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羊毛汽车座垫手工擦尔瓦的大概价格是多少?

CalConv();
多彩的隆林民族服饰
11:05:07&&&来源:&&&作者:陆凤茜&&&评论:&&&点击:
隆林的民族服饰丰富多彩,特别是苗、彝、仡佬三个民族的服饰,更是五彩缤纷、艳丽夺目。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用自已勤劳的双手,创造了许许多多带有民族特色的民族文化。&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隆林各个少数民族淳朴的民俗随处可见,古老的民族风情时时可闻,它蕴含了各个不同民族特有的风俗和爱好,也是本民族淳美之风的结晶。他们手工制作的服饰历史悠久,各具特色,五彩斑斓,至今仍保留着自己传统的服饰习俗,现就较为突出和常见的苗、彝、仡佬民族服饰简介如下:
一、 苗族服饰
根据民族专家认定:隆林的苗族有六个支系:即偏苗,白苗,红头苗,青水苗,花苗,素苗等。每个支系皆以不同的服饰划分,苗族六个分支的女装差异较大,款式繁多,各有特色。相同之处:苗族衣料昔日都以麻织土布为主,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围腰,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服饰的用料、颜色、款式、刺绣等方面都极具民族风格。配饰以头、颈、胸及和手等部位的银饰为多见,从苗族绚丽多彩的服饰上充分显示了苗族同胞的聪明才智,保持浓郁的民族特色。如:纯麻手工蜡染、绣片、服饰和金银首饰工艺品等等。现将隆林苗族六个支系的服饰简介如下:
(一)男装
隆林苗族六个支系中,男子服饰大同小异,大体分为古典式男装和近代式男装。
1、古典式男装。20世纪80年代以前,隆林苗族的男子喜欢在头上戴黑&色长尾花边土布头帕,留有长发的男子,还要将自己的头发挽成发结盘于脑后,赶场、过节或者跳坡时有的男青年喜欢戴银项圈,少量戴耳环。古典式男装衣服有两种样式,一种是单层衣,一种是双层或多层衣。前者是春夏装,后者是冬天穿来御寒。衣服多为长服,款式一致,衣领与衣襟成一条曲线,后高前低四周镶上一小溜花边,长至小腿部,两襟无扣,穿着时,用左衣襟覆盖右衣襟,形成斜角相交,用一丈二尺长麻布做腰带。腰带两头刺绣图案和花边系须,插于腰后,使系须下垂到小腿部位。下装为大裤头,宽裤筒,大多以蓝、黑色为主。
2、近代式男装。中老男人戴头帕,但进入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年青人基本盛行戴团结帽(前遮阳军用式大众帽)了。上身穿麻布、灯芯绒棉布等布料对襟短衫,领小袖宽,颜色有全黑、全蓝、全青。少部分在外衣下搭配白色里衣或白色衬衣,外衣用长条细格花边镶边。除了夏天,一般喜欢穿多件,衣扣一般为七对到九对,自下往上扣合,大多数都不扣最上面的两对衣扣,以显示风度和俊俏。下身穿宽腰大裤脚扭裆裤,小腿裹青色细麻布绑腿,脚穿棕绳草鞋或清麻草鞋。进入上世纪80年代后,麻布纺织技术逐步失传,苗族男子如今都已经不戴或很少戴头帕和帽子,身上穿的都也变成棉纤布料,西装,脚穿解放鞋,皮鞋等。
(二)童装&
男童装使用蜡染、刺绣和五颜六色的绸布缝制,下装开裆,不用腰带,在裤腰处用麻布条缝成挂耳套在两边肩膀上,头戴一顶方形猫耳或虎耳帽子。女童装体现活泼可爱,款式为连衣裙,头戴兔耳或狗耳帽,且耳尖和后沿缝有银铃吊坠,以便区分男女。帽顶绣上鲜花,帽檐衔上十八罗汉银饰,穿戴起来既好看又精神。
(三)女装
1、偏苗(孟沙,汉语谐音)女装
他称偏苗,是根据该支系妇女梳理头发,在挽好的发鬐上偏插一枚梳子而得名。偏苗的女装尤其是裙子的制作样式及图案具有较强的历史纪念意义。苗族自古没有文字,只能靠口传心授或手工艺品来传承历史。偏苗妇女裙子全长约2.5米,宽约0.6&0.8米左右,视人高矮而定,大体由三块长度相当的布条缝制而成。其间嵌上图案各异的小布条,条块清楚,泾渭分明。其结构大体分为上裙布(苗文称Nthov& Taib)、中裙布(苗文称Twb Daib)和底裙布(苗文称Biooj Dawb taib)三个部分。上裙布宽约6寸,用蜡染花纹布块,其图案形似连绵不断的山峰;中裙布宽约6寸,用黑布或多色丝线布绣成的花草布块,形似宽广无边的土地;底裙布宽约1尺左右,常用黑布缝制。在上裙布与中裙布间镶一条宽约1寸红黑分明两路方形图案布条;在中裙布与底裙布间又嵌上两条各1寸宽的布条;上条五颜六色布片圈圆并紧凑缝制在布条上,下条则用纯白布条镶嵌,形似奔流不息的黄河、长江,象征苗族千年迁徙期间跨江越河的艰辛历程。难怪人们说&苗族是把自己的民族历史写在服饰上的民族&整套裙子用刺绣、蜡染、有色布及黑布并镶成长裙。着装时裙子两侧折叠成百褶皱纹,裙长至小腿肚,并用一条黑布带(腰带)缠绑于腰间,再在前面配上一块八寸宽左右与裙子等长的围裙,围裙顶端两边缝着白色或蓝色布带(一寸宽左右)扎腰,留着尾带在前面飘动,此围腰主要用于遮住无花纹部分,与显美观大方。上衣短,仅长至腰间节骨,无衣领,分前后两部分,右侧开襟,不放纽扣,在置纽扣处用两条小布带打成蝴蝶结,襟两边镶一小幅用三色丝线成条状修成的花边。头饰分为未婚和已婚两种,未婚女青年用黑粗线(过去富裕家庭女孩用蚕丝线)接着头发尾端编成两条长约4尺的辫子盘绕于头上,用多块带尾的毛巾卷成角状帽戴在头上,或对折叠成两节平放于头顶,让尾巾自然垂于后颈。已婚妇女则去掉丝线假发,用一雕花木梳插于头的右边或者左边的发际上,将头发绕梳子挽成发髻,再用宽一尺,长一尺五的长方形黑布(多用黑色灯芯绒布料),叠成一寸多厚的布叠,再在每条布块顶角两边缝接两条白布绑带交叉折叠成一厘米厚的绑带条将黑布叠块绑成一圈,使布叠形成半圆状扣于头上,与未婚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白布做绑腿,裹小腿至膝盖弯。
首饰主要有:金银耳环、大环银项链、空心包银手镯,镂花银指,雕花平板银手镯、口弦针线百宝盒等。
2、白苗(孟漏)女装
该支系妇女穿着自制的白色百褶裙子,既不染色也不绣花而得名。妇女裙子仅长到膝盖,上身着短上衣。老年人一般用黑、青、蓝等色做上衣,正方形的衣领向后翻,衣领全是精致的手工刺绣,穿着时用二至三条黑色的腰带缠绕腰间,把衣脚和裙腰一起扎紧。从腰部留腰带尾部往后吊长至裙脚,围腰用一块长约两尺,宽约一尺的黑布,在黑布的三周围用红、黄、绿、粉、白五种花线刺绣,每间个边上绣3--5条花边,反面用一寸五的花布压边。包头戴二至三张,脚包黑裹脚。全长1.7丈。
年轻人穿着讲究,她们的衣服采用五顔六色的布料来制作,其中有花布及绸缎等多种布料缝制,且专选用顔色最鲜艳的布料来做衣服,穿着时下着百褶裙,上着亮丽的衣服,一般上衣可穿着一至两件,年轻人的衣领和老年的相似,衣袖不同,用一块长约一寸左右的黑布或白布经手工精致刺绣,然后缝贴在衣袖上,在袖口上贴一至两条小花边,再钉上小珠珠,整件衣服非常漂亮。包头全是手工刺绣,分为三部分:第一分部紧贴头部,长约1.4尺,宽约4.5寸;第二部分是中间段,长约1.8至2.2尺,这部分主要用一块黑或白布绣成花纹状,花的两头贴上小花边,尾部用小珠珠或花线钉上去,苗族戴包头就靠尾部把整张包头扎紧扎稳,戴包头按个人爱好,少则戴五张,多则戴七张。腰带部分,采用一条黑面布料长约七尺做腰带,再用一块长约一尺,宽约六寸的黑或是白布经手工刺绣,然后缝贴在腰带的尾布,再在尾端钉上小珠珠,一般年轻人缠腰带至少要缠十七至十八条,它有红、绿、黄、青、蓝、紫、粉等等,每一种颜色隔一层黑色腰带。围腰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一块黑布或是白布长约2尺,宽9寸有规律的绣着各式各样的花朵,等整块绣好后,用一块簿簿的纱布贴在反面作里布:第二部份用一块长2尺5寸,宽2寸5的黑布或是白布绣围腰头,绣好后,用一块与围腰头同样大小的簿纱布做反面里布,接着把围腰和围腰头连起来,最后一道手工就是在围腰和围腰头连接段用手工钉上一排有花纹状的小珠珠,再在围腰头的两头钉上三颗裤钩,这样穿戴很方便。裹脚部分:按各人所需,用一块长约两尺五至三尺的黑布或是白布裁成三角形,再在布上绣上花纹,在绣好的布边贴上小花边,然后在包裹脚的最下边钉上一排小珠珠,接着在裹脚的尾端缝上两根绑带,这样的裹脚既漂亮又简便。
3、红头苗(孟论)
因其服装用红线和彩布装饰而得名。红头苗女装分为头帕、衣服、腰带、裙子、围腰和裹脚六个部分。
(1)头帕:50年代前红头苗的头帕是红布做成的,到了60至70年代基本改为黑帕或者黑白相间的麻布头帕。一般男子带黑色的,妇女带黑白两个颜色的。妇女的头帕用宽1尺长5尺整齐叠成宽3寸的条形,戴的时候里层是白布外层则是黑布固定于头顶。每层大概在头上绕三圈。
(2)衣服:旧时红头苗的衣服通常是白色麻布做成,胸前作交叉束于腰间,没有扣子,衣领成四方形绣片垂于背后,前襟两辨边缘绣黄、红两色小边花,用红布包边与衣领相统一;袖子为七分袖,有五分是精美的与衣领颜色一样的绣片。到了90年代后,衣服的颜色主要有蓝色、白色、蓝花、灰色等,衣服的式样和绣花与过去差别不大。
(3)腰带:旧时妇女用的腰带为一条长6-8尺宽1尺的黑色麻布做成,两头绣上5寸宽的花,有须。主要用于将衣服和裙之间扎实,穿着时留一节与裙子一样长的边和须。上世纪60、70年代以后红头苗妇女的腰带变成4-8条同等长宽的黑布,两头绣上5寸宽的花边,有尾须,但80年代以后和裙子一样长的有8-16条边和须了。&
& (4)裙子:红头苗的裙子分三节,中间一节为主,是用长2丈、宽1尺白色麻布经过精心的蜂腊绘制图案形成统一花样后,绘制好的布染成黑色再经过煮沸脱腊形成的花布;裙摆是裙的最下边一块,一般用5寸宽2丈长的黑色麻布用白、红、黄三色毛线经过精心刺绣而成。将以上两快缝连在一起,折叠成无数折皱形成百折裙,再按个人腰的大小缝腰片,才成为一张完整的红头苗裙子。
(5)围腰:红头苗围腰是穿好衣服、裙子束好腰带最后束在腰间最外的一块比裙子长5-6寸、宽1尺的精美绣片。
(6)裹脚:过去红头苗的裹脚是用长2丈、宽1尺的白色麻布做成不绣花,一层一层的裹在小腿上,现在已经大有改变,只有一张三角形的黑布缝上花边就成了。
4、青水苗(孟布)女装
因该支系种植青麻织布与其他支系种植火麻织布有别,且该支系妇女上衣多用青色布料制作而得名。青水苗妇女的裙子是青布蜡染花裙,长至小腿肚,分成上下两部分,上节约五至六寸长,布纯白;下节约一尺二寸长,蜡绘的花裙,花线绣花边。腰间用一两条宽约五寸,长六尺左右的黑腰带扎紧。上衣一般是天蓝色,右侧开扣,衣领周围绣有三条彩色图案,袖短,盖过手弯三寸,衣袖绣有八条不同颜色的花纹,分布绣到胳膊上,袖口设有一小幅花边。头发短少者添假绾成螺壳形,用银钗纤鬓。头戴黑帕,每条约五尺长,把它折叠成一寸宽缠绕在头上。平时绕一条,逢喜事或走亲戚时则绕两、三条,缠绕成草帽式的螺蛳状。用一根宽二公分,长约二丈的白布带作绑带,裹小腿至膝盖弯。
5、花苗(孟邹)女装
因该支系妇女服饰挑花刺绣比其他支系多,全身繁花似锦而得名。花苗女衣是长袖,呈中开襟,胸前、背后、两袖和袖口,全部绣上各种彩色的花纹和图案。都是自己用蜡绘和各色蚕丝线缝制成。蜡染花长裙,多数用自织麻布将蓝靛染成浅兰色,绘着各种图案花纹,真是上下一身花。头饰盘成向周围延伸的鬓,扎如磨姑形。戴银耳环,挂着银项圈。
&6、素苗(孟拜)女装
素苗没有特别的标志性依据。素苗妇女裙长至脚腕,多为黑色土布或素色拖地裙,腰间常系一条黑色围腰。衣服仍保留古装式,衣领翻向两肩,两边滚上白布条约五、六公分宽,从上往下套,内外两层,外层背后绣上小方块的图案,长至腰部,前面短至裙头,系上腰带扎紧。
二、彝族服饰
彝族服饰款式繁多,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蓬,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年满15岁,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成人。父母和亲友就要送给手镯(手镯一般是银质、有花纹不合口,便于取下,也有的是玉器,有的妇女还喜欢戴银戒指、金戒指)。要穿中段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姆指粗的长椎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一般男女上衣右开襟,紧身,袖口、领口、襟边都绣有彩色花边。身披羊毛织成的斗蓬&擦尔瓦&,颜色多为黑色或羊毛本色。妇女上衣、裤子都是较宽大的唐装,一般为黑色、深蓝色、浅蓝色或绿色等,喜庆节日穿滚有绿边的衣服或黑底滚蓝边的,袖口滚三道黑边,中间那道约宽0.03-0.16米,另外两圈约0.05米左右。青年妇女及小孩衣领前后滚成圆形的边。老年妇女围深色围裙,青年妇女围纯黑色围裙,多有花边,有的还挂有锡做的小花牌夹,以银链圈为裙带。青年妇女头上扎有金钗银花牌夹,老年妇女在背部垫布上系有一块正方形的一层厚布,长约0.23米,以便背背篓。妇女喜戴耳坠、手镯、戒指、领排花等金银饰物。妇女头上围着一块长方形的黑头帕,头帕绣有红花边,另一端有丝线,头帕上用毛线滚有一条长约2尺的须须绷带,把头固定起来,一端的须须沿着左边或者右边的耳朵前上方自然下摆。
下装男女有所不同,男子又有三种不同大小的裤脚,最大的达到2米,最小的仅能包住脚颈。女子下装为&其长曳地&的百褶裙,是由几种不颜色的布料连接起来的,缝合处粘贴花边,绚丽多姿,十分漂亮。
三、仡佬族服饰
隆林的仡佬族服饰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穿衣也有多种习俗:节时穿新衣,不同职业同服,过八月十五时戴斗笠,一生穿衣不分季节。其特点是:颜色为青、古时没有花,后来有人把人字花织在布上,成服后绣花于袖子,布外托巾,花绣口。
仡佬族妇女擅长于纺织,服装面料都是自织自染的细布,结实耐用,朴素大方。仡佬族男装上衣前胸对襟,有七至九颗布制纽扣。袖子与衣等长,四个或两个衣袋,颜色为蓝、黑两色,布质较厚,耐磨耐寒。裤子多为大裤筒,裤长离脚后跟两寸,裤脚八寸到一尺宽。
仡佬族女装比较复杂,各个时代、各个年龄阶段的服饰都有所不同。大致为:下装为桶裙(有大裙、腰裙),即将一幅料横向连缀两端而成或用两幅横联而就。裙腰无褶皱,穿时以裙自头上贯通而下,故又名为&通裙&。裙长至脚跟,后侧开襟,用彩色绸缎和花边制成,鲜艳夺目。裙子的上半节系吊着4条2尺长和数条5寸长的彩色丝绒,虚盖着各钯布条(传说古老时候,妇女的上装用大木叶挖中间一个洞笼头穿,下装是用各种颜色树皮以草绳穿连成一大块,将它围遮下身),前后对正两块约五寸宽的绣有各种树木花草,房屋人象等图案(象征着古老时候,仡家人衣服是披兽皮和挂各种树皮,男的不穿上衣,下装没有裤子,就在前后挂两张兽皮遮身)。上装为短上衣,后侧开襟无领,两袖均嵌两道黑边和一道花边,衣脚步用蓝布剪成各种花边,银子扣子,有钱人在衣服上钉放五双十个银扣子,没有钱人家用不同色的布自制花扣,脚穿钩尖鞋。男女均以长帕(长五至一丈,宽一尺的黑头巾或者金丝帕)包头。喜欢扎围腰。脚穿元宝鞋或钩类布鞋,这种鞋前边有二道脸,前边尖端直向上挑,称为&勾勾鞋&。
装饰品主要有头饰品和手饰品两种:头饰品有横簪、别簪、耳环等均为银质的精制工艺品。横、别上刻有各式花纹、龙凤、虫鸟、花草等图案。手饰品有银手镯和戒指,男女均戴,女青年戴的多,有的备有手镯三、四对,一般都有一对。(注:部分资料来源《隆林苗族一本书》、《隆林仡佬》)
(编辑:梁万德)
延伸阅读:
电话: 投稿邮箱:
桂ICP备号&&技术支持:&&话说彝族服饰
话说彝族服饰
阿里瓦萨(刘正发)
彝族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几千年前就生息在中国的云贵高原和四川安宁河、雅砻江和金沙江两岸一带。如今生活劳作在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和北京、上海等省市以及越南、美国、香港等海外的国家和地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国内彝族人口776万多,据少数民族人口数量第七位。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宗教信仰,社会组织,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披星戴月、勤劳奋进,创造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绚丽多姿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体制,建构了自己民族创造的文明体系。彝族服饰就是这个民族文明体系中物质财富和精神文化的体现及标志之一,有它的产生、发展、变革、传播和传承的过程。它的款式、质地、色彩、图案、工艺、着装习俗等各种元素,与不同时代,不同时期的自然地理环境、社会历史变迁、经济发展水平、生活生产习惯、民族交往与融合和人们的精神需要密切相连,并一代代延续至今,成为当今世界上各民族服饰中与众不同的具有鲜明而独特的民族服饰。
一、彝族服饰的流变
彝族服饰的产生伴随着彝族人从原始社会走来,历经蓬发,赤脚,用树叶、树皮遮身,到梳发,穿草鞋、布鞋,用火草、树皮、兽皮、畜皮制衣穿身避寒,再到梳辫盘头,镶嵌各种图案的头饰,悬挂佩戴各类耳饰、手饰,穿绣花鞋、布鞋、皮鞋,用五彩缤纷、鲜艳夺目的麻布、绸布、棉布、皮革缝制款式多样、色彩多姿、工艺繁杂、花纹图案绚丽的服饰穿在身上避寒亮美的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从现在能查阅到的彝汉文献资料来看,彝族服饰早在西汉以前就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征的各种服饰文化了。&
在云南晋宁等地考古资料记载,彝族祖先已经是编发、绕发髻、戴耳环、手镯、佩刀剑、穿大袵襟衣的人了。1963年,在云南昭通后海子挖掘出土的东晋霍承嗣墓的壁画中“夷”部曲的形象就是椎髻、披毡、赤足。彝族社会发展到唐宋时期,彝族服饰的材质、款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南诏野史》中记载:“黑倮倮……男挽发贯耳,披毡佩刀,妇人贵者衣套头衣,方领如井字,无襟带,自头罩下,长曳地尽许,披黑羊皮。”在《新唐书.南蛮传》中记载:“乌蛮……男子椎髻,女子披发,皆牛羊皮。”在《蛮书》中记载:“乌蛮妇女以黑缯为衣,其长曳地。”从这些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彝族服饰已经是用牛羊皮制作,崇尚黑色,穿贯头衣,扎“英雄结”,戴耳环,佩戴刀剑等样式特征。
到了元、明、清的时代,随着改土归流、常年征战等社会变革,彝族人四处迁徙,支系倍增,山川阻隔,经济发展不均,彝族服饰发展、变化十分明显,逐步形成各支系各地方的彝族服饰特点。元代李京的《云南志略》中记载彝族的服饰:“罗罗……男子椎髻,摘去须髯,或髡其发,……妇女披发,衣布衣,贵者锦衣,贱者披羊皮.
……妇女耳穿大环,裙不过膝。男子无贵贱皆披毡跣足。”在明景泰《云南图经志》中记载云南彝族妇女的服饰为“妇人蟠头,或披衣,衣黑,贵者以锦缘饰,贱者披羊皮。”在范宁的《九夷考》中记载四川西昌地区的彝族服饰:“倮倮……男女插发,著长衣,腰系皮带,裹帕,赤足……妇人纽发盘头上,身着绣花长衣,无袴,赤足,外披细毡衫。”在清康熙的《楚雄府志》中记载,云南楚雄彝族女性服饰穿着是“女不裤,系统裙,衣不开胸襟,从首领罩之。”在清康熙的《弥勒州志》中记载,云南弥勒彝族服饰为“鲁兀(罗武)倮罗……男子也有戴帕着靴鞋者,穿有青大布,佩刀;妇人穿袍人黑倮,但首报请绫帕。”
&到了近现代,彝族的服饰在传承传统服饰文化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变化。由于迁徙到边远山区、高寒山峦、林间沟壑里的彝族各支系相对居无定所,四处迁移,民族融合或民族之间的交流很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思想意识比较传统,生产生活方式单一朴素,这样传统服饰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在川滇大小凉山彝族地区、滇东、滇东北、滇西、滇南、黔西、黔西北和桂西的高寒山区或半高寒山区的彝族聚居地方,彝族服饰保留着古老的传统,留“天菩萨”、青布包头、戴耳环、颈饰、首饰、披羊皮、兽皮、穿火草衣、羊皮褂、麻布衣、百褶裙、佩刀、赤脚、绑腿或穿草鞋等传统彝族服饰的款式结构、材料质地、色彩装饰等,都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和传播并一代代延续下来。如今的以居住在大小凉山地区的彝族为主体的凉山型彝族服饰,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相反,没有迁徙或迁徙以后依然居住在湿润温和的田坝、丘陵、高原的平原地区的彝族各支系能够稳定定居,与汉族、白族等各民族相邻居住或交叉散杂居,民族融合或民族之间的交流比较频繁,经济发展较好,思想开放,生产生活方式多样化,这样在传承传统服饰文化基本元素的同时,大量吸收、仿照和引入汉族等其他民族服饰文化的元素,逐步形成了各地方各支系彝族特有的服饰。除凉山型彝族服饰以外的乌蒙山型、楚雄型、红河型、滇西型和滇东南型五种类型的彝族服饰中的彝族女性服饰,就是其中最典型的服饰代表。这些类型的彝族女性服饰的款式色彩、质地样式、花纹图案、刺绣工艺、穿着习惯等都深受汉族服饰文化和审美情趣的影响,而男性服饰则受到汉族服饰的深刻影响,或与汉族服饰没有两样了。如楚雄、红河等一些彝、汉等民族杂居区的彝族女性服饰,吸收或引入了一些汉族服饰文化的元素,用五彩缤纷、色彩鲜艳的各种颜色的棉布制做上衣、裤子、围裙等服装,女子辫发,穿衬衫、背心、长袍,系围腰,穿长裤,穿鞋袜。男性戴帽,穿长袍、马甲、长裤、靴鞋等,与当地的汉族男性服饰相仿。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交通便利,思想解放,各地的彝族人在安居乐业的同时,不断吸收汉族等其他民族的思想意识和文化风格,许多年轻人不断跨民族、跨地域移动发展,婚恋成家,民族交流频繁,民族融合不断,各民族人之间相互学习,彼此借鉴,相互影响,共同成长。即便是最传统的凉山型彝族服饰,在制作上、工艺上、穿着上等各个方面,都已经渗透或吸收汉族等其他民族服饰文化很多元素,有的年轻人已不再那么注重穿戴本民族自己的服饰了,很多生活山里的彝族小孩和生存奔波在城市里的彝族人,除了节假日偶尔穿戴彝族服装外,平时所穿戴的服饰与汉族服饰或现当代流行的服装没有任何区别了。
二、彝族服饰的基本元素
彝族服饰包括发饰、头巾、首饰、衣、裤、裙、带、鞋等各部分,其基本元素包括服饰的材质、款式、色调、花纹、图案、种类、工艺、饰品、功能等各种元素。由于彝族人居住地域广,支系繁多,方言土语复杂,各地的彝族服饰的基本元素有些差异。下面作简要介绍。
(一)材质
用来制作彝族服饰的材料非常多,主要有树叶、树皮、火草、兽皮、畜皮、毛料、麻布、棉布、绸缎、金、银、铜、珍珠、玛瑙、海贝等。树叶、树皮、火草、兽皮是早期彝族人用来做制作衣服的主要材料。在彝文典籍《阿细的先基》中描述彝族祖先阿热和阿咪把山沟里的树皮剥下,拿给人们当作衣服穿,儿女们打死豺狼剥下皮穿在身上,打死野狗剥下皮系在腰等传说。在《南诏通记》等文献上记载彝族先民使用火草制作衣服的记录。南诏国的时代,披虎皮成为一种特权,虎皮成为南诏王的礼服或奖赏功臣的奖品。畜皮、毛料、麻布和棉布是彝族制作服饰最多的材料。畜皮包括牛皮、羊皮、牦牛皮等。主要用来制作马甲、皮褂、皮袋和皮包。毛料是绵羊毛和山羊毛。用来制作披毡即“瓦拉”和“袈史”以及百褶裙。麻布用来制作上衣、下裤和马甲。棉布用来制作头帕、上衣、下裤、围裙、围腰、腰带、坎肩、长袍、裙子、布鞋等。绸缎用作制作头帕和图案花线。金、银、铜、珍珠、玛瑙、海贝等,用来制作耳饰、颈饰、手饰及镶嵌饰物。
&(二)款式
彝族服饰的款式包括头饰、披毡、襟衣、贯头衣、衣褂、长袍、筒裤和裙子。
头饰包括缠头、包头、绕头、方帕、头盖、头巾和瓜皮帽、草帽、斗笠帽、鸡冠帽、鱼尾帽、直筒帽等各种帽子及其装饰物品。披毡包括凉山型彝族服饰的“瓦拉”和“袈史”以外,还包含贵州威宁县、云南镇雄县、彝良县等地男性服饰中的披风衣。襟衣是川、滇、黔彝族穿着最多的上衣,包括大襟(右衽)衣、对襟衣和斜襟衣。大襟衣分长襟衣和短襟衣,长襟衣长至膝下,流行于贵州毕节地区、盘县和云南的石林、弥勒、宜良、峨山、江城等地。短襟衣长至膝齐,流行于四川凉山,云南大理、楚雄等地。对襟衣和斜襟衣是云南的麻栗坡、元谋、开远、峨山等地的女性上衣。云南楚雄大姚县桂花区的女性对襟衣镶满各种花纹图案,以黑为底色,前短后长,前摆至腰,后摆至小腿,谓为别致古朴。贯头衣分为用红色毛线制作的方领无袖贯头衣和用蜡染棉布制作的有袖贯头衣。前者前短后长,腋下不缝,色彩艳丽,流行于云南武定、禄劝和寻甸等县交界地区。后者绣满、镶补各种花纹图案,色彩斑斓,造型奇特,有方领和圆领之别,流行于云南文山、邱北、麻栗坡及广西那坡等地。衣褂有羊皮褂和马甲,广泛流行在川、滇、黔、桂彝族地区。长袍像汉族服饰中的长袍,在云南楚雄等地的彝族男女性中流行。筒裤是川、滇、黔、桂各地彝族服饰中最常见的下衣,颜色主要以青色、蓝色为主,也有其他颜色的,用棉布制作的居多;各地区、各支系或方言土语区的彝族筒裤的款式和样式有差别,有的裤裆宽肥,有的紧窄;裤腿长短有差异,有的长至着地,有的短至膝齐。裙子是典型的彝族传统服饰,是彝族女性的主要下衣;一般用羊毛线或棉布制作,工艺讲究,尤其是凉山型彝族女性服饰中的百褶裙,样式众多,缝制结构、制作工艺非常考究;成年女性的裙子与未成年女童的裙子差别很大。
&(三)色调
彝族服饰的色调,有冷色调和暖色调,从古朴、典雅、清淡到鲜艳亮丽、多姿多彩的发展过程。彝族服饰使用黑、青、蓝、红、黄、白、粉、绿、紫等颜色,作服饰的底色或做图案的色彩;制作出来的服饰端庄富丽,或古朴典雅,或乌亮厚重,或五彩缤纷,或色彩斑斓,种类繁多。一般多以黑、青、蓝色作为服饰的基调,辅以其他颜色相间配饰,反映出崇尚黑、虎、龙、火等审美心理和思想情感。各地方、各支系彝族服饰的色调上有明显的差异;男女性别或成年与否上也有很大的区别。自称诺苏、聂苏、纳苏等支系的彝族服饰色调,以黑、青、蓝色为基调或主调;楚雄地区、红河地区、滇东南地区的彝族服饰大多以白、蓝、红、粉色为基调或主调。一般男性和成年人服饰的色调多以黑色、青色、蓝色为主调,女性和未成年人的以红色、蓝色、绿色为主调。无论是哪种色调,都是各地彝族人思想情感和审美价值的表露和体现。
(四)花纹
彝族服饰的花纹种类多样,有几何图纹,动、植物变形纹和写实的花草虫鱼图纹。包括涡旋纹、虚牙纹、火焰纹、八角纹虎头图纹、龙图纹和花卉图纹七种纹样。
&涡旋纹又叫羊角纹,主要装饰在服饰上衣的盘肩、衽边、下摆和裤脚口上方,多以镶补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川、滇、黔、桂的彝族服饰上都能找到这种花纹。四川普格、金阳、德昌等地彝族女性上衣,用黄线锁定剪好的红色布纹育黑色底布上,组成一排排的“羊角花”,很是鲜艳夺目,造型别致。贵州毕节等地彝族服饰中长衫下摆的涡旋纹也是美不胜收,风格别样。虚牙纹也叫狗齿纹,是由无数的小三角形正叠成锯齿状。以镶补的手法镶嵌在青色、蓝色等布料制作的头帕两端、袖口、衽边和裤脚口上,流行于云南石屏、开远、弥勒等彝族地区。火焰纹是一种火焰式花纹,以镶补手法,用红线锁定蓝、绿、粉色等布条纹,于女性的头帕、上衣后摆、袖口等处,线条流畅,色彩明亮。八角纹是各地彝族服饰花纹中最常见的几何纹样,用各种颜色的布条纹做成后,用某种色线锁定而成,色彩绚丽,构思巧妙,流行很广,在各地彝族服饰上随处可见。虎头图纹是一种用云纹、涡旋纹等纹样构成的,多用在彝族儿童鞋、帽图案的装饰及女性的绣花鞋上,是崇虎的表现。龙图纹是一种龙形图纹,多以镶补的手法装饰在女性上衣胸前等处,流行于云南巍山、绿春等地,是崇龙的表现。花卉图纹是一种写实的花草、虫鸟等自然界动、植物的图纹,用镶补或刺绣的手法,多用喜鹊、百灵鸟、马缨花、索玛花、茶花、蝴蝶等图纹,装饰在女性服饰上面,尤其多装饰在未婚女子的服饰上,生动形象,美观喜气。
(五)图案
彝族服饰图案十分丰富,设计精美,颜色多样,主要装饰在服饰的的头帕、帽子、领口、环肩、胸口、襟边、袖口、围腰、下摆、裙沿、裤脚、鞋面等处,以大自然的花卉、虫鸟及家禽等动植物的形象为主,一般包括火焰、鸡冠、羊角、蝙蝠、蝴蝶、燕子、杜鹃、鹰、龙、虎、鱼、凤凰、孔雀、斑鸠、蜜蜂、蚂蚁、桃花、茶花、索玛花、马缨花、芍药花、牡丹花等等,都可以作为服饰的图案。
(六)种类
彝族服饰的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若干类。从用途上可以分普通服、节日服、婚礼服、葬礼服、祭祀服、征战服等。普通服就是平时生产、生活、休闲的时候,随意穿在身上的服饰,也叫常装。节日服是逢年过节,喜气洋洋的时候,才拿出来穿着打扮的,也叫盛装,色调鲜艳活泼,五彩缤纷。婚礼服是男女结婚的时候,新郎新娘穿的服饰,色调鲜艳,明快。葬礼服是逝者穿的丧服,色调淡雅、庄重、古朴。祭祀服是执行宗教事物及巫术活动的人的专门服饰,即彝族毕摩和苏尼的服饰。毕摩服饰有黑毡笠、鹰爪帽、野猪牙项圈、羊皮经袋等。征战服是指勇士在作战的时候穿的服饰,有黑披毡、护肩或护胸或护膝的皮革衣裤,配以长刀、弓箭和枪弹。
(七)工艺
彝族服饰的工艺制作十分精细,流程繁杂。制作工具有的繁杂,有的简陋,各种大小的缝针、剪刀是最常用的工具。擀制披毡的工具主要是弹弓、蔑笆扎、竹帘、竹竿等。擀制披毡的程序是先由女子把羊毛撕松软后铺在蔑芭上,男子用弹弓弹羊毛成细毛绒后均匀地铺在竹帘上口喷温水数口,用力卷起竹帘搓揉几遍后,细毛绒粘粘成毡卷后,放在蔑芭上反复搓揉,再加褶或串领染色,晒凉干后成为披毡。制作过程复杂精细。纺织的工具有纺轮、蔑篓、木桩等。不同款式服饰制作工具和工艺千差万别。工艺手法各不相同。在缝制的过程中,服饰工艺特别讲究,尤其是饰花工艺丰富多样,别具一格。包括盘花、贴花、补花、镶嵌、滚边、刺绣和挑花。盘花是将色布剪成细条或将杂色线编成叉形后,再盘成波浪、铁链、窗格等各式纹样。贴花是把色布剪成两方连续或对称两方连续纹样后贴在服装的某个部位,在沿边压条缝或丝编或贴银泡、银片等,如羊角、火镰似的纹样。补花是把布面剪成纹样后贴色布压边,形成各种纹样。镶嵌是在衣襟上镶或嵌入色布条或丝带成牙纹样或鸡冠纹样。滚边是在衣服边上滚贴色布,形成各种凹凸不平的纹样。刺绣是在头帕或袖口上刺入或绣上丝色线,形成如花草、茎叶等各式纹样。挑花是在衣领、头帕上挑织色丝线,形成各种图案纹样。
(八)饰品
彝族服饰的饰品丰富多样,灿烂夺目。从头、耳、劲、肩、胸、手、腰、腹、腿到脚,全身都有各种饰品。分头饰、耳饰、颈饰、手饰、胸饰、脚饰等。材质上有金、银、铜、玉、珍珠、贝壳、玛瑙、兽骨、兽牙、布料、鳞片等材料。在这些材质里,彝族人更喜欢银饰。如银簪、银泡、银花、银珠、银索、银耳环、银领牌、银项链、银胸串、银手镯、银戒指等应有尽有,造型各异,图案亮丽、琳琅满目,光彩照人。
(九)功能
彝族服饰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为人们遮风挡雨,避寒防暑,保身免伤等的自然功能。二是区别人们性别角色、年龄大小、职业地位、风俗礼仪等的社会功能。三是体现人们求善求美、喜怒哀乐、奇思妙想、感应神灵、寄托信仰等的审美情趣、精神家园和艺术风格的功能。
&三、彝族服饰的类型简介
由于彝族分布地域广阔,支系繁杂,自然地理风貌有别,经济发展水平不一,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川、滇、黔、桂四省区操不同方言土语区的彝族人的服饰不尽相同,服饰的结构、款式、质地、色彩、花纹、图案、工艺、穿着习惯、装饰风格等方面都有所差异。因此,前人学者们在研究阐述彝族服饰时,依据彝族服饰的特点,把彝族服饰分类为凉山型、乌蒙山型、楚雄型、红河型、滇西型和滇东南型六种类型。每种类型有根据方言土语的不同或支系的差别,又分若干种样式。
(一)凉山型彝族服饰
凉山型彝族服饰是使用北部方言的彝族人的主要穿着物,主要分布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各市县,雅安地区的汉源县、石棉县,甘孜藏族自治州的九龙县、泸定县,乐山地区的马边县、峨边县、金口河区,宜宾地区的屏山县、古蔺县、叙永县,攀枝花市的仁和区、米易县、盐边县;云南省丽江地区的华坪县、永胜县、宁蒗县、丽江县,迪庆藏族自治州的中甸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兰坪县,大理白族自治州的剑川县,昭通地区的巧家县、永善县,楚雄彝族自治州的永仁县、元谋县、禄劝县的部分地区以及成都市、昆明市等国内一些大中小城市和美国、日本、香港等一些国家和地区。
&凉山型彝族服饰的内容包括穿戴、悬挂、涂抹在人们身上的衣服、鞋帽、耳环、项颈、斗笠、绣包、戒指、手镯、文身等各种服饰、装饰品和化妆品。这些服饰呈现出多姿多彩、样式独特、色彩纷呈、种类繁多、图案鲜美的景象。有盛装、常装、婚服、丧服、祭祀服、战服等各种服装款式。也性别和年龄上的差异,性别上男性下身穿裤子,女性穿裙子。年龄上,未成年人穿童衣、童裤或童裙,成年人穿成人装。
1、男性服饰
凉山型彝族服饰由于使用所迪(阿都)、圣乍和义诺不同土语的差异,在男性服饰上有所差异。可以分为所迪(阿都)、圣乍和义诺三个服饰区,俗称为小裤脚、中裤脚和大裤脚区。
小裤脚流行于川、滇的普格县、布拖县、会理县、盐边县、米易县、元谋县等说所迪土语区的彝族男性成员中。特点为裤脚小,裤裆宽肥。颜色多数为黑色。
中裤脚流行于川、滇的喜德县、盐源县、宁蒗县等说圣乍土语区的彝族男性成员中。特点是裤脚比义诺区大裤脚小,比所迪区的小裤脚大,一般裤口幅宽在60-100厘米之间。颜色大多数为黑色。
大裤脚流行于川、滇的美姑县、甘洛县、峨边县、昭觉县、巧家县等说义诺土语区的彝族男性成员中。特点是裤脚大,一般裤口在幅宽150-170厘米之间。颜色多为黑色或蓝色或黑蓝搭配而成。以上是凉山型男子裤脚上的区别。
凉山彝族男性喜欢在头顶上留一簇长发,俗称“天菩萨”,缠头帕。头帕用蓝色或青色的粗布或丝绸布做成,宽约一尺,长约几丈。头帕前端偏额前束尺把长的尖椎体,俗称“英雄结”。年轻人和年老人的“英雄结”的结裹样式有所差异,前者细长而尖挺,后者粗短而成卷状。男童的发型在理发时前额上留一簇,童帽用深色的轻柔布料做成夹层帽,帽面上绣有火镰、羊角等的花纹。童帽样式有猫头帽、鸡冠帽、蝴蝶帽、钢盔型帽等各种绣有花纹、线条图案的款式。这就是凉山彝族男子的发式和头饰的装束。
凉山彝族男子说不同土语的人的上衣着装大同小异,款式有长袖、坎肩、背心、外套等内外衣。常穿的上衣均为右衽大襟衣,用棉布或毛料制成,在领口、袖口、胸部、襟边绣饰红、绿、白、蓝细条花纹和花边。上衣的颜色有青、蓝、灰、白等各种颜色。上衣外套上喜欢披、穿纯绵羊毛制成的“瓦拉”和“袈史”,汉译为“擦尔瓦”和“披毡”,样式都是披风式的。在制作、结构和用料上两者有所区别,“擦尔瓦”用羊毛捻线织成的毛线缝制后在领子上用一个小指般粗的羊毛绳串连收紧而成。展开宽度有二米左右,长度由一米四左右。颜色有黑色、白色和蓝色的,除白色款式外均会在领口、下摆和周边镶嵌青、红、黄、蓝等色彩艳艳的线条或花纹图案。“披毡”是用竹制弹弓将羊毛弹松柔后厚薄均匀铺在竹席上,喷洒温水后将竹席裹起来回滚动搓揉是羊毛粘粘在一起,用两块木板捆夹凉干后用一根小拇指粗的羊毛绳串连成层层折叠的领口而制成的。展开后长宽度跟“擦尔瓦”的差不多,折叠层有几十层到上百层不等,故也称“百褶披毡”。颜色主要有黑色、白色和灰色居多。
凉山彝族男子服饰装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是头缠帕、戴斗笠、帽子、前额立“英雄结”;双耳中或左或右一般穿带耳环、耳坠等饰品;手戴戒指、手镯,胸前佩带或斜挎白色骨片镶成的用细牛筋编织而成的“堵塔”带;用腰带系扣裤子;腰间佩饰战刀和银饰香盒,腰系可装烟、绒草、火镰和钱物用的用麂子皮或布料或毛料制成的各式挎包或小包或肚兜;一般赤脚、腿裹绑、套毡袜等。从年龄上看,凉山彝族男性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间除了一些佩饰物的区别和服饰大小的差异外,没有其他任何质的区分。
2、女性服饰
凉山彝族女性服饰绚丽多姿,在结构、形状、规格和色彩等方面都有明显的儿童装、青年装和中老年装的差异。&
在发式上未成年女童梳单辫于脑后,可戴各式各样的童帽。成年女人梳双辫,扎压头帕或帽子。依据是否已生育所带的头饰有所差别。未生育者戴头盖,已生育者戴帽子。说不同土语区未生育女子戴的头盖有差别。说所迪土语区女子头盖是一条里面有一圈弧形硬布带的约宽一尺、长两尺的彩线锁边的青布帕。戴时将发辫夹在硬布带两端并盘于其上用绳交叉扎紧后戴上头帕,头帕两端收夹在脑后的发辫内。说圣乍土语区女子戴的头盖是一块面青里红的层叠数层的彩线锁边的绣上花纹图案的约一尺长的方瓦形布。戴时头盖一端在额前另一端放于脑后,中间用发辫扎压在头上。说义诺土语区女子戴的头盖是一节深色布料折卷成一块布匹。戴时将布匹从前额到后脑顺放头顶用发辫扎压在头上。说义诺土语区和圣乍土语区已生育女子戴的帽子很相似。是一种用几片扇形布块缝制的帽檐大的青色布面夹层帽,展开像荷花的叶子,汉语称为“荷叶帽”。帽顶饰有布钮或银炮,帽后部向帽心镶嵌有红、黄、蓝等颜色布料制成的一条宽二寸,长5寸左右的箭形布条。戴时将双辫盘于头顶用绳扎紧后帽圈套在盘辫上,帽圈两边的细布条在脑后打结将帽固定在头上。说所迪土语区已生育女子戴的帽子一种竹架青布大圆顶盘帽。双耳佩戴金、银、铜、珊瑚、玉贝、玉珠、玛瑙等制成的多彩串珠、耳坠、耳环等饰品。
&凉山彝族女性的上装非常讲究。上衣领子的领面装饰有银炮,有贴花、桃花等花纹,多用红布和其他浅色布料做成。领口用银片做成。一般中青年女子戴长方形银质领口,老年女子戴花形银牌。着装时颈部围戴镶有各种图案的铜、银领圈牌,颈前颚下有铜、银制成的长方形领牌撑托着下颚,彰显端庄美丽和审美。
上衣跟男性上衣基本相似,分开襟长衣和短衣和坎肩,区别在于花纹和花边的多少及鲜艳与否上。一般所迪土语区的彝族妇女,更讲究和喜欢各种款式的绣花上衣,义诺土语区和什乍土语区妇女服装的花纹比较单一。着装时,一般穿两件上衣。一件是贴身穿的单衣,一件是套在单衣外面的罩衣。还有经常是外面在披一件披毡或瓦拉。
下衣都穿用棉布或羊毛、麻布、丝绸制作的百褶裙,有些地方也穿汉式裤子。分童裙和成人裙。童裙一般是没有绣花的上下青白或其它颜色制成的两节式普通裙子。成年裙子是用青、红、黄、绿、白等多种颜色搭配相镶缝制的有上、中、下三节结成的百褶裙。腰带有红、白、青、蓝、紫色的棉布或羊毛或丝绒线制成的两头留有精美流苏的长条带子。百褶裙正面左侧佩有精心绣上各种颜色花纹图案的三角形的底边垂有一排色彩鲜艳的飘带的手工绣花荷包。用来装针线等小东西,也做装饰美感。一般左右手背或手腕上点有墨汁纹迹,左手上佩戴金、银、铜、玉石、珍珠、玛瑙等制成的手镯、戒指或串珠。
凉山型彝族服饰具有典型的彝民族文化特征,是人们所居住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和文化传统的具体表现和凝结。整个装束的功能主要是:一为遮寒避暑,二为衬美娱悦。这些服饰自从产生、创造、发明以来,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展、演变、传承至今,它既是物质文化的物质本身,也是精神文化的某种表现,赋有丰富而独特的文化内涵、审美价值和艺术风格。
(二)乌蒙山型彝族服饰
乌蒙山型彝族服饰主要流行在贵州毕节地区各县市、六盘水市各县市,四川叙永县、古蔺县,云南昭通地区的镇雄县、彝良县、威信县以及广西隆林等地区。这些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彝族的居住地,历史上这些地区的彝族服饰跟凉山型彝族服饰基本相似。元、明、清改土归流以来,这些地方彝族服饰的结构、款式、用料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现代社会,除了一部分人外其他人都在穿着现代服装了。
&乌蒙山型彝族服饰各个地区有所差异,但总的特点是男女装通常都是以青色和蓝色布料制作而非毛料或麻丝制品制作,款式上男女上衣都是大襟右衽长衫或短衫,下衣是长筒裤子,头戴黑色或白色或蓝色的布帕或在布帕外缠有色彩鲜艳飘带的头帕,腰系白色布带,脚穿绣有各种花纹图案的高钉“鹰头鞋”或“鹞子鞋”或草鞋或胶鞋、凉鞋、皮鞋等现代鞋袜。
1、男性服饰
乌蒙山型彝族男性服饰,无论在着装的样式、结构、图案还是着装的习惯、修饰上都比较单一,而且各地区不太一样。有的地方,男性头戴青色或蓝色或白色布料制作的布帕;有的地方还在布帕外中间缠绕数圈红色布线。一般很少戴耳饰品的。上身穿青色或蓝色布料制作的紧身短衣,内穿背心或长袖衬衫,外套一件青色或蓝色披毡,这是一件无领的用羊毛或麻布制作的外衣,有的在外衣离底边一寸左右的上方,缝制一条两指宽的绣有各种花纹的布条,绕衣服底边和前胸至背肩一圈,增其美观。下身穿大裤脚裤子,有的穿在两条裤腿中间绣有各种图案、花色为一周的裤脚底边有一圈花格条纹的长裤。广西隆林等地区的老年男性头戴黑色布料制作的圆形头帕,身穿黑色右襟上衣;中青年男性用黑白格布帕包头顶后用黑色布条缠绕额头数圈以示庄重;身穿白色右襟长袖上衣,外套黑色短袖衫。
2、女性服饰
乌蒙山型彝族女性服饰各地区有些差异。女性把头发梳好后辫在脑后两侧,然后盘绕在头顶上,用青色或蓝色或白色布料制作的布条进行多层裹绕后,形成头帕,再用绣上各种图案的红色布飘带或其他色彩绚丽的布飘带包缠后,在额头上缠成“人”字形,布飘带两端有红色和粉色相间或其他色彩的长穗,从前额头帕下穿过后放于头顶上,垂于脑后,形成鲜艳夺目的头饰。女性多数耳戴银作的饰品,一般婚前带耳环,婚后戴耳坠。
上衣外套都是用蓝色或青色或白色或粉红色的布料制作的大襟或对襟右衽宽袖长衫,前后都垂到膝盖下,内穿白色衬衫。上衣的领口、前胸、背肩、袖口和下摆都镶嵌上各种色彩鲜艳的花纹和图案。腰带有白色、蓝色或绣有其他花色的长形布条。下衣都是用青色或蓝色布料制作的的长裤。有的地方,在两条裤腿离裤口一尺左右处,绣有一圈尺把宽的彩色图案带。穿起来与上衣搭配匀称。
乌蒙山型彝族服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演化中受到外来文化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在不断变化中坚持了本民族服饰文化的精髓部分并一代代往下传承着。
(三)楚雄型彝族服饰
楚雄型彝族服饰主要流行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各县市和周边的部分县市里。楚雄彝族自治州,北依金沙江,南临哀牢山,东连乌蒙山,西接苍山洱海,自古以来就是彝族各部落、各支系、各方言土语汇集的地方。在长期的交融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绚丽多姿、纷繁鲜活的彝族服饰,有的已深受汉族服饰或其他民族服饰的影响。尤其是男性,现已基本上穿着汉式服装或现代服装。过去一般男女均赤脚,如今,除少数人穿草鞋等外,其他人均穿胶鞋、凉鞋、皮鞋等现代鞋袜。
1、男性服饰
楚雄型彝族男性服饰比较单一,色调深暗;受汉族服饰影响很大,许多地方已穿现代服装,且日趋时尚化。一般男性头缠用蓝色或黑色布料制作的头帕,或在前额右侧上,扎起“英雄结”,或戴瓜皮小帽。右耳挂戴用红线串成的红色、白色和黄色的珍珠耳坠。上身穿用黑色、蓝色或白色布料制作而成的右衽短上衣,内穿背心或衬衫,外套羊毛披毡;有的中老年人,还穿贯头衣、火草衣、麻布衣和羊皮背心的习惯。下身穿蓝色或青色布料制作的长裤或长袍。脚穿靴鞋。
2、女性服饰
楚雄型彝族女性服饰花色多,图案丰富,色彩鲜艳。女性头饰纷呈多样,有包帕、缠头、各种绣花帽等,细细分类有各地有别的四十多种头饰。包帕是一种用青色或蓝色布料制作的瓦状方形头帕,戴时直接把瓦状方形头帕一端超于额前往后放下顶在头上,中间用发辫缠绕压稳。缠头就是用青色或蓝色布料制作成长形布条在头上缠裹几圈后固定住头帕,然后用红或黄或蓝或绿或粉等单丝线或混合丝线作成几朵鲜艳的花,扎放在头帕上面作修饰。这种头饰主要以南涧县、弥渡县为代表。有的头缠成圆盘状,在圆盘状的前后左右及中间顶上缀上几朵花。有的在头帕中间商单纯的缠绕几圈红丝线,有的青年女性用制作精细的带穗带花束的纱巾盖在头帕上。各种绣花帽用布料、毛线等制成。样式各种个样,上面缀镶红缨花或珍珠、海贝或银泡、银片或五彩长穗等色彩鲜艳的小红帽、鸡冠帽、鱼尾帽、高筒帽、竹架圆顶帽。双耳戴金、银制耳环、耳垂或珍珠串、海贝串等各类耳饰品。
上衣穿矮领的右大襟或对襟的花色或粉色或红色长袖衣服或无袖马甲,内穿白色或粉色或蓝色衬衫。上衣表面绣上各种自然花卉的图案,尤其是在胸前、盘肩、后背和袖口上,均绣衽、镶补各种传统云纹、马缨花、茶花、桃花、波纹等连续绣花,色彩多姿多彩,美不胜收。有的胸前外挂戴银饰品,斜肩挎香包。下衣穿青色或蓝色布料制作的长筒裤,两只裤脚离裤底边五寸左右的地方或裤口上,绣有一圈尺把长的色彩鲜艳的图案或波纹。有的地方穿绣满各种图案花纹的花色长裙,有的地方穿各用蓝色、白色和青色或青色和黄色的布块相连制作的长裙。腰带一般用白色或青色布料制作的长条布,布条两端绣有花纹图案。这样,穿着时,上衣和下衣浑然一体,协调美观,鲜艳喜气无比。
楚雄型彝族服饰款式多样,色彩纷呈,地域宽广,各地方各支系的服饰有些差异,大体上形成大姚县、武定县、龙川县等风格各异的服饰文化。无论是用料材质、装饰花纹图案的选用、制作款式还是穿着方式、着装习惯上,除了一部分传统服饰外都受到了汉族服饰或现代服饰的深刻影响,吸收了很多本民族服饰以外的其他民族服饰的元素。
(四)红河型彝族服饰
红河型彝族服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各县市,思茅地区各县市以及开远县、蒙自县、金坪县、石屏县、绿春县、建水县、江城县、双柏县、昆明市等县市的部分彝族地区。是滇南红河水系区域中的彝族人民的穿着物。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形成了具有区域性特点的纷繁多彩的服饰,供人们避寒取暖,增添美色。受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红河型的彝族服饰受到汉族服饰的影响,日趋非本民族化。
&1、男性服饰
红河型彝族男性服饰各地基本相似,上衣多为用蓝色布料制作的立领对襟短衣,一般没有花纹图案。头戴黑色瓜皮帽、草帽,或用黑色、青色的布带盘头或包头。红河北岸的男童喜欢戴猫头帽、喜鹊帽、虎头帽、狮头帽等头饰。下装是用青色或蓝色布料制作的宽大长裤。过去大多赤脚,现脚穿布鞋、胶鞋、凉鞋、皮鞋等鞋袜。整体装束上日趋汉化。
2、女性服饰
红河型彝族女子服饰款式多样,色彩纷呈,样式独特。女性头饰丰富多样,琳琅满目,最喜欢戴镶嵌有大小银泡、贝壳、珍珠或绒线制作装饰的鸡冠帽。尤其是女童,除了喜欢戴鸡冠帽外还喜欢戴猫头帽、喜鹊帽、虎头帽、狮头帽等。有的用普通围巾裹头,有的用红色或百色布料制作,两头用银泡串成带穗的纯色粗布条,戴时高耸在前额上方,两耳边垂下银穗线。江城彝族女性头饰是用青色或蓝色布料制作的布条包头,有的在包头最下方靠额处扎一圈两指宽的花色布条或镶有银泡的布带。未婚女性在头帕前额上扎有红、粉、绿色相间的两条银泡串成的长线穗或两个因葫芦或两个银铃。有的用红绒线缠绕发辫的道数就能区别是否已婚或未婚。思茅地区彝族未婚女性戴缀有红缨花和珍珠装饰的花帽,已婚女性用黑色或蓝色布料包头。耳饰有耳环、耳钩等银制耳饰品。
上衣款式多样,色彩多姿。既有用黑色、红色、蓝色、绿色、黄色等颜色制作的大襟右衽长衫,也有中长衣和短衣。一般外衣松大袖短,内衣紧身袖长,或外衣松大无袖,内衣小紧袖长。外套坎肩。系围裙。上衣肩盘、胸口、袖口和坎肩、围裙表面均绣、刺、镶、挑各种花色图案。图案有花、鸟、虫、蝶、龙、凤、虎、猴、日、月、星等自然景物。腰系两端留有银鱼饰品或芝麻铃的大花腰带。下衣穿用青色、蓝色、白色、灰色等各类颜色布料制作而成的直筒长裤或到膝盖下的短裤。有的在两支裤腿离裤口两寸左右处往上镶一圈两三指宽的白色布条带,有的从裤口往上绣有各种花纹图案一圈尺把长的绣条带。脚穿绣花鞋或凉鞋、皮鞋等。
红河型彝族服饰相对而言种类较少。各地方有些差异,在不断发展变化中逐渐形成建水县、石屏县和元阳县各自风格为代表的彝族服饰样式。
(五)滇西型彝族服饰
&&&滇西型彝族服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的大理州、保山市、昌宁县、巍山县、中甸县、宁蒗县、永胜县、泸水县、兰坪县、鹤庆县、临沧地区等彝族地区。滇西地区,自古就是彝族人居住的地方。据《皇清职贡图》记载,清朝时期,在今天大理、巍山一带的部分彝族装束是“男子束发裹头......披毡衫,佩短刀,以木弓药矢射鸟兽为食。妇女皂布裹头,短衣长裙,跣足;亦习射猎。”在漫长的岁月里,滇西地区彝族的服饰在发展变化中既承传了先祖的风格,又吸收了他族的服饰文化,逐渐形成了滇西型的彝族服饰。
1、男性服饰
滇西型彝族男性服饰风格独特,款式不一。男性头发盘起后用青色的布料裹成头帕。上身穿右大襟长衫,外套有麂皮、羊皮制作的坎肩或留有尾形的羊皮褂;腰系布带或皮兜肚;下身穿宽裤脚长裤。巍山彝族彝族男性旧时留长发,盘发,左耳戴大耳环,外披披毡或牛羊皮。到18世纪以后,男性才剪发去辫,不戴耳环。头戴瓜皮帽或白色、青色布料缠头,布尾向上翘起。也戴黑色短帽、遮阳帽。上衣穿有领对襟衣衫,用黑色、青色、蓝色、白色、绿色布料或丝绸制作的麻布衣、粗布衣和皮褂。外套有麂皮、羊皮制作的领褂,也有黑布、麻布制作的褂子。下衣穿用青色或蓝色布料制作的大裆长裤。脚穿草鞋、布鞋等。现今穿西服、汉服的男性越来越多。儿童喜欢戴修有花草、树叶、龙凤等图案的喜鹊帽、虎头帽、鱼尾帽、银鼓帽、瓢形帽、搭耳帽、花帽等。这些儿童帽子上都镶嵌有银制的“福”、“寿”等字样或猴骨、贝壳、铜钱等各式各样的装饰品,银光闪亮,喜庆有加,很有意思的。儿童上衣款式多样,色彩艳丽,红绿相间,黑白分明。一般都用红色、蓝色、绿色、白色等布料制作而成的。
2、女性服饰
滇西型彝族女性服饰款式多样,色调相对而言比较单一,主要以青色、蓝色调为主,辅以白色、红色、粉色等色彩。女性头饰多样,在帽或帕上绣有五彩璎珞、串珠等各种饰品。有的戴青布做的布帽;有的用青布条缠头数圈成大圆型头帕;有的还在大圆型头帕上包裹一块绣有各种花色图案条纹的两端带有银铃和布穗的花帕,在额头上缠成“人”字形,带银铃和布穗的两端垂于后两侧;有的用黑色布料制作的方形布帕,戴时方块布的一角折搭在额前,其它三角在相等的尺码上折垂或折垂左右两侧的角,后脑上的角自然放下,形成大方形帽;有的戴绣满银泡的鸡冠帽。双耳戴银制耳环或珍珠串耳环等各种耳饰品。有的女性在颈部围戴一圈镶有各式图案的银质领牌,在喉结处有银制的长方形领牌撑托着下额而挺立端庄。上衣穿前短后长的右衽大襟衣,外套坎肩。腰系白色、蓝色的腰带或绣有各种花色图案的布条带。下衣穿用蓝色、青色、百色布料制作的没绣花纹图案的直筒长裤,有的地方穿用蓝色、红色和白色相接做成的百褶裙子。脚穿布鞋、草鞋、凉鞋等。
&巍山彝族女性将头发梳成一根长辫,用白布裹绕后顶上一种黑色多边形包头。未婚女性将头发梳成两辫后戴一种镶有银泡的鸡冠帽或缀有五颜六色的丝线制作的花多的椭圆形花帽或月形凉帽。已婚女性有的不戴帽子而结发髻后用绣有银饰的黑布裹头;有的发编一辫后多用黑色、蓝色、白色绕子包头而不戴帽。耳戴银制、铜制耳环或系芝麻环。身穿黑色、蓝色、灰色布料制作的右衽大襟衣。手戴玉镯、银镯、戒指等。下衣穿用红色、蓝色、青色、百色布料制作的宽大长裤或绣花裙子。脚穿绣花尖头船形布鞋、云头鞋、皮鞋等。
滇西型彝族服饰整体而言款式单一,色彩淡雅,朴素大方,花纹图案少,简洁明快。在长期的发展中不断变化着,已吸收了不少汉族等其它民族服饰的风格特点。
(六)滇东南型彝族服饰
滇东南型彝族服饰主要分布在云南省的昆明市、师宗县、罗平县、石林县、宜良县、泸西县、弥勒县和文山州各市县以及广西那坡县等彝族各支系中。由于这一带的彝族支系繁多,各支系有自己的服饰风格,彼此之间有所差异。因此,滇东南型彝族服饰的款式多样化,色彩绚丽,五彩缤纷,鲜艳夺目。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也吸收了不少汉族和其它民族的服饰特点,逐渐形成了具有本地域各支系自己的服饰风格特征。
1、男性服饰
滇东南型彝族男性服饰比较单一。头饰一般用青色布料制作的头帕缠头。无耳饰。系腰带。下衣穿用青色或蓝色布料制作的长裤。脚穿草鞋、布鞋等。各地方各支系的男性服饰有差异。石林县、弥勒县等地方的彝族男性上衣内穿白色长袖衬衫;外套穿一种青色布料制作的无袖短褂,有的穿用浅蓝条纹的白色麻布制作的无袖短褂,有的披羊皮或羊毛毡,有的穿麻布制作的短衣。下衣穿用黑色布料制作的宽大长裤。昆明市郊的撒尼和阿细支系的彝族男性上衣穿用黑色或青色布料制作的对襟高领长袖短衫,衣衫短齐腹部,衣衫对襟两边钉有整齐的食指般长的白色纽扣;下衣穿用黑色布料制作的肥大长裤,长到小腿部看齐。
2、女性服饰
滇东南型彝族女性服饰款式多样,结构复杂程度、色彩艳丽方面各支系有差异,大部分单一、色淡。头饰多样多姿,有的头缠青布帕,有的在青布帕前额上包一块镶嵌满珍珠、银泡的布条或粉红布块,有的戴两侧挂有红色或粉红色绒线球的白色高筒帽,有的用银泡或珍珠缀满各种图案的方块布长条在头上缠绕多层成头帕。一般双耳戴珠子、耳环或银制耳饰品。上衣主要款式右襟上衣或襟上衣长袖,用红色、蓝色、白色、淡蓝色、灰色、花色布料制作而成。胸口、袖口绣有各种色彩的条纹图案。外套用青色、黑色、粉红色布料作成的前短后长的无袖短褂,其上绣有各种花色图案条纹。有的外套是一件纯红色的衣裙相连到膝盖下的外衣,外衣裙子部分是一块一块的红布条相连而成,其下垂有两层或三层若干红色小绣球串成的穗,腰带也是红色的布带。手戴玉镯、银镯等手饰。下衣穿青色、蓝色布料制作的长裤,有的在两只长裤裤口上方绣有一圈尺把长或两尺长的各式花纹图案;有的地方穿裙子。石林县、弥勒县、泸西县及昆明市郊的彝族阿西支系的未婚女性,喜欢戴一种形状像公鸡冠的帽子,帽顶上缠扎两朵红绣球。已婚女性戴一种叫“沙帕瓦”的头饰;上衣穿用白色或青色布料做成的衣衫,外罩一件黑色布料做的前短后长的衣褂;下衣穿用青色、黑色做的裤脚宽肥而较短的长裤,脚穿鞋尖呈钩状的绣花鞋。撒尼支系的女性梳长发辫髻后戴头帕,在前额及其两侧横包一条绣有各式花纹图案的宽花带;上衣穿各色袖管宽肥紧身到膝盖的衣衫;腰系绣有各色图案的花边腰带。广西那坡县、云南麻栗坡县、贵州毕节地区等地方的彝族女性,在庆祝节日或举行各种仪式上,喜欢穿一种以白色、黑色为底色的蜡染圆领或方领长袖贯头衣,衣袍上绣有各式几何图案或动植物花纹,古朴华贵,色彩斑斓。
&滇东南型彝族服饰在长期的发展变化中不断丰富,传承和改进后一代代流传下来。除了前述的元朝李京著的《云南志略》中记载的以外,在明朝的彝文文献《阿诗玛》中,对撒尼支系彝族女性的服饰作了精彩的描述:“好囡阿诗玛,包头红光闪,两边垂耳环。脸庞如明月,身段如金竹,左手戴戒指,右手戴银镯。身披羔羊皮,腰系飘须待,飘须似胡须,一缕又一缕,缕缕飘身后。脚如罗卜白,穿着绣花鞋,蓝衣青裤子,一身美无比。从头看到脚,没有不好处,没有不美处。”这些诗句绘声绘色地描绘了典型的撒尼彝族女性阿诗玛的整个服饰美,从头到脚依次描述了包头、耳环、戒指、银镯、羔羊皮、飘腰带、绣花鞋、蓝色衣服和青色裤子一身的服饰装束风格和美丽形象。随着社会历史的不断发展变化,滇东南彝族服饰在用料上、结构上、装饰品上、绣制工艺上等都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不断吸收汉族及其它民族的服饰特征后,逐渐形成了如上所述的风格和魅力。
参考资料:
1、伍精忠,《凉山彝族风俗》,四川民族出版社,1993年12月
2、《中国彝族》画册编委会,《中国彝族》,四川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
3、马德清,《凉山彝族民俗文化》,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6月
4、巴莫姊妹彝学小组《四川大凉山》,中国旅游出版社,2006年5月
5、张建华,《彝族文化大观》,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9月
6、苏小燕著《凉山彝族服饰文化与工艺》,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年12月
7、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编《巍山彝族简史》,云南民族出版社,2006年10月
8、峨山彝族自治县人民政府编《峨山彝族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1年5月
9、毛公宁主编《中国少数民族风俗志》,民族出版社,2006年9月
10、白兴发《云南彝族服饰的区域特征及其文化内涵》,载《中国彝雪》第二辑,民族出版社,2003年4月
11、龙倮贵《浅析彝族服饰类型及其审美艺术特色》,载《红河彝学研究论文集》,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年7月
12、张海英《从〈阿诗玛〉看彝族撒尼妇女服饰的变迁》,载《云南彝学研究》第四辑,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2006年3月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擦尔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