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传承有哪些可以拜师学习吗

走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第08版:影视·文化
报纸查看切换
旧版pdf回顾
走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生活中的何全志
朱锡梅(左)剧照
  何全志:越调全才戏路宽  本报记者&顾玉杰&沈湛&&文/图  何全志的家,简朴,温馨,甚至有些零乱。走进客厅,一只卧在沙发上的白猫,嗖地蹿出奔向墙角。何全志当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记者慕名来访,何老让座以后就不停地在柜子里翻找东西。这时,墙壁上挂着的一幅幅剧照吸引了我们的目光。红脸关羽,黑脸张飞,英姿勃发的周瑜,“守财奴”张忠实——这些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的艺术形象,早已根植在观众的脑海里。  而今,这位72岁的老人,经过近60年的舞台洗礼,已是满头华发。他那洪亮的声音、传神的目光,依然能够让人看到武生周瑜的影子。对于在越调戏剧之中浸淫多年的何全志来说,人生是戏,戏是人生。  何全志抱来一摞摞的影集,那是他舞台生涯的全部记忆。记者饶有兴致地一边翻看,一边听他述说——    少年学戏,他还穿不起来戏装    何全志1936年出生于商水县张明乡何渡口村,姐妹8人,家境贫寒,只上了半年学。但他天资聪慧,自幼痴迷戏剧,经常跟着大人撵戏班子听戏,听得多了,慢慢也能有板有眼地唱上一两段。  何渡口村有个何金堂,在周口越调剧团唱戏,观众送他绰号“大红脸”。论辈分,何全志喊他爷。1950年春节前,越调剧团到商水县邓城演出,何全志去听戏。何金堂把这个晚辈推荐给剧团主演张秀卿,何全志现场表演一段《二进宫》,张秀卿听了非常满意,认为何全志是不可多得的好苗子,就批准他加入越调剧团。父亲何同寅反对儿子唱戏,母亲徐氏支持他,说:“孩儿,你走吧,我给你爹说。”就这样,何全志走上专业演唱越调的道路。  初学戏时,何全志还穿戴不起来戏装。他最初启蒙于铜锤花脸,后改学丑行、生行。他刻苦练嗓、练身段,文武兼修。何全志早年在艺术上师承越调著名演员张秀卿、李金山。每当上演一个角色,张秀卿都及时给他加以指导:演员不能只会在台上“死演戏”,还要在台下“默戏”,从“默戏”中找戏理,吃透戏味,这样才能把握好人物,把人物演得有血有肉。这些朴素的道理,深刻地启发着何全志。上世纪60年代以来,何全志和著名越调大师申凤梅长期同台演出,深得申凤梅的口传心授,何全志的越调表演艺术全面发展。申凤梅强调:好演员要“装龙像龙,装虎像虎”,她从运气、发声、咬字、韵味等方面都给了何全志具体指点,使何全志无论是表演还是唱腔都得到极大的丰富和提高。    文武不挡,生丑皆能的全才演员    河南越调是个古老的戏曲剧种,在群众中流传甚广,这与一批深受观众喜爱的越调代表演员密不可分。除张秀卿、申凤梅、毛爱莲之外,何全志以文武不挡,生丑皆能的表演享誉越调戏剧界。  在戏剧舞台上,演员的角色分生、旦、净、末、丑,绝大多数演员都是主修一个行当,也只能演活一个角色。而何全志却能在多个行当中游刃有余,演一个成功一个,在表演和声腔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是戏曲界专家和广大观众公认的“全才演员”。  1963年,何全志随越调剧团赴京汇报演出,在《收姜维》剧中,他扮演红生姜维,在《李天保娶亲》剧中,他扮演老丑张忠实。这是两个不同行当、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但何全志都演得活灵活现,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当时剧协主席田汉观看演出后,对何全志的表演才华赞不绝口。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马连良、李少春、袁世海也惊叹何全志作为一个地方戏演员的表演功力。1965年,何全志与申凤梅排演的现代戏《扒爪园》参加了中南海汇报演出。何全志在剧中又成功扮演了一个老农民形象,受到毛主席等中央领导的接见。何全志的表演以刻画人物见长“演谁像谁,演啥像啥”,这是观众对何全志最朴实的评价。何全志凭借超人的艺术秉赋,&以入木三分、淋漓尽致的表演,将舞台上嫉贤妒能的周瑜、吝啬奸滑的“老鳖一”张忠实等艺术形象融入现实生活,至今仍为群众津津乐道。  何全志戏路宽广,半个世纪以来,他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性格迥异、角色反差极大的艺术形象。观众耳熟能详的有《诸葛亮吊孝》中的周瑜,《七擒孟获》中的孟获,《斩关羽》中的关羽,《诸葛亮出山》中的张飞,《舌战群儒》中的孙权;在现代戏《智取威虎山》中演杨子荣,《红灯记》中演李玉和,《吵闹亲家》中演杨大山。1986年,他还和马季等人出演了电影故事片《南洋富翁》,何全志演黄三爹。当时,由地方戏演员担纲主演电影故事片,在全国也为数不多。    越调传承,后继有人    退休以后的何全志,心还在舞台上飞旋。他坚持练嗓子,时不时还要拿起关羽的青龙偃月刀,抡上几个动作。当问到他最近一次的登台演出时间时,他略加思索,说是纪念申凤梅逝世十周年时上台演出了。“我和申凤梅在舞台上一直演对手戏,几十年了,回想起来历历在目。申凤梅德艺双馨,是当之无愧的越调大师,值得我们传承和学习的地方很多。”  最近,何全志老师新收五个徒弟,并举行了拜师仪式,晚年,他将致力于越调艺术的人才培养。谈到越调戏曲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何全志满怀信心。他说,河南省要建设文化强省,周口要建设文化强市,戏剧的发展迎来了大好机遇。省文化厅和周口市委、市政府对越调剧团非常关心和支持,越调人才济济,后继有人,越调的前景是美好的。他说,越调传承注重帮带老演员不遗余力地向青年演员传授技艺,青年演员虚心求教,不耻下问。如今在传统剧目的继承上,一批中青年演员崭露头脚,如申小梅饰演的诸葛亮,刘志友饰演的张忠实,陈新丰饰演的姜维,张国庆、刘绍军饰演的周瑜等,都很成功,得到戏剧界和广大观众的好评。“展示越调的魅力,这是一代又一代越调人的责任。”  朱锡梅:洗尽铅华真道情  姚化勤&文/图&  1979年,在郑州举行的河南省戏曲汇演中,一个来自太康县的小戏演员与常香玉、马金凤、申凤梅等大师们同台演出,观众掌声如潮。她叫朱锡梅,道情这一稀有剧种的代表演员。2008年朱锡梅被文化部公布为国家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情的传承人。  一  朱锡梅,1940年出生,太康县城前街人。&许是缘分,朱锡梅自幼爱戏。她出身贫苦,半岁丧母,跟随帮人做佣工的祖母生活。想看戏却没钱买入场票,因此,每有正规剧团演出,就常常踮起脚尖在剧院外倾听。1951年11月,开封市豫剧团在太康县剧院演出一星期,她硬是背着书包,搬着板凳,背着奶奶逃学一周,一场不落地趴在剧院的墙头上听了7天。其中有天下午听着听着,不知何时下起了小雨,入迷的朱锡梅全身淋得湿透竟浑然不知。散场了她仍沉浸在悦耳动听的唱词之中,心不在焉地随着人流往家赶;直到奶奶问起书包和板凳时,才猛然想起,两样东西全忘在了剧院外,结果被奶奶气得打了一顿。爱好是最好的老师,小学时朱锡梅就已经能惟妙惟肖地学唱一些戏曲名段,是学校小有名气的宣传骨干了。  1954年,14岁的朱锡梅以总分第一的成绩考进了太康戏校,开始圆自己的演员梦了。她珍惜时间,勤学苦练,很快成为学员中的佼佼者。1957年,太康县道情剧团一成立,她立即调进来,担起最主要的角色——小生行当。从此,她与道情结下了不解之缘,风雨同舟三十余年,直到退休,为这一稀有剧种的成长、成熟和发展献出了毕生的心血。  二  朱锡梅天生一副好嗓子,声音清脆圆润,唱腔刚柔并济,婉转曲折,高下疾徐,如珠走盘;而且吐字清晰,人称不要字幕的演员,一字一句都能送到观众耳朵里。表演则端庄大方,铅华尽洗,一切从塑造人物的需要出发,从不故意地显功夫、露“花活”,朴素自然,富于内涵。  太康道情的代表剧目《王金豆借粮》亦是朱锡梅的成名作。她饰演王金豆时年方17周岁,刚进剧团不久,却出手不凡,能紧紧抓住所饰人物孝敬寡母、忠于爱情、贫而不贱的特点,把一个落难公子的形象恰如其分地展现了出来。那美妙的唱腔,那俊俏的扮相,那窘迫却不失潇洒的神韵,那切合人物身份的举手投足,一招一式,都令人耳目一新,赢来了观众的阵阵掌声。朱锡梅一戏唱红,新建的道情剧团也一炮打响。  接下来的新编历史剧《张廷秀私访》,她出演主角张廷秀,进一步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和广泛的好评。剧中《花园》一折,260句唱词,她采用铜器垛的板式,巧妙布局,似说似唱,跳闪自如,长腔短调相互搭配,似清泉出涧,一脉灌注,悦耳动听,被誉为朱锡梅一绝,成为道情戏曲中的名段。  此外,朱锡梅主演的《雷宝童投亲》、《跪洞房》、《白玉楼》、《双拜寿》等剧目都是太康道情剧团几十年来久演不衰的经典之作。  她一生演过上百部道情剧目,塑造过众多的人物形象,除观众熟知的王金豆、张廷秀、雷宝童、莫稽以及《白玉楼》中的张炎,《李天保吊孝》中的李天保之外,还有现代戏《槐树庄》中的郭大娘,《草原医生》中的李医生,《刘介梅》中的刘介梅,《鸡婆杀鸡》中的鸡婆等等。这些角色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背景不同,性格悬殊,但都被她表现得鲜活丰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地活在了舞台上。以《跪洞房》中的莫稽为例。莫稽是沦为乞丐的穷秀才,数九寒天,无衣无食,连冻带饿昏迷在了桥头,被花子头金松收留,背回家中,精心照料,并招赘为婿。后莫稽得中进士,做了县令竟恩将仇报,欲加害金家父女。朱锡梅表演这个忘恩负义且心狠手辣的小人时,采用了细节描摹的手法,如莫稽刚进金家,一副谦恭的模样,甚至喝完了一碗粥,还要舔舔碗内,又用拇指圆圈刮一刮,再舔舔手指头;而他一旦当了官,立即摆起了“老爷”的架子,对老金松连“岳父”也懒得喊,见面“哎”、“哎”两声,算作称呼。由于扮演得太形象了,以致招来了观众的一片痛骂声。  三  朱锡梅以她的艺术实践,大大改变了道情过去重唱轻做,不注意表演和过于粗俗的缺陷。她曾不止一次地向常香玉、申凤梅两位戏剧泰斗以及豫剧名生王素君虚心求教,博采众长,将“唱”和“做”结合一体,“雅”和“俗”熔为一炉,使道情在唱腔和表演两个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它的影响力。  朱锡梅奉行常香玉大师“戏比天大”的箴言,尤其爱岗敬业。三十余年来,她一直是剧团的“台柱子”,许多重要剧目都由她担纲主演,而她为了演好戏,再苦再累也无怨无悔,甚至把个人的身体状况也置之度外。1963年,道情剧团在漯河骡马交易大会上与当地享有盛名的漯河豫剧团唱对台戏,已怀孕6个月的朱锡梅不顾全身浮肿,一连唱了15天,每天3场,共计45场。当最后一场拉下帷幕时,她一下子瘫倒在后台上,好多热情的观众目睹此景,感动得流下了泪。  平常她从没摆过主演的架子,到外地演出,从不吃小灶、不住单间,转台时帮新演员打背包,给老同志拎东西,或者争着收拾道具,搬卸戏箱。这种高尚的戏德和乐于助人的精神受到了大家由衷的欢迎,至今仍在剧团传为佳话。  相关链接: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  a.口头传统和表述;  b.表演艺术;  c.社会风俗、礼仪、节庆;  d.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  e.传统的手工艺技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具有民族历史积淀和广泛、突出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遗产,它曾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  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大的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的“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网站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专题、专栏等信息资料,均为中华龙都网版权所有,未经中华龙都网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Copyright (C)
All Rights Reserved.||||||||||||
&>>&&&&&正文
西城区主题团日活动:内联升非遗记忆传承拜师会
&何凯英师傅和两名徒弟(徐文浩、布迪)为空巢老人高秀存量脚订做布鞋。
中国青年网记者商春竹 摄
&  中国青年网北京11月27日电(记者 商春竹 实习记者 张辰)日,“2014 内联升拜师会:非遗技艺与志愿服务的传承发展”活动在内联升大栅栏总店三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厅举行。团西城区委相关负责人参加了活动,并与到场青年共同探讨当代青年人的心理,促进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弘扬传统文化与习俗,增强青年人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推广传统服务文化和服务意识。
  此次拜师活动,是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国家级传承人――何凯英第二次招收徒弟,两名徒弟(徐文浩、布迪)都是来自于北京的年轻的80后,同时也都是通过了企业层层筛选出来的优秀青年职工。在拜师仪式上,何师傅授予了两名徒弟制鞋工具,并传授师训“五为”,从而象征着两名年轻职工从此踏入师门,成为何师傅的徒弟。在以后三年零一节的学徒时间里,他们将接受传统的口传心授的基础教学模式,学习千层底布鞋近百道的手工制鞋工艺,继承内联升的传统文化精神。
内联升拜师仪式。
中国青年网记者商春竹 摄
  在拜师活动结束后,何师傅为徒弟们上了第一堂课――学习量脚定做,量脚定做服务不仅是传统服务文化的延续,更是民族智慧的体现,可以说志愿服务精神伴随着人类的进程发展。内联升于06年与空巢老人签署了帮扶对子,2013年被评为北京市志愿服务示范站,内联升一直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为民服务的文化精神,用量脚定做服务传承着民族的传统经营理念。
  此项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加强对内联升千层底布鞋制作技艺的保护,为此项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提供更坚实的人员保证,激发青年职工学习传统技艺文化的工作热情,增强青年职工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青年职工的服务理念。活动将志愿服务和文化传承相结合,将进一步在职工青年心中树立老字号服务为民的思想理念,促进员工用实际行动构建和谐社会,用踏实工作共同实现中国梦。
责任编辑:刘洪侠
共青团中央主办 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承办 版权所有:中国青年网当前位置:
新闻动态&->&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光瑞收洋徒授医术
12月17日,中医少林堂内举行了一场庄重的传统拜师仪式。来自墨西哥现年60岁的弗朗西斯科着中式对襟衫,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刘光瑞行跪拜礼,一系列礼成之后,刘光瑞将一套“针灸o刘氏刺熨疗法”工具及书籍送给弗朗西斯科,正式收下了这名洋弟子。
针灸o刘氏刺熨疗法是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国家级代表性传承刘光瑞积极致力于项目的传承传播。今年8、9月间,受墨西哥方面邀请,在重庆市文化广电局安排下,刘光瑞前往墨西哥做中医药文化交流。在短短的半个月时间里,刘光瑞在墨西哥大学、社区和公共场所开设讲座并现场演示刘氏刺熨疗法,深受当地民众喜爱,各大媒体也纷纷报道。熟悉中国文化、并开设有针灸按摩馆的弗朗西斯科,对刘氏刺熨疗法的神奇功效十分感兴趣,在听过刘光瑞演讲后主动提出要拜师学习的愿望。时隔3个月,在中国驻墨西哥领事馆的安排下,弗朗西斯科终于得偿所愿,前来中国重庆拜师学医。刘光瑞则表示,能将中华医术传播到墨西哥,他也非常高兴,他将毫无保留地将刘氏刺熨疗法传授给这位洋弟子。
据刘光瑞介绍,弗朗西斯科并不是他的第一个外国弟子。“我的外国徒弟已经有30多个了,最早的是1991年收的德国徒弟,后来还有美国徒弟、东南亚徒弟等。”他说,明年可能还会新增20多个墨西哥徒弟来重庆学习。
洋弟子拜师学中医无疑将更好地传承中医药文化,为世界人民健康服务;也将更加深入地推进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交流。
作者: 16:27:09
新闻来源:重庆中医少林堂error[GMRB-CCND-],文章不存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