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你铃木君于敏绝句

&&&&&&绝句&观开江跑冰排 & &&&&和风送暖入心怀,柳吐新芽杏又开。 &&&坝底春潮封不住,涛声阵阵破冰来。
&&&&&&&&&如梦令&新春 &&&&&&&&喜气千家万户 &&&&&&&&互祝春又同路 &&&&&&&岁月太匆匆 &&&&&&&&多少时光飞度 &&&&&&&&回顾& &&&&&&&回顾 &&&&&&&仍有憧憬无数 &&&&&&& &
& &&&&&&&&绝句&&春行 &&&&&约春紫陌复山行,满地花香脚步轻。 &&&&来日风吹阴雨散,云峰登上最高层。&&&&&&&& & &&&& &
&&&&&&&&&&&& &&&&&&&&&&&&&&&&&&&&&&&&&长相思&&春归 & &&&望春归&盼春归杨柳重重听子规梦中千百回 & &&&盼春归&望春归至此春时归不归心生双翼飞 &&& & &&
&&&&&&&&&&& &&&&&&&&&&&&&&&&绝句&春行 & &&约春紫陌复山行,满地花香脚步轻。 & &&来日风吹阴雨散,云峰登上最高层。
& &&&&&卜算子回家 &&冷雪没双膝&霜落沾衣帽&一路蹒跚向故园&情满乡关道 &&老树抱村合&老舍炊烟绕&翘首苍颜白发娘&等在门前笑 & &
&&&&&&& &上联:白浪滔滔,洗涤三生妄念 & &下联:激流滚滚,推翻万载狂澜[转载]一生是学生——于敏自传&(15)
十五、白狼河边执教鞭
我爸爸的族侄干了一任福山县太爷,刮了多少,不得而知。他又用2000元银洋,买来另一肥缺,石岛的渔税局长。来信,请他的族叔去帮忙。石岛是山东有名的渔港,传闻有三多:鱼虾多,栀子花多,妓女多。当然这些都与老爸无缘。他兴致勃勃地去了,因为渔税局坐地收钱,侄子得大益,他也沾小光。这大概是1932年秋末的事,我还在外贸行里供职。人去了很久,却没有音信回来。妈妈望眼欲穿,我也心魂不安。
接近年关的时候,邮员忽然送来一封很厚的平安家书。这里要解释一下。按那时习俗,在外之人,写家信时必须在信封上写自己的名字,缀以平安家书四字。这封厚信远不是平安的,因为他和族侄险些丧命在渔叉之下。这年冬季风浪特大,渔民冒险远航,却网不到多少鱼。衣食尚且不足,哪有钱交税。沿海的渔村点点相连,有自己的行帮组织。他们合计之后,向税局要求免税。嗬,免税?局长正等税银,为他再一步高升作铺垫呐。渔民再三请求,税局严令不准。一天傍亮,数百渔民和渔妇,男的手持鱼叉和铁锹,女的挥舞勺子和菜刀,重重包围了税局。官逼民反,不得不反。他们闯入税局,捆绑了局长和族叔,以及所有官吏。声言若不免税,拿人开刀。老爸看命在旦夕,不免仰天长叹:“想不到我于西明今天……”想不到这个“于”字却起了化险为夷的作用。原来渔民的头目叫于老洪。既是本家,有话好说。老爸和局长被解绑,于是谈判,免税,平息众怒。
老爸一生有三大奇迹:一是沉船不死,二是扳活罐头厂,三即渔港脱险。这三大奇迹是他逢人必讲的,而听众中恰有好友王斌。他于写成两个电影剧本之后,有意将渔民抗税的故事拍一部影片。田方和我都大为赞成。王斌苦战了两个多月,剧本写成,定名《海葬》。在国民党的电影检查制度下,怎敢写渔民抗税,只能曲为之说。天一公司通过了剧本,并请王斌为导演。他物色了演员,有田方、刘莉影、符保罗、陈天国、苏菲等,迅即组成了摄制组,要经烟台去石岛拍外景。
我离家将及三年,很想回去看看母妹。请假,不允,我索性辞职,决意与《海葬》摄制组同船北上。我有一朦胧的希望,更是王斌和田方的希望。西北电影公司的组建又在筹议中。若成,王、田一定去的。这自然也可以成为我的一条路。
海天茫茫,家乡在望。小院依然,小屋依然,妈妈渐老,小妹渐大,老爹还是离不开他的烟灯。回到烟台,立刻感受到地方的闭塞,反而怀念上海了。远啊远了。
我家的小院和五间房,和周围一片房舍一样,是张家的财产。干儿住,干娘当然不收房租。干娘,就是我的张奶奶去世,张婶的脸就拉长了,声言要收回房子。另租房舍,在老爸是划不来的,所以他有意迁回潍县。
闭塞的环境,闭塞的耳目,闭塞的心。王斌拍完外景,即从石岛返沪。《海葬》制作完成,送审时受到无情的删剪。左翼影评给予很好的评价,不幸票房的钱柜却相当空。老板拉长脸,导演铺盖卷。这些情况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王兄先由于忙,后由于失意,一直没有来信。海天茫茫,我生命之路更是茫茫。苦熬到秋季,我决意仍去上海。不知王斌是否仍住原处,我下船以后,先在一小馆用餐,餐毕出门,见一人匆匆走来。鹿皮甲克,嘴上小烟斗,啊,上帝保佑,正是王斌。
电影厂回不去了。西北电影公司仍是幻影。怎么办?流浪。带来的钱很快用光,只得不时到朋友家沾光。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无告最艰难的时期。大上海仍在醉生梦死,华北五省可能以自治的形式落入日本的魔掌。北京爆发了震惊天下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全国学生响应。我虽腹内空空,却也热血沸腾。蒋光头慌了手脚,他的锦囊妙计只是卖国求和,一面则调集大军,加紧围剿工农红军。
我病了,由感冒变成肺炎,高烧和咳嗽不止。王斌无奈,只得送我去医院。在出租汽车上,他紧抱我的肩头,头靠在我的头上,关心痛爱之情甚于亲兄弟,至今思之,仍觉温暖。我的表兄瞒着我发了电报,老爹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万全之策只能是回家疗养。家?他们无法在烟台定居,已经回了潍县的老家。
我的二伯父是县城里有名的中医。他的住处时常客人不断,就诊的,问医的,送礼品的。他也吸大烟,烟灯可以公然昼夜亮着,不必隐藏,因为他曾治愈不少的地方权贵。收来的礼品堆满客堂间,但是从不动用。有一次大发善心,赐我一盒,打开,里面的甜食已经变得比石头更硬。他悉心为我诊治,我见他的处方里用了最凉的药,石膏。但我的高温始终不退,也不停地撕肝裂肺的咳嗽。
我能好起来么?我终于慢慢康复了。我下地,走动,活了,渐渐能走上城头,茫然望着偌大一片灰色屋顶,或者来到城外的白狼河边,在垂杨林里,在青草坪上活动肢体。和病魔苦斗了三个月,活了,可是我的活路在哪儿?
若干年前,距县城约十里,有教会办的文华大学,几年之后,大学停办,又在原址办起一所中学,名广文。听说中学继承了大学的图书馆,所藏中外书籍很多。我油然心动。若能到那图书馆供职,我淹死在那书海里有多好。谁能引荐呢?没有。我冒然给校长崔上书,讲明了我的情况和愿望。得回信,约我面谈,大喜。崔校长看来是一位忠厚长者。他认识我已故的叔爷爷,说齐鲁大学的学友都称他为老学长。可能沾了亡灵之光,校长接受了我的自荐,只是图书馆已有人,我可以教初中英语,并帮助办校刊。
学校地处小河边,河两岸是广阔的青青粮田。有大操场和球场,每天要在这里举行升旗礼。教职员宿舍和学生宿舍是栉比成排的小平房。我订制一套中山服,穿上,在宿舍小屋的门玻璃前照照,颇为潇洒的一个中学教师。可叹这教师是廉价的,月薪只30元,其他正式的教师则是60元。我既心酸,又满意。我月用10元足矣,还有20元奉献妈妈。我想起李密《陈情表》里的话:“乌屋之情,愿得终养。”不过我无意在这河边柳林里筑巢,有机会还是要飞。我到图书馆,果然藏书很多。馆员之一的姑娘热情地为我介绍了情况。谈及家世,她原来是我从未见面的远房姑妈。这亲我是很愿认的,为了借书的方便。
中学一年级的英语又好教又不好教。从简短的单句教起,“I am a boy”, “You are a girl”,
实在引不起十多岁少年的兴趣。我求成心切,未免失之于严厉。学生们为我起外号,曰“三光”,即头发光,眼睛光,皮鞋光。呜呼,“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也。办校刊,在我则是易入反掌。学校有什么重要活动,就写成短讯,印成16开的册子,分寄新老校友。我只管发稿,跑印刷厂,分寄刊物则由办公室管。校长高兴,因为反映不错。有一位国文老师甚至夸我,说文风有如梁任公。我听着顺耳,但是不信。梁氏的文章汪洋恣肆,慷慨淋漓,自成风格,是难于企及的。
可喜有暑假,可喜我能去探望小姑妈。她在铁路小学教书,报酬不薄,生活优裕,但是30多岁了还独身一人。不闻她有独身主义宣言。那么是何原因,小辈不好探听。我的大伯父也在青岛,给某大财东管一片房产。我去了住处不愁。金黄的沙滩,碧蓝的海水,雪白的细浪,投身入水,自可洗去一切烦恼。我差不多每下午到姑妈家晚餐,谈笑甚欢。在所有姑妈姨妈中,我最爱的是这位于淑宜姑姑。她庄重沉静,不苟言笑。她那一手挥洒淋漓的毛笔字,见了的都赞不绝口。见了她,平时木讷的我,话也多了,人也活了。使我气恼的是有一位中学的训育主任,时常来姑妈家晚餐和闲谈。此人板正的身态,板正的面孔,的确是训育主任的好材料。我当然知道,这角色是国民党党部派下来的,必然是国民党员。九成是一个CC分子。时在“一二九”之后,我故意当他的面盛赞北平学生的爱国壮举,大骂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北平军头用大刀和水枪镇压学生。他默默听着,不置可否。小姑姑也默默听着,绝不插言。我怀疑这个有家室的人有意于姑妈,当然也不好问的。姑妈则鼓励我去中学探望他,意思是可以从他那里得到某种助力。罢了,我饿死也不登他的门。
1936年夏,吴永刚率摄影组,到青岛拍《黄海大盗》外景。同来的有王人美、刘琼、田方、严斐等演员。我见到他们,十分愉快。特别是田方,我从他那儿听到隔别已久的王斌的情况。听那意思,西北电影公司似有从幻影化为真实的可能。这情况引起我一线希望,若有可能,我又可能离开这死气沉沉的故乡。他们每次下海游水,都有我陪伴。当旱鸭子,我展不开翅膀;当水鸭子,我自然浮沉自若,比他们强多了。
在中学校,我渐渐有了一些朋友。有同是初中英语教员的李,有校内小商店的高,有老国文教师的吕。老教师颇喜吟咏,拿他自写的一本大册给我看。我也学会世故,说读他的诗如沐和风。问他最喜欢谁的诗,他说杜牧。我也就盛赞小杜的七律和绝句。“人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当然是好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都是好的。不过在我的心目中,小杜比老杜浅多了。最有意思的是军训教官。此人短小精干,军装笔挺,腰间挂有蒋中正赐的小剑,是要他们必要时成仁用的。我拔鞘看过,很钝。用它成仁,倒不及一颗子弹痛快。他新婚,以为妻子是天下第一美女,殷勤请大家到他家中,由妻子热情地捧茶敬客。在他的敦促下,我也只好参加每晨的升旗礼,听他们唱:“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有一位姓徐的数学教师,看样子是个虔诚的国民党员。“七君子”被捕时,我当他的面说:“他们爱国,何罪之有!”他怫然,说:“乱说乱动的统统得抓起来。”我说:“你能抓得了么?”他拂袖而去,倒也没有加害于我。
在这个环境里,我工作轻松,生活安定,但是压不下很深的孤独感,只能拿书填充空虚的灵魂。没人指引,没人交谈,虽然读书不少,可叹没有系统。
这年12月13日一早,在教员食堂里,人们在抢着看一张报纸。我侧目一瞥,原来头版头条有大黑体字标题:“张杨举行兵谏!”副题是“提出八项主张”。这就是春雷一声的“双十二事变”。我虽一向关心时局,但是当地报纸提供的消息有限。蒋介石被扣,实在是大快我心。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我举双手赞成。数学教师大为愤怒,拉着军事教官说要去参军。人们议论纷纷,惊惶万状,似乎天要塌下来。县党部和县政府召集各校学生。军事教官率领全校学生进城,全校教员同往。我也心神不安地跟着队伍。县署门前挤得水泄不通,黑鸦鸦一片人头。一个穿中山装的人走出大门,站在台阶高处,挥动一只胳膊,声嘶力竭地讲话。他大骂一通捣乱分子,显然意指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
我天天注意报纸。何应钦向西安调兵,宋美龄和美国顾问端纳飞西安,蒋介石被释放,张学良陪蒋介石飞回南京。我一直担心打内战,给日本乘虚而入的机会。至于中国共产党在这次事变中所起的重大历史作用,报纸上却一个字都没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一生是学生——于敏自传&(15)
十五、白狼河边执教鞭
我爸爸的族侄干了一任福山县太爷,刮了多少,不得而知。他又用2000元银洋,买来另一肥缺,石岛的渔税局长。来信,请他的族叔去帮忙。石岛是山东有名的渔港,传闻有三多:鱼虾多,栀子花多,妓女多。当然这些都与老爸无缘。他兴致勃勃地去了,因为渔税局坐地收钱,侄子得大益,他也沾小光。这大概是1932年秋末的事,我还在外贸行里供职。人去了很久,却没有音信回来。妈妈望眼欲穿,我也心魂不安。
接近年关的时候,邮员忽然送来一封很厚的平安家书。这里要解释一下。按那时习俗,在外之人,写家信时必须在信封上写自己的名字,缀以平安家书四字。这封厚信远不是平安的,因为他和族侄险些丧命在渔叉之下。这年冬季风浪特大,渔民冒险远航,却网不到多少鱼。衣食尚且不足,哪有钱交税。沿海的渔村点点相连,有自己的行帮组织。他们合计之后,向税局要求免税。嗬,免税?局长正等税银,为他再一步高升作铺垫呐。渔民再三请求,税局严令不准。一天傍亮,数百渔民和渔妇,男的手持鱼叉和铁锹,女的挥舞勺子和菜刀,重重包围了税局。官逼民反,不得不反。他们闯入税局,捆绑了局长和族叔,以及所有官吏。声言若不免税,拿人开刀。老爸看命在旦夕,不免仰天长叹:“想不到我于西明今天……”想不到这个“于”字却起了化险为夷的作用。原来渔民的头目叫于老洪。既是本家,有话好说。老爸和局长被解绑,于是谈判,免税,平息众怒。
老爸一生有三大奇迹:一是沉船不死,二是扳活罐头厂,三即渔港脱险。这三大奇迹是他逢人必讲的,而听众中恰有好友王斌。他于写成两个电影剧本之后,有意将渔民抗税的故事拍一部影片。田方和我都大为赞成。王斌苦战了两个多月,剧本写成,定名《海葬》。在国民党的电影检查制度下,怎敢写渔民抗税,只能曲为之说。天一公司通过了剧本,并请王斌为导演。他物色了演员,有田方、刘莉影、符保罗、陈天国、苏菲等,迅即组成了摄制组,要经烟台去石岛拍外景。
我离家将及三年,很想回去看看母妹。请假,不允,我索性辞职,决意与《海葬》摄制组同船北上。我有一朦胧的希望,更是王斌和田方的希望。西北电影公司的组建又在筹议中。若成,王、田一定去的。这自然也可以成为我的一条路。
海天茫茫,家乡在望。小院依然,小屋依然,妈妈渐老,小妹渐大,老爹还是离不开他的烟灯。回到烟台,立刻感受到地方的闭塞,反而怀念上海了。远啊远了。
我家的小院和五间房,和周围一片房舍一样,是张家的财产。干儿住,干娘当然不收房租。干娘,就是我的张奶奶去世,张婶的脸就拉长了,声言要收回房子。另租房舍,在老爸是划不来的,所以他有意迁回潍县。
闭塞的环境,闭塞的耳目,闭塞的心。王斌拍完外景,即从石岛返沪。《海葬》制作完成,送审时受到无情的删剪。左翼影评给予很好的评价,不幸票房的钱柜却相当空。老板拉长脸,导演铺盖卷。这些情况是后来才知道的。当时王兄先由于忙,后由于失意,一直没有来信。海天茫茫,我生命之路更是茫茫。苦熬到秋季,我决意仍去上海。不知王斌是否仍住原处,我下船以后,先在一小馆用餐,餐毕出门,见一人匆匆走来。鹿皮甲克,嘴上小烟斗,啊,上帝保佑,正是王斌。
电影厂回不去了。西北电影公司仍是幻影。怎么办?流浪。带来的钱很快用光,只得不时到朋友家沾光。这可能是我一生中最无告最艰难的时期。大上海仍在醉生梦死,华北五省可能以自治的形式落入日本的魔掌。北京爆发了震惊天下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全国学生响应。我虽腹内空空,却也热血沸腾。蒋光头慌了手脚,他的锦囊妙计只是卖国求和,一面则调集大军,加紧围剿工农红军。
我病了,由感冒变成肺炎,高烧和咳嗽不止。王斌无奈,只得送我去医院。在出租汽车上,他紧抱我的肩头,头靠在我的头上,关心痛爱之情甚于亲兄弟,至今思之,仍觉温暖。我的表兄瞒着我发了电报,老爹忽然出现在我的眼前。万全之策只能是回家疗养。家?他们无法在烟台定居,已经回了潍县的老家。
我的二伯父是县城里有名的中医。他的住处时常客人不断,就诊的,问医的,送礼品的。他也吸大烟,烟灯可以公然昼夜亮着,不必隐藏,因为他曾治愈不少的地方权贵。收来的礼品堆满客堂间,但是从不动用。有一次大发善心,赐我一盒,打开,里面的甜食已经变得比石头更硬。他悉心为我诊治,我见他的处方里用了最凉的药,石膏。但我的高温始终不退,也不停地撕肝裂肺的咳嗽。
我能好起来么?我终于慢慢康复了。我下地,走动,活了,渐渐能走上城头,茫然望着偌大一片灰色屋顶,或者来到城外的白狼河边,在垂杨林里,在青草坪上活动肢体。和病魔苦斗了三个月,活了,可是我的活路在哪儿?
若干年前,距县城约十里,有教会办的文华大学,几年之后,大学停办,又在原址办起一所中学,名广文。听说中学继承了大学的图书馆,所藏中外书籍很多。我油然心动。若能到那图书馆供职,我淹死在那书海里有多好。谁能引荐呢?没有。我冒然给校长崔上书,讲明了我的情况和愿望。得回信,约我面谈,大喜。崔校长看来是一位忠厚长者。他认识我已故的叔爷爷,说齐鲁大学的学友都称他为老学长。可能沾了亡灵之光,校长接受了我的自荐,只是图书馆已有人,我可以教初中英语,并帮助办校刊。
学校地处小河边,河两岸是广阔的青青粮田。有大操场和球场,每天要在这里举行升旗礼。教职员宿舍和学生宿舍是栉比成排的小平房。我订制一套中山服,穿上,在宿舍小屋的门玻璃前照照,颇为潇洒的一个中学教师。可叹这教师是廉价的,月薪只30元,其他正式的教师则是60元。我既心酸,又满意。我月用10元足矣,还有20元奉献妈妈。我想起李密《陈情表》里的话:“乌屋之情,愿得终养。”不过我无意在这河边柳林里筑巢,有机会还是要飞。我到图书馆,果然藏书很多。馆员之一的姑娘热情地为我介绍了情况。谈及家世,她原来是我从未见面的远房姑妈。这亲我是很愿认的,为了借书的方便。
中学一年级的英语又好教又不好教。从简短的单句教起,“I am a boy”, “You are a girl”,
实在引不起十多岁少年的兴趣。我求成心切,未免失之于严厉。学生们为我起外号,曰“三光”,即头发光,眼睛光,皮鞋光。呜呼,“家有五斗粮,不做孩子王”也。办校刊,在我则是易入反掌。学校有什么重要活动,就写成短讯,印成16开的册子,分寄新老校友。我只管发稿,跑印刷厂,分寄刊物则由办公室管。校长高兴,因为反映不错。有一位国文老师甚至夸我,说文风有如梁任公。我听着顺耳,但是不信。梁氏的文章汪洋恣肆,慷慨淋漓,自成风格,是难于企及的。
可喜有暑假,可喜我能去探望小姑妈。她在铁路小学教书,报酬不薄,生活优裕,但是30多岁了还独身一人。不闻她有独身主义宣言。那么是何原因,小辈不好探听。我的大伯父也在青岛,给某大财东管一片房产。我去了住处不愁。金黄的沙滩,碧蓝的海水,雪白的细浪,投身入水,自可洗去一切烦恼。我差不多每下午到姑妈家晚餐,谈笑甚欢。在所有姑妈姨妈中,我最爱的是这位于淑宜姑姑。她庄重沉静,不苟言笑。她那一手挥洒淋漓的毛笔字,见了的都赞不绝口。见了她,平时木讷的我,话也多了,人也活了。使我气恼的是有一位中学的训育主任,时常来姑妈家晚餐和闲谈。此人板正的身态,板正的面孔,的确是训育主任的好材料。我当然知道,这角色是国民党党部派下来的,必然是国民党员。九成是一个CC分子。时在“一二九”之后,我故意当他的面盛赞北平学生的爱国壮举,大骂在蒋介石的授意下,北平军头用大刀和水枪镇压学生。他默默听着,不置可否。小姑姑也默默听着,绝不插言。我怀疑这个有家室的人有意于姑妈,当然也不好问的。姑妈则鼓励我去中学探望他,意思是可以从他那里得到某种助力。罢了,我饿死也不登他的门。
1936年夏,吴永刚率摄影组,到青岛拍《黄海大盗》外景。同来的有王人美、刘琼、田方、严斐等演员。我见到他们,十分愉快。特别是田方,我从他那儿听到隔别已久的王斌的情况。听那意思,西北电影公司似有从幻影化为真实的可能。这情况引起我一线希望,若有可能,我又可能离开这死气沉沉的故乡。他们每次下海游水,都有我陪伴。当旱鸭子,我展不开翅膀;当水鸭子,我自然浮沉自若,比他们强多了。
在中学校,我渐渐有了一些朋友。有同是初中英语教员的李,有校内小商店的高,有老国文教师的吕。老教师颇喜吟咏,拿他自写的一本大册给我看。我也学会世故,说读他的诗如沐和风。问他最喜欢谁的诗,他说杜牧。我也就盛赞小杜的七律和绝句。“人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当然是好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都是好的。不过在我的心目中,小杜比老杜浅多了。最有意思的是军训教官。此人短小精干,军装笔挺,腰间挂有蒋中正赐的小剑,是要他们必要时成仁用的。我拔鞘看过,很钝。用它成仁,倒不及一颗子弹痛快。他新婚,以为妻子是天下第一美女,殷勤请大家到他家中,由妻子热情地捧茶敬客。在他的敦促下,我也只好参加每晨的升旗礼,听他们唱:“三民主义,吾党所宗。”
有一位姓徐的数学教师,看样子是个虔诚的国民党员。“七君子”被捕时,我当他的面说:“他们爱国,何罪之有!”他怫然,说:“乱说乱动的统统得抓起来。”我说:“你能抓得了么?”他拂袖而去,倒也没有加害于我。
在这个环境里,我工作轻松,生活安定,但是压不下很深的孤独感,只能拿书填充空虚的灵魂。没人指引,没人交谈,虽然读书不少,可叹没有系统。
这年12月13日一早,在教员食堂里,人们在抢着看一张报纸。我侧目一瞥,原来头版头条有大黑体字标题:“张杨举行兵谏!”副题是“提出八项主张”。这就是春雷一声的“双十二事变”。我虽一向关心时局,但是当地报纸提供的消息有限。蒋介石被扣,实在是大快我心。要求停止内战,一致对外,我举双手赞成。数学教师大为愤怒,拉着军事教官说要去参军。人们议论纷纷,惊惶万状,似乎天要塌下来。县党部和县政府召集各校学生。军事教官率领全校学生进城,全校教员同往。我也心神不安地跟着队伍。县署门前挤得水泄不通,黑鸦鸦一片人头。一个穿中山装的人走出大门,站在台阶高处,挥动一只胳膊,声嘶力竭地讲话。他大骂一通捣乱分子,显然意指张学良、杨虎城和共产党。
我天天注意报纸。何应钦向西安调兵,宋美龄和美国顾问端纳飞西安,蒋介石被释放,张学良陪蒋介石飞回南京。我一直担心打内战,给日本乘虚而入的机会。至于中国共产党在这次事变中所起的重大历史作用,报纸上却一个字都没有。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我喜欢你的冷态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