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介绍一位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历史事迹,并且表示对祖国爱的坚定……谈一谈自己的感觉

如果您在本站未找到您的医院信息您可以点击右侧“提交医院信息”按钮进行提交,我们工作人员会在三个工作日内进行审核。
文水县中医院
医院别名:文水县中医院
医院性质:公立/综合医院
医院等级:未知
联系电话:
联系地址:文水县城关镇南街
问:英雄人物的事迹 by dsc970211在解放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英雄人物的事1 人民的好总理 周恩来 名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进银冈书院读书,一次,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刘胡兰的故事 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的消息,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随后,毛泽东又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个光辉的名字,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刘胡兰。
■10岁参加儿童团,不到14岁便入党,当上了区的妇女干事。躺在铡 刀上时,尚未满15周岁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6月,刘胡兰被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并被调回云周西村领导当地的土改运动。
1946年秋,国民党军大举进攻解放区,文水县委决定留少数武工队坚持斗争,大批干部转移上山。当时,刘胡兰也接到转移通知,但她主动要求留下来坚持斗争。这位年仅14岁的女共产党员,在已成为敌区的家乡往来奔走,秘密发动群众,配合武工队打击敌人。
云周西村的反动村长石佩怀,为阎锡山军派粮派款、递送情报,成为当地一害。1946年12月的一天,刘胡兰配合武工队员将其处死。阎锡山匪军恼羞成怒,决定实施报复行动。日,阎军突然袭击云周西村,刘胡兰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镇静地把奶奶给的银戒指、八路军连长送的手绢和作为入党信物的万金油盒――三件宝贵的纪念品交给继母后,被气势汹汹的敌人带走。刘胡兰在威逼利诱面前不为所动,被带到铡刀前眼见匪军连铡了几个人,怒问一声:“我咋个死法?” 匪军喝叫“一个样”后,她自己坦然躺在刀座上。刘胡兰烈士牺牲时,尚未满15周岁。
3 抗日英雄王二小
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4 董存瑞的故事 名言:“为了新中国,冲啊!”
旱河上,巨大的桥型暗堡中向外喷吐着罪恶的火舌;桥型暗堡下,一个全副武装的年轻战士巍然挺立,单手托举着炸药包,导火索燃烧着,冒着青烟哧哧作响,战士高声呼喊着:“为了新中国,冲啊!”这喊声,震撼山河;这喊声,穿透硝烟,成了千万人的呼喊;这喊声,至今还回荡在我们的耳边。 董存瑞永远活在人民心中。1954年,隆化县委、县政府为纪念董存瑞烈士,修建了董存瑞烈士陵园,1982年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1995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定为“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6年,解放军总政治部、文化部、民政部、国家教委、团中央、国家文物局联合定为全国百个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1997年,被列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
黄继光的故事
5 黄继光,
一个值得我们中国人骄傲的名字,
为了祖国的荣誉,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那是在1952年的朝鲜战场,上甘岭战役打响了……
黄继光所在部队在进攻597.9高地主峰的时候,
遇到了敌人几个火力点的压制不能前进,
战士们屡次突击,伤亡惨重,但都被挡了回来;
眼看已是凌晨四点多钟,天快要亮了,
如再拿不下火力点,攻下主峰,
我军的战果将全部丧失,
怎么办?怎么办!
在这关键时刻,
他――黄继光,毅然挺身而出,
满怀必胜的信念,
带着两个战士,拿着手雷,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
几个火力点被摧毁了,
但还有一个射孔的机枪在疯狂扫射,
这时,一个战士倒下了,另一个战士受伤了,
手雷掷完了,黄继光自己身体也多处受伤,
在这枪林弹雨中,
面对这重重的困难,
黄继光用尽全力,艰难地挪动着身体,
毅然顽强地爬向火力点,
在接近火力点不到10米的时候,
我们的英雄勇敢地站起来了,
这需要多大的毅力和勇气,是多么地令人感动和振奋啊!
这时,黄继光仿佛感觉到,他的身后,
战士们正急切地看着他,
祖国人民在注视着他,
朝鲜人民在盼着他;
只见他像钢铁巨人一般,
慢慢地向火力点靠近,
奋不顾身地向火力点扑过去,
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火力点拿下了,
任务完成了,
上甘岭战役胜利了,
但我们的英雄却壮烈牺牲了。
黄继光为了保卫祖国人民的安全,
为了朝鲜人民的解放事业而英勇献身;
他的光辉事迹,
谱写了一曲中朝人民团结战斗的胜利赞歌;
他英勇顽强的光辉形象,
闪烁着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的灿烂光辉。
6 邱少云的故事
邱少云()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今重庆铜梁)。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作战。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邱少云牺牲后,被部队党委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
7 江姐,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江姐的故事是我最喜欢读的一本书。江姐的一生是短暂的,但他那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豪迈的英雄气概深深的打动了我的心。 小荷作文网
,你也可以投稿
故事叙述只有10岁的江姐,身材矮小,枯瘦,为了生活,被迫去做工。高大的机器,她够不到,干活时必须做在特制的高脚凳上,稍有疏忽,就会被皮鞭抽打。看到这里,江姐童年的美好时光却在轰轰的机器声中悄悄流逝。
但江姐十九岁那年,加入了党组织,因叛徒出卖,江姐被捕,在审讯室里,敌人恶如豺豹,他们用特制的四楞筷子,放在江姐的手指中间,双手紧握筷子的两头,来回猛夹,边夹还边恶狠狠的对江姐说,你说不说,不说就把你吊起来。在凶恶的敌人和夹棍面前,她丝毫不怕。但是不管江姐她怎样反抗,都敌不过凶恶的敌人,最后,江姐还是被惨无人道的敌人杀害了。
8 狼牙山五壮士
抗日战争时期,在河北省易县狼牙山战斗中英勇抗击日伪军的八
路军5位英雄,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他们
是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第1团第7连第6班班长、共产党员马宝
玉,副班长、共产党员葛振林,战士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
1941年8月,侵华日军华北方面军调集7万余人的兵力,对晋察冀
边区所属的北岳、平西根据地进行毁灭性“大扫荡”。9月25日,日
伪军约3500余人围攻易县城西南的狼牙山地区,企图歼灭该地区的八
路军和地方党政机关。晋察冀军区第1军分区某部第7连奉命掩护党政
机关、部队和群众转移。完成任务撤离时,留下第6班马宝玉等5名战
士担负后卫阻击,掩护全连转移。他们坚定沉着,利用有利地形,奋
勇还击,打退日伪军多次进攻,毙伤90余人。次日,为了不让日伪军
发现连队转移方向,他们边打边撤,将日伪军引向狼牙山棋盘陀峰顶
绝路。日伪军误认咬住了八路军主力,遂发起猛攻。5位战士临危不
惧,英勇阻击,子弹打光后,用石块还击,一直坚持战斗到日落。面
对步步逼近的日伪军,他们宁死不屈,毁掉枪支,义无反顾,纵身跳
下数十丈深的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殉国;葛振林、宋
学义被山腰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9 杨靖宇的故事
中华民族是一个从来不屈服于外来压力的伟大民族,有着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每当遇到外敌入侵之时,中华民族的英雄儿女便会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指引下,挺身而出,共赴国难,不惜用鲜血和生命,维护祖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抗日战争时期东北抗日联军的英雄事迹,就是这一历史时期东北军民爱国主义精神的最完美的体现。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和解放的伟大战争。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同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长达14年之久的艰苦卓绝、气壮山河的殊死搏斗,14年的艰苦抗战,东北军民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人民群众死伤数百万,抗日联军也损失惨重,无数民将地英勇牺牲在战场上。不过,残酷的战争生活,恶劣的斗争环境,锻炼和和造就出许许多多的英雄人物。在这无数的战斗英雄中,有一个人的故事最让我感动,这个人的名字就叫杨靖宇。
民族英雄杨靖宇在山林中与敌人激战数日,受伤多处,后被敌人包围,在只剩下他一个人的情况下,仍毫不畏惧,顽强抗击,击敌死伤20余人,壮烈殉国。杨靖宇牺牲后,敌人残忍地铡下了他的头颅,又剖开了他的腹部,惊骇地发现胃肠里尽是未能消化的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日寇无不震动。他用鲜血浇灌着和平之花,用生命捍卫了人类的正义
累死了,给分吧! 抗击"非典"的英雄人物事迹
邓练贤生前系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党委委员、党支部书记、传染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日,他连续工作15个小时,因抢救病人感染致病。日光荣殉职,终年53岁。
叶欣生前系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分院急诊科护士长。直到病倒前长达2个多月的时间里,她始终没有离开过岗位,没有回过一次家,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不幸受到感染,经抢救无效,于3月24日光荣殉职,终年46岁。
梁世奎1970年8月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内科工作。在不幸被感染非典型肺炎住院期间,顽强地与病魔作斗争。在身体极度虚弱的情况下,他心中想的还是别人。日上午,经医护人员全力抢救治疗无效,梁世奎同志光荣殉职,终年57岁。
陈洪光1987年从广东医学院毕业到广州市胸科医院工作,亲手组建了医院的重症监护室并担任主任。在一线抢救病人的70多个日日夜夜里,他亲自为100多名危重病人插管上呼吸机,经常会被病人喷射出的痰液、分泌物污染得一身一脸。4月16日,陈洪光同志被确诊为非典型肺炎,虽经全力救治,终因病情过重于5月7日凌晨不幸殉职,年仅39岁。
李晓红生前系武警北京总队医院内二科主治医师。在抗击非典型肺炎的战役中,她连续奋战6天,不幸被感染。4月16日凌晨,终因抢救无效,以身殉职,年仅29岁。 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钱学森是中国军事高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我国军事科学研究提出了高层次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直接倡导了军事系统工程和军事运筹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就深刻地阐述了“战争是一门科学”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战争的规律,研究战争这一门科学,这就形成了现代军事科学。”
经过潜心研究,钱学森在1998年的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军事科学体系作了完整的论述。他指出:“在军事科学,基础理论层次是军事学,技术理论层次是军事运筹学,应用技术层次是军事系统工程。”他将军事系统工程的作用和功能定位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更好地去解决贯彻执行军事路线、军事战略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作战模拟;武器装备系统的设计方案论证、战术技术指标的确定与效能评估;后勤系统的组织管理;作战指挥体系的设计;战略问题的定量分析和战争模拟。
1978年5月,在钱学森等人的建议下,我军开始了军事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研究试点工作,军事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军事运筹研究分析机构。如今,军事运筹学和军事系统工程已经在我军战略战术、部队编制体制和兵力结构研究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取得累累硕果。
关于我国的国防战略,钱学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建议。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局部地区的“小仗”可能是我们到21世纪初主要的战争样式,要搞一些平时必须保留的、精锐的、可以马上打仗的部队,应认真从军队编制、装备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建议受到军队领率机关高度重视,如今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对我国国防战略和军事工业改革发展,他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他还提出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而民用企业要实行“民军结合”的观点,以及用“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改革军工企业的观点,为我国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民用企业的战时动员准备提供了重要思路。
钱学森在晚年还特别强调了军事科学要开展跨学科研究的问题。1999年,他对前去看望他的总装和军事科学院领导同志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借鉴。国防建设是个大系统,在实践中遇到的都是大问题,而专家们往往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看问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应提倡各学科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
谋求中国军事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是钱学森毕生的夙愿。因此,他以科学家的超前目光,对国防和军队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见解。自1985年以来,钱学森曾多次谈起关于“科技帅才”的话题。钱学森说:“现在要求培养一批科技帅才,即是一批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的人才”;“当帅才的,在领导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时,应该从基础应用到工程实践,都能够考虑到”。钱学森支持新学科,扶植边缘学科,每一种创新的观点和设想都能得到鼓励。他说:“要提倡创新思维,正确与否交给实践去检验。”
早在1986年,钱学森就认为,高技术革命必将带来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军队将成为知识密集的部门。未来战争将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武器系统,战场情况错综复杂,从而对指挥人员的科技文化和军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他在分析外军与我军军官的文化水平后敏锐地指出,为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军队干部应逐步达到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师职干部应是硕士,军职干部应是博士,战士的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他的远见卓识受到中央军委、总部的高度重视。
今年已90高龄的钱学森,仍时刻关心着国防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军委领导同志说,要抓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记者在钱老家中看到,在他卧榻正对面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尊“神舟号”航天飞船的模型。透过飞天的神舟,他那智慧的目光将永远注视着祖国腾飞的未来。
舍身堵枪眼----特级英雄黄继光
( 11:02:04)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他幼年丧父,家境贫苦。1949年他的家乡解放了,他积级参加农协会和民兵,工作非常积极,两次揭发地主谎报土地和偷改佃约,并活捉了一个逃亡地主,收缴了伪保长隐藏的两支手枪。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黄继光于1951年3月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要离开家乡的时候,母亲高兴地把一朵大红花带到了他的胸前,并对他说:“到了朝鲜,要多多杀敌,报答祖国和人民。”带着母亲的嘱托和人民的期望,黄继光来到了朝鲜前线,被分配到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第2营当通信员。虽然是当通信员,他时刻想着要多学本领,刻苦地锻炼自己。他工作积极,学习认真,进步很快。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日,美国侵略军开始向上甘岭597.9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上甘岭位于朝鲜中部五圣山上,它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敌人心窝的一把钢刀。尤其是上甘岭地区北山的两个高地,像楔子一样打入敌人阵地前沿,给敌人造成极大威胁。敌人在这不到4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小高地上,动用了两个多师的兵力,在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配合下,连续向537.7高地和597.9高地疯狂进犯,月夜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志愿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黄继光在战斗打响后,担负在炮火下送信,传达命令,接电话线,背伤员的任务。连续在敌人的炮火封锁下度过了4天4夜。
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第6连奉命事先夺下6号阵地,再夺取5号、4号阵地,必须在天亮以前拿下0号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战斗开始后,进展情况比预想的要顺利。这时,突然发现山顶上有一个敌人的集团火力点,使志愿军部队受到压制不能前进。营参谋长立即命令第6连必须炸掉它,同时组织爆破组。从黄昏7时30分到夜晚10时30分,6连已经向敌人发起了5次冲锋,仍未催毁敌人的火力点,许多战士都壮烈牺牲。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不拿下0号阵地,就等于没有按计划完成战斗任务,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就会受到影响。在这关键时刻,站在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站出来坚定地要求: “把任务给我把,只要我有一口气,我保证完成任务。” 参谋长非常信任地说:“黄继光,这次任务就交给你,现在我命令你为第6连第6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 接受任务后,他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友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他们趁照明弹的亮光巧妙地前进,开始敌人没有发现他们,当离敌人火力点只有30多米的时候,两名战友相继倒下了。黄继光的左臂和左肩中了两弹,血流如注,但他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人中心火力点前进。只剩下八九米的时候,他挺起胸膛,举起右手向敌人投去手雷,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未被炸毁的两挺机枪,又从残存的射击孔里伸出来,死命地吼叫着,志愿军的冲锋又受到阻止。黄继光再次受伤倒下。这时天就要亮了,40分钟的期限就要到了,黄继光跃身而起,冲着那狂喷火舌的枪口,冲着那侵略者的顽固堡垒,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正在喷吐的火舌突然熄灭,正在死命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他那年轻的生命,开辟了志愿军胜利前进的道路。
刹时,但任攻击任务的战友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高声呼喊“冲啊!为黄继光报仇”!他们踏着黄继光爬行的道路,很快占领了0号阵地,守在高地上面的敌军两个营――1200多人,全部被歼灭。
为了表彰黄继光的伟大精神和不朽功勋,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发布命令,为黄继光追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于“ 特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第15军委员会在追认他为“模范团员”的同时,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追授他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的名字和光荣事迹铭刻在上甘岭背后的五圣山上,英雄的壮举和不朽的业绩,像巍然屹立的五圣山永世长存。(完)
柏林之围(1)
我们一边与韦医生沿着爱丽舍田园大道往回走,一边向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被机枪扫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探究巴黎被围的历史。当我们快到明星广场的时候,医生停了下来,指着那些环绕着凯旋门的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中的一幢,对我说:
“您看见那个阳台上关着的四扇窗子吗?八月初,也就是去年那个可怕的充满了风暴和灾难的八月,我被找去诊治一个突然中风的病人。他是儒弗上校,一个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是个老顽固。战争一开始,他就搬到爱丽舍来,住在一套有阳台的房间里。您猜是为什么?原来是为了参观我们的军队凯旋而归的仪式……这个可怜的老人!维桑堡惨败的消息传到他家时,他正离开饭桌。他在这张宣告失利的战报下方,一读到拿破仑的名字,就像遭到雷击似的倒在地下。
“我到那里的时候,这位老军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间的地毯上,满脸通红,表情迟钝,就像刚刚当头挨了一闷棍。他如果站起来,一定很高大;现在躺着,还显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齿长得很美,有一头拳曲的白发,八十高龄看上去只有六十岁……他的孙女跪在他身边,泪流满面。她长得很像他,瞧他们在一起,可以说就像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两枚希腊古币,只不过一枚很古老,带着泥土,边缘已经磨损,另一枚光彩夺目,洁净明亮,完全保持着新铸出来的那种色泽与光洁。
“这女孩的痛苦使我很受感动。她是两代军人之后,父亲在麦克―马洪元帅的参谋部服役,躺在她面前的这位魁梧的老人的形象,在她脑海里总引起另一个同样可怕的对于他父亲的联想。我尽最大的努力安慰她,但我心里并不存多大希望。我们碰到的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严重的半身不遂,尤其是在八十岁得了这种病,是根本无法治好的。事实也正如此,整整三天,病人昏迷不醒,一动也不动……在这几天之内,又传来了雷舍芬战役失败的消息。您一定还记得消息是怎么传来的。直到那天傍晚,我们都以为是打了一个大胜仗,歼灭了两万普鲁士军队,还俘虏了普鲁士王太子……我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奇迹、什么电流,那举国欢腾的声浪竟波及我们这位可怜的又聋又哑的病人,一直钻进了他那瘫痪症的幻觉里。总之,这天晚上,当我走近他的床边时,我看见的不是原来那个病人了。他两眼有神,舌头也不那么僵直了。他竟有了精神对我微笑,还结结巴巴说了两遍:
“‘打……胜……了!’
“‘是的,上校,打了个大胜仗!’
“我把麦克―马洪元帅辉煌胜利的详细情况讲给他听的时候,发觉他的眉目舒展了开来,脸上的表情也明亮起来。
“我一走出房间,那个年轻的女孩正站在门边等着我,她面色苍白,呜咽地哭着。
“‘他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了!’我握住她的双手安慰她。
“那个可怜的姑娘几乎没有勇气回答我。原来,雷舍芬战役的真实情况刚刚公布了,麦克―马洪元帅逃跑,全军覆没……我和她惊恐失措地互相看着。她因担心自己的父亲而发愁,我呢,为老祖父的病情而不安。毫无疑问,他再也受不了这个新的打击……那么,怎么办呢?……只能使他高高兴兴,让他保持着这个使他复活的幻想……不过,那就必须向他撒谎……
“‘好吧,由我来对他撒谎!’这勇敢的姑娘自告奋勇对我说,她揩干眼泪,装出喜气洋洋的样子,走进祖父的房间。
“她所负担的这个任务可真艰难。头几天还好应付。这个老好人头脑还不十分健全,就像一个小孩似的任人哄骗。但是,随着健康日渐恢复,他的思路也日渐清晰。这就必须向他讲清楚双方军队如何活动,必须为他编造每天的战报。这个漂亮的小姑娘看起来真叫人可怜,她日夜伏在那张德国地图上,把一些小旗插来插去,努力编造出一场场辉煌的战役;一会儿是巴赞元帅向柏林进军,一会儿是弗鲁瓦萨尔将军攻抵巴伐利亚,一会儿是麦克―马洪元帅挥戈挺进波罗的海海滨地区。为了编造得活龙活现,她总是要征求我的意见,而我也尽可能地帮助她;但是,在这一场虚构的进攻战里,给我们帮助最大的,还是老祖父本人。要知道,他在拿破仑帝国时期已经在德国征战过那么多次啊!对方的任何军事行动,他预先都知道:‘现在,他们要向这里前进……你瞧,他们就要这样行动了……’结果,他的预见都毫无例外地实现了,这当然免不了使他有些得意。
“不幸的是,尽管我们攻克了不少城市,打了不少胜仗,但总是跟不上他的胃口,这老头简直是贪得无厌……每天我一到他家,准会听到一个新的军事胜利:
“‘大夫,我们又打下美央斯了!’那年轻的姑娘迎着我这样说,脸上带着苦笑,这时,我隔着门听见房间里一个愉快的声音对我高声喊道:
“‘好得很,好得很……八天之内我们就要打进柏林了!’
“其实,普鲁士军队离巴黎只有八天的路程……起初我们商量着把他转移到外省去;但是,只要一出门,法兰西的真实情况就会使他明白一切。我认为他身体太衰弱,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所引起的中风还很严重,不能让他了解真实的情况。于是,我们决定还是让他留在巴黎。
“巴黎被围的第一天,我去到他家。我记得,那天我很激动,心里惶恐不安。当时,巴黎所有的城门都已关闭,敌人兵临城下,国界已经缩小到郊区,人人都感到恐慌。我进去的时候,这个老好人正坐在自己的床上,兴高采烈地对我说:
“‘嘿!围城总算开始了!’
“我惊愕地望着他:
“‘怎么,上校,您知道了?……’
“他的孙女赶快转身对我说:
“‘是啊!大夫……这是好消息,围攻柏林已经开始了!’
“她一边说这话,一边做针线活,动作是那么从容、镇静……老人又怎么会产生怀疑呢?屠杀的大炮声他是听不见的。被搅得天翻地覆、灾难深重的不幸的巴黎城,他是看不见的。他从床上所能看到的,只有凯旋门的一角,而且,在他房间里,周围摆设着一大堆破旧的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遗物,有效地维持着他的种种幻想。拿破仑手下元帅们的画像,描绘战争的木刻,罗马王婴孩时期的画片;还有镶着镂花铜饰的高大的长条案,上面陈列着帝国的遗物,什么徽章啦,小铜像啦,玻璃圆罩下的圣赫勒拿岛上的岩石啦,还有一些小画像,画的都是同一位头发拳曲、眉目有神的贵妇人,她穿着跳舞的衣裙、黄色的长袍,袖管肥大而袖口紧束――所有这一切,长条案,罗马王,元帅们,黄袍夫人,那位身材修长、腰带高束、具有一八○六年人们所喜爱的端庄风度的黄袍夫人……构成了一种充满胜利和征服的气氛,比起我们向他――善良的上校啊――撒的谎更加有力,使他那么天真地相信法国军队正在围攻柏林。
柏林之围(2)
“从这一天起,我们的军事行动就大大简化了。攻克柏林,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过了一些时候,只要这老人等得不耐烦了,我们就读一封他儿子的来信给他听,当然,信是假造的,因为巴黎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而且,早在色当大败以后,麦克―马洪元帅的参谋部就已经被俘,押送到德国某一个要塞去了。您可以想像,这个可怜的女孩多么痛苦,她得不到父亲的半点音讯,只知道他已经被俘,被剥夺了一切,也许还在生病,而她却不得不假装他的口气写出一封封兴高采烈的来信;当然信都是短短的,一个在被征服的国家不断胜利前进的军人只能写这样短的信。有时候,她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于是好几个星期都没有来信。这位老人可就着急了,睡不着了。于是很快又从德国来了一封信,她来到他床前,忍住眼泪,装出高高兴兴的样子念给他听。老人一本正经地听着,一会儿心领神会地微笑,一会儿点头赞许,一会儿又提出批评,还对信上讲得不清楚的地方给我们加以解释。但他特别高贵的地方,是表现在他给儿子的回信中。他说:‘你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法国人……对那些可怜的人要宽大为怀。不要使他们感到我们的占领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信中全是没完没了的叮嘱,关于要保护私有财产啦,要尊重妇女啦等等一大堆令人钦佩的车轱辘话,总而言之,是一部专为征服者备用的地地道道的军人荣誉手册。有时,他也在信中夹杂一些对政治的一般看法以及媾和的条件。在这个问题上,我应该说,他的条件并不苛刻:‘只要战争赔款,别的什么都不要……把他们的省份割过来有什么用呢?难道我们能把德意志变成法兰西吗?……’
“他口授这些话的时候,语气是很坚决的,可以感到他的话里充满了天真的感情,他这种高尚的爱国心听起来不能不使人深受感动。
“这期间,包围圈愈来愈紧,唉,不过并不是柏林之围!……那时正是严寒季节,大炮不断轰击,瘟疫流行,饥馑逼人。但是,幸亏我们精心照料,无微不至,老人的静养总算一刻也没有受到侵扰。直到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有办法给他弄到白面包和新鲜肉。当然这些食物只有他才吃得上。您很难想像还有什么比这位老祖父就餐的情景更使人感动的了,自私自利地享受着而又被蒙在鼓里:他坐在床上,红光满面,笑嘻嘻的,胸前围着餐巾;因为饮食不足而脸色苍白的小孙女坐在他身边,扶着他的手,帮助他喝汤,帮助他吃那些别人都吃不上的好食物。饭后,老人精神十足,房间里暖和和的,外面刮着寒冷的北风,雪花在窗前飞舞,这位老军人回忆起他在北方参加过的战役,于是,又向我们第一百次讲起那次倒霉的从俄罗斯的撤退,那时,他们只有冰冻的饼干和马肉可吃。
“‘你能体会到吗?小家伙,我们那时只能吃上马肉!’
“我相信他的孙女是深有体会的。这两个月来,她除了马肉外没有吃过别的东西……但是,一天天过去了,随着老人日渐恢复健康,我们对他的照顾愈来愈困难了。过去,他感觉迟钝、四肢麻痹,便于我们把他蒙在鼓里,现在情况开始变化了。已经有那么两三次,玛约门前可怕的排炮声惊得他跳了起来,他像猎犬一样竖起耳朵;我们就不得不编造说,巴赞元帅在柏林城下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刚才是荣军院鸣炮表示庆祝。又有一天,我们把他的床推到窗口,我想那天正是发生了布森瓦血战的星期四,他一下就清清楚楚看见了在林阴道上集合的国民自卫队。
“‘这是什么军队?’他问道。接着我们听见他嘴里轻声抱怨:
“‘服装太不整齐,服装太不整齐!’
“他没有再说别的话;但是,我们立刻明白了,以后可得特别小心。不幸的是,我们还小心得不够。
“一天晚上,我到他家的时候,那女孩神色仓皇地迎着我:
“‘明天他们就进城了!’她对我说。
“老祖父的房门当时是否开着?反正,我现在回想起来,经我们这么一说,那天晚上老人的神色的确有些特别。也许,他当时听见了我们的谈话。只不过我们谈的是普鲁士军队;而这个好心人想的是法国军队,以为是他等待已久的凯旋仪式――麦克―马洪元帅在鲜花簇拥、鼓乐高奏之下,沿着林阴大道走过来,他的儿子走在元帅的旁边;他自己则站在阳台上,整整齐齐穿着军服,就像当年在鲁镇那样,向遍布弹痕的国旗和被硝烟熏黑了的鹰旗致敬……
“可怜的儒弗老头!他一定是以为我们为了不让他过分激动而要阻止他观看我们军队的凯旋游行,所以他跟谁也不谈这件事;但第二天早晨,正当普鲁士军队小心翼翼地沿着从玛约门到杜伊勒利宫的那条马路前进的时候,楼上那扇窗子慢慢打开了,上校出现在阳台上,头顶军盔,腰挎马刀,穿着米约手下老骑兵的光荣而古老的军装。我现在还弄不明白,是一种什么意志、一种什么突如其来的生命力使他能够站了起来,并穿戴得这样齐全。反正千真万确他是站在那里,就在栏杆的后面,他很诧异马路是那么空旷、那么寂静,每一家的百叶窗都关得紧紧的,巴黎一片凄凉,就像港口的传染病隔离所,到处都挂着旗子,但是旗子是那么古怪,全是白的,上面还带有红十字,而且,没有一个人出来欢迎我们的队伍。
“霎时间,他以为自己是弄错了……
“但不!在那边,就在凯旋门的后面,有一片听不清楚的嘈杂声,在初升的太阳下,一支黑压压的队伍开过来了……慢慢地,军盔上的尖顶在闪闪发光,耶拿的小铜鼓也敲起来了,在凯旋门下,响起了舒伯特的胜利进行曲,还有列队笨重的步伐声和军刀的撞击声伴随着乐曲的节奏!……
“于是,在广场上一片凄凉的寂静中,听见一声喊叫,一声惨厉的喊叫:‘快拿武器……快拿武器……普鲁士人。’这时,前哨部队的头四个骑兵可以看见在高处阳台上,有一个身材高大的老人挥着手臂,跄跄踉踉,最后全身笔直地倒了下去。这一次,儒弗上校可真的死了。”
《柏林之围》是都德的另一个短篇名作。小说以1870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叙述普鲁士军队围攻巴黎期间,一个法国普通军人儒弗上校的爱国故事,塑造了一个具有浓厚爱国主义精神的法兰西军人的悲壮形象。小说构思新颖,原本的“巴黎之围”,却被定名为“柏林之围”。情节安排巧妙,通过一个病中的老军人故事,将巴黎被普鲁士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与主人公想象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既深刻表现了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又使小说具有一种动人的悲剧色彩。风格委婉细腻,语言质朴无华,篇幅短小精悍,也是这篇小说的艺术特色。从艺术的巧妙性和思想的深刻上看,小说都堪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林中的爱国主义名篇。
爱国人物:
10、李向群
11、方志敏
12、罗盛教
13、王二小
14、赵尚志
15、赵一曼
16、八女投江
17、狼牙山五壮士
18、向警予
20、白求恩
21、夏明翰
23、林则徐
24、王进喜
25、张稚生
28、马占山
29、张自忠
30、李大钊
31、石平阳
32、梁三喜
参考资料:/question/5779213.html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
现在看来,不能拿圣人的标准去衡量政客了。
政治是无情的,甚至是残酷的。喉舌是机械的,甚至是麻木的,有时毫无公允和客观可言。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同盟国二次大战中国战区最高司令是蒋介石。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内战中“恶贯满盈”的“中美合作所”在抗战中是盟军重要的情报机关。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被影视作品塑造成恶魔的张灵甫是抗战名将,曾经在抗战中丢了一条腿。
(在然后的“解放”战争宣传中,这条丢掉的一条腿又自己长出来了。)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抗战中唯一全歼日本师团的战役-万家岭大捷。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歼敌13余万人的三次长沙会战。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被吹的神乎其神的平型关大捷是平型关战役的一部分,而平型关战役又是太原会战的一部分,没有国民党第二战区的配合,哪来的所谓“大捷”。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抗战中被日本人认为仅有的两次中国军队的勇猛程度要超过自己的战役之一的桂林保卫战(另一次为昆仑关战役日军第5师团被中央军第5军击败)。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随枣会战中士兵以血肉之躯与敌人坦克相搏斗,官兵竟攀登敌人的坦克之上,以手榴弹向车里投掷,作战之勇敢与牺牲之壮烈,笔难尽述。
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抗战期间战线最长的会战-武汉会战。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在武汉曾经上演了一场规模仅次于英德伦敦空战的武汉空战,有几个中国人知道宋美玲女士为鼓舞官兵士气五次赶赴武汉前线差点被日本人炸死。七十年过去了,大家只知道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却不知道在他之前已有不少人提出过类似的理论,其中就包括蒋介石(31年)和蒋百里(36年),毛只是借鉴后加以改进(38年)。
七十年过去了,也许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认真的想过为什么作为中流砥柱的领袖在抗战期间除了一篇论持久战和几次讲话外几乎没有其他作为。他从来没有上过一次抗战前线,从来没有直接或间接的指挥过一场对日作战?(说的漂亮不等于做的漂亮)
七十年过去了,在大陆的主流媒体和教科书上没有把抗日战争的所有战役完整的介绍过一次,甚至连起码的大事记也没有。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看过日本的投降书?难道就是因为上面写着大日本皇军向国民政府投降向蒋委员长投降之类的字眼?七十年过去了,有几个中国人知道8月15日对这个百年来饱受屈辱的国家意味着什么?七十年过去了,也许我们自己对那场战争都已经遗忘的差不多了。在一次纪念抗战六十周年的访谈节目中中央台邀请到了几位飞虎队,那几位老飞机员显然有点 “不识时务”,大谈特谈当时怎么与国民政府和国军合作抗日的,说的是口若悬河,激情澎湃,丝毫不顾忌中国执政党的脸面。也许是谈的太多了,于是主持人插话,问他们当时有没有听说“延安”“*”和“毛泽东”,那些傻了巴几的美国老兵一个劲的摇头,场面有些尴尬。这个节目在中央九套播出过,看过的朋友应该都清楚。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白严松在台湾访问连战时的情景,当连战谈到抗日的时候紧张的气氛再次出现,我们的小白拼命将连主席的话头打住,场面甚是好笑。我想问一句:难道抗战的历史真相就真的那么可怕?真会威胁到政局的稳定?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恐怕我们过去的宣传真的是有“问题”了。七十年后的今天,大多中国人只知道平型关、百团大战,卢沟桥、台儿庄、再加上南京大屠杀,要知道这几场的作战都是中日战争中的次要作战,甚至连会战都谈不上。假如中国人自己都搞不懂抗日战争的历史的主流与重心,日本人当然也就乐得敷衍混过了。假如中国只靠「麻雀战争」、「地道战」、「地雷战」来对抗日本的大军,中国哪里会有出席开罗会议、发表波茨坦宣言、成为联合国创始四强、以及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地位与资格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去年诺曼底纪念仪式上佩戴着勋章,意气风发的二战老兵.
究竟是什么使我们一次次把阶级矛盾凌驾于民族矛盾之上。难道所谓的“意思形态”真的能把中国人的心理扭曲到如此地步.往者虽已逝,来者犹可追。那些国军的抗日老战士应该得到尊重,哪怕是迟到的尊重。这份记忆属于他们,也属于这个国家,属于这个民族,属于子孙后代。但我们错过了,错过了最后弥补遗憾的机会。也许是出于某种压力或心理,对那场战争我们正在遗忘,而且是有“组织”的,有“选择性”的集体遗忘。
七十年过去了,我们都应该扪心自问一下.
七十年过去了 还有几个中国人不知道胜者王侯败者寇……
被课本骗了几十年了.
------------------------------------------------------------------------------------------------------------
中华民国的抗日战争在道德上是完全正义的! 抗日战争是我们的民族极度苦难的历史,同时也是一段非常复杂和关键的历史。但假借抗日之名,口号喊的极响,而实际上并不和鬼子正真交锋,却拼命扩充自己的地盘和实力,是不是比那些投降派更无耻吗?事后,那些喊抗日口号多余实际抗日的势力,按照自己需要篡改历史,却不给真正的抗日军民真实的介绍(也不要指望宣传了),也不给侵华日军和当时的日本政府客观公正的阐述和评价,不顾历史真正,一味批评当时中华民国政府对日的周旋活动为“投降卖国”,把极其悲壮,混乱,痛苦的抗战描绘成《地雷站》《地道战》《小兵张噶》《铁道游击队》式的充满喜剧味道和政治宣传意义的“战斗”!不是更为恶心与邪恶吗?
其实,蒋公是被迫提前全面抗日。由于时机的仓促,戡乱也没能完成,结果是只能用中国人的血肉铸成“新的长城”。黄仁宇在他的书中感叹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以农村社会作基干,不具实质上的统一,衣食未果的国家,打败一个工商先进国家的先例。”结果是,面对日本侵略军的飞机、坦克、大炮,中国军队根本没有打击的武器,士兵只得全身绑上手榴弹,滚到坦克底下,和它同归于尽。 “战事既开之后,中国即发现不仅航空汽油全赖输入,空投炸弹亦不能自制,一架飞机缺乏轮胎即不能起飞。……淞沪战役历时十周,中国损耗了85个师的兵力(近50万人!),整个防线暴露在日本海军大炮射程之内……徐州战役之后,中国只能以黄河决堤长沙大火等方法迟滞日军……” 而且八年抗战的历史事实已证明,蒋介石不仅坚定抗日,而且领导了整个抗战(国民党部队承担了主要战场,共产党军队仅是敌后打打游击)。据香港学者李谷城的研究统计,八年抗战,国民党军队伤亡340万人,共产党军队伤亡61万人。从牺牲的人数大小也可以看出谁在承担主要的战场和责任。 (当然,毛新宇博士的“我爷爷领导抗战”可以和此对比对比)
那份力量悬殊的惨烈,那份艰苦卓绝的悲壮,回荡于整个抗战过程。 而真正的抗日战役,你们又知道多少,你们知不知道宿县中国军人的极其悲壮的抗战?四百多中国军人在受伤又弹尽粮绝的情况下集体自杀,引爆殉国(很久以前恐怕大部分国人还不知道台儿庄吧),你们多少人熟悉武汉会战,熟悉长沙会战?知不知到张灵蒲,廖要相,孙立人等人著名的抗战经历?等你们知不知道日军南下,大迁移中连上海的妓女都离开,主动撤离,可见我们的民族承受了多么巨大的苦难,再看看我们的红色经典吧!《地雷站》《地道战》《小兵张噶》等国产“大片”,多么快乐,多么开心,直到现在还再投巨资进行重拍,到处播放,呵呵,真好看啊! 巴金日出生在四川成都正通顺街,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无党派。1921年考入成都外语专门学校。1923年到上海,后到南京,在东南大学附中学习 ,1925年毕业。1927年旅居法国。1928年回国,曾任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平明出版社总编辑,《文学季刊》编委。1934年到日本。1935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学月刊》。抗日战争时期,与茅盾创办《烽火》,任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1950年后,历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主席,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代主席、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主席,上海市政协副主席,《文艺月报》、《收获》、《上海文学》主编,茅盾文学奖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文学基金会会长,中国田汉基金会名誉理事长,1983年、1988年当选为第六、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3年3月当选为第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96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届委员会主席。1998年3月当选为第九届全国政协副主席。2001年12月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委员会主席。2003年3月,当选为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 人民的好总理 周恩来 名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进银冈书院读书,一次,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刘胡兰的故事 毛主席为她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1947年2月,山西《晋绥日报》连续两天刊登的消息,使一个女共产党员的名字在华北大地不胫而走。随后,毛泽东又为她亲笔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 这个光辉的名字,就是后来闻名全国的刘胡兰。
■10岁参加儿童团,不到14岁便入党,当上了区的妇女干事。躺在铡 刀上时,尚未满15周岁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刘胡兰8岁上村小学,10岁起参加儿童团。1945年10月,刘胡兰参加了中共文水县委举办的“妇女干部训练班”。学习了一个多月,回村后她担任了村妇女救国会秘书。1946年5月,刘胡兰调任第五区“抗联”妇女干事;1955年初冬,刚刚冲破美国当局阻挠回到祖国的钱学森,来到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参观。院长陈赓大将问他:“中国人能不能搞导弹?”钱学森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干?难道中国人比外国人矮一截?!”
就这一句话,决定了钱学森从事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生涯。40多年过去了,如今钱学森已90高龄。他以其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乃至整个国防高科技事业的奠基性贡献,为我军武器装备现代化建设写下了精彩绚丽的篇章。
日,钱学森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书》,就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发表了精辟的见解。《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不久,钱学森受命负责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0月8日―――这正是钱学森回国一周年的日子,国防部五院宣布成立,钱学森被任命为院长。新中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征程。新事业起步,千头万绪。钱学森首先给刚刚分配来的156名大学生讲授《导弹概论》,让这些从未见过导弹的技术人员了解最基本的专业知识。他拟定了空气动力学、发动机等有关专业的学习计划,并指导建立了导弹总体、空气动力学、发动机、弹体结构等研究室。
酒泉发射场。钱学森和普通科技人员一样,睡帐篷、吃粗粮,组织导弹试验的测试、计算、分析、研究。在前苏联突然撤走全部专家的困难条件下,他带领着中国科学家们攻克了一道道难关,于日,成功进行了我国第一枚导弹飞行试验。在现场的聂荣臻高兴地说:“这是我国军事装备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日,钱学森又参与组织了我国第一枚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飞行爆炸试验,即原子弹、导弹“两弹结合”试验。核弹头在预定地点上空成功实现了核爆炸,此举震惊了世界。我国的国防现代化建设又一次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作为一代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目光总是具有前瞻性。第一枚导弹发射成功后不久,钱学森就组织有关专家就我国地地导弹的发展道路展开讨论,形成《我国地地导弹发展途径的意见》,提出了我国中近程、中程、中远程和洲际导弹的长远发展规划。随后,地空导弹、海防导弹,以及固体发动机、固体导弹、反导系统和运载火箭等项目,也在他组织和协调下陆续上马。1965年1月,他又向中央提出报告,建议早日制订我国人造卫星的研究计划并列入国家任务。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工程代号由此被定为“651工程”,钱学森担负“星―――箭―――地面系统”总的技术协调和组织实施工作。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遨游太空,向世界宣告新中国迎来了航天时代的黎明。
钱学森是中国军事高科技的奠基人之一。他不仅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也对我国军事科学研究提出了高层次的重要思想和观点,并直接倡导了军事系统工程和军事运筹学学科的建立与发展。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钱学森就深刻地阐述了“战争是一门科学”的思想。他指出:“我们要用现代科学技术来研究战争的规律,研究战争这一门科学,这就形成了现代军事科学。”
经过潜心研究,钱学森在1998年的一次书面发言中,对军事科学体系作了完整的论述。他指出:“在军事科学,基础理论层次是军事学,技术理论层次是军事运筹学,应用技术层次是军事系统工程。”他将军事系统工程的作用和功能定位为“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更好地去解决贯彻执行军事路线、军事战略中的实际问题”,并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归纳为:作战模拟;武器装备系统的设计方案论证、战术技术指标的确定与效能评估;后勤系统的组织管理;作战指挥体系的设计;战略问题的定量分析和战争模拟。
1978年5月,在钱学森等人的建议下,我军开始了军事运筹学和系统工程的研究试点工作,军事科学院成立了第一个军事运筹研究分析机构。如今,军事运筹学和军事系统工程已经在我军战略战术、部队编制体制和兵力结构研究等各个方面得到广泛运用,取得累累硕果。
关于我国的国防战略,钱学森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重要建议。他在20世纪80年代就指出,局部地区的“小仗”可能是我们到21世纪初主要的战争样式,要搞一些平时必须保留的、精锐的、可以马上打仗的部队,应认真从军队编制、装备上解决这一问题。这些建议受到军队领率机关高度重视,如今已在实践中得到体现。对我国国防战略和军事工业改革发展,他也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建议。他还提出军工企业要实行“军民结合”,而民用企业要实行“民军结合”的观点,以及用“柔性自动化生产系统”改革军工企业的观点,为我国军工企业的改革和民用企业的战时动员准备提供了重要思路。
钱学森在晚年还特别强调了军事科学要开展跨学科研究的问题。1999年,他对前去看望他的总装和军事科学院领导同志指出,科学的发展离不开各学科相互交叉、相互作用、相互借鉴。国防建设是个大系统,在实践中遇到的都是大问题,而专家们往往从自己的专业出发看问题,带有很大的局限性,应提倡各学科间的互相交流和讨论。
谋求中国军事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发展,是钱学森毕生的夙愿。因此,他以科学家的超前目光,对国防和军队科技人才培养提出了高屋建瓴的见解。自1985年以来,钱学森曾多次谈起关于“科技帅才”的话题。钱学森说:“现在要求培养一批科技帅才,即是一批工程师加科学家加思想家的人才”;“当帅才的,在领导实现一个明确的目标时,应该从基础应用到工程实践,都能够考虑到”。钱学森支持新学科,扶植边缘学科,每一种创新的观点和设想都能得到鼓励。他说:“要提倡创新思维,正确与否交给实践去检验。”
早在1986年,钱学森就认为,高技术革命必将带来军事技术的迅速发展,军队将成为知识密集的部门。未来战争将广泛使用各种先进武器系统,战场情况错综复杂,从而对指挥人员的科技文化和军事素养提出更高要求。他在分析外军与我军军官的文化水平后敏锐地指出,为应付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军队干部应逐步达到大学以上文化水平,师职干部应是硕士,军职干部应是博士,战士的文化水平也要相应提高。他的远见卓识受到中央军委、总部的高度重视。
今年已90高龄的钱学森,仍时刻关心着国防高科技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进展,他对前来看望他的军委领导同志说,要抓紧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和人才队伍建设。记者在钱老家中看到,在他卧榻正对面书架上最显眼的地方,摆放着一尊“神舟号”航天飞船的模型。透过飞天的神舟,他那智慧的目光将永远注视着祖国腾飞的未来。
舍身堵枪眼----特级英雄黄继光
( 11:02:04)
特级战斗英雄黄继光,四川省中江县人。日出生在一个贫农家里。他幼年丧父,家境贫苦。1949年他的家乡解放了,他积级参加农协会和民兵,工作非常积极,两次揭发地主谎报土地和偷改佃约,并活捉了一个逃亡地主,收缴了伪保长隐藏的两支手枪。
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黄继光于1951年3月毅然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当要离开家乡的时候,母亲高兴地把一朵大红花带到了他的胸前,并对他说:“到了朝鲜,要多多杀敌,报答祖国和人民。”带着母亲的嘱托和人民的期望,黄继光来到了朝鲜前线,被分配到志愿军第15军第45师第135团第2营当通信员。虽然是当通信员,他时刻想着要多学本领,刻苦地锻炼自己。他工作积极,学习认真,进步很快。日光荣地加入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日,美国侵略军开始向上甘岭597.9和537.7北山高地发动疯狂进攻。上甘岭位于朝鲜中部五圣山上,它是志愿军中线的大门,也是扎进敌人心窝的一把钢刀。尤其是上甘岭地区北山的两个高地,像楔子一样打入敌人阵地前沿,给敌人造成极大威胁。敌人在这不到4平方公里的上甘岭小高地上,动用了两个多师的兵力,在大量的飞机、坦克和大炮配合下,连续向537.7高地和597.9高地疯狂进犯,月夜炮声隆隆,硝烟弥漫,志愿军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黄继光在战斗打响后,担负在炮火下送信,传达命令,接电话线,背伤员的任务。连续在敌人的炮火封锁下度过了4天4夜。
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第6连奉命事先夺下6号阵地,再夺取5号、4号阵地,必须在天亮以前拿下0号阵地,为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奠定基础。战斗开始后,进展情况比预想的要顺利。这时,突然发现山顶上有一个敌人的集团火力点,使志愿军部队受到压制不能前进。营参谋长立即命令第6连必须炸掉它,同时组织爆破组。从黄昏7时30分到夜晚10时30分,6连已经向敌人发起了5次冲锋,仍未催毁敌人的火力点,许多战士都壮烈牺牲。这时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了,不拿下0号阵地,就等于没有按计划完成战斗任务,整个反击战的胜利就会受到影响。在这关键时刻,站在参谋长身旁的黄继光站出来坚定地要求: “把任务给我把,只要我有一口气,我保证完成任务。” 参谋长非常信任地说:“黄继光,这次任务就交给你,现在我命令你为第6连第6班代理班长。一定要完成任务!” 接受任务后,他立即提上手雷,带领两名战友向敌人的火力点爬去。他们趁照明弹的亮光巧妙地前进,开始敌人没有发现他们,当离敌人火力点只有30多米的时候,两名战友相继倒下了。黄继光的左臂和左肩中了两弹,血流如注,但他仍然一步不停地向敌人中心火力点前进。只剩下八九米的时候,他挺起胸膛,举起右手向敌人投去手雷,但由于火力点太大,只炸毁了半边,未被炸毁的两挺机枪,又从残存的射击孔里伸出来,死命地吼叫着,志愿军的冲锋又受到阻止。黄继光再次受伤倒下。这时天就要亮了,40分钟的期限就要到了,黄继光跃身而起,冲着那狂喷火舌的枪口,冲着那侵略者的顽固堡垒,挺起胸膛,张开双臂,扑了上去……正在喷吐的火舌突然熄灭,正在死命吼叫的机枪哑然失声,黄继光用他那年轻的生命,开辟了志愿军胜利前进的道路。
刹时,但任攻击任务的战友们,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高声呼喊“冲啊!为黄继光报仇”!他们踏着黄继光爬行的道路,很快占领了0号阵地,守在高地上面的敌军两个营――1200多人,全部被歼灭。
为了表彰黄继光的伟大精神和不朽功勋,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发布命令,为黄继光追记特等功一次,并授于“ 特级英雄”称号。中国共产党志愿军第15军委员会在追认他为“模范团员”的同时,追认黄继光为中国共产党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会议常任委员会追授黄继光“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追授他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的名字和光荣事迹铭刻在上甘岭背后的五圣山上,英雄的壮举和不朽的业绩,像巍然屹立的五圣山永世长存。(完)
柏林之围(1)
我们一边与韦医生沿着爱丽舍田园大道往回走,一边向被炮弹打得千疮百孔的墙壁、被机枪扫射得坑洼不平的人行道探究巴黎被围的历史。当我们快到明星广场的时候,医生停了下来,指着那些环绕着凯旋门的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中的一幢,对我说:
“您看见那个阳台上关着的四扇窗子吗?八月初,也就是去年那个可怕的充满了风暴和灾难的八月,我被找去诊治一个突然中风的病人。他是儒弗上校,一个拿破仑帝国时代的军人,在荣誉和爱国观念上是个老顽固。战争一开始,他就搬到爱丽舍来,住在一套有阳台的房间里。您猜是为什么?原来是为了参观我们的军队凯旋而归的仪式……这个可怜的老人!维桑堡惨败的消息传到他家时,他正离开饭桌。他在这张宣告失利的战报下方,一读到拿破仑的名字,就像遭到雷击似的倒在地下。
“我到那里的时候,这位老军人正直挺挺躺在房间的地毯上,满脸通红,表情迟钝,就像刚刚当头挨了一闷棍。他如果站起来,一定很高大;现在躺着,还显得很魁梧。他五官端正、漂亮,牙齿长得很美,有一头拳曲的白发,八十高龄看上去只有六十岁……他的孙女跪在他身边,泪流满面。她长得很像他,瞧他们在一起,可以说就像同一个模子铸出来的两枚希腊古币,只不过一枚很古老,带着泥土,边缘已经磨损,另一枚光彩夺目,洁净明亮,完全保持着新铸出来的那种色泽与光洁。
“这女孩的痛苦使我很受感动。她是两代军人之后,父亲在麦克―马洪元帅的参谋部服役,躺在她面前的这位魁梧的老人的形象,在她脑海里总引起另一个同样可怕的对于他父亲的联想。我尽最大的努力安慰她,但我心里并不存多大希望。我们碰到的是一种地地道道的严重的半身不遂,尤其是在八十岁得了这种病,是根本无法治好的。事实也正如此,整整三天,病人昏迷不醒,一动也不动……在这几天之内,又传来了雷舍芬战役失败的消息。您一定还记得消息是怎么传来的。直到那天傍晚,我们都以为是打了一个大胜仗,歼灭了两万普鲁士军队,还俘虏了普鲁士王太子……我不知道是由于什么奇迹、什么电流,那举国欢腾的声浪竟波及我们这位可怜的又聋又哑的病人,一直钻进了他那瘫痪症的幻觉里。总之,这天晚上,当我走近他的床边时,我看见的不是原来那个病人了。他两眼有神,舌头也不那么僵直了。他竟有了精神对我微笑,还结结巴巴说了两遍:
“‘打……胜……了!’
“‘是的,上校,打了个大胜仗!’
“我把麦克―马洪元帅辉煌胜利的详细情况讲给他听的时候,发觉他的眉目舒展了开来,脸上的表情也明亮起来。
“我一走出房间,那个年轻的女孩正站在门边等着我,她面色苍白,呜咽地哭着。
“‘他已经脱离生命危险了!’我握住她的双手安慰她。
“那个可怜的姑娘几乎没有勇气回答我。原来,雷舍芬战役的真实情况刚刚公布了,麦克―马洪元帅逃跑,全军覆没……我和她惊恐失措地互相看着。她因担心自己的父亲而发愁,我呢,为老祖父的病情而不安。毫无疑问,他再也受不了这个新的打击……那么,怎么办呢?……只能使他高高兴兴,让他保持着这个使他复活的幻想……不过,那就必须向他撒谎……
“‘好吧,由我来对他撒谎!’这勇敢的姑娘自告奋勇对我说,她揩干眼泪,装出喜气洋洋的样子,走进祖父的房间。
“她所负担的这个任务可真艰难。头几天还好应付。这个老好人头脑还不十分健全,就像一个小孩似的任人哄骗。但是,随着健康日渐恢复,他的思路也日渐清晰。这就必须向他讲清楚双方军队如何活动,必须为他编造每天的战报。这个漂亮的小姑娘看起来真叫人可怜,她日夜伏在那张德国地图上,把一些小旗插来插去,努力编造出一场场辉煌的战役;一会儿是巴赞元帅向柏林进军,一会儿是弗鲁瓦萨尔将军攻抵巴伐利亚,一会儿是麦克―马洪元帅挥戈挺进波罗的海海滨地区。为了编造得活龙活现,她总是要征求我的意见,而我也尽可能地帮助她;但是,在这一场虚构的进攻战里,给我们帮助最大的,还是老祖父本人。要知道,他在拿破仑帝国时期已经在德国征战过那么多次啊!对方的任何军事行动,他预先都知道:‘现在,他们要向这里前进……你瞧,他们就要这样行动了……’结果,他的预见都毫无例外地实现了,这当然免不了使他有些得意。
“不幸的是,尽管我们攻克了不少城市,打了不少胜仗,但总是跟不上他的胃口,这老头简直是贪得无厌……每天我一到他家,准会听到一个新的军事胜利:
“‘大夫,我们又打下美央斯了!’那年轻的姑娘迎着我这样说,脸上带着苦笑,这时,我隔着门听见房间里一个愉快的声音对我高声喊道:
“‘好得很,好得很……八天之内我们就要打进柏林了!’
“其实,普鲁士军队离巴黎只有八天的路程……起初我们商量着把他转移到外省去;但是,只要一出门,法兰西的真实情况就会使他明白一切。我认为他身体太衰弱,精神上受到沉重打击所引起的中风还很严重,不能让他了解真实的情况。于是,我们决定还是让他留在巴黎。
“巴黎被围的第一天,我去到他家。我记得,那天我很激动,心里惶恐不安。当时,巴黎所有的城门都已关闭,敌人兵临城下,国界已经缩小到郊区,人人都感到恐慌。我进去的时候,这个老好人正坐在自己的床上,兴高采烈地对我说:
“‘嘿!围城总算开始了!’
“我惊愕地望着他:
“‘怎么,上校,您知道了?……’
“他的孙女赶快转身对我说:
“‘是啊!大夫……这是好消息,围攻柏林已经开始了!’
“她一边说这话,一边做针线活,动作是那么从容、镇静……老人又怎么会产生怀疑呢?屠杀的大炮声他是听不见的。被搅得天翻地覆、灾难深重的不幸的巴黎城,他是看不见的。他从床上所能看到的,只有凯旋门的一角,而且,在他房间里,周围摆设着一大堆破旧的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遗物,有效地维持着他的种种幻想。拿破仑手下元帅们的画像,描绘战争的木刻,罗马王婴孩时期的画片;还有镶着镂花铜饰的高大的长条案,上面陈列着帝国的遗物,什么徽章啦,小铜像啦,玻璃圆罩下的圣赫勒拿岛上的岩石啦,还有一些小画像,画的都是同一位头发拳曲、眉目有神的贵妇人,她穿着跳舞的衣裙、黄色的长袍,袖管肥大而袖口紧束――所有这一切,长条案,罗马王,元帅们,黄袍夫人,那位身材修长、腰带高束、具有一八○六年人们所喜爱的端庄风度的黄袍夫人……构成了一种充满胜利和征服的气氛,比起我们向他――善良的上校啊――撒的谎更加有力,使他那么天真地相信法国军队正在围攻柏林。
柏林之围(2)
“从这一天起,我们的军事行动就大大简化了。攻克柏林,这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过了一些时候,只要这老人等得不耐烦了,我们就读一封他儿子的来信给他听,当然,信是假造的,因为巴黎已经被围得水泄不通,而且,早在色当大败以后,麦克―马洪元帅的参谋部就已经被俘,押送到德国某一个要塞去了。您可以想像,这个可怜的女孩多么痛苦,她得不到父亲的半点音讯,只知道他已经被俘,被剥夺了一切,也许还在生病,而她却不得不假装他的口气写出一封封兴高采烈的来信;当然信都是短短的,一个在被征服的国家不断胜利前进的军人只能写这样短的信。有时候,她实在坚持不下去了,于是好几个星期都没有来信。这位老人可就着急了,睡不着了。于是很快又从德国来了一封信,她来到他床前,忍住眼泪,装出高高兴兴的样子念给他听。老人一本正经地听着,一会儿心领神会地微笑,一会儿点头赞许,一会儿又提出批评,还对信上讲得不清楚的地方给我们加以解释。但他特别高贵的地方,是表现在他给儿子的回信中。他说:‘你永远不要忘记自己是法国人……对那些可怜的人要宽大为怀。不要使他们感到我们的占领是令人难以忍受的……’信中全是没完没了的叮嘱,关于要保护私有财产啦,要尊重妇女啦等等一大堆令人钦佩的车轱辘话,总而言之,是一部专为征服者备用的地地道道的军人荣誉手册。有时,他也在信中夹杂一些对政治的一般看法以及媾和的条件。在这个问题上,我应该说,他的条件并不苛刻:‘只要战争赔款,别的什么都不要……把他们的省份割过来有什么用呢?难道我们能把德意志变成法兰西吗?……’
“他口授这些话的时候,语气是很坚决的,可以感到他的话里充满了天真的感情,他这种高尚的爱国心听起来不能不使人深受感动。
“这期间,包围圈愈来愈紧,唉,不过并不是柏林之围!……那时正是严寒季节,大炮不断轰击,瘟疫流行,饥馑逼人。但是,幸亏我们精心照料,无微不至,老人的静养总算一刻也没有受到侵扰。直到最困难的时候,我都有办法给他弄到白面包和新鲜肉。当然这些食物只有他才吃得上。您很难想像还有什么比这位老祖父就餐的情景更使人感动的了,自私自利地享受着而又被蒙在鼓里:他坐在床上,红光满面,笑嘻嘻的,胸前围着餐巾;因为饮食不足而脸色苍白的小孙女坐在他身边,扶着他的手,帮助他喝汤,帮助他吃那些别人都吃不上的好食物。饭后,老人精神十足,房间里暖和和的,外面刮着寒冷的北风,雪花在窗前飞舞,这位老军人回忆起他在北方参加过的战役,于是,又向我们第一百次讲起那次倒霉的从俄罗斯的撤退,那时,他们只有冰冻的饼干和马肉可吃。
“‘你能体会到吗?小家伙,我们那时只能吃上马肉!’
“我相信他的孙女是深有体会的。这两个月来,她除了马肉外没有吃过别的东西……但是,一天天过去了,随着老人日渐恢复健康,我们对他的照顾愈来愈困难了。过去,他感觉迟钝、四肢麻痹,便于我们把他蒙在鼓里,现在情况开始变化了。已经有那么两三次,玛约门前可怕的排炮声惊得他跳了起来,他像猎犬一样竖起耳朵;我们就不得不编造说,巴赞元帅在柏林城下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刚才是荣军院鸣炮表示庆祝。又有一天,我们把他的床推到窗口,我想那天正是发生了布森瓦血战的星期四,他一下就清清楚楚看见了在林阴道上集合的国民自卫队。 1 人民的好总理 周恩来 名言: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1910年春天,12岁的周恩来进银冈书院读书,一次,校长在课堂上问大家为什么读书时,周恩来慷慨答道:"为了中华之崛起!"这一誓言,此后贯彻在他的一生中,他为中华民族解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刘胡兰,原名刘富兰,日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的一个中农家庭。母亲早亡,父亲刘景谦续娶胡文秀为妻。胡文秀将刘富兰名中的“富”字改为自己的姓氏“胡”,从此更名刘胡兰。继母积极投身于妇救会工作,并非常支持刘胡兰参加革命。 1904年生,字衍功,号海鸥,安徽无为人。幼年曾就读于私塾和公学,1925年1月入黄浦军校第三期,次年毕业后,被分配到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先后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1938年,在台儿庄对日作战中,因战功卓越晋升为第八十九师副师长兼第三十一集团军干部训练教育长。1939年升第二百师师长,授予陆军少将军衔。
1942年初,应美国和英国的一再要求,中国政府组建中国远征军(援缅军)。同年3月,戴安澜率所部万余人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扬威国外,藉伸正义”。在东瓜战役中,他面对数倍于己的日军,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东瓜。”在十多天激烈的东瓜保卫战中。戴安澜率部孤军奋战,击毙敌军5000余人,掩护了英军的撤退,取得了出国参战的首次胜利。美国官方认为,东瓜保卫战是“所有缅甸保卫战所坚持的最长的防卫行动,并为该师和他的指挥官赢得了巨大的荣誉”。蒋介石对此的赞誉是:中国军队的黄浦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重庆的报纸称东瓜保卫战“无论在中国抗战史或世界大战史均有其不朽的价值”。英国的《泰唔士报》称之:“东瓜之命运如何,姑且不论。但被围守军,以寡敌众与其英勇作战之经过,实使中国军队光荣簿中增一新页。
4月24日,戴安澜所部在奉命收复棠吉的战斗中,他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异常激烈,随从副官受伤,一名卫士牺牲。战至午夜,棠吉被攻克。捷报传来,不仅使中国远征军以极大的鼓舞,而且也使东线战局的转危为安有了希望。戴安澜的名字再次出现在中国、美国和英国的各家报纸上。
由于日军迂回包抄,戴安澜所部陷入日军重围。同年5月16日在奉命撤退的途中,突遭日军重兵伏击,戴安澜亲临前线指挥。激战两天后,全师伤亡惨重,戴安澜胸腹两处中弹,还是突出重围。在多雨的山林中。戴安澜的伤口感染恶化,5月26日行至孟关(即茅邦)时,以身殉国,终年38岁。
戴安澜去世后,全师悲恸万分,他们含着泪砍伐树木,制成一口棺木,将将军的遗体入殓,并由所部五九八团虎榇回国。在郑庭芨的带领下,该部于6月2日冲破日军最后一道防线,于6月27日到达云南腾冲。在滇缅边界,一位老华侨得知戴安澜将军去世的噩耗后,专程赶到部队,将一口为自己准备的楠木棺材献出,以供戴将军成殓。
日,国民政府在广西全州的香山寺为戴安澜举行了国葬仪式。由国民政府特派代表李济深主祭,全国各地的各界代表以及当地军民一万余人参加了公祭仪式。李济深在悼词中说道:“戴故师长为国殉职,其身虽死,精神永垂宇宙,为中国军人之模范!”
国共两党的领导人也纷纷送来挽诗、挽联和花圈,对戴安澜的以身殉职给予极高的评价。
毛泽东在挽诗中写道:
外侮须人御,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
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周恩来在送的挽词中写道:
黄浦之英,
民族之魂。
会后,戴安澜的灵柩暂厝于全州。1943年的秋天,戴安澜的灵柩由广西全州迁葬于他的故里---安徽芜湖市赭山公园的小赭山南麓。美国国会授权总统罗斯福,在戴安澜去世后,向他颁发了美国军团功勋章。罗斯福在签署颁发勋章的命令中写道:“戴安澜将军于1942年同盟国在缅甸战场协同援英抗日时期,作战英勇,指挥卓越,圆满完成所负任务。实为我国盟国军人之优良楷模。” 同年12月,国民政府发布命令,追赠戴安澜为陆军中将,并批准戴安澜的英名入似南京忠烈祠。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务部追认戴安澜将军为革命烈士,同年10月3日,毛泽东主席向戴安澜的遗属颁发了《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 一、进入情境,听王二小的故事。
依次播放战场上的声音和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在播放中教师独白:
1937年到1945年,是中华民族危亡的时刻,日本鬼子在我们神圣的土地上,烧杀抢掠,肆无忌惮,妄想灭绝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但是,中华民族是不屈的民族,男、女、老、少在战争中都表现出了永不屈服的气节。
你可知道,那时和我们相仿年纪的儿童们没有课堂,没有温饱,是飞机、坦克炸毁了他们幸福的童年。然而,他们在战争中没有退缩、屈服,而是和父辈一起,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担起了沉重的抗争。你听,“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儿去了……”这就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赞歌。
王二小家在河北涞源的一个小山村。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把魔爪伸进了这个宁静的村庄。日,二小在山坡上放牛时碰上了打算进村“扫荡”的鬼子。鬼子让他带路,二小却把鬼子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鬼子发觉上当后,用刺刀刺向二小的胸膛……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英雄事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