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斯文化转发网赚钱是真的吗是真的吗

吉卜林《莉丝帕斯》中莉丝帕斯文化身份的后殖民解读,丹妮莉丝 坦格利安,莉丝 默里..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吉卜林《莉丝帕斯》中莉丝帕斯文化身份的后殖民解读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当前所在位置: >
热门微信号:
独家 | 帕斯捷尔纳克为什么不肯流亡
作者: 浏览数:0 用手机扫描二维码
阅读,只需一秒。精彩,尽在掌握!--- Tips:点击上方蓝色【腾讯文化】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编者按ID:qqculture为何帕斯捷尔
--- Tips:点击上方蓝色【腾讯文化】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腾讯文化 姚望 发自俄罗斯佩列杰尔金诺“走吧,这里瘆得慌!”同伴们说。秋冬之交的莫斯科天黑得早,朔风在这片昏暗的墓地穿梭,墓地显得更加阴冷。“再找找吧!”我坚持。我要找的是帕斯捷尔纳克的墓地,他于195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那一年,他给诺奖委员会发电报:“鉴于我所从属的社会对我被授奖所做的解释,我必须拒绝领奖,请勿因我的自愿拒绝而不快。”拒领诺贝尔文学奖的人就两位,另一位是6年后的法国思想家萨特。帕斯捷尔纳克拒领诺奖事件在文学史上的影响,几乎盖过了作家的主打作品《日瓦戈医生》,至今被各国知识界反复讨论。《日瓦戈医生》诞生地莫斯科近郊佩列杰尔金诺,坐落着作家的故居和墓地。2012年11月底,我和几个朋友到此寻访。从莫斯科基辅火车站出发,乘坐电气火车,半小时不到,就来到佩列杰尔金诺站。站台右侧不远,有一栋精致的别墅,那是俄罗斯东正教大牧首的官邸。附近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东正教堂。绕过教堂,沿着路经过一条小河,就是作家村。1936年,在高尔基提议下,苏联给作家建造了这一大片别墅。除了帕斯捷尔纳克,这还住了好些苏联作家,包括法捷耶夫(他1956年在此饮弹自尽)。如今,除了帕斯捷尔纳克故居博物馆,这里还有好几个作家的故居博物馆。帕斯捷尔纳克故居。帕斯捷尔纳克在家门口。我们来到了帕斯捷尔纳克故居前。临近下班,好说歹说,博物馆工作人员才同意让我们买了门票进去看看,“快去快回。”在这里,绿色栅栏围着一大片草地,后面是一栋棕红色两层半小楼,外观简朴,内部相当整洁雅致。里面摆放着作家的书桌,陈列着作家的照片,展览着作家父亲做的雕塑。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餐厅。那是类似三面玻璃窗围着的露台,对着楼前的草地和树丛,明亮、大气,给人豁然开朗的感觉。想来作家常在此和友人小聚。也许有时他的目光透过窗,就可以穿越到《日瓦戈医生》的场景。帕斯捷尔纳克家的餐厅。拍摄:姚望帕斯捷尔纳克1936年入住作家村,三年后搬进这栋楼。二战期间,他靠花园里种的土豆为生。作家的情人伊文斯卡娅在《时代的囚徒》里,记载了以下故事:作家村发生窃案,作家家人也担心被盗,作家却给窃贼留了一封信:“我在这个信封里装了600卢布,这是我的全部现款,不必费力再翻找。请您拿走并离开此地,让你我都安稳些。”他把信封放在前厅镜台上,但窃贼没有光顾。帕斯捷尔纳克夫人悄悄地从信封里取钱过日子。一天,帕斯捷尔纳克发现信封里的钱不够数,怒了:“你们竟敢动用我留给窃贼的钱?!你们抢劫我的窃贼?万一他们今天来了呢?在他们面前,我多么尴尬!我对他们怎么交待?说我偷了他们的钱?!”家人只好把钱补上了,而窃贼始终没来。从这个小故事可以看出作家的率性。写作中的帕斯捷尔纳克。作家的书房现状。拍摄:姚望1944年-1945年,作家在这里写出了《日瓦戈医生》。小说以一战前后和国内战争为背景,描写了医生日瓦戈与妻子冬妮娅以及女护士拉娜之间的三角爱情故事。最后,冬妮娅被苏维埃政权赶到了国外,日瓦戈未能取得签证与她会合,于是在莫斯科的医院找到了工作,却在上班第一天死于心脏病。拉娜在日瓦戈葬礼上出现,后被克格勃带走,死于集中营。小说通过小人物的悲欢离合,表现了大变局的残酷。作者对时代画卷的勾勒自然而不做作,小说情节扣人心弦。诺奖公关战1934年,帕斯捷尔纳克和楚科夫斯基在苏联作家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阿赫玛托娃和帕斯捷尔纳克。“无限的感激,骄傲、感动、惊喜,不知所措。”这条被广为转载的电报,表达了作家1958年得知自己获诺奖后的心情。《日瓦戈医生》耗费作家十年心血,其出版之难,更显出该奖得来不易。这段故事早为世人熟知:他把小说寄给莫斯科《新世界》杂志。但因为小说对十月革命描写消极,杂志退了稿。意大利共产党员、出版商费里蒂涅里设法获得了原稿。苏联作协认为,要维护国家尊严,小说必须先在国内出版。苏共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的书记苏斯洛夫也飞到意大利,通过意共领导人给费里蒂涅里施压,后者索性退出了意共。而帕斯捷尔纳克迫于压力,1957
年9月亲自给意文译者发电报:“我深信我写的东西还不能被看作是一部完成的作品。《日瓦戈医生》只是我将来作品的一个初稿,还需要严肃的修改。”不过,2005年,意大利《晚邮报》披露了帕斯捷尔纳克1957
年6月给意文译者的另一封信:“你们不要怕伤害我而不出版这部书。我写小说的目的,就是让人出版和阅读,这是我惟一的希望。”费里蒂涅里坚持出版了小说。它被译成多国文字,在西方引起了巨大反响,一度居各国畅销书榜首。而常被人忽视的是,围绕诺奖,发生过公关战。1958年3月,苏联作协代表团访问瑞典,得知帕斯捷尔纳克和肖洛霍夫都被提名诺贝尔文学奖。因为获知“在瑞典文学院最高层中,有支持帕斯捷尔纳克的明确意见”,苏联作协主席团书记马尔科夫建议反击:“为了反对帕斯捷尔纳克获奖,应力推肖洛霍夫”,“应该拿出材料,强调肖洛霍夫在国际上,尤其是在北欧国家,十分著名”。在作协领导眼中,只有肖洛霍夫是自己人。4月7日,苏联作协在给苏联驻瑞典大使的电报里进一步建议:“可通过和我们接近的文化人士,向瑞典社会传播这样的概念——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项授予肖洛霍夫,苏联会高度评价这一案例。要明白,帕斯捷尔纳克作为一个文学工作者,不被苏联作协和其他国家的进步作家所认同。”但苏联作协失败了。10月23日,瑞典皇家文学院宣布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帕斯捷尔纳克,表彰他“对现代抒情诗歌以及俄罗斯小说伟大传统做出的杰出贡献”。《日瓦戈医生》剧照。困兽得知获奖消息,作家村的一些朋友立即表示祝贺,但另一些的邻居则迅速给帕斯捷尔纳克浇了盆凉水。同村的苏联作协主席费定,在帕斯捷尔纳克的书房里,和他进行了严肃的谈话。这个书房视野不错,但那时作家的心情应该是灰色的。没几天,《文学报》、《真理报》先后发表了《国际反动势力的挑战》、《围绕一部文学毒草的反革命叫嚣》等文章,把《日瓦格医生》被定性为一个“堕落”的诗人“对社会主义的诬蔑”。帕斯捷尔纳克被开除出苏联作协。有大学生走上街头,要“将叛徒赶出苏联”。有关单位继续施压,要把他驱逐出境,取消其国籍。为此,作家不得不妥协,发了本文开头的电报给瑞典文学院。同时,他给苏共中央和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写信,表示“拒绝诺贝尔奖,不要剥夺本人的苏联国籍”。后来的研究者问,为何帕斯捷尔纳克不像索尔仁尼琴一样,离开苏联流亡?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作家曾借日瓦戈医生之口说:“一个成熟的人必须咬紧牙关,与他的祖国同度患难。”实际上,早在1920年代,他父母就已流亡国外,而作家留了下来。另一个原因是他的情人伊文斯卡娅。他担心对抗到底或一走了之,当局会对情人不利。在斯大林时代,当局就曾通过抓捕伊文斯卡娅来对作家施压,导致两人的孩子流产。帕斯捷尔纳克在给苏共中央委员会信中写道:“已经放弃诺贝尔奖。请让伊文斯卡娅重新工作。”帕斯捷尔纳克和情人伊文斯卡娅。在这栋别墅里,作家郁闷地走完了生命最后两年。发表在美国的《诺贝尔奖》一诗,表达了作家的心情:“我算完了,就像被围猎的野兽……”日,他在自己的床上过世。如今,那张床倚在墙角,铺着灰色的毯子。墙上挂着作家逝世后敷在遗体上制成的石膏面模。作家的石膏面模。身后事离开博物馆时,我向工作人员打听了帕斯捷尔纳克墓地所在,就在来时的路边。那里是很大的一片墓地,墓碑过于密集,没有任何指示牌。路人告诉我:“在上面那个区的中间位置,墓碑是白色的。”走上台阶,我好不容易看到了貌似白色的墓碑,但凑近一看,不是。沿途有一些不知名的作家、诗人的墓碑。偶见穿越墓地的行人,他告诉我,要沿着前面的栅栏向左走。冬季的莫斯科黑得早,天色暗淡了下来,朋友着急离开这阴森之地,我还是坚持寻找。找了一遍没找到,我又沿着原路顺着篱笆拐了个弯,终于在左手几十米外看到了白色的墓碑。沿着仅能容脚的小路,我接近了墓地。帕斯捷尔纳克的墓碑。帕斯捷尔纳克的墓碑是白色的石灰石,上面雕着作家模糊的脸。起初,这是苏联著名雕塑家萨拉·列别杰娃的作品,但是墓碑屡被破坏,作家逝世40周年之际,这里改立了萨拉学生做的复制品。作家碑前的墓区比其他墓区略大,葬着作家的亲人,包括他夫人季娜依达。莫斯科的新圣女公墓也埋葬着许多作家,帕斯捷尔纳克的身后待遇和他们没法比。作家过世不久,伊文斯卡娅和她与前夫的女儿被以莫须有的罪名关了4年。而直到1989年,苏联中小学的文学课本里都没有提过帕斯捷尔纳克。1964年后,赫鲁晓夫下台。他通过地下渠道了看到《日瓦戈医生》。“我们不应该禁止它。我本应该亲自看看这本小说,里面并没有什么反对苏联的意思。”他写道。1987年,苏联作协取消了驱逐帕斯捷尔纳克的决定。第二年,《日瓦戈医生》在苏联出版。第三年,作家的儿子代领了诺贝尔文学奖。1995年,帕斯捷尔纳克的爱人伊文斯卡娅过世,享年83岁,也葬在这片墓地。日是帕斯捷尔纳克诞辰125周年纪念日。在这一天,帕斯捷尔纳克故居博物馆会邀请作家的粉丝免费入场,参加下午15点的纪念活动。“就像以往,这里会有音乐和诗歌!”博物馆强调。本文系腾讯文化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点击↙↙↙【阅读原文】吐槽拍砖
微信阅读数:1468
微信点赞数:9
手机版地址:
微信号:qqculture
一起关注这个时代的人文、图书、艺术、影像。它们不能使我们活得更好,但能使我们活得更多。
TA的热门文章
推荐其它微信帐号
热门文章排行
(),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号-12【声明】汇图网是正版商业图库,所有原创作品(含预览图)均受著作权法保护,著作权及相关权利归上传用户所有,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擅自使用,否则将依法被要求承担高达人民币50万元的赔偿责任。
交易 236作品 19954
扫码关注微信音乐与诗都是危险的|阅读|日瓦戈事件|帕斯捷尔纳克|俄罗斯文学_悦读_时尚文化_千华网
音乐与诗都是危险的|阅读|日瓦戈事件|帕斯捷尔纳克|俄罗斯文学
《当图书成为武器:&日瓦戈事件&始末》 (美)彼得&芬恩 (荷)彼特拉&库维 著 贾令仪 等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5年3月版
尼采不仅是哲学家,帕斯捷尔纳克也不仅是小说家。在他们灵魂深处住着一个同样卓著的音乐家与诗人,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后来的作为&&读了两人的传记后,这种感觉尤其明显了。
先说尼采,他1844年生于一个新教牧师家庭,每天家里必放宗教音乐。也可以说尼采是在音乐声中长大的。从14岁首次作曲到28岁拜访指挥家彪罗之间这些年,他已写了很多曲子,献给亲戚们的很多曲子现在还在流传。尼采的玩伴格劳斯多夫也曾回忆尼采中学时荡秋千之余的即兴作曲,然后大家都很快乐地倾听。虽然,我不信此人口中&贝多芬在幻想曲方面不能比尼采掌握得更好&之类的夸奖,但可以说尼采对音乐的追求发端很早,且很有天赋。这完全没有影响大师彪罗的判断,那个普通的下午本该淹没于历史。后来,它变得值得一提完全是因为那几句狠话&&&情感上极尽夸张之能,让人极度不舒服,作品本身是反音乐的。&以及尼采的尴尬。他哑口无言,那个晴朗的下午就在他飘忽的眼神中布满了乌云。
而帕斯捷尔纳克的忧郁可能是天生的。1890年,他在一个俄罗斯家庭出生。父亲是一位插画家,母亲是钢琴家。这个忧郁少年对音乐的迷恋一点不比尼采轻。帕斯捷尔纳克还在母亲指导下学过6年作曲,他明确说过&人世间我最喜欢的是音乐。&他最后放弃音乐的原因,可不像他后来放弃诗歌那么为人所知。我觉得,帕斯捷尔纳克很可能把这个谜团写入了诗,比如他的诗常提及音乐家、音乐作品和作品中的人物,名字几乎穿越整个音乐史&&莫扎特、肖邦、贝多芬、柴可夫斯基、穆索尔斯基、舒曼等。
尼采的偶像舒曼也在这串名单之中。不少人还知道尼采和音乐家瓦格纳的故事。这个故事始于尼采24岁造访瓦格纳之后。尼采在一周后的日记中还无法抑制那种喜悦:&我的生命的最好的事和最高的瞬间,和您的名字联结在一起。&
1872年《悲剧的诞生》出版了,尼采还没有从被音乐家们打击的低落中缓过来,就在瓦格纳的音乐中找到了&古希腊悲剧的影子&,一种尼采推崇的&酒神&狄奥尼索斯精神的影子。同年,拜罗伊特音乐节邀请他,他满心带着&一种类似信仰的思考&(尼采日记)前往。两年后,再次来到拜罗伊特音乐节是为了听瓦格纳演奏的《众神的黄昏》。最后一幕众神覆灭,英雄齐格弗里德最后被刺死,尼采感到瓦格纳对他所推崇的真正人性的背叛。这次旅行的心情差了很多。后来《众神的黄昏》首演,尼采没看完,便匆匆离开拜罗伊特小城。&我必须全力保持克制,以此来忍受我现在彻底的失望。&他说时似乎已能平静地面对与昔日好友的分道扬镳。
再说帕斯捷尔纳克。诗人曼德尔施塔姆的妻子娜杰日达说:&莫斯科在帕斯捷尔纳克出生以前就属于他。&作为诗人的帕斯捷尔纳克也的确没让朋友们失望,他创造了诗中冷峻而深远的俄罗斯风景。1922年至1923年,这种有点未来派影子,有点布洛克风格的诗浮出水面。当时的潮流却不接受这些作品,苏联批评界多次指责他太深奥、复杂、繁琐,远离当代苏联现实。苏联的现实是什么?帕斯捷尔纳克在1924年给父母的信中写道:&没有音乐,也不会再有了,或许还会有诗歌,但它也应该不会再有了,因为需要生存,可当代生活却无论如何也不需要它了&&&这就是现实。
假如,把帕斯捷尔纳克离开诗歌的原因比作一个清晰的谜团,我想他故技重演了。这次的谜团被记入小说,后来的十年,帕斯捷尔纳克闭门写作,这样就不至于时不时遭到文学界的嘲讽了。他跟作家以赛亚&伯林说过:&作为诗人,我也许不值得被记住,但作为一个为自由而斗争的战士,我将被人们铭记。&
&一个为自由而战的战士&,在我看来就是日瓦戈医生。他躲在冰封的古堡里写诗,他经历的一切最后变成了25首诗。帕斯捷尔纳克放下笔的那一刻,心情一定感到了诗的安慰,在叙事里创造诗的安慰。作家以赛亚&伯林在代表作《个人印象》里记述了这一幕:他(帕斯捷尔纳克)兴奋地把我带进书房,把一个厚厚的信封塞到我手里。&我的书,&他说,&都在这里了。这是我的封笔之作。请指教。&他希望这部小说能够传遍全世界,&用我的语言把人心点燃&。就像他的诗那样,我想他肯定没有想到195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所以,对帕斯捷尔纳克来说,连喜悦都是陌生的。还好颁奖词里两次提及一个熟悉的词:&&&在现代抒情诗和俄罗斯伟大叙事诗传统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据说,帕斯捷尔纳克给瑞典科学院回电报用了五个意味深长的词:&感激。激动。光荣。惶恐。惭愧。&感激、光荣是本能反应,而惶恐和惭愧更多是面对国内四起的声音。这也是一个公案了。
惶恐融入日到12月29日的分秒,帕斯捷尔纳克面对朋友的离弃,政府的威胁,来自文学界的批判声音,彻夜无眠。还包括《新世界》编辑部当年那封令人他晕头转向的退稿信也在两年后公开发表在《文学报》上&&&小说中表明作者一系列反动观点,即对我国的看法&&&帕斯捷尔纳克被逼得几近崩溃。他在这段时期给好友利瓦诺夫写过一封信,他几乎成为了日瓦戈医生的化身,小说里的日瓦戈医生谴责朋友们说:&你们身上唯一生动和闪亮的地方就在于,你们和我在同一时间生活过,并且知道我!&来自另一个强大的充满诅咒的世界。帕斯捷尔纳克的信也好不到哪里去,无外乎&我要把你们全都绞死&之类的话。利瓦诺夫的沉默也许是对的。那种情景下的帕斯捷尔纳克已经被比孤独更可怕的气息扼住了喉咙。
前面提过的25首诗是作为小说《日瓦戈医生》的第17章出现的,并命名为&日瓦戈的诗作&。其中一些句子是这样的&&
&尽管留有闲言碎语
那时我们已不存在。&
&我们的相会是为了分手
我们的欢颜是为了留言,
让那苦难的暗流
温暖生活的冷酷。&
&世世代代将走出黑暗
承受我的审判。&
是故事中主人公对命运的呼号,同时可能连作者都没预见到,也是同代人对一个时代的最终发言。
五十年代末期的&日瓦戈事件&与1988年出版的一本书《瓦格纳事件》本来没什么关系。西方世界对《日瓦戈医生》的赞颂和苏联对其过度的批判,在空气中交错回荡。这让我忽然想起尼采在书里称赞比才的音乐而贬抑瓦格纳及其代表的浪漫主义为颓废的音乐的态度。只要阅读《日瓦戈医生》,就会更觉得回声沉重。最终,帕斯捷尔纳克拒绝诺贝尔文学奖。他的拒绝,在我看来也是当时的俄罗斯对文学的拒绝。两年后,生命也拒绝了帕斯捷尔纳克&&一般情况下,我尽量不读帕斯捷尔纳克的诗。诗变得危险,藏满了人内心暧昧不清,并影响深远的那部分东西。同时,我也在尼采发疯后的一些话里感到类似的东西&&&没有音乐的人生是一种错误!&音乐来了,我们几乎只能面对,无可回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钱宝网是真的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