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王怎么叫皇子的妻子叫什么啊?

您还未登陆,请登录后操作!
贝勒和阿哥有什么区别?
顺治六年规定,亲王一子封亲王,余子封郡王。郡王一子封郡王,余子封贝勒。贝勒之子封贝子,贝子之子封镇国公,镇国公之子封辅国公,辅国公之子授三等镇国将军。其后又有所修改。皇太极第五子硕塞便因系皇子而封郡王,后又以军功晋亲王。这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阿哥”是皇上的儿子这一点毫无疑问
,亲王是清朝最高的封爵了(一般为皇亲宗室)
而贝勒则是较差一些的爵位了,不一定是皇子阿哥,就是一般的王子也可以封贝勒的
里出现的!
的确挺有趣的啊!~
至于你的问题,大家都回答得差不多了&&
218.62.24.*
楼主,不懂就别说了,求你啦
114.96.25.*
错错错,贝勒是爵位。阿哥是皇帝儿子的叫法。
咋和我想说的一样的呢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
真人版里的诗织叫什么名字的,还有她的图片? "><>真人版里的诗织叫什么名字...清朝皇子大全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清朝皇子大全
清&#8203;朝&#8203;是&#8203;离&#8203;我&#8203;们&#8203;最&#8203;近&#8203;的&#8203;封&#8203;建&#8203;王&#8203;朝&#8203;,&#8203;对&#8203;其&#8203;皇&#8203;子&#8203;有&#8203;必&#8203;要&#8203;了&#8203;解&#8203;一&#8203;下&#8203;。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你可能喜欢清朝的亲王和王爷,有什么区别吗?_百度知道
清朝的亲王和王爷,有什么区别吗?
明清时王爵常被世人尊称为王爷。而亲王只是王爵的一种。清代亲王,根据清乾隆《大清会典则例》卷五十一《户部·俸饷》所示,亲王岁银一万两,岁米五千石。世袭罔替的王爷有礼、睿、豫、肃、郑、庄、怡、恭、醇、庆这十位亲王和顺承郡王、克勤郡王。亲王和郡王世袭罔替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是一样,但是后代的袭爵待遇不一样。 满清皇室爵位是这样的: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镇国公、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清初诸王都是因军功受封,功劳大的被封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后代袭爵没有变化都是原始的王爵。没有世袭罔替待遇的,就按照清朝的袭爵制度“递降袭爵”,如果没有特殊的功劳受到皇上的再次嘉奖,每传一代爵位就下降一级,直到亲王降到镇国将军、郡王降到辅国将军为止不再下降。那些因系“天潢近支”而封世爵的皇子王孙,称为“恩封诸王”。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提问者采纳
正规的成为是不叫王爷的王爷是个通俗的说法。亲王全称应是 和硕亲王通常为和硕X亲王如雍正未登基前是,亲王:和硕雍亲王乾隆未登基前是,是清朝王爵中的一种,另外一种叫郡王
亲王是不是比郡王官大
没错,亲王必然比郡王爵位大。
提问者评价
皇帝的儿子可被封为吴王。但自康熙以后郡王也都是满族宗室之后。而立过功的大臣和皇帝的孙子只能封两字王。
这样的亲王在清朝开国之初、平南王尚可喜,这里的“王大臣”即是指被封为和硕亲王的大臣,传到下一代就是世袭罔替郡王。在清朝除皇帝外,这里是类比的说法):亲王就像是汉朝的一字王、闽南王(当然汉朝时禁止外姓封王的,有的干脆是追封——被封者根本没享受到。
我有一个更简单的方法分清楚亲王和郡王,比如临淄王,这里重点就在一个“亲”字上。而后每代清帝王都要封上几个和硕亲王。比如降等世袭罔替亲王。
但是和硕亲王,是第二等的爵位,吴王就是一字王,郡王就像两字王,一共八个,最高权力机构名义上是“议政王大臣会议”,有的是降等承袭,并非都是“铁帽子”王(即世袭罔替),则包括了和硕亲王以及郡王两种,你可以理解为。郡王在等级上较亲王低一等。
而统称意义上的王爷、镇南王耿忠明,有平西王吴三桂,他封了十五个,亲密的,都没有错。清朝初期封过外姓为郡王,有的是降等世袭罔替,也可以理解为亲戚,如乾隆就比较高产,集中封了一批,必须是由大清宗室子弟因功授爵清朝时候的亲王叫做和硕亲王
其他7条回答
其全称为和硕亲王,称多罗郡王、西藏少数民族之君主、新疆,专用于加封皇族宗室、满洲贵戚以及蒙古。清朝,唯清朝一代清朝的王爵分亲王郡王两级爵号直接冠以亲王字样为名的
亲王在清朝全称为和硕亲王,一般是立大功的皇子,世袭,又称铁帽子王,一共八个位置。而王爷往往是通俗的说法,还包含了郡王,称多罗郡王,专用于加封皇族宗室、满洲贵戚以及蒙古、新疆、西藏少数民族之君主。
最佳答案王爷就是一个爵位,“王”在秦朝以前是对诸侯和周天子的称呼,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王就成为了一个爵位汉朝开始,封皇子、皇帝兄弟为王。魏晋开始,王爵分为亲王、郡王两等,亲王专封皇子、皇帝兄弟;郡王初为皇太子之子的封号,后多用于分封节度使等武臣,文官也有受封郡王者。“王”分成两等:亲王和郡王亲王是封建制度中的爵位名。在中国封建制度中,为王爵的第一等。西晋武帝封宣帝孙永为东莞郡王,始见郡王之称。后世开始沿袭设置。隋爵分九等,郡王是第二等,位次于王。唐皇太子、诸王与亲王之子承恩泽者皆封郡王。唐代时郡王为从一品,也是第二等,以后各朝代郡王也多为二等。宋宗室近亲承袭,有皇帝特旨者封郡王。金、元沿置。清代时封爵第二等为多罗郡王,也称郡王。 至于官职,王爷是代表身...
亲王的爵位要高于郡王,对吗
王爷是亲王和郡王的总称
亲王比郡王更尊贵, 一般只有皇帝最亲近的男性族人得到
王爷只是口语,亲王是一种封爵
王爷是通俗的叫法,亲王才是正规跌
来自:求助得到的回答
亲王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郡王和皇子的关系,郡王是皇帝的表弟那和皇太子的关系是?(好吧,这个问题很白痴···懒得去想_百度知道
郡王和皇子的关系,郡王是皇帝的表弟那和皇太子的关系是?(好吧,这个问题很白痴···懒得去想
提问者采纳
郡王可能是皇子,也可能是皇帝的兄弟,也就是皇子的叔叔如果是皇帝的表弟,那就是皇太子的表叔
提问者评价
原来是这样,感谢!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皇弟。所以有这个爵位的人,都可以是这个爵位、皇子、孙子辈也有可能,可以是任意一个辈分的人。不能说郡王就是皇帝的表弟,比如说皇叔……这东西不能一概而论的,因为皇帝的亲戚都可能被封作这个爵位,郡王只是一个爵位的封号,甚至说皇帝的爷爷辈,次于王或者亲王
君臣。。。。
皇太子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帖子主题:清朝皇帝是怎样教育皇子的????
共&707&个阅读者&
军号:1375416 工分:125941
/ 排名:842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清朝皇帝是怎样教育皇子的????
文章提交者:德军最高统帅
加贴在&&铁血论坛
http://bbs.tiexue.net/bbs73-0-1.html
一 皇子的教养帝王之家,锦衣玉食,加上人们的阿谀奉承,使那些龙子龙孙,极易流于放荡,不思上进。可他们德行的好坏,又常常关系到本朝江山的稳定,因为其中有人是要接皇帝班的。所以,历朝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皇子的教育。正如所言:“朕诸子将有天下国家之责”,“不求明师教之,岂爱子弟不如金玉邪”,故必“因其材力,各俾造就”。清代的皇子教养至康熙时才确立正规的制度。这是因为在此之前,无论是还是,其主要精力都贯注在立国争天下上。儿孙们年岁稍长,便赋予兵权,把协助父祖谋取霸业,作为锻炼本领的最佳场所。顺治帝福临以冲龄登临大位,直到故世时才24岁,加上全国正处于的环境,抽不出更多的精力去照顾小皇子的教育。后来当上皇帝的,只是因为祖母孝庄皇太后的悉心照料,才使学业有所成就。玄烨平定三藩后,全国局势趋于稳定,前面几个皇子也陆续长大。从培养成人着眼,也要进行系统的教育。当时,特别是对已经成为太子的皇二子胤礽,更是督教甚严。玄烨曾说:“自古帝王,莫不以预教储贰为国家根本,朕恐皇太子不深通学问,即未能明达治体,是以孳孳在命,耳提面命,自幼时勤加教育,训以礼节,不使1日遐免”。他还说,“朕谨识祖宗家训,文武要务并行,讲肄骑射不敢少废,故令皇太子、皇子等既课以读书,兼令娴习骑射”。传教士白晋曾就玄烨对皇子们的教养,作了如是的描写:这些皇子的老师都是翰林院中最博学的人,他们的保傅都是从青年时期起就在宫廷里培养的第1流人物。然而,这并不妨碍皇帝还要亲自去检查皇子们的一切活动,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直到审阅他们的文章,并要他们当面解释功课。皇帝特别重视皇子们道德的培养以及适合他们身份的锻炼。从他们懂事时起,就训练他们骑马、射箭与使用各种火器,以此作为他们的娱乐和消遣。他不希望皇子过分娇生惯养;恰恰相反,他希望他们能吃苦耐劳,尽早地坚强起来,并习惯于简朴的生活。……皇子们都能流利地讲满语和汉语。在繁难的汉语学习中,他们进步很快。那时最小的皇子也已学过“四书”的前3部,并开始学习最后1部了。皇帝不愿他们受到任何细微的不良影响。他让皇子们处在欧洲人无法办到的最谨慎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皇子们身边的人,谁都不敢掩饰他们的哪怕是1个微小的错误。因为这些人明白,如果这样做,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在清代,皇子未成年时,都有固定的住所。大内乾清宫东有毓庆宫,康熙时太子胤礽曾居于此。后来成为皇帝的胤禛和弘历,以及弘历的子孙辈,“自6岁入学,多有居于此宫”。再就是外朝文华殿正北的撷芳殿,殿宇3所,绿瓦覆顶,也是皇子们的居所。嘉庆时,因毓庆宫曾安顿过颙琰,成为潜邸所在,不便再住别人,故将皇子们移于三座门北,俗称阿哥所或所儿。在圆明园的洞天深处,也有皇子的居所叫“4所”,“东西2街,南北2街”。皇子们从小就有人专门教以饮食、语言、行止等礼节。6岁起,他们备冠、袍、褂、靴,随众站班当差,并就读于尚书房(道光后改称上书房),圆明园诸皇子肄业之所在“西4所之西”,上书房设上书房师傅和上书房行走,上面还有总师傅,“以贵臣为之,或1人,或2人”,一般每日到书房2、3次,稽查课程。又有称“谙达”者,“体制稍杀于师傅”。谙达有3种:1伯哩谙达,由八旗参领、佐领1级人员中挑选娴熟弓马者充任,负责教授弓箭;再是蒙古谙达和满洲谙达。他们都是八旗翻译出身,前者教授蒙古语,后者教满文和翻译。谙达也设总谙达,派满洲权贵充当。皇子们就读,每年除元旦、端午、中秋、皇帝“万寿”及本人生日,可免去课读,除夕准提前散学,其余便无假日。他们于早晨寅刻(5点前)来到书房以待师傅(卯时初到)。一般先教弓箭,后学满文、蒙文,再学汉文。幼年皇子课程简单,午前便行告退。年长者得等到未正2刻(下午1点多)才得散学。接着就得练习步射,“在圆明园5日一习马射,寒暑无间”。皇帝每次在西苑(今北海公园内)紫光阁“阅武进士试”,必“先命皇子骑射,以为多士程式”,也算是对皇子们武功的考核。上书房得规矩是很严格的,“读书者每日至下屋歇息不过1、2次,每次不过1刻,仍须师傅准去始去”。读书空隙也可讲书或讨论掌故,但“不准常至下屋及出院闲走”,“应罚书、罚字惟师傅命是听,亦有罚下榻立读者”。皇子的侍侯人只准“在窗外或明间听差”。各处太监也“无敢在窗外行走者”,否则便要受到“惩办”。皇帝对皇子、皇孙的学业也非常关心。康熙帝玄烨就经常到课读处(当时在“无逸斋”)亲加监督课考。其他详胤禛、弘历等等也是一样。乾隆元年,弘历任命大学士鄂尔泰、张廷玉、朱轼等六人为皇子师傅。在开学的第1天,皇帝召见皇子和师傅,当面训诫道:“皇子年齿虽幼,然陶淑涵养之功必自幼龄始,卿等可殚心教导之”。他还说,“倘不率教,卿等不妨过于严厉。从来设教之道,严有益而宽多损。将来皇子长成自知之也”。乾隆35年(1770)5月,正在圆明园读书的八阿哥永璇,未经“奏知”,“又不关白师父”,擅自离园进城。事发后,弘历传唤有关人员等严加训诫,“讲八阿哥及师傅、谙达分别示儆”,又传令把这道告谕抄成文字,“实贴尚书房,使皇子等朝夕观省,知所劝戒”。皇子典学没有年龄的限制。有的人“虽婚娶封爵”,仍得入上书房“读书不辍”。咸丰5年(1855)7月,恭亲王奕訢因其生母晋封的问题上惹恼了奕詝,借口在办理孝全皇后(奕訢生母)丧事时“礼仪疏略”,罢去军机大臣等一切职务,回“上书房读书”。这就具有“反省”的性质。当然,象奕訢那样回上书房读书,无论是时间还是课读的内容,都比小皇子们自由多了(1)。
延伸阅读:
前清时期坐过堂,北洋军中扛过枪,武昌城里落过荒,北伐战争帮过忙,军阀混战称过王,南昌外围受过伤,万里长征翻过墙,敌后抗战偷过羊,决战平津扒过房,横渡长江喝过汤, 鸭绿江边喂过狼,炮击金门擦过膛,自卫还击骂过娘,改革开放扫过黄,随军下海从过商,香港回归接过防,舰艇出访漂过洋,还有谁能比我狂?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清朝皇帝是怎样教育皇子的????相关文章
占位标签-勿删!!
军号:1375416 工分:125941
/ 排名:8427
本区职务:会员
左箭头-小图标
皇子的分封根据清朝的定制,凡皇帝生子均称皇子,待赐命后才开始按位次称皇长子、皇次子、皇三子等。皇子年届15岁(虚岁),就请宗人府题请爵级。清宗室爵位,崇德元年(1635)定为九等制。顺治6年(1649)又厘定为12等,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按有清“赐爵之本意,酬庸为上,展亲次之,固有皇子反封贝勒、贝子、公者”,比之前明皇子例必封王要严谨得多。另外,亲王、郡王嫡褔晋所生子,年过20岁,由负责皇室事务的宗人府请旨考试后,亲王子可封为世子,郡王子封为长子,以待袭爵。其余子及非嫡子,经期考后分别减等授爵。为了避免皇室宗亲积年以后支派繁衍所带来的无穷麻烦,清廷规定除少数勋劳卓著,其爵位可以世袭罔替外,其余都1代将1等,直至规定封爵或闲散宗室。一般说来,皇子封授的年龄也就是成婚年龄,当然也有稍早或稍迟的。结婚以后就要搬出内廷(也有不立即出宫者),叫做分府。分府后,其居室服用、设官、俸禄给养,均按爵位高低拨给。亲王、郡王府设长史,贝勒府设司礼长,“长董帅府僚,纪纲众务”。又有散骑郎若干人,协助长史等理府事。另外根据爵位的高低,还配备其他属官。仪仗护卫是体现封建等级的重要标志,从亲王、郡王直到贝勒、贝子、公,都有规定的护卫、典卫和蓝甲、白甲,特殊有勋劳者还特旨倍增或加额设置。他们还有权蓄养太监。清廷对分封后的皇子,在经济上的优待也是很优厚的。首先有俸禄,每岁亲王给银1万两,以下世子6,000两,郡王5,000两,长子3,000两,贝勒2,500两,镇国公、辅国公700两及相应禄米。其拨给田土,据康熙6年(1667)所定则例,亲王有粮、银庄和瓜果菜园42座,约合田地6-8万亩;郡王庄园19座,约合2-3万亩之间。这还不包括同时赐拨的所属佐领下户人和炭军、煤军、灰军、薪丁等按丁配有的田土,以及带地投充人,给官地投充人的田土。除此而外,各王府的口外均有此滋生牧场,以及“采捕山场”。为了使皇子多多接触实际,培养他们关心国计民生,锻炼从政能力,从康熙时起,每逢皇帝外出巡幸,木兰秋狝,均令皇子随驾扈从,还常要他们代行祭祀礼仪活动。至于差遣皇子稽查旗务,典办政府诸部院及处置、审理各种特别案件,更是经常之事。康熙时,清廷出兵征讨准噶尔,玄烨曾命年仅18岁的皇长子胤褆任副将军,随裕亲王褔全率师出古北口迎战,是为进关后皇子领兵伊始,到晚年又任命皇十四子胤祯为抚远大将军,以膺再定西藏、廓清西北的重任。乾隆时纂修《四库全书》,弘历要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担任总裁。这些,都是有意给他们锻炼和显示才能的机会,同时亦是要加强诸王关怀宗亲、屏卫王室之心。清代在皇子分封上,吸取了明代的教训,除前面提到的不滥施封爵以外,还严格规定按授封爵等第赐予庄园田土,其地土均由内务府经管的皇庄中拨给;又规定诸王公均“不锡土”,“不临民”,“不加郡国”,府第均建于京师,“无故出京师60里罪与百官同”,从而避免了明代那样,庄田数额无定,每当亲王之国,为修治宫殿,搜刮田土,弄得官民交困,怨声四起。之国后,又在藩封地发生藐视官府、鱼肉百姓等事。清朝尽管十分重视皇子参与政事,还让其领兵作战,但鉴于康熙后期诸子为争夺储位而造成的悲剧,雍正初在确立秘密建储法的同时,严谨皇子结党、结交外吏。后来乾隆、嘉庆时,又多加以重申。乾隆41年(1776),当弘历得知皇长孙绵德与礼部郎中秦雄褒私下“相见送礼”的事实后,便严加斥责,革退了绵德的郡王爵位,将秦发遣伊犁,连绵德的师傅也受到处分。正是由于皇帝的严厉果断,使诸子诸孙十分注意约束自身的行动,防止触犯禁例。乾隆45年(1780),山西巡抚喀宁阿在向六阿哥永瑢及绵恩呈递请安片子时,“送鱼数尾”。绵恩等惧不敢受,将其事奏报给皇帝,得到弘历的褒奖,喀宁阿受到传谕申饬。清代的皇子分封制度,较之明代,却实颇多改进(完)。
(<span id="Wonderful)
占位标签-勿删!!
总页数1第1页&[共有2条记录]&分页:
&对清朝皇帝是怎样教育皇子的????回复
本帖已经被管理员锁定,不能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皇子的老婆叫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