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港官井洋野生黄瓜鱼以前很多近几年为什么不见了八宝山公墓

即将消失的物种们
&&&&消费新闻&&&&&&&&&&&&&&&&&&&&&&&|&第375期&|&&|
即将消失的物种们
&&&&文章作者:海峡消费报
&&&&文章来源:海峡消费报
■&记者&&张登峰
&&&&&&黑番鸭,原产于宁德古田和屏南一带,主要分布在闽东、闽北和闽南地区。黑番鸭全身羽毛为黑色,主翼羽有少数几根白羽,体型较大,适应性强,肉质鲜美。半番鸭是以古田黑番鸭为父本、山麻鸭为母本经济杂交而育成的肉用鸭,是优良的肉鸭品种,全身羽毛呈黑麻花色,它的主要优点是生长快,耐粗食,适应性强,肉多油少,深受群众欢迎。古田县是“半番”鸭苗的主要产区,除在福建各地推广外,还“漂蛋”至广东、江西等省。古田养殖番鸭始于清咸丰年间,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现在在宁德古田、莆田、龙岩等地虽然有养殖,但产量都不太打。
&&&&&&受到威胁的绝非黑番鸭这一个品种。此外,福安的杜花猪,长汀的河田鸡,霞浦的白眉山羊和剑蛏,他们的生存状况都不容乐观。
&&&&&&宁德特产野生大黄鱼曾经是餐桌上常见的美味,但如今,它也登上了“红色名单”,在《中国物种红色名录》中,大黄鱼和小黄鱼均被列为易危物种。曾经著名的大黄鱼鱼汛早已绝迹。野生大黄鱼资源的几近枯竭更加刺激了食客们的胃口,这种以美味的鱼肉和滋补的鱼鳔闻名的稀有品种价格不断高企。
  专家研究表明,中国现在有700多个畜禽品种,有200多个是国外引进的,400多个是中国自有的,但品种都比较老。现在真正的畜牧业生产大部分都是引进品种。本土的老品种比如宁夏滩羊、关东驴等都不是主要的生产品种,且数量很少,不断萎缩,只有10%的老品种在继续生产,90%左右的品种都在逐渐消亡。
  中国牛、猪、鸡的一些著名良种日愈混杂、趋于泯灭,情况危急。其中以猪的品种资源流失最为严重,鸡的品种次之。我国著名的“九斤黄鸡”、“狼山鸡”,现在只有到俄罗斯、美国的养殖基地才能找到。
  而伴随着这些外来畜禽物种的不断扩张,中国本土的物种资源正在面临急剧萎缩的危险局面。
&& 引用专家的话说,中国物种的危机就是:生物物种的丧失和流失,而这两个问题中,物种的丧失尤其严重。建国以来,由于人为的原因,环境的破坏,使生物物种资源迅速减少。
宁德官井洋野生大黄鱼
从“大路货”到“稀罕物”
&&&&&&“哥,五一节回家,能不能找两条黄瓜解解馋啊,好多年没吃到了。”
&&&&&&“黄瓜?现在还有黄瓜吗?”尧哥一听,就在电话那头惊跳起来。
&&&&&&说到黄瓜,老家人绝对不会把它和绿色植物“黄瓜”挂上号。从小一起长大,兄妹之间,不用解释,尧哥知道我说的“黄瓜”,也不是他的鱼排网箱里养出来那种又肥又腻、黄得怪怪的货色。在老家,饭桌上基本不会有这玩意儿,那都是用来换钱的营生,和菜农们种在地里的大白菜没啥两样。只有“海捕”的真正野生的大黄鱼,才够规格招待我这回娘家的女儿啊。
&&&&&&尧哥说,一定要吃的话,这个季节还是有的。因为立夏前后,正是野生黄瓜回来产卵的季节,零零星星会到网箱边觅食,弄一两条给我们打打牙祭,应该不难,不过即使有,“也是不上斤的‘黄瓜弟’啊,一斤还要一两百元”。
&&&&&&我知道,在老家,一斤多以上的,才配叫黄瓜,不然,都是它“弟弟”。“黄瓜弟”就“黄瓜弟”吧,省城酒楼里一斤上千元,有钱还不一定都能吃到呢!
1米“大黄瓜”今何在
&&&&&在霞浦溪南奶奶家里长到十几岁离开,打小没觉得黄瓜鱼是什么稀罕物件,一年到头家里都不缺,和带鱼、鳗鱼、马鲛鱼……一样寻常。
&&&&&&蒸煮的黄瓜鱼,金黄色的鱼唇好看又好吃,我小时候很是“好这一口”。炸的,我一般只吃鱼腮帮那两块肉和边上的一圈刺。大块的鱼肉从来不碰,那只配打鱼丸。
&&&&&&黄瓜鱼个头大,刺少,鱼肉好取,而且肉质精道,弹性好有嚼头,又没有鳗鱼那种腥味,所以,逢年过节,家里的鱼丸都是用黄瓜鱼肉打的。耳闻目染,十来岁我就会做鱼丸,除了“甩打”(让鱼丸更加精道的一道工序)太费力气,必须请大人代劳。
&&&&&&小时候,奶奶杀黄瓜,我们会向她讨要新鲜雪白的鱼膘,吹成气球玩,玩腻了,她把鱼膘顺手拍到墙上,晾干成硬硬的半透明鱼胶收起来。鱼胶炖酒,是治疗腰肌劳损的偏方,非常灵验的。如今的鱼膘,已是高档酒楼里贵重的菜式了。
&&&&&&过年了,家家户户必备“全炸瓜”―――斤把重的“黄瓜弟”(不能太长,油锅放不下),整条油炸后浇汁装盘上桌,顿顿不缺,寓意红红火火的日子过得有头有尾。
&&&&&&端午节,集市里人来人往,都在采买礼品。扁担前头,一对大黄瓜,每只至少四五斤,足有挑担人半个身子高,后头N串米粽,那是女婿给岳家送节的标准行头。
&&&&&&有一年,爸的学生送来节礼,虽然只有一条黄瓜,但是个头比我还高,应该不止1米,那应该是我小时候见过的最最大“黄瓜”了。
官井洋里“咯咯”声
&&&&&&长大了才知道,我就长在官井洋边上,溪南号称“大黄鱼之乡”,如今仍是养殖大黄鱼最重要的乡镇之一。
&&&&&&宁德官井洋是全国唯一的内湾性天然大黄鱼产卵场和生产基地,有大黄鱼故乡美誉。季节一到,成群的大黄鱼都会从深海洄游回来,集中到官井洋里繁衍后代。这里出产的大黄鱼,俗称“官井瓜”,是大黄鱼的极品。
&&&&&&人工培育大黄鱼,1986年左右在奶奶的娘家―――台江七星井附近的海域试验成功,地处官井洋一隅,离溪南镇只有10分钟车程。那是国家级攻关项目,每人工培育成活一尾鱼苗,都要省里的专家鉴定了才算数。
&&&&&&大黄鱼是体外受精的,每年端午和中秋前后的一两个月,都是它们发情的季节。早年间,这时候的官井洋,活像一口大锅,时不时传来稀饭烧开了的“咯咯”声,此起彼伏,连半大的孩子都知道,那是大黄鱼发情正在呼唤异性。经验丰富的老渔民们还能分辨得出来,叫声较高的是鱼公,偏低的是鱼母。
&&&&&&霞浦三沙等地也出产大黄鱼,但内行人都知道,那是外洋的黄瓜,口感、色泽都不如官井洋的。即使是人工养殖技术非常成熟的今天,官井洋一带的人工培育黄瓜鱼仍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尧哥自豪地说:“我们这里养的黄瓜,装在保温箱里运到外地,一两天仍然黄澄澄地不变色,卖相非常好。其他地方的,放一晚上就成了死灰色,需要‘做色’骗人。”
“敲敲瓜”敲绝了黄瓜鱼
&&&&&&今年70岁的老爸,聊起小时候随义父捕黄瓜的经历,只有一句话:“比过灯节还热闹!”
&&&&&&立夏前后,宁德周边“五县”的渔民,霞浦、福安、连江、罗源、宁德(即现在的蕉城)的“黄瓜对”,齐聚官井洋,白天出海,晚上渔船连成排看电影,那场面不是一般的壮观。
&&&&&&以前土法捕黄瓜,都是两条船同时出海,俗称“黄瓜对”。爸的义父是会找黄瓜的“专业人士”(在老家有特定的称呼),他站在母船上,把船尾的橹柄插进耳朵眼,不断调整橹的方向,判断哪边的“咯咯”声最“结实”,然后呼唤子船配合,撑开鱼网,网嘴对着鱼群,将它们一口吞入,鱼群立刻“浮网”(鱼挤在网中动弹不得,连同鱼网浮出水面)。多的时候,鱼网拖不动,船工就趴在船沿直接用竹筐捞鱼。一网上来,十几二十担大黄瓜活蹦乱跳,“黄澄澄金灿灿地,多么漂亮啊”。
&&&&&&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听说是连江一带的渔民发明了“敲敲瓜”。几十条舢板,分两边一字排开,中间有一艘船的老大,敲击一种木雕为号,所有船按照一定的节奏敲击绑在船沿的大竹竿,鱼石受到震动,黄瓜鱼就会晕死过去,大小鱼儿全部“浮白”,肚皮朝上浮出水面,渔民们不用撒网都可以捕鱼。当时过足了瘾,从此后患无穷。
&&&&&&黄瓜鱼是多年生的,鱼苗隔年长到七八两,一年春秋两季都有排卵期。即使如此高产,也经不起“大小通吃”。据说,后来是国务院下令,严禁“敲敲瓜”捕杀,但已经迟了,鱼群从此不见踪影。
&&&&&&到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听说来三沙避风的台湾渔船都在收购官井洋的大黄瓜,一斤两块五、四块、十块……人家财大气粗,不断放出高价。渔民们即使捕到,也都拿去卖个好价钱。价格涨得非常快,直到黄瓜鱼完全没了音讯。1986年人工培育大黄鱼项目启动,竟连找一条做种的亲鱼都很难了。
&&&&&&而据渔业部门调查结果显示,掠夺性捕捞正是罪魁祸首。此外,产卵地海洋环境的变化和水质污染也是野生大黄鱼消失的重要原因。
&&&&&再见到黄瓜,已经在网箱里养着了。南桔北枳,那还是“黄瓜”吗?至少,人工养出来的大黄鱼,脑袋里绝对没有那对鱼石,鱼唇也没了美丽的金线。(本报记者&&苏韶华)
重现野生大黄鱼群
&&&&目前,纯正的野生黄鱼卖价约上千元,但市场是“有价无货”。一些不良鱼贩子将人工养殖的、国外进口的大黄鱼冒充成国产野生的。一位海鲜批发商向记者透露,目前市场上打着“宁德”、“三都澳”、“官井洋”等旗号在叫卖的所谓野生大黄鱼,几乎百分之百是假冒产品。
 &&&著名水产专家、宁德市渔业协会会长刘家富称,长期过度捕捞直接导致海洋渔业生态系统资源发生严重退化,而且这种捕捞已经导致了渔业生态系统难以逆转的严重退化。
&&&&为了挽救野生大黄鱼这一濒临灭绝的物种,国家将“大黄鱼人工繁殖及育苗技术研究”列入“七五”重点攻关项目。1985年,闽东水产科研人员经过多年努力,在国内率先取得大黄鱼人工育苗的重大突破。1987年,再度攻克人工培育亲苗与人工催产的技术难关。1990年夏季、秋季人工育苗首获成功,并拥有了批量育苗能力。1996年2月,“大黄鱼人工育苗”科研成果顺利通过了国家农业部组织的专家鉴定,并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目前,闽东养殖大黄鱼的网箱发展到12万箱。&
&&&&有鉴于此,福建省和宁德市的有关部门在官井洋海域进行了大黄鱼原种子一代鱼苗人工增殖放流活动。据介绍,放流的大黄鱼原种子一代规格大、体格健壮、活力好,属于良种黄鱼繁殖的。
&&&&另外一方面,在产业规范化方面,为规范宁德市大黄鱼产业,2003年5月成立了宁德市大黄鱼协会,有团体会员近百家,个人会员300多人。会长为我国大黄鱼产业的创始人,有“大黄鱼之父”之称的刘家富高级工程师担任。
  &&令人欣喜的是,近年来,时常听说当地渔民偶尔在官井洋海域遇到野生大黄鱼群。闽东水产研究所的一位技术人员分析,随着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的加大,以后野生大黄鱼回流会越来越多。
 && “我们希望,休渔政策能够得到很好的执行,给野生大黄鱼一个宽松的生长环境。”专家表示。
英国鸭的阳谋
  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吃到嘴里的“北京烤鸭”并不是中国血统。也就是说,“北京烤鸭”所采用的原料鸭并非人们耳熟能详的传统“北京鸭”,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来自英国的鸭品种―――“樱桃谷鸭”。甚至享誉中外的中华老字号“全聚德”也不例外。
  据了解,河南“双汇”、南京“雨润”等众多全国知名肉制品加工品牌,也在用樱桃谷鸭生产“盐水鸭”、“樟茶鸭&”、“酱鸭”。在中国大部分城市的超市里,越来越受欢迎的“分割鸭熟食制品”(即鸭脖、鸭掌、鸭翅等)也多以樱桃谷鸭为原料。
  要知道,在全世界每年消费的鸭子中,中国市场占了70%,这是一个庞大而诱人的市场。
&&&&&&“樱桃谷鸭”究竟是何方神圣呢?
  答案令人吃惊!据专家介绍,这种英国“樱桃谷鸭”的祖先其实就是中国的“北京鸭”。
  “樱桃谷”是一家成立于1958年的英国农场。上世纪50年代末,一个叫“J?尼克森”的农场主开始组织团队研究鸭子的品种问题。通过长年的遗传选择试验,他们培育出了生长快的瘦肉型鸭子,很快成为英国种鸭出口的佼佼者。如今,全世界每年要消费超过25亿只“樱桃谷鸭”。
&&&&&&现在,英国鸭子正凭借低廉的价格和更符合现代人口味的优点,大肆抢占中国的禽鸭市场。资料显示,英国樱桃谷农场通过河南华英集团、山东乐港集团、六合集团等在内的中国养殖公司,每年向中国市场以及国际市场输送大约9亿只樱桃谷鸭。有业内人士计算,中国每年从英国进口樱桃谷种鸭的代价大约是2亿元人民币。
  相比之下,专门生产本土北京鸭的北京金星鸭业集团的种雏鸭年销售量仅为45万只、商品鸭年出栏仅为620余万只,这和生产樱桃谷鸭的华英集团等上亿产量相比,可称是微不足道。
  在英国樱桃谷鸭的冲击下,不仅北京鸭遭到冷落,江苏的麻鸭、高邮鸭,还有福建古田、龙岩等地的番鸭等中国品种,呈现出不断萎缩的态势。
物种保护刻不容缓
  中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尖锐,生物多样性在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及遗传多样性三个层次上都受到严重的威胁。
  近年来,不断萎缩和流失的遗传物种资源已经引起了政府的关注。国家环保总局从2004年开始联合农业部等部门开始调查中国的物种资源,现在各领域的物种编目工作已经完成。在这本2004年出版的《中国物种红色名录》里,对中国10211种动植物(其中动物5803种、植物4408种)的灭绝危险程度进行了评估。评估表明,中国的物种濒危情况远比过去评估的比例高,各类生物物种受威胁的比例普遍在20%至40%,特别是植物的受威胁物种比例远远超出了过去的估计,如野生大豆、野生稻等。
&&&&&当年,国务院办公厅在《关于加强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的通知》中就强调,要抓紧对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管理的立法,建立遗传资源相关传统知识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制度。
  2007年11月,国家环保总局也出台了一个《全国生物物种资源利用与保护发展规划纲要》,并获得国务院通过。纲要提出,到2010年要基本遏制目前生物物种资源急剧减少的趋势。
  这,也算是亡羊补牢之举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八宝山公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