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角是恶魔的小说赵无恤的小说

做东:史上最值得玩味 展示中国智慧的100个酒局
来源:搜狐读书频道
第20页 :桐叶封弟
  桐叶封弟
  有一年我去太原,参加了一个朋友孙子的十二岁生日宴会。那场面,好家伙,有一百几十桌,煤炭界的大佬来了近一半。我恰好随身带了一本《黄金屋》,就在上面随缘了几句话,倒也皆大欢喜。最近十来年,山西、内蒙古一带很流行给儿孙庆生,一是开锁还愿,二是祝贺成为少年,由于攀比,场面越来越隆重。
  周武王死后,年幼的儿子姬诵继位,为周成王,由叔叔周公旦辅政。有一天,他和弟弟叔虞一起玩耍,姬诵随手捡起了一片落地的桐叶,剪成玉圭形,送给了叔虞说:“唐国在叛乱,我封你去那儿做诸侯。”随行的史官把这件事报告了周公,一问姬诵,回答是说着玩儿呢,周公却说:“天子无戏言啊!”这就是“桐叶封弟”的典故。
  叔虞长大后,把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他的儿子燮继位,因为境内有晋水,便改国号为“晋”。其后人晋文公、晋襄公等都是叱咤一时的人物,晋国一直是中原霸主,西抗强秦、南抵大楚、东对齐国、北压幽燕。可惜到了春秋末期,王权旁落,其朝政由六家宗族把持,后来最大的智家又灭了两家,与韩、赵、魏合称四大家族。
  智家老大智伯是位枭雄,他先是赶走晋出公,拥立了一位晋哀公,独揽国政,对外也取得几次军事胜利。但他过于刚愎自用,一直对三家采取压制政策,而非分化瓦解。在“兰台酒局”上,喝到深处时,智伯戏弄韩家老大韩康子韩虎,称之为“列国三虎”,一旁的家臣段规抗议这种起外号的方式太过分了。智伯用手拍着他的脖子说:“你知道什么?来这里饶舌!三虎吃我剩下的,你连轮也轮不到。”言毕大笑。段规敢怒而不敢言,韩虎佯醉,闭目应曰:“智伯之言是也。”即时辞去。
  由于家族们拥兵自立,对郑作战只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庆功宴上,智伯几次指责赵家的继承人赵无恤,逼着人家喝酒不说,还仗着酒劲儿,将酒坛子砸了过去。赵家家臣们群情激愤欲拼命,被赵无恤拦住:“父亲选我接班,就是因为我能够隐忍,算了吧。”
  过了段时间,智伯得寸进尺,假公济私地让三家各交出百里土地和户口,韩家魏家捏着鼻子办了,赵家却又一口回绝。于是,智伯联合韩魏来打,把赵家围困在晋阳,就是今天的太原。打了两年多,智伯想出了水淹的妙计,可是却说了他这辈子最愚蠢的一句话:以后谁不服便淹死谁。韩魏两家本来就兔死狐悲,恰巧赵家派老朋友来离间,顿时形成了赵韩魏三家联手的局面,智伯措手不及被杀,智家也瓦崩土解,余部退出了晋国。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被正式册封为诸侯。韩国设都城于新郑,赵国设于邯郸,魏国设于开封,均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齐楚燕四国,合称七雄,开创了历史新纪元――战国时代。
  智伯死后,头盖骨被涂漆,制作成了赵无恤的酒杯。智伯家臣豫让万分悲愤,立誓报仇。他先是改名换姓,到赵家做杂活,但因暴露被捕。赵无恤觉得其忠勇可嘉,就把他放了。但豫让仍不罢手,以漆涂身、吞吃炭块,使嗓子变哑,完全改变了本来面目。一天,豫让埋伏在一座桥下欲行刺,可惜天不助之,又遭擒获。赵觉得奇怪,以前豫让也做过家臣,可为什么独对智伯如此?豫让说,以凡夫待我,凡夫回之;以国士待我,国士报之。然后他要了赵无恤的外衣,拔剑跳起,对着衣服连刺十几下后,仰天大呼,自刎而死。豫让桥至今尚在,唐人有诗记曰:
  豫让酬恩岁已深,
  高名不朽到如今。
  年年桥上行人过,
  谁有当时国士心。
(责任编辑:李倩倩)
主演:黄晓明/陈乔恩/乔任梁/谢君豪/吕佳容/戚迹
主演:陈晓/陈妍希/张馨予/杨明娜/毛晓彤/孙耀琦
主演:陈键锋/李依晓/张迪/郑亦桐/张明明/何彦霓
主演:尚格?云顿/乔?弗拉尼甘/Bianca Bree
主演:艾斯?库珀/ 查宁?塔图姆/ 乔纳?希尔
baby14岁写真曝光
李冰冰向成龙撒娇争宠
李湘遭闺蜜曝光旧爱
美女模特教老板走秀
曝搬砖男神奇葩择偶观
柳岩被迫成赚钱工具
大屁小P虐心恋
匆匆那年大结局
乔杉遭粉丝骚扰
男闺蜜的尴尬初夜
社区热帖推荐
图文揭秘……[]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晋国六卿(晋国六卿)晋国六卿是春秋时期晋文公称霸后,晋国出现的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世袭卿族的统称。六卿共主国政,专擅晋权。这也是最经典的六卿模式。范氏、中行氏被诛灭后,六卿改为四卿。晋国六卿是春秋时代晋国自633年晋文公重耳始作三军设六卿起,直至前403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的六卿军政制度。晋平公时,六卿被赵氏、韩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六家垄断,之后六卿特指这六个卿家。晋文公在晋国建立了三军制。中、上、下三军,每军各设一名将、一名佐,按地位高低分别是中军将、中军佐、上军将、上军佐、下军将、下军佐。他们主持晋国的军事、政治。中军将又称为元帅、执政。晋襄公一度增加新上军、新下军二军四卿,旋即恢复原制。晋景公扩为六军十二卿,新中军、新上军、新下军,之后合为新军,共四军八卿。晋悼公恢复三军建制。目录 期间狐氏、先氏、栾氏、屠岸氏、箕氏、贾氏、赵氏、郤氏、胥氏、中行氏、温氏、士氏、范氏、原氏、屏氏、步氏、韩氏、荀氏、彘氏、吕氏、令狐氏、程氏、巩氏、 智氏、邯郸氏、魏氏纷纷角逐晋国政治舞台,他们同在一个屋檐下,为了生存,为了争权,为了夺利,展开了一轮又一轮的竞争,其间亲情与仇恨交织、恩义与血腥错杂,共同谱写了一部壮烈的历史诗篇。晋国在春秋时期实在是太引人注目了: 其一,它是实力最雄厚、称霸时间最长的“超级大国”; 其二,它的执政官长期为异氏臣子,而不是象其他绝多数诸侯国那样由“公族”势力执掌,最后,强大的国家终于被异氏瓜分了。 它的这两个特征的形成,始作俑者是一代霸主、晋文公重耳的父亲献公诡诸。曲沃代翼晋国是天子的兄弟之国,并一直是周王朝的肱骨,地位显赫。周平王东迁,晋文侯仇出兵勤王,功在社稷。晋文侯还有个弟弟,名成师,史称曲沃桓叔,都是在战争中生的,仇这个名字确实没有成师好,当时就有人预言要出乱子。前784年,晋穆侯去世,其弟晋殇叔短暂的篡位,又被晋穆侯的长子公子仇夺位,晋文侯在位35年。前745年,文侯子昭侯即位后,时曲沃附近有叛乱,晋昭侯就把叔父成师封到曲沃,这是比首都翼还要大的都市,麻烦来了:成师和他的子孙数十年如一日地开始和晋侯争国君之位,斗争极其复杂的残忍。总之,前679年,经过长达67年的内战,成师的孙子晋武公称终于消灭了“仇”的子孙,晋国暂告安定,史称“曲沃代翼”。当时,齐桓公小白已经开始了他的霸业。前677年晋武公死,儿子晋献公诡诸即位了。诡诸在位期间干的两件大事——扩张国土与屠杀宗族。公族摧残晋献公诡诸也许是晋国67年的内斗形成的惯性吧,晋献公即位后,即使他想仁慈都难以作到了——他的曾祖父成师的公子、公孙(史称桓庄之族)也不少,时时想着干掉诡诸,晋献公寝不安席、食不甘味,于是以士蒍之谋,离间群公子,遂用8年的时间屠杀。本家杀得差不多了,基本上也就没什么问题了,但血腥的杀戮惯性使得诡诸不由自主的把毒手伸向了自己的儿子。前672年,即晋献公五年,“伐骊戎,骊姬、骊姬弟(妹妹),俱爱幸之。”骊姬为了给自己的儿子谋取继承权,经过姐妹的一系列阴谋夺嫡活动,当然最根本的还是诡诸的残忍本性,前655年,太子申生被逼死,重耳、夷吾出奔。骊姬还使诡诸和晋国的群臣盟誓:都不许接纳或者帮助外出的公子。到此,虽然诡诸自以为完全解决了隐患,但他离死也不远了,身后的事情就由不得他了。 诡诸的上述做法对晋国的未来有深厚的影响,国君的儿子从此一般不被留在本国,这成了一种制度。这个措施虽然当时起到了稳定内部的作用,但是长远看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裂变,晋国因为公室的人员和力量极其单薄,各个大家卿大夫不断坐大。卿族扶植但异姓势力的坐大,晋献公只是扫清了障碍,真正把他们培育起来的,还是一代霸主晋文公重耳。重耳流亡十九年,身边的心腹有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等都是异氏,这些人也都是他此后重要的依靠对象。即使回国后,重用的先轸、栾枝、荀林父等人也大都是异姓。这些人都是霸业的建设者,几十年后,他们的下一代在维护着晋国百年霸业的同时,也在蚕食晋侯的君权,果然在几百年后,他们的子孙成为晋国宗庙的掘墓人。可以说,从晋文公、晋襄公父子相继称霸后,晋国的国政基本掌握在异氏的大臣手中,结果是国君越来越弱,异氏卿族越来越强。公族与卿族、卿族与卿族经过200余年的斗争与兼并,最终造成了魏、赵、韩三家分晋的格局。其间的恩仇故事跌宕起伏,兼并厮杀极其残酷,精彩程度绝不亚于当时各个国家间的纷纭争斗。赵氏、邯郸氏、梁氏 赵与秦、梁为一宗,同出于赵城。造父擅御,幸于周穆王,封于赵城,立赵氏。造父侄孙赵非子封于犬丘,其后建立秦国,裔孙赵叔带去周侍晋,其后建立赵国。梁国亡,后裔入晋为大夫。 第一代:赵衰(赵夙之弟)、梁益耳(梁康伯之后) 第二代:赵盾(赵衰嫡子)、赵同(赵衰子,别为原氏)、赵括(赵衰子,别为屏氏)、赵婴齐(赵衰子,别为楼氏)、赵穿(别为邯郸氏)、梁弘(梁益耳之侄) 第三代:赵朔(赵盾子)、赵旃(赵穿子) 第四代:赵武(赵朔子)、赵胜(赵旃子) 第五代:赵成(赵武子)、赵获、邯郸午(赵胜子) 第六代:赵鞅(赵成子)、赵稷(赵午子)、梁婴父 第七代:赵无恤(赵鞅庶子)、赵伯鲁(赵鞅嫡子)、赵罗 第八代:赵周(赵伯鲁子)、赵嘉(赵无恤子) 第九代:赵浣(赵周子) 第十代:赵籍(赵浣子) (【注】:显示粗体字之人为前633年后担任卿之人) 狐氏、贾氏、续氏 狐氏出于戎族。晋初治国: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晋献公娶二女于戎,大戎生文公重耳,小戎生晋惠公夷吾,故为晋舅氏,及“文襄之世”狐氏极盛。 第一代:狐突 第二代:狐毛(狐突长子)、狐偃(狐突次子,别为贾氏) 第三代:狐溱(狐毛子)、贾季(狐偃子) 第四代:狐鞫居(别为续氏) 毕氏、魏氏、吕氏、令狐氏 魏氏之先为周公族,毕公高立毕国。后毕国灭,公族子弟称毕氏,散落各地。有一人曰毕万侍奉晋献公诡诸,因功封于魏城,为魏氏,其后建立魏国。 第一代:魏犨、魏寿余 第二代:魏颗(魏犨子、别为令狐氏)、魏悼子(魏犨嫡子)、吕锜(魏寿余子,别为吕氏)、毕阳 第三代:魏绛(魏悼子子)、令狐颉(魏颗子)、吕相(吕锜子) 第四代:魏舒(魏绛嫡子)、魏戊(魏绛子) 第五代:魏取(魏舒子)、毕游 第六代:魏曼多(魏取子) 第七代:魏驹(魏曼多子)、豫让(毕游孙) 第八代:魏斯(魏驹子) 荀氏、中行氏、智氏、程氏、辅氏、涂氏 荀氏之先为晋公族。晋武公灭荀国,以此地赐大夫原黯,别为荀氏,称荀息。荀息生逝敖,逝敖生长子荀林父,其后为中行氏;荀林父之弟荀骓,其后为程氏;荀林父幼弟荀首,其后为智氏,中行氏、程氏、智氏实出于一宗,智氏后有辅氏、涂氏。 第一代:荀息 第二代:逝敖(荀息子) 第三代:荀林父(逝敖子,别为中行氏)、荀首(逝敖幼子,别为智氏)、荀骓(别为程氏) 第四代:荀庚(荀林父子)、智罃(荀首子)、程滑、程季(程驩子) 第五代:中行偃(荀庚子)、智朔(智罃子)、程郑(程季子)、荀家、荀会、中行喜、智起 第六代:中行吴(中行偃子)、智盈(智朔子) 第七代:中行寅(中行吴子)、荀跞(荀盈子) 第八代:智申(荀跞子)、智果(别为辅氏)、智徐吾(别为涂氏) 第九代:智瑶(荀申子)、智宵 韩氏、蔺氏、箕氏 韩氏之先为晋公族。曲沃桓叔生子万,封于韩原,为韩氏。文公即位,韩氏不旺,为赵氏家臣。至悼公即位,任韩厥为正卿,韩氏复兴,其后建立韩国。 第一代:韩简 第二代:韩子舆(韩简子) 第三代:韩厥(韩子舆子)、韩穿 第四代:韩起(韩厥幼子)、韩无忌(韩厥长子) 第五代:韩须(韩起子)、箕襄(韩无忌子,别为箕氏) 第六代:韩不信(韩须子)、韩固、韩康(别为蔺氏) 第七代:韩庚(韩不信子) 第八代:韩虎(韩庚子) 第九代:韩启章(韩虎子) 第十代:韩虔(韩启章子) 杜氏、士氏、范氏、随氏、刘氏、巩氏 范氏之先为祁姓,隰叔侍晋,为士师(法官),以之为氏。后士会封于随邑,部分为随氏;又封于范邑,部分为范氏。士雃仕秦,立刘氏,汉高祖乃其后也。 第一代:士蒍(杜隰叔子,别为士氏)、杜原款(杜隰叔子) 第二代:士缺(士蒍长子)、士榖(士蒍幼子) 第三代、士会(士缺子,别为随氏、范氏)、士穆子(士缺嫡子)、巩朔(别为巩氏) 第四代:范燮(士会子)、士鲂(士会幼子)、士渥浊(士穆子子)、士雃(士会子,别为刘氏)、士富 第五代:范匄(士燮子)、士弱(士渥浊子)、刘明(士雃子) 第六代:范鞅(士匄子)、士瑕(士弱子)、刘远(刘明子) 第七代:范吉射(士鞅子)、士弥牟(士瑕子)、刘阳(刘远子) 栾氏、架氏 栾氏之先为晋公族,晋靖侯之孙栾宾封于栾邑(“栾”通“架”,今河北栾城一带)。其后以栾为氏,世代为晋国卿士。 第一代:栾成(栾宾子) 第二代:栾枝(栾成子) 第三代:栾盾(栾枝子) 第四代:栾书(栾盾子)、栾京庐 第五代:栾黡(栾书嫡子)、栾钺(栾书子)、栾纠(栾书子,别为卞氏) 第六代:栾盈(栾黡子)、栾鲂、栾豹、栾乐 先氏、原氏 先氏与士氏共祖,隰叔初封于先邑,以先为氏。自献公,先氏多为武官,以勇武侍晋,然先氏之族不睦,先丹木、先友多有隙。 第一代:先丹木,先友 第二代:先轸、先蔑 第三代:先且居(原轸子)、先都、先仆 第四代:先克(先且居子) 第五代:先榖 郤氏、步氏、苦成氏、温氏、冀氏 郤氏之先为晋公族,叔虎因功封于郤邑。随后其家甚旺,出现四世八卿。至晋厉公时,郤氏三卿五大夫,可谓“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 第一代:郤豹(别为郤氏) 第二代:郤芮(郤豹嫡子)、郤榖、郤溱、郤义(郤豹幼子)、郤称 第三代:郤缺(冀芮嫡子,别为冀氏)、郤扬(郤义子,别为步氏) 第四代:郤克(郤缺嫡子)、郤犨(步扬子、别为苦成氏)、步招(步扬嫡子)、蒲城鹊居(郤扬子) 第五代:郤锜(郤克嫡子)、郤至(蒲城鹊居子,别为温氏)、郤毅(蒲城鹊居子)、郤乞狐偃狐偃出于戎族,姬姓,狐氏,狐突次子,狐毛之弟,晋文公之舅,略有贪欲的政治家。其父狐突为晋国大夫,狐偃与公子重耳交厚,重耳“有士五人”,狐偃其一。晋献公21年,骊姬之乱,太子申生自杀,公子重耳与夷吾皆在外将兵。狐偃保重耳受蒲城,后与重耳谋,奔狄国,终伴重耳左右。重耳居狄12年,又力主重耳奔齐以避难,开始了漫长的流亡之旅。7年间,狐偃不辞劳苦,忍辱负重,兢兢业业为重耳出谋划策,艰难的推动着重耳的复国大业。 文公回国即位,委国政于狐偃,为执政大夫。晋文公初设三军六卿,狐毛、狐偃将上军。时晋国政治革新之措多出于狐偃。其执政8年,使晋国国力得到了狂飙式的发展。并为文公作“勤王退楚”的战略规划,将晋国推向霸主的圣坛。先轸姬姓,先氏,名轸,因采邑于原,又称原轸,先丹木之子。晋国杰出的军事家,优秀的军事统帅。前660年,晋献公见惑于骊姬,欲废太子申生,其父先丹木说申生避祸,申生不从,先丹木知其必亡,乃附公子重耳。重耳“有士五人”,先轸其一。献公崩,晋乱,至惠公夷吾,先氏为公子重耳之内应。(《史记》称先轸亦随重耳出亡) 文公即位,委先轸以重任。前633年,晋始作三军,以先轸佐下军。一年后,中军将郤毂卒,先轸跃为中军元帅。 狐偃是文公称霸的战略制定者,那先轸就是文公称霸的战略执行者。城濮之战,先轸巧妙的利用文公退避三舍之势,大败楚军,一战定霸。文公崩,襄公立,秦出兵伐郑,不礼于晋,先轸全歼秦军于崤山,生俘秦将。 襄公从妇人之言,纵秦将归。先轸闻之,入宫责襄公“一日纵敌,万世之患”,襄公大悟,急遣人追之,不得!先轸悔其欺君之举,大惭。后先轸攻翟,单骑免胄入翟营,壮烈殉国。 先轸死后,其子先且居继立为中军元帅,继续为晋国的霸业作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赵成子嬴姓,赵氏,名衰(同“崔”),字子馀,排序为季,谥号成,史称赵成子、成季、孟子余,晋文公四年(前633年)任原大夫,亦称原季。 叔带之后,早年便追随公子重耳,重耳“有士五人”,赵衰其一也。自始至终伴随重耳左右,与重耳同行流亡19载,不离不弃,为重耳股肱之臣。 文公回国即位,为赵衰为心腹,每每以军政要务委之,赵衰不受,却将他人之贤荐于文公。前633年,晋作三军六卿,郤毂、郤溱、狐毛、栾枝、先轸皆为赵衰所荐,文公对赵衰之信任由此可见一斑,亦可看出赵衰让贤之德。且赵衰所荐之人皆为治世之能臣。比之介子推所鄙夷“将贪天之功据为己有”的狐偃相形见绌。上军将狐毛死后,赵衰替之,始入六正行列。狐偃死后,替之为执政大夫。 终赵衰之世,低调处事,其谦让之贤令人可敬,贾季赞其曰:“冬至之日”。前622年,赵衰逝世,其子赵盾继立,赵衰已经为其子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竞争资本。赵宣子嬴姓,赵氏,名盾,排序为孟,谥号宣,史称赵宣子、宣孟,赵衰之子。时人尊称其赵孟,晋国第一位将执政大夫与中军元帅军政大权集于一身的卿士,始称正卿。自文公后出现的第一位权臣,颇有建树的政客,晋国霸业中衰的始作俑者,是毁灭晋国宗庙的第一人。 赵衰随重耳避难于翟,娶戎女叔隗,生一子,曰赵盾。后赵衰又随重耳出奔,留下赵盾母子。及重耳即位,赵氏富贵。赵衰将叔隗、赵盾母子接回绛城。衰以赵盾贤能,立为宗子。赵姬(晋文公之女)三子赵同、赵括、赵婴齐皆侍奉赵盾。 前622年,赵衰逝世,赵盾继任为执政大夫,幸运的是几乎同时,胥臣、栾枝、先且居也随之而去。一年后,晋襄公重组内阁,在阳处父的协助下,以赵盾将中军,贾季佐之。年轻的赵盾理所当然的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卿士,直接辅佐晋襄公。而就在同年 ,晋襄公薨逝,赵盾再次幸运的走上前台,开始了对晋国长达20年的专政。 襄公崩逝,赵盾主张拥立在秦国的公子雍,而他的副手贾季却更愿拥立在陈国的公子乐。双方各不相让,贾季私自派人去陈国迎公子乐,赵盾察觉后派人诛杀。贾季愤恨阳处父,将其刺杀,赵盾乘机驱除贾季,自此赵氏一家独大的格局已然形成。 赵盾随即遣先蔑、士会往秦国迎立公子雍。晋襄公的夫人穆嬴携太子夷皋,哭诉于赵家。赵盾无奈,乃立夷皋,是为灵公。其后领晋国三军于令狐打败护送公子雍的秦军。自此秦晋再生战祸。为确立自己在国际上的权威,赵盾主盟,与齐、鲁、卫、郑、宋、陈等国国君盟于扈,俨然以霸主自居,开晋国卿大夫会盟诸侯之先河。 前620年,先毂、梁益耳、蒯得为乱,赵盾未经灵公太后应允,擅自杀戮朝中大臣,时赵氏气焰之盛,诸卿皆畏。前615年,秦晋战于河曲,赵盾族弟赵穿与胥甲不从将令。赵盾废胥甲而用赵穿,其执法之不公为人所耻。 赵盾在朝中表面与郤缺、士会、荀林父共主国政,实际上独擅专行。赵氏党于郤氏、先氏,排挤荀氏、栾氏。赵盾的高压政策,众卿敢怒不敢言。 灵公渐长,为赵盾所制,心甚不快。灵公刺杀赵盾未遂,赵盾逃匿,未出国境,赵穿弑灵公,迎赵盾。赵盾归,竟然不诛弑君之人。史官董狐愤而提笔:“赵盾弑其君”。赵盾又立公子黑臀为晋侯,是为晋成公,又以晋无公族为由,在晋国设立公族大夫、余子、公行建制,其职位主要由卿族世家子弟担任。晋国公族日弱,卿族日强,这对晋国君权几乎是致命一击,晋国的分裂已经提前预定。 时楚庄王即位,励精图治,国力日强,不断北上,向晋国霸业发起严峻挑战。秦国因崤山之恨、令狐之败屡屡攻击晋国后方。赵盾以私为主、以公为次的执政理念使得晋国内部矛盾重重,文襄霸业也已摇摇欲坠。前601年,年仅50余岁的赵盾撒手人寰,指定由郤缺执政。他留下的是晋国分崩离析的朝政与土崩瓦解的霸业,还有那个他一手经营扶植,却已成众矢之的的赵氏家族。中行桓子姬姓,中行氏,名林父,谥号桓,因中行氏出自荀氏,故又名荀林父,时人称之荀伯、中行伯,后人称之中行桓子。荀息之孙,逝敖长子,中行氏之祖;其弟曰荀首,为智氏之祖。 其祖父荀息为晋献公股肱之臣,献公弥留之际,托孤于荀息,后幼主奚齐、卓子相继被弑,荀息以身殉职。这对后来的荀林父应该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晋文公城濮之战,荀林父为晋文公御,一年后,文公作三行以备胡,以荀林父为中行将。几经升迁,至前622年,佐下军,始入六正。后赵盾独擅晋政,权势熏天之时,荀林父凭借着自己独当一面的杰出才干,为赵盾所倚重;同时,荀林父有为人正直,忠直厚道,对赵盾并非一味逢迎,且对赵盾的专权又略有不满。 前601年,赵盾逝世,破格提拔为人处事圆滑却不失原则的上军将郤缺为正卿,荀林父佐之。至前597年初,郤缺逝世,楚庄王趁晋国权利交接之机,率师北伐,荀林父临危受命,仓促重组三军即南下与楚庄王争霸。在邲之战中,由于荀林父刚刚接收执政,晋军中并无绝对的权威,加之荀林父其忠厚木讷的本性,中军佐先毂与荀林父军前意见不一,于邲之战中惨败于楚庄王。 晋师归国,荀林父并未降罪,官居原职。其后几年,兢兢业业为晋国的复兴而奋斗。 荀林父执政的几年是晋国几十年来最严峻的时刻,但他没有丧失斗志,在这样的艰难中顽强不屈,晋国也渐渐恢复了些许元气和自信。范武子祁姓,范氏、随氏,名会,谥号武,叫做士会、范会(采邑于范)或随会(采邑于随),史称范武子、随武子,士蒍之孙,士缺幼子。杰出的政治家,先秦时代贤良的典范。 其祖父士蒍为晋献公谋,尽灭桓庄之族,升为大司空,士氏乃旺。经惠公短暂的低谷后,在文公后期崛起,士蒍幼子士毂屡入六正之列。在其叔父的护佑下,士会跻身政坛。士会为士缺幼子,士穆子之弟,按周礼分封制,不可为宗子,且地位较低。 前621年,晋襄公病逝,赵盾欲立公子雍,遣士会、先蔑往秦迎立新君,赵盾背之立太子夷皋,后反攻秦军,士会、先蔑皆愤而仕秦。秦康公以士会为贤,幸为己用,以士会为谋,攻晋屡屡得手,赵盾深以为患。赵盾以魏寿余以苦肉计赚回士会,士会以其在秦国的优异表现很快便深得赵盾赏识,进入内阁,成为赵盾的得力助手。 邲之战中,时士会将上军,已察觉晋不可与楚决战,战则必败。中军佐先榖率师济河,士会便率上军七处设防掩护。后晋军果惨败,惟上军得以保全。 前594年,荀林父告老,士会执政,便改革政治,将缉盗科条尽行铲除,专以教民劝化为务,益求典礼之制,修晋国之法。时晋之国法为之一新。 前592年,郤克见辱于齐,及归,屡言伐齐,景公不从,士会深以为患。不久士会告老,郤克执政。郤献子姬姓,郤氏,名克,谥号献。史称郤献子,正卿郤缺之子。有轻微的跛足残疾,这一身体缺陷却改变了郤克的事业轨迹。 前597年,正卿郤缺逝世,中行林父继任,立刻迎来晋楚之间有一场巨战,时郤克继其父之位为卿,辅士会佐上军。士会与郤缺为世交,少不了对初涉政坛的郤克谆谆教诲。邲之战前夕,郤克已然看出魏錡,赵旃之流的乱行,估计出晋楚的胜败格局,便果断的与士会提前准备,以保上军不败。后先榖败亡,荀林父告老,郤克在短短几年间便升为中军佐,辅士会执政。时楚正盛,秦晋交恶,齐便是晋国联合的主要对象。前592年,晋景公遣郤克使齐,因其跛足而见辱于齐顷公,郤克愤,及归,请景公伐齐,景公不从。郤克愈愤,嗔怒不已,士会忧其迁怒于晋,便告老,慷慨的让出了正卿一职。 郤克执政,开始了其复仇的计划。前589年,齐顷公伐鲁,郤克乘机出兵攻齐,于鞍之战中大败齐军,司马韩厥几生擒齐侯。顷公惧,乃遣国佐与郤克签订城下之盟。 郤克有着杰出的政治才干与明锐的军事嗅觉,本是忠君体国之臣,却为着一己之私,起倾国之兵与齐争衡。晋霸业中衰,郤克能吸取邲之战的教训,团结同僚与部下,较为合理的安排人才辅佐国家,并挫败齐国的称霸野心,为晋国的复兴奠定了基础,亦不失为治世之能臣。栾武子姬姓,栾氏,名书,谥号武,其名栾书,时人尊称其栾伯,史称栾武子。晋国中期杰出的政治家,名帅,名满天下的阴谋家。 祖父栾枝受赵衰荐,入六正,参与城濮败楚,崤山败秦等战役并表现优异。其父栾盾受赵盾之拔擢,亦入六正。栾盾死后,栾书继,辅赵朔佐下军,为六卿之末。然而他的上司下军将赵朔却很欣赏栾书,曾言:“栾伯善哉,实其言,必长晋国!” 邲之战,栾书谓晋难胜,当退。鞌之战,栾书将下军,从郤克伐齐。郤克知栾书之才。前587年,郤克逝世,栾书以下军将跃为正卿,开始了长达14年的执政之旅。郤克之子郤锜将下军 由于郤克的投之以桃,栾书的报之以李。栾郤两家相互提携,共创大业。前583年赵庄姬告赵同、赵括谋反,栾书、郤锜作伪证,同灭赵氏,史称“下宫之难”。赵氏颠覆,晋国高层留下了较多空缺,郤氏之族纷纷跻身晋政,形成了继赵氏之后又一望族,时郤锜、郤至、郤犨都位列卿士,权势极显。栾书虽为正卿,亦感郤氏之盛,心中不快。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晋厉公从郤至之速战,不纳栾书之谋,果大败楚军。栾书更忌郤至之才。后栾书制作种种假象于晋厉公,晋厉公亦憎郤氏之专横,任胥童族灭郤氏。胥童顺势将栾书擒获,厉公不忍,令栾书官居原职。栾书恐祸将至,联合中行偃弑厉公。栾书为防晋乱,急遣荀罃、士鲂往洛邑迎立公孙周,是为晋悼公。 悼公即位后,栾书以流星般的速度消失在晋国政坛。郤昭子姬姓,步氏,名至,谥号昭。其名郤至,其祖郤扬封步,以之为氏,故亦名步至,因采邑于温,时人尊称温季,史称郤昭子。步扬之孙,或为蒲城鹊居之子,与堂兄郤锜、叔父郤犨并称“三郤”。郤锜是郤克的嫡子,郤氏家族的宗主。郤犨为蒲城鹊居之弟,论辈比郤至高。 早在郤克执政时期,郤至就跻身政坛,主要从事对南方诸国尤其是楚国的外交工作。自前591年,楚庄王熊侣崩卒,楚国霸业渐衰,晋楚间也开始寻求和平外交。郤至就在这时担任外交大使。前588年,晋楚交质。晋国将连尹襄老之尸与楚国公子榖臣交换中军佐荀首之子荀罃。从邲之战到鄢陵之战间,晋楚基本保持和睦,郤至居功至伟,也是其外交才干的完美体现。 前587年,郤克逝世,郤锜继立为下军将,郤栾交好。前583年,郤锜与栾书共谋赵氏。赵氏灭族后,留下了较多空挡,郤至乘虚跻身卿士,任新下军佐。不久,其叔父郤犨亦进入八卿。至此晋国四军八卿,仅郤氏一族占三席,且三郤异常团结,比之执政的栾氏更为显赫。 前579年,晋楚第一次弭兵,这是郤至的功勋。然而这种会盟并不稳固。前575年,晋楚爆发第三次争霸战争——鄢陵之战。晋厉公寿曼与楚共王熊审在鄢陵直接对阵。郤至提出不等诸侯联军集齐便速战楚军。厉公用其谋,果大败楚军。 郤至的春风得意,三郤的煊赫气势引起了正卿栾书的嫉恨。栾书诽谤郤至通敌于楚,诬陷郤至欲以公孙周为晋侯取代晋厉公。前574年,晋厉公任胥童、长鱼矫屠灭郤氏。才华横溢的郤至也随之玉石同焚。韩献子姬姓,韩氏,名厥,谥号献,史称韩献子。韩子舆之子,为战国时韩国之祖。韩氏未幸于晋文公,逐步沦落。至韩厥,为赵衰所养,故与赵氏相善。韩厥为人正直,赵盾执政,任其为司马,韩厥以赵氏家臣的身份进入政坛。河曲之战前,韩厥就以扰乱军阵为名处死了赵盾的亲信,赵盾得知后,未责备,反而大赞其:“秉公执法”,并预言他日韩厥必执晋政。 此后韩厥低调为官,恪尽职守,因为家族不够显赫而难入六正。前589年,晋军败齐于鞍,景公始作六军十二卿,韩厥将新中军,算是列入卿位了。景公认为韩厥有国士之风,是为人正直,为臣尽忠的社稷之臣,故景公为政,多从韩厥之言。前583年,下宫之难,赵氏灭族,只有韩厥感念昔赵氏养育知遇之恩,向景公言及成、宣之功,景公乃以年幼的赵武为赵氏继承人,使其复续嬴姓嗣,赵氏免于亡族。 随后韩厥为臣继续低调,不显山不露水,从不参与各卿之间的争权夺利。前574年,栾书擒厉公,恐为人所鄙,欲携韩厥、士燮共举,韩厥怒斥栾书叛逆之举。栾书无奈只与中行偃弑其君。 悼公立,素敬韩厥之贤,乃以之代栾书执政。韩厥达到了人生事业的巅峰,辅佐年轻而又优秀的晋悼公为晋国的复霸大业作着最后的冲刺。 前566年,韩厥主动告老,其子韩起为卿,后又为执政,韩氏渐兴。智武子姬姓,智氏,名罃,谥武。史书上称作知罃(“知”“智”通),因知氏与荀氏同宗,所以也叫荀罃,即智武子。荀林父之侄,荀首之子,荀庚之堂弟。春秋中期晋国杰出的军事家,名帅。 前597年,郤缺逝世,荀林父执政,以其弟荀首为下军司马,荀罃亦在军中服役。邲之战,荀林父惨败收场,兵荒马乱之中,年轻的荀罃被楚军所俘虏。其后晋楚关系紧张,荀罃铁窗中度过了长达9年的囚禁。前588年,晋楚关系缓和,晋国以楚国公子熊榖臣换回荀罃,荀罃终获释。 回到晋国的荀罃,其地位甚至还不如侄子荀偃。时执政栾书与三郤交恶,各自拉帮结派,党羽林立,荀罃对栾、郤党政嗤之以鼻,遭到了栾书、郤锜的冷待甚至压制。然而前573年,晋悼公即位,可谓英雄识英雄,屡委任其以要职。 前566年冬,韩厥告老,荀罃执政。时正值晋楚争霸的高潮,面对郑国的望风驶舵,荀罃提出晋军三分,轮番出击,袭取郑国。楚军进,则晋军退;楚军退,则晋军进。使楚军欲战不能,长期疲于奔命。最后楚共王不得不放弃对中原的争夺。荀罃的疲楚之策,不战而屈人之兵,成为后世兵家之经典。年仅20余岁的晋悼公最终得以复霸中原,荀罃之功勋不可磨灭。 前560年,荀罃逝世,其侄荀偃执政。荀偃继其叔父之余烈,仰仗着晋国强大的国力开始了对秦楚齐等大国的征伐。魏庄子姬姓,魏氏,名绛,谥庄,一谥昭,其名魏绛,史称魏庄子。魏犨之孙,魏悼子之子。其先毕万、魏犨皆以勇力侍晋,虽屡有功勋,却不得卿位。其父魏悼子默默无闻,但其叔父魏颗于辅氏大败秦军,堂叔魏锜于鄢陵之战有功殉国。自此,魏氏稍显。 悼公即位,以才德置百官,魏绛为中军司马。前570年,公子杨干以车乱行,魏绛杀其仆人,杨干诉于悼公,公怒,欲杀魏绛。魏绛呈书,悼公大惭,知魏绛贤,令其佐新下军。 时戎狄据太行之野,为晋之肋。悼公以“戎狄无亲而贪”,欲伐之。魏绛力劝悼公和戎。悼公命魏绛主持和戎。魏绛过不辱使命,顺利完成和戎大计,为悼公南下争霸基本接触了后顾之忧。 后悼公屡用魏绛之谋,颇有成效。悼公与楚争霸,郑国反复,朝晋暮楚。荀罃执政,三分晋军以疲楚。奈晋连年征战,民生紧迫,各国皆困苦不堪。魏绛提议:国君以下私人所囤积的财物归国家所有,而国家将钱财借于困顿之民。一年后,晋国大治,使晋国服郑疲楚战略成为了可能。 悼公复霸,以魏绛之功大,特将郑国进献之“乐之半赐魏绛”。 魏氏自魏绛之后,逐步显贵,搭上了六卿的末班车。范宣子祁姓,范氏,名匄,谥宣,史称范匄,又曰士匄,即范宣子,士会之孙,士燮之子。春秋后期晋国优秀而假公济私的政客。 范氏经过士匄、士燮两代贤臣的经营,逐步显贵。鄢陵之战后,晋厉公愈发骄奢,自以为不可一世。士燮敏锐的察觉到晋国的危机,惶惶不可终日,乃猝死。士匄继承其父之卿位。不久,厉公被弑,悼公即位,晋国迎来第二春。士匄也在悼公复霸中建立功勋。因悼公刻意的安排,士匄终悼公朝,在上军将到中军佐之间徘徊,不甚得志。前557年,秦晋迁延之役,栾钺与士鞅(士匄嫡子)攻秦,栾钺亡而士鞅存,栾黡乃驱士鞅,士鞅奔秦国,投奔士雃(士会之子)。自此栾范交恶。 前555年,正卿荀偃在伐齐战争中病逝,死不瞑目。士匄抚其尸:“侍奉中行吴(荀偃之子)岂敢不像侍奉您吗?”荀偃仍不闭眼,栾盈(栾黡之子)曰:“您如果死去,我将伐齐之事进行到底,以河神为证。”荀偃乃瞑。士匄看出栾盈之聪慧,有昔日栾武子之风,乃决定对自己的外孙狠下毒手。 范宣子执政后,对栾氏进行了报复。前552年夏,栾祁(士匄之女,栾盈之母)告栾盈将反,鼓动晋平公驱除栾氏。士匄仍不甘心,会盟诸侯,明令诸侯不得收留。晋国的霸权竟然在士匄手中沦为家族斗争的辅助工具。栾氏无奈留楚,又辗转至齐国。 前550年,栾盈在齐庄公的协助下,回到封地曲沃,召集旧部。4月,栾氏在曲沃突然反叛,杀奔范氏而来。范氏与晋平公合力,战胜栾氏,反攻曲沃。10月,曲沃人反栾盈。晋乱平得以平定。 士匄行事果断,作风强硬,习以法治国,执政能力极强。但其以国策树威于家,却为后人所不齿。也难怪悼公为政15年,终不以士匄为正卿,非其能不济,实其德不足。赵文子嬴姓,赵氏,名武,谥号文(一作献文),其名赵武,时人尊称其赵孟,史称赵文子、晋献文子。赵朔与赵庄姬之子,传说的赵氏孤儿的原型。 前583年,赵庄姬告原(赵同)、屏(赵括)将作乱,晋攻赵氏于下宫,晋赵氏大宗全族被灭,自叔带以来创下的家底焚毁殆尽。韩厥请于景公,以赵武为赵氏继承人,续嬴姓嗣,还其宗邑。悼公即位,以赵武为贤,令其佐新军,经魏绛、栾黡、韩起礼让,至前560年,中军元帅荀罃逝世,年轻的赵武将上军,仅居荀偃、士匄之下。 赵武为人低调,重信义、崇礼让,有其曾祖赵成子之风,是赵氏再度崛起的奠基人。鉴于幼年悲惨的亡族记忆,赵武只与韩起亲善,从不参与卿族之间的争利仇杀。前548年,赵武继士匄执政,开始以偃武修文的纲领主持国政,力主减轻诸侯盟国对晋国的纳贡,加强礼仪交涉,各国以礼行事。前546年,赵武代表晋国与楚国实现和平弭兵,中原各国间的战事基本结束。 前541年,赵武未满半百而亡,韩起继为执政,继续贯彻赵武的执政策略,为晋国乃至整个中原赢得了宝贵的和平。范献子祁姓,范氏,名鞅,谥献,其名范鞅,又曰士鞅,史称范献子,士匄之子,春秋后期晋国才干卓越的政治家,外交家。士鞅在晋国朝堂活跃长达半个世纪,他的贪得无厌使得晋国霸权在他的手上彻底崩塌。 早在前559年,中行偃率12国联军伐秦,下军将栾黡不听号令,擅自率军回国,中行偃无奈,命全军撤退。栾黡之弟栾钺却以之为耻,号召军中勇士继续攻秦。初生牛犊的士鞅响应栾钺的号召,攻秦不克,大败。栾钺战死,士鞅得脱。前555年,中行偃伐齐,士鞅从父出征,勇立战功,表现抢眼。前550年,栾盈叛乱,魏舒欲附之,士匄恐栾、魏联合,遣子士鞅说降魏舒,魏舒迟疑不决。士鞅果断的挟持魏舒,成功的孤立栾氏。士鞅之才可见一斑。 前548年,士匄死,士鞅入六卿,为下军佐。前541年,赵武死后,韩起为正卿,六卿不约而同近乎疯狂对晋国的一切资源进行瓜分。士鞅亲于中行氏,党同伐异,晋政出私门,中原诸侯侍晋无所是从,晋国霸业一片迷茫。 前514年,韩起寿终,魏舒执政,羊舍氏、祁氏遭诬,六卿共灭二大夫,魏舒为保君权,化邑为县。魏、韩、智、赵四家各得一县,士鞅、荀寅一无所获,不满魏氏。 前509年,魏舒猝死,士鞅竟撤魏舒之棺的柏木,令以大夫规格下葬。士鞅代魏舒执政,更是利用职务之便使用国家机器为范氏服务,国君形同虚设,不惜牺牲国家利益,使范氏跃居为晋国第一大世卿。 前506年,蔡昭侯受子常(楚令尹)之辱,求救于晋国,士鞅趁机发起18路诸侯会盟昭陵,声言为蔡国伸张正义,合军伐楚。中行寅向蔡昭侯敲诈贿赂,受拒。中行寅恼羞成怒,乃告士鞅:为蔡氏伐楚,无惠于范氏。士鞅思量中行氏为范氏世交,若为中行氏所弃,得不偿失。伐楚之举作罢,昭陵之会不了了之,天下诸侯大失所望,风雨飘摇中的晋国信誉与威严被士鞅最终损毁殆尽。 前501年,士鞅死去,荀跞执政。此时的中原已形成以齐景公为首,鲁国、卫国、郑国等为辅的反晋联盟。在士鞅死后仅仅4年,范氏与中行氏发动叛乱,一场长达8年的浩劫来临了……智文子荀跞(前548年—前493年):姬姓,智氏,名跞,谥“文”。春秋后期晋国六卿,智氏之主,荀盈嫡长子,中行吴族侄。智氏家族复兴的奠基人。 前533年,荀盈早亡,晋平公为加强公族,欲废黜智氏卿爵,幸智跞的堂叔中行吴念及同宗之情,多加呵护,使尚未成年的荀跞担任下军佐。智氏由于两代人(荀朔、荀盈)的过早夭折,步履维艰,年幼的荀跞依靠着中行氏,才得以保全。 前519年,伯父中行吴辞世,荀跞孤苦伶仃,深恐被赶出六卿行列,积极侍奉晋顷公,晋定公彼此利用,共度难关。荀跞在晋国六卿当中始终保持低调,不敢与其余强族进行明刀明枪的争斗。 直到前501年,正卿士鞅死去,荀跞荣登执政。由于惯性,荀跞依旧是寡言,声势上甚至还不如他的副手赵简子。前597年,赵氏发生内乱,赵氏与旁支邯郸氏火拼,中行寅与士吉射反叛,围攻赵鞅于晋阳。荀跞审时度势,联合魏侈、韩不信奉晋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救赵氏于倒悬。荀跞为加强智氏,欲立士皋夷领范氏、以宠臣梁婴父代中行氏,遭到赵鞅阻止。荀跞深恨赵鞅,计杀赵氏家宰董安于。 前493年,荀跞寿终,其子荀申担任卿士,助手赵鞅成为晋国执政。经历过荀跞长达40年的政治拼斗,智氏才得以在晋国复兴,为他的孙子荀瑶执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赵简子嬴姓,赵氏,名鞅,又名志父,其名赵鞅,时人尊称赵孟,后人称之赵简子,赵武之孙,赵成之子。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改革家,晋宗室的掘墓人,赵国基业的开创者,他的出现加速了晋国的分裂。 赵氏在晋为显族,曾一度凌驾于众卿之上,然下宫之难,赵氏惨遭灭族,止赵孤尚存。后赵武为卿,赵氏稍起。赵武、赵成年皆未半百而亡。年轻的赵鞅继赵成卿士,担当起赵氏崛起的重任。 前519年,周王子朝为乱,周敬王匄流寓于外。赵鞅请命于晋顷公,平定王子朝之乱,在国际上开始崭露头角。前514年,韩起去世,魏舒执政,赵鞅多为士鞅所迫。前513年,士鞅胁赵鞅收生铁482斤将原范宣子之刑书铸于铁鼎之上,对“刑不上大夫”的发起挑战。前509年,魏舒猝死,士鞅执政。赵鞅遭到士鞅的多方压迫。 年轻的赵鞅在士鞅的监视下,无所作为,也看透了晋国国家政出私门的本质,积极准备着未来的六卿间的内战,并且注意收罗人才和建立根据地。赵鞅敢于打破士农工商的等级局限,大胆的重用阳虎、尹铎、董安于等志士贤臣以为左膀右臂,又善于纳谏,知错必改;兴建晋阳城以备未来的不时之需。 前497年,赵鞅欲将邯郸五百户迁往晋阳,其族叔赵午不允,赵鞅怒杀赵午。赵午之子赵稷迅速以邯郸发动叛乱,士吉射、荀寅协助邯郸氏攻打赵氏,赵鞅未料到范氏、中行氏会卷入其中,寡不敌众,退守封邑晋阳。三家兵围晋阳。正卿荀跞及韩不信、魏曼多奉晋定公之命攻打范氏、中行氏。赵氏之围遂解。 同年,荀跞主内,赵鞅主外,随即对范氏、中行氏的残余势力进行清剿。前493年,赵鞅领兵于二卿战于铁(今河南濮阳),以少胜多,大败郑军。入秋,荀跞去世,赵鞅执政。前492年,再次败二卿于朝歌(今河南淇县)。逐步将二卿的势力彻底清除出晋国。 二卿为乱后,晋国裁三军六卿为二军四卿,而赵鞅则名为晋卿,实专晋权,不断的出征,不断的揽权。赵氏之焰烧遍中原,复宣子之兴。 前475年,赵鞅将死,乃告赵毋恤,他日赵氏有难,晋阳足以依靠。智襄子姬姓,智氏,名瑶,谥襄,史称荀瑶,也作知瑶,时人尊称智伯,即智襄子,荀跞之孙,荀申之子。荀氏家族华丽的终结者,他直爽、天真、贪婪又可悲,他的战败直接导致三家分晋的历史格局。 晋国经过一轮轮优胜劣汰,只剩六卿。智氏自荀罃后,荀朔、荀盈皆早亡,荀盈、荀跞皆未及弱冠便成为智氏宗主,幸于中行吴念及同宗之亲,多加呵护,才使智氏能够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得以保存,至荀跞未成年而佐下军。荀跞一生小心谨慎,侍奉晋侯,智氏渐兴。前497年,二卿为乱,赵氏与二卿火并,荀跞从中取利。前593年,荀跞去世,赵鞅执政。 荀申继其父卿位佐下军,择宗子时,智果荐荀宵,言荀瑶贪而不仁,荀申不从,仍立荀瑶。 前475年,赵鞅逝世,荀瑶执政。智氏开始其权势的扩张,荀瑶果不负其父所望,仿赵鞅,不断的率领晋军屡立功勋,智氏成为晋国最显赫的家族,凌驾于三卿之上。前464年,荀瑶伐郑,酒宴中轻辱赵毋恤。赵毋恤隐忍不发。自此智赵交恶。前458年,荀瑶合韩赵魏瓜分原中行氏、范氏之地,智氏从中获利良多,更为嚣张。自此智氏之强更盛,荀瑶大有并三卿而独代晋宗之势。 前455年,荀瑶无故索地于韩魏,韩康子韩虎、魏桓子魏驹恐不敌智氏,皆赠万户之地。荀瑶又索蔺、宅皋狼于赵,赵毋恤不允。荀瑶纠合韩魏攻赵氏。赵氏不敌,退守晋阳。三家兵围晋阳两年,仍然不克,荀瑶乃决汾水灌晋阳。赵氏之城不日将破,其家臣张孟谈说韩魏反智氏,韩魏皆附议。智果等贤臣多次言及韩魏将反,劝荀瑶防备,荀瑶不以为然。后韩魏引汾水淹智军,赵氏从城中杀出,内外同举,灭智军,杀荀瑶。 智氏本可能独代晋国,却遗憾的成为历史的笑柄,惜哉!汉代陆贾叹之:“昔者吴王夫差、智伯极武而亡,秦任刑法不变,卒灭赵氏。”将其与吴王夫差、秦皇赵政比肩,也算是对他一生较为中肯的评价。赵襄子嬴姓,赵氏,名无恤,谥号襄。时人尊称赵孟,即赵襄子,赵鞅之庶子。与其父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 赵毋恤虽生于豪门之家,却因其母贱而地位低下。但赵毋恤相比于他的那些兄长则显得更为贤能。赵鞅召众子考验,赵无恤显示出与年龄不相符的雄才大略,赵鞅深感赵无恤是赵氏难得的家族继承人。于是废黜赵伯鲁,立赵无恤为宗子。 前475年,赵鞅寿终,赵无恤代父上朝。赵无恤立两年即攻灭代地,扩充赵氏。 前464年,荀瑶攻郑,荀瑶要赵无恤攻城,赵无恤拒绝,荀瑶怒,大骂赵无恤。赵无恤固忍。 前458年,时荀瑶屡次征战,智氏正盛,有吞并三卿,独霸晋宗之势。赵无恤亦阴御之。前455年,荀瑶向韩魏敲诈封邑,韩魏惧智氏之威,皆割万户之邑于荀瑶。荀瑶傲慢索要蔺、宅皋狼(赵氏先祖的封地)。赵无恤断然拒绝。荀瑶恼羞成怒,纠合韩魏攻赵氏,赵无恤退守晋阳。三家兵围晋阳。赵无恤与军民同甘共苦,守城达2年之久,荀瑶仍未攻克。前453年,荀瑶乃决汾水淹城。赵氏危矣! 赵氏家臣张梦谈出城,秘与韩魏约定,共反智氏。三家攻灭智军,族灭荀氏。 晋阳之战中,赵氏出力最多,实力相对最强,赵无恤代替荀瑶执政。在饱受战乱之后的赵氏,亦没有兼并韩魏的能力,三家分晋终成定局。魏文侯姬姓,魏氏,名斯(一名都),即魏文侯,魏驹之子。春秋末期晋国魏氏的领袖、战国初期魏国的开国之君,优秀的政治家,外交家,军事家,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 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后,晋国三分大局已定。赵毋恤继荀瑶成为晋国的领导人,三家基于晋阳之战之友谊,注重修身养性,保持和平。前446年,魏驹卒,子魏斯继。前425年,赵毋恤崩逝,赵氏发生内乱,魏斯继任为晋国执政。 前423年,韩启章攻郑,杀郑幽公,三晋对外宣战。前419年,魏氏挺进秦国腹地,筑城于少梁,赵氏筑城于泫氏。秦攻少梁,不克。秦晋对峙。 前416年,魏斯定乱,葬幽公,立烈公,魏氏之盛隐隐甲于三晋。前413年,晋军大破秦师于郑。前412年,晋魏击再败秦于繁庞。前409年,赵浣、韩启章猝,赵籍、韩虔立。魏斯拉拢赵、韩,合成三晋联盟。前408年,晋吴起攻秦,尽夺西河;魏斯将兵,乐羊越赵伐中山;韩虔攻郑,夺雍丘。 前406年,乐羊灭中山,魏斯以嗣子击为中山君,威慑赵氏。以李悝为相,加大改革力度。 前405年,齐宣公及田悼子亡,魏斯帅三晋联军大败齐师于癝丘,顺势杀入齐国腹地,齐仅据长城以守。 在经过长达30年的整顿之后,三晋将战略目标指向了国外。三晋打着晋国的旗号,在魏斯的领导下,将积聚了近百年的能量一口气释放出去,把自己通过长期封建制改革后的成果向全天下展现,瓜分中原,对秦国、齐国、楚国、燕国进行一轮又一轮的攻势,天下所惧。晋国已经很久没有这样团结、一致对外,然而今非昔比,我们此时不由得想起曾经那个号令诸侯百余年的晋国。让人不由得感慨:这是晋国最后一次将自己的帅旗飘荡在华夏大地之上。 三晋在近乎疯狂的掠夺和侵略的同时,不忘记周威烈王。前403年,周王忌于三晋的强盛,册封魏斯、韩虔、赵籍三人为诸侯,韩、赵、魏三家分晋,魏都安邑;赵都邯郸;韩都阳翟。晋国名存实亡,战国开幕。 前400年,楚欲与三晋夺郑,魏斯携三晋大举伐楚,楚不能敌,三晋攻至乘丘。楚割榆关以赂晋,晋师方退。魏文侯称霸中原。 前396年,魏文侯崩,其子魏击嗣位,是为魏武侯,接霸中原。
内容来源自:
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暂无同义词
浏览次数 : 614 次
编辑次数 : 1 次
更新时间 :
词条创建者 :
双语连环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龙傲天是哪本小说主角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