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很久以前牛本是最凶恶蜜獾的动物,然后被佛度化全文

佛教音乐影视专区
佛教导航子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
>>正文内容
佛教的动物
       
发布时间: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人关注&&&&&&
  的动物  目
言  第一篇
论  第一章
佛教的动物观  佛教的生命观  佛教生命发生的形态  第二章
佛经中的动物
  以动物来譬喻佛陀的相好  佛经中动物的譬喻  佛菩萨的坐骑  佛菩萨本尊的持物  第二篇
佛教的动物  第一章
常见的动物  牛  佛法中的含义  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佛经中的故事—  水牛  佛教中的含义  佛经中的故事  马-  佛教中的含义  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佛经中的故事。  驴  佛教中的含义  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佛经中的故事  骆驼  佛教中的含义  佛经中的故事  羊  佛教中的含义  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佛经中的故事  猪  佛教中的含义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佛经中的故事  狗  佛教中的含义  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佛经中的故事  猫  佛教中的含义  佛经中的故事  鼠  佛教中的含义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佛经中的故事  猴子  佛法中的含义  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佛经中的故事  鹿  在佛教中的含义  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佛经中的故事  兔  佛法中的含义—  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佛经中的故事  蝙蝠  佛法中的含义-  第二章
爬虫类动物  龟  佛法中的含义  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佛经中的故事——  鳖  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佛经中的故事  蛇  佛法中的含义  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佛经中的故事  蜥蜴  佛法中的含义  佛经中的故事  鳄鱼  佛法中的含义  佛经中的故事  第三章
微小的动物  蛤蟆  佛经中的故事  蚊子  佛经中的故事  虱子  佛法中的含义  佛经中的故事  蝎子  佛法中的含义  佛教的故事  第四章
魅惑的动物  豺  佛法中的含义  佛经中的故事  狼  佛法中的含义  佛经中的故事  狐狸  佛法中的含义  佛经中的故事  第五章
威猛的动物  狮  佛经中的含义  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佛经中的故事  象  佛法中的含义  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佛经中的故事  虎  佛法中的含义  。
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佛经中的故事  熊  佛法中的含义  佛经中的故事  犀牛  佛法中的含义—  第六章
鸟禽类动物—  鹅—  佛经中的含义—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佛经中的故事  鸡  佛教中的含义  与佛教相关的辞汇  佛经中的故事  舍利鸟  佛教中的含义  迦旃邻提  鸽子  佛法中的含义  佛经中的故事  鸳鸯  佛法中的含义  佛经中的故事  鹦鹉  佛法中的含义  佛经中的故事  孔雀  佛法中的含义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佛经中的故事  雀  佛法中的含义  佛经中的故事  雁  佛法中的含义  在佛教相关的辞汇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佛经中的故事  鹤  佛法中的含义  啄木鸟  佛经中的故事  鹫  佛法中的含义  鹰  佛法中的含义  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佛经中的故事  枭(猫头鹰)  佛法中的含义  佛经中的故事  鸦  佛法中的含义  佛经中的故事  鸭子  佛法中的含义  鹭鸶  佛法中的含义  佛经中的故事  鹑  佛教中的含义  佛经中的故事  第七章
神秘的动物  龙  佛经中的含义  在佛教中相关辞汇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佛经中的故事  迦陵频伽  佛法中的含义  命命鸟  佛经中的故事  大鹏金翅鸟  佛法中的含义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佛法中的故事  摩竭鱼  佛法中的含义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佛经中的故事  摩喉罗伽  佛法中的含义-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天狗  第八章
水族类动物  鱼  佛法中的含义  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佛经中的故事  法螺  佛法中的含义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佛经中的故事  螃蟹  佛法中的含义  序
言  在佛教中,动物不仅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而且动物与人的平等互动关系令人感受深刻。  佛教认为,动物有着独立自主的生命,跟人一样能平等地证得解脱智慧。在表现佛陀过去的生平中,常常示现为动物,以动物身实践着菩萨行持。  既然连佛陀都曾示现为动物,并且实践菩萨行,所以佛教自然不歧视动物,能平等地接纳动物,使其成为宇宙中互助共生的伙伴。  佛经记载,在佛菩萨成就之后,也常示现为动物。这些菩萨所示现的动物,常能导引众生修持成就。如《普贤观经》中,观想普贤菩萨以智慧力化乘的六牙巨象,就是修持法华三昧前所行方便的重要方法。  在密教当中,诸佛的自性、受用、变化等“四种法身”中,有所谓的等流身。等流身是指佛身变化所示现与其他九界(即十法界中除佛法界外的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声闻、缘觉、菩萨等九界)众生相等同的化身,也就是诸佛平等流演,等同九界之义。  按照等流身的说法,不仅诸佛可能示现为动物形象,大菩萨们也会有这样的示现。马头明王,又称马头观音,即是观世音菩萨在动物界的示现。藏密的重要本尊金刚亥母也属同等示现。  由此可见,佛教中的动物世界是丰富、平等、有趣与深邃的,本书介绍了佛经中的动物以及佛菩萨的坐骑及台座中的动物。此外,选出佛经中近六十种不同的动物,除了介绍其在佛法中的含义之外,还介绍了相关的词汇、与此动物相关的佛菩萨本尊以及佛经中的故事等,可以帮助读者了解佛教动物世界的有关知识。  第一章  佛教的动物观  以佛法的观点看来,宇宙中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无尽生命。这无尽的生命,在宇宙中交互影响、共生,开创出无边幻化的法界众相。  佛陀平等地观察宇宙中的一切生命,并以大慈大悲的心意与无上的智慧来帮助一切众生升华解脱。因此依佛法的观点看来,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无二的,在本质上并没有高低的差别。  宇宙中的所有生命,虽然在本质上没有差别,不过由于因缘果报的关系,所以在现前的生命形态,却有种种的不同。这些不同的生命样态,显示了各类生命苦乐悲喜的差别果报。  但是由于这些差别果报,是由因缘业力所成,并非本质上的差别,所以当这些业报缘尽之后,就会依另行现起的果报而转换成其他的生命形态。因此这些生命形态,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在业力的传动下,具有因缘的流动性,这就是生命轮回力量的根源。  所以,宇宙中的一切生命形态,虽有种种苦乐差别果报,但这绝非生命本质的不平等,而是因缘业果的差别。当因缘业果转变了,生命也就可能流转成另一种生命形态,这就是生命轮回的现象。除非生命解脱觉悟了,否则生命的轮回现象,就不会终止。  因此,佛法对生命形态的分类,是在说明因缘业力的事实,与生命存有的实相,事实上这种种的生命形态,本质上是平等无别的。  〇佛教的生命观  在佛法中,如果以生命存有的形态来分,主要分成六种,也就是所谓的“六道”: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间、天上等六种世界。  1.地狱法界:具足贪、瞠、痴法的人,在地狱受极苦的境界。就像是常做恶事的人,梦中就会常常像在鬼狱之中,非常可怕,这就是地狱。而梦中所出现的中阴和地狱法界是一样的。  2.饿鬼法界:饿鬼道的生命,只要嘴巴一张开,里面都是火焰,任何东西人口都变成火炭,无法吞食;其喉咙细如针,肚子大如缸、如瓶,要吃却吃不到,这是因为过去贪心所生。佛教在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节放焰口,就是要消灭饿鬼们口中的火,使他们能够吃下东西,因此用甘露来洒净他们的焰口。  3.畜生法界:畜生是因愚痴而受报,修持的机会很少,这是一个互相吞食的世界,不断地轮回受报。动物即是属于此道。  畜生道梵名(tiryan~c),梵名音译为底栗车,又称作傍生、横生、畜生道、傍生趣。乃指鸟、兽、虫、鱼等一切动物。称之为畜生,主要是指由人类畜养之意,主要指家畜家禽;而称其为傍生,乃是取其形体不如人之直位。《瑜伽师地论》卷四:“傍生趣更相残害,如羸弱者为诸强力之所杀害,因此因缘受种种苦。以不自在,他所驱驰,多被鞭挞,与彼人、天为资生具,由此因缘,具受种种极重苦恼。”这是说畜生道的众生,多是弱肉强食,受种种苦,而且常被天人、人类作为食物,或是驱使拖磨等工作,不得自由。  关于畜生的种类,《正法念处经》卷十八并举出畜生总共有三十四亿种,并叙述其相貌、色类、行食的不同、群飞的相异,喜爱与厌恶的,群居或独居等。在《大智度论》卷三十也记载,依畜生的住处,可分为空行、陆行、水行三种,又依昼夜可分昼行、夜行、昼夜行三类。《大毗婆沙论》卷一百二十、《俱舍论》卷八等记载,畜生、人趣都具有胎、卵、湿、化等四种出生的形态,寿命或一日一夜,或如龙王等之一中劫,各有不同。  4.修罗法界:修罗是有天的福报但是没有天德,却生性好斗、好瞠。  5。人法界:这是指我们人间,多是由受持五种戒行而得,人间苦乐相杂,常有不如意事,但至少能白作乐,仍是属于善界,尤其珍贵重要的是在人间能够修持。就佛法来看,天人证乐、修罗证瞠,而地狱、饿鬼、畜生,则苦报炽盛。惟有人间能修持,所以人是六道众生中的中流砥柱,是造业的主体。因此,要上升天界或下堕三恶道都是在人间造作,其他各界则是受报的主体。甚至如快乐享福天人也因受乐炽盛,而经常忘记去修持,生命反而不能增上。所以人间是最刚好的。  6.天法界:天法界中,有以修习十种善行的福德力而往生天界的生命,也有是以修习禅定而往生天界的,这是属于色界天、无色界天,能得到天的福报、天的胜乐身。  以上的六道又称为六凡,再加上四种圣者的境界,就是十法界。  四圣中有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  1.佛法界:是指一切诸佛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具足正觉之法、具足一切万行。这佛法界,含十方一切诸佛。  2.菩萨法界:是觉有情,学习悲智的圆满,成就一切万行。十方一切的菩萨都是属于菩萨法界。  3.缘觉法界:缘觉即独觉,是观十二因缘而成就的,觉悟一切真空之理。这是属于利根的独觉众生,也就是智慧很明利的修行人,他可以听闻佛法而成就,也可以自悟而成就。  4.声闻法界:听闻佛陀教法修习苦、集、灭、道四圣法而证得空性的境界、解脱的境界。  以上这些圣众都是解脱的圣者,像声闻、缘觉,他们虽然这一期生死仍在,但生前是有余涅盘,人灭后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因此就人无余涅盘,不在三界之一,不会再受生了。但是他们可以回小向大,去修菩萨行,重新在世界出生,然后救度众生。  〇佛教生命发生的形态  在以上的六种生命存有形态中,依其出生的类型,主要可分为四种类型,称为四生,在动物的世界中,也经常可见此四种形态。  在《俱舍论》卷八中记载,四生是指:  1.卵生:由卵壳出生者,称为卵生。例如:鹅、孔雀、鸡、蛇、鱼、蚁等;  2.胎生:又作腹生。从母胎而出生的,称为胎生。如人、象、马、牛、猪、羊、驴等;  3.湿生:又作因缘生、寒热和合生。即由粪聚、注道、秽厕、腐肉、丛草等润湿地的湿气所产生者,称为湿生。如飞蛾、蚊子。当然,这三类的出生法,在现代生物学中,可做更精密的分类;  4.化生:无所托而忽有,称为化生。例如诸天天人、地狱众生、中阴之有情,都是由过去的业力而化生。  除了四生之外,还有所谓的“九类生”,即是欲界、色界、无色界等三界众生出生的九种形态,这九类生就是除了以上的四类生之外,再加上  5.有色(色界);  6.无色(无色界);  7.有想天(无色界中除无想天以外的其他诸天);  8.无想天(无色界中的无想天);  9.非有想非无想天(非想非非想处)等生命出生形态。  在佛法中,其实无论是哪一种生命发生的形态,都是平等而无分别的,皆能悟道人于解脱涅盘乃至成佛。如《金刚经》中说:“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五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人无余涅盘而灭度之。”  在佛法中,对于生命的存有形态,有时用六道来说明,有时也将六道中的修罗略去,成为“五趣”。在佛法中,也用“五趣生死轮”,即生命在五趣(地狱、饿鬼、畜生、人、天)中生死轮回的图像,来说明生命的存有形态。由这样的生死轮转图像,我们也可体会一切生物平等的现象。当一切生命在没有解脱开悟前,都在这时空之轮中,轮回转动,平等无二。  第二章  佛经中的动物  在佛教中,动物虽然受着业力因缘的牵制,但却有着独立自主的生命,跟人一样,能平等地证得解脱智慧。而事实上在佛陀过去的平生中,就常示现为动物菩萨,以动物身实践着救护众生的菩萨行持。  因此,在佛法当中,不仅不歧视任何的动物,并且能平等地接纳动物,成为宇宙中互助共生,乃至共同修持成就的伙伴。  此外,佛菩萨在成就之后,为了救度众生,也常示现为动物,帮助众生,这些菩萨所示现的动物,也常能导引众生修持成就。  在佛经中最常见到的动物,可以佛陀的本生谭为代表。  佛陀的本生故事,主要记述他在尚未成佛的过去世中,受生为各种不同生趣而行菩萨道的故事。其中也有关于其他佛菩萨及佛弟子的本生故事。  释迦牟尼佛的本生故事,经常被作为绘画与雕刻的题材,散见于印度、中国与南海诸国等地的佛教美术遗迹。同时,本生故事随佛教发展而广泛流传,影响远及于西方诸国,如:古希腊的伊索(Esop)寓言、阿拉伯的天方夜谭等童话故事、寓言文学,都和佛教的本生经具有深厚的渊源。而在日本的《今昔物语》、《宇治拾遗物理》等作品中,也可以看见佛陀本生故事的痕迹。在研究世界文学的源流、传播、比较文学、交流史上,本生经实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以动物来譬喻佛陀的相好  除了本生谭的故事中有许多动物之外,在佛陀的三十二种相好中,也有许多是以动物美好的特性来代表,如:  手足指缦网相
.  又称作指间雁王相、俱有网鞔相、指网缦相。此相好是指手足一一指间,皆有缦网交互联络的纹样,如同雁王张指则现,不张则不现。这种相好是由于菩萨修持四摄法摄持众生而有,此网缦能出没自在无碍,代表远离烦恼恶业、到达无为彼岸之特德。  如鹿王相  又称作鹿王脯相、两腩鹿王相等。即佛的股骨如鹿王的纤圆,这是菩萨往昔专心闻法、演说所感得的相好,代表一切罪障消灭的特德。  马阴藏相  又作阴马藏相、象马藏相。是男根秘隐于体内如马阴(或象阴)之相。这是由于断除邪淫、救护怖畏的众生等而感得的相好,代表寿命长远,得众多弟子的德相。  上身如狮子相  又作狮子身相、身如狮子相。是指佛的上半身广大,行住坐卧威容端严,一如狮子王。是佛陀于无量世界中,未曾两舌,教人善法、行仁和,远离我慢而感得此相,这是代表威容高贵、慈悲满足的德相。  梵声相  又作梵音相、声如梵王相。即佛清净的梵音,洪声圆满,如天鼓响,亦如极乐世界妙鸟迦陵频伽的音声。这是由说实语、美语,制守一切恶言所得的相好;听闻者随其根器而获得利益生起善法,也能清楚分辨诸法而得消除疑惑。  牛眼睫相  又作眼睫如牛王相、眼如牛王相、牛王睫相。指佛陀睫毛整齐而不杂乱。此相是由观一切众生如父母,以思念惟一一子之心怜悯爱护而感得。  而在佛身的八十种微细的随形好中,也有以动物来表示者,如:  1.行步直进,威仪和穆如龙象王。  2.行步威容齐肃如狮子王。  3.行步安平犹如牛王。  4。进步仪雅宛如鹅王。  5.回顾必皆右旋如龙象王之举身随转。  6.肢节均匀圆妙,骨节交结犹若龙盘。  〇佛经中动物的譬喻  为了使大众理解教说的意义内容,佛陀说法时,经常使用生动的实例或寓言来譬喻,形成生动的教学。  如:《杂阿滑经》、《譬喻经》、《五阴譬喻经》、《大品般若经》、《金光明经》、《大毗婆沙论》、《大智度论》、《成唯识论》等经论中,都运用了鲜活的寓言及故事来譬喻。  在佛陀的本生谭中,更常以当时流传的动物譬喻,讲说佛陀前生的功德,此为教化众生最具效果的方法。  经典中,以动物为主角的寓言,占有重要的地位,如一角仙人故事、六牙白象本生、月中兔本生等,皆为脍炙人口的动物譬喻故事。此外,猿、猪、龟、鹿、象等动物,于本生谈文学中皆深具人性。佛典中以动物为角色者不少,如《本生鬉》、《所行藏》、《生经》、《六度集经》、《佛本行集经》、《百喻经》、《出曜经》、《撰集百缘经》、《杂宝藏经》、《菩萨本行经》、《菩萨本缘经》、《菩萨本生鬉论》,及《经律异相》等。  此外,经中也有许多以动物为题材的譬喻教训,如盲龟浮木,比喻于此世间获得人身并得闻佛法的宝贵难得;黑白二鼠啮藤,比喻人类肉体的无常与烦恼的无尽;狮子身中虫,比喻处于佛门中却破坏佛法者;虾蟆禅,比喻独善其身,自得利益的觉悟者;人雄狮子为佛陀德号之一。  如佛陀在舍卫城,曾经为波斯匿王说法,即以譬喻来说明生命的无常:往昔有一人,在旷野被恶象所追逐,就依着树根而人空井中,以逃避恶象。当时有黑白二鼠一起啮食树根,井四边有毒蛇,井底复有毒龙。这个人一心畏龙、蛇,又恐惧树根折断。这时恰巧有蜂蜜五滴由树根坠人这个人口中,这个逃命的人,得到暂时的甜美就感到非常快乐,而忘了一切恐怖。但是蜜蜂又随即来螫刺他,更有野火烧井边之树。  在这个比喻中,旷野比喻无明,象比喻无常,空井比喻生死,树根比喻生命,二鼠比喻昼夜,啮树根比喻念念生灭,四毒蛇比喻构成色身的地、水、火、风四大,蜜比喻五欲的快乐,蜜蜂比喻邪思,火比喻年老疾病,毒龙比喻死亡。这个例子是说明生老病死的可怖可畏,但众生却因得到五欲暂时的快乐,就忘了身处险境。  佛经中经常以动物来比喻众生的心性,如佛经中将狗、鸟、毒蛇、野牛、失收摩罗鱼、猕猴六种动物称为六畜,并以六畜来比喻眼、耳、鼻、舌、身、意六根。  根据《杂阿含经》上说:譬如有人漫游一座空宅时,发现六种众生:首先是狗,他把狗系在一边,然后他又发现了鸟、毒蛇、野牛、失收摩罗鱼,最后他又发现了一只猕猴。  于是那人把六种动物都系于一处,但是,狗喜欢人村觅食,鸟常想飞到空中翱翔,毒蛇喜欢躲进洞穴,野牛喜欢到坟冢间生活,而失收摩罗鱼常想人海,猕猴也想逃到山林中生活。狗、鸟、毒蛇、野牛、失收摩罗鱼、猕猴六种众生,生活习性各不相同,却把它们系缚一处,使它们都不得自在与安宁,于是这六种动物都各自使劲挣脱系缚,狗往村子方向拉,鸟往天空飞,毒蛇往洞里钻,野牛往坟地跑,失收摩罗鱼向大海游,而猕猴却往树林跑,越挣越紧。  这里的六畜比喻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系缚六畜的坚柱就是身念处禅观法门,如果善修习身念处有念不念色,见可爱之色而不生起执著的心,见不可爱之色也不生起厌恶的心。耳对于声、鼻之于香、舌之于味、身之于感觉、意对于法,对于喜爱的事物并不生起欲求的心,同样,对不讨人喜欢的事物也不会生起厌弃的心。如此修学即能得证烦恼消除而自在解脱。  佛经中也常用不同的动物来比喻各种不同个性的众生,如《文殊菩萨所问经》,就以八种鸟来代表八种矜夸自己的人:  1.盛壮骄如鸱,谓仗恃自己强盛壮大,欺凌他人劣弱,如鸱鹞之鸟,恃强凌弱。  2.姓骄如枭,即仗恃自己种姓强大,凌慢于他人,如枭不孝之种而食其母。  3.富骄如雕,即仗恃自己富有财物,凌慢于他,如雕有势力,执伏禽众。
  4.自在骄如鹫,即仗恃自己长大,称意所作,而得自在,凌慢于他,如鹫食宿山林,去住自由。  5.寿命骄如乌,即仗恃自己年寿高远,凌慢于他人,如乌是反哺之鸟,命长不死。  6.聪明骄如鹊,即仗恃自己聪利明达,凌慢于他,如鹊性至聪明,能报人吉凶。  7.行善骄如鸠,即仗恃自己能行少善,即凌慢有德之人,如鸠性虽单纯,却不知自己笨拙。  8.色骄如鸽,即仗恃自己颜容美妙,凌慢于他,如鸽类多种,以姿色取胜,况复多妊,所以说色骄。  除上述各种类别的譬喻外,经典中常用的譬喻尚有:  1.狮子身中虫:出自《仁王经》卷下,略称狮虫。譬如狮子,虽号称万兽之王,死后尚不免为自身中的虫所食;以此比喻在佛法中破坏佛法者。  2.盲龟浮木:出自《杂阿含经》、《中阿含经》等。譬如大海中有一盲龟,寿命无量,每百年探出水面一次,而海中有一浮木,中有一孔;盲龟若欲遇值此浮木之孔,则甚为难得。是指人生于此世、遇佛闻法的机缘极为稀罕难得,弥足珍贵。  〇佛菩萨的坐骑  在各种佛菩萨的坐骑及台座中,经常可以见到不同的动物,象征诸位本尊不同的特德。  坐(梵名a^sana),是指佛、菩萨、诸天及比丘等的座位、坐骑或坐物,梵名音译为阿萨曩。有种种类别,其名称也随着种类的不同而有差别。如:在《佛本行经》卷三、《众许摩诃帝经》卷六等诸经记载,佛陀成道时,在菩提树下金刚座上铺上吉祥草,结跏趺坐。后世即称此为草座。  一般安置佛、菩萨像的台座,最普遍、常见的,有所谓的狮子座、莲花座、鸟兽座、磐石座等等。  狮子座为佛陀的台座。此名称的由来,是因为佛不论在天上、人间等一切世出世间中都是最殊胜者,所以用万兽之王的狮子,表喻佛陀,而其台座就称为狮子座了。然而在密教则认为,狮子座是指真实形象的狮子座,并非譬喻之意。  此外,也有以狻猊(狮子蹬一种)来比喻佛陀,因此将佛、菩萨的台座称为“猊座”者。并尊称高德硕学的师长为猊“座下”,而“猊下”的尊称即由此而来。“下”,含有座下拜伏之意。  而普贤菩萨是以白象为乘御的宝座,在《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中说:“我尔时乘六牙白象王,与大菩萨众俱诣其所。”《思维略要法》中说:“普贤菩萨乘六牙白象来至其所。”都说明了普贤以白象为坐骑。  此外如文殊菩萨以狮子为乘御;五大虚空藏菩萨与金刚界五佛,同坐狮子、象、马、孔雀、迦楼罗等五兽座,孔雀明王以孔雀为乘御,大威德明王以水牛为坐骑,马鸣菩萨则以白马为乘御。  除此之外,密教有所谓的“五部座”,也是以动物为座。  在《金刚顶经》卷一及《金刚顶经义》中有一段叙述五部如来座。密教金刚界五部如来之座,又称五座、五佛座、五种座、五兽座。即五部各观其部的种子字而成者。  1.佛部狮子座,锲字轮中种子变化为狮子座。毗?卢遮那佛为诸法之王,于诸法中变化无碍,犹如狮子为万兽之王,于万兽中游行无畏,因此,以狮子为座。  2.金刚部象座,畔字轮中种子变化为象座。金刚部王坚力无碍,犹如象的力量为众兽中的极至,因此以象为座。  3.宝部马座,序罗字轮中种子变化为马座。灌顶法王灌顶吉祥,犹如马具有智慧的妙用、尊贵吉祥,因此以马为座。  4.莲华部孔雀座,奚哩字轮中种子变化为孔雀座。转法轮王转大法轮,犹如孔雀十分的端丽明慧、具有种种妙色,因此以孔雀为座。  5.羯磨部迦楼罗座,恶字轮中种子变化为迦楼罗座。不空事业之王以智的作用随顺方诸羯磨摄引人、天及一切诸龙。  佛菩萨常见的动物台座,有以下几种:  1.狮子座:以狮子为座,像金刚界大日如来、文殊菩萨、法界虚空藏等,都是以勇猛的狮子为座;一字金轮佛顶是以七头狮子为座;而罗刹天子,则是以白狮子为座等。  2.象座:以象为座,如金刚界阿合佛、普贤菩萨、金刚萨缍菩萨、帝释天等的台座都是象座。  3.马座:以马为座。如金刚界宝生如来、马鸣菩萨、宝光虚空藏菩萨等,均为马座。此外如十二天中的日天,为五马座,胎藏界曼茶罗外金刚部院中的日天,为四马座,胎藏界曼茶罗外金刚部院的日天曜,则为三马座。  4.孔雀座:以孔雀为座,如金刚界阿弥陀如来、孔雀明王、莲花虚空藏、鸠摩罗天等诸尊,所乘坐的都是孔雀座。  5.迦楼罗座:迦楼罗又译为金翅鸟、妙翅鸟等。这种鸟常居于四天下的大树上,以龙为食,是一种极为勇猛的巨鸟,而金刚界不空成就如来、业用虚空藏、那罗延天等,都是以此为座。  6.牛座:以牛为座。如六足大威德明王以水牛为座;焰摩天以白水牛为座;大自在天为黑水牛座;火天为青牛座;伊舍那天为黄丰牛座等,都是以牛为座。  7.羊座:这是大自在天妃乌摩妃的坐骑,乌摩妃是以赤色羊为座。  8.龟座:如水天即是以龟为座。  9.獐座:如风天的坐骑,即是獐座。  10.鹅座:以鹅为座,如梵天乘鹅,而月天也乘三鹅之座,即属鹅座。  11.猪座:以猪为座,如摩利支天乘猪,即属猪座。  〇佛菩萨本尊的持物  在佛菩萨本尊的持物中,也有许多是以动物为持物者:  1.持狮的本尊:力波罗蜜菩萨。  2.持象的本尊:大黑天(象皮)、胜乐金刚、香象菩萨、马头明王(象皮)。  3.持摩竭鱼的本尊:阿摩提观音、爱金刚菩萨。  4.持孔雀尾的本尊:孔雀明王、蓑虞梨童女。  5.持龙的本尊:金翅鸟、娑伽罗龙王。  6.持蛇的本尊:蓑虞梨童女、大元帅明王、金刚童子。  7.持兔的本尊:月曜。  8.持吐宝鼠的本尊:毗沙门天、黄财神、绿财神、红财神、白财神、黑财神、贞惠天女。  在佛经中也有许多和动物相关的成语,如香象渡河、牛头马面、牛鬼蛇神、对牛弹琴、猿猴取月、骑驴觅驴、骑牛求牛、盲人摸象、悬驼就石、泥牛人海、龟毛兔角,猢狲人布袋、龙蛇混杂、臭肉来蝇、见兔放鹰、驴前马后、降龙伏虎、人中狮子、鹦鹉学舌、吐丝自缚、屠所牛羊、大吹法螺等。  而中国禅宗的公案中,也有与动物有相关者,如:牛头幽楼、沩山水牯牛、盐官犀扇、蚊子叮铁牛、铁牛与狮子、百丈野鸭子、狗子佛性、野狐还身、南泉斩猫等。  第二篇
佛教的动物  第一章  常见的动物  牛  牛(英文名ox),是驯化的牛科大角型哺乳动物,曾经成群地活动在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亚洲和非洲的牛有的仍处于野生状态,南美洲和澳大利亚无野生牛。被驯养过的公牛常被用作挽畜。  〇佛法中的含义  在佛教中,牛是十分高贵的动物,具足威仪与德行。例如,称如来为“牛王”,在如来身相的八十种好之中,其中就有一项是:“行步安平,犹如牛王。”  在印度古代风俗中,认为牛是神圣的动物,因此牛粪是最清净的物品,所以常常用牛粪作为清净污秽的净物。这种习俗后来影响了印度佛教的密宗,因此密宗的仪轨里,也常以牛粪涂到法坛的地上,以去除污秽。  而佛陀的诸德号中,也有以“人中牛王”来称赞佛陀的德行广大无边,就如同具足大力的牛王。在《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记载,因为如来能调御大众,所以称为“人中牛王”。  此外,禅宗更以牛来比喻众生的心,如著名的十牛图,就是以牧牛为主题,分别以(1)寻牛;(2)见迹;(3)见牛;(4)得牛;(5)牧牛;(6)骑牛归家;(7)忘牛存人;(8)人牛俱忘;(9)返本还原;(10)人廛垂手,来代表修行的十个境界。  在《法华经》中,则以牛车来比喻菩萨乘,以大白牛车来比喻惟一佛乘,即大乘妙法。  〇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牛皮衣  佛经里有“牛皮衣”的比喻。这比喻是说如果以牛皮做衣,在阳光照射下就会变得紧身,使人穿得不舒服。牛皮之衣虽然很珍贵,但是在某种条件下也可能反害其身。因此佛经以此来比喻人天(天道)是有漏之福,虽然能得到短暂的快乐,但是可能反而会损坏法身的慧命。  骑牛找牛  禅宗用语。在禅宗里把向身处求佛的人比作骑牛求牛。如《景德传灯录》卷九记载,大安禅师曾参问:“修行佛法者应如何求佛做佛呢?”百丈回答说:“者执著于求佛做佛,就像骑牛觅牛。”大安禅师又问:“如果认识到这种情形又会怎么样呢?”百丈说:“就像骑牛回家。”  牛头阿傍  在佛经中记载:一个著名的鬼卒形象名叫“牛头阿傍”。牛头阿傍这种鬼卒形象为牛头人手,两脚为牛蹄,力大无比、有排山倒海的势力,在地狱里专司吞吃罪人之职。  露地白牛  “露地白牛”一词,禅宗用以喻指证悟究竟,体达清净自在的悟境。  露地,指门外的空地,比喻平安无事的场所。《法华经·譬喻晶》中,以白牛譬喻一乘教法,从而指无丝毫烦恼污染的清净境地为露地白牛。《从容录》第十二则:“我衲僧家慵看露地白牛。”  露地白牛也是禅宗公案名。北禅智贤禅师曾经于某年除夕的小参时,对大众开示道:“年穷岁暮,无可与诸人分岁,且烹一头露地白牛,炊黍米饭,煮野菜羹,向楷柚火唱村田。何故?免见倚他门户、傍他墙!”以上的“露地白牛”比喻清净法身,宰烹露地白牛、炊黍米饭、煮野菜羹等表将所有境界打破、人法双泯,以免落入境中。  泥牛人海  禅宗用语。比喻绝去踪迹、断了消息,就是一去不返之意。“泥牛”一词比喻心中思虑分别之作用。以泥牛入于大海之中即全然溶化,完全失其形状,所以也用来比喻观察的主体(我)及观察的对象(万法),两者相互交融,无有分别。《景德传灯录》卷八《龙山和尚章》:“洞山问龙山和尚:‘见个什么道理,便住此山?’师云:‘我见两个泥牛斗人海,直至如今无消息。”’  〇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大威德明王  与水牛有关的诸尊中,如大威德明王(梵名yama^ntaka),即是以水牛为坐骑。大威德金刚梵名音译为阎曼德迦,意为摧杀阎魔者,故别号降阎摩尊;密号为威德金刚。此外,又称作大威德尊、大威德忿怒明王、六足尊。为五大明王或八大明王之一。若拟配五佛,则为无量寿佛的教令轮身,亦可视为文殊菩萨的化现。在现图曼茶罗中,此尊位于胎藏界持明院,般若菩萨的左侧。  此尊的形象,有多种。依《大日经疏》卷六记载:其身六面、六臂、六足,以水牛为坐骑,面有三目,色如玄云,作极忿怒之状。另外,在《八字文殊轨》中则说其乘青水牛为座。身材高大,且遍身火焰,展现出极忿怒形。  在西藏密宗中,大威德金刚是无上密最高的本尊之一。与此尊有关的密法很多,主要的作用是在除魔与对治阎罗死魔等,是无上瑜伽部中,即身成就的主尊。以大威德明王为本尊的修法,在日本密教中也不算少。通常都用在战争时祈求胜利,及调伏恶人等。  金牛官  金牛宫(梵名Brim),梵名音译作毗梨沙。属十二宫之一。又作牛密宫、牛宫。相当于黄道太阳四月的位置。在密教胎藏现图曼茶罗中,位于外院的东方。《宿曜经》卷上中说:“第十昴三足,毕四足,觜二足,太白位焉,其神如牛,故名牛宫。”其形象于诸曼茶罗皆为伏卧的牝牛形。  〇佛经中的故事  不受恶语的牛  据南传《本生经·羚羊品》中记载:  佛陀在世时,有六群比丘以各种恶语嘲骂其他比丘。比丘们以此事告诉佛陀。佛陀就召集六群比丘,问明果有其事,便呵责他们一番,说道:“恶言即使是畜生也不欢喜。在前生,有一畜生曾因主人口发恶言的缘故,让主人损失了千金。”接着就宣讲了以下的因缘:  过去,健驮逻王在得叉尸罗城治国的时候,菩萨曾投生为牛。当他出生为小牛时,被一个婆罗门收养了,并给它取名为欢喜满。  婆罗门每天拿乳、粥或饭等喂它,把它当孩子般疼爱。  小牛长大了,心想:“这婆罗门曾费了许多心血来养我,现在我是全世界力气最大的牛,正好让我来显一次本领,好报答婆罗门养育我的恩德!”  有一天,欢喜满就对婆罗门说:“婆罗门!请你到养牛的长者家,告诉他说:‘我所养的雄牛能拖一百辆货车。’你就以千金跟他打赌吧!”于是婆罗门就到那长者的家里,问长者:“这城中谁养的牛最有力?”  长者先举别家的牛来回答,但最后表示他自己所养的牛才是全城中最好的。婆罗门听了就说:“我也有一只牛,能拖一百辆货车。”长者非常不服气,便和他以千金打赌。  婆罗门就在百辆的车中装满砂石,顺次排列起来,用绳子从车轴上前后结住,叫欢喜满洗了浴,喂它加了香料的饭,肩部用华鬉装饰起来,把它驾在第一辆车的车轭上,然后自己爬上车去坐着,举起皮鞭叱喝:“走呀!欺瞒者!拉呀!欺瞒者!”  这时,欢喜满听到这话,觉得自己并非欺瞒者,不知为何今天婆罗门这样叫它?所以任婆罗门怎么叫,它就是立着不动。长者看到这种情形,就叫婆罗门交出赌金千金。  婆罗门损失了千金,沮丧地回到家里忧愁地躺在那。欢喜满见了就问婆罗门为什么忧愁地卧着?婆罗门便对欢喜满说:“输了千金,如何能睡呢?”  欢喜满听了反问婆罗门:“婆罗门!我在你家这么久,曾经踏破或打碎过钵没有?或者曾经在别处撒过粪尿没有?”  “没有!”婆罗门回答道。  “那么,你为什么要叫我欺瞒者呢?”欢喜满问道:“你这样称呼我,是你自己的错,而不是我的错。现在你可以再去和那长者赌两千金,但这次你可不要再叫我欺瞒者了!”  婆罗门听了欢喜满的话,便再去和长者相约,打赌两千金。  于是和上次一样准备妥当后,婆罗门坐在车上,用手轻轻地拍着牛背说道:“贤者啊!前进呀!贤者呀!往前拉吧!”  果然,欢喜满把连系着的百辆货车拉着前行,赢得了赌约。于是长者只好依约拿出两千金来,其他的人看到这情形也都拿出很多彩金。婆罗门因而获得许多财物。  佛陀以此来教导弟子,恶语是谁也不喜欢的,就是畜生也不喜欢。  那时的婆罗门是阿难,而欢喜满牛就是释迦牟尼佛。  牛命与人命  《法句譬喻经》卷一《无常品第一》中记叙:  昔日佛陀在罗阅只竹园中,与诸弟子人城受请说法毕,刚出城时,遇到一人驱赶着一群牛要人城,这些牛才放牧归来,头头肥饱,互相嬉戏着。世尊见状,即宣说了偈言:  譬人操杖
亦养命去  千百非一
无不衰丧  生者日夜
如带霁水  佛陀说完后,方才离去。待佛回竹林洗足安坐已,阿难就上前请问佛陀刚刚在途中宣说偈言的因缘。佛陀就告诉阿难,这屠夫家原本养了一千头牛,他每日派人去找好的水草,令牛只吃了能肥硕长大。然后每天选择最肥硕的一头来宰杀。就这样日复一日,宰杀超过了五百头以上。这些活着的牛,不知道同伴被杀死过半,自己的死期也已不远,还在跳腾喧戏,共相抵触嬉闹。  佛陀见了,心里非常悲悯群牛无有智慧,因而说偈言。  佛陀又告诉阿难:“其实,不但牛如此愚痴,世人也如是。世人执著有我,不知我也是幻化无常,以美食五欲养育色身,互相残害。无常生死迅疾而至,却蒙昧不知,这与那些牛又有什么差别?”  佛陀宣说这些教示时,坐中有贪养的比丘二百人,听闻佛法后,勤自剔励而证得阿罗汉果。  不能欺瞒的牛  南传《本生经·羚羊品》中记载:  过去,有一个人寄宿在某老妇人的家里,离去时就把他的一只小牛留下来作抵偿食宿的费用。那老妇人用乳粥与饭等来喂养小牛,犹如自己的儿女,这小牛被取名为“祖母的黑痣”。  小牛长大以后,毛色纯黑,与村中的牛在一处时,行为端正,村中的儿童们时常与它为戏,有的攫住了角、耳或项部来捶打身体,有的捏了尾巴摇摆,有的骑在牛背上。一日,牛想:“我的主人这么贫困,她像待儿女般养育我,让我去赚钱来帮助她脱离苦境吧!”从此以后,它便在各处行走,找寻赚钱的机会。  有一天,一个商人的儿子,带了五百辆货车,来到凹凸不平的过渡处停下,原来拉车的牛,都不能把车拉过去。于是五百辆车子系在一处,就停在路边,无法过去。这时候这条小牛与村中的牛,正在路边散步着。那位商人的儿子善于判断好牛与劣牛,便希望在这许多牛中,找到能把这些车拉过去的良种。当他看到“祖母的黑痣”,知道这是一头好牛,可以把他们的车子拉过去,但是不知道这头牛的主人是谁,便问牧牛者:“这头牛的主人是谁?我预备出钱,叫这头牛把车子拉到对岸去。”  牧牛者道:“那么你把它拉去系在车上吧,它的主人不在这里。”  于是商人的儿子用绳穿牢“祖母的黑痣”的鼻,可是牛儿却停止不动,好像要讲好了工钱才肯拖的样子。商人的儿子懂得牛的意思,便对牛说道:“如果你把这五百辆车子都拖到对岸,每辆车子给你二迦利沙波拿,总共给你一千迦利沙波拿吧!”  于是牛便自动走近车前,人们把它系在车上,它就把所有的车子都这样拖过去了。但是商人的儿子后来却以每辆一迦利沙波拿计算,包了五百迦利沙波拿给它吊在头颈上。  牛知道那人不依约给他工钱,故而不愿放他走,便赶到车子的前面立着,把路拦住,人们费尽气力也无法赶它走。商主的儿子心里想道:“大概这畜生知道工钱不足吧!”  于是用布包了一千迦利沙波拿给它吊在颈项上道:“好了!这是拖车子的工钱!”  牛就带了一千迦利沙波拿回到它主人那里去。老妇人见到牛的颈项上吊有钱包,便向牧牛者探问,知道了详细情形后便道:“我何曾想靠你赚钱来度日啊!你为什么去做这样的苦事呢?”  老妇人疼惜地以温汤为牛浴沐,用油涂抹它的全身,喂以上好的饮料与食物。老妇人就是现在的莲花色比丘尼,黑牛就是释迦牟尼佛。  水
牛  水牛(英文名Buffalo),一般的水牛多指印度水牛而言。印度水牛是各种野牛中体型最大的,公牛肩高可达一点五至两米,双角角尖之间的距离可宽达三点七米,角呈弧形;向后弯。毛柔细,皮青黑色;不论野生者或驯养者,嗅觉皆十分敏锐。  水牛平时喜欢泡在水中或泥中,性凶野,甚至对虎豹也不畏惧,长久以来,即用于耕耘水田,为南亚、东亚、东南亚常见的一种家畜。  〇佛教中的含义  水牛在佛教中的含义,和牛一样,都是比喻如来高贵、具足威仪与德行。在禅宗里,水牛也是经常可见的动物。如《景德传灯录》卷二十七中说:“空手把锄头,步行骑水牛,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这是比喻超越一般常识见解,超越思维、分别之境界。与“东山水上行”、“青山常运步”是同样的意思。  中国的禅宗里,有一个著名的“沩山水牯牛”公案。  沩山灵佑禅师是沩仰宗的祖师,师承百丈禅师。据《五灯会元》卷九记载:  有一天沩山上堂时说:“老僧百年之后,要到山下去作一头水牯牛。并在左胁下写上五个字,叫做:‘沩山僧某甲。’当这个时候,要唤作沩山僧,但又是水牯牛。唤作水牯牛,却又是沩山僧了。毕竟要唤作什么才好呢?”  〇佛经中的故事  忍辱的水牛  《生经》卷第四《佛说水牛经》及南传的《本生经》中,都记载着以下相似的故事:  以前在印度的一个大森林里,曾经有一只菩萨化身的水牛,仁慈善良,对一切外境都能安忍,因此一些顽皮的小动物,常用种种的恶作剧来戏弄水牛。  其中有一只顽劣的猴子,以为水牛好欺,便常常骑在水牛的背上,肆无忌惮地跳舞打玩,而且一边讥笑着:“这丑陋的老牛,就像遗弃在河边的顽石,任人打骂,也死僵僵地不动一点声色!”  不管猴子又叫又骂,水牛还是照常工作吃草,猴子越来越胆大放纵。有时,骑在水牛头上或角上拉尿,有时,骑在背上手舞足蹈,甚至用木棍伸进牛的耳朵,当水牛在河里洗澡时,便用两手蒙住水牛的眼睛。  猴子似乎是在考验着水牛的极限,变本加厉地放肆着,但水牛从来也不发怒色或恶言。  帝释天神看到了这个情景,很奇怪地问水牛:“水牛呀!你的力量本足以触死一只凶狠的狮子的,为什么要这样忍辱,受猴子的百般欺侮呢?难道你不知道自己的力量吗?怎么不好好教训它呢?”  水牛回答:“我的力量可以击败一只狮子,不过我不愿将这些力量对付这只弱小的猴子。假使它的力量和我相等或超过我的话,那么我就不以这样的忍辱来对它了。”  帝释天又劝它道:“水牛啊!你这样的忍辱,虽然伟大,可是你永远会受这些无赖的家伙虐待,而没有解脱的一天。”  水牛回答:“我现在行善惟恐不及,怎敢去伤害其他的动物?它们总有一天会觉醒的,纵然它不能接受或了解我的心意,当它遇到他人的严厉处罚时,自然会悔改觉悟的。”  水牛蒙佛度化生天证果  据《撰集百缘经》卷六《诸天来下供养品》“第六(五八)佛度水牛生天缘中”记载:  往昔佛在骄萨罗国与诸比丘欲前往勒那树下,在途中经过一片沼泽,泽中的牛只十分巨大且凶恶。此时有五百位牧牛的人,遥见佛陀与诸比丘,从这样危险的道路行来,连忙高声叫唤,请世尊不要从此处经过,因在此牛群中,有大恶牛会用角抵伤人。  佛陀就告诉这些放牛人,不必担心,若水牛要用角抵触佛陀,佛陀自有办法。佛陀才说完,只见恶牛已翘尾低角刨地地吼唤着向佛陀跳踯而来。这时如来从五指指端化出五只狮子;又在佛左右四面周匝现出大火坑。水牛见到这些神变十分惶怖,惊恐地四向驰走,却找不到去处;只有佛足前有少许的地宴然清凉,于是驰至佛前,一时心意泰然,无复怖畏,便长跪伏首,舐世尊足;又仰起头,注视着佛陀,喜悦非常。世尊知道恶牛心已调伏,便为牛说偈言来教诲恶牛。  恶水牛在听闻了世尊的教诲后,深生惭愧,朗然悟解,盖障云除,了知过去世生在人道中时所作的恶业,又更加断隗,遂不食水草而命终。水牛命终后投生至忉利天。  当水牛往生至忉利天成为天人后,了知前世乃水牛身,因蒙佛化度才得以生天。为了报答佛陀的恩德,天人由天上齐持着香花,来至人间礼谢佛陀。佛即为天人说四谛法,使他心开意解证得须陀洹果。天人绕佛三匝后,还返天宫。而五百放牛人,也在得知恶牛蒙佛度化而得生天证果后,发奋精进,从佛出家,证得阿罗汉果。  马  马(英文名horse),属马科哺乳动物。最早的马祖先化石在美国密西西比河流域始新世地层中发现,四足原来有五趾,被称为始祖马。现在的马其中一趾已经退化,其后裔体形渐大,形态亦有变化,使用一趾站立,趾外包蹄,有保护作用。  马的感觉器官发达。其眼大,位高,位于头部的后上端;颈长,因此视野较人宽阔,低头吃草时,也能觉察到可能的威胁。由于马特殊的视觉记忆,再度遇到早先使它产生恐惧体验的地点或事物时,便会惊退。由于听觉记忆,古代军马和猎马可按军号声而采取行动。  〇佛教中的含义  经典中常以马来比喻众生的心念,如“心猿意马”,即是指心意驰放不定,如风狂奔之野马。  经典中并以马来比喻众生的根机四种分别。《杂阿含经》卷三十三中,就列举四种马,来比喻四种人悟道的层次:  1.第一良马仅只须顾视鞭影,即善能观察御者形势、迟速、左右,而随驾御者之心;比喻听闻其他聚落男女的疾病乃至死亡的无常苦,能生起恐怖而依止正思维的众生。  2.第二良马不能顾鞭影而自觉察,若以鞭杖触其毛尾,则能观察御者的心;比喻眼见其他聚落男女的老病死苦,能生怖畏而依止正思维的众生。
  3.第三良马不能顾影及触皮毛而知察驾御者心之所念,必须以鞭杖稍侵皮肉,始能警觉而随御者之心;比喻须眼见聚落中善知识及亲近的人受老病死苦,方心生厌怖而依正思维的众生。  4.第四良马不能顾视鞭影及触皮毛、稍侵肤肉,要须以铁锥刺身伤及肤骨然后方惊,牵车着路始随御者之心;比喻必须自身亲受老病死苦,才会心生厌怖而依正思维的众生。  除此之外,马也被用来比喻佛陀的相好。在佛身的三十二种相好中,就有一相是马阴藏相,又称作阴马藏相、阴藏相、马王隐藏相、势峰藏密相。阴,是指男根之意。即佛陀的男根隐藏于腹中而不外现,如同马之阴,所以称为马阴藏。在《宝女所问经》卷四中记载,如来之阴马藏大人相者,乃往古之世,为谨慎己身,而远色欲故。《往生要集》卷中:“如来阴藏,平如满月,有金色光,犹如日轮。”  这个相好是代表佛陀已经超越了男女之间的欲望,而现马阴藏相。  密教的五部座之一中,也有所谓的马座(梵名avasanam),指马上安署莲花的台座。马为世间吉祥贵重之物,所以在台座中,属宝部之座。南方宝生如来即坐于此座上。此外,金刚智所译《马鸣菩萨仪轨》中的马鸣菩萨,与密教十二天中的日天也是以马为座。  佛经中还记载有马主国,根据《释迦方志》卷上记载,雪山以北到北海,地气寒冷适宜牧马,所以称为马主国。马主国属突厥民族,其民风凶悍勇猛,常残杀马匹取皮毛为衣。  又据《百论疏》记载:外道常举行一种以马祭天的仪式,称为“马祀”。先挑选出一匹白马,然后放归原野一百天或者三年,时间将到时,四处寻找那匹白马,最后捕杀白马。而在宰杀白马时也要举行一定的仪式。  佛陀曾经呼吁废止这种残忍的祭祀。  〇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马宝  马宝是统治人间的转轮圣王即位时,自然出现的七宝之一。  此七宝分别是:轮宝、象宝、珠宝、玉女宝、主藏宝、典兵宝。而其中的“马宝”是指绀青色面,具有象力的骏马,能飞行,与象宝同为转轮王的乘驾。经典中记载:马王婆罗醯住大海中,有眷属八千,若转轮圣王出世,则取最小者为马宝。  马王髻  马在嘶鸣时,鬣毛会逆起竖立;代表忿怒之义,称为马王髻。密教之降三世、大威德等忿怒明王的顶发大多是此类型。  马阴藏三摩地  马阴藏三摩地是指自发菩提心而证自心之实相。这是因为马的阳根藏于腹中,如马的欲念生时根出,欲息之时根藏,譬如自发菩提心而自求证悟,所以称为马阴藏三摩地。大日如来曾经住此三摩地而宣说爱染法。  木马  禅宗用语。由于木马无有思虑念度的作用,所以丛林每每以之比喻无心无念的解脱当相。与“泥牛,,为同类用语。南本《涅盘经》卷十八:“木牛、木马、木男、木女,婴儿见已,亦复生于男女等想,即止不啼。,,又禅宗有“木马游春骏不羁”之语,以游春表活动之意,引申为无心的妙用。  白马人芦花  禅宗用语。指超越人我分别思量的境界。因为白马与芦花皆为白色,所以白马人于芦花丛中,白马与芦花共一色,浑然合一。  乌焉成马
.  禅宗用语。这是指乌、焉等字,在传写之间而讹成“马”字;引申一事物于众人之间,辗转相传,最后失去本义。古谚也有“书经三写,乌焉成马”之语。禅林中也每每用此语代表语言文字于次第相传间之讹误性。  〇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马头观音  马头观音(梵名Hayagri^va),梵名音译作阿耶揭喇婆、何耶揭喇婆。为八大明王之一,是密教胎藏界三部明王中,莲华部的忿怒持明王。位于胎藏现图曼茶罗观音院第一行第七位。又称为马头大士、马头明王、马头金刚明王;俗称马头尊;密号为啖食金刚、迅速金刚。与六观音的狮子无畏观音相配,在六道中是畜生道的救主。  马头明王以观音菩萨为自性身,示现大忿怒形,置马头于顶,为观世音菩萨的变化身之一。因为慈悲心重,所以摧灭一切魔障,以大威轮日照破众生的暗暝,啖食众生的无明烦恼。《觉禅钞》卷四十六引《六日经疏》五云:如转轮王宝马,巡履四州,于一切时一切处,其心不息,菩萨大精进力亦如是,以威猛之势,于生死重障中,不顾生命。  在《诸说不同记》第三卷内,记载此菩萨在曼茶罗中的形象为:通身赤色,三面三目,作忿怒形,上齿咬下唇,两牙上出。头有金线冠,无冠绘,二端屈曲飞扬,着耳环,环有金珠子,额有坐化佛,顶上白马头出现。两手合掌,屈食指甲相合,其无名指外叉。被天衣无臂钏,着青珠鬘,腰带左端自胫上外出垂,着脚环,竖右膝。  马头观音的形象,另有三面八臂、四面八臂、三面二臂、一面四臂等多种。但都具有头戴白马头的共同形象。其面部表情,或作忿怒状或作大笑颜状。  马鸣菩萨  马鸣菩萨(梵名As/vaghosa),为付法藏第十二祖。其之所以名为马鸣菩萨,与马有很深的因缘,听说他在西北说法时,竟然使得马匹即使饿了也不吃草料,只专心听法,连马都了解他的音声,所以就称他为马鸣。  马鸣菩萨为中印度舍卫国娑枳多城人,出身婆罗门家族,家学渊源深厚,造就出辩才无碍的论辩能力,在当时无人能及。与贵霜王朝迦腻色迦王关系深厚。  他开始学习外道,后来与胁尊者对论,深有所感而皈依佛门。后来北天竺迦腻色迦王攻打摩揭陀国,劫走了马鸣,马鸣于是就辅佐迦腻色迦王振兴佛教,弘扬大乘。  他是古典时期梵语文学的先驱者,开启优美文体(梵ka^vya)文学的先河,在梵语文学史上留下不朽之盛名。其一生著述丰富,如:“佛所行赞”、“孙陀罗难陀诗”、最古老的古典梵语戏剧“舍利弗之所说”、《大乘庄严经论》、《金刚针论》、《犍稚梵赞》等。  此外,在密教经轨中,另有一位马鸣菩萨。有人认为与前述马鸣菩萨同尊,有人则认为不同。马鸣菩萨形象有二臂像与六臂像两种。在《白宝口抄》中记载,其色相为白肉色,二手合掌,坐于白莲花上。骑乘白马,身着白衣,以璎珞周身庄严,头戴华冠,右足垂至马腹。
  在《十卷抄》及《阿婆缚抄》(卷一一四)内则为曼茶罗之中尊,现六臂像,身呈白色头戴花冠,左第一手持篓,次手舒掌以大指钩中、无名指,第三手持丝放于肩侧;右第一手仰掌执管,次手结施愿印,第三手持秤。坐青莲花,乘白马。  〇佛经中的故事  调马与调伏众生  《杂阿含经》卷三十二中记载:  有一天,一位善于调伏马的聚落主前来访诣佛陀。佛陀就问他:“有几种调伏马的方法呢?”聚落主回答道:“调练马有三种方法:一是柔软,二是刚强,三是柔软刚强。”
、  “假若这三种方法都不能将马凋伏时,你又怎么办呢?”佛陀进一步问。  “那就只好把马杀掉了。”聚落主回答后,又再反问佛陀道:“请问无上调御丈夫的至尊佛陀,您是用什么方法来调御众生呢?”  佛陀回答道:“我也是用这三种方法来调御众生:一是柔软,二是刚强,三是柔软刚强。”  “假若这三种方法都不能调伏时怎么办呢?”聚落主又用此话来反问佛陀。  佛陀回答他说:“聚落主,如果用这三种方法都还不能调御众生,也只有把他杀了!”  聚落主听了之后,惊疑地问道:“佛陀!你的教法中,杀生不是犯戒吗?为什么佛陀现在又说,不调伏者,就当杀害呢?”  佛陀回答聚落主:“如你所说,如来法中,杀生是犯戒行的行为,如来不应做杀业。然而如果如来以三种法都不能调伏他时,就不再和他交谈,不必教授、也不必再教诫。一个不能教授,不听教诫的人,不是等于杀掉他了一样吗?”  聚落主对佛陀的教诲非常佩服,立即皈依了佛陀,受持五戒。  守护心马  《众经撰杂譬喻》卷一中记载:  从前,有一个国王,因为在他的国中并没有马,于是就用重金向四处购买骏马,希望能增强兵力,抵御外敌,使国家更安稳。  当五百匹马买来后,经过了一段长久时间,国家都平安无事。这时国王看到这五百匹马,好像闲置着,对国家无任何益处,而这一笔养马的经费,又非常庞大。于是,国王就下令将这五百匹马的眼蒙起来,牵到磨坊去磨米,以使这些马能自食其力。久了,这些马就习惯绕着石磨转圈拉磨。  不久,邻国突然兴兵侵入国境,国王即时下令将那五百匹马披上鞍具。然后骑上马,领着骑兵,鞭着马想要直冲向敌阵中去。无奈这些马早已拉磨旋转成为习惯,因此,在鞭打下仍然不断地旋转着,一点也没有冲向敌人的意愿。  敌军看了,知道国王的军队根本没有能力作战,便长驱直人大破王军。  佛陀以此故事教诲大众,想要得到善好的果报,临命终时心马不乱失,得能随意自在,就须在平时先调直好心马,如果不先调直心马,当死亡突然降临时,心马便会盘回,不能随愿自在。这就像故事中的王马,平常不善加调练,临敌时就不能保全其国。所以修行人,不可不将善心常置于心怀。  驴  驴(英文名donkey),是非洲野驴后裔,远在公元前四千年起,就被人类驯养作为驮畜。驴的速度比马慢,但脚步稳健,并能载重行走于平坦的地面。  〇佛教中的含义  驴是禅宗公案中常见的动物,常以此比喻根器下劣者。如天台宗说十乘观法,并说如果不具足能观的十法与所观的十境,则无其功用,而以坏驴车比喻。坏驴车就是指弊驴所驾的坏车,以之比喻相对于《法华经》中以“大白牛车”来比喻的惟一佛乘而言。  经典中也以驴乳、牛乳来比喻似是而非者,就如同牛乳与驴乳,其颜色虽相同,但是牛乳攒聚则成酥,驴乳攒聚则成粪。此外,在禅门中也有“一头瞎驴”的说法。  〇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驴前马后  驴前马后,是指随逐于驴马前后的奴隶;在禅宗里用以指斥学人只一味追从他人言行,而没有自己独特的机用者。《景德传灯录》卷十五《良价章》中说:“师曰:‘苦哉!苦哉!今时人例皆如此,只是认得驴前马后将为自己,佛法平沉,此之是也。’”  驴鞍桥  禅宗用语,又作驴鞍轿。指驴骨中形状酷似马鞍之骨。鞍桥,即指马鞍,因为其形状很像桥。驴鞍桥虽似马鞍,而实非真马鞍,但是愚痴的人,误以为驴鞍桥为其父的遗骨,故禅宗每每以之比喻愚昧、不辨真假法义的情形。《五灯会元》卷十一《谷隐蕴聪章》:“莫认驴鞍桥作阿爷下颌!”  驴脚  临济宗黄龙派的祖师黄龙慧南每设“生缘”、“佛手”、“驴脚”三问,以接化学人,称为黄龙三关。据《颂古联珠通集》卷三十八载,一问:“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问:“我手何似沸手?”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却复垂脚问:“我脚何似驴脚?”黄龙平生发此三问,以试学人,三十余年无人能契其要旨,天下丛林称之为黄龙三关。禅师以此来开示众生与诸佛悉皆平等的实相。  〇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荧惑星  荧惑星(梵名An%ga^raka),音译盎伽罗迦,为九曜之一。又作荧惑天、火星、火曜星、四利星、火精星、虚汉星、云汉星。其形象,嘴为赤色,右上手持枪,下手把箭,左上手持剑,下手握弓。披驴皮,着豹衣,赤足,赤发。  〇佛经中的故事  脱离驴身的天神  《法句譬喻经》卷一中记载,往昔有天帝,自己知道命终之后必然会堕入畜生类,投生于陶匠家的驴胎中,于是前往佛所,归依佛陀。当他稽首伏地,但是在未起耳之际已霎时命终,堕于驴胎之中。母驴分娩时,因为疼痛而疾走,践踏损坏了陶器;器主怒而打之,遂伤驴胎;因此胎中神识复归天帝身中,后来天帝并证得初果。  公驴的乳  《百喻经》卷四中记载:  从前,生在边远国家的人不认得驴,听说驴乳味道鲜美,但都没有尝到过。当时一些人得到了一头公驴,想挤它的乳来尝尝,便争着将它捉住。其中有捉头的,有捉耳的,有捉尾的,有捉脚的,又有捉驴鞭的,每个人都争着想先喝到驴乳,其中捉住驴鞭的人叫道:“这就是乳了!”随即挤起来,一心要得到乳汁。可是,弄了半天却完全做白功,毫无所获。  经中以这故事来比喻外道修行想获得解脱的徒劳无功。在不应修求的地方,妄生出迷念来,形成种种邪见。有的裸露身体,自忍饥饿,投身悬崖,赴于火中,以为可以得道,由于这种邪见,便堕落于三恶道之一,这就犹如那些在公驴身上妄求乳汁的愚人一样。  愚人买驴  在《百喻经》卷二中尚记载着一则愚人买驴的故事:  从前,有一位婆罗门派遣弟子至瓦师家,想请瓦师帮忙陪同到市集采买瓦器。弟子奉了婆罗门的命令,即往瓦师居住的地方而去。  途中,正巧遇到一个人,赶着驴车,满载着新瓦器,人市欲求买主。不料才一眨眼,驴一失足,致使货物倾翻,瓦器尽数破损。卖瓦器的人无可奈何,只好牵着驴子拖着空车,返回途中懊恼地啼哭着。婆罗门弟子见此情形,便问卖瓦器的人:“你为什么要悲伤哭泣呢?”  卖瓦器的人回答:“我辛勤制造,费了许多时日,才制成这许多瓦器,正想运到市集中去卖了。万万料想不到,这头恶驴,在片刻间就打破了我多日辛苦做成的瓦器,所以心中悲苦。”  婆罗门的弟子听了这话后,非常欢喜,认为这头驴子本领可真不小,瓦师多日辛苦才制作好的瓦器,驴子却只消片刻工夫,便破坏无遗。岂不是比瓦师还厉害。因此就向瓦师表示要买此驴。  瓦工听了,非常欢喜,随即将驴卖给他了。弟子便骑着驴返回婆罗门家。婆罗门见到弟子买了驴子回来,就问他说:“为什么没有请瓦师来,却骑头驴回来做什么?”  弟子细述所见,并回答说:“瓦师费多日工夫,才造成的若干瓦器,这头驴子只需片刻的时间,便能够毁坏无余,可见这驴子的本事比瓦师大,所以将这驴子买回来。”  婆罗门听了,不禁对弟子说道:“你真是个愚痴没有智慧的人!此驴虽能破坏瓦器,却是百年也无法做出一只瓦器。就如同世间人,虽百千年来受人供养,却半点也不曾回报世间,反而常做一些损害的事,终无益处。背恩的人也是像这驴子一般。”  骆
驼  骆驼(英文名(Camel),属偶蹄目,骆驼科,分两种,一种为单峰驼,另一种为双峰驼。  骆驼有沙漠之舟的美称,适于在沙漠中跋涉。至今亚非两洲某些地区的人民,日常生活仍然仰赖骆驼。  在沙漠地区,骆驼是重要的食物来源。驼峰中主要是脂肪,将驼峰熔化,可制奶油。骆驼奶可制乳酪。  骆驼头部两侧有一双大眼睛,每只眼睛由三重眼睑保护着。外面两重眼睑上,有卷曲的眼毛,用来防止风沙吹人眼中;内层眼睑较薄,眨眼时可将落在眼球上的灰尘扫掉;其眼眉浓密,可用来遮挡太阳。  〇佛教中的含义  在经典中,常以骆驼来比喻心性难以调伏。如在五趣生死轮回图中,就以男女挽着难调的骆驼像来代表烦恼。五趣生死轮回之图像流传已久,在印度阿旃塔(AJanta)第十七号窟殿遗存有古老的图像,而西藏所传图像为六趣生死轮。  此外,骆驼也用来代表散乱的心思,指心念随着六根追逐外境,无法安住一处。在《摩诃止观》卷五中:“夫散心者,恶中之恶。如无钩醉象,踏坏华池;穴鼻骆驼,翻倒负驮。疾于掣电,毒逾蛇舌。”这是说心思散乱,就如同没有钩住的醉象,会踏坏美丽的花池;又像没有牵住鼻子的骆驼,会把所负之物翻倒。这种祸害比闪电还快速,比毒蛇还严重。  〇佛经中的故事  瓮中的骆驼  《百喻经》中有一个骆驼的譬喻:  从前有个人,在瓮中盛了谷子。他的骆驼伸头进瓮中吃谷子,尔后头却退不出来了。于是,主人非常忧恼。这时有一位老人来对他说:“你不用愁!我教你怎样把骆驼弄出来,你只要照着做就可以了。你应当斩掉骆驼的头,它自然可出来了。”主人依言而行,既杀了骆驼,又破了瓮。
  凡夫愚人也是这样,一意向往正觉,志在求得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之果,那么,就应该受持禁戒,防止种种恶行,但是却往往为了这五欲的享受,破了净戒,既犯了戒,又舍离三乘,纵心极意,无恶不作。三乘和净戒,两样都丧失了,如那个愚人一样,骆驼和瓮都失掉了。  羊  山羊(英文名Goat),属于偶蹄目、牛科。和牛一样,其胃构造特殊,具反刍作用。  山羊原生活于山区,即使在近乎不毛之地,也能找到足量的食物。话虽如此,饲养中的山羊仍需得到良好的照顾。母山羊怀胎约五个月,一次生一至三只。山羊的寿命约在十至十四年间。  除了山羊之外,还有羚羊(英文名Antelope)。羚羊虽与牛、羊同科,但体形纤巧、优雅,颇与鹿类似。绝大多数的羚羊都有一身柔顺平整的皮毛,体色不一,灰色与褐色为最普遍的体色。  羚羊一直是人类狩猎的对象,其中最漂亮的一些种类,如大剑羚、白漠羚等,都已近乎绝种。  〇佛教中的含义  《大日经》卷一《住心品》中,以“异生羝羊心”来表示凡夫的愚痴,没有智慧。“异生羝羊心”,略称“羊心”,是十住心中的第一心。异生,即凡夫。异生羝羊心,是指凡夫愚痴没有智慧,犹如羝羊只忆念着生殖和觅食两件事。
  在此也比喻凡夫不分辨世间法与修行,只是一味放任贪、嗔、痴等三毒,贪着色、声、香、味、触等五欲。  在禅宗里则以“触鼻羊”来比喻不识法的昏昧学人。这是因为羊目不能分辨食物,凡是触碰到鼻者即食之,因此有触鼻羊的比喻。《临济录》中说:“今时学者总不识法,犹如触鼻羊,逢着物,安在口里,奴郎不辨,宾主不分。”  在《大智度论》卷八十二中,也以“牛羊眼”来比喻凡庸之眼。  《法华经·譬喻品》中,以羊车、牛车、鹿车、大白牛车来比喻四乘佛法。其中以羊车比喻声闻乘,以鹿车比喻缘觉乘,以牛车比喻菩萨乘,而以大白牛车比喻一佛乘。  〇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羚羊挂角  羚羊挂角是禅林用语,比喻开悟者泯绝迷执的踪迹,犹如羚羊睡眠时,角挂在树枝,脚不触地,完全不留痕迹。《景德传灯录》卷十六中说:“我若东道西道,汝则寻言逐句;我若羚羊挂角,汝向什么处扪摸?”  羊毛尘  羊毛尘(梵名avi-rajas),指羊毛尖上的微尘,是经典中微量的计量单位。在经典中说,极微尘为组成一切物质的最小单位,七极微尘合为一微尘,七微尘为一金尘,七金尘为一水尘,七水尘为一兔毛尘,而七兔毛尘则为一羊毛尘。  〇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羊官  羊宫(梵名Mesa),梵名音译作迷沙,十二宫之一。又称作白羊宫、持羊神主。即太阳于黄道三月的位置,相当于春分。此宫位于北斗曼茶罗第二院的西方,胎藏现图曼茶罗、胎藏旧图样的外院东方。其形象为伏卧之羊;或为天女,左手作施无畏印,右手握拳置于胸前而竖食指,坐于圆座上,座前有羊。  大黑天  大黑天(梵名Mah~kgla),乃密教重要护法之一,依修法及传承不同,有多种不同尊形,如在《慧琳音义》中所载,其忿怒八臂相,即是右第二手捉青羧羊;而依《大黑天神法》所载,其三面六臂中的右次手也是执牝羊;在胎藏现图曼茶罗中,则是左次手执提羊角。  此尊统领无量鬼神眷属,且长于隐形飞行的法术,因此能在战争时,加护诚心祈求的众生;更能使食物经常丰足,因此印度寺院与我国江南民间,常可见于厨房祀奉大黑天。而坟场中也常祀奉此尊。又相传此神及其眷属七母女天,能予贫困者以大福德。因此大黑天兼具有战斗神、灶神、冢间神与福德神四种性格,相当受崇仰。  东密相传,此尊系大日如来为降伏恶魔所示现的忿怒药叉形天神,藏密则传此尊为观世音菩萨所显化的大护法。大黑天为东密及藏密均相当重视的修法本尊,也是密教中重要的护法。其法门常为行者除魔、修行胜利成就与求福、长寿时所修。  〇佛经中的故事  又笑又哭的山羊  佛陀在世的时候,人们常常杀死许多山羊、绵羊等来供奉亡者。众比丘见人们如此行事,就向佛陀问道:“佛陀,人们剥夺许多生物的生命,作为死者的供物,这会有什么功德吗?”
  “比丘们,如此做,并没有何等功德。从前贤者曾坐在虚空中说法,说杀生的罪障,使全阎浮的人们废止杀生祭拜。过去世的事情现在又再出现了。”佛陀说完之后,接着又讲述过去世有关羊的因缘:  过去波罗奈国,有一个人精通三吠陀,是有名的婆罗门老师,为了要供养死者,捕了一只羊,并吩咐童子们:“把这只羊带到河里去洗浴,颈上挂了华鬘,喂给适量的食物,打扮好了带回来。”  童子们奉命带了羊到河里去洗浴,把它打扮好了站在河边上。这只羊见到自己的宿业,想到今日可以脱离诸苦,欢喜起来,就发出破瓮似的声音,高声大笑。但一想到那婆罗门杀死了自己后,将受到报应之苦,不觉对婆罗门生起怜悯之心,大声地哭了。于是婆罗门的童子们问羊道:“羊啊!你一会儿大笑,一会儿大哭,这是为什么呢?”  羊儿说:“请当着你们师傅的面前,问我这个原因吧!”他们便带羊回去,将此事告诉老师。老师听了这话,就问羊:“你何故笑,又何故哭呢?”  羊以了知前生的智力,想起自己的宿业,就回答婆罗门:“婆罗门啊!我从前也与你一样,是一个诵读《摩奴法典》的婆罗门。为了要做死者的供物,杀了一只羊作供,因此在四百九十九生之中受断头之报。现在是我最后的第五百生,我今日便可以脱离诸苦,所以才生欢喜之心而笑了。我之所以又哭,是因为我杀了一只羊,而在五百生中受断头之难,今日虽可脱此苦厄,但想到你婆罗门因为杀了我,就得像我一样,在五百生中受断头之苦,所以对你发起怜悯之心而哭了。,,  婆罗门听了,感动地说:“羊啊!不要害怕,我不杀你。”  “婆罗门!无论你杀不杀我,我今日绝免不掉一死。”  “羊啊!不要怕,我保护你,与你同行。”  “婆罗门,你的保护力很弱,我所做的恶业却很大。”羊回答道。  婆罗门于是将羊放了,下令不许任何人杀它。羊得了自由,跑进岩顶附近的丛林中,伸起颈项去吃叶子。正在这一刹那间,岩顶上落下一声响雷,岩石的一角碎裂了,落在羊伸着的颈项上,羊便被断头而死去。  猪  猪(英文名pig),是一种体肥、腿短的杂食性哺乳动物,皮厚,通常被有稀而短的鬃毛。猪的蹄有四趾,仅两趾有功能。北美的家猪源出于欧洲、亚洲及北非森林中至今犹存的野猪。北美野猪并非北美土生,据说是哥伦布在公元1493年第二次航行时带到美洲的。野猪和家猪并无多大分别,只是家猪的獠牙不若野猪发达。  〇佛教中的含义  在经典中,猪常用来代表生命愚痴的体性,如十二缘起图中,便以鸽子、蛇、猪等三种动物,分别依次象征贪、嗔、痴等三种根本的生命烦恼。  〇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金刚亥母  金刚亥母,译音为多杰·帕摩。  金刚亥母,因其头上有一猪头,故得亥母之名,为噶举派女性本尊之首。上师相应法亦以金刚亥母为本尊而起修,是玛尔巴、密勒日巴、冈波巴诸位尊者的秘密本尊。  金刚亥母代表众生大痴的体性,其身红光炽然,表怀爱摄受众生,能使一切有情敬爱欢喜。  金刚亥母的形象为一面二臂,身红色,红光炽然遍满十方三世,右手持金刚钺刀,左擎盈血的颅器,左肩斜依卡章嗄(天杖),状若十六妙龄童女,两乳突出,三目圆睁,面现忿怒颦纹,獠牙紧咬下唇,发黑微黄竖立,五骷髅冠,五手印饰等骨饰作为庄严,项悬五十新鲜首鬘,并以小铃花朵而严饰,蜷右足悬空,伸左足踏莲花日轮尸座。  摩利支夭  在佛教诸尊中,尚有以猪为坐骑的本尊,其中如摩利支天即是。摩利支天(梵名Marici),又音译为摩里支天、末利支天。意译作积光、威光、阳焰等名。是一位能够自我隐形而为众生除灭障难、施予利益的女神。虽然属于天部,但有时也被称为摩利支天菩萨或大摩里支菩萨。  摩利支天的形象依修法不同而有不同尊形,其中有一种是现忿怒像,有三面,每面有三目,有六只手臂或八只手臂,骑乘于野猪上,或坐于七野猪拖车之上;左方的各手分别执无忧树、羂索及弓弦;右手各手分执金刚杵、针、箭与金刚斧。  佛经中的故事  不遇善知识而堕生猪身  《杂譬喻经》卷一中记载,往昔佛陀与诸弟子人舍卫城欲乞食,在道路旁见有一坑,全城的污露、种种不净诸物悉在其中。并见到一老母猪领着诸子,共卧在不净的坑中。这时佛陀微笑现四十齿并出四牙,从四牙中放出大光明遍照三千世界,周及十方。其光明还绕佛身三匝,从胸上人。依诸佛之法,佛欲说地狱事时,光从足下人;欲说畜生事时,光从膊人;欲说饿鬼事时,光从髀人;欲说人事时,光从脐人;欲说诸天事时,光从胸人;欲说声闻事时,光从口人;欲说缘觉事时,光从眉间相人;欲说诸佛菩萨事时,光从顶人。  因此,阿难见佛光从胸人,便知佛欲说诸天事,即时长跪禀白佛陀请问其意。佛陀告诉阿难:“过去无数劫有一长者,膝下无子只有一女。此女端正殊妙,聪明辩慧。因此长者夫妇非常爱重。  “此女年岁既长大,便说一偈问父母:‘一切驶水流,世间苦乐事,本从何处出?何时当休息?,父母听闻了这偈颂,虽都庆幸女儿的不凡,能说言此奇雅的偈颂,却不知应以何言来答应此偈,所以其女的疑义一直无法得到答案。由于疑惑未解,此女便生大愁忧,不再饮食。  “长老夫妇见到女儿愁忧也心生大恐惧,马上为女儿开设大会,邀请诸婆罗门及多智的长老前来共聚。待众人云集供养施设完毕,长者就在众会中施一小床,让女儿坐在小床上还说前偈询问众人。众人听了偈问都默然不能作答。  “因此,长者又以七宝盛满一盘,当众宣布:‘若有人能回答此偈者,即将此盘七宝赠与他。’当时有一婆罗门,形体端正却智慧微少,贪爱长者提供的珍宝便说:‘我能回答。’  “长者女听他这么说,即说偈以问婆罗门,然婆罗门也不解此偈义旨的归趣,只好直言:‘此事都无所有也。’长者女依之思维,即得证无所有定,便自唱言:‘这真是大师,助益我不少。’  “长者女命终后,上生无所有处,过了40劫尽彼天寿,才来下生此世间。当时的长者女者,即是此老母猪身是也,因天福已享尽,宿命罪报现前而在此世受猪形也。此女在往昔说偈问时,若能得遇明师,即可得道。可惜此女虽行禅定却无有智慧,定报既终,还堕恶道也。”  狗  狗(英文名dog),属于食肉目、犬科动物。狗的智慧相当高,可学会听很多命令,据史学家研究,狗可能是人类最早的家畜。除了南极洲和大部分海岛之外,普遍分布于世界各处。其体躯修长,腿长,善于奔跑;大部分的犬鼻口部长,尾部多毛,耳尖且直立。狗的听觉和嗅觉特别发达,用趾着地奔跑,能作长距离的追逐,大部分的狗食肉,捕食各类动物。  〇佛教中的含义  在经典中常以狗来比喻贪着、瞠恚,彼此忌妒的行为,而称为“狗法”。例如在《大宝积经》卷八十八中说:“当来末世后五百岁亦复如是。自称菩萨,行于狗法,至他施主家中,生己家想,既起此想,便生贪着。前至他家,见后比丘,瞠目视之,心生忌恚,而起斗诤,互相诽谤。”  这是说有的比丘去施主家化缘,久了之后生起贪心爱着,把它当做是自己家,只有自己可以去化缘,如果看见其他比丘化缘,就很生气,心生嫉妒,就好像狗的地盘被侵犯一样。因此世尊说这是行于狗法。  而在《大品般若经》卷十五里,把声闻、缘觉二乘譬喻为痴狗,认为声闻、缘觉二乘舍弃甚深般若而攀枝附叶,就像狗不到富贵的人家觅食,反而到穷苦人家索食一样,舍本逐末。《三论玄义》直说:《大晶》呵斥声闻、缘觉二乘是痴狗;而在《维摩诘经》里则指责声闻乘人是败根,违背了真正佛法。  狗心在佛经里,则喻指只求满足微小可怜的欲望,就欣喜无比的凡夫之心。佛经里还记载有火狗,火狗与火蛇一样,都在地狱中专门吐火折磨各种罪人。  此外,还把一外道学派称为狗戒外道。据经典说,所谓的狗戒外道认为:有些狗死后挤在天上转生,因此他们就猜测狗的生活乃是转生天上的因缘,于是他们就效法狗的生活,像狗那样卧于户外,并且吃食人类。佛经称这些邪门外道为“狗戒外道”。  〇在佛教中相关的辞汇  狗子无佛性  在禅宗的公案中,著名的“狗子无佛性”,就是在挑战人类为中心的思维习惯。有一天,一个僧人问赵州说:“狗子是不是还有佛性呢?”  直接说:“无!”  僧人疑惑地问:“经典上明明说上至诸佛,下至蝼蚁,皆有佛性,狗子为什么却无?”赵州就说:“因为伊有业识在。”  又有一个僧人听到了狗子无佛性的消息,又来问赵州说:“狗子还有没有佛性呢?”赵州这次说:“有。”  但这僧人还是不放心,又问道:“既然有佛性,却为什么人这皮袋来呢?”  于是赵州又回答:“因为明知故犯。”  把棒唤狗  把棒唤狗是禅林用语,是持棒叫唤狗,在禅林中,是转指禅师接化学人时,所行禅法非常险峻。  韩犷逐块  韩犷逐块,又作“狂犬逐块”或“犬逐块”,韩犷是指战国时,产于韩国的名犬。这是指向犬投掷土块,犬竟误认土块是食物,而盲目追逐之;在禅林中,转指学人没有自己真正的见解,仅止于言句上的了解,或执著于事物的外相、捕捉枝叶末节等,如此了达事物的真相,可说是徒劳无功。  狗披狮子皮  此喻见《大智度论》卷七十三:狗披上狮子皮,诸兽见到都感到害怕。那些愚蠢无知的人冒充的智者,就像是狗披狮子皮。  狗临井吠  此喻见《大智度论》卷八十九:有一只狗站在井边,向井中自己的倒影狂吠不止。其实井中并没有真实的狗,有的只是狗的倒影。但那只狗却认为井中的倒影是真实的,一直狂吠不已,最后投井而亡。有些凡夫也类似“狗临井吠”。佛经认为:地、水、风、火四大和合而有人的身体,因缘生识和合而有人的言语行为,但凡夫认为这些都是真实不虚的,生起种种印相,生起爱欲、生起忿瞠,然后造业,最后堕入六道,永受六道轮回之苦而不得解脱。  〇佛经中的故事  机智的犬王  在南传《本生经·羚羊品》中记载: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曾出生为犬王,住在大墓地中。有一天,国王用印度地方产的白马,驾着装饰豪华的车子游园,直到日落后才回到城里来。侍者就把国王所乘的车放在宫中庭间。不料半夜的时候,宫中的贵族犬把车上的皮带吃光了。一早起来,随从们大惊失色,立即向大王报告:“大王!那些野狗从阴沟孔里钻进来,把车上的皮与皮带吃掉了。”国王听了大怒,下令一见到野犬立即杀死。  群犬因见同类到处被害,便纷纷向犬王住的墓地逃来。菩萨问道:“你们为什么到这里来?发生什么事了吗?”群犬道:“因为有犬在宫中吃了马车上的皮与皮带,国王大怒,下令杀犬,许多犬都被杀了!,,  犬王心想:“外面的犬是无法潜到有守卫的宫中去的,这一定是王宫中贵种犬所为。现在做贼者平安无事,而无辜者反而被杀,让我来将真贼抓出来!,,  于是犬王安慰同族道:“你们不必害怕,我去见国王,你们在这先等着。”狗王心中发起坚定的誓愿,祈求佛菩萨保佑自己能安全抵达王宫。  狗王机敏地躲过人群,潜入王宫,为了不被王宫的侍者捕杀,他一进王宫,立刻跳人王的座下,侍从们要去拉他,被大王制止。于是,犬王从王座下爬出来向王作礼,问道:“大王命人杀犬吗?”  王说:“是的。”犬王问:“人主啊,他们有何罪呢?,,  王道:“因为这些野狗吃了我马车的包皮与皮带。,,大王又问:“您看到是哪一只狗吃的吗?,,  国王说:“没有亲见看到。”犬王说:“不管曾吃皮与否?见到犬就杀,大王啊!这不是公正的办法。,,  国王说:“因为马车上的皮是被犬吃去了的,所以陇就下令杀犬,叫人见犬即杀。”狗王又问:“那么,是把听有的犬都杀呢?还是也有不杀的呢?,,  国王说:“我宫中的贵种犬就不杀。,,÷
狗王说:“大王,方才大王说因为犬吃了马车上的皮,而下令叫人见犬即杀。现在又说宫中的贵种犬不杀,那么大王不是在为了自己的乐欲,行无理之事吗?行无理之事是不正,也非为王之道。大王应该公平地查究原因才是,今不杀强壮的贵种犬,·只杀弱犬,这不是杀所有的犬,是只杀弱犬了。”  王听了狗王的话,使问:“贤者啊,你知道吃马车皮的犬吗?”  狗王回答:“知道。”  王便问:“是谁吃的?”  狗王说:“是大王宫中的贵种犬。”  王又问:“何以知道是他们吃的?”于是狗王请人拿了一些酪浆与吉祥草来,将草混入酪浆中,给这些犬饮下。那些犬饮了以后,就吐出皮来。  了解了真相,国王便收回屠杀野狗的命令,从此狗族才脱离了被屠杀的厄运。  沙弥得度  在《大方便佛报恩经》卷第三中记载:  过去无量千岁有佛出世号毗婆尸,当毗婆尸佛人灭度后,在正法中有一个少年比丘,通达三藏,同时还有着美妙的声音。  当时有一个声音沙哑的老比丘,常喜爱赞叹三宝。某日,少年比丘听到老比丘的声音时,就讥笑他的声音不如狗吠。  老比丘是个已证罗汉果的圣者,他问少年比丘说:“你为何骂我?你不认识我吗?”  “我早就认识你了,你是毗婆尸佛正法中的老比丘。”少年比丘回答说。  老比丘说:“我所做已办、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已解脱生死的束缚。”  少年比丘知道自己毁谤的是一个解脱的圣者后,不由心敬而为之毛竖。此时老比丘举起右手,放大光明遍照十方。少年比丘即于老比丘前礼敬求哀忏悔。此少年比丘即因此恶业而在五百生中,常投生到狗道。  舍利弗度化狗的故事  《贤愚经·沙弥均提品》中记载:  在佛陀住世的时候,有五百商人,欲到远方,结伴同行,其中有一人携带一条狗,作为守夜之用。到中途,众商人在客栈休息,狗见主人安眠,便去偷肉吃,商人醒来看到,非常忿怒,痛加殴打,打得狗足都断了,而后将之弃于旷野,到别处去了。  这时,舍利弗用天眼看见狗痛苦万状,饥渴欲死,就将乞来的饭食,施食与它,狗得到残命,心里很欢喜。  舍利弗为狗说微妙法,狗闻说法以后,即刻命终,投生到婆罗门家中。  一天,舍利弗独自一人行乞。婆罗门见了,问道:“尊者自己一个人出来,怎么没有沙弥跟随?”  舍利弗回答道:“我没有沙弥,听说你有一个男孩,能让他给我做沙弥吗?”  婆罗门回答说:“我的孩子名叫均提,年纪还小,不会做事,等他再长大些,再给您。”  舍利弗答允他的话。  到均提七岁时,婆罗门果然依约命均提随从舍利弗出家作沙弥。舍利弗带均提回只园精舍,为他说法,均提都能一一领悟。这是均提得度的经过。  白狗的故事  在《兜调经》中记载,佛陀在舍卫城中教化的时候,当时王舍城中有一婆罗门名兜调,其子名“谷”。兜调脾气急躁喜欢骂人,死后,还投生到自己家中做狗,狗名叫作“骡”。婆罗门子谷非常喜爱这只狗,像人一样地宠爱着,食必用金盘盛以美味,卧必供以床褥。  有一天佛陀经过谷的门前,谷不在家,白狗见佛陀经过,便对着佛陀大声狂吠,佛陀就对白狗说:“你平常就时常恶口咆哮,现今做狗还是一样吠叫,也不知惭愧。”  白狗听了佛陀的话,顿觉惭愧,将头藏在床下哭泣。佛陀离去后,它也不再卧在平常所睡的床上,就地而卧,也不再吃食。谷自外归来,见到狗异乎寻常,郁郁不食,就问家人是何原因。家人就告诉他佛陀来过的事。谷便立刻追到佛陀处想要兴师问罪。当时佛陀正在树下说法,谷到佛前时,就问佛为什么到他家里来骂他的狗?使他的爱狗因此而不吃不睡。  佛陀详细地说明经过后,在谷的追问下,就告诉谷这白狗的前世,即是他的父亲,因贡高的缘故而这世投生做狗。佛陀并告诉谷,可以叫狗指出前生埋藏宝藏的处所,或是叫狗指出前世的卧处等等,就知道这狗是不是他的父亲了。  谷返家后依佛陀所言,测验白狗,白狗果真一一做到,并来到床边,以口爪指出宝藏所在。谷立刻亲自掘地,果然从地中取出许多金银财宝。  谷因而返回佛陀居止的地方,请问佛陀种种因果罪报的因缘。  佛陀慈悲地为其宣说后,谷即于佛前求乞悔过,从此奉行五戒成为居士。  猫  猫(英文名cat),属猫科动物。猫有柔软低矮的身体,帮助平衡的长尾,以及锐齿和利爪,代表猫类是适应猎食生活的动物。根据记载,人类最早的养猫史可远溯至公元前一千五百年的埃及。  猫的脑大而发达,行走时仅以脚趾着地行走。猫的身体柔韧,可以自由屈伸,活动时非常协调,下跳或前蹿时,永远是四足先着地。夜间活动时,猫的瞳孔能依光线强弱调整,但不能清楚地分辨颜色。  〇佛教中的含义  在禅宗的公案中,有时以猫来比喻对佛法茫然无知的人。如“黧奴白牯”。黧奴,又作狸奴、狸奴、猫类;白牯,则是白牛。意指无知的动物,多用以比喻根机卑下、不解佛法的人。《景德传灯录》卷十池州甘赘行者:“于南泉设粥云:‘请和尚念诵。’南泉云:‘甘赘行者设粥,请大众为狸奴白牯念摩诃般若波罗蜜。’甘乃礼拜,便出去。”  禅宗关于猫的公案,最著名的是南泉斩猫的故事。在《景德传灯录》卷八中记载:有一次,因为东西两堂各争猫儿,南泉禅师正好进来,对大众说:“道得即救取猫儿,道不得即斩却也。”众人无以对令,禅师就斩了猫儿。后来赵州自外归来,禅师又举前语告之,赵州就脱下鞋履安于头上而出。禅师说:“你如果方才在的话,即救得猫儿。”  此外,也以“依样画猫儿”来代表只注重仿效外相,却无法掌握精髓的人。就像依照画本临摹虎的形象,但是所画出的形象不像老虎,却像猫;虎和猫虽然外形象似,但是二者实际上却有极大的差距。  〇佛经中的故事  狡猾的猫  在南传《本生经·吉祥草品》中,记载关于猫的故事。  这本生因缘,是佛陀在只园精舍时,对一个欺诈的比丘说的。那时佛就那比丘的欺诈行为说道:“比丘们啊!这并不始于今日,在前生他也是个欺诈者。”接着,就讲起过去世的因缘:  从前,佛陀在往昔本生受生于鼠族,具有觉智,身大如小猪,率领数百只老鼠住在林中。那时有一只猫,见了这一大群鼠,心想:“怎样来骗这些老鼠,好把他们吃了呢?”于是猫就在鼠的住处附近,模仿修道人的样子,面向太阳吸着风,以一只脚站着。  菩萨鼠王从住处出去觅食,见到了猫,心想:“这是不是苦行者呢?”于是走近猫的身边,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猫回答:“我叫有法。”  鼠王又问:“你本来是四足着地的,为什么用一脚站着呢?”
.  猫回答:“我若用四只脚着地,大地就将不能支持,因此用一只脚站着。”  鼠王又问:“为什么张开了嘴站着呢?”  猫回答:“我是什么东西都不吃的,只吃风而已。”  鼠王又问:“那么为什么朝着太阳站着呢?”  猫说:“因为我想礼拜太阳。”  鼠王听了这话,心想:“这必定是有德者。”  从此以后,鼠王便和群鼠朝夕奉侍他,但当他们奉侍完毕而回去时,猫就抓住走在最后的一只老鼠,吃完以后,揩揩嘴,仍自站着。  于是老鼠一天一天渐渐地减少了,老鼠们想道:“以前我们住处是不够的,住着很是拥挤,现在却有余地而很宽敞了,这是什么缘故呢?”乃将此事告诉鼠王菩萨。菩萨一面想:“为何鼠日渐减少呢?”一面对猫起了怀疑,打算试他一下,便于敬礼之时,就让群鼠先行,自己走在后面。当猫向他扑来时,赶快一闪,说道:“哦!猫啊!你这样修行律仪,这不是背叛律仪吗?你为了欺骗他人,所以挂着修行的招牌而行走。,,接着,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以法为招牌,暗中作恶,  使人信用,故人名之为猫。  猫的真面目被揭穿之后,再也没有老鼠上它的当了。  鼠  鼠(英文名Rat,Mouse),一般人所说的鼠,是指啮齿目,鼠科之鼠属(Rattus即rat)与小鼠属(Mus,即mouse)两属动物而言。  鼠(rat)和小鼠(mouse)外形象似,惟鼠较大,小鼠较小。鼠属种类甚多,其中最常见的为黑鼠与褐鼠,其分布遍世界。其他种类则生活于野外。  黑鼠和褐鼠都对人类有害,除了咬坏物品以外,还会传染疾病、噬食作物、咬杀家畜(如小鸡、小羊、小猪等)。但鼠也有对人类有益的地方,如可供做实验动物即为一例。  小鼠的英文名字mouse,源出梵文,是“贼,,的意思。小鼠的家乡当在东方,自东方传人欧洲、非洲,再于公元一千五百年时期,随着英国、法国及西班牙的船只传人南北美洲。  栖居于建筑物中的小鼠,昼夜活动。栖居于田野、森林中的小鼠,则只在夜间出来活动。  〇佛教中的含义  在佛经里,以黑、白二鼠来比喻时间,说明人命无常。如著名的二鼠啮藤喻,或称作七喻,或单称白黑二鼠。以白、黑二鼠譬喻一月中的白月、黑月,或譬喻一日中的昼夜,即是指时间。盖白月即从新月到满月期间,黑月系由满月翌日至新月前一日。又“日”指昼时,“月”指夜时。故以白鼠比喻白月及日,黑鼠比喻黑月及夜。二鼠比喻昼夜(时间),藤喻生命。昼夜相继,岁月迁流,人命转瞬届终,犹如黑白二鼠之争相啮藤。《翻译名义集》卷五中说:“缘藤(命根)人井(无常),有黑白二鼠(日月),啮藤将断。”  此外,真俗二谛的意义在大小乘诸经论中所说不一,古来诸师亦每每另创新义,三论宗嘉祥大师吉藏对于“以真谛为空,俗谛为假”之说,讥讽为“鼠喽栗二谛”,就如同老鼠之食栗,仅尽其肉而残余皮壳。  〇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  在佛教与财宝相关的诸尊中,往往可见到一些财宝本尊、财神,如毗沙门天王、五姓财神等,手持吐宝鼠,吐宝鼠的口中则正吐出种种珍宝,象征赐予众生无尽的财宝。以下就介绍手持吐宝鼠的财宝天王——毗沙门天王。  毗沙门天王  毗沙门天(梵名Vais/ravana),乃四大天王或十二天之一。梵名意译作多闻、遍闻,而以多闻天之名最为常见。  毗沙门天王是阎浮提北方的守护神,护持佛法守护世间。毗沙门天王的福德力名闻四方,所以名为多闻天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凶恶蜜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