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教各位一下让我们难以忘怀的诗句都有些啥子?u急急急红宝石啊

我们老师让我们讲《望岳》,有没有课件啊,急急急_百度知道
我们老师让我们讲《望岳》,有没有课件啊,急急急
提问者采纳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月”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齐鲁青未了”,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它既不是抽象地说泰山高,也不是象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崒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这一句描写出地理特点,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诗说:“齐鲁到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他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判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割”本是个普通字,但用在这里,一个“割”字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由此可见,诗人杜甫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作风,在他的青年时期就已养成。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因长时间目不转睛地望着,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如王勃《春思赋》:“会当一举绝风尘,翠盖朱轩临上春。”有时单用一个“会”字,如孙光宪《北梦琐言》:“他日会杀此竖子!”即杜诗中亦往往有单用者,如“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奉送严公入朝》)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清代浦起龙认为杜诗“当以是为首”,并说“杜子心胸气魄,于斯可观。取为压卷,屹然作镇。”(《读杜心解》)也正是从这两句诗的象征意义着眼的。这和杜甫在政治上“自比稷与契”,在创作上“气劘屈贾垒,目短曹刘墙”,正是一致的。该诗被后人誉为“绝唱”,并刻石为碑,立在山麓。全文没有“望”,却句句写“望”。空间由远而近,首联远望,颔联近望,颈联仰望,尾联俯望。
咏华山一首,作者所写的华山亦同样雄伟。不过,与年青时代一首相比,这无疑是一首失意之作。自天宝乱来,作者饱历忧患方得重返朝廷,而今因宰相房琯败绩丧师于陈涛斜被罚,抗疏救之而获罪被贬。作者人至中年,除了官拜左拾遗一年境遇较佳,一直极备艰辛。因此,诗中亦有流露出失意旁徨之感。作者发端「西岳崚嶒竦处尊,诸峰罗立似儿孙」即写华山崇高。作者虽然极欲登山,但「安得仙人九节杖」一句「安得」二字诘问,已表明了作者之愿难以实现。这好比作者欲要报国,却总是报国无门,无可奈何的心情。「车箱入谷无归路,箭栝通天有一门」两句写作者仰望之馀,预计攀登之路。不过这始终并未实行,只是作者在望岳时的盘算,藉以自我安慰而已。情况一如作者纵有一腔抱负理想,却只能空自盘算,无法行之于世。最后,本诗以「稍待西风凉冷后,高寻白帝问真源。」作结,作者宦途的坎坷更是可见。现实环境的不顺,使得作者产生了厌倦宦途之情,期望于热闹中寻得凉冷以自疗创痛。以华山之顶比白帝之居,更表现了作者自感理想无可实现的失意旁徨。
咏衡山的《望月》写于作者晚暮之年,首尾抒发议论,中间写景叙事。「南岳配朱鸟,秩礼自百王。欻吸领地灵,鸿洞半炎方」几句写历代帝王皆设职官崇礼衡山。「在德非馨香」句,寓有讽喻之意,以微婉之词道出,劝勉君主要以德治国。九、十两句,作者叙自己因世乱所驱投奔南国,所以有望岳的机会。接下来自「渴日绝壁出」至「散风如飞霜」写衡山景色,乃全篇中心所在。最后以祀岳之意作结,呼应起笔「秩礼」。而「曷以赞我皇」一句,杜甫爱国之心,强烈地洋溢于字里行间。这首《望月》通篇皆流露着作者忠君爱国的情怀,即使飘泊江湖,仍是关心朝政,无日或忘。
由于三首诗的寄意不同,所形成的风格亦不一致。咏泰山的《望月》表现的是一种积极用世的思想,因此诗句如「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都予人雄奇壮阔的感觉,全诗形成了遒劲峻洁、气魄雄放的风格。咏华山一首流露作者宦途失意,报国无门之情,但篇中并无一字明言之,我们只是从「安得仙人九节杖」、「高寻白帝问真源」得知,此诗因而显得委婉曲折,沉郁顿挫。咏衡山一首则因书于晚年,即或是有所讽喻,都不过是「在德非馨香」澹澹数语。所写景色如「渴日绝壁出,漾舟清光旁」更有灵光飘淼之感。全诗表现出一种典赡雍容、厚重忠忱的感觉。
由此看来,三首《望月》旨趣、风格的不同,恰好能代表杜甫在青年、中年、暮年三个时期的心态。咏泰山的《望月》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咏华山一首正代表杜甫中年时期失意旁徨,动极思静的人生;咏衡山的《望月》可代表杜甫晚年时期内敛安命,与人为善的人生。从中可稍得杜甫思想转变的轨迹。不过,无论他的心态如何改变,有一点始终是相同的,那就是他的忠君爱国之心了。青年时杜甫想要为国出力,中年时他虽不得意,却仍有报国之思,晚年时他念兹在兹仍是君主与朝政。
《望月》是中国古代诗歌中吟诵率较高的一首诗。大约在开元二十八年(740),杜甫二十九岁时,到兖州探望父亲后由齐入鲁,途经泰山,写下了这首诗。这是诗人仅存少数的早年作品之一。人们在品读此诗时,除了感受到泰山之雄伟外,恐怕更多的是被诗中那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胸怀所激动、感染,因为这既是盛唐的时代精神的概括,又给人们留下很深的启示。
一、整体把握
这首诗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轻的诗人离开了长安,到兖州(今属山东省)去省亲——其父杜闲当时任兖州司马。此后大约三四年内,他一直在山东、河北一带漫游,结交了不少朋友。这首诗就是这期间写的。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的远大抱负,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名篇。 全诗可分两大层,都是切着“望”字写的。 前两联为第一大层,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远望所见。泰山位于古代齐、鲁两国之间,其北为齐,其南为鲁,齐、鲁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结果。“未了”,绵绵不尽之意。这里,诗人想说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个什么样子吗?请看,它那苍翠的山色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这是借齐鲁两地来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这是近望所见。上句写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虚笔。为什么要用虚笔?因为泰山的秀美实在是一言难尽,不如只写造物主对泰山情有独钟,这是诗人的强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写泰山的高大,这是实写。“阴阳”分指山的南、北两面,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晓;山北日光不到,在晓犹昏。“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后两联为第二大层,也写了泰山景物,但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实景,乃细望所见。泰山极高,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又极幽深,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诗人抓住这两个景物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然后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它不止是诗人要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也是诗人要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诗人早年就“窃比稷与契”(《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自任,没有这样的情怀,是写不出如此动人的诗句的。 这首诗虽是八句四联,中间两联又都是对仗,但它不是律诗而是古体诗,它不讲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声韵。
二、问题研究
《望月》的艺术特色
杜甫曾到过泰山之巅,但没有为此写诗。这是三十年后他在《又上后园山脚》这首诗里提到的:“昔我游山东,忆戏东岳阳。穷秋立日观,矫首望八荒。”“日观”即日观峰,位于泰山之巅的东南方,是游人观日出的最佳处。以杜甫的才情,既已在此“矫首望八荒”,再写几首决非难事,可他为什么不写呢?我们无妨做点推测——用后人的眼光来看,这大概是因为《望岳》一首已经写尽了泰山的形神,充分展示了诗人胸中才情,确实不需要再写了。我们读这首诗,在领略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同时,也仿佛看到了诗人那卓然独立的形象;特别是读到它的末联,更使人浮想联翩,仿佛跟诗人一道神游于泰山的绝顶之上,进一步感受到泰山的俯瞰群山的气概,对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也就洞若观火了。正因为有如此深远的意境,这首诗历来被誉为咏泰山的绝唱。
提问者评价
谢谢你!问题解决了!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望岳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自己做一个啊,东西很好做的我有《诗经》的,给你做个示范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736年(开元二十四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该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河南、河北、山东等地)时,是已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蓬蓬勃勃的朝气。
这首诗是杜甫青年时代的作品,充满了诗人青年时的浪漫豪情。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诗题“望月”的“望”字着笔,由远望到近望,再到凝望。
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虚字,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急急急啊,谁知道的摇滚类歌曲有些啥子?跪求答案一枚啊_百度知道
急急急啊,谁知道的摇滚类歌曲有些啥子?跪求答案一枚啊
提问者采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摇滚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学写导游词 悬赏我会加的。。。。。。(急急急!!!)8月26号以内给出答案!_百度知道
学写导游词 悬赏我会加的。。。。。。(急急急!!!)8月26号以内给出答案!
暑假里你到哪些景点游玩过?请你选一处印象深刻的景点,写一篇导游词,向大家介绍那里富有特点的自然风光(或人文景观)。别忘了你小导游的身份哦!(如果你暑假里没有这样的经历,也可以选择去过的景点。)
提问者采纳
学写导游词教学设计习作要求:
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我国的“世界遗产”,我们来写写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先确定自己要介绍的景点。可以讲景点风光,也可以讲与景点有关的故事、传说,还要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写好以后,可以根据所写的导游词,模拟导游进行讲解。
课前准备:
1.学生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
2.教师撰写范文《天坛导游词》,制作录像短片。
教学目标:
1.学习导游词的格式和写法,会写导游词。
2.培养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体会“世界遗产”的魅力,感受中国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教学重点:导游词的格式及写法。教学难点:将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导游词中的实用性语言。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了解“导游词”,理解习作要求。
1.播放一段录像——北京天坛公园导游员迎接游客时的情景。
导游:“各位广东来的朋友,你们好!欢迎大家来到首都北京,我姓张,大家叫我小张就可以了。非常高兴今天能够陪同各位一起游览从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游览,请大家跟我走。”
2.谈话:录像短片中的小张是干什么的?
师: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导游员越来越多,已经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业。导游员引导游客游览时的讲解词,称为“导游词”。(板书:导游词)刚刚同学们听到的那几句话,就是导游词的开场白,也称“前言”。(板书:前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导游词”的写法。(板书:学写)
谁来读一读这次习作的要求?
设计意图:尽管家庭旅游越来越时尚,但很多学生对“导游员”“导游词”还是没有更多具体的认识。录像短片的播放,能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了解或回忆曾经听过、见过的情景,对“导游词”产生直观感知。
3.演示文稿:《语文园地五》习作要求。
指名读,认真听,说一说本次习作有哪些要求。
4.教师讲解习作要求:
(1)确定自己要介绍的“世界遗产”。
师:我国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遗产”的景观共有29处,在第五单元的学习中,同学们已经有所了解。可以从中选择一处,作为自己介绍的对象。(2)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向大家介绍。师:一个景点,可以介绍的东西很多,要选取最有特色的内容。(3)提示参观游览的注意事项。
师:可以适时提醒游览时的注意事项,或提出“当文明游客”的要求。
设计意图:习作前明确写作要求很重要,是对学生良好审题习惯的培养。教师对每一条要求进行适当的解释,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写作要求,了解撰写导游词的基本方法。
二、范文引路,学习写法。
1.出示范文《天坛导游词》(附后)
师:导游词的题目,一般都是景点的名称,这样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按照本次习作的要求,同学们可以选取景点中最有特色的内容写,不一定面面俱到,因此题目也可以是:“×××导游词”“××风光简介”“××的传说”等。
2.学生自行阅读,思考:
(1)导游词有哪些内容?
(2)导游词在语言上、写作顺序上有什么特点?
3.交流讨论,教师指导写作方法:
(1)导游词的具体内容,一般有前言、总述、分述、结尾四个部分。
前言,是导游员在陪同游客参观、游览前,向大家表示问候、欢迎和自我介绍的话,如录像中小张讲的那几句,既简短、亲切,又有引出下文的作用。(例文中的第1自然段)
总述,是对游览景点的一个总的介绍。(例文第2、3自然段)
分述部分是导游词的重点,要按游览顺序,对所选景观逐一进行生动、具体的解说,使游客尽情饱览景点风光,领略世界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与风韵,留下美好回忆。(例文4—14自然段)
结尾,在游览结束后,应对游览的内容作一小结,并向游客表示感谢和告别。(例文的最后一段)
(适时板书:前言、总述、分述、结尾)
(2)导游词的特点:内容真实,语言生动,按游览顺序叙述,适时对游客提出注意事项。
为了使导游词更加真实、生动、有条理,同学们应收集有关这个景点的资料。因为是向游客作介绍,所以引用的数据、资料必须真实,不能道听途说、添枝加叶。当然,涉及到的一些故事、传说、笑话,可以另当别论。(板书:内容真实、语言生动、言之有序、适时提示)
设计意图:导游词是应用文的一种,是学生首次接触,给出一篇符合本次习作要求,格式较为标准的范文是很有必要的。学生可以从阅读中直接感悟写法,并将写法灵活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三、运用写法,口头编写《颐和园导游词》。
师:本单元我们学习了3篇描写名胜古迹的文章,其中大家最熟悉的是北京的颐和园,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前收集的资料,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我们编写一篇《颐和园导游词》,该怎样写?
学生小组讨论,研究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集体汇报、讨论。
教师分别请每个小组出一名代表,就“前言”“总述”“分述”“结尾”部分进行口头作文。教师评点,适时组织全班学生讨论该怎样写。
设计意图:口头编写同一篇导游词,可以体现较强的训练功能。第一可使学生在小组交流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第二通过集体汇报和教师的即兴评改,可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导游词的写作方法;第三,通过同一内容的不同汇报,可使学生找出自己的差距,从同伴那里学习多角度表达。另外,“颐和园”是本单元的精读课文,学生对其语言已较为熟悉,选它作为训练内容,有利于本次习作难点的突破。
四、教师小结口头编写中的问题,布置本次习作。
师:导游词是游览时的讲解词,是为口头表达而写的,因此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另外,风景是可以直接看到的,而景点名称的由来,风景背后的神话、传说、故事等等,却鲜为人知。因此,在导游词中加入这些内容,也能增加旅游的神秘感。
你打算介绍哪一处世界遗产,介绍其中的哪些有特色的内容呢?
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适时给予选材方面的指导。
师:同学们,拿起笔,写下你独具魅力的导游词,并用你生动的讲解,向人们展示祖国优秀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吧。相信这些自然文化景观定会因为你的解说,更加绽放异彩,妙趣横生。
设计意图:教师的小结针对学生口头练习中的问题进行,是对习作的进一步指导,能够强化学生的认识。由于每个学生习作内容不同,因此教师的指导除了共性之外,还要有一些个性。个性化的指导可以体现在对习作主体——“有特色内容”的选择上,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教师便可当堂进行点拨,帮助学生选好习作材料。
特别建议:
本次习作是为“世界遗产”撰写导游词,学生如亲临所写地点旅游过,会有很多直观的印象,无论听还是写,都会更真切,也更亲切。天坛公园位于北京崇文区,学生对天坛公园中的有特色的景物耳熟能详,因此范文使用了《天坛导游词》,对学生感悟写作方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在参考使用本教案时可以将例文换成学生熟悉的其他内容,这样可以不必在理解内容方面花去过多的时间。
本次习作重在引导学生把本单元课文中的语言和所收集的资料中的语言,转化为学生自己的实用性语言。因此在课前要布置学生收集相关“世界遗产”的详细资料,以备改写导游词时参考使用。在讲评课中,要让学生模拟导游进行讲解。这样,既可通过实践进一步发现自己习作中的不当之处,还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
附:例文《天坛导游词》天坛导游词
各位游客,你们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以前皇帝祭天的地方——天坛。
天坛是明朝永乐皇帝建成的祭天圣坛,主建筑是大祀殿,也就是今天的祈年殿。天坛有外坛墙和内坛墙,北圆南方,寓意天圆地方。乾隆年间,将大祀殿改为现在的祈年殿,将屋顶瓦片改成蓝色的琉璃瓦,形成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个世界上最大的祭天建筑群。
这一祭天圣地,在1860年遭到了英法联军的洗劫,1900年又遭到八国联军的蹂躏。新中国成立以后,这里成了著名的旅游景点,来这里的除了旅游者,还有很多健身的人们。
现在就让我们沿着当年皇帝登坛的路线开始游览。现在我们是沿着天坛建筑的中轴线在向南行进,将要看到的就是古代皇帝祭天的圜丘坛。圜丘有两道围护墙,外方内圆,符合天圆地方的说法。每道墙都有四组门,大家可以注意到,门的大小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中门是上帝专用的,所以高大;皇帝只能从左侧的门进入;而其他的官员只能从右边最小的门通过。来到圜丘坛下,我们马上要开始登坛了,不过要请您留心数一数,每层坛面都有多少台阶。到了最高层,大家会发现,坛上所有的台阶数,都是九或者九的倍数。这些难道都是巧合么?当然不是,因为古人认为九是极阳数,所以工匠们便用这个数字来赋予圜丘坛“崇高”之意。
说完了神坛的奇妙,我再给您介绍一下祭天大典的盛况。
到了每年的冬至,皇帝就要在这里祭天。在这个典礼上,需要特别提到的是皇帝恭读祝文所站立的地方,就是这块天心石。它是天坛三大声学现象之一。在这里朗读的时候声音特别洪亮,各位游客不妨体验一下,也像当年的皇帝一样,向上天诉说自己美好的愿望。
现在咱们继续沿着中轴线行走,面前的建筑叫做天库,它的正殿就是皇穹宇。皇穹宇三个字也分别代表了“至高无上”“天”“宇宙”的意思,更加显示出它的神圣和至尊。这组建筑不仅十分精美,而且还有回音壁和三音石,这和刚才我们说的“天心石”合称天坛三大声学现象。
回音壁就是皇穹宇的外墙,围墙十分平滑,可以传声,在传递途中对声音损失极小,只要对着墙说话,就算相隔四五十米,见不到面,都可以清晰地听到对方说话。
三音石是皇穹宇大殿正前方的三块石头,您站在第一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一次回音,站在第二块石头上拍手可以听到两次,而站在第三块石头上拍手就可以听到三次回音,所以称为三音石。
在游览过了圜丘坛和皇穹宇之后,我们即将走进祈谷坛了,祈谷坛的主体建筑就是祈年殿,祈年殿是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独特建筑。
圆形尖屋顶是用蓝色的琉璃瓦覆盖,以此来象征天。和每年的祭天一样,这里是用来祈谷的地方。在祭祀的当天,有乐队在殿外月台上奏乐,身穿祭服的皇帝虔诚步入神殿,向牌位行大礼,祈祷上苍,然后把供品送到祈年门外焚烧,送上天宫。
现在我们从祈谷坛的东门出来,可以看到一条长廊,是祭祀时运送祭品的通道。今天的观光游览就要结束了,在天坛的这段时光希望能成为您北京之游中的永恒记忆。同时也请您把天坛的祝福带给您的家人朋友。
可以少点吗?200字左右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导游词是导游人员引导游客观光游览时的讲解词,是导游员同游客交流思想,向游客传播文化知识的工具,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一篇完整的导游词,其结构一般包括习惯用语、概括介绍、重点讲解三个部分。   
1.习惯用语    
习惯用语又分为两个部分——见面时的开头语和离别时的告别语。   
开头语包括问候语、欢迎语、介绍语、游览注意事项和对游客的希望五个方面,放在导游词的最前面。   
2.概括介绍    
概括介绍是用概述法介绍旅游景点的位置、范围、地位、意义、历史、现状和发展前景等,目的是帮助旅游者对景点先有个总体了解,引起游览兴趣,犹如“未成曲调先有情”。   概括介绍应根据时间和游客情况,可长可短,可详可略(可根据需求所变)。   
3.重点讲...
各位游客,你们好!欢迎大家游览善卷洞。
现在我们已来到善卷洞门楼前。高大巍峨、气宇轩昂的门楼在绿树翠竹的映衬下,显得古朴、华贵而典雅。著名书法家费新我题写的“善卷洞”三个大字赫然醒目,吸引了无数慕名而来的中外游客。让我们进门楼细心漫游这“万古灵迹”。
前面巨大而奇崛的太湖石上镌刻着四个隶书大字“万古灵迹”,这是由宜兴籍著名书画家钱松岩先生写的。善卷洞古在哪儿?一是溶洞形成于一百多万年前;二是这棵被称为原始社会活化石的小叶银缕梅;三是洞的得名。我们还是边走边说吧。
善卷洞得名于四千多年前的尧舜时期,古籍《庄子》载:“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逍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于是不远万里之遥,来到江南这处荒山石洞中隐居,后人就把这个洞称为善卷洞...
导游词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作文“————的风景”500字怎么写?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_百度知道
作文“————的风景”500字怎么写?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最好不要写真实风景哦,别太深奥,写好了我追加分数给你们
提问者采纳
西湖的风景 金风徐徐,它带来了秋的气息,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带来满地的落叶,同时也带来了同学们盼望不已的秋游活动!同学们心中那只快乐的小鸟也开始展翅飞翔了……待同学们到齐后,郭老师便带领我们走入这座充满神秘的公园…… 瞧,只见公园的大门口,挂着一块刻着苍劲有力的四个大字——“西湖公园”便映入眼帘,这不禁使我对这座名不经传的公园更为好奇!踏进公园大门,时令虽然是秋天了,可除了地上的落叶,别处丝毫感觉不到一点儿秋天的到来。 大家走在“林间小道”之上,看着两旁绿得迷人的草坪、美丽而又娇艳的小花、和那枝繁叶茂、千姿百态的树木……在这种美丽安宁的景观中,有几位老人正坐在长椅上认真地读书看报,有几位老人正在草坪上练着气功与太极拳,还有的热爱健身的年轻人,正绕着美丽的湖畔,呼吸着清新的空气正在晨跑…… 过了一会儿,就来到了“西湖桥”,只见桥头上耸立着一对遥视相望的石狮子,一对瞪得如铜铃般大小的眼球,从远处望去,一副威风凛凛的模样,看了真叫人畏惧!尽管这样,这桥上的小石狮还是在不断减少……“西湖桥”上看泉州,别有一番滋味,可真是如诗如画!西湖之水与天,合为一体,成了一条直线呢! 休息了一会儿,我们有向西湖的另一个景点出发“刺桐阁”,我们攀着又长又宽,仿佛永远也走不完的台阶,来到了“刺桐阁”。“刺桐阁”从远处望去雄伟壮观,红白相嵌的建筑,让人看了不禁眼睛一亮。而从近处看却古色古香,有着一种诗一般的韵味,门上刻着许多吉祥的图案,有着一只只吉祥的凤凰,有一群自由奔腾的马儿,与有高又挺直的棵棵松树……同样的,台阶上也有着许多吉祥图案的点缀:比如莲花、龙、凤凰……走向“刺桐阁”的另一侧,只见一块写着“湖山佳处”的头牌映入眼帘。转身望去,才品味到了这四个字的含义。从这儿望去,西湖繁花锦簇、波光潋滟!湖山相连,连绵起伏的清源山与静得如镜子般的西湖之水,自然接壤,可谓是山清水秀、相得益彰呀!湖光山色浑然一体,让人不禁有飘飘欲然之感,客船驶过,在着湖面上划开了一条银白色的线……隔海望去,闽台缘便展现在我眼前,那蓝、绿、红这三种颜色奏响了着“湖光佳处”。西湖不愧享有“像嵌在泉州古城中的一面宝镜” 的美称! 西湖这儿原是一块荒芜的土地,经过改造,挖泥筑堤,最终才成了这有着“湖上园林”、“园林之美”的西湖,西湖虽然不是出自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所造,但它却是西北洋“泄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西湖之游,在同学们的欢声笑语中结束。虽然只有短短的一个上午,但是这次游览也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中! 啊,秋景西湖!诗河中的风景诗歌是源远流长的,在我心目中诗歌的历史长河也有源头,上游,中游,下游的。
源头在那诗歌的源头上,响起“咚咚……”的清泉滴水声。它虽清,但又很有分量,我听出了那是屈原在《楚辞》中奏出的爱国强音。在这那么有分量的又清澈的源头上,给我们展现的是屈原面对强权不屈,以清白来捍卫自己的理想、追求、人格,使这段源头孕育了爱果的情怀。让华夏子孙把这股重音一直演下去。
上游“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就是李白笔下的祖国壮丽的山河剪影。因为它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他不惜踏遍祖国的每一寸肌肤,展现自己最为滋润祖国的心灵。他一首首的热爱祖国的诗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令人难以忘怀的美丽图景。那当然了“江山如此多娇”又怎能不让我们去热爱她呢?对啊,在这长河的上游里,唱响的着爱国重音会延伸到中游。中游在中游,一个个的浪花向空中展现自己的最美姿态,好像在告诉人们这才是最美的!对呀,你看到这是谁的浪花最美了吗?是陆游,是“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的爱国之花;是文天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浩瀚正气之歌;是袭自珍,是“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长河中的一朵朵高昂的浪花,使我们深深地感受着那浓浓的爱国之情。下游“有的人死了,它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这是臧克家在鲁迅逝后纪念日向神州大地挥笔写出来的大气之辞。虽然鲁迅先生已经逝去,但是,他的爱国情操还是深深地印在人们心中。还记得,他在灯下用那无形的匕首重重地刺在反动派的要害上,引领了爱国志士的风骨,让敌人为之惊怕。这就是我们的大师在长河的下游里所溅走的一朵浪花。当他归于平静时,我们侧耳倾听,耳边总是回荡着他的声音,成为主流,一直传流下去……我们在这诗歌中的河沐浴,感受着这爱国情怀的滋润,也祈盼这“香味”飘到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人的身上、心里、行动中……加油,希望可以借鉴
这个怎么跟英风5的差不多啊
提问者评价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3条回答
诗河中的风景
诗歌是源远流长的,在我心目中诗歌的历史长河也有源头,上游,中游,下游的。
在那诗歌的源头上,响起“咚咚……”的清泉滴水声。它虽清,但又很有分量,我听出了那是屈原在《楚辞》中奏出的爱国强音。在这那么有分量的又清澈的源头上,给我们展现的是屈原面对强权不屈,以清白来捍卫自己的理想、追求、人格,使这段源头孕育了爱果的情怀。让华夏子孙把这股重音一直演下去。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就是李白笔下的祖国壮丽的山河剪影。因为它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他不惜踏遍祖国的每一寸肌肤,展现自己最为滋润祖国的心灵。他一首首的热爱祖国的诗篇,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令人难以忘怀的美丽图景。那当然了“江山如此多娇”又怎能不让我们去热爱她呢?对啊,在这长河的...
风景的风景很独特的题目
心中的风景
进行对四季的描写
自己写,其实会很简单了,加油!祝你写作成功!!!!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作文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积极急急急急急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