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庚汪藏海是谁的后人是谁

朱元璋的亲家谢再兴叛敌之谜
朱元璋的亲家谢再兴叛敌之谜
朱元璋的长兄朱兴隆,早年就死于瘟疫,寡嫂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投奔了娘家。至正十三年(1353)六月中旬,朱元璋回乡募兵,儿时的伙伴徐达、周德兴、郭英等纷纷前来投军,于是很快就募集兵员七百多一齐带回了濠州,朱元璋为此功升为镇抚。攻下了滁州后,朱文正前来投靠他,同来的还有朱元璋的姐夫李贞、外甥李文忠,以及定远孤儿沐英。朱元璋便将这三个孩子收为养子,待朱文正更是亲如犹子,并为他娶妻成家。
朱元璋的亲家谢再兴,即朱文正的岳父,本是朱元璋手下一员得力大将,曾参加过成就朱元璋帝业关键的攻克金华战役,从而也格外被朱元璋垂青,并委以重任,让他以当地最高军政长官的身份,守卫战略要地诸全州。
谢再兴也凭着其非凡的机智和勇敢,尽心尽力,顽强作战,卓有战功。谢再兴的次女婿便为“明朝第一功臣”徐达,双料皇亲国戚,倍受恩宠尊荣。然而在朱元璋决战的紧要关头,谢再兴却突然叛变投敌,投奔了朱元璋的死对头东吴王张士诚。
张士诚见机会来了,便立即让谢再兴统领十万大军,回来与这位大亲家较劲。虽然交战告败,张士诚没有过多的责怪,又令他随同司徒(一说司空)李伯升,重新领兵二十万,前来进攻诸暨新城,结果又被击败。此场战役李伯升仅以身免,后来降于朱元璋,这是后话。
谢再兴却从此下落不明,生死不明。因史无记载,以至成为历史之谜。只知其弟谢五,虽然带领子侄五人以余杭出降,尽管李文忠曾经保证其不死,却被朱元璋凌迟处死。传说他的全家均被朱元璋处死,只有两个出嫁的女儿苟延残喘,不得永年。为了解谢再兴事件的端倪,今相关史料开列于下。
元至正十六年,即宋龙凤二年(1356)二月,朱元璋攻克集庆,改为应天府。六月,小明王韩林儿升任朱元璋为枢密院同签;七月,又升为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平章。
据《明太祖实录》载:至正十八年(1358)“[戊戌三月癸酉]中翼右副元帅谢再兴、元帅赵德胜、总管刘贞等,率兵略石埭县,与陈友谅兵遇,战败之,擒其将钱清、孟有德、张遵道等及部卒四百余人。”
当时朱元璋麾下不仅设有前、后、左、右、中五翼元帅府,还陆续设有兴国、永昌、建康、镇江、广兴、永兴、毗陵、雄峰、淮海、德兴、闽越、全吴、金华、星源、明海、金斗、安南、龙虎、安庆、永平等二十七座地方翼元帅府。
按照元末明初的品秩,元帅为正三品,同知元帅从三品,元帅副使正四品,则谢再兴已为正四品高官了。
石埭县,属今安徽石台县。至正十七年(1357)十月,朱元璋的中翼大元帅常遇春攻取池州;至正十八年(1358)六月,中翼右副元帅谢再兴、中翼左副元帅赵德胜、总管刘贞等,出兵略地,至池州附近的石埭县(故广阳镇)时,与陈友谅军遭遇,并将其打败;至正十九年(1359)正月,石埭县已归属朱元璋将江南行省池州府(治所贵池)。
至正十九年(1359)二月初一日,朱元璋在诸全州(今诸暨)设立枢密分院,同时置明海翼元帅府。
据《明太祖实录》载:至正十九年(1359)“[己亥]二月甲子朔立枢密分院于诸全州,置明海翼元帅府,升谢再兴为院判,王玉等为元帅,守之。”
枢密分院置正三品佥事、正四品同佥、正五品院判,有的分院只置院判,如诸全、星源分院就只设院判。诸全州枢密分院院事由朱元璋自领,只置院判,让正四品的中翼副元帅兼任,也算升任,因为枢密院有权领导各级政府和元帅府。从而形成行枢密院——分枢密院——府(包括府和元帅府)的统属体制。
朱元璋政权的行政机构为行中书省与行枢密院。其实中书省的正官仅朱元璋一人,各武将皆任职于枢密院。行枢密院,为军事领导机构,后改为大都督府。
起初朱元璋在元各路设立统军元帅府和府,以分统军民事务,后来于其上设有分枢密分院,以统揽一府军民事务。每占一大城市,朱元璋即以高级武将镇守,而武将们皆由总管、元帅升任行枢密院的院判、佥院、同知等,自然形成以各级武将官位构成的镇守体系。
为此朱元璋陆续设立长春、江淮、星源、诸全、婺州宁越府、扬州淮海,外加原太平分院,总共只有七个枢密分院。谢再兴由中翼右副元帅升任诸全枢密院判,成为一路诸侯,统掌一州军政大权。
至正十九年(1359)五月,小明王升朱元璋仪同三司、江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相。至正廿一年,小明王封朱元璋为吴国公。
据《明太祖实录》载:至正二十二(1362)“壬寅二月,金华降将蒋英、刘震等叛,杀胡大海及郎中王恺等据其城。(李)文忠闻之,即遣掾史郭彦仁、元帅何世明等往讨之,兵至兰溪,英等惧,夜半驱掠城中子女,开门南走。文忠因率元帅袁洪等所部兵,入金华,守之。分遣左右,遍历其地,抚辑人民,仍遣人送大海、恺丧还建康。处州李祐之,闻蒋英杀胡大海,亦杀院判耿再成、元帅朱文刚等。文忠随遣王祐、何世明往屯缙云,以图之。三月,升文忠为浙江等处行中书省左丞,总制严衢信处诸全军马。辛亥,张士诚弟士信乘蒋英之乱,率兵万余围诸全经二十九日,为院判谢再兴所败。士信愤,益兵进攻,再兴告急,文忠调同佥胡德济往援之。兵少贼众,再兴复请益兵,文忠以金华初复,而严州密迩敌境,处州又为叛寇据守,兵不能援。时上在江西,闻处州之乱,命平章邵荣率兵往讨之。未至,文忠与都事史炳谋,遣谍者揭榜诸全界,首言平章邵荣、右丞徐达领军至严州,克日进击,贼众见榜,果相惊骇,谋夜遁。胡德济、谢再兴遂大破其军,伪将吕珍仅以身免。”
至正二十二年(1362),金华蒋英和处州李祐之连发叛乱,张士诚看到有机可趁,便派遣亲弟张士信领兵十万,前来进攻诸全州,谢再兴碰到了强大的对手。张士信本非等闲之辈,却为攻克诸全州竟然也围城达一个月之久,鏖战无果。
作为诸全州的军政最高长官,谢再兴派遣明海翼元帅李子实、总管甘汝珏在诸全城外设伏,自己则引兵从南门出战。当战斗到了最激烈的时候,伏兵突然四起,大败张士信。
张士信做梦也没有想到,乘兴而来,却败兴而归,当然他不会甘心,于是又卷土重来。这次有了李文忠所派遣的胡德济协同作战,他们便半夜大开城门,来了个悄然夜袭。因为将士上下用心,又大破张士信,几乎全军覆没,仅有勇冠一时的猛将吕珍得以幸免。
据《明太祖实录》载:至正二十二年(1362)“[壬寅三月]癸丑初,张士诚乘蒋英之乱,遣其弟士信率兵万余围,诸全守将谢再兴城守,昼夜鏖战二十九日未决,再兴潜遣元帅李子实、总管甘汝珏设伏城外,自引兵从南门出战,战既合伏起,大败之,禽其将士千余人,获马四十疋,船四十艘。士信愤其败,益兵攻城。再兴虑不能支,告急于浙东行省左丞朱文忠。文忠遣同佥胡德济往援之,再兴复以援兵少而敌众请益兵。是时金华叛寇初定,而严州逼近敌境,处州又为叛苗所据,文忠自度兵少不能应援,闻平章邵荣率兵讨处州将至,乃与都事史炳谋曰:‘兵法先声而后实,今诸全被围日久,寇势益盛,而我军少非谋,不足以制之,今邵平章来取处州,宜借以张声势,亦制寇一奇也。’炳曰:‘善!’乃扬言右丞徐达、平章邵荣领大军至严州,克日进击,使谍者揭榜于义乌之古朴岭。士信兵见之,果惊谋夜遁。德济觇知之密,与再兴谋,发壮士夜半开门出,击鼓噪从之,寇兵乱走,自相蹂践,及溺死者甚众。”
这是一场战役也算是元末明初以少胜多的军事典范。谢再兴和知府栾凤,与援军胡德济紧密配合,联合作战,打了一个漂亮仗。先是虚张声势,麻痹敌人,然后就出其不意,直捣张士信兵营,把他打了个措手不及,以至全军覆没,此事《明史》亦有相同记载。
据《明史》列传第十四载:“苗将蒋英、刘震杀大海,以金华叛。(李)文忠遣将击走之,亲抚定其众。处州苗军亦杀耿再成叛。文忠遣将屯缙云以图之。拜浙东行省左丞,总制严、衢、信、处、诸全军事。吴兵十万方急攻诸全,守将谢再兴告急,遣同佥胡德济往援。再兴复请益兵,文忠兵少无以应。会太祖使邵荣讨处州乱卒,文忠乃扬言徐右丞、邵平章将大军刻日进。吴军闻之惧,谋夜遁。德济与再兴帅死士夜半开门突击,大破之,诸全遂完。”
又据《明史》列传二十一载:“及(胡)大海为蒋英所害,处州降将李祐之亦杀院判耿再成以叛。张士诚闻浙东乱,遣其弟士信寇诸全。德济自信州往救,乘懈得入城,与知州栾凤、院判谢再兴分门守。夜半,出敌不意,砍士信营,破走之。”
另据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载:“[至正]二十二年(1362)春二月,金华、处州苗帅叛,张士诚乘间遣其弟士信、同佥吕珍率兵十万围诸全。守将谢再兴鏖战二十九日,未决,走严州,告急于李文忠。文忠以严州兵少,且密迩桐庐贼境,衢、信兵又出江西,无以应援金华。议以兵贵虚声,乃揭榜义乌古朴岭,扬言平章邵荣引兵五万出江右,右丞徐达引兵五万出徽州,约会金华,克日抵诸暨。贼见榜,转相告,吕珍欲退军五里下营,以待决战。时胡德济得李文忠檄,自信州率兵来援,有降卒言贼情,具得虚实。德济与再兴分门而守,至夜半,令军士饱食,一鼓出城,金鼓铳炮震天地,贼众惊乱,人马奔走,自相蹂躏。德济督兵追击之,士信大溃走。”
谷应泰,字赓虞,直隶丰润人,约清世祖顺治末前后在世。聪敏强记,工制举文。及长,肆力经史,书无不窥。清顺治四年(1647)进士。改户部主事,寻迁员外郎。授浙江提学佥事,校士勤明,所拔如陆陇其等,多一时名俊。暇时,游览杭州湖山之胜,创书舍为游息地。既去,浙人为之修葺,怀之不已。应泰嗜博览,工文章。著有《筑益堂集》与《明史纪事本末》八十卷行于世。
据刘辰《国初事迹》载:“胡大海克诸暨,钱万户来降,太祖赐衣服令回。后献策于士诚,离诸暨五十里溪中筑一坝,水发即没城,以战船攻之,可克。谢再兴争战数年,后克绍兴,械钱万户到京诛之。”说的是当年胡大海攻克诸暨时,有姓钱的万户(官名)来投降,朱元璋曾赐给他衣服让他回去。没想到他首鼠两端,后向张士诚献计,在离诸暨五十里处的十里溪中修筑一拦河坝,水一放即可淹没诸暨城,再以战船进攻,可以攻克。此计非常歹毒,谢再兴作战多年,后来攻克绍兴,才擒拿钱万户押送京城就死。刘辰是当时事件的亲历者,所知详细真实。
刘辰(),字伯静,金华人,元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攻取婺州,刘辰以书生进谒,被任为典签。李文忠驻严州,聘为幕宾参军事。建文年间(),任监察御史,遇事敢直言。出任镇江知府。永乐元年(1403),参加纂修《太祖实录》。书成,升任江西布政使司左参政。居官廉正,常与都司、按察使意见不合,被免官。十四年,复起用为行部左侍郎,因年老而为顾问,居京三年后致仕。逾年复召至京,命督工武当,未行而病发,归里途中逝于毗陵驿,著作有《国初事迹》。
张士诚多次重兵攻打诸暨,看来诸暨确实属于战略要地。谢再兴也不孚主望,守土有功。谢再兴不仅资格老,而且功劳也很大;不仅是高官,身负重任,而且忠于职守,英勇顽强,机智多谋,然而就在这建功立业的关键时刻,却突然叛降了张士诚,并一再领兵来犯。
他先是率领东吴军进攻战略要地东阳,结果在义乌被李文忠与胡深打得大败,仅以单骑走脱,此后又随同李伯升进攻诸全新城,又再一次遭遇兵败。一败再败,让亲弟余杭守将谢五,在无奈之下领着子侄五人开城出降,结果而惨遭朱元璋凌迟处死。
至正二十三年(1363)三月,朱元璋已改任中书右丞相,正在春风得意之时,竟然发生了亲家也叛降张士诚之事。关于这样特大的政治事件,各史料皆有多处陈述,但有出入。
据《明史》本纪第一载:“[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壬申,命将士屯田积谷。是月,(陈)友谅将张定边陷饶州。士诚将吕珍破安丰,杀刘福通。三月辛丑,太祖自将救安丰,珍败走,以韩林儿归滁州,乃还应天。夏四月壬戌,友谅大举兵围洪都。乙丑,诸全守将谢再兴叛,附于(张)士诚。”
至正二十三年,陈龙谅部将张定边攻陷饶州,张士诚部将将吕珍攻克安丰,并杀死宋龙凤丞相刘福通,活捉朱元璋的同知枢密院事廖永安,东吴军一并攻打常州、江阴、建德、长兴、诸全;陈友谅也大举围攻洪都城;然而自己所派遗邵荣攻湖州,胡大海攻绍兴,常遇春攻杭州,皆久攻而不能下,谢再兴叛降事件就发生在战况非常紧要时刻的。
据《明史》列传第十一载:“太祖与士诚接境。士诚数以兵攻常州、江阴、建德、长兴、诸全,辄不利去。而太祖遣邵荣攻湖州,胡大海攻绍兴,常遇春攻杭州,亦皆不能下。廖永安被执,谢再兴叛降士诚,会太祖与陈友谅相持,未暇及也。友谅亦遣使约士诚夹攻太祖,而士诚欲守境观变,许使者,卒不行。”
谢再兴叛降,实出于无奈,不免心虚而没有底气,终为其以前的顶头上司、左丞李文忠所平定。李文忠是朱元璋的亲外甥,赐姓“朱”,故又称朱文忠。作为上司,他对自己过去的部下了如指掌,甚至可以玩弄于股掌之间,谢再兴虽为一员猛将,但在老领导面前不免失去了招架之功。
据《明太祖实录》载:“[癸卯(至正二十三年,1363)九月壬午]诸全叛将谢再兴,以张士诚兵犯东阳,左丞朱文忠率兵御之,部将夏子实、郎中胡深为前锋,与其兵遇于义乌,战方接,文忠自将精骑,横出其后击之,再兴大败遁去。深因建议,以为诸全乃浙东藩屏,诸全不守,则衢不能支,乃度地距诸全五十里于五指山下,筑城备御,分兵戍守之。”“谢再兴率兵犯东阳,大明守将朱文忠击败之。李伯升率兵犯诸全,已而遁还。伯升兵号六十万犯诸全新城,城坚不可拔,乃引去。”
《明史》列传第十四则对上述的情况说得更加详细:“明年,(谢)再兴叛降于吴,以吴军犯东阳。文忠与胡深迎战于义乌,将千骑横突其阵,大败之。已,用深策去诸全五十里别筑一城,以相掎角。士诚遣司徒李伯升以十六万众来攻,不克。逾年,复以二十万众攻新城。文忠帅硃亮祖等驰救,去新城十里而军。德济使人告贼势盛,宜少驻以俟大军。文忠曰:‘兵在谋不在众。’乃下令曰:‘彼众而骄,我少而锐,以锐遇骄,必克之矣。彼军辎重山积,此天以富汝曹也。勉之。’会有白气自东北来覆军上,占之曰‘必胜’。诘朝会战,天大雾晦冥,文忠集诸将仰天誓曰:‘国家之事在此一举,文忠不敢爱死以后三军。’乃使元帅徐大兴、汤克明等将左军,严德、王德等将右军,而自以中军当敌冲。会处州援兵亦至,奋前搏击。雾稍开,文忠横槊引铁骑数十,乘高驰下,冲其中坚。敌以精骑围文忠数重。文忠手所格杀甚众,纵骑驰突,所向皆披靡。大军乘之,城中兵亦鼓噪出,敌遂大溃。逐北数十里,斩首数万级,溪水尽赤,获将校六百,甲士三千,铠仗刍粟收数日不尽,伯升仅以身免。捷闻,太祖大喜,召归,宴劳弥日,赐御衣名马,遣还镇。明年秋,大军伐吴,令攻杭州以牵制之。文忠帅亮祖等克桐庐、新城、富阳,遂攻余杭。守将谢五,再兴弟也,谕之降,许以不死。五与再兴子五人出降。诸将请僇之,文忠不可。遂趋杭州,守将潘元明亦降,整军入。”
至正二十三年,张士诚派遣司徒(一说司空)李伯升一次领兵十六万攻打诸全新城,久攻不克而退。至正二十四年,又领兵二十万挟着谢再兴又来攻打诸全州,结果统被李文忠军打得落花流水,几乎全军覆没。
谢再兴因为叛徒身份而身不由己,只好硬着头皮跟着李伯升,去进攻自己以前守卫的阵地诸全。谢再兴才走上了异途,部下看到李文忠势力强大,也不免心虚胆怯,结果与苗军一齐大溃兵败。
《明太祖实录》在时间、地点、人物、情节等方面交代得更加清楚:“[至正二十三(1363)]癸卯四月,诸全谢再兴叛降张士诚。九月,士诚兵犯东阳,文忠遣元帅夏子实为前驱,躬率兵继之。郎中胡深亦引兵来会。丁亥,遇寇于义乌,前锋方接,文忠将千余骑横冲其阵,寇卒见文忠麾帜,皆惊愕溃乱,再兴单骑走,胡深乃与文忠谋,距诸全五十里五指山下,筑新城,令同佥胡德济守之。未几张士诚将李伯升,大举入寇,城坚不可拔,乃引去。甲辰十月,升右丞。乙巳二月丙午,张士诚愤义乌之败,复遣李伯升将兵二十万,挟叛将谢再兴寇新城。胡德济告急于文忠,文忠以诸全重地,而敌势之来意在必克,将自往救之,乃先命指挥张斌、元帅张俊领兵出浦江为声援。士诚又以兵自桐庐溯钓台乌石犯严州,文忠命以舟师扼于江,以何世明、袁洪、柴虎三帅守城,而自率指挥朱亮祖以下,行次浦江衔枚而进。且檄处州兵来会,至龙潭距寇不二十里,有白气覆我军,既而候卒告寇至。文忠驰马视之,去营远而久。元帅严德力止曰:‘三军之命悬于主将,一有不戒,众何恃焉?’文忠乃还,会所檄处州兵亦至,遂与敌战,大败之。追奔十余里,死者数万,获其伪同佥韩谦理、问滕忠,元帅周过、萧寿山等六百余人军士,三千马,八百粮草,辎重铠仗无筭。李伯升及伪五太子遁去。文忠入新城,诸将皆喜相庆贺。上闻新城捷,以御衣名马赐文忠,赉赏将士有差。”
至正二十四年,宋龙凤十年(1364),朱元璋受陈理降,汉亡,朱元璋已自称吴王(史称西吴王,以别于东吴王张士诚),建百官。
据《明太祖实录》载:“[乙巳(至正二十五年1365)二月]丙午,张士诚愤诸全之败,集兵号二十万,遣其将李伯升,挟我叛将谢再兴寇诸全之新城,部阵延亘十余里,造庐室,建仓库,预为必拔之计,且分兵数万,据城北十里,以遏援兵。守将胡德济坚壁拒守,告急于守严州行省右丞朱文忠,且曰:‘敌兵甚众,非大发兵不能济。’文忠为遣指挥张斌、元帅张俊率兵出浦江,遥为德济声援。士诚又以兵自桐庐溯钓台乌石,将犯严州。文忠命以舟师扼之未至,而千户谢右为其伏兵所执,诸将皆恐甚,文忠意气自若,分署诸将各为备御。以何世明、袁洪、柴虎居守,自指挥朱亮祖以下,悉统以行。次浦江,下令诸军衔枚走新城,且檄处州守将以兵来会。德济复遣使以彼众我寡为言,请济师。文忠曰:‘昔谢玄以兵八千破苻坚百万众,兵在精不在众也。’丁巳,抵龙潭,去敌不二十里,有白气覆我军上,或曰:“此胜敌之兆也。”至日晡谍报,寇将至。夜四鼓,新城知援至,潜缒卒,以寇中事来报。约诘旦会战,文忠乃集诸将,会曰:‘敌兵甚众,今当尽死力击之,不如令者斩。’黎明军方食,候卒告敌兵至。文忠令老弱守辎重,悉精锐阵于营外,张左右翼以待之。元帅徐大兴、汤克明为左翼,千户王英、叶旺佐之。指挥张斌、元帅张俊为先锋,关忠、郭义佐之。严德、王德为右翼,夏子实、陶文兴佐之。中军文忠自己将焉,既而直营右数里,望见烟焰勃兴,疑为寇兵,乃分前龙游总制夏仲毅将后军守隘备之。会处州参军胡深亦遣耿天璧援兵适至。文忠复勒兵申约束。于是我军大奋直前击之/两军既交。文忠跃马冲其中坚。当者迎。矟而毙敌,中军枭将周遇等披靡。谢再兴及苗军见之,震慑失次,遂大溃,弃兵甲走,自相蹂践,我军轥而歼之,逐北十余里,溪水尽赤,死者以万数。文忠收兵会食,遣指挥朱亮祖、张斌乘胜追,殄余寇,燔其营落数十,获士诚同佥韩谦理、问滕忠,元帅周遇、萧寿山等六百余人,军士三千,马八百,辎重铠甲甚众。士诚第五子及其将李伯升,仅以数骑遁去。方两军相持,大雾阴晦,及战胜天日开霁,将士无不踊跃。”
据《明史纪事本末》载:“[至正]二十五年(1365)二月丙午,张士诚遣其司徒李伯升挟我叛将谢再兴帅马□舟师二十万,俞浦江,围诸全之新城,造庐室,建仓库,预置州县官属,为持久必拔之计,分屯精兵数万于城北隅,遏我援师。”“叛将谢再兴及苗军见之,震慑失色。大军乘之,敌大溃乱。德济亦帅城中将士鼓噪而出,呼声动天地,莫不以一当十,逐北十余里,溪水尽赤,死者以万数。”
谢再兴败亡之后,其弟谢三、谢五与子侄尚在余杭,大兵压境,兵临城下,在李文忠许以保全其性命的条件下出城门出降。
据《明太祖实录》载:“[至正二十六(1366)]丙午九月,上既命相国徐达、平章常遇春,总兵攻苏州,命文忠以兵取杭州。文忠率指挥朱亮祖、耿天璧攻桐庐,伪元帅戴某降。文忠复遣指挥袁洪等攻富阳,克之,擒伪同佥李天禄。兵至余杭,遣孙虎等领兵扼其援,而自督兵围其城。十一月,守将谢五与弟侄五人,以余杭降。”
至正二十六年,宋龙凤十二年(1366)十二月,朱元璋派遣廖永忠迎小明王于滁州,中途凿穿船底,让他沉入于江,宋亡。朱元璋已撕去假面具,准备登极。
另据《明史纪事本末》载:“[癸丑(洪武六年,1373)十月]十一日甲申,左丞张天骐等以城降,伯升亦降。李文忠总水陆师下浙江,遣指挥朱亮祖、耿天璧攻桐庐,降其将戴元帅。复遣指挥袁洪、孙虎克富阳,擒其同佥李天禄,遂合兵围余杭。守将谢五,谢再兴弟也,文忠遣人语之曰:‘尔兄弟以李梦庚小隙归张氏,非尔谋也。尔,我之戚臣,若降,可得不死。’谢五亦降。”
朱元璋拿投降的谢五开刀,凌迟处死,其他功臣的下场更加可悲,有史为证。有一说谢再兴全家均被朱元璋诛戳,应当不虚。
至此,人们必定会问,谢再兴为什么会突然叛降?又为什么要叛降张士诚而非同宗的陈友谅?
据《明太祖实录》载:“[癸卯(至正二十三年,1363)四月]乙丑诸全守将枢密院判官谢再兴叛,杀知州栾凤,凤妻王氏以身蔽凤,并杀之,执参军李梦庚、元帅陈元刚等奔绍兴,降于张士诚。总管胡汝明弃妻子单骑走还。左丞朱文忠闻乱遣同佥胡德济屯兵五指山下,以备之。事闻上因命德济为浙江行省参知政事。德济遣万户王克瑀侦逻敌境。遇士诚兵,被执死之。初,再兴用部将左总管、縻万户为腹心,二人常使人贩鬻于杭州。上知其阴泄机,务擒二人诛之,召再兴赴建康,而以参军李梦庚总制诸全军马。上以再兴长女妻兄子文正,幼女适徐达,恩意甚厚,因命还守诸全。再兴以梦庚处己上,忿忿不乐,由是遂叛。”
原来谢再兴叛降的原因,乃他的两个心腹部将左总管、縻万户,经常会派人到敌占区张士诚的地盘杭州去做买卖,这或许是侦察敌情,也或许是购买战略物资,然而朱元璋知道他们后,认为他们会暗中泄漏机密,于是擒拿二人并诛杀了事,事后才召谢再兴回到建康应天府,派自己的参军李梦庚前去掌管诸全的兵马。
此外,朱元璋在未经其本人同意的情况下,自作主张便将谢再兴的长女谢翠英配给自己的侄子朱文正,而把其次女谢翠娥配给自己的主帅徐达为妻,婚姻大包办,皇恩浩荡。徐达也不是外人,比朱元璋年长四岁,据说还曾经是朱元璋的老师。
后朱元璋又命谢再兴回到诸全去,这证明已了解清楚真实情况,谢再兴并无过错,但却不召回李梦庚。一山难容二虎,谢再兴认为李梦庚权位已在自己之上,且处处受制于人,加上自己的女儿被别人嫁了,心中很不是味道,于是决意叛降。可能因事促就近投奔了张士诚,而非同宗本姓谢的陈友谅。
谢再兴智勇双方全却为人宽厚,虽然自己叛降张士诚,但却放走了手下的总管胡汝明放。胡汝明丢下妻子,千里走单骑,回到朱元璋身边,后得到重用。
总管的品秩仅比元帅略低,亦为正五品。谢再兴总管的前任姓左,称为左总管,已被朱元璋杀了。另一个被同时杀掉的是个万户,姓縻,称为縻万户。万户则分为上、中、下三等,从正五品到正六品不等。
除了放走总管胡汝明外,谢再兴还放走了手下千户叶旺、马云。据《明史》列传第二十二:“叶旺,六安人。与合肥人马云同隶长枪军谢再兴,为千户。再兴叛,二人自拔归。数从征,积功并授指挥佥事。”另据《明太祖实录》载:“[洪武二十一年(1388),三月乙卯丁丑]戊寅,镇守辽东后军都督佥事叶旺卒。旺六安人,少隶长枪军谢再兴麾下,后从上征伐有功,授青州左卫指挥佥事。”
长枪军是元末明初的精锐部队,谢再兴曾任朱元璋精锐部队长枪军的首领,说明他是曾经甚得朱元璋信任。长枪军总是作战的关键地点和关键时刻出现,元朝的长枪军首领叫做谢国玺,只是他被朱元璋手下的邓愈和胡海给打败了。至于谢再兴统帅的长枪军与谢国玺统帅的长枪军有什么关系,待考。
据《明史》列传第十八载:据《明史》列传第十四载:“邓愈,虹人。初名友德,太祖为赐名。父顺兴,据临濠,与元兵战死,兄友隆代之,复病死,众推愈领军事。愈年甫十六,每战必先登陷阵,军中咸服其勇。太祖起滁阳,愈自盱眙来归,授管军总管。从渡江。克太平,破擒陈野先,略定溧阳、溧水,下集庆,取镇江,皆有功。进广兴翼元帅,出守广德州,破长枪帅谢国玺于城下,俘其总管武世荣,获甲士千人。移镇宣州,以其兵取绩溪,与胡大海克徽州,迁行枢密院判官守之。”“胡海,字海洋,定远人。尝入土豪赤塘王总管营,自拔来归,授百户。从败元将贾鲁兵,克泗、滁,进万户。从渡江,拔蛮子海牙水寨,破陈埜先兵,从取集庆、镇江。败元将谢国玺于宁国,选充先锋。”
另据《明史纪事本末》载:“[至正二十二年(1362)]夏四月乙丑,诸全守将谢再兴叛降于张士诚。再兴遣人往杭州私贸易,太祖怒其泄军中事,召再兴责之,命参军李梦庚往节制其军,遣再兴归,听调。再兴惧,杀知州栾凤,执梦庚,以诸全军马赴绍兴降。左丞李文忠闻乱,遣胡德济屯兵五指山下以备之。九月,谢再兴以张氏兵犯东阳,李文忠自严州率锐卒驰一百六十里来援,壬午,遇贼于义乌,击败之。胡深亦自处州来援,与文忠议,以诸全不守,则衢州不支矣,乃度地去诸全六十里,并五指山筑新城。不旬日城完,太祖以胡德济为行省参政守之。未几,士诚将李伯升大举入寇,围城下,城坚不可拔,乃引去。”
对于朱元璋来说,谢再兴可能是个不想重用又必须重用之人,也没有想到素来老实本分的会与他分道扬镳,而放虎归山,最终酿成祸害。“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朱元璋本应当想到,谢再兴回去怎好做人,其中另有隐情。
据明刘辰《国初事迹》载:“枢密院判谢再兴,乃都督朱文正岳父,跟随太祖克婺州。与胡大海打绍兴回,太祖以亲命守诸暨。离城数十里,张士诚令吕同佥仓于溪上筑一坝,每年水发必是渰城,再兴不时偷掘其坝,力战功多。再兴心腹左总管、糜万户,尝以违禁物私往扬州易卖,太祖恐泄国事,拘拿左、糜二人杀之,以首悬于再兴厅上。太祖自主婚,以再兴次女嫁与右丞徐达,复取再兴回京听宣谕。另遣参军李梦庚往诸暨节制军马,却令再兴回还听调。再兴既到诸暨,愧无权势,出怨言曰:‘女嫁不教我知,有同给配。又着我听人节制。’与知府栾凤,就执参军李梦庚,元帅王玉、陈刚,以诸暨全城军马赴绍兴投降。惟总管吴德明弃妻子只身先回,太祖以其忠义,赐以小于元帅妻。后再兴弟谢三、谢五守余杭,李文忠围之,谕其以降。谢五于城上拜而言曰:‘保得我性命便出降。’文忠指天誓曰:‘我是总兵官,不得杀你。’谢五以城降。太祖即取赴京,文忠奏:‘恐失信于人,后无肯降者。’太祖曰:‘谢再兴是我亲家,反背我降张士诚,情不可恕。’仍将谢五凌迟了。”
这里说得更详尽。原来时为诸全枢密分院的院判谢再兴,乃朱元璋亲侄、正一品都督朱文正的岳父,曾随同朱元璋攻克金华,这是朱元璋奠定帝业的转折关头。谢再兴与胡大海攻打绍兴回军后,朱元璋以亲自命他守诸暨。吴王张士诚曾令其同佥枢密院事吕珍,在离诸暨城仅数十里处,为蓄水在溪涧上游修筑了一座水坝,每年洪水一发必定会淹及其城,谢再兴则不时前往偷偷地掘开水坝,奋力作战,立功很多。然而谢再兴的心腹部下左总管和糜万户,却曾经以违禁物品私自到扬州去进行交易买卖,朱元璋担心他们会泄露军国大事,于是便拘拿左、糜二人,并把一杀了之,还将他们的头颅悬挂于谢再兴的议事厅上。朱元璋又亲自主婚,将谢再兴的次女谢翠娥,嫁与右丞相徐达后,再召谢再兴召回应天府听候告谕。朱元璋既然另派了自己的参军李梦庚前往诸暨节制其军马,却又令谢再兴回诸全听从李梦庚的调遗。谢再兴回到诸暨之后,羞愧自己已经无权无势,于是口出怨言说:“连自己的女儿出嫁都不让我知道,有同于货物的供给分配。又让我身为主将却听从他人节制。”于是,他便与知府栾凤,就地执拿参军李梦庚,以及元帅王玉、陈刚,以诸暨全城的兵马,前往绍兴投降张士诚。只有总管吴德明抛弃妻子只身先行回京,朱元璋嘉奖他忠义,赐以小于元帅之妻。小于元帅,即都督于显之子、宁夏指挥于琥,于洪武二十三年(1390)卷入胡惟庸案,旋即被杀。后来谢再兴之弟谢三、谢五守余杭,李文忠率兵围城,宣谕他们投降。谢五在城上拜见而说:“如能保全我的性命便出降。”李文忠指天发誓说:“我是总兵官,不得胡乱杀害你。”于是谢五就开城出降。随即朱元璋就取他们赴京,李文忠上奏说:“这恐怕会失信于人,后来将无人肯降。”朱元璋说:“谢再兴是我的亲家,却反背叛我云投降张士诚,此情不可恕。”仍然将谢五凌迟碎割处死了。
关于栾凤,据《明史》列传第二十一载:“栾凤,高邮人。知诸全,有能声。方士信来攻,与谢再兴力守,数出奇兵挫敌。再兴使部校鬻货于杭,太祖虑其输我军虚实,召再兴还,而以参军李梦庚总制诸全军马。既而念再兴功,为兄子文正娶其长女,命徐达娶其幼女。复遣守诸全。再兴忿梦庚出己上,凤复以细故绳之,遂叛,杀凤。凤妻王氏以身蔽凤,并杀之。执梦庚,降于士诚,梦庚亦死之。太祖以再兴数有功,叛非其志,故凤与梦庚皆不得恤云。”
从上看来,诸全知府栾凤具有干才的声誉。张士信来进攻时,他与谢再兴同心协力守卫,数度出奇兵挫败强敌。谢再兴让部将贩货于杭州,朱元璋担心他们会泄漏军中虚实,故召谢再兴还京,而以自己的参军李梦庚去统领诸全的兵马。后转而念实谢再兴之功,又为侄子朱文正娶其长女谢翠英,命徐达娶其幼女谢翠娥,重新派遣他去守诸全。谢再兴愤恨李梦庚地位高出自己之上,栾凤又以小过错惩罚他,于是叛变,杀栾凤。栾凤的妻子王氏以身护着栾凤,就一并杀了他们,并执拿李梦庚等,降于张士诚,李梦庚被处死。后来朱元璋认为谢再兴屡建奇功,叛降并非其心志,所以栾凤与李梦庚皆不得抚恤,云云。
据《明史》列传第二十三也载:“郭景祥,濠人。与凤阳李梦庚皆从渡江,典文书,佐谋议,分任行中书省左右司郎中。既同调浙东分省,寻复同入为大都督府参军。……。谢再兴之守诸全也,部将私贩易吴境。太祖怒杀部将,召谕再兴,命梦庚往诸全总制军事。再兴还镇,忿梦庚出己上,遂叛。执梦庚降于吴,梦庚死之。”
看来李梦庚是死定了,栾凤却另有其说。据明钱谦益《国初群雄事略》载:“四月乙丑,大明诸全守将谢再兴叛,奔绍兴,降于张士诚。诸暨守将院判谢再兴叛归张氏,参军李希白(应是李梦庚)、知州栾秉德(应是栾凤)奔于江浙。(俞本《纪事录》)”
钱谦益的《国初群雄事略》是引用同为明人的俞本的《纪事录》,却说参军李梦庚、知府栾凤投奔了江浙,张士诚占领的地方,这才朱元璋对他们不予抚恤的原因,同时也说明谢再兴并没有擒杀他们。
栾凤是个地方大员,曾与朱元璋元帅府令史、江南行省提控汪广洋、知洪都府事程国儒均有诗相唱和。明初诗文家汪广洋曾为栾凤赋诗《夜直与架阁栾秉德期孙伯融不至》,诗人程国儒为之赋诗《次栾秉德韵》,都是传世之作。这二人当时都在江西朱文正麾下。
据《明太祖实录》载:“[五月乙巳朔]丙午,命大都督朱文正统元帅,赵德胜等同参政,邓愈镇洪都,又以阮弘道为郎中,李胜为员外郎,汪广洋为都事,往佐之。程国儒知洪都府事。文正既至,增浚城池严为守备。”
到底栾凤是被谢再兴杀害,还是叛降投奔张士诚?从朱元璋对李梦庚和栾凤的态度来看,应当是后者。《纪事录》作者俞本,明代人,虽无考,但《国初事迹》作者刘辰为知情人,可信。
刘辰,字伯静,金华人,朱元璋起兵之初,为吴王典签,又入李文忠幕府,建文帝时官监察御史,永乐初,被李文忠之子、曹国公、太子太师李景隆举荐纂修《太祖实录》,后官至北京刑部左侍郎。
至于谢再兴是否在战役中阵亡,待考。谢再至少有五兄弟,谢再兴本人,加上弟弟谢二、谢三、谢四、谢五共五人。他是老大还是老二,有没有谢六、谢七,待考。
如果谢再兴私人要做点生意,他完全可是让兄弟子侄去做。一般情况下,只有筹备军费和战略物资,才会让自己的亲信鄣下去完成。谢再兴让亲信部下去敌占区杭州做生意,为公为私,可想而知。
朱元璋担心泄漏军事机密是对的,但要开清楚是否已经泄漏军事机密,严重不严重?看来谢再兴并无泄密嫌疑,如果有问题的话,朱元璋早已把他杀了,不会只杀他的部下。谢再兴最多只负有失察的责任,朱元璋召还谢再兴,也情有可原。
只是朱元璋不让其知道和作主,而为自己的侄子朱文正娶谢再兴长女,让部下徐达娶其次女,是能说是体念谢再兴有功吗?答案是否定的。
因为朱文正、徐达是一品大员,他们愿意娶罪臣的女儿为妻吗?这两人一个是至亲,一个是亲信,能不尊重他们自己的意见吗?朱元璋瞒着谢再兴强嫁其女,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这种事亘古未有,破天荒第一次。
其实,朱元璋是为了笼络朱文正、徐达,精妙绝伦地设下圈套,让谢再兴就范。谢再兴怒不可遏又直无可奈何,得知消息时生米已煮成了熟饭,只能暗中叫苦不迭。
当年为了控制在外卖命的将士不敢叛变,朱元璋很早就定下了将士家眷不得随军的规矩,位高权重的邵荣因长年征战,也不能与妻儿团聚,因恼恨之下竟打算暗杀朱元璋,结果事败被杀。这次朱元璋却趁着谢再兴兄弟父子都出镇在外的机会,硬是自作主张地把谢翠英嫁给了朱文正,谢翠娥配给了徐达。基实徐达早已娶妻,民间传说他的这位糟糠之妻,因为大嘴巴爱乱说话,后来被处死了。
另外,李梦庚身为朱元璋的钦差大臣,与前任谢再兴过不去,这也是有的,但知府栾凤与谢再兴却是患难与共的战友,不可能用些小事来约束他,除非是朱元璋授意。
事后朱元璋又认为谢再兴数来有功,说他不是有意叛变,所以不给予栾凤和李梦庚以抚恤。这特别令人费解,难道这两人真的死有余辜。特别是李梦庚,他是朱皇帝的亲信,大都府参军,既然已让谢再兴回诸暨,就应让他回到自己身边。
退一步说,谢再兴作为叛降主犯要杀要剐,这都可以说得过去,那为什么从犯谢五已经投降,却遭最残酷的凌迟处死呢?
谢再兴家人的景况也好不到那里去,朱元璋大杀功臣和无辜百姓,以及他对谢翠英、谢翠娥的态度,就是最好的注脚。
朱元璋攻克金华的意义非常重大,这一战役为他创立大明江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是他完成帝业的里程碑和转折点。他不仅开辟了浙中西部的根据地,从此有了稳固的后方,扩大了军队的税源和粮源,而更重要的是,得到了一大批诸如朱升、宋濂、刘基、叶仪、范祖干等名士大儒,以及众多金华文人的辅佐。这从而大大地充实了朱元璋智囊团,并为之绘制并帮助实现了宏图远谋。朱元璋成就帝业的策略,便是朱升所提出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谢再兴追随他攻克金华也功不可没,尔后又百折不挠地抵御强敌守卫诸暨,功勋卓著。诸暨不仅是个战略要地,也是个鱼米之乡,给养源泉,更重要的是稳定了局面。
至正二十二年(1362),朱元璋好不容易才打下来的金华,其守城大将胡大海被其部将蒋英、刘震给杀掉了,向张士诚投降,大掠金华而去。趁乱张士诚又派其弟张士信和大将吕珍,率领十万兵马包围诸全,形势非常紧急。谢再兴与李文忠施计,使吕珍分兵,又以炮铳等火器相攻,以少胜多,打得张士信苍惶逃走,捍卫了诸暨。
朱元璋私自作主,不经本人知道,也不问同意不同意,硬将别人家的女儿嫁掉,真是匪夷所思。何况徐达家有妻室,只是个爱乱说话的大舌婆罢了。即使是糟糠之妻,也不得任意休掉,更不得把她杀了。
史载徐达严于律己,能与士卒同甘共苦,也不贪女色,不图货利,具有诸多美德,朱元璋如此专横,不是强人所难吗?当时谢再兴的二女儿谢翠娥在建康,朱元璋连招呼也不打,就把人家的女儿许配给自己的大将,还真不拿自己当外人。谢再兴事件,也必然会影响到朱元璋与朱文正和徐达的关系,后来徐达的景况可以证明。
谢翠娥自嫁给了徐达后,生下四子三女。据《明史》列传十三载:“(徐达)子四:辉祖、添福、膺绪、增寿。长女为文皇帝后,次代王妃,次安王妃。”
另据《太宗文皇帝实录》载:[永乐]四年(1406)六月己巳]追封故右军都督府左都督徐增寿为武阳侯,赐谥‘忠愍’,敕有司治丧葬。增寿,中山武宁王第三子,母谢氏。”
徐达、谢翠娥的长女也经朱元璋钦点而嫁给了他的四子燕王朱棣,后册封为仁孝文皇后,但是好命不长,于永乐五年(1407)崩驾。
徐皇后自幼文静好读书,声名远播,这是因为谢翠娥教导有方。朱元璋因此而召见徐达,当面为自己的四子朱棣提亲:“朕与爱卿是布衣之交。自古以来君臣相契儿女结姻。听说爱卿有个好女儿,爱卿肯不肯将她嫁与朕的儿子朱棣?”徐达一听只好顿首谢恩。君臣联姻固然是好,朱元璋就不怕谢再兴阴魂缠绕?
洪武九年(1376)正月二十七日,十五岁的徐氏,在隆重的典礼之后正式成为燕王朱棣嫡妃,也从此开始了她尊贵而不平静的一生。幸亏她与朱棣伉俪情深,又与马皇后又情同母女。
谢再兴的一双女儿珠联璧合,因为她们各自的丈夫的地位崇高而特殊,夫荣妻贵,得以生存,并接连生儿育女。但朱元璋并未放过她们。
至正二十八年,朱元璋忆登基为大明皇帝,建元洪武,为羁縻控制将兵在外的大将。他招徐达进宫宴饮,并将其灌醉,以宫中负有特殊使命的女侍侍寝,生米做成熟饭,迫使徐达就范。从此在徐达身边安放了一个皇帝的耳目,开得他芒刺在背,日月不宁。谢翠娥也不是滋味,琴瑟相和,举案齐眉,相夫教子,夫妻和睦美满的生活不再。
第二年,徐达被免除右相国之职,专授征虏大将军往镇北平时,只好带着这位皇帝密探赴任。在外凡十七年,巡视长城九边,筑山海关城,屯田实边,移山东、山西兵民往戍长城九边并屯垦。直至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徐达奋战一生,后半生却始终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中心煎熬,芒刺在背,以至于沉重的精神压力,特别是妻子的病痛和不幸,从而过早地夺取了他年仅五十三岁的生命。
南京太平门外板仓村有一座特大有墓冢,前有其后人所立石碑,上刻“明魏国公追封中山王谥武宁夫人谢氏之墓”,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属南京市文物局管理。
当年朱元璋曾假惺惺地为之御笔作《神道碑文》,中说:“朕惟帝王之有天下,必有名世之臣秉忠贞,纷威武以辅佐成一代王业,是以生有显号,殁有赠典,子孙世有爵禄,与国同休于无穷焉。今开国辅运推城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傅、魏国公、参军国事徐达,以智勇之姿,负柱石之任。曩因元季之乱,挺身归朕。朕实资尔智略,寄尔心腹,以统百万之师。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栉风沐雨,功爵苦辛。迨朕正位大宝,论功行赏,是用爵尔上公,赐以重禄,仍总戎于朔方,纤尘不掠。信乎?为我朝之元勋也。方期天赐遐龄,以享非常之报。孰知将星一殒,而尔躬逝矣。慨念今昔,朕岂能忘?虽然死生人道之常,今尔功在宗社,名垂竹帛,光照前人,赏延后世,可以无憾矣。追封之典,可不举乎?特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赠三世皆王爵,妣皆封王夫人。”
好一个“妣皆封王夫人”,连个谢翠娥“谢氏”两字都不愿意,还是不敢写上,朱元璋气概何在?朱元璋登极之后,散心来到南京大中桥傍,偶而听到有人议论刑罚过重,竟然跑到徐达府上去拿谢翠娥撒气,最后又调三千官兵,把守住大中桥和淮清桥两桥的桥头,纵兵屠杀百姓数千家,
据明马生龙《凤凰台纪事》载:“洪武初,于江东门外稍南五里开河通大江,江中舟船尽泊此发避风雨,名上新河。又开下新河,官司马快船所泊处。高皇微行大中桥傍,闻一人言繁刑者,语近不逊。上怒,遂幸徐武宁第。武宁已出,夫人出迎,上问王安在?夫人对以何事在何所。夫人欲命召,止之,乃曰:‘嫂知吾怒乎?’夫人谢不知,因大惧,恐为王也,叩首请其故。上曰:‘吾为人欺侮。’又请之,上怒甚,不言久之。命左右往召某兵官帅兵三千持兵来,上默坐以待之。夫人益惧,以为决屠其家也,又不敢呼王。少倾兵至,上令二兵伺守大中、淮清二桥,使兵自东而西诛之,当时顿灭数千家,上坐以伺,返命乃兴。”
乌衣巷口夕阳落,来燕路旁血成河,看来朱元璋乃侯景后身。大中桥至淮清桥之间,乃至徐达的府邸一带,乃六朝王谢家族旧居,也许也是谢再兴的祖地。
谢翠娥的姐姐叫谢翠英,是朱文正的妻子。朱文正勇猛善战,随军渡江时,攻下集庆路,改名应天府。因屡立战功被擢升为枢密院同佥,朱元璋当时问他:“想当什么官?”朱文正回答说:“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朱元璋听了当然很是高兴。
至正二十三年(1363),朱元璋自封吴王时,命朱文正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及他再定江西,镇守洪都(今南昌),屏翰西南,这非骨肉重臣不可以守,他倚重这个亲侄。
陈友谅带六十万大军围洪都,大兵压境,朱文正数度摧折其锋芒,坚守八十五日,真等到朱元璋亲自自帅兵来援,陈友谅才撤围退入鄱阳湖,仍与朱元璋对峙。朱文正又截断陈友谅粮道,至使陈友谅大败。
江西之平,朱文正居功多。然而朱元璋还京之后,在大大地赏赐常遇春、廖永忠及诸将士时,朱文正却有功未封赏。原因之一是朱元璋的亲生儿子朱标这时已经有十多岁了,如果再封赏,那是朱文正功高震幼主,权重难制;另一原因是朱文正的岳父是叛臣谢再兴。
也许是为了发泄对朱元璋委屈自己和虐待他岳父的不满,朱文正勃然发怒,遂失常度,并任其部将掠夺部下妻女。这让按察使李饮冰上奏弹劾,说朱文正骄侈觖望,于是朱元璋遣使责骂。
这又使得朱文正非常惧怕,李饮冰好象专门与朱元璋这个养子过不去,又上奏说朱文正有异心。于是朱元璋立即坐船亲临城下,召朱文正上船来。朱文正仓卒出迎,朱元璋连说了好几次:“你打算干什么?”遂将他押回京城处置。幸亏马皇后从中劝解说:“此儿只是个性刚强,无其它。”才被免官,软禁于桐城,但这员一品大都督没过多久就英年早逝,神秘去世了。
在一般情况下,李饮冰是不敢一而再给朱文正过不去的,除非有朱元璋授意。部下犯法,何至幽禁止异地。特别是死得不明不白,让天下寒心。他是怎么死的,史书上的记载晦涩掩蔽。
朱文正的嫡妻谢翠英不久也死去了,这也许是吓死的,也许是自尽的,但更大的可能是被朱元璋处死了。
直到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才将朱文正当时才八岁的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而打发他就藩桂林,这是唯一的一个非朱元璋亲子的藩王,也算他开宏大量,不计前嫌。
朱文正夫妇死的时候,他们的儿子小名铁柱,才刚刚四岁。朱元璋虽然杀了侄儿夫妇,却收养了他们的儿子朱炜,这是朱家长房唯一的传人。
朱元璋希望自己能把这个小男孩调教得乖巧懂事,因此他亲自为朱炜改了一个意义很深的名字叫朱守谦,坚守谦虚。面对那个虽然年幼无知,却对自己万分畏惧的小孩,朱元璋很是伤感,遂抚着他的头安慰道:“儿无恐,尔父倍训教,贻我忧,我终不以尔父故废尔。”
朱元璋倒也果然说到做到。当朱守谦长大之后,大明王朝在洪武三年分封的第一批王爷中,除了朱元璋自己亲生的九个儿子,朱樉为秦王,朱为晋王,朱棣为燕王,朱橚为吴王,朱桢为楚王,朱榑为齐王,朱梓为潭王,朱杞为赵王,朱檀为鲁王之外,另一位王爷就是朱守谦了,他被封为靖江王。
从上面朱元璋收养朱守谦时的一席话,正是朱文正夫妇是被处死的另一个佐证。他没想到的是,他虽然屠灭了几乎所的有功之臣,却没有杀光自己的其他骨肉,特别是燕王朱棣,谢翠娥的外孙,谢再兴的曾外孙。
谢再兴叛降是个历史之谜,不过这个人的性格特征还是非常清晰的。特别是他的二个女儿,一定长得非常漂亮、贤淑,知书识礼,很有教养,以致被朱元璋看中,朱文正、徐达看上,贵为一品王夫人、王妃。
谢再兴是何方人氏?家族情况如何?有待考查,值得查考,请各位宗长共同努力。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梦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