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崇琛书法有收藏核心价值观书法作品吗

张克锋专著《魏晋南北朝文学与书画的会通》
魏晋南北朝文学与书画的会通
作者:张克锋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12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较全面系统地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与书画关系的专著,分上、中、下三编。上编论述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兼擅书画的现象及其原因、文学和书画在创作上的相互交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中编探讨魏晋南北朝文论和书画论中共用的几个重要范畴(意、势、骨、形、神、自然、丽、奇)的生成演变、内涵及其异同。下编对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和书画共用的几种批评方法(“推源溯流”批评、“品第”批评、
“象喻”批评、“概括描述”批评)的生成、演进、运用的具体情况等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对每种批评方法的特征和优缺点做了具体的评述。
上编 魏晋南北朝文学与书画的交融
 第一章 魏晋南北朝文人多兼擅书画
  一 文人与书画关系的历史考察
  二 魏晋南北朝文人多兼擅书画
  三 魏晋南北朝文人多兼擅书画的原因
   (一)文人书画审美意识的积淀
   (二)士的个体自觉与文艺价值观的转变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与书法的相互交融
  一 书法以文学作品为书写内容
 二 文学以书法为描写对象
   (一)魏晋南北朝咏书文学作品概述
   (二)魏晋南北朝咏书文学的特色与价值
   (三)魏晋南北朝咏书文学的书法理论价值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与绘画的相互交融
  一 绘画以文学作品为题材
  二 文学以绘画作品为描写对象
   (一)魏晋南北朝咏画文学作品概述
   (二)魏晋南北朝咏画文学的特色与价值
   (三)魏晋南北朝咏画文学的绘画理论价值
  三 文学与绘画在题材上的共同倾向
   (一)山水诗与山水画
   (二)田园诗与田园风情画
   (三)咏物诗赋与花鸟画
   (四)宫体诗与“妇人画
   (五)游仙诗与游仙画
   (六)佛教文学与佛教画
  四 题诗文于画——文学、书法和绘画在形式上的交融
中编 魏晋南北朝文论与书画论范畴的会通
第四章 意
  一 先秦至魏晋的言意论
  二 魏晋南北朝文论中的“意”
   (一)“言”“意”对举,以“意”为主
   (二)“意不称物,文不逮意”
   (三)衡量“意”的标准
下编 晋南北朝文学和书画批评方法的会通
主要引用书目及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1970年9月出生于甘肃省通渭县。1994年7月毕业于西北师范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1997年7月入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章祖安、祝遂之、陈振濂、王冬龄、韩天雍、蒋进等先生学习书法,为期一年。2000年考取兰州大学中文系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张崇琛先生学习先秦两汉文学,2003年6月毕业,获文学硕士学位。2004年考取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研究生,师从赵逵夫先生攻读博士学位,2007年6月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2007年8月至今在福建省集美大学文学院任教。2004年7月被评为副教授。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在《红楼梦学刊》《文艺评论》《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贵州社会科学》《北方论丛》《书法》《东南文化》等刊物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有的被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中国书画》等全文转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张崇琛:国学是中华民族灵魂--浙江在线-浙江文明网
传播学评论
天天房交会
市县文明网:
&本网2010年年度发稿排行榜
  1.杭州市拱墅区
  2.桐乡市
  3.遂昌县
  4.杭州市西湖区
  5.嘉善县
  6.乐清市
  7.温州市(市本级)
  8.普陀山管委会
  9.台州市黄岩区
  10.杭州市上城区
张崇琛:国学是中华民族灵魂
  国学是中华民族的灵魂――访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崇琛
  兰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张崇琛,是这次全省青少年国学道德经典诵读大赛的评委之一。作为中国屈原学会副会长、甘肃省古代文学会副会长,张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他非常支持青少年国学经典诵读,并认为“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对于什么是国学,张崇琛说学术界会有各种不同的理解。他认为,国学就是以儒学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的核心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而所谓经学,最早是指《诗》《书》《易》《礼》《春秋》五部经书,到宋代又扩大为《十三经》,即《诗经》《尚书》《周易》《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梁传》《论语》《孟子》《孝经》《尔雅》。《大学》《中庸》本是《礼记》中的两篇,宋代时由朱熹单独抽出来,与《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这些就是儒家文化的基本著作。除此而外,还有老子、庄子、荀子、管子、韩非子等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以及古典诗词、书法、中医、京剧等等,也可以纳入到“大国学”的范畴。
  “其实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国学’或‘国学代表人物’,比如英国的莎士比亚、德国的康德,伊斯兰国家的《古兰经》,也都是一种民族之魂。”张崇琛说,正是这种民族之魂,代表了一个民族的基本特质,从而使整个民族得以维系和发展。中国的国学实际上已存在几千年了,在孔子以前就有经学,到孔子时把经学变成儒学,经师变为儒师,从此经儒不分家。再到西汉董仲舒,又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的主张,此后儒学便长期影响中国思想界,成为中国人的基本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
  在多年的教学和研究中,张崇琛将国学的核心精神概括为天人合一、人际和谐,将国学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孝悌、仁义、诚信、礼仪。纵为孝,横为悌,孝悌做到了,家庭上下左右关系也就处理好了,家庭就和谐了。把孝悌推广到社会上去,就叫“仁”。“仁者爱人”,大家都做到仁了,社会也就和谐了。与仁相联系的是义,即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讲人与物的关系,也是做人的根本。第三是诚信,这是法乎自然,如日、月、星是坦诚的,日食、月食也是人皆可见的,因此人只有像天体一样坦诚,才能取信于民,取信于万物。否则诚信缺失,谁的话都不信,这个社会就乱套了。第四是礼仪,这是外在的形式,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是前三者的外现。假如一个人做不到仁义,便用礼来规范他;礼还做不到,便只好用法、刑来强制了,这是不得已而为之。因此我们学国学,就是学做人。只有人做好了,社会才能和谐。
  张崇琛同时强调说,国学中有精华,也有糟粕。我们提倡青少年学习国学经典,就是学习国学中关于哲学的、思想的、文化的精华部分,能对人的教育和人类进步有意义的部分。
  近年来,国学为什么会在全世界范围“热”起来?张崇琛认为,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很浓,积淀很深,虽在有些时候低迷,但在适当的时候会高扬起来,实际上从未间断过。二是在现实的社会状况下,一方面由于过分追求物质的东西,很多人出现了精神真空,人们渴望在传统文化中重新找回精神的寄托;另一方面是在全球化浪潮下,西方文化逐渐渗透中国,不少有识之士担心中国传统文化会削弱,从而提倡振兴国学,弘扬国学。三是国学可以抑制和解决世界范围内的一些“通病”,比如人际关系、国家关系的紧张以及生态失衡等。四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还是维护中华民族的基本品格和民族精神之所需。中华民族(包括世界华人)就是靠中华文化来维系的,如果我们“全盘西化”,下一代就会变成外黄、内白的所谓“香蕉人”。“这是关乎千秋万代的大事,应引起高度重视”,张教授如是说。
  那么,如何搞好青少年的国学教育?张教授认为,要把国学贯穿到从幼儿、小学、中学再到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使国学精神得以完整地传承、吸收和应用。学习内容可以由浅入深、由低到高、从诵读到理解。学习国学,还应联系孩子的品德教育,像小学生的行为守则一样,让他们从点滴做起,从小事做起,学会团结、学会谦让、学会彬彬有礼,从而塑造他们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文精神。这方面做好了,就会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完全可以促进学习。
  张崇琛告诉记者,这次全省青少年国学道德经典诵读大赛基础广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大赛总体办得很成功,是个良好的开端,为今后举办此类大赛打下了基础,积累了经验。他希望全省青少年国学经典诵读活动今后能继续办下去,让国学的种子在陇原大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新农村建设
| &&&&浙江文明网版权所有,保留所有权利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 工信部备案号:浙B2-打开微信扫一扫
孔网客户端
安卓版苹果版扫描下载
中国古代文化史(张崇琛)
(货号:铁架1-4)
开&&&&&&本:32开
页&&&&&&数:387页
字&&&&&&数:
I&&S&&B&&N:8
售&&&&&&价:6.00元
原书售价:34元
品&&&&&&相:
运&&&&&&费: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
挂号印刷品:7.00元
上书时间:
购买数量:
(库存5件)
商品分类:
关 键 字:
品相描述:
正版二手书品相好
详细描述:
本书是为大学“中国古代文化史课程”而编写的教材。由北京大学等单位三十多位专家集体撰写。本书的内容侧重以下各方面:(一)在中国古代的民族方面,介绍了各主要民族的形成过程、分布地区、社会生活、历史贡献以及迁徙流动等情况。(二)在古代人的日常生活方面,介绍了农业生产、纺织工艺、建筑艺术和交通工具等。(三)在古代典籍和思想方面,介绍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书籍制度和历史上有广泛影响的儒学。(四)在古代制度方面,介绍了婚姻制度、家族制度、丧葬制度、官制、选举及科举制度、礼仪制度、货币制度等。(五)在古代器物方面,介绍了礼器、兵器和日用器物等。(六)在古代礼俗方面,介绍了礼仪制度、宗教、民间神道、民间禁忌、民间节日等。(七)在古代地理学方面,介绍了地理学的发展状况,历代行政区划沿革。(八)在古代艺术方面,介绍了陶瓷、髹漆、绘画、书法、音乐、建筑等。(九)在古代科学技术方面,介绍了科学技术的重要成就、天文历法及度量衡制度等.2目录编辑前言第一章中华文化的起源与中华民族的形成第一节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的含义及中华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第二节中华文化与中华民族的起源第三节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第二章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第一节历史上一些少数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第二节少数民族对我国文化发展的贡献第三章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度和家族制度第一节宗法制度的产生及其早期发展第二节西周春秋时期典型的宗法制度第三节封建社会中家族制度的演变第四章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第一节汉字的起源第二节汉字形体的演变第三节汉字结构的主要变化第五章中国古代书籍制度的发展第一节简牍制度第二节卷轴制度第三节册页(叶)制度第六章儒家的经书和经学第一节什么是经和传第二节十三经及四书的形成第三节十三经及四书简介第四节早期儒家学派第五节经学在汉代的发展第六节魏晋玄学及唐代义疏之学第七节宋明理学的兴起与没落第八节清代的考据之学与新今文经学第七章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发展第一节地理知识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汉晋南北朝时期的地理知识第三节唐宋元时期的地理学第四节明清时期的地理学及近代地理学萌芽第八章中国古代的行政区划沿革第一节萌芽时期第二节郡县制时期第三节州制时期第四节道(路)制时期第五节省制时期第九章中国古代的交通工具第一节车第二节车具和马具的演变第三节舆轿第四节船第十章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第一节中国古代兵器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石器时代的兵器第三节青铜时代的兵器第四节铁器时代的兵器第五节火药的发明和火器的出现第六节火器的发展和枪炮的制作第十一章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第一节吉礼第二节嘉礼第三节宾礼第四节军礼第五节凶礼第十二章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发展第一节中国古代婚姻爱情观的特点第二节上古原始社会的婚姻礼俗第三节奴隶制的婚姻形式第四节封建制的聘娶婚及其仪式第十三章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发展第一节埋葬制度第二节丧礼制度第三节丧服制度第十四章中国古代的礼器和日用器物第一节日用器物和礼器的产生第二节礼器和日用器物类举及其演化第三节结语第十五章中国古代的音乐文化第一节先秦时期的音乐第二节两汉时期的音乐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音乐第四节隋唐时期的音乐第五节宋元时期的音乐第六节明清时期的音乐第十六章中国古代的绘画艺术第一节战国和汉代的帛画、壁画第二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第三节隋代的绘画第四节唐代的绘画第五节五代两宋的绘画第六节辽、金、元的绘画第七节明代的绘画第八节清代的绘画第十七章中国古代的书法艺术第一节文字的孳乳与字体的演变第二节独特的艺术与独特的工具第三节书法辩证法与书法艺术美第四节继承传统与求变创新第十八章中国古代的建筑艺术第一节建筑与文化艺术第二节中国古建筑的悠久历史第三节中国古建筑的主要特征第四节丰富多彩的古建筑类型第十九章中国古代的陶瓷工艺成就第一节原始社会的陶器艺术第二节奴隶社会的制陶成就和瓷器的发明第三节战国秦汉的陶瓷第四节三国两晋南北朝陶瓷新成就第五节隋唐五代陶瓷工艺的全面发展第六节宋辽金时期艺术瓷的成就第七节元明清陶瓷工艺的高度成就第二十章中国古代的髹漆工艺成就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新石器时代至宋元时期的漆器第三节由盛至衰的明清漆器第二十一章中国古代货币制度和货币形态的演变第一节商品交换和货币的起源第二节贝币第三节早期的铜铸币第四节铜钱第五节金银和谷帛货币第六节钞币第二十二章中国古代度量衡制度的演变第一节测量的起源和度量衡制度的产生第二节度量衡制度逐步建立的夏商周时期第三节封建社会初期度量衡的发展第四节“汉承秦制”以及古代度量衡在科学技术上的成就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第六节隋代的统一和度量衡大小制第七节唐宋时期严格的管理制度和度量衡单位制的改进第八节元明清时期的度量衡第九节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度量衡的改革以及万国公制的推行第二十三章中国古代天文历法的演变第一节西周以前的天文学知识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历法体系的奠基第三节秦汉魏晋时期天文历法体系的成熟第四节南北朝隋唐五代时期天文历法体系的完善第五节宋元时期天文历法体系发展的高峰第六节明清时期传统天文历法的没落和中西天文学的融合第二十四章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成就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古代先进的农田水利工程和农业生产工具第三节科学灵活地掌握农时第四节充分利用土地第五节选种育种成就第六节蚕桑、园艺和畜牧兽医方面的特殊贡献第七节劝课农桑和古农书第二十五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第一节别树一帜的中国数学第二节指南针和其他物理学成就第三节火药及炼丹化学第四节生物学上的出色成就第五节自成体系的中医药学第六节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和发展第七节矿物学和采矿技术成就第八节后来居上的冶金技术第九节举世瞩目的机械发明第十节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和古代科学第二十六章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沿革第一节先秦职官制度的确立和发展第二节秦汉的三公九卿制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制的演变第四节隋唐五代的三省六部制第五节宋朝的二府制及辽金元官制第六节明朝的内阁制第七节清朝的职官制度第二十七章中国古代的选举和科举制度第一节原始氏族社会的民主选举和“禅让”第二节奴隶社会的世卿世禄制第三节封建社会初期选举制度的变革第四节两汉时期的察举和征辟第五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第六节科举制度在唐朝的确立第七节科举制度在宋朝的发展第八节元朝科举中的民族歧视政策第九节明清科举制度的三级考试第十节关于八股文和试帖诗第十一节明清的监生和贡生第十二节清末对科举制度的改良和废除第二十八章中国古代的神道观念和主要宗教第一节鬼神观念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中国古代的主要宗教第二十九章中国古代民间神鬼信仰第一节自然神信仰第二节人神、人鬼信仰第三节社会神信仰第四节神鬼信仰与民众的社会心态第三十章中国古代的禁忌习俗第一节禁忌概说第二节宗教信仰与禁忌第三节社会习惯与禁忌第四节综论第三十一章中国古代的重要节日第一节节日的内涵及中国传统节日的概貌第二节春节第三节寒食与清明第四节端午第五节七夕第六节重阳后记
您可能感兴趣的商品
正常营业。对部分商品提供复印件。建议配送方式用快递发货。购买商品较多的顾客都可以适当优惠(孔网我的消息留言商议即可)
Copyright(C)
孔夫子旧书网
京ICP证041501号
海淀分局备案编号
购物车共有0件商品,合计:0.00元
商品已成功添加到收藏夹!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兰大教授张崇琛:文化不但要“搭台”也要“唱戏”
  中国甘肃网2月22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2月21日,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兰州大学教授张崇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省文化资源丰厚,要把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产业,文化不但要&搭台&,也要&唱戏&。我省应做到巩固扩大固有文化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新的文化产业,还要大力提升兰州的城市形象。
  张崇琛教授说,甘肃位于西北的中心地带,兰州更为西北交通之枢纽,要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重大文化战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的复兴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甘肃文化资源丰厚,在中华文化中处于发端的地位。甘肃既是羲、黄故里,又是河、岳根源。无论在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方面都有国内一流的资源。甘肃文化的丰厚内涵及其鲜明特征,是甘肃人民的精神财富,并为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张崇琛教授说,文化大发展对甘肃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甘肃地处内陆,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制约,长期以来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是所谓&欠发达地区&。但是,时至今日,甘肃经济的发展不能再走东部地区的老路,即所谓&原始积累&的方式,必须实行转型跨越。这就是说,一方面,要树立富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提高幸福指数上做文章,而不是单纯追求国民经济的产值;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环保和循环经济,尤其要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并尽快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不但要&搭台&,也要&唱戏&。鉴于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完全可以与其他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再加上甘肃作为文化大省的优势,一定能扬长避短,奋起直追,在短时间内跟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大发展是能够给甘肃经济的发展带来重要机遇的。要把甘肃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这既关系到甘肃经济的转型跨越,同时也是甘肃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
  张崇琛教授认为,首先,要巩固和扩大甘肃固有的文化产业。甘肃已创造出了《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一系列经典之作,在全国赫赫有名,并已走向世界,应大力扶持,优先发展。《读者》杂志已形成著名的品牌,应以此为主进一步延伸出版发行产业链,进而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甘肃的敦煌文化也应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在出版、舞蹈、美术、书法、饮食、服饰等方面打造出敦煌系列品牌。其他如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三国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少数民族风情体验旅游等方面,也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
  其次,积极发展新的文化产业。可以模仿深圳的&世界之窗&来建立&丝绸之路文化园&,将丝绸之路所经之地的山川、城市、建筑、自然景观浓缩其中,将沿途的风情、民俗、物产、歌舞、艺术也纳入其中,并辅以高科技的手段,从而让游客游园之后,既能对丝绸之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能产生一种真切的体验。也可以创办&西部影视城&、&西部动漫创作基地&等。这就需要甘肃人既敢为天下先,又要精心规划,突出重点,并尽快付诸实施。
  第三,要大力提升兰州的城市形象。兰州历史悠久,又是省会城市,更应提高其知名度。兰州可以在原有的&瓜果城&、&牛肉面城&的基础上,再提升为&歌舞城&、&读书城&、&书法城&等。随着《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的不断演出,作为&歌舞城&的兰州已渐为外界所知;&读书城&可借助《四库全书》、《读者》等推介,并定期举办一些高端论坛和读书活动。&书法城&除充分推介张芝、索靖等甘肃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以及当代书法家外,可以将通渭的经验推广到兰州,从而在兰州形成浓厚的书法文化氛围。此外,兰州在黄河上新建了好多现代化的大桥,并有相当知名度的中山桥,也可以在桥梁上做文章,将每座桥都变成艺术品,并突出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让兰州成为&桥城&。兰州这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的确可以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文化名城,并将引领甘肃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
文章来源:
责任编辑:杨双娟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中国人公共假期每年已有115天,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2年,中国以近30亿人次的国内旅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超过8000万人...
来自欧洲、澳大利亚、非洲等地的12名超级富豪已加入世界顶级精英俱乐部的“捐赠誓约(The Giving Pledge)”,并公开承诺未来将至少捐出一半财产用于...
甘肃生活通
天气·出行更多>>
考录·求职更多>>
购物·消费更多>>
二手·交换更多>>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兰大教授张崇琛:文化不但要“搭台”也要“唱戏”
  中国甘肃网2月22日讯 据兰州晨报报道 2月21日,省政府文史馆馆员、兰州大学教授张崇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我省文化资源丰厚,要把文化资源转换为文化产业,文化不但要&搭台&,也要&唱戏&。我省应做到巩固扩大固有文化产业,同时积极发展新的文化产业,还要大力提升兰州的城市形象。
  张崇琛教授说,甘肃位于西北的中心地带,兰州更为西北交通之枢纽,要打造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一项具有创新意义的重大文化战略。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文化的复兴可以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甘肃文化资源丰厚,在中华文化中处于发端的地位。甘肃既是羲、黄故里,又是河、岳根源。无论在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方面都有国内一流的资源。甘肃文化的丰厚内涵及其鲜明特征,是甘肃人民的精神财富,并为创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提供了宝贵的文化资源。
  张崇琛教授说,文化大发展对甘肃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甘肃地处内陆,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等方面的制约,长期以来经济发展速度缓慢,是所谓&欠发达地区&。但是,时至今日,甘肃经济的发展不能再走东部地区的老路,即所谓&原始积累&的方式,必须实行转型跨越。这就是说,一方面,要树立富民为中心的思想,在提高幸福指数上做文章,而不是单纯追求国民经济的产值;一方面,要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环保和循环经济,尤其要把文化作为产业来发展,并尽快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文化不但要&搭台&,也要&唱戏&。鉴于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文化产业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因而甘肃文化产业的发展完全可以与其他地区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再加上甘肃作为文化大省的优势,一定能扬长避短,奋起直追,在短时间内跟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文化大发展是能够给甘肃经济的发展带来重要机遇的。要把甘肃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这既关系到甘肃经济的转型跨越,同时也是甘肃未来发展的出路所在。
  张崇琛教授认为,首先,要巩固和扩大甘肃固有的文化产业。甘肃已创造出了《丝路花雨》、《大梦敦煌》等一系列经典之作,在全国赫赫有名,并已走向世界,应大力扶持,优先发展。《读者》杂志已形成著名的品牌,应以此为主进一步延伸出版发行产业链,进而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大型新闻出版传媒集团。甘肃的敦煌文化也应在学术研究的基础上,在出版、舞蹈、美术、书法、饮食、服饰等方面打造出敦煌系列品牌。其他如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三国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少数民族风情体验旅游等方面,也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质量,扩大规模。
  其次,积极发展新的文化产业。可以模仿深圳的&世界之窗&来建立&丝绸之路文化园&,将丝绸之路所经之地的山川、城市、建筑、自然景观浓缩其中,将沿途的风情、民俗、物产、歌舞、艺术也纳入其中,并辅以高科技的手段,从而让游客游园之后,既能对丝绸之路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能产生一种真切的体验。也可以创办&西部影视城&、&西部动漫创作基地&等。这就需要甘肃人既敢为天下先,又要精心规划,突出重点,并尽快付诸实施。
  第三,要大力提升兰州的城市形象。兰州历史悠久,又是省会城市,更应提高其知名度。兰州可以在原有的&瓜果城&、&牛肉面城&的基础上,再提升为&歌舞城&、&读书城&、&书法城&等。随着《丝路花雨》和《大梦敦煌》的不断演出,作为&歌舞城&的兰州已渐为外界所知;&读书城&可借助《四库全书》、《读者》等推介,并定期举办一些高端论坛和读书活动。&书法城&除充分推介张芝、索靖等甘肃历史上著名的书法家以及当代书法家外,可以将通渭的经验推广到兰州,从而在兰州形成浓厚的书法文化氛围。此外,兰州在黄河上新建了好多现代化的大桥,并有相当知名度的中山桥,也可以在桥梁上做文章,将每座桥都变成艺术品,并突出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让兰州成为&桥城&。兰州这颗丝绸之路上的明珠,的确可以成为一座独具特色的文化名城,并将引领甘肃文化事业的飞速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甘肃网-兰州日报
责任编辑:张云天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中国甘肃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中国甘肃网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
·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中国人公共假期每年已有115天,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2012年,中国以近30亿人次的国内旅游市场规模,位居世界第一。中国出境旅游人数超过8000万人...
来自欧洲、澳大利亚、非洲等地的12名超级富豪已加入世界顶级精英俱乐部的“捐赠誓约(The Giving Pledge)”,并公开承诺未来将至少捐出一半财产用于...
甘肃生活通
天气·出行更多>>
考录·求职更多>>
购物·消费更多>>
二手·交换更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核心价值观书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