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子的诗抒情主体是

分析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_百度知道
分析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析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lt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4条回答
这首被热爱海子的人们格外喜爱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日。两个月后,日,海子在河北省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这一事件,使得这首诗表面的轻松欢快与实际内涵之间产生了某种分离。也许,正是从这首诗中,我们得以窥见诗人最后的生存思考。这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他与世俗的生活相隔遥远,甚而一生都在企图摆脱尘世的羁绊与牵累。80年代特殊的精神氛围,海子是一个与之密切相关的文化象征,代表了某种价值理念和精神原型:以超越现实的冲动和努力,审视个体生命的终极价值,质疑生存的本质和存在的理由为核心的激进的文化姿态和先锋意识。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似乎表明诗人要在尘世营造幸福的生活,但诗人...
感受幸福吧~~海子是渴望幸福的,但现实总是太残忍。
面朝黄土,丰收多多!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
春暖花开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抒情诗歌)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海子抒情诗歌?????
收藏 查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抒情诗歌)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于1989年所写的一首。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表现了诗人对质朴、单纯而自由的人生境界的向往,对“永恒”、未知世界的探寻精神。第二节写诗人找到幸福后无法抑制的喜悦之情。第三节写诗人对世界的祝福。诗人将直抒胸臆与暗示、象征手法结合起来,使全诗既清澈又深厚,既明朗又含蓄,畅快淋漓而又凝重、丰富,抒发了诗人的向往幸福而又孤独凄凉之情。[1]外文名称Facing the Sea With Spring Blossoms创作年代1989年文学体裁现代诗作&&&&者海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书法作品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
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1]Facing the Sea With Spring Blossoms
From tomorrow on,I will be a happy man.
Grooming,chopping and traveling all over the world.
From tomorrow on,I will care foodstuff and vegetable.
Living in a house towards the sea, with spring blossoms.
From tomorrow on,write to each of my dear ones.
Telling them of my happiness.
What the lightening of happiness has told me.
I will spread it to each of them.
Give a warm name for every river and every mountain.
Strangers,I will also wish you happy.
May you have a brilliant future!
May you lovers eventually become spouses!
May you enjoy happiness in this earthly world!
I only wish to face the sea, with spring blossoms.[2]这首诗写于日,距诗人在同年3月卧轨自杀只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作者是属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的“一代人”,亲身经历了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扼杀物欲、只讲精神,到80年代末期的摒弃精神、物欲横流的社会转型过程。面对现实,理想主义者的作者困惑了,希望破灭了,觉得不能“诗意地栖居于世”了。同别人盲目沉醉于物质生活享受的幸福感比较起来,他更多地感到来自内心分裂矛盾的痛苦。这篇诗歌便是他人生痛苦体验的结晶。[3]这首诗以朴素明朗而又隽永清新的语言,唱出一个诗人的真诚善良。抒情主人公想要做“一个幸福的人”,愿意把“幸福的闪电”告诉每一个人,即使是陌生人他都会真诚的祝愿他“在尘世获得幸福”。诗人想象中的尘世,一切都那样新鲜可爱,充满生机与活力,字里行间透出积极、昂扬的情感。整首诗乍看是以淳朴、欢快的方式发出对人的真诚祝愿。[4]
大海是作者诗中的核心意象,广阔浩荡,心旷神怡,生机勃勃,是安魂之乡,是搏斗之乡,是理想之乡,是作者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是作者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这个题目的意蕴张力在于,它将人们现实中的思维定势扯得七零八落,然后万花筒式地重组,用自己强烈的主导意念使它明丽起来。当然,花应该开在炎热的土地上,作者却让他固执地(“我只愿”)开在自己的幸福之海上,开在自己的理想的追求中,现实中的一切(“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只为了养活自己的躯体,以使自己的心能够跳动,使自己的想象能够飞扬。
全诗有两套系统。一套系统是由“喂马,劈柴”开始,经由“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到“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结束。作者通过自己的描述,将明天的幸福生活降低到俗世生活的最低限,点明了今天的生活太为世俗繁琐所羁绊了,主要讲营造幸福生活所做的物质层面的事。全诗末尾一句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这套押韵系统的一次遥远的回响。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诗就外部意义而言,可以视作这套押韵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把它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内部意义的探究与分析,十分显然,“面朝大海”与 “春暖花开”这两个短语也是存在押韵关系的。这套押韵系统以日常生活的画面的精心描绘,揭示了一种较为朴素的愿望与真挚的情感。另一套系统由 “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开始,到“愿有情人皆成眷属”结束。这套系统承上启下,既是对第二小节中“告诉他们我的幸福”的承继,又是第三小节倒数第二句的 “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的先声。它所抒发的是抒情主人公的美好愿望与博爱的胸怀。[5]
这首诗的第一段,全部是述说“我”;而第二和第三段,也就是第二部分,全部是述说“我和他人”。第二部分第一句是“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从这里开始, “我”的沟通范围不断扩大,从亲人到每一个人,到每一条河每一座山,最后到陌生人,随着范围的扩大,否定性和矛盾性逐渐渗入诗歌,直到最后形成“祝愿”与“只愿”的对立。他给熟悉者通信,给陌生者祝福,目的都是希望他们幸福,和自己一样的幸福,如果幸福的形式不同,但幸福的体验应该是一样的,所以最后一句,海子表达对自己所感受到的幸福的绝对自信。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两个部分的总结,一个是对“我”的生活和希望的总结,一个是对“我”和他者之间关系的总结。在第一段结尾,“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得积极乐观,在整个诗句内部没有否定性的因素,这所房子令人陶醉,她装满幸福,朝向广阔的海,她的温度是春天,面容是鲜花。作为第一部分的总结,这一句勾画出明天的“我的幸福”。当只涉及“我”的时候,“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世俗生活是和谐的,亲密的,它们共同构成我的幸福,我的幸福既有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也有“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第二个部分,当涉及到我在“世界中”与他者发生关系的时候,就出现了某种分裂,他人与我形成了某种对立,在这种对立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不能与世俗生活和谐一致,反而成为“我”离开世俗生活之后的庇护,是“我”最后的立足之处,最后的温暖、最后的安慰。因此,“我”的矛盾是因为出现了他者,在他者出现之前,明天都是和谐美好的。[6]
全诗所有句子的主语都是“我”,一共有五个,而且每一段结束诗句都是以“我”开头:“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将告诉每一个人”,“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三句诗表现了三种不同的状态,我从拥有,到告诉,再到回归。最后一段的“春暖花开”与第一段构成了一个循环,幸福从我的天地出发,逐渐去拥抱外面的人和世界,然而,最后还是回到我的“大海和春天”。在第一段,“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我的世界的状态,是满心欢喜的总结,而在结束时,它成为我的最后一片天空和立足之地。当我试图把春天的温暖播撒给世界的时候,突然发现,我的阳光只有我自己才真正需要。整首诗歌,主语全部是“我”,主体间的交流是缺失的,我向外传递,放光,撤回。这一切都是我自己的想象、动作和表情。从诗歌的第二段开始,诗歌的主题词就是交流,从告诉到祝福,然而,一切都是单向的,只有“我”,没有主体间的对话,甚至没有对其他主体的想象,因此这个世界是陌生的。[7]
诗歌的最后一段,“陌生人”是一个有趣的称呼。陌生人本来也属于第二段中的“每一个人”,从语义的角度,他们是同样的人,然而却与“我”构成了两种不同的关系:一种是要传递幸福的每一个人,另一种是“也为你祝福”的陌生人。他们既属于我的圈内,同时又在圈外,形成某种含混。我试图告诉他们我的幸福,让他们进入我的圈内,但是最终,在我的心灵中,他们依然只属于圈外。“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根据本弗尼斯特的语言学理论[8],“我/你”是交流的基本结构,有我与你,就有交流。然而在诗歌中,这个交流却被“陌生人”的称呼破坏了。日常生活中, 我和你在交流之后,就不再是陌生人。在这里,“我/你”始终保持陌生人的身份,也就意味着交流的未完成。而且,每一位面对诗歌的人马上都被纳入到“陌生人”的称呼之中,成为受到海子祝福的“你”。如同“你”这个字一样,陌生人也是表现“相互性”的词,当海子称呼“你”是陌生人的时候,实际上也是把自己作为“你”的“陌生人”,把自己作为所有人的“陌生人”。陌生在交流和祝福中凸显出来,这不是日常生活中拉近距离的祝福,它表明了不同的愿望和价值。
在时间上,这是一首从明天开始的诗歌,三个诗段第一句都是祈使句,祈使的对象都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向自己发出的召唤,诗歌的开始就是站在明天的角度召唤自己的行动,召唤自己的幸福和世界的幸福。这首诗的前面两段的动作都是属于将来的时间,而在第三段,则进入了当时。前面两段的祈使句都是具体的动作,“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以及“和每一个亲人通信”,这都是“我”规划中的动作,第三段的祈使句却使诗歌进入想象性行为,为山河取名,这不是需要“明天”完成的动作,在“我”写下这句诗的时候,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就已经完成。同样的,祝福和愿望也是所想即所成,都是在想象的同时完成,而不再需要“明天”。诗歌从明天开始,却走向了今天,当最后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回到了我的心灵的现实。我真正能够愿望,能够得到的只有那“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那是只住我一个人的房子。诗歌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完成了一个循环,空间上走向外面的世界,最后回归自己的小世界;时间上从明天走向今天。在这个空间扩散的过程中,诗歌中的时间无可奈何地失落了,本来属于明天的世界转变为在空间上不可及的世界,一个不可能的世界。时间被放弃。时间向空间的转换在这首诗最重要的句子也表现出来。“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结构和语义上分析这句诗,“面朝大海”和“春暖花开”都是对房子的描述,用面朝大海修饰房子很普通,然而春暖花开是非常奇特的,因为它本身是对时间的描述,而不是对空间的描述,春暖花开本身是一个时间中的过程,而不是空间中看到东西,因此当人们说春暖花开的时候,并不表明他所看到的花朵树木,而是表达季节的来临。在汉语中常用的说法是“待到春暖花开时”,这是对时间的叙述,但是诗人却用季节来形容一所房子,使这个时间凝固在空间中,时间空间化了。[9]
诗歌第一段的动词是行动,第二段的动词是告诉,第三段的动词是祝福(愿望)。三个诗段的开始都是祈使句,是愿望和行动的结合,然而到了诗歌的末尾,则只有愿望: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动词的角度分析,“我”从行动回归到愿望,从“做”一个幸福的人,到确认当时的状态——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我在最后放弃了行动,如今天一样,我拥有心灵的美丽,却没有尘世的幸福生活。诗人放弃了“明天”。不少批评家在评论中,强调“明天的幸福”意味着今天的不幸福,例如杨文军在《忧郁的海子,忧郁的诗》中写道:“所谓‘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是一个反讽的陈述句,意即现在并不幸福,‘明天’也仅仅只是一个渺茫的时间指向。”[10]这些评论是有道理的,然而诗歌所表现的更加复杂和隐秘。事实上,无论是今天的春暖花开,还是明天的周游世界都是精神想象之境界,而人的幸福也并不总是一种持续的状态,总是处于对昨天的回忆,对今天的感受和对明天的期盼之中。对明天的向往固然意味着对某种对现实的否定,然而也闪烁着幸福的希望。这首诗真正的哀伤之处,不是述说当下的不幸福和对明天的寄托,而是对明天的放弃,“我”最终感受到我设想中的行动对于世界没有价值,甚至于想象中也不再有我的行动的位置。“只愿”是一个肯定,对当下的肯定,然而这个肯定是以对明天的否定为代价的。诗歌的第一段是对明天的肯定,“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隐含对今天的否定,在诗歌结束的时候,“只愿”是对现实的肯定——隐含对明天的否定。如果说今天的不幸福是令人惋惜的,那么对明天的否定才是真正的悲剧。明天作为照亮今天的一束光,在诗歌中如闪电般逝去,它不能温暖这个世界,不能温暖陌生人,也不能照亮我的前程。[9]《三月殇——评海子的短诗》:“人们说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诗篇中最明朗、最温暖的一首。诗中有许多充满希望的字眼……但是,在温暖的春天里,隐藏着冬天的讯息——一种隐隐作痛的危险与悲凉。原来这一切都是从明天起,而明天,诗人在哪里呢?他给每一个陌生人祝福却唯独带走了自己。尘世的幸福到底与海子无干,‘春暖花开’只是诗人临行前的赠品。”[11]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赏析》:有人分析海子说:“柔弱的第一自我和强悍的第二自我的长时间的冲突,使他的诗一再出现雅各布森所说的‘对称’。”所谓“对称”,无非指二重人格。也就是说,体现出外弱而内强的特点:诗之表有柔弱的外象,“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词情轻柔而清淡,此诗之婉约风派者也;然而诗之心也有强悍的本质,言词的背后隐藏着一颗崇高、骄傲的心,“只愿面朝大海”,让人们看到海边站立着一位遗世独立的诗人形象,那是自封王者的形象。这种二重人格还可细分出:对众人和世俗生活的亲近与排拒,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喜悦与悲忧,在文情表现上的直致与含蓄……作进一步提炼,大约有三重意识:世俗意识,崇高意识,逃逸意识。这三重意识排在一起不太“和谐”,正好表明海子这首诗在情感的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蓄羞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12]海子海子,原名,出生于日,安徽省査湾人,从小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法律系,1982年开始诗歌创作,再后来被称为“北大三诗人”之一。日他在卧轨自杀,年仅25岁。在他作为诗人的短暂的生命里,海子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是他是中国上世纪8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13]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海子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大小:380.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海子印象:背着血红的落日 走向家乡的墓地
[摘要]“天才和语言背着血红的落日/走向家乡的墓地”,这诗句真是诗人自身的命运谶言。这个人的出去和回来之间,是生命中最宝贵的部分,是他的诗歌写作生涯。荣光启(图片由安庆晚报副刊编辑黄涌提供)作者:荣光启,首都师范大学博士,武汉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诗评家。编辑有《海子最美的100首抒情短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出版)。我知道海子的时候已是1992年,那时海子早已离世,流行在校园里的,是一本红黑颜色封皮的《海子、骆一禾作品集》(南京出版社1991年版),诗集那种悲怆的色调,符合那时人们对这两位诗人的印象:神秘、高尚、伟大。想想诗人们当时对海子、骆一禾的喜爱与崇拜,那诗集真有点红宝书的意味。多年后,诗人西川说,那本书的编选没有得到任何人的授权。那时我写作的经验很浅,还没有到达“倾心死亡”的地步,当时顶多就是那种想亲近文学发点文章将来毕业好找工作式的“热爱生命”。所以,进入眼帘、心里喜欢的海子的第一首诗是《重建家园》,诗的结尾是“双手劳动 慰藉心灵”。我想我农民的父亲一定会愿意这个作家做我的榜样。海子离世那年,我并不知道他,当时诗人我只知道汪国真席慕容。我的家乡与海子的家乡现在车程一小时,当时至少两个小时吧。1989年的炎炎夏天,我和高中的几个小伙伴突发奇想,将我们当地的西瓜卖到安庆城,岂不大赚一笔?其中一个小伙伴说,根本不用去安庆,他的大姨夫在高河,是水泥厂的书记,我们的西瓜到那里,没有人敢挑三拣四也没有人敢还价,因为公家包了。西瓜的来源在我的外婆那村,我找到我的大舅,他是那村里的领导,帮助我收西瓜,为了让我们这些小毛孩真能赚钱,他在过秤时作弊明显,明明十斤的瓜他只说八斤,以致于我的一个堂舅忍无可忍当场拂袖而去。整了一拖拉机西瓜之后,我们三个小伙伴也坐在拖拉机上,司机是我大舅找来的,这个老男人满口黑牙,我们为了讨好他,不断地给他递香烟,我们惊讶地发现,无论我们递多少支烟,他都慷慨地接了,连一句客气话也没有。后来舅舅告诉我,你们本来就应该给他额外买两包香烟,这是规矩。最令我们意外的是,当西瓜到了目的地那个水泥厂,刚一进大门,就听见一个亢奋的声音喊道:“发西瓜喽”,转眼之间一拖拉机西瓜在茫茫人海中被一抢而空,而这时我们还没认识一个当地的人。我们接下来能做的事就是号咷大哭。在哭声中,传说中的大姨夫终于出现了,他确实表现出党对人民的关怀,他说西瓜按2000斤算,并且给出了惊人的高价。几年后,因为海子,我再次听说了这个叫高河的地方,我发现自己其实早已亲历,只是那时的我,迷恋的是余华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中的那种癫狂与荒谬;那时的我,小小年纪,却财迷心窍;那时我根本不知道在拖拉机的轰鸣中渐渐退去的绿树掩映的那些平凡丘陵中,竟然诞生了一位终结了中国当代新诗史的优秀诗人。在北京大学出版的洪子诚、刘登翰先生著的《中国当代新诗史》最初的版本中,当代中国大陆诗歌的部分,写到一个叫海子的诗人自杀,就戛然而止。海子的出生地我早已去过,几年后,当我成为一个新诗研究者、一个喜欢海子诗歌的人,我有一点自豪。也许是这一点少年记忆,加上我确实与海子同为安庆老乡,在海子的所有诗歌中,我最触动的却是下面这一段:“大地啊,伴随着你的毁灭/我们的酒杯举向哪里?/我们的脚举向哪里?//大地??盲目的血/天才和语言背着血红的落日/走向家乡的墓地//想想我是多么疲倦/想想我是多么衰老/习惯于孕育的火焰今日要习惯熄灭”(出自海子长诗《土地》的《第十章 迷途不返的人……酒》,见《土地》单行本第70页,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15岁从一个农村中学考上北京大学,应当说是天才;短短生命写就200多万字的瑰丽诗篇,应当说他的语言禀赋非常人能比。而这个天才注定是悲剧,当这个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时那庆祝的喜悦鞭炮还在记忆里回响,十年之后,同样是这个高河山村,又响起这个孩子骨灰回乡时的悲怆鞭炮。难怪查正全老人的失望、羞辱与悲愤!“天才和语言背着血红的落日/走向家乡的墓地”,这诗句真是诗人自身的命运谶言。2008年,当我再一次踏上高河的土地,在海子埋身的那一片山冈,我有点震惊,怀宁县城附近的这片村庄,为什么中间却有这么一大块荒凉与沉默的荒芜山冈,仿佛它本来就是为诗人预留。我印象中的海子,是一个聪明的老乡,出去念了中国最好的大学,最终却以最悲惨的方式回来。故乡的很多人不知道这个孩子怎么了,而我知道,这个人的出去和回来之间,是生命中最宝贵的部分,是他的诗歌写作生涯。“我看见了天堂的黑暗/那是一万年抱在一起”、“诗歌的金弦踩瞎了我的双眼/我走进比爱情更黑的地方”、“我的名字躺在我身边/像我重逢的朋友/我从没有像今夜这样珍惜自己”……这是我曾经印象深刻的诗句,每个喜欢海子的人都知道海子那里有无数优美的诗句。从人的角度,海子是某种意义上的天才;从诗的角度,他诗中的想像和经验总是叫人吃惊、但又能够让你接受、让你陷入无尽的忧伤。他的诗一度和里尔克、卡夫卡、艾略特、鲁迅等人的作品一起,给了我一段难忘的在文学中悲欣交集的岁月,他们的言语一度代替我们自己说话。在后来的诗歌批评写作中,我渐渐不再因为海子是老乡而故意避讳,我越发意识到这个老乡作为文学家是多么优秀。我越来越体会到诗人西川说的一些话并不过分:“海子是一个天才”、“彷佛沉默的大地为了说话而一把抓住了他,把他变成了大地的嗓子”、海子的诗句是“抵达元素的”(西川:《怀念》,日)。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认同西川的看法,有人就认为“海子缺乏对事物的具体把握能力”、有人说“海子乌托邦式的青春抒情,离自己肉体的真实感越来越远”,也有人认为海子的短诗还可以、长诗则不值一读。2008年秋,我整理海子第一本诗集《小站》,湖南文艺出版社拟出版《小站》单行本,现在是副社长的陈新文先生当时也让我了解到他们社的一套大师图文典藏系列图书,这套图书印刷精美、创意新颖、档次很高(以前出过纪伯伦、泰戈尔、徐志摩等),他希望能将海子也纳入这一系列,编一本《海子最美的抒情短诗100首》。这样的背景下,我想编一本有我个人印记的海子诗选。当我把湖南文艺出版社的意图转述给海子家人时,他们亦很高兴(海子二弟查曙明转达了他家人的意见:今天许多出版社想出海子诗选,但若是简单地重复,他们可能不会授权)。骆一禾说海子“近300首抒情诗是具有鲜明风格和质量的,堪称对中国新诗的贡献”,这话也不过分。用海子自己的话说,“我是肉,抒情就是血”(《日记·1986年8月》),他的“抒情”诗也是这主体生命之“血”,宝贵、动人。常读海子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目前我们见到的所有海子的诗作中,即使不是首首精彩,但至少,几乎每一首诗中总有一两句打动人心,从这个意义上说,选编一本海子诗选是难的,因为好诗太多;但从另一个方面,选编海子诗选又是有意义的,因为可以体现编者的一定的诗歌眼光,不同的诗歌选本,可以让人们认识海子诗歌的多种魅力。海子诗歌的大部分我对之都有一定的记忆、一定的感喟,许多诗作诗句我曾与朋友们分享过、它们亦有我个人的心灵印记和生命体温。能被海子诗歌所触动的人是幸福的,而编这样一本诗选的目的,其意大约在于海子所说:“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这本诗选最大的特点是,里边部分短诗是长诗的片段,我试图让大家也关注海子的长诗。有写作经验的人应该知道:小说如同谎言,篇幅越大越难成就;诗歌即兴短小些微感觉想象尚易,鸿篇巨制结构复杂的长诗要写好如同登天梯。海子的长诗写作如同天梯显现(当然不是《旧约》中雅各在伯特利看见的天梯),他自己在诗中也曾有相关的描述。《海子最美的100首抒情短诗》是有特色的,除了长诗片断之外,我自己也曾说,我选的这些诗,如同珍藏的珠宝,大都凝聚着我多年生命与记忆的摩挲,我熟悉它们如同熟悉曾经爱过的人。也许这部诗选的特色是一个在海子家乡安庆的乡村生活了19年的“70后”的读诗经验和文学趣味。也是想让人们知道,那些关于海子的抒情缺乏“肉体的真实感”、海子长诗没有价值的说法,是多么不符合实际,对于这样一位诗人,是多么不公平。2009年湖南文艺出版社将《海子最美的抒情短诗100首》和海子第一本诗集《小站》及海子诗作精选的诗歌朗诵CD三合一,以这部丰富又精美的出版物作为对海子离世20周年的纪念。此著首印15000册,很快售罄,很快又再版,海子作品在当代汉语文学界受欢迎的程度令我欣喜。三者当中,《小站》作为单行本,是首次面世。附录于《小站》的,有我约的几位著名学者关于海子的文章,有我整理的这二十年间重要的海子研究著述目录。独《小站》而言,我认为对当前的海子研究,有一定学术价值。3月26日在海子家乡的海子纪念活动上,我将我的“目录”呈与西川老师,他亦表示惊讶,“这里边许多文章我都不知道。”这部出版物给我带来了一些安慰。这些安慰不包括一些人也将我列入当代中国的海子研究者的行列。对于海子,我只是一个读者,我只是一个因家乡也在安庆、海子家人比较信任的读书人,我不能算一个海子的研究者。我相信西川老师说的,研究海子是不容易的,尤其是那些长诗。对于研究海子,我还没有准备好。给我安慰的是一些读者,他们因看到这本书而高兴,进而写信与我、或以其他方式与我联络。这些曾经陌生的朋友给我的激动是大的,我知道他们与我联系不是因为我有什么,而是因为海子的诗人形象和文字本身,我的激动是我们都可以分享海子的文字的美与锐利、感伤与炽烈。在这个分崩离析的世界,文学还可以如此凝聚人心,让一个个石头心变得柔弱相互碰触,这多少是件令人激动的事。2009年暑假前后三个月、年一学年,我均在美国访问和学习,许多在海外的人,当他们知道我的专业是中国现当代诗歌,都与我提起海子。海子不仅仅在中国,在那块被他称之为“亚洲铜”的土地上,也在令他痛苦万分的“太平洋”的那一边,为人所熟知、所景仰。我想说的,不是海子的影响什么的,而是: 海子的诗作,被不同文化层次、社会背景的人长久地喜爱,可能是因为其中有一种当代汉语的平易又深切的抒情方式,海子的诗已不再是诗歌这种文体,而成了汉语的一种言说方式。诗人的有用与罪过、诗歌的社会功能云云,大约都在于此吧。2010年暑假,我来到美国中部的伊利诺伊州大学香槟分校做访问学者,居住在一个叫Orchard Downs的地方,此处毗邻一片广阔的玉米地,当秋天来到,玉米收割,露出土地本身,对我而言,在中国已很久未见这样的情景,我心里涌出的是海子的诗句:“……丰收后荒凉的大地/黑夜从你内部上升//你从远方来,我到远方去/遥远的路程经过这里/天空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因着海子,这异域的风光,成为最中国化的情境。我想海子的诗,也许是这样,是汉语里许多人内在的语言。如西川在《怀念》()一文中所言:“他的诗歌将流动在我们的血液里。”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相关阅读:
相关搜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了
每日微信 | 如果爱打牌的胡适也有朋友圈
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一度痴迷打牌你信么?不信就一起围观胡适的“朋友圈”吧。
←扫我订阅腾讯文化,每天至少一篇品味文章,让你的生活更充实
[责任编辑:smilechen]
Copyright & 1998 - 2015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海子铁路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