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月不能结婚吗能修缮窗户吗

轮椅上的家电维修师坚守25年
如今,他网购电子零件继续自己的行当
  李春明维修电锅 记者赵尚梅 摄□本报记者 赵尚梅 通讯员 李世忠  国道220线崔寨镇西街村路口向东不远处,有一个不起眼的门面。门口正前方偏左的位置摆放着一辆手摇式残疾人三轮车,偏右的位置是竖立着的写着“家电维修”的牌子。  附近的邻里乡亲都知道,这是村民李春明的店铺。因为左腿残疾,李春明坐在轮椅上修家电,一修便是25年。也因为娴熟的手艺,他成为乡亲眼里的能人,小到儿童玩具,大到电视电脑,只要是经过他维修的,基本都能再次“活”过来。[与时俱进]通过物流买零件遇不懂问题上网查询  9月25日,记者采访时,李春明坐在轮椅上,不到2个小时的时间内,有三位村民分别拿着电视机、电脑、电锅前来维修。  “快给看看,显示屏不显示了,黑了。”一进门,这位手拿电脑显示器的西街村村民就这样表示。接过显示器,52岁的李春明慢慢挪动轮椅向前,将显示器放到面前的桌子上,插上电源后,又用手检查了一下后面的连接电源的位置,结果显示器竟然亮了。“没坏啊。”李春明随后告诉村民,这只是显示器和电源没连接好的问题。随后,村民抱着显示器便走了。  如今,李春明的门头房里到处都是村民送来的电视机、电脑等。他指着墙壁上一根网线告诉记者,3年前,自己用上了电脑。他说,如今依靠网络,他所有的电子零件都能实现上门送货。“一些零件批发市场没有的,在网上还能‘淘’到。”采访结束时,李春明对于目前的生活状态很满意,晚上空闲下来的时间,还能上网学习一下维修知识。  “主要是碰到一些不会的问题,可以上网求助。”李春明说,如今碰到一些不会维修的故障,便上网查询。他说,以自己目前的年龄推算,至少还能干10年,老了就去敬老院。[不幸遭遇]因身体残疾 升高中被学校拒收  其实,李春明并非先天残疾,在父母的只言片语中得知,自己在差不多1周岁时,因为一次感冒发烧,打针打到了神经上。自那以后,李春明的左腿便没有一点知觉,成为大家眼中的残疾人。那时的李春明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与同龄孩子的不同,直到考上高中因为身体原因被当地学校拒收。  李春明说,高中之前,他始终以优异的成绩占据班级前几名,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最后的升学考试。但最后的结局却是因为身体原因被当地高中拒收。[向往学习]当“赤脚医生”时发现家电维修前景  “被高中拒收以后,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乱发脾气,但却有二三个月没出家门。”那时,十几岁的李春明尽管表面没有表现出不满,但内心却极度不平衡,也强烈意识到自己的身体残疾给未来带来的影响。  害怕李春明想不开,他的父母找到当时的村支书,希望村里能考虑孩子残疾的因素上,给孩子找一份工作。不久后,李春明被安排到村里的卫生室。打针、输液、查药房,经过简单的培训,用李春明的话讲,他成了村民眼中的“赤脚医生”。“成熟后,干一天能记5个‘工分’。”那时对于李春明来讲,这已经是极好的工作了。不是体力活,又能自力更生,不依靠家里,还能减轻家里负担。  直到1990年,“工分制”的取消,因为没人发工资,又不计工分,李春明便辞去“赤脚医生”的工作,开始了新的打算。其实,李春明做打算应该在更早之前。那时依靠拐杖,他尚能走一些路程。而在他家门口向西不足200米的位置,便有一家家电维修部。有时因为好奇,便会去瞧瞧。  去得次数多了,李春明渐渐发现了其中可观的利润。“没取消‘工分’时,修一个黑白电视机就能赚2个‘工分’,而修一台电视机有时就是几分钟的事情。”  他说,那时,收音机和黑白电视机刚刚流行起来,村里大约三分之一的家庭都已经购买。再加上,维修家电不是体力活,自己可以胜任。[奔着梦想]四处筹钱参加培训 蹬三轮车一上午才到济南  1990年,李春明辞掉工作后,便去济南参加了一个有关家电维修的培训课程。1000元左右的培训费用,在当时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李春明始终记得,培训费用是亲戚朋友伸手帮忙东拼西凑而来的。  接近1990年元旦,李春明在堂哥的帮助下开始向济南出发。因为交通不便,李春明的腿又有残疾,李春明的堂哥只能用脚蹬三轮车载着李春明赶往济南。  “吃完早饭就出发了,到达培训地点时接近中午。”坐在三轮车后面的李春明不知道堂哥用了怎样的力气,问了多少个路人,他们才到达位于山东师范大学附近的培训地点。他只知道,培训完,他将有自己的手艺,可以凭真本事吃饭。[把握机遇]村里电器被烧免费维修赢得信任  当年的腊月二十八,经过2个月左右的培训,李春明回到老家。正愁着怎样让村民信任自己的手艺,没想到在年后不久便遇到了那么好的机会。过完春节,到了初二,因为电压不稳,再加上过节期间用电量比较大,全村烧了几十台电视机。  “当时村里的家电维修店铺是外地人开的,过节期间,因为老板回家,村里烧坏了的电视机正好没人修理。”李春明说,那时,邻居家的家电恰好也烧了,又听说他在济南学了家电维修,就无意间提起“让他修修”。谁知,这一修,便奠定了李春明在村里开维修家电部的基础。  “看了一下,换个零件,黑白电视机就好了。”李春明的邻居也没有想到,李春明能在几分钟内搞定家里那台坏了的电视。随后,听说李春明修好了邻居家的电视机,便陆续有村民找来。“从初二到初五,基本没断人。”李春明记得,从正月初二开始,自己一天基本能修五六个黑白电视机。  “正月初五那天,村头一家开饭店的找到我,说家里电视机显示器上人晃悠。”李春明说,在村民的推荐下,这位开饭店的老板怀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找到他。“一看,是电熔的原因,没坏却烧得鼓起来了。”对于李春明的话,这位老板还是不相信,直到换上电熔,电视上的人影不再晃悠,这位饭店老板才真的相信李春明的技术。  那一年的正月,李春明修家电的技术慢慢得到村民的认可。正月底,李春明在靠近公路的位置,租了一间二十平方米左右的门头房,随后便开始了他25年的维修生涯。  “当时一个月房租差不多二三十元,基本上修三四个黑白电视就能回本。”李春明的记忆中,从自家店铺刚开业便开始盈利,门头房的租金是在挣了钱以后才给的。[担忧前景]家电越来越便宜不少村民放弃维修  如今,李春明的门头房已经在西街村换了七八个地方。但他的门头房却成为该村唯一的家电维修部。  “当时村里那个外地人开的维修部,也因为价格的原因,村民渐渐不愿去。”李春明说,店铺刚开业时,为了能打开局面,一般乡亲们来维修就只收成本价。后来,大约四五年后,村里原本的维修部便不干了。  因为身体残疾,李春明最初拿电子零件有些困难。“我坐在手摇式残疾人三轮车上,我堂哥骑着自行车用一根绳在前面拽着我。”最初,为了拿到电子零件,李春明在家人的帮助下,跑到县城同学那拿零件,每次往返要花上好几个小时。  后来,李春明改用公共电话,需要零件时,便给县城的同学打电话,等到他回来家时给捎回来。渐渐地,李春明的生意越来越好,有时月收入还能过万元。但2010年以后,这种月收入过万的情况就少了。李春明说,近几年因为家电变得越来越便宜,有些家电维修价格超过三四百元,村民就不愿修了。  他说,就拿修电视的例子来说,有些电视机买时也就1000元左右,村民一听修好可能会花费300元,便立马摆手说不修了。其实,在他们心中,买一个新的电视机可能会更划算。也因此,他比较担心家电维修的前景。第03版:民生联播
点击进入官方微博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楼道窗户换新颜
小区居民笑开颜何坊北社区多方协调为民解难题
&&本报讯(杨建琴&记者&李新红)近日,住在抚河南路121号的48户住户再也不用为破损窗户犯愁了。原来,在社区的多方协调下,小区房屋玻璃窗户整修一新,让这一困扰居民多年的问题得到解决。&&青云谱区何坊北社区是一个老企业宿舍区,由于没有规范的物业管理,小区内的房屋大多年久失修,许多楼道窗户已破损,一刮风下雨,楼道就积满了水。有的窗户因为破损严重,甚至可能掉下来砸伤人。破损的窗户成为居民心头的一块心病。前不久,何坊北社区的干部主动承揽下修缮窗户这件事,他们联合街道、市容、城管等部门,邀请驻区人大代表现场勘查,多方合计修缮事宜。最终,在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32扇破损窗户被整修一新,彻底解决了多年来困扰居民的难题。与此同时,社区干部还组织了驻区人大代表、退休老同志、辖区志愿者等参加大扫除活动,清洁社区环境,迎接新春佳节。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版权所有 南昌日报社 合作伙伴:发布日期:日&|&标签:&
以下内容,仅对会员开放。如需查看详细内容,请先 成为会员,已注册会员请
&相关的其他招标项目信息
为保证您能够顺利投标,请在投标或购买招标文件前向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咨询投标详细要求,有关招标的具体要求及情况以招标代理机构或招标人的解释为准。房客和房东承担连带责任
房客房主一起
房客和房东承担连带责任
您的举报已经提交成功,我们将尽快处理,谢谢!
大家还关注“破窗效应”对管理者的启示
热搜词: &&&&&&
“破窗效应”对管理者的启示
  中图分类号:C93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1)11-0037-02  一、什么是“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183;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桅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这辆车的玻璃就出现了好多洞,不久它就不见了。  这个实验被称为“破窗实验”。该实验揭示了人们的一种惯性思维:对于已经坏了的东西,留着也没有用,让它更坏一些也无妨。对于完美的东西,人们都会自觉地去爱护它,舍不得去破坏它。对这个实验的解读被心理学家称为“破窗理论”。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美国的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犯罪学家凯琳曾发现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楼,有一扇窗户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户与整座整洁美丽的大楼极不协调。不久,她又惊奇地发现:大楼上的那扇破窗户不但没有得到及时修缮,还多了几个带破玻璃的窗户。这一发现,使她忽然有所悟: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修缮,那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玻璃。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就会滋生犯罪。这就是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  二、“破窗效应”揭示的规律  “破窗效应”更多的是从犯罪的心理去思考问题,但不管把“破窗效应”用在什么领域,角度不同,道理却相似: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对于任何一个破坏规定的行为,哪怕是极其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也都是对管理秩序的损害。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其实际后果就是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那么用不了多长时间,各类有损公共秩序的行为,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地滋生出来。这将对正常的社会秩序形成剧烈的冲击,并导致社会在某种程度上陷入无序状态。  同时,“破窗理论”揭示了管理的一个重要规律:即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着一种信息,这个信息必然会导致这种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  良好的秩序需要有人不断地维护,管理者应不辞辛苦地去纠正和修缮每一次被打破的“窗户玻璃”。如果被打破的第一个窗户无人修缮,大楼的破窗户越来越多,给人造成了一种秩序混乱、无人管理的感觉,不良现象就乘虚而入。  从更深层次来说,错误的行为没有得到及时纠正,其他人就把这种错误理所当然地接受了,久而久之,正确认识受混淆,是非分辨能力下降;即使一些人当时对此种错误行为有所认识,由于管理者置之不理,也没有采取必要措施,就会在被管理者心理上产生暗示性作用,错误的发生就成了无所谓的事,在广大被管理者中就将产生辐射作用,正气受抑制,邪气滋长,由此在管理中产生“破窗效应”,对管理工作造成无可估计的不良后果。  三、“破窗效应”对管理者的启示  (一)用好“显微镜”,深入查找问题,防微杜渐  显微镜具有透视效应。我们在抓管理工作中,要把细微的、不易发现的、容易被忽略的隐患苗头,通过放大成形于大庭广众之下,逐一曝光暴露。针对存在的问题,剖析深层次原因,制定针对性措施,认真抓好整改,真正把各种问题和矛盾化解在最前端,把各类隐患和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破窗效应”告诉我们,把握环境的暗示和诱导的作用是异常关键的。对于影响深远的“小过错”,小题大做的处理非常必要。古人云:“天下之事,以渐而成;天下之事,因积而固”,一些事故案件的发生,绝非一时之误,一念之差,而是积小成大,积久成疾,一朝爆发而已。  细节决定成就。管理的关键在于注重细节,精于细微,方能提高管理水准。要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在抓苗头、抓养成、抓细微上下工夫、用力气。以细求实,严抓细微,锲而不舍,坚持不懈,就能提高管理效益。  老子曾说:“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它精辟地指出了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细微之处入手。看不到细节,或者不把细节当回事的人,对工作缺乏认真的态度,对事情只能是敷衍了事,这种人无法把工作当成一种乐趣,而是当作一种不得不受的苦役,因而在工作中缺乏工作热情。他们永远只能做别人分配给他们的工作,甚至即便这样也不能把工作做好。而考虑细节、注重细节的人,不仅认真对待工作,将小事做细,而且注重在做事的细节中找到机会,从而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第一块玻璃”破碎之前一定有细微的预兆,或许是玻璃上的一道细小的裂纹,或许是周围环境的变化,管理者应当深刻把握这些细节,深层次挖掘成因,从源头下手,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这就要求管理者在工作中要关注细节、把握细节,在细节上下大功夫,以细节抓好管理。  (二)用好“多棱镜”,及时发现问题,果断处理  多棱镜具有折射的功能。一束单一的光线进入能折射出七彩颜色,作为管理者,对于眼前检查发现的问题,或是其他单位出现的问题,要学会举一反三,引以为戒,由这个问题想到那个问题,由一个方面问题想到其他方面可能出现的问题隐患,及时查缺补漏,打好“预防针”,吃好“消炎药”,降低安全工作成本。当看到别人的“窗户破碎”时,管理者应当及时反思自身的管理有没有出现“裂纹”,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是管理者应当具备的素质。  1.管理者在对待问题上要做到“经常”  管理者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要正确对待问题,做到三个经常:一是教育要“经常”。觉悟不高、思想麻痹、丧失警惕等是事故的共性原因。所以要时刻加强安全工作的宣传、教育,以形成“绝不能打破玻璃”的环境氛围。二是检查要“经常”。检查是管理工作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检查的目的是及时掌握安全的现状和发展变化的趋势,及时地发现不安全的隐患和问题,及时地修正管理工作中的偏差,保证管理目标顺利实现。三是反省要“经常”。对于以往的教训要经常回顾反思,时刻警惕,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疼”、“出了事,不怕事,事情过后就忘事”。  2.管理者在方式方法上要做到“寻律”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管理工作也不例外。只有善于研究和把握事故发生的规律,才能减少盲目性,掌握主动权,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益。具体体现在:在剖析中“寻律”,从发生的事故中吸取经验,做到防微杜渐、举一反三,有效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在贯彻中“寻律”,加强对安全防事故措施的落实力度,做到警钟长鸣,可以减少或避免事故的发生。安全防事故工作落实到实处离不开安全防事故措施的贯彻与执行,安全防事故工作扎实有效就必须实现由人治转为法治。  3.管理者在查找问题上要做到“从严”  “从严”查找问题才能根治问题。“严肃查找”就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查找原因要“准”。事故定性不能随人情走,不能只查客观,不查主观;不能只查部属,不查上级;不能只查别人,不查自己;不能只查外围,不查核心;只有把查事故的“心”定准了,才能为处理时的“硬”奠定良好的基础。二是事故剖析要“深”。追查责任不能避实就虚,不能头痛就在头上找原因,脚痛就在脚上找原因,要对事故的发生有一个系统的思考,要从规律上、从领导的责任心上等诸多方面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才能纠偏补漏,才能真正“治本”。三是追究责任要“狠”。尤其对一些责任事故不能有任何的同情,该由谁负责就由谁负责,该是什么层次的处理就是什么层次的处理,需要“杀一儆百”的就必须“杀一儆百”,这样才能引起公众对事故的重视,才能真正地从事故中吸取教训,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三)用好“平面镜”,公正处理问题,树好风气  平面镜显示真实的图像。对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要坚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既不能把问题缩小化,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对已经发生的问题避重就轻、弄虚作假、隐情不报,导致错失解决的最佳良机。也不能把小问题扩大化,把一般性问题普遍化,一概而论、以偏概全,不因一些小问题或者小失误而全盘否定,挫伤和打击被管理者工作的积极性,而影响管理工作在末端落实。  在管理工作中,无论是谁“打破玻璃”都应公正地受到处理,管理者自身也不应例外。作为一个管理者以身作则是最基本的素质,千万不要为自己违反规范和制度找各种借口。“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话,是无法将规范和制度推人人心的。管理者如果违反了规范,只有当众加重处罚,别无他法。  以身作则、严于律己,是管理者必备的品质,也是做好管理工作的起码要求。管理者的自律精神就像一面旗帜,展示着一个组织的形象,影响着广大被管理者的思想行为。管理者的威信,一般来自权力影响和非权力影响两个方面。古人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讲的就是非权力影响,即管理者的人品官德在其工作和生活中所发挥的无形作用。  (四)用好“后视镜”,督导整改问题,重在预防  后视镜方便看到身后的情况。有些问题的整改、习惯的养成、正规制度的落实具有长期性、反复性,需要管理者不怕麻烦,盯着问题反复督导、反复整改、真正落实。要采取加强反馈、随机检查、回头看等多种方式,加强检查督导,对发现和指出的问题盯住不放,做到问题不解决不撒手,制度不落实不放过。  一个正规、有序、科学的管理环境,有赖于一整套严格、成体系的制度。有了好的制度还远远不够,制度只有被执行才有生命力。即使是一个一流的制度,如果只是“挂在墙上、停在嘴上”,其作用也无从体现。只有制度得到有力的执行,才能够最大限度地防止“第一块玻璃被打破”,即便是“第一块玻璃被打破”了,也能保证其及时得到修补,从而避免“第二块玻璃被打破”。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管理者在抓工作落实的时候一定要有预先的筹划,也就是说要有抓工作的思路,而且思路一定要合理。管理者应该在“第一块玻璃”破碎之前做好预想、预防,怎样才能避免事故的发生,发生以后怎样依法有效处理,从而避免破坏性的扩大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为什么腊月不能搬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