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和园最早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居住特点皇帝居住?

回复青青果子:
文采很好很好,赞
回复芊宝2009:多谢多谢,谢谢支持。。
妹子~北邮外来人员可以随便进去的,是吗?我奶奶想去看看当年学校~
北京酒店挑选攻略
天安门-故宫-前门-王府井
29%的游客选择住这里,该区域共有229
家酒店。这里是北京的最中心,拥有北京的标志——天安门,故宫
后海-鼓楼-南锣鼓巷
15%的游客选择住这里,该区域共有343
家酒店。这片区域有许多保存较为完整的胡同和四合院等,住宿,闲逛都不错
9%的游客选择住这里,该区域共有266
家酒店。1990年北京亚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场馆的所在地& 游览颐和园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儿天气不错,我们就到北京最大的皇家园林去转转。我们大家都知道北京有个故宫,那是皇上他们家住得地方。实际上皇上可不是只有这一处住宅。一般来说,皇上冬天住在这儿,可夏天就不住在这儿了,夏天北京总有那么几天闷热得要死,那老百姓没法儿了只能在街上铺个席子,拿把扇子当街睡。可您不能让皇上也睡当街吧,于是就修建了夏宫。我们今天就安排大家游览清代皇家的夏宫——颐和园。在前往颐和园的路上,我向大家简短的介绍一下颐和园的历史以及现在的状况。
早在辽金的时候,皇上就在北京修建了皇家园林。就在当今儿的万寿山昆明湖一带修建了金山行宫,把这里叫金山、金山泊。到了元朝,又把这改名为翁山、翁山泊。到了明初改称西湖并在这儿修建了园静寺,命名为好山园。到了明万历十六年,也就是1588年,这里已经有了一定的园林规模,享有“十里青山行画里,双飞白鸟似江南”的美誉。可是让这里真正成为一处皇家园林的是在清代。当年康熙爷就曾在此修建过行宫,到了乾隆爷十四年到二十九年,也就是1749
到1764年,在原来的基础上修建了清漪园,用扩湖的泥土,堆出一座山,湖称作昆明湖,山叫做万寿山。这里还成了京西著名的三山五园之一。和我国古代的大多数皇家建筑一样,这里也没能躲过入侵者的践踏,在1860年这里被英法联军抢掠并且烧毁了。过了些年,慈禧太后挪用了海军经费对这里进行了重建,而且光绪皇上颁诏将这里改名为颐和园。
那颐和园东宫门上面的牌匾就光绪皇帝写的。据说光绪皇帝本来字写的不怎么样,就为这几个字,在慈禧的要求下,苦练还真写的不错。在1900年的时候,颐和园又再次遭到了八国联军(俄英法德意日美奥)的严重破坏。以后虽对这里进行过重修,但终因财力不足,后山部分长期都没有修复。到了1912年,依照清律的优待条件,颐和园一直掌握在溥仪手中。两年后,这里曾作为他的私人财产一度开放,但是因为交通不便票价昂贵等原因,根本就没什么人来。到1924年溥仪被逐出颐和园后,北洋政府将这里正式改为对外开放的公园。1948年12月,人民政府接管这里后,经过综合治理,仍然保持了其皇家园林的风貌。使其成了世界上造景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
&&&颐和园共占地293公顷,其中陆地在占四分之一。根据皇家园林建园的用途和特点,可将颐和园景区分为政治活动区,帝后生活区和风景游览区三个部分。
&(政治活动区)
在东宫门外,有一座“涵虚”、“罨秀”的牌楼。其中涵虚的意思是天地开阔,山清水秀,包罗万象。罨秀是有捕捉美丽景色之意。东宫门也是颐和园的正门。门上高悬的颐和园的匾额就是光绪皇上的手书。颐和二字则取颐养精神、心情平和的意思。
&&&我们进了东宫门便来到了颐和园的政治活动区。南侧对称排列着南北九卿房,它是清朝九卿六部值班的地方。再往前走,是仁寿门。迎面我们看到的这五块太湖石叫峰虚五老,寓意长寿。在汉白玉须弥座上的这只铜制怪兽,您看它龙头、鹿角、牛蹄、凤尾,人称麒麟,又叫四不象,它象征着吉祥富贵。在殿前还陈设有两对龙凤造型的铜香炉,在朝里活动中是用来点香,渲染气氛的。按古代礼制,龙居中,象征皇上,凤在两侧,象征皇后。而在这里,却是龙在两侧,凤在当中,那是由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谁敢惹她呀,于是便突出了凤的地位。
我们面前这座雄伟的建筑就是仁寿殿。在乾隆年间的时候,规定凡是当朝的大殿都要叫做“勤政殿”,意思是游园不要忘了勤理政务。到了颐和园却将这里改为仁寿殿,它取自孔子论语中的“仁者寿”,那原文是“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意思是施仁政的人可以长寿。现在,仁寿殿的陈设和原状基本是一致的。殿内的地平床上有九龙宝座。它后面还设有紫檀木九龙屏风,屏风以紫檀木为框架,雕有九条闹龙,中心是玻璃镜,镜面上写有226个不同写法的寿字。在宝座四周,还设有掌扇,角端等。其中角端是传说中异兽,实际用处其实就是香炉。而殿内两侧的暖阁,是慈禧光绪还有王宫大臣休息的地方,当中有一幅百蝠图的缂丝工艺品,中间还有一个慈禧亲笔写的寿字,因为蝠与福同音,所以这幅工艺品也被称为百福捧寿。这个玻璃风景台屏是用翠鸟的羽毛粘制而成的,大家可以看到,这个乾隆年间的作品虽然历经二百多年可是还是色彩依旧。
(大戏台)
穿过仁寿殿我们就来到了当年光绪皇上和慈禧太后看戏的场所——德和园,它取自《左传》“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听了美好的曲子,就会心地平和,达到道德高尚的境界。德和园的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中最大的,结构严谨,十分的壮观,高21米,低台宽17米,分为三层,自上而下分别是福台,禄台和寿台。在寿台地板上还有一口深井,四眼干土井。各层地板都可以开合。在开启时,天井和地井沟通,顶部有绞车牵引,可以是剧中的神仙鬼怪在舞台上天入地,寿台下面的井还可以起到声音共鸣的作用,使演员声音更加洪亮,水井还可以用于表演龙口喷水等景观。除此之外,还设有扮戏楼,共演员化妆用的。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展示戏装,陈设慈禧的奔驰车的地方就是当时的扮戏楼。
提起这辆奔驰车还有段有趣的故事。这可是奔驰车场最早的车之一,它恐怕世界上也没有几辆了。可是这么高级的车最初慈禧是怎么也不爱坐,她嫌的是什么呢?那是因为开车的司机在了她的前头,而且还是坐着。真是大逆不道,可是司机如果不坐在这里车子就开不了,一气之下,老太后就废了这车,不坐了。
在戏台的对面是颐乐殿以及东西侧的廊子,这里就是当时是皇帝,皇后和王宫大臣们看戏的地方。殿内正中设有金漆珐琅百鸟朝凤宝座,是慈禧受贺时用的,凤为百鸟之王,把这个屏风放在颐乐殿,暗喻了慈禧太后的权威。当年王宫大臣看戏的廊房现在已经被开辟为颐和园文物展览室,东侧是慈禧太后的服饰以及生活用品,西侧则是制作精美的工艺品。
&&&我们现在来到的仁寿殿后的假山中,好像已经没有路可以走了,可是随着不断的前进,豁然开朗,在我们前面有出现了一碧千倾的昆明湖。这就是我们国家古典园林经常运用的我国造园艺术中的抑景法。
昆明湖原叫西海,是一个由泉水汇聚而成的湖泊,面积还没有现在的一半大。到了乾隆年间修建园林的时候,将这里进行了改造,形成了今天的湖泊,而这里为什么叫做昆明湖呢?这是因为在距今2000多年的西汉时期,云南滇池有个小国叫做昆明国,汉武帝为征伐那里,在首都长安开凿了一个仿滇池的昆明池,操练水军。乾隆皇上根据这个典故,将西海改为昆明湖,并效仿汉武帝在这里演习水师,这就是昆明湖名称的由来。而当时改建昆明湖所挖出的淤泥全都堆在了翁山,是原来的小土丘增高了不少,乾隆皇帝在为母亲祝寿的时候,在山上园静寺的遗址上兴建了大报恩延寿寺,并将翁山赐名万寿山,取意长寿。在不远处有一个小岛上种的全都是桃柳,上边有一个亭子叫做知春亭,古人云:“竹外桃花三两只,春江水暖鸭先知”,每年春天来到的时候,这里就是颐和园中最早报春的地方。
(帝后生活区)
我们看到这组建筑别致、环境幽雅的四合院叫做玉澜堂,出自晋代诗人陆机:“玉泉涌微澜”的诗句。这里就是光绪皇上帝来颐和园是居住的地方。说道它是光绪皇帝居住的地方,不如说是光绪皇帝的监狱。光绪皇上本名爱新觉罗·载湉,他是清朝的第九个皇帝,也是慈禧的外甥。慈禧的老公同治皇上死了以后,为了能够继续掌权,她就撺掇让她妹妹的儿子,只有四岁的载湉当皇上,而她可以垂帘听政。到了光绪19岁亲政以后,光绪皇帝不愿总是被慈禧掌控,于是便联合了维新派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可这次变法运动只持续了103天,就被以慈禧太后为代表的保守派所扼杀,所以这次变法也叫“百日维新”。变法失败以后,光绪被软禁在了南海的瀛台岛上,每年慈禧来到颐和园,他也必须一同前来,住在玉澜堂。为了控制光绪的一举一动,慈禧太后命人在玉澜堂周围修筑了不少砖墙,门口还有太监把守,此时的玉澜堂好像一个与世隔绝的监狱。不过到了现在,原来的砖墙已经基本拆除了,基本上恢复了以前的面貌,只有玉澜堂东西配殿内的砖墙仍然保持原来的样子,作为有关变法的遗迹供游人参观。在玉澜堂殿内有乾隆时候制作的地平床,宝座,屏风,香几等等,东暖阁是光绪的早餐室,西暖阁就是寝室,殿外东侧是书房,西侧是洗手间,浴室以及更衣的地方。殿内的御案是紫檀木框架,以沉香木为中心,做工十分精美。围屏是用两层玻璃合成的,上边既有中国山水画,也有西洋的风景画,颜料是用天然宝石研磨而成的,至今色彩依然艳丽。前层玻璃的背面画有前景和中景,后层玻璃的正面有中景和远景,两层之间相隔一段距离,立体感极强。而殿中“复殿留景”的匾额意思就是深宫中住着圣明之君的意思。
在玉澜堂的后边就是宜芸馆,宜芸是适于藏书的地方。正殿就是光绪的皇后隆裕居住的地方,西配殿曾经是光绪宠爱的妃子珍妃的住所。在戊戌变法失败以后,慈禧命令隆裕皇后住到石丈亭北西四所的第一所,让珍妃住到第二所,这以后,光绪皇上想见到自己的内人都很困难了。
出了宜芸馆,我们就来到了乐寿堂。乐寿是出自《论语》中“智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这里就是仁者智者居住的地方。乐寿堂是生活区里的主要建筑,在乾隆年间,这里是乾隆母亲纽钴禄氏居住在这里,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就住在这里。通过了水木自亲,也就是乐寿堂的正门,我们也就进入了庭院。可以看到在庭院中陈设乐很多的东西。铜鹿、铜鹤、铜花瓶,分别借鹿、鹤、瓶的谐音,取意“六和太平”,意思是天下太平。园内还种植有玉兰、海棠、牡丹,取意“玉堂富贵”。中间的这块太湖石,因为形状像灵芝,所以叫做“青芝岫”。其实它还有个名字叫做败家石,这是因为在明朝有个人非常喜欢石头的人叫米万钟,在房山看中了这块石头,要将它放入海淀的勺园当中,可是在因为种种不利因素,推托说耗尽财力,将它丢在了路边,后来,乾隆皇上在从清西陵返回京城的途中看到了这块石头,所以将它运到乐寿堂。在乐寿堂殿内有以玻璃镜子为中心的紫檀木屏风,上边还镶嵌有贝雕饰物。镏金九桃大熏炉是用来焚烧檀香的,起到调节室内空气的作用。桌子上的两个青花大瓷盘是清代青花瓷的代表作,用来盛放水果供慈禧观赏和闻香气。在殿内东西两侧还有百鸟朝凤,孔雀开屏两副坐屏,都是粤绣精品。殿顶悬挂的五彩玻璃吊灯,是1903年从德国进口的,它是我国早期的电灯之一,发电机安装在文昌阁附近。在慈禧太后吃点心和品茶的时候,还可以观赏鱼桌,它是以金星紫檀木坐框架,镶有玻璃台面,桌子里边还镶嵌着用珍贵材料镂空雕琢的山水人物和亭台楼阁,密封性良好,可以养金鱼。殿内“慈晖懿祉”的匾额意思是:受母后之深恩,托母后之洪福。
乐寿堂的西跨院叫扬仁风,庭院内的建筑极具江南园林特色。在园内北面的正中山坡上,有扇面形状的“扇面殿”,殿前地面使用汉白玉砌成的扇骨、山轴,整座殿堂好像一把打开的折扇。
从这里出来,我们就走上了连接万寿山与昆明湖的长廊。它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由于长廊的地基是随着万寿山地势高低而起伏的,所以廊身的走向是以昆明湖北岸的弯曲而变化的,在地势高低和变向的连接点上,还建有四个亭子代表春夏秋冬,分别是留佳,寄澜,秋水和清遥,设计十分的巧妙。长廊是我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也有画廊之称。这是因为在廊中共有苏式彩绘1.4万多幅,而且很少重复。其中有关于西湖风光的546幅,是乾隆十五年建造长廊时,命人到杭州临摹回来画上的。人物画多采用了我国古典文学名著,比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所设计的内容时间跨度非常大,从三皇五上到清朝,上下五千年,可以说的上是我国文化史的一个缩影,在1900年的时候,这里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评为全球画廊之冠。
走出了长廊,我们就来到了以排云点为中心的祝寿庆典区,这里是万寿山前山最宏伟的一组建筑,构成了万寿山的中轴线。这条中轴线从临湖码头到山顶的智慧海,分布有排云门、排云殿、佛香阁、众香界、智慧海等主要建筑。
排云殿建在乾隆年间大报恩延寿寺中大雄宝殿的遗址上,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接受百官朝贺的地方。排云出自晋代诗人郭璞:“神仙排云出,但见金银台”的诗句。在殿内,除了宝座,屏风等常规陈设以外,还有一些渲染气氛的特殊陈设,比如用台湾乌木雕刻的屏风,沉香木雕刻的寿字,圆镜插屏,金漆梅花树船和桦木根雕群仙祝寿。在祝寿的时候,二品以上的官员跪拜在排云门内,而三品以下者则在门外,光绪皇上在二宫门正中跪拜,慈禧则坐在正殿内的九龙宝座上接受拜贺,可见慈禧太后当时地位之高。
(“蕃厘经纬”的匾额意思是幸福无边)
佛香阁、众香界和智慧海是乾隆年间大报恩延寿寺的一部分
佛香阁建于乾隆二十三年,也就是1758年,在光绪十七年的时候重建,耗费了银两78万多两,是颐和园当中花费最多的工程。它是全园建筑的中心,以8根铁梨木为支柱,支撑着41米高的三层,八面,四重檐的阁楼,艺术水准非常高,原来在这里供奉有5米多高的金身佛香。
智慧海在外寿山的最高处,建于乾隆年间,名称来自《无量寿经》中“如来智慧海,身府无崖底。”意思是如来佛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这里是一座用琉璃砖瓦和石料建成的两层无梁殿,原来供奉有无量寿佛,外壁上还嵌着1008尊小佛,虽然在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的时候殿堂没有被烧毁,但是这些佛像却遭到了破坏。
(排云殿与佛香阁)
出长廊,抬眼望去,面前是一座高大的牌坊,即排云门,门额前书“
云辉玉宇”,后书“星拱瑶枢”,喻此地为仙境。门前两侧有12块太湖石,形似12生肖,因此又称12生肖石。排云门后面那一片黄灿灿的琉璃瓦建筑,就是颐和园的中心建筑排云殿。
排云殿内正中有宝座,陈设一对比真人还高大的麻姑献寿瓶和一对象驮宝瓶,意味“太平有象,象驮宝瓶,平长三级,吉庆有余”。殿内东侧有慈禧油画像,是1905年美
国卡尔女士为69岁的慈禧而作。沿排云殿两边斜线上行,穿“德辉殿” ,登114级台阶,就到了万寿山的最高点“佛香阁”。
佛香阁建筑在60多米高的山坡上,阁高41米,8面、3层、4重檐,外形按武昌黄鹤楼设计。始建于乾隆时代,供接引佛,每月朔望,慈禧在此烧香礼佛。佛香阁是颐和园的标志,也是我国古建精品之一,有很高的建筑艺术价值。
站在佛香阁上俯瞰昆明湖,只见湖水恰如寿桃,湖中有南湖岛、团城岛和藻鉴堂三座大岛。
这一水三岛的园林布局源于我国古
代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仙山的神话。传说山上是仙人居住之地,上有不死药,吃了就长生不老。佛香阁东侧有一组宗教建筑,内藏著名的
“转轮藏”。这是一个贮放经文的塔形木架,中心木轴通地板下,塔下有地道,轴上有转把。帝后前来拜佛时,用手扶扶塔身,钻入地道的太监转
动轴转,便算帝后们念过了经。
与转轮藏对称排列的是“宝云阁”,又名
“铜亭”,是一座用铜铸就的殿,用铜207吨,重41万多斤,其铸造艺术世界稀有。由于列强的破坏,此亭门窗全无,只存一张供桌。
1945年 日本侵略者又将供桌盗走,由于抗战胜利迅速,才得以从天津运回。
佛香阁往上是颐和园制高建筑“智慧海”,俗称“无梁殿”,内部结构以纵横交错的拱券支撑顶部,不用枋梁承重。该殿无木料,得以逃过1860年的大炎,但殿中佛像及殿外壁上千余尊小佛像却被列强盗走。
殿前有琉璃牌坊一座,其正面、背面石额和无梁殿前后石额上依次题写三个字,连
读正是像家偈语:“众香界,祗树林;智慧海,吉祥云。”
沿长廊西行可到“石舫”。这是1755年,乾隆引用唐代谏臣魏征
所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故事建造的,象征“永不能覆”的清王朝。
舫体以大理石雕成,上面原为中式楼阁,1860年被烧毁后改建为洋式舱楼,名之清晏舫,取意“河清海晏”。船体有4个龙头突出在外,下雨时龙头就吐出水来,颇为壮观。
这里原是明代放生台,清代改为船形后,每年四月初八浴佛日,乾隆仍要陪其生母到这里放生。
(铜牛与谐趣园)
万寿山以南就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西部有仿杭州苏堤而建的西堤, 将湖水分为东西两半。
西堤上的六座桥梁如镶在彩链上的6颗明珠,其中最有名的是“玉带桥”,远远望去如玉带一般。西堤非常幽静,广植柳树和桃树。乾隆游西堤时,常常赐水果予大臣;慈禧也爱游西堤,曾化装为渔婆,命李莲英扮渔公,合影留念,因此民间有了慈禧骑驴玉带桥的传说。
与西堤相接的东堤是一道石造长堤,其中段有形若彩虹的“十七孔桥
”。此桥仿卢澹桥而建,长150米、宽8米,望柱上有神态各异的石狮544只,从中间一孔向两边数去都是九孔,“九”在古代是“数之极”
,只有皇帝才能使用。
桥西是颐和园最大的岛屿“南湖岛”,桥东是一座八方亭,名廊名亭,是我国留存下来的亭类建筑中最大的一座。廓如亭北岸畔,便是大家喜爱的铜牛,铸于1755年。我国古代雕刻以写意见长
,这只铜牛用的却是写实的手法,牛背上刻有乾隆手书《金牛铭》。据说当年大禹治水时,每治好一处就铸铜牛沉于水底镇压水患。
唐代以后,改为将铜牛置于岸上,昆明湖的铜牛也是出于相同目的。传说铜牛是牛郎,西堤豳风桥住着织女(那里原有耕织图和机织房),二人以“天河”(昆
明湖)相隔。七夕时铜牛跃入水中向织女奔去,慈禧忙命以铁链将铜牛锁住,尽管如此,铜牛还是挣断了尾巴。
离开铜牛向北,经“文昌阁”、“知春亭”和大戏台,就是乾隆时建造的“谐趣园”。
1751年,乾隆第一次下江南时,在无锡见到祖父唐熙亲笔提字的“寄畅园”,非常喜欢,于是命人绘下图样,在北京万寿山依样仿建。1860年被毁,光绪时再建。
谐趣园的13处亭、台、堂、
榭全部绕中间的水池展开,其间以游廊相接,循廊前进,一步一景。西北玉琴峡利用天然地热造就一道山泉,再现了江南小桥流水的园林景致。五座风格各异的桥梁以知鱼桥最为有名,是观鱼、垂钓的好地方。
桥名取自庄子和惠子的一段辩论知不知鱼乐的故事。相传这两位不同哲学学派的代表人在水边共同观鱼,庄子说:鱼儿在水中游得真快乐。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儿快乐?庄子反问: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快乐?
当年,慈禧最喜在此垂钓,据说为讨她欢喜,太监们便带着活鱼先行潜入水中,将鱼挂在慈禧的鱼钩上,这样她总是提竿不空。
谐趣园往西就是万寿山的后山。后山有宗教建筑四大部洲,再后是买
卖街,街有原有各式店铺、商人和店员,皆由太监和宫女装扮,每当皇帝游幸时即煞有介事地进行交易,以博得统治者的欢心。
1860年买卖街被全部烧毁,直到近代才基本恢复了往日的风貌,这就是北京人爱逛的 “苏州街”。
各位团友大家好,今天我们要参观的是1998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世界上造景最丰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颐和园。&
颐和园位于北京市西北部,占地290公顷,其中水面约220公顷,主体由万寿山与昆明湖构成。颐和园原名清漪园,是乾隆皇帝年为了给母亲祝寿于公元1750建造的。1860年,遭英法联军火焚,大部分建筑损失贻尽。慈禧挪用海军军费,历时10年重建,竣工后更名颐和园。慈禧晚年大部分时间在园中度过,那里至今还可追寻到当年重大事件的痕迹。&&&&颐和园基本布局可分为以仁寿殿为中心的政务区,以玉兰堂、乐寿堂为主的帝后生活区,以及以昆明湖及沿岸风光和前山后山景物为主的游览区三个部分。如果再加上排云殿也可以分为四个部分。&
起初这里并没有什么名字。在辽金时期山上建了金山行宫,于是这里被称做“金山”和“金海”。又因为传说有一个老人在山下挖出了一个石瓮,元朝便将这里改名字为“瓮山”和“瓮山泊”。且瓮山泊位于元大都的西部,景色妖娆,所以在文人笔下便有了“西湖”的美称。到明代这里既修了钓鱼台,又建了一些殿堂庙宇,皇帝把这里称为“好山园”。清朝初年,才开始大规模的在这里修建皇家园林。当时这里就有了著名的“三山五园”。它们就是:玉泉山、万寿山、香山,畅春园、静明园、静宜园、圆明园、清漪园。清漪园也就是现在的颐和园。&
&来到了东宫门,我们本次的游览也就正式开始了。在东宫门外的就是清代保留至今最大的一座过街牌楼“涵虚、罨秀”牌楼。而东宫门也是颐和园的正门。门上高悬的颐和园匾额就是光绪皇帝的手书。“颐和”二字则取“颐养精神,心平气和”的意思。&
&&&&&&进入东宫门,我们首先来到的便是仁寿殿了。“仁寿”二字取自《论语》中“仁者寿”的意思。也就是说施仁政者可以长寿。仁寿殿原来是乾隆时期的勤政殿,重建颐和园后改为仁寿殿。这里是皇家在园中进行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迎面看到的这五块太湖石叫作峰虚五老,寓意长寿。而在汉白玉须弥座上的这只铜制怪兽,人称麒麟,俗称四不象,是龙生九子之一,象征吉祥富贵。在殿前还陈设有两对龙凤造型的铜香炉,排列方式是凤在内侧,龙在外侧,突出了凤的地位。这与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不无关系。&
&&&&现在仁寿殿内的陈设和原来是基本一致的。殿内的地平床上有有御案、宝座、角端、掌扇、屏风。屏风以紫檀木为框架,雕有九条闹龙,中心是玻璃镜,镜面上写有226个不同写法的寿字。掌扇是用孔雀翎装饰的宫廷陈设,角端是独角兽,传说能“通四夷”。实际用处是香炉。而殿内两侧的墙壁上,各有一幅“百蝠捧寿图”中间的寿字是慈禧手书,蝠与福同音,意为多福多寿。&
&&&&&&&穿过仁寿殿后面的假山,展现在我们前面的就是一碧千倾的昆明湖。&
&&&&&颐和园中观赏全园最佳的角度就在昆明湖的东岸。在这里我们可以北望佛香阁、西看玉泉山、南眺南湖岛。&
接下来我们就去参观,帝后生活区。&
&&&&&&我们现在看到这组别致、幽雅的四合院就是玉澜堂,“玉澜”出自晋代诗人陆机:“玉泉涌微澜”的诗句,这里是光绪皇帝来颐和园时居住和日常处理政务的地方。戊戌变法失败以后,光绪被软禁在这里。为了控制他的一举一动,慈禧连东西两侧的回廊也用砖墙封闭了起来。这些都是戊戌变法的见证。玉澜堂是一座传统的三合院建筑,东侧早餐室、西侧是寝室、中间为书房。&
在玉澜堂的后边就是宜芸馆,“宜芸”是适于藏书的意思。在乾隆年间是皇帝藏书的地方,重建后改为皇后隆裕寝宫。&
走过宜芸馆,西北角的回廊便是乐寿堂。“乐寿”出自《论语》中“智者乐,仁者寿”意思是说,这里就是仁者智者居住的地方。乐寿堂是生活区里的主要建筑,为上下两层,原是乾隆母亲居住的地方,重建后改为慈禧太后的住所。&
&&&进入庭院,我们可以看到这里陈设有很多的东西。铜鹿、铜鹤、铜花瓶,巧借鹿、鹤、瓶的谐音,喻意“六合太平”。院中还植有玉兰、海棠、牡丹,象征“玉堂富贵”。南侧这块太湖石,正好是乐寿堂的影壁。因为形状像灵芝,又是青色。所以叫做“青芝岫”。关于青芝岫还有一段真实的故事。说的是明朝万历年间有一位爱石成癖的大官叫米万钟,他在房山县的山里发现这块石头后,就想把它运到自己家里去。但是因家财耗尽,并且因此败家。故此石又称“败家石”,后丢弃于良乡路边。历经百余年后,乾隆去西陵扫墓,路过良乡看见这块石头。就命令士兵将其运送到正在修建中的乐寿堂中。但是因为石头太大,门太窄,当时是破门而入。只因为此石形状酷似灵芝,才得以保留。&
&&现在,我们去看长廊。长廊又叫“万卷画廊”,它东起邀月门,西至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并建有四个精美的亭子点缀其间,分别是留佳、寄澜、秋水和清遥,长廊像一条彩带把山前的景物有机的连接在了一起。在廊中还有一万四千多幅苏式彩绘,并因此在1900年的时候,被《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评为全球画廊之冠。&
&&&&最后,给大家介绍的是位于长廊西端的清晏舫。乾隆皇帝在修建清漪园时,化用魏征借《二京赋》中的诗句劝柬李世民的典故。在院中修建清晏舫。用来勉励自己和告诫子孙。这里是帝王品茶、欣赏昆明湖景色的地方,乾隆皇帝还在此进行过放生活动,到光绪年间重修时,在石船两侧分别加装了机轮仿佛是一艘西洋船只。&
颐和园的游览到此就结束了。谢谢大家!&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颐和园只有慈禧住吗?咸丰皇帝住哪?_百度知道
颐和园只有慈禧住吗?咸丰皇帝住哪?
提问者采纳
而咸丰皇帝则已葬于直隶遵化的定陵了,英法联军攻入京畿颐和园。此时光绪已亲政,大多在紫禁城居住。咸丰十年时,将清漪园和圆明园焚毁,改称“颐和园”,作为慈禧晚年颐养之地,直到光绪十四年,将清漪园重建,慈禧还是“懿贵妃”。在咸丰时代,前身为“清漪园”,她随咸丰皇帝大多居住在清漪园之临的“圆明园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的解决了我的问题!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咸丰皇帝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最早的皇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