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天龙八部 金庸人物评价1000字

我一直觉得天龙八部充满了怪力乱神絮絮叨叨的感觉,而且倪匡气质明显,为什么却有很多人说它是金庸最好的小说?
虚竹:人生无常,无常是苦。怪力乱神絮絮叨叨恰恰就是生活的样子,但《天》给心灵的撞击却如此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文章作者是陈墨先生,底部有完整版下载美籍华人学者,着名文学批评家陈世骧先生曾经说过以下的话:间有以天龙八部稍松散,而人物个性及情节太离奇为词者,然亦为喜笑之批评,少酸腐蹙眉者。小弟亦笑语之曰:「然实一悲天悯人之作也┅┅读武侠小说者亦易养成一种泛泛的习惯,可说读流了,如听京戏者之听流了,此习惯一成,所求者狭而有限,则所得者亦狭而有限,此为读一般的书听一般的戏则可,然金庸小说非一般者也。读天龙八部必须不流读,牢记楔子一章,就见『冤孽与超度』都发挥尽致。书中的人物情节,可谓无人不冤,有情皆孽,要写到尽致非把常情都写成离奇不可;书中的世界是朗朗世界到处藏着魍魉与鬼蜮,随时予以惊奇的揭发与讽刺,要供出这样一个可怜芸芸众生的世界,如何能不教结构松散?这样的人物情节和世界,背後笼罩着佛法的无边大超脱,时而透露出来。而在每逢动人处,我们会感到希腊悲剧理论中所谓恐怖与怜悯,再说句更陈腐的话,所谓『离奇与松散』,大概可叫做『形式与内容的统一罢。话说到此,还是职业病难免,终究掉了两句文学批评的书袋。但因是喜乐中谈说可喜的话题,结果未至夫子煞风景。青年朋友(这是个物理系高材生)也聪明,居然回答我说:「对的,是如您所说,《天龙八部》不能随买随看随忘,要从头全部再看才行。」(陈世骧寄金庸函,一九六六·四·二十一。转引自《天龙八部·附录》)诚哉是论!确哉是论!陈世骧先生不愧是一位大文学批评家。他的这段话,可以说正是点中了《天龙八部》的「文眼」与主题,并且指示了我们阅读的方法与途径。《天龙八部》中所有的人物都生活在同一个非人的世界上,生活在同一张「生活之网」中,生活在「非人」及「非我」的痛苦与冤孽里。之所以在这一世界中「无人不冤,有情皆孽」,那是基於以下的种种原因。首先,是历史的冤孽阴影与遗传。如前所述,《天龙八部》的情节结构之所以如此庞大复杂而又曲折多变,那是因为它叙述的不只是一个人以及一代人的故事,而是叙述了许多人及许多代的故事。或者说,小说中所叙述的一代人、一干人的故事每每都要上溯到上代乃至上几代去。从而使这部小说变得格外的复杂而又曲折。换句话说,这部小说的主要人物及一干重要人物几乎无一不是生活在历史的阴影里及父辈的冤孽与仇恨中。段誉初涉江湖即碰上了可人的少女锺灵,继而碰上了少女木婉清,最後又碰上了使之如痴如颠的王语嫣。这几段故事看起来都是段誉的故事,锺灵虽少不更事,然芳心可可,有意於段誉,木婉清,则更是恪守「第一个看见我脸的人,我不杀他就要嫁他为妻」的誓言,且兼锺情已深,情难自禁。却谁料段誉不是旁人,而正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哥哥!「情哥哥」变成了「亲哥哥」,这一变化,直叫木婉清肝肠寸断。说穿了,原是段誉之父段正淳作的孽。段正淳自顾风流,到处留情,至使一干情人之间互为生死仇敌,又至使亲兄妹间互不相识以至相恋,乃至险而乱伦成奸。揭开秘密之後,亦自必从此毁了锺灵、木婉清两位姑娘的青春爱情及一生的幸福。同样,王语嫣也是段誉的情人之女,亦正又是段誉的同父之妹妹,这更是使段誉如五雷轰顶,直觉生不如死之至!小说的最後,虽然柳暗花明、峰回路转,使段誉之母刀白凤终於对段誉说其生身之父并不是段正淳而是「四大恶人」之首的段延庆,这一方面使得段誉不必再因兄妹不成婚而苦恼万状,然另一面却又让段誉得知了自己的生身之父,原来就是江湖中人人不齿,自己一贯视为仇敌,且多次陷自己一家於危境的「恶贯满盈」段延庆!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不由他自己能做出任何的选择。他一生注定要生活在这阴影里。萧峰一生的命运,也全是由父辈的冤孽所决定,完全不由自主,横竖都是痛苦不堪。他本来是丐帮上下人人拥戴,中原武林之中个个倾慕的「北乔峰」乔帮主,然而谁料在杏子林中,居然有人揭露出他竟不是中原子民,而是「大辽番狗」亦即中原武林的民族世仇!仅仅因为这一点,他便由丐帮帮主,变成了丐帮及中原武林之敌。而他的生身父母的无辜受害却又与他所敬爱的丐帮前主有关,以至於他的养父乔三槐,他的恩师玄苦大师都因之惨死。从此以後,他所作所为,一切都已是「命中注定」的了。而至最後,得知自己的生父萧远山并没有死,却又知道,自己的养父乔三槐、恩师玄苦大师竟然都是生身之父萧远山所杀,进而萧远山又逼死了义弟虚竹的父母玄慈与叶二娘。所有的这一切,都只能让他痛苦而又茫然,却同样是永远不能摆脱。在三位主人公中,最苦的其实还是虚竹。段誉至少父母双全且从小受到双亲疼爱;萧峰虽母亡父隐,但却从小受到养父养母及恩师等人的疼爱。而虚竹却从小就生长在少林寺中,与生父玄慈方丈咫尺天涯互不知道,这一方面是因为玄慈与叶二娘的结合乃是佛家所不允,为武林所不齿的天生冤孽,另一方面则又是因为萧远山为了报复玄慈,竟将虚竹从其母亲手中抢走却又丢在少林寺中,逼得其母成为疯狂的杀人魔王「无恶不作」叶二娘。而待到有一天他知道自己的父母是谁,却又是他与父母永别之日。其惨无比,可谓人间之最。而这些彷佛也是命中注定。除此之外,段延庆念念在夺回失去的王位以至无所不用其极,而成为「恶贯满盈」的四大恶人之首,究其原因则正是因为他生为延庆太子却又遭逢叛乱以至从此一生多乖!他之恶也,固然可恨可诅咒,然他之惨也,亦复可怜而又可悲。同样,书中的「南慕容」慕容复,以其创出的「以彼之道,还施彼身」的武功名重武林,兼而风流潇洒,直如人间龙凤,然而恪於祖传之训,一生要为「恢复大燕」而奋斗,乃至於既不能报答表妹痴心衷肠之热恋,甚而连自杀的权力都没有!书中有一段精彩的文章:那宫女道:「待婢子先问慕容公子,萧大侠还请稍候,得罪,得罪。」接连说了许多抱歉的言语,才向慕容复问:「请问公子!公子生平在什麽地方最是快乐逍遥?」这问题慕容复曾听他问过四五十人,但问到自己之时,突然间张口结舌,答不上来。他一生营营役役,不断为兴复燕国而奔走,可说从未有过什麽快乐之时。别人瞧他年少英俊,武功高强,名满天下,江湖上对之无不敬畏,自必志得意满,但他内心,实在是从来没感到真正快乐过。他呆了一呆,说道:「要我觉得真正快乐,那是将来,不是过去。」那宫女还道慕容复与宗赞王子等人一般的说法,要等招为驸马,与公主成亲,那才真正的喜乐,却不知慕容复所说的快乐,却是将来身登大宝,成为大燕的中兴之主。她微微一笑,又问:「公子生平最爱之人叫什麽名字?」慕容复一怔,沉吟片刻,叹了口气,说道:「我没什麽最爱之人。」┅┅如此,慕容复因为家传祖训,要复兴亡国,因而成为实际上的不幸之人。而最为不幸的是,他身处不幸之中而毫不自知。同样,聚贤庄庄主的儿子游坦之也是因为父仇而身陷江湖,一生屡经奇遇却丝毫无补於他苦难的人生,只是徒然招致天下武林人士之不齿。他痴爱之人却原来又爱着他杀父仇人萧峰而对他无情无义之至。少女阿朱代父身死,虽出於双重的误会,一则是康敏的欺骗,二则是自愿的化妆,然而究其原因,却仍然要归结到乃父段正淳到处留情遗下无数孽障,以至於使阿朱与萧峰这一对锺情挚爱的恋人成为生死之隔。更为悲惨的是,阿朱又正是死於情人的掌下!其次,前代仇怨愤恨,化为现世的业报冤孽,且冤冤相报,仇仇相连,辗转反覆,了无尽头,不仅祸及他人,自己亦在「网中」。说到底,这一非人的世界正是人们自己所造成的。生活及人生之所以成一张「魔网」,一半是由於上代的恩仇情孽,而另一半则是出於自此一代的辗转报复。这张「魔网」正是以上代遗传的恩仇情孽为「经」,以这一代的辗转报复为「纬」,从而纵横交错、错综复杂,乃至於无法理清谁是罪魁,谁是祸首,谁又是「冤头」谁是「债主」,甚而,说不清谁是「善」,谁又是「恶」,谁是「正」,谁又是「邪」┅┅按说,「四大恶人」该是罪魁祸首,邪恶的「冤头债主」了。然而,段延庆、叶二娘固是做恶多端,无恶不做乃至恶贯满盈,确实是魔鬼而非人类,但是,段延庆为何成为「恶贯满盈」?他也有深仇大恨,而且为之身体残废受尽人间苦难。叶二娘之所以每天要害死一个小孩,那起因还是因为人家将她的儿子抢了去!世间有「四大恶人」这种非人性非人类的恶魔存在,当然要变成鬼域与魍魉世界。然而推根究源,他们却并非罪魁祸首、债主冤头。即以叶二娘来说,她之疯狂是由於萧远山将她的儿子抢走,而萧远山之所以要抢她的儿子,则正是要报杀妻夺子之仇,而他的仇人则又正是叶二娘的情人玄慈方丈!再加之萧远山的儿子萧峰与玄慈、叶二娘的儿子竟又结拜为兄弟金兰!┅┅这其间的恩恩怨怨,又有谁能说得清楚?可是,人却是生活在这一茫然而无头绪的生活之网中,生活在这一辗转报复,却既报复和伤害了他人而又实际上报复和伤害了自己的「非人世界」之中人人都是受害者!又几乎人人都是做恶者!人人都身不由己地受到扭曲,而其扭曲之力至少有一部分是出於自己。如此辗转连环,环环相扣,以至於根本就无头绪。当然,推根究源,或能找出乔峰与虚竹苦难的「冤头」,那就是一心兴复大燕的慕容博。一切都出於慕容博的一个阴谋及其精心的安排,即欺骗了玄慈说萧远山将带人来抢夺少林寺的武功秘笈,而实则萧远山乃是带着不会武功的娇妻游山玩水回娘家。玄慈不知就里,带领一干中原豪杰於雁门关外埋伏偷袭,杀死了萧远山不会武功的妻子及随从,使萧远山愤而哀伤,跳崖自杀,从而埋下了深深的祸根。萧远山妻子之死、玄慈情人之疯,以及二人的儿子的失踪等等种种祸根,其源都在慕容博!然而,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罢了。一是因为玄慈与叶二娘之死至少有一半是由於赎罪忏悔以及再无面目立於武林人世,二则萧远山之杀乔三槐、杀玄苦,以及乔峰逼死赵钱孙、谭公谭婆,使单正一家家毁人亡,更在聚贤庄上大开杀戒┅┅这就使得他们自己早已成了新的罪魁与新的冤头。对游坦之等无辜的少年而言,萧峰之罪责难逃。而萧峰之所以如此,则又是受游骥、游驹等中原豪杰之逼迫。《天龙八部》的世界,是一个复仇雪恨的世界,而这一复仇雪恨的世界虽叫人快意恩仇,然而却又因冤冤相报冤冤相连辗转连环而变成了一个无穷无尽的「非人」世界。其间充满了因仇恨而致的报复,复又因报复增加了新的仇恨!再说,这还是只是小说的一半内容。乔峰与虚竹二人的命运悲剧或许直接或间接地与慕容博当年的阴谋策划有些关系,但小说中的段誉以及逍遥派、段延庆┅┅等等冤孽内容却与慕容博可以说毫无关系。段誉之苦,完全在於情孽。而种下这一情孽的,则一是他的父亲段正淳,二是他的母亲刀白凤,三是他的生身之父段延庆。而逍遥派中的逍遥子、李秋水、天山童姥三人之间情孽牵连祸害於世,究其原因,则只不过「情」之「孽」尔。李秋水为了独占逍遥子的爱情而害天山童姥在先,致使天山童姥残害世人在後,而李秋水与逍遥子虽两情依依并生下一女嫁与姑苏王家,但逍遥子衷心所爱竟然又并不是李秋水而是李秋水的妹妹!再次,上代恩仇及历史阴影,与此现世报复冤冤相连,造成了一个非人的令人恐惧而又必然地扭曲人性的魍魉世界。然而这一世界的存在,毕竟还只是人性扭曲变态成魔成鬼成兽的「外因」那麽,这魍魉与鬼域世界形成的真正「内因」是什麽呢?扭曲人性的内因正是人性自身,亦即人性中所固有的「贪」与「嗔」与「痴」。慕容博之所以要欺骗玄慈并让他带人伏击萧远山夫妇,从而造成此後数十年中中原武林的巨大的惨祸,其目的只不过想挑起大辽与大宋两国的纷争,以便他从中坐收渔人之利藉机实现兴复大燕的图谋。慕容博、慕容复父子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只不过是一「贪」字与一「痴」字。因为他的贪图极度荣华富贵,痴心妄想要光复大燕,从而不顾天下百姓的生死,相反却要不断地挑起武林的奇祸。同样地,丁春秋之为武林所不齿,究其原因亦只不过是「贪」。其所贪者倒并非帝王之位及极权极势,而是逍遥一派的掌门大位。但其原因(贪)及其结果(祸害他人)则与慕容氏毫无二致。段延庆一心要夺回王位,这倒也并没有什麽,些微的贪念,想挽回自己失去的王位,或许倒还多少是有些让人同情的。然而,此种贪念不择手段、转化为满腔的「嗔」怒,以致於失去人性,成为「四大恶人」之首「恶贯满盈」,便变成了天下人的公敌了。同样,叶二娘的爱情悲剧本是令人同情,玄慈身为少林方丈而仍要破戒偷情,或为佛门与武林所不齿,而叶二娘确实无辜而极值得同情的。她丧子之痛更是使全天下父母同悲,甚至会有人责备萧远山的报仇行径虽情有可原,然多少已祸及无辜而过份了些。然而,叶二娘却由「痴」而又转为「嗔」而且是大嗔变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每天都要偷抢及杀掉一名无辜的儿童,从而成为「无恶不作」的「四大恶人」之一,便使人由「同情」转而至於「痛恨」了。那逍遥派的天山童姥与李秋水这一对同门师姊妹,因为同时爱上了同门师兄弟逍遥子,因而,李秋水趁天山童姥练功之际,将她陷害得永远只能是童身而不能长大,以致於这一对同门姊妹变成了生死仇敌,辗转报复,以至於同归於尽。李秋水固然是「嗔」,而天山童姥则更是「大嗔」,她所统率的「灵鹫宫」在武林之中虽无什麽大恶,然而对三十六洞洞主、七十二岛岛主的种种恶毒行径及其种种令人发指的酷刑,推根究源,都只不过是由「嗔」而来。那逍遥子呢,正如李秋水临死时所说:过了一会,李秋水又轻轻说道:「师哥,你聪明绝顶,却又痴得绝顶,为什麽爱上了你自己手雕的玉像,却不爱那会说、会笑、会动、会爱你的师妹?你心中把这玉像当成了我小妹子,是不是?我喝这玉像的醋,跟你闹翻了,出去找了许多俊秀的少年郎君来,在你面前跟他们调情,於是你就此一怒而去,再也不回来了。师哥,其实你不用生气,那些美少年一个个都给我杀了,沉在湖底,你可知道麽?」她提起那幅画像又看了一会,说道:「师哥,这幅画你在什麽时候画的?你只道画的是我,因此叫你徒弟拿了画儿到无量山来找我。可是你不知不觉之间,却画成了我的小妹子,你自己也不知道罢?你一直以为画中人是我。师哥,你心中真正爱的是我小妹子,你这般痴情地瞧着那玉像,为什麽?为什麽?现下我终於懂了。」虚竹心道:「我佛说道,人生在世,难免痴嗔贪三毒。师伯、师父、师叔都是大大了不起的人物,可是纠缠在这三毒之间,尽管武功卓绝,心中的烦恼痛苦,却也和一般凡夫俗子无异。」何止是「和一般凡夫俗子无异」,而正是因为他们武功见识都超过了常人,因而痴与嗔也超过了常人,痛苦也超过了常人,失去理性时的为恶为歹也大大地超过了常人。在《天龙八部》之中几乎人人都不免纠缠於这「三毒」之中。一些人贪而兼痴,一些人痴而兼嗔,一些人嗔而兼贪。游坦之、全冠清、白世镜、赵钱孙┅┅这一些人虽人品武功、性格经历都丝毫也没有共同之处,然而纠缠於这贪、嗔、痴的「三毒」之中,从而都一样做出了种种大异常人的举动,做出了种种出人意料的或可笑可悲或可恨可恶的事来。小说中,与段正淳交往的一切子女如刀白凤、秦红棉、甘宝宝、王夫人、阮星竹、康敏,乃至她们的女儿锺灵、木婉清、阿紫┅┅等等,也都由「情」而入「痴」,由痴而生「嗔」,变成了半疯半狂、失去理性的痛苦生灵。其中的康敏可以说是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她爱段正淳,段正淳也像爱其他的情人一样爱她,然而她因为得不到段正淳「独一份」的爱,便设计要将段正淳害死,这倒也罢了。而她之杀死丈夫马大元,献身白世镜、全冠清等,这一切都是为了要陷害萧峰,其原因则是因为萧峰「从没看过她一眼」!马夫人恶狠狠的道:「你难道没生眼珠子麽?任他是多出名的英雄好汉,都要从头至脚的向我细细打量。有些德高望重之人,就算不敢向我正视,乘旁人不觉,总还是向我偷偷的瞧上几眼。只有你,只有你┅┅哼,百花会中一千多个男人,就只你自始至终没瞧我。你是丐帮的大头脑,天下闻名的英雄好汉。洛阳百花会中,男子汉以你居首,女子自然以我为第一。你竟不向我好好的瞧上几眼,我再自负美貌,又有什麽用?那一千多人便再为我神魂颠倒,我心里又怎能舒服?」看到这里,足以使人怵目惊心了。一「嗔」而至於此,也算是天下少有了吧。偏偏被金庸写在了书中,而这部《天龙八部》则所叙述的基本上就是这类奇异的人事《天龙八部》之所以使人感到格外的「离奇」而又格外地感到真实而又深刻,则正在於将人性中贪、嗔、痴三毒及其所引起的非理性的心理与行为都揭幽发微,集中到了一处,加以放大、显微,使人感到朗朗世界之中所隐伏的如此惊世骇人的魍魉魑魅,原来正是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这些人都已失了理性,都已经疯了。《天龙八部》所写,则正是一个「疯狂的世界」。三、大悲大悯,破孽化痴我们看到,《天龙八部》这一小说中,并没有谁是真正的「恶人」,也没有真正的「善人」少林寺的玄慈方丈,该是何等的大义刚正令人肃然起敬,并被多少人爱戴而推许为「武林第一人」?而「四大恶人」中的叶二娘是何等的令人切齿痛恨,可恶可杀?然而玄慈与叶二娘偏偏却是一对锺情的人!这不仅揭出了「善」中藏「恶」,「恶」中亦有「善」,而更是「善恶泯绝」把所有的人都摆在了同一水平面上进行了选择与比较,把所有的人的「病况」及其「病因」都给揭出,让人们看到,人性本无善恶,各人且自为之。这就使《天龙八部》写人及人性的见识与境界远远地超出了一般的武侠小说,乃至於超出了一般的文学作品。如前所述,这部小说揭出了一个「无人不冤,有情皆孽」的痛苦,进而又揭出了之所以「无人不冤」,之所以「有情皆孽」,除了种种历史的(文化与遗传等等)、现实关系中的原因之外,更主要的原因还是人本身,即人性本身的「贪毒」、「嗔毒」、「痴毒」泛滥成灾,膨胀成毒,了无节制,以至於几乎每一个人都是半疯半狂、半人半魔的「非人」。有情而不「痴」,更不「嗔」,又怎会成「孽」?更不会「皆孽」!有欲有求而不「贪」,更不「痴」不「嗔」,又怎会「无人不冤」?我们应该能看到,这是一部极深刻的悲剧,关於人世之悲欢及人生之际遇,尤其是人性之选择,书中都极深刻、极奇特、极沉重地作出了精采的描绘。然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其作者不仅又有一副探幽发微深刻的「慧眼」,更具备一种大悲大悯的「慈心」。大智大慧、大悲大悯,这是一种极高的艺术境界,同时又是一种极高的哲学与人生的境界。他人之所以不能摹仿金庸的着作,之所以不能望其项背,不仅在其缺少慧眼,同时也在其缺少慈悲心。小说的第四十三回的回目是〈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写萧远山这一为报其血海深恨而奋斗了一生的人,终於同其不共戴天的大仇人慕容博二人「两手相握、阴阳相济」了。而慕容博这一为了复兴大燕则什麽事都可以干,更不必说去死去献身的人也终於「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与萧远山一同归於佛门。这是一段极精彩的文字。如写萧远山的心理道:萧远山少年时豪气干云,学成一身出神入化的武功,一心一意为国效劳,树立功名,做一个名标青史的人物。他与妻子自幼便青梅竹马,两相爱悦,成婚後不久诞下一个麟儿,更是襟怀爽朗,意气风发,但觉天地间无事不可为,不料雁门关外奇变陡生,堕谷不死之馀,整个人全变了样子,什麽功名事业、名位财宝,在他眼中皆如尘土,日思夜想,只是如何手刃仇人,以泄大恨。他本是个豪迈诚朴、无所萦怀的塞外大汉,心中一充满仇恨,性子竟然越来越乖戾。再在少林寺中潜居数十年,昼伏夜出,勤练武功,一年之中难得与旁人说一两句话,性情更是大变。突然之间,数十年来恨之切齿的大仇人,一个个死在自己面前,按理说该当十分快意,但内心中却实是说不出的寂寞凄凉,只觉得这世间再也没什麽事情可干,活着也是白活。他斜眼向倚在住上的慕容博瞧去,只见他脸色平和,嘴角边微带笑容,倒似死去之後,比活着还更快乐。萧远山内心反而隐隐有点羡慕他的福气,但觉一了百了,人死之後,什麽都是一笔勾销。顷刻之间,心下一片萧索:「仇人都死光了,我的仇全仇了。我却到哪里去?回大辽吗?去干什麽?到雁门关外去隐居麽?去干什麽?带着峰儿浪迹天涯、四海飘流麽?为了什麽?」进而,小说中写道:渐渐听得萧远山和慕容博二人呼吸由低而响,愈来愈是粗重,跟着萧远山脸色渐红,到後来便如要滴出血来,慕容博的脸色却越来越青,碧油油的甚是怕人。旁观众人均知,一个是阳气过旺,虚火上冲,另一个却是阴气大盛,风寒内塞。玄生、玄灭、道清等身上均带得有治伤妙药,只是不知哪一种方才对症突然间只听得老僧喝道:「咄!四手互握,内息相应,以阴济阳,以阳化阴。王霸雄图,血海深恨,尽归尘土,消於无形!」萧远山和慕容博的四手本来交互握住,听那老僧一喝,不由得手掌一紧,各人体内的内息向对方涌了过去,融会贯通,以有馀补不足,两人脸色渐渐分别消红退青,变得苍白;又过一会,两人同时睁开眼来,相对一笑。萧峰和慕容复各见父亲睁眼微笑,欢慰不可名状。只见萧远山和慕容博二人携手站起,一齐在那老僧面前跪下。那老僧道:「你二人由生到死、由死到生的走了一遍,心中可还有什麽放不下?倘若适才就此死了,还有什麽兴复大燕、报复妻仇和念头?」萧远山道:「弟子空在少林寺做了三十年和尚,那全是假的,没半点佛门弟子的慈心,恳请师父收录。」那老僧道:「你的杀妻之仇,不想报了?」萧远山道:「弟子生平杀人,无虑百数,倘若被我所杀之人的眷属皆来向我复仇索命,弟子虽死百次,亦自不足。」那老僧转向慕容博道:「你呢?」慕容博微微一笑,说道:「庶民如尘土,帝王亦如尘土。大燕不复国是空,复国亦空。」那老僧哈哈一笑,道:「大彻大悟,善哉,善哉!」慕容博道:「求师父收为弟子,更加开导。」那老僧道:「你们想出家为僧,须求少林寺中的大师们剃度。我有几句话,不妨说给你们听听。」当即端坐说法。这一段文字,可以说处处出乎意料,而又处处合情合理,同时又处处透露禅机。那老僧是少林寺的一位打杂的无名老僧,然而有人是大彻大悟,有人是恍然大悟,有人是若有所悟,自必也却不啻是一位「真佛」,武功之高、法门之妙、化人之奇,无不令人叹为观止。他那一喝,也就是佛门口中的「当头棒喝」了!小说中的一干重要人物基本上都在现场,看那整个过程,同样听了那「一喝」,然而有人仍然执迷不悟。那也是正常的、没有法子的事情。小说《天龙八部》似这种当头棒喝、破孽化痴的文字,处处可见。第五卷尤多。小说的第四十五回至四十六回,写到西藏圣僧鸠摩智(此人在书中自居高僧,虽无大恶,却也不免到处为非作歹)因错练少林寺七十二绝技,贪多务得又痴於功名,遂至走火入魔,凶险万状,幸而巧被练了「北冥神功」的段誉将他的内力全部吸去,使他失去了武功,但却保全了性命。书中写道:鸠摩智叹道:「老衲虽在佛门,争强好胜之心却比常人犹盛,今日之果,实已种因於三十年前。唉,贪、嗔、痴三毒,无一得免。却又自居为高僧。贡高自慢,无惭无愧。唉,命终之後身入无间地狱,万劫不得超生。」段誉心下正自惶恐,不知王语嫣是否生气,听了鸠摩智这几句心灰意懒的说话,同情之心顿生,问:「大师何出此言?大师适才身子不愉,此刻已大好了吗?」鸠摩智半晌不语,又暗一运气,确知数十年的艰辛修为已然废於一旦。他原是个大智大慧之人,佛学修为亦是十分睿深,只因练了武功,好胜之心日盛,向佛之心日淡,至有今日之事。他坐在污泥之中,猛地省起:「如来教导佛子,第一是要去贪、去爱、去取、去缠,方有解脱之望。我却无一能去,名利锁,将我紧紧系住。今日武功尽失,焉知不是释尊点化,叫我改邪归正,得以清净解脱?」他回顾数十年来的所作所为,额头汗水涔涔而下,又是惭愧,又是伤心。这位鸠摩智因祸得福,失去了武功内力,同时也就失去了名利锁的贪痴之心,恍然大悟,便觉昨日之非,因而伤心、因而惭愧,实则是可喜可贺。小说中的段誉之父段正淳秉性风流,用情不专,一生惹下了不少的风流情孽,一干女子或痴或嗔。除康敏之外,这一干女子,都死在了他的面前(被慕容复所杀):段正淳纵起身来,拨下了梁上的长剑,这剑锋上沾染着阮星竹、秦红棉、甘宝宝、王夫人四个女子鲜血,每一个都曾和他有过白头之约,肌肤之亲。段正淳虽然秉性风流,用情不专,但当和每一个女子热恋之际,却也是一片至诚,恨不得将自己的心掏出来,将肉割下来给了对方。眼看四个女子尸横就地,王夫人的头搁在秦红棉的腿上,甘宝宝的身子横架在阮星竹的小腹,四个女子生前个个曾为自己尝尽相思之苦,心伤肠断,欢少忧多,到头来又为自己而死於非命。当阮星竹为慕容复所杀之时,段正淳已决心殉情,此刻更无他念,心想誉儿已长大成人,文武双全,大理国不愁无英主明君,我更有什麽放不下心的?回头向段夫人道:「夫人,我对你不起。在我心中,这些女子和你一样,个个是我心肝宝贝,我爱她们是真,爱你也是一样的真诚!」段夫人叫道:「淳哥,你┅┅你不可┅┅」和身向他扑将过去。段正淳与他夫人刀白凤都死了,是殉情而死。段正淳此人为情而生,而又殉情而死,要说他执迷不悟,或许也是,不过他秉性风流,如此选择,而且真诚挚爱,有始有终,如此殉情而死,未必不是一种最合适的、最幸福的死法。生死同心而能视死如归,段正淳也可以算是一个情场上的圣手大丈夫了吧。诸多怨孽,自他一死,也总算是一种了断。也有人真正地执迷不悟的,小说的最後一段恰恰是写一个痴心而妄想之人:段誉和王语嫣吃了一惊,两人手挽着手,隐身树後,向声音来处看去,只见慕容复坐在一座土坟之上,头戴高高的纸冠,神色俨然。七八名乡下小儿跪在坟前,乱七八糟的嚷道:「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一面乱叫,一面跪拜,有的则伸出手来,叫道:「给我糖,给我糕饼!」慕容复道:「众爱卿平身,朕既兴复大燕,身登大宝,人人皆有封赏。」坟边垂首站着一个女子,正是阿碧。她身穿浅绿色衣衫,明艳的脸上颇有凄楚憔悴之色,只见她从一只蓝中取出糖果糕饼,分给众小儿,说道:「大家好乖,明天再来玩,又有糖果糕饼吃!」语间呜咽,一滴一泪水落入了竹蓝之中。众小儿拍手欢呼而去,都道:「明天又来!」王语嫣知道表哥神智已乱,富贵梦越做越深,不禁凄然。他疯了。是的,慕容复疯了。我们看到他坐在坟头上装皇帝这无疑是疯了,然而在前此小说中他的所作所为的一切又何尝不都是疯了?小说中绝大多数人事何尝不又都是疯了?这是一个疯了的世界,这小说便是一个关於疯了的世界的种种故事呵这些可悲可恶可怕又可怜的疯子┅┅也许,在《天龙八部》这部小说之中,只有三个主要人物没有发疯尽管他们也有过发疯发痴发迂的阶段及故事那就是段誉、虚竹、乔峰。我们说过,段誉、虚竹和乔峰这三兄弟都是人间的希望与亮色之所在,他们至情至性、爱心博大而又出自本性;他们武艺高强,英雄无敌却并不持此傲世欺人。段誉固「痴」,然而不「嗔」、不「贪」,全然出於人间的至爱之情。其爱情之心难能可贵恐非世间所能有,境界之高亦为人所不及。同时,更重要的,他虽「痴」,然而又是半个佛门弟子,自小读熟佛经,又是半个道家弟子,学得凌波微步,因而自必有破孽化痴之法之道之悟。段誉以佛之慈心,道之逍遥君临一方,必是一方苍生之福,从而能建立一块真正温暖幸福、四季如春的人间乐土。虚竹虽「迂」,亦与段誉一般是至情至性之人,为「梦姑」破戒却从此情之所锺耿耿难忘,同时又自幼出身少林,中途又得道家逍遥派的浑厚内力,当他逍遥派的掌门,自必会得「快乐逍遥」之真诀,同时念念不忘佛之慈悲,因而亦能将他的「灵鹫宫」创造成一片「西方极乐」般的净土。这三人之中,唯有乔峰萧峰粗放豪迈并未读过多少圣贤佛道之书,因而不入佛门,亦不入道流,然却是英雄本色、侠之大者,为天下英雄共仰者。最後,他身为大辽国王,亦为大宋江湖人士之仇敌,完全可以服从大辽皇帝耶律洪基之命,率兵将南下攻宋,未必能就此灭了大宋,然而报仇雪恨却自是势不可挡。然而他却并不如此,相反以一己之生死武勇,强逼得大辽皇帝宣誓回师以保辽宋边土得以平安。小说的这一章,可以说是全书的最为精彩动人的段落,回目叫做〈教单于折箭,六军辟易,奋英雄怒〉,小说写道:萧峰大声道:「陛下,萧峰是契丹人,今日威迫陛下,成为契丹的大罪人,此後有何面目立於天地之间?」拾起地下的两截断箭,内功运处,双臂一回,噗的一声,插入了自己的心口。耶律洪基「啊」的一声惊叫,纵马上前几步,但随即又勒马停步。虚竹和段誉只吓得魂飞魄散,双双抢近,齐叫:「大哥,大哥!」却见两截断箭插正了心脏,萧峰双目紧闭,已然气绝。虚竹忙撕开他胸口的衣衫,欲待施救,但箭中心脏,再难挽救,只见他胸口肌肤上刺着一个青郁郁的狼头,张口露齿,神情极是狰狞。虚竹和段誉放声大哭,拜倒在地。丐帮中群丐一齐拥上来,团团拜伏。吴长风捶胸叫道:「乔帮主,你虽是契丹人,却比我们这些不成器的汉人英雄万倍!」中原群豪一个个围拢,许多人低声议论:「乔帮主果真是契丹人吗?那麽他为什麽反而来帮助大宋?看来契丹人中也有英雄豪杰。」「他自幼在咱们汉人中间长大,学到了汉人大仁大义。」「两国罢兵,他成了排解难纷的大功臣,却用不着自寻短见啊。」「他虽於大宋有功,在辽国却成了叛国助敌的卖国贼。他这是畏罪自杀。」「什麽畏不畏的?乔帮主这样的大英雄,天下还有什麽事要畏惧?」耶律洪基见萧峰自尽,心下一片茫然,寻思:「他到底於我大辽是有功还是有过?他苦苦劝我不可伐宋,到底是为了宋人还是为了契丹?他和我结义为兄弟,始终对我忠心耿耿,今日自尽於雁门关前,自然决不是贪图南朝的功名富贵,那┅┅那却又为了什麽?」他摇了摇头,微微苦笑,拉转马头,从辽军阵中穿了过去。谁能回答萧峰为什麽要死?谁又识得大英雄?谁识得萧峰?谁识得人间大侠、英雄本色、至性至情?谁又识得英雄牺牲,人性升华,照亮人间希望与安乐?┅┅耶律洪基不知道。吴长风不知道。阿紫不知道。中原群雄、丐帮弟子、大理臣将、大辽兵士都不知道。英雄不在於姓「乔」还是姓「萧」,又岂在「大辽」还在「大宋」?为大辽大宋两国军民苍生祈福又岂在辽或大宋获取富贵功名?大仁大义为天下众多的「兄弟」平安喜乐却得罪了自己结义兄弟耶律洪基,这正是大英雄大豪杰自立於天地之间,舍身取义的豪迈壮举,同时又是人性的真正升华┅┅萧峰死了,却永远活着。萧峰死了,却虽死犹生,永不失为天下第一大英雄。萧峰的胸口虽刻着一个青郁郁的狼头,然而他却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是人性及人性希望的化身与象徵相比之下,那些胸口没有刻出狼头的人,却恰恰在心里装着「狼性」,为贪、为嗔、为痴而不禁吃人而或被人吃,从而使得朗朗乾坤、清平世界变成了一个豺狼横行、群魔乱舞、非人非鬼的混沌天地。这也许正是《天龙八部》的真正的来由,而萧峰之死则是这部《天龙八部》的破孽化痴的真正的主题、真正的体系、真正的悲悯与希望吗?「北乔峰,南慕容」┅┅中原武林还传言这样的口号麽?萧峰死後,他永远地活着,活在我们的心间,永远激动着千馀年後的读者,慕容虽生,却已坐在坟头上虽生犹死,他永远在我们的心间,永远激动着失去了灵魂,失去了理智,失去了人性,也失去了真正有光彩的生命。《天龙八部》这部小说,是一部有关人心、人性、人生与人世的深刻的寓言其「大悲大悯、破孽化痴」的意义正在这里。同时,我们不难看出这部小说或者寓言受到佛教思想的深刻的影响极为明显。即如小说的题目「天龙八部」也是来源於佛经,其意在「人与非人」。可以说,这部《天龙八部》浸透了佛家的哲学思想与美学思想。它的内容来自人性或对人性的认识中的贪、嗔、痴的种种病态的深刻的揭示;它的意义来自对这种贪、嗔、痴的「人性之毒」及由此而造成的「人生之苦」与「人世之灾」的揭发与破解;它的境界来自於对这种人生、人世、人心与人性的大悲悯与大超越。然而,这里至少有几点要提醒注意:一是这部《天龙八部》只是人性、人生与人世的寓言,而不是有关社会与历史的寓言。即,这部小说是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认识人性、人生及人世的,从而它不太可能对人类社会世界及其历史做出一种完整的深刻的概括,虽然小说中也涉及到诸如乱世纷争这样的「时代背景」,以及「人际关系的不同层次」等这种的「文化背景」与各自不同的政治、经济、心理的背景,然而在小说中,这些背景都只是作为小说的「寓言」中的背景,而没有其现实的深刻意义。简单地说,人世的痛苦的原因及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及其原因、人生的悲剧与人性的悲剧,并不是一部《天龙八部》所能尽括,读者亦自可有自己不同的见解与思想。二是,《天龙八部》只是一种「寓言」,其中便不免有一些人物与事件是作者理想观念的产物,为了演绎某种观念,自是不免要有所编造。虽一部《天龙八部》编造得大致精美并且深刻,但总不免有些人为的痕迹。这不仅是说它的一些人物性格如萧远山、慕容博等等为之模糊或乾巴,亦不仅是说它的一些情节如灰衣僧的出现及其说法不免有些突兀,其结局不免有些生硬┅┅而主要地是说,「破孽化痴」未必就是一切,而「大悲大悯」亦不一定就真正地「解决问题」。说穿了,这只不过是一种寓言,一种哲学理想,一种艺术境界罢了。当然,大悲大悯、破孽化痴自也并非「不可」。 三是关於「三毒」之说即所谓「贪、嗔、痴」三者,是否「人性之毒」或「人心之毒」?又或者在何种程度上是「毒」又在何种程度上却未必是毒,这「毒」的「度」在那里?这些都是令人值得深思的问题这不仅是一个佛学(宗教)的问题,更是一个哲学与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涉及到对人性与人心的认识与评价,同时也涉及到人世与人生的认识与评价,事关重大,不可不慎,不可不深思之。总之,《天龙八部》是一部关於人生人世人心人性的大「寓言」。它所写不仅是古之人、古之事,同时又是虚拟之人与虚拟之事,其间的世界既有朗朗之乾坤而又有魍魉之暗影,更有奇峰险壑、曲径通幽┅┅一时只怕难以穷其究竟。因而要想对它做出简单而又中肯的评价,自是一件极难之事。我们所能肯定的或许只有一点:那就是这《天龙八部》是一座名山宝谷,来叁观游览、探幽觅奇、寻宝搜珍的诸君究竟能获得什麽以及能获得多少,这实在只有看各人的修为与见识、思想与才能了更多陈墨书籍可私信
天龙八部破除了金庸先生早期作品中的价值观限制,人物内容更丰富、矛盾冲突更剧烈,看起来也更过瘾。其中最值得一看的是萧峰。这是天龙八部三个主角之一,他是辽人血统,又被汉人抚养;他生性明朗,不断陷入愁云惨雾;他渴望清白,误解如泰山压顶;一生自居光明正大,不免杀害无辜;自己无比敬仰的人,杀害了生母;发誓要手刃的大魔头,竟是亲生父亲。金庸先生通过萧峰这个角色,不停的带领读者去探寻:汉和辽谁是正义的?侵略和被侵略,谁是无辜的?正义和亲情,哪一个是正确的?以牙还牙和宽容退让,出路在哪里?这些提问在以往武侠作品中从未出现过,如黄河浪涛滚滚袭来。当然,这还不够,一部作品仅仅描写黄河奔流,读者是不会感受到黄河奔流的。作品还需要细致的描写黄河冰封与溶冻,描写浪涛如何克制的翻涌,河边泥泞的层叠,江上的枯枝、衣物、飞鸟,久而不动的沙船,细节很重要。除了萧峰以外,天龙八部还着意刻画了其他一些次要角色,比如失去儿子的叶二娘,皇位被夺的段延庆,不守清规、掩人耳目的少林高僧,意志坚定的慕容复。每一个人都有一些故事。细节人物增加了作品的可信度,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同样的问题:“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这是黄河岸边扑扑簌簌的细节。如果说金庸先生以前的作品是在传统价值观框架下施展了一些小技巧,天龙八部则轰轰烈烈的冲击了正邪不两立的传统武侠价值观本身,更有力量感。天龙八部于是突破束缚,创造出丰富、激烈和引人反思的角色,这是金庸先生早期作品未能达到的。天龙八部无疑是金庸先生作品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顺便说一下,天龙八部已经带有“反武侠”的萌芽,在这部作品中武艺高强、道德高尚、意志坚定的大人物们多数不得善终,反而是懵懵懂懂追求爱情的人,愚昧无知资质平庸的人成就大器。这和以往的武侠作品的基调完全相反。天龙八部“反武侠”的意味,在鹿鼎记中终于成为白纸黑字的现实。鹿鼎记的主角韦小宝出身怡红院,不学无术、投机取巧、毫无礼义廉耻,却在黑白两道兴风作浪,坐拥7个老婆,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通过鹿鼎记,金庸先生终于完全抛弃了传统武侠的套路和规矩,以一种戏谑、讽刺的态度重新描写了武侠世界。最终,彻底反武侠的武侠小说《鹿鼎记》成为金庸先生的收官之作。很多人也认为,鹿鼎记超过了天龙八部,才是金庸先生最好的作品。
我小的时候最喜欢「射雕」,刚上大学的时候觉得「笑傲江湖」是最好的金庸小说,而现在则最推崇「天龙八部」。我觉得这种改变与我的成长和阅历的丰富有很大的联系。事实上,这个改变的顺序也大致和金庸创作的顺序相符。最早喜欢「射雕」,后来自己分析,主要是因为其人物刻画的非常单纯,直接,功能性强。郭靖一味地「蠢」,黄蓉一味地「灵」,黄药师一味地「邪」,等等。内容也是故事性极强。「笑傲江湖」则是全书讽刺政治,其中许多影射的意味非常明显。相比前期的小说,人物刻画方面也变得复杂。刚上大学的我思想还是比较激进,自然喜欢这种小说。然而「天龙八部」有其他所有武侠小说(包括古龙等其他作家的作品)都没有的一种气概在其中。读「天龙八部」的时候,我直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恢宏、磅礴的气势。这种感觉非常特别,只有少数几本书能给我这种感觉,比如「红楼梦」。其他武侠小说,大都是涓涓细流,小桥流水;「天龙八部」则可比作黄河奔流。首要的区别在于其主旨的宏大:你可以说「射雕」只是在写故事,可以看作是一本非常出色的网络小说;「笑傲江湖」是在写政治,或者是在写中国政治;「连城诀」写人性黑暗面;「神雕」写爱情。但是「天龙八部」所涉及的内容,很难用一两个词概括。事实上,「天龙」里面包含了金庸对佛学,哲学,人性,等等许多方面的感悟和理解。或者干脆说是对「人类」的思考。这是其他武侠小说没有涉及过的。或者说,是其他作家没有自信驾驭这样宏大的主旨。从文学技法上说,三条平行主线,其他出场人物数量极大而又互相联系,包括武功体系也是最为复杂。而其中最为值得称道的,就是全文浓厚的希腊式悲剧色彩,其他武侠小说很少涉及。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造就了一部可堪称为「名著」的一本武侠小说。----------------------------------补充:看到很多朋友在讨论「鹿鼎记」:「鹿鼎记」应当算是金庸封笔之前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冒险,从写作手法来说,包括荒诞手法,主角韦小宝的武功和人品、民族问题(满汉矛盾)等等,都完全不同于之前的金庸小说。但是,不能因为这种尝试和冒险非常胆大,就以此来抬高小说的地位;从小说思想上来说,「天龙八部」是典型的佛学,而「鹿鼎记」展现了一种「大一统」和「无为」的思想:年龄大小,身份高低,武功强弱,政治力量强弱,都没有任何意义,在佛学的基础上,和道家又有点不谋而合的意思,这相比「天龙八部」来说又更深入了一个层次。可是,这同样不是评判小说的唯一依据。不能因为思想深入了一层,就说这部小说比另一部小说好。就像两首歌曲,一首描绘爱情,一首探讨人生,但是判定歌曲好坏的标准,还是要客观地归结到是否「好听」上来。「鹿鼎记」有点像「堂吉诃德」,而「天龙八部」更像「双城记」;「鹿鼎记」像是周伯通的七十二路空明拳,而「天龙八部」像是萧峰的降龙十八掌。我个人还是喜欢「天龙八部」这种气势恢宏的小说,「鹿鼎记」给我带来新鲜感,但单从感官上来说,终究没有办法给我带来和「天龙八部」一样大开大阖,雷霆万钧,「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清」的感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庸无双天龙八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