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新民主主义国体和政体的关系属于相适应的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句话对不对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国家_百度知道
什么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提问者采纳
总之,政体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新民主主义国体相适应的政体是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包括小资产阶级,政体——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国体是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这就是新民主主义政治、民族资产阶级和其他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在内的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国体——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
提问者评价
太给力了,你的回答完美地解决了我的问题,非常感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条回答
农民阶级,到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这段时间的国体,也就是阶级对阶级的专政,到1949年新中国建国为止:工人阶级,这四大阶级都属于革命阶级。在这一阶段的革命阶级包括四大部分。因此在新民主主义阶段,主要的革命任务是推翻三座大山(帝国主义,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官僚资本主义)。国旗上四颗小星星最初的含义就代表这四个阶级。在这一阶段的专政仍然是革命阶级对反革命阶级。而这四大阶级与三座大山都有不同程度的矛盾,封建主义。之所以将这四大阶级划分为革命阶级,主要是因为我国在整个民主革命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以五四爱国运动为界限划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都有推翻三座大山的愿望并为之进行了各种努力所谓新民主主义国家,指我国从日建国
新民主主义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26、(1)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2)要进一步完善人大代表的选举制,选出更有代表性、更高索质的代表。
&(3)进一步加强人大的立法职能和监督职能,真正发挥人大的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
&(4)加强人大及其常委会的自身建设,始终同人民保持密切联系,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
三、综合题
科目:高中政治
胡锦涛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时期,我国应如何支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全国大联考2007届高三第一次联考·政治试卷
胡锦涛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建立的政权,只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同这一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只能是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新时期,我国应如何支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同步题
题型:材料分析题
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90年前的今天,中国共产党成立了。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从此,中国人民踏上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光明道路,开启了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壮丽征程。9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和全国各族人民前赴后继、顽强奋斗,不断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重大胜利。今天,一个生机盎然的社会主义中国已经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中国人民正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满怀信心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请问:中国共产党应怎样领导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政治
200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
读图和表,回答问题:
资源潜在总值
占全国比重(%)
资源人均潜在值
(全国平均数为100)
资源结构(%)
农林牧资源
矿产水能资源
&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指出:我们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就要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就要大力弘扬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崇高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支柱;就要大力加强全党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最广泛地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凝聚智慧和力量。
(6)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经过的多是西部穷困地区,请结合胡锦涛总书记的讲话说明如今这些地区提倡发扬长征精神的哲学现实意义。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2004全国各省市高考模拟试题汇编·政治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全国政协新年茶话会上指出:“我们的事业是亿万人民共同的事业,团结的人越多越好,凝聚的力量越大越好。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夺取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法宝。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有优势。”请简要回答:
(1)我国爱国统一战线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全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有何内在联系?
(2)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怎样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0115
题型:材料分析题
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2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长征。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2011年吉林省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政治卷
题型:综合题
简答题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长征。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 (14分)
科目:高中政治
简答题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长征。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2011年吉林省油田高中高二下学期期初考试政治卷
题型:综合题
简答题日,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今天,我们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就是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长征。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为什么“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我们一定要继承和发扬红军长征的光荣革命传统”? (14分)
科目:高中政治
来源:学年江苏宿迁泗洪洪翔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政治试卷(带解析)
题型:探究题
为了隆重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展示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进程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团结带领人民群众战胜各种困难和风险顽强奋进的精神风貌,也为了能够更好的认识并拥护中国共产党,某校高一(1)班学生以“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为主题,分小组搜集资料,展开探究。【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一起】日青海玉树发生7.1级大地震。危难中,党和人民在一起,军队和老百姓在一起,13亿人民在一起。在一起,人民有了主心骨;在一起,战胜灾难有了力量;在一起,寒夜中有了温暖!人的生命高于一切、先于一切、重于一切!灾难袭来,党中央、国务院以人为本、心系灾区,果断决策、科学调度,托起生命至上的蔚蓝天空。(1)运用政党的相关知识,说明党为什么同人民在一起?【共产党和政协委员在一起】日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一次主席团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来到全国政协民建、工商联委员联组讨论现场,与委员们共商国是,并听取部分委员发言。胡锦涛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的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政治制度的一大优势。”他强调:“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这一政党制度。”(2)请简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内容?【共产党和少数民族在一起】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第五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传教育,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普及科学知识,使各族干部群众不断增强中华民族意识、国家意识、法制意识、公民意识。高举维护社会稳定、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的旗帜,切实防范和打击“藏独”分裂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3)结合材料说说中学生应如何响应中央号召维护西藏稳定。/6该会员上传的其它文档:9 p.10 p.55 p.44 p.38 p.108 p.84 p.67 p.70 p.68 p.57 p.43 p.64 p.76 p.65 p.54 p.7 p.7 p.12 p.9 p.5 p.6 p.4 p.5 p.课标要求课标导练1.提高关于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课标要求课标导练1.提高关于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同观点的辨析能力。1.归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作为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职权,理解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2.运用对立统一观点分析、理解民主与集中的关系,培养辩证思维能力。2.分析我国国学年高中政治(人教版选修三)专题检测专题四民主集中制: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相关文档专题docdocpptpptdocpptdocdocpptdocpptpptpptdocdocdocdocpptpptdoc关于我们常见问题关注我们官方公共微信您所在的位置:
&>&&>&&>&&>&
体现人民民主的制度选择
发布时间:
——新中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的由来和发展
[关键词]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摘要]我国实行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即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地形成的,是同我国的具体情况相适应的,是体现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优越性的。这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在政治体制改革中应该继续发展和完善,但决不能放弃。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8-06  中国革命的胜利,使得以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得以建立。同这一国体相适应,在政体上,实行民主集中制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政党制度上,实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冶制度。这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是历史地形成的,是各族人民通过自身的政治经验进行选择的结果。它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权利的保证,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民民主专政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体和政体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一定阶级本质的国家必然要求某种政权组织形式与之相适应。没有适当形式的政权机关,国家的本质就不能表现出来。对于新中国的国家性质和政权组织形式,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就明确指出,新中国将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几个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这个国家的政权采取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形式。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创造出来的一种适合我国国情,并能体现人民民主本质的政权组织形式。  大革命时期,周恩来等共产党人在领导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中,召开了上海市民代表会议并建立了临时市民政府,这是党在革命斗争中创建的最早的政权形式。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在各革命根据地建立了以代表会议为组织形式的工农民主政权。1931年党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成为建立全国性政权的一次尝试。抗日战争时期,为了适应当时形势的需要,以参议会作为政权组织形式,在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政权。解放战争时期,在土地改革中创造了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这一新的经验。毛泽东在总结这一群众的创造时,称它“是一项极可宝贵的经验”。他说:“只有基于真正广大群众的意志建立起来的人民代表会议,才是真正的人民代表会议。这样的人民代表会议,现在已有可能在一切解放区出现。这样的人民代表会议一经建立,就应当成为当地的人民的权力机关,一切应有的权力必须归于人民代表会议及其选出的政府委员会。”[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在北京宣告成立。根据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执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在建国初期的历史条件下,由政协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这对于团结全国人民,胜利完成当时的革命和建设任务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是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展史上一个必要的和重要的阶段。在这期间,中共中央十分重视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工作。建国前夕,毛泽东在((关于各地召开各界代表会议的指示》中,郑重要求全党要把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当作一件大事去办”[2]。至l952年9月,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全国所有的省、市、县普遍建立,代行了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它是建国初期人民参政议政的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的雏形和准备。1953年,我国基层政权在普选的基础上,逐级召开人民代表大会,完成了从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到人民代表大会的过渡。  1954年9月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标志着以人民代表大会为核心的国家政权制度全面确立,国家权力开始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人民代表大会统一行使。这次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宪法。这部宪法的制定贯彻了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宪法明确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大会选出了国家的领导人员。这次大会,正如毛泽东在开幕词中指出的:“是标志着我国人民从一九四九年建国以来的新胜利和新发展的里程碑。[3]  根据宪法规定,从1954年到1965年召开三届人大会议,全国人大会议基本上做到按期举行。基层人民代表大会从1953年到1963年先后进行了五次普选,也基本上做到了按时选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了保障,较好地行使了国家权力。但是,在“文化大革命”中,民主和法制遭到践踏,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一个相当长时间被迫停止活动,这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受到重大损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逐步完善,进入了一个新的重要历史时期。经过20多年的努力,全国和地方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权.在立法工作、监督工作、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具体地说,其一,进一步完善了人大代表的选举制度。1979年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在1953年选举法的基础上,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2年、1986年和1995年先后三次对选举法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如扩大直接选举的范围、缩小农村和城市每个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比例、实行差额选举等等,并要求切实保障选民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其二,进一步健全人大的组织体系。1979年制定通过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委会,作为本级人大的常设机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向本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负责并报告工作。后经1986年、1995年两次修改地方组织法,将乡镇人大会议由乡镇人民政府召集改为人大主席团召集,并规定乡镇人大设由代表中选出的主席、副主席。这是使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扎根于基层的重要措施。其三,加强了人大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1982年以来,为了加强全国人大的工作,相继增设了民族、华侨、法律、财政经济等9个专门委员会,研究、审议和拟定有关议案。根据宪法和法律的规定,经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各级人大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1989年制定的全国人大议事规则,对全国人大会议的举行、议案的提出和审议等都加以规范。1991年制定的各级人大代表法,保障了各级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人大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对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起了重要作用。其四,加强丁立法工作。如今我国已通过400多部法律,800多件行政法规和8000多件地方性法规,同时还逐步加强了全国人大及其常设委员会对法律实施的监督工作。这就初步构建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为依法治国提供了依据。上述表明,新时期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及其工作,是我国历史上的最好时期。  这里应当指出,以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是体现社会主义民主的行之有效的政治制度,是近代中国历史的选择。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前的80年间,中国的先进分子以西方资本主义为楷模寻求救国的真理,但在这期间所进行的种种探索和奋斗都遭到无情的打击而失败。严酷的现实表明,近代中国已失去了独立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历史机缘。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把民主革命同社会主义的前途连结起来,才能够解决近代中国面临的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这两大历史课题。随着这一历史价值取向的转换,新中国就理所当然地摒弃了西方资产阶级民主制,而实行体现人民民主的国家制度和政治制度。正如毛泽东所说:“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议会制,袁世凯、曹锟都搞过,已经臭了。在中国采取民主集中制是很合适的。”因而“不必搞资产阶级的议会制和三权鼎立等”。[4]在新时期,邓小平针对有些人盲目崇拜西方资产阶级民主的错误倾向,强调“我们实行的就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院制,这最符合中国实际。如果政策正确,方向正确,则这种体制益处很大,很有助于国家的兴旺发达,避免很多牵扯”。他还指出:“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我们要坚持实行人民代表大会的制度,而不是美国式的三权鼎立制度。”[5]江泽民也多次指出:“我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是人民奋斗的成果和历史的必然选择,必须坚持和完善这个根本政治制度,不照搬西方政治制度的模式,这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人民民主具有决定意义。”毫无疑义,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的根本制度保证。
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
  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坚持无产阶级政党和其他进步政党的政治合作。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曾宣布:在法国、瑞士、波兰和德国,共产党人都支持反对或不满现状的中小资产阶级政党和政治派别。“最后,共产党人到处都努力争取全世界的民主政党之间的团结和协议。”[6]在巴黎公社革命前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曾敏锐地从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这一伟大实践中,努力探索了无产阶级政党与其他政党、党派的政治关系问题,认识到:无产阶级政党在夺取政权前后有与其他阶级的代表和党派建立合作关系的可能性,同时,工人阶级必须建立“有自己的目的和自己的政策”[7]的独立政党,并积极地影响和领导其他政党。  中国共产党在各个历史阶段与同盟者建立统一战线时,从来都坚持与其他进步政党在一定政治基础(政治纲领)上进行合作,并愿意采取政治协商态度与其他党派求同存异。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是我国具体历史条件和现实条件所决定的”。它既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也有别于前苏联的一党制。这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8]。  在民主革命时期,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进行活动的,除共产党和国民党之外,还有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中国民主同盟、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国致公党、九三学社、台湾民主自治同盟等民主党派。它们从成立的时候起,就在中共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同中国共产党建立了不同程度的合作关系,并且在革命斗争中发展了这种关系。  抗日战争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积极推动下,由包括国共两党和其他党派参加的政治协商会议(史称旧政协)在重庆召开,进行了多党派的政治协商在我国政治发展中的第一次尝试。在这期间,中共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通力合作,互相配合,为争取和平民主而共同奋斗。但蒋介石集团依仗美国的支持悍然发动全面内战,粗暴地撕毁了政协会议通过的各项协议。在这种情况下,除中国青年党、民主社会党先后依附于蒋介石集团外,中共同各民党派在反对蒋介石的独裁、内战政策,争取建立新中国的共同斗争中,形成了一种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合作关系。同时,民主党派也通过自身的政治经验,通过在政治斗争中是非曲直的比较,站到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上来。1948年,中共在纪念“五一”的口号中,发出召开没有反动分子参加的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成立新中国的号召。这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热烈响应,他们的代表人物分别从香港、上海等地进入东北和华北解放区。1949年1月,各民主党派领导和著名民主人士55人联合发表《对时局的意见》,强调“革命必须进行到底”,并明确表示“愿在中共领导下,献其绵薄,共策进行”。这是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第一次以共同声明的形式,公开而明确地表示,要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建设新中国而共同努力。历史表明,承认并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是各民主党派在总结长期政治斗争经验的基础上作出的一个郑重而正确的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格局由此形成。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担负起筹建新中国的工作。政协会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第一届政协会议选举产生的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人民民主政权。《共同纲领》中有关的法律性条文的规定,表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基本政治制度的建立。  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基本完成,我国多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也由《共同纲领》中所规定的新民主主义变为共同建设社会主义。这时,毛泽东提出了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八字方针。他还从加强监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出发,提出了“两个万岁”的思想,一个是“共产党万岁”,一个是“民主党派万岁”。这些为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成为一项长期的基本制度奠定了理论和政策基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进一步明确了民主党派已经成为各自联系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党,是在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中共十二大进一步丰富了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团结合作的方针,提出“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十六字方针。中共十三大则明确地把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一起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在序言中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确立了它在国家根本大法中的地位。中共十五大把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制度列入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治纲领。党的十六大又把坚持和完善这一基本制度同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联系起来,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联系起来。这些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在实际政治生活中不断地得到完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是我国政治制度中的一个特点和优点,在我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989年12月,中共中央发布了《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提出要加强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之间的合作与协商;举荐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担任各级政府及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在人民政协中的作用;支持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各民主党派的参政领域具有相当的广泛性,除其成员越来越多地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外,还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并对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各项工作提出批评、建议,等等。这有效地促进了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亲密合作,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规范化、制度化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新型政党关系的生动体现,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创造。这样的政党制度,在原则上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它有利于把全国人民的力量团结在中国共产党的周围,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事业中,高度地凝聚起来,而不是西方多党制那样互相倾轧,互相争斗,互相抵消力量。这是社会主义中国政治制度优于西方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这种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也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有利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各民主党派原来所联系的阶级、阶层的人们,绝大多数已经成为工人阶级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以及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在新时期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不仅有利于调动各民主党派所联系的这一部分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反映他们的利益和要求,促进人民内部的政治团结和社会稳定,而且通过长期合作,能有效地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作用,也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全国政协十届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修正案》,在总纲中增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促进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各党派、无党派人士的团结合作,充分体现和发挥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对政协章程作出的重要修改,对于推进人民政协事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政党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结合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和现状,确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实现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发展和繁荣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实现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遵循的一项基本国策,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论和政策,是中国共产党和毛泽东在实践中经过探索逐步确立起来的。1922年,中共二大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一般原理,提出在蒙古、西藏、新疆三部实行自治,以建立联邦制国家作为解决中国民族问题的纲领。这个设想虽然体现了民族平等的精神,但并不切合中国的国情。随着对国情认识的逐步深化,党对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方式也有了新的进一步认识。1938年,毛泽东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比较明确地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主张,指明应当“允许蒙、回、藏、苗、瑶、彝、番各民族与汉族有平等权利,在共同抗日原则之下,有自己管理自己事务之权,同时与汉族联合建立统一的国家”。后来在中共七大的政治报告中明确提出“允许各少数民族有民族自治的权利”,并将此作为党的具体纲领的内容之一。  按照上述基本主张,在1941年5月公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对民族区域自治作出了具体规定。1942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先后划了定边县的若干区域和城关镇的自然村、曲子县的三岔镇为回民自治区。在少数民族自治区内,由少数民族自己选举区、乡长,管理自治区内部事务。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第一个省一级的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宣告成立。它的成立及日后的成就,为中国共产党最终确定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明确宣布:“各民族一律平等,实行团结互助”,“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的区域自治”。这样就以法律的形式,使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新生的人民共和国的一项基本的政治制度。  应当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结合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历史和现状而制定的政策和选择的制度。之所以这样,首先,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发展,使各民族之间很早就在经济、文化和政治上有密切联系和交融,在历史上形成了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国家。中国的历史经验表明,中华民族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各民族之间在政治、经济和文化上存在着互相依存、共同发展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传统优势。这一历史特点决定了在统一的国家内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是适合中国国情的,也反映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愿望。汉族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只占8%,绝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是在一个或几个大小不一的聚居地与汉族交错杂处。这种民族分布的特点,决定了我国只有实行较灵活的民族区域自治,依据少数民族聚居的状况建立不同级别的自治地区,才能有利于实现民族团结和民族自治的要求。再者,从中国革命发展的特点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纲领代表了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获得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中国革命又是由农村向城市发展,在长期的农村斗争中,许多少数民族直接汇入到革命洪流中来,与无产阶级政党建立了巩固的联盟。应当说,中国革命的胜利,是各族人民团结战斗的共同胜利,实行统一国家内的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必然。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少数民族的工作。经过普查,认定除汉族外共有55个少数民族,共同组成了中华民族大家庭。从1950年开始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进行民族区域自治的试点工作。1952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它作为新中国第一部关于民族问题的法规,使民族区域自治成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有力地促进了民族区域自治工作在全国范围内有序地展开。到2002年底,我国已建立154个民族自治单位,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19个自治县(旗),实行自治的少数民族人数占其总人口的76%,55个少数民族中的44个民族行使了自治权。此外,还在杂散居地区建立了1700多个民族乡。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口占全国人口的14%,其行政区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4%。这就形成了全国范围内民族区域自治的格局。  1956年,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之后,毛泽东进一步把巩固和发展国内各民族的团结,作为探索中国的建设道路这一总课题的一个重要内容。在《论十大关系》报告中,他专门把“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列为一大关系,提出要接受苏联俄罗斯民族同少数民族的关系很不正常的教训,强调“我们要诚心诚意地积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我们必须搞好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巩固各民族的团结,来共同努力于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他还指出:“我们着重反对大汉族主义,地方民族主义也要反对。”[9]毛泽东十分重视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重视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强调汉族先进地区有责任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这是进一步实现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的重要保证。到1959年,除个别地区外,先后在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完成了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全国各族人民共同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我国各民族间的关系已经成为建立在平等、团结、互助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的新型民族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拨乱反正的顺利进展,党和政府为恢复和健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作出了巨大的努力,并将它确立为新时期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1981 年,中共中央在关于转发《中央书记处讨论新疆工作问题的纪要》的通知中提出:“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这一重要论断,深刻反映了我国各民族休戚相关、命运与共的血肉关系,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指导方针和行为准则。1984年第六届全国人大第二次全体会议通过了我国第一部《民族区域自治法》。它为实现各民族共同进步繁荣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标志着我国民族制度更加完善。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本着积极、稳妥、慎重的原则,制定了一系列正确政策,极大地激发了各少数民族的改革和建设热情,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发生了较大的改观。实践证明,民族区域自治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制度,有着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旺盛的生命力,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重大贡献。  上述表明,新中国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是同我国国体相适应的、体现人民民主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它同旧式的政治制度比较,有着巨大的优越性。但是,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它也并非一开始就是完善的。它的某些具体制度和具体环节上还存在若干缺陷和弊端。所以,我们又必须通过调整和改革,使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之后不久,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就指出: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基本的矛盾仍然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矛盾。由于这种矛盾不是对抗性的,所以“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他还指出,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国家机构中某些官僚主义作风的存在,国家制度中某些环节上的缺陷,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我们今后必须按照具体的情况,继续解决这些矛盾。在这里,毛泽东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包括上层建筑方面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理论指导。  在新时期,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提出了包括政治体制在内的全面改革的重要思想。他在总结以往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为了适应党和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的需要,为了兴利除弊”[10]。他多次强调“在改革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在他看来,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因而改革就是为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保持和发展自己的优势,克服原有体制中的弊端,使之充满生机活力。所以邓小平指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是有前提的,即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11]正是坚持了这个前提,才能保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与此同时,邓小平还多次指出,进行政治体制改革,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根据自己的特点,自己国家的情况,走自己的路”,“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12]他认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持自己的优势,避免资本主义社会的毛病和弊端”。[13]他说,我们有很多有优越的东西,比如共产党的领导,民主集中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等。“这是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14]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思想,指导了80年代以来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工作,使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获得了巨大进步,社会主义三大民主政治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C].(4):1308.  [2][4]毛泽东文集[C].(5):337,136.  [3][9]毛泽东著作选读[C](下):715,733、732.  [5][11][12][13][14]邓小平文选[C].(3):220、307,138、240,256,241,257.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1):28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2):333.  [8][10]邓小平文选[2].205,322.  作者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辛国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的国体和政体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