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 世外桃源到世外桃源时写下的诗

陶渊明赋诗咏张掖
陶渊明画像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他的《饮酒》诗脍炙人口,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成为千古名句,被人们代代传诵。他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更是寄托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从而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是令人对其充满了崇敬。
    也许人的迁徙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有关。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东晋的分裂崩亡的社会转型之际,大小军阀相互厮杀,兵祸连年不绝。因此,陶渊明自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因战争而造成颠沛流离生活的人民充满了深深的同情。早在曹魏时,与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中原相比,河西一带相对是平静。特别是西晋已降,河西的经济文化出现了异常的繁荣,那时,我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频繁,当时的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也在张掖讲经说法。陈寅恪先生曾说:“刘(渊)石(勒)纷乱之时,中原之地悉为战区,独河西一隅自前凉张氏以后尚称治安,故其本土世家之学术既可以保存,外来避乱之儒英亦得就之传授。”许多大批中原人士络绎不绝,就像《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避秦时乱”,相继携家来此。
    陶渊明从戍边西归的将士那里听到了有关西北的风物,“少时壮且厉”的激情促使陶渊明不由对河西产生了一种“心向往之”的憧憬,加之在晋代尚游风气的影响下,陶渊明最终以“抚剑独行游”的豪气去往河西。以至于他到晚年回忆那段行旅程仍充满了留恋。在他五十六岁时,写下了《拟古九首》之八: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暮年的陶渊明仍然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追忆着已逝去的壮志满怀的青春岁月。
    我省渭源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渭源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地方,坐落着一座山,即首阳山。相传,商末周初孤竹国(今河北庐龙县)君二子伯夷、叔齐相让嗣君,相偕至周,后闻武王伐纣,他们进行了谏阻。因武王不听,遂愤而不食周粟,西行来到首阳山,采薇而食。诗中“饥食首阳薇”可以看出,陶渊明的河西之行,路过首阳山时,也曾登临山顶,以瞻仰心中所敬慕的前贤在这里生活的遗迹,并且也曾采食了薇菜。
    有人说陶渊明是从丝绸南路经大斗拔谷(今民乐扁都口)到达张掖,因为这是当时中原通往河西的最佳路线。大斗拔谷位于绵延起伏的祁连山脉中段,这里险隘深邃,峡谷两侧奇峰耸立,峭壁突兀,怪石叠嶂。整个峡谷长28公里,但宽仅有10余米。可是一过大斗拔谷,但见沃野千里,“阡陌交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真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
    陶渊明来到张掖,充分感受到这里远离兵燹,安逸恬静的生活。也就是在写下《拟古九首》之八的第二年,他又写下了《桃花源记》,有人说这也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后来据陈寅恪先生《桃花源记旁证》考证,桃花源材料的主要来源和依据是西征将佐归来后所谈西北人民逃避苻秦暴政的情况,而其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成分,亦与《拟古九首》所述事相似。
    无论是陶渊明赋诗咏张掖,还是作文喻张掖,都充分表明了,陶渊明对张掖充满深深地眷恋,他在张掖的足迹就仿佛是一枚鲜红的印章钤盖在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同时也说明在陶渊明那个时代,张掖因远离了战火,人民的生活相对安居乐业,这也就是陶渊明将张掖作为创作《桃花源记》的蓝本的原因吧!
兰州新闻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①凡本网注明“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或在兰州日报、兰州晚报栏目下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兰州日报 兰州晚报社和兰州新闻网所有。已经与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②本网未注明“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并且不在兰州日报、兰州晚报栏目下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网转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下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稿件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如擅自篡改稿件来源:“兰州新闻网”,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如对稿件内容有疑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
③如本网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与兰州新闻网联系。
“零门槛、零收费、零距离、零限制”保护母亲河近千中小学生过了一把“气象瘾”黄河刘家峡水位创新高拆除3.7万平米违建查处非法丧葬用品店庙滩子蝶变春来了我们在春天里漫步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_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
陶渊明的“世外桃源”其实并不存在,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也只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古今文人描写这
标准答案:陶渊明描绘桃花源这样一种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的社会,与当时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郭沫若写牛朗织女的幸福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憎恶和对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在这一方面两者是相同的.陶渊明诗词赏析(一)
10:02:00作者:来源:(0条)字号:
&《归园田居》(其一)
&&&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 这是一首著名的田园诗,是作者辞官回乡后的次年写下的。作者在晋安帝义熙元年,主动辞去了彭泽县令,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次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中的第一首,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
&&& 首先来看一下本诗的大意。我这个人从小就不喜欢而且没有逢迎世俗的本性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我向往那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和宁静纯朴的田园生活。但自己却糊里糊涂不幸地“误落”入污浊而又拘束的官场,这一去就是三十年啊,我的心中有着太多的懊悔与感慨。我正像鸟恋归林、鱼思故渊一样地思恋美好的大自然,重获自由。如今,我回到田野之间,在南野过着农耕生活,坚守着自己的节操刚直不阿。住宅周围有土地,有茅屋,有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安宁静谧,娴静优美,清新喜人,这一切是那样的自由与美好,谁又能体味我那摆脱“樊笼”、“尘网”之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欣呢!榆树、柳树遮掩着后檐,桃树、李树罗列在堂前。远远的村落依稀可见,树落上的炊烟随风轻柔地飘扬。我的门庭里没有尘世间的琐事,娴静的屋子里,我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静谧的时光。这次我挣脱官场羁绊,从樊笼尘网中永远回到自由天地,所以心中有一种特殊的喜悦之情和清新之感。
&&& 再来看一下本诗的结构。这首诗可以分两部分。开头四句是诗人弃官归田之时对自己的志趣与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弃官归田原因的交代。陶渊明性格的本质特征是追求心灵的最大自由和心态的闲适优雅。仕宦生活不符合他崇尚自然的本性。陶渊明从小受到外祖父孟嘉的影响,他不仅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学了《老子》《庄子》,而且还学了儒家的《六经》和文、史以及神话之类的“异书”。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的两种不同的志趣。这也就使他身上拥有出仕与归隐的矛盾。鲁迅先生也说过:“陶潜正因为并非浑身是静穆,所以他伟大”。&在他做官的日子里,各种权力的争夺,一切卑污血腥的阴谋,无不打着崇高道义的幌子,这使秉性真淳的陶渊明也难以忍受。而且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和一些官场人物周旋委蛇这一切都违背了他的做人准则。所以说,他选择归隐,着是社会现实使然,是他的思想与社会现实无法调和的结果。诗词中&“羁鸟”、“池鱼”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旧林”、“故渊”比喻田园。这就充分的表现了他已经厌倦了仕途生活,对自由生活的向往,渴望逃脱官场这个大“樊笼”。诗的第二部分主要写居室之乐,“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二句,由绘景转入叙事,由状物转入写人,表现出诗人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一旦冲决罗网、回归自然的无限欣喜之情,道尽归田之乐。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返自然”既指归耕田园,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又指回到原来的自然本性,过上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是点题之笔,有力地揭示了诗的主旨。这让我们感到有一种乌托邦的世外桃源的悠闲。也让我们明白了诗人是天真纯朴,固守寒庐,寄意田园,超凡脱俗的,他所向往的社会,是没有贫困,没有斗争与矛盾,清闲自由,无拘无束的理想境地。“返自然”是这首诗的中心题旨。它是诗人人生理想,也是这组田园诗的主旋律。
&&& 最后来看一下本诗的旨趣。这首诗的前半部分侧重写理趣,后半部分侧重写情趣。他的语言,看似质朴,实则奇丽。在平淡醇美的诗句中,蕴含着炽热的感情和浓郁的生活气息。诗人运用比喻等多种艺术手法,情中有景,景中融情,情景交融。诗人谋篇布局、逐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这首诗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由此便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争斗的,自由的,清新淡雅的田园风光图。这也是诗人心目中的理想生活境界,也从另一个方面反映了诗人摆脱充满束缚与羁绊的世俗官场生活,从牢笼中,从勾心斗角中,追名逐利中解放出来的快慰与欣喜。这首诗也充分表现了诗人鄙夷功名利禄的高远志趣和守志不阿的高尚节操;充分表现了诗人对黑暗官场的极端憎恶和彻底决裂;充分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热爱。梁启超评价陶渊明时曾经说,“自然界是他爱恋的伴侣,常常对着他笑”。确如其言,陶在自然与哲理之间打开了一条通道,在生活的困苦与自然的旨趣之间达到了一种和解。连最平凡的农村生活景象在他的笔下也显示出了一种无穷的意味深长的美。
&&&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真切地感觉到,陶渊明是真正能领略自然之趣、真正能从躬耕劳作中获得心灵安适的诗人和哲人!
10:02:00 15:54:00 11:33:00 11:30:00 11:14:00
文章评论已有评论(0条)[]
评论加载中...
发表评论loading...
验证码: 点击左侧字符可更换验证码
热点图文123
[]C []C [] C [] C [] C [] C []
举报邮箱:
客户服务专线:400-715-6688
恒谦教育网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站常年法律顾问: 陕西德伦律师事务所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陶渊明赋诗咏张掖
  陶渊明画像
  陶渊明是我国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他的《饮酒》诗脍炙人口,其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成为千古名句,被人们代代传诵。他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更是寄托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他被尊称为隐逸诗人之宗,他的诗文充满了田园气息,从而开创了田园文学这一文学潮流。他&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更是令人对其充满了崇敬。
  也许人的迁徙往往与当时的社会生活背景有关。陶渊明所处的时代正是东晋的分裂崩亡的社会转型之际,大小军阀相互厮杀,兵祸连年不绝。因此,陶渊明自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对因战争而造成颠沛流离生活的人民充满了深深的同情。早在曹魏时,与刀光剑影、鼓角争鸣的中原相比,河西一带相对是平静。特别是西晋已降,河西的经济文化出现了异常的繁荣,那时,我国与中亚地区的文化交流频繁,当时的译经大师鸠摩罗什也在张掖讲经说法。陈寅恪先生曾说:&刘(渊)石(勒)纷乱之时,中原之地悉为战区,独河西一隅自前凉张氏以后尚称治安,故其本土世家之学术既可以保存,外来避乱之儒英亦得就之传授。&许多大批中原人士络绎不绝,就像《桃花源记》中所说的&避秦时乱&,相继携家来此。
  陶渊明从戍边西归的将士那里听到了有关西北的风物,&少时壮且厉&的激情促使陶渊明不由对河西产生了一种&心向往之&的憧憬,加之在晋代尚游风气的影响下,陶渊明最终以&抚剑独行游&的豪气去往河西。以至于他到晚年回忆那段行旅程仍充满了留恋。在他五十六岁时,写下了《拟古九首》之八: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此士难再得,吾行欲何求!
  从这首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看到暮年的陶渊明仍然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追忆着已逝去的壮志满怀的青春岁月。
  我省渭源是古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在渭源县城东南约30公里的地方,坐落着一座山,即首阳山。相传,商末周初孤竹国(今河北庐龙县)君二子伯夷、叔齐相让嗣君,相偕至周,后闻武王伐纣,他们进行了谏阻。因武王不听,遂愤而不食周粟,西行来到首阳山,采薇而食。诗中&饥食首阳薇&可以看出,陶渊明的河西之行,路过首阳山时,也曾登临山顶,以瞻仰心中所敬慕的前贤在这里生活的遗迹,并且也曾采食了薇菜。
  有人说陶渊明是从丝绸南路经大斗拔谷(今民乐扁都口)到达张掖,因为这是当时中原通往河西的最佳路线。大斗拔谷位于绵延起伏的祁连山脉中段,这里险隘深邃,峡谷两侧奇峰耸立,峭壁突兀,怪石叠嶂。整个峡谷长28公里,但宽仅有10余米。可是一过大斗拔谷,但见沃野千里,&阡陌交通&,&土地平旷,屋舍俨然&,真仿佛是一个世外桃源。
  陶渊明来到张掖,充分感受到这里远离兵燹,安逸恬静的生活。也就是在写下《拟古九首》之八的第二年,他又写下了《桃花源记》,有人说这也正是他对如同上古原始时代的那种人们自食其力、友好相处、没有种种现实中的纷扰与贫困的&怡然有余乐&社会的憧憬。后来据陈寅恪先生《桃花源记旁证》考证,桃花源材料的主要来源和依据是西征将佐归来后所谈西北人民逃避苻秦暴政的情况,而其所寄托的社会理想成分,亦与《拟古九首》所述事相似。
  无论是陶渊明赋诗咏张掖,还是作文喻张掖,都充分表明了,陶渊明对张掖充满深深地眷恋,他在张掖的足迹就仿佛是一枚鲜红的印章钤盖在了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同时也说明在陶渊明那个时代,张掖因远离了战火,人民的生活相对安居乐业,这也就是陶渊明将张掖作为创作《桃花源记》的蓝本的原因吧!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王三骥(实习)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委“3341”项目工程,我市制定出台了《兰州市农村富民多元产业发展规划(年)》,扎实推进全市农村富民多元产业快速发...
目前,兰州轨道交通建设已完成工程招标、融资、试验段建设、交通组织、管线迁改和拆迁6项准备就绪,西关十字、东方红广场施工队即将入场施工,在正...
甘肃生活通
天气·出行更多>>
考录·求职更多>>
购物·消费更多>>
二手·交换更多>>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赛翩思远蠢。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论陶渊明诗歌的雄浑之美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陶渊明的田园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