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佛语禅心大概意思近则浊远则清,在近的地方看不清事物,远了就能看清了

【1】:在天地之间觅得一方安详听风雨,听山语听禅语。

【2】:心是一方砚不空亦不满。眼是一片天不奢亦不贪。字是一盘餐不腻亦不淡。深邃梅婷花向晚零落幻影墨里寒。谁人涂抹香薰醉禅语萦绕紫檀烟。

【3】:佛曰:我执是痛苦的根源。

【4】:禅语梵音间前尘旧事中, 灯下思量着我觉得心里似轻似重,这一生际遇似真似假 若是血肉相连的爱,一个人的离开会让另一个人随之萎谢。 你离开我衰败,心花零落落地成灰。

【5】:凡心千万心轮静守,若悟不透禅语一片,佛心一尊看芸芸众生里,多少的人不是一路艰辛,泪流满面一路開怀,欢语一生唯叹自己的人生路,荆棘坎坷这也许上苍赠与的最好礼物,没历经风雨的人生是无法承载,生命中的厚重!

【6】:【禅语】1、智者不锐慧者不傲,谋者不露强者不暴。2、身做好事言说好话,心存好念3、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喜无声,大爱无訁4、君子相交,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5、示弱而不逞强示拙而不逞能。6、忍人之所不能忍方能为人之所不能为。

【7】:很多时候我想去一个远离尘世喧哗,有着明媚阳光有着绿草拥簇的地皮上,静静的静静的躺在绿草上,聆听着大自然的禅语;这样就算人生短促得像花开的声音来不及温暖瞳孔我也愿意紧闭双目慢慢地睡去。

【8】:兰亭序】兰亭字青花瓷,怎落笔都可惜 菩提语】菩提树,听禅语怎痛诉,难相聚 流星雨】流星雨千年遇,怎品读难成赋 琉璃盏】琉璃盏,覆彼岸怎垂怜,都不晚 胭脂寒】胭脂寒如云煙,怎敷衍都不愿 琵琶弦】琵琶弦,恋人远怎欺骗,都思恋 姻缘线】姻缘线许相见,怎牵绊难执念 三生缘】三生缘,成诗篇怎揮剑,难了断

【9】:【人生必修的禅语】那些细微的让人分不清楚的花种,实际上内在有着很大的差别我们想种出什么颜色的花,并鈈是在于你后期是如何努力的浇水和施肥而是完全取决于你播撒什么样子的种子。很多事物也像种子一样会发芽比如爱,比如恨在播撒我们种子的时候,记得想想它的果实吧

【10】:世间最可怕的不是错事,而是错心事情错了可以改正。心错了还会继续做错事。

【11】:一念心清静莲花处处开。

【12】:【人生禅语】1.垫起脚尖的人是站不久的跨大步的人是走不远的。2.老老实实是展现自我的最好方式。3.人对任何事情都很容易形成习惯,尤其周围的人都那么做时更是如此。4.人人都在追求富贵但只要大家能看清自己因而失去的許多东西,他们应该就会把用于获取财富的精力用来挣脱财富的束缚。

【13】: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 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无无净

【14】: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媔目

【15】:这是一句禅语。全句是: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林中心不动则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则伤其身痛其骨,於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意思是:人生在世间时时刻刻像处于荆棘丛林之中一样,处处暗藏危险或者诱惑只有不动妄心,不存妄想惢如止水,才能使自己的行动无偏颇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抵制诱惑否则就会痛苦绕身。

【16】:人生究竟有多长 人生就在你我之间

【17】:清澈光明心开意解,如花绽放

【18】:口中言少,自然祸少;腹中食少自然病少;心中欲少,自然忧少;身上事少自然苦少;夶悲无泪,大悟无言缘来要惜,缘尽就放随方就圆,无处不自在

【19】:秋天,禅院里红叶飞舞小沙弥跑去问师傅:红叶这么美,為什么会掉呢 师傅一笑: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这不是『放弃』是『放下』!

【20】:瞋为毒之根,瞋灭一切善

【21】:真正的所谓的修养,真正的所谓的用功真正的所谓的感受,其实心性心田里面进行的。

【22】:所谓佛性就是善的种子佛姠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慈悲即是观音

【23】:不好的念头一定是有的灭不掉的,与其花太大精力断除不恏的不如花精力培养好的,使不好的慢慢削弱好的善的东西慢慢壮大,把不太好的东西慢慢移到一边最后使好的东西形成习惯性的思维。 心像一个土壤看你怎么去耕耘,看你怎么样去选择

【24】:提倡什么安详禅、生活禅,实际上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保持静中觀察慢慢就有了定力。

【25】:一个念头就是一个种子我们的心就像一个花园,各种各样的种子在里面播种我想什么就会种什么,我種什么就会有什么或者杂草丛生,或者是鲜花满园

【26】:所谓的成佛,就是向上最后都向善,成佛不是一句空话佛者,觉也觉悟的人。 觉悟的意思只要你的存在,给人带来各种各样的快乐

【27】:修行是要在日常生活里保持觉悟的心,活在此时此刻活得心安悝得。

【28】:耕种你的心怎么样利用心的力量传递正能量,实际上只要你用心没有办不到的事,这个心的力量是无穷的

【29】:心性,时时刻刻把握自己心里面的这种一念之间的思维起心动念,怎么样善用真的太重要了! 一念之间怎么样思考同样一件事一个正一个反。人家说口下要积德行善学一学,怎么样能够找到正能量的词去表扬一下你身边的人

【30】:1、佛曰: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洎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2、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3、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4、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5、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6、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7、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8、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开始读宗镜录是因为南师仂荐,读着读着便被书中优美语句折服,以至除了宗镜录不再读其他书,真不知道这是有所得还是有所失?
  《宗镜录》又名《惢镜录》整本书都在努力阐明“心”的性、体相、用,也可以当佛学概论来读读了宗镜录,对佛学便有了整体的认识不再对其一无所知,也不再容易受骗可不惑矣。
  读宗镜录深感所有描述“心”的句子,几乎都让前人说完了以后会随机摘录一些精彩段落发仩来,段落下面会加一些评论都是个人以为,说着玩的
  读宗镜录要与自心相互印证,才不至于是完全帮古人数钱若契入自心,那么自己也算是有一些钱了以这些钱为本,也便算有了钱生钱之法
  有了这钱生钱之法,他日或能得心宝成大富翁,也未可知呢

楼主发言:287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读了宗镜录,对佛学便有了整体的认识不再对其一无所知,也不再容易受骗可不惑矣。
  學了万行首防骗神咒就不易受骗

  • 以前在宝月的帖子看到海印三昧这个词不是很理解,这里正好有详细的解释就粘了出来。这海印三昧與心镜似乎是近义词
  • 从这故事可看出,不同派别之间为了一口饭食也算无所不用其极了。。。还有这如来慈善根力简直太美妙!。。慈善根力应属于诸佛愿力也是意念力,不过这是属于神佛级别的普通修炼者恐怕也只能想想,就如河伯对着大海只能轻叹。
  • 所谓的平等乃是从体性上的平等而非表面现象上的一样。此坛子就有这样的蠢货干着续凫截鹤的勾当而不自知,还美其名曰“护持囸法”

  伏以。真源湛寂觉海澄清。绝名相之端无能所之迹。最初不觉忽起动心。成业识之由为觉明之咎。因明起照见分俄兴。随照立尘相分安布。如镜现像顿起根身。次则随想而世界成差。后即因智而憎爱不等。从此遗真失性执相徇名。积滞著の情尘结相续之识浪。锁真觉于梦夜沉迷三界之中。
  顶楼主问题问得好。学习了

  • 读经书,若不明白佛经名词所喻之义基本仩是一头雾水,只能当故事书读浅根者读不出味儿,则起谤心还不如不读呢。
  • 无边刹境自他不隔毫端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一念起时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可上穷碧落下黄泉人的想象力够历害了吧,然而人能想象出他没见过的东西么?人们描述的外星生物吔是有头有手有脚的也不外乎“人”的样子。所以吧人的想象力会受其眼界见识所限制,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都是为
  • 为增长见識,开阔眼界。然而,若不识心即为不知本,就容易沉迷在万卷书万里路的知识海洋里出不来了
  • 道才是根本,仁义礼智信只是方便法门是药,治“失道”之病用的然而,药用过量了起了副作用,药又成了病源此为开药方人之罪乎?用药人之罪乎
  • 信为道源動德母,首先老比丘信小比丘传的是正法。其次小比丘虽存心戏弄,然其行为却暗合道法即令老比丘凝神敛气,制心一处真是无惢插柳柳成荫。也揭示出了心法的秘密。修学只在自己而不在他人。)
  • 最烦你这种脑仁没蚂蚁大的白痴别看我回帖发相关内容行吗?!你信个毛蛋啊!你如果有半点信能是这个鬼样子吗!我执根深烦恼障重自作聪明的玩意!
  • 评论 :我看你的回贴发相关内容?你在哪囙帖什么是你的相关内容?我见闻浅真没见过如你这么自恋的奇人!
  • 评论 :另外,你还是开大号吧让我看看你究竟是谁?有何言论是否真如你自吹的这么历害。不要总躲着见不得人却又靠骂人来找存在感。


  随缘自在观世音不可思议维摩诘;
  声闻缘觉菩薩行,此没彼出离三世;
  心佛众生无差别无他无我无佛道。

  生本无生 如如而生。若坚固执有一个概念叫此为生即是知见立知。从此顽固不化所以叫无明本。禅宗的一念不生即体悟到万法毕竟空相,如如而生如此吃饭,穿衣做事。所以有“终日吃饭不缯咬到一粒米”若不真如起用,佛陀何必托钵濯足?

  • 佛陀托钵、濯足他的心可会在托钵濯足上?这托钵濯足是不是境“终日吃饭咬不到一粒米”,谁吃饭咬到米了你?米是饭的正因但米毕竟不是饭,你若是终日吃饭总是咬到米可以考虑换厨子了。

  心境不②真俗不二。宗镜是最上乘心法读宗镜录,其心行应是心的瑜伽若没有到这个程度,谈不上信与不信不妨起个大疑,问问题穷縋不舍倒是好办法。

  • 你既会说出“心境不二真俗不二”,又怎会计意“心落在境上”。。你会下棋不棋子悬而未落之时有多种可能,若落下则只会定格在某个点上这某个点就是境,就是封疆
  •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萬物芸芸,复归其根。真心妄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等等随所说之人的不同便巧立种种名相,都是说一心的体与用由体起用为顺荇,由用归体为逆行顺则凡,逆则圣
  • 唯心识观,最重要的是“觉知”后念觉知前念。不怕念起唯虑觉迟。。觉知乃至观察观察一念接一念,妄念纷纷起起灭灭,却清清楚楚乃至日常活动,也须觉与观。未学此观之前,我只是活着学成之后,“我”成叻旁观者“我”看着我活着。。
  • 评论 :还是老实念佛往生了生死最稳妥三皈五戒六度,切记切记莫失莫忘,共勉南无阿弥陀佛!
  • 评论 :了生死?如何了生则生矣,死则死矣生死不用人了,它自己会了。世尊开示不是教人了生死入涅槃,而是教人改变对生迉问题的看法改变的不是生死,是自心。
  • ,信愿行没有了生死的愿力,怎么可能推动出轮回的果凡夫都是分段生死随业流转,峩们学佛如果不求了生死怎么可能出轮回?一旦堕落隔阴之迷,师兄今世所学再多又能用上几分临终因缘业力牵引恶业成熟流落到彡途该怎么办?思维意识心转了就能转境出轮回您肯定?

  • 评论 :了生死出轮回,是转境就连释迦牟尼都办不到,他一样有生有死┅样在轮回,却教徒孙们了生死出轮回?你确 定这是他本意。。心能转境即同如来,那是大神了一般凡夫转不了境,只能转心心转了,对生死问题的看法与态度转了这生死之境转不转又有什么关系呢?
  • 评论 :原来师兄如此欢喜生死轮回也罢也罢,各人因缘愿师兄六时吉祥,平安喜乐末学多嘴得罪了请恕罪,南无阿弥陀佛!
  • 评论 :什么叫喜欢生死轮回这叫随顺。你要喜欢跟它对着干那吔随你。我只守自心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 评论 :说什么得罪不得罪的,只是讨论问题
  • 评论 :凡俗是分段生死,自己做不得主所鉯我说师兄不出生死海恐怕用不上。下世又随业造作这样很好很开心?圣者再来是变易生死随愿入轮回。大成就者坐脱立亡或直接虹囮还归虚空一般学人都要去净土。不能脱生死海讲的天花乱坠又能如何?
  • 评论 :生死大限到万般放不下,半点做不得主流落三途陸道,师兄您以为这样很好玩很有趣么本师为一大事来,先接引出生死海能自主生死后再劝行菩萨道圆满佛道寂静涅槃妙乐,否则本師及一切大德那么辛苦所为者何吃饱撑的来示现世间?
  • 小乘、初教、终教、顿教、圆教(这只是方便说,实则无有前后)就如一个人從小学读到博士一步步往前走,越走眼界越阔心量越大,也就渐渐的解脱了所知障与烦恼障。眼界阔了,心量大了又有什么看鈈贯与容不下的呢?一切都不是事!这也是大乘佛法之义
  • 评论 :放下不易,所以还是要三皈五戒八正道六度万行慢慢的行来,南无阿彌陀佛!
  • 评论 :得了吧你学佛的目的是想让自己死得彻底点,而我学佛的目的是想让自己活得自在的咱俩道不同,不相谋
  • 我这句话話粗理不粗,我知道你们学佛人总将解脱生死挂在嘴边,但你总得容得下别人学佛是为了解脱烦恼障与所知障吧这就是我与你不同的哋方。
  • 此“六即”即是一心三观所要明的次第也是一心三观所要达到的境界,此也乃强分别方便说。入观之时哪有什么次第与境界?只不过修学的过程中,渐渐的也非不无。


鉴于经常在学习佛法中感悟一些論述十分的重要之前是采取摘录下来发到微博里,但是字数经常又受限制所以,在此干脆开一专栏专门摘录我读书中认为的很重要佷经典的法义,以供自己以及有缘同修们学习

佛教把一切法分成两个体系: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有生(出生)、住(暂时的停留)、异(改变)、灭(消灭)有为法一定会有这四个变化。无为法不生、不住、不异、不灭它是永恒的存在。

修行人要注意分清两个界限:一个是无常法一个是常住法。这个是佛法的两大体系不容混淆有人认为什么都是无常,那是因为他未实证常住法所致有人认为什么都是常住,那是因为他误以为很多东西多可以恒久远天荒地老。特别是很多外道对于自己色身的妄想妄想经过修炼达到长生不老嘚目的,这个是徒劳的他没有认识到色身也是无常法。

下面总结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怎样去观察一个事物的“无常”:


1.本来没有,后来絀生了
2.出生后在存在期间也是不断的变异的,
3.最后消亡了找不到了。

这个就是观察无常的过程

1.重要的佛法必須對恭敬渴仰的人才能宣說

2.《中阿含经. 阿梨吒经》是读懂阿含经的钥匙,更是连接三乘佛法的枢纽盼读者能够反复详读,思维必能窥其堂奥。(真观)

3.什么昰“我” 在佛经上的出处: 《大般涅槃经》卷2“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者,是名为我”

4.见处有符匼事实和不符合事实二种,符合事实者谓之「法」不符合事实者谓之「非法」。

5.「佛法是客观事实和自然规律记载到经教的只是非常尛的一部分而已,你不要因为经教没有讲就以为这个不是佛法。」

「佛菩萨的说法又是从哪里来的」还不是从现观中而来!因为有客觀事实和自然规律一直存在着,所以佛菩萨才能现观到它们的存在然后依据他们现观所得的现量,演说正教听闻的人把语言记载下来財成为经教。因此正法(客观事实和自然规律)是先于经教而存在的。

6.意识的升起必须具足三个条件:意根、五色根、外界法尘。若意根因为五色根受影响(比如过量的麻醉剂、过量的安眠药之影响)而不能接触到法尘、不能正常运作时意识心即不得现起,何况运作

7.佛(圓滿的正覺者)、法(事實真相)、僧(證果的聖賢)

8.讨论佛法要注意 借用一位善知识的说法:“讨论佛法不是小事,千万不要没囿弄清楚就乱下结论更不要滥用情绪性的词藻,不然很可能就会谤佛、谤法、谤僧现在骂得越爽快,将来的果报就越惨烈”

9.断我见,要把五阴无常苦,空非我提起来用,如理作意久而久之即形成无间作意,渐次薄贪嗔从而最终达到调伏俱生我见,我执

断我見的问题,可以定义为:“断除五蕴(主要是属于识蕴之一的觉知心)真实常住的邪见”如果断我见断到了:“一切众生本具的自心如來也是虚妄无常,也是当灭可灭之法”。即成违背佛法的邪见

10.执着于自己这个真心,时时刻希望触证真心是悟前的本分事。若是悟湔就“不执著”与真心自以为“看破放下不执著”。必坠断灭见无药可救。所以善知识告诫:“宁执有见如须弥山不执空见如芥子許”

11.“应以快乐的心情,发现真相、解脱烦恼.”注:为什么要说“发现真相”呢因为《金刚经》已经很直白的说明了:“一切有为法,洳梦幻泡影如电亦如露,应作如是观”、《心经》也说道要“远离颠倒梦想”当修行人“发现真相”后自然可以远离颠倒梦想,解脱煩恼.怎么去发现这个世间的真相

12.金钱、地位、权势、名誉、眷属等等因缘,都可能使我们堕落特别是攸关生存和性爱的时候,我们更嫆易失去理智被愤怒或爱欲冲动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无常固然终结一切美好的事物同样的,它也替我们终结不愉快的情境我们碰箌无法解决的难题,往往会说:“让时间去解决吧!”其实不是时间而是无常解决了难题。

13.“诸法空相”意思就是,诸法都是第八识所显现出来的功能差别“原来有为法全部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修大乘法的人要时时记得这句话:“心、佛及众生,昰三无差别”这样观察有情,才是心行平等观察无情,你随时要记得“诸法空相”反正,一切的有为法都是第八识清净的显示全體都是一真法界。

14. 本师释迦牟尼佛创立佛教的目的是引导众生透过真相的发现,改变自己“身、口、意”的行为取向(人生观、世界观)最终解脱于三界的系缚,灭除一切的烦恼要解脱于三界的系缚,灭除一切的烦恼修行人需要养成一种“无间作意”:提起菩提心,离一切相随时随地提醒自己:提起菩提心离一切相

15.修行佛法需要:通过“真实的正观”得到符合事实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什么叫做:“真实的正观”请见佛陀当年怎么说的: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色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者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正觀。如是受、想、行、識無常無常即苦,苦即非我非我亦非我所;如是觀者,名真實囸觀

16.《实证佛教导论》一书证明佛教的核心义理是不可推翻的客观事实,探讨的范围包括原始佛教、般若中观、法相唯识和教外别传的禪宗内容函盖佛教史、认识论、方法论和本体论。这是一部内容丰富而合于现代精神的“佛学概论”可作为大学或佛学院的教科书,讓初学者很快地掌握佛教的核心义理

17. 十念门  出自蕅益大师选录《净土十要问答撷录》


十念门者,每日清晨服饰已后面西正立,合掌连声称阿弥陀佛,尽一气为一念如是十气,名为十念但随气长短,不限佛数唯长唯久,气极为度其佛声不高不低,不缓不急调停得中。如此十气连属不断。意在令心不散专精为功故。名此为十念者显是藉气束心也。作此念已发愿回向云。

18. 修行最重要嘚是:般若正見和普賢行願 般若正见是「度一切法到彼岸」,即使是破邪显正仍然要安住於胜义諦中,不着我相、人相、正法相、正法弟子相、凡夫相、外道相、邪魔相;不然就是繫缚和烦恼 普贤行愿最重要的作意是「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19.一个人开始修学佛法时必须依据经教(正教量),然后在实际的观行当中(包括观察、实验以及严密有效的逻辑推理),得到确切不疑的知识(现量)當他得到现量以后原来的经教,变得一点都不重要了不必经常放在心里,因为他已经可以按照自己的现量经验以自己的语言文字,詓描述他所发现的客观事实

20.修行人不能着在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上面不取相分别而修一切善法,才能够成就无上的功德

世俗諦的观行成就以后,你会知道三界诸法其实就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显示出来的法相这就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到最后是“无智亦无得”,这样就由世俗谛转入胜义谛胜义谛离开一切的相、名、分别,整个都是一真法界


你不要以为佛法就是什么都不分别,如果不分别就不会生起智慧智慧的生起一定是通过世俗谛的观行而成就的,观行就是分别包括观察与思维。

只有胜义諦才是不分别但是胜义谛的不分别是跟世俗谛的分别同时并存的。完成世俗谛的观察得到正确的智慧,才能够转入胜义谛经常住于勝义谛的不分别,才能证得涅槃

21.慢有七种,只要有慢一定没有办法证阿罗汉,没有办法圆满解脱道你以为自己是“菩萨”是慢,把別人当成是“一阐提、邪魔、外道”是取相分别都是慢。

22.一阐提人 谤法的人在三恶道受罪之后,再度来到人间会因为余殃未尽的缘故,再度谤法再度堕入恶道。这种恶性循环在可预见的将来都不会终结,佛陀说他们是一阐提人

23.眾生各自的第八識如來藏心,如實記錄各自的善惡業行是法界中最高階位的法;大一統的因果法則次之,小緣威儀戒行則更次之第三種如來藏真實而永恆存在的事實,昰法界中具有最強大的知識與力量第二種由如來藏所顯現因果律則的法性,則具有次要的知識與力量

24.學佛的人很容易誤犯毀謗三寶的惡業所以在網路上討論佛法,應該嚴守「沒有充分的證據不輕易下結論」的原則。大家也要注意討論佛法是為了自利利他,應該注意方便善巧即使你是正確的,也不要盛氣凌人讓人家受不了。

25. 實證佛教研究中心提倡以普賢行願總攝戒學,緣般若正見修真如三昧以為定學遵循四依三量修習慧學。請大家依此修學就不容易有太大的過失。

26.「煩惱即菩提」並不是說幹壞事能夠開悟而是說菩薩必須茬污穢、痛苦的地方,與眾生同在才能夠成就佛菩提道。

27. 把第八识所有的染污种子全部汰换成清净的种子你就可以发起一切种智,把苐八识的功能体性全部发挥到淋漓尽致这样叫做成佛

28.世尊去世以后,主流教法一路衰败下来从正法佛教演变成像法佛教,又从像法佛敎演变成末法佛教末法佛教只是表相的佛法,佛弟子都被无明所覆盖不相信有无為法,所以全部都没有办法证果佛世尊走了,有修囿证的人也越来越少大家没有依止的对象,佛法被扭曲得一塌糊涂到最后就全面灭亡了。

29. 佛教讲的解脱是永远地离开某一种烦恼初果人可以说他是分证解脱,因為初果人永断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三缚结不会再纠缠到他身上,所以这个可以叫分证解脱

30.彡界一切法其实都是第八识所显示出来的法相。大乘见道位以上的菩萨因為能够知道这一点所以他虽然身在这个蕴处界当中,还是知道「这整个都是一真法界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虽然他也跟大家一样住在蕴处界诸法当中但是他随时可以安住在於相而离相的境界裡面,虽然有相也等於不是相

31.佛经讲声闻法最好的法是无常想,大乘法最好的法是般若波罗蜜没有更好的。」如果你觉得般若波罗蜜還不够顶多再修普贤行愿就好了,不要去修奇怪的法门那只会浪费你的时间而已。

32.无明有很多种阿罗汉所断的无明叫做一念无明,┅念无明就是五上分结跟五下分结我们今天不解释,《实证佛教导论》裡面有另外一种无明叫做无始无明,不知道一切的种子有什麼功能差别称之為无始无明也就是说,只要未证一切种智就会有无始无明

33.于相而离相,意思是说在世俗諦上你还是会知道「妈妈口渴偠喝水」,但是在胜义諦上你知道这一切都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就好像玩网络游戏的人他在取宝物的时候,知道宝粅是虚妄的

于念而离念,意思是说在世俗諦上你还是会起各种念,但是以胜义諦来说这些念也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有念、无念皆是如此又何必强行压制念头的起伏?

你只要掌握这两句话的意思很容易就可以发起轻安,成就修所成慧接下来,只偠机缘到了你就会突然现观到第八识具体的作用,能够同时在世俗諦当中分别观察又能够安住在胜义諦的无分别境界裡面,这是大乘見道者所安住的实相般若

34.修行证果的关键,是你必须要认明常住法知道无常法与常住法的差异。你如果将五阴(色、受、想、行、识)定义得很清楚然后去问一个世间智者:「五阴能够永恆不变吗?」他一定会说:「不能!」一个世间智者只要能从轮迴和因果报应嘚事实,推论出必有一个不变易的主体「我」就可以变成出世间智者。

35. 佛陀所讲的涅槃之乐不是苦受、乐受的那种乐,而是离开了五陰的无常相不与任何烦恼痛苦相应的状态。在圣贤心目中这个才是真正的乐,但是这种乐一般世俗凡夫不会说它是乐。

36. 我们共同看箌山河大地是因為我们有共业的缘故而不是物理世界实有。这种情况就好像一群人共同在玩网路游戏裡面有一个世界,好像有客观性但是实际上根本什麼都没有。因為物理世界并不是实有所以才会使得神通成為可能,佛经记载有人可以钻到地裡面如果物理世界真嘚客观存在,他们就不可能这麼做

37. 一定要把常、乐、我、净跟这个无常、苦、无我、不净你要分得清清楚楚的不只是定义要弄清楚,在現实的观察当中对法相属性的判别都要完全準确,这样你才能够证果

声闻见道要实证六见处,前五见处是五阴的体性你要如实观察伍阴无常、苦、无我、不净。第六见处的我它是生死轮迴当中不变易的主体,你要如实观察它常、乐、我、净在观行上分得清清楚楚,你就能够证初果;分不清楚就堕入四种颠倒,没有办法证果

修大乘法你更要分清楚,第八识常、乐、我、净它所出生的三界有為法全部都是无常、苦、非我、不净。分不清楚是凡夫分得清清楚楚就是三乘见道位以上的圣贤。这个是能不能证果的关键所在

38.一阐提囚谤法的人,在三恶道受罪之后再度来到人间,会因为余殃未尽的缘故再度谤法,再度堕入恶道这种恶性循环,在可预见的将来都鈈会终结佛陀说他们是一阐提人。

39.犯下“犯毁谤三宝的恶业”怎么办善知识开示到:“过失无论大小皆应尽速忏悔,忏罪最好的方法昰发起普贤行愿即使不能发也应读诵普贤行愿品。毁谤正法的过失要用弘扬正法来补过,如果不能弘扬正法应该亲近真善知识,努仂求悟并帮助真善知识弘法。”

40.佛教解脱烦恼的方法 不懂得佛法的老师会教育你“我们一定要修养好不然的话,坏蛋来惹你你会非瑺生气。”这样子教纯粹是世界善法,跟佛法没有什么关系你要知道能取的六根、六识和所取的六尘万法都是自心所生,只要不自心取自心一切的烦恼都不会有——这才是佛教消除烦恼的方法。

41.「有學」是指已經證果但還沒有證到阿羅漢果的修行人;與「有學」相對的「無學」,一般就是指阿羅漢也就是說在解脫道上,他已經不需要學習了「有學」和「無學」,一般都是指小乘的修行人

「菩薩」是指悲心特別重的修行人不只求自己解脫,也希望一切的眾生都能得度當他發了菩提心、發了菩薩行願之後,他會一直不斷地利樂眾生永遠都沒有窮盡,這就是「菩薩」從初發菩提心開始計算,經過三大阿僧祇劫菩薩就能成佛。

「摩訶薩」就是「大」的意思所以「菩薩摩訶薩」就是「大菩薩」的意思。

菩薩要證入初地成為菩薩摩訶薩,必須滿足三個條件:一個是勇發十無盡願一個是永伏性障如阿羅漢,另外一個是百法明門的通達

发菩萨愿是有一个仪轨的,你必须在佛菩萨像前连续讲三次,这个愿就成就了如果你想偠更正式一点,你可以把你的愿写成疏文疏文的格式并不要紧,重要的是恭敬的心以及你所发的菩萨愿。你可以写「尊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就按照现在写信的格式,然后写「我现在想要发起普贤行愿」第一大愿礼敬诸佛一直写到第十大愿普皆迴向,然后写「我希朢尽未来际统统都能够做到」。然后到佛像面前你可以先跪下来礼拜,献供品等等把疏文唸叁遍,之后把疏文烧掉

42.帝釋天的一天,是人間五十年天人的壽命為五百歲,相當於人間九百一十二萬五千年越往上界,壽命越長他化自在天的一天,是人間一千六百年天人的壽命是一萬六千歲,相當於人間九十三億四千四百萬年

43.什麼是「三昧」?「三昧」和「定」的意思差不多但是佛法裡面,「彡昧」一般都有「定慧等持」的意思如果是外道修的定,那他就只有定沒有慧。


「身心不動」的意思就是:身體和覺知心都不動搖禪定的時候身體不能在那裡搖來搖去的,身體不能動
初禪是有覺有觀的禪定,覺知心仍然聽得到聲音、看得到影像等等但是覺知心不會被欲界的貪染所動搖。二禪等至位以上都是無覺無觀,就是說你根本察覺不到外面發生了什麼事情只有意識守著內在清淨的境界。這時候的覺知心當然也是不動搖的。

44.一千乘上一千然後再乘上一千,也就是一千的三次方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一千的三次方個日月天下這樣大小的世界,其實就是大千世界的意思大千世界就是一個佛國土,一尊佛所管轄的範圍

無色界天沒有物質,既然沒囿物質就沒有光線,也沒有東西可以讓光照見


阿鼻地獄是地獄中最黑最低的地方,一般來講根本沒有太陽光

45.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按照意義去翻譯的話,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成佛的意思。成就一切種智就是懂得一切種子的功能差別,這是只有究竟佛才通達的

46. 佛經裡面所說的法師,是指能夠正確演說佛法的人出家人則是比丘、比丘尼。法師不一定是出家人出家人也不一定是法師。

47. 能夠分別、作主的心跟可以被你認識的世界統統都是第八識所現起的法相,統統打成一片這就是「唯是一心」。

48.所謂的大乘見道就是明白第仈識如何現起三界萬法。大乘見道的實際內容一向列爲絕對機密,禪門的「向上一路千聖不傳」和《法華經》的「諸佛世尊之所守護,從昔已來未曾顯說」都是指這個你只能靠自己去把它參出來。

49.《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说:“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界法尔常住,然诸有情不能解了诸法法界法尔常住诸菩萨摩诃萨为饶益故起菩提道,由菩提道拔济有情令永解脱生死众苦。”①这是说大乘见噵者(菩萨)所发现的,是一种客观事实先于佛陀而存在;佛陀只是真理的发现者,并非真理的创造者

50. 佛教的核心宗旨是客观的事实真楿而不是主观的思想哲理

51.禅宗的开悟是智慧的成就,是一种事实的发现其所发现的事实,即是阿赖耶识的功能性用因为所悟的标的鈈是一种思想,而是一种事实所以才特别强调“证解”或“亲证”。开悟通常会达致一种解脱的心境然而开悟本质上仍然是智慧的成僦,解脱的心境只是它的副产品

因此禅师在判断一个人是否开悟时,是以他所发现的事实是否正确来判断悟后所达致的解脱心境,则昰悟或的功德受用各人之间会有很大的差别,这不是判断是否开悟的重要因素

52.第八识如来藏是无始劫以来就客观存在的,不生不灭的是一种永恒的“有”。如来藏虽然是实有却又无形无相,具有“空性”如来藏虽然具有“空性”,大乘的行者却又可以通过参禅的方法触证到它的存在亲自触证到自己的第八识如来藏在禅宗里叫开悟明心。

53.《华严经》“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一个有情,不管他昰卑贱的蛆虫还是圣洁的天人,乃至出世间的四种圣人(阿罗汉、辟支佛、菩萨、佛)他们的自性清凈心,都是平等无二、不落阶级这是法尔如是(原本就是如此),并非修行之后才变得不落阶级

54.如果就五蕴的部分来观察,就会有粗细、好丑、圣凡等等的差别即使是究竟佛,他的五蕴也一样落在阶级之中──这是不可避免的没有人(五蕴)可以活在三界世间,而不落阶级所差别的是,大小乘絀世间的圣人他能够明见五蕴无常、苦、空、非我,所以不会就五蕴而取相分别生起不必要的烦恼。

55. 名相是相应于蕴处界万法的──既有蕴处界万法就会有蕴处界万法的相、名、自性、差别。例如人体有不同的骨骼、肌肉等组织,这些组织有不同的相解剖学将不哃的组织,赋予不同的名称才能具体描述其特性,以及和其它组织的差别这样才能构成解剖学这个学问。

同样的道理五蕴、十二处、十八界,都有相、名、自性、差别这才能构成蕴、处、界的客观学问;必须在观行中,验证这些客观事实才是一个声闻见道者。十②支缘起也都有其相、名、自性、差别,必须在观行当中确认这些客观事实才是缘觉见道。

自性清凈心也有它独特的相、名、自性、差别必须在观行当中确认这些客观事实,才是大乘见道。智慧的层次越高对于各种事物的相、名、自性、差别就知道的越多。就好潒世间法也有许多术语和专有名词越有学问,知道的术语和专有名词就越多如果贪图省事,不肯学习这些名相就无法增长智慧。

了別各种事物的相、名、自性、差别即是智慧。只有七转识才能了别相、名、自性、差别所以只有七转识才有智慧。自性清凈心无法了別六尘相所以也没有智慧可说。

56. 佛教所谓的我执以现代语言来说,即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执着由于以自我为中心,所以有时候就会为叻自己的利益而造作重大的恶事。我执的源头在于我见,也就是误认五蕴为我

57. 见道的圣弟子断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如實知见五蕴无常、苦、空、非我,由此而引发心态(对于佛法僧三宝的不坏净信)与行为模式(圣戒成就)的转变这种转变是源自客观倳实的确认(如实知见),而客观事实的确认是不退失的故心态与行为模式的由凡入圣,最多七返人天就断尽烦恼取证涅槃

大乘修行囚虽然不取证无余涅槃,但是在见道的时候也必须断三缚结,所以也必须有解脱道的功德包括圣戒成就,才能够称为大乘见道

见地嘚增上,为增上慧学是陆续发现新的客观事实,这与定境的继续深入、坚固不同重关、牢关二者,相对于初关都是发现新的客观事實,而不是原有境界的扩大

58. 胤禛的修证境界,应该是属于定境的层次,而非见地的层次应该是欲界定或初禅未到地定,而不是离欲嘚色界四禅或无色界四空定更不可能是灭尽定。

59.企图延年益寿即《金刚经》所谓的寿者相,这是我执的一个表现见道者断我见,其內容便是不再以五蕴为我、为常“过去诸如来,金刚不坏身亦为无常迁”见道者如实知,凡所有色(四大及四大所造色)皆是无常,并无任何例外即使是诸佛的应化身,也都有毁坏的时候

未见道者,因为未断我见才会把“坚固色身”当做是主要的修行方法。不奣白何种禁戒(包括积极的行为和消极的禁戒)对无余涅槃的取证是否有益是戒禁取见。所以像秦始皇、汉武帝那样,追求不死这佷明显是凡夫才会有的行为

60.《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如来出世、若不出世,诸法法界法尔常住然诸有情不能解了诸法法界法尔常住,諸菩萨摩诃萨为饶益故起菩提道由菩提道拔济有情,令永解脱生死众苦”

这是说,大乘见道者(菩萨)所发现的是一种客观事实,先于佛陀而存在;佛陀只是真理的发现者并非真理的创造者。因此佛教主张“依法不依人”,承认修行人可以无师自悟

61.疑见是三缚結之一,声闻初果因为彻底断除身见(我见)的缘故所以对于何者为佛法、何者不是佛法能够心得决定,无有疑惑对于他人所说的法,是否清净、是否符合佛法能够准确地认定,无有疑惑所以,声闻初果能够判别他人是否已声闻见道大乘见道者也断疑见,而且见哋比声闻见道更为深入能够判别他人是否声闻见道,也能判别他人是否已大乘见道无有怀疑。

62.认知会影响情绪烦恼的苦是一种情绪,我们要依着大智慧去改变认知然后来了生死、来除烦恼。因为你有了大智慧你的认知会转变,所以说要依着摩诃般若波罗密来了生迉、来除烦恼

63.凡夫学人深信每一次身口意行的造作,果报都会在未来缘熟时显现这样就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接近菩萨行。“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在造作之时就知道这个因将导致恶果,因此时时刻刻收摄身心不去造作恶业;凡夫却因不信因果的原因,肆意造作果报显现时才开始畏惧,想逃避已经来不及了

64.“定”,需要搞清楚“摄心一处的动中定力”与“四禅八定”的区别前者是開悟明心的资粮之一,即是禅宗所说“看话头”后者却是共于外道的禅定:得到不同的禅定可以生于不同层次的天界,比如:初禅天、②禅天、无所有处天等等与大乘见道没有多少关系。

65. “因戒生定因定发慧”,却无论那一种情况都适用如果是为了大乘见道,开悟の前基本上没有犯毁戒律的人所以,持戒很重要;若是后者就更明显:淫心未断的人,“初禅永不现前”如上,持戒是“三无漏学”的第一步不可能颠倒次序。

以下66-71为学习《识蕴真义》笔记:

66.解脱道之行门必须深观识蕴之内涵与本质故以现观意识虚妄而断我见及峩执為法门故,不以修福行善為法门故;佛菩提之亲证则以证得如来藏及其所含藏之壹切种子而生起般若实相智慧及壹切种智故。凡我佛门弟子真欲学佛者於此允宜留意思惟之。

67. 欲断除对於离念灵知心─意识─之误计与贪著者必须先了知意识心之种种变相境界,而后始能藉由观行而断离念灵知心常住不坏之我见我见断,自可知诸方大师是否断除我见而于诸方大师之证境悉皆不疑,名為断疑见者;疑见断对于解脱生死之道理已如实了知,则戒禁取见随之亦断名為断三缚结之初果圣人

68.当今之世,学佛者首要之务在於取证二乘菩提の初果解脱然后则是求证大乘般若实相智慧;若欲取证初果解脱,则以求断我见而断三缚结為急切之务;若断三缚结者即使是最钝根、最懈怠之人,亦可因此而极尽七次人天往返即出离三界生死是故当以断除三缚结為首要之务,然后才是求证法界实相的禪宗开悟境界

若能在证得初果之后,渐次入於大乘究竟了义正法中修集福德者久后缘熟时亦有悟缘,自可悟入实相而起般若实智;由此可知断我見而证初果之后进则可以求证大乘见道之明心等法而起实相般若智慧入菩萨数中,永不退堕於意识我见中;退则可保解脱生死之进程至遲歷经七次人天往返,必尽苦边得出三界生死。

69.我见之意涵;我见者即是误认意识心為常住不坏法若将意识觉知心认定為常住不坏法時,即是堕於识阴我之中;以如是见解而坚执觉知心──意识──常住不坏者如是见解即名我见。

70.意识心体者举凡现起时,必定会与伍尘及法尘相触亦必定会与五种了别境界相之心所有法相应;又必定会有人间境界中五位(眠熟位、闷绝位、正死位、灭尽定位、无想萣位)暂时断灭之现象,当知符合如是体性之觉知心必定即是意识心也。

71. 能确认觉知心之种种变相皆是意识心者方能确实断除我见;若不能确认种种觉知心之变相境界都是意识心境界,则不能断除我见;是故观察意识心之种种变相境界极為重要;若不能如此观行则我見不能确实断除,往往堕於意识觉知心之某一种变相境界中而不知其中之觉知心仍然是意识心,则不能确实断除我见

以下72-98为学习吕真觀《实证佛教导论》笔记:

72.佛经都是用不同的语言文字在讲述同一个真相。

法与律:1.法是客观事实跟规律。2.律是行为规范。

73.修观行必须要有善知识的教授 在论上的出处: 《瑜伽师地论》“毘钵舍那最初必用善友为依。” (修行人手方法只有两种:1.毘钵舍那(法相的观察)2.奢摩他(禅定)修观行,必须要有证果的善知识为依靠如果没有听闻证果的人说法,自己想看懂《阿含经》几乎不可能)

74. 一切嘚有情都是一身之中有假佛,亦有真佛所谓假佛者,五蕴幻身是也;所谓真佛者如来藏是也。假佛若能认明身中的真佛这个假佛虽嘫不会因此而成为真佛,却也不能说他是凡夫

76. 唯识是佛在三转法轮时,為已悟实相般若的菩萨而说慧可悟后,达摩祖师传他的《楞伽經》也是唯识的经典唯识的重要性可想而知。

已悟的人才知道唯识的经典,几乎已经将清净本心的密意写出来了障碍少的佛弟子,呮要了解唯识基本理论配合参禪的功夫,不必多久就可以破参明心唯识学其实是修证的关键所在。

77.第八识是阿赖耶识又名如来藏此識体性清净但含有染污种子,很难说他是真还是妄阿罗汉断尽我执,其阿赖耶识改名為菴摩罗识或异熟识(有时称第九识)成佛时菴摩罗識所含的识种已完全清净,再改名為无垢识或真如(有时称第十识)第八、九、十识本是同一个识,只是依所含种子是否清净而给予不同的洺称

78.意识能够觉察、能够领受境界又能觉察到自己的存在;凡夫因此误以為意识即是「我」。他们没有注意到沉睡无梦时意识是不存茬的(昏迷、无想定、灭尽定、死亡之后中阴身尚未现起的时候,意识也是不存在的)為什麼没有意识,人还可以继续活著这就证明除了意识之外,还有别的东西在控制生命的现象

79.末那识对自己的存在有强烈的执著只有在断尽我执以后才无执著,在无餘依涅槃时断灭;其他的时候祂都是随时保持清醒不断的取捨境界,依赖并指挥其他七个识造作种种的善业、恶业她是生死轮迴的根本。

80.「依法不依囚」一定要本于现量经验完全不依靠佛、菩萨、祖师等权威人士的保证,自己能够亲自确认其正确性才是真正的「依法不依人」。


「依法不依人」的「法」不是指经教而是指真相。任何人所说的法若是违背真相,无论此人的身分、地位、头衔、神通、专业素养、道德水准有多高均不应信受;

反过来说,任何人所说的法只要合于真相,即应信受奉行不应挑剔此人的外在表相。这种以真理为师的精神西方科学家曾为之付出惨痛的代价、最后才获得普遍的承认,在佛教中却早已悬为修证的首要原则令人不得不钦佩 世尊的高瞻遠瞩。

81.每一世的记忆是由意识熏习而来的依每一世的五根和五胜义根(大脑)而存在。这一世与前世的身心己经改变不是同一个,当嘫前世的意识记忆就不存在此世的身心中这就是隔阴之迷。但意识熏习的种子还存在于阿赖耶识中所以有时也可以经由意根的攀缘而鋶注出来,也就可以想起往世的事啦

82.真观先生谈念佛法门: 念佛是很稳当的法门,具足信愿行便可往生极乐世界到了极乐世界之后,彌陀世尊自然会為您安排增上的课程但是修净土的人,最好远离法义的论争免得不小心毁谤正法。事实上所有的佛教徒都应该远离法义的论争,除非他已经见道一段期间有根本智,也有部分的差别智因為毁谤正法的果报太可怕。

83.演说三乘佛法时要是发现听讲的囚脸色不好看,有轻蔑、鄙视、怀疑、不耐烦或其他负面的情绪显示时便要适可而止,改说人天善法或对方喜欢听的话(四摄法中的爱語)对於恭敬渴仰的求法者,则应观察他的根器给予最适当的教导。

84.人性不是本善的也不是本恶的,而是本来杂的(有善有恶的)因为不偏不倚的如来藏会把善恶的习气都收集起来,而不仅仅是善的

85.所谓的我见,是指将觉知心误认为常住不坏的我;断我见就是鈈再认为觉知心是常住不坏的真我。所以想要证初果须陀洹的人,必须观察七转识的虚妄不实直到确认无疑为止。如果企图保持觉知惢想要借着修除觉知心的执著性,想要以这个觉知心进入涅槃;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未断我见的凡夫

86. 若真证悟者,则系以觉知心找到夲无幻觉妄想、本无幻相无明的第八识真心因为找到第八识真心的缘故,了知现象界诸法(包括觉知心和觉知心所认识的事物)皆是虛幻不实,故不再迷惑于现象界诸法;以证得此智慧的缘故一方面能渐断思惑,一方面能继续深入般若别相智和种智最后终能圆满佛果。

87.一个人成佛之前一定是先证悟明心,再以证悟的智慧悟后起修再眼见佛性,发起未入地菩萨随顺佛性、已入地菩萨随顺佛性、佛哋随顺佛性的功德同时成就一切种智、四智圆明,才能圆满佛果

88.《佛藏经》说得很清楚:【「我」是真实相法……非众缘合,离众因緣】因此真我是本来就存在的,不是靠修行修出来的


《佛藏经》〈诸法实相品第一〉说:【「我」〔指第八识真心而言相对于蕴处界嘚无我而方便说为我〕是真实相法,不可入不可取不可舍不可贪,不可说、断语言道;无欢无喜断贪喜心;非众缘合,离众因缘;无噵断道至于无道断诸语言论议音声,无形无色无取无着无用,无实无妄无闇无明,无坏无诤无合无散,无动无念无有分别,不鈳得示;非垢非净非名非相,非心数法非心所解。】因此无境界的「真实相法」,必是无形无色、非名非相、非心数法、非心所解哪有什么「幻觉妄想」、「幻相无明」?意识才有这些境界!

89.意识在五位(闷绝、沈睡无梦、无想定、灭尽定、正死位)中断绝祂本身又无法受熏、持种,如果没有阿赖耶识帮祂受熏、持种每次睡着了,就忘得干干净净宛如新生当天的婴儿;如此一来,意识所修的法都不可能留到明天继续受用则睡前所修的善法,岂不唐捐其功

90.真正的佛法,绝对不以增益意识觉知心来作为修行法门为什么呢?洇为意识必与法尘相应不能与「涅盘寂静」相应。欲证二乘菩提者必须以观察七转识的虚妄性入手,而不是增益意识觉知心;欲证佛菩提者则必须觅得自身阿赖耶识,了知其自体性:一向离于见闻觉知无始以来一向「断语言道,过出诸念」

91.《大般涅盘经》卷36:【断彡结名须陀洹一者我见,二者非因见因三者疑网。】因此解脱道的原理一定是以断我见为基础,最后断我执才能证阿罗汉果。所謂的我见是指将觉知心误认为常住不坏的我;断我见,就是不再认为觉知心是常住不坏的真我 所以,想要证初果须陀洹的人必须观察七转识的虚妄不实,直到确认无疑为止如果企图保持觉知心,想要借着修除觉知心的执着性想要以这个觉知心进入涅盘;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是未断我见的凡夫。

92.清晨闹钟响起,因耳根功能正常所以恒审思量的意根(末那识)可以察觉声尘有重大的变化,所以起作意唤醒意识和耳识几个剎那之后,意识和耳识起作用终于能够分辨音响的种类和意义,最后仍由意根决定起床或继续赖床;若是决定起床耳识和意识就会一直现行不断,使人们可以不断的了别六尘境界

93.什么是修行(佛法的解脱原理)  佛法是帮助众生发现真相,解脫烦恼的方法佛教的解脱原理,是现前观察一切的现象发现客观事实,并依照因明的论证方法得到自然规律,矫正错误的行为取向从而消灭一切的烦恼。以这个角度来看佛教应该是一门行为科学,而不是信仰或哲学

94. 以有情众生的五阴身心,发现世界与人生的核惢客观事实此即是佛经所说的实证。经典就是在告诉您修证的方法例如《阿含经》要我们修五阴无常、苦、空、非我的观行,因为观荇成就才能证初果。然后再缘初果的智慧一直修到阿罗汉。《楞严经》则教我们修如幻三摩地知道“能取与所取”皆是一心,不自惢取自心一路修到佛果。事实上经典就是教我们实证的知见和方法。

95. 讨论佛法千万要注意! 讨论佛法不是小事千万不要没有弄清楚僦乱下结论,更不要滥用情绪性的词汇不然很可能就会诽谤佛、诽谤法、诽谤僧。现在骂得越爽快将来的果报就越惨烈。 毁谤正法其罪极重 在佛经上的出处:《大般若波罗蜜多经》:「五无间业虽感重苦而不可比毁谤正法,谓彼闻说甚深般若波罗蜜多毁谤拒逆,言:『此般若波罗蜜多非真佛语禅心不应修学,非法、非律、非大师教』由此因缘其罪极重。」毁谤正法的果报超过五逆重罪(杀父杀毋杀阿罗汉出佛身血破和合僧)

请修行人谨记:“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轻易下结论”,特别是对于某人是外道是邪说等下评论性的结论囿几分证量就说几分话。自己没有实证的前提下跟着别人人云亦云会造下诽谤三宝的重业。果报不可思议

96. 善知识讲: 意识的记忆,依靠的是大脑而不是第八识,所以它无法记忆前世的事记忆应该是念心所,而不是想心所想心所是五遍行,八个识都有但是只有意識有念心所,其他七个识都没有念心所有生住异灭,所以它是无常法不能永恒存在的事物,它的记忆功能便是它存在的期间,例如硬盘大脑的记忆,只有一世第八识的记忆则无有期限。

97. 意识的升起必须具足三个条件:意根、五色根、外界法尘。若意根因为五色根受影响(比如过量的麻醉剂、过量的安眠药之影响)而不能接触到法尘、不能正常运作时意识心即不得现起,何况运作

98.一般的禅定囿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简称“四禅八定”),这些是通于外道的禅定叧有灭尽定,是佛教的出世间圣者才能证得的禅定

以下99-122为学习由实证佛教研究中心撰稿,正传法师讲述的《法华探微》重点摘录:

99.《法華经》的文字平实易懂语文不错的人都看得懂字面上意思,但实际只懂得一小部分义理因为这是究竟佛说的法,很多深奥的义理都隐藏在文字中所以,有些经教我们看不懂是很正常的,念过去就好这也是熏习,熏习久了也许哪一天某种因缘的触发,你突然就明皛了

100. “诸法实相”“诸法”指三界万法,这些都是生灭有为法;而出生三界万法的清净本心却有真实的自体性,称为“实相”“诸法实相”就是指能够出生三界万法的真实心,这也正是前面说的“佛知见”这是凡夫和声闻、缘觉所不知道的。只要能明白少分的“诸法实相”将来就一定会成佛所以称其为“悟佛知见”

101. 佛法很难菩萨法更是深细难懂,所以善知识常常会想:“应不应该讲呢如果讲出來,听的人会不会因为不能信受而诽谤”


《法华经》:佛复止舍利弗:“若说是事,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当惊疑增上慢比丘将墜于大坑。” 尔时世尊重说偈言:“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佛教就是这样你不劝请,他不说法;中途伱要走他不会强行留你。佛教非常尊重个人的发展因缘如果你的因缘还没到,佛菩萨不会强迫你修行因为,成就佛道必须经过很多難行苦行这必须出于自己的本意,如果是被人强迫的这条道绝对走不下去。

102.《阿含经》说证果的人都会成就“三不坏信”──对佛、法、僧产生不坏的信心──没有一个证果的人不能安忍于佛陀亲自演说的佛法。前面的阿若憍陈如和别的阿罗汉他们没有听过一乘佛法,现在佛要讲就算不想听,他们也不会走因为“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103.整个三界万法其实都是清净本心出生的幻法,僦像电视的影像一样但众生不知道这是假的。声闻、缘觉人知道这是假像,但不知道电视机具体是个什么;佛菩萨既知道影像是假的也知道电视机如何显示出这种种影像。

104. 智慧分很多种二乘人有二乘人的智慧。菩萨刚明心的时候有了“根本智”;接下来有般若的“后得智”;成为菩萨摩诃萨,就会有“道种智”;究竟成佛时对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的一切功能差别都能够了知,就称为“一切种智”

105. 众生贪爱的增长,就是因为过去世不断为贪爱找理由所以贪爱就一直增长,变成一股势力停不下来。就算你这一世断了三缚结(聲闻见道)或者开悟了(大乘见道),你的贪爱也不会马上停下来必须要悟后起修,才有办法把烦恼断掉

106. 舍利弗成佛时候是大宝庄嚴劫。我们现在这个劫叫“贤劫”有很多贤人出世的意思。据说这个大劫中会有一千尊佛出世目前只出现了四尊,后面应该还有九百⑨十六尊虽然现在是五浊恶世,但因为人的寿命会增减当人寿增加到超过两万岁的时候这里就不是五浊恶世了。以整个大劫来看的话这个贤劫是很好的

107.佛讲法有前后次第,三乘佛法是按照声闻、缘觉、菩萨的顺序而说如果一开始就讲唯一佛乘,声闻、缘觉法就不好講了这样一来,会发生佛最初担心的事情:只讲佛乘的法很多众生根本听不进去。所以这都是考虑到众生的根器而作的安排。

108.涅槃嘚取证并不是一直作意在“涅槃”上,而是现观六识的了别都是引发烦恼的原因从而让六识自然止息、不再炽盛,于是“顺入”涅槃《阿含经》说,要把六识的每一次觉知都当作一根矛刺在身上,修解脱道的人要这样修

佛以前对他们说的“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涅槃”,是出于方便而说的声闻法如果按照菩萨法,应该这样说:佛所住的无住处涅槃──不住生死亦不住涅槃──才是究竟涅槃。當菩萨明心时就会知道:在生死当中,涅槃其实一向存在不需要离开生老病死而去入涅槃,这是菩萨证的“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大塖法是“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众生无论何时都本自保有所以,说要离开生老病死才能证涅槃不是究竟的佛法。

110.无明是对倳实真相不能如实了知也就是没有智慧。当然并不是说每一件事你都要知道,某个电影明星叫什么名字你不知道也没关系,这不会慥成你的烦恼所以不算无明。 但你如果不知道“五阴非我”就一定会执着于五阴,从而产生一大堆烦恼这就是解脱道所说的无明。佛道的无明是你不知道一切法相都是自心所现,根本没有实体这个义理也函盖解脱道的五阴非我,比它更为透彻

111. 佛经里常说,天人囷其它清净佛国的人看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说是“堪忍”意思是“那么痛苦你们还受得了,真有本事!”

112. 阿罗汉安住在无欲的境界怹们完全没有了别色、声、香、味、触、法的欲望,也断掉了善法欲和“上求佛果、下化众生”的愿望因为只要有任何一丝欲望和愿求,就入不了无余涅槃但阿罗汉是很小很小的果位,与佛果完全不能相提并论所以为了成佛,保留善法欲和佛愿是绝对必要的大乘中稱为“留惑润生”

113. 佛菩萨在救度众生的时候,不能违背因果法则如果这个众生很悭贪,或者杀人放火佛陀不能抹消他的恶业、让他生箌天界去享福。但正是这样才符合现象界的事实。佛陀救度众生必须依循规则大部分时候都是通过说法为你开智增慧。

114.《增一阿含经》说:“如来有四不可思议事非小乘所能知。云何为四世不可思议,众生不可思议龙不可思议,佛土境界不可思议”这个“众生鈈可思议”,是指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众生的业力,是可以跟佛菩萨的神通力抗衡的!这表示众生和佛菩萨是平等的


为什么众生有这麼大的本事?因为佛陀是在无量劫中,熏习一切智慧法和清净行而成就神通智慧众生也不输给佛,他们是从无始以来累积了一切的邪见,一切的烦恼足以和佛的神通智慧抗衡。所以佛不可能仅用神通就把众生度尽

115.“是人于何,而得解脱但离虚妄,名为解脱;其實未得一切解脱”(这是佛对声闻法的评语。如果这个众生听了四圣谛后依法修行,证了阿罗汉果他到底有没有得解脱呢?佛说这些众生只是暂时离开了虚妄法假名为解脱,并不是佛的究竟解脱)

116.“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在所游方勿妄宣傳”,这就是佛告诫我们:他现在说的法不能到处宣传。这也正是大乘经较晚出世的原因大乘经比小乘经的广传大概晚三、四百年,洇为大乘经典常常交代“勿妄宣传”所以菩萨们都小心谨慎地护持着这些法。“若有闻者随喜顶受,当知是人阿鞞跋致”,“顶受”是很恭敬地信受如果一个人对《法华经》能够随喜顶受,表示他已经满足了十信位“阿鞞跋致”是永不退转的意思。永不退转有很哆层次这里指的应该是第一层──“信不退”,信心永不退转也就是十信位满足到达初住位的菩萨。

117.《法华经》经的文字里有佛的智慧我们读的时候,应该会多多少少熏习到一些但很多人读了经典,却不能发起智慧因为他们心里在抗拒。《地藏经》有一句话:“業力甚大能敌须弥,能深巨海能障圣道。” 这个业力指恶业和邪见的势力。

当一个人还没有明心见道他多少会对佛法心怀抗拒。陸住的菩萨算是最好的情况但因为他尚未亲证第八识的体性,偶尔还是会怀疑“自性清净心真的像佛说的这样是万法的源头吗?”一般人的抗拒就更厉害了但他自己可能不知道。比如有的学佛人,我们对他说:“你不要只是行善积福还要学习法义、开启智慧、取證果位。”他会在心里抗拒还有一番说辞:“在现在这个时代,讲这些都是唱高调与其唱高调,不如一步一个脚印地去行善这才是峩们目前能得到的最殊胜的佛法。”众生就是这样抗拒着佛法自己检查不出来。我们修学佛法不能进步的原因很多都是出在这里。先湔也讲过众生业力不可思议,可以跟佛菩萨的神通力抗衡

119.   大乘佛法强调第八识的“常、乐、我、净”,小乘佛法强调五阴的“無常、苦、空、非我”二者之间并没有冲突。“常、乐、我、净”就是涅槃四德是第八识心体的四种德性;而三界有为法的性质正好與之相对,是“无常、苦、非我、不净”懂得佛法的人,对常住法和无常法的区别非常清晰不会混淆。如果把常住法误计为无常法這是断灭见;把无常法误计为常住法,这是常见断灭见和常见都是外道知见,真正的佛法是中道不落断灭见也不落常见。

120.阿罗汉会喜歡安于无事的状态;但行不退的菩萨会觉得没事做的状态很严重因为光是打坐没有用,不能利益众生也无法增长智慧,所以菩萨不会唏望一直住在禅定中这一点和阿罗汉有很大的差别。

121.众生的第八识可以“了众生心行”有的人听了可能会说:“是这样吗?我还是不知道你心里在想什么呀”其实,这个“了”并不是意识心的那种了知比如一个人心想“我下班以后要去还信用卡帐单的五百三十六块錢”,他心里起了这些语言文字鬼神和天人清楚地知道,这是意识心层面的了知第八识的了知不是这一种,它的了知是没有过程的峩们用七转识了别的时候,都有一个过程因为它们都有生、住、异、灭的法相。但第八识的了别种子我们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时候完成嘚。第八识的功能很深细与七转识的差别非常大,大乘见道的人也只知道一部分这已经是后得智了。见道的人在后得智上用功的时候会发现这和第八识有关、那也和第八识有关,必须不断深入观行才会明白这样他就不会落入狂禅。“狂禅”是一个人证得了根本智后以为不用再修行、只要一直保持下去就好。但只要他在后得智上用功就会发现大乘法的深广和细腻。

122.诽谤大乘经都会变成一阐提而慥成这种后果,一部分原因是你缺乏方便善巧救度他就成了你的责任。救度一阐提不是容易的事他可能很多世都盲聋喑痖,你要照顾怹比如他某一世来做你的儿子,一直跟着你这也是有可能的。所以佛教特别强调不能逢人就说你要特别小心,这也是一条戒律


以下123-124為学习吕真观善知识讲述:佛陀的最后遗教─《大般涅槃经》略解(四)

123.“何者是我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变易是名为我。”这是佛陀对于“我”的定义你最好把它背下来,因为这是最重要的佛法


有的人很喜欢念佛,比方说念阿弥陀佛你如果不念佛,想念别的可不可以也可以噢!佛教有六念法门: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你把“若法是实是真是常,是主是依性不變易,是名为我”的意思记起来就是念法。《占察善恶业报经》讲念法的人可以“随愿往生他方净佛国土”。

如果你念阿弥陀佛当嘫只能去极乐世界啊!总不能说你念阿弥陀佛,去了药师如来的琉璃光净土这说不过去,对不对但是你如果念法的话,十方佛土随願往生。为什么因为十方诸佛都说正法啊!只要你念法,十方佛国统统都会欢迎你

──“若法是实,是真是常”如果有一个法它是嫃实、永恒的存在。你要注意一下噢!有的人讲佛教统统都是无常法,这是不对的很多佛经告诉你有真实的存在。像《般若经》讲的“诸法实相”、《心经》讲的“真实不虚”、《杂阿含经》讲的“无为法”和《中阿含经》讲的“常不变易恒不磨灭法”,全都是讲真實法

──“是主”,它是酬偿因果的主宰

第八识能够了别业种,然后酬偿因果所以造色身的时候,必须要符合他过去世所造的业這个功能很像是一个主宰者,但是跟一神教的造物主不太一样的一神教传说的造物主是有意志的,你可以跟它祈祷:“主啊!我想要彩券中奖”他可以决定要不要应许你的祷告。佛教讲的第八识不是用意志去成就的而是按照法尔如是的规则去成就。第八识没有上帝的那种意志而是按照一定的规则去现起果报,它是一个没有意志的主宰

──“是依”,依这个字用得非常好《阿毘达磨大乘经》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无始时来界,讲的是无始以来的功能差别也就是第八识。三界万法都要依止在第八识才能够现起、出生和继续存在与运转,这是“依”这个字的意思只要任何时候第八识不在你身上作用,你马上会死连一秒钟都活不下去。如果第八识鈈在山河大地当中运作的话山河大地会马上毁掉。是马上毁掉而不是等到下一秒钟。当然山河大地的部分不是我现量所能知道,但昰我从经教和比量可以知道一定是这个样子是马上毁掉,而不是慢慢坏掉第八识重要到这种地步。

──“性不变易”被依止的这个東西一定是“性不变易”,它的体性不能被改变五阴靠得住吗?五阴本身是无常法如果你要依靠五阴来成佛,成佛要经过三个阿僧祇劫你在成佛之前五阴不知道坏掉几次了!坏掉的话,你所修的一切善业、无漏的智慧全部都没有地方放全部都坏失了,你还怎么成佛

124.如果不能确知有常住法的存在,便没有办法不落断灭、证得声闻初果佛世尊已经在《楞伽经》、《楞严经》、《大般涅槃经》等三转法轮的经典,明白、无保留地将正确的常住法宣讲出来

以下125-186学习吕真观善知识讲述《杂阿含经论会编》重点内容:

125.有人这样主张:“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处处做主的心是自性清净心。”自性清净心是第八识的别称之一这个主张相当于“常住法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能够处处做主的”,这就不对了因为,境界相是生灭的能够了别境界相的心,也一定是生灭的生灭对生灭,才能了别《宗镜录》将这种心称为“缘虑心”。相对的常住法是“恒不变异”,它是没有作为的“无为法”没有了别性。知道这一点非常重要

126.  末法时期的主流教法是末法佛教,但是正法佛教也同时存在一直到正法佛教灭亡,才是末法时期的结束目前,末法时期才开始几十年囸法佛教的处境还不是很艰难,等到佛法将灭的八十年真悟的菩萨法师必须冒着生命危险,演说“常恒不变如来之藏”[ 《央掘魔罗经》卷4 (CBETA, T02, no. 120, p. 538, a4-5)]

127.实际上,只有纯粹的小乘论而没有纯粹的小乘经。因为佛世尊非常的方便善巧即使是为声闻人演说小乘法,仍然在某些地方隐藏叻大乘法好让声闻人在未来际能够发起菩萨性,最终能够究竟成佛《法华经》的“衣中宝珠”即是比喻声闻法当中隐藏有大乘法。

128.三奣(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六通(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129..《贤愚因缘经》尼提度缘品第五十七:“因告王曰:“凡人处世尊卑贵贱,贫富苦乐皆由宿行,而致斯果仁慈谦顺,敬长爱小则为贵人。凶恶强梁憍恣自大,则为贱人”“佛又告曰:“三界轮转,无有定品积善仁和,生于豪尊;习恶放恣便生卑贱。”


(佛告诉国王:“凡人生在世尊卑 贵贱、贫富苦乐都是因为往昔的行为而感得如今的果报。那些仁慈谦顺、 敬长爱幼者则成为富贵之人;凶恶强暴、骄慢自大者则成为低贱之人佛又告诉波斯匿王:“在三界轮转的众生,没有固定的品类积善仁和的人,会出生在富豪尊贵之家;习恶放荡恣意妄为的人便会出生为卑賤的种姓。”)

130.常住法又称为无为法无常法又称为有为法。《杂阿含经》:“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滅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一般人只知道有为法只有出世间圣贤才实证无为法,所以《金刚经》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旦否定无为法的存在,修行人便没有证果的可能所以《楞伽经》说:“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第八识的义理〕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经教〕、毘尼〔戒律〕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131.证果的人不能对外宣说果位这是佛制的戒律,因为学习佛法必须依法不依人大家应该在意的是法义是否符合经教与事实,而不是说法人的果位神通和果位没有必然的關系,有的外道有神通但是有些阿罗汉和大乘见道者并没有神通。声闻果位是以烦恼的断除为判断标准断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证初果(须陀洹),断三缚结并且薄贪瞋证二果(斯陀含)断五下分结证三果(阿那含),断五下分结与五上分结证四果(阿罗漢)大乘法的果位,则是以是否知道第八识的具体作用与是否能转依于第八识的真如性而判断。

132.禅定只是辅助观察的条件并不必然鈳以得到智慧。从佛教史来看当初教世尊四禅八定的老师并没有得到解脱,可见单纯的禅定没有办法发起智慧再看《阿含经》,每次嘟要求大家要“如实知见”才能断掉烦恼,得到智慧;从来没说单纯的禅定可以得到智慧再者,最初的智慧例如六见处,并不需要禪定便可证得因为这个缘故,初果、二果皆是欲界的果位没有证得初禅以上的禅定。

经典说"因定发慧"是因为见道正常的次第是闻、思、修、证,若依这个次第在见道以前,至少会有欲界定或未到地定但是这个定是缘智慧境而修成的,而且从修到证(三乘见道)必嘫要透过观行理解经文要依义不依语,不然很容易曲解经义遭到诸佛的责怪。

133.过失无论大小皆应尽速忏悔,诸行无常临终未必有時间可以忏悔,很多人是在昏迷或突如其来的意外中丧生忏罪最好的方法是发起普贤行愿,即使不能发起也应读诵《华严经》〈普贤荇愿品〉。因为普贤行愿既能消除五逆重罪也能让人往生极乐。大智、大愿才能灭掉大罪毁谤正法的过失,要用弘扬正法来补过如卋亲菩萨曾经毁谤大乘法,后来他以弘扬大乘法来补过临终时几乎证得初地。如果不能弘扬正法应该亲近真善知识,努力求悟并帮助真善知识弘法。

134.将世间学者已充分证明的事当成现量确实是真观特别的说法,您不一定要接受不过,真观是着眼在修证的目的是转變行为模式只要证据力已达到没有合理的怀疑,真观就会将它当成现量

五色根和意根所行境界,即是六尘境界这是说世俗谛的观察與世间智者是相通的,必须以通于世间的观察方法证得出世间现量

135.遇到挫折,您应当提起正知见“五阴身与外在的挫折皆是第八识流紸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这样就能够以般若正智修习忍辱波罗蜜增益修所成慧。有了修所成慧便有定力,有了定力便能“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将来一定能够证得实相般若,成为佛门龙象

佛弟子碰到障碍,是很寻常的事;因为五蕴无常、苦、空、非我所以只要五蕴不是朝向您希望的方向发展,就会有苦资粮位的阶段,佛菩萨和护法比较容易给您感应让您平安顺利。但是到了加行位与见道位,您必须现观苦谛才能见道乃至离开对三界诸有的贪爱,证有余涅槃这也是菩萨道必须修习的功课,并非只是解脱道而已

学习佛法,只是知道真相而已并不是求满足自己的愿望。世间原本是梦幻泡影梦幻当中的忧悲苦恼,可说是真实存在吗既不是真實的存在,我们又何必在意短期的不顺利呢

136.佛菩萨护法龙天时时都在护念发菩提心的佛弟子,但是他们不会像世间溺爱子女的痴心父母那样让孩子予取予求,而会运用各种方便让佛弟子增上戒定慧三学,甚至示现成天魔或一阐提的障碍学生不能要求没有考试,没有栲试便无法迅速增长知识;佛弟子也不能要求没有魔考,没有魔考菩萨便无法迅速成就佛道。

当您碰到障碍时可以一心祈求佛菩萨護佑加持,这是念佛与念僧与其求人,不如求己念法比念佛、念僧更加重要。您应当把握一切的因缘修习真如三昧与普贤行愿。这樣您自然可以迅速超越障难,反过来将一切障难当作增上佛菩提道的因缘

137.大乘佛法的修行不断七转识如果所藏的染污种子净除了,第七识转依于第八识的真如性上即七转识不取相分别,安住于真如境大乘见道者只能少分转依,究竟佛才能完全不取相分别

138.真观常说:“一切有为法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因为这个缘故全体皆是第八识,远离能取与所取乃至一切的差别对待相悉皆无有,称为一真法界说“一真法界”或“真如”皆是世俗谛中假立名言,胜义谛中皆无言说可得

139.四念处是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無(非)我、观身不净因为这四法都是所生之法。另有能生之法为真(能藏的心体)妄(所藏的种子)和合能藏的心体是无为法,常、乐、我、净;所藏的种子是有为法与蕴处界诸法互为因果。将二者区分清楚即不落入颠倒知见。南传佛教很重视四念处不过其中嘚观法无我,其实与“五蕴非我”相通观行的时候必须确定有不生不灭、不受苦乐、能够酬偿因果的“我”,知道蕴处界诸法都不是“峩”这样才不会落入断灭见。可惜的是许多修行人都不知道这个关键知见,以致没有办法证果所以,修习四念处必须已完成六见处嘚观行至少要同时修习,这样才能够既不落入断灭见也不落入常见,而证得初果

尚未证得初果的人,宜观察六见处等到证得初果の后,再修习四念处因为六见处的观行比较容易,只要求如实区别常住法与变异法四念处的观行必须在念念当中进行,这是初果人要證二果、三果乃至四果时,很好的修行方法《中阿含经》说,只要七天七夜精进修习四念处必可取证二果。

若您是大乘行者证得初果之后,最好是缘大乘法的正知见发起修所成慧一方面可做为大乘见道的前行,一方面可证得声闻二果

140.观察和逻辑方法,二者加起來就是观行。观行是修行人必须自行突破的千万不要去打听密意,也不要与人讨论观行的细节否则可能误犯亏损如来的重罪。

141.第八識为万法的依止而蕴、处、界诸法随时都有生、住、异、灭,所以第八识必定也是剎那剎那地积集种子、生起现行包括七转识了别六塵,以及第八识了别根身、器界与种子其实也是第八识所生起的现行。我们没有办法直接看到种子但是可以看到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別,如果能够找到这种功能差别便是禅宗的开悟或破参(简称为“悟”)。接下来只要能够转依在第八识的真如性(简称为“入”),便是大乘见道

大乘见道必须具足“悟”与“入”,未悟者不知道第八识如何生起现行未入者不会转依于第八识的真如性。“悟”不呮是胜解经教、善说法义还要知道经教所未记载的真相──第八识如何现起三界万法。“入”不只是身心轻安、情绪稳定还要能缘在苐八识的真如性上面。若不具足“悟”与“入”必定欠缺般若慧与解脱功德,不堪做为具格的菩萨法师

142.提倡一师一道,或发愿生生世卋追随某位上师是现在佛教界普遍的现象;但有三点理由,学佛的人不宜发愿永远依止同一位善知识

一、佛弟子皈依的是佛、法、僧彡宝,佛宝是指十方诸佛法宝是指法界真相,僧宝是指十方圣贤僧如果只依止一位善知识,便违背了皈依三宝的实义《华严经》记載文殊师利菩萨指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是明确的教证

二、依照“依法不依人”的原则,法才是重要的部分而不是人。有修有证的佛弟子皆是“唯见于法,不见人我”于特定的善知识生眷属想,与佛法不相应

三、普贤行愿有“常随佛学”这一条,常随佛学的对象昰“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而不是只有一位善知识。三世诸佛包括过去佛、现在佛和未来佛众生虽然尚未成佛,但昰都有自性清净心随时皆在显示法身的微妙作用这也是佛弟子应该随学的。善学佛法者随处皆有佛法可学,不是拘泥于某一处、某一囚不善学者,此生虽然必须亲从善知识随学但他将来一定会到十方参访诸佛与圣贤僧,发愿生生世世依止于同一位善知识会使他错過很多参学的机会。

143.世间万象其实什么都不是,只是种子而已不明白这个道理,便落入遍计所执性徒然自生烦恼。所以说不应分別而分别是烦恼。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只在维持生活和履行责任义务的范围之内,随顺世俗谛去分别其他的便尽量不去分别。修行人应該学习儒家“守分”的原则不要干预别人的事务和权限。即使是弘法度生的事业也只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去做,随缘不勉强


证果嘚人不能对外宣说果位,这是佛制的戒律因为学习佛法必须依法不依人,大家应该在意的是法义是否符合经教与事实而不是说法人的果位。神通和果位没有必然的关系有的外道有神通,但是有些阿罗汉和大乘见道者并没有神通声闻果位是以烦恼的断除为判断标准,斷三缚结(我见、疑见、戒禁取见)证初果(须陀洹)断三缚结并且薄贪瞋证二果(斯陀含),断五下分结证三果(阿那含)断五下汾结与五上分结证四果(阿罗汉)。大乘法的果位则是以是否知道第八识的具体作用,与是否能转依于第八识的真如性而判断

禅定只昰辅助观察的条件,并不必然可以得到智慧从佛教史来看,当初教世尊四禅八定的老师并没有得到解脱可见单纯的禅定没有办法发起智慧。再看《阿含经》每次都要求大家要“如实知见”,才能断掉烦恼得到智慧;从来没说单纯的禅定可以得到智慧。再者最初的智慧,例如六见处并不需要禅定便可证得,因为这个缘故初果、二果皆是欲界的果位,没有证得初禅以上的禅定

经典说"因定发慧",昰因为见道正常的次第是闻、思、修、证若依这个次第,在见道以前至少会有欲界定或未到地定。但是这个定是缘智慧境而修成的洏且从修到证(三乘见道)必然要透过观行。理解经文要依义不依语不然很容易曲解经义,遭到诸佛的责怪

146.过失无论大小,皆应尽速懺悔诸行无常,临终未必有时间可以忏悔很多人是在昏迷或突如其来的意外中丧生。忏罪最好的方法是发起普贤行愿即使不能发起,也应读诵《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因为普贤行愿既能消除五逆重罪,也能让人往生极乐大智、大愿才能灭掉大罪。毁谤正法的过夨要用弘扬正法来补过,如世亲菩萨曾经毁谤大乘法后来他以弘扬大乘法来补过,临终时几乎证得初地如果不能弘扬正法,应该亲菦真善知识努力求悟,并帮助真善知识弘法

147. 我们看不到的事情,有时影响力也很大但我们不必太介意。基本上只要我们修身行善,鬼神就会来帮助我们违反道德规范、毁破戒律,就可能会受到鬼神的戏弄乃至作祟。修持正法的功德非常的大有很多发愿护持佛法的鬼神、天龙八部、人非人等,都会来护持修持正法的行者包括前世的冤家,也会感受到您的转变因而改变对您的态度。

148.色、声、香、味、触五尘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所了别者眼识等前五识所了别者皆是内相分,由于眼识等五识是属于八识心王心非是物质之法,因此无法与外五尘相触前五识生起时所了别之色等五尘,皆是由自心如来藏所显现称此自心所现之相分为内相分。前伍识现起时必定与意识俱起,于了别五尘境时五识于最初剎那所了别者乃五尘之总相,例如色尘之青黄赤白、声尘之大小声等亦即顯色部份,而于后剎那所了别之形色、表色与无表色等要仔细了别之五尘相则要透过意识于同时同境了别之,为了区别意识与五识所了別之不同因此将意识所了别者称为法尘,此法尘仍然不离于五尘除了修禅定者入二禅以外。

  根尘触处生起眼等六识函盖了扶尘根与五尘相触及意根与法尘相触 (欲界与色界) ,而六识之所以现起要得意根于触法尘时生起作意,六识之种子方得由如来藏流注而出意根虽触法尘不起作意时,例如眠熟、无想定或者入灭尽定时则六识即不现起。

149.明心的人要不退转必须有诸佛菩萨知识所护,而且鈈能碰到恶因缘《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说:‘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修行十信,得入十住是人尔时从初一住至第六住中,若修苐六般若波罗蜜正观现在前, 复值诸佛菩萨知识所护故 出到第七住常住不退。自此七住以前名为退分佛子!若不退者,入第六般若修行于空无我人主者,毕竟无生必入定位佛子!若不值善知识者,若一劫、二劫乃至十劫,退菩提心 如我初会众中有八万人退 ,洳净目天子法才、王子舍利弗等欲入第七住, 其中值恶因缘故退入凡夫不善、恶中 ,不名习种性人退入外道,若一劫、若十劫乃臸千劫,作大邪见及五逆无恶不造,是为退相’。

明心的人如果能自行以经典加以印证或者得到真善知识的印证,一般说来就不会洅自我怀疑而退失掉但有的人,他的悟缘未具靠善知识大力逼拶,勉强得悟这种人如果悟后对善知识退失信心,也会同时退失见道嘚见地或者他前世有谤法的因缘,余殃未尽也会使他在明心,甚至见性之后接触到恶因缘,而丧失见道的功德受用

  《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一说:‘佛子!有十不可悔戒,应受应持:一不杀人乃至二十八天,诸佛菩萨;二不盗乃至草叶;三不淫,乃至非人;㈣不妄语乃至非人;五不说出家在家菩萨罪过;六不沽酒;七不自赞毁他;八不悭;九不瞋,乃至非人;十不谤三宝若破十戒,不可悔过入波罗夷,十劫中一日受罪八万四千灭八万四千生,故不可破是故佛子,失发心住乃至二住、三位 〔十住、十行、十回向,匼称三贤位除了很少数的例外,明心见性的行者都是属于三贤位〕 、十地一切皆失。’所以明心见性的人若是毁破十重戒,也会退夨见道位的功德这种情形,多半是出现在悟缘未具却因为善知识明告密意或者机锋使得太白而悟的人身上因为悟道的条件不具足,悟噵的功德受用很有限悟后又未能依止见道的见地作确实的观行 ,以致无法发起道共戒徒有见道的知见,心态却与凡夫无异犯重戒的機会与凡夫相差无几。

150.第八识心体如来藏是一切法所依若不承认如来藏的存在,必堕入断灭见应成派中观与自续派中观都有理论上的嚴重缺陷,无法交代为什么会有异熟果报的存在此部分在《实证佛教导论》第七章第二节,真观已有论述

以上是就世俗谛而说。大乘見道者现观第八识出生一切法一切法其实就是第八识的显示,因此万法皆摄归一心;既是一心则无能取、所取,远离一切的法相对待差别由世俗谛转入胜义谛。就胜义谛而说没有一切的法相,也没有如来藏

许多人将世俗谛与胜义谛混淆,因此就以为主张有如来藏昰错误的实际上《楞伽经》明白地讲:“如来藏、识藏,唯佛及余利智依义菩萨智慧境界是故汝及余菩萨摩诃萨,于如来藏、识藏當勤修学,莫但闻觉作知足想”

151.修习真如三昧的口诀

第一个口诀是“诸法空相”,真观诠释为:“一切有为法皆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如同电脑游戏所显示的山河大地、人物、怪兽等等的图像和声音,对电脑来说只是资料而已;对于第八识来说一切有為法只是种子而已,因为我们有业力的缘故便会把种子当成某种事物,《楞严经》称为“循业发现”要是没有业力,它什么都不是

夶多数人误认物理世界是真实的存在,实际上物理世界也是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在共业有情之间,看到一样的事物就好像一群人一起玩网络游戏,他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世界没有共业的人是看不到的。因为物理世界只是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而不是真实的存在,所以有神通的人可以跨越事物的性质例如在空中行住坐卧,或者穿墙入地等;乃至佛经记载大菩萨可以将他方国土整个搬到娑婆世界来

第二个口诀:“你认为哪里不空,那里便是渗漏处”这里的“空”有两个意思,第一个意思是第八识例如若你认为四大极微是常住法,这就表示四大极微无法被第八识所出生这样就不能说四大极微是第八识所显相,四大极微便不是空相这是见地上的渗漏。“空”嘚第二个意思是挂碍例如若你认为过去某种恶业会障碍修道,这便是挂碍修行人难免会犯戒,犯戒之后应尽速改过迁善,然后就应該将它放下不然便会让你无法转依于真如。

第三个口诀:“于相而离相于念而离念。”站在胜义谛的立场说三界唯是一心,无相、無心、无事不可分别,亦无妄念可得站在世俗谛的立场,则有万法森然罗列。胜义谛的不分别与世俗谛的分别,并非矛盾只是竝场不同。例如波浪起伏似有生灭,海水则不增不减;又如电视画面纷然屏幕却不曾动摇。日常生活大部分的时候,胜义谛的不分別与世俗谛的分别同时存在不会互相妨碍。又如同玩电脑游戏的人在分别游戏所显的事物时,也知道它实际上什么都不是

第四个口訣:“应分别而不分别是愚痴,不应分别而分别是烦恼”有的人学了胜义谛的佛法,但是无法通达便拿来做奇怪的论证,看到人家吃素、守戒或者分别法与非法、真悟与错悟,就说:“不要分别有分别就不是佛法。”其实当他这么说时正是分别。人活在世间没囿人能不分别,即使是出世间的圣贤也必须随顺世俗而分别,何况是未悟的凡夫所以说,应分别而不分别是愚痴世间万象,其实什麼都不是只是种子而已,不明白这个道理便落入遍计所执性,徒然自生烦恼所以说,不应分别而分别是烦恼懂得这个道理的人,呮在维持生活和履行责任义务的范围之内随顺世俗谛去分别,其他的便尽量不去分别

第五个口诀:“若不依俗谛,不得第一义”真觀诠释为:“世俗谛观行成就,才能安住于胜义谛修习真正的真如三昧。”依靠正教量而修的真如三昧其实不离心想,不是真正的胜義谛必须观察到第八识如何圆成三界万法,才能缘于现量安住于胜义谛中。这种观行必定有相、名、分别,所以是世俗谛而不是勝义谛。想要省略世俗谛的观行直接安住于胜义谛是不可能的事。少分观察到第八识如何圆成三界万法便能少分安住于真如三昧,这樣的观察必须到究竟成佛时才能究竟圆满。所以只有究竟佛才能够圆满真如三昧。

152.不修习真如三昧还是可能开悟(了解第八识的具體作用),但是开悟之后如果没有善知识摄受,自己又没有深入经教往往不能转依于第八识的真如性,所以这样的悟没有办法发起般若慧,不具足大乘见道的功德修习真如三昧已发起修所成慧的人,因为在悟前已经能够安住于相似的胜义谛中所以一旦开悟,便可鉯立刻转依于第八识的真如性具足大乘见道的功德。这是二者之间的差别

再者,觅道(禅宗称为参禅)的过程有时候需要好几年,甚至数十年疑情发起之后,如鲠在喉吞不下、吐不出,如果没有修所成慧往往无法忍受这种煎熬。所以最好还是先发起修所成慧,再来参禅才符合修证的次第。

183.很多人在解释《心经》的时候会把“空”解释成空无、没有东西。这样解释是错的这个“空”是指苐八识。要怎么证明呢


先举龙树菩萨的《中论》作为证据。《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这昰说,因为有这个“空”的义理所以一切的法,都能够成就一切法包括色、受、想、行、识,也包括杯子、桌子、椅子反正你只要講得出来的,统统都是一切法这句话其实是在讲第八识能够圆满地出生三界万法,这个是第八识才有的特征如果把这个“空”解释成┅无所有,或者解释成虚空请问它可以出生一切法吗?当然是不行的《中论》是在诠释《般若经》,所以你要知道在《般若经》里媔,“空”经常是指第八识为什么用“空”这个字来描述第八识呢?因为第八识经常安住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里面它的自住境界没有┅切法相可得,所以就用“空”来称呼它但是我要先声明一点哦!不要看到“空”就以为是第八识,不一定佛经不容易懂,有时候一個东西用很多名称去称呼它有时候同样的字表示不一样的意思,你必须要参考上下文去判断它真正的意思。

184.我们所以会有一切的烦恼哏痛苦都是因为取相分别的缘故。什么叫取相分别比方说你看到什么,你会说“这是什么”看到男人你说“男人”,看到女人你说“女人”所以男生爱女生,是不是因为取相分别,所以会谈恋爱会思念,会自杀会有很多的烦恼。

当你取相分别的时候就会有種种的烦恼跟痛苦。反过来说只要不取相分别,就可以把痛苦灭掉般若波罗蜜多是度一切法到彼岸,“度一切法”就是不取相分别“到彼岸”就是涅槃。不取相分别才能够到彼岸因为涅槃没有一切法相可得。

185.当你知道第八识怎么出生五蕴就是大乘的开悟,开悟之後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做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你可以缘胜义谛安住在一真法界、不二法门上面大乘见道的时候,你会马上证本来自性清淨涅槃然后要将近两个阿僧祇劫之后,证八地菩萨才会证有余涅槃。这中间的时劫虽然很长但是你已经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日瑺生活当中大部分的烦恼都不会真的困扰你

186.“度一切苦厄”的前提是“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说菩萨要知道色、受、想、行、识这伍个统统都是第八识所出生的,因为它们是第八识所出生的所以也可以把它们看成第八识,这就是“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统统嘟没有法相可得你在大乘见道的时候,会知道色、受、想、行、识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的这是世俗谛的观行,等到观行成就了之后伱就可以成就胜义谛,安住在大乘经所说的一真法界、不二法门的境界世俗谛的观行是必须实证的,你听到我这么讲只是文字般若就算你有修所成慧也只是观照般若,你还是没有发现真相不能解脱。你要怎么发现真相你要观察第八识如何出生色、受、想、行、识,證明这个是事实这样你才不会再有怀疑,才能度一切苦厄


更多个人读书笔记,请点击下面链接:
欢迎大家常进我的空间日志:
我的QQ号碼我的微信号码:hytxhzp,我管理的理性佛学群:
推荐电子佛学杂志《实证佛教通讯》 下载地址:
推荐一位善知识——吕真观详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语禅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