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个人简介张保桂简介

leeing_ly的日志
陈奇积30年的漆画之缘
已有 261 次阅读&
北山脚下,原阳江漆器厂的旧院子里。几间瓷片、木材加工厂,切割机发出刺耳的声音。登上几米长的窄楼梯,在漆画工作室里,我们见到了陈奇积。满屋子画架,到处是瓶瓶罐罐,空气中飘散着刺鼻的漆气味。放下手头的活儿,摆开几条小凳子,对着那台摇摇晃晃的电风扇,陈奇积和我们聊开了他心爱的漆画。[]
他原来是画国画、练书法的。1962年,从湛江地区艺校美术专业毕业后,分配到阳江国营漆器工艺厂的设计组,负责漆器产品造型和装饰设。
1976年,因为结识广州美术学院教授、漆画家蔡克振,他的事业就拐了个弯。 []
蔡教授是中国现代漆画的开拓者之一,上世纪60年代曾被国家文化部选派到越南留学,专门研究漆画。1976年秋季刚开学,他带着两名漆艺漆画专业的大学生,到阳江漆器厂搞创作,厂里安排陈奇积和他们一起干。神秘朦胧的现代漆画,一下子把陈奇积给迷住了。
那年月提倡“开门办学”。阳江漆器厂成了广州美院的教学实验基地,学校有什么漆画创作任务,总会拿来厂里,请师傅们帮忙制作。陈奇积是技术骨干,蔡老师很欣赏,自然每次都有他参加。 []
1980年,省里给蔡老师一项重要任务,为人民大会堂广东厅创作巨幅漆画《葵乡》。作品30多平方米,画面是一大片葵树林,一群白鹤在上方飞舞,典型的南粤田园风光。这幅漆画也是由阳江漆器厂协助制作,陈奇积参与了全过程。那些飞翔的白鹤,就是他用鸡蛋壳一点一点镶嵌成的。历时3个多月,《葵乡》完成。这幅代表广东漆画创作最高水准的艺术精品,融入了陈奇积的创造和劳动。 []
陈奇积也尝试着自己创作漆画。边做边学,加上能经常得到蔡克振等名师的指点,他对漆画的领悟越来越深,运用各种表现手段和技巧,越来越得心应手。
1986年,陈奇积的漆画登上了一个高点。他创作了两幅颇有影响的作品《故乡晨曲》和《热带鱼》。前者以晨光中的阳江水乡为背景,用蛋壳镶了一群游向水中的鹅,画面装饰性很强。后者画的是几条头朝上,往上游的热带鱼,暗喻“力争上游”。这两副作品都曾入选这年由全国漆艺质量管理协会举办的中国漆画展,其中《故乡晨曲》曾在当年的《中国青年报》上发表,《热带鱼》则曾选送到巴西参展,后被人收藏。[]
转载请注明:|||||画家张保桂简介_百度知道
画家张保桂简介
画家张保桂简介
源:百度百科张葆桂笔名张非<img class="word-replace" src="/api/getdecpic?picenc=0ad395月于辽宁1959考入鲁迅美术院留校执教其达半世纪绘画涯关民、关自创造少具现实主义艺术精神歌颂真、善、美乘作受社评擅山水、花鸟、虎画作品既充满画传统笔墨韵味采用西洋画造型及光、色构美术家协员、鲁迅美术院教授现寓居北京1982于鲁迅美术院美术馆举办展;1990赴韩汉城举办展;1995赴本新泻张葆桂作品馆举办展山水画《山魂》获东京水墨派画展特别奖;1998赴本东京新宿京王百货店画廊举办展2003其作品《荷塘》入选第二届全画展同《惊风》获2003全书画作品展优秀奖2007应邀参加咫尺风流全名家扇面作品展、继承与发展全画名家术邀请展《美术观察》、《美术报》、《书画报》、《收藏》等报刊杂志曾给予专版介绍著名美术理论家孙美兰、周积寅、汪胜、崔庆忠等撰文给予介绍版《张葆桂画作品精选》、《近现代名家——张葆桂作品精选》、《张葆桂写意牡丹作品精选》、《代名家精品系列.张葆桂》、《张葆桂画虎新作选》等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任辉1972年生于安徽临泉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阜阳师范学院结业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致公党党员安徽省美协水彩艺委会副秘书长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当代艺术研究所研究员<FONT COLOR="#13年中国美协选派巴黎艺术城访问学者<FONT COLOR="#13年被评为“美术新青年”称号<FONT COLOR="#15年被评为安徽省文化领域“拔尖人才”。阜阳市政协委员阜阳市青年联合会常委阜阳市青年美协主席阜阳“六个一批”拔尖人才作品十余次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大展并有获奖;作品发表《美术》《美术报》《美术大观》等刊物,出版《训练方法。色彩静物》《任辉作品集》等。多幅作品被相关机构和国际友人收藏。&电话:
(没有复评程序,核查原件与《征稿简章》要求相符暨入选,不符合者名额由候补作品接替)
画名(以图为准)
<font COLOR="#
《将功成》
<font COLOR="#
《老模特》
<font COLOR="#
<font COLOR="#
《云上小调》
<font COLOR="#
《早&&春》
<font COLOR="#
《乡愁&田野秋风图》
<font COLOR="#
《寂静 Silent
<font COLOR="#
《城市.记忆》
<font COLOR="#
《载具系列》
<font COLOR="#
<font COLOR="#
<font COLOR="#
《食人鱼》
<font COLOR="#
《布拖的阳光》
<font COLOR="#
《时光&印记》
<font COLOR="#
《佤寨印象之—静谧》
<font COLOR="#
《安乐窝》
<font COLOR="#
《流逝系列之夜色》
<font COLOR="#
《你是你而不会是另一个》
<font COLOR="#
<font COLOR="#
<font COLOR="#
《毕业的晚餐》
<font COLOR="#
《午后小憩》
<font COLOR="#
<font COLOR="#
《锦年流光》
<font COLOR="#
《工地晨曲》
<font COLOR="#
《城市色彩》
<font COLOR="#
《外面的世界》
<font COLOR="#
<font COLOR="#
《挂金披银图》
<font COLOR="#
《争丛之一》
<font COLOR="#
《有静物的房间》
<font COLOR="#
《花语之十一》
<font COLOR="#
《记忆中的老工厂》
<font COLOR="#
《少女日记系列3》
<font COLOR="#
<font COLOR="#
《老村长》
<font COLOR="#
《高原人家》
<font COLOR="#
《李全敏博士讲座提到的脸上有刺青,身上披着独龙毯的独龙族》
<font COLOR="#
《牧马人之一》
<font COLOR="#
<font COLOR="#
《光阴留驻》
<font COLOR="#
《浮生如沤》
<font COLOR="#
《欧洲纪行&一个着传统服装的老妇人》
<font COLOR="#
<font COLOR="#
《昨日之日》
<font COLOR="#
《边城的孩子》
<font COLOR="#
《帕米尔的风》
<font COLOR="#
《两石一山》
<font COLOR="#
《森林角落》
<font COLOR="#
<font COLOR="#
《那边的风景》
《退役与归属》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巴山秋雨》
《向阳心》
《厚土系列-荒原》
《午后阳光》
《景 &#9642; 观》
《遮蔽——红领巾》
《山水意境》
《楼梯间》
《朝鲁和他的马》
《浮生若梦》
《北京时间》
《三号教学楼》
《城中村系列之线况》
《梦里家山&四》
赵云龙、谭秋菊
《渔港早晨》
《师大印记》
《信息时代》
《窗与影》
《梦幻之韵》
《草原&三月》
《校园》系列之二
《尘埃系列&泡》
《人之初——真》
《五色晨光》
《台风日》
《朝圣者》
《绿色报道之四
&&——12.13南京祭》
《天行健&器之三》
《 Holy Crap!!!》
《市井2号》
《灯光下的肖文》
《九月红&之二》
《夏日午后》
《赶早市》
《漱-NO7 》
《司门口》
《繁华蒙住了双眼》
《少年系列之四》
《夜色No.2》
《一切都在无声无息中慢慢消失》
Susabette&&Meister
《What Was That Noise?》
Lynn McLain
《Road Chatter 50 》
Peggi Habets
《Disconnected》
Chris Krupinski
《Lemons and Grapes》
509位海内外艺术家531件作品晋级 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终评名单正式揭晓
导读:509位海内外艺术家531件作品晋级 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终评名单正式揭晓
2015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以“美丽新世界”为主题,是由“国际艺术大师展”、“国际当代艺术主题展”、“全球征集展”等单元构成的反映世界当代艺术概貌的非商业性艺术展览。其中“多元色彩、潮起当下——全球征集展”,作为组委会发掘世界艺术新锐力量的重要单元,引发了全球艺术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参与,三个月的征集时间内,共吸引了全球43个国家和地区的7768位艺术家投稿,参评作品2万多件……
8月15日,组委会正式公布了“全球征集展”单元专家评审团从2万多件作品中初评出的1227名艺术家名单。7月30日上午9时,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的复评工作紧接着马不停蹄的进行。继7月25日的初评,从7768位艺术家,两万余件艺术作品中筛选出1227位艺术家的6000余件作品后,经过复评评委认真细致的筛选,国内外509位艺术家(国内439人,国外70人)的531件艺术作品(其中国画88人,&油画249人,版画29&人,综合材料绘画61人,&水彩33&人,雕塑装置21人,&影像17人,&摄影9&人,其他2人)从1227位初评艺术家的60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进入本届美展的终评环节。(详细名单附后)
总策展人朱彤现场接受媒体采访
神秘评委揭开面纱
本届美展复评的最大亮点之一在于评委的“神秘性”。为了突出评审工作的公平、公正,规避事先知道评委名单,可能导致的各种人情关系和打招呼影响公正,直至复评当日9时,组委才正式公布名单。本次复评的评委由学术专家,专业策展人、批评家、艺术家代表、艺术市场专家多方组成,确保评委组成结构多元、合理。本次复评工作依然由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总策展人朱彤统筹协调。5位神秘评委的面纱,由南京国际美术展组委会秘书长黄炳良在评审现场正式揭开。他们分别是南京师范大学美术馆馆长、艺术家张正民,知名策展人朱小钧,江苏省油画雕塑院副院长、江苏省美术馆策展部主任孙俊,佳士得亚洲二十世纪及当代艺术部专家庄俊、保利中国近现代书画部经理乔亚宁。其中,张正民、乔亚宁、朱小钧担任国画、水墨、水彩水粉组的评委;朱彤、孙俊、庄俊则负责油画、版画、综合材料绘画、雕塑装置、影像、照片组的评审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复评还特别邀请了包括雅昌艺术网、99艺术网、香港文汇报、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在评审现场进行全程跟踪监督报道,以确保复评工作的公正、透明。
南京国际美术展组委会秘书长黄炳良接受媒体采访
宁缺毋滥稳中有进
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总策展人朱彤在接受香港文汇报现场采访时说,相对于美展初评,复评难度增加了很多。整个评审分为三个阶段,侧重点也有所不同。初评阶段要确保“不遗漏“;复评阶段则要在1227位艺术家的作品中优中选优,挑选出500~600位艺术家作品参加复评。今天的复评现场,涌现了大量的优秀作品,令评委难以取舍。为此,评委们进行了激烈的讨论。
作为首届美展评委的孙俊,见证了首届南京国际美术展的兴起和本届美展的传承和发展。今年再次参加复评工作,他在评审现场接受媒体采访时对本届美展的作品做出了高度评价:相对首届美展,本届美展的征集作品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较首届美展有了质的飞跃,在参展作品中,看到了成熟艺术家和作品。例如第47届和第54届威尼斯双年展参展艺术家也带着最新的作品报名参展,这些艺术家的参与,不仅提高了参展作品的质量,也从一个层面体现了南京国际美术展的世界影响力。
国画组评审现场
知名策展人朱小钧表示,“跟首届美展相比,本届美展从整个策划团队到作品的组织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评委选择作品的标准都很高。并没有像主办方预计的有那么多作品入选,作品质量是评选最重要的标杆,“宁缺毋滥”是大家这次评选最核心的价值观,南京国际美术展好比是艺术届的“中国好声音”选拔赛,通过一轮一轮客观公正的评选,给大量的年轻艺术家更多的机会,希望更多的年轻艺术家参与进来,抓住好的机会实现自己的艺术理想。”
隐形评委幕后把关
从1227位初评艺术家的6000余件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晋级到复评,这些作品都是评委们认真选评,精挑细选而来。虽然初评委认真负责,但近3万件作品,难免会有被遗漏的可能,为了真正的从机制上实现公平的原则。主办方特别在复评环节增加了“隐形评委”,&对初评出局的艺术作品再次遴选,目的是为了最大限度防止优秀艺术家和好作品被遗漏。这些隐形评委同样由专业团队组成,他们不在公开名单的评委名单之中,却行使着幕后把关、查漏补缺的重大责任。正式评审结束后,隐形评委便进入紧锣密鼓的“补捞”阶段,对海选落选的作品,进行了为期2天的补充打捞,在落选的作品中反复甄选,重新再遴选出不少优秀作品,纳入晋级名单。
南京师范大学美术馆馆长张正民在评审现场
作品成熟耀眼璀璨
本届海外参展的艺术家中不乏优秀艺术家,除个人参展外,一些国际画廊,比如EGG画廊、1933当代艺术空间、法国Oneiro画廊、颖画廊等独立画廊的签约艺术家也纷纷报名参评。除此以外,很多成熟优秀的中国艺术家也参与了本届南京国际美展的征集,与美术院校的学生和民间的年轻艺术家们同场竞技。
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总策展人朱彤说:“我真没想到这次征集展部分有这么多优秀的艺术家,从他们参展的简历看,不少参加过威尼斯、卡塞尔等重要美术馆的群展、个展的艺术家参加征集,这也说明了大家对展览的重视,也呈现了艺术一种很自由的态度。年轻的艺术家和成功艺术家的同场竞技,我觉得更说明艺术的自由与公平,艺术说复杂也挺简单,艺术家不光是看作品,更要看惯性和长期性。对于年轻艺术家来说,多经历这样的展览对他们是很好的帮助,教会他们以职业的态度来面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经历这个以后会对他的工作方式和工作理念产生很大的影响,会帮助艺术家继续往前走。我也是学艺术出生,我觉得大的群展对艺术家有很大的帮助,将自己的艺术放入不同风格、不同感觉和不同的场域里面去后,他会和艺术家、作品之间产生交流,他会让自己的艺术面对一切,从而思考。”
终评结果拭目以待
随着复评工作的结束,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组委会的工作人员将通过邮件或电话联系入围艺术家,确认稿件无误后安排其将参评作品邮寄至组委会所在地。组委会将会对进入终评的艺术家的参展作品原作进行现场评审。同样为了守护美展终评的公平、公正、透明,评委名单目前仍处在保密阶段。不过,可以肯定的是,终审的评委将延续初评和复评团队“学术专家、专业策展人、艺术批评家、艺术家代表、艺术市场专家”的结构组成,从评审机制和专业层面上确保第二届南京国际美术展征集展部分的专业水准和市场潜力。9月16日,必将为南京、江苏、乃至全世界的艺术爱好者带来一场高水准的艺术盛宴!
南京国际美术展
官网地址:/
官方微博:/NIAF
微信公众号:南京国际美术展
国内复评通过艺术家名单
艺术家姓名
参展作品名称
《无题0130》
《悲伤和愉悦其实从来没什么分别》
《鸟鸣涧》
《陌上开花》
《中国色》
《你我他》系列(一至五)
《同学少年》
《臾歔NO.6》
《大合唱》之二
《红血球》
《竹之说一》
《大地赞歌·山河》
《漠之乐园》系列(共六幅)
《下一秒》、
《浮出水面》
《架之舞-小时代》
《蚂蚁的迁徙》
《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之一》
《岁月悠悠》
《爱丽丝在哪——光芒万丈》
《拔翠五云中》
《浮生如戏》
《浮在空中的水与游鱼之一》
《孤独城》
《时空—醉鬼走路》、
《时空—(自)觉》
《野草-130805》
《武当古道云雾起》
《王顺木屋》
《山居图》
《灵瑞神武》
《献戏酬神》系列之二
《幻戏新图》系列
《路》系列
《蓝色畅想》
《在黑夜里想你没办法》
《城中村的记忆·系列》之二
《面孔之三》
《面孔之五》
《群体的寓言no28》
《昨夜星辰》
《微景观》
《不曾遗失的颜色》
《觅、天台的记忆》
《史记系列玄武门之变》
《清奇古怪》
《观山》之三
《游历者-喜马拉雅5》
《“礼拜”天》
《素风景》之二
《掩心之声》
《汉画印象》
《风翻墨浪走蛟龙》
《在你的想象里没有对白》
《路·晴》
《笑忘书》一组6张
《观·自在》系列&
《瓶的诱惑》
《花寂·戏》
《水一方》
《雪中的我并不寂寞-4》
《小丑》系列、《小丑》系列2
艺术家姓名
参展作品名称
《思已归》
《古文字》(1)
《幻化的双翼》
《世纪工厂》之四
《Water NO.6》
《2013红线》
《男青年》
《厦门记忆——中山路》
《谁更近乎自然》
《风带走了思念》、
《把快乐留给自己》
《树林》系列3
《清热解毒》
《墜入花田錯-1》
《无相之似相060714》
《时间的铭刻》
《静物·语》
《灰色空间》
《马到成功》
《城市的一缕阳光》(二)
《钢铁厂系列之四》
都仁毕力格
《残骸记忆》
《表与里系列--千鸟银》
《宠物No.11》
《别离多》
《花花草草》
《“浴室”》
《跳起来了》
《门No.2》
《工业煤场》之七
《栅栏的计谋-6》
《天地间—希图根2》
《风景-吞噬 》
《拯救者》
《走廊的窗之星期一》
《两个穿竖条纹衣服的男人》、
《重工业》
《爱情》系列之二
《我们的舞台之视察》
《通顺路》
《黑屋里的黄色警戒线2》
《高级动物》1、
《高级动物》2、
《高级动物》3
《世上的光3》
《行乐二》
《齐物·井》
《色拉寺辩经》
《焚书墙》
《阅读者7》
《养一只小猫的楼房NO.1》、
《养一只小猫的楼房NO.2》
《彩色的林子》
工具系列《工业黄昏之二》
《网系列十四》
《天玄地黄》、
《初始之地》
《城与城 6》
《初体验》
《赣北霜晨》
《溪山行旅2》
《关于情感的自我诉说-4》
《快城慢客》
《因为爱情》
《追溯的风景》之五
《此刻我几乎因将临的黑夜而恐惧》
《室内的时光》
《匡庐图之三》、
《世纪风景之山水小品》
《我们曾经停驻的地方》
《时空物色》
《个体》之二
《都是高手》
《池塘人家》
《红楼梦NO.8》
刘溧民(刘立民)
《节奏——四季》
《梦幻岛-何处解忧伤(七)》、
《梦幻岛-何处解忧伤(二十五)》
《朝圣之路》
《平行宇宙》
《旧车间》
《时间·空间》系列1
《where are you》
《双生记》
《囚-移动的帽子》
《在哪里?》
《白夜行》
《大舞台1》
《友人肖像》系列2
《无处可逃》
《离地一公分》
《梦-被牵走的羊》
《失乐园—精神之门》
《过去,现在,未来 No16》
《Swimming&
Pool& No.1》
《静物1》、
《空间1》、
《空间2》、
《空间3》、
《温馨死亡系列502》、
《温馨死亡系列503》
《打字机》
《台上餐厅》
《少林寺》
《梳妆台》
《美丽新世界》
《十八拍——红色挖掘机》
《过往的印记》
《不稳定的方块-14》
《边缘系列NO.2》
《静止的爱2》
《操控着》
《跑出来了NO3》
仝紫云《琐碎的日常生活·之一》
《没有风的思考》
《形而上》系列一
《外滩》系列
《江南-切片》系列-10
《你是我的风景》2号
《西游记090708》
《印象三峡》之二
《银色隔离NO.7》
《时间的容量》
《存在计划06》
《不要哭泣》、
《她就站在舞台中央》
《有阳光城市》之二
《bible—草丛中发现的洞》
《对虚空的胆怯化为了快感》
《教堂》系列3
《站立的马》、
《我就不》
《漂浮——前行》
《宝石山上》
《乐章NO.5》
《坠入尘网2》
《重建家园》
《不是月亮,而是一朵花》
《发现牛顿》
《藏书系列》之一、
《藏书系列》之五、
《藏书系列》之六
《水晶灯》、
《空房间》
《等待德加》
《我心目中的英雄》
《灯火阑珊》之三
《四张半椅子》
《赛场内外》
《风景1号》
《一个无用的人》
《白床—8》
《对话·融合NO.6》
《城市阶梯》
《自由·爱情·白日梦》
《云丘山之景》
《江山系列5》
《不想彷徨系列4》
《时间是海洋的心事》
《自画像》
《墨染 夕颜》
《肖像NO.6》
《浴2013》
《末日审判之梦魇帝国》
《粉红色》
《180度南北极》
《城市空间NO.51》
《老骨头》 —— 三联幅
《地下室中人之七》
《占梦系列》
《表象与存在》系列
《异界浮世NO.1》
《妆NO·5》
《山河记忆——痕》
《圣诞树》
《黑色池塘》
《长日无痕》
《好好学习 天天向上》x2
《记忆的童话》
张文强(张克立)
《精神病患者:老冯》
《戒指书》
《独木之上》
《无题NO.6》、
《早上好(fuck)》
《室内的狂欢2》
《无状态·37》
《穿高跟鞋的脚》、
《切肉的过程》
《有两个楼梯的足球场》
《覆NO.10》
《爱像划了一根火柴》
《吟听水石寒》
《童年记忆》
《Aurora-2》
《改良种的规则NO.1》
《白日梦之二》、
《白日梦之一》
艺术家姓名
参展作品名称
《自在》、
《小院儿》
《时空事迹》
《复归自然》之二
《我的理想是在寂夜里思考》
《陆上迫降示意图》
《中华启示录》
拉喜萨布哈
《芭蕾·独舞》
《dream 1》
《失乐园系列之二》
《长和宽的城NO2》
《Slient Tearing&#8548;》、
《Slient Tearing&#8550;》
《逝去的辉煌》
《风花雪月一》
《行者无疆》之八
《冬日》系列2
《闲亭记之五》
《上善若水 之三》
《旗帜与格子》
《天真·Na&ve》
《求雨》No.2
《淤青》、
《北回归线之一》、
《北回归线之二》、
《后视镜》、
《偷拍》、
《空室遗音》
《71空间》
艺术家姓名
参展作品名称
《时间之笼》系列
《书 之七》、
《书之四》、
《兰闹钟》、
《饼干盒》、
《绿蚊香》、
《黑梳子》
《A world in grand of
sand02》、
《A world in grand of sand03》
《存在系列》
夜间行迹二《冰城夜色》、
《师大印记系列之一》
《出行记4》
《春社三》
公平系列三《公平系列二》
《遇我所遇》
《物语系列》
《名称:小马驹》
《偶变系列8》、
《偶变系列1》
《女人体》系列
《时光的记忆1》
《领土三之一》、
《领土三之三》、
《领土三之五》
《大昭寺广场之二》
《不被埋没的纯真之四》
《从未停止过的批量生产》
《繁华之中寂寞丛生》
《遗落空间系列4》
《午游·对话》
《雨中》、
《你曾反反复复说你离不开我》
《听见·静》
《城市风景3》
《身体的叙述之十》、
《身体的叙述之敏感的点》、
《身体的叙述之一张脸》
《傲骨--25》、
《傲骨系列-3》、
《傲骨系列-22》、
《傲骨系列-23》
综合材料绘画
艺术家姓名
参展作品名称
《山海经之二》
《圣山系列之一》
《沉淀的肖像三》
《新兵马俑之今日新闻1》
《穿越光明》之教堂系列
《天安门》
《饽饽询问馒头的去向》、
《呕吐着的醉了酒的佛陀》
《小于号在河边欣赏自己的倒影》、
《了不起的妇女》、
《性爱华盖》
《做个噩梦》
《观复》系列 NO.4、
《观复》系列 NO.3
《逻辑裂痕2》
《鏃朵唬路姝&#12832;》
《倏忽之间NO.3》
《幻像》系列
《存在NO.4》
《暴雨将至》
《星际之门》
《构造8b》
《屋宇》系列3
《Show》系列1
《记忆之墙之一》
《远山》系列02
《该过去的》
《历史的转换》
《渐入1》、
《十二生肖——羊》、
《十二生肖——猪》
《共浴组画序列一》
《无意义的数字》
《中国影像—人潮》系列32
《中国影像—人潮》系列49
《杂物》、
《别怕,我会给你缝道美丽的疤痕》NO.2
《仲夏夜之梦之一》
《秘境·禄》
《碎片》系列13
《树枝上》
《沐浴在晨曦中的鸣沙山》
《泳池》 -3
《宇宙之光》系列·曙光
艺术家姓名
参展作品名称
《大黄金时代》
《哀鸣系列——弦乐四重奏》
《异场》系列
刘丹阳 张琼
《儿时的梦之二》
《晶体星球》
《弗拉的世界》
《空、器》
《千年流变》
《八字一撇 正面》
陈澈(陈国成)
艺术家姓名
参展作品名称
《Chapter》
《东湖站》
《见何见》
《仰望星空》
《人类样本01》
《地久天长》
《2’49’’》
艺术家姓名
参展作品名称
《人肉玩具》
《通往奴役之路》
《非既定的》、
《非既定的2》、
《非既定的3》
海外地区复评通过艺术家名单
艺术家姓名
参展作品名称
Claudio Daniele Lucchi
《Contemplation》
《Physical Object 1402
PARK BYUNG IL
《LANDSCAPE》
新山 亚也那
《梦想、在路上》
艺术家姓名
参展作品名称
莫尼&兀良海
《来自故乡山》
Lubomir Typlt
《Council IV.》
CHEONG KIET CHENG
《Encounter_3》
HOO KIEW HANG
《Buddha and Jesus》
Daniel Rizzo-Orr
《Night Interior with a
Cigarette 》
ENKHTUVSHIN BATBAATAR
《The Connection》
比塔&乌瑞克
《Something old, something
(新旧物)
Haruna Sato
《A sense of unity》
《坠入花田错-1》
《黑白椅子》
Alexander Brittsev
《克里木船坞》
Kichi Liang
《小憩 —— 女设计师》
Dessislava Youliy
《Head portrait 3》
NGUY&#7876;N V&#258;N &#272;O&AN/阮文团
《少女的假日》
DMITRI PETROV
《Baptism》
Vasilii Kyraksa
《Swimming》
嘎夫连千科&谢尔盖
Daniel Bergez
《Drap& jaune》
(黄色披风)
《No title》
John Greenwood
《The Great Dizzy
Galumph-3》
Ofer Lellouche
《Atelier》
《Hope you could stay》
(希望你留下)
Natalia Kyraksa
《flowering garden》
《Huang Mianzi》、
《Lv Mianzi》、
《Hong Mianzi》
《途》系列
艺术家姓名
参展作品名称
Daniel Moussier
《Beijing Moon》
(北京的月亮)
PONGDEJ CHAIYAKUT
《my family》、
《my son》
综合材料绘画
艺术家姓名
参展作品名称
《Segmentation #1》
宝拉·德尔
《Starry night》
(星光之夜)
NG SWEE KEAT
《新世界-生命的隐形浩劫》&
阿萨杜尔&马克洛夫
Assadour Markarov
《blue color》
Phil Akashi
《UNTITLED #2》
安娜 & 卡基米娜
《少年与盘子》
Emile Morel
《Les r&ves saignent &
l’appel des chiens mous》
(呼唤软狗的血腥的梦)
G&rard CHARLIN( 夏杰澜)
Botulu Mbuli
《Book of Rita》
Siim-Tanel Annus
《Genesis 2》、
《Genesis 4》
Williamson&
《Dust in the Wind》
《pm2.5中的女孩》
SALVO PASTORELLO 帕斯特
《人来人往》
《A Forgotten Carpentry
Lesson and a Love Song》
艺术家姓名
参展作品名称
Voice #6》(音之律·6)、
《Blue Dream #2》(蔚蓝·梦· 系列2)
NOPRUMPHA Charuwan
《018field 》
Rukiye Garip
《Lonely willow》
艺术家姓名
参展作品名称
Sarbast A. Mustafa
《Eyes Hawer》
《Mountains》
皇·卡罗·卡里罗
《The birth of the Eiffel
(埃菲尔铁搭之鹰)
pamela see
《Towel》、
《Striped Dres》
Denise Keele-bedford
Light by Design:
Inauguration
Enlightenment
Revelation
Wolfgang Stiller
《火柴人》
玛莉亚&拉古内斯
《Forms in the space》
(空间形状)
《Eclipse Moon Calendar-
Saros 114》
艺术家姓名
参展作品名称
Federica Peyrolo
《Fragile》
Raivo Kelomees
《Luulur》
《Ondes-Ombres》
Mart&n Romeo
《Chroma》
《painting》
艺术家姓名
参展作品名称
Philip Ringler
《Earth&Air》
SAUL ZANOLAR
《SZ CHAPEL》
La&#382;eti&#263;
斯洛文尼亚
《Nights(#1)》、
《Nights(#2)》
Hendrike Roers
《Multistable Net I》
艺术家姓名
参展作品名称
Charlotte McGowan-Griffin
夏洛特&麦高恩
《扭曲的船No2》 、
《扭曲的船No.3》
John Christopher Lavell
《Blunt Force Trauma》、
《Wound Pattern Analysis》
&——韩美林山水画集序
美林最得意的事,是吓你一跳。
这“吓”,可不是寻奇作怪,爬高弄险,故作惊人之态。而是他全新的创造,是非凡的想象力,是超出你对他能力估计之外的一种意想不到的现身;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
部分韩美林山水画作
韩美林会画山水吗?你问人,人家会反问你:韩美林画过山水吗?没有。可是现在他把一本比大石板还重的山水画集压在我的手上。
打开画集,老实说我没见过这种山水。没有具体、实在和确切的形象,没有传统的勾皴点染,没有古人也没有当今任何已知的熟悉的面孔,然而却叫我感受到大山在阳光照耀下的炫目,背阴时的雄峻又冷峻;还有捉摸不定的烟云,空旷无声的溪谷,站在危崖上静如处子的小树们,以及不知为什么欢腾起来的群鸟……。然而这一切却不是刻画出来、描述出来、营造出来、表现出来的;看吧,大片大片洇开的色渍,阔笔挥洒出酣畅的水墨,状似随意搓染的肌理,以及任由饱含水分的墨彩在宣纸上自由自在地千变万化。于是,种种灵动的山水情境就这样“化生”出来了。
部分韩美林山水画作
此刻,评论界一种可怕的僵化的问题一定会出现——
这是什么山水?宋元?文人画?大写意?还是由西方舶来的抽象绘画?对不起,都不是。
传统的中国画是具象的,现代西方是抽象的。韩美林的山水既非具象,亦非抽象。那是什么?别忘了中国人还有一个概念叫做“意象”。
部分韩美林山水画作
“意”是中国文化的特产。
比如意境。西方绘画只有境界——即“空间的境象”,没有意境一说。但中国画特别是山水画最讲究意境,甚至把它作为评判一幅画高下的标准。中国人所谓意境,是将意,即意念、意味、诗意、情怀、滋味等融入“空间的境象”里,这样它就不再仅仅是视觉而是内心的了。同样,绘画中的形象在中国也有这样更深的一层,便是意象。然而中国人这种意象既非纯抽象,也不否定具象,而是在形象和抽象之间;为了使“意”更自由更充分的表达,它不以刻画与描述为能事,不受具象制约,不让视象限定想象。从这个意义上说,韩美林的山水不正是意象的山水吗?
部分韩美林山水画作
在清初四僧的山水、禅画以及泼墨写意中,从米家父子的雨点皴到黄宾虹的积墨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种意象,但多为局部,韩美林的山水却是全部的彻头彻尾的意象。
正因为韩美林的形象观,不是西方的抽象,而是中华文化的意象。他的山水便具有中国气质,同时又富于现代精神。
创造力经常陷入疯狂的韩美林,像野牛一样闯入山水画中。不经意地给山水画的发展提出一个新的研究课题。这一来,又把我们吓了一跳,我忽然想,他还不能画什么?
& 辛卯将至于心居
部分韩美林山水画作
一个人的现代水墨之路
——杜大恺水墨作品读后
&#9632;张晓凌
  当代中国画坛,拾古人遗唾成风,且酿成大势。多数作品,名曰为临习传统,实则是创造力枯乏的表现。过度泛滥的传统图像翻版,已让中国画渐入因袭的蹇钝之局。在以创新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里面,这种局面让人多少有些哭笑不得。然而,不管中国画家找到多少托辞,采取多么高妙的回避态度,他们都无法绕过如何构建中国画现代形态这一现实课题。所幸的是,尚有一些艺术家对此课题保持了足够的勇气和兴趣,其创作足迹,有效地延续了百年来中国画现代性探索的历史。杜大恺就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
  夜读杜大恺的作品,只觉清洌异香拂面,新图像所透散出的当代生活气息,仿佛逐去夜的沉重,昏然已久的视觉,犹如被重新激活,心情亦从困顿中蠕活过来。最让人兴趣盎然的,是杜大恺画面中对当下生活的敏感,对其场景随心所欲的择取,新笔墨书写中的从容与悠然,以及由此形成的散文般的自由。细察之下,从每一个微小的、不起眼的景物构成和笔墨探索中,我们可以轻而易举地辨识出杜大恺为中国画新形态所付出巨大劳动的痕迹。用“炼金术士”来形容杜大恺的工作性质或许是贴切的,因为他的画面天然带有实验性质——以实验开始并以实验收场。这样的工作姿态,不仅让杜大恺一直与所谓“传统派”保持着理性的距离,而且亦与他所景仰的先辈如林风眠、吴冠中的艺术相去甚远。因而,杜大恺的当代水墨探索之路,看上去更像是一个人的。
  杜大恺早年曾从事装饰艺术创作,在陶瓷、金工、纤维、木、石、漆等各种工艺门类中均有所斩获。所师者,如庞薰琹、祝大年、吴冠中、袁运甫等多为革故鼎新的倡导者和践行者。略嫌驳杂甚至有些迷离的艺术起点,决定了杜大恺艺术认知结构和实践方式的开放性,而其中不断酿造的革新意识,则使他注定要成为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并加以探索的人。这种景象独特的魅力在于,艺术家沉醉于其中,以感性创作的方式超越了中国画面临的一系列难题。譬如,在对待艺术史和当代生活的关系上,杜大恺更注重在当代生活感受中寻求新视觉元素,而不是像“传统派”那样,在艺术史的图像中翻翻拣拣。长于读史,喜欢理论思考的杜大恺一直以为,晚明以来,以艺术史图像为创作蓝本画风的过盛,是导致晚清中国画衰颓的主要原因。因而,从当代生活的敏感中为中国画提供新视觉经验,恰恰是对艺术史负责任的表现。再譬如,在“中西融合”这个课题上,杜大恺也表现出少有的通达,既强调西画训练对扩张中国画表现力的功用,又认为在精神层面上,“自己是很中国的”。近代以来,中国画从“天下”意识移位于“世界”背景之后,“中西融合”、“亦中亦西”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创作方式,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历史宿命。面对这个历史前提,杜大恺开始漫长的思考并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超越这个宿命的唯一方式是,以当代生活中的生命感受和视觉经验为起点,在保持中国画审美韵味的同时,吸收西画乃至设计的表现手段,创造出中国画的新形态。有了这些思想方面的成果,杜大恺坦然而轻松地完成了对水墨画与中国画概念之争的超越。在中国画坛,这对概念之争始终纠缠不清。激进一派,多强调水墨的材料属性,而否定其文化含义和特有的表达方式;稳健一派与之针锋相对,排斥水墨在当代形式实验中所产生的新的可能。杜大恺一直不太在意这类论争,在他的创作中,笔墨对当代视觉经验的表达并未影响其特有的语言韵味,而且后者有效地让当代图像平添了几分古典诗意,将其从平凡甚至卑琐中提升至抒情层面。在这种机智而独特的创作实践面前,上述概念论争就有些饶舌且乏味了。
  读杜大恺的画,强烈感受之一,就是他对当代生活中的各类物象有着宗教般的迷恋。其原因在于,这些物象既是他获取新视觉经验的来源,也是他机智的文化策略——从现实物象、题材中所得到的新视觉经验,将有力地带动笔墨、语言的革新,从而完成中国画新形态的构建。因而,敏感于当代生活各类题材,是杜大恺艺术的逻辑起点。弄懂这一点,我们才会理解杜大恺对当代生活题材放纵式地捕获——摩天楼、广告牌、转播塔、渔村、路灯、铁丝网、高速路、标志牌、围墙、厂房等等,一古脑地进入了画面。这些在传统中国画看起来卑微、边缘的物象堂皇地取代了主流题材的地位。更为有趣的是,即便是传统山水题材,在杜大恺的新图像中,也被剥夺了神圣的外衣,只能作为新视觉经验的元素而存在,从而失去了被表达的主体地位。杜大恺并未刻意将这种变化夸大为一种革命,而是在温文尔雅的实验中完成这一切。多年积累后,杜大恺已在不动声色中成为当代视觉经验大家,其数千张作品毫无重复的图像,骄傲地展示出令人惊叹的新视觉敏感及丰富性。在这方面,我们可略举一例:创作于2006年的《忆昔青海路上》与2007年的《难忘青海》两幅小品,虽描绘对象一致,但无论观物视角,还是表现方式都截然不同。前者以动态平视的视角呈现出意象状态下的风景,而后者则以静态半俯视的视角呈现出速写化的景观;前者以线条的暗示性塑造空间,辅以渲染的彩墨以呈现空间的丰富性,而后者则以平面性积染塑造空间,辅以短线而丰富空间的层次。虽然,两幅画都以线面结合的方式营造画面,但却根据表达心境的不同而采用灵活的手段,使得画面呈现出既有关联又有区别的视觉经验。
  对当代中国画创作而言,新视觉感受几乎具有革命性的价值,因为它将为笔墨的变化提供源源不断的感性经验,有力地激活笔墨的表现力,由此所构建出的当代笔墨形式及图像,不仅是艺术家们个性自我拯救的最佳方式,也是当代中国画的希望所在。在杜大恺的创作历程中,这一当代性自觉完美地转化为中西融合的实践方式——以传统笔墨重建为主轴,参以西方现代绘画方式与元素,并辅之以现代设计意识,以此促成新图像、新笔墨形式的诞生。在我看来,这种实践首先对笔墨有解放性意义:笔墨不再属从于传统程式与观念,而是在新视觉经验的基础上,依据艺术家的个性而被重构。在此过程中,笔墨超越历史羁绊,并经常游离于物象之外,自由地展示出线、墨和色彩的自身价值,在抽象性、抒情性层面上展开中国画当代性叙事。杜大恺近几年的创作一直践诺于此,所获回报,自然也就非常丰厚,阅读这份丰厚,是一种极大的视觉享受。《我令一山成三山》以水墨团块结构与线的穿插、纠缠,刻意炫耀了笔墨的表现力,《乌江岸边水乡情》则是墨、线的交响曲,用笔的随意性被夸大到了极致,这些作品令我们惊诧于笔墨当代性魅力的同时,也深深折服于杜大恺在笔墨实验中所表现出的勇气和谋略。
  在杜大恺的实验蓝图中,画面结构和形象的多变性亦是关键性课题之一。阅读其众多作品,我们很难寻觅到相似或相近的结构。稍加探究,不难发现,五花八门结构画面的方式,一方面来自于杜大恺视觉感受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则是杜大恺奇异的想象所致。读画途中,信手拈来,便有数种结构和形象纷沓而至:抽象的、写实的、表现的、写意的、构成的、无结构而结构的、混合式的等等,难以胜数。不妨列举一二。在2007年创作的《时雨续今昔》中,杜大恺以大块面湿墨积染的方式塑造江南水乡瓦屋毗邻的景观空间,直笔勾画瓦屋结构,淡墨渲染瓦屋墙壁,而庭院中心处的遮阳伞,则以水墨为骨,并施五彩描绘伞边,不仅有效地交代出空间,而且为整幅画面点缀出视觉重心与语言节奏,也使中西两种视觉语言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这是一个典型的写实性结构。而同年创作的《声色喧哗胜管弦》则以点、线、面、墨与色、线与块的抽象构成关系强化画面的韵律感;在处理现代建筑与山水关系方面,杜大恺较喜欢运用混合式结构,即将写实、写意、抽象等形象巧妙地共置同一画面,在略不经意的相互反衬中,形成一个整体性结构。画面结构和形象的丰富性,让我们很难以传统方式为杜大恺命名——抽象艺术家?写实艺术家?写意艺术家?抑或是痴迷于私密性实验的“炼金术士”?
  也许是杜大恺太醉心于新形式的构建了,以致于他忽略了绘画语言以外的职能,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位“纯绘画”艺术家。而事实上,这正是他所要达到的目标。表面上的不着色相,暗含着内在的追求:以纯粹性笔墨形式和图像构建,来复原绘画自身的价值。在杜大恺的绘画理念中,当代绘画的终极目的,是给当代人提供视觉享受和心灵愉悦,而不是喋喋不休的道德说教和故作姿态的哲学思考。因此,杜大恺有意夸大了画面中的闲适、自由、散淡、轻松等品质,让它们不露痕迹地密布于用笔、着墨和图像中。阅读这些画面,并享受独有的轻松与自由时,我私下揣测,杜大恺并非一味地在形式层面上做文章,他还将这种希冀寄寓于内:在人们的阅读中,画面的抒情性本身将成为当代人性的一种拯救方式。不是吗?在当下,还有什么比自由、散淡、抒情更接近人性呢?果真如此,这些新笔墨图像便具有了难以言说的道德性含义。
  杜大恺的创作给我们提供了太多的话题,如何理解他的独特性?如何在中国画发展的文化脉络上估量其价值?面对这样的问题,我唯一能做的,就是穿越纷繁变幻的新图像,探究其内在质地的一致性,从而清晰看到新图像与价值原点之间的血脉关系。简单地说,这个内在质地就是笔墨中传承并流淌的中国的、东方的文化精神,它并不因外在形态的当代性实验而被淹没,相反,它恰恰因当代形态所具有的活力而呈现出来,因为这种活力就是它自身的活力——这也许是中国画作为人类最古老画种延伸至当代的全部秘密,而杜大恺非常幸运地成为窥测到这个秘密的艺术家之一。因此,他当下的创作,不仅仅是结果,更多的是启示。
  2008年11月
席勒用线与色画出其内在的狂飙突进心理
席勒的名字让人记忆深刻,是因为有一个同名的与歌德齐名的德国文人,是西方文学史上狂飙突进运动的代表人物,而你看埃贡-席勒的像与那个文人相上有点神似的地方,尤其那个突出的鹰鼻。相上不凡,虽然不一定长寿,却会在某种方面会有杰出的表现,正好席勒的绘画是表现主义的风格,他从克里姆特的影响而来,却更加的世俗化,绘画化,装饰的色彩并没有克里姆特浓郁,而且在题材上,往往不再是有运用一些神话的意味和过分的文学化,而是完全的生活化,当然克里姆特的影响仍然大,连风景的表现构成,两者有亲缘关系,只不过席勒的风景更为紧凑而浓艳深沉,强调线条的勾勒,同时有远接塞尚的质感。
席勒的生命如此之短暂,二十八年的光景,比凡高、华托、拉斐尔甚至修拉差了多少岁月,但你看他的出产,多么的丰富,幅幅都可成为杰构,连他的速写式的作品都是如此。这样你当理解席勒的内心,是多么的疯狂,艺术性的狂飙激情在他内心的爆发而渲泻在布面与纸面。他的油彩的作品色彩多么的冷艳沉郁,往往黑色是不会少的,加上黄,棕色,红色的点点,造型的瘦削骨感而转进为质感同时散发视觉的郁抑感觉,还有一种紧粘的感觉,而他的人物总有那种紧张密集的纹路,这个你从弗洛依德的作品中亦能看到,这种不安烦躁的表现状态,正是那个时代的风尚与心理特征,席勒用他的简明的线条与点状的色彩渲染来表达他内心的欲望与舒张。
情色与性是席勒作品的主要成分,这个是从克里姆特那里继承而来,不过席勒的情色与性,与克里不同,他同时是一个参与与体验者,他对人体与性的表现可以说是毫无保留的。相较他的油画作品,他那些速写式的色粉作品更为灵性生活,背景是空虚的,瘦弱而质感强烈的人体却增添一种难言的充实。加上一些色彩的强调,比如红色,增添画面的张力与诱惑力,唤起观者对作品的激情欣赏欲望。
席勒的绘画表现只属于他所处的时代,战争的风云来临,接着有流感侵入,这个是要了他爱人的命,同时让他早早的归入天堂,不过在此之先,他把这批绘画式的心理记录留下,这便是我们目睹到的宝贵的视觉财富。
北京画院藏齐白石书画-1【工笔草虫】150幅
& & 任辉写生稿1
& &任辉写生稿2
任辉写生稿3
&任辉写生稿4
& & 任辉写生稿4
任辉写生稿5
&任辉写生稿6
& & 任辉写生稿7
& & 任辉写生稿8
& &任辉写生稿9
& 任辉写生稿10
第二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复评结果
来源:本站
第二届《朝圣敦煌》全国美术作品展复评结果
远方的城市之一
夏有凉风之六
高原上的羌寨
野水人不知
春天里之二
苏雅拉其其格
去往远方的路
麦积山小景
遗落空间四
心象系列之四
节日的庆典
穿越的风景
印象·敦煌
幸福的微笑
情系故土七
岁月系列之8
追忆·童年
回忆家园-生息
扎尕那小镇
与歌同行之55
为五花寺塔搭建脚手架
女孩&#8545;
有塔的风景
峨庄·潭溪亭
摩邺精舍·张大千
朝圣·梦的翅膀
中国画优秀
库尔班大叔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风吹惊鸟栖不定
中国画优秀
大美无言·岁月静好
中国画优秀
橄榄坝即景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古寺蹑云端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远去的家园NO.5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心语·敦煌
中国画优秀
马鸣(明)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大国之行·观自在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沃土·祥云
中国画优秀
中国画优秀
牧羊三月天
赛罕塔拉风情之憨爷们
梨园追梦之二
贰五系列组画之一
三千世界泛花游
门前修了柏油路
世代之光之三
创意园的节日
师大印记(八)
旅途·雪山留影
敦煌·锁阳城
高原一家亲
城市景观之飞雪
龟兹记忆——逾城出家
阿拉善的风
阿布都如苏力·阿布都热依木
生生不息之二
盛世千年-敦煌佛语
安平的清晨
敦煌壁画印象
归途·朝圣路
鼓浪屿民居NO.7
419窟-菩萨祖像
故去的乡村-围炉夜话
我的敦煌梦
地下停车场电动车
圣母阿伦高娃
小布达拉宫
朝圣-路在前方
胜利日爷爷的老照片
老家印象-雨霁
精神的家园
我的家吊脚楼-四
敦煌印象1号
遗失的记忆
试问秋意几许
千年菩提梦系列二
路过系列之十四
你竖起了一道墙
笛声飞过岸边
远方的来信
古城之十三
那一片净土
这里的小巷静悄悄
朝圣·梦回敦煌
中国画入选
敦煌·印象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侗家三月组图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郭兰英(莹)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秋色蕴丹心
中国画入选
好雨知时节二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李家凤(李仙儿)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瞬间·永恒
中国画入选
五月·记忆
中国画入选
梦回·圣地
中国画入选
一帘幽梦染霞衣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乍暖还寒二月天
中国画入选
敦煌的阳光
中国画入选
霓梦云山系列之一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辉煌越千年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中国画入选
2015岭南画院招聘特聘画家复评名单
&经我院组成专家评委会评定,现将2015岭南画院招聘特聘画家复评结果予以公布。
2015岭南画院特聘画家复评结果人员名单(共6名):
&& 王岳盛(广州)、黄金钟(河北)、任& 辉(安徽)、
王世伟(北京)、李景秀(辽宁)、郑友深(汕头)
&&&&&&&&&&&&&&&&&&&&&&&&&&&&&&&&&&&&&&&&&&&&&&&&&&&&&&&
岭南画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画家个人简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