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古人孝敬长辈的故事文质彬彬的故事

求文质彬彬的例子古代、现代,中国、外国,越多越好.
唯爱一萌199587
我第一次认识李仁臣同志是在1986年初,在中组部召集的一次座谈会上.——后来才知道,这实际上是对准备提拔的中青年干部的一次“面试”.他给我留下的印象是“文质彬彬”:举止言谈都温文有礼,带着中国文化人特有的儒雅气质.不久,他就被任命为人民日报的副总编辑.那年他45岁,属于当时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中最年轻的一位.1993年以后,我有幸和李仁臣同志共事了四年多时间.工作上的朝夕相处,使我对他的内在世界有了更深切的了解.他不仅人如其文,而且文如其人,人与文都是“文质彬彬”.今天读了他即将出版的新闻作品选,这个感觉就更加深刻了.承蒙仁臣同志不弃,嘱我为这部新作作序,我想仅就这一点谈些浅见.长时间以来,人们对“文质彬彬”有一种误解,即认为它只是“温良恭俭让”的书生形象,而不是政治家应有的气质.这种误解源于不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文质彬彬”一语,出自孔子.《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后人解释:“彬彬,文质相半之貌.”由此可见,“文”与“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是文采、文华,质是实质、质朴,只有能把两者统一起来,结合起来,才称上是“君子”.这个“君子”是广义的,这里我们不妨理解为真正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也许因为仁臣同志是孔夫子的同乡,他对于“文质彬彬”有深切的体会,并能在新闻工作的实践中身体力行.他是一位评论家,同时又是一位散文家.作为评论家,他始终把导向的正确、立论的严谨、说理的透彻放在首位,但是又讲究文采、辞章,笔端常带感情,因而写出了像《就是要彻底否定“文革”》那样产生轰动效应的评论.作为散文家,他文笔优美、潇洒,善于写景摹状,托物抒情,但是又讲究质朴通俗,“不待华采以崇好,不待文绮以致爱”(《三国志·吴志·华?传》),因而写出了许多像《悉尼走笔》那样深受读者喜爱的散文式的新闻作品.这是非常不容易的.在新闻界,长期以来事实上存在着重质轻文和重文轻质的两种倾向.前者只重视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不重视文字技巧,甚至把“文笔不错”当作一种似褒实贬的评价.后者只讲究文字技巧,而不重视思想内容,结果往往流于浮华夸饰,哗世取宠.这二者都是不足取的.正确的道路应该是文华与质朴的有机统一,把政治家的深沉思考与文学家的飞扬文采融合起来.毛泽东同志一贯要求新闻工作者既要有大方向,又要有生动活泼、引人入胜.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报纸上的文章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还应当讲究文采、辞章,为读者所喜闻乐见.这些重要论述,实际上是对“文质之争”作出了正确的结论.可惜的是,能够深刻领会并进行认真实践的似乎不多,在目前的报刊上,枯燥无味与哗众取宠两种倾向仍然同时并存.因此,在读仁臣同志的新作时,不免产生“空谷闻跫音则喜”的心情.1998年3月,我从人民日报离岗之时,曾写了一首赠报社同志的七律,其中有两句:“风晨雨夕赖相持,剑气箫心喜共鸣.”所谓“剑气箫心喜共鸣”,主要是指新闻业务指导思想上的认同,对“文质彬彬”写作风格的认同.如果这本集子里的作品也属于共鸣中的一种回响,我将感到莫大的欣慰.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贾宝玉就是文质彬彬的最佳典范,其他人都比不了。
扫描下载二维码文质彬彬_文质彬彬的意思_文质彬彬是什么意思_文质彬彬的故事_文质彬彬造句_文质彬彬的近义词、反义词
您的位置: >
> 文质彬彬
时间:来源:
【成语名字】文质彬彬
【汉语拼音】w&n zh& bīn bīn
【成语解释】
作为一个君子,必须文采和实质均备,表里一致。语出《论语.雍也》。后用&文质彬彬&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端庄。也用作形容文章内容与辞采并茂。
【成语典故】
《论语.雍也》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成语注解】
(1) 质胜文则野:实质胜过文采,就显得鄙略。
(2) 文胜质则史:文采胜过实质,就显得虚华。
(3) 彬彬:不同事物配合适当的样子。
【成语出处】
1、《论语.雍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源)
2、《后汉书.卷三.肃宗孝章帝纪》:&敷奏以言,则文章可采;明试以功,则政有异迹。文质彬彬,朕甚嘉之。&
3、南朝梁.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吾尝欲为之,但恨未逮耳。&
4、《梁书.卷三.武帝本纪下》:&天情睿敏,下笔成章,千赋百诗,直疏便就,皆文质彬彬,超迈今古。&
5、唐.王勃〈三国论〉:&文帝富于春秋,光膺禅让,临朝恭俭,博览坟籍,文质彬彬,庶几君子者矣。&
6、元.白朴《东墙记.楔子》:&文质彬彬一丈夫,千里寻师为学谋。&
7、清.王夫之《尚书引义.卷六.毕命》:&盖离于质者非文,而离于文者无质也。&&故文质彬彬,而体要立矣。&
8、《镜花缘.第一五回》:&唐敖看那尹玉生得文质彬彬,极其清秀。&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端庄。
使用类别&&& 用在&举止高雅&的表述上。
【文质彬彬造句】&&&
1、他文质彬彬的仪表,确实迷倒不少追求者。
2、看他文质彬彬,谈吐不俗,是一位有为的年轻人。
3、我喜欢的是文质彬彬的人,可不是你这种粗卤的莽汉!
4、别看他平日文质彬彬,打起球来,可一点都不让对方有喘气机会。
语义说明&&& 形容文章内容与辞采并茂。
使用类别&&& 用在&文丰辞美&的表述上。
【文质彬彬造句】&&&
1、一篇好文章,必定内容充实,辞采丰茂,文质彬彬才能行之久远。
2、文章写作要能达到文质彬彬,丽而不浮,典而不野,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近义词】:彬彬有礼,温文尔雅,谦恭有礼
【反义词】:,俗不可耐
形音辨误&&& 彬,彬彬,各种不同事物配合适当的样子。不可写作&杉&。
【参考词语】:彬彬文质
【汉语拼音】:bīn bīn w&n zh&
【成语解释】:即&文质彬彬&。见&文质彬彬&条。
1、唐.苏F〈授崔谔之少府监制〉:&崔谔之承名相之轨,有忠臣之节,&&籍甚才名,彬彬文质。&
2、《群音类选.官腔类.卷七.绣襦记.催子赴试》:&知本末,重纲常,彬彬文质好行藏。&
【文质彬彬的成语故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晚年致力整理古代典籍,并开平民教育之先河,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后世尊为&至圣先师&。《论语》一书是孔子应答弟子、时人以及弟子互相问答的话,由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记录编纂而成。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内在的实质胜过了外在的文采,就会显得质朴;而文采胜过实质的话,就会因为文辞过于繁杂而显得虚华。只有在端庄的外表礼仪和崇高的内心修养配合协调,才能达到表里一致,成为一个真正的君子。后来&文质彬彬&被用来形容人举止文雅,态度端庄,或形容文章内容与辞采并茂。
和相关的成语:
成语大全频道最新更新
成语大全频道点击量排行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人传递信息的故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