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保护方言本地方言的意见

苏州启动方言保护 本地话进入课堂_新浪江苏新闻_新浪江苏
语言环境收缩挤压使用空间
人民网评论
  语言环境收缩挤压使用空间
  方言影视片面繁荣难促复兴
  5岁的朵朵出生在上海,父亲是河南人,母亲是湖北人。朵朵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但对上海话“不会说,也听不大懂”。至于父母的老家方言,更是“完全陌生”。现在,城里像这样的孩子比比皆是,方言对于他们,渐成一个遥远的名词。
  “方言通过代际传播,新一代都不会说,再往下方言就没了。”一位小学老师说,“现在很多家长在孩子学语时就不教方言,怕土话影响普通话的发音。”从学语言的年龄段就割断与方言的联系,加之学校的强制普通话教学,直接造成方言的断层。“上海话还不如英语说得溜,在上海青少年中相当普遍。”上海市教委负责人说。
  “方言急速衰退不全是自发的文化现象,也部分由于当年政府大力推广普通话、各种正式场合都不许说方言的行政命令。”上海大学社会学教授顾骏认为,在普通话主导的社会语境中,方言的生存空间日渐狭窄。南京大学文学院一项针对中小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公共场合普通话处于主体地位,苏州话主要在家庭中使用。
  而城乡一体化进程与人口的频繁流动,无形中也加速着方言的式微。苏州市目前有常住人口1300万,其中外来人口已超过本地人口。高小姐在苏州工作7年,至今不会说苏州话,也不大能听懂。“并没有感觉不方便,普通话才是工作语言,即使本地员工交流,也用普通话。”而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使用方言反而可能造成人际交流的障碍。
  有人形容,方言不是时代的对手,这是语言与语言较量的结果。换言之,如今的濒危方言已经扩展到更多使用人数很多的优势方言。“大量有文化含量的词汇和新生词汇,都只能用普通话表达,使用方言基本就是吃饭睡觉之类的狭小范围。”一位专家认为,语言环境的极度收缩,使得方言的质量正在迅速降低。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方言在文艺作品中的流行。从《疯狂的石头》、《刘老根》、《山城棒棒军》等影视剧,到各地方言版本的改编配音、小品,被年轻人遗忘的方言近年来重新被引入生活。不过,这种方言热被很多学者视为“片面繁荣”,更多只是带有猎奇意味的“市井化调味品”,并不能促进方言的复兴。
  而在全球化背景下,方言的颓势似乎无法阻挡。正如汪平所言,通用语言的普及是现代社会工业化、信息化过程中的自然选择。“根据调查,全世界现有6809种语言中,1/3都到了非常危险的地步,这几乎是全世界共存的现象。”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仲富兰表示,有人预言未来会只剩下有限的几种强势主流语言,方言快速退化的趋势恐怕难以改变。
  当然,也有人认为“方言消失说”有些危言耸听。“2000多年前孔子就推广雅言了,但方言至今不还存在吗?语言时刻处于演变发展过程中,具有自身调节适应能力,各地方言在和普通话的接触中会改变,会兼容,但不会消失。”有专家说。
  [2]  当前位置:首页 &&人大代表建议
建 议 人:
建 议 号:
标&&&&题:
关于从“娃娃”抓起,传承、保护“苏州话”的建议
建议内容:
&&&&苏州话是吴地方言的代表,它是吴文化的母体,具有二千多年的流传历史,近代中国有四大白话:京白、韵白、苏白和粤白,而苏白无疑是江南地区最流行的语言,曾经成为中国古代官方的流行语言,古人云:“善操海内上下进退之权,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之而雅,俗者则随而俗之。”当时上层社会,尤其是江南地区的上层人物,大多以讲苏州话为荣。 &&&&苏州话是苏州的一张名片,其最大特点就是“软”,尤其女孩子说来更为动听,在同属吴方言语系的其他几种方言中,如无锡话、嘉兴话、绍兴话、宁波话等都不如苏州话来得温软,而且苏州话至今保留了相当多的古音,它保有全部的读音声母,七种声调,保留了“入声”,苏州话语调平和而不失抑扬,语速适中而不失顿挫,在发音上较靠前靠上,有低吟浅唱的感觉,故苏州话是苏州人最值得骄傲的历史文化遗产。但现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外地人口的大量涌入,讲苏州话的语言环境遭到了破坏。现在许多苏州小孩已经不会讲、讲不好苏州话了。本人通过对小学一年级苏州本地小朋友的调查发现:50%的学生不能完全听懂苏州话;&80%的小朋友不能用苏州话完整的和人交谈;20%的学生完全不会讲。有句古话:“宁卖祖宗田,勿忘祖宗言”,苏州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前人留下了许多珍贵遗产,包括物资遗存和文化遗存。但人们往往对虎丘、留园、拙政园等物资遗存很爱护,而对属于文化遗存的苏州话不太重视。如果由于我们这一代人一时疏忽让它(苏州话)永远的消失了,那我们将无颜面对苏州的列宗先贤。故抢救、保护、传承“苏州话”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建议:1、小平同志讲过:“足球要从娃娃抓起!”,学讲苏州话也要从“娃娃”抓起。因为五、六岁的儿童,舌头肌肉尚未发育定型,是儿童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语言辨别、语音模仿、词汇吸收等方面具有成年人无法比拟的优势,更便于学好、说好地道标准的苏州话。可以先在条件完备的幼儿园开展苏州话教育,每天教二节课。(上午、下午各一节,每节30分钟)由专业、标准的苏州话老师(可以到评弹学校毕业生中去挑选苏州话老师)授课,形式可以多样化,教材可以请苏州话专家(评弹艺术家邢晏春老师)编写。&2、每年的暑假、寒假各举办一次少儿苏州话比赛(区别于三语比赛)。可由宣传部、教育局、文广新局主办,由苏州电视台承办。请一些著名的苏州话节目主持人如施斌、小苏州、老苏州、王伯伯、李刚等人主持,请昆曲、评弹的一些专家做评委,比赛场地可以设在苏州闹市中心区的广场上,提高知名度,扩大苏州话的影响力,加强苏州话的推广力度。3、在苏州电视台开设“少儿学讲苏州话”的专栏节目,每天20分钟(可以参照中央戏曲频道,学唱京剧的形式),请评弹团、评弹学校专业“苏州话”老师(盛小云、袁小良、邢晏芝等)教学。&4、苏州话是一种有浓郁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的语言,但每一种地方语言主要靠生活圈子形成,并不是完全靠开课程能解决的,要求小朋友在家与父母、爷爷奶奶沟通、在校外和同学、朋友、亲戚交往时用苏州话交流,长此以往,不论苏州人的后代能传承苏州方言,还能带动外地小朋友学讲苏州话。&5、在姑苏晚报上每天开辟一小块“苏州话”栏目,以营造讲苏州话的氛围。 &&&&苏州话是一种文化,是苏州这一块土壤上人们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的浓缩,&美国一位语言学家曾说过:“一种语言从地球上消失,就等于失去了一座卢浮宫”!可见方言对一个城市的文化有多大的意义,越是个性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
苏州市教育局
A (解决、已经解决)
&&&&&&&&&&&&&&&&&&&&&&&&&&&&&对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第0041号建议的答复 陆人民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从‘娃娃’抓起,传承、保护‘苏州话’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多文种的国家,有56个民族,共有80种以上语言,约30种文字。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是普通话和规范汉字。198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1年颁布实施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进一步明确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法律地位。普通话的推广对于有效协调社会生产和生活,普及教育,发展科技文化事业,增进各民族、各地区之间的交往,增强民族凝聚力,有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语言既是文化资源,也是文化的载体,历史的载体,民俗的载体。作为吴方言的代表,苏州话是苏州地方的“活”的语言,是苏州地方文化和历史传统的承载者,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昆曲、苏州评弹、吴歌等都是建立在苏州话基础上的。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科学保护各民族的语言。”,党的十八大也明确“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市教育行政部门和语言文字工作部门十分重视语言文字工作,依法监督、管理语言文字的规范使用,积极推进我市语言文字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积极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环境。同时,以启动“苏州话保护工程”为抓手,科学保护苏州方言,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率先启动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2008年10月,苏州市区、昆山市、常熟市成为全国首批试点城市,根据语言学的规律,选用最具代表性的苏州人采录字、词、句和文章的发音,随后,又对苏州地方口头文化语料进行了采录,目前采录了河阳山歌、阳澄湖渔歌、芦墟山歌、白洋湾山歌、苏州地方童谣、景点讲述、叫卖、歌曲演唱等,这些内容今后将上传到到专门网站,供市民学习。 &&&&二是成立研究机构,科学研究支撑苏州话保护工程。成立了苏州方言培训中心和苏州市职业大学方言研究中心。 &&&&三是组织编写苏州方言类教材。市语委办聘请苏州大学汪平教授编写《学说苏州话》教材,供市民学习之用。 &&&&四是开设师资培训班。目前已开了一期苏州市幼儿园和小学教师苏州话培训班,为在学校开展苏州话校本教学提供师资。 &&&&五是举办了“普通话、苏州话、英语口语比赛”,培养学生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一口地道的苏州话、一口流利的英语。这项赛事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四届,社会反映较好,对保护苏州话起到积极作用。 &&&&今后,我市语言文字工作部门仍将坚持一手抓“大力推广和规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一手抓“科学保护苏州方言”的工作方针,为提高国民语言能力作出贡献。 &&&&关于“学讲苏州话也要从娃娃抓起”的建议的答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以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为基本的教育教学用语用字。”《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十二条规定:“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进行教学,应当推广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和规范字。”《幼儿园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幼儿园应当使用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所以普通话是学校、幼儿园等教育机构教学教育基本用语,但我们也从科学保护苏州话角度出发,鼓励幼儿园开发“说好苏州话”类的校本课程,教幼儿学说地道的苏州话;师生在课间用苏州话进行交流、在日常生活中用苏州话跟家庭成员交流。市语委办、教育局还会适时组织专家编写苏州话儿歌童谣等教材,组织开展苏州话比赛,让吴文化得到传承。 &&&&感谢您对语言文字工作关心,恳请您对我市语言文字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苏州市教育局 &&&&&&&&&&&&&&&&&&&&&&&&&&&&&&&&&&&&&&&&&&&&&&&&&&&&&&&&&&&&&&&&&&&&&&&&&&&&&二零一三年五月十日 &&&&
★ 请您为承办单位的答复评分: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纪录保护本地方言
上海话发音人招募中 [东方午新闻]
/v_show/id_XMjUzNzY5Nzc2.html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03-16 22:0103-16 22:0303-16 22:0503-16 22:0603-16 22:0603-16 22:0803-16 22:1103-16 22:1103-16 22:1603-16 22:17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5 开心网记录保护本地方言 上海话发音人招募中 110325 新闻报道
记录保护本地方言 上海话发音人招募中 1...
分享给好友
您需要先安装&,才能下载视频哦
用优酷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记录保护本地方言 上海话发音人招募中 110325 新闻报道
分享给站外好友
把视频贴到Blog或BBS
flash地址:
<input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id="link3" value=''>
<input id="link4" type="text" class="form_input form_input_s" value=''>
记录保护本地方言 上海话发音人招募中
《新闻报道》0325
播放数: 25,890
播放数:1,882,577
最近更新:1年前
播放数:904,542
最近更新:1年前
播放数:764,696
最近更新:1年前
播放数:533,056
最近更新:1年前
播放数:470,672
最近更新:1年前
播放数:537,766
最近更新:1年前
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670号
京公网安备号
药品服务许可证(京)-经营-新民晚报数字报-本地人行动起来拯救“本地闲话”
本版列表新闻
乡音难改成为过去式
沪郊方言面临传承危机
本地人行动起来拯救“本地闲话”
▲浦东新场文化中心派老师到中小学教浦东锣鼓书,让本地人和新上海人学讲南汇话   朱顺龙
  本报记者&&孙云  方言,正在遭遇生存危机。  即使是在与外界交流相对较少的市郊乡村,上海“本地闲话”也慢慢成了中老年人的“专利”,许多年轻人和孩子觉得说郊区方言“土得掉渣”。采访中,市郊地区许多中老年人都对年轻人不会听说本地方言以致无法与长辈交流表示遗憾和担忧。  近几年来,有识之士不断呼吁保护和推广上海话,而一些意识到“本地闲话”传承危机的“本地人”,也开始用各种方式抢救方言,传承文化。  1&&锣鼓书、川沙故事传承难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方言承载着各具特色的乡土、民俗文化,其兴亡甚至关乎许多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消亡。  浦东新区拥有三项国家级“非遗”:锣鼓书、浦东说书、码头号子,六项市级和区级“非遗”:浦东地区哭嫁哭丧歌、浦东宣卷、沪剧、川沙故事、浦东山歌、上海说唱,其使用的语言几乎都是南汇话和浦东话。方言基础直接影响“非遗”传承。  新场镇文化服务中心主任胡晓英是南汇人,但已习惯说普通话。她用普通话向记者介绍,锣鼓书是上海首个国家级“非遗”,新场是锣鼓书之乡,在保护之初也遇到语言障碍,所以,文化中心在8所中学、小学和幼儿园建立培训基地时,第一课就是对照《上海锣鼓书》等教材,逐字逐句教孩子们说南汇话。不过,或许是嫌本地话“太土”,尽管培训是免费的,本地孩子的报名积极性还不如希望通过学习方言融入新生活的外来孩子高,外来孩子人数逾半。而且,孩子们半路出家,容易受普通话和上海话影响,把南汇话说得荒腔走板。例如“桶”,正宗南汇话发音“dong”,而一些孩子则是把普通话直接翻译成南汇话音调“tong”。  这一情况并非个例。  浦东川沙镇被命名为国家级文化之乡“故事之乡”,该镇“故事大王”夏友梅说,“浦东老闲话”主体就是有着450多年历史的川沙方言,他从小听着川沙话的各种故事长大,又把这些故事从田间讲到学校、从学校讲到文化馆,率领川沙故事队在上海故事大赛中勇夺八连冠。然而,用方言讲故事能否继续,已成为考验“故事之乡”能否保持美名的难题。  为弘扬川沙方言,夏友梅故事艺术进修学校专设方言故事班、方言培训班、方言口头作文班,报名学员不少,其中外来娃占了大多数。外来人员希望子女学会方言融入上海,本地人却觉得说好普通话和外语更实用。他忧虑道:“在家和孙子讲话,不得不开‘洋泾浜’普通话。能听会说‘浦东老闲话’的人越来越少,川沙故事讲给谁听?”  2&&两代人对话“不在一个频道上”  顾一波是浦东周康航地区社区门户网站“周康网”的创办者,他最成功的创意就是在优酷、百度、PPS等网站都很火的系列视频节目“汤姆猫教南汇话”,从2012年初诞生至今,已更新到第五季,点击量近40万人次。  顾一波说,他的最初灵感来自于儿子与曾祖母的无法沟通。顾一波出生于浦东祝桥镇,从小说的是南汇本地“老古闲话”。他的儿子虽也出生在浦东南片的周浦镇,但从小讲普通话,已听不懂96岁曾祖母的南汇话了。  年轻人不会说“母语”的情况是沪郊普遍情况。  浦东新场镇政府工作人员前不久下乡座谈,听众是上了年纪的本地村民,张口闭口都是“我伲”,发言的却是一口标准普通话的年轻小伙子,对话不在一个频道上;  媒体记者小张是松江人,几天前去松江小昆山镇采访一个残疾人,听对方的讲述,近一半需要连蒙带猜;  浦东书院镇政府传媒办的小陶是几代人都住在书院镇的本地人,然而,她平时很少使用本地话,即使说本地话,也有不少词汇是把普通话翻译成本地方言的发音……  由于乡音难觅,在2012年的“上海话发音人”征集中,各区县普遍碰到困难。浦东语委专职干部吴慧介绍说,当时需在川沙、南汇地区各遴选7名发音人,但完全符合“三代是本地人、在本地读书、配偶是本地人,没有长期外出经历、必须是各镇‘老城厢’居民”等条件的人并不多,征集一度遇到困难。  在前天嘉定区档案馆举办的“寻找嘉定老乡音”活动中,档案馆负责人也大声疾呼:“方言面临消失,抢救时不我待。”据介绍,从上世纪50年代国家大力推广普通话时起,嘉定方言便逐渐式微,1958年大量市属单位和科研人员从市区迁来嘉定,他们说的上海话对嘉定话产生较大影响。改革开放后,人口流动加快,嘉定方言更加变味,使用纯正嘉定话的人群范围越来越窄,大量年轻人和青少年已听不懂嘉定话,“再过几十年,嘉定方言很可能消失”。  3&&用“汤姆猫”教南汇话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在方言保护中,这句话再一次得到证明。  “汤姆猫教南汇话”诞生一年,点击逾40万次,南汇以外地区的居民也被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诙谐幽默打动。顾一波说,川沙镇政府的一位负责人告诉他,看“汤姆猫教南汇话”是茶余饭后最爱的消遣,每次都乐得捧腹大笑。她的儿子听不懂本地话,她与儿子交流只能用洋泾浜普通话,有时说得烦了,就打开“汤姆猫”招呼儿子一起学,以便在家中能用更亲切的方言交流。还有一些南汇籍大学生在宿舍里看“汤姆猫”,外区乃至外地的同学也会凑上来边看边讨论。周康网不仅将“汤姆猫”作为“教育服务在线”内容,还计划与镇政府合作,年内刻录光盘,在外来娃已占一半比例的周浦镇各小学和幼儿园发放。  乡土气息十足的方言在微博上也时髦起来。@周浦发布去年起发表的“南汇方言大家学”栏目影响力日渐扩大,被@浦东发布借鉴,改为“浦东方言大家学”,单条阅读量最高达两三万次。即使有时无一人能全部答对,网友仍兴致勃勃跟帖,学习这些考倒大家的方言:“眼绷绷:眼睁睁”“犯关:遇到麻烦”“刹苛:苛刻要求”“八崭八齐:整齐”。  南汇博物馆馆长郭南凯也在计划,从南汇、川沙县志中选取100条童谣,请从没离开过南汇的90岁以上老人朗诵,利用声光电等多媒体形式保存下来,再作为“活文物”在馆内展示。他的想法与嘉定区档案馆不谋而合,该馆招募了20多岁至80多岁的130名志愿者,请来采集嘉定民间故事、民间歌谣和方言30多年的专家沈云娟举办讲座,从中挑选20多名发音较精确的方言志愿者录音建档,并到社区、学校宣传、推广嘉定话。  4&&各区居民自己出书保护方言  前不久,周浦小学请来73岁的镇政府退休干部陈生祥,用南汇话介绍周浦镇历史。台下三成学生听不懂南汇话,老师还要再用普通话翻译一遍,这让陈老更加觉得自己编写的《浦东地区方言俗语汇编》十分及时。  陈老说,他花了一年多时间整理地方志中的方言,还随身携带笔记本,随时记录老人们口中的歇后语等方言,最终收集到2700多条,包括习俗、农事、称谓等11个方面。他的小册子去年经镇文化中心出版后名声大噪,不仅成为@浦东发布和@周浦发布的参考书,还不断有崇明、闸北等外区读者来信讨要,1000册接近送完。  几年来,闵行人褚半农相继出版介绍莘庄、松江方言的《莘庄方言》、《上海西南方言词典》,奉贤金汇镇人李辉和洪玉龙则合作出版介绍金汇方言的《偒傣话:世界上元音最多的语言》,身为复旦大学教授的李辉还建议在奉贤金汇显要位置竖立纪念碑,标出此处为“世界上元音最多之地”,保护偒傣话这一语言“活化石”。他认为,树立郊区居民的文化自信,有助于使年轻人不因“城里话”、“乡下话”的区别而排斥方言。  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注明,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需要保护,方言是一个区域内原住族群的天然纽带,也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有声胎记,无论人类文明和城市经济发展到什么程度,方言的特殊魅力和表现力都是通用语言无法取代的。上海市和浦东新区的一些政协委员也上书建议,保护“本地闲话”,正当其时。
新民晚报焦点A06本地人行动起来拯救“本地闲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推广普通话与方言保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