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之谜赐吾天命的豪言

小题1:C小题2:C小题3:B小题4:B小题5:(1)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2) 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仅仅是溺爱伶人有这种结果吗?小题1:试题分析:C本,推究。解释实词应依据语境,例如: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本:草木的根或茎干。小题2:试题分析:A其:①副词,表祈使语气;②代词,代庄宗。B以:①介词,用;②在。C而,连词,均表转折;D与:①介词,和;②动词,给。小题3:试题分析:A人事:古义:主要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指人员的任免、考核、奖惩等事务。B忧劳:忧虑辛劳。C至于: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今义: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D从事:古义:官名。 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小题4:试题分析:B项句子采用反问句的形式,表示否定,所以“肯定得天下难失天下易”一说不准确,应为“否定”。小题5:试题分析: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要语句通顺。注意特殊的句式和词语活用。(1)使动用法“兴国”“亡身”;判断句式“自然之理也”。(2)介宾短语后置句“祸患常积于忽微”,被动句“智勇多困于所溺”,“岂,难道”。附【参考译文】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命运,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 世人说晋王将死的时候,拿三支箭赐给庄宗,告诉他说:“梁国,是我的仇敌;燕王,是我扶持建立起来的;契丹与我订立盟约,结为兄弟,他们却都背叛晋而归顺梁。这三件事,是我的遗留的仇恨;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庄宗接了箭,把它收藏在祖庙里。此后出兵,就派随从官员用猪、羊各一头祭告祖庙,请下那三支箭,用锦囊盛着,背着它走在前面,等到凯旋时再把箭藏入祖庙。 当庄宗用绳子捆绑着燕王父子,用木匣装着梁君臣的首级,进入太庙,把箭还给先王,向先王禀告成功的时候,他意气骄盛,多么雄壮啊。等到仇敌已经消灭,天下已经平定,一个人在夜间呼喊,作乱的人便四方响应,他匆忙向东出逃,还没有看到叛军,士卒就离散了,君臣相对而视,不知回到哪里去。以至于对天发誓,割下头发,大家的泪水沾湿了衣襟,又是多么衰颓啊。难道是得天下艰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尚书》上说:“自满招来损害,谦虚得到好处。”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闲享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普天下的豪杰,都不能跟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人的才智勇气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困扰,难道仅仅是溺爱伶人有这种结果吗?
请选择年级高一高二高三请输入相应的习题集名称(选填):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2013·高考新课标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李揆,字端卿,陇西成纪人,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开元末,举进士,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擢拜右拾遗。乾元初,兼礼部侍郎。揆尝以主司取士,多不考实,徒峻其堤防,索其书策,深昧求贤之意也。其试进士文章,曰:“大国选士,但务得才,经籍在此,请恣寻检。”由是数月之间,美声上闻。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时京师多盗贼,有通衢杀人置沟中者,李辅国方恣横,上请选羽林骑士五百人以备巡检。揆上疏曰:“昔西汉以南北军相统摄,故周勃因南军入北军,遂安刘氏。皇朝置南北衙,文武区分,以相伺察。今以羽林代金吾警夜,忽有非常之变,将何以制之?”遂制罢羽林之请。揆在相位,决事献替,虽甚博辨,性锐于名利,深为物议所非。又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同列吕,地望虽悬,政事在揆之右,罢相,自宾客为荆南节度,声问甚美。惧其重入,遂密令直省至管内构求过失。密疏自陈,乃贬揆莱州长史同正员。揆既黜官,数日,其兄改授为司门员外郎。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初,揆秉政,侍中苖晋卿累荐元载为重官。揆自恃门望,以载地寒,意甚轻易,不纳,而谓晋卿曰:“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獐头鼠目之子乃求官。”载衔恨颇深。及载登相位,因揆当徙职,遂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既无禄俸,家复贫乏,孀孤百口,丐食取给。萍寄诸州,凡十五六年,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元载以罪诛,除揆睦州刺史,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恶。德宗在山南,令充入蕃会盟使,加左仆射。行至凤州,以疾卒,兴元元年四月也,年七十四。(节选自《旧唐书·李揆传》)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家于郑州,代为冠族   代:世世B.少聪敏好学,善属文属:撰写C.深昧求贤之意也昧:冒犯D.经籍在此,请恣寻检恣:任意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揆深受朝廷器重的一组是(  )①献书阙下,诏中书试文章 ②自此颇承恩遇,遂蒙大用 ③遂制罢羽林之请 ④后累年,揆量移歙州刺史 ⑤奏为试秘书监,江淮养疾 ⑥入拜国子祭酒、礼部尚书A.①②⑥B.①③④C.②④⑤D.③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揆自幼好学,入仕后美名上闻。他出身显贵人家,聪明敏捷,好学上进,开元末年步入仕途。他主张考查进士务必选拔有真实才能的人,受到广泛好评。B.李揆有远见卓识,上疏得到认可。当时京城治安混乱,盗贼杀人,李辅国请求选羽林军以备巡视。李揆引西汉旧事说明,如羽林警夜则难以应付突然之变。C.李揆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他在相位时,论及大事头头是道,却热衷追名逐利。他嫉妒吕地位超过自己,密令捏造吕的过失,最后反而自食其果。D.李揆与元载交恶,仕途遭遇坎坷。他自恃门望高贵,鄙薄元载出身寒微,元怀恨在心。元登相位后,对他报复,致使他全家衣食无着,在各州飘泊十多年。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其兄自有时名,滞于冗官,竟不引进。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其牧守稍薄,则又移居,故其迁徙者,盖十余州焉。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译文:李揆字端卿,是陇西成纪人,却在郑州安家。(他的家族)世代是名门望族。李揆年少时就聪慧敏捷而好学,擅长写文章。开元末年,考中进士,把自己写的文章进献给朝廷,(皇帝)下诏令中书省考查他的文章,提拔他做右拾遗。乾元初年,兼任礼部侍郎。李揆曾认为主考录取士人,大多不考查核实,只是使他的防备(措施)严厉,求取考生的文章与策论,严重违背了求取贤能之士的要旨。李揆考查进士的文章,说:“大国录取人才,只是务必要选拔有真才实学之人,至于那些古代经典或某些专门著作都在这里,请任意找寻查看。”因为这种做法,几个月里,美好的名声使皇上知道。从此很受皇帝恩遇,于是被重用。当时京城中盗贼很多,(甚至)有在大路上把人杀了扔在沟中的人,李辅国正放纵专横,上书请求选羽林骑兵五百人以备巡视。李揆上疏说:“从前西汉让南北军相互牵制,所以周勃才能趁机带南军闯入北军,于是使汉军得以安定。朝廷现在设置南北两个府衙,文官、武官分别,来相互窥伺查探。现在用羽林军代替金吾军在夜间巡查警备,一旦有意外事故发生,将拿什么来制止这些意外事故呢?”朝廷于是下令取消了李辅国关于羽林军的请求。李揆任宰相时,处理大事、进献策略、更替人事,虽然广博明辨,但是太汲汲于名利,深受人们非议。并且他的哥哥当时本有声望,却停留在闲散官吏的位置上,李揆竟然不加推荐。与他同朝为官的吕,虽然地位、名望远不及李揆,但处理政务方面却在李揆之上,吕被罢免相位,以太子宾客的身份任荆南节度使,名声很好。李揆害怕吕重新入朝为相,于是秘密地命令直省到吕管辖的地方捏造吕的过失。吕秘密地上疏为自己辩白,于是朝廷把李揆贬为莱州长史同正员。李揆被罢黜后,不几天,他的哥哥被改任司门员外郎。以后几年,李揆遇赦做了歙州刺史。起初,李揆把持政务时,侍中苗晋卿多次举荐元载担任要职。李揆自恃门望高,认为元载出身贫寒,(对他)态度非常轻蔑,不采纳侍中苗晋卿的举荐。并且对晋卿说:“风采出众的人不被重用,素质低下、生性猥琐之人却求官。”元载深深地怀恨在心。等到元载登上宰相之位后,趁李揆应当变换职位,于是奏请朝廷任李揆为试秘书监,到江淮养病。李揆没有了俸禄后,家道再次贫乏,一家百余口,靠乞讨度日。在各州间飘泊度日,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十五六年,当地州郡长官稍有轻慢,就又迁居,所以他搬迁的地方,大约有十多个州。元载因为获罪被杀,朝廷任命李揆为睦州刺史,入京拜为国子祭酒、礼部尚书,为卢杞所憎恨。德宗在山南,命令李揆担任入蕃会盟使,加任左仆射。走到凤州,因病去世,其时为兴元元年四月,享年七十四岁。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说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乃变名姓为刑人,入宫涂厕,中挟匕首,欲以刺襄子。襄子如厕,心动,执问涂厕之刑人,则豫让,内持刀兵,曰:“欲为智伯报仇!”左右欲诛之。襄子曰:“彼义人也,吾谨避之耳。且智伯亡无后,而其臣欲为报仇,此天下之贤人也。”卒释去之。居顷之,豫让又漆身为厉,吞炭为哑,使形状不可知,行乞于市。其妻不识也。行见其友,其友识之,曰:“汝非豫让邪?”曰:“我是也。”其友为泣曰:“以子之才,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近幸子,乃为所欲,顾不易邪?何乃残身苦形,欲以求报襄子,不亦难乎!”豫让曰:“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且吾所为者极难耳!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既去,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仇,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仇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对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赵襄子最怨智伯怨:痛恨B.卒释去之去:使……离开C.何乃残身苦形苦:痛苦D.于是襄子乃数豫让曰数:责备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豫让“义人也”的一组是(3分)①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 &&&&&&&②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仇而死③委质而臣事襄子,襄子必近幸子④既已委质臣事人,而求杀之,是怀二心以事其君也⑤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⑥以致报仇之意,则虽死不恨A.②③⑤B.①③④C.④⑤⑥D.②④⑥小题3:下列各项对本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智伯被消灭后,豫让为报答智伯,乔装改扮入宫涂厕准备刺杀赵襄子,失败被擒, 但赵襄子认为他是有义之人,释放了他。B.豫让两次刺杀赵襄子都未成功,一次隐于厕所,一次藏于桥下。但因为赵襄子“心动”、“马惊”使得刺杀失败,这两处的细节交待,突出了事件的传奇色彩。C.赵襄子指责豫让既然易主侍奉智伯,就不该一再为其报仇。而豫让认为智伯对自己有 知遇之恩,表达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决心。D.第二次行刺失败被擒,豫让要求向赵襄子的衣服刺几下以了却心愿,赵襄子感于他的大义,满足了他的要求后才将其处死。小题4:把文中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然所以为此者,将以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以事其君者也。(5分)(2)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5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姚珠树公传[清]张英明之季年,吾桐冠盖煊奕王谢子弟,以才俊闻于一时,其中文章、经济、丰采、言论、气谊、识量皆光明骏伟,卓然为诸君之冠者,则姚珠树公也。英为珠树公幼婿,公捐馆舍①时,英年十有五,犹及侍公左右,见其仪范巍然岳峙,渊然海涵,吐纳宗风,神采四映,虽幼犹能识之。工举子业,最为华赡博大,而一一根据理要,伸纸疾书,千言立就,古文词无不兼擅其美。诗宗少陵而命意,选词机杼,仍由己出。书法朗润高秀,入晋人之实。此皆邑人之所矜式②,海内之所流传,而英得于耳目之濡染者最多也。公为廉吏,后幼而食贫。当时,公卿雅重公才望,折节缔交,所以资奉之者甚厚。公性豪迈不羁,初,不治家人生产,悉推所有以供宾客觞咏之需,然亦未尝有所匮乏也。事项太夫人,孝养纯笃,至老不衰。当明末造知天下将乱,士大夫习于太平久,皆讳言兵。公留意当时事,与老弁③知兵者游讲,求防御贼寇之策,火器火药,皆与邑令谋而预备之。崇祯甲戌,流寇攻桐城,以有备而获免。乙亥,贼张献忠聚数万众,围桐者三次,蕞尔④孤城与贼相拒数旬,卒以无恙,则公与守令同心守御之有道也。公不遇于时,无由为封疆谋画而克全梓里,其效彰彰如是,使设施展布其所就,宁不伟哉?国朝定鼎后,以明经⑤署浙江龙游县学博,训士有方,多所成就,至今称之。教子至严肃,既壮犹督课如少时,以故皆为名士,掇巍科⑥。少与方宫詹公八人为友,称“八俊”。以文章道义相切磨,胶漆如古人,邑人至今为美谈。卒年五十有一,以公之才,而年与位皆不称,其所积而未享者,今之子若孙承之,俾昌俾炽有以也夫。注 ①捐馆舍:抛弃馆舍,死亡的婉辞。②矜式:敬重和效法。③老弁:旧时称低级武职。④蕞尔:小的样子。⑤明经:清代贡生的别称。⑥巍科:古代称科举考试名次在前者。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才俊闻于一时     闻:闻名B.工举子业 工:擅长C.公卿雅重公才望雅:高雅D.既壮犹督课如少时课:考核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虽幼犹能识之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士大夫习于太平久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C.以明经署浙江龙游县学博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D.而年与位皆不称侣鱼虾而友麋鹿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姚珠树具有多方面才能,诗歌因学习杜甫而在立意上深受其影响,书法则深得王羲之等晋人书法的精髓。B.姚珠树凭借才能和名望,赢得了当时公卿的爱戴,他们降尊纡贵和姚公相处,还常 常从物质上接济姚公。C.明朝末年姚珠树积极谋划御敌之策,并且精心武备,在他的率领下当地百姓战胜了强敌,保全了桐城邑。D.姚珠树教育儿子很严厉,儿子成年后仍然一如既往,因此他们都成为名士,并在科举考试中表现出色。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4分)三衢沈君持正,盛称其守白侯①之贤。予问之曰:“侯定科繇②如何?”曰:“豪者善避役,役多在贫人。侯察其奸,以田定赋③,一州服其平。”“侯律己何如?”曰:“侯清约甚,饮衢水外,一物不烦衢民。每旦徒行入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④。”“侯驭吏何如?”曰:“吏抱案立左右,唯侯言是裁,不敢以意出入之。去年春,天子嘉之,衢人成为侯荣。”予问已,顾谓二三子曰:“昔予闻兰溪吴德基言若此,今持正又盛称其贤。白侯之贤信已。”(选自明代宋濂《书白衢州》,有删减)【注】①白侯:指白景亮,字明甫,时任衢州路总管。②繇(yóo):徭役。③赋:税。④问:问罪,责难。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①侯察其奸,以田定赋,一州服其平。(2分)②每旦徒行人府署,野夫不识,与争道,不问。(2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吴起者,卫人也,好用兵。尝学于曾子,事鲁君。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吴起于是欲就名,遂杀其妻,以明不与齐也。鲁卒以为将。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恶吴起曰:“起之为人,猜忍人也。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与其母诀,啮臂而盟曰:‘起不为卿相,不复入卫。’遂事曾子。居顷之,其母死,起终不归。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起乃之鲁,学兵法以事鲁君。鲁君疑之,起杀妻以求将。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文侯问李克曰:“吴起何如人哉?”李克曰:“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①不能过也。”于是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注:①司马穰苴,齐国的军事家。(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节选)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鲁人或恶吴起恶:诽谤B.曾子薄之,而与起绝薄:轻视,看不起C.鲁君疑之,谢吴起谢:劝戒D.子卒也, 而将军自吮其疽卒:士兵小题2:以下吴起的行为,与某些鲁人认为他“贪名猜忍”全相符合的一项是(3分)①杀妻以求将&&&&&&&&&&&&&&&&&&&&&②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③其母死,起终不归&&&&&&&&&&&&&&&④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⑤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⑥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A.①②④B.②③⑥C.①④⑤D.①②③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吴起与士卒同甘共苦,但有的士卒的母亲认为这是吴起欺骗兵士为之卖命的一种阴险手段,因此非常痛恨他。B.吴起抱定“不为卿相,不复入卫”的旦旦信誓,连自己的母亲过世了也“终不归”。C.有人认为吴起“贪名猜忍”,学兵法事鲁君,会给鲁国带来灾难,建议鲁君弃用吴起,鲁君听信了谏言。D.吴起身为军事将领,好用兵,善用兵,他率领军队攻打齐国和秦国,都取得过辉煌战功。小题4:把文中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1)齐人攻鲁,鲁欲将吴起,吴起取齐女为妻,而鲁疑之。(5分)(2) 起贪而好色,然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过也。 (5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下列问题: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予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公冶长》)(1)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颜渊、子路的性格特点。(2分)颜渊:子路:(2)请简要评析孔子的志向.(2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阅读理解与欣赏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迪字复古,其先赵郡人。曾祖避五代乱,徙家濮。迪深厚有器局,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举进士第一,擢知制诰。真宗幸亳,为留守判官,遂知亳州。亡卒群剽城邑,发兵捕之,久不得。迪至,悉罢所发兵,阴听察知贼区处,部勒晓锐士,擒贼,斩以徇。尝归沐,忽传诏对内东门,出三司使马元方所上岁出入材用数以示迪。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迪请发内藏库以佐国用,则赋敛宽,民不劳矣。帝曰:“朕欲用李士衡代元方,俟其至,当出金帛数百万借三司。”迪曰:“天子于财无内外,愿下诏赐三司,以示恩德,何必曰借。”帝悦。 初,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以章献起于寒微,不可母天下,章献深衔之。天禧中,拜给事中。周怀政之诛,帝怒甚,欲责及太子,群臣莫敢言。迪从容奏曰:“陛下有几子,乃欲为此计。”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 仁宗即位,章献太后预政,贬寇准雷州,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丁谓使人迫之,谓败,知河南府。来朝京师,时太后垂帘,语迪曰:“卿向不欲吾预国事,殆过矣。今日吾保养天子至此,卿以为何如?”迪对曰:“臣受先帝厚恩,今日见天子明圣,臣不知皇太后盛德,乃至于此。”太后亦喜。知徐州,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仁宗语辅臣曰:“祈祷非迪所宜,其毋令往。”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诏不许,然甚壮其意。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选自《宋史· 李迪传》,有删改)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元昊攻延州,武事久弛延缓B.以章献起于寒微出身C.上大寤,由是独诛怀政惩罚D.诏不许,然甚壮其意壮大小题2:下列句子中,都能表现李迪“胆量非凡”的一组是()①迪深厚有器局 ②部勒骁锐士,擒贼,斩以徇 ③上将立章献后,迪屡上疏谏 ④以迪朋党傅会,贬衡州 ⑤迪欲行县因祠岳为上祈年 ⑥守将或为他名以避兵,迪愿守边A.①②⑥B.②③④C.②③⑥D.③⑤⑥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李迪本来是赵郡人,为了躲避五代的战乱,他与家人搬家来到濮地,并以文为媒,结识了柳开。B.李迪不同意章献做皇后,因为这件事,他立即遭到了章献的打击报复,所以贬官衡州。 C.周怀政时件使皇帝非常生气,他想惩罚太子。李迪不畏众怒,挺身而出,说服皇帝改变了初衷。D.仁宗登基,章献成了太后。她曾经与李迪有嫌隙,但两人为了朝廷的利益,最终还是和好了。小题4:用“/”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李迪贤相也方仁宗初立章献临朝颇挟其才将有专制之患迪正色危言能使宦官近习不敢窥觎而仁宗君德日就章献亦全令名古人所谓社稷臣于斯见之小题5:翻译下面的句子(8分)(1)尝携其所为文见柳开,开奇之,曰:“公辅才也。”(3分)(2)时频岁蝗旱,问何以济。(3分)(3)夫晋,何厌之有?(2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不详
题型:口语交际,情景问答题
用自己的话,简述孟子所提出的“大丈夫”的标准。孟子曰:“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答:&&&&&&&&&&&&&&&&&&&&&&&&&&&&&&&&&&&&&&&&&&&&&&&&&&&&&&&&&&&&&&&&&&&&&&&&&&&&&&&&&&&&&&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古代帝王陵墓之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