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翼子板内衬怎么改突出

调节车辆的前翼子板和前车门之间位置的装置和方法
专利名称调节车辆的前翼子板和前车门之间位置的装置和方法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调节车辆的两个车身元件之间位置的装置和相关的调节方法,所述两个车身元件分别由前翼子板和前车门构成。
背景技术传统上在机动车辆中,前翼子板具有面对前车门的前边缘延伸的后边缘,使得两个边缘大体上对接。为了美观的原因,显然前翼子板和前车门应当具有宽度预先限定且大体不变的间隙,并且前翼子板和前车门应当在所述边缘的位置处大体共平面。即,这两个边缘沿大体竖直的方向良好地对齐并且在车辆的横向Y上提供无偏移的连续对接表面是非
常重要的。在机动车辆的装配生产线上,在调节前翼子板相对前车门的位置方面具有一定困难;所述前车门通常在前翼子板之前装配在车辆框架上。困难实质上产生在调节间隙和调节前车门与前翼子板之间的共面性上。为了在框架上装配前翼子板,已知利用装配于布置在装配生产线上方高处的轨道上的悬挂工具,所述悬挂工具支撑前翼子板以调节它们在车辆框架上的搭接和调节它们相对前车门的定位。然而,这样的工具具有若干不便,例如体积尺寸、操作困难以及工具和车辆之间碰撞的危险。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通过提供能够便利、迅速、改进地调节前翼子板相对前车门的装置来全部或部分地解决上述不便。为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调节车辆的两个车身元件之间的位置的装置,所述两个车身元件分别由前翼子板和前车门构成,所述装置包括框架和以下设备-在所述两个车身元件的相应上部之间连接的至少一个上连接设备,所述上连接设备装配在所述框架的上部上;-在所述两个车身元件的相应下部之间连接的至少一个下连接设备,所述下连接设备装配在所述框架的下部上;-可滑动地装配在所述框架上的至少一个销,其用于插入两个车身元件分开的间隙中;以及-将框架保持在相应车身元件上的保持设备,所述保持设备,尤其实施成磁体形式,固定在所述框架上。因而,无需悬吊根据本发明的装置,本身载有保持设备的本装置同时支撑在车辆的前翼子板和前车门上。上连接设备成形为联接在两个车身元件的相应上部彼此之间,且允许调节该两个上部的位置。同样,下连接设备成形为联接在两个车身元件的相应下部彼此之间,且允许调节该两个下部的位置。滑动销允许调节前翼子板和前车门的相应上部和相应下部之间的间隙。在一个特殊实施方式中,上连接设备包括-张紧机构,尤其是弹簧,所述张紧机构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与框架连成一体的第一锚固机构,其用于锚固在所述两个车身元件的其中之一上,该其中之一车身元件被称为第一车身元件,所述张紧机构的第一端装配在所述第一锚固机构上;以及-装配在所述张紧机构的第二端上的第二锚固机构,一旦所述第一锚固机构锚固在第一车身元件上,所述第二锚固机构锚固在所述两个车身元件的另一个上,该另一个车身元件被称为第二车身元件。根据一个特征,第一锚固机构实施为框架的突出件形式,用于锚固于安置在第一车身元件中的凹槽中。根据另一个特征,第二锚固机构包括-其中安置有槽口的基座,其用于与第一车身元件配合;以及-从所述基座突出的凸出部,其具有用于与安置在第二车身元件中的凹槽的边缘配合的沟槽。在一个特殊实施例中,下连接设备包括-可滑动且可旋转地装配在杆的支架中的杆,所述支架与框架连成一体,所述杆具有大致形状为“T”形且具有两个侧向分支的第一端;-所述杆的促动设备,其适于沿第一方向平移移动所述杆,使其第一端穿过所述两个车身元件分开的间隙,并且所述促动设备适于旋转移动所述杆,以便将所述两个侧向分支布置成分别面对相应的两个车身元件;以及-恢复设备,用来强制所述杆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平移移动,使得两个侧向分支挡靠相应的两个车身元件以便调节所述两个车身元件的相对定位。根据一个特征,保持设备包括将所述框架保持在车身元件的相应下部上的至少两个保持机构,所述保持机构,尤其实施成磁体形式,在所述杆的第一端的两侧固定在所述框架的下部上。根据另一个特征,下连接设备还包括-用于将所述框架锁定在其中一个车身元件上的钩形机构,所述钩形机构装配在所述框架上可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枢转;以及-恢复机构,其一方面固定在钩形机构上,另一方面固定在框架上,以便使钩形机构恢复至锁定位置。本发明同样在于以下特征-销固定于可滑动地装配在框架上的滑架上,所述滑架支撑适于允许移动所述滑架的抓持设备;和/或-保持设备包括将所述框架保持在车身元件的相应上部上的至少两个保持机构, 所述保持机构固定在所述框架的上部上并且尤其实施为磁体形式。本发明同样在于一种调节车辆的两个车身元件之间的位置的方法,所述两个车身元件分别由前翼子板和前车门构成,所述方法在于使用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
阅读下面对非限制性实施示例的详细说明并且参考附图能够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附图如下图1和2分别是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的侧视图和透视图,示出机动车辆的前翼子板和前车门;图3是图1和2中可见的调节装置的后视透视图;图4至6是图3的相应区域IV-VI的前视透视详图;图7-9是图1和2的调节装置的上部的透视图,示出机动车辆的前翼子板和前车门;图10是图1和2的调节装置的俯视图,示出机动车辆的前翼子板和前车门;图11和12是图1和2的调节装置的下部透视图,示出机动车辆的前翼子板和前车门,其中下连接设备的“T”形杆分别占据前翼子板和前车门分开的间隙中的啮合位置以及前翼子板和前车门上的锁定位置。
具体实施例方式本发明涉及调节机动车辆的前翼子板2和前车门3之间位置的装置1,该前翼子板 2和前车门3构成车辆的车身元件。装置1的说明参考图1-12。为了下面的说明,应当理解“上部”是相对大体位于车辆的底座(soiAassement) 位置处的“下部”较高或升高的部分。应当理解“中央部分”是位于下部和上部之间的中间部分或正中部分。为了下面的说明,应当理解“车辆的纵向”或“车辆的纵轴,,是相对车辆向前行进的前方来说从车辆的后方至前方延伸的X方向或X轴,“车辆的横向”或“车辆的横轴”是以垂直于车辆的纵向的方式从左至右延伸的Y方向或Y轴。为了下面说明根据本发明的调节装置1,应当理解“前表面”是面对车辆(尤其是车身元件2、3)的表面,应当理解“后表面”是与前表面相反的表面,由此是当所述装置1在所研究车辆中安放就位时与车辆相反的表面。根据本发明的装置1包括钢制的框架10,所述框架包括-实施成型材形状的梁11,其具有上端和下端;-固定至梁11的上端并且相对梁11倾斜的横向上臂12,所述上臂为型材形状并且一旦装置1就位时沿前车门3的方向延伸;-在前表面侧上固定在梁11的上端的钢制平上部板13;-固定至梁11的上端且相对梁11倾斜的横向下臂14,所述下臂为平板形状并且一旦装置1就位时沿前翼子板2的方向延伸;以及-在前表面侧上固定在梁11的下端的钢制平下部板15,所述下部板15设有穿通孔口,其进入一个穿过梁11的下端的孔口的延伸部中。装置1包括将框架10保持在前翼子板2和前车门3上的保持设备,所述保持设备在前表面侧上被固定到所述框架10。保持设备的形式为嵌入塑料外壳中的磁体,以避免金属颗粒划伤车身元件。塑料外壳在与车身元件接触的表面处具有毫米数量级的厚度。
更具体地,保持设备包括-固定在框架10的上部板13上并排布置的两个上部磁体41、42,使得上部磁体41 与前翼子板2配合,上部磁体42与前车门3配合以便一旦装置1就位时,两个上部磁体41、 42布置在前车门3和前翼子板2的相应上部分开的间隙的两侧。-固定在梁11上端和下端之间的正中区域中的中央磁体43,所述中央磁体43固定于布置在梁11 一侧上的突出件16上,使得所述中央磁体43与前翼子板2配合以便一旦装置1就位时,中央磁体43在前车门3和前翼子板2的相应中央部分分开的间隙一侧处抵靠所述前翼子板3;以及-固定在框架10的下部板15上且并排布置的两个下部磁体44、45,在穿通所述板 15的孔口两侧,使得下部磁体44与前翼子板2配合,下部磁体45与前车门3配合,以便一旦装置1就位时,两个下部磁体44、45布置在前车门3和前翼子板2的相应下部分开的间隙两侧。中央磁体43可以保证在中央区域前翼子板2相对前车门3对齐配合。装置1包括在前翼子板2和前车门3的相应上部之间连接的上连接设备5,所述上连接设备5设计用来调节前翼子板2的上部相对前车门3的上部的位置,尤其用来调节前翼子板2和前车门3之间的间隙,以便确保这两个车身元件2、3在上部提供在车辆的横向 Y上无偏移的连续对接表面。上连接设备5包括-形成张紧机构的螺旋弹簧50,其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锚固机构,其形式为在前表面侧上从框架10的上臂12的自由端突出的细长件51,弹簧50第一端装配在该突出件51上;以及-装配在弹簧50的第二端上的第二锚固机构52,一旦突出件51啮合在前车门3 的槽口 30中,所述第二锚固机构52锚固在前翼子板2上。突出件51形成圆柱区段的销钉,其锚固于安置在前车门3上的槽口 30中,尤其锚固在限定窗32开口的壁的下边缘31上。第二锚固机构52包括-其中安置有槽口M的基座53,其用于与前车门3的壁配合,尤其与限定窗32的开口前部的壁的前边缘33配合;-从基座53的前表面突出的凸出部55,其具有用于与安置在前翼子板2中的凹槽 20的边缘配合的沟槽(不可见);以及-从基座53的后表面突出的杆56,其充当允许操作人员操作第二锚固机构的抓持设备,弹簧50的第二端装配在杆56上。一旦装置1就位,槽口 M和凸出部55的沟槽定位成同一方向且面对前车门3布置。图10中所示,槽口 M的底部和凸出部55的沟槽的底部之间沿车辆的纵轴X的距离L 使得能够调节前车门3和前翼子板2的相应上部分开的间隙的宽度。图10中所示,沿车辆的横轴Y的距离D使得能够调节前车门3和前翼子板2的相应上部之间的共面性,即,确保在车辆的横向Y上无偏移的连续表面。装置1包括在前翼子板2和前车门3的相应下部之间连接的下连接设备6,所述下连接设备6设计用来调节前翼子板2的下部相对前车门3的下部的位置,尤其用来调节前翼子板2和前车门3之间的间隙以便确保这两个车身元件2、3在下部提供在车辆的横向Y 上无偏移的连续对接表面。
下连接设备6包括-用于杆61的支架60,所述支架60形式为固定在框架10的下端后表面侧上(即, 在与下部板15相反的表面上)的圆柱区段的套筒,所述支架/套筒60具有纵向凹槽,其穿入安置在梁11和下部板15的下端中的孔口的延伸部中,大致“L”形的槽口 62安置在支架 /套筒60的圆柱形壁中;-可滑动且可旋转地装配在支架/套筒60中的杆61,所述杆61具有大致形状为 “T”形的第一端或前端63,其穿过安置在梁11和下部板15的下端中的孔口,因而穿通所述下部板15,所述杆61具有通向支架/套筒60外部的第二端或后端64 ;-与杆61连成一体且沿径向方向突出的把手65,所述把手穿过安置在支架/套筒 60中的槽口 62,以充当所述杆61的抓持设备和促使所述杆61运动的设备;以及实施成螺旋弹簧形式的恢复设备66,其在支架/套筒60和形成连接到杆61的挡块67的螺母之间围绕杆61的第二端64装配。杆61的第一端63具有弯曲90°成肘形的两个侧向分支,所述侧向分支的自由端设有垫块68。槽口 62具有纵向部分和大约四分之一圈的圆周部分。如图6中所示,杆61可占据第一位置(静止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其第一端63 布置在两个磁体44和45之间且不超出这些磁体之外。把手65适于在支架/套筒60中沿图11中箭头T所示的第一方向从静止位置平移移动杆61,使其第一端63穿过前车门3和前翼子板2在底部分开的间隙。杆61的第一端63的尺寸设计成为了当装置1借助磁体在车辆中就位时穿过该间隙。一旦该平移T完成,杆61占据图11中所示的第二位置,且把手65布置在槽口 62的纵向部分的底部。把手65还适于在支架/套筒60中沿大体90°角从第二位置旋转移动杆61,如图 12中箭头R所示,以便将第一端63的侧向分支的两个垫块68布置成分别面对前车门3和前翼子板2。为了实现该旋转,把手65啮合在槽口 62的圆周部分中并且杆61由此占据图 12中可见的第三位置。弹簧66本身用来强制杆61沿与第一平移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平移移动。这样, 一旦杆61占据第三位置,弹簧66引导杆61进入第四位置(即,最终位置),在该位置处,两个侧向分支和垫块68尤其挡靠相应的两个车身元件2、3。由此,下连接设备6允许调节两个车身元件2、3的相对定位,尤其是前翼子板2和前车门3的共面性,以便在下部获得车辆的横向Y上无偏移的连续对接表面。预先设定垫块68的尺寸以便使前翼子板2和前车门3精准对齐。下连接设备6还包括-用于将框架10锁定在前翼子板2上的钩形机构690,所述钩形机构690装配在框架10的下臂14的自由端上可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枢转;以及-实施为螺旋弹簧形式的恢复机构691,如图6中所示,其一方面固定在钩形机构 690上,另一方面固定在框架10的下部板15上,以便使钩形机构690恢复至锁定位置。钩形机构690具有斜面自由端692,以便当装配装置1时,所述斜面自由端692行
8至抵靠前翼子板2,由此钩形机构690枢转至碰到弹簧691,如图11和12所示锁定在所述前翼子板2上。杆61的第一端63用于使前翼子板2和前车门3的下部沿纵轴X产生游隙;该游隙由于调节装置1的重力相对前车门3自然摆动而得到保证,钩形机构690确保前翼子板 2平贴靠杆61的第一端63。装置1还包括可滑动地装配在框架10上的销70,其用于插入两个车身元件2和3 分开的间隙中。销70固定在滑架71上,所述滑架沿大体平行于车辆的纵轴X的方向可滑动地装配在框架10的上部板13上,并且尤其装配于固定在上部板13上的导轨72上。滑架71支撑把手73,所述把手在装置1的后表面方向上突出以形成抓持设备,其适于允许使用者移动滑架71以及由此移动销70以确保将所述销70插入间隙中。装置1的使用实施如下-使前翼子板2在车身上安放就位,使得前翼子板2的固定螺钉(不可见)啮合在车身上的对应凹槽中,即上凹槽81 (图1、2和7中可见)、中央凹槽82(图1和2中可见) 和下凹槽83 (图11和12中可见);-使用磁体41至45使装置1平贴在两个车身元件2、3上;-使第一锚固机构51在前车门3的槽口30中安放就位,随后第二锚固机构52锚固在前翼子板2上,注意一旦第二锚固机构52安放就位,前翼子板2朝向销70滑动;-将钩形机构690锁定在前翼子板2上,随后通过把手65的平移和旋转使杆61在最终位置中安放就位;-通过在把手73上的动作使销70在间隙中安放就位;-将前翼子板2的固定螺钉螺紧在车身上的凹槽81至83中;-通过平移和旋转把手65使杆61在静止位置中安放就位;-使第二锚固机构52脱离啮合;-使装置1缩回至两个车身元件2、3夕卜。这样的装置1允许无需束缚而保证前翼子板2相对前车门3的对接几何质量,这是因为装置1的使用在前翼子板2的固定螺钉拧紧在车身上之前。该装置1还具有能够在多种车辆外形或模型上使用而无需在装配生产线边缘存放笨重的夹具的优点,在定期清洁磁体41至45的方面具有非常便利和快捷的维护。还应当理解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示例不具有任何限制性特征,可以在不离开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情况下对根据本发明的装置进行其它详细改进,其中可以实施其它形式的保持设备和/或连接设备。
1.一种调节车辆的两个车身元件之间的位置的装置(1),所述两个车身元件分别由前翼子板(2)和前车门(3)构成,所述装置包括框架(10)和以下设备-在所述两个车身元件O ;幻的相应上部之间连接的至少一个上连接设备(5),所述上连接设备( 装配在所述框架(10)的上部上并且包括-张紧机构(50),尤其是弹簧,所述张紧机构(50)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 -与框架(10)连成一体的第一锚固机构(51),其用于锚固在所述两个车身元件的其中之一上,该其中之一的车身元件被称为第一车身元件(3),所述张紧机构(50)的第一端装配在所述第一锚固机构(51)上;以及-装配在所述张紧机构(50)的第二端上的第二锚固机构(52),一旦所述第一锚固机构 (51)锚固在第一车身元件C3)上,所述第二锚固机构(5 锚固在所述两个车身元件的另一个上,该另一个车身元件被称为第二车身元件O);-在所述两个车身元件O ;幻的相应下部之间连接的至少一个下连接设备(6),所述下连接设备装配在所述框架(10)的下部上;-可滑动地装配在所述框架(10)上的至少一个销(70),其用于插入两个车身元件O ; 3)分开的间隙中;以及-将框架(10)保持在相应车身元件O ;幻上的保持设备(41、42、43、44、45),所述保持设备,尤其实施成磁体形式,被固定在所述框架(10)上,其特征在于,第一锚固机构(51)实施为框架(10)的突出件形式,用于锚固于安置在第一车身元件(3)中的凹槽(30)中。
2.根据权利要求1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锚固机构(52)包括 -其中安置有槽口(54)的基座(53),其用于与第一车身元件(3)配合;以及从所述基座(53)突出的凸出部(55),其具有用于与安置在第二车身元件(2)中的凹槽 (20)的边缘配合的沟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设备(6)包括-可滑动且可旋转地装配在杆的支架(60)中的杆(61),所述支架与框架(10)连成一体,所述杆(61)具有大致形状为“T”形且具有两个侧向分支的第一端(63);所述杆(61)的促动设备(65),其适于沿第一方向平移移动所述杆(61),使其第一端 (63)穿过所述两个车身元件O ;3)分开的间隙,并且所述促动设备适于旋转移动所述杆 (61),以便将所述两个侧向分支布置成分别面对相应的两个车身元件;以及恢复设备(66),用来强制所述杆(61)沿与所述第一方向相反的第二方向平移移动,使得两个侧向分支挡靠相应的两个车身元件O ;3)以便调节所述两个车身元件O ;3)的相对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设备包括将所述框架(10) 保持在车身元件的相应下部上的至少两个保持机构04、45),所述保持机构04、 45),尤其实施成磁体形式,在所述杆(61)的第一端(6 的两侧固定在所述框架(10)的下部上。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设备(6)还包括 -用于将所述框架(10)锁定在其中一个车身元件( 上的钩形机构(690),所述钩形机构(690)装配在所述框架(10)上可在解锁位置和锁定位置之间枢转;以及-恢复机构(691),其一方面固定在钩形机构(690)上,另一方面固定在框架(10)上, 以便使钩形机构(690)恢复至锁定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销(70)固定于可滑动地装配在框架(10)上的滑架(71)上,所述滑架(71)支撑适于允许移动所述滑架(71) 的抓持设备(73)。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1),其特征在于,所述保持设备包括将所述框架(10)保持在车身元件O ;3)的相应上部上的至少两个保持机构01、42),所述保持机构01、42)固定在所述框架(10)的上部上并且尤其实施为磁体形式。
8.一种调节车辆的两个车身元件之间的位置的方法,所述两个车身元件分别由前翼子板( 和前车门( 构成,所述方法在于使用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调节装置⑴。
一种调节机动车辆的两个车身元件之间的位置的装置(1),所述两个车身元件分别由前翼子板(2)和前车门(3)构成,所述装置包括框架(10)和以下设备连接两个车身元件(2;3)的相应上部的至少一个上连接设备(5),所述上连接设备(5)装配在所述框架(10)的上部上;连接两个车身元件(2;3)的相应下部的至少一个下连接设备(6),所述下连接设备装配在所述框架(10)的下部上;装配成使其可以沿所述框架(10)滑动的至少一个销(70),其用于插入两个车身元件之间的间隙中;以及将框架(10)保持在相应车身元件上的保持设备,所述保持设备固定在所述框架(10)上。本发明找到一种在汽车领域中的应用。
文档编号B62D65/06GKSQ
公开日日 申请日期日 优先权日日
发明者J·加西亚雷诺索 申请人:标致·雪铁龙汽车公司提问者:昔昔昔昔  | 回答:1 | 浏览:132
是这样的啦楼主 更换翼子板这类维修很常见,维修后不会对车辆有任何影响,无法维修的部件、损坏面积大的只能是做更换,请您放心使用。
个人专家:
更多相关知识》
1个回答 04:55
0个回答 11:27
1个回答 08:21
1个回答 10:18
1个回答 02:00
1个回答 03:56
1个回答 05:02
1个回答 02:26
请教一下换前翼子板对车辆会不会有什么影响呢?
热门汽车品牌问题推荐
最新相关提问换前翼子板对车辆会不会有什么影响呢?">更多》【问答】世嘉换翼子板车门钣金定损怎么这么高?_世嘉 三厢问答频道_中国汽车消费网
热门城市:
您现在的位置: >
世嘉换翼子板车门钣金定损怎么这么高?
世嘉换翼子板车门钣金定损怎么这么高?
提问者:315车友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
使用账号登录
使用第三方账号登录想问一下有很多改装车 改装悬挂 外八字 车轮到翼子板底下 怎么转弯?_百度知道
想问一下有很多改装车 改装悬挂 外八字 车轮到翼子板底下 怎么转弯?
我有更好的答案
气动悬挂,能调的
那件hellaflush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翼子板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翼子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