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八大神咒大金刀小金刀

频道合作:①&湖南省民协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
(李新吾& 李怀荪& 李志勇& 李新民)
[内容提要]本文以湖南古梅山峒区湘、资、沅三水中段7个巫傩坛共用的&启请&验身的6道手诀为例,追溯其在梅山傩事活动中的功能、交验的对象和目的,认为梅山傩事本身除驱疫、祈福外,还有祭祖的功能,由此提出5个问题:&傩礼&是否为涿鹿大战余音?&祭祖&功能是否普遍存在?&傩事&是否有主体客体之分?目前全国傩文化研究的信息源是否还存在类似梅山峒区的空白?学界是否可以动员多学科厘清傩文化内涵、外延以指导进一步抢救?期望能引起傩学界关注。
[关键词]傩礼& 涿鹿大战& 绕梁之音
一、手诀的功能与应用
手诀即手语,民间俗称为&手势&,师公多称&手诀&,也简称为&诀&;道士多称为&诀指&&诀窍&,也称做&手诀&;和尚则称为&手印&。在日常行持中,佛道两门弟子常用,称之为&结印&;行法术时,就梅山峒区而言,则不论是师公、道士、和尚,还是猎手、郎中、泥瓦匠,所有有师传或自称某&教门&的弟子,都要演示,以表达特定的含义。
就佛道两大教门来说,手印或诀旨的数量到底有多少,目前还没有精确的统计数据。佛教密宗学者弘学编著的《佛教诸尊手印》,收录有国内外典藏佛教经典、图册记载的手印,总量达2055个,还不包括有名无图的诀名30个。②李鼎霞的《佛教造像手印》,也收录有387个。③这肯定还不是教手印的全部。相比之下,道教的手诀数量要少一些,任宗权道长的《道教手印研究》,收录有全真、正一两宗及民间传说为唐代李淳风所创的《百诀图》,意量也达326个。④就个案而言,佛教手印收录名称最多的,是日本收藏的《佛说大毗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修真言大悲胎藏生大曼罗王普通念诵仪轨》3卷,录有428个手印名称;有名称又有图式的,即李鼎霞的《佛教造像手印》,其《密教印图集》,收录有387个。道教的手印个案,名图双全而量最多的,全真道的为《青玄济炼铁罐施食全集》,共76个,正一道的为《天师道的符斋醮初探》,共70个。民间流传的,即李淳风的100个。
梅山巫傩手诀的个案量和总量,都介于佛道二教之间。所谓&梅山巫傩&,&梅山&在《宋史》上是个地名,指今天湖南湘、资、沅三水中段的雪峰山区;在这片山地民间,&梅山&今天仍是猎人的狩猎巫术名称,称为&梅山教&;在今两广瑶山,&梅山&则既是瑶族的祖居地名,又是瑶壮等师公自称的教派名称。&巫傩&,巫指今天仍在这片山地生存的,以师公、猎人为代表、仍习巫术的巫匠百工,傩指由他们传承的傩事活动。巫猎互生现象,正好印证了曲六乙、钱先生的&傩与狩猎有关&的论述⑤。单从傩事角度来认识,则指这片山地今存的傩事,主要载体为师公,师公坛即傩坛,文化属性为&巫傩&。我们在梅山巫傩的主要分布地,宋代的&梅山蛮&和&五溪蛮&区,今天湘资沅三水中上游,选取5个傩坛和2个梅山坛的掌坛师,将他们常用的傩事手诀做了记录,其中,资水流域的今新化县南部傩坛秦国荣102个,西部邹升云97个,北部伍芬典114个,湘水流域的冷水江苏立文76个;沅水流域中上游的今怀化会同县与黄昊月84个,梅山坛为新化与溆浦山地虎匠黄金诚手诀27个,会同梁恩皋的78个。这7个梅山巫傩虎匠的手诀总量共578个,剔除相同的,尚有355个。
这355个手诀,从其功能考察,大致上也是介于佛道二教之间的。佛教手印,其主体实质上是这个教门中各位宗师的识别标志,教徒掌握它,便于在修习教典时,具有针对性,即修习哪位宗师的著作,即演示哪位宗师的手印,这样就利于教徒体会并融入该宗师传法时的心境。所以佛门弟子称手印是修习教典的&不二法门&。道教手诀,则主要是作为教徒自己的身份标志,和日常修习道法过程必须遵守的动作仪轨。所以它多在教徒的自身操守、包括如何站立、如何跪拜、如何持物、进香、敕水、施食等程式中的应用。
而梅山巫傩手诀,则是更多地保留了手语的交流表意功能。它们从不在师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但得贯穿于每一堂傩事的始终。以下我们试以新化现存最大的傩事、秦国荣傩坛的《还都猖大愿》为例,来观察其在傩事阐事流程之中的应用。这堂傩事编纂于晚清谭嗣同、陈天华殉难之际,内容为韩信率洪门十大都猖抓妖,主题是向汉高祖讨公道。这堂傩事搬演用时长达4天4晚,为不占用太多篇幅,我们可只看第一天的12&会&手诀的应用情形。所谓&会&,即&幕&的民间俗称,第几会即第几幕。为了直观,我们按每一会应用的每一个诀式依次记录。
第一会《起首》,启请众神:大金刀诀,小金刀诀,金井光诀,银井光诀,日光诀,月光诀,莲花诀,莲花宝盖诀,莲花宝座诀。
启请家堂香火:同上九诀。
中宫安位,三台罡诀(此诀连同以下变身诀的诀式均为&掐宫口&。三台即掌上亥、卯、未三宫),变身诀。
结尾安奉:同起首九诀。
第二会《开坛》人喝骄鳎>鳌=嵛舶卜睿和鹗拙啪鳌
第三会《发预报》召将:大金刀诀,小金刀诀,金井光诀,日光诀,月光诀,阳、阴三排座诀(请三清六帝),阳、阴双排座诀(请四界),阳、阴独排座诀(请傩事主神),阳、阴金锁诀,阳、阴银锁诀,阳、阴铜锁诀,阳、阴四值功曹诀,土地诀,车诀,马诀,轿诀,桥诀,船诀,云梯诀,接云梯诀,开天门诀,七祖诀,王公诀,四须诀,倒须诀,金凿诀、银凿诀,金撬诀,银撬诀,祖师诀,拔云雾诀,金光掌诀,捞天总地诀。
结尾安奉:大金刀诀,小金刀诀,金井光诀,银井光诀,日光诀,月光诀。
第六会《五师申》:三台罡诀,大金刀诀,小金刀诀,金井光诀,银井光诀,日光诀,月光诀。
第十会《借地表》起首:三台罡诀,变身诀。
封禁:大金刀诀、小金刀诀、金井光诀,银井光诀,日光诀,月光诀,井字诀,收魂诀,收邪诀,金锁诀,铜板仙师诀,铁板仙师诀,枷诀。
第十二会《安驾》:大金刀诀,小金刀诀,金井光诀,银井光诀,日光诀,月光诀,莲花诀,莲花宝盖诀,莲花宝座诀,安座诀,合同诀,和合诀,龙床凤枕诀。
至此可见,仅第一天的傩事,就有12次需要应用手诀,总量达94道。其中迎请三清、六帝的三排座、双排座等诀,应该是来源于道教;而莲花、宝相之类,其佛教色彩也是毋庸置疑的。但其绝大部分,确是梅山师公所独有的。从表意的功能上区分,上述手诀大致可分成陈述、摸拟、祈使、威胁等4项;陈述中又可分自陈和描述两类。自陈类主要是用于表明自己的身份的大金刀,小金刀,金井光,银井光,日光,月光6诀,描述类主要用于请神,如祖师、七祖、王公、救苦、五猖、五郎、童子及掐宫等诀。表示模拟的手诀是全部诀式的主体,也包含有拟器物、拟灵兽两大类。拟器物的,有金瓜钺斧、黄罗金伞等诀,表示迎接傩神的仪仗;车、轿、桥等诀,表示供傩神使用的交通工具;三排座、双排座等诀,表示为傩神安排的座位;金殿、龙床凤枕等诀表示给傩神安排的休息处;刀、枪、流星等诀,表示发给猖兵的武器;井、锁、枷等诀,表示关押瘟疫邪魔的牢笼与刑具。拟灵兽的龙、狮、象、马等诀,则表示供傩神乘坐的坐骑。表祈使的,有白鹤、阳雀、开天门、拨云雾、收魂、收邪、塞海、放海、倒耗、前光后暗等诀。表威胁的,则有虎、猫、五雷、金光掌等诀。
二、梅山巫傩独特的&启请&6诀
所谓&启请&6诀,师公和虎匠都没有这个说法,而是我们给出的概念。我们在三水流域中段长期而广泛的田野作业中,发现几乎是所有的师公和敬奉张五郎为祖师的巫匠百工,在&启请&其教门祖师时,都要使用自陈类的&大金刀&、&小金刀&、&金井光&、&银井光&、&日光&、&月光&等3组6道手诀;其中师公则更甚,从《还都猖大愿》的用诀记录中,6诀联用了41次,可见其在法事的进程之中,使用频率最高;凡是在需要和祖师对话的时候,都得使用,或者是至少要使用前面的2道。我们和秦国荣对此讨论过多次,都认为要为之定名为&启请&或&安奉&6诀,以便和其它诀式区别,最后还是确定用&启请&,因为它的功能,主要是表明使用者的身份,用&启请&更为合适。
(一)第一组&大金刀&&小金刀&诀
诀型与诀法:大金刀诀,双手掌心向前虚握,食指、中指伸直并拢,拇指搭无名指尖,小指自然弯曲。小金刀诀:双手掌心向前虚握,食指伸直,拇指搭于中指尖,余二指自然弯曲。(图片1:大金刀诀)
含义与来历:表示为两把刀。借用汉字六书术语,这一组诀式的原创造型方法,可以说是&象形&,即以伸直的两个手指象形大金刀,一个手指象形小金刀。在佛道二教里,伸直的食、中两个手指为&剑诀&,一个食指为&金刚杵&;师公这里的用法显然更原始。这组诀常并称为&大小金刀诀&,并且一般都是连续使用,常用于启请、开天门、开路、斩邪、除煞、封禁、安奉等项目之前或之中,是使用频率最高、用途最广泛的手诀。
我们认定其造型方法为&象形&,是由这组诀式在巫傩手诀中的独创性,和其名称的武器类属性,以及峒区社会的封闭性,立足本土追根溯源,在原&梅山峒蛮&和&武陵五溪蛮&&南江蛮&的现实生活中,去寻找他们独有的武器;而且他们也确实拥有过符合这种特性的武器,那就是朱辅《溪蛮丛笑》所记述&南江蛮&的&仡党&。
&仡党&是《溪蛮丛笑》中第2个条目,原文共17个字:&出入坐卧,必以刀自随,小者尤利,名仡党。&可见&仡党&是当时湖南&蛮&族随身配带的一长一短两把刀。据周去非的《岭外代答》卷六&蛮刀&条记述:&一鞘而中藏二刃,盖一大一小焉&&峒人、蛮人宁以大刀赠人,其小刀必不与人。盖其日用须臾不可阙。忽遇药箭,急以刀剜去其肉,乃不死,以故不以与人。&据此可知,这是此地男丁必备的、一长一短两把佩刀,在长期的汉化进程中,它们消失在官方的担忧和防范里,但情理之中地在文化习俗里保存了下来。我们以为,舍此结论,实在无法解释当年&仡党&的去向,也无法解释师公手中的师刀,和手诀中这组诀式的由来。
(二)第二组&金井光&&银井光&诀
诀型与诀法:金井光诀,双手掌心向前虚握,拇指与无名指尖相触,余三指伸直。银井光诀,双手掌心向前虚握,拇指与食指尖相触,余三指伸直。(图片2:金井光诀)
含义与来历:按照解析第一组的思路,这一组诀的造型,应用的应是&指事&的方法,指称生活或习俗中曾有的&井&。而生活中的井,在梅山峒区,太缺乏独特意义。具有独特意义的,是虎匠开挖的埋弩箭的&井&,虎匠称之为&金井&。这样的&金井&,名称冠以&金&字,是因为它是虎匠主要的经济或生活来源;其功能是掩藏让老虎送命的弩箭、以及关押&封闭&能干扰其事的各种不利因素(如山煞、邪神和老虎的灵魂等);这种功能还被引申到了梅山人称给人挖墓穴为&开金井&的民俗中。&金井光&中的&金井&,只可能是指这种&金井&。至于&银井&,则应该是虚指。因为(1)在实际应用中它与&金井&是连用,从不单独使用,而且仅仅使用在与祖师对话的具体语境之中;(2)在梅山民俗中的多数场合下,它和&金&连用时,并不代表&银两&,而是代表&阴性&。梅山人生存哲学中的&二维&观念,在日常生活中,常以&阴阳&、&大小&、&上下&、&左右&、&龙凤&、&雌雄&等两相对立的名词或方位词来表述。&银&在这里是相对应于&金&的,现实生活中并没有&银井&这样的称呼和相应的物事。所以应该是虚指。尾缀的&光&字,是个形容词,形容&金井&&银井&大放亮光,是傩神法力的标志。
此外,这两个诀名,在秦国荣的抄本中写成&金精光&、&银精光&,在苏立的抄本中,则写成&金尊光&、&银尊光&,在杨源张坛的所有抄本,以及我们所调查到的3百多个其他坛的所有抄本中,都写成&金井光&&银井光&;同时,在秦国荣和苏立文的口语中,也都读成这两个音。我们据此认定,这两个手诀的名称和含义,应该是我们以上所述的。
(三)第三且&日光&&月光&诀
诀型与诀法:日光诀,双手掌心向前虚合,拇指掐食指卯宫(指根上一节)。月光诀,双手掌心向前虚含,拇指掐小指酉宫(指尖下一节)。(图片3:日光诀)
含义与来历:这组手诀,合称为&日月二光诀&;它的造型,应用的就该是&象形&加&指事&的双重证法了。所谓&象形&,即拇指掐食指卯纹,构成了一个圆圈,拟象太阳之形;拇指掐小指根,掌心必凹下去,拟象偏月之形;而&指事&,则此二诀既指师公头扎两边的&日、月&两个图形或两个汉字,也指梅山人生存理念中的&阴阳&二元观念。在这里,它实际上是再次强化了前两组&大小&、&金银&的含义,表示出本身&弟郎&和&师祖&之间同出一源而又相互对应的承接关系。
三、6诀联用旨在验证师公身份
我们以为&启请&6诀联用的作用在于验证师公身份这样的理解,来源于以下三点认识(一)傩事仪程中有这样的设置;(二)它在仪程中的位置;(三)民俗中的对应情节。以下我们分别简要说明。
(一)仪程中的设置。我们多次目击过冷水江苏立文傩坛的《唱太公》傩事,苏立文&唱&一天&太公&所安排的13会议程,其第12会,名目即为《交诀》。这会仪程的做法,是由掌坛师苏立文跪在神案下,对着坛场中间临时安放在一张方凳上的祖师和传度父师的4座木雕神像,先把所有手诀从头到尾演示一遍,然后还要将所有的法服、法器捧到神像前,一一交验,然后才能以竹卦叩问:&这堂傩事能不能交愿?&在秦国荣的《还都猖大愿》中,虽然没有&交诀&程式的专门设置,但也在&造桥&和&发猖&两会重要仪程中安排了&对诀&、并且&不得少于36道&这样的情节。这里的&对&和苏立文的&交&,意思一样,都是在祖师面前演示手语,请祖师检验。
(二)在仪程中的位置。如前所述,在大小傩事的仪程中,使用&启请&6诀之处,首先是启请诸神时,其次是安排诸神休息时,再次,则是在要求祖神显示法力、如&开井&、&发猖&、&交愿&的时候。这无疑都是傩事中最为重要的场合,并且都是以此6诀开头,位置非常显要,演示时,掌坛师双手前伸,手肘不动,仅10个指头在快速弹跳,6个诀式一气呵成;与此相应的,是其贯语,如&启请&时的贯语:&弟子大金刀、小金刀掠开此屋,金井光、银井光、日月二光掠开此屋,请我祖师亲降临!&也是一气呵成,说明此6决本就是联用的。
(三)设计依据为&神不祚非类、民不祀非宗&。对这句话的理解,在2003年以前,我们是&人按自己的模样创造了神&的观点,空泛地以为,&神&不过是人所创作的一个崇拜偶像,统治者利用它,只是简单地为规范人们的思想,巩固自己的地位;我们没能、也无法体会到,它在峒区黎民生活中的实际意义。2004年,承担《梅山民间太公信仰》课题调查的苏传凤⑥,来笔者家心存敬畏地报告了两个&地主&&家主&为争雨水打架负伤的传说,引发了我们的重新认识。
苏传凤调查的地点是冷水江市的岩口、毛易、金竹山、沙塘湾4个乡镇,岩口的居民主要为苏姓,地主为罗君斗雷,家主为苏君法盟。毛易苏姓聚居区的地主为温君法官,家主为苏君法霖。金竹山、沙塘湾居民为杂居多姓,地主为&姜公&、&伍公&。打架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些家主、地主之间。第一个传说是岩口镇金盆岭村村民苏先浩、苏传镜、苏先郭3人的讲述:
&民国十九年(1930)天旱,金盆岭、石坑、槐花、元彰四个村子求雨,问卦时家主苏君法盟同意,但罗君公公不答应。因为旱情太严重,几个为首的头人都向罗公公再三求劝,最后问卦时罗公公才勉强地答应了。大家抬着城隍、庙王、雷祖和苏君法盟、罗君斗雷的神像,顶着烈日,打着锣鼓,从金盆岭出发,经石坑、元彰、槐花、金羊冲、连山坝、岩口、土主、石湾、乾溪、塘冲转一大圈,还没回到本院,忽然一阵狂风,大雨就下来了。雨停之后,罗公公的女脚马易兰香的报神说:&今天本来没有雨,是沙塘湾的姜公、伍公在玉皇大帝面前奏来了3点雨水,被我和法盟君抢过来两点。不过我吃了点亏,抢水中脚趾碰破了,还搞得遍身是泥。&大家很疑惑,特地到香火堂去察看罗公公的神像,发现神像确实满身是泥,右脚大趾也确实掉了一块新鲜木片。第二天,沙塘湾那边的人也传话过来说:昨天姜公、伍公的脚马讲,&我们请玉帝赐了3点雨水,被岩口的罗斗雷两个抢去了。他们用衣服在空中猛卷,把雨云全卷到岩口那边去了,真的是厉害&。&
第二个传说是毛易镇清塘村原村支书苏传豪的讲述:
&民国二十二年(1933)癸酉大旱,清塘、毛易两个村联合唱雨菩萨。易家村那边,也在唱罗斗雷公公求雨。那一天真的下雨了;但刚一开始下,一阵怪风,便将雨刮到唱罗公公的易家村去了。这边苏法霖公的脚马苏先谦气得暴跳如雷,大叫大喊:&快去寻义保老师来!&大家不知道义保老师是谁,住在哪里。脚马大声说:&是柳溪港竹仔山里的张兴运。&头人们立即派人正要去找时,脚马又招呼:&回来回来,他已经来了。&原来义保老师真的迷迷糊糊地拿了一只牛角和一块印牌,象疯子一样向毛易跑来,他的妻子兄弟都不知道出了什么事,只好舍命追赶。毛易派的人见他手拿牛角、印牌,就问他&是义保老师吗?&他回答&是&。家人追上来,问明是太公采降了,方才放心回去。义保老师还没到达时,脚马苏先谦抓住主持求雨的师公黄庆达,打了两个耳光,怒骂道:&滚开,雨刚一求出来你就不见了,再不用你了。&大家这才得知,刚才是黄庆达见雨求下来了,以为大功告成,生怕淋湿衣服,偷偷去躲雨了,以致求来的雨又被易家村那边的罗公公抢去了。正在脚马打骂黄庆达之际,义保老师赶到了,脚马交代他赶紧吹牛角,叫村民赶紧打敲锣鼓,大声打呵喝,并且不断地往空中抛扔活鸡。一瞬间,整个法坛气氛就紧张暴烈起来;两个村的男女老少,到处用鱼网、扫把扑捉活鸡,沿沿不断地送来给脚马往空中抛,口里&催兵&、&催兵&不断高喊。不久,大雨真的倾盆而至。而仅隔一条小溪的易家村田垅却不下雨了。事后苏先谦说:&今天我们大获全胜。罗斗雷的耳朵被我们打掉了,手臂也被我们打断了。&第二天,易家那边的人也在说:&罗公公从台子上跌落下来,耳朵跌掉了,手臂也摔断了。&&
这两则传说是在告诉我们,在梅山黎民心目中,祖神要履行庇护子孙的职责,其实也如阳世一般,是件有相当困难的事,弄不好也会身败名裂。在错综复杂的竞争环境里,要想让祖神冒大风险舍死拼命地为你履职,除非你能证明你确是他的亲属、子孙。
而在历史的实际情形中,梅山的历代先祖,从汉时&蛮夷&、&莫徭&直到宋代的&梅山蛮&、&武陵五溪蛮&、&南江蛮&,都一直在与封建王朝即&外族&的激烈抗争中求生。可以想象,在那样的境况下,当然会有一些用来区分敌我的标志或暗记。模拟&仡党&、&金井&和&日月&崇拜等这样一些峒民独有物事的手语,应该就是当年设计的这样一些标志或暗记。
而师公,前身为巫觋,巫觋则是梅山历代祖神的&酋长、统帅、祭司&三重身份之一;当代傩事中,他们是担任现场搬演的傩艺演员,观赏者,即上述两个故事中的&家主&&地主&等&太公&们。这些&太公&在世时,他们的身份也是师公;而在世的师公,过世后又是其子孙的&太公&。在这中循环相承的关系之下,在启请、开井、封禁、交愿这样的要求祖神履行庇护职责的重要环节,掌坛师公这样不厌其烦地比划大小金刀、金井和日月二光的手势,我们只能理解为,他们是在交验梅山祖神们当年区分敌我的特有暗记,来证实自己的身份:&瞧,我确是你们的嫡系子孙,决非冒称!&
与此相对应的,是猎户由于性质单一,和普通民众关系不大,如果不是像会同的虎匠一样能兼行师公傩事,在民俗中的影响自显单薄。但他们所使用的启请6诀,功能与目的,和师公都是一致的。
当然,这是现代民俗事相。由此上溯至峒民归化的宋代以前,巫傩的祖神都是谁呢?
四、宋代以前湖南的巫傩祖神
由前述启请6诀,我们可知梅山师公和猎户的法统,应该同出一源。由于他们相辅相成的巫傩事相和巫傩载体的世世代代循环相承,我们以峒民归化的宋代为节点上溯,去追寻他们共同的祖源,提供了可能性。
据《宋史&西南溪峒诸蛮传》,当时的&南北江蛮&区,共设置为37个羁縻州,是赵宋王朝承认的少数民族自治区。&梅山峒蛮&,则&旧不与中国通&。这两片山水相连的区域,是同源同祖的&三苗&遗族聚居区。西汉之初,封建王朝曾在其核心之地、即今溆浦县城南郊建制&武陵郡&。所谓&武陵&,意为&武主&或&武帝&之陵墓。查《史记》,秦汉国家祭祀之神,没有&武帝&一说,只有&兵主&之称。其《封禅书》说:&于是始皇遂东游海上行礼,祠名山大川及八神&&三曰兵主,祠蚩尤。&此后历代国史,直至《宋史》,都有记述:凡有军事行动,朝廷都要祭拜蚩尤。可见兵主蚩尤,即秦汉时的&武帝&。武帝之陵,自然可称为&武陵&。
武陵置郡,始于西汉。西汉之前,地名溆浦。此名最早见于楚三闾大夫屈原《涉江》中的诗句:&入溆浦余{葙猓圆恢崴&屈原的诗歌,后人共赞为千古绝唱,也都共识为来源于南楚民间的巫辞傩歌。我们以为,南楚民间的这些巫傩歌,即颂赞傩神蚩尤之歌。溆浦文物工作者禹经安先生在其专著《屈原在溆浦》中,记述有发掘于溆浦马田坪楚汉墓葬中的12个石刻兽面。这些兽面,最大的宽22.4公分,高18.6公分,最小的宽、高都是8公分,厚为1.6到1.9公分,形制已和现代表演用开山傩面相当接近。⑦但它们不是表演面具,而是冥器;应用于祭祀有关的丧葬民俗,说明它们被视为墓主的守护神。南方人的守护之神,即傩神。这些接近开山傩面的兽面,当然即傩面具。开山傩面,与此地民间悬挂于大门之上的吞口、商周青铜器上所铸造的饕餮纹,同为蚩尤的造像,其源出之处,当为李P《太平御览&黄帝轩辕氏》中所引《鱼龙河图》之&蚩尤殁后,天下复扰乱不宁,黄帝遂画蚩尤形象,以威天下;天下咸谓蚩尤不死,八方万邦皆为殄伏。&这是为蚩尤造像的最早记述。现在虽然不可见到原像,不知道黄帝把蚩尤画成个什么样子,但能让&八方万邦皆为殄伏&的画像,画的肯定是当时大家都认可的标志性图像。当时的标志性图像,则只可能是部落图腾,而且是个能涵盖&八方万邦&的综合性图腾。而这综合性图腾,则应该是至今仍保存于民间的开山傩面之原型。
我们提出的&开山傩面的原型&这个概念,源于文物考古学界的最新成果。据2011年8月27日的《三湘都市报》A4版头条位置,一条标题为《澧县6000年前&傩面&湖北&疗伤&,数月后将在湖南本地博物馆展出》,署名为&记者甄荣,实习生黄诗原、刘梦芬&的重要消息报道:
&6000年前的&傩面&是什么样子,有兴趣的读者几个月后将能在湖南的博物馆里看到。去年10月,澧县的优周岗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了一个6000年前的木雕人面像,专家判断这个人面像带有傩面性质。不久前,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专家将&傩面&带到湖北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进行修复,经过几个月&住院治疗&后,将会送回湖南进行展出。
&据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优周岗遗址发掘领队赵亚锋介绍,优周岗遗址位于澧阳平原偏西部,在建的东常高速公路从遗址西侧穿过。为配合公路建设,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考古队于2009年冬季开始对遗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遗址的总面积达12万平方米,这个出土的&傩面&由一整木雕刻而成,长约60厘米,宽约30厘米,人面鼻子以下已残没不见,但仍能清楚地看见正中间隆起的鼻子及圆形镂空的双眼。人面像两侧有两个角,顶部有一木柱。
&&由于祭坛里有兽骨坑,专家根据木雕人面像的外部特征,判断这个人面像有傩面性质,与祭坛里一同出土的牛角都是当时先民宗教信仰类的遗物。&赵亚锋说,由于祭坛南部的土壤湿度较大,所以&傩面&都以保存下来。&
保存这个6000年前傩面的澧县,地处湘西北,正是顺沅水往北过长江的必经之地。沅水中游的溆浦,有2000多年前的石刻兽面;沅水上游,则藏有一个更早于中、下游的文物的图形,即洪江高庙遗址的陶器上,那头长双角、巨口獠牙的兽面纹饰。这才应该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开山傩面原型。这3处遗址成纵向分布于沅水上下,为我们追寻当时的巫傩载体、即最古老的傩艺演员,和他们循环相承的巫傩祖神,圈出了一个大致的空间范围。
在这个空间范围内,今湖南中部的北纬28度线上,从西到东200公里的直线距离之间,有5个古老的地名,昭示其曾是宋代以前的古&蛮夷&氏族部落的聚居地。这5个地名,大致每50公里一个,从西到东依次是:泸溪辛女溪、溆浦仙人顶,新化大熊山,冷水江土主山,娄星仙女寨。
这5个古老地名承载的古氏族部落聚居的信息如下:
(一)泸溪辛女溪,溪旁有辛女岩、盘瓠洞。其得名,源出南朝刘宋时范晔的《后汉书》&卷八十六&南蛮西南夷列传第七十六&。其开篇第一段文字是:
&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购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采,名曰瓠。下令之后,瓠遂衔人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大喜,而计瓠不可妻之以女,又无封爵之道,议欲有报而未知所宜。女闻之,以为帝皇下令,不可违信,因请行。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瓠。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境,人迹不至。于是女解去衣裳,为仆鉴之结,着独力之衣。帝悲思之,遣使寻求,辄遇风雨震晦,使者不得进。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瓠死后,因自相夫妻。织绩木皮,染以草实,好五色衣服。制裁皆有尾形。其母后归,以状白帝,于是使迎致诸子。衣裳班兰,语言侏离,好入山壑,不乐平旷。帝顺其意,赐以名山广泽。其后滋蔓,号曰蛮夷。外痴内黠,安土重旧。以先父有功,母帝之女,田作贾贩,无关梁符传、租税之赋。有邑君长,皆赐印绶,冠用獭皮。名渠帅曰精夫,相呼为徒。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此后,是清道光29年刊修的《宝庆府志》收录宋人晁补之所作的《开梅山》诗,和当代新化邹升云傩坛的手抄本经《元皇金銮九州会兵科》&会合梅山兵&唱词,所述&梅山峒蛮&的族源来历,都出自范晔的记述。
(二)溆浦仙人顶,顶上有仙隐寺,又称善卷堂。善卷之名,语出楚漆园吏庄周的《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其原文是:&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此后,清两江总督陶澍写给《宝庆府志》编纂、新化人邓湘皋的《南村松荫堂图诗》中,有&我居石潭上,君居临小洋,右跳梅m成,左顾善卷堂。&4句,指称善卷堂在资水之西,地段与资水中游的安化梅城隔江相望。2008年至2011年9月,我们在溆浦周建斌、禹经安、舒新宇等当地学者指引下,不仅爬上了仙人顶,实地考察了其东部的善溪、圣人山、让家溪等有信息遗存之地,查阅了明清各代《溆浦县志》所收录的、清嘉庆《苗防务览》作者严如煜等10多位地方名士赞咏善卷的诗词,还在县成北部卢峰镇哑塘村祖传12代傩坛坛主周本洪(巫名法和)处,复印了其曾祖首抄于清同治元年、其叔祖重抄于民国21年(1932年)的《溆浦路道神祗》本经。这本手抄本经记载的,是溆浦县乡村各地的地主,即山神、桥梁土地、庙王和佛寺、道观主供之神。除了处处有&梅山、孟公&,竟还赫然有6处是&仙人顶善卷仙人&!能进入地方神系,做普通山民朝夕祭奠的&地主&之神,可证善卷隐居于此,绝非空穴来风。
(三)新化大熊山,山区有&蚩尤屋场&地名。2003年10月,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一辑刊发陈子艾、李新吾联名的《古梅山峒区域是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调查报告。这个报告从&梅山地域地名由来&、&蚩尤屋场地名调查&、&地主相衣与师公帽上蚩尤&、&张五郎与蚩尤、盘瓠的关系&等8个方面,在峒区各县市广泛调查取证,提出两点原则性结论:&(一)北宋开梅时的梅山苗族、瑶族居民是上古蚩尤部族的嫡裔&;&(二)古梅山峒区域是上古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⑧。
(四)冷水江土主山,是苏轼《东坡志林》中《溪洞画李师中像》条目所述梅山&峒主苏甘&的故居所在地。此地周边10公里范围之内,南有&太主山&,东北有&枫神山&。枫神山又名&苏神山&,山上现存有&枫神寨&、&枫神殿&等遗址。当地民间,枫树崇拜非常普遍,说明当时的&峒主&氏族,与今天西南5大苗区以&枫树妈妈&为始祖的苗族同胞,同出一个祖源。
(五)娄星仙女寨,此处30公里范围内,同名小地名共有5处,拱卫着北沿的宁乡黄材炭河里遗址。炭河里遗址为商末古城,揭露面积约3200平方米,发现古城墙遗迹约2万平方米、房屋基址6座、壕沟3条以及西周时期的墓葬7座。根据城墙弧度复原,炭河里城址原有面积约14.5万平方米。在城内及周边地域发现的商周之交的青铜器和玉器,数量之大,工艺之精,文化面貌之独特,在全省乃至全国文物考古界,都享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青铜器中有一尊铸有&大禾&铭文的方鼎。此鼎自1959年出土,即引起学术界的高度关注,且屡有研究成果问世。2009年4月,湖南省博物馆馆刊刊发了刘森淼的最新研究成果《湖南商周青铜器纹饰的女权特征》⑨,接着,刘森淼又在新浪网&教书匠&博客里发表了《&大禾&为女权方国说&&兼论殷商王朝的女权残余》论述,认为这里是商末的女权部落&大禾苗氏&建立的方国。与此相对应的,一是其南部的双峰、娄星和涟源诸县市区五处以&仙女&冠名的老地名,二是从此地往西的整个古梅山峒区,南北江蛮区,和重庆市艺术研究院胡天成、段明《民间祭礼与仪式戏剧》⑩中介绍的重庆市乡间,至今仍传承有以&三霄娘娘&为主傩神的大型傩事活动。这堂傩事,梅山峒区称为《大宫和会》,俗称&和娘娘&或&庆娘娘&,重庆市东南原&北江蛮&区,则称为《庆三霄》或&还霄愿&。
从以上对5处地名载荷的古氏族信息,我们可以推知其地的原住民,当为盘瓠氏、善卷氏、蚩尤氏、苏氏和大禾氏。这些氏族的族长,或酋长,时当传说中&三皇&之后的&五帝&时期,应该就是宋代以前梅山傩艺人和猎户普同供奉的始祖之神。
五、&祭傩&与&驱傩&之别或是涿鹿大战的余音
&傩&是中华文化中最古老的事相。在文献记述中,&傩礼&是最古老的国家宗法制法定宗教。《礼记&月令》记述周代每年要举行3次傩礼:&季春之月,国人傩,九门磔禳,以毕春气。仲秋之月,天子乃傩,御佐疾,以通秋气。季冬之月,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这些记述给出的傩礼的功能,主要是驱疫;祈福功能是后生的引申义。《周礼&夏官司第四》说:&方相氏,狂夫四人。&&方相氏掌蒙熊皮,黄金四目,玄衣朱裳,执戈扬盾,帅百隶而时难,以索室区攵疫。大丧,先Y。及墓,入圹,以戈击四隅,驱方良。&这里明确给出的概念,是&傩(文中为&难&,傩的古字形)&是一种行为,由4个职名为&方相氏&的下级军官脸戴面具、身着兽皮和青衣红裙,手持武器,率领上百役奴去实施;行动的主要情节,是到人的居室里去驱赶&疫鬼&。后文接着述说的&驱万良&,已不是傩礼,而是首领人物的葬礼;是说在为首领举行葬礼时,先由他们进入墓室,用戈敲击四角,以驱赶&方良(魍魉)&即邪恶的鬼怪。封建制度确立以后,傩礼从形式到内容,都产生了诸多变化。到晚唐时期,段安节作《乐府杂录》,设置了《驱傩》条目。从此条目构词使用的前置动词&驱&,可看出已与《周礼》的&时难&大相径庭。可见此时,在中原,或者说在唐帝国的有效行政区域内,&傩&已从行为本身演变成了行为的对象,并已固定到了行傩礼的面具上了。
而古梅山峒和南江一带,现存傩事的可见形态及其立意,既不是行为本身,也不是行为对象,明显地自成体系。如果我们先找出《周礼》和《乐府杂录》所述傩事的共同之处,则《周礼》所述的由方相氏实施,《乐府杂录》所述的驱赶,都有傩与实施者之间存在主客体之分,其中实施者为主体,傩是被实施的客体。那么,梅山傩事的特点就凸显出来了,即,梅山傩事的主体、客体二位一体,密不可分。我们所能看到的傩事,其立意,既不是驱赶&傩&,也不是戴面具去驱疫,而是祭祖。举办《唱太公》、《和娘娘》、《还都猖大愿》等大型傩事,立意和目的,都是祭祖,外在形态,也即祭傩。高居傩坛上享受香供、观赏礼仪、剧目的,是傩公傩母,以及他们繁衍的张五郎和各地地主、各家家主等&太公&、&太婆&们,都是师公之祖;在坛下上供行礼演戏的师公,则就是将来也要享祭的太公太婆们。而这些将来而未来的太公太婆的身份,当然得通过演示启请6诀的验证,才能得到确认。
但未来太公太婆们以手诀验证的身份,还不是验证内容的全部。因为手诀只验证了宗族血缘,还没有验证社会身份。今天的梅山峒区民众,称师公为&武道士&。这称呼里的&道士&,是宋明以后附加的,其本原,当为&武士&。这重身份,与同时并存互生的梅山猎户的社会属性,是基本相符的。猎户的行为已需武力,工具也是武器,狩猎又是古今首领都身体力行的军事演习。而师公,则是通过傩事仪程中的&踩九州&项目来验证的。师公唱词中&师人踩得九州罡,才是老君亲弟郎&,说的就是这件事。而这里的&武士&身份,恰好正与《周礼》所记载的&方相氏&下级军官身份相吻合。《周礼》中,方相氏是&狂夫四人&,隶属&夏官司马&麾下。&司马&是主管军队的高官,职位相当于今天的国防部长。
师公的武士身份与周代的方相氏相符,可见两者必有渊源。而两者主导的傩事的差异,暗示这渊源不是产生于其成型之后,而是成型之先。追溯其先,则又让我们追溯到前述《史记》所载秦祀&八神&中唯一的人格神:&兵主&蚩尤了。按《史记》所载蚩尤的身份,是轩辕黄帝的两大对手之一;轩辕先败炎帝,再败蚩尤,才&取代神农氏,是为黄帝&。其他史家,则公认蚩尤是九黎族的首领。黄帝的后代尊蚩尤为&兵主&,说明黄帝&代神农氏&,其军事思想和武装建制,都继承了蚩尤的衣钵;否则,&神不祚非类&,黄帝的后裔到泰山或到其它地方去祭祀,都一样,没用。
而本文前述聚居于湘、资、沅3水中段的5支古老氏族,虽无可靠证据能说明他们直接源于蚩尤九黎部族,但要说他们都归属于其后的&三苗&集团,这个集团存世在周代之前,则是已成共识的。他们都以傩公傩母、即东山圣公和南山小妹为祖神,则是至今可见的事实。而这些族中今天自称为&汉族&的师公,公开的言辞中虽无&蚩尤&二字,但在其传徒时使用的秘授本经中,却明确指称其头扎上的&吞口像&,即蚩尤之形。其祖神图像中,以孔夫子说的&庶人之贪者&形象为&地主太公&;傩事演武时,以杀蚩尤的黄帝和九天玄女为攻击对象,也是其生存空间里随处可见的事实。2002年,笔者在新化、安化、溆浦之间的白溪镇纸马先生胡法定处,得到他以雕版印制的&地主&相衣,即来源于《路史》所说的&后代圣人著其像于尊彝,以为贪戒&蚩尤饕餮纹。(图片4)图案中的&日&&月&二字,即&日光&&月光&两诀的物化符号。新化与隆回交界处的水车镇泥瓦匠邹富山手抄的内传秘诀、新化县城的纸马先生袁长生和冷水江金竹山煤矿退休职工刘泽笙手捎的《歌郎唱本》,则指称门居大巧若拙门上悬挂的&吞口&即蚩尤。冷水江苏立文傩坛《唱太公》,请&太公&验诀之前搬演的《踩九州》,又称《踏九州》,踩与踏,其义都是攻击;他要踩踏的九州,唱词中明确宣布为&轩辕黄帝亲手制&、&父子九人坐九州&的九古中国九州,他要依次唱出已经踩踏了这些地方的经过,才可以向太公交验手诀。这诸多事相的存续之地,即师公的生存空间,清代属湖南省,元明为湖广行省,宋代以前为蛮地,周代为南楚。而南楚和北楚,周夷王时熊渠说的&我蛮夷也,不与中国之号谥&(《史记&楚世家》),说明从有记录的周代开始,直至宋元时期,都与中原分属于两大不同的文化区系。更早的《诗经&商颂》云:&挞彼殷武,奋代荆楚&,说明早商代,荆楚与殷商之间,也是相争不断。这些情况,似可说明,踩踏九州的今师公之祖,与周代方相氏的分蘖,确应始于南北两大不同属性文化第一次融合并冲突的涿鹿大战时期。师公和方相氏身份相同,但实施的傩事有异,应源于他们与蚩尤之间不同的关系。其关系的差异在于:在师公,蚩尤是自己的始祖,所以其行傩,即为祭祖;在方相氏,蚩尤却是异族的首领,他之行傩,只是在扮演蚩尤的角色,完成部队长官分配的一项表演任务而已。
六、由梅山巫傩启请6诀引出的几点思考
从对梅山巫傩启请6诀的功能追溯,我们一不小心,就追溯到了先祖蚩尤头上。我们以为,用古人形容美妙乐声的&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成语作比,周代的傩礼,是蚩尤与黄帝间发生的那场震古铄今的涿鹿大战的&绕梁之音&。然而,若要成论,还需解析两个疑问,(一)是蚩尤毕竟是位史前传说人物,他的部族与湖南先民的关系待证;(二)是湖南以外各地傩事中用诀情况,是否存在异同?所以这点认识,还得打上个问号。
但在我们的想法里,这个问号色不仅仅是为了标示认识的待确定,还有提示我们在追溯过程中产生的4个思考点的作用。这4个思考点是:
(一)关于傩事的作用,即先祖们为什么要创作它?为什么还要世代相承?按照文化人类学的&以今证古&之法,我们以为,就梅山傩事而言,它的作用,并非仅仅是寄寓和满足人们驱疫祈福之心理需求;现实生活中,它还被做为一种&祭祖&的宗教性仪轨传承,这说明它应该还有使传承者认识自我、找到归属的一面。而这认识的一面,是普遍现象吗?
(二)由上一点引出的,是关于傩戏学研究领域的认识论问题。我们以为,&泛傩论&固不足取,但囿于文献而称&傩礼&是&古老的国家宗法制法定宗教&,其原生主旨为&驱疫&,离开这个定义就不是&傩&而是&类傩&的说法,似也可商榷。我们遇到的问题是:傩事确有主体客体之分吗?&时难(傩)&为《周礼》所定,那么,在《周礼》所能规范的政治版图范围之外,具体说即&不与中国的号谥&的荆楚,此地在周时已非常兴盛的&淫祀&,和此地出土的6千年前的&傩面&,传承至今的&傩祭&,是&傩&还是&类傩&呢?
(三)关于傩戏学的学科建设方面,我们还有信息源空白的抢救工作要做。就湖南而言,应该可称为&傩文化资源大省&。省文联编辑的《湖南歌谣集成》中会制的&傩歌&分布示意图上,和省文化厅编辑的《湖南戏曲音乐集成》⑪中绘制的&傩堂戏&流布图上,娄底市所辖5县市(区),即&梅山峒&核心区,全都是空白。而国务院2011年6月列入国家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公布的&梅山傩戏&,和本文所选的4个傩坛,却全部出自这片空白区。湖南的&空白区&不一定是有独无偶的现象,就全国范围而言,应该还有不少这样濒危的信息源存在,需要有识者尽快、尽力抢救。
(四)上列第(三)点,我们是否可以认为,问题出在当时参与《民间文学十套集成》调查、选编的文化工作者对&傩&的认识上?他们认识上的局限,是否与傩学界对&傩&的内涵与外延至今众说纷纭的情势有关?如果存在这种连锁反应,那么,傩事既为人类社会早期产生的文化事相,我们是否还当开拓视野,从文化人类学、从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等角度,多用几种解析工具,开展多学科综合性研究,以期得到更科学的认知以指导抢救?
这些思考,是有感而发,并不成熟。有无道理,还望学界先进不吝教正。
参考文献:
①作者&李四丁&为:李新吾,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民协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主任。李怀荪,中国傩戏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省民协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李志勇,李新民,湖南省民协梅山文化研究委员会副主任。本文为合作项目《梅山巫傩手诀》的部分内容。
②详见弘学《佛教诸尊手印》,巴蜀书社,2003年版。
③详见李鼎霞《佛教诸像手印》,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版。
④详见任宗权《道教手印研究》,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年版。
⑤详见曲六乙、印《东方傩文化概论》,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49-52页。
⑥详见苏传凤《梅王苏甘故居地的太公信仰》,陈子艾、华澜《湘中宗教与乡土社会》,宗教文化出版社,待出。
⑦禹经安《屈原在溆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7年,第114-124页。
⑧陈子艾、李新吾《古梅山峒区域是蚩尤部族的世居地之一&&湘中山地蚩尤信仰民俗调查(一)》,北师大《民俗典籍文字研究》第一辑,商务印书馆,2003年,第192-233页。
⑨《湖南省博物馆馆刊》第5辑,岳麓书社,2009年,第79-86页。
⑩胡天成、段明《民间祭礼与仪式戏剧》,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年,第182-236页。
⑪《湖南歌谣集成》和《湖南戏曲音乐集成》的示意图,均见《湖湘文库》乙编,湖南文艺出版社,2009年版插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道教八大神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