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画像里查询杀人狂资料的书籍叫什么名字?

关于最近看的书——边看边发抖——《心理罪》
最近闲来无事,朋友推荐几本书。本人比较喜欢推理、悬疑、玄幻方面的小说。于是朋友就向我推荐了雷米的《心理罪》纳兰元初的《黄泉引路人系列》(《断龙台》《邪兵谱》)。三本书都很好看。
先说说《心理罪》吧。我喜欢推理小说,可是又不是很喜欢所谓经典的推理小说,不爱看中国古典的推理小说是因为离现在太远,包括《狄公案》《包公案》什么的,感觉好多推理的手法拿到现代来都不适用,而且现代的侦破方法也比古代先进的多。再也不会凭什么滴血认亲、滴血入骨来断案了。再说说外国的推理小说吧,其实外国的好多推理小说还是很好看的,而且在上个世纪20年代——40年代(被称为推理小说的“黄金时代”),又涌现出一批非常出色的推理小说家(当时还叫侦探小说,后来被日本人称作推理小说并沿用至今),当中首屈一指就要指三大巨匠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约翰·狄克森·卡尔和埃勒里·奎因。(恩,说的多了点)虽然在那个时代诞生了不少的经典推理小说,可我还是不太喜欢。说出来原因大家可能会笑话,其实是因为我不喜欢记那么多的外国人的名字,什么什么斯啊,什么什么娜啊,想想就头疼,往往一篇小说看到最后揭晓谁是凶手的时候,得翻到书的前头看看之前凶手在什么地方出现过......汗!所以我就在关注国人写的推理小说,看《推理世界》(杂志)的时候我也会着重的看国人写的推理小说,可喜的是现在的国人想象力越来越丰富了,写出来的东西也越来越好看,我想用不了几年,国人的推理、悬疑小说也一定会在文学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的。而与此同时,国内也涌现了一批出色的推理小说的作者,而雷米,无疑是当中的佼佼者,相信很多人认识雷米是从《第七个读者》(《心理罪》的前作)开始的,而《心理罪》(网络原名《画像》)最刚开始是从网络连载的。据说雷米先生是在现实生活中是公安院校的老师,既精通公安业务,也对犯罪心理学有深入的研究。他把多年来的累积化为一个个精彩的心理犯罪故事,用富有冲击力的笔触向读者娓娓道来。其中逻辑演绎的缜密和直达读者灵魂的震撼在中国写手中实不多见。刚开始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就被故事介绍深深的吸引了:
&&&&一个喜欢把牛奶和人血搅拌在一起喝下去的杀手,他是有特殊的疾病还是传说中千年不死的吸血鬼?
&&&&C市连续发生四起强奸杀人案,被害人都是25至30岁之间的白领,这到底是报复杀人还是简单的劫色?
一个品学兼优的研究生,却忽然之间发疯似的攻击自己的同窗好友,他是被人催眠还是蓄谋已久杀人灭口……
在一系列让警方感到扑朔迷离的案件中,沉默寡言的大学生方木突然被警方扯入其中,而他又凭什么随口就说出了逍遥法外的凶手的真正面目?
&&&&当凶手被执行枪决之后,为什么又发生了更加残忍变态的连环血案?
是凶手邪恶的幽灵继续作祟还是另有更加可怕的人魔?
当这个看不见的魔鬼肆无忌惮地夺去方木身边一个又一个朋友的生命,方木又将如何面对这公然的挑衅?他能否在最后关头“画”出魔鬼的样子……
&&&毫无疑问,这本书吸引人的不仅仅是它的故事介绍,这本书着重描写的是犯罪心理画像(相当专业),是指通过犯罪现场对犯罪人的行为进行分析,然后推断作案人的心理特点,再通过心理特点的描述刻画犯罪嫌疑人的某些形象特点、家庭背景和一些个性特征。在分析带有变态特点或动机怪异的案件中,是一种较新的侦察思路和方法。
小说的主人公方木,个性鲜明又充满神秘感,灵魂干净,所作的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好的小说实际上是能够给人画面感的,而看这本书给带我的画面感就是一个瘦弱的男孩,站在瑟瑟的寒风里,面对着一个又一个的变态、血腥、残忍的案件,只有他一个人,背影显得那么的孤单、彷徨。可能很多读者都跟我一样,暗骂凶手残忍同时,也为孤身一人盘旋在残忍的事实里面的方木喟叹命运的不公。可看似真相有它残酷的一面,但雷米并不残酷,方木并不残酷。这个故事本身在那些冰冷的案件里,我们从中会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悲天悯人的情怀。作为一个电影工作者,我很希望将之改成剧本拍摄成一部好看的电影,我能够扮演其中一个角色;可作为一个读者,我又希望别人不要“动”这部作品,因为一本好看的书,其价值永远体现在它的文字里。也希望雷米先生能够多写出一点像这样优秀的作品,成为一名“高产”作家。
这部小说仿佛有一种魔力,将我一步一步的带入作者设置好的圈套里,无法自拔。试问,谁又能够自拔呢?我必须承认,在看这部小说的时候能感觉到背后袭来的阵阵凉气。那不是某种虚无飘渺的超自然力量,而是一种真实,残酷到你无法想象,难以接受。
总之,这部集推理、悬疑、侦破、恐怖、惊悚的小说一定会令你爱不释手,喜欢此类小说的读者一定不能错过这部十分好看的小说。
最后要说的是,希望像雷米这样的作者越来越多,当然,不仅仅希望他们是作者,而是作家。祝中国的推理小说事业蒸蒸日上。
期待《心理罪》的下一部——《教化场》
附:几位达人对于《心理罪》的评语
在我看过的众多国内犯罪推理小说中,《心理罪》无疑是最优秀的一部。作者用细腻和专业的笔触讲述了一个扑朔迷离的犯罪故事:主人公方木是一名在校大学生,但他熟知犯罪心理画像这门刑侦学的前沿学科,在他和变态杀人狂惊心动魄斗智斗勇的过程中,人性的丑恶被深刻地揭示,同时也彰显了正义的力量。
——恐怖大王 李西闽
在《心理罪》中,雷米创造了一个血肉丰盈的人物——方木,如果说叙事的线索构成这部小说硬朗的结构,那么关于方木这个人的一切,则形成了小说的骨血和灵魂,他的命运牵动着我们的每一根神经。
——著名恐怖小说家 大袖遮天
想放松消遣,我会去看朱德庸的漫画;想陶冶情操,我会去看钱钟书的《管锥篇》;想全神贯注,我会去看雷米的《心理罪》,那种步步逼近的紧密节奏,让我废寝忘食,欲罢不能。
——著名恐怖小说家 七根胡
我们心甘情愿跳进雷米布置的迷宫,爬出来后,闭上眼睛,以为结束了,结果小说中的那些人物,尽在我们身边,早日把这部小说拍成电视剧吧!
——著名恐怖小说家 一枚糖果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心理罪2_教化场》TXT全集介绍及更新情况(日)=======================
《罪小说之《心理罪2:教化场》》
&第1章:序 教师节
&&& 心理罪2:教化场
&&& Skinner&sBox
&&& 没有所谓命运这个东西,一切无非是考验、惩罚或补偿。
&&& &&伏尔泰
&&& 序教师节
&&& 午后的城市依然雾气蒙蒙。空中似乎漂浮着不明质地的颗粒,轻浮,却很有质感。将城市分割得七零八落的公路上,宛如钢铁洪流般的车队缓缓前行,仿佛也被这沉重的空气压得不堪重负。这个被工业重度污染的城市正呈现出一天中最懒散的时光。
&&& 此时,洪流中的一滴水偏离了原有的方向,沿着立交桥陡然急转而下。穿越了如蛛网般错综复杂的街道后,停在了一座老式3层建筑前。
&&& 写有&C市电视台&圆梦&栏目组&的车门被猛然拉开,几个人跳下面包车,手脚利索地忙碌起来。
&&& 一个面容姣好的年轻女子边用手拢着头发,边问司机:&是这里没错吧?&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又回头问导播:&跟秦老师约的是几点?&
&&& &两点。&导播翻看着手里的录制计划,&老太太说要先收拾一下屋子,免得乱七八糟的太难看。&
&&& 女子看看手表,&嗯,差不多了。咦,小罗呢?&她四下张望着,随后走到车前,敲敲车窗。
&&& &下来啊,你还愣着干嘛?&
&&& 一个面色阴郁的年轻人坐在车里,目不转睛地看着面前这座三层建筑。听到女子的呼唤,他深吸一口气,拿起放在后座上的一束黄菊花走下了面包车。
在百度里搜索""更多相关内容
在谷歌里搜索""更多相关内容
* 本站资源大多为PDF格式的书籍,请使用专业免费PDF阅览器阅读。
* 为了达到最快的下载速度,推荐使用网际快车或迅雷下载本站书籍。
* 请一定升级到最新版WinRAR3.80才能正常解压本站提供的书籍!
* 如果您发现下载链接错误,请点击谢谢!
* 站内提供的所有书籍均是由网上搜集,若侵犯了你的版权利益,通知我们!心理罪(书评)_全文阅读_1-米花在线书库
心理罪(书评)_1
本书由派派小说论坛()发书人 once918 搜集整理上传心理罪(书评)  最残酷的,是真实  「文/一枚糖果」  没有小说读的日子是单调无味的。我和大家一样,总在找吸引人的、让人一见钟情、欲罢不能的小说。  庆幸,我找到了。本身也从事恐怖小说创作的本人对这部作品的喜爱超过任何一部大师级作品,无须膜拜,无须景仰,只要沉溺其中,不见谜底绝不罢休。  雷米的《心理罪》最初我是在天涯社区无意中读到,从第一分钟开始,从早晨到中午,从中午到下午,后来竟然舍不得马上看完,怕结束后的虚空让我难以忍受。  却又恨不得马上看完,那个迷宫如果不走出来,我会寝食难安。  不需要太多华丽描述,好看就是硬道理,这是雷米赢得读者喜爱的一个秘诀。  雷米的文字表现出来的那种充满魅力的悬念之惑在《心理罪》里体现的淋漓,你不仅可以跟随着一桩桩命案心惊肉跳,而且比起其他恐怖小说而言,多了些许悲伤,另一面,人性的善良与丑恶,友情的心阔如海,爱情的质纯如玉,看过的,终要赞叹作者的用心良苦。  小说里的犯罪心理画像,是指通过犯罪现场对犯罪人的行为进行分析,然后推断作案人的心理特点,再通过心理特点的描述刻画犯罪嫌疑人的某些形象特点、家庭背景和一些个性特征。在分析带有变态特点或动机怪异的案件中,是一种较新的侦察思路和方法。  雷米注重的是“真实”,文字简洁、直接、精确,看完他的故事,许多读者都要问,“真的是真的吗?”那些一环扣一环的悬念、毫不做作的文字是他独特的写作风格,因为太真实,我对雷米的身份产生了怀疑,觉得自己不像一位作家,而更像天生的一个犯罪心理学家。也许他本人就是个迷。让人无法相信又不能不信。  小说的主人公方木,个性鲜明又充满神秘感,灵魂干净,所作的事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看似真相有它残酷的一面,但雷米并不残酷,方木并不残酷。这个故事本身在那些冰冷的案件里,我们从中会感受到那种强烈的悲天悯人的情怀。  雷米曾经借助网络来发表他的作品,被慧眼编辑识中出版实体书。与其说是偶然,不如说是必然。是金子总要发光。在悬疑界,如果你难以消除那些名作家所带来的艰深晦涩,我建议你读一下雷米的《心理罪》,如果喜欢真实的、让人窒息的恐怖小说,这位暂时“名不见经传”的大师或许有望成为你私人珍藏。  谁来给灵魂画像  「文/大袖遮天」  《画像》是一本什么书?翻开它的第一页,接触到第一行文字,你的目光就会被吸引乃至融化——这是一种自然、深情的语言,仿佛不是在陈述外在的故事,而是一颗心灵面对孤独舞台的独白。黑色的基调,忧伤的旋律,在语言组成的音符中,阅读者不知不觉被书中的氛围完全浸润了。  这段旋律由两条线索主宰。  一边是黑色、坚硬、冷酷的谋杀,一桩桩匪夷所思的案件层出不穷,此时,文字的冷峻、客观和专业,能让读者完全意识到作者的身份——作者雷米,本身就是一名警官。无论是案件的描述,还是推理分析的过程,作者精准的语言如同解剖刀一般游走于现场,一切都被这种富有专业美的语言整理得清晰明白,你知道发生了什么,你知道罪犯的心理是如何一层层显露,但你始终不知道最后的真相。在故事设置中,雷米完全是从上而下的俯视角度,落笔时没有丝毫的犹豫,珠串般的案件以最凝练的姿态出现,雷米讲述的每一桩案件都惊心动魄,写来却不露声色,大量的犯罪心理学专业知识、案例以及术语被频繁使用,但作为外行的读者,读来却毫无障碍。你感觉不到雷米对读者的迁就,他在陈述中始终带着职业的骄傲,但这种沟通的便利却是事实——专业的知识没有排斥非专业的读者,雷米天然的讲述能力,让这一极其专门的行业,变得如此富有魅力。可以肯定,相当一部分年龄适合的读者,在读过本书之后,会选择犯罪心理学作为他们经后的职业。  无论叙事手段如何高明、专业知识如何丰富,如果一部小说仅仅是讲述故事,没有生动丰满的人物形象,这就不是一部能够让人长久留在记忆里的小说。在《画像》中,雷米创造了一个血肉丰盈的人物——方木。如果说叙事的线索构成这篇小说硬朗的结构,那么关于方木这个人的一切,则形成了小说的骨血和灵魂。这第二条线索柔软、绵长、缕缕不绝地穿行于全文中,它控制着读者的情绪,使得文章的节奏如同波浪起伏,在案件的惊涛骇浪里,人物的命运和性格就是飘行于浪尖上的一叶轻舟,宏大的叙述海洋中,最令人牵挂的始终是这漂浮的一抹。  “漂浮”这个词多次出现在的我的脑海里,方木这个人,似乎始终在漂浮着,从来不曾安定。他曾经是个和一般青年一样单纯、明朗的学生,大学时代,同寝室的好友在一系列案件中分别成为凶手和被害者,幸存者方木从此跌入了内心的深渊。在他的心中,似乎一直存在正邪之间的挣扎——好友和恋人的惨死,让他对于正义有着强烈的渴望,而曾经是密友的凶手临死前那句话,又仿佛咒语一般缠绕着他——“其实,你和我是一样的。”方木无法把握自己的内心,他常常在彷徨:自己对于犯罪心理学的爱好,究竟是出于正义的需要,还是因为自己本质上的黑暗?世界似乎从来不曾怜悯方木,他所爱的人、所亲近的朋友,一个接一个离去,每个夜晚都有恶梦伴随,只有在枕头上塞一把军刀,他才能勉强入睡,但,那刀究竟是为了抵御外在的伤害,还是内心的侵蚀,谁又能说得清呢?方木的心灵如同油画展开,展现出复杂而多变的层次,黑暗时刻在进攻,他似乎无比脆弱,极度容易受伤害,却又偏偏坚定地守护着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他似乎对一切都漠不关心,一直沉溺于自己的世界,但当人们离去时,感受到最深痛楚的也是他——强大而弱小,冷静而多情,对于前途和自身始终存在一份不确定,与生俱来的悲剧色彩,以及宿命般的与凶杀结缘——如此种种构成了方木这一人物,这是一个弱点与优点都很突出的角色,他完全不同于以往推理探案小说中的任何一个人物,就我而言,除了福尔摩斯之外,这一类型的小说中,还没有哪个人物能给我如此深刻的印象。吸引我的不仅仅是他在推理和心理学方面近乎直觉的天赋,更多的是他的性格和命运,可以说,阅读《画像》,最令人揪心的不是案件的真相,而是方木究竟会走向何方。  忧伤深沉的人物线索和清晰冷静的故事线索交织在一起,《画像》优雅舒缓地前进,作者仿佛在黄昏的窗前,一个人徐徐抽着香烟,陷入沉思,慢慢地对着岁月深处的某个人讲述这段故事,虚构的故事在这样的讲述中,仿佛成为一段刻骨铭心的回忆。讲述者是谁?是雷米还是方木?倾听者又是谁呢?作者自己?方木?正在阅读的我们?还是那些在黑暗和光明交织地带骚动的灵魂?无从知晓,人性脆弱而生动,谁能看清楚自己灵魂深处的秘密呢?谁来给灵魂画像,恐怕都要大吃一惊。  让人不能自拔的心理罪  「文/肥丁」  很小的时候就有个梦想,想做一名侦探。那时候只认识福尔摩斯和波洛,侦探们把所有当事人都集合在一起,挨个分析作案可能,最后把最不可能犯罪的凶手揪出来,那一击溃所有人思维的瞬间酷极了。再长大一点,接触了各种类型、风格的侦探小说,欧美的,日本的,后来才知道这些小说都属于悬念小说的一个分支。  悬念小说领域庞大,但凡情节曲折,悬念丛生的小说都能划在其中。近些年来,国内鲜有让人眼前一亮的此类小说,直到雷米的《心理罪》横空出世,才一扫国内小说之颓势,大有席卷江湖的味道。书里悬疑不断,变态是一个接一个,让读者不断承受着文字带来的精神压力,作者雷米通过小说来强奸读者的精神,不断折磨。他就如同书里的变态一般,躲藏在黑暗中,只留下两个如电的眼睛。  这是我这么多年来看过的最好一部犯罪推理小说了。雷米的才气,实在是令人敬佩。他是讲故事的高手,《心理罪》一书既有纯文学的美学价值,又充满了现实主义色彩,各种元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叙述本领之高,不禁令人拍案叫绝。  谁是老手  「文/老猫在村里」  一个年轻的研究生方木,因为对犯罪心理活动的研究颇有心得,所以有了替罪犯“画像”的本领,从而也成了警察侦破刑事案件的助手。他通过犯罪现场的判断,对案卷的分析,能基本判断出罪犯的年龄、职业、长相和成长环境,大大缩小警方的侦察范围。当然,他的这种神奇的本领也引起了犯罪者的重视,于是,围绕着他的一系列离奇残忍的凶案一一展开,仿佛是一份挑衅的考卷,而他,也无法自拔地陷入到这场无休止的角逐之中。  这就是长篇小说《心理罪》的内容。很难明确地说出它的分类,校园恐怖?刑侦纪实?还是悬疑?但有一点可以确认,这部小说写得很流畅并且引人入胜。一则叙述简洁;二则那些集世界变态杀人大全的杀人手法,确实给人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三则作者布下重重迷雾,不由自主带着读者和他一起思考,一起破解背后的疑问。在这种情形下,书一旦拿起,也就很难放下了。  我认为,《心理罪》集中了很多畅销小说的特质。快速、清晰、冷峻的叙述,严密细致的铺垫,恰到好处的包袱抖露,以及合拍的分析穿插其中。作为日常的消遣也好,作为犯罪心理学的知识普及读本也好,都有着它不可抗拒的魔力。它能把复杂的理论通过故事解释得深入浅出,又不会让解释占据过重的份额。这样,读者很快就会掌握作者的思维方式,并且有了能力跟着作者在后面的案件中分析思考,成了故事的参与者。这也是作者高明的地方。  只是《心理罪》不太适合作为睡前读物,因为它很可能叫人睡意全无,打算一口气读完。  当然,不管什么分类,《心理罪》首先还是一部小说。小说就要刻画人物,给读者感动。这部书里,给我印象最深的,实际上是一个不起眼的细节,那就是为了防止犯罪再次发生,警察们开始了一个月的长期的蹲守。在书中,作者描述了一个警察吃盒饭的细节:“男警察们吃相粗鲁,大口吞咽着已经有点变凉的饭菜,偶尔有人咬到了沙子也囫囵咽下。女警察们聚在一起,小声议论着饭菜的味道,彼此你夹一块肉段,我夹一块带鱼。”这种类似白描的写法,同样给人强烈的感动,感觉出破案的艰辛。  最后,系列杀人案终于真相大白,凶手是一个与主人公有着相同教育背景、经历甚至性格的人。所不同的是,凶手“没有对专业应有的敬畏与责任”,这才导致了争强好胜以及遭遇挫折后的仇视与报复。也许,这就是作者隐藏在故事中的深意。今天,研究生方木作为正义的一方,终于破解迷题,但是明天呢?如果不能坚持心理的底线,又会发生什么?  《心理罪》是作者出版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但在这部书里,作者体现出了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叙述风格,甚至故事的发展都带有浓重的犯罪现场气氛。显然,这是作者所独有的,也希望作者能坚持独特风格,让方木的故事能继续发展下去。  最后透露一点,作者雷米是一名警察。警察具有敏锐的感觉很正常,难得的是警察能够如此有条不紊地写作,有这样从容不迫的风格。这让作者更像个老手。实际上,他已经是个讲故事的老手了。  恐怖外衣下的悲天悯人  「文/莲蓬」  长期以来,我都很难给雷米的《心理罪》一个准确的定位。它毫无疑问是一部类型化的小说。悬疑?惊悚?推理?恐怖?似乎每一种元素都在《心理罪》中得到了体现,而又很难将其简单划归入某一种类型。雷米自己给作品的定位是:犯罪小说。说实话,我对是否接受这种定位犹疑不决,因为,《心理罪》实在是太特别了。  作为一个恐怖文学社区的首席版主,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我已经看过了太多的恐怖文学作品。从韩日式的无处不在的心理惊悚,到欧美式的血肉横飞的感官刺激。审美会疲劳,恐怖同样也会疲劳。在已经难有作品引起我的阅读兴趣的时候,雷米的《心理罪》让我的精神为之一振。  我得承认我被吓到了。整个阅读过程是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即时在9月,我仍然能感觉到背后袭来的阵阵凉气。那不是某种虚无飘渺的超自然力量,而是一种真实,残酷到你无法想象,难以接受。  在我几十年的人生历程中,虽然不能说一帆风顺,但是也算波澜不惊。我一直以为所谓罪恶只会出现在电视剧中、法制节目中,而永远不会降临在我的左右。而《心理罪》让我感受到身临其境般的诡异旅程。毫无疑问,雷米是一个优秀的讲述者,看似波澜不惊,平淡冷静的娓娓道来,却让我们在关注文字的同时,悄悄睁开了另一双眼睛。是的,我们就在现场,我们目睹了罪恶,我们甚至闻到了空气中淡淡的血腥味。不止一个读者感慨看《心理罪》的过程好似观赏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电影。他让我们在合上这本书的同时才感到额头上已经是冷汗涔涔。大概因为雷米所从事的特殊职业的原因,他对刑事侦查活动进行了近乎于教科书般准确无误的描写。这就使得本来就极具写实性的《心理罪》宛如一篇结案报告一般令人震撼。  你可以诅咒雷米对暴力近乎痴迷般的追求,他对于超乎人类想象的残忍似乎具有天生的抵御能力,冷静、客观。然而这样一个对所有令人发指的罪恶都习以为常的人,在他的小说里,却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圣徒般悲天悯人的情怀。方木在凌晨的天台夜祭吸血鬼马凯;刘建军对着病房含混不清的“对不起”;泳池边方木近乎癫狂的拯救。通过一个外表冷漠,内心火热的人物——方木,雷米让我们在浑身冰冷的阅读过程中感到了些许温暖。他在冷静剖析,甚至是残忍揭露人类的基本情感之一——嫉妒的同时,也让我们同时见证了另一种情感——友谊与良知的伟大力量。邰伟对方木战友般的情谊;杜宇对室友矢志不渝的信任与支持;乔教授身陷烈火却至死沉默。这让我们在经历了恐惧与震惊的阅读后,仍然可以从容地面对未来。我们知道,即时面前是一片暗藏危机的浓雾,总会有方木、邰伟、乔教授站在我们身边。他们吸着烟,表情疲惫,目光锐利,微笑着对你说:没关系,有我在。  不骑扫帚的魔法师:神化的方木和哈利·波特  「文/苏京」  最近看了两本书,《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和雷米的《心理罪》。这两本书都是我期待已久的。《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自不必说,而雷米则是近一年来我最希望,同时也是对其前景最有信心的一本书。  雷米成名于天涯社区莲蓬鬼话,作为版主,我可以大言不惭地说我看着他一步步走到今天。从当年一部震惊天涯的犯罪小说,到今天万人期待的《心理罪》。雷米开创了一个新的悬疑小说流派:写实犯罪心理小说。《心理罪》和《哈利·波特》一样,必将成为此类型小说的殿堂之作,开山之作,并将成为后来者极力模仿却无法超越的一部作品。所以,当有人震惊于《心理罪》在天涯一百多万的点击量时,我丝毫不觉得惊讶,这种受关注程度与作品自身的品质是相当的,甚至可以说,还没有完全反映出《心理罪》应有的价值。  我忍不住要把这两本书放在一起比较,而且我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把《心理罪》和《哈利·波特》进行比较(从作者处获悉,《心理罪》也将成为系列作品)。尽管目前雷米从名气上与罗琳不可同日而语,但这两部作品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塑造了一个令人难以忘怀的人物。哈利·波特与方木。  作为一个女性读者,当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我很容易就会把注意力从情节与文字上,转移到对主人公命运的关注上。就像关心哈利·波特在与伏地魔最后决战时会不会死去一样,我同样关注方木——这个倔强、忧郁的男人会走向一条什么样的道路。有时我甚至觉得方木就像我曾经熟识的一个人一样,我看着他郁郁寡欢,周围危机四伏,我焦虑万分却无能为力。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让我随着情节的展开紧张、感动、愤怒、欣慰,而合上最后一页时又感到怅然若失——要等到下一部出版,才会知道方木的路究竟在何方。  如果你看过《心理罪》,又碰巧是个哈迷的话,你也会和我有同样的感觉。首先,方木与哈利·波特都有着不堪回首的过去。哈利·波特父母双亡,在身上留下了难以解释的魔咒。方木是两年前一场灾难的唯一幸存者。如同哈利不时疼痛的伤疤一样,方木也在时常忍受噩梦的折磨。而且他似乎有着更多的怪癖:惧怕走廊、烧烤的味道、刻意封闭自己、从不离身的军刀、午夜天台的夜祭。而相对于《哈利·波特》中虚幻的魔法世界,方木的伤痕更加真实,你无法想象一串烤羊肉会给他带来多么大的恐惧,这也让我们身不由己地进入方木的艰险旅程并感同身受。  其次,两个主人公都有着过人的天赋。哈利·波特与生俱来的强大力量自不必言。方木也惧有超乎常人的洞察犯罪的力量。而巧合的是,这种天赋似乎都没有给他们带来快乐。哈利·波特因为蛇佬腔被视为异类,而方木对自己探悉犯罪心理的能力简直是无奈甚至是痛恨了,他渴望正常人,甚至是平庸的生活。这使得他追捕凶手的过程就像一场不断挣扎的自我救赎,这种殉道式的拯救也让身为读者的我们禁不住追问:这个男人,究竟有着什么样的过去?  最后,两个主人公身上都洋溢着人类最伟大的情感:爱与责任。伏地魔不相信甘愿自我牺牲的爱,结果他恰恰死于这种古老的魔法。凶手不相信甘愿自我牺牲的爱,结果让方木在绝境中奇迹般扭转乾坤。尽管有的爱卑微,甚至渺小,然而它的能量是不可估量的,当它闪耀在一个充满责任感的人身上,就会爆放出无与伦比的力量。方木对两年前那场灾难的内疚,对同学接连被袭的愤怒,无一不来自于他对身边的人那种深深的责任感。这让他敢于面对死亡的威胁,敢于深入危机四伏的地牢。同时,也让方木在最后的最后,绝境逢生。  诚然,相对于一个已经完结的系列,方木的命运更让我们关注。而更让我们着迷的,是他身上那种奇妙的混合气质。长期以来,推理小说家们为我们塑造了太多不食人间烟火的神探形象。永远睿智、永远无惧的他们永远不是故事的主线,案件才是。这就使得作品本身变成了一个纯智力游戏,我们甚至很难想象神探们是活生生的人。而方木不同,他和我们一样,会难过,会恐惧,会忧郁、会哭泣,会爱上不该爱的人,他拥有我们所有可爱的弱点与缺点。这使得这个人物形象变得无比丰满与立体。方木给了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可以带着欣赏、怜惜的目光去崇拜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同类,分享其智慧,感受其哀伤。正是由于这些特质,我可以断言,方木迟早会像哈利·波特那样成为神化与传奇,只不过,他不骑着扫帚而已。  喜欢变态的人都会喜欢悬疑巨著《心理罪》  「文/刘按」  一个初中就读过福尔摩斯所有正盗版著作,把阿加莎·克里斯蒂奉为终生偶像,坚决不看金田一,做梦都会喊出江户川乱步的推理小说的骨灰级读者,如果他突然在午夜给我打电话向我推荐一本犯罪推理小说,你说我该怎么办?  更重要的是她是一个女生,一个漂亮的女生。  她是我初中暗恋的对象,我曾经用一年的时间做周密计划准备强奸她,最后在实施的那天因为她叫我去打羽毛球我觉得主意不错就去了,最后打得很累再也没有力气强奸她而懊悔一生。现在她突然在午夜给我打电话用一种我听了又想犯罪的口气向我推荐一本犯罪推理小说,你说我该怎么办?  几天之后,这本幽蓝色封面的犯罪推理小说被一个我看见了长什么样子但马上又忘掉了长什么样子的快递人员放到我的桌上。我怀着看了这本小说就可以强奸推荐我看这本小说的女孩的想法,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小说主要写了一个喜欢把牛奶和人血搅拌在一起喝下去的变态,他强奸了很多人,杀了很多人,几乎每次用的手法都不一样。警方面对这个变态,就像傻比一样没有任何办法。后来一个大学生参合进来,随口就说出了变态长什么样子。变态马上被抓,立地枪决。大家以为事情结束了,都松了一口气。可是就在这个时候,又有很多人被强奸了,很多人被杀。似乎有一个更大的变态出现了,这个变态把那个装比的大学生身边的朋友一个一个都杀死了,他最后要杀的就是那个装比的大学生。而那个装比的大学生唯一所能做的就是在自己被杀死之前再次说出这个变态的样子。  故事的大意就是这样了。  我认真地想了想,这应该是我近十年来看过的最好看的犯罪推理小说了。从小我就爱看有关变态的故事。无论是《沉默的羔羊》中的变态医生,还是《空中监狱》中的变态杀人魔,在我眼里他们都是这个世界上最可爱的人。而现在这个世界上又凭空多了一个可供我们神交的超级变态。他面对这个世界的方法,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都是那么的与众不同。他们的存在衬托出我们的平庸,我们的存在衬托出他们的天才。比把小女孩的脑袋割下来做成帽子戴在头上更变态的情节已经在这本书中出现。它们注定会被人们永远地铭记,成为人类变态史上最经典的一幕。  看过之后,我很激动。表现就是,我一口气给一百多个人打电话推荐这本书。告诉他们赶紧把手里的柯南、福尔摩斯都扔掉!那都是垃圾,已经过时了!一本更好看更酷的犯罪推理小说已经横空出世。  这个叫雷米的作家我第一次听说,不知道他在哪里。我对他的景仰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我甚至觉得如果在强奸漂亮女生和强奸作者雷米之间做选择,我很有可能选择强奸作者雷米来表达我对这本书的喜爱。  一边强奸他,一边问他,你为什么要把小说写得这么好?  如果你已经接到我的电话,又恰巧你喜欢犯罪推理小说,那就看看吧。如果你没有接到我的电话,但恰巧你也喜欢犯罪推理小说,那你也看看吧。如果你非要接到我的电话再看,那就把你的电话号告诉我,然后我给你打电话。不过我要提醒你们,千万不要以为看完这本书就可以强奸向你们推荐这本小说的我。我到现在还没有摸过向我推荐这本小说的女生的手。  你身边谁是强奸犯?  「文/非礼勿摸」  寒冬。深夜。  我在床上翻过来覆过去烙了若干张大饼之后好不容易进入半睡眠状态,并且很快走在了通往女儿国的康庄大道上。这时候我接到了一个电话。刘按在电话那头声嘶力竭:快起来快起来,有重大消息播报!  刘按这种扰我春梦的恶劣行径实在令人发指我却无可奈何,因为神经衰弱的我经常在无法成眠的后半夜打电话骚扰刘按:姿势不对,起来重睡!  我们都很变态。  关键是,刘按比我更变态。这一事实让我不得不按照这厮在此刻的指令认真落实——  刘按在电话那头说:向你推荐一本非常牛逼的书,你要马上找来看,看完还要写读后感。如果你不照办,我就强奸你!  刘按上学的时候曾经很想强奸一个女生,这个念头持续了很多年。虽然最终他因为和女生一起打羽毛球累得筋疲力尽而未能实施犯罪,但强奸这一意念已经无比坚定地贯彻到了他的意识形态当中。他的所有创意和行为,都明显带有强奸意识。  他曾经为了宣传自己的一本书,而决定拿着这本书从第三极书店的五楼跳下,跳的时候背后还要飘着一面五星红旗。后来在作案现场被保安拦住,未遂。此后刘按多次宣称要强奸阻拦自己的那个保安。那保安是男的。刘按也是。  刘按向我推荐的这本书叫《心理罪》,推荐理由是,这本书足够变态,一切喜欢变态的人都不容错过,否则罪不可恕罪大恶极。  挂完电话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静静地望着天花板,开始想念刘按曾经试图强奸的那个姑娘。她一定像花儿一样,此刻不知道在谁的怀抱里开放。  我静静地望着天花板,开始想象这本叫做《心理罪》的小说。得有多牛逼,才能让变态如刘按者如此激动?  我数了一共19个牧场的只绵羊,终于重新睡着了。在梦里,我看到刘按曾经试图强奸的那个姑娘手里捧着刘按极力推荐的那本《心理罪》,一边读一边赞叹,我操,这作者比刘按还要变态!  我跑了7家书店托了8个朋友花了七八五十六块钱请最后那个朋友吃了一顿饭,她答应把自己的《心理罪》借给我读。读完以后我就失眠了。刘按说,读完这本书他想放弃那个惦记多年的姑娘放弃积怨已久的保安,改而强奸《心理罪》的作者。而此刻,我想强奸刘按。  这本书可以教给你一门手艺。这手艺就是,如何识别强奸犯。我们身边时刻潜伏着刘按这种随时可能实施强奸犯罪的变态,这无疑是非常可怕非常没有安全感的。《心理罪》就是刘按的克星。现在我严重怀疑刘按向我推荐这本书时候的清醒状态。如果没有发烧,没有喝醉,他为什么那么情绪激动地向我推荐一本可以有效阻止自己犯罪的奇书?而且他还声称,他要把这本书推荐给至少一百个人。如果谁不按照他说的马上去找到这本书捧读,就会立刻被他实施强奸。我开始猜测,刘按此举只是为了给自己快速集结一百个强奸对象。这些孩子都是无辜的。  为了让这些无辜的孩子不再无辜,好吧,我在这里向你们稍微透露一些小说的情节。  一开头我先看到了一个变态强奸犯。比刘按要变态得多。这厮专门强奸女白领,而且喜欢后入式,连环强奸杀人。当然这厮还算有职业道德,先奸后杀,好歹让死者享受到了生前的最后一次快感。如果是先杀后奸,我真不知道该说点什么了。  然后我看(game.mihua.net)到了另一个变态杀人犯。他把喜欢人血和牛奶搅拌在一起喝,因为那样口感好。当他杀死一个女人之后,又发现了一个小孩的时候,马上选择放弃女人去喝那个小孩的血,因为拿樱桃和土豆相比,当然樱桃的口感更令人回味。  这两起连环杀人案件的告破,都和一个叫方木的学生有关。他是刑法学的研究生,掌握着一门很牛逼的手艺叫犯罪心理画像。这门手艺的牛逼之处就在于可以根据蛛丝马迹推断出罪犯的心理而最终将其一举拿下。在我看来,方木无疑比福尔摩斯更具有人格魅力,因为他没有被神化,他有血有肉,他孤独,他会疼痛,他有爱情,他有精神障碍,他甚至有犯罪倾向。  接着我看到了一个段位更高的变态杀人狂。他专门猎杀方木身边的人,而且每次手法都不重复,每次都模仿史上著名的经典杀人狂。与其说是挑战,不如说是炫耀。  这个小说的大部分情节都是方木和这个变态杀人狂的斗智斗勇,高潮迭起险象环生,我一口气读完结局,喝了大半瓶高度白酒,才鼓起勇气直面惨淡的人生。  变态杀人狂最后还是死了,不是被绳之以法,而是被方木一枪击毙——方木不是警察,如何会有枪?他枪击凶手之后,会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这些我都不告诉你,你自己去问作者。我能告诉你的是,方木没有死,因为他还要在下本书里出现。  当然这都不是最重要的。  更重要的是,读完这本书,你可以试着掌握犯罪心理画像这门手艺。每一个社会人,都是潜在的精神病人。每一个精神病人,都有不同程度的犯罪倾向。每一次犯罪,其动机都未必是刻骨仇恨——我们当中的每个人,我们身边的每个人,都可能会犯罪,都可能成为犯罪的牺牲品。学会了犯罪心理画像这门手艺,我们就可以有效地识别罪犯,阻止犯罪,保全自己不被强奸,不被喝血。  甚至,举一反八地说,学会了这门手艺,你还可以及时了解谁在暗恋你,谁又可以成为你勾引的对象。从这个角度讲,阅读这本书的理由,远比仅仅为了不被刘按强奸美好得多并且意义深远。  有一种邪恶叫艺术——《心理罪》  「文/韦一」  易中天的草根说历史、于丹的草根话经典的主要贡献在于:把原来只是一些专家等少数人在研究的历史、古典文化草根化、大众化,从而唤起普通大众对古代历史,经典文化前所未有的关注,形成各种有趣的“三国热”“论语热”等文化现象。  在这一点上作者雷米与易中天、于丹是类似的,同样用草根的语言把心理犯罪这门深奥晦涩的学问讲得通俗易懂。不同之处在于:不管是《三国》还是《论语》都有现成的完整的蓝本,而雷米却需要把一些理论的东西用一个完整的故事串联起来,也就是把理论小说化,这种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但我们完全没有理由为雷米担心,因为雷米本人正是犯罪心理学的研究生,这些心理知识都是他所学领域内的东西。  小说《心理罪》原名《画像》,讲的是一个凶手为受害者画像,方木为凶手画像,作者为我们“画像”的故事。这里的画像,不是看着你,帮你画像,也不是像《达芬奇·密码》里的,一幅画里隐藏天大的秘密。这里的画像是指公安刑事侦察中的专业术语。画像者必须要有相当高的“画像”天赋,敏感、心细如发,同时又有着高智商的思维逻辑。如本书的画像者方木站城市最高的一座楼顶说出:“他不是在强奸那个女人,他是在强奸这座城市。”——这就是一种画像,他根据犯罪心理学与死者受害方式准确推测出凶手在现实中有挫败感,需要在城市的最顶楼征服一个女人来满足自信的病态心理,又从发生现场的点点痕迹推测出凶手体形、身高、文化程度、类似经历等等。  小说中的凶手有三个词可以确切地形容他:天才、魔鬼、艺术家。同样吻合这三个词有一个比较出名的人你或许记得,那就是希特勒,一名当画家不成而成政治家的天才魔鬼艺术家。他把战争当作一门艺术。他在和他的属下在谈起闪电战中曾这样描绘:一排排战机穿过雾蒙蒙的城市,投下炸弹后,阳光出来后尘土飞扬的城市——小说中的凶手制造死亡场面给人的画面感也极具感染力,充满邪恶与艺术感,给你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又能让你从心底涌起无尽的悲凉。  《心理罪》中的凶手有着希特勒的意志、执狂与神经质,他用嫉妒当动力,制造死亡当艺术,他精通世界各国艺术犯罪的典故与缘由,并乐于效仿制造这种邪恶的艺术,完案后留下标记或细小物件,这标记又与各国艺术犯罪的典故联系在一起,暗暗透露出下一个凶案的目标或犯罪地点——这标记或细小物件是对高智商画像者方木的挑衅,让他去猜,一猜错就错过,一错过就是几条人命。小说语言简洁,情节紧凑,故事层层逼进,把《犯罪心理学》与《犯罪百科全书》融入其中,这将为小说添加了不可否认的底蕴与内涵,形成了典型的雷米式“心理犯罪悬疑小说”。  也许大多读者最初和我一样有着相同的担心,《心理罪》的出版会不会引起一些有着犯罪心理的人无意中看到这本书而效仿起本书凶手的谋杀方法,当你看过本书后发现这种担忧完全是多余的,这就如一位父亲总害怕学校里的性教育让他纯洁的女儿双眼蒙尘。我们只有懂得了解了犯罪心理特点才能及时发现治疗,从而树立起强大的内心抵抗这种阴影。  对于网络文学的普遍杂而混乱,到处是一脚毁灭一个星球的科幻,男的种马、女的花痴的言情,血淋淋、赤裸裸的视觉恐怖,幼稚而又漏洞百出的推理,实在推理不出就解释为“鬼怪制造”,要不就是一切皆因幻觉或过分夸大催眠作用的浪俗故事,《心理罪》对故事本身力求科学数据,以及从故事的本身过度到对犯罪心理的关注,作者对自身所学领域的严谨态度令人尊重。  心理犯罪悬疑对于国内恐怖悬疑市场来说是个空白,出版方把称为“中国第一部心理犯罪悬疑小说”毫不为过。并且《心理罪》在出版前在发行量每期近百万的《今古传奇》杂志得到了良好的检验,受到的千千万万读者的追捧。但,作者在实体书的前几章中,看似无关其实暗埋隐线的写法是危险的,虽然只有几千字,但它不仅影响了阅读的整体节奏,对于生活压力大,快节奏阅读的现代读者是个不小的冒险,因为不是每个读者都能方木一样从一粒毫不起眼的纽扣上猜出附近还有一个小孩可能遇害,也不会在没有语言暗示的前提下对看似无关的情节过分留意——作者的暗埋隐线要看到后面回头再看前面才能看出他是在暗埋隐线。对于看过了“看似无关的情节”的作者来说,这本书就等于是蒙了土的金子。没有耐心看过“看似无关的情节”的,他看到只能是一堆黑土。另,作者时不时唐突跳出《第七个读者》的人名而未加说明,常常把人搞得人晕头转向,在这一点我们要替作者惋惜,如果作者的《第七个读者》先出版,那么这个问题将不是问题,还能引起来两本书相互推动的热售。对于第一次出版长篇的雷米我们不能过分地苛求,但是有理由对他有比一般作者更高的期待。  轮回之苦——《心理罪》  「文/纸裁缝」  在写这篇书评之前,我本来打算去市场上逛一圈儿,买两根麻绳回来,写不好就吊死,以表愧对我心目中至高偶像的决心。但是我坚持坐着没动。  不是俺怕死,是因为我在想一个问题:轮回之苦。  《心理罪》这本书牵扯到两个男人。一个男人在书里面,他叫方木,很荣幸地担当主角一职——当然方木不觉得荣幸。方木很痛苦。  我看过的书少,没什么文化,基本上没记得在哪本书里看过这么痛苦的主角儿——一方面为了道义,进入到犯罪的侦破中去,一方面为了人心本身的柔弱和痛苦倍受煎熬。  我们都不是全然坚强的。方木作为一个大学生,在他的处女秀《第七个读者》里,为他年轻生命进行了第一次表演。这表演是男性化的、充满智慧和挑战的,也是畸形的、灰暗的。接连的死亡,成为被捕杀猎物的命运,瞬间摸到的死亡、爱人和朋友的死亡,生命青春希望的双重凋零,成为他本次在《心理罪》出场的前奏。  在噩梦中挣扎的《心理罪》,更增加了方木的悲剧色彩。作为一个正常人,遵守正常道德规范的、有正义感的人,作为一个专门从事犯罪心理研究,并对罪犯及其心理非常敏锐的“天赋少年”,他显然没有金田一的幸运,敏锐的洞察力让他同时成为警察的救主和凶手的屠刀。  轮回,在罪恶之深处轮回。到底有没有过拯救?也许没有他方木,就不会带来这么多死亡……  我对方木有着深深的怜悯和敬意。也许这就是《心理罪》打动我的地方。对我来说,它是一部非常好的犯罪小说,也是一部非常好的悬疑小说,它可能是我所知、或所阅读的小说中刑侦知识描述最正确的小说。但这并不是我推荐《心理罪》的原因。  我想说的是,快看,这个男人,这个真正的男人,真正到了悲哀境地的男人……因为他只是人!  我也感谢《心理罪》这本书外面的另一个男人。就是这本书的作者雷米——当然我更愿意叫他烂泥,这是他在天涯社区莲蓬鬼话栏目里的名字——虽然很多人都知道那个ID正确的写法是lane_lau,不是烂泥。当然他有不断变化名字的权利,直到他厌倦了为止。  感谢lane_lau=烂泥=雷米提供给我们这样一部小说,让男人感慨的同时,也让女人落泪了。我说过,我是个没什么文化的人,读的书又少。对我这样的人来说,有这么一本书看,我也愿意看,就足够了。  犯罪心理学的盛宴——评《心理罪》  「文/夷梦」  这无疑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有关于犯罪心理学的小说,作者雷米原本就是刑警,修习过犯罪心理学,因此对其的运用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本书的主人公方木,是一个推理爱好者,也是一个法律学专业的学生,对犯罪心理学有非常深刻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他又是一个孤独的人,这种孤独并不是没有朋友、总是一个人那种孤独,而是心灵的孤独,就像是站在一片漆黑的、空旷的大地上,没有任何其他人,然后永永远远下去。没有人来帮他,也没有人理解他。其实,这和他的天赋有很大的关系,他是一个学习犯罪心理学的天才,能够轻易从别人的言行中知晓对方内心的想法,这种能力是非常可怕的,世上有谁愿意自己的内心被人窥视呢?  回到剧情中来,分析犯罪者的心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很有趣,人的大脑始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东西。童年对人的性格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童年所受的教育基本上可以塑造一个人的所有性格,当然,也包括心理疾病。童年所受到的创伤,会直接导致心理疾病的形成。  黄永孝案中的犯罪者黄永孝就是一个童年受过巨大创伤的可怜人,因为偶尔看见了父亲于别人私通,从而在心理种下了难以抹去的阴影,这种阴影使得他的性格以及性心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现实生活中,又十分不得意,从而导致他的变态心理爆发,成为强奸杀人报复的动机。  只是,他报复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这个城市,甚至是这个社会。  所以有人说,童年所受的伤害是内伤,永远也不可能医好的。  方木在破黄永孝案中所表现的心理刑侦能力的可怕的,他对凶手的侧写非常到位,几乎是一模一样,就像是“在现场观看”一般。  其实从一个人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话,确实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甚至他的穿着长相,这不是魔术,更不是魔法,在刑侦上也非常有用。也许有的人认为这种侧写当不得真,或许凶手恰恰不这样做呢?就算会这么做的几率是百分之九十九,那也有百分之一的可能是不这么做呢。其实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举个例子,一个房间里有三个男人两个女人,如果说有一个男人爱上了屋子里的某个人,我们首先想的一定是那两个女人中的一个,而不是另两个男人,这就是思维定势所起的作用。同理,一个人所做的事也于他平时的生活习惯息息相关,也许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偶尔的一个不经意的动作或者一句不经意的话就会成为找出他的最佳线索。  好了,不多说了,推理小说若是说多了就会失去阅读的兴趣,还是请各位看官为作者雷米捧捧场吧,这本书绝对不会让你失望的。  原始人性的灾难  「文/我性随风」  我有个奇怪的习惯,每当触及危险或伤害时,总会有种类似被人扼紧后领的感觉,微妙但又不可言传。  在阅读雷米的《心理罪》时,仅仅看了数百字,这种感觉便幽灵般地出现了。我很清楚,其中暗藏了一个很大的“陷阱”,陷入者不能自拔。但对于醉心于推理探案小说的人而言,这恰恰是一种难以抵御的诱惑,于是便闯入,以旁观者的身份静观其变。  渐渐地,旁观者有些按捺不住,无可救药地卷入了迷离的事件中,成为主角方木的一个影子。惊讶、忧虑、担心、怀疑,一次又一次地被危险和恐惧捏在手中,苦苦不得挣扎。不知何时起,方木已完全消失,竟剩下原本旁观的我继续与黑暗中的凶手艰难周旋。  当接近结局时,我欣喜地发现了真正隐藏的凶手,颇为自得,兴冲冲地在QQ上向雷米印证自己的观点。  雷米憨厚地笑着,自叹不擅长设局。我更是得意,进一步向他印证之后可能发生的情节和结局。谈话告一段落,轻松地看完结局,瞬时间方才恍然大悟。  的确,我猜到了凶手,也理清了逻辑,但我依旧陷入了雷米设置的这个局。  局的精妙之处并不在于答案隐藏得如何深邃巧妙,而是在于那种类似黑洞般的引力。更何况,我甚至用自己去替代了身为主角的方木。  突然有种感觉,当我全力在情节中与凶手周旋,苦苦挣扎的时候,雷米正在屏幕前仔细地看着这一切,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  人性,雷米真正意义上已掌握了人性,它的强势和弱势。正如文中的主角方木,他的强势在于对犯罪现场细节重组后那精妙的分析和罪犯画像,这原本应该会给他带来更多的快乐和幸福。但恰恰相反,却成为了他的弱势,成为了引发他身负悲剧命运的引子。  而作为隐匿得犹如盲点物品的凶手,他所犯下的错误或性格上的不足,却一度成为了方木以及众多读者最为头痛的部分,这也势必将之推升到了一个强势的地位。  而这一切的起因,却仅仅是因为人类那最原始的人性——示强与嫉妒。  自然界的雄性哺乳动物每每喜欢在雌性和其余同伴面前炫耀自己的爪牙、毛发和体格,以赢得配偶、领地和生存的特权。在此间必定会有争斗,而落败者只要一息尚存便会卷土重来,不死不休。  这也许便是最原始的示强与嫉妒。  人类保存了这些动物性的本能,美化、提升并丰富了它们,随之而来的却是更为严重的后果。方木如是,凶手亦如是。  在看完全本后的很久一段时间,我没有再和雷米谈起有关《心理罪》的任何问题,平日里依旧和他如常地交谈聊天。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我在逃避那两种原始人性。  如果你自诩推理高手,如果你自认深谙人性,如果你不能把持情绪,那么请郑重考虑是否该阅读《心理罪》。  对于人类的原始人性而言,这是一个善意的建议。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索多玛城  「文/潼x2=Rua比特」  推理小说之类,除开阿加莎、柯南道尔、横沟正史、江户川乱步等名家的作品,在近年来看过的推理类小说中,有两个给我印象最为深刻。一是清凉院流水的《密室物语》系列,另一个便是新人雷米的《心理罪》系列。前者不必多说,获得96年的梅菲斯特奖,并在广大读者间掀起一阵好评。后者,相信看过的人不多,我有幸看完,忽然有个念头:《心理罪》是不是会造就另一个作家?而不是作者。  一个普通的大学生,过着平静的生活。可是突然有一天,他周围的一切开始悄悄的发生变化。校园里相继有人毙命,是意外?还是诅咒?更可怕的是,当他发现所有的这一切都是冲着他而来,他将如何与幕后的凶手周旋,阻止罪恶的蔓延?……看似是一个简单的故事,雷米却用引人入胜的情节和缜密的推理分析将我们带到主人公方木的世界,让我们一旦进入这个世界,便不舍得停下脚步,而是要一直跟着方木走下去。  或许这类故事被讲述得不在少数。只是《心理罪》更为突出了其主题: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索多玛城。众所周知,索多玛,欲望之城,罪恶之城。之所以罪恶,在于到处充斥着欲望,所以上帝才要将它毁灭。《荀子·正名》曾说:欲者,情之应也。我们每个人心中,总有或多或少的欲望的种子。有的人永远不让它发芽,有的人却忍不住将它播种,然后开出美丽却又致命的罂粟花。那样多可怕。  欲令智昏。  关于小说情节,不可过多透露。但是绝对是一个值得看的好故事。  雷米造就了《心理罪》,也希望《心理罪》能将雷米造就成一个作家。  谁能甘愿钻进推理“圈套”?  「文/泽若@死猫死zero」  自看过福尔摩斯全集以来,在起点天涯看过不少悬疑推理的文,而当初并没有注意到雷米这个名字。印象中的网文推理,或是刻意吓唬读者,或是一味讲鬼怪,总觉得少一点东西——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其实我还特别喜欢看鬼鬼怪怪的文,这大概跟喜欢奇幻小说多少有点关系——原创文学作品中还是少有能和已改编的影视剧本媲美的。为此文友没少鄙视我:你娃娃要求太高了噻!  然则悬疑推理,无论为文还是影视作品,缺少了合理的线索网,缺少了抓人的悬念,便是失了悬疑推理的根本。要像柯南·道尔,要像阿加莎·克里斯蒂,让读者翻阅一本小说的时候,纸上的文字应当能够从16开或32开的书本里跳起来,在你的眼前构建出一副副布景、一个个角色、一条条线索、一次次追逐和擦肩而过,在两个巴掌大小的舞台上编织出一环一环的圈套,让读者观众心甘情愿地往里面一头钻进去。当在推理小说里一口气灌饱了之后,合上书本,这样的阅读快感才会让我大呼“过瘾”。单有几句怪力乱神的解释,总是难得在脑海里驻留很久的。  而《心理罪》就是一本让人心甘情愿钻进推理“圈套”的悬疑推理小说。其实严格说来,同样具有推理要素的电视剧《24小时》之类虽有着足够引起观看欲望的悬念,却偏“悬疑动作片”;电影《异度空间》——好吧它该算怪力乱神的悬疑恐怖片。而经典的刑侦推理路线,比如柯南·道尔和江户川乱步的系列小说,甚至动漫《金田一少年事件簿》、《少年侦探柯南》,则是动用了大量犯罪案例来征服读者日渐挑剔的口味。假如有什么能用一个更明确的主线故事让读者买帐,当数《入侵脑细胞》(The Cell,又名《死亡空间》)、《沉默的羔羊》,这些影片(或者有些也有原著小说)才算得上其中翘楚——而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心理与犯罪。  《心理罪》亦是继承了心理犯罪这一独具魅力的题材。从原创文学作品的角度看,这本书不及前两部影视大作的剧本,但当我翻过目录之后,在序章的第一页便被吸引住了。方木,一个年轻的法理学硕士研究生,用一种淡然到几乎没有情感的阴冷语调,开始讲述深夜里将他惊醒的噩梦,从不离身的军刀,自己离群萧索的孤僻身影,对烧烤无法抑制的恐惧反感,电脑里的凶杀案例档案。当一堆描述陈列在面前冲击我的大脑皮层时,惊吓过度的MM对他抖抖索索挤出“怪物”二字的声音仿佛还在我耳边,而方木只是笑笑表示不介意。因为——  “在两年前的一场灾难中,我是唯一的幸存者。”  我被这小说抓住了。明明知道故事的情节是编排的,却无法控制自己不随着故事的节奏沉沦下去,就好象被悬念套住了脖子,非得看着方木他们从纸上跳起来奔走。见过摆酷的主角,没见过方木这么酷的——他本身的身世就这样成为了这本书里始终贯穿的疑点。方木擅长揣测犯罪嫌疑人的心理,从现场的蛛丝马迹中也能窥出端倪,从推理嫌疑人犯案过程中的行为心态来做另一种的“罪犯画像”。他和导师将这种方法称为“犯罪心理画像”,并且在实际应用中协助警方破获了一起绑架案、一起敲诈勒索案、两起杀人案。在协助另一位警官邰伟破获所谓的“吸血鬼连环杀人案”后,方木几乎成为了C市公安局的“顾问”。  但是这样一位如有神技的法理学在读研究生,却常在深夜独自研究各种凶杀案例。他的电脑里存着各种恐怖的现场资料,自两年前从某次大灾难中幸存下来后时常遭受噩梦的侵袭,以致于非要军刀如影相随才能安睡。为什么?获得帮助的公安局警官与副局长对方木青睐有加,局长却勒令下属不得再联系他。又是为什么?“吸血鬼”案非但不是个结束,反倒成为了接下来一系列凶案发生的预兆——不仅方木,C市的警力和J大的师生似乎都被看不见的力量卷进了一个旋涡,噩梦不仅仅笼罩在方木心头,还将魔爪伸到了他的身边……  当看到主角被迫与连环命案背后的凶手比拼着破案能力,与时间赛跑拯救同窗的生命,一股寒意已经不知不觉浸透我的胸膛——直到线索被层层抽丝剥茧,方木的过去和梦魇、幕后黑手统统呼之欲出,两方面临着最后对决——数人的性命都系在了方木一个人的身上,他能不能承受愈加沉重的精神负担?勘比神技的“犯罪心理画像”,究竟是破案利器还是双刃剑?每个疑问都让我欲罢不能。  最终一口气看饱了之后,合上书本,在心里大呼一声:“过瘾!”再抬头看已是凌晨3点。看悬疑看心理犯罪,合当如此;写悬疑写心理犯罪,更当如此!好的惊悚悬疑作品定不能气氛寡淡或是情节荒谬,倘若某天再有文友鄙视我要求过高,我也依旧不会松口——也不是只有外国大片名家才能够将两样做到且让读者高呼“爽之”——让故事里的悬念抓住读者的胃,让人捧着书看到“不觉已破晓”,曾让我有这样体验的书并不多。而够精彩的悬疑小说才能让读者心甘情愿往作者笔下的“圈套”里钻,假使常有好文,如《心理罪》一般。  一幅严谨而专业的画像  「文/快刀」  《心理罪》是一部十分优秀的小说。  《心理罪》可以看作是雷米的第一部小说《第七个读者》的续集,在阅读《心理罪》之前,我专门先读了《第七个读者》。《第七个读者》也是一部很好看的小说,但之后的《心理罪》一书,毫无疑问地有了巨大的超越。  J大在读的犯罪学研究生方木,利用犯罪心理学画像协助警方破获几起案件之后,在他就读的校园里却接连发生了命案。在调查过程中,方木逐渐发现,这些命案的手法均是模仿国外著名的连环杀人案件,更为可怕的是,凶手毫不掩饰自己向方木挑战的意图。方木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一边用犯罪心理学为凶手画着像,一边抽丝剥茧地艰苦调查,最后终于让真凶伏诛。  《心理罪》中有着极其丰富和专业的刑侦及犯罪学、心理学知识,这和雷米本身的职业有关系。也正因为这点,《心理罪》一书中的情节发展乃至于细节描绘,十分严谨而且详实,这使得《心理罪》一书超越了大多数靠想象力写出来的恐怖悬疑类作品。  在创作一部小说时,人物的塑造是最难以驾驭和把握的,也是最考验作者写作功底的。而《心理罪》里除了专业知识丰富这个看点以外,人物形象的塑造也是一大亮点,方木、乔教授、孙普、邰伟,甚至仅仅是配角的孟凡哲、马凯,都会在阅读过程中栩栩如生地跃然眼前。换句话说,作者用文字为自己笔下的人物成功地画了像。  在小说中,当主人公方木利用犯罪心理学画像协助警方破案之后,他的导师乔教授对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一个好的犯罪学研究者,要对自己的专业和研究对象充满敬畏。”乔教授表情激动地说,“尤其当他用科学知识去指导司法实践的时候,他首先需要坚实的学术基础,其次需要严谨、认真的态度。你要知道,我们的意见可能会影响一个人的权利、自由,甚至生命。这不是儿戏,”他用手指敲敲桌面,“衡量一个犯罪学研究者的真正价值并不是看他发表了多少论文,主持了多少课题,而是要看他的学术良知,看他能否用扎实的理论、丰富的经验去真正为司法实践提供科学的帮助,”他把脸转向方木,“而不是依靠看过几本书,依靠所谓的天赋,依靠小聪明去碰运气!”  这段话很精辟。更重要的是,这段话对于写作者创作出一部优秀的作品同样适用。  连环杀手的题材是恐怖悬疑作品中很常用的题材,要想写好这类题材,作者必须掌握大量的相关专业知识,再加上严谨认真的创作态度,一点都马虎不得,否则写出来的作品只能是逻辑混乱、漏洞百出。  我猜想,雷米在创作《心理罪》的过程中,一定是一边写作一边细细地品味乔教授话中的深意吧。也许正因为这样,《心理罪》这部作品带给读者的感觉本身就是一幅画像,一幅关于犯罪心理学的严谨而专业的画像。  退缩还是选择坚强?——读雷米的《心理罪》  「文/aifangmu」  《心理罪》的作者雷米是个高校老师同时也是讲故事的高手,他能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文学手法以一根追查元凶的主线把整个故事连接起来,故事的脉络清晰明确,在讲故事的同时把人物塑造得丰满鲜活起来,每个人物都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使人过目难忘:有正直勇敢与方木如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理罪之教化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