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十三、长相思长相思【清】纳兰性德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十四、七律.长征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十五、牧童牧童【唐】吕岩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十六、舟过安仁舟过安仁【宋】杨万里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十七、清平乐.村居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十八、学奕学奕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十九、两小儿辩日两小儿辩日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yú),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cāng)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shú)为汝(rǔ)多知(此处念“智”)乎?”二十、七步诗七步诗【三国 魏】曹植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十一、鸟鸣涧鸟鸣涧【唐】王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二十二、芙蓉楼送辛渐芙蓉楼送辛渐【唐】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二十三、江畔独步寻花江畔独步寻花【唐】杜甫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二十四、石灰吟石灰吟【明】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二十五、竹石竹石【清】郑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二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二十七、己亥杂诗己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二十八、浣溪沙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二十九、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宋】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发现相似题
与“春雨,古今中外多少人赞美你。“”这是大诗人杜甫描述你来到人间的..”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161211349996475110881924432766在所给的情境中填成诗句春雨是历代诗人常常吟颂的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着温暖和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___________,_百度作业帮
在所给的情境中填成诗句春雨是历代诗人常常吟颂的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着温暖和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___________,
在所给的情境中填成诗句春雨是历代诗人常常吟颂的对象."_________,___________"像牛毛,像花针,伴着温和的春风,打着温暖和春风,打在身上将湿未湿.此刻,我想到了唐代诗人杜甫的一句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都写出了春雨巧无声息,细细密密的特点.春雨也有不高兴的时候,如"___________,野渡无人舟自横".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春潮带雨晚来急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春雨的名句是什么?_百度作业帮
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春雨的名句是什么?
唐代诗人杜甫描写春雨的名句是什么?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翁锦文为你解答,如对你有所帮助,如有其他疑问,诗国大儒,诗圣杜甫
诗国大儒,诗圣杜甫
中国是诗歌之国,历代诗人成千上万,而惟有杜甫一人得到“诗圣”称号。古今贤者为什么只将“诗圣”的桂冠托与杜甫?这要从诗圣的由来说起。最早提出“诗圣”是明人费宏,他在《题蜀江图》中说:“杜从夔府称诗圣。”稍晚的胡应麟也在《少室山房笔丛》卷18中说:“拾遗素称诗圣,又称集大成。”到明末王嗣奭,则在《梦杜少陵作》中说:“青莲号诗仙,我公号诗圣。”其实早在北宋,苏轼就称杜诗为“集大成者”(《后山诗话》),南宋的杨万里则称杜甫为“圣于诗者”(《江西宗派诗序》)可以说,诗圣之称是宋人首先提出的。那么,宋人缘何称杜甫为诗圣呢?
大概说来,宋人推崇杜甫是沿着道德判断与审美判断两条路线进行的。先看道德判断。北宋后期,士人在政治上分成新旧两党,针锋相对,势不两立。但是,新党旧党都非常推崇杜甫。旧党大将苏轼极为尊杜,尤其肯定杜甫忠君爱国:“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王定国诗集序》)当然,宋人崇杜不仅仅着眼于忠君,更看重杜甫忧国忧民。新党首领详细叙述了杜甫忧国忧民的种种言行,然后“!”(《杜甫画像》)而旧党的黄庭坚也咏杜甫画像说:“中原未得平安报,醉里眉攒万国愁。……常使诗人拜画图,煎胶续弦千古无!”(《老杜浣花溪图引》)
到了南宋朱熹,则把杜甫与诸葛亮、颜真卿、韩愈、范仲淹等历史人物并称为“五君子”。这“五君子”中除杜甫以外的四位人物,一生之中在政治方面都有很多建树,或是功业彪炳的政治家,或是为国捐躯的烈士。惟独杜甫算不上一个政治人物。杜甫一生在政治上的建树,几乎没有多少值得提起的内容,因为他根本不曾得到过机会。他想报效祖国,他要忠于朝廷,他坚决反对叛乱,但是历史没有给他机会。除了在肃宗的朝廷里偶然地仗义直言,从此受到朝廷疏远以外,其他时候杜甫始终默默无闻,很多时候甚至处于民间。
但是,就是这样一位人物,为什么也得到了朱熹的尊崇?为什么在朱熹看来,在从诸葛亮到范仲淹,杜甫可以与为数不多的几位大儒并列?关键在于他们五人都有一颗伟大的心灵,以道德论、以人格论,都有重大的建树。朱熹的原话是这样讲的:“皆所谓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也。”(《王梅溪文集序》)意思就是,这五人都是光明正大、磊落畅达之人,足可以作为儒家人格的楷模典范。这显然不是一种文学的评价,而是一种道德的评价,一种文化的评价。由此可见,宋人高度认可杜甫的人格价值,高度评价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故而认为杜甫在道德上已经达到圣贤境界。
再看审美判断。宋代诗人对杜诗的艺术成就评价极高,王安石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陈辅之诗话》)。苏轼甚至认为,李白诗集中有伪作,是因为艺术不够精炼,让伪作得以鱼目混珠。转而评价杜甫说:“若杜子美,世岂复有伪撰者耶?”(《书李白集》)宋人非常热衷于讨论杜诗艺术,以至于有人声称“怕老杜诗”。(叶梦得《避暑录话》)可见宋人认为杜甫在诗歌艺术上的造诣已经登峰造极,对后世诗歌创作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可以说,宋代诗人在唐代诗人当中选择最具典范意义的楷模时,最终在道德判断、审美判断两方面瞩目于杜甫,由此确立了杜甫在诗歌史上无与伦比的典范地位。
宋人这一选择是否合理呢?杜甫在道德情操、诗歌造诣两方面是否达到了超凡入圣的程度呢?我们先看杜甫的道德情操。
杜甫出生在一个以儒学为传统的家庭。他非常崇敬其十三代祖杜预,可说是念念不忘。杜预是西晋的名臣、名儒,不但功业彪炳,而且曾为儒家经典《左传》作注,其注本收入了《十三经注疏》。杜甫自幼习染儒家思想,并终生服膺儒学,经常自称“儒生”、“老儒”甚至“腐儒”。偶尔发牢骚,他也说“纨袴不饿死,儒冠多误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甚至“儒术于我何有哉,孔丘盗跖俱尘埃!”(《醉时歌》)那是极端悲愤中的牢骚话,事实上杜甫遵循儒家思想已经达到孔子所谓“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语·)的程度,堪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杜甫好以儒家的祥瑞凤凰自比:“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壮游》),直到临终前一年,还写了一首《朱凤行》见志,诗中那只“下愍百鸟在罗网,黄雀最小犹难逃。愿分竹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的凤凰,正是诗人的化身。
杜甫不但服膺儒学,并且身体力行付诸实践,在儒学史上作出了独特的贡献。儒学史过高峰与。唐代夹高峰低谷,。停滞儒家有位重要家
提起唐代就想到虽然是极注其、都来自缺少新意甚至唐代有了对经典的权威解说,儒学
全部的践行了学本身儒学原它身体力行甚至超过学理建树至圣亚圣忙着著书立说而是让仁义之落实于天下“”(语·微子)路行不通了,头发奋著述于后世儒学最重视躬行践履,所谓“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语·学而)最本色承担精神充实学价值。
于天下孟子说:“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治天下。”(《孟子·离娄下》而仁政的最低限度是让人民“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孟子·梁惠王上》)则表达出:“牛尽耕,蚕亦成,不劳烈士泪滂沱,男谷女丝行复歌。”(《蚕谷行》)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孟子·梁惠王上》)更指控佳作甚而大家最推崇的仍然是,“”。
维护捍卫坚决亦心领神会,身体力行众多员纷纷其中也未能免刚刚得到一个从下小官职的杜甫,坚守着他越凤翔。杜甫这一举动,在当时凤毛麟角。他对叛军始终以“胡”称之,如“群胡归来血洗箭”(《悲陈陶》),“胡行速如鬼”(《塞芦子》),“逆胡冥寞随烟烬”(《复愁》),等等。在《北征》中,一连四句有三个“胡”字:“祸转亡胡岁,势成擒胡月。胡命其能久,皇纲未宜绝。”真是骂不绝口,表示了诗人对叛军的无比仇恨。
学,特别崇扬天命、仁心、大丈夫、君子,始终相信文明的其文明个体以的“”(《孟子·滕文公下》)为例,历代士大夫当中,谁身上显著体现了这种精神?杜甫就是代表人物之一。
这里要历代为数上大多是取得了政治建树他们有道从而彰显儒者风范。,为“”在诗中自陈“”(《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曰“少陵野老吞声哭”(《哀江头》)。都是一介布衣,民而杜甫正是介,负起了推崇典范
、等先贤,普通人。普通人,于建功立业当中展现人格境界。一个普通人,过了平凡的一生,呢能实现,就是典范&对准则身体力行阐释出那些准则如何涵义丰富,如何平易可行
杜甫满怀扩大充实以至于。他首先进而把扩展,能够人民频发这些战争的性质很难确定,但是至少有几场可以确定由唐帝国发动,是非正义的战争。南诏是云南地区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盛唐时候出兵讨伐。从《新唐书》、《旧唐书》看,从《资治通鉴》看,都可以确定那场战争错在唐,屈在唐。唐大举进攻南诏多次失败,甚至全军覆没。
当时很多人,包括很多有名的诗人,都被鼓起一种非理性的、狂躁的爱国热情,鼓吹定要攻打南诏,非要把它打败!包括高适,包括储光羲,都写诗讨伐南诏。惟独杜甫,清醒地看到那场战争的非正义性质,清醒地看到人民的生活受到破坏。所以,他写出了著名的《兵车行》。这样的诗,当时其他诗人都写不出来,只有杜甫能写。原因就是杜甫深具仁爱,懂得外民族、异民族的人也是人,仁爱之心应当及于他们,与他们和平相处。
“仁者爱人”是儒学的根本,“民胞物与”亦是儒家的胜境。杜甫的恻隐同情之心,还推广到了动物,推广到宇宙中一切生命。杜甫无数次描写动物、植物,满怀爱怜之情。马、鹰、松树等等,或美丽、或雄壮,引起审美愉悦和崇高感。即使是一些细微弱小的、不那么美好的东西,杜甫写到它们也充满爱心。看到江上横着一张密密的渔网,很多鱼被困在网中,他很同情:“白鱼困密网,黄鸟喧佳音。物微限通塞,恻隐仁者心。”(《过津口》)在成都时,他曾写诗咏病柏、病橘、枯棕、枯楠。后代很多注家都说,这一组诗象征着饱受战乱之苦、又面临苛捐杂税的劳动人民。
杜甫还有很多诗并没有这样的象征意义,而是直接关注那些细小的生命本身。乘船从河上过,见一群小鹅在游,他作诗说“鹅儿黄似酒,对酒爱新鹅。”此诗最后两句,诗人喃喃地问那些小鹅:“客散层城暮,狐狸奈若何?”(《舟前小鹅儿》)对弱小生命的深切同情,对小鹅的呵护之意,令人感动。把仁爱之心由人类推广到一般生物,这是儒学自身的展开。宋代理学家张载提出“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民胞物与的精神,早已融于杜甫的诗篇。
杜甫至为贴切地阐释了儒家仁爱如何平易可行。中国的仁爱精神与西方的博爱精神貌同而神异。西方的博爱精神最初的来源于宗教,本身当然是一种很可贵的价值观、伦理观,但是追问它的起源,一是服从于神灵的诫命,是神灵要大家博爱。二是原罪救赎,洗脱亚当夏娃犯下的原罪。而儒家强调“仁义理智根于心”,一切的仁义道德都从内心自然生发出来。孟子有一个很好的判断,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这是一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的自然情感流动。由这样的程序生发出来的仁爱之心,更自然,更符合人性,也更切实可行。而杜甫的诗篇、杜甫的行为,很好的阐释了这种伦理观念。
杜甫去奉先县探亲时,家中最小的儿子因为挨饿而夭折了。他非常悲痛,但是与此同时,他又想到普天下还有很多比他更贫困的人,那些“失业徒”(指失去田地的农民),那些戍守边疆的战士,他们遭受痛苦更甚。所以杜甫把关怀之心从家庭扩展到整个民族,整个社会。在一个暴风骤雨之夜,杜甫居住的茅屋被大风刮破了,雨漏下来,他彻夜不得安眠,床被都是潮湿的。这个时候,他想到的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所期望的,不仅仅是他一个人拥有牢固的、安稳的茅屋,作为容身之地。他更希望普天下穷人都能有一个安居乐业的地方。
杜甫将仁爱之心由近及远推广开去。这方面最典型的作品是杜甫乾元元年在同谷写的组诗《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当时杜甫从甘肃天水向四川成都逃亡,他的生活已经无以维系,于是想逃往成都。途经同谷(今甘肃成县),正是寒冬腊月,他在那里停留了一个月,生活陷入了绝境。他写了这一组诗,共七首。
且看这七首诗的顺序。第一首说“有客有客字子美,白头乱发垂过耳。”就是说有个客人,他叫杜子美。他已经白发苍苍了,生活非常潦倒。第二首写到他的家人,岁暮天寒,全家都没有饭吃。为了给家人找一些东西充饥,他就拿了个铁铲,到冰天雪地中挖一种叫“黄独”的野生植物块根,想借此给家人充饥。可惜大雪封山,什么也没有挖到,诗人空着手回到家。而家里“男呻女吟四壁静”,一家老小都饿得靠在墙壁上呻吟,话都说不动。
第二首写他对家人的关爱。第三首说“有弟有弟在远方,三人各瘦何人强?”杜甫有四个弟弟,其中幼弟杜占一生跟随在诗人身边,所以诗人格外想念离散各地的三个弟弟。第四首说“有妹有妹在钟离,良人早殁诸孤痴”,想到他有个已经守寡,独自拖着三个幼小孩子的妹妹远在钟离。然后第五、第六、第七首都是想到国家的命运,想到战乱不止天下动荡。他思考的过程,他感情的流向,也是由亲及疏、由近及远。这样一种仁爱之心的推广,符合人类的本性,最切实、最自然。在这个方面,杜甫十分贴切地阐释了儒家精神。
从以上看,杜甫是典型的儒家,儒家的典型。称他为唐代大儒,决非过誉。正因为如此,杜诗展现出崇高的人格境界,蕴涵着充沛的精神力量。后人读杜诗,在获得丰厚审美享受的同时,也获得了重大的精神启迪。这种精神启迪伴随着感动而来,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沁入读者心肺,悄无声息却沦肌浃髓。从杜甫开始,儒家诗教的积极精神真正成为古典诗歌的指导原则。杜甫以后的优秀诗人,几乎都遵循他开创的关注现实、干济政治的创作宗旨,成为古典诗歌史的主导倾向。
更重要的是,杜甫的人格境界对后人有着巨大的启发意义,我们举两个著名的例子。&
先看文天祥。南宋政权灭亡两年半之后,文天祥依然誓死不降,最后在北京的柴市口英勇就义。文天祥以自己的行为夯实了民族精神、民族气节,他在《正气歌》说“风檐展书读,古道照颜色”,可见正是古人的道德光辉激励着他。文天祥的精神源头主要有两个。第一是儒学典籍承载的孔孟之道。文天祥就义以后,人们在他的衣带上面发现一段铭文:“孔曰成仁,孟云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此外,文天祥还有一个精神源头就是杜诗。他在燕京狱中写了两百首集杜诗(集杜诗,就是从杜甫的诗篇抽出诗句,重新组装成诗作),文天祥缩写200首集杜诗都是五言绝句。他写了一首序,交代自己写集杜诗的原因:“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为代言之”就是凡是我心中想说的话,杜甫已经帮我先说了。“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之诗也。”天天读它们,好像就是我写的诗,都忘掉这是杜甫的诗。下面又说,“余所集杜诗,自余颠沛以来,世变人事,概见于此矣。”自从国家动荡以来,我个人的遭遇、国家的遭遇,全部都体现在这些诗句中。可见杜诗是鼓励文天祥坚持民族气节的另一精神源头,“临大节”之时具有极大的鼓舞力量。
我们再看另一个深受杜甫影响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苏东坡。苏东坡有一次创作书法作品写了两首杜诗,诗题是《屏迹》,“屏迹”就是把行迹隐藏起来,隐居的意思。这是杜甫在成都草堂写的,共三首,苏东坡手书后面两首。写完以后,苏东坡加上一段跋,这段话很是风趣,他说:“此东坡居士之诗也。或者曰,此杜子美《屏迹》诗也,居士安得窃之?”苏东坡又解释说:“夫禾麻谷麦,起于神农后稷,今家有仓廪,不予而取辄为盗,被盗者为失主。若必从其初,则农稷之物也。今考其诗,字字皆居士实录,是则居士之诗也,子美安得禁吾有哉!”意思是说,所有庄稼都起源于神农、后稷,但是今天家家都在种植,农民们种了粮食放在仓库,假如没得到主人同意就去拿,人家说你是偷盗,而被盗的农民就是失主。但是,如果要考察源头,这些庄稼本是神农和后稷的。苏东坡硬是说,按照这个道理,这两首《屏迹》诗每一句都是我生活的实录,写的就是我的生活,所以这就是我的诗,杜甫也不能禁止我拥有!话虽风趣,却见出杜诗不仅临大节时能够振奋意志,平常生活中亦能感发情趣。如此影响后世读者。
杜甫所以能登上古典诗歌艺术的高峰成为诗圣,与其家庭背景密切有关。杜甫出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代的著名诗人,对唐代律诗格律的确立作出过重要贡献。杜甫对祖父的诗歌成就非常自豪,他说:“吾祖诗冠古。”(《赠蜀僧闾丘师兄》又对其儿子说:“诗是吾家事。”(《宗武生日》)诗歌是杜甫的家学传统,这是杜甫登上诗歌艺术高峰的有利条件。当然,杜甫成为诗圣还有更重要的条件,大致可以分成两点,一是时代的因素,二是个人的因素。
先看时代因素。杜甫的一生,适逢从开元盛世到安史之乱的大转折时代,就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关键时代。唐玄宗统治前期,也就是开元年间,共二十九年。那时玄宗励精图治,又有姚崇、宋璟等贤臣辅弼,政治清明,国家富强,史称开元盛世。玄宗统治的后期是天宝年间,共十五年。从开元末年开始,唐玄宗逐渐萌发骄侈淫逸之心,贪图享受不理国事。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乘机弄权,政治日趋黑暗,国势逐渐衰弱,终于酿成安史之乱。直到八年之后,安史之乱才算基本平定,但是大唐帝国从此一蹶不振。这个时期总长约五十年,从公元713年到763年,而杜甫的生活年代是从712到770年,两者基本一致。也就是说,杜甫的一生,正是大唐帝国由盛转衰的大变动时代。杜甫青少年时代亲身经历了开元盛世,直到晚年还深情地回忆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忆昔》)杜甫成年以后,目睹天宝年间政治黑暗、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又亲身遭遇安史之乱。杜甫最早从盛唐诗人的浪漫群体中游离出来,开始冷静地观察社会,写出了《兵车行》、《丽人行》。又亲身经历安史之乱造成的兵荒马乱、生灵涂炭,写出了《三吏》、《三别》。可以说,正因杜甫经历了开元盛世,看到过人民安居乐业的景象,才对儒家的政治理想深信不疑,并始终希望实现这个理想。正因杜甫经历了安史之乱前后的动荡社会,他才对社会种种弊端看得清清楚楚,写出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写实诗歌。时代的急风骤雨在杜甫心头引起了巨大的情感波澜,杜诗中充满了哀伤愤怨、激昂慷慨。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特征,本质正是内心抑扬起伏的情感波澜。古语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用这句话来解释杜甫与其时代的关系,是再确切不过。
杜甫的一生,在诗歌史上适逢从盛唐到中唐的转折时代。人们公认天宝末年是唐诗的转折点,清人叶燮和今人闻一多等甚至认为天宝末年也是整个古典诗歌史的一个分水岭。天宝末年杜甫45岁,几乎是他三十年诗歌创作生涯的中点。杜甫上与李白等人同属盛唐诗人群体,下为元白等中唐诗人的先驱。从汉魏六朝到盛唐,诗歌创作的实绩已有丰富的积累,从题材内容到艺术形式都达到了繁盛局面。杜甫此时崛起于诗坛,以集大成的姿态对前代诗人留下的遗产全面继承,并予以发扬光大。举个例子:七言律诗的形式在杜甫之前已基本定形,但一则平仄常有失粘之病,二则题材多局限于应制之类,正是杜甫从格律的精严化与题材的丰富化两个角度对七律进行了改进,才使它达到与五律等诗体同样高的水准。更重要的则是杜甫在题材内容上为唐诗开辟了新的发展方向。盛唐诗人各有题材特点,如王、孟多咏山水田园,高、岑多写边塞生活。李白主要是抒写其内心情思,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不够全面。杜甫则不然,几乎全面继承了前代诗歌所有的题材走向,从朝政国事到百姓生计,从山川云物到草木虫鱼,几乎涵盖了包括社会与自然的整个外部世界。杜诗中的外部世界与诗人的内心情思结合无间,所以被后人评为“地负海涵”。如果说盛唐诗歌以描写具有浪漫色彩的理想境界为主,那么杜甫的诗开始转向以反映社会现实为主,风格上也从高华飘逸转向朴实深沉。从唐诗的发展史来看,杜甫正是由盛唐转向中唐的关键人物。宋人颂扬杜甫是集大成者,其意义既在于总结前代,也在于开启后代。
杜甫所处的时代在社会学、文学两个维度上都是大转折的关键时刻,是一个呼唤伟大诗人的时代,杜甫就是应运而生的伟大诗人。当然,生逢其时只是成就诗圣的外部条件,杜甫本人的人品和才具是更重要的内因。杜甫的才具,就是他在诗歌写作上的天赋和努力。他具有过人的天才,七岁就能写诗,开口咏凤凰。六岁时观看公孙大娘的舞蹈,留下的印象竟至老不衰。杜甫有过人的学力,他熟读经典,“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如果说杜甫是诗国中的凤凰,天赋和学力就是这只凤凰的一对翅膀。况且杜甫对诗歌倾注了一生的心血,他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精神进行创作,他把诗歌创作看作毕生的事业。无论是在携带一家老小逃避战乱时,还是在蜀道上濒于绝境时,杜甫都没有停止写诗。试想一般人遇到那种处境,谁还有心思写诗?杜甫却坚持不懈地写。杜甫是个早熟的诗人,他进入长安以前就写出了《望岳》那样的名篇。但是他对诗歌艺术的追求是精益求精,百般探索,不但希望超越前人,而且不停地超越自我。李白的创作,在艺术水准上没有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杜甫却不一样,从长安十年,到成都五载,再到夔州时期、湖湘时期,每个时期都有不同的艺术风貌。杜甫对诗歌艺术的艰苦探索,只能用呕心沥血这个词才能形容。
现存杜诗共有一千四百余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自南宋以来,学界就有“千家注杜”的说法。杜诗拥有的注本之多,历代学者在杜诗研究上投入的力量之大,在古典诗歌史上独一无二。那么,杜诗的主要价值体现在哪里呢?
首先,杜诗是安史之乱前后那个历史阶段的时代画卷,是用韵语的形式写成的一代历史,后人称之为“诗史”。“诗史”的说法,始于晚唐孟启的《本事诗》,宋人欧阳修等人的《新唐书》中予以采用后,广为流传。当然也有人反对,例如清初的王夫之,他说:“夫诗之不可以史为,若口与目之不相为代也。”(《诗绎》)诗是诗,史是史,两者不能互相替代,就像嘴巴与眼睛一样。王夫之的话历史上影响很大。但是,虽然诗歌和历史是两种学问,两者之间并非就没有交叉点,仍然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即使他用作比喻的两种感官,钱钟书先生的名文《论通感》就介绍过,不同的感觉器官产生的各种感觉之间存在着通感,可以互相沟通。更何况比喻并不是论证。所以诗跟史可以互相交叉、互相渗透,我们已经有了一个范本,就是杜诗。一部杜诗就证明了“诗史”的存在。
为什么说“诗史”完全可能呢?首先,历史的主要功能就是记录。历史的进程当中,物质形态的东西已经不存在了,留存下来的就是记录,是集体的记忆。就这个功能来说,文学、诗歌,尤其是像杜诗这样的作品,当然具有这种功能。其实即使王夫之本人,也不知不觉地承认过杜诗的这个功能,他在自己的一部著名史论《读〈通鉴〉论》卷23中,就提到了杜诗。他说:“读杜甫‘拟绝天骄’、‘花门萧瑟’之诗,其乱大防而虐生民,祸亦棘矣。”这段话评论的是,唐政府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向少数民族借兵,首先向回纥,后来又向吐蕃借兵。借兵以后没想到请客容易送客难,借来的军队眼见中原区的富庶,赖着不走了。后来成为唐帝国的心腹之患,反复地骚扰唐政府。王夫之是史学家、政治家,他对这一点有非常深刻的体会和感想。他在这里引了杜甫的诗,所谓“拟绝天骄”,出自《诸将五首》之二:“韩公本意筑三城,拟绝天骄拔汉旌。”唐政府本来提防着少数民族,怕他们侵略我们的地方,但是迫于无奈向他们借兵,把戒备之心都丢掉了。“花门萧瑟”出自《留花门》,“花门”是回纥的别称——“花门堡”,诗里说:“花门既须留,原野转萧瑟。”虽然借兵对唐政府暂时有利,但是回纥乘机大肆抢掠,烧杀抢掠,关中一带被洗劫一空,原野萧瑟。王夫之这样引用杜诗,说明杜诗就有史学的记录功能,同时还有价值评判功能。怎么能说“诗史”说不成立呢?
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说杜诗是“诗史”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杜诗是“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的最鲜明、最生动、最深刻的一种记录。看一个例子,“安史之乱”对唐帝国的人口造成了巨大的破坏,《资治通鉴》中记载了这样两个数字:公元754年,唐帝国的人口总数是5288万,半个亿。到公元764年,“安史之乱”已经基本平定,这时唐帝国的总人口是1690万。十年之间,一个国家的三分之二的人口消失了。凡是在并无重大自然灾害的历史时期,一个国家的总人口有如此大幅度的降低,它肯定发生了非常残酷的人祸。“安史之乱”就是这样的一场大动乱。历史文献虽然可以提供一个具体的数字,但那仅仅是个冷冰冰的数字。到底是怎么回事?是怎样的一个过程?过程中的细节是什么样子?在当时人们的心中留下了多少创伤?这些情况,历史文献中间没有。从哪里能看到呢?从文学,从诗歌,从杜诗。关于安史之乱中人民的大量死亡,杜甫晚年在湖南写的《白马》诗中有这样一句:“丧乱死多门。”在多灾多难的时代,兵荒马乱的时代,人的死亡有多种多样的途径。太平时候,人们的死亡方式比较单一,老死了,病死了,等等。但是在战乱的时候,人会以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方式死亡。关于安史之乱前后,人民各式各样非常态的死亡,记载得最详细、最生动的绝不是《资治通鉴》,也不是《新唐书》、《旧唐书》,而是杜诗。我们读杜甫的“三吏”、“三别”,读杜甫其它的诗,可以看到具体的描述。从这一点说,诗歌不但可以弥补历史,而且还有历史所不可取代的一种功能。
更重要的是,杜诗不仅仅是对历史事实的客观记录,而是在纪实中抒写内心的强烈感受。清代的浦起龙说得好:“少陵之诗,一人之性情,而三朝之事会寄焉者也。”(《读杜心解》)“三朝”指唐玄宗、唐肃宗和唐代宗,就是杜甫经历的历史时期。例如《北征》,当然是抒写杜甫自己的喜怒哀乐,写他与家人的悲欢离合,写他对那个动乱时代的各种感受。但与此时,此诗也写到整个唐帝国的形势,唐军准备从叛军手中夺回长安,唐帝国向回纥借兵平叛等事件,以及诗人对形势的思考评论。认真读过《北征》,心中就有了那个时代的生动画面,也有了由那个时代产生的真切感受。中华民族非常重视史学传统,清代的章学诚有一句名言“六经皆史”,其实包括经史子集在内的全部古代经典都是历史。我们为什么需要历史?关键就在于历史是集体的记忆,铭刻在民族的心中,影响着当代人的生活和价值。这个道理其实很清楚:“我欲载之空言,不若见之于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太史公自序》)就是说,把思想用逻辑推理或理论体系来表达,不如记录历史事件的过程,在叙事中予以表达,更清楚,更容易理解,更容易体会。孔子整理《春秋》,就是认为政治、伦理方面的见解可以通过修史体现出来。通过对具体事件、具体人物的记叙、评论和判断来体现思想。人们常说孔子修春秋的意义在于微言大义,通过对史实的记述表示其褒贬态度,杜诗与此非常相像。杜诗在记录历史事实时渗入了深沉的思考和深厚的情感,后人可以借此了解历史,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更好地前进。就这一点来说,杜诗与孔子的《春秋》具有同样的意义,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称杜诗为“诗史”。
先师程千帆先生到巩县拜谒杜甫陵墓后曾作诗抒感:
愤怒出诗人,忠义见诗胆。
以诗为春秋,褒贬无不敢。
诗圣作诗史,江河万古流。
兹丘封马鬣,永与无同休。
杜甫其人是诗圣,其诗作则是诗史。这两者皆鲜明地体现出儒家风范。杜甫是名符其实的唐代大儒,诗国中的儒家圣贤。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诗人杜甫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