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村里人工湖循环水处理设备有多远

南阳市十大美丽乡村候选名单
稿件来源:南阳日报-南阳网
赵怀成&&执
红&&马庆科
鸣&&西峡县&&米坪镇米坪村&&当你走进米坪村,你会发现这里山清水秀,群山环绕;当你来到坐落在米坪村南头的仁颐园小区,你会发现这里的村民安居乐业,处处欢声笑语。&&仁颐园小区按照城市居民小区的管理模式,实施规范化物业管理,小区内计生服务站、幼儿园、超市、诊所、敬老院、餐馆、供水等公共服务设施一应俱全,运行正常,小区居民生活井然有序。&&当你走过仁颐园小区,来到1800多米长的龙河大道上,一排镶嵌着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大理石护栏赏心悦目,造型简洁、美观的路灯像战士一样为米坪人民站岗照明,一排绿意盈盈的垂柳扎根在由小叶女贞、柏树和广玉兰组成的绿化带中,像是为它们撑起了一把把保护伞。&&湛蓝的天空中你能看到喜鹊、麻雀、燕子、鹳鸟、大雁、老鹰等各种鸟儿在飞翔。&&(本报记者 马庆科)&&西峡县&&双龙镇化山村&&这里群山环抱,碧水环绕,龙潭沟、地下河、老君洞等风景区在这里会集。旅游业是这里的主导产业。目前,这里有184家别墅样式的宾馆组成了五大旅游接待宾馆群。&&无论是乡间道路,还是通往宾馆的区间道,处处绿树成行,鲜花盛开;无论是住进龙潭山庄,还是休憩于高档的西欧式别墅,淳朴热情的村民都会用炒柴鸡蛋、山野菜、香菇等山村特色菜招待远道而来的客人。这里就是西峡县双龙镇化山村。&&(本报记者 马庆科)&&西峡县&&五里桥镇黄狮村&&黄狮村2000年开始发展猕猴桃,目前全村猕猴桃总面积3390亩,占耕地面积的95%以上,猕猴桃成为黄狮村主导产业、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在发展猕猴桃产业中,该村狠抓路网、林网、水网、电网建设,硬化生产道路18公里,绿化环线道路12公里,打机井30眼,修灌溉渠16公里,实施节水灌溉技术1000亩,达到了引水自流灌溉与抽水节水灌溉相结合,田间规范套种与路网、林网相辉映的生产格局。&&该村还围绕建万亩园、销万吨果、引万名游客的目标,建成了观光廊道、标准化厕所,修建了黄狮文化广场、游园,筹建了冷库和科研中心、猕猴桃文化长廊,实现了农游一体化发展。&&(本报记者 马庆科)&&西峡县&&田关乡孙沟村&&一座座青山紧相连,一层层梯田绕山间,一个个果实压弯了枝。进入该村,映入眼帘的便是一幅富有诗情画意的画卷。 &&秋季,沿着一条弯弯的盘山公路来到山顶,一个巨大的蓄水池碧波荡漾,放眼望去,连绵的山坡上尽是层层梯田。路边茂盛的李子树上青的、黄的、红的果实挂满枝头,一派锦绣山川的美景。 &&2001年以来,孙沟村按照“牧、沼、果、游”现代农业发展模式,采取机械施工与人工会战相结合的模式,连续10年共治理山坡3万余亩,建成了以美国杏李为主栽品种的优质小杂果基地3万余亩。孙沟村曾荣获全国绿化先进单位、河南省生态文明村、南阳市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本报记者 马庆科)&&西峡县&&寨根乡寨根村&&寨根村位于寨根乡中部,总面积22平方公里。全村8个村民小组346户,1337人。2002年以来,该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通过示范带动和科学指导,以袋料香菇、猕猴桃和山茱萸为主的“菌果药”特色经济逐步成为全村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2012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10650元。&&截至目前,全村种植袋料香菇300多万袋、猕猴桃540亩、天麻2.4万穴、板栗1300亩。全村有35名党员,其中年收入超过15万元的4人,超过10万元的3人,超过5万元的8人,党员帮扶脱贫的农户达到160户。党员队伍已经成为该村带头致富的主力军。寨根村先后被授予“ 河南省 ‘五好’农村党支部”、“ 南阳市‘五好’农村党支部”、“南阳市文明新村”等荣誉称号。(本报记者 马庆科)&&宛城区&&红泥湾镇四合社区&&宛城区红泥湾镇四合社区位于以四合居委会为中心的红泥湾村、常孟营村、白营村、栗树科村接合部,是红泥湾集镇的商业主体部分,建成后将充分发挥交通便利、商贸发达的有利条件,发挥主导产业优势,使辖区内的群众更愿意集中居住。&&该社区有23个自然村,3400户13900人,选址在镇区中部,S103线南侧,是典型的集镇带动型社区。&&(本报记者 朱怀蕙)&&南召县&&云阳镇朱坪村&&朱坪村位于南召县云阳镇东7公里处,有2000多人,农民人均纯收入4200元,是新农村建设县级亮点村、市级试点村、省级文明新村、省级科普示范基地。&&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该村加宽、硬化小区道路5.6公里,新建道路1500米;改造河流2000米;对所有自然村全面进行绿化、美化;建沼气池320个,并进行了“一池三改”;安装太阳能310户,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建高标准娱乐广场一处,配置了健身器材、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近年来,朱坪村立足该村发展花卉苗木的传统习惯和良好基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强力推进,以花卉苗木为主的支柱产业更加明晰。实现了规模化、基地化、产业化,拉长了种植、信息、物流产业链条,成为该村的主导产业。目前,该村花卉苗木种植面积发展到6000亩,亩效益超万元,全村512户,有410户从事花卉产业,人均纯收入4200元,95%的收入来自该产业。&&(本报记者 王涵)&&南召县&&四棵树乡王营村&&王营村位于南召县四棵树乡南部,山地和丘陵面积占95%,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之称。全村有2214人,2012年村民人均收入4600元,食用菌、花卉苗木收入1300万元,是远近闻名的食用菌无公害产品村和花卉苗木种植村。&&该村实施“美丽乡村”创建活动以来,多方筹集资金300余万元,硬化村内道路9.5公里,改造村中心小学教室28间680平方米,改造村卫生室房屋6间,配备医疗器械4套。同时,按照整村推进建设规划,在村容村貌整治、优化居住环境方面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共拆除危房44间,清理改造污水垃圾坑11处5700立方米,拆除残墙600平方米,农户改厕改厨240户,新建沼气池85座,安装太阳能168台。&&该村以发展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引导农户发展花卉苗木和食用菌产业。目前,全村已有420户种植食用菌250万袋,发展花卉苗木2000亩。(本报记者 王涵)&&南召县&&皇后乡皇后村&&全村近3000人,201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是市级“文明新村”、“小康村”。皇后村因“皇后”而得名——汉光武帝刘秀第二任皇后阴丽华。&&皇后村是南召县花卉苗木种植示范村,全村90%以上的农田种植花卉苗木,村内一年四季鲜花盛开,可谓“人在路上走,犹如画中游”。&&皇后村村民居住环境良好,各组均通水泥路,村庄道路通达性好,饮用水均通过质检验收,水质达标安全。污水有处理设施,村庄沟渠排水通畅,有公共照明设施,农户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0%以上。同时,村内有村中心小学一所、幼儿园一所,学生入托、入学方便,入学率、固定率达标。还建有标准化卫生室一所,基本满足了村民基本医疗需求,医疗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近年来,该村借助花卉苗木产业的迅速兴起和不断壮大,围绕玉兰规范化种植基地,群众积极发展集休闲旅游、生态观光、农家餐宿、田园采摘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发展亮点。&&(本报记者 王涵)&&邓州市&&桑庄镇陈堂村&&这里既有琳琅满目的商业街,又有风景秀丽的环湖路;既有优美舒适的养老院,又有充满生机的幼儿园;既有生机盎然的经济林区,又有舒适优雅的休闲小游园……这里就是邓州市有名的生态文明新村——陈堂村。&&2005年以来,这里由以前的8个村合并成现在的4个村,腾出土地200亩;累计投入资金620余万元,打通村内一横四纵五条主干道11公里,全部铺设水泥路面,配套相应的下水道;安装路灯150余盏铺设硬化主次干道19条,其中水泥路12公里,砂石路3.8公里;治理坑塘5个,水泥硬化池塘护坡2200平方米,使废弃坑塘变成环境优美的环村湖;新建1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一处、大理石景观桥一座。&&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美丽新陈堂已初步显现。下一步,该村将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目标体系中要求的“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进一步丰富和提升陈堂村新农村建设内涵,真正使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本报记者 马庆科)&&社旗县&&桥头镇桥头村&&金秋时节,走进社旗县桥头镇桥头村,只见村旁的珍珠河公园内绿草如茵,鲜花绽放,健身器材、休闲座椅一应俱全,三五成群的老人漫步在林荫道中,天真烂漫的孩子在游园中尽情嬉戏。&&这里不仅有风景如画的珍珠河公园、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毓秀新城,以及整洁的村容、宽敞的街道和优美的环境,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说在秦朝时,这里沿河便有人居住,始名金鸡屯,至唐宋,已有人开设店铺,来往客商常宿于此。自明初大批山西移民迁入此地后,街道日益延伸,店铺众多,集市兴隆,于嘉靖年间更名为桥头镇。&&桥头村群众在享受自然美景、收获生态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稳定的土地租赁收入,同时还可以就近到花卉公司务工,有效解决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本报记者 马庆科)桐柏县&&淮源镇陈庄村&&绿色产业,支撑有力;田园风光,美不胜收;淮河源头,生机盎然;农家生活,怡然自得……呼吸着清新的山野气息,行走在桐柏县淮源镇陈庄村,头脑中不时涌现出这些词儿。&&该村村内建筑有序,道路硬化到户。街道不但干净整洁,而且家家门前绿意盎然。陈庄的边上,后彭沟、油坊庄、九亩堰三架山被满眼的绿色连在了一起。这绿色的构成除了花草,更多的是树。硕果盈枝的有木瓜、核桃,亭亭玉立的是火炬松、三角枫、五角枫、桂花等20多个品种树。&&&淮河河道流经陈庄村段长7200米,河宽在30~70米之间,在村内形成了大片湿地。湿地水草丰美,湿地边有竹林、果林,还有观赏林。林下,一群羊正排成队啃着草。离羊群不远的地方,有两头水牛卧在水中,好不惬意。&&(本报记者 马庆科)&&桐柏县&&程湾镇栗子园村&&近年来栗子园村立足生态优势大力发展林下养殖、农家乐、生态旅游等产业,念响“生态经”,先后荣获“桐柏县文明村”、“南阳市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南阳市生态文明村” 、“河南省清洁家园行动先进村”等称号2010年成功通过河南省省级生态村验收。&&农家乐、林下养殖、生态旅游等逐渐发展成为本村的支柱产业。生态园开业运营两年来,市场反应良好,老韩家生态园的成功运营,带动周边发展农家乐24家。&&该村以“绿、洁、美”为目标,全面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深入推进村庄的绿化、净化、美化工作。先后硬化沿河道路1.2公里、组组通及户户通5.5公里;村庄绿化栽植河柳树70棵、月季1500棵、小叶女贞3500棵、香樟树400余棵、大规格红叶柳8棵,种植白三叶3000平方米;移民新区建设35户居民住宅房已完工,新区道路硬化、绿化、水渠等配套辅助工程正在建设中。&&(本报记者 马庆科)&&桐柏县&&月河镇徐寨村&&走进徐寨村,最大的感受是这里道路平坦,生态美好,空气清新;旅游兴旺,产业给力,百姓富足;村容整洁,村民淳朴,新风拂面。&&该村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依靠发展花卉苗木、茶叶、中药材、猕猴桃、板栗等特色高效农业和发展散养鸡、养(野)猪等养殖业。&&徐寨村境内的祖师顶、笔架山两大旅游景点同桐柏淮源风景名胜区连为一体,地理位置优越,山水和农业资源丰富,加上自然生态优美,历史文化积淀深厚,为发展近郊休闲旅游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该村也把握住了机会,走出了一条营造环境、发展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和村民致富的路子。而为搞好旅游发展及接待工作,月河镇每年都邀请旅游专家对“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内容涵盖“农家乐”经营管理、食品安全、卫生法规、旅游法规、乡村旅游发展、旅游服务礼仪等,一切都围绕为游客提供一个洁净健康卫生的旅游环境。&&(本报记者 马庆科)&&桐柏县&&吴城镇林场村&&桃花河从村边蜿蜒流过;孔雀岭上万亩板栗硕果飘香;孔庄大堰内碧波荡漾;驿宛南高速连贯西北……除此之外,这里还有数不尽的桃园、蔬菜园、花卉园、中草药园及荷花鱼塘、菱角鱼塘等。&&&&能采摘、宜游玩、可垂钓是林场村最大的特色。&&走进林场村,只见村内的房屋,新也好旧也罢,都依地势而建,横纵成排。每家的门前,不是养花就是植绿,生机盎然。&&不但每家每户门前各有风景,而且村子主干道两旁植有成排的银杏、广玉兰、百日红等。村支书胡立龙告诉我们,除了原有的景观树,近两年来,村里还对村庄内的空白地带进行了补植补种, 共植树2万余株。&&经济林、林业苗圃、花生、畜牧养殖是其四大支柱产业。村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1995年起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文明新村”、“生态文明村”等荣誉称号。&&(本报记者 马庆科)&&卧龙区&&潦河坡镇潦河坡村&&潦河坡村距市区25公里,境内丘陵起伏,植被完好,森林覆盖率达40%以上,境内水面面积达3000亩以上。&&这里位于杨树岗水库的上游,东、南、西三面环水,东依麒麟湖风景区,西有打磨石岩水库和天鹅湖生态农业观光园。近年来,该村以“山水渔村”、“南阳鼓乡”来定位,加之原始山水与生态景观,这里形成了春季石榴花开红艳艳,夏季荷花映日红,秋季石榴任采摘,四季皆可临水垂钓的局面。&&村党支部书记李光献说,该村从山水入手,倾力打造“五岛”、 “四湾”、“三节”、“两地”。力争通过不懈努力,将潦河坡村打造成全市首屈一指的集垂钓、采摘、休闲功能于一身,吃、住、玩一体化服务的生态旅游区。&&(本报记者 朱怀蕙)&&新野县&&五星镇张店村&&新野县五星镇张店村村内宅基平整,整齐划一,再加上村庄规划科学,村容村貌相对整洁。&&现在,该村铺设了水泥路,家家户户通了下水道,10%的农户用上了自来水,30%的农户用上了太阳能,20%的农户用上了沼气。全村共安装路灯40架,修建花带3000平方米,栽植风景树8000棵,配套健身器材15种。全村共建设沼气池140个,改建卫生厕所130个,安装太阳能360台,修建垃圾池16处。&&道路天天有人扫,垃圾天天有人拉,花草天天有人管……该村各项工作井然有序。&&(本报记者 朱怀蕙)&&新野县&&城郊乡袁庄村&&冬季,草木萧条,然而记者走进新野县城郊乡袁庄村,看到的却是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袁庄村的边上,除了路,到处是菜地。菜地里面的各种蔬菜在冬日的阳光下,显得越发娇嫩。&&村党支部书记张庚戌介绍说,袁庄村有种菜的传统,拥有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4000亩,绿色食品基地400亩。10多年来,生产经营的“宛绿”牌比久甘蓝被河南省质监局认定为“河南省名牌农产品”、“河南省著名商标”,被农业部授予“中国名牌农产品”荣誉称号,远销日本、韩国、俄罗斯等。&&腰包日渐鼓起来的袁庄人,对自己的居住环境也变得重视起来。新村规划占地1450亩,可复耕耕地2400亩,建成后新增耕地950亩,单新增耕地这一项,村民年人均增收近千元。&&(本报记者 朱怀蕙)&&新野县&&上港乡岗南村&&岗南村位于三国古城新野白河西岸,风景秀丽,排排垂柳随风摇曳,几百亩果林、杉树林郁郁葱葱。每当春暖花开,到这里看桃花的、放风筝的、捡贝壳的、钓鱼的人络绎不绝,置身其间犹如亲临人间世外桃源,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2012年5月,岗南村被评为市级“文明新村” ,连续多年被评为“新农村建设先进村”、“平安建设先进村”。&&近年来,该村先后建起了1万头生猪养殖基地,5000只波尔山羊、小尾寒羊等优良种羊养殖基地。本村引进了3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6个,3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56家,解决了本村1200余名劳动力就业问题,年创税收360余万元。&&该村还投入80万元新建了占地 5000平方米的农民文化广场、篮球场、乒乓球场、羽毛球场、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室等,设施齐全,为群众提供了一个学习、健身、休闲娱乐场所,深受群众欢迎。新建水泥路12公里,水泥道路实现了村内网络化。路边安装了180多盏美观典雅的路灯,进行了工程亮化,优化了环境,极大地方便了群众的出行。&&(本报记者 马庆科)&&新野县&&新甸铺镇津湾村&&津湾村东、南、北三面环水,村域总面积8平方公里,林木覆盖率达到62%。依托白河滩地,发展8000余亩桃、1500亩用材林,年产值1.75亿元。村里成立了新野县津绿林果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津湾”牌商标,合作社已获得了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和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农业观光游、生态游、白河沙滩游等产业方兴未艾。&&自2011年底津湾新农村建设工作启动以来,结合村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用城市化、公共服务体系现代化理念,规划制订了占地200亩,可容纳400多户2000余人,包括文体广场、学校、城市化单元式安置房、敬老院、超市、茶社、文化大院、标准卫生室、社区警务室、社区行政服务中心、居住小区等功能设施完备、理念适度超前的津湾社区发展蓝图。&&(本报记者 马庆科)&&镇平县&&高丘镇乔沟村&&街道宽敞,环境整洁,绿树成荫,宾馆林立……乔沟村,一个小小的丘陵村,完全颠覆了我脑海中对于“乡村”的印象。村民住洋房,道路全部硬化,而且地上看不到一点垃圾,绿化带错落有致,人民安居乐业。&&乔沟村共安装路灯60余盏,加上近千米长的绿化带,使整个村庄看起来绿、洁、畅、亮、美。村里的花卉苗木基地可为村民提供近百个工作岗位,使村民足不出户就能致富。村子的南边,是燕子沟千亩山坡林场,林场内是成片的花卉苗木及果木基地。而在基地的四周,一座小型水库刚刚竣工。下一步,乔沟村将把水库的周边打造成一个集游玩、采摘、垂钓、吃住为一体的农家乐集群。&&(本报记者 马庆科)&&镇平县&&遮山镇夏庄村&&夏庄村位于镇平县东大门,312国道穿境而过,境内3条小河,交通便利。产业结构合理,环境优美,干群和谐,农民人均纯收入8600元。&&近年来,村里治理河道2000米,修拦河坝5座,硬化道路10公里,安装路灯150盏,修绿化带数百米,文化大院、商铺、超市、餐饮服务等俱全。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10多家企业的入驻及张仲景国际养生城的建成,这里的村民成为新型农民和产业工人。&&村里计划2年内依托南阳大新实业有限公司投资3000万元,在来沟、赵池庄、黄楝树河西岸,打造2500米景观带,集中推进现代化活动广场,人工湖,休闲、娱乐、综合服务中心和农村超市,幼儿园,现代化小学,村卫生室,农家宾馆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该村建设休闲农庄、高档度假村,打造观光园旅游胜地,做到山水结合,休闲养生与观光相结合。还建设药材种植基地,精深加工企业,进行产品包装,拉长产业链条,依托商贸城,增加产品附加值,增加群众收入,振兴经济发展,同时,能解决集中到社区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本报记者 马庆科)&&内乡县&&七里坪乡青山村&&七里坪乡青山村位于内乡县城北40公里处,共有1216人。该村农业生产基础条件较好,乡、村科技网络齐备,农民科技意识、村级领导班子能力较强。产业支撑效果非常明晰,农民依托香菇、畜牧、林业三大产业,人均纯收入6500元以上。&&目前,该村已建成休闲广场1个,游乐园1个,安装路灯30盏,铺设下水管道3000米,硬化道路8500米,绿化面积3000平方米,自来水配套入户106户,沼气配套入户72户,从事服务行业的农民有360余人。&&近年来,随着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村民依托畜牧、食用菌、林果等产业从事各类经营活动,逐渐成为职业化农民或产业工人,职业稳定,收入稳定,呈现出明显的可持续性。尤其是该村林果业,近几年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已发展核桃金银花间作种植1500亩,预计5年后挂果;柿子1500亩,预计8年后挂果;油桃200亩,预计3年后挂果。&&(本报记者 王涵)&&内乡县&&赤眉镇邵家岭村&&邵家岭村是一个浅山、丘陵、平原兼有的村庄,依山傍水,交通便利,这里可谓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近年来,该村因势利导,通过自筹、捐款形式,建设“美丽乡村”。目前,全村15个村民小组,组组户户都通上了水泥路;栽植各种风景树、花树3.6万株,村庄绿化覆盖率达80%以上;修建娱乐广场4座,美化绿化池塘2个。使村容村貌得到有效改善。&&该村以林果业作为主导产业,成立了林果生产协会,大力推行“支部+协会+农户”的模式,发展林果业。目前,全村林果种植面积达4000亩,年亩产效益达5000元,人均年收入达5000元以上,占农民总收入的80%。&&2012年春,该村通过招商引资,联系到一位浙江投资商,投资两亿元,注册“河南颐福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对辖区内的1500亩荒山荒坡进行开发,计划利用5年时间打造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养生、农业开发以及各种果品深加工为一体的特色旅游业。(本报记者 王涵)&&内乡县&&赤眉镇鱼贯口村&&内乡县赤眉镇鱼贯口村是一个平原和山地参半的小山村。这里是伏牛山东腹地的咽喉地带,过去曾是宛西一带进入陕西的必经之地,经济文化比较发达。小桥流水人家,人在村中走,如在画中游,到处是和谐美丽的田园风光。该村从生活居住、公益事业、文化教育等方面制定了建设蓝图,通过几年的建设,如今,村子里学校、幼儿园、敬老院、文化室、健身场、超市、卫生所齐全。&&在村“两委”班子的带领下,该村绝大部分土地都种上了油桃等果树,林果成为全村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全年有六七个月时间都有不同品种的鲜果上市,仅此一项,人均纯收入在6000元以上。(本报记者 王涵)&&淅川县&&毛堂乡桥沟村&&淅川县毛堂乡桥沟村距离县城约10公里,共1300多人。通过“美丽乡村”创建工作,该村村容村貌得到较好改善,同时,村内漫山遍野都是茶树、果树,吸引了不少市民前来游玩观光,成为淅川县城的秀丽“后花园”。&&该村专门邀请中国乡村规划设计院专家为村里的建筑做设计,把村里沿路的房屋按照统一的规划模式进行改造。村中条条道路干净整洁, 家家改厕改圈建沼气池,房子经过包装美化,都像古建筑一样古朴美观。&&桥沟村是淅川县花生的主产区和集散地,年产花生40多万斤,销售花生100多万斤,每年仅花生一项收入就超400万元。&&桥沟村还是淅川县重要的茶叶基地。村里成立了淅川县雷雾山茶专业合作社,发展无公害茶叶300多亩,村里许多老人和妇女都成了茶园的劳动力,家门口就能挣到钱。&&(本报记者 王涵)&&邓州市&&林扒镇西许社区&&西许社区位于林扒镇西北1公里处。规划占地1400亩,合并4个村,容纳农户1.2万户。在社区建设中,西许始终坚持高标准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标准配套的原则,大投入,快推进,使西许社区的规模不断膨胀、影响不断提升。&&目前,社区一期工程已全部结束,共建设房屋300座,入住农户260户;二期工程于今年1月份全面启动,规划占地面积70亩、建设房屋180座,已开工建设房屋110座。同时,投资128万元建设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投资80万元建设的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投资170万元建设的社区综合广场、投资500万元建设的建成区道路和排水管网已投入使用,投资100万元的建成区亮化绿化工作已全部完成,投资25万元的农机托管大院、投资30万元占地3000平方米的游园正在加快建设。&&(本报记者 马庆科)&&淅川县&&上集镇张营移民新村&&张营移民新村位于淅川县城南3公里处,共550人。去年以来,该村在乡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建成了特色突出、生态宜居、品位一流的移民新村,并发展以蔬菜、茶叶为主的支柱产业,确保移民能发展、可致富。&&该村以建设园林小区为目标,共投入资金90余万元,硬化道路1500平方米,广场1000平方米。同时,搞好区域绿化,乔灌搭配,路林结合,并画龙点睛地布设了石凉亭和独特的村牌标识,全力营造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新农村。&&为确保移民后续发展,该村结合当地土壤、气候条件,引进南阳新合作公司投资700余万元,建设集种植、观光旅游等于一体的无公害蔬菜基地1000亩,已建成温室大棚50个。同时,又引进烨锋公司高标准建设茶园1000亩,强力打造集渠首绿化和移民致富为一体的产业发展模式。(本报记者 王涵)&&官庄工区&&官庄镇廖庙村&&官庄工区官庄镇廖庙村位于官庄镇中部,辖区内有大型的化工企业和正在建设中的大北农饲料厂,白桐灌区穿过全村,河水滋润着两岸肥沃的土地,油田大庆西路横穿半个村庄,宽敞的公路贯彻全村南北,道路四通八达、环境优美,全村有8个自然村,15个村民小组,5700亩耕地,4100人。&&近年来,在市委、工区和镇党委的领导下,该村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转变发展方式,由过去单一的种植业转变为建筑业、养殖业等多样发展,人均年收入由过去的4000元提高到现在的9000元,村民生活环境大为改善,生活质量大幅提高。(本报记者 朱怀蕙)&&唐河县&&古城乡井楼村&&沿着笔直的水泥路进入唐河县古城乡井楼村,一栋栋蓝顶白墙、排列整齐的新楼房映入眼帘,在路边香樟等风景树的掩映下显得别有一番韵味。&&井楼村共有3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共4298人,耕地3290亩,人均年收入达7260元。村民中有80%以上都是做生意的,涉及养殖、皮毛加工、屠宰、建筑、餐饮、日用百货等各个行业。村里的耕地,从2007年开始,由仪勇农机合作社带头,实行“大户+农户”的模式统一承包耕种,以玉米、花生和小麦为主。&&2012年,村里经古城乡多方筹资,共投入1000多万元,对村民所住楼房进行统一粉刷,对进村道路进行了硬化、绿化和亮化,并修建了35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广场上还安装了健身器材和音响设施。其中,新硬化道路和老街道改造共2500米,种植香樟、柳树等风景树2000多株。 (本报记者 朱怀蕙)&&唐河县&&源潭镇党坡村&&记者来到唐河县源潭镇党坡村,看到村里整齐划一的耕地和几个自成规模的养殖场。&&今年50岁的党坡村党支部书记党永德告诉记者,2010年,村里进行统一规划,将200多亩闲置土地全部改为耕地,目前村里共有土地3800亩,采用“大户+农户”的种植模式。以前小辣椒市场销售情况较好的时候,村里主要种的是小辣椒和棉花,这两年根据市场情况,村里耕地则主要用来种植小麦和玉米。除此之外,村里还大力发展养殖业,以增加村民收入,仅年出栏量达几百头的养猪场就有好几个。全村共有423户1783人,人均年收入在1万元以上。(本报记者 朱怀蕙)&&方城县&&柳河乡西峰村&&方城县柳河乡西峰村毗邻柳河街,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辖8个村,15个村民小组460多户,1600多人,是一个半山区散居式村庄。&&村党支部书记杜献堂在征得全体村民同意的基础上,将土地进行了统一置换,二次分配,达到每户村民在社区都有一处住房,同时确保入住后对闲置的老宅基地进行复耕。&&为解决全村群众进入社区后的就业问题,西峰以社区建设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社区化建设,规划了180亩创业园区,制定企业“零地价”入驻、村里解决“三通一平”等优惠政策。至目前,村里已引进韩国香薰艾灸、安徽制衣等项目5个,总投资达8500万元,年可创产值1.4亿元,优先安排500名本村劳动力进入企业工作,进一步巩固社区建设成果。&&(本报记者 朱怀蕙)&&方城县&&广阳镇袁庄村&&走进方城县广阳镇袁庄村,记者看到干净整洁的村中街道,绿意盎然的田间地头,设施齐全的文化大院,整齐气派的居民住宅……&&该村党支部书记袁延松说,村里每家每户的房前屋后都留有一片绿地,或植草或种树,也有人家把这儿当成了菜园子。村里还投资28.6万元建设了一个自动化污水处理站。&&袁庄村辖17个自然村27个组,全村3200余人仅有耕地4800亩,荒山面积却有万余亩。靠山吃山,昔日的荒山如今种满了核桃、香樟、木瓜等,升级改造后的荒山正一步步成为袁庄村村民的“钱袋子”。除了开发荒山,植绿护绿,袁庄村还发展起了“羊经济”。养羊场自2002年建好以来,羊的总数已达1.3万只,仅此一项全村人均增收超过500元。&&(本报记者 朱怀蕙)&&内乡县&&赤眉镇杨店村&&每年阳春三月,行走在杨店村,到处春意盎然,桃花盛开,绿茶吐叶,观光者车水马龙。加上蜿蜒的湍河同249省道牵手平行,纵贯南北,更使这个村庄显得山青林茂、生态宜居。&&该村林果种植始于1990年,品种以葡萄、苹果、柑橘为主。2002年“中国内乡首届赤眉油桃节”在这里成功举办。2010年该村的油桃产业向规范化、产业化、无公害化方向发展。&&现在全村人均收入达到5200元,人均山林面积11.8亩,林果、茶叶、油桐用材林面积1.46亩,植被覆盖率90%,村庄绿化率70%,60%的家庭用上太阳能,80%的家庭用上自来水,15%的家庭用上沼气。(本报记者 马庆科)&&社旗县&&桥头镇何营村&&道路硬化,门前绿化,整体净化和美化,村内主干道硬化率、垃圾处理率、路灯安装率均达到100%……走进何营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村子村容村貌美:统一外墙涂白,室内窗明几净,室外宽敞洁净,道路两旁芳草茵茵,绿树辉映,村中新建两个大池塘,水面面积7亩,在池塘四周道路两旁种植风景树、核桃树、柿子树及月季等供村民休闲游玩。&&不仅如此,村里还配套建设了卫生室、文化书屋、娱乐广场、超市等配套设施,极大地方便了居民生活。家家户户通水、通电、通路、通电话,95%的群众安装了太阳能。三改率达85%,村内清洁能源普及率达95%。该村2012年被确定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村。&&何营村已初步实现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新格局。并且朝着这个目标不断地稳步发展。(本报记者 马庆科)&&新野县&&上庄乡山坡村&&山坡村位于新野县西北部,现在已规划了可容纳1万余人的新型社区,已经建好100多座新型居民建筑,打造了2000多米的黄龙沟村内景观水带,健全了治安巡逻机制,建立了警务室、标准卫生室、沼气服务站等,社会治安稳定,投资环境优越。&&山坡村按照生产、生活、生态和谐发展的要求,坚持“科学规划、目标引导、试点先行、注重实效”的原则,以政策、人才、科技、组织为支撑,以发展农业生产、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打造“生态宜居、生产高效、生活美好、人文和谐”的示范典型,形成具有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本报记者 马庆科)&&南阳市十大
≡ 36行社区最新图片 ≡
≡ 36行社区最新主题 ≡
≡ 36行社区精华贴 ≡
≡ 36行社区热帖 ≡
版权所有 [南阳日报]
Copyright 2004 -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号
合作伙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工湖循环水处理设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