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朱元璋的儿子刘显儿子叫什么

明朝胡一元的儿子叫什么?_百度知道
明朝胡一元的儿子叫什么?
和拥护国王的大臣安南丞相黎季犛,自后他改名为胡一元,并传位给了他的儿子,杀害了原来的国王,那么他的儿子叫什么?请大家帮我查一下,告诉我,在这里我谢谢了
请问 大字下面一个互怎么拼啊.字典里没有.五笔也打不出来.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zdic.net" target="_blank">http笔画1夫 天 太 夬 夭 笔画2夯 央 失 夲 头 夳 夰 笔画3夵 夻 夷 夹 夸 夼 夺 夶 笔画4奂 奁 奆 夽 夿 奀 夹 笔画5奍 奈 奅 奃 奄 奋 奇 奉 奌 奔 笔画6奏 奕 奓 奊 奖 奎 契 奒 奂 笔画7套 奚 奙 奘 笔画8实在不知道你说的哪个字
去汉典里查查吧<a href="http.zdic://www://www
百度首页 | 登录
百度百科 & 浏览词条
添加到搜藏
明朝征安南之役
安南古称交趾,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属地,五代以后,方独立成国。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幅,一度发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铜柱二百余里,霸占丘温、庆远等五县。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曾颁诏晓谕安南国王陈日昆,命令归还,但陈朝此时已由国相黎季犛掌权,他胁迫国王陈日昆,称兵拒命。朱元璋以战争方息,重在安抚,不愿再起干戈,于是置之不理,安南从此处于半独立状态。
动乱多事的安南
自明朝成立以来,安南陈氏政权已趋衰微,一直内乱不断,早在公元1371年,安南国王陈日...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南征安南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南征安南
南征安南又称明入越战争,越南称之为明与大虞战争(越南语:Chi?n tranh Minh - ??i Ngu),指的是征服越南胡朝()的战争。安南古称,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领土,以后,方独立成国。元末战乱,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幅,一度发兵攻入思明路永平寨,超越元代定界铜柱二百余里,霸占丘温、等五县。洪武年间,明太祖朱元璋曾颁诏晓谕安南国王陈日昆,命令归还,但陈朝此时已由国相黎季犛掌权,他胁迫国王陈日昆,称兵拒命。朱元璋以战争方息,重在安抚,不愿再起干戈,于是置之不理,安南从此处于半独立状态。[1]后明成祖于1406年至1407年期间派兵攻打南安,最终安南独立,明封黎利为,从此不绝。这场战争最后以明朝胜利、胡朝灭亡告终,越南被并入明朝领土,标志着安南属明时期的开始。[2]地&&&&点北部时&&&&间1406年—1407年结&&&&果大虞灭亡,安南并入明朝领土参战方兵力明:不详;安南:21万主要指挥官、、、胡汉苍
自明朝成立以来,安南陈氏政权已趋衰微,一直内乱不断,[1]14世纪末期,皇帝在位的时候陈朝开始逐渐走向衰落。而此时南方的正处于统治下的鼎盛时期,屡次入侵陈朝。亲征占城,最后没于阵中。虽是此战中的统帅,但由于与太上皇陈艺宗的裙带关系而免于被罢官。此后占城势力更加强盛,甚至一直打到都城下,大越无法制止。1380年,黎季犛率领陈朝军队第一次击败了制蓬峨。黎季犛凭借著军功完全掌握了陈朝的军政大权,将都城迁到了自己的势力圈顺化,随意废黜和拥立皇帝(共废立三帝:、、)。
1390年制篷峨阵亡后占城逐渐走向衰落。在解除外患之后,黎季犛大肆屠杀陈朝宗室,为篡位铺平道路。1400年,黎季犛改姓“胡”,废黜了陈少帝,篡夺了皇位,建立胡朝;并以的后代自居,改国号大越为大虞。[1]发动南征的明成祖[3]就在越南衰落、政权更替的时期,其北方的明朝逐渐兴起,取代了元朝成为了中国的新王朝。试图建立华夷秩序和,在安南与占城发生战争时派遣使者调停;随意废立君主引起了明太祖的不满,屡次拒绝了安南的朝贡。胡季犛篡位后,畏惧明朝来讨,长期向明朝隐瞒此事。不久胡季犛禅位给了次子,自称太上皇。1403年发生后,胡汉苍以权理安南国事的称号向刚篡位的上表,诡称陈朝子孙绝灭,自称是陈朝皇帝之甥,受到群臣的推戴,请求受封安南国王。明成祖怀疑其真实性,遣使前往调查,但胡汉苍召集安南群臣联名向明成祖上书,最终明成祖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诏书中并告诫胡汉苍:“作善降祥,厥显有道,事大恤下,往馨乃诚。”[1]
然而1404年,有一位名叫(一作陈添平)的安南人从()进入明朝,自称是陈艺宗的儿子,将胡季犛篡位一事告知了明成祖。明成祖派遣御史前往安南调查此事。胡季犛害怕被发觉,派人追杀李锜,李锜成功逃回了明朝并将其全部告诉了明成祖,引起了明成祖的愤怒。而在胡季犛篡位后,安南趁占城国王新丧之际曾多次大举讨伐占城。占城国王占巴的赖(越南史料称“巴的吏”)多次向明朝求救,请求明朝讨伐安南,这也引起了明成祖的注意。[3]
1405年,明朝与安南又发生边境领土争端。明朝方面声称安南强占了边境的下属的领土,要求安南将这些领土交给明朝。胡季犛作出了让步,将这些领土归还明朝;另一方面则大举征兵整备军队,派黄晦卿加筑多邦城(今越南山西省先丰县古法社),在白鹤江(在今越南附近)埋下木桩,并在险要道路设下关卡重兵防守。[3]自明朝成立以来,安南陈氏政权已趋衰微,一直内乱不断,1400年,权臣篡位,建立,改国号为“大虞”。不久後自称太上皇,由儿子即皇帝位。由於前朝陈氏原是向明朝称臣,世世受明册封,凭著篡夺得国的胡氏为免惹起明朝猜疑,便于1403年农历四月丁未(4月21日[4])遣使赴明,向刚起兵夺位的明成祖声称陈氏“宗嗣继绝,支庶沦灭,无可绍承。臣,陈氏之甥,为众所推”[5],欲藉此声称自己具有统治资格,要求明朝册封。明成祖派杨渤到越南观察後,当地陪臣耆老跟随他向成祖上奏称“众人诚心推&#136680;权理国事”[6],明廷一时再没有怀疑的理由,便封胡汉苍为“安南国王”。[1][7]
1404年农历八月乙亥(9月10日[4]),陈朝遗臣裴伯耆到明廷,控诉胡季犛父子“弑主篡位,屠害忠臣”,要求明朝出兵“擒灭此贼,荡除奸凶,复立陈氏子孙”[8] 八月丁酉日(10月2日[4]),有一位自称子孙,名叫的人(越南史籍写作“陈添平”,《》称他的身份本是“陈元辉家奴阮康”[9]),从入明,亦向明帝诉说篡位的经过,要求恢复陈氏统治。[10]其後,明成祖当著胡朝的来使面前,安排陈天平与他们会见,使一众来使都错愕下拜,甚至涕泣,适值裴伯耆在场,向来使责以大义,场面紧张。 明廷于是对越南政局多所干涉,派员查核实情,胡朝明白势不得已,唯有承认责任,要求“迎归”。
另外,明越两国又因领土问题出现外交风波。1405年,广西省思明及云南省宁远州土官向明廷控诉,辖境猛慢、禄州等地被越南所占。为此,明廷于该年农历二月,遣使责难胡朝,要求归还禄州,胡朝便被迫将古楼等五十九村交给明朝政府。[3][11]
胡朝虽然愿意息事宁人,但两国关系仍然紧张。其后,胡朝所派到明廷的使节,都遭扣留,不许回国。明廷又派员入越,查探山川道路险要之地,以为日後南征的准备。[12] 另外,胡朝的南邻,曾於1404年遣使入明,声称遭到胡氏“攻扰地方,杀掠人畜”,并进一步“请吏治之”,[13] 这亦引起了明廷的注意。[3]
不过,明成祖仍未敢轻言出兵。1405年年底,云南将领建议出兵,却遭明成祖反驳说:“尔又言欲发兵向安南。朕方以布恩信,怀远人为务。胡?虽扰我边境,令已遣人诘问,若能摅诚顺命,则亦当弘包荒之量。”[14]至於的处置,明廷则决定送归越南,并要求越人“以君事之”,奉为国主。[15] 越南方面,胡朝有感於对明关系紧张,亦积极防备,重编军制,在多邦城(说位于山西省先丰县古法社)加强防守,於各个河海要处装插木桩陷阱,整顿军库,招募人民有巧艺者入伍。但胡朝君臣对明主战或主和,意见分歧甚大,有官员认为只好“从他(明朝)所好,以缓师可也”,左相国则认为只决定于“民心之从违耳”,对明作战并无十足把握。[16]1406年,明朝派镇守广西都督佥事领五千士兵(《》称领兵十万),护送“前国王孙”(陈添平)回越南(《》把事件列在该年农历三月丙午,即4月4日;《大越史记全书》则列入农历四月八日,即4月26日)。当进入越南境内的支棱隘时,遇上截击,明军不敌,陈天平及部份士兵被俘。陈天平经胡朝审讯後,被“处陵迟罪”。明成祖得悉後大怒,便“决意兴师”。[17] 7月16日,远征军正式出师,朱棣亲往龙江饯行,这一天风和日丽,江面上百舸争流,旌旗蔽空,鼓角齐鸣,明军威武雄壮,军容之盛为开国以来所未有。[18-19]
同年年中,明成祖派官加封“征夷将军”,配印信。后来在行军时病卒,由副将代替)、左副将军、右副将军张辅、左参将、右参将等领兵[20](《大越史记全书》称共有八十万人,中国学者、认为可能有夸大)[21],分兵两路,开进越南的会师,一边向越南腹地步步推进,一边发出檄文向越人呼吁父子的行为是“肆逞凶暴,虐于一国”,并列出胡氏“两弑前安南国王以据其国”、“贼杀陈氏子孙宗族殆尽”、“淫刑峻法,暴杀无辜,重敛烦徵,剥削不已”等二十大罪,又称明军的到来是“吊尔民之困苦,复之宗祀”,[22]以使民心动摇。果然,不少越人“厌胡氏苛政,罔有战心”,[19]有助明军前进更为顺利。农历十二月丙申十一日(日),胡军的主力退守多邦城,明军亦看准该城位於河边,有较大面积的沙滩可供抢滩,於是分兵进攻,成功以火铳击退胡军象兵。其後,明军攻入越南的重要城市东都升龙,并大肆掠夺,“掳掠女子玉帛,会计粮储,分官办事,招集流民。为久居计,多阉割童男,及收各处铜钱,驿送”。[23]1407年年初,明军攻破后,向的首都继续前进,胡氏皇子领军退守(在今越南河南省的一段),与、会合。明将则进驻木凡江(在今越南,与黄江相接)预备出击。农历二月,沐晟沿江两岸击败胡元澄军,追击至闷海口(在今越南),因军中爆发疾疫,明军移师到咸子关立塞备战。农历三月,胡军集合水步大军七万,号称二十一万,与明军爆发咸子关之战。结果胡军溃败,大批兵士溺毙於该处河流,无数船只及军粮沉没,胡氏父子败逃,最终在农历五月十一日(6月16日)在奇罗海口(在今越南河静省奇英县)被明军俘获,胡朝灭亡,领土被明朝收复。据当时的统计,越南土地人口物产资料为:府州四十八、县一百六十八、户三百一十二万九千五百、象一百一十二、马四百二十、牛三万五千七百五十、船八千八百六十五。[24-25]胡朝亡后,明成祖在农历六月癸未朔(7月5日)下,声称这次军事行动是为了越南原本的陈氏王室著想,“期伐罪(指)以吊民,将兴灭而继绝”,并打算对“久染夷俗”的人“设官兼治,教以中国礼法”,以达致“广施一视之仁,永乐太平之治”。明廷又以陈朝子孙被胡氏杀戮殆尽,无可继承,於是在越南设置交址都指挥使司、交址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及交址等处提刑按察使司等官署,将之直接管辖。[25-26]
朱棣对胡氏父子十分宽容,只将他们二人及少数近臣关押,、胡芮等人皆获赦免,然而朱棣的安抚却没有使安南平静下来。1408年,大军刚刚班师,以简定、邓悉、阮帅等人为代表的安南地方势力就起兵叛乱,攻击盘滩、咸子关,控扼三江府之交通,慈廉、威蛮、上洪、大堂、应平、石室等地安南民众纷纷响应,明朝驻军镇压不力,致使叛乱不断蔓延。简定起兵后,自称日南王,后为招揽人心,又立所谓陈氏后人陈季扩为大越皇帝,改元重光。陈季扩打着陈氏后人的招牌,得到安南人民支持。[25]最初,陈季扩曾以陈氏宗亲的名义派人到明朝讨封,不料因使臣无礼,触怒了朱棣而被杀。朱棣在张辅支持下坚持武力进讨的方针,调发云南、贵州、四川都指挥使司和成都三护卫军共四万人,由沐晟领征夷将军印,再征安南,不料这次战局却非常不利。12月,沐晟在生厥江与安南叛军激战,因轻敌遭到惨败,参赞军务的兵部尚书刘俊突围不成,自经而死,交趾都司吕毅、参政刘显等人皆战死,安南形势大乱。[25]  1409年2月,迫不得已,再度启用督师,发兵二十万与沐晟协同作战,这时的朱棣正准备北征蒙古,因此要求张辅必须尽快平定安南事态。[25]
明朝士兵[27]“前度刘郎今又来”的张辅这时对安南形势已成竹在胸,他并不急于前进,而是在叱览山伐木造舟,“招谅江北诸避寇者复业”。待形势稳定后,张辅才率大军进至慈,破喝门江,克广威州孔目栅,在咸子关击败安南军。安南乱军聚集战船六百余艘,退保江东南岸。张辅率领部将陈旭等以水师进攻,乘风纵火,大破其众,擒其将帅二百余人。追至太平海口,将阮景异又以战船三百艘迎战,复为明军所破。11月,张辅乘大胜余威,派指挥朱荣、蔡福等率步骑兵先进,自率舟师为后继,自黄江至神投海,会师于,再分道入磊江,屡败叛军,在美良山中活捉元凶简定,连同他的党羽一起送往京师,次年1月,张辅又削平其它各处变乱,斩首数千人,筑成京观以镇服安南人民。[28]  扩退屯乂安,继续抵抗,张辅飞檄向朝廷告捷。当时明军第一次北征正好遇到重大挫折,同是“靖难”名将的淇国公丘福、武城侯王聪、同安侯火真、靖安侯王忠和安平侯李远率十万大军北征本雅失里,结果在胪朐河遭蒙古军伏击,丘福等皆阵殁。朱棣震惊之余,又见张辅获胜,认为安南不足为患,于是召回张辅,准备亲自率领大军北征蒙古。[28]
1410年,朱棣亲征漠北得胜而归,陈季扩趁机派使臣胡彦臣入贺并求封,朱棣一时高兴,特授陈季扩为交趾布政使,其属官分授都指挥、参政等职,然而陈季扩的本意是求封为安南国王,朱棣的诏旨既不能令他满意,遂继续称兵作乱。由于明军主力北上,留守的沐晟兵力不足,无法讨平陈季扩。1411年,为了彻底平定安南之乱,已经腾出手来的朱棣命令张辅三征安南,迫令“陈季扩表奏伏罪”,如不服罪,则以武力讨平之。[28]  一向主战的张辅到任后,立即布署进兵,安南人民此时对张辅颇为忌惮,加上明军重兵抵达,局势开始发生有利于明军的变化。张辅到任,首先申明军令,都督黄中素来骄横,屡违节度,张辅斩之以徇,由此官兵惕息,无敢不用命者。7月,明军大破安南将阮景异于月常江,缴获战船百余艘,生擒安南元帅邓宗稷等,又捕斩别将数人。次年8月,安南叛军以战船四百余艘,分作三队,在神投海邀击明军。张辅以锐卒冲其中坚,明军以钩牵连敌船,作殊死战,从中午鏖战至傍晚,大破敌军,乘胜进抵陈季扩的老巢乂安府,安南军民降者相继。[28-29]  1413年冬,张辅与沐晟会师于顺州,与安南军在爱子江决战。此役,安南兵仍然以象阵为前驱,明军按照张辅的部署,一矢射落,二矢洞穿象鼻,群象皆返奔,自蹂其众。明军裨将、、薛聚等人乘势继进,矢落如雨,安南兵大败。1414年1月,明军进至政,安南兵残部屯暹蛮、昆蒲诸栅,悬崖侧径狭窄,骑兵不得前进,安南兵遂以为明军必不敢轻进,而张辅却与将校徒步行山箐中,夜四鼓掩至其巢,出其不意大破安南军,擒阮景异、邓容等。陈季扩只身败走老挝,张辅命指挥师佑率兵追击,连破老挝三关,终于在蒙册南磨将陈季扩活捉,与其妻子一起械送京师。至此,安南全部平定,张辅以叛军所占城地,设升、华、思、义四州,增置卫所,留军镇守而还,此时正好是朱棣二征蒙古的前夕。[28]  在明军的武力镇压下,交趾虽然再次平定,但明朝官吏不善于安抚,内部又勾心斗角,安南民心不附,为尔后的变乱埋下了祸根。1418年1月,安南清化府俄乐县土官巡俭黎利召集各部在兰山会盟,起兵抗明,迅速形成了燎原之势,明军无力镇压。1416年,朱棣迁都北京,明朝的经营重点逐渐北移,交趾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28]1418年农历正月,蓝山乡的豪族发动起义,自称“平定王”,盘踞该地与明军对抗。明军征讨数年,还未能将之消灭,便尝试采取利诱策略。据《·本纪实录·黎纪·太祖高皇帝》的记载,1423年农历四月,明将、等给黎利军送来大批牛、马、鱼、盐,及谷物农器,目的在于招诱黎利。黎利亦派人赠送金银回礼,并暗中作出防范。明军了解到黎利不愿妥协,便扣留黎军来使,此举反令黎利更坚定信念,“帝(黎利)怒,遂绝之,将士发愤,皆誓死战”。[30]
1424年,黎利听从少尉黎只的建议,制定了“先取茶隆(在今越南),略定,以为立脚之地,资其财力,然后返斾”的方略,在越中地区日渐坐大,包围西都,进占、等地,明廷也不得不多派兵员赴越增援。1426年,黎利军进迫,明征夷将军会合十万大军迎敌。农历十月,在崒洞之役(又作&#137767;洞。《》记载战事发生于农历十一月,《》则记载在农历十月)中,王通拟定设置伏兵,引诱黎利军队,但因军中的侦察人员被黎军所擒获,因而早有准备。黎利军便故意引诱明军,时值大雨滂沱,道路难行,明军遭黎利军四面夹击而大败。据《大越史记全书》所说,此役中明军阵亡者有五万余人,被俘者万余人。[31]
明朝征夷将军王通在崒洞之役大败后,便争取机会重整军力,又佯作与黎利议和。黎利明白这一点,便继续进兵,攻取东都(河内)附近城池。到1427年正月务求把一部份明军部队围困在内,使之孤立无援。明廷派(越南典籍作“柳升”)再加兵十万前来增援。柳升抵达边境时,黎利曾要求“罢兵息民,立陈氏之后主其地”,唯柳升没有即时处理,只把信函原封不启,送交明廷,自己则领兵再战。黎利军则采取诱敌深入的方法,在支棱之役中击杀柳升(时在农历九月二十日,西历10月10日),明军又遭黎利军从各路进攻,陷于总溃败的状态。[32]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去世,太子明仁宗即位,次年明仁宗去世,太子即位,是为明宣宗。明宣宗皇帝考虑到“数年以来,一方不靖,屡勤王师”,[33]便允许撤兵。得胜後,就发布所起草的《》,称他自己的抗明斗争是“仁义之举,要在安民,吊伐之师,莫先去暴”;提出中两国是“山川之封域既殊,南北之风俗亦异”,因而有必要脱离明朝统治,自行建国,于是建立。[34]
其后,明英宗正统二年(1431年农历正月五日),明封黎利为,从此不绝,[35]黎利亦不愿与明朝为敌,从此直到崇祯十七年明亡,始终奉明朝。[36]明军之所以能够顺利平定安南,主要是因为胡氏政权多行苛政、民心不附,朱棣应陈天平之请,吊民伐罪,救民于水火,又承诺复立陈氏子孙之贤者,这当然受到了安南人民的欢迎,亦不失为仗义之举,但得胜后自食其言,草率地决定将安南收复,却是明显的失策。纵观中国的历朝历代,安南虽曾多次成为中国领土,但自五代吴权以来,已独立成国,一旦直属中国管理,必然遭到安南各阶层人民的反抗,安南可谓从此进入多事之秋。[25]
这场战争的结果是大虞被明攻灭,安南成为明朝的一部分。此后的二十年时间被称为越南第四次北属时期,亦称属明时期。[37]虽然明朝推行安南与中国同化的政策,将大量的中国文化和书籍输入安南,同时也将大量安南的书籍送往中国。为了争得安南人的支持,明朝任命莫邃、范世矜、杜维忠等安南人为官,与明人一起统治安南。为了获得安南士人的支持,明朝特意出资修葺了陈朝宗室和遗臣的坟墓,并为他们上了谥号,立庙祭祀。但这些行为仍然遭到了安南人的反抗。[38]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明代科举中已有“同等学力”者 被称“儒士”
 来源: 
  科举考试图
  《明史·选举志》里有两段话容易使人们对明代科举全貌产生一些误解。
  第一段话是:“科举必由学校,而学校起家可不由科举。”这段话的后面一句是对的,因为明朝任官有多种途径,通常说是进士为一途,举人、贡生、儒士等又是一途,吏员也为一途,这叫“三途并用”。但这段话的前面一句却有问题,那就是科举未必“必由”学校。有资格参加明代科举第一层级“科试”的有两种人,一是在府、州、县各级官学读书的“生员”,所谓“科举必由学校”,指的是他们;二是儒士,他们“未必”由学校,大略相当于“同等学力”者。
  第二段话是:“当大比之年,间收一二异敏、三场并通者,俾与诸生一体入场,谓之充场儒士。”这句话反映了“三场并通”的儒士可以和生员一并参加乡试的事实,问题出在“间收一二异敏”。
  由于这两段话,加上学校的生员是明代科举考试的“主流”,所以造成了后来人们对于以“同等学力”参加科举的“儒士”的不重视,甚至忽略不计,这就不免以偏概全。首先如上所说,由于“充场儒士”的事实存在,使得明代的科举“必由学校”之说并不全面。其次,明朝的“充场儒士”并非像《明史》所说的那样在人数和影响上微不足道。
  郭培贵教授根据《福建通志》对明代福建举人身份的记载,统计出福建的举人有265位是“儒士”的身份。如果按照方志远教授关于乡试举人大约30取1的推测,仅福建一省,取得“同等学力”参加乡试的“充场儒士”应该有七八千人次。
  明朝江西泰和籍大学士陈循在给景泰皇帝的奏疏中说:江西每当“大比之年”,除学校出身的“生员”之外,“同等学力”的儒士参加乡试者,“往往一县至有二三百人”(《明英宗实录》卷268),而不是《明史》所说的仅“一二异敏”。当时的江西有七十多个县,泰和为科举大县,其他县以十分之一计算,全省每次参加乡试的儒士可达七八百人,这是通过了三场“科考”取得“同等学力”的“充场儒士”,未通过科考的儒士数量更加巨大。
  那么,“充场儒士”的“同等学力”是怎么取得的?这里须有两个条件,第一,要被当地知识界特别是官府认定是“儒士”,即有学问。这个条件是“软指标”,人情的因素比较多。第二,要通过科举的第一层级“科考”,这个条件是“硬指标”。明朝“科考”是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要求参加科举的人数不断增加而设置并完备的。开始由各官学所在的府、州、县主官负责,听命于各省的巡按御史;到了正统元年,在各省增设按察副使或佥事,称“提学宪臣”,简称“提学”;到弘治十八年,规定立“三等簿”考核学生,标志着“科考”的正式定型。“科考”的具体做法是:各省提学在三年的任期内,要在全省的官学生员中进行两次“统考”,第一次叫“岁考”,第二次就叫“科考”。只有在“岁考”中取得一二等(共六等)的生员,才可以参加“科考”。只有在“科考”中获得第一二等(总共也是六等)的生员,才能获得乡试的资格。
  “儒士”们要获得乡试的资格即“同等学力”,不需要参加“岁考”,但必须参加“科考”。考什么?《明史·选举志》说是“三场并通”。哪“三场”?没有说。但根据乡试、会试的情况可以推测科考的情况。
  明代的乡试、会试都分三场进行考试。第一场考的是:一、“四书义”,有三道题,每题答二百字以上。二、“经义”,有四道题,每题答三百字以上;如果来不及全答,可省去一题。这场考试是考核考生对四书五经及各家注疏,特别是朱熹注释的熟悉程度,有标准答案,有点像我们现在的“客观题”或“基础知识”的考试。第二场考的是:一、论一题,答案要三百字以上。二、判语,也就是批示,共五条。三、代拟诏、诰、表、内科,任选一道。这场考试是考核考生的从政能力。第三场考的是:经、史、时务策,共五道题,可选三题作答。这场考的是考生对于时务和国家政策的见解。
  “科考”所考的,应该也是这方面的内容。这三场考试都合格的儒士,就取得了参加“乡试”的资格,可以以“充场儒士”,也就是和通过科考的生员们的“同等学力”,参加三年一次的“乡试”。
  在当时,由于重视“在校”的资格,对于“同等学力”是有歧视的。陈循在说到江西“大比之年”每县的“儒士”往往有一二百人时指出:一些学校出身的官员对“儒士”有成见,甚至“恶之如粪土”。陈循自己也出身于学校,而且是以状元的身份进入仕途的,但他引用《尚书》的话,“万邦黎献,共惟帝臣”,又引用《孟子》的话,“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认为无论来自学校还是以“儒士”的身份充场,皆“盛世之事”,不得以学校出身而歧视“同等学力”的儒士。陈循特别指出,以自己的原籍江西泰和县论,永乐、洪熙、宣德、正统四朝大学士杨士奇就是儒士出身,始任庐陵县学训导,由吏部试用,后为一代名臣。而永乐十九年廷试第一的状元曾鹤龄,则是以儒士的身份参加科举考试的。
  陈循举的这两个例子,杨士奇是以“儒士”选官(关于这类“儒士”,笔者当另文讨论),而不是“科举”儒士。曾鹤龄则是典型的“科举”儒士,先在永乐三年江西乡试中中举,后在永乐十九年的会试中名列第二,经廷试而为状元。(杨士奇《东里续集》卷27《故翰林侍讲学士奉训大夫曾君墓碑铭》)
  而在明朝,以“儒士”身份通过科举高中会元、状元,为非学校出身的“同等学力”者增光的并非只是一个曾鹤龄。
  成化十七年,浙江余姚儒士王华廷参加科考并高中状元,后来官居南京吏部尚书(徐咸《西园杂记》),而且有一位大名鼎鼎的儿子王守仁,号阳明,被称为明代气节、学术、事功第一人。正德六年,江西安福儒士邹守益会试第一、廷试第三,后来师从王阳明,被黄宗羲称为“江右王门”第一人,后担任南京国子监祭酒,这位出身“同等学力”的儒士掌管了明朝最高学府。
  广东南海县一直以本县在明代出了四位“会元”而自豪。这四位会元分别是伦文叙、伦以训父子,梁储、霍韬。其中,伦文叙和霍韬二人是以儒士的身份通过科举为会元的。《广东通志》惊呼:“伦文叙、霍韬以儒士入科中式,未尝一日为诸生,是尤为异!”伦文叙不仅是会试的会元,还是廷试的状元;霍韬则官至礼部尚书,为嘉靖时期的名臣。
  当然,以“充场儒士”的身份在科举中崭露头角并且建立卓越功勋的,还得推谭纶。谭纶是江西宜黄人,字子理。沈箕仲《谭司马公行状》言其:“生而沉雄,多大略,于书无所不窥。然时喜道家言,而志闲闲而气阗阗。嘉靖癸卯以儒士举于乡,登甲辰进士。”虽然是“儒士”出身的文官,谭纶却以军功和韬略著名,屡建奇功。他先后担任福建巡抚、两广总督,率领刘显、俞大猷、戚继光三大总兵剿灭东南沿海倭寇;继为蓟辽保定总督,与戚继光练兵蓟镇,防御北方蒙古诸部,时称“谭戚”。
  不过,到了晚明,一方面是社会发展日益多元化,另一方面官场的科举考试却更加讲究“学校”出身而歧视“同等学力”,致使人才培养、人才选拔的路子变得更加狭窄,在某种程度上也加速了明朝走向封闭、式微和败亡的命运。[责任编辑:李超]
一周图片排行榜
光明网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刘显 字嗣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