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除鳌拜为什么要除鳌拜和撤销三藩,是直接威胁他统治了吗?

为什么康熙平三藩,收台湾,当时国家还很穷却开创了盛世;而乾隆也打仗,国家富得流油却耗尽国库?_百度知道
为什么康熙平三藩,收台湾,当时国家还很穷却开创了盛世;而乾隆也打仗,国家富得流油却耗尽国库?
提问者采纳
不走的屠杀。请楼主仔细想想我的话是不是有道理,为了给汉人心灵上以一点点慰藉,实行沿海的无人区;康熙进攻台湾,需要大批银两,文化上实在是大大的倒退,日本人也说“甲申之后无中华”,是建立在汉人的血泊之上的,是对华夏最后一片领土的侵略,即使它真的好好也不能被我们来赞美,还要镇压汉人的民族起义,八十年)向四周发动进攻,直到辛亥革命光复。清朝在经济,这样我们对不起被清兵屠杀的祖先,不要被清朝遗老自己编的史书给骗了,满人加入中华,有的话吧分给我,满清实行海禁,在打台湾郑氏的时候为了使沿海居民不向其提供援助,认同华夏文化)。康熙平三藩是吴三桂等被逼急了没办法起来造反,不同于今天的大陆,台湾政权隔海对峙(同属于中华民族,广大汉人生不如死,首先所谓的康乾盛世都是中国人被殖民的历史(就好比日本占领了中国后变成了发达国家,其实那时中国已亡,但以当时的中华概念来说满清不属于中华(看历史要以当时的背景来看),即使清朝已经建立七,搞出了个盛世(可能与清朝其他时期比算得上盛世而已),把沿海居民赶走,是我们汉人的敌人;乾隆时候为了扩大领土(游牧民族都有开拓的热情,我们也不能以它为自豪)现在满族是我们的兄弟民族
提问者评价
思想很独特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12条回答
乾盛世只是宫廷的富足,有利于国家的发展,所以说是开创了盛世;乾隆帝打仗,但是其中有很多大题小做,是促进国家统一,盛世就衰败了。康熙平三藩,再加上乾隆帝本身挥霍无度,当时官场腐败,有“十全武功”之称,收台湾,好费钱粮而又作用甚小,使得国家能够进一步和平发展,而百姓的生活并不是很好
康熙打仗开疆拓土~~基本把国库打没了~~在康熙末年,国库基本已经没钱了然后经过雍正13的呕心沥血,传给乾隆的时候国库已经充盈乾隆的前期也是很英明的君主打仗虽有炫耀的成分,但是基本还算是个明君后期乾隆重用佞臣,小人~~国库渐渐的也就空虚了所以这个不是光打仗造成了是很多方面的原因的~~
你的这个问题是前后矛盾的!你说的富是说百姓吗?如果是的化,的确如此,盛世滋丁,永不加赋!老百姓生活的确不错,减少了很多赋税!但是这也有遗留问题,人口过多,就造成了田地过度开垦,造成了一定影响!就想中国现在面临的人口问题一样!你说国库空虚,这也是很正常的,平三藩,收台湾,肯定打仗,在打仗中国库自然会消耗巨大,但是康熙又不会增加赋税,出的多了,进的还是一样,这样国库自然空虚,但是百姓生活依然安乐!这基本能回答你的问题,下次你问题说清楚点,谢谢!
康熙打仗是要巩固政权扩大疆土,是有利于清国的事情。而乾隆的话这个人本身就是好大喜功,打仗多半为了炫耀武力,所以战争的性质就稍稍发生了变化。当然还有另一方面就是康熙穷且穷,但是打仗有利于国家的发展。但是乾隆已经富了,打仗就是瞎折腾。
这其实是个因果关系,康熙为乾隆的统治奠定了基础,乾隆是坐收成果,国家经过康熙和雍正的治理后已经开始稳定与繁荣,但是经过打仗消耗了国库,但是其根基没伤;反观康熙,国家穷是因为满人入关不久,许多政治,民族,经济矛盾尚未解决,需要治理,其国家消耗自然就大,到了康熙晚年,经过一系列的统治与治理,国家恢复了大半,所以开创了盛世,注意,是开创。
穷和富不能这么定义的。现在的美国可有钱了吧?但是美国却是现在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呢
什么盛世啊,清代有吗,就算康熙到乾隆年间也是不断地是内忧外患的,天灾也是不断,加之民族迫害,百姓啥时过上过好日子啊
我告诉你以清朝的综合国力可以养八十万军队,明朝可以养一百二十万军队,你比较比较清朝是富得流油吗,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又是出了名的败家子,康熙平三藩是依靠多尔衮时代留下的八旗子铁骑,还没有被汉化的太深,依然比较淳朴,凶悍,有强大的战斗力,再加上顺治皇帝的对汉人的安抚政策使得国内的混乱局势的稳定下来,康熙的政策较他的父亲有过之而无不及,人心思定政治清明,康熙沙鳌拜更是人人敬佩,上下一心,天下万民已经承认他的正统地位,平三藩,收台湾更是手到擒来。但是乾隆时期有天下第一贪官和珅在,虽是盛世(主要还是康熙为雍正,乾隆二帝铲除了内患)使得天下平稳,乾隆对政治的清明远不及顺治,康熙,雍正三位皇帝做的好,使得本来有五十万两军饷结果真正到了士兵的手中根本没多少,所以才耗尽...
康熙节俭,储蓄国库,不重用大臣贪官也不敢乱做.而乾隆花费巨大享受,连修建国家工程都没有钱,要向和珅借.
什么问题啊
懂不懂历史啊
自己回去看看
谁跟你讲的啊 》???
什么穷,富的啊……
生于犹患,死于安乐
您可能关注的推广回答者: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对康熙作一简要介绍,看一看历史上他是怎样的一代帝王。_百度知道
对康熙作一简要介绍,看一看历史上他是怎样的一代帝王。
提问者采纳
和善蒙古,清朝第四位皇帝,亲征朔漠,通称康熙皇帝;第四,抗沙俄,兴修水利,年号“康熙”,平三番:第一。主要政绩有,为中国历史上的成功帝王之一,重农治河;第三,编纂典籍;第二,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二位皇帝,兴文重教,除鳌拜名爱新觉罗·玄烨(日-日)
感觉还是有一点不太全面?能不能在补充全面一点??你的答案我很满意!
主要是把他作为帝王角度来谈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人,他还有很多其他的面。例如他自幼习武,精于骑射;喜欢园林艺术,曾大兴土木修建了至今让我们流连忘返的很多园林,把中国古典园林的艺术,推到了一个高峰;很勤奋,学习了多种民族的优秀文化;很善于聆听多人的意见并做决断等等。因此他是一个素质较高的人才,可以说是文武双全。既精通传统文化,又涉猎西方科学;既能上马御驾亲征,又能治国安邦善于管理。不知是否满意?
提问者评价
谢谢!很全面!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康熙的相关知识
其他6条回答
收复台湾。
别名爱新觉罗·玄烨(-),清圣祖仁皇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安宁;熙,兴盛--取万民康宁、天下熙盛的意思。康熙帝8岁登基,在位61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他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是一位英明的君主、伟大的政治家。
下边的内容不作为回答,只是作为附文,你有时间也可以对他多做些了解
破处分裂势力,抵抗外来袭击
  康熙执政期间,撤除吴三桂等三藩势力(1673年),统一台湾(1684年),平定准噶尔汗噶尔丹叛乱(1688年-1697年),并抵抗了当时沙俄对我国东北地区的侵略,签定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维持了东北边境一百五十多年的边界和平。在雅克萨战役,康熙派遣黑龙江将军萨布...
说心里话我不认可康熙这个皇帝,起码他和同时代的彼得大帝相比的话,他没有大刀阔斧的改革!他的统治目的并非带动中国社会向前发展,而单纯的为了延续清王朝的统治。这是我不赞可他的原因,因为在他那个时代如果进行像彼得一样的改革,那么中国在清朝就不至于遭到很严重的入侵。如果他吸收了先进的科技和西方进行交往,近一步完善科举,而不是去迁界禁海。那么中国的清政府也有机会纳入列强的行列。我认为康熙不应该称为 康熙大帝!但是康熙毕竟也有丰功伟绩。1.康熙小时候出过天花,这是后来他能当皇帝的主要原因2.康熙14岁除鳌拜3.康熙平定三藩4.康熙亲征噶尔丹5.康熙收复台湾6.签订近代唯一一个平等条约《尼布楚条约》我知道的就这些 希望采纳
主要成就:平三藩,除鳌拜,收台湾,亲征葛尔丹,打击俄国侵略势力,对西学较有兴趣,起始康乾盛世主要过错:大兴文字狱,选继承人较纠结结论:是中国历史上难得的广受史学界好评的皇帝
清朝立国,天下大势并不稳定!内有满汉民族矛盾,外有藩王与蒙古虎视眈眈!其中最要命的就是三藩拥兵自重!!大有与清庭分庭抗礼之势!康熙八岁登基,十四岁亲政,除掉权臣鳌拜,政权从此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康熙从此便开始了中兴满清的伟大的统治!大清国运不济有很多原因,最急切的便是三藩尾大不掉,康熙决心撤藩!但撤藩引起的动荡是始料不及的!三藩之战打了九年,虽然最后清庭平定了三藩,但大清腹地也遭到了巨大破坏!之后的康熙政治上更加成熟,之后收复台湾,平定蒙古叛乱,全都是在隐忍不发,积蓄力量并作好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除掉了外患,康熙开始了内政上的治理,疏通槽运;改善民生;完善满清政治制度,主张满涨一家,有效地缓解了民族矛盾!在外交方面,康熙也是一位很有魄力的君主,对沙俄亚克萨...
按中国史家传统标准称得上内圣外王,一代明君。年少继位就能大有做为,在位六十年(历代帝王中在位时间最长者)政绩斐然,国家繁荣。从执政者的角度来说确实十分优秀,在历代帝王中可说数一数二。遗憾的是却没为后继者留下某种制度或者规划―也就是说没有长期战略方面的考虑,以至于清朝在其之后历雍、乾两代发展到颠峰然后盛极而衰,最终成为一具有大帝国外形却没有相等的能力的空架子,以至与西方差距不断拉大,不断的在对外军政外交方面丧师辱国,最终灭亡 。
历史上有过战略方面考虑并影响深远的帝王以宋太祖、明太祖等人为典型。他们可能执政方面不如康熙,战略规划也是漏洞百出,思想很局限,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结合了当时情况制定了战略规划。如宋立国之时鉴于五代十国之后文化经济衰退而重文重商,明初鉴...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康熙帝亲政后康熙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 铲除鳌拜 B 三藩割据 C 噶尔丹叛乱 D 沙俄入侵_百度知道
康熙帝亲政后康熙帝面临的首要问题是A 铲除鳌拜 B 三藩割据 C 噶尔丹叛乱 D 沙俄入侵
提问者采纳
所以铲除鳌拜是亲政的前提,才能震慑外来的敌视之心,三藩的军费占据了国库很大比例的支出,而且隐隐有不臣之心,葛尔丹和沙俄都不是急务,何况敲掉了三藩,所谓攘外必先安内B 不铲除鳌拜无法亲政,沙俄只是劫掠,准格尔还未强大到可以敌对清廷的地步,其次也能财政军统一
提问者评价
答案确实是B,我本来选的是A啊,谢谢啊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5条回答
必须铲除 后面三个虽然也很重要,是亲政的最大障碍,执掌军事,顾命大臣,是皇权最大的威胁,权倾朝野,不必急于一时A
铲除鳌拜 康熙亲政首先面对的如何巩固自己的皇权,但都可缓图,而顾命大臣鳌拜是三世老臣
A 铲除鳌拜不铲除鳌拜。康熙就是个傀儡,后面三件事他一件也管不了
攮外必先安内
A 铲除鳌拜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康熙平三藩的经历
康熙平三藩的经历
康熙帝平定三藩
南明最后一个政权灭亡的那年,清顺治帝已经病死,他的儿子玄烨(音ye)即位,这就是清圣祖,也叫康熙帝。
康熙帝即位的时候,年纪才八岁。按照顺治帝的遗诏,由四个满族大臣帮助他处理国家大事,叫做辅政大臣。四个辅政大臣中,有个叫鳌拜(鳌音ao),仗着自己掌握兵权,又欺负康熙帝年幼,独断专横。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
清王朝进关后,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鳌拜掌权以后,仗势扩大占地,还用差地强换别人,的好地,遭到地方官的反对。鳌拜诬陷这些官员大逆不道,把反对他的三名地方官处死了。
康熙帝满十四岁的时候,亲自执政。这时候,另一个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怀恨在心,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处死。康熙帝不肯批准。鳌拜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后来竟揎(音xuan)起袖子,拔出拳头,大吵大嚷。康熙帝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由他把苏克萨哈杀了。
打那以后,康熙帝决心除掉鳌拜。他派人物色了一批十几岁的贵族子弟担任侍卫,这些少年个个长得健壮有力。康熙帝把他们留在身边,天天练摔跤。
鳌拜进宫去,常常看到这些少年吵吵嚷嚷在御花园里摔跤,只当是孩子们闹着玩,一点不在意。
有一天,鳌拜接到康熙帝命令,要他单独进官商量国事。鳌拜像平常一样大模大样进宫去。刚跨进内宫的门槛,忽然一群少年拥了上来,围住了鳌拜,有的拧胳膊,有的拖大腿。鳌拜虽然是武将出身,力气也大,可是这些少年人多,又都是练过摔跤的,鳌拜敌不过他们,一下子就被打翻在地。任凭他大声叫喊,也没有人搭救他。
鳌拜被抓进大牢,康熙帝马上要大臣调查鳌拜的罪行。大臣们认为,鳌拜专横跋扈,擅杀无辜,罪行累累,应该处死。康熙帝从宽发落,把鳌拜的官爵革了。
康熙帝用计除掉了鳌拜,朝廷上下都很高兴。一些原来比较骄横的大臣知道这个年轻皇帝的厉害,也不敢在他面前放肆。
康熙帝亲自执政后,大力整顿朝政,奖励生产,惩办贪污,使新建立的清王朝渐渐强盛起来。当时,南明政权虽然已经灭亡。但是南方有三个藩王却叫康熙帝十分担心。
这三个藩王本来是投降清朝的明军将领,一个是引清兵进失的吴三桂,一个叫尚可喜,一个叫耿仲明。因为他们帮助清朝消灭南明,镇压农民军,清王朝认为他们有功,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驻防云南、贵州;尚可喜为平南王,驻防广东;耿仲明为靖南王,驻防福建,合起来叫做“三藩”。
三藩之中,又数吴三桂最强。吴三桂当上藩王之后,十分骄横,不但掌握地方兵权,还控制财政,自派官吏,不把清朝廷放在眼里。
康熙帝知道要统一政令,三藩是很大的障碍,一定得找机会削弱他们的势力。正好尚可喜年老,想回辽东老家,上了一道奏章,要求让他儿子尚之信继承王位,留在广东。康熙帝批准尚可喜告老,但是不让他儿子接替平南王爵位。这一来,触动了吴三桂、耿精忠(耿仲明的孙子),他们想试探一下康熙帝的态度,假惺惺地主动提出撤除藩王爵位、回到北方的请求。
这些奏章送到朝廷,康熙帝召集朝臣商议。许多大臣认为吴三桂他们要求撤藩是假的,如果批准他们的请求,吴三桂一定会造反。
康熙帝果断地说:“吴三桂早有野心。撤藩,他要反:不撤,他迟早也要反。不如来个先发制人。”接着,就下诏答复吴三桂,同意他撤藩。诏令一下,吴三桂果然暴跳如雷。他自以为是清朝开国老臣,现在年纪轻轻的皇帝居然撤他的权,就非反不可了。
公元1673年,吴三桂在云南起兵。为了笼络民心,他脱下清朝王爵的穿戴,换上明朝将军的盔甲,在永历帝的墓前假惺惺地痛哭一番,说是要替明王朝报仇雪恨。但是,人们都记得很清楚,把清兵请进中原来的是吴三桂;最后杀死永历帝的,还是吴三桂。现在他居然打起恢复明朝的旗号来,还能欺骗谁呢?
吴三桂在西南一带势力大,一开始,叛军打得很顺利,一直打到湖南。他又派人跟广东的尚之信和福建的耿精忠联系,约他们一起叛变。这两个藩王有吴三桂撑腰,也反了。历史上把这件事称做“三藩之乱”。
三藩一乱,整个南方都被叛军占领。康熙帝并没有被他们吓倒,一面调兵遣将,集中兵力讨伐吴三桂;一面停止撤销尚之信、耿精忠的藩王称号,把他们稳住。尚之信、耿精忠一看形势对吴三桂不利,又投降了。
吴三桂开始打了一些胜仗,后来清兵越来越多,越打越强,吴三桂的力量渐渐削弱,处境十分孤立。经过八年战争,他自己知道支撑不下去,连悔带恨,生了一场大病断了气。
公元1681年,清军分三路攻进云南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璠自杀。清军最后平定了叛乱势力,统一了南方。
但是,正在朝廷庆祝平定叛乱胜利的时候,在我国东北边境又传来沙皇俄国侵犯边境的消息,这就使康熙帝不得不把注意力放到北方边境上面去。






藩之乱是清朝康熙年间平西、靖南、平南三藩王发动的叛乱。

此即所谓「三藩」,他们手握重兵,割据一方,其中以吴三桂之势力最大。 康熙帝执政后,因明朝宗室消灭殆尽,眼见诸藩坐大...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兵攻陷昆明,世自杀,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遂告平息。
三藩

清朝初年,由于清朝统治者力量尚不足以直接控制南方各省,因此将汉人降将有功者分封管理在一些南方省份:

吴三桂封平西王,镇守云南,兼辖贵州 

尚可喜封平南王,镇守广东 

耿仲明封靖南王,死后,其子耿继茂袭封,镇守福建 

上述三方势力合称三藩。三藩在所镇守的省份权力甚大,远超过当地地方官员,并可掌控当地军队、税赋等。

撤藩缘由

吴三桂节制云、贵两省督抚,擅自除授文武官员,号为“西选”。一年消耗军饷数百万两,财政收支中央无权审查。垄断盐井、铜矿之利,所铸之钱时称“西钱”。又通使达赖喇嘛,互市茶、马。部下将士多李自成、张献忠余部,勇健善斗。其他两藩也专擅难制。

三藩之乱

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将三藩俱撤回山海关外。

吴三桂率先举兵叛乱,以反清复明为号召,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分兵陷湖南、四川。耿精忠(耿继茂之子)、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先后响应于福建和广东,广西、陕西等地也先后发生叛乱。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亦反,吴三桂急派其得力大将左都督王屏藩出汉中支援;西战场形势趋于严峻。

康熙帝集中主力南征吴三桂,同时停撤平南、靖南二藩。自康熙十五年(1676年)起,战场形势开始有利于清军,陕西的王辅臣与满清朝廷对峙三年之后,终于接受康熙的招抚,耿精忠势穷乞降,尚之信也继而降清。吴三桂在占领湖南后,未趁辅臣之叛,溯江北上,坐失战机,而清军则贯注全力,收复湖南大片土地。康熙十七年,吴三桂在衡州(今湖南衡阳)称帝,国号“大周”,改元“昭武”,大封百官诸将。当年秋,吴三桂病死,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清军乘机分路并进,湖南、贵州、广西、四川等沦陷各省次第光复。二十年清军会攻云南省城昆明,吴世璠绝望自杀。

至此,这场历时8年,蔓延10省的三藩之乱才平定下来。三藩之乱的平定,有利于国家的统一,边疆的开发。“康乾盛世”也由此开端。

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二十一吴三桂起兵反清。至康熙二十年十月二十九吴世璠自杀,清军进入昆明,三藩之乱历时八年。其演变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自康熙十二年十一月至十五年四月。战乱不断扩大,吴三桂兵出三贵,进据湖南澧州、常德、岳州、长沙;清军云集荆州、武昌、宜昌,但不敢渡江撄其锋。孙延龄叛于广西,罗森、郑蛟麟、吴之茂叛于四川,耿精忠叛于福建,台湾郑经渡海进兵福建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提督王辅臣又叛于宁羌,击杀清陕西经略莫洛。四方震动,人心动摇。康熙帝欲亲征,经议政内大臣密议谏止。清军东征西讨,顾此失彼。随后尚之信又叛于广东,总督、巡抚俱附之,清廷增兵两江。
第二阶段自康熙十五年五月至十七年七月。以王辅臣败降平凉为转机,形势向有利于清军发展。随后,因郑经部争据福建漳、泉、兴、汀等地,耿精忠腹背受敌,仓促撤兵请降。尚之信也相继投降。孙延龄又被吴世璠杀于桂林。于是,清军集中兵力进逼长沙、岳州,吴三桂聚众固守。两军在江西吉、袁二州、广东韶关、永兴和广西梧、浔二州及桂林等湖南外围要地反复争夺。清军将帅每多观望,旷日糜饷,在军事上仍处于相持阶段。
第三阶段自康熙十七年八月至二十年十月。康熙十七年,年已七十四岁的吴三桂在衡州称帝,国号大周,但未能改变叛军的困境。同年秋,吴三桂病死,形势陡变。叛军无首,众心瓦解。其孙吴世璠继承帝位。清军趁机发动进攻,从此叛军一蹶不振,湖南、广西、贵州、四川等地逐步为清军恢复。但马宝、胡国柱等叛军仍困兽犹斗,节节顽抗;满洲将帅仍多迁延,以致时逾两年,清军才进逼云南,康熙二十年底,围攻省城昆明。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
其他回答 (2)
吴三桂杀害永历帝后,清顺治帝给他很重的奖赏,封他做平西王,让他镇守云南、贵州,给他许多特权,管辖两省的文武官员,可以随意任免官员;处理军民一切事务,还可以开矿山,煮井盐,铸造钱币,清廷每年还要拨给他饷银九百多万两,占了国库的很大一部分。吴三桂自恃功高,在云南称王称霸。

公元1662年,顺治帝去世,才八岁的康熙帝即位。顺治帝临死前有遗诏,命鳌拜等四个满洲大臣做康熙的辅政大臣,帮助处理国家大事。鳌拜立过战功,手握兵权,根本不将小皇帝放在眼里,更不愿意与其他三个辅政大臣商量,什么事情都独断专行。甚至到康熙帝年满十四岁亲自执政以后,他还把持朝政,敢在朝堂上诬陷辅政大臣苏克萨哈,逼迫康熙帝违心地将苏克萨哈处死。

鳌拜成了康熙帝头一个心腹大患,成为康熙帝要清除的一个目标。但宫中卫士多是鳌拜挑选的亲信,不能信任。康熙帝就借口要练习摔跤,从贵族子弟中,挑选十多个棒小伙进宫,陪他摔跤。暗地里却给这些小伙伴作了布置。一天,鳌拜大摇大摆地走进内宫时,宫门突然关上,他自己的卫士被隔离在宫门外,十多个身强力壮的少年,突然跳出来,将他团团围住,拽手的拽手,扳脚的扳脚,将他摔倒在地,捆绑起来。接着,康熙帝下诏宣布鳌拜的罪行,将他投入监狱。

清除鳌拜后,就该解决吴三桂的问题了。当时,骄横跋扈的藩王,不止吴三桂一个。广东有平南王尚可喜,福建有靖南王耿仲明、耿精忠。他们都是早期投降清廷的原明朝官员。因为跟随清军入关打农民军,打明朝军队,打反清义军卖力,立了“大功”,受到清朝的奖赏,都有许多特权,因而非常骄横起来,不再肯服从清朝的指挥,妨碍清廷政令的统一,成为潜伏着的新国家的特大祸害。这三个藩王,被称为“三藩”。

康熙帝深感三藩危害的严重性,他将“三藩”与治理黄河、办理漕运作为三件最重要的国家大事,写成字条,悬挂在宫殿的柱子上,天天念叨。他一直在苦苦思索,找个什么办法,削弱并消灭“三藩”。

“三藩”也深知清廷对他们的不信任,迟早会对付他们,但一时还吃不准会采取什么措施,严厉到什么程度。他们心怀鬼胎,要试探一下朝廷的态度。平南王尚可喜老了,就上了一道奏章,请求告老还乡,但要求将王爵传给儿子,继续带兵镇守广东。康熙帝也想借此机会试探“三藩”对撤藩的承受程度,就顺水推舟,批准尚可喜告老还乡,但要撤销靖南王府,王爵不能继承。理由是广东安定,不必再设藩王镇守。

这个答复,深深震撼三家藩王。吴三桂一面加紧准备造反,一面邀靖南王耿精忠一道再上奏章,请求康熙帝同时将“三藩”都撤掉。接到奏章,康熙帝冷笑说:“他们竟想威胁我!”就交给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大臣们意见不统一,有主张撤的,有主张不撤的。最后康熙帝决定,这些藩王掌握兵权太久,拖得越久,越不容易解决,索性一次解决,三藩都撤,将全部人员、兵马迁到关外去。

吴三桂本意是希望康熙帝会作出些挽留的姿态,他们就顺水推舟留下来。谁知康熙帝会这样决断,他又惊又恨,决定起兵造反。公元1673年农历十一月,吴三桂杀掉云南巡抚朱国治,发布讨伐清廷的檄文,自称“总统天下水陆大元帅,兴明讨虏大将军”,并写信与平南王、靖南王及各地老部下,还有台湾的郑经,要他们共同起兵造反。

吴三桂宣布恢复明朝的发饰、服装,革除满洲的习俗,要替明朝报仇雪恨。但是,他引清兵入关、绞死永历帝的斑斑劣迹如在眼前,人们怎能相信他“兴明讨虏”的宣传?他的造反,完全是个人野心所致。

不过,对清王朝高压政策长久感到愤怒的人们,还是找到了一次抒发胸中闷气的机会,所以,头几年内,许多地方都起兵响应,大半个中国都沸腾起来,清廷的统治岌岌可危。吴三桂的兵马打到了湖南、江西。

康熙帝临危不惧,停止执行耿精忠、尚可喜两藩的撤藩命令,将他们从造反行列中暂时分化出来,孤立吴三桂;同时迅速调兵遣将,阻挡吴三桂的进攻。

由于吴三桂在军事上犯了错误,他的军事攻势持续了几年就停止了。双方在西北、西南、中南、华南相持了八年。公元1678年,吴三桂七十八岁,等不及了,在湖南衡阳匆匆忙忙地登上皇帝宝座,国号大周。可是到这年秋天,他就病死了。

此后,形势大变,清军的进攻越来越猛烈。到公元1681年,清军攻下昆明,吴三桂的孙子吴世自杀,“三藩”的叛乱终于彻底平定。
你学历史的啊~!!!支持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康熙 鳌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