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各个分类的介绍

电大《现代汉语专题》任务01 02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电大《现代汉语专题》任务01 02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论坛官方微博: 群号:
进入游戏:
版主: *空缺中*
欢迎来到现代文学版
发帖回帖前请看
会员发书请至
发书组成员发书请至
如在书区发现重复书籍,禁书,恶意灌水,广告等违规帖,可直接点击右下方的报告举报或者至举报,可获得糯米奖励。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版主:,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本版小说为新人发布,未通过版主审核,推荐到下载区下载,在此下载的小说本论坛不接受投诉
146 / 1641
本版小说为发书组发布,未通过版主审核,推荐到下载区下载,在此下载的小说本论坛不接受投诉
134 / 2371
&&全局置顶
[钟灵毓秀.
查水至: 1013 页
10368/3128714
查水至: 6 页
185/138265
查水至: 47 页
469/222611
[钟灵毓秀.
查水至: 72 页
715/491100
&&分类置顶
查水至: 2 页
查水至: 31 页
[半世流离。
411/243375
查水至: 24 页
664/267891
&&版块主题
1040/165264
631/123364
867/289989
614/289169
367/206958
1333/90349
1202/30005
486/112036
723/214006
406/178196
查水至: 16 页
1304/168277
734/125746
正在浏览此版块的会员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近代、现代、当代的划分
下载积分:300
内容提示:近代、现代、当代的划分
文档格式:PDF|
浏览次数:129|
上传日期: 00:06:36|
文档星级: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近代、现代、当代的划分
官方公共微信72电大现代汉语作业1@#参考答案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72电大现代汉语作业1@#参考答案
01任务;文山丘北吴老师;一、简答题(共2道试题,共10分;1.浏览本课程各个部分的学习内容并简要介绍;《现代汉语专题》是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第一章《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解读;第一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介绍;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基本内容;二、颁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重要意义;第二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相关问题;一、同家通用语言――
01任务 文山丘北吴老师一、简答题(共 2 道试题,共 10 分。本课程入门学习要求)1.
浏览本课程各个部分的学习内容并简要介绍。《现代汉语专题》是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专科升本科)“现代汉语专题”课程编写的主教材,同时也可以作为大学现代汉语课程教师的参考教材,语言爱好者、自考现代汉语谍程亦可参考。《现代汉语专题》在专科现代汉语课程基础上进一步扩展提升,结合现代汉语自身的发展,介绍国家语言文字新政策、当前语言研究的热点以及学界新的研究成果,力图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注意描写语言运用的规律,主要是辨识异同、区别正误,以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水平。《现代汉语专题》内容表现形式新颖,将教学内容与导学内容紧密结合,充分体现了广播电视大学远程教育的成人教育的特点,便于学生自学。内容编排为:第一章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解读第一节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介绍一、《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基本内容二、颁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重要意义第二节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相关问题一、同家通用语言――普通话二、现代汉语方言三、《汉语拼音方案》第二章 语音第一节 普通话语音系统一、普通话语音系统简介二、普通话语音的特点三、语音与文化的关系第二节 方音辨正一、声母辨正二、韵母辨正三、声调辨正四、方音辨正巾的误区第三节 普通话水平测试指南一、普通话水平测试的政策依据二、关于普通话水平测试三、普通话水平测试中的难点 第三章 语汇第一节 语素问题研究一、语素的性质二、语素和词的区别与联系三、语素的识别四、语素的分类第二节 合成词研究一、单纯词和合成词二、合成词发展的原因三、合成词和短语的区别四、合成词的构词法类型五、合成词的造词法类型六、合成词的理据分析第三节 汉语语汇与汉文化一、汉语语汇与汉文化的关系二、称谓语三、敬辞和谦辞四、象征词语五、地名第四节 语汇的运用一、语汇的规范二、新词、古语词、方言词和外来词的运用三、同义词的运用四、熟语的运用五、词语的活用 第四章 语法第一节 词类一、划分词类的标准二、现代汉语的词类系统三、实词及其运用四、虚词及其运用五、词的兼类和活用第二节 短语一、短语的性质二、短语的结构类别三、短语的层次分析四、短语的外部功能第三节 句子和句子的类别一、什么是句子二、句类和句型三、动词性谓语句四、复句及其分析第四节 句子的意义一、句子的表意凶素二、句子成分的语义指向三、陈述句的表达重点四、疑问句的焦点第五节 常见的语病一、词性误用二、搭配不当三、主语或谓语残缺四、语序安排不当五、关联词语使用不当六、句子的歧义 第五章 文字第一节 汉字的结构一、现行汉字的形体结构单位二、现行汉字的形体结构方式三、现行汉字的构字方式第二节 汉字的现代化一、汉字的简化二、汉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第三节 汉字文化一、汉字本身蕴涵着丰富的文化信息二、以汉字为本体产生的文化现象 第六章 网络语言第一节 网络语言及其形成原因一、什么是网络语言二、网络语言形成的原因第二节 网络语言的特点一、网络词语的特点二、网络语言的语体特点第三节 网络语言的发展和规范一、网络词语使用范围的变化二、语言自调节功能在促进网络语言发展中的作用三、网络语言的规范 满分:5
本课程的六个专题,你对哪个专题最感兴趣?对哪个专题最不感兴趣?谈谈原因。本课程的六个专题,我对第六章网络语言最感兴趣,因为网络语言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个性化,个性化的语言是青少年网络环境下交流与表达的标志;信息表述方式的全息化、符号化是网络语言的独特之处;词汇的时尚化,是网络语言生活化的写照。时尚、简洁,鲜明,注重借鉴学习与吸收,不断丰富汉语词汇,网络环境下表达与交流的广泛性,更能体现语文新课改的精神。所以我对网络语言这一新生事物较为感兴趣。对第四章语法不太感兴趣,虽然很重要,但较为枯燥,难懂。二、简答题(共 5 道试题,共 30 分。问答题) 1.
颁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有什么样的意义? 答:第一,促进语言文字工作的发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关于语言文字的专项法律,确立和规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它的制定与颁行,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推行有了法律上的依据,这必将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有利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规定了通用语言文字的使用范围,有利于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促进现代经济、科技和社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地区间、民族间的交往交流,有利于普及文化教育,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第三,有利于祖国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通过语言文字法进一步推广通用语言文字,对于增强国家和民族的凝聚力具有非常特殊的作用,这对于促进祖国统一、增强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满分:6
普通话为什么要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答:基础方言就是用作民族共同语的构成基础的方言。民族共同语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一定是在某一个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样的方言就是基础方言。能用作民族共同语的构成基础的方言,往往是全民族中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影响比较大的,例如我国北方方言成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就具有这些方面的优势条件,同时,它的使用人口最多,通行地域最广,也是比较重要的条件。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是北方方言。北方方言因其分布地域广、使用人口多,以及历史文化传统等,在各个方言中最具有优势,所以自古以来就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下面我们具体来看看北方方言在众多方言中的优势地位: 第一, 北方方言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很大。第二, 第二,北方话具有雄厚的文化基础。第三, 北方话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第四, 北方话通行地域广阔。第五, 北方话词汇系统具有一致性。 满分:6
分 3. “普通话要以典范的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这种说法对不对?为什么?答:不对。普通话的语法规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应当促进现代汉语按照其内部发展规律健康地发展,它应当肯定并推行现代汉语中那些正确的、有生命力的,能促使现代汉语更加精密化、准确化、更富有表现力。促使使用汉语的人们能够交际得很好。为此,普通话语法规范“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不应仅仅局限于这个规范,为规范而规范。而应当依据语言的客观事实,以动态的语法规范来审视语言事实,从“最大限度地便于人们交际”出发,加强对潜在语言的预测和跟踪,从规范“语法”的观念转变到规范使用汉语人的思维、认知上来。毕竟,普通话的语法规范是实践性的工作。 满分:6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有哪些差异?简要分析。答:相同点:①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②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当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③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 不同点:①形成的原因不同。地域方言是语言因为地域上的差异形成的,所以从语言的分布看,方言处于某一种语言的某个平面区域,可以在地图上标出某种地域方言通行的地域,而社会方言的形成同语言使用者的社会属性有关,每个人的社会背景反映在语言的应用上,就会形成语言特色,而这些特色的共性就形成了社会方言。②使用对象不同。地域方言是属于某一地区的全民语言,是当地人交际使用的“共同语”。而社会方言就不具备全民性,只属于某个特定的阶层使用。这是因为社会方言是社会环境的产物,使用上也要受到一定的社会环境制约的缘故。因此社会方言又有跨越地域方言、超越地域方言的特性。③内部差异不同。社会方言的差别主要体现在词汇方面,地域方言的差异体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方面,尤其以语音差别最为突出,有一套独立的语音体系。④发展方向不同。地域方言在一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下可能发展成为独立的语言,社会方言随着发展,其影响扩大,那么其中有些词语可能进入共同语词汇系统,但它无论怎样发展,都不可能成为独立的语言。 满分:6
如何认识共同语与方言的关系? 答:1、首先要认识到的是方言不是单只北方的方言,还要包括南方方言。2、共同语就是普通话,是一种通用语,它跟地方方言的关系就像是英语跟其他国家语言的关系一样。英语只是促进交流,减少民族隔阂的工具,普通话也是。3、虽然说都是中华民族的语言,但是普通话跟方言之间没有什么十分必然的联系(除了北方方言外)。普通话的历史很短连500年都不到,形成于清朝,是满族语碰撞汉语的结果,中国的方言少则1000年多则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所以不能说普通话是中华民族语言的标准、典范,也不能说中国方言演变自普通话。包含各类专业文献、应用写作文书、高等教育、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文学作品欣赏、专业论文、72电大现代汉语作业1@#参考答案等内容。 
 【涅の纯手工 精心整理的版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 电大 汉语言文学 现代汉语专题(一)作业1-4参考答案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电大) 汉语言文学...  电大专科汉语言文学《现代汉语1》试题及答案1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电大专科汉语言文学《现代汉语1》试题及答案2010学年度第二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半开卷...  电大《现代汉语形成性考核册》作业参考答案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电大《现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参考答案《汉语专题(1)形成性考核册》作业1参考答案 一...  2013秋电大现代汉语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2013秋电大现代汉语1形成性考核册答案现代汉语作业 1 形成性考核册答案一. 名词解释(20 分,每小题...  2015年电大《现代汉语专题》形成性考核作业答案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2015电大《现代汉语专题》形考册作业答案最全版《现代汉语专题》作业 1 答案 一、解释下列...  现代汉语2作业答案一 3页 免费 电大《现代汉语1》形成性... 8页 免费 现代...说明:由于繁体字显示不出来,只有参考答案。 A 繁简混用。 B “皇太 hou”的...  2015年电大现代汉语专题复习资料及答案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专业好文档 1....平时作业――现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 1、现代汉语专题平时作业 2、现代汉语专题平时...  电大《现代汉语专题》试题及答案 一、判断正误(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2011 年 1 月 说明:正确的打钩,错误的打叉。 1.北方话词汇系统中所有的词,普通话...  现代汉语专题作业答案(电大)_文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现代汉语专题 作业答案现代汉语专题(1)作业(仅供参考) 第一次作业 第一章至第四章 一、名词解释(10 分,...文学体裁_百度百科
文学体裁是指文学作品的具体样式,它是文学形式的因素之一,简称“文体”。常见的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寓言等。
文学体裁的形成
一切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都要通过这样或那样的来表现,没有体裁的文学作品是不存在的。这犹如人们做衣服,必定要,选择一定的样式。在文学发展的历史上,出现了多种多样的文学体裁。这些名目繁多的文学体裁的产生和演变,都有一定的社会根据和它本身的发展规律。
文学是一定的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的产物,文学体裁作为文学形式的一个要素,它的形成归根到底也是适应了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人类认识活动的日益深化,就必然要求适于反映这种生活内容的文学体裁的产生;而在一定的社会发展阶段所形成的技术条件以及其他因素,也影响着某些文学体裁的产生。在谈到希腊艺术时曾经指出:“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因而,随着这些自然力之实际上被支配,神话也就消失了”;“从另一方面看:阿基里斯能够同火药和弹丸并存吗?或者,《伊里亚特》能够同活字盘甚至印刷机并存吗?随着印刷机的出现,、传说和缪斯岂不是必然要绝迹,因而史诗的必要条件岂不是要消失吗?”①马克思这些话虽然不全是从文学体裁的演变着眼的,但它却同时生动他说明了:神话、史诗这两种文学体裁只能在生产力水平和人们的认识水平都还十分低下的社会阶段产生,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随着自然力的被支配和科学技术的发达,它们就必将逐渐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各种演变,产生新的体裁。报告文学这种体裁的形成,也说明社会生活同文学体裁产生的关系。随着革命斗争的深入展开,人民群众要求作家迅速而及时地反映现实,报告各条战线上的动人事迹,或揭露生活中的丑恶现象,报告文学这种体裁恰好能够在这方面发挥较大的作用,这就是报告文学产生和发展的社会根据。如果离开了近代社会的变革和人民群众革命斗争的需要,离开了近代印刷出版事业的发展所提供的物质条件,报告文学也就不可能产生,不可能形成一种独立的文学休裁。
文学体裁的,除了归根到底为社会生活所决定之外,还与文学传统的继承、革新和历代创作经验的积累以及创造能力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世界各民族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体裁是诗歌,以后小说、才逐渐发展起来。这一方面固然是由社会生活内容的日趋丰富和发展所决定,另一方面也同作家继承前代的文学传统、积累创作经验和发挥创造性分不开。一个时代、一个作家,如果不能以前人的文学遗产作为基础,长期地积累创作经验,井适应时代的要求,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那么,新的文学体裁就不可能产生。历史上的中篇、长篇小说、多幕剧以至电影文学等篇幅较大的文学体裁,都是在这样的条件下逐步产生的。例如,我国最早产生和发达的文学体裁是诗歌和散文,而小说和戏曲文学则出现较晚。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搜集在最早的诗集《诗经》里的,大都是比较简单的四言体的诗歌,随后五言体、七言体的诗歌才陆续产生,到了隋、唐前后则逐渐出现了对偶整齐、音韵和谐的绝句和律诗。这些发展和演变,无疑是反映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与此相适应的艺术表现技巧的发展。
作家适应着反映一定社会生活的需要,在批判地继承前人遗产的基础上加以革新和创造,便会不断地形成某些新的文学体裁,也会促成某些体裁本身的发展和变化。例如,我国最早的小说,产生于魏晋南北朝,源出于上古神活和传说。这时期的志怪小说篇幅短小,大多只有简单的故事梗概,表现方法也比较简单,实际上只是短篇小说的雏型。到了唐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和的繁荣,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尖锐化,给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材料,扩大了题材的范围;同时,由于继承了前人小说创作和的经验,便进入成熟、发展阶段唐代的传奇小说,不仅在篇幅上比魏晋六朝的志怪小说长得多,而且情节复杂生动,叙述委婉曲折,在人物形象的刻划上也有了许多新特色。说:“小说到了唐时,却起了一个大变迁。我前次说过:六朝时之志怪与底文章,都很简短,而且当作记事实;及到唐时,则为有意识的作小说,这在上可算是一大进步。而且文章很长,并能描写得曲折,和前之简古的文体,大不相同了,这在文体上也算是一大进步。”①显然,从到传奇小说的发展,既有一脉相承的继承关系。也有适应时代的需要而进行的革新和创造。
各种文学体裁的形成和发展,总是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随着作家对文学传统的继承、革新和创作经验的积累,而逐渐由简单变为复杂,由粗糙趋于完美。像最原始的诗歌,就是如鲁迅所说的“杭育”的劳动呼声,以后才慢慢地发展成为音调铿锵、节奏鲜明而又能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和人们的思想感情的一种文学体裁,并且逐渐发展出四言、、七言和绝句、律诗、(词)等多种样式。所以,各种文学体裁由简单变为复杂,由粗糙趋于完美的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它的推陈出新、逐步发展成熟的过程。我国戏剧文学的成熟,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早在的百戏里,就有像“东海”那样的故事演述。据《》的记载:“有东海人黄公,少时为术,能制蛇御虎。佩赤金刀,以结束发,立兴云雾,坐成山河。及衰老气力赢惫,饮酒过度,不能复行其术,秦未有白虎见于东海,黄公乃以赤刀往厌之。术既不行,遂为虎所杀。三输人俗用以为戏,汉帝亦取以为角之戏焉。”②这种演述故事的伎艺表演,不能不说是我国戏剧的萌芽,但由于缺少资料,今天也很难说其中有多少戏剧文学的因素。从汉代起,经过了数百年,我国戏剧文学随着音乐、舞蹈、杂技、说唱文学等的发展,才逐渐成熟起来。唐代出现了“参军戏”,宋代更有了杂剧和戏文,最初的杂剧和戏文的剧本还是非常粗糙的,有的只是一个简略的梗概,相当于近代的幕表。有的只有唱词而没有说白。宋元以后,杂剧等戏曲剧本才完善起来,有唱词、有宾白,有提示人物动作的“科”,既可供演出,又可作读物,这才到了我国戏剧文学的成熟阶段。
由于社会生活和人们艺术创作经验日益丰富,文学体裁也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多种多样。文学体裁的多样化,是社会生活多样化的反映。壮烈的历史场面、狂风暴雨式的矛盾斗争,需要有容量大、篇幅长、表现力强的文学体裁来反映,而生活里的小浪花、小涟滴,则要求以灵活轻巧的文学体裁来表现。这犹如十八般武器,各有各的特点、作用,相互不能代替的。当然,在文学发展的过程中,也有一些体裁、样式只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存在,或由于当时统治阶级的竭力提倡而一度繁荣,随后由于失去了生活基础或历史条件的演变而很快地趋于消亡。但是,大多数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体裁,却往往在新的文学体裁产生以后,经过一定的革新、改造,仍然会被保留下来,并且获得新的发展。例如,我国古代的八股文、试帖诗等为统治阶级所提倡的文体,由于内容空洞,形式呆板,缺乏艺术生命力,缺乏生活基础,往往,便趋于衰竭。而像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词等样式,则经过不同程度的革新、改造之后,直到现在仍然可以为表现新内容服务。所以,新体裁的产生,并不意味春;日体裁的全部消亡;旧体裁只要在表现现实生活上确有它独特的长处,就会继续得到发展。随着时代的推移,文学体裁日趋丰富多样是必然的。
总之,各种文学体裁的形成、发展、演变和消失,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其客观的规律的,即归根到底是受社会生活的制约的,同时也与文学创作经验的积累和文学体裁本身的继承革新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上各种新的文学体裁的形成,最初往往产生于民间,由劳动人民所创造,然后才受到统治阶级和文人的注意,为他们所运用,并在他们手中获得进一步的发展或者逐渐失去生命力。这是因为在已往的阶级社会里,劳动人民总是在与统治阶级的斗争中,创造着自己的文化,创造着自己的文学,其间也根据不断发展的社会生活的需要,创造着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但是,由于劳动人民被剥夺了享受文化的权利,他们所创造的文学体裁尽管生动活泼,却难免比较粗糙,有待于进一步地加工改造。在这过程中,有的文学体裁由于经过文人的加工改造,会逐渐趋于完美,有的也可能由于统治阶级及其御用文人的改造而逐渐僵化。其关键就在于那些文人是否或多或少地接近人民、和人民群众保持一定的联系,是否能根据社会生活的需要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地予以改进、提高,我国古典文学中起源于民间的四言诗、、词、曲、杂剧、等样式,都是经过许多艺术修养较高而又和人民群众保持一定联系的作家的加工改造而发展、成熟起来的。就以五言诗体的形成和演变过程来说,较有成就的作家们的劳动便不可忽视。在西汉时代,是辞赋的全盛期,新体诗正在民间酝酿,五言诗体尚未成熟。到东汉时,的《咏史》,虽已是五言,但尚未获艺术上的高度成就。此后,的《同声歌》、的《赠妇诗》、蔡的《饮马长城窟》等,从当代乐府文学中汲取了刚健清新的养料,逐步使五言诗体趋于完美。又如杂剧这一戏剧样式的成熟,也同、等杂剧作家的辛勤劳动分不开来。关汉卿共作杂剧六十多种,王实甫曾作杂剧十余种,他们的丰富艺术实践,对这一艺术样式的完善和成熟,作出了独特的贡献。作家的加工改造,对于文学体裁的发展,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由于过去不少作家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总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有些人在对文学体裁进行加工改造时,也不可能完全适应群众的爱好和社会生活的要求,甚至往往只是从少数剥削阶级文人的艺术趣味出发,脱离生活,脱离群众,专在形式技巧上用功夫,因而使得某些源于民间的文学体裁、文学样式,逐渐走向僵化。像我国唐代的宫廷诗,宋代的西昆体诗以及宋以后的某些文人词,就是明显的例证。正如鲁迅所指出的:“歌,诗,词,曲,我以为原是民间物,文人取为己有,越做越难懂,弄得变成僵石,他们就又去取一样,又来慢慢的绞死它。譬如《楚辞》罢,《离骚》虽有方言,倒不难懂,到了,就特地‘古奥’,令人莫名其妙,这就离断气不远矣。词,曲之始,也都文从字顺,并不艰难,到后来,可就实在难读了。”①
除此之外,也有一些文学体裁最初由国外传入,由于适合反映本国社会生活的需要,并易为人民群众所接受,于是逐渐地和本民族的文学传统相结合而生根、成长起来。例如,“”以后发展起来的、话剧、新小说和等文学样式,就是最明显的例证。
总之,文学体裁是表达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具体样式。它是适应于反映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又受制于作家对文学传统的继承、革新,艺术经验的积累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各种文学体裁只有适应于反映社会生活的需要和广大群众的要求,并和民族的优秀文学传统结合起来,才能健康地发展,并逐步地趋于完美。
文学体裁的分类
各种文学体裁在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地形成了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具体地表现为形象塑造、情节构想和语言运用等方面。各种文学体裁由于在反映社会生活、表达思想感情方面,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效能,因而使得它们彼此相互区别开来。历来的作家、文学评论家,为了研究、掌握各种文学体裁的规律、特点,以推动文学创作和文学评论的发展,不断地对各种文学作品进行归纳分类,于是出现了一些文体分类的理论、著作。历来对文学体裁的分类,有各种不同的标准,因而也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法。我国最早的分类法是两分法,即把文学体裁按有韵无韵分为韵文与散文两大类。但是,“”以来国内最常见的分类法则是两种:一种是“”,一种是“”。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又诞生了另外一种新的文学体裁,从而产生了“”。
两“法”分类及其各类特点
“三分法”就是把各种各样的文学体裁依据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划分为三个大类:叙事类,抒情类,戏剧类。这种分类标准在外国相当流行,从亚里士多德到都是采取这种分类法。亚理斯多德(公元前384一前322年)早就明确地指出:文学模仿现实有三种方式,“既可以像那样,时而用叙述手法,时而叫人物出场〔或化身为人物〕,也可以始终不变,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还可以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摹仿”①。这是“三分法”最早的说明,所谓“像荷马那样”指的就是叙事(史诗)类;“用自己的口吻来叙述”指的是抒情类;“使摹仿者用动作来模仿”指的就是戏剧类。亚理斯多德以后,西欧一些著名的文学评论家,都沿用这种分类标准。例如,(公元前65一前8年)虽然没有专门讨论文学体裁的分类,但当他说到“用什么诗格来写”时,实质上也是按亚理斯多德的说法分成三大类。②波瓦洛(年)就谈得更加明确,他在《诗的艺术》中,专章地讨论了被他看成是“次要的诗类”的抒情作品的写作,文专章地讨论了所谓“主要的诗体”悲剧、喜剧同史诗作品的写作③,同样是采取了“三分法”。到了别林斯基(年),“三分法”这种分类标准就得到更详尽、更充分的说明。别林斯基不但明确地把文学体裁划分成史诗类、抒情类和戏剧类,而且研究它们的各种具体样式及其演变,认为“诗只有三类,再多就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了”④。
依据“三分法”,叙事类指的是通过事件的描述来刻划人物性格,借以反映现实、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作者的思想观点渗透在对具体事件的描述中,“一切深刻地渗入外在因素,以致这两方面——内在的和外在的——彼此不分,在直接的融和中呈现为一确定的、自成一体的现实——事件。这儿看不见诗人;一个造型明确的世界自己发展着,诗人仿佛只单纯他讲述那自动完成的一切”①。由于这类作品的作者是从旁叙述的,同时它又可以让人物作自我展示,不受什么限制,因此,它对现实生活的反映可以达到很广阔、很充分的程度。这类作品包括叙事诗、小说、寓言等。
抒情类指的是那些通过作者抒发某种思想感情来反映现实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作者直抒胸臆地表达了他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及其爱憎的感情,并透过它去反映现实,感染读者。“在这儿,诗停留在内在因素、感觉和思索阶段的思想中;精神从外在现实退居为其自身,并且把自己内在生活(它把一切外在的东西转变为自身)之无尽纷繁的色彩赋予了诗。在这儿,诗人的个性是占主要地位,我们只有通过诗人的个性去感受和理解一切。”②这类作品一般都没有什么完整的情节,篇幅往往比较短小。它包括抒情诗和抒情散文等。
戏剧类指的是那些把人物安置在舞台上,让人物通过行动来表现性格的作品。在这类作品中,“和在史诗类中一样,也有由各种主观和客观力量所促成的某种现实事件在发展;不过,这种事件不是纯外在性的。在这儿,事件不是突然对我们呈现,而是有所准备:它从对我们隐秘的主动力出发,经历自己一段自由的行程,然后回落于其自身中,——是的,在这儿,我们看到了发自个人意志及性格的事件之起源和发生的过程。从另一方面说,这些性格并不停留在自身里,而是不断地外显,并且要在实际利害中不断地暴露自己精神的内在一面的内容”①就是说,这类作品既具有叙事类作品的特点——有完整的情节,又具有抒情类作品的因素一一可以通过人物来抒情;但是它既不同于抒情类,也不同于叙事类,亦不是两者简单的凑合。它具有自身的特点,正因为这样,它才可以独立存在。这类作品,包括悲剧、喜剧、正剧等。
“以上是“三分法”的基本理论。至于“四分法”,就是把一切文学作品,根据它在形象塑造、体制结构、语言运用和表现方法等方面的不同的基本点,进行归纳分类,分别归人四个大类,诗歌、小说、散文、。这种分类法在我国比较普遍地被采用。由于在我国的文学发展过程中,诗歌、散文这两种体裁出现得最早,小说、戏剧是以后才逐步成熟起来的(世界各国文学的发展大体也是如此),因此,我国最早的文学体裁分类只有诗歌和散文两大类,不过,历代的文学批评家往往又把它们细分为若干类。在《典论·论文》中说:“夫文本同而未异:盖宜雅,宜理,铭讳尚实,欲丽”②这说明,曹丕根据他对文章的“本同”和“未异”的认识,把文章(当时人们还没有把一般文章和文学作品区别开来)分成四类:奏议、书论、、诗赋。从当代的观点来看,这四类归并起来,其实也只有诗歌和散文两类而已。曹丕之后,随着创作成果的进一步丰富和创作经验的逐步积累,随着人们对文学本质、特征的进一步认识,文学体裁的分类也就有了某些发展。例如,的《文赋》、挚虞的《文章流别志论》、的《文选序》、的《文心雕龙》等等,都对文学体裁分类提出了见解。只是由于人们没有能够很好地从实质上去掌握文学体裁的分类标准,因而有些分类仍不免流于形式,甚至把它们分成一、二百类,弄得十分繁琐。宋元以后,小说、戏剧文学有了发展,但在文学分类上却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因为在那时,无论是小说还是戏剧,都是被封建统治阶级的文人排斥在文学之外的。晚清时期,由于和革命民主派对小说、戏剧的重视与倡导,外国的小说、戏剧作品翻译渐多,同时本国创作的小说、戏剧作品也逐渐引起社会的重视,当时各杂志和文学论著中对文学体裁的分类,实际上已开始采取了四分法。五四运动以后,随着文学革命运动的开展,新诗歌、新小说、新剧本以及散文小品的创作,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那时国外关于文学体裁分类的理论也被介绍过来,于是,“四分法”就在继承过去文学分类法的优点和吸取外来分类法的长处的基础上明确地确定下来。鲁迅在论时说,“五四”以来“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①。这就是采用“四分法”的分类标准。三十年代鲁迅、等所编的《新文学大系》,也是按小说、诗、散文、戏剧四类来编的。
两“法”结合————诗歌
在“四分法”中,诗歌一类包括着“三分法”抒情类中的抒情诗和叙事类中的叙事诗,其所以把这两者合在一类称为“诗歌”,乃是因为两者在塑造形象、组织结构和语言运用上都有着很多共同点。小说一类,在“三分法”中是属于叙事类中的一部分。由于它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为中心,在性格刻划、情节叙述、、结构安排和语言运用等方面,都具有突出的特点,与诗歌、散文比较起来有明显的区别,加以这种体裁在现代最为流行,因此,在“四分法”中就把它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大类。散文一类,是指小说、诗歌、戏剧文学之外的一切文学体裁。它的范围很广,属于抒情类的抒情散文可以归人这一类,属于叙事类中的游记、杂记、、传记等也可以归入这一类,甚至还包括夹叙夹议的杂文、小品等。把散文作为独立的一个大类,是因为这类体裁的作品题材广阔,风格多样,它既不同于诗歌、小说和戏剧文学等类的作品,又确具文学的基本特征。同时,这也可以纠正某些对的狭隘理解,防止把一些富有文学价值、具有文学特点的作品排斥于文学之外。至于戏剧文学一类,同“三分法”中的戏剧类完全一样。
性质与意义
在文学体裁的分类上,不论是“三分法”还是“四分法”、“五分法”,都只是相对的。因为,有些文学体裁在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往往吸收了其他文学体裁的某些因素,因而形成了这一体裁和那一体裁互相交叉的情况。例如,这种体裁,按它所表现的内容来说,它具有诗的素质,饱含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和想象,但它又是以散文的形式出现的,在体裁上同诗歌颇有区别,不如说更接近于散文。这种体裁,如果用“四分法”来划分的话,是既可以归人散文也可以归人诗歌的。这是一种情况。其次,有些文学体裁,作者在运用的时候,为了更好地表现生活和吸引读者,往往吸收和运用了别的文学体裁的特点。例如,诗剧就是明显的例证,就整体看,诗剧是属于戏剧类的,但它中间的唱词却是用诗的形式写的,独立出来也就是诗歌。此外,有些体裁,由于大家对它的内涵解释不一,因而在涉及到具体作品的归类时就有些困难。例如,寓言可归入小说,也可归人散文;而报告文学和短篇小说有时就不那么容易分得清楚。至于在同一类中的具体名称或界限不易划清(如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的界限),那就更是司空见惯的事了。别林斯基在谈到“三分法”时说:史诗、行情诗、戏剧“彼此有别地存在着,但是,当它们呈现在个别诗作里的时候,它们并不总是明确地划分着的。相反地,它们常常混合在一起,以至有的在形式上是史诗类的作品,却具备戏剧的特性,或者相反”①。这种情况在“四分法”中也是同样存在的。这就充分他说明了文学体裁分类的相对性,说明分类只能是大体的,而不是绝对的。
文学体裁的分类不但是相对的,而且也是随着文学创作实践经验的丰富发展而不断地发展的。前面已经说过,文学体裁在历史上是有它的形成、发展过程的,当创作实践中某种文学体裁还没有产生或者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它在体裁分类的理论上也就不可能反映出来。例如,在我国的文学史上,由于小说、戏剧成熟较晚,所以在文学体裁的分类理论上,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只分为诗歌、散文、神话三大类。其次,某一种文学体裁产生之后,仍然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此,研究文学体裁的分类,也需要注意它们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例如,我国的小说这一体裁,就经过了六朝志怪、、宋元话本到明清章回小说和“五四”以后的新小说等不同的发展阶段,而各个阶段都有着不同的特点。人们对文学体裁进行分类,普遍地采用“三分法”或“四分法”,这除了有历史原因以外,主要是从当前实际情况出发的。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创作经验的积累,为了表现新的生活,新的文学体裁必定会不断地产生,因而文学体裁的分类法,也就不可能是固定不变的。比如,随着近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特别是摄影技术与录音技术的发展,在戏剧艺术的基础上,产生了电影艺术这一综合艺术的新形式,因而又相应地诞生了电影文学这一新体裁。其他如广播小说、电视剧、等等,都是近代以至现代才出现与发展起来的新体裁。因此,倘若凝固不变地看待“三分法”、“四分法”,则无法适应新体裁不断涌现的形势。
两“法”各自之优缺点
以上我们着重地介绍了两种最常见的文学体裁的分类法——“三分法”和“四分法”那么,这两种分类法的优缺点何在呢?在本书中,我们又将采用哪种分类法呢?
“三分法”根据塑造形象、反映生活的不同方法来分类,抓住了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的一些重要的基本特点,具有相当强的概括力。但是,它仅仅从叙事的、抒情的、戏剧的这三个不同的方面来分类,忽视了各类体裁的文学作品在体制、结构、语言等其他方面的特点,因而把一些基本特点相同的、本来应同属一类的文学体裁,分割开来了。例如,把诗歌中的行情诗和叙事诗,散文中的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生硬地割裂开来,分别归入两类。这样做的结果,抒情诗和叙事诗、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的共同特点,反而易于被忽视。
“四分法”的长处归纳起来,主要有下列几点:一、划分时不但注意到塑造形象的不同方式,而且也注意到体制上的差别,比较符合我国的传统习惯。在定名上比“三分法”具体,容易掌握,容易把它的名称同它的特点联系起来。二、小说这种体裁从产生以后,发展很快,特别是近代以来,它在文学创作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把它独立划分为一大类,符合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三、散文是一种很灵活的体裁,在我国文学发展历史中,有着光辉的传统和丰富的遗产。从先秦以来到“五四”以后,散文领域中出现了很多优秀名篇,产生了很多伟大作家,把散文列为独立的一类,既符合文学创作的实际情况,也有利于批判地继承我国文学的优秀传统,繁荣社会主义的文学创作。因此,在本书中,我们采用了“四分法”。
古代文学体裁
我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它讲求文采、韵律,兼具诗歌和散文的性质。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侧重于写景,。最早出现于中,叫“短赋”;以为代表的“”是诗向赋的过渡,叫“”;汉代正式确立了赋的体例,称为“辞赋”;魏晋以后,日益向骈文方向发展,叫做“”;唐代又由骈体转入律体叫“”;宋代以写赋,称为“”。著名的赋有:的《阿房宫赋》、的《秋声赋》、的《前赤壁赋》等。
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盛行于隋唐。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世称“”。骈文由于迁就句式,堆砌词藻,往往影响内容表达,韩、柳提倡古文运动之后,骈文渐衰。著名的有南朝梁吴均写的《》。
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的《原毁》、的《原君》。
“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的《桐叶封弟辩》。
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体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曰……。二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辨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书,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二曰奏,以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1)疏。是分条陈述的意思。如的《论积贮疏》。
(2)表。是陈述某种意见或事情。如的《出师表》。
(3)对策。古代考试把问题写到策上,令参加考试的人回答叫策,考生回答的文章叫对策,如苏轼的《教战守策》。
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或,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言的文章,不附于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的《送东阳马生序》。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牌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如韩愈的《》。
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的《祭妹文》。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就是这种文体。
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受。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像、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像,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选入教材的童话有:的《皇帝的新装》、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经过很多人不断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学形式。民间故事的特点: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像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艺术感染力强。内容上它来自民间,反映的多是民间生活。有的民间故事常有神话式的幻想情节,充满神奇色彩。例如:《渔夫的故事》、《牛郎织女》等。
是带有劝喻或讽谏性的故事。“寓”是“寄托”的意思。寓言,通常是把深刻的道理寄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借此喻彼,借小喻大,借古喻今,惯于运用拟人的手法。语言简洁锋利。欧洲文学中著名的寓言作品有的《伊索寓言》。我国寓言盛行,《庄子》、《》等著作中有不少寓言,如《郑人买履》(《韩非子》)、《鹬蚌相争》(《战国策》)、《刻舟求剑》(《》)。
长期在民间流传而形成的,带有某种传奇色彩和幻想成分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自然物貌的故事。如英雄人物传说,的传说,的传说。有的是以特定历史事实为基础,有的则纯属幻想虚构。人物和事件的传说,大都是颂扬、赞美的,反映人民的理想和愿望;自然景物的传说,则近于优美的叙事散文,例如浅尝辄逝的《》。
小说体裁之一。以其情节奇特、神奇,故名。一般用以指唐、宋人用文言写的短篇小说。如《柳毅传》、《》《》等。又因为“传奇”多为后代的说唱和戏剧所取材,故宋元戏文,元人杂剧,明清戏曲也有称为“传奇”的。如明戏曲作家的《还魂记》(即《牡丹亭》),清初的传奇剧本《》。
现代文学体裁:
新韵文为现代流行文学体裁的一种,以白话文(写景抒情)为主。其不讲究语句是否通顺,辞藻是否华丽,只讲究尾字是否押韵以及能否表现出意境和作者的心声,如果这二者齐全,就能称作是一篇好的新韵文。特点即篇幅句末押韵。如的《韵文新创——彻夜如诗》。
是一种结合了小说和戏剧各自长处的第五大文学体裁。它吸取了小说的自由、灵活和戏剧的紧凑、凝练并通过两者的结合消弭了各自的短处,使得该文学体裁可以在较短的篇幅内容纳广袤的内容。小说剧体现在形式上的特点是内容框架以叙述为主,情节的发展和人物形象的塑造则采用戏剧对白的方式,在极大压缩作品体积的同时提高了可读性,并急剧加速了情节的发展。如花小探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现代文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