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位置和资源两个方面分析阿拉斯加犬地理环境对工农业生产的影响

高考地理专题复习
第四讲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四、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一)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及人口数量与环境的关系
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是从死亡率下降开始的,但人口再生产类型转变的真正实现,要通过生育率的下降来完成。
在人口增长的整个历史过程中,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逐渐减弱,人类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使人类死亡率下降。当人口死亡率下降趋势稳定后,人类的生育观念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水平的发展自发或靠政府的自觉措施而产生变化。人们从追求多生子女养儿防老转向追求物质文化生活的提高,追求社会文明道德的发展,追求自我精神的发展;生育行为从早婚多育转变为晚婚少育,从而造成生育率的下降。
不同的国家,人口生育率下降的原因是不相同的,因而出现了不同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
西欧、北美等发达国家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引起了一系列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的变化,从而导致人们生育观念和意愿的改变,并最终导致生育行为的变化
政府自觉措施
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下,商品经济还很不发达,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半自然经济占有重要地位,引起人们生育观念改变的经济和文化基础都比较薄弱,多生多育仍是人们主要的生育意愿。在这种情况下,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自发转变很难实现。因此,必须通过政府积极的宣传和教育,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才能改变人们的生育意愿和行为。
日本、新加坡
自发与政府自觉措施相结合
社会化大生产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已使人们的生育观念和意愿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但也与政府鼓励节育、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分不开。当政府采取的一些控制人口增长的自觉措施,与民众潜在的少生意愿得以结合时,就会导致生育率的下降
(二)影响人口迁移的原因
主要原因和表现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迁移是为了追求更好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经济收入,从而能有更高的生活水平。从宏观上来看,经济布局的改变也会造成大量人口迁移
我国20世纪80年代深圳、珠海等经济特区的设立,吸引了大量的人口迁入
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大规模人口迁移
乌干达的亚洲裔居民被红驱赶而迁往英国;&巴以战争&使巴勒斯坦人逃离家园,我国戍边改革等
社会文化因素
宗教迫害、民族歧视
印巴分治导致穆斯林从印度迁往巴基斯坦
生态环境因素际&&&&&&&&&&&&&&&&&&&&&&&&&&&&&&&&&&&&&&&&&&&&&&&&&&&&&&&&&&&&&&&&&&&&&&&&&&&&&&&&&&&&&&&&&&&&&&&&&&&&&&&&&&&&&&&&&&&&&&&&&&&&&&&&&&&&&&&&&&&&&&&&&&&&&&&&&&&&&&&&&&&&&&&&&&&&&&&&&&&&& &&&&&&&&&&&&&&&&&&&&&&&&&&&
自然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环境条件。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灾害性的变化常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移
图瓦卢人民整体迁往新西兰
男性比女性更富有迁移动力,但因受到历史、传统等多方面的影响,婚姻迁移以女性占绝大多数
青年比少年和老年迁移比重大,大中型国有企业和高层次的服务业中,主要由青年人从事脑力劳动或技术性职业。在一般情况下,青年人有着明显的迁移倾向,迁移人口年龄明显集中于15&35岁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移民平均文化程度一般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与中国高等院校的招生、分配、干部调配等计划迁移密切相关,但在农村劳动力流动中情况相反
(三)现代人口迁移的三种类型
现代人口迁移的三种形式
劳动力输出
国际难民迁移
迁移人口类型
高素质人才
外国廉价劳动力
战争难民、政治难民、环境难民
寻找更好的学习、工作、生活条件
发达国家劳动力不足,寻找更多就业机会
战乱、种族冲突、政治迫害
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贫穷国家流向富裕的石油输出国
流向和平国家,或能对其提供避难需要的国家
发展中国家在人才和经济上蒙受双重损失
缓解发展中国家就业压力,赚取外汇
(四)我国的&农民工&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人口迁移日趋活跃,流动人口大量增加,并逐年上升趋势
从农村到城市、从内地的省、自治区到沿海城市和工矿区
四川、广西、安徽
广东、上海、北京
自发流动为主
务工和经商
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出现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别
国家推出允许农民进城的一系列政策
给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缓解了城市部分行业劳动力的供需矛盾
改变了城市的经济结构,为城市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做出贡献
促进了城市商业的发展,增加了城市的收入
促进了城市周边地区的农、牧、渔和副业的发展
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方便了城市居民生活
促进了不同地区思想交流,推动了城市文化向多元化发展
增加了城市公交、卫生、教育、环保、工商、税务、计划生育等方面的压力
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
给城市的治安管理带来一系列问题
1.美国老年人口向阳光地带迁移原因:①自然原因:纬度高.气候寒冷;②社会原因:工业发达,环境污染严重。
2.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获取足够的劳动力;有利于当地资源的开发;给城市环境造成影响。对迁出地影响:加强与外界在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缓解当地的人地矛盾;有利于增加收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上海成为人口迁入地原因:经济发达,收入高,就业机会多)
3.新疆吸引人口迁入的主要原因:开发资源和发展边境贸易。
人口迁往边疆和工矿区的影响:利:利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工业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综合环境。弊:加剧生态环境问题。
&&& 4.流动人口增加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利:积极推动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弊:对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影响城市交通以及社会经济秩序。
(五)人口分布问题
1.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平原和低地
工农业生产大多数集中地区,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平原区
高山和高原
土层贫瘠,交通不便,气候寒冷,风力较大,人口稀疏
气温和降水
北半球温带地区水热组合好,土壤肥沃,多大江大河冲积平原。适宜人类居住和发展农业生产
人口分布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水源分布,干旱地区的人口逐水而居,湿润区依水源多呈点状、线状和片状分布
多通过农业生产间接影响人口分布。各类土壤不同的天然肥力和适耕性能,会导致人们对其开发利用程度的不同,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分布。一般而言,冲积土、黑钙土和棕色森林土适于农业生产,这些地区农业发达,人口稠密。
产业革命时期,某些地区矿产资源的开发成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煤矿、油田等工矿点也是居民密集点
(2)社会经济因素&决定性因素
生产方式和生产力水平:在史前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单位土地面积上所供养的人口少,故。到了封建社会,农业生产水平成为影响区域人口密度的基本因素,。在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随着工商业和金融业在城市的集中,。
经济发展水平: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通常是人口稠密的地区。不过,人口分布稠密并不能完全反映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经济活动方式:一般而言,工业区比农业区人口稠密,农业区中的种植业比畜牧业人口稠密。第二和第三产业的人口分布取决于原有经济基础、适宜的能源供应地、有利的工业生产和大城市的特定位置。
交通运输条件: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可以促使交通沿线人口日益稠密。由于现代化交通工具的发展和运输费用的降低等原因,城市空间大为扩展,使城市人口从高度集聚转为分散和均匀分布。
(3)历史与政治文化因素
政治文化因素可在短时间内改变人口分布状况,如两次世界大战使世界政治地图发生明显变化,人口也随之大规模移动。此外,宗教信仰、文化习俗、科技发展水平、政府的人口与发展政策以及历史因素等也对人口分布产生影响。
分析人口密度差异的基本思路:地形&气候&经济发展水平&历史发展。
巴西(澳大利亚)人口集中于东南部的原因:①气候温和湿润,地形平坦,利于耕作;②交通便利,多优良港湾,工业发达;③欧洲殖民者最早到达这里,开发历史较早。
2.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1)世界人口分布
亚洲东部、60&N以南的欧洲、北美洲东北部
北半球中纬度的近海地区
平原广、气候湿润,农业发展早,工业、交通、城市发达
苔原、冰原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高纬度地区
严寒、交通不便
热带雨林带
湿热、交通不便
干燥、交通不便
高原、山区
寒冷、交通不便
世界上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有11个
按照各国公布的数据,迄今为止,全球共有11个国家的人口超过了1亿,这些国家和人口分别是:(1)中国:约13亿(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2)印度:10.5亿(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3)美国:约2.964亿(面积约962万多平方公里);(4)印度尼西亚:2.15亿(面积约190万平方公里);(5)巴西:1.&816亿(面积851万多平方公里);(6)巴基斯坦:1.&49亿(面积约80万平方公里);(7)俄罗斯:1.4亿(面积1707.54万平方公里);(8)孟加拉国:1.35亿(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9)尼日利亚:1.33亿(面积约92万平方公里);(10)日本:1.27亿(面积37.78万平方公里);(11)墨西哥:1.05亿(面积约197万平方公里)。
(2)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
东亚、东南亚、南亚
古老文化中心,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
资本主义发展最早,商贸活动频繁,最重要的工业地带
北美洲东北
工业、金融、贸易最发达
高山寒冷区、干旱沙漠区、湿热地区
自然条件恶劣,或开发较晚
中国人口分布
东部沿海地区密集;西部高原稀少;平原多,山区多。以黑河&腾冲一线为界,东南多,西北少
东部地区地势低平,气候暖湿,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人口高度密集;西北地势高峻,气候干冷,人口稀疏。
 (六)世界主要的人口问题
(1)发展中国家人口问题的不利影响及对策:
问题:人口增长过多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庞大的人口基数和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形成人口压力,给资源和环境带来巨大压力,造成人均资源减少、就业困难、生活水平下降和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等种种资源和环境问题,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措施: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2)发达国家人口问题
问题:人口增长慢
影响:劳动力不足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的不同侧重点:
&&& ①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
&&& 问题:人口老龄化严重,劳动力短缺,制约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
&&& 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
&&& ②发展中国家城市人口老龄化
&&& 问题:人口老龄化,青壮年负担过重以及赡养众多孤寡病残老人。
&&& 措施:关心照顾老人,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 自然资源和自然灾害专题
(一)自然资源概述
1 自然资源: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用于生产、生活的物质和能量(含一次能源)。根据地域分类,分为宇宙资源、气候资源、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四种,根据属性分类,分成可再生资源和非可再生资源(即矿产资源)两大类。自然资源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物质基础。
2 共同特点:
a数量的有限性(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数量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供给)――生产规模要适度,资源开采量不应超过环境供给量或资源的再生量,要节约、适度利用自然资源,防止资源耗竭与生态破坏,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
b潜力的无限性(科技的进步,可以不断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和广度)――改进生产、勘探、开采及资源回收技术,开发新材料和新能源,发展循环经济,降低消耗,挖掘潜力。
c分布的规律性(可再生资源受水热条件制约,一般有地带性分布规律;矿产资源受地质作用制约,有地质规律可循)――地域分布的不平衡、利用资源要因地制宜、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d地域组合的整体性――对资源的利用,必须综合利用,统筹兼顾。
3 宇宙资源:主要有空间资源(轨道资源及高真空、强辐射和失重的环境)、太阳能资源、矿产资源(如月球上的氦3)。空间资源开发属于高技术产业,是高投入、高效益、高风险的事业。由于空间技术具有重要的军事、经济、科学和政治意义,许多国家都将发展空间技术列为本国发展战略的重点。(联系:我国的神舟5号飞船、嫦娥探月计划、三大卫星发射基地、3S技术的应用等)
4 气候资源:指太阳辐射(光照)、热量、降水和风等,是一种普遍存在、具有数值特征和较大变率的自然资源。气象经济:获得及时准确的气象信息,进而趋利避害,从而增加效益或减少和避免损失。德尔斐气象定律揭示,气象投入与产出之比高达1:98以上。
5 陆地资源:指陆地上的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
6 海洋资源:①海洋生物资源:影响因素――阳光+营养盐类,分布――大陆架浅海、温带海区、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处渔业资源丰富;世界和中国的大渔场的分布与成因。②海洋矿产资源:滨海――砂矿和金属矿产,大陆架――石油、天然气和煤硫磷等,深海盆――锰结核、可燃冰等。③海洋化学资源④海洋能源⑤海洋空间资源――用于交通运输、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文化娱乐,如港口建设,填海造陆等。
7海洋权益: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1分经线的长度,约为1.852km)领海主权和200海里(由海岸基线起算)专属经济区的资源管辖权。注意:中日钓鱼岛问题和东海大陆架划分问题、南海主权之争问题、台湾问题。要树立海洋意识,开发蓝色国土(我国管辖海域面积约300万平方千米),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权益,保障国家海洋战略利益和海上安全。
(二)资源问题
1 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是紧密联系的,由于(奢侈浪费)模式、人口数量的空前增长、贫困问题以及社会和经济不平等等一系列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人类生存所依赖的许多基本资源正在枯竭,环境退化正在加剧。
2 世界性的资源问题主要表现有:土地退化(水土流失、荒漠化、盐碱化等)、水资源短缺、森林(特别是热带雨林)和湿地的消失、物种灭绝、矿产资源耗竭、能源危机、海洋渔业资源枯竭等。
3 中国的资源问题:我国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多,相对数量少,许多资源人均拥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质量不高,破坏和浪费严重。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资源的供需矛盾将进一步尖锐,资源不足和生态恶化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硬约束&。因此,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依靠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向集约型转变,发展生态农业和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立以产品清洁生产、资源循环利用和废弃物高效回收为主要特征的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体系。(补充: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工业社会的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即&资源&产品&废物&。线性经济的增长,依靠的是高强度地开采和消耗资源,同时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循环经济的增长模式是&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减量、再用、循环&(即3R)是循环经济最重要的实际操作原则,其中减量原则属于输入端方法,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的物质量;再用原则属于过程性方法,目的是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利用效率;循环原则是输出端方法,通过把废物再次变成资源以减少末端处理负荷。)
4 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资源的生产和消费在地区分布上的不平衡,不同区域资源的差异(结构、数量方面)和经济的差异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其实质是实现资源的区域优化配置。注意: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举措-南水北调、北煤南运、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等;重要物资如石油、煤炭、铁矿石、粮食、木材等在全球输运调配的情况。掌握输运线路,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及在此过程中对社会、生态方面的影响。
一个国家或地区水资源的总量的多少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区域面积,一般来说区域面积越大,集水范围越大,水资源总量越大;二是区域内降水量,降水量越多,径流量越大,水循环越活跃,水资源总量越大。
一、世界五大产棉区:
1、非洲尼罗河河谷&&长绒棉
3、南亚西北部印度河流域
4、中国五大产棉区(冀中南鲁西北豫北平原、黄淮平原、南疆、江汉平原、长江下游滨海沿江平原)
5、美国35&N以南的棉花带
二、世界七大产油区
中东波斯湾(世界最大石油储藏区、生产区、出口区),拉丁美洲(墨西哥、委内瑞拉等),非洲(北非撒哈拉沙漠和几内亚湾沿岸),俄罗斯(第二巴库、秋明),亚洲(东南亚、中国),北美(美国、加拿大),西欧(北海地区的英国和挪威)。
石油运输:中东&西欧、北美、日本;北非&欧洲;墨西哥湾和加勒比海&西半球;俄罗斯&东欧和独联体一些国家;东南亚&日本
三、世界主要铁矿资源分布
世界主要铁矿生产国:美、加、巴西、智利、澳大利亚、中国、印度、俄、法、瑞典、利比里亚和南非等
世界重要铁矿出口国:加、澳、印、巴西、智和瑞
世界主要铁矿进口国:美、日、德
日本所需铁矿石来自加、巴西、澳、印、智、利比里亚和南非;美国进口铁矿石主要加、巴西和智;德国进口铁矿石主要从加、澳、利比里亚和瑞典等国。
一)、东亚:
1、朝鲜境内有丰富的森林、矿产资源;
2、日本国内森林资源、水利资源、渔业资源丰富,矿产资源贫乏;
3、东南沿海:经济发展快,人口稠密区,四个新兴工业区(韩国,中国东南沿海,香港,台湾)
4、西部内陆:畜产品加工业;
二)、东南亚:
1、世界上最大的热带经济作物区:
(1)马来西亚:天然橡胶,油棕(第一);
(2)印度尼西亚:胡椒,金鸡纳霜(第一);
(3)菲律宾:椰子,蕉麻(第一);
2、粮食作物:水稻(泰国出口第一,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出口国);
3、矿产:锡(马来西亚),世界最大锡矿带,石油出口(印尼第一、文莱);
4、工业发展迅速;经济与我国具有一定的互补性。
三)、南亚:
印度矿产主要以煤、铁、锰矿为主,分布在德干高原北部;另外土壤肥沃,耕地面积大,亚洲耕地面积最多的国家;铁矿石、茶叶、小麦等出口;
四)、中亚:
灌溉农业,畜牧业为主;
有利因素:平原、耕地面积大;光照充足;温差大;
不利因素:水资源缺乏;
小麦,棉花,畜产品&&主要出口物资;
矿产丰富,种类多样:煤,铁,石油(分布在里海沿岸);
工业:采矿业,冶金业,军事工业(重工业为主);
五)、西亚和北非:
1、石油资源丰富:分布在波斯湾沿岸以及北非,储量占世界的一半,开采量为1/4,出口量第一:主要向西欧,美国,日本;
2、特产:土耳其安卡拉羊毛、摩洛哥橄榄油、阿富汗紫羔皮羊毛、伊拉克椰枣;
3、北非的铁矿分布在利比亚、埃及与苏丹境内,摩洛哥磷酸盐;
六)、撒哈拉以南非洲:
1、热带经济作物;动物资源丰富:狮子,大象,猩猩;生物资源丰富:可可,丁香,剑麻;
2、水利资源丰富:世界第二(刚果河);
3、采矿业;金刚石(扎伊尔)、锡、铁、铝,铜(赞比亚),黄金(南非)、铁(利比亚),石油(尼日利亚)、铀矿(南非);
注:二者为单一初级产品出口;
原因:由于殖民经济长期侵略,经济大国操纵;
出路:振兴民族经济、开展多种经济;
七)、西欧:
1、矿产:煤(英国奔宁山脉、法国里尔、德国鲁尔)、铁(大不列颠岛西海岸)、石油(北海);
2、资本主义革命最早,大多数为发达国家;
3、工业中心多,形成工业密集带;
4、旅游业发达:旅游资源丰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
5、农业发达:荷兰,乳畜业占65%,挪威:石油业;瑞典:森林业;
八)、欧洲东部和北亚:
1、森林资源(亚寒带针叶林,第一);
2、水力资源;
3、矿产:石油(西伯利亚平原、东欧平原),天然气,煤(中西伯利亚高原、东海岸),铁矿(东欧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有色金属(锰铜铝锌);
九)、北美:
1、矿产:煤(美国东北部),铁(五大湖区西部),石油(墨西哥湾沿岸、阿拉斯加),天然气,铝土金铅锌-有色金属(美国西部);
2、森林(加拿大亚寒带针叶林,温带阔叶林),草场,水力&&美国;
3、加拿大&&森林(为原料,新闻纸加工),石油,铁,煤,镍(占世界80%),渔业资源丰富;
4、农业-高度机械化,农牧业专业化;
5、工业-现代化程度高,部门齐全,科技含量高;
十)、拉丁美洲:
1、矿产:石油(墨西哥东南沿海,委内瑞拉沿海),铁,锰(巴西高原东部),铜(智利世界最多),银(墨西哥、安第斯山脉);
2、水力:巴西高原;
3、生物:植物-森林(红木,乌木);
4、经济作物(咖啡,香蕉,甘蔗);
5、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
6、单一产品出口为主,一些热带经济作物产量巨大;
7、粮食以玉米为主,大多数国家粮食自给;
十一)、大洋洲:
1、矿产-铁(西北部、塔斯马尼亚岛),煤(澳大利亚东部沿海);
2、稀有动物-鸭嘴兽;
3、澳大利亚是南半球经济最发达的国家,有现代化的农牧业和工矿业
十二)、南极:
1、矿产-煤,铁,石油,天然气,生物,淡水;
2、生物-企鹅(鸟类),海豹,鲸,磷虾;
3、淡水水库;
十三)、北极:
1、丰富生物资源:北极熊,海豹;
2、矿产:煤(30亿吨),石油(100-200亿桶),天然气;
(三)能源资源
1 能源:能够为人类提供某种形式能量的物质或物质的运动。能源按来源分为三类:来自太阳辐射的能量(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来自地球内部的能量(核能-铀矿、地热能)、天体引潮力形成的潮汐能;按利用状况分为常规能源(煤、石油、天然气、水能、生物能),其余的为新能源。
2 能源资源为人类社会活动和发展提供动力,矿物燃料(煤、石油、天然气)同时还是非常重要的化工原料。人类利用能源的历史,依次经历了柴草-煤炭(产业革命后)-石油(二战后)三个时代。目前,世界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核能与其它新能源在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石油危机&之后有较大的发展。中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75%左右),但随着中国汽车拥有量的迅速增加,对石油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
3 世界能源问题:能源是左右可持续发展进程的关键因素之一。一方面,能源为改善人类生活和促进经济发展所必需。与此同时,能源消费也可能造成空气污染、全球变暖等健康和环境问题。能源消费的增长与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发达国家消费了全球大部分的能源,也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目前,世界消耗的能源以非可再生的矿物燃料为主,储量有限而且分布不均,因此保证能源(主要为石油)稳定、充足的供应成为关系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
4 我国能源战略:
我国储量最丰富的能源是煤和水能。煤和石油、天然气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水能主要分布西南、中南、西北
(1)我国煤炭资源的特点及制约中国煤炭供应的主要因素?(特点:①储量丰富,②分布上东北、西北、华北多,南方少;③资源勘探程度低,开采条件差,生产成本高;④开发消耗造成的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制约中国煤炭供应的主要因素:煤炭运输,所以加快北煤南运的途径是建设铁路和港口及建设坑口电站)
(2)南方能源缺乏,而且大量使用矿物燃料会造成环境问题,那如何解决南方能源紧缺问题?(开源:①加大科技投入,发展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如水能、太阳能、风能、沼气。南方风能资源也很丰富,我国风能资源分布在两个地区一是西北内陆,二是沿海地区,②加强国际的合作,实现能源供应地区多样化。③加强本地区沿海大陆架油气资源的开发。节流:①加强设备的更新,技术改造,降低能耗,提高利用率。②调整产业结构,改变经济增长模式。)
&(3)我国能源利用的战略:以煤炭为主,利用石油、天然气,积极发展水电,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地热能、海洋能等。
(4)我国能源消费利用变化特点:煤炭比例下降,石油、天然气、水电、核电比例上升。
(5)我国主要的核电站:广东-大亚湾、岭澳;浙江-秦山;江苏-田湾等。建设原因:常规能源分布少;人口集中,工农业发达,能源需求大。
(6)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②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③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④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⑤国际石油价格上涨;⑥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7)调整措施:①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②建立石油储备体系;(目前在建的四大石油储备基地是浙江镇海、辽宁大连、山东黄岛、浙江岱山)③加大能源勘探、开采,增加能源产量;④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⑤稳妥发展核电;⑥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⑦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的利用率;⑧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⑨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的工业发展;⑩利用乙醇汽油。
(8)中哈输油管道的建设是两国双赢的结果原因:①哈萨克斯坦可以将石油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哈萨克斯坦沿线的基础设施的建设;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②中国可以减少中国对中东石油的依赖;增加石油进口的多元化;中国将获得一个长期稳定的陆路石油来源;管道处于亚洲内陆,输油线路安全;就近可以节省运输费用。
(9)我国西南部能源输出省却出现能源紧张原因:①降水减少,河流径流量变小,水力发电受到限制;②经济发展快,能源需求增加。
(10)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工程对东、西部地区影响:①对西部的意义:a.改变西部的能源消费结构,促进西部地区生态建设,利于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b.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调整产业结构;c.增加就业机会;d.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②对东部地区: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张状况;改善能源消费结构,保护环境。
(四)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是,并对人类社会造成
2 自然灾害的发生虽然具有偶然性,但在时空分布上有一定规律可循:区域性、季节性和阶段性以及共生性和伴生性等。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加剧或诱发自然灾害,但人类也可以采取正确的行动来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减轻自然灾害包括监测、预报、防灾、抗灾、救灾、灾后援建等一系列工作,是一项必须动员全社会力量协调行动的系统工程。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频度高,损失大。减灾就是增加效益,主要的防灾减灾措施有:加强减灾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加强灾害研究工作,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健全减灾工作政策法规体系,完善社会应急机制,加强灾害管理;采取必要的避防措施和抗灾工程措施;加强生态建设;加强灾害保险工作。
(五)主要的自然灾害
1 洪涝:江河湖泊水位急剧上涨乃至决口泛滥的现象称为洪,低洼地区积水过多称为涝。暴雨(24小时降水量超50毫米)是形成洪涝的最主要原因(引起暴雨的天气系统有温带气旋、热带气旋、锋面等,水汽充沛,气流强烈上升,持续时间长),其余的有凌汛(冬半年)、山洪、融雪洪水(春季)等。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台风的影响;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地势低洼(海河、珠江);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厄尔尼若现象等。&&&&&&(2)人为原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围湖造田;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渭河流域)&&&&&&治理措施: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退耕还湖;修建水利工程;裁弯取直,加固大堤;开挖入海河道(淮河);修建分洪区;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2 干旱: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量异常偏少而形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干旱对农业生产、水资源供应及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干旱多由于大气环流异常,导致输送的水汽少或持续受下沉气流的影响。干旱发生的时空范围较广,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易发生,如华北的春旱、长江中下游的伏旱等。防御措施: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营造防护林,发展节水灌溉,修建引水蓄水工程、选择耐旱作物等。
3 台风:热带气旋(低气压)强烈发展的一种形式,近中心(中心为台风眼)风力超过12级(其中前进方向的右半圆风力较强,称为危险半圆),形成于热带或副热带海面温度在26℃以上的广阔海面上,北半球以夏秋季节(7-9月)最为集中,主要源地是西北太平洋(台风)、印度洋(旋风)和东北太平洋、西北大西洋(飓风),一般向西及西北移动,低纬度大陆东岸受其影响最大。台风带来狂风暴雨巨浪和风暴潮灾害,有时也有利于解除我国伏旱地区的旱情。加强台风监测和预报,是减轻台风灾害的重要措施,其余的措施如建设沿海防护林(包括红树林)、建设高标准海塘等。
4 寒潮:寒潮是指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这种冷空气南侵过程达到了一定标准时,才称为寒潮,否则称为冷空气(实质是冷锋的活动)。寒潮发生在冬半年,以春秋两季危害最大,多影响中高纬度地区。影响我国的冷空气一般经蒙古、西伯利亚及中亚,分三路影响中国,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易受寒潮侵袭,受地形及路途远近影响,青藏高原、云贵高原西部、四川盆地、广东、海南、台湾一带寒潮影响较小。寒潮带来大风、低温冻害、暴风雪、冻雨及沙尘暴等,对农牧业、交通通信、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目前对寒潮尚无有效防御方法,加强天气预报,提前发布寒潮警报,是减灾的最主要措施。我国其余的低温冷冻害有:南方春季低温连阴雨(倒春寒),北方、西南山区的霜冻,东北夏季低温冷害,西部牧区积雪过厚形成成白灾(不下雪成黑灾)等。
5 沙尘暴:沙尘暴(黑风暴)是大风扬起沙尘,水平能见度低于的恶劣天气,属于沙尘天气()中最强的一种。沙尘暴易发生于降水少而多大风的季节,多发生于沙漠及邻近的地区,中亚、北美、中非及澳大利亚是世界四大沙尘暴区,中国北方是中亚沙尘暴区的一部分。我国北方冬春季节,特别是春季,空气不稳定,多大风(冷锋活动),气温回暖解冻,干旱少雨而蒸发加剧,地表干燥裸露疏松,容易起沙。人类不当活动破坏植被和地表,增加了沙尘来源,是导致沙尘暴日益频繁的重要原因。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是我国沙尘暴的主要沙尘源区,沙尘向东南输送,西北、华北大部、青藏高原和东北平原地区是沙尘暴的主要影响区。造成的危害表现在:强风、风蚀土壤,沙埋,严重的大气污染,影响交通等。通过气象卫星对沙尘暴的监测,目前已能作出准确预报。减缓沙尘暴灾害频率与强度,关键在于做好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如建设防护林,从沙源区防治沙漠化入手,制止过度开垦和过度放牧,对不适宜耕种的土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发展高效节水农业,推广免耕法,加强国际合作等。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气候干旱,降水少;春季大风日数多;地表植被稀少等&&&&&&(2)人为原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6 地震:岩石圈的天然震动,多是由于地下岩层发生断裂错动而引起的,称为构造地震,此外还有火山地震、水库地震等。活动断层尤其是板块交界处,地震多发,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带是主要的地震带。地震活动有一定周期性,活跃期和平静期交替出现。地震是危害最大的地质灾害,并易引发火灾、海啸、滑坡、饥荒、瘟疫等其他灾害。我国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防御措施:加强地震监测与预报(目前尚无法准确预报),提高建筑物抗震强度,城市和交通建设避开危险的断层,加强社会防震减灾体系建设和教育工作等。
震源、震中、震级、等震线(烈度)等概念。
:在地球内部发生地震的地方称之为震源。震源指激发地震波向四周传播的那个源,理论上将震源看成一个点,实际上是一个区域。
:指震源所对应的地面位置。震中可以用经纬度,也可以用震中所在地名称表示。
:是表示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震级越大,释放的能量越多。一个地震只对应一个震级,震级每增加一级,地震释放的能量就要增加约30倍。
:震源到震中的垂直距离,通常用千米表示。根据震源深度,分为浅源地震(小于70千米);中源深度(70&300千米);深源地震(大于300千米)。
:地震震中离我们所在地点的距离。
:地震造成的地面破坏、结构损坏的程度,人的感觉程度。我国将烈度分为12个等级。一次地震在不同地区造成的破坏程度不同,因而烈度也不同,通常情况是距震中越近,烈度越大。把地震烈度相等的点连接成线,称为等烈度线,也叫等震线。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形成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震级大,破坏性大;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浅源地震;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诱发其他灾害等&&&&&&减轻灾害的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加强国际合作等。&&&&&7、 火山:地下深处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的现象。强烈的火山喷发,会带来有毒气体、熔岩流、火山灰、泥石流等危害。火山的分布,基本上与地震一致。我国活火山很少,主要在台湾、新疆及云南等地,著名的休眠火山有五大连池、白头山天池等。
8滑坡:斜坡上的岩体、土体整体下滑,造成农田、建筑物、道路破坏及人员伤亡。地壳运动活跃以及人类活动频繁的山区,滑坡较易发生。防御措施:及早识别滑坡危险,建设护坡工程等。
9 泥石流:泥石流是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水源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坡陡谷深,岩石破碎、松散碎屑物质多,植物覆盖较差,多暴雨的山区,泥石流多发。我国地势阶梯过渡处,特别是青藏高原东南部边缘,形成地震、滑坡、泥石流为主的灾害系统。泥石流堵塞江河、摧毁城镇、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危害较大。防御措施:根据天气情况做好预报,小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恢复地表植被等。
泥石流的形成有三个条件:一是陡峭的沟谷,二是大量松散的堆积物,三是充足的水源。地震多分布在现代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区。地震频繁的地区,山体中断裂发育,造成岩石破碎,为泥石流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来源,一旦有暴雨因素诱发,就容易形成泥石流。
滑坡和泥石流两者的共同点都是发生在山区,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在一定坡度上,物质向下运动;人类活动可诱发其发生,破坏力极强。不同点在于运动物质的体积大小不同。滑坡是斜坡上的岩体或土体,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的现象;泥石流是山区爆发的特殊洪流,它包含泥沙、石块以至巨大的砾石,破坏力极强。泥石流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流出数十万乃至百万立方米的物质,堵塞江河,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此外,泥石流的形成必须有水的参与。
&&&&&&&形成原因:(1)自然原因:山区面积广大,岩石破碎,风化严重&;&干湿季分明、暴雨集中&;&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2)人为原因:对植被的破坏&&&&&&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10 赤潮:赤潮是海洋中浮游生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暴发性增殖而引起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赤潮大多发生在海面平静、天气晴朗、水温较高的封闭海域或有上升流的地方,以春夏为其盛发期。赤潮发生导致水体缺氧,本身具有毒素,会造成水质恶化,渔业减产。赤潮的发生,与局部水体富营养化有关,人类对海洋的污染,提高了赤潮的发生频率。因此,减少陆上污染物的入海排放量,减少人工养殖水域的饵料污染,是减少赤潮发生的主要办法。
11 地方病:由于地质环境因素形成了某些地区的地球化学背景,某些元素含量过高(如氟、砷)或过低(如碘、硒),给当地居民的身体健康造成了较大危害。主要的地方病:甲状腺肿、克山病、氟骨症等
12 瘟疫:致死性传染病大规模爆发式流行。瘟疫是自然灾害中最大的生命杀手,历史上天花、鼠疫、霍乱、伤寒、流感和疟疾等都曾经长期肆虐,深刻影响人类文明和历史进程。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卫生条件的改善,很多传染病已不再为害人类,但新的疾病仍不断出现,如艾滋病(世纪瘟疫)、SARS、禽流感等。一些瘟疫的流行是人类向大自然盲目进军的恶果,而城市化和全球化则又加速了瘟疫的传播。预防措施:建立现代化的公共卫生系统,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加强国际合作等。
13 凌汛:凌汛是冰凌阻塞河道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现象。
出现的条件有三个:河流有一定的结冰期;河流的流向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发生的时间是结冰和融冰期,由于下游纬度高,结冰早,上游低纬度的水不断流向下游,而下游因为冰的堵塞,导致河水溢出河道,形成深秋的凌汛。当春季来临,上游低纬度地区的河水已经融化,而高纬度的河还未融化,从而形成初春的凌汛。
出现地段:宁夏到内蒙古河套的上游,下游的山东境内。
形成条件:纬度较高,气候寒冷,冬末春初有结冰现象出现;河流流向是从低纬流向高纬;河道形态上游宽、下游窄或河流弯曲回环。
成因:下游河流封冻时间早于上游,解冻时下游晚于上游,这就容易导致上游冰凌随水流运动到下游后被阻塞,使水位上涨而产生凌汛。
我国地处北半球中纬度环球灾害带与环太平洋灾害带交汇的位置,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我国的自然灾害种类多,发生频率高,灾情严重。从全国范围看三大灾害带:沿海灾害带,多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干旱、海水入侵、地震等自然灾害;沿江灾害带,多暴雨、干旱、水土流失、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山前灾害带,多地质地貌灾害,如地震、泥石流、滑坡以及冰雹等。另外,还可以把全国分为八个自然灾害区,即华北地震旱涝重灾区、华东华南旱涝台风多灾区,西北风沙水土流失多灾区,西南地震山灾多发区,东北旱涝低温灾害区,西部地震高寒灾害区,内蒙古暴风雪多灾区,台湾多地震区。
11.生态环境:
&&& (1)马尔代夫(瑙鲁)面临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
&&& (2)火地岛(新西兰南北二岛)面临的环境问题: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空洞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
(3) 水土流失问题
&我国典型地区: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
&&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多暴雨;地表植被稀少;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2)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治理的措施:①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②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③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④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⑤小流域综合治理。&&&&&&
治理的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建立良性生态系统;建立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江南丘陵水土流失加剧,与黄土高原地区的水土流失相比其损失更大,原因是:①这里人均土地少,单位土地的生物生长量和产量较高,同样单位面积土地流失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都比较大;②一旦表层较薄的土层被蚀去,石质裸露,恢复几无可能;③江河下游多为重要的工农业生产基地和经济中心,水土流失对这些地区会造成重大影响。
&&&& (4)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如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
&&& 自然原因:①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②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③鼠害,蝗害。
&&& 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放牧;③过度开垦;④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⑤交通线等工程建设保护不当。
治理措施: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控制载畜量;营造&三北防护林&建设;退耕还林、还牧;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禁止采伐发菜等&&&&&&治理意义:有利于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有利于保护土地资源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有利于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5)土壤次生盐碱化:(黄淮海平原、宁夏平原、河套平原等)产生原因:自然原因:频繁的旱涝气候变化(黄淮海平原);地势低洼;大气降水少,以灌溉水源为主。人为原因:不合理的灌溉;不合理的水利工程建设(渭河平原)
治理措施:引淡淋盐;井排井灌;生物措施;农田覆盖;合理的灌溉,不能只灌不排;采取喷灌、滴灌技术等。
&& &(6)地面下沉(沿海地区盐渍化):(北方广大地区和南方城市)产生的原因:过度抽取地下水(海水倒灌)。&&& 治理措施:①控制抽取地下水;②实行雨季回灌。
(7)南方地区主要环境问题有水污染、酸雨、水土流失
1、如何解决某一地区的水污染的问题:①工业污染上严格控制污水排放量,实现达标排放。②农业上尽量减少污染水源的农药、化肥的使用,使用有机肥,发展生态农业。③减少生活污染的排放,建污水处理设施。④制定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同时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公民的素质。
2、水污染一般结合珠三角地区珠江流域水系及水文特征:
在图中填注东江、北江、西江及珠江流域流经主要省份广东、广西、贵州、云南。
流域面积(km2)
流量(m3/s)
珠江流域降水丰富
径流季节变化
黄河流域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珠江流域雨季较长
含沙量大小
珠江流域植被较好,而黄河流经水土流失严重的黄土高原区
3、酸雨严重的原因:①南方有色金属冶炼燃烧大量的煤炭;②南方降水多
&(8)赤潮&&&&&&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的原因:(1)自然原因:气温高;静水;静风;海域相对封闭。&&&&&&(2)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由于海洋开发程度高和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严重的污染了养殖水域。
(9)城市垃圾污染的防治
减量化: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尽量减少城市垃圾总量;改变粗放型的资源利用方式;商品包装要尽量使用可分解、可降解或可回收利用的材料;提高产品的加工深度,实行净菜进城、小包装出售等措施;大力改善城市居民的燃料结构。
操作简便,可处理所有种类的垃圾
占地面积大,同时存在二次污染,占用土地资源
减容、减量、资源化、能量化、无害化
减容、减量及无害化都很高,产生的热量用来发电,可以 &实现垃圾的能源化
焚烧条件控制不当会存在烟气污染问题,且设备投资巨大
适用易腐有机质含量高的垃圾处理,且投资比单纯的焚烧处理大大降低
不能处理不可腐烂的有机物和无机物
减少垃圾堆放量,控制细菌传播,减轻大气污染
有机垃圾、人畜粪便、活性污泥
工艺简单,质优价廉,可部分替代煤、石油;杀灭病虫卵,得于环境卫生
生产有机复合肥料
城市垃圾中丰富的有机质含有作物需要的多种营养,可增加农产品产量、培养土地肥力、改良土壤结构
生产新型建筑材料
生产各种新型建筑材料,价廉物美
绿色农业是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加工的总称。凡从事有利于环境保护,有利于食品安全卫生之类的农业生产都可以被认为是绿色农业。绿色农业强调农业在生产、加工、消费等各个环节都要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的损害,符合绿色环境标志规定的要求,它包括生态农业、高效农业。
生态农业是指按照生态学原理安排农业生产各部门,使农业区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良性生态系统,比如通过稻田养鱼既可消除稻田的虫害,减少农药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又解决了肥料问题,促进了粮食产量和农业产值的提高。我国华北的鱼塘-台田模式、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水体污染是指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破坏了水体原有的用途。其类型包括了需氧性污染、植物营养污染、病原体污染、石油污染、剧毒污染、放射性污染、盐类污染、热污染等。前两者都可以作为水生生物的营养元素,过量时使得浮游植物繁盛,对水体中的溶解氧消耗极大。
赤潮主要是人为过度排放含磷、钾等养分元素的工农业废水或生活污水,引起海水富营养化,导致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爆发性繁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有害生态现象。赤潮形成与所在地温度高、蒸发大、降水少、海湾封闭、水体交换少、沿岸工业和城市比较集中等原因有关。沿海开发、海水养殖、海运业的发展、全球变暖加剧了赤潮的发生。
咸潮是指沿海地区海水通过河流或其他渠道倒流入内陆区域后,水体的盐分达到或超过250毫克/升的自然灾害。我国沿海的咸潮一般发生在冬至到次年初春期间,主要由旱情引起,但海平面的升高和人类的无序采沙也会加剧咸潮的蔓延。当咸潮发生时,河水中氯化物浓度从每升几毫克上升到或超过250毫克。水中盐度过高,会对人体造成危害,老年人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人等不宜饮用。水中的盐度过高还会使企业生产设备容易氧化,锅炉容易积垢,同时咸潮还会造成地下水和土壤内盐度升高,危害当地植物的生存。
湿地:所有季节性或常年积水地带,包括沼泽、泥炭地、湿草甸、湖泊、河流及泛洪平原、河口三角洲、滩涂、珊瑚礁、红树林、水库、池塘、水稻田以及低潮时水深浅于6米的海岸带等。
湿地的产出功能:产出人类所需要的副食品、粮食、药材、木材及珍稀动植物。(资源的宝库)
湿地的调节功能:湿地能调节气候,调蓄洪水(天然空调机、天然水库)
湿地的生态功能:维持生物的多样性,保持周围生态的稳定与平衡(生命的摇篮)
湿地的降解功能:湿地中的许多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能够在其组织中富集有害物质、分解有害物质、吸收有害物质、降解环境污染(地球的肾)
湿地的其他功能:美化环境,可作为旅游地、航运功能,各种动物的栖息地(鸟类的乐园)
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气&调节气候、稳定大气成分
净&净化空气
美&美化环境
物(无)&繁衍物种和维护生物多样性
尘&吸烟除尘
沙&防风固沙
清洁生产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工业污染的问题,即在污染前采取防止对策,将污染物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使整体预防的环境战略持续应用地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中,以增加生态效益,减少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它包括清洁的能源、清洁的生产过程和清洁的产品。
&资源-生产-消费-资源&的反馈式流程
&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向流动的线性经济
对资源的利用和废弃物的处理
资源重复利用的比例很高,对生态环境影响小
经济增长依靠高强度的开采和消费资源以及高强度地破坏生态环境
主要经济特点
&三低一高&(低开采、低消耗、低排放、高利用)
&三高一低&(高开采、高消耗、高排放、低利用)
经济和生态效益相结合
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环境问题
尾水:水电站流过了发电机组以后的水叫尾水。水坝尾水缺少流动,加之水中藻类生长,时间久了,藻类繁殖,长此以往,缺氧是必然的。
中水:中水起名于日本,中水的定义有多种解释,在污水工程方面 称为&再生水&,工厂方面称为&回用水&,一般以水质作为区分的标志,主要是指城市污水或生活污水经处理后达到一定的水质标准,可在一定范围内重复使用的非饮用水。&
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当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所以被称为红漠化。石漠化也是荒漠化的一种,这种石漠化在云贵高原形成,原因就是云贵高原以石灰岩为主,表土流失后只剩下石灰岩了。
可持续发展:
1、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什么?(经济发展既能满足人类当前需要,又对子孙后代生活环境不构成损害)
2、可持续发展内涵包括哪三点?[生态持续发展(基础)、经济持续发展(条件)和社会持续发展(目的)。]
3、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是什么?(公平性原则、持续性原则、共同性原则)
4、当前世界人口与环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承载量受到压力过大。)
5、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质是什么?(经济发展与节约能源、保护环境、控制人口紧密联系起来,实现良性循环,使经济能够持续发展)
6、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1)人口战略:
人口众多,人均自然资源占有量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合理地利用资源
人口素质较低
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人口素质,充分发挥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人口结构不合理,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完善养老体系,应对人口老龄化;禁止性别的人工选择,消除性别歧视
贫困人口多
坚持开发性扶贫
(2)资源战略:
资源战略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织部分,是世界关注和研究的重大问题。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社会经济发展离不开一个适合本国国情的资源战略。如日本是个岛国,国土狭小,资源贫乏,二战以后,日本根据自身特点选择了&贸易立国&战略,大量进口国外廉价资源和资源性产品,加工后再销往国际市场。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正确的资源战略。
(3)环境战略:
我国环境问题和世界环境问题是一致的都表现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但是我国的环境污染随着乡镇企业的发展由原来主要分布在城市,向乡村转移。
搞好生态建设,防治环境污染,建立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环境保护体制,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战略的基本对策之一。
(4)稳定战略:
稳定战略就是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稳定发展不是经济的稳步不前,而是更好的发展经济,使经济在一个稳定的环境下稳步、快速、健康发展。为此,中国必须毫不动摇地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作为各项工作的中心;必须把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到国家和民族整体利益的高度,协调和组织各部门、各地方和全体公民的行动,在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增长的前提下,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坚持社会和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
文化扩散:指某种文化事物和现象通过某种形式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
文化扩散分类
一种文化事物或现象由人们接力似的从一地传往另一地的过程。
一种文化现象通过已经接受它的人,传给正在考虑接受它的人的扩散过程。扩散对象大众化,不具选择性。
西欧文化向俄国的扩散
一种文化现象在不同划分标准的空间等级中,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的扩散过程。扩散的对象具有选择性和方向性。
摇滚乐盛行从年轻人扩大到中年人
一种文化现象由一地传到它地后,保留了思想实质而具体形式发生改变的扩散过程。
由滑雪到滑草、健走。
一种文化事物或者现象以人为载体,跳跃式从一地长距离带到另一地的扩散过程,它常常创造新的文化分布区。
伊斯兰教扩散到亚、非、欧三大洲
商业贸易与金融:
(1)商业中心形成的条件:①周围有稳定的商品来源区和销售区;②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便于商品集散。
(2)商业网点的组织形式:人口密集、交通方便的地区(大城市)&&商业街和商业小区;人口稀少地区&&货郎担、大篷车等流动形式。
(3)商业中心的布局原则和区位:市场最优原则&&城市的几何中心;交通最优原则&&市区环路边缘或市区边缘的高速公路沿线。
(4)武汉、西安分别是我国中西部最大的商业中心的原因。芝加哥是美国中部商业中心的原因。
(5)世界主要金融中心:①世界著名国际金融中心:纽约、伦敦、苏黎世;②世界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巴黎、法兰克福、东京、香港。
(6)国际贸易的基本格局:
发展中国家
主要出口商品
工业制成品和小麦、玉米、畜产品等少数几种农产品和资本、技术
农矿产品等初级产品,例如橡胶、油棕、咖啡等农产品和铁、铜、石油、铝土等矿产品
主要进口商品
原料和燃料
工业制成品和粮食
近年来变化
高技术产品的进出口增长率高于其他制成品
工业制成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不断增加
出口的商品价格高,进口的初级产品价格低,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于优势地位
出口廉价的初级产品,进口高价的工业制成品,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居于不利地位
加强南北对话和南南合作,改变国际经济旧秩序,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我国重要的地理界线:(1)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①黄土高原的南界;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④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⑥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
评论 (0条)
抢沙发,第一个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阿拉斯加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