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真的好没有尊严啊!经常送公主暴力和亲指南

---06月30日 12:15评价中国古代和亲
评价中国古代和亲
中国历史上的著名和亲,文成,文城,细菌,昭君和亲的历史背景,意义,作用,共同点。
补充:答案要详细点但不要繁琐。
和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历代统治者自身的统治目的服务的,但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有利于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
纵观中国历史,和亲是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尽管这些和亲有的出于被迫,有的出于自愿,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统治者不断使用,其间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和亲都会有一定成果,或可暂时推迟战争的爆发,或可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笼络,客观上又能促进和亲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但这并不表明历史上的一切和亲都是积极的、被肯定的,而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具体问题加以具体分析。 从和亲的类型上看,一种是针对敌对的民族,如西汉初年与匈奴的和亲,一种用于友好的民族,如西汉中期与乌孙的和亲,唐代衡阳公主与阿史那社尔的和亲;再一种用于已经内属的少数民族,如西汉末年与南匈奴的和亲。 从和亲的动机来看,有以下两种情形: 一、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弱为出发点来决定是否和亲。这一点又包含了两种情况:一是当中原王朝实力薄弱时期,为了求得边境安宁,不得不与少数民族和亲,如汉初刘邦与冒顿单于的和亲;二是当中原王朝势强力大时,少数民族为了寻求中原王朝的认可和支持,或由于向往中原先进生产及生活方式,主动向中原王朝请婚,如唐代西突厥的多次请婚。 二、通过和亲政策,达到“以夷制夷”的目的,如唐代就通过与突厥的和亲,使突厥贵族进入皇族,优待他们,利用他们比较熟悉本民族的优势,给他们封官加爵,从而达到对突厥的统治。 从和亲的效果来看,有成功有失败。西汉初年,匈奴的铁骑踏入今冀北、山西、陕西北部以及内蒙古河套一带,所到之处践踏庄稼,劫夺财产,掳掠人口,不但给人民带来极大的动乱和痛苦,威胁到西汉政权的统治,而且也破坏生产文化,阻碍了社会向前发展,因此当时国力还很微弱的西汉只能通过与匈奴的和亲来维持边境的短暂安宁,但此后六七十年里,虽然西汉为和亲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仍然没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匈奴贵族得以豪华奢侈的生活,助长了他们的贪欲,所以西汉初年的和亲大体是失败的。汉武帝之后,西汉国力增强,汉武帝两次大败匈奴,从此“漠南无王庭”,公元前51年呼韩邪单于附汉,公元前33年,他又入朝觐见,自言愿当汉家女婿,于是上演了“昭君出塞”这一流传千古的历史事件,在昭君出塞后的几十年时间里,汉匈两家一直保持了友好和睦关系,因此西汉末年的和亲是成功的。 由和亲的历史作用来看,虽然不同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的所产生的客观效果有所不同,但从总体上来讲,其结果都是有利于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间的融合。 在经济方面,和亲过程中,缴纳聘礼、贡物、回赐及与之相关的互市等活动非常频繁,必然会促进官方贸易和双方经济的发展,出嫁公主在和亲过程中还带走了先进的生产技术、生产工具和生产工匠以及农作物稻种、农业器具等,又为北方少数民族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补充了他们单一脆弱的牧猎经济,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向定居经济的转化,缩短了北方少数民族同汉族间在生产生活上的差距。而北方少数民族的畜牧经济,如养马技术和养马业等,又丰富和充实了中原地区的经济。 在文化方面,和亲的影响是双向的,和亲公主带去的不仅是丰厚的财物,还有中原的文化影响。从个体来讲,和亲公主本人就是一个集汉民族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与一体的典型,和亲公主虽然受传统的汉文化教育,但出嫁后生活方式仍要“从胡俗”。从中原王朝文化受到北方民族文化影响看,在汉代的石刻艺术上,可以发现许多受到匈奴游牧生活题材和风格的影响的石刻,今陕西兴平县汉茂陵附近的霍去病墓前就有有关匈奴的巨型石刻,可见呼韩邪单于附汉和昭君出塞之后促进了汉匈人民之间文化上的交流和联系。从中原王朝对少数民族的影响来看,在唐代交河公主曾向安西都护杜进宣教,说明宗教方面受到了和亲公主的影响。 从血缘关系、民族融合方面看,和亲公主与少数民族君王的后代,既保留了北方游牧民族的特点,又融合了汉族的血统,提高了人口素质;就大方面来看,和亲过程加强了两个民族之间的交流,必然会造成平民与平民之间的联姻,因而也会促进两个民族之间的血缘融合,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增强了汉族同北方民族之间的凝聚力。 当然,和亲本身也必会给和亲公主本人(即个体)带来的一些影响,有些和亲公主担负起民族友好使者的形象,如自愿和亲的王昭君,不但能够“从胡俗”,将自己毕生致力于匈奴与汉朝的安定团结,被尊为“宁胡阏氏”,而且还教导其子女也要为汉匈团结关系的稳定作出贡献,事实证明其子女确实也为此作了不懈努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也有一些和亲公主并不是自愿和亲,因此郁郁寡欢,如西汉第一位远嫁乌孙的公主——刘细君。与汉相比,乌孙是个相当落后的民族。细君生长在文明程度较高的中原,又是汉宗室之女,自幼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她远别家人,来到乌孙,除了其他各种困难和痛苦,还必须要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去接受乌孙民族的习俗。这对于一个来自“礼仪之邦”的女子来说,是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昆莫猎骄靡后曾使其孙岑陬娶细君为妻,细君不肯从命,上书汉朝天子,希冀能得到亲人的支持。汉天子的回答是:“从其国俗,吾欲与乌孙共灭胡。”细君无奈,为了汉帝征服匈奴的大业,她只得再次成为岑陬的妻子。细君最后老死乌孙,终生不曾归汉。后世流传的她的悲愁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便反映了她当时的心情。 总之,和亲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因此我们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态度来客观的评价它。无论统治者实行和亲时的主观愿望如何,多数中原王朝同北方民族之间的和亲结果都导致了中央政权和北方民族政权之间,汉民族和北方民族之间的和平交往的关系,在客观上也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民族融合,对北方少数民族来说,凡主动要求和亲者,通常都是对中原王朝的一种向往和钦慕,是对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先进文化的趋同,这同时也是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一种体现,当然对历史上的一些屈辱的、妥协的和亲,以牺牲人民生命财产为代价或引狼入室的和亲我们是应当给予反对的。
和亲政策不好的理由 1、有失大汉王朝的尊严。堂堂大汉王朝把自己的安危托付在一个弱女子的身上,这对于汉朝是奇耻大辱。 2、很丢男人的面子。保护女性是男人的天职,现在连自己的姐妹都保护不了,反而把自己的命运寄托在她们的娇弱身躯,还是不是男人? 3、和亲只能和一时,不能和一世。敌人的目的不在女子,而在我们的大汉的财富。每次和亲不都是等蛮王一死,战事即起吗?真正要免除受奴役之苦,只能狠狠的揍那野蛮人,打得他再也不敢嚣张。
因含有政治敏感词汇,给你的并不全面,敬请参考:/question/.html?si=1
提问者 的感言:谢谢你了朋友 相关知识
其他回答 (2)
中国采用和亲的政策,统一了各个民族,为中土和平做出了贡献,同时也为各个民族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方式和先进的思想,为日后中国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
1 命运悲惨的公主
汉代也曾远嫁过公主到外族,最早是刘邦以宗室长公主嫁匈奴单于为妻。武帝时又先后将两位公主嫁给西域乌孙国王(昆弥)。约公元前110-105年间(元封中),以江都王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嫁乌孙国王昆莫。这件事由第一个走通西域的汉使张骞引起,他向汉武帝建言:“蛮夷恋故地,又贪汉物,诚以此时厚赂乌孙,招以东居故地,汉遣公主为夫人,结昆弟,其势宜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汉武帝倒是同意了,乌孙王却未能决,他不知汉朝有多大,冒冒失失与汉结为兄弟之邦,得罪了草原霸主匈奴怎么办?便邀集大宛、康居、月氏、大夏诸国遣使共数十人来汉,才“知其广大”,“西北国始通于汉”。其后,乌孙竟与汉结婚。
匈奴听到消息很愤怒,要出兵来打,昆莫赶紧又娶匈奴公主为左夫人,而以江都公主为右夫人。这一下匈奴的右臂虽断,汉朝的左臂也断了,张骞想是始料未及。昆莫年老,言语不通,江都公主悲愁赋歌:“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昆莫想要公主嫁给他的孙子、储君岑辄,公主不肯,告武帝。武帝正要联乌孙共“灭胡”,即灭匈奴,乃批示“从其国俗”,也就是儿子、孙子可以娶庶母、庶祖母。公主便改嫁岑辄,生一女,去世。大凡会写诗的公主,都不容易活得长。
2 最赔本的“和亲”
远嫁外族的公主之众多,其对历史影响之深远,当然莫过于唐朝。而“和亲”用作两国间王室通婚的专用词,也自唐代始。唐人陈陶《陇西行》:“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
这些公主当中,最闻名于后世的当属嫁给吐蕃第一位赞普的文成公主,其次是第二位嫁到吐蕃去的金城公主。两位公主前后相差近70年,因笃信佛教,分别携带释迦牟尼像与大量佛经入藏,对后来的藏传佛教影响甚巨,除了和亲,她们实际还肩负着传教士的重责。文成公主不必说了,她是唐王朝最后一次以出身无名的“宗室女”,假冒皇帝的女儿去国外和亲的。在那以后,和亲公主“非帝女”的真实身份不再隐瞒。如金城公主入藏,就明言她是雍王李守礼的女儿。李守礼的父亲是历史上几个著名的“太子”之一———章怀太子李贤,即高宗李治第六子,中宗与睿宗之兄,被亲母武则天逼令自杀。此次和亲,中宗亲自送孙女辈的金城公主到始平县,再以左卫大将军杨矩持节送往吐蕃。除了大量陪嫁的锦缯、杂伎诸工,还割了水草丰美的一大块地:河西九曲,“为公主汤沐”。“汤沐”当然只是一个幌子,公主怎么会跑到那里去洗澡。金城公主和亲,在唐代应是最为隆重,也是最为赔本的一次。金城公主后来虽促成唐蕃和盟,但只保得一时之太平。而吐蕃得地,“自是虏益张雄,易入寇”,打开了日后向唐帝国动辄出兵侵扰、大举扩张领土的方便之门。
3 以礼服人的公主
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势走下坡路、不得不有求于人的前提下开展和亲外交,所以对回纥和亲的特点是,皇帝终于拿出了自己的亲生女。首先是肃宗的幼女宁国公主,下嫁回纥英武威远(田比)伽阙可汗。这回也不叫人家“烂仔”了,给送了个这么威风的名称。护送公主去回纥的是汉中郡王摄御史大夫李(王禹),他见了可汗,不拜。
可汗问:“见了国君,礼无不拜。”
李(王禹)答:“天子顾可汗有功,以爱女结好。比中国与夷狄婚,皆宗室子。今宁国乃帝玉女,有德容,万里来降,应当以天子女婿礼见的是可汗,怎能坐着接受诏书?”
可汗惭,于是起身拜受。第二天,尊公主为可敦(王后)。
这宁国公主也到底是帝女,有性格。出嫁时肃宗到咸阳给她饯行,反复慰勉,倒是公主流着泪对父皇说:“国方多事,死不恨。”第二年,英武威远就死了,回纥人要按国俗将公主殉葬,她却不肯了:“中国人死了丈夫,顶多丧期3年。回纥万里结婚,本应该向慕中国。我不可以殉葬。”回纥人只好作罢。不过她还是割破了脸哭丧,以从当地风俗。不久她回到唐朝,改封萧国公主,又先后两次嫁人。
4 最后“和亲”的公主
公元821年,回鹘(回纥改名而来)国势衰落,保义可汗请婚,唐穆宗许以亲妹妹、宪宗之女永安公主嫁之。尚未成行,保义可汗就死了,永安公主留在唐土,出家做了道士。穆宗的另一妹妹太和公主,则于同年嫁给保义可汗的儿子崇德可汗。这是唐代最后一位和亲的公主,唐回两国边贸自此重新活跃,只是好景不长。一是公主嫁过去才3年,崇德可汗也死了。二是回鹘在战争中先败于吐蕃,公元840年又大败于其西北部族黠戛斯,盛极一时的回鹘汗国竟然转瞬崩溃。黠戛斯自认是汉将李陵之后,与李氏唐室本为一家,遂派人送太和公主归唐,中途为回鹘残部乌介可汗所劫,企图奉公主南徙至唐朝边境重振河山。这时唐帝国见其衰败若此,便再也不将一度不可一世的回鹘放在眼里,果断出兵予以痛击,抢回公主,一吐咽了将近百年的恶气。乌介可汗不曾料到和亲了这么多年的岳家,竟会从背后给自己来这么一刀,仓皇中率三千人逃走,后为部下所杀,回鹘亡国,众部族离散。唐回两国恩怨,终于了断。
太和公主回到阔别二十多年的故国,悲喜交集,尤其见到宗亲故旧,说起国外所经历的周折、磨难及思乡之痛,欷嘘流涕。唐王朝以极为隆重的礼仪恭候公主来归,在京百官班迎再拜。并进封为定安长公主,以感谢她为国家作出的贡献。而那些未被远嫁他乡执行和亲的她的姐姐妹妹们,在京中养尊处优惯了,有七位公主见她回来享有那么高的荣誉,竟拒不出迎,激起武宗皇帝愤怒,差夺了她们的封绢(公主食俸)以赎罪。
唐以后的和亲外交,大不如以前。只有辽朝(契丹)的四位公主嫁与西夏国王,阵容还算可观。宋朝对辽、对夏、对金、对元的邦交,只说“和议”,不说“和亲”,盖将和与亲分开来谈。和固然可以和,亲则没法子再亲了,宋朝公主没一个外嫁的。而西夏与金朝在蒙古大军围城之时,都曾献公主以求和,这已经不是婚嫁了。所以,太和公主倒算是最后嫁出去的汉族公主。
相关知识等待您来回答
历史话题领域专家
& &SOGOU - 京ICP证050897号金城公主出塞和亲时只是个13岁的孩子吗?_中国百科网
您现在的位置: >
> 文章内容:
金城公主出塞和亲时只是个13岁的孩子吗?
大唐宗室之女13岁的金城公主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这样的事情会落到她的头上! 图片 1 她被选为出嫁给吐蕃王――当时吐蕃赞普的王后,实现“唐蕃和亲”。如果按照现在的计算方式(周岁),金城公主十足的年龄才12岁,也就是一个孩子,让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肩负着继文成公主数十年之后的政治使命,金城公主她能做好吗?这一天是唐中宗神龙三年或者是景龙元年(唐中宗在这年改了年号),确切的是公元707年5月19日,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金城公主绝不是唐中宗皇帝的亲生女儿。她的父亲是李守礼,如今有着雍王的爵位,可是,李守礼并不在乎这个在宫中长大的女儿。金城公主感觉叔叔唐中宗则更像自己的父亲,而且唐中宗也确实将她当成女儿来看。金城公主还有另一个很依恋的人,就是同宗的哥哥李隆基(后来的唐玄宗)对她也是呵护有加,使她对这两个人的信任度远远超过亲生父亲李守礼。 一年前,唐中宗发布诏令,为“七个公主设置官署”,派人负责官署事物,这七个公主中就有她,金城公主虽然不是当今皇上的亲生女儿,她已经享受到了皇上亲生女儿的待遇。这七位公主中有三位是皇姑:其中太平公主是高宗皇帝和武后亲生女,在676-679年间,吐蕃赞普曾向她求婚,但武后不愿意离开她,让她出家当了道士,躲过去吐蕃和亲。使得这位风情万种的公主直到20岁才出嫁。长宁公主和安乐公主是中宗皇帝和韦皇后的女儿,正牌的公主。其他四位公主,包括金城公主在内则“非皇后所生”,但也是唐高宗的嫡孙女(所谓嫡就是正妻所生),可是嫡孙女就有二十多位,李守礼就有三位,而只有她――金城公主得到了这个荣誉和待遇。可见,中宗皇帝确实疼爱她,不是当侄女看待,是当女儿对待的。 这时,还没有吐蕃和亲的事儿,记得前朝的文成公主、弘化公主都是在被选为和亲对象后才给予公主的封号的,按照惯例已经得到公主封号的宗室女子应该不会被选上的,可是,这次偏偏这个金城公主已经获得了公主的封号,还是被选上了,要前往吐蕃和亲。在获得公主封爵披戴凤冠霞披的时候,金城公主心里很平静,当时她盼望的就是能够借此机会和父母见面,叙叙别离之情。可是,父母来了,却要行大礼参拜,说话还得客客气气的,弄得金城公主心里很不是滋味,她有很多话要和父亲母亲说,可是四周总是围满着侍女太监,没法说心里话,无可奈何的金城公主眼睁睁地看着父母离开,急的她眼泪掉了下来。就是这眼泪也被宫里传开,是她至亲至孝的“表征”,受到了叔叔的赞赏,但她心里是哭笑不得的。 就在她被选为和亲公主将要去吐蕃做赞普夫人的消息刚一公布的时候,她的父亲李守礼进来了,而且,这次是摒开了左右,单独一个人和女儿见面。 雍王李守礼,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子。他的父亲名叫李贤,是唐高宗的第六个儿子,也是武后所生的第二个儿子。李贤于672年被册封为雍王,随后又于675年在他长兄死后被立为皇太子。公元679年,他母亲武则天怀疑他指使人杀死了一个支持她摄政的术士,剥夺了他的所有尊号并贬谪到巴州幽禁起来。即使到了那里,武后还是命令一位将军监视着他。公元684年,在武后即将篡权称帝的时候,这位将军又逼李贤自杀身亡,可怜的李贤刚刚31岁。所以,金城公主没有见过自己这位正直的文武双全的爷爷。(如果李贤得以即位,唐朝的局面将会更好,肯定的是会好于武则天时代。) 李贤的3个儿子也被幽禁宫中,按时由太监教育教育,稍有不逊,就要杖打。这些太监们是看着武则天的脸色行事的,所以对他们几乎是天天杖打,李守礼的哥哥和弟弟都在这无情的杖打下死去,只有他顽强的活了下来,熬到了唐中宗李显复位的这一天,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李守礼经过这样险恶的岁月,获得自由和爵位后性情大变,如果是现在那就是心理疾病。对此史书对李守礼是很有微词的,说他贪财好色,家中妻妾数十个,还要经常在外面眠花宿柳,常常造成财务亏空。有人劝他收敛一些,他竟然说,我是个王爷,难道还愁死后没人埋葬我吗。至于说家教就谈不上了,他有六十多个儿女,女儿几乎个个是荡妇,儿子几乎个个是无赖。 但金城公主却和哥哥姐姐们不一样。唐中宗李显有感于哥哥李贤的悲惨命运,收养了李守礼的一个女儿。这个女儿就是金城公主,她从小就生活在皇宫中,受到了良好教育,而且培养出高贵优雅的气质。唐中宗软弱无能,受制于韦皇后和女儿安乐公主,两个女人不仅野心勃勃想当武则天第二,而且生活糜烂,尤其是安乐公主,可以说是恶贯满盈,别的公主受安乐公主的刺激的引导,也全心全意的穷奢极欲,只有金城公主不为所动,她聪明爱学习,认真仔细的做针线,很讨大家的喜欢,当然唐中宗皇帝对她也是十分满意。还有一点是她得天独厚的资本,就是她生的端庄美丽,这种美丽初看时似乎没有什么,在众姊妹中并不是鹤立鸡群,但如果仔细端详,是能够深入人心,打动人心的,乃至于自负的安乐公主都说她小小年纪已经长出了大美人坯子的摸样了。 李守礼进宫看望即将远嫁离开的女儿,也是圣命所遣,李守礼看着这个从小长在宫中的女儿此时要远嫁吐蕃也是有些不舍,这是圣上赋予女儿的政治使命,作为亲生父亲只能祝福女儿,李守礼对女儿说:“之所以你会被选为和亲公主,是因为两个原因,一个是吐蕃新即位的这个赞普是老赞普和南诏妃子所生,英俊无比,聪明伶俐,从三岁时开始遍选吐蕃王国的女子,竟然没有一个中意的,所以才到大唐来选。没有想到,那位吐蕃使者和曾经在长安住过的老使者见面后,听了老使者介绍和经过将近一年的考察,认为只有女儿你可以配得上他们的新选赞普。另一个原因就是,圣上非常喜欢你,看重你聪明和才气,虽然你还很小,去吐蕃和亲,派你去圣上是放心的”。听了父亲这些话,金城公主心里还是挺高兴的。 李守礼说的这些应该是真的,从后来金城公主能回长安省亲来看,中宗皇帝对她确实喜欢加怜爱,而给了她省亲的特权,别的和亲公主是没享受到这个权利的。按说,文成公主和弘化公主,都有机会省亲,可是她们都没有得到批准。710年2月21日中宗颁布的婚姻诏令中也直接称金城公主为“朕之少女”,将对金城公主的喜爱用诏令的形式反映了出来。(《全唐文》第16卷;《册府元龟》第979卷)。公元709年12月或710年1月,吐蕃派了一个使节团到唐朝迎亲;710年3月2日--6日,中宗皇帝亲排銮驾一直陪送她到达长安西部的始平县。中宗皇帝在这里为金城公主举行了告别宴会。在始平县支起了皇家专用的帐篷,摆上酒席,相互敬酒后,中宗将吐蕃使节叫到面前,泪流满面地啜泣着讲了一段话,大致意思就是:他看到自己的爱女远离而去简直是心肝欲碎。宫廷诗人也奉诏以此为题即席赋诗(《全唐诗》第3-4卷中就记载有20多首当场所作的诗词)。后来,举行这一壮观的告别仪式的县也被命名为“金城县”,免了一年的赋税,甚至还决定从此之后把洒酒饯别的地方称作“怆别里”。直到这时,金城公主才知道自己的丈夫、吐蕃的赞普才7岁,大家都说是自己年纪幼小,可这位丈夫比自己还小6岁,无论什么时代7岁还只是一个孩子啊。 护送和陪同金城公主的唐朝使节是经过几次遴选确定的,是唐皇十六支御林军的指挥之一,左卫大将军杨矩。他们沿着当年文成公主走过的道路向吐蕃进发,途中经过一个叫做“九曲”的地方,此地位于黄河上游的左岸,在库库诺尔湖(青海湖)和今西宁市的东南方。他们到九曲时候已经是深春时节了,天高云淡,放眼望去,黄河十分壮观美丽,美景一览无余,金城公主为此感到心旷神怡,兴奋不已。这些都被吐蕃的迎亲使团和杨矩看在眼里。迎亲使团顺利到达拉萨,并且按照唐中宗的要求专门为金城公主修建了一所宫殿。不久举行了盛大的婚礼,可以说吐蕃为此事举国同庆。 陪同金城公主到达吐蕃的唐朝使节杨矩历经了这一切,在出使之后返回国内,他被任命为库库诺尔湖(青海湖)东部地区的鄯州都督。吐蕃人和他熟悉了,也品摸到了他的性情,便以厚礼相赠,随后就以“公主汤沐之所”私人领地的名义要求他上表给唐中宗,割让九曲地给吐蕃。估计年龄尚幼的金城公主对此事也是答应了的。九曲,那可是一块肥沃的地方,资源丰富,既可以为军队提供粮草,又可以为畜群提供牧场。另外,这里还处于唐朝本土的边陲,进可攻,退可守,从吐蕃方面来说就是上好的门户。吐蕃人以公主名义的的请求被杨矩转奏,而且也得到了他的全力支持,一个是中宗对金城公主确实喜欢,再就是杨矩是军事将领,所以中宗爽快的准奏了。在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吐蕃中的将领欢快的发出:“公主给我们带来了一把开启大唐财富的钥匙!” 果然,吐蕃越来越肆无忌惮,他们的入侵从九曲开始也就连绵不断了。这种“赏赐”封地的作法是唐朝后来对吐蕃政策中许多失算行为的始点。金城公主无意中充当钥匙的作用,和亲开始之初,唐朝不但没有达到休战和平的目的,而是为边境带来了一系列的骚扰和侵犯,送走了最为美丽的公主,也为吐蕃提供了开自家门户的钥匙。总之,当后来朝廷追查损失九曲之地的责任时,杨矩畏罪自杀了。这是后话。(未完待续)
下一篇:没有了
本站所收集信息资料为网络转载 版权属各作者 并已著明作者 旨在资源共享、交流、学习之用,请勿用于商业用途,本站并不保证所有信息、文本、图形、链接及其它内容的绝对准确性和完整性,故仅供访问者参照使用。
Mail: Copyright by ;All rights reserved.宋代是否没有公主和亲?是国策吗?靖康之难那些不算._百度知道
宋代是否没有公主和亲?是国策吗?靖康之难那些不算.
能确定的是明代没有公主和亲。唐代和亲人数是历代之最,这个是国策,太多了。希望有史料说话?否则那时候周边好多国家,是否也有这样的国策。但是宋代呢,经常可以和亲
提问者采纳
乘舆北幸。当然,存在着相当广泛的和亲现象、夏(金)三足鼎立的局面分不开,对宋人来说是非常划算的,爱怜百姓,夷狄未见威徳,我们不难看出,稍减千金之日费,容之若天地。伏料圣明何足介意,宋昭论榷场时指出,小人,通过官方对辽榷场贸易的经营,或来朝贡亦不阻其归怀。      富弼,宋代文人士大夫对和亲的主流态度,难以全面把握宋朝士大夫对和亲的态度。朝议欲以金帛啗契丹,“华夷之防”或许就不会在后代得到大发展、二,诚非我敌,忽降使臣差搬粮草及详敕命知取幽州,未为失计也,国富民足,宋朝的文化优越论以及在其影响下的民族政策对中华民族统一体的形成是不利的,赍送不过十万缗。三个政权势均力敌:曰和亲,昌朝力辞。客观上?”北宋名臣包拯也曾向仁宗上疏,有宋一朝,士不为用……”同是两宋之交的程瑀在奏状中也如是认为。自此,故而两宋有不少士大夫把和亲与伦理道德相对立:“始昌朝馆伴契丹使者。但终宋一朝。但是,所以,很自然地把和亲政策与伦理道德对立起来,不可能从文化上认同辽,平取浙右,它是没有和周边民族实行实质意义上的和亲的、唐与吐蕃,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蠢兹獯鬻。如大宋《宣和遗事》开篇即言,使复如祖宗之时,皆是阳类,直抵澶渊,未闻成事,就类型而言。今安知契丹不出此邪。但终宋之际,参知政事李至上疏略曰。朝廷整饬戎备,所伤匪多。以这样数量的银两换来国内的和平和人民的安居乐业,也没有出现辽,天理也。岁得之息,臣愿遴选键吏,河朔生灵方获安堵,宋朝大多数士大夫自认为是“文化大国”,可不熟虑而预防之哉。同为北宋士大夫的田锡在《上太宗论军国要机朝廷大体》中指出,微露事机、南朝与北朝之间的联姻以及从现今来看属于与外国之间的联姻,一般称之为“北朝”,因此;音,宁可多给金帛,一种是和好:“月辛丑,彼此都不能置对方于统治之下,据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的研究;至于征伐或施于强或施于弱,但患不能用尔,举无遗筭?张正明先生认为,然不足以当用兵之费百一二焉。后知吐蕃阴与泚合。不烦兵力可弭边尘,自古帝王置之度外、抵抗侵略的无形障碍,王旦言,以结欢好,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应该会更强、“虏”、金的,倘陛下深念比屋之磬县;4871、夏联合攻宋的情况,但拒绝和亲、主张因时制宜,故必有为之谋者。正因如此。数年之后,皆出于榷场,营造海内繁荣昌盛的局面,和当时宋:“然自古制御蕃戎。况獯鬻之性,最后使“契丹不复求婚。这样看来:“前代圣帝明王无不置於化外,取之于虏,较于用兵之费。今既无名构是衅隙。      北宋是理学发端的时期,十年之间遂臻康济:契丹许我而有功。民族偏见强烈时。    然而,南宋是理学的兴盛期,而陆贽以为不可,选置任使,那么。和亲,没有和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和亲的“奇怪”现象也是可以理解的?本文拟从文化和经济方面分析其背景和缘由,有中原王朝和少数民族政权间的联姻,当然,遗金帛而厌其欲。中国初无毫发损也,“和亲”的意思有两种、海外贸易等的收入,这种迷信也会使宋朝的皇帝和大臣们过于“重内轻外”,彼亦素蓄此心,帑藏空竭,不劳人费财,即对和亲持反对意见。则知澶渊之盟:“臣愿陛下结以诚信而沮其谋,但较交战时的军费,则岁赐之物不足虑也,榷场之法寝坏、隋唐与突厥,第一个是“政治分裂状态”,有汉与匈奴、“北人”。据分析、辽与西夏,不过百分之一,宋朝实际付出的银两数目不是很大,宋朝每年送给辽的岁币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比例是微不足道的,宋朝的绢产量很大、唐太宗是也,德治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贾昌朝对和亲的反对态度则溢于言表,彼有可乘之隙,并无和亲的事实,岁遗差优。由于宋朝的恰当的对外政策。辽兴宗宗真曾派刘六符等南下宋朝议割地。昭君出塞:“盖陛下新即大位,几四十年不识干戈,任其随逐水草。岁币虽是一项负担,但宋朝绝大多数士大夫骨子里是鄙视辽,必先以中国富盛兵甲精锐,故敢或为侵侮以窥我边,其利甚溥矣、割据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间的联姻,宋朝的这种“以银两换和平”的举动还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而边城晏闭、羁縻则施于敌国衰弱之际,试想如果宋朝没有民族偏见,殊不可测?”      还有的文人士大夫用阴阳观念来比拟夷狄与中国势力的消长,认为与夷狄结亲是奇耻大辱:和亲辱国,而复以予虏,然后徐议大举以刷吾耻,视辽金为蛮夷,讲究榷场利害、金的称呼比较客气。 宋朝士大夫对与宋有冲突的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态度   一,他们提出了与宋和亲的要求,上访宰臣以灵武事宜,焉能嫁女于彼,岂若岁币无穷之利哉,它付出的岁币肯定不会对国民经济造成威胁,军律不振。因奏此疏、守备则施于敌国强盛之时、割地等认为有辱国格的事情、金。那么,惟利是求。” 足见,指出澶渊之役时。昌朝曰,每年付给辽的30万匹绢约相当于东南越州一地的年产量。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把“中国结婚夷狄”视作“自取羞辱”8两宋以讲天理和伦常为主要内容的理学的兴起:“骄敌深入。”由此,内侍持权之后,曰征伐,尤不当轻授事机、少数民族之间的联姻。” 鉴于以上的文化背景,大多数文献中的“和亲”是和好:“结婚易生嫌隙。”      钦宗时、主张以物质厌其欲:一种是联姻。      宋朝经济实力的决定作用      宋朝的强大的经济实力无疑是支撑宋人“尊严”的关键因素,宋朝在与辽。    宋人对于宋朝优越地位的强调      尽管宋朝的官方文书中对辽、两宋和明代无和亲现象,汉高帝是也,像上文提到的贾昌朝,少失,一定程度上,在后期造成了财政上的问题,实増疑虑。作为宋朝君臣,或背驩盟亦不怒其侵叛……” 此后。据此推算的话,外示羁糜?宋朝为什么能坚守住独立的婚姻阵地,固乃乐闻其事,河朔大扰。而后虽听&&lt。就朝代而言;另一方面,由此不难判断,宁可赔钱也不能赔夫人。      二。”富弼在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所上《河北守御十二策》中,建言。今我国家承巨奸误。无论形式怎样变化,而尺地亦不可许:“……盖祖宗朝赐予之费、文成公主入藏是我们熟知的和亲事件,在一代名臣赵普的意识里、以及后来满蒙联姻等等,昔尚结赞:“方今不患乏材,将选士励车攻马良,何必竭膏血较胜负,像汉唐那样与少数民族政权实行包括和亲在内的种种文化交流。事实上,黎庶息肩、辽:“……况天生契丹为患中国汉髙祖以三十万之众困于平城。综上所述,因此才以各种理由加以拒绝?      宋朝士大夫对和亲的态度      在宋代的文献中,对民族间的文化交流造成了负面影响,我有万全之势,俄及炎蒸,每年付给辽的20万两白银,古圣人置之度外,宋朝没有实行和亲政策主要是由朝野人的“重华夏轻夷狄”的思想决定的:“伏觇二月中,历史不能假设,可收回付出银两的十之六七、隋唐与吐谷浑、光武是也:“国家纳契丹和好以来、“獯鬻”,认为王者要以德服天下。考虑到当时的时势;抚定,未为失策,待机消灭之,在政治分烈的情况下,不及百分之一,虽悔何及,当然是不会去联姻的,比之如犬羊,宋朝允许增币,宋朝在经济上也算是“大国”了。考虑到宋政府的赋税,在中国古代史上,人欲也?且戎虏之性诡诈万状,但在示之以威徳?于是命昌朝报使契丹,皆以威徳御之,第二个软性的历史条件是“没有强烈的此贵彼贱的民族偏见”。伏望陛下裁之,汉宣帝。虽每岁赠送,曰守备,即都是政治利益的驱动。所以,曰抚定。至于银的产量则比较少?”赵普在谏议宋太宗时也用轻蔑的语气说过,就认为“和亲辱国”。宋儒对德治的认可甚至达到了迷信的程度,两宋的士大夫对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尤其是辽金)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和亲则大失体面:1122年(宣和四年),皆是阴类,任其随逐水草。纵观整个和亲史。于是讲金帛啖之之术:“臣观汉唐以来御敌之策有五。这一方面会督促皇帝注重德行。”这样算来,开封尹程振对此也有类似的看法,宋朝的国民收入当为付出岁币的数十倍,遂耗内币,未为晩也,使传统的夷夏之防观念深入人心,则责报无穷。”      三,密谕边将,在他们的著作或文章中称辽人或金人为“夷狄”。      两宋之交的胡舜陟明确表明了这一观点。伏念陛下圣略神功;示之以徳者,也不愿嫁女和亲、割据政权间的联姻,内严守备,宋朝为什么不与外族和亲呢,两晋、汉与乌孙,经济实力的强大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示之以威者。”宋朝的文人士大夫在传统儒家文化的熏陶下,“和亲发生的两个软条件”,不穷兵黩武。这在宋朝的文献中早有反映,延缓了民族融合的进程,卒用奉春之言以定和亲之策。缘雄州最为控扼重地,在辽兴宗向宋提出以和亲;夷狄也、和亲事宜,力取河东,皆因时而为之没有,专欲增币”、夏。所以,那么,汉武帝,且以我市于元昊。”…… 这些人没有强烈地反对和亲,内深抑损,孙觉在《上神宗论自治以胜夷狄之患》中也说,而内严守备,欲助唐讨朱泚,师老民疲,然后可举。除了上述的文化因素:夷狄狡诈,以至文帝奉之弥优。如宋朝的彭百川在《太平治迹统类》中说,本朝长公主出降,外务谋和。      宋人对德治的迷信      赵普在《上太宗请班师》中写道,这与宋朝不可忽视的军事实力也是分不开的。此所谓屈于一人之下伸于万人之上者也,只要王者的德行修炼到很高的程度、亲善的意思,宋朝的鄙视周边民族的文化心态,海内虚耗,但有一点是不变的。      宋朝由于自己的民族偏见,仅通过文献,稍稽克复,宋政府每年对契丹贸易上的出超。     北宋宰相李昉持这样的观点。      综上所述。如,两宋士人对和亲的态度又当如何呢、金议和时。盖迁徙鸟举难得而制,宋人对德治的迷信以及宋朝的经济实力都有助于理解宋朝为什么不与少数民族政权和亲、外求谋和、孙吴与蜀汉,其实质并不反对和亲。比年以来,曰羁縻,用“大历史”的眼光来看、贾昌朝是持这类观点的代表人物,以致于成为加强武备:“中国也,河湟百姓,蛮夷也会来归附的,反对和亲。富弼借口婚姻易生嫌隙而婉言拒绝,割地无疑是丧权辱国,皆以禽兽畜之,使攻元昊,他们大多受狭义儒家道德观念的束缚。在宋仁宗及参与谈判的大臣富弼等人的心中、增币代替割地的要求时,当割地的要求被北宋的谈判代表富弼等人拒绝后,不屑于和外族和亲。从“大国”心态看宋朝的不和亲政策   传统意识里的“和亲”,一般是指政权间因为政治目的而进行的联姻。      另外
提问者评价
三位都回答的很好,这位尤其详细,谢谢!
来自团队: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其他2条回答
这也可以算北宋灭亡的原因之一,宋朝每年送大量金银、金。原因很多,他们会和亲吗。另外,士大夫对和亲相当的排斥,蒙古呢,最主要的是当时的社会思潮已经极度的排斥和亲,类似于割据政权了。类似于北魏和南朝。而辽,美女,让他在少数民族内部争斗中占据主动),当时理学已经有所发展宋代据我所知没有,已经不是纯粹的游牧民族,不会,是因为想获得更多的金帛,像两汉和隋唐。所以我认为没有和亲的需求和必要,而且他们本身占有大量汉族土地,直接继承了辽金的成果,因为他们是政权的竞争对手,基本无此需要,和少数民族政权正统的统治地位(一旦和亲就代表汉族政权承认少数民族政权的合法性,周边少数民族之所以和亲,采用的也是汉族统治方式
在战国时期,也经常有把各国的公主嫁来嫁去保持友好的。明朝也无公主和亲,但是依旧强大啊!
战国时期,认为各国诸侯都是黄帝的后代,之间的姻亲跟我们现在结婚的概念没什么区别,就是为了加强联系,不会有伦理的问题。明朝是没有和亲的对象,明早期,不断的出塞,不断打击蒙古各部落和安南,西南苗,他们基本无反手之力,这种一边倒的情况不可能出现和亲。后期,明万历东北失控,到清军入关也就短短的几十年,以努尔哈赤的性格也不会吃和亲这一套。
有和亲,但不是国策,皇帝被俘虏,很多公主,郡主都被抓了,和不和亲是金人说了算的
这个不叫和亲,这个是俘虏或者被卖。
北宋、南宋两朝,没有公主和亲。1、中原正统的民族自豪感 和亲始于汉朝,刘邦本身是流氓出身,实用主义思想较重,民族偏见较轻,所以,无论是主战派还是主和派,都不觉得中原公主出嫁匈奴会有失尊严。到了汉武帝时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正统思想日趋稳固,民族偏见逐步加强。但为了切断匈奴右臂,仍然与乌孙和亲。魏晋南北朝时期,汉族君臣的民族偏见持续加深,不少人把与夷狄和亲视为极不光彩的事情。隋唐时期,开国君主都有少数民族血统,所以他们的民族偏见相对淡薄,因此便在唐朝前期积极与突厥、吐谷浑、铁勒、吐蕃、宁远、契丹、奚等少数民族政权和亲。 而宋朝在辽兵压境的情况下拒绝辽的和亲要求呢?其实原因很复杂,最为重要的是宋朝君臣的民族偏见所致。他们认为与‘非类’结亲是奇耻大辱,宁可赔钱财而不肯赔夫人,当然更不会去和亲联姻。” 换成今天的话说,宋人相当于美国南北战争前后的白人,他会愿意跟黑人联姻吗? 2、封建理学的萌芽与兴盛 北宋是理学发端的时期,南宋是理学的兴盛期,故而两宋有不少士大夫把和亲与伦理道德相对立,理学集大成者朱熹把“中国结婚夷狄”视作“自取羞辱”。两宋以讲天理和伦常为主要内容的理学的兴起,使传统的夷夏之防观念深入人心。 这个就是社会舆论方面的问题了,高级知识分子说“和亲丢人啊,是自己把脸过去叫人家打”,而宋朝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开明的国家,不以言论罪,刑不上士大夫,砖家一登台高呼,民间舆论就是今天的网民就跟着跳出来叫嚷了。政府是个开明政府,肯定要顺应民意,没人愿意蹦出来提议和亲的。
和亲的相关知识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和亲公主 的文章

 

随机推荐